语言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策略

语言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无论是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还是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婴幼儿而言,发展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语言的能力是他们幼年时期必须要获得的能力。在目前的幼儿语言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实践中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重视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语言教育活动单一,缺乏创造性等。

一、幼儿语言教育遵循五大原则是教学的前提

在幼儿认知语言发展的规律上,如何提高幼儿语言的教学效率,贯彻五大原则是教学的前提。

1.轻松愉快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至少要做到教得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幼儿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吃饭时让幼儿说一下饭菜的名称;在做游戏上,教师出示游戏的名称和主要的关键词等,不必要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以正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多表扬和鼓励幼儿。凡是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的刺激物或活动都可以作为幼儿成功认识某一生字的强化物。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幼儿尤其合适。如何让语言教学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呢?首先,应采取游戏法,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

3.直观性原则。由于幼儿早期是以具体的动作和形象进行思维的,因此语言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事物、动作、形象、情境等,如结合跑的动作认识“跑”字,结合钱币认识“钱”字。对稍微抽象的形容词可以结合图片或故事进行学习,如认识“勇敢”二字,可出示勇敢者的图片或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4.活动性原则。幼儿喜欢各种自主性活动,如探索活动、操作活动、身体运动性活动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只有将语言教学寓于幼儿的上述活动中,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进行一个捉迷藏的活动,去认识“捉迷藏”三个字。切忌像小学生那样静静的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地去认识生字,这样就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5.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此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因为实验发现,越是幼儿熟悉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文字,幼儿越喜欢认识,也容易认识。所以,提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就是要从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语言教起。

二、幼儿语言活动内容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要保障幼儿的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幼儿语言活动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1.语言活动类型要全。要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必须提供全面的语言活动,好比是要获得全面平衡的营养就必须提供全面而丰富的饮食一样。因此,幼儿园实施语言教育至少应包括文学活动、字词句活动、谈话类活动、识字阅读活动、语言游戏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类型。

2.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为了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应多元化地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各种类型的语言活动。首先,应组织好正规的教学活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利用好非正规的教学活动形式,随机教育,做到随人、随地、随时的认识字、词等。

3.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进行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面,如文学活动应包括各类故事、诗歌、散文;而故事教学不能仅仅选童话故事,还应选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明间传说等;诗歌教学也不能仅仅选儿歌,还应包含儿童诗等;散文教学应包括重点写人、重点写景等体裁的作品。

三、幼儿语言内容设计的渗透性是教学的关键

新《幼儿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联系,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现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应重视与各领域间的有机渗透,把语言内容:①渗透到游戏中。②渗透到生活环节中。③渗透到环境布置中。④渗透到家庭中。⑤渗透到各领域的课程中。如让幼儿园小班欣赏古诗《悯农》。诗的语言简实,符合小班的认知水平,但意蕴深远,告诉幼儿要珍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渗透了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又如“爱吃水果的牛”,是在“秋天”主题活动下设计和开展的。故事中牛吃下各种水果,身体强壮,帮助生病的人,使得欣赏秋天、感受秋天是收获季节不再显得老套。同时,设计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相渗透:数数牛吃了多少种水果,将这些水果分类(数学渗透),动手画画你能画出几种水果(美工渗透)?每天你会吃哪几种水果,吃水果有什么好处(科学领域渗透)?引导幼儿在操作观察中议论、想象,并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认知、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方法是丰富多样并互相配合使用的。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完整的教育对象,因此应本着正确的教育观念,依照幼儿的发展特点、个人的学习风格、实践经验等,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对教育有明确的认识,并具体实施良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幼儿更主动并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2

1 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心理学的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实践都已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教育过程中,语言环节的薄弱,将牵制学生向前发展的进度。

首先,语言会课堂教学过程设制障碍,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意义模糊,对某种表述方式陌生,有时会阻塞教与学信息的通道。例如,教师在讲课中嘴里说着负数,而在黑板写出“a

其次,语言的欠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有听不懂,说不出,做不出的经历,就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内动力自然就不足了。只有在熟练应用数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学生的现状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数学语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学习中由此而生成的障碍会接踵而至。经常就会出现以下的一些情形:

2.1对数学语言中的常用的词汇不明其意,形成文字障碍

如在代数的学习中,学生对“相互依存”、“对应关系”、“一一对应”、“互为”等词汇的意义不理解。当这些词在引出概念的铺垫性陈述过程中出现时,学生因为不能清楚这些词的含义,所以不能清晰的掌握概念的意义。

2.2对逻辑关系词不懂其用,形成表达障碍

不熟悉“如果……那么……”、“若……则……”、“因为……所以……”等逻辑格式,不会用它们陈述命题。

2.3在教学中接触到新形式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后,不是积极的去用,而是采取回避或排斥的态度

如学生在叙述一些问题时较喜欢选择“a是负数”、“b是非负数”这样的说法,而不用“a

3 基本的策略

基于上述情况,中学初期阶段有必要加强数学的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应对的策略。

3.1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运用意识

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注重揭示解题方法和得出结果,同时也要从应用数学语言的角度去找原因。

例:解关于x的方程mx=n.

刚接触方程不久的学生,解字母系数方程是有难度的,从语言应用、转化的角度考虑,可能有的学生找不出谁是方程中的未知数?学生不能理解条件中“关于x的方程”的含义,不能完成从“关于x的方程”到“x就是未知数”的转化。其次,不严谨的文字习惯导致错解x=n/m。这些学生把方程的同解原理记忆为“方程两边也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把0不能作除数的情况忽略了。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罗列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去模仿,那么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困惑就不能消除。如果把学生未引起重视的“未知数的问题”以及“定理”中记忆的错误说清楚,再去讲解法就容易了。

3.2增添课堂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

数学语言中的术语,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有时候只从数学的内容中作解释,并不能增加这些术语或概念在学生意识中的清晰度。数学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有密切的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会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相反数这一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所以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正数和负数是一一对应的。”书上列举的例子“+1和-1、+5和-5……”来说明“一一对应”这个词的含义。教学中可以借助于镜子中的人像与镜子前的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一对应,会比较形象,容易理解。再如用“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来说明“互为”一词所表达的依存关系,也颇见成效。当然这样的例子,要在挖掘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选择,避免因随心所欲的滥用,使之成为蛇足。

3.3加强数学课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说,即口语表达;二是写,即书面表达。一般情况下,书面表达会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得到培养。而口语表达的能力通常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以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的能力相对较弱。殊不知把一个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的说出来,也是运用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若a>b则a+c b+c (用>、

教学中只让学生依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填上大于号,定理的应用过程不能具体的展现出来。学生的头脑中,题与定理只是机械的链接。我们不妨让学生对照性质原理、组织语言,把变形过程说出来。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a>b的两边都加上c,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a+c>b+c”。

学生在叙述这段话的过程中,结合实例说出了性质中的变形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训练了组织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能长此以往的坚持做类似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对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也有帮助。

3.4加快使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步伐

篇3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是我国各大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能够有效的提高语言文化修养,以及学生跨国际文化交流能力。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即中国文化的缺失,过分强调英美文化,导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概述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从总体上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呈现喜忧参半的特点,其中可喜的是我国英语学习数量增多,各大高校对英语教学重视提高,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加大了时间和精力,并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让人比较担忧的是,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提高,但是其英语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改善,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认为时间花费的多少不会影响成绩。这一现象,对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值得深刻反思。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同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英语的文化,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英语。尤其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更为重要,利于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作更深的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忽视了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仅仅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是在实际的英语运用过程中,由于缺少对语言文化的认识,经常出现错误的、不符合语言规则的交流,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完成的英语教学过程。

二、语言与文化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1.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导入策略

作为中西方交际的重要语言工具,各个方面皆有英美文化的体现,在进行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从词汇、结构和语篇等方面进行英美文化导入。

(1)词汇中的文化背景内涵

在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词汇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大量的单词、短语和成语中都蕴含着多种英美文化内涵,反映出英语的文化特色。为了更好的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的不同,要注重对英美历史背景的认识。在语言和文化关系中,依照特定的历史背景,能够在语言的词汇中找到深刻的文化内涵[4]。如:“Kennedy’s man to go to the well with”中的短语“to go to the well with”就来自于美国开拓边疆时期,在当时认为在印第安人居住地的井中打水是危险的,其实其真正意义是“a person who can rely on or can be trusted”,即可信赖依靠的人。英语教师在进行特定历史含义词汇讲解时,适时的介绍一定的历史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正确理解。

(2)语篇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和汉语在语篇结构上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英语一般呈“直线型”结构,而汉语更多表现为“曲径通幽”。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开头、正文和结尾都有所不同。英语习惯开门见山的提出观点,再运用逻辑推理、事实举证去论证语篇主题,最后得出结论。而汉语喜欢用故事、典故和事例来引出论点,在进一步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所以二者在语篇结构上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要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准,则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将其巧妙的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2.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策略

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5]。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导入西方英美文化,更要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

(1)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对学科定位不清,在教学内容上不稳定,将语言知识点作为讲解的重点,实现了目的与文化的渗透。而缺少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的深入理解认识。因此,要重点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比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感性的思考认识两种不同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意识,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2)编写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

目前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其要求具有了更高规定,即“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这样从政策上实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原有教材应该进行重新修订,以“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为指导,调整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适度的加入中西方文化相对比的文章,编写出适应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中国文化的导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教学外,还要加强对文化教学的重视。而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是西方英美文化,更主要的是中国母语文化,将其有效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尽快实现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策略探究

论文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教师素质

引言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是承接中国传统的学科,不但对培养现代化所需的综合型精英具有重大影响,还是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方面始终肩负着极其关键的功用,对新时代高校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1]本文重点讨论提升汉语言文学科目教育水准的策略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路,希望可以对这门科目教育水准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汉语言教育的意义

教育策略是教育方案的具体呈现,它是为达成某个教育目标来制定的,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整体方案。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语文教育当中普及性最高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基于悠久的教学历史,教学根基十分坚固,这是高校专业架构当中不能缺少的基础支柱课程。在社会经济与科技持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伴随21世纪信息化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汉语言的教学方式开始面对全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其原有的教学,朝向精英化理念转变。[2]为促使汉语言课程能够适应当前大环境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科教育当中应当合理地择取及设定课程策略以及参阅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融合改革中的先进观念,采用高效、持续和改良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汉语言课程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国内汉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学生根基偏弱

汉语言课程对高校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文言文的字词分析,不仅需要高校生有着较强的理解以及表述技能,而且要具备可以单独进行阅读的能力,对于通假字、同音字则需要高校生自身具备比较系统的相关知识储备。可是因为高中时代的文理分科,诸多学生并未将学习精力放在语文课程里,更无法准确理解较为晦涩的古典文学中的汉语言,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汉语言根基薄弱。除此之外,多数高校生对于汉语言学科的兴趣不高,有许多“被选”作此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实际学习中也并未通过拓展阅读数量来改善自己偏弱的语言根基。

(二)教育方法落伍

汉语言课程与理科学习不同,理科能够透过量化的数字和建模方式针对某个现象予以教学,而汉语言课程涉及内容庞杂,常常是艰深难懂的文字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特别是在教学中有较高难度的春秋战国期间的经典著作。与法律和经济等应用型学科相比,汉语言课程无法透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来对高校生展开教学,汉语言缺乏一蹴而就的实际应用性。老师在展开教学的历程当中极少运用高科技手法来予以教学,常常是运用原有言传身教的守旧方法,透过老师在课堂中直接讲述的方式来授课。此外,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一味看重灌输知识内容,而忽视高校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无法灵活有趣地展现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呆板守旧造成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模式单一

汉语言学科课堂氛围沉闷,高校学生几乎没有配合教学的热情,教学思想严重受限。老师在教学历程当中仅仅受限于书面教材,高校学生毫无自我施展的余地,创造性思维被严重约束。所以亟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而这不仅仅需要汉语言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需要专业老师对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

三、汉语言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一)转变教学主体,优化学科设定

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或是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每一位高校生均有着独特的认知力、感知力和创造性。所以,需要运用实践观点恰当把握教育行为中的主体改变,积极营造灵活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励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努力打造自主成为自律的学习主体,令汉语言课程焕发新的活力。

汉语言学科依据属性和功用的不同,被划分为专业课与实践课。前者着重于对高校生的专业与文化素养的培育,后者偏重于对实践技能与运用技能的培养。优化汉语言课程教学安排,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全方位提升高校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的目的。专业课涉及的文化内容很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大部分国内高校生文化底子偏弱,所以在设置教学安排时,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讲解古代名著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想方设法使专业课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例如可以把学生们划分到不同小组中,利用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让小组的观点得以展现。针对实践课程,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高校生踏入社会大门做足功课,所以老师还应当根据国内实际就业状况,把知识和就业有机结合,为大学生跨入社会搭建一座桥梁。透过优化专业课和实践课,令两者实现最优化组合,有助于高校生全方位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在实际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与文本内容进行的,是近年来科学使用高科技手段且融合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授课方式。多媒体对促进构建汉语言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3]所以,汉语言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与尝试现代化教学工具,重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凭借多元化技术来推动学科改革的进程,持续提升教学水准,以期得到更好的授课成效。

(三)教学中注意渗透人文教育

总体上,大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技术与人文教育,前者具备工具性,后者注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汉语言课程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人文科目,是展现我国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水平、创造性思维及净化心灵的功用。教师应当针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优秀文化与审美情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能端正人生态度。教师需要融合教材文本的情感,凭借自身的人文知识、情致体会、教学方式和知识来启发学生。此外,还应当在授课中融入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情感与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四)创新与改革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深切领会教学工作本质的前提下所产生与教学相关的观点。当前社会也已从看重科技为主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现代汉语言教学要把推进以人为本、全方位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应该完整地展现时代精神,树立持续提升整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的长远目标。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观念主要展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高高校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第二,精确掌握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部分;第三,极力倡导合作和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第四,创建开放且洋溢生命力的汉语言学科教学体系。[4]

汉语言老师应当遵循并掌握新型教学观点,以此为基础对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引导,并且依据班级真实情况来制定具体适应学科发展方向的授课策略。所有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应当归结于实际应用,语言的实际使用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渗透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重点解决语言实际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教师择取优秀案例参鉴去扩展教学内容,令教学观念在实际课堂中得到革新。

(五)改革汉语言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成一致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所采取的手段的总称,改革教育方式是提升汉语言课程教育成效的关键之一。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持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以汉语言学科特性和高校生自主研习水平、态度和特征作为基本,在实际教育中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5]比如,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育方式,协助学生发掘更深的语言规则。这门学科的教学历史十分悠久,老师应当吸取前辈们的教育观点和教学体会,在汉语言教学课程中精确把握学科教育的根本,并凸显教育重点和破解科目难点。在全方位解析和归纳实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教育实践中坚持解析、归纳和提炼,依据班级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可以操作的授课方式,并积极尝试探索符合学科教育发展方向的新颖教学方式。

(六)提升学科教师的素质

尽管汉语言学科中的教师有很多都极富才干,可是伴随社会步伐的持续迈进,对这门专业的高校生的要求也持续提升,同样对老师而言也应当紧随时展,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予以符合时展的教育。首先,汉语言课程有着极强的传授特性,老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够运用风趣、活泼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能透过某个知识点延伸至更多的领域。知识底蕴较为薄弱的教师通常采用简易可行的陈述模式,虽然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会使高校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偏低,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文化积累。其次,汉语言课程的教育还具备极强的传承特性以及稳定性,这使得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差别不大,更新换代十分缓慢。老师为取得更有利的教学成效,应当积极自主收集和教育目标有关的材料对高校生进行辅导,并协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之间还应当常常展开互动,互相学习彼此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高校生学习的热情。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篇6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策略

幼儿时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抓住幼儿的特点和对语言的敏感性特征进行语言训练,将会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儿童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要明确规范口语交际的特点,并据此按低、中、高三个学习阶段各有侧重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形式。那么,教师该实施哪些教学策略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呢?本文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

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密切关系着思维的发展,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与变化有所限制,例如,词汇积累的多与少、语言习惯的正确与错误、语句表达情意的恰当与不恰当等;其次,幼儿语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认知世界,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用语言去描述事物。

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幼儿语言教学虽然在创造性教育方面有不少的经验积累,但仍然以“填鸭式”教学偏多,这不仅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给幼儿的思维发展造成了限制。所以,为了将幼儿的思维活动从定向转变为多向,教师应该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

二、幼儿语言活动内容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要保障幼儿的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提高,幼儿语言活动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语言活动类型要全。要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必须提供全面的语言活动,好比是要获得全面平衡的营养就必须提供全面而丰富的饮食一样。因此,幼儿园实施语言教育至少应包括文学活动、字词句活动、谈话类活动、识字阅读活动、语言游戏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类型。

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为了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应多元化地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各种类型的语言活动。首先,应组织好正规的教学活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利用好非正规的教学活动形式,随机教育,做到随人、随地、随时的认识字、词等。

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进行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面,如文学活动应包括各类故事、诗歌、散文;而故事教学不能仅仅选童话故事,还应选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明间传说等;诗歌教学也不能仅仅选儿歌,还应包含儿童诗等;散文教学应包括重点写人、重点写景等体裁的作品。

三、加强修养,言传身教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语言本身便是艺术。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师范。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弹奏出交响乐,在知音者DD幼儿的头脑里回响共鸣,收到最佳效果,用语言“粘”住学生。让幼儿在言传身教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如在故事和看图讲述中,教师要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轻重,音调的高低快慢,并辅以一定的动作体态,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方式、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表达,使其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加以纠正,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四、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例如,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教师通过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来实现提高他们语言能力,这一策略是有效可行的。

五、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知识转换能力,即让学生通过读和听等输入手段获取语言信息,经过思维对所获取的内容和语言进行加工和重组,然后以言语形式输出,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写和译是书面活动,听和说则是口语活动,是更为直接的交际活动。

一、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和要求

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学生不仅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有时甚至缺乏足够而合适的听力和口语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提高不了听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也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口语训练和交际实践。许多学生从初中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大学毕业,十多年的英语学下来,但是真正要用英语和外国友人交谈的时候,却结结巴巴一句话也说不完整。为了避免上个世纪“Dump English”的再次出现,中国英语教育者必须把好口语教学这一关。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怎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已经成为现今英语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21 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强的英语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也看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尽管这样,当今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怎样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个艰巨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没有信心。因此,英语口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辞一定要诚恳亲切,语气要温和委婉,多用肯定性评价及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信心。

(二)基础和态度因素

在中学学习英语阶段,口语训练不多且不完善,很多学生平时很少听到完整的语言交际内容,缺乏音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大部分学生语速较慢,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说,一旦语速加快或出现生词时便无所适从。再者,中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英语口头交流或做事的机会相对较少,并不需要为了交际而实践其所学的语言,客观上给人一种“口语能力不是十分重要的感觉”,以至于学生更是采取无所谓或不合作的学习态度。

(三)环境因素

受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特点的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环境除了课堂以外,很少有自然接触英语的机会,课内学习的听说技能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和巩固,这些现实问题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

(四)教师的认识和教学方法因素

首先,有的教师对英语口语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英语口语教学多赋予形式。其次,有的教师对英语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关系认识不正确,一味强调口语的准确性,对学生语言形式上所犯的错误过分苛求,以至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当然,如果一味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的某些错误固化在自己的第二语言体系中,不易纠正。

三、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课时一般为 144课时左右,而有些院校英语口语课才108课时。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时,既让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 级和英语四级考试,又让学生通过某一种适合自己情况的口语考试。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来加以解决:

第一,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变通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口语交际内容的难易程度,选用下列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小组讨论。可采用3-5人一组的形式,就某一个话题进行3-5分钟的口头讨论。2.话题陈述。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连贯表达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话题陈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具体做法是:从教材内容中或别的教材内容中选出一些话题,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可组织学生讨论对“守时守约”的看法。可采用学生、教师先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加以综述,最后挑选3~5 名学生分别陈述的方式来进行。3.教材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展,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加以评论或加入自己的观点。

(二)加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身。学生应该加强自己在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形式更加个性化,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课外可以收听英文广播、浏览英文网页、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结交英语国家朋友、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小品表演等活动。通过在第二课堂积累大量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方式, 学生在第一课堂说英语时会更加自信或者更有“成就感”。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建立网上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将分散、无序的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实现网络互联下的应用互联,实现有效学习资源共享。

(三)规范英语口语测试,科学评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测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指挥棒。没有口试,又必然导致教学双方忽视口语教学。因此,如何使口语测试为口语教学服务,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测试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测试及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怎么评估,值得共同研究。

1.测试内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英语口语的连贯表达能力,内容突出实用性。既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的内容。只要是离学生比较贴近的、学生完全理解的内容就行。

2.测试形式。可用分组对话、口语话题陈述和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口语测试。

3.成绩评定。教师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评定要客观、公正、透明。在给学生打分时,尽量根据学生能讲多少,能完成多少任务为准,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去寻找考生的错误。因为期末口语测试与国家级的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测试应该有所区分。

四、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们大胆地探索和尝试。课堂口语训练,既是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构思能力、选材能力等的综合练习,也是所掌握的各科知识的综合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反馈训练。在口语训练中,学生又可以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展开竞争、增强信心,这都给教师捕捉教学信息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素贞.语言内——跨语言教学策略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2,(4):21-26.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口语 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我国过去的英语教学特别注重语法,偏重对学生进行读、写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写、会读英语却听不懂、不会说英语的“聋子”与“哑巴”。学了英语却不能运用,显然违背了我们“学以致用”的初衷,不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因此,笔者对初中生英语口语教学策略作了如下探究:

一、努力提升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人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初中生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位英语教师自身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不但会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学生们还会认为这位教师很有才华,从而对他充满敬意甚至产生崇拜之感,许多学生会暗暗地向他学习或公开效仿。所以,英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语素养,做好学生的口语表率,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带动他们说英语的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背诵英语课文

朗读英语课文不仅是我们中考口语测试的一项要求,也是练习英语口语的一个策略。朗读能够为我们扫清单词的障碍,如果一个学生连单词都不能正确地读出来,那他怎么会正确地说英语呢?毕竟,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我们说的内容主要是从课堂中学习,而难以从生活中习得。叶圣陶曾说:“口语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可见,我们朗读课文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读会,要反复朗读,读出语感。对一些含有重要句型和重要语法点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要背诵出来,从而为我们积累说的素材,夯实我们说英语的基础。正如南京大学德语教授张威廉所言:“学习外语无非是模仿和记忆,读要朗读,不能默念。口语、语法要双管齐下。”

三、多表扬、多鼓励,打破学生讲英语的心理围墙

匈牙利著名女翻译家卡扎-罗姆尔说:“要敢于说外语,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不要难为情,更不要泄气。”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很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担心自己说不好而不肯说英语。所以英语教师对说英语的学生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不管学生说得怎样都要说:good, excellent, good job, thank you 等,不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去打断学生纠正错误,更不能批评、训斥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有些内向的学生,他们胆小害羞,生怕出错遭到别人嘲笑,死不肯开口。这就更要求英语教师不急不躁,运用表扬、鼓励、关心与帮助来打破他们讲英语的心理围墙,增强他们说英语的信心与勇气。

四、创设英语课堂情境,增强说英语的氛围

1.英语课堂上杜绝使用汉语。教师应该尽量用英语授课,师生或生生交流都需用英语来进行,做到课堂上“No Chinese”。

2.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营造视听一体的英语语境,让学生在其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情不自禁的说起英语来。

五、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南大德语教授张威廉说:“口语学习只能是个熟能生巧的问题,除了实践没有其他方法。”所以,英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口语练习,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交流,用英语回答问题,用英语来复述课文,模仿课文自编英语对话,甚至做英语游戏等等;在课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英语兴趣活动,如演讲比赛、英语沙龙、英语之角等,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平台,给他们练习口语的机会,激励他们说英语的兴趣。当然,我们在给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的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自我效能感。

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

语言学家佛伦奇认为,说是基础,其他的能力(听、读、写)都是靠说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给学生提供操练与表演英语的机会,培养他们说英语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听说教学的特点,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操练。如 individual work,课前让值日生利用三分钟汇报当天的情况;pair work,让学生两两结合,操练对话;group work, 让学生就本单元的话题,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或者给出一个新的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练习了学生的口语,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七、注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增强口语的得体性、现实性

篇9

关键词: 中学英语 口语教学 制约因素 教学策略

一、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一)学习英语的环境不理想

英语口语的语言环境对英语的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外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环境除课堂外,其他使用口语的环境很少。特别是在内地,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比较缓慢,很少有人意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更别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了。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集中在语法规则或词汇的学习上,而语言形式的测试又恰恰在各种测试中占相当重要的部分。并且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因此,花工夫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是浪费时间,应当集中精力进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法、词汇的训练。

(二)英语教师的素质不够高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奇缺英语专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使培养出来了英语专业的人才,由于教师的待遇低,教师的工作量大,也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教育行业,但是全国的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这门课,那么多的学生需要懂英语的人去教,没有办法,不管你是学文的也好,还是你是学理的也罢,只要你懂一点英语,都可以去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其实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的听说能力,如果英语教师自身的听说水平不标准,那么他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即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是很难改正过来的,如果他将来当老师了,将会继续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三)学生没有发挥学习英语的主体性

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这样才能产生互动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影响着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把教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然后把它读熟并把它背下来,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高分,这种教学方式明显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学生的大脑就像一个装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刺激,这样学来的东西仅是一堆死的知识,当需要的时候,学生不能灵活地利用。而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以致用,特别是语言,我们应该拿来为生活服务,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英语自然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主体性的表现应该从我们的课堂上抓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一)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

从小学到中学,真正喜欢英语的学生只占极少部分,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因此他们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分数而学,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在,反而在心里压抑着一种反抗的情绪,一旦他们的目的达到,就会把所学的忘得一干二净。持这种学习英语观念的学生是无法把英语学好的,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是学好口语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思想转变了,才会付出相应的行动。那么教师就应该慢慢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是要通过语言这个工具,了解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跟外国人交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要在意学生说得有多么好、有多么流利,关键是要让他们敢开口,只要他们开口说了,就应该多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建立说英语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短剧表演、小组对语、讲故事、学英文歌曲等多样化的课内教学方法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给学生表达与创造的机会。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不断的创新,培养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强烈兴趣。

(三)改革英语的考评制度

英语的考评作为检验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工具,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那根无形的“指挥棒”的影响,高考只考学生的听力、阅读和写作,没有涉及对口语的评价。这就形成教师和学生“为考而教”和“为考而学”的价值观念。这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就单词的记忆而言,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才是最终目的。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是更好地学习英语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改革考评制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给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加分,并把平时的成绩加入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中。同时要把口语考试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和听力占一样的分值,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口语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采取课前“小报告”的教学模式

课前“小报告”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英语报告他们的轶闻趣事,报告的内容可以是有关他们学习的,也可以是有关他们生活的,让学生随便选择,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是走上讲台的,教师都应该鼓励他们,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发给他们一些小奖品,让他们找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乐趣和自我表现的信心,让不是很积极的学生找到参加这种活动的外在动机。慢慢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不但能自然地表达自己思想,而且在考试过程中,凭着自己的感觉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感。看见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学生对学习英语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这时以前的外在动机就转为现在的内在动机。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尽管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很多,但只要英语教师全面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扩充和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科学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用外语进行交际,既抓好语言教学又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感,我相信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水平一定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中学英语 听力教学 研究

一、适应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1.学生、教材、电教设备的“协调员”

英语听力课通常是在语言实验室里进行的,其授课方式自始自中都受到多方面条件、因素所限制。一是传授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局限,二是课本内容的局限,三是学生听力差异的局限。对上述诸种局限性,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在课前做好预见性的准备工作,想办法去创造、利用有利的条件,缩小这些局限性,努力协调学生、教材、电教设备之间的关系。

2.学习情况的“检查员”

在每次听课中,教师对学生做一次小测验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测验与单元的正规测验、期中、期末的考试目的和性质是不同的,它只是作为听力课的一个特殊的授课环节。这个环节会起到两个积极作用:其一,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进一步激发他嫩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听力情况,发现为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小测试手段得到的反馈,调节学生的心理,并对他们的听力情况作出较准确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3.听力为题的“释疑员”

课堂测试后紧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根据测试结果,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分析、评讲,找出共性的东西,剖析问题的根源,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测试中的每一个有规律的现象,教师要通过实力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去发现这种规律,掌握这种规律,并做到去一反三。

二、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1.预测

预测是指学生在做听力理解之前,根据文章体裁或对话标题,利用已有的各方面知识,对即将听到的段落或对话内容进行猜想,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包括主题句、句子结构、词的前后关联,句子的语法关系,语言环境等,预测情节的金鱼部发展或说话人下一步要讲述的内容。预测方法主要包括:

(1)体裁预测法

不同体裁的语篇,其组织结构安排也不同。引导学生做语篇模式分析,帮助学生熟悉各种体裁框架,从而对所听语篇产生总的期待。

(2)标题预测法

标题预测法指根据标题进行预测。很多听力材料一标题来分类,而通过标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可以预测到文章的大体内容,尤其是新闻报道题材的材料。

(3)主题句预测法

根据主题句进行预测也是一种理顺语篇逻辑的有效方法。第一段落的首句往往是整个话题的主题句,其中包含着该段的议题和中心思想。同样,文章每一分段的首句也往往反映了该段的大意。如果将这些首句连起来,便构成了整个语篇的基本框架,便可得到整篇话语的梗概。因此,根据主题句往往就可以预测整篇文章的内容。

(4)功能词预测法

人们在谈话中,常会使用一些功能词来开启话题,承接上下文并进行推论。

2.做笔记

记笔记可以使听话人把注意力纳入讲话人的思路,是听与说同步进行,保持听的积极参与性,有助于记忆所听的内容。做笔记场有以下三种形式:

(1)关键词式笔记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笔记方式,即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和语言标记,借助语言标记写下要点和细节,以帮助学生记忆所听信息。二是蛛网式笔记。顾名思义,蛛网式笔记是指将讲话的主要信息记在一页纸的中间,随着讲话不断深入,所及内容也不断增多,次要信息则记录在主要点周围,并用直线标明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蛛网状纪录。三是主题图式笔记。实现根据主体列出可能涉及到的要点及自己期望得到的新信息,在听的时候不断地添加和补充。这种方式需要事先准备,相当于课前预习,听的时候有助于大脑处理新信息。研究者发现,采用主题图式笔记听课的学生对理论性内容的理解效果更佳。

(2)听、说、读、写结合

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原则不仅强调教学方法的总和,而且强调语言技能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的。每种能力的加强,都能带动另几个能力的提高。从理论上分析,听是一种交际型言语活动,它必然伴随着其他感官和技能活动,听只有与多感官、多技能协作时才能显示出其交际型本质特征。因此,英语教师应学会将听力训练与其他几种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齐头并进。

许多学者和教师在拓宽听力训练方式和听的教学途径方面作了大量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练习方式有:

①听说结合。“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听说训练包括听音答问、听后复述、听后解释和听后辩论等。而中学阶段的听说训练侧重听音答问和听后复述。听音答问就是让学生就所听句子、对话或短文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听音时要根据不同句式和不同疑问词来确定不同的听的重点。关于对话题,必须注意说话人的身份,话题及谈话的地点;听短文时则要注意捕捉像人物、主题、地点、时间以及方式、方法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

②听读结合。朗读文字材料有助于增强语感,是语言的音、形、义在头脑中迅速统一起来,从而减少判断误差,提升反应速度。特别是边听边读,还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朗读的材料可以是课文或与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听着录音读。听读结合还意味着要扩大阅读量。书读得越多,阅读速度提高,听音时的反应速度也会快,理解就会加深。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听力,因此,除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外,应当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尤其是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提高猜测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加语法结构的熟练程度。

③听写结合。听和写结合可以准确地检查学生掌握音、词、句和文章的情况。其中听写是听的教学、写作训练和综合性测试中最常用的手段,它是一种书面表达型言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字表达,而且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个别化和教学的互动性成为可能。教学材料丰富多彩,图文音像的相辅相成,多媒体技术为拓宽外语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外部物质条件,为听力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的特点,与外语教学的相结合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因材施教,对不同背景,不同习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好的学生核查的学生都提供了适应性的帮助,从而使他们发挥特长,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