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校园生态文明 校园书籍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34-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腾飞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也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教科书需求量也大大提高。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教科书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一方面,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而一部分书籍的知识更新速度却相对较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些教科书留下来循环使用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应用、发展和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比较丰富的资源,这对传统的书籍是一种冲击。一部分时效性较强的书籍很容易失去使用价值,被当做废纸处理掉,这种处理方式使这些废旧书籍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大学校园书籍资源的一种无形的浪费。但是实际上,各个高等院校所拥有的废旧书籍,恰恰是一种有形的、内在的、可循环的宝贵资源。大学校园书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校园书籍的浪费,而且可以使广大学生形成循环利用书籍资源的良好意识。
一、大学校园废旧书籍缺乏循环利用的原因
1.大学生循环利用书籍资源意识的缺乏
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出发,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循环利用书籍资源的意识。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循环利用废旧书籍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比较淡薄。当问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发展理念的知识时,许多学生认为这与自身生活环境距离相对较远。一些大学在校生,尤其是毕业季的大四学生有着大量的用过不再需要的书籍,大部分学生选择低价出售或直接丢弃。一方面造成了纸张大量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校园书籍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书籍的价值被贬低,资源不能得到循环利用,不能达到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的功用。
2.大学生可用来储存书籍的空间相对有限
从大学校园的客观因素出发,由于大学校园寝室的空间与占地面积有限,导致了寝室储藏实际空间相对有限。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在寝室有限的空间内不仅要放置基本的床铺、衣柜等生活用品,而且还要放置课桌、椅子等学习用品。许多学生表示自己也想一直保留自己的各种废旧书籍,但是,由于储藏书籍数量之大与储藏空间的有限性、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大多学生选择处理掉自己手中的废旧书籍,从而节省相对有限的寝室空间。
3.大学校园书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缺乏与不完善
从高校自身因素出发,一方面我们了解到,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相关的部门来回收、管理和利用大学校园内部的废旧书籍资源,这也是造成大量书籍资源缺乏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存在相关的机构和渠道对废旧书籍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但是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人员对书籍进行相关的分类与科学管理,再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信息交流不畅通,因此,造成了某种程度上书籍资源的浪费。
二、推进大学校园废旧书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1.优化创新大学校园内部废旧书籍资源的管理方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对于大学校园内部废旧书籍的处理,我们应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努力寻找新的思路来发掘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的价值。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大多采用传统的回收利用方式,即由周边小商贩按废旧纸张的价格回收校园内部的废旧书籍,而那些有循环利用价值的废旧书籍有时却流入了废品收购站。虽然有极少一部分高校组织专门人员或机构对校园内部废旧书籍进行了回收、分类与整理,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极其微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学校园废旧书籍的相关数据库及网站,并且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将废旧书籍相关目录进行网上公开展示,从而使学生了解书籍的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以比较经济实惠的价格购买到书籍。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收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校园废旧书籍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而且增强了书籍资源的流动性。
2.引导和鼓励在校大学生走上校园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书籍的生产、消费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建立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体系,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绿色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规范。在选购书籍时,应充分考虑其利用价值,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实现书籍资源高效与节约的发展,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
3.坚持主动走出去并且加强同各方交流合作的开放共赢理念
高校应努力建立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废旧书籍联动处理机制。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因此,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校园书籍循环系统的建立,不是单个部门或组织能完成的工作,它是各方力量合作方能建成的体系。学生和学校在建立和发展校园书籍循环系统的同时,应加强与相关慈善机构的合作,我国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展相对不平衡,许多偏远地区儿童仍旧处于无书可读的处境中。学校及相关部门可以对相关有利用价值的书籍进行适度的公益拍卖,而得到的部分资金可以为偏远地区儿童购买相关书籍,帮助那些贫困儿童获得知识,这也是废旧书籍循环利用体系建立的积极影响之一。
4.树立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观念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内部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在校园内部积极倡导校园绿色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校园书籍循环利用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推进绿色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校园书籍循环利用的理念,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价值观上理解校园书籍循环利用的必要意义,从源头上减少废旧书籍的产生数量,另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书籍循环利用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而且有助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5.大学校园书籍循环系统建立的成果由广大学生共享的原则
我们鼓励广大学子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从各个高校所储存的废旧书籍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正确的、具体的计划。另一方面,支持、鼓励和引导广大学子积极建言献策,大胆实践、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途径,不断激发广大学子的创新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热情来为建立校园书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体系内部的书籍资源,它们取之于学子,理应用之于学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要实现持续的、绿色的、和谐的发展。我们应立足身边的具体实践,努力推进大学校园书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这个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循环、绿色、持续、和谐的发展,构建美丽校园、生态校园、绿色校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
篇3
一、水资源循环概述
(一)水资源循环的内涵
水资源的循环包括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是指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方式,通过蒸发,凝结成云,再形成雨雪降落回到水体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其自然循环的过程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造成的人为的循环,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三个子系统,本文认为,水资源循环的内涵是以遵循生态循环体系的客观要求为前提,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为基础,将循环经济的思路贯穿到水资源的开发、供应、输送、使用、排放、处理和回用的全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链等方式,运用价格机制、激励政策、法规体系等手段,促使人们在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各个环节中,在节约的基础上循环用水,通过循环用水来促进节约,形成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二)水资源循环的特点
水资源循环的特点应当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推动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和技术设备,将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渗透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及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使用过分依赖,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水资源循环的需要,关于水资源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所以对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必然选择。
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水资源循环不仅指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还包括对水的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在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的反复循环。
(一)关于农业循环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据全国用水总量的2/3以上,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用水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用水主要包括水源、渠系输水、田间灌水、土壤保水以及作物用水五个环节,我国目前在田间灌水技术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完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下滴灌技术系统,集成了地膜覆盖技术和滴灌技术,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但是,从农业循环用水的整体技术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用水技术的应用程度非常有限。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2.6%左右,远远没有达到农业循环用水的要求。土壤保水和作物用水环节取得的一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速度非常有限,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大部分单项技术之间的集成和连接脱节,没能形成可以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集成体系和适宜于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状况的技术应用模式,不利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
(二)关于工业循环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工业冷却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0%左右,因此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是工业循环用水的重点。循环冷却水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浓缩到一定倍数时必须排出一定的浓缩水,而补充一些新鲜水。排出的浓缩水要重新进入水循环系统中必须经过废水回用技术的处理。目前对于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混凝、砂滤、微絮凝、吸附、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等。
目前沿海一些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开发利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海水冷却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我国基本具备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冷却的关键技术,但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取水量大、工程一次性投资大、排污量大、海水污染明显等,而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和工程示范阶段,与国外先进的海水冷却塔技术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三)关于城市生活用水技术现状及问题
城市生活节水的主要技术途径是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和防漏防渗管道等。节水型用水器具包括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系统、节水型淋浴设施等等。循环用水的技术主要有再生水利用技术和城区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技术等等。目前城市生活用水中每年因输配水管和用水器具漏水引起的损失占据了生活用水的很大一部分,有些城市仅此一项损失的水高达20%。因此,加强城市输水环节技术的开发对实现城市生活用水的循环有着总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水体天然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的用水规划均是以工农业为主,忽视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对人工生态系统起着支撑作用的水体天然生态系统正在逐渐退化,如果不及时更新用水观念,关注水体天然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以三峡库区为例探讨一下水体天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建成以来,三峡水库水体自净能力较建库前增大约3倍,其防洪、无排放发电和航运效益为经济发展和改善库区的水体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峡工程对水体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库区两岸排放的工业废水、每年涨水带入江中的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船舶事故及白色污染排放等等给三峡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由于排入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防止库区水的富营养化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国目前对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水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防止污染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的水资源循环流动体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政策保障
(一)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目前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无序状态,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共存。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由于水权不明晰,争水抢水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统一的调控和管理,这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水资源一体化的宏观调控功能,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进行合理配置,使不同的区域和部门之间协调起来,在对水资源有序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在整个水体生态环境中的良性循环。
(二)保证投融资渠道的畅通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畅通的融资渠道是进行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实施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是政府部门在技术创新中最主要、最普遍的职能,也是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和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最主要的投融资方式有政府对科研项目直接进行投资、对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等。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对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投资额较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或者通过争取国际援助,挖掘国际资金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
(三)提供创新的后备保障
1.加强法制建设。目前我国关于水资源循环技术的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应当逐步完善和健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有法可依,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还要建立专利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提供有效的保护。
2.创新技术的选择。水资源循环技术的创新应当放在重点节水领域,并针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水体天然生态环境用水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各领域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用水技术。此外还要注意单项用水技术的集成,通过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优化配置发挥出整体优势,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
3.创新风险的规避。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创新活动随时可能中断或失败。为了推动水循环技术创新的发展,政府应当引入风险机制,建立风险资本,组织风险投资机构,减轻和转移水循环技术创新的风险。
(四)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
1.培养创新型人才。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政府应当充分依托我国的教育资源,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畅通的信息渠道。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必须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作支撑。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搭建市场需求信息平台,使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
3.建立水资源循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渠道。技术创新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水资源循环的手段。归根结底,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过程当中,才能推动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只有群众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主动节水,才能把创新成果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实现水资源的循环而服务。
四、结束语
篇4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的粮、棉、林果生产基地和畜牧基地,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基础。综合“4R”等原则和阿克苏地区的特点,以多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阿克苏地区1999~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障碍因素分析揭示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给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熵值法;障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宋巧梅,塔里木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区域发展;郭亚萍,塔里木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劳动力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方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日益增多,如BPEIR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型、能量平衡分析法、人文发展指数法、DEA、AHP、密切值法等。阿克苏地区(以下简称阿克苏) 是新疆重要的粮、棉、林果生产基地和畜牧基地,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基础。近年来,阿克苏因地制宜,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建设农村沼气池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业由资源耗费型向资源循环利用型转化。对阿克苏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联系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加以重视,突出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化)。依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和目标,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二是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每类指标下的单项指标应能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避免意义重复或相近的评价指标。三是系统性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应使选用的所有指标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和内在联系的系统。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尽可能量化,保证每项指标是可以获取到的,并且具有明确释义。
综合上述原则和阿克苏的特点,以多位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基础,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选择了14项指标构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处理和指标权重计算
1.数据处理。设有m 个待评年度, n 项评价指标,形成指标原始数据矩阵X = (Xij)m × n ,为了消除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影响,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其中, i =1999,2000,2001,…,2012; j =1,2,3…,14; X maxj 和X minj 分别代表第j 个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ij 为原数据样本值; X´ij 为标准化数据样本值。
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以客观评价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 Pij 为第j 项指标下第i 指标值的比重; ej 为第j 项指标的熵值;
gj 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wj 为第j 项指标的权重;Wi 为第i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准则层指数。
(二) 障碍度计算
本文对阻碍因素的研究主要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正向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对于负向指标的处理公式为:
其中, Aj 为单项指标权重; Oi 为准则层权重; Uj 表示因子贡献度; Vj 表示指标偏离度;Mj 表示单项障碍度; Bj 表示分类障碍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综合评价结果
由图1可以看出阿克苏这些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是1999年的1.78倍。根据变化趋势,可以将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水平发展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1999~2002年。这一阶段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缓慢提升阶段,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实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阶段增长基本稳定, 总体发展水平在(1.236,1.490) 区间波动。
2.第二阶段是2003~2006年。这一阶段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稳定发展阶段,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阿克苏资源粗放型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锐减,2004年较2002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0.11 亩/人。这一阶段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大致呈水平状态,仅有稍微的提升,其总体发展水平在(1.494,1.532) 区间波动。
3.第三阶段是2007~2012年。这一阶段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是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新疆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阿克苏“6122”工程的大力实施和工农业发展引入“绿色”经济的思想,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强劲支撑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该时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一阶段的增长速率明显提高, 增长趋势明显, 其总体发展水平在(1.612,2.201) 区间波动。
(二) 分类指标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照图1 和图2 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大致相同,对综合发展水平有正向作用。其中2008年经济水平有明显波动,其增长速度比上年略微下降,主要是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影响。2008年以后上升明显,这说明阿克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2.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数为负向指标,其值越小说明该类指标对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限制作用越大。1999~2002年阿克苏资源减量投入指数变化呈上升的趋势,该时期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但其开发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资源减量投入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限制作用增大。2002~2012年阿克苏资源减量投入指数变化呈大体下降的趋势,说明资源减量投入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限制作用在减小,其中2008年资源减量投入水平有明显波动(图3),其增长速度比上年略微上升,与农业经济投入减少有很大的关系。
3.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为正向指数,可以认为阿克苏资源循环利用对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有促进作用。阿克苏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但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波动不明显, 其水平在(0.0952, 0.141) 区间波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说明促进作用不明显,还需进一步加强。
4.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对于综合发展指数是正向作用,1999~2007年呈总体下降趋势,其水平在(0.187,0.212) 区间波动,2008年资源环境安全水平骤然上升,并且到2012年资源的环境安全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安全方面越来越有成效。
(三) 障碍因素分析
2012年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因素指标依次为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单位畜禽商品率、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有效灌溉系数、地膜使用强度、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和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
对于1999~2012 年的障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排名比较靠前的障碍因素如下。
1.单项障碍因素。排名靠前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单位畜禽商品率、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和农药使用强度。其中14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有9年成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障碍因素,这说明阿克苏在土地的有效耕作和利用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其次是单位畜禽商品率有两年成为第一障碍因素,这说明这两年畜牧业因传染病危害而发展缓慢或停滞。而近几年,障碍因素排在第一的是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和农药使用强度,这说明阿克苏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提高农用柴油和农药使用效率的问题。
2.分类障碍因素。排名靠前的主要障碍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减量投入。其中14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有7年成为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障碍因素,对比单项障碍因素分析发现,单位畜禽商品率低和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小成为这几年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资源减量投入有7年成为第一障碍因素,对比单项障碍因素分析发现,农用柴油使用强度低和农药使用强度小成为这几年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由图4可知,近年来阿克苏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资源投入水平的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阿克苏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推动过程中资源投入量增大,使土壤盐碱化和板结化情况加剧,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
四、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1.发展综合评价。首先,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 总体指数在(1.236,2.201) 区间内变动,先是缓慢增长,然后稳定发展,2007年后又快速增长,进入快速累积阶段。其次,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综合指数影响显著,但资源的循环利用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它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有待加强。
2.障碍因素分析。首先,近两年农药使用强度成为阻碍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与近年来提出的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其次,从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对阿克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明显,应予以重视。
(二)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阿克苏的农业循环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大力倡导发展以沼气为主导的“猪(牛羊)-沼-菜、猪(牛羊)-沼-果、猪(牛羊)-沼-种(种植业)”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民得到更好的经济收益,以引导农民自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第二,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耕作的有效利用效率,大力实施土地整改以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能力,解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问题,并依靠新科技带动“设施农业”和“太阳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从一定层面上解决因农药使用过多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的问题。第四,建立健全农业抗灾和畜牧业防病应急体系,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暴发的传染病,务必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和传染病对畜牧业的经济损失。
(三) 讨论
1.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发现,熵值法虽然较客观公正地解决了指标权重的问题,但是它过于依赖数据,这对研究的数据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因为统计口径等因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中主观性居多,这就导致实证分析不能完全做到客观,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相悖的地方。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本人考虑将主观赋值法中的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使用,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
2.因为数据收集的原因,本文的指标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因为没有沼气普及率、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农用薄膜回收率方面的数据,无法具体衡量废弃物资源化水平,使得资源循环利用这类指标单项指标选取较少,造成该类指标权重较小,影响了障碍因素分析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本人会通过实地调研取得这方面的数据,以更全面科学地衡量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学会,赵凯,胡源,郑巧凤.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9):8-11.
[2] 陈娟,韩冀,雄东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9):49.
[3] 玲.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 罗丽.新疆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156-163.
[5] 韩玉,龙攀,陈源泉,隋鹏,顾时贵.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9):1039-1048.
[6] 张瑞黎,黄明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1,(2):40-44.
篇5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系统是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和用水的不同目的,建立给排水管网,通过给—冷却水(冷凝回收)循环使用和给—排—回收处理(雨水收集)—再使用的两大循环利用子系统,来满足企业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见图1)。工业用水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加工、冷却、洗涤、锅炉等处使用的水及厂内员工生活用水的总称。主要有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锅炉用水、生活用水。
1.1给—冷却水(冷凝回收)循环利用系统该系统是与生产设备相配套的设施,主要用于冷却水冷却或冷凝回收后的循环使用。(1)间接冷却水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生产设备能在正常温度下工作,用来吸收或转移生产设备的多余热量,其不与产品直接接触,从冷却设备中流出,又进入冷却设备中。该冷却循环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如热处理、空压机等设备。(2)锅炉用水指:为锅炉给水和锅炉水处理用水。锅炉一般在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中采用较少。锅炉的冷凝水回收系统是将系统中冷凝水所具有的能量大部分通过一定的回收设备直接回收到锅炉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冷凝水的热量,达到节约用水,节约燃料的目的。该系统的初始投资相对较大,其广泛应用于发电、石油、化工、印染等企业中。
1.2给—排—回收处理(雨水收集)—再使用循环利用系统该系统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生活污水(雨水)进行回收,经处理后输配加以利用。(1)工艺用水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工艺目的(如:机加冷却、清洗等)的用水。一般来讲该类设备自身携带冷却(清洗)循环系统,给企业节水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2)生活用水指:厂区和车间内员工生活用水及其他用途用水(洗手、冲厕、绿化等)。(3)再生水指:污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广泛用于冲厕、绿化等方面。现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等原因,没有能力建设污水处理站。地方政府应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或依据规划集中或分区建设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式管理,一是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二是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4)雨水利用指:经工程化收集于处理后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可以直接补充水资源用于非饮用水,可用于调节污水处理站的沉淀池和清水池、绿化、冲厕等。雨水利用工程在我国是一项新的技术,目前正处在示范和发展阶段。德国可谓是这个领域里的先驱,1989年德国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如今许多国家也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建成了一批不同规模的示范工程。
2节水管理
建立企业节水和用水三级计量管理体系,对夯实企业节水工作基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立企业节水管理体系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节水管理体系,实行计划用水,定量考核,可使各用水单位之间、车间之间、班组之间及个人之间增强节水竞争意识,跑冒滴漏现象也得以到根治,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更是无法估算的。
2.2建立用水三级计量管理体系建立公司、车间、班组或主要用水设备三级计量管理体系,可准确获取可靠的水资源消耗数据,做到消耗“来有影、去有踪”。实行水资源分级计量是企业实现水资源消耗定量化管理的一种节水管理方式,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3节水实例
某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在建厂之初就自筹资金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和冷却循环水站房,并在生产运行中不断引入和总结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管理系统。2014年该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46%,中水回用3635立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下降22.5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论
篇7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现实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篇8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建材企业会计; 应对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建材企业会计的挑战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理念,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维进行创新。随着企业核算事项的增加和调整,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要素、会计核算思路,最终催生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循环经济所倡导和推进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关系、成本收益关系、投融资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没有疑义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会计也在这种挑战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业会计领域更是如此。
我国的工业大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负荷非常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方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2009年全国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1.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氢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5%和34.4%。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主要建材产品(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的生产能力分别占到了全球的50%。建材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10年来一直占GDP的3~5%。另一方面,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约占全国能耗总量和工业能耗总量的7%和10%,建材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8%。建材工业能源消耗又主要集中在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制品、砖瓦、石灰、玻纤等行业,其能耗总量占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的95%,其中前3个行业占86.56%。对于建材企业来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友好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整个建材企业要面对资源利用、减排降污、产品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改变等方面的挑战。从建材工业来说,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技术、玻璃行业发展浮法工艺、建筑陶瓷行业推广辊道窑技术和卫生陶瓷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闸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材等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新技术体系改变,也直接要求其企业管理思想革新和成本核算体系改变;从建筑物标准来说,50%的节能建筑设计、供热体制改革、居民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供热在城市中的广泛推行、小城镇建设的新建筑要求、原有城市的建筑节能体系改造、新空调技术的广泛推进、节能门窗和新型墙体材料的运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所有这些都对建材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直接影响着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重建和创新。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实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挑战性主要在于在生产及投资决策(包括清洁生产、节约生产、低碳生产等)、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物料投入的核算、再利用会计事项、再制造再循环(从企业内部到行业间再到社会层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评价分析问题、企业会计评价等方面,都是过去会计核算中很少涉及的。随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深入,建材企业会计必须面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挑战。只有及时认识,及时行动,在会计研究、会计应对、会计实践上探索总结相应的理论和做法,才能在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会计的基础和工具作用,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下建材企业会计的应对策略
根据企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特点,在现有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节能减排、排、清洁生产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就是建材企业会计工作者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循环经济归根到底可以用“3R”原则来概括,因此,建材企业会计应对也应从这方面入手研究和实践。
减量化:在同一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中的资源减少投入或产出效率增加,或在原生产中不改变产品功能(如有改变也是更经济和更环保)和用户需求情况下的原(辅)材料替代,或在生产过程中关键原材料的减量和替代。通过具体企业的减量化带来一个行业的减量化,再通过具体行业的减量化实现社会经济模式(生产和消费)的减量化。企业会计在减量化过程中,会发生核算对象、核算要素、核算方法、核算体系、核算信息和核算模式等的变化。例如,当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生产(产出)的强制性制度安排时,企业就面临核算对象、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建材工业中,由于能源消费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的核算,无疑是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深化的核心内容。再从建筑节能方面讲,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会带来节能的明显效果,因而会计核算的及时反映、比较分析,既成为建材行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和目标,也成为建材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建材企业会计核算创新的基本途径。
再利用:再利用是在同一生产过程和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原辅材料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回收物的循环利用等。再利用是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生产活动,没有这个环节,企业生产组织就不能构成循环回路,产品物质就不能实现循环再利用,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就不能实现,资源利用率就不能提高,成本收益率也无法提高。废弃物或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模式,从工艺流程和管理技术上讲,从物料供应到利用和再利用、再制造、回收资源化和回收处理等等,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不仅在于宏观经济、生态经济的改善或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资源、资产、资本利用会计核算的改变和创新。例如,在企业对同质废弃物的利用时,物料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核算的产出效率,既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的科学合理,也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优化和降低。在建材企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一个突出的会计问题或会计核算实践,就是要适时地推行物料成本会计。物料成本会计又称物质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或资源流转成本会计(Resource Flow Cost Accounting,RFCA),是由德国的经营环境研究所首创。物料成本会计是基于流量管理理论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个有效工具,也是近年来流行于欧美日国家在实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的一个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都很少。在建材企业大力推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引发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将有助于填补我国会计理论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为企业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再循环:在同一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中,辅助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例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既是企业生产模式(对投入、核算、产出等影响)的改变,又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承诺、担当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面临着既有企业内部的经济循环事项,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又面临着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这些循环利用的会计事项、核算方式,都对企业会计体系造成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及建筑业的发展,拆旧建新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钢材和废金属、废料、废物等),典型的再循环模式之一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模式。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废金属可再冶炼、废玻璃可再成型、废木材可造纸、粘土及页岩砖再转入陶瓷企业。这种社会层面的再循环利用仅是“再循环”的一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废旧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过废弃材料的定价和核算机制,完善其市场化功能,显然是摆在建材企业会计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务。
其次,从低碳经济角度来认识建材企业的会计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对碳会计核算的影响还未深入到象循环经济那样的地步。但仅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会计的改变或适应,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二是碳排放会计处理(包括会计主体确认和会计核算);三是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差异化处理问题;四是碳基替代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建材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所必须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排污权会计为例,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规范就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时,如果同时确认递延收入则会增加权益;如果免费获得排放额则会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形成会计处理差异。这一会计结果表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排放权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思想,积极进行碳会计研究,推动碳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碳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建材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都在于直接对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产生嬗变。如果让企业自觉实现清洁生产、资源效率下的持续经营、环境生态下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企业核算制度财务体系问题。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的资源利用和既定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率、社会责任因素。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资源节约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和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利润和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建材企业中也照样存在。因此,解决好企业会计核算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度创新,不仅对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循环经济会计典范。
三、当前推进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业为主导、建材企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
就理论研究而言,循环经济会计和低碳会计都是环境会计在实践运用中的延伸、扩展和创新。基于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涉及的会计核算要素、假设、对象、准则等方面。从建材企业角度看,主要还是结合建材企业特点和循环经济“3R”要求,对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法、报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实施的会计核算内容,以达到尽快进入、实践提高、为企业转型提供财务会计服务,最终实现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目标。例如,推行物料成本会计、加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会计信息报告等等,就是建材行业(协会)当前应重视和力行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事项和会计核算对象,是针对具体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事项而进行会计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术的实施要求首先要对其碳基替代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的确认、分摊、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对资源资本化(环境资本)、外部项目内部化、资本预算和收益回报(包括非会计收益和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探索。这些对于建材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会计制度,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条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则和章程、循环经济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责任、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审计规范、循环经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及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二是设置企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确定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确定核算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的账户设置和会计报表设置;三是实施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报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广物料成本会计核算
在建材企业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推广运用物料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物料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归集,追踪从输入至输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单价得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输出端形成了产品、废弃物两个流向(正制品和负产品),其资源流转成本都可细分为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运输成本和处理成本。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出现,使建材行业企业中的资源利用、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也为建材行业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好的运用工具,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物料成本会计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出的内在需求,以达到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改进建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方法
以会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建材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就影响报表数据的相关环境、资源信息进行披露,如花费多少钱购置了清洁环保类设备、花费多少钱为环境污染买单、投入多少进行相关研发、享受多少符合国家政策政府补助等信息进行披露。鉴于当前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情况,因此,会计报表应在当前会计报表基础上加上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并附上专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报告提供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定期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及时解脱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周边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在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会计队伍建设、行业会计指导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网.工业节能减排应实行更高标准[DB/OL].(2010.6.1).
[2] 杨铁生.加强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10-6-13.
[3] 中国投资咨询网.2010-2015年中国建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B/OL].
[4] 中国网.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省略.2006.7.20
[5] 冯巧根.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J].会计研究,2008(12):69-76.
[6] 郑玲,肖序.基于系统视角的资源流成本核算模型创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3-7.
[7] 张金利,姚伟龙.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市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4):88-93.
[8] 周志方,李晓青.国际环境会计指南与实务的历史进程、最新动态评述及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2010(6):113-121.
篇9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得以产生和发展。网购市场的空前繁荣导致大量的民营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为整个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快递行业已形成邮政速递、外资快递和民营快递三足鼎立的局面。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但由此产生的快递垃圾却不容忽视。全国每天有上亿件包裹在流动,同时也产生着大量的快递包装垃圾。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快递总件数保持48 亿件/年左右,故而产生大量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透明胶带和塑料袋、泡沫塑料等垃圾,它们在土壤中100 a都不会降解。包装产生的污染已居环境污染第4 位,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因此,解决包装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对快递包装进行循环使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及构建两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循环经济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的经济形式。其核心是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操作原则(以下简称3R 原则)。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3R 原则为指导,探索构建快递行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1 文献回顾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关于废旧物品回收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巴里康芒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源头预防比末端治理更重要。艾瑞克戴维森认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和税收手段对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潘权骁等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循环经济产业链,经实证研究发现,可以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将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废品通过利益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 。段金廒等人运用系统思维,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基础上构建中药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回收体系和回收物流, L.G. DEBO 等人提出3 种回收物流的形态,一是生产厂商负责产品回收,二是将零售商作为产品回收点,三是第三方物流承担回收工作。O. LISTES 等人指出了回收物流系统的功能,以充分考虑其他参与者的位置为基础,设计了实现这些功能的高效的回收物流体系。姬杨提出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分为3 种类型:即资源回收型、维修退货型、废弃物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并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废弃物回收体系很难调动废弃物生产主体将废弃物交至指定处理地点。张伟红通过分析研究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回收体系,并展望我国未来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的构建。相较于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废旧物品回收体系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废旧物品回收都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运用的范围较广,覆盖的行业有旅游业、制药行业以及高能耗的制造业等。但在我国,由于电商起步较晚,快递行业也是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理论在快递行业废旧包装回收领域的应用还处于空白。
2 快递行业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存
2.1 尚未建立有效快递包装回收体系
我国的快递包装处理现状大体,快递包装一般只有纸类会被卖到回收站加工利用,且回收率仅为50% 左右。废品回收属于纯市场化运作,主要以回收人员回收站分拣中心为依托,回收人员不够专业,且存在小、散、乱、无序等弊端。虽然顺丰快递、1 号店和苏宁易购等快递企业尝试进行快递包装回收,但只有不到20% 的消费者响应。大多数快递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够强,其认为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快递包装回收体系,投入产出可能不成正比,且进行包装回收人手不够;再加上有些消费者环保意识弱,不愿使用二手包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也使得包装循环利用率不高。可见,我国还未建立有效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对废旧快递包装产生的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2 . 2 包装过度化现象严重,违背减量化原则
2011 年,国家邮政局了《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其规定进行快递包装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快递包装用品,却没有明确规定过度包装的相关标准。因此,绝大多数商家为确保商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往往在发货时会在包装盒里塞满泡沫塑料、空气囊、气泡柱,外面套上塑料袋,再缠上一层一层的胶带,把商品包裹得严严实实。因为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分拣,为避免纠纷,保证网购商品能完好无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并获得好评,商家采用了过度包装,这些物品被丢弃后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3 企业及消费者回收意识薄弱
据调查,我国网购群体中超过80% 的人年龄低于33 岁,中年网购者不到13%,网购群体年轻化特点显著。年轻人大多缺少节俭、环保的理念,对资源匮乏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因而尚未对包装回收利用引起重视。同时,由于快递行业的回收物流意识不强,包装工人未经过专业培训,且行业竞争激烈,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快递企业为牟取利润,节省运输空间,恶意挤压包裹导致物品包装变形的情况。尤其是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快递件爆仓,货物包装损坏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快递包装的二次变废,不利于包装的循环利用。
2.4 包装材料不环保,缺乏统一标
2015 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快递业务大增,快递包装材料类别及数目如表1 所示。塑料袋一年消耗近80 亿个,其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plastics,LDPE),含有塑化剂、阻燃剂等有害物质,因价格低廉在行业内使用广泛。使用泡沫塑料和空气囊等缓冲物近28.7亿个/年,大多成为一次性材料,对环境污染极大,使用透明胶带近163.7108 m/a,不仅100 a 都无法降解,且和纸箱一起使用导致纸箱难以循环使用。快递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包装重复使用难是由于我国快递包装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且商品琳琅满目,规格不一。各大电商为各自的不同产品定制了不同标准,快递企业根据电商的要求设计了不同规格和性质的包装,导致快递包装种类多样,加大了快递包装的回收难度。
3 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构建
3.1 体系构建依据3.1.1 我国具备包装回收的独特条件
就包装回收利用而言,快递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有其特殊的优势。全峰快递品牌总监戴曾说过:生活中其他商品包装重复使用会比较难,但快递企业集中度很高,是包装使用大户,这些都是推进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快递企业可以选取其现有的快递点作为回收物流的节点,构建回收物流网络,相比于其他商品包装的循环利用,其拥有相对比较集中的物流节点及比较完整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为快递包装的循环利用提供了硬件,提高了回收的可行性。然而,我国快递企业进行包装回收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专门人员从事包装回收工作。如上文所说,我国快递包装主要作为垃圾被丢弃,或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因此,可以将废品回收站及环卫部门等作为辅助回收点,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快递企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个地域都分布有废品回收站及环卫部门,借助现有网络节点的分布进行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重新构建回收物流节点或者请专人进行回收产生的成本,同时还能使环卫部门和废品回收站有关人员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3.1.2 以循环经济3R 原则作为理论支撑
快递包装一般质量较轻,占用体积较大,现有如纸盒类的包装不易折叠,且经过多次长途运输容易受损,如果回收利用,可能产生较高的仓储及运输成本。据此特性,在回收时应注意分拣,挑出完好的包装当即使用,有破损的包装则根据回收体系网络节点逐级返回进行处理。在循环经济3R 原则中,减量化的目的是从源头上减少原材料和资源的投入,合理节约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使用的目的是在具体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提高资源和产品的利用率;再循环的目的是尽量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回收利用,以增加资源供给,减少垃圾。从生产源头减量,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及次品通过专门回收加工处理可重新利用或进入其他产品生命周期,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遵循减量化及再使用原则,采用集合包装或少使用二次包装,采取激励措施有效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回收,对有破损包装进行回收并送到加工处理中心再次利用,使得整个过程尽量不产生废弃物。
3.2 体系构建具备的前提条件
构建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需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回收加工处理中心,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品以及边角余料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对回收的、有破损的包装再次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由于回收加工处理中心牵涉到包装生产者以及使用方,因此,生产者和使用方可以通过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回收加工处理中心,该处理中心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以及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政府环保部门需对此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以保证该回收中心能够长期有效运转,为快递行业的包装回收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价、建材价格及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水质、空气影响等环境因素,公路、水路、铁路情况等交通因素,以及商业、住宅等城市规划因素。
3.3 体系构建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回收体系包括生产及流通使用两个环节和3 种渠道(以快递企业为主,辅之以环保部门以及废品回收站)。包含的主体有政府、原材料供应商、快递包装制造企业、快递包装使用企业、消费者、环卫局、废品回收站、回收处理中心等。回收体系中需要回收的物品包括包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以及快递包装流通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包装等。
3.3.1 生产环节
目前,我国快递外包装的材质主要包括瓦楞纸箱、PVC 塑料袋、PE 塑料袋等,内包装里面的填充物主要成分为泡沫塑料。其中PVC 塑料袋不仅有毒,而且将其置于土壤中100 a 内难以降解,对环境危害极大;泡沫塑料不仅占用空间较大,且置于土壤中降解时间长,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也很大。因此,根据减量化原则,快递包装研发企业需根据快递行业的特性通过绿色设计研发出科学、合理的包装造型和结构,从而减少包装材料的用量(如:集合外包装)和物流空间的大小,方便回收,并以此代替传统的快递包装材料。快递包装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根据再使用原则把生产出来的次品和边角余料放入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部分次品可以通过再制造成为可使用的产品,其余不可重塑的物料有些可以通过加工处理再次成为原材料,剩下的不能在本产品生命周期内循环利用的根据再循环原则可进入其他产品的生命周期,否则对其进行环保废弃处理。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对责任企业进行监督及对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企业及消费者针对相关问题可以向政府反馈。
3.3.2 流通使用环节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流通使用环节采用了简化模型,回收体系应该按照县级快递点市级快递点省级快递点??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快递包装的回收,同时辅之以当地的环卫部门及废品回收站两种回收点。但此回收体系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回收,未将广大农村地区纳入体系中,有待改进。为减弱废弃快递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程度,从源头治理污染是关键。快递包装使用者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商品尺寸大小以及是否需要外包装、外包装的使用标准等对商品进行包装。根据减量化原则,可尝试集合外包装,即发往同一区域的商品,不单独使用外包装,而是采用集合外包装,然后倡导消费者上门自取快件,此举可减少包装材料以及内部填充物的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但这一措施尚需市场检验及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快递包装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资源,对于消费者则是垃圾。根据再使用原则,本回收体系针对快递行业自行回收存在人力成本高、人员不足的问题,尝试从3 种回收渠道对快递包装进行回收:第一种是当地废品回收站,往常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废旧物品一般都运往外地进行处理,对于这一块的管理相对较难,电商和快递行业可联手与之合作,向废品回收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让其将从消费者处回收的废旧包装按照材质和破损程度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其交给当地的快递点,快递点可再次使用完好包装,将不能再次使用的包装返还给上一级快递点,依次类推,直至快递企业总部;第二种途径是环卫工人和环卫局,当地环卫部门在各居住区域设置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垃圾桶,消费者自觉对其进行分类丢弃,环卫工人每日分类整理一次快递垃圾,并将其置于当地环卫局,企业向当地环卫局支付一定处理费用后将每日整理好的包装收回,重复使用完好包装,其余则返回上一级;第三种渠道即快递公司和电商联手利用快递点进行快递包装自行回收,各级快递点对包装分类整理,可留存使用回收的完好包装,有破损的则返回上一级快递点。3 条途径回收的有破损的包装运回总部后再进入回收加工处理中心重复生产环节的废旧物品处理,实现废旧包装的再使用及再循环。
4 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在废品回收方面采用的是纯市场化运作方式,存在回收人员不专业,且小、散、乱等问题。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本可以回收的资源变成垃圾。建立有效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及协调配合。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主体满足图3 所示关系。
4 . 1 政府为主导, 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为支撑
健全而有效的回收体系的建立需要法律的约束和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作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首先,对过度包装及包装统一标准缺失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快递行业包装物使用量以及不同商品包装物的使用标准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做到有据可依,如:首先根据受损程度的不同划分商品等级,然后根据等级制定合适的包装使用细则和标准。其次,对包装材料不环保问题,有关部门应勒令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快递服务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行业标准,通过测算可以得出企业自身排放量,政府应制定排放标准及配套奖惩措施,对超排者严厉处罚,促使企业创新及使用新型环保材料以降低排放量。再次,利用税收政策约束责任企业,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对包装回收利用做得好的企业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反之,则处以一定的罚金和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此外,针对企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需颁布配套的优惠政策,对实施快递包装回收的企业予以补贴,鼓励企业回收。最后,回收体系构建成功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的参与度。政府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可以尝试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使其养成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和习惯。
4.2 企业为主体,法规及3R 原则为准绳
此处所指的企业包括快递包装供应商、电商、快递企业,其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循行业法规及循环经济3R 原则,并鼓励消费者积极配合。为保障回收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手段,努力将循环经济贯穿于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4.2.1 实施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回收
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是包装成功回收的保障,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活动,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对不同类型的包装,企业可制定不同的数量上限,消费者返还的快递包装达到上限,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积分满一定数额可以换购商品、免一次邮费、购买商品打折、送优惠券、返现金等,通过以上活动不仅能起到激励消费者的作用,还能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4.2.2 根据再循环和再使用原则,设计使用再循环利用包装
快速包装的循环利用和其使用寿命与其新整程度等密切相关,而现有快速包装规格、使用寿命、材质等不统一,难于管理,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难度。为保障回收体系有效运行,需从包装设计上入手,如:在文件袋、纸箱等黏有客户信息的位置增添封条,便于再次使用;在纸箱恰当位置添加裁剪线,沿线剪裁方便将其折叠存放及作为储物盒、收纳箱再次使用;淘宝采用的拉链式的纸箱包装,不需胶带加固,方便循环利用;亚马逊采用易掲式的包裹单,纸箱使用后几乎无残留物痕迹,既能防止客户信息遭泄露又能保持纸箱的崭新面貌,便于循环利用。
4.2.3 依据减量化原则,设计采用减量化包装
减量化主要包括包装设计及使用的减量。在包装设计上,根据商品实际尺寸对物流空间进行精确计算,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如:美国加州大学有学生设计了一款全新的快递包装盒,比传统包装盒减少了25%瓦楞纸的用量,且使用方便。包装使用上,尽量不用或少用二次包装。商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购包装,当物流情况较好且原包装质量好时尽量避免二次包装。必须使用时,根据货物实际尺寸选取方便回收的包装,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集合包装。如:菜鸟网络将商品放到集合包装箱运送到菜鸟驿站,集合包装采用周转箱可以重复使用,集合运输大大减少了外包装及箱内塑料填充物的数量。
4.3 消费者积极配合为关键
环保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普通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在商品质量卫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尝试接受重复使用的二手包装及减量化包装;对有回收渠道的快递包装,揭去快递单后,可将其送往回收处或联系回收人员上门收取;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没有专门回收渠道的快递包装进行分类,方便进入其他回收渠道。拒绝购买不环保、不利于包装回收的物品。
篇10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又喜获国务院批复,使《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由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尤其是十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又面临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柴达木具有资源富集、品种多、组合好、关联性强,有利于区域性大规模开发和多产业集群联动发展,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柴达木不仅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布局在青藏高原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验区,国家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青海省资源开发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里紧靠、新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青新公路穿境而过,是连接、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促进资源综合开发,提高资源集约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建州50多年来,经过几代柴达木人的不懈努力,工业、交通、电力、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二期工程、青海矿业集团乌兰百万吨煤化工建设工程、青海中信国安、青海锂业万吨级碳酸锂项目、青海煤业、义海能源设施一流的现代化井矿、格尔木60万千瓦燃气电站以及一大批太阳能光伏、风能电站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镁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的成功突破,标志着大规模、全方位开发柴达木丰富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举全州之智慧力量方能完成。首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资源观、产业观、发展观,以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为依据,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为准则,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统筹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试验区资源、环境、产业等要素配置,坚持梯级递进、循环发展。以建设 “一区四园”,构建“六大产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以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快推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融合进程,提升产业的关联度,加快推进盐湖化工、氯碱化工、冶金等产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各类无机盐产品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及建材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切实推进盐湖化工、金属等产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强化生产企业间、生产单元间的共生网络构建,大力推动产业链之间的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大力推动资源的集约利用,产业的集群发展。以产业为纽带,推动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有色金属、建材工业横向扩展,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充分利用柴达木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做大做强光电、风电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进一步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和生物环保产业,最大限度地推动集约开发,力争做到废物的 “吃干炸净”,实现零排放。其次,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兴州战略。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新路子。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积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通过广泛开展 “借脑引智”,与科研院所 “联姻”开展联合技术公关活动,尽快解决制约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产业融合、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力争在循环利用水平上不断实现新提高。第三,要牢固树立环保第一的思想,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节能减排与源头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荒漠植被保护、草地治理保护、封山育林、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沙化土地、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严格控制人为污染,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第四,创造性地用好用足国家扶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开放开发项目招商步伐,通过内引外联,激发内部活力,外借动力全面加快试验区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