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003-01
海洋资源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我国海域辽阔,纵跨3个温度带,具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不同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差异较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较好。随着近些年来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剧,出现了较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另一方面,海洋自然灾害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在对海洋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海洋的潜力,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应重视对海洋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环境保护。
1 我国海洋污染程度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多年增长速度超过20%,海洋水产业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般以上,沿海的造船、交通、旅游、海盐、石油、水产品等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总体还比较落后,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发展监管,对海洋资源承载力缺少评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海洋中大部分污染物来自于陆地,近海区域排放的污染物尤为严重,每天产生的废水和废物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1]。
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比较晚,技术不成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造成海洋资源开发效率比较低,容易发生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同时,也造成海洋资源质量下降,资源利用价值降低等问题。虽然我国海洋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开采,对海洋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能很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开发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转变,海洋资源价值也逐渐被认了认识并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如果不加约束地进行开采,就会破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仍然存在,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一个地方海洋资源被过度开发,不仅会影响本区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相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关系。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满足后人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在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时,应重视开发、利用、再平衡,做到可持续科学发展[2]。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政府依法治国,法律是海洋资源管理的依据,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地方和国家逐级进行审批,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度保护本地经营者利益,造成法律制度制定落后。我国对海洋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执法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造成海洋环境被污染。
2.3 海洋开发利用效率低,开发方式粗放
我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存在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这对海洋多样性是违背的,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多层次重复利用。一些具有综合利用效率的资源往往只使用了一部分。比如,海洋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食物、药材等材料,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单一,只注重了食用价值的开发,不太重视其他价值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高碳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平衡,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
3 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建议
3.1 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根据每个区域海洋的特点,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对近岸海洋的开发利用进行整体规划,在满足沿海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近岸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进行严格监管。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3.2 树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意识
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治理需要花费昂贵成本,同时也造成周边事物,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开发模式应遵循科学发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开发之前要先考虑开发的后果,这样才能让海洋资源造福人类。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体性作用,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发展规划中,提高“高碳”行业开发的准入门槛,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3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污染浪费严重,受到人们观念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政府的立法、执法的影响。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和执法,形成低碳、高效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详细的低碳发展规划,推行低碳生产模式。通过法律对捕捞量、捕捞期,污染物排放等进行严格限定,通过执法保证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并注重环境保护,可以更好地让海洋资源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贾如.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浙江;海洋产业集聚;环境资源;耦合度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量度。而系统耦合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动态关系的量度。比如系统A、B之间的耦合作用,当系统A的特性发生变化后,系统B通过一定的途径对A限制或促进,而且这种作用力是相互的,系统B也遭受着来自于系统A的影响,或抑制或促进。耦合为我们研究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进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1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作用的机理其实是在寻求两个系统之间的均衡,一但偏离均衡,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迫其改变并使两者趋向于均衡。表现为偏离均衡——趋向均衡的动态变化。在寻找均衡的过程中,一方通过对连接两个系统的载体的改变达到对另一方的制衡。
连接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载体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当海洋产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与环境系统的均衡,如出现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人力资源扩张、技术落后时,环境资源系统就会做出反应,抑制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二者趋向均衡,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和人力资源缩减的要求。系统间的耦合作用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进而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耦合度理论及模型
2.1 耦合度模型
假设f(x)和g(y)分别是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公式表示为:f(x)=ωixi,g(y)=ωjyj。这是将两个系统的各个指标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的。其中,xi(i=1,2,…a)为海洋产业集聚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i是其权重;yj(j=1,2,…b)为环境资源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j是其权重。
借鉴物理中关于容量耦合度的计算,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u1、u2分别表示两个系统。
由(1)式得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同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函数为: ,为使耦合度增加其区分度,我们将C做进一步调整
C反映出了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由(2)可以看出C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耦合程度越高,值越小,耦合性越差。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虽是衡量海洋产业集群同环境资源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却不能反映出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因为耦合度不能显示海洋产业集聚和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它的大小不是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有误导。为了消除这一误导,真实地反映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我们引入耦合协调度:
其中,R为耦合协调度,P为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权重,β是环境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权重,因为本文中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所以α=β=0.5。一般取θ=0.5。
2.3 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在研究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时,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f(x)同g(y)进行比较(见表1所示),另一方面是耦合协调度。由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我们可知R∈(0,1),我们对耦合协调度大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①0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指标实证时,我们借鉴黄瑞芬在2011年进行的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的相关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并针对浙江省海域产业与资源的特征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本文从海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活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环境资源系统,则分为资源禀赋水平、环境压力水平和环境抗逆水平三部分。其中,环境资源系统的资源禀赋水平,我们去除掉海洋原油产量和海洋天然气产量,增加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环境压力水平则增加了渔业灾害损失、中度污染与严重污染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比值这两个指标。
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用主观赋值法中的专家会议法,根据统计专家们不同的建议而得到权重。这样使所得到的结果更富有经济含义。
3.2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2000-2010年11年间海洋产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报告》、《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海洋灾害报告》、国家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信息网。
对于数据的处理,为了消除指标数据的量纲并保证数据的非负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数据标准化。公式为:
i为年份,j为指标序号,x为指标数据。
3.3 实证结果
通过利用模型公式以及标准化后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耦合度等,具体见表3
3.4 结果分析
篇3
加强海洋管理的政策保障
美国、日本等世界海洋强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支撑体系。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还缺乏统一、完整、清晰的可指导海洋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海洋总体政策,缺乏从整体上对我国海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8]。因此,应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利益,协调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完整的海洋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科学、合理地使用。
完善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海洋立法是世界海洋国家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9],也是海洋资源管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的条件[8]。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海洋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韩国、越南、英国也十分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批专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取得了可喜成就[10]。建议我国在现有专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该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活动,建立与国际公约对接的法律。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出台与国家相配套的地方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订已经公布、执行的相关法规。
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
海洋规划是海洋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有序有度进行、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越南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在我国有关海洋资源的规划中,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结构性问题突出,且相互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矛盾。因此,我国各级海洋政府应在制定相关海洋资源规划中,尽早解决该问题,构建完备的海洋资源管理规划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提高海洋资源管理的执法能力
篇4
关键词 海洋经济;潜力;价值量;收益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开发潜力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为10 773.7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潜力为35 526.25亿元,海洋石油资源可开采潜力为152 364.5亿元,海洋盐业发展潜力在223.92亿~3826.09亿元之间,平均为706.26亿元,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为7 186.83亿~106 922.4亿元,平均为16 061.31亿元。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篇5
关键词:海洋资源;产权;产权界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65-02
一、海洋资源产权及中国海洋资源产权有效界定
(一)产权的定义
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产权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1]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2]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德姆塞茨对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3]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他认为,“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的个人某种权威的办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以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待定物品的使用方式。”[4]
总之,产权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指人们之间彼此认同的行为关系,这种行为关系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即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组权利,而且约束了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制度。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交易性等基本属性。产权的功能是能够明确界定不同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为外部性的内部化提供激励,能够经过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
(二)海洋资源产权的概念
海洋资源产权是产权持有者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控制程度和享有该资源所产生经济利益的范围。与一般产权含义一样,海洋资源产权同样是“权力束",即它由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等。同时,它也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转让性等属性。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所有权和海洋资源使用权。
海洋资源所有权是所有者依法排除他人,独占海洋资源资产,并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海洋资源资产,以实现所有者应享利益的权利[5]。
海洋资源使用权是某一组织或个人通过所有者授权所拥有的对海洋资源资产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其内容同时包括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和处分权能。
(三)对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有效界定
1.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内容。产权界定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分清财产的所属关系,也就是说财产归谁所有,谁是财产的所有者;第二,在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的情况下,要在产权实现过程中清楚界定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对于海洋资源来说,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要实现两点:一是意识实现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明确所有者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二是在清楚界定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确界定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2.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必要性。第一,清晰界定海洋资源产权能增加其确定性。产权不清晰会使人们缺少最基本的安全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积极,这样就会导致滥用海洋资源。因此,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为了减少海洋资源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因素,我们就应该明晰海洋资源的产权化,这样就会确定人们的经济关系,也使海洋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的权益受到保护,使各权益主体在交易活动中形成一个可以把握的稳定的预期。第二,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可以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海洋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是由于人们在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或者权利无法界定而产生的。如果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交易的双方就会直接承担受益受损的效应,这样就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有效阻止和激励,从而使内部产生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动力。第三,明确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对产权主体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产权的重要功能是激励功能,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主体就有努力的动力,并获得与预期努力程度相应的预期收益。特别是在产权体系发生分解,关系普遍化以后,更加需要赋予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并充分界定,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和监督成本。第四,明晰界定海洋资源的产权可以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晰海洋资源产权能够发挥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减少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解决当前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秩序混乱等问题,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海岸带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 184万千米; 拥有内水和领海的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享有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7]。中国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约有1 700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海洋资源产权现状及其影响
下面以漳州市沿海各县为例,在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上,现实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海洋资源各种产权关系模糊不清,所有权代表地位模糊,使沿海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经济的关系缺乏协调。比如漳浦县在滩涂、浅海使用管理商五花八门,有村镇集体管理、有个人开发利用、有祖上习惯管理留下的等等。行业之间、村与村之间争资源、争空间的冲突与集体械斗时有发生且日益明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稳定。
2.产权不清晰,资源开发的巨大收益被转化为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如漳州沿海各县基本上都存在渔民群众“本地海”、“祖宗海”观念严重,从而导致随便用海的现象尤为突出,无序开发现象严重造成海洋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导致国有海域资源的浪费。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东山县已办证确权的养殖用海面积228.7万亩,仅占实际养殖用海面积319.5万亩的60%,很大部分的养殖用海都不在政府的管辖之内,使海域资源不能正常地开发利用。
3.中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比如东山县海域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在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前,各县区海域使用方式主要是发包出去用于养殖。由于资源状况不同,加之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海域发包问题非常复杂,如发包主体包括县、乡镇、村等各级政府;承包人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承包合同缺乏法律规范,承包双方在海域资源使用上的责权利不清。二是在海域确权中,存在“办小证,用大海”现象,造成海域资源浪费;一些地区是乡镇办证,个人使用,确权主体与用海主体不一致,造成管海用海双方责权利进一步脱节。
4.由于产权权利泛化,国有资源产权诸多权能分散于计划、财政、经贸等政府部门,条块分割格局下资源产权流动受阻,不能向效率高的使用者集中,资源配置效率低。比如,云霄县临港工业发展与渔业用海矛盾突出,根据县委、县政府“依港立县”的决策和厦门港云霄港区、漳州核电、古雷经济开发区及云霄港区等行业规划及重大项目的用海需求,云霄海域大部分养殖区已调整为“保留区”,使云霄渔业用海所剩无几,渔业面临“失海”危机。
三、明晰海洋资源产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中国海洋资源的产权在法律意义上是归国家所有,但从现实的实践当中,由于缺乏对资源产权的清楚界定,国家产权是虚化模糊的,每个人都能享用国家资源,没有人对国家资源进行负责,这些最终导致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也引起了不同利益主体彼此间的经济关系的纠纷。根据中国目前海洋资源产权的状况,要想扭转中国海洋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局面和规范用海秩序,要想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明确界定海洋资源产权。
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是实现海洋资源高效运营的根本途径。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海洋资源的产权界定首先要确保国家所有权利益的实现,形成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真正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清晰界定各权利主体的权、责、利,做到权能与利益相对称,权利与责任相对称。
中国海洋开发利用中目前尤为严重的是不科学的利用海洋资源,最终严重破坏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如近海环境污染、海洋灾难频频发生等严重后果。因此,要使海洋资源有效得到利用的唯一之路就是实施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明确区分海洋资源产权,并通过有效实施有效解决各海洋使用行为主体间的用海纠纷,有效实施海洋使用功能顺序,减少对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短期行为,进行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 聂锐,王元地.现代企业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 阿尔钦.公司管理和产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1).
[5] 高谊.海洋国土产权论[J].中国土地科学,1995,(7):11-15.
[6] 韩立民,陈艳.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资料浮标;海洋监测;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15-02
1、前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陆地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海洋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受现有海洋浮标监测作用低、海洋资料浮标设备陈旧以及管理维修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准确的掌握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和预测海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换而言之,我们要想有效的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采过程的持续性和安全性,我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海洋资料浮标技术[1]。对此,本文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2、当前海洋资料浮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网络得到了有效的普及和建设,在促进海洋资源安全开发和增强海洋环境监测力度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工作发展较晚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海洋资料浮标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资料浮标网管理面广、管理难度大。海洋资料浮标在海上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能源损耗,继而使浮标管理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浮标网络管理经费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监测质量的提高。例如,当前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管理模式只能保证3个站位的海洋浮标运行,但是我国却拟定了12个站位的浮标网计划[2]。
(2)国内研制海洋浮标整体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的海洋资料浮标技术起步较晚、海洋浮标生产设备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海洋浮标设备的零部件缺乏统一的标准等因素的存在,我国海上作业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展和利用。
(3)缺乏统一的海洋浮标管理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海洋浮标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很多区域都是各自管理,使得海洋资料浮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很难获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有些海洋资料浮标管理部门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旦海洋浮标设备出现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和保养,大大增加了因海洋浮标故障维修不及时给系统造成的损失。
(4)维修保养人员工作能力不足。海洋浮标工作难度大、工作人员工作不积极、维修人员维修技术薄弱以及浮标管理部门奖惩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海洋浮标管理维修部门都面临着维修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使得我国海洋浮标管理单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人力资源缺乏现状。严重影响着海洋浮标安全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洋资料浮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有效策略
3.1 完善海洋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作为海洋资料浮标设备的核心系统,在增强整个海洋浮标工作质量和改善工作设备运行质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海洋资料浮标中心(NDBC)研究出的第六代型号数据采集系统MARS可以运用于所有的海洋资料浮标设备和自动台站上。这种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通用性强、扩展性广、兼容能力高、体积小、功耗小等优点,是当前提高海洋浮标监测结果准确性和监测内容广泛性的核心技术[3]。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组织培训和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海洋数据采集系统的完善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3.2 不断完善海洋污染监测浮标
海洋污染监测浮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期间发达国家率先开展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在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日益严峻的今天,很多海洋资源开采企业都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而海洋浮标技术作为当前预测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技术,得到了广大海洋资源开采企业的使用。例如,挪威Oceanor公司的TOBLS浮标和德国的MERMAID浮标测量系统等,都在不断完善海洋浮标检测系统[4]。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前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不断改进海洋浮标设备的监测指标,最大限度的促进海洋浮标的工作能力。
3.3 增强海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资料交换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日益完善,海洋资料浮标的种类、数量、以及规模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海洋资料浮标设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受我国海洋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过快、海洋污染程度日益加剧以及海洋灾害发生率持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依然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质量和完善资料交换功力的应用。
4、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的海洋浮标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再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都直接排入的海洋中,严重污染着我国的海洋环境。身为海洋资料浮标维修管理工作人员的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才能及时的发现当前海洋资料浮标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为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褚同金.关于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工程技术[J].海洋信息.2011.25.
[2] 海事.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谈发展海洋资料浮标事业[J].渔业信息与战略.2007.15.
篇7
海洋经济虽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还明显偏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海洋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主要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生产手段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样,海盐生产技术手段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增加盐田面积的粗放办法来增加产量;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有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海洋科技管理落后,体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科技知识有效供给不足;海洋科技研究低水平重复较多,投入产出比例较小。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我国只有30%多。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低,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当前,随着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展,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只有创新,才能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源泉。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对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我国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在这方面,我们和海洋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新兴领域,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整体水平。所以,我们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应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通过科技创新,积极扶持新兴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着力建设一批新兴海洋项目和海洋产业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科技协作、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此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促进机制。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海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也十分重要。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4、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发展海水综合养殖业。近年来,由于我国海水养殖业面积的大量增加,加剧了海洋环境污染,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为海水科学养殖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前,在海水养殖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养殖方法,建立海上养殖区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编制海域养殖区域规划,合理控制海域养殖密度和面积。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已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生态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我们在严格执法、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此外,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逐步建立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模式,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人类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向自然索取了过量的资源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被忽视。海洋资源的利用者和受益者把环境损害的结果强加给社会,破坏者虽承担了一定责任和付出了一定成本,然而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完善,使得其付出远不及回报,毫无威慑力,相反对于环境保护者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微弱;这一正负两个趋势极端,使得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手段来调整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制度。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生态补偿条例》,但由于出现较晚且仓促,仍未建立高效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完善
我国目前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十分必要。
1、明确海洋生态补偿主体
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补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主要是补偿权利的享有者和补偿义务的承担者,同时也包括补偿的具体实施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学者对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各不相同。有学者主张将其分为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和"生态补偿的受益主体"两大类,其中"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进一步划分为"给付主体"和"接受主体"。 有学者主张将其分为"补偿主体"、"受偿主体"和"实施主体"三大类。 实际上,生态补偿法律关系发生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功能建设与保护的过程中,其主体的分类比较复杂。
2、确定海洋生态补偿范围
鉴于海洋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化,补偿范围也应广泛,海洋生态补偿的范围必须囊括基于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和社会公平理念指导下,对因海洋生态资源的使用、保护、修复、节制使用、有效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充分维护或相关研究、教育、宣传等所发生的,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应该给予的补偿或者鼓励奖励行为和活动。
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建设、修复等各种行为的实际费用支出。(2)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居民生活水平降低部分和政府财政收入相应减少的部分。(3)一方与另一方进行合法约定,一方合理使用海洋生态环境资源,而另一方受到的相关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但不可任意扩大。(4)不存在双方约定,但一方发生合法使用生态环境资源的事实行为,而使相对方受到的损失。(5)为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环境平衡做出的宣传、教育、科研等经费投入。(6)企业或组织因使用绿色节能产品、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而应给予的政策优惠、扶持、鼓励和奖励。(7)一定程度上,合法享用海洋生态环境和使用海洋资源应当缴纳的合理费用支出。
3、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形式
海洋生态补偿形式是海洋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对受偿主体的具体补偿方式。确定生态补偿形式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补偿权利主体利益的现实性需求;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要求;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四是海洋管理的可行性要求;五是资金来源的可靠性要求。结合这几个因素,我国目前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补偿方式:
(1)资金补偿――这是国家第二次收入分配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生态补偿最主要和直接补偿方式,也是最容易接受和需要的补偿方式。比如发放补偿金和补贴,减免税收或退税,财政转移支付、赠款、设立保护海洋生态资源的专项资金和发行国债、借助国内外基金等。
(2)实物补偿――主要是给予诸如土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相关类的补偿,目的是改善补偿对象的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
(3)智力补偿――这是体现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向补偿对象提供智力服务,免费的市场信息咨询和无偿传授相关的技术等,对受偿地区或群体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4)政策补偿――这主要起着保障的作用,由政府通过制定给予各项优先权和优惠待遇的政策,使得受偿者享有更多的权利和发展机会。如政府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型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投入力度。受偿者可以抓住机遇,善用优惠政策,调整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5)生境补偿――这是特别针对海洋环境而言的,是指根据海域的生境开发价值和功能进行补偿,主要表现为生境项目补偿,修复改善措施补偿、增值优化资源补偿等。
从以上各种类别的补偿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最直接,效率最快;智力补偿和生境补偿最具可持续性,即所谓“授人以渔”政策补偿最具建设性,充分引导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要结合各个海洋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最合适的补偿方式。
三、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运行机制完善
除了理论上补偿内容的完整确立,如何在实践中使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顺利有效地运行,也是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方面。
1、 立法保障机制
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内容涉及广泛,属于综合性立法规范。虽然目前《生态补偿条例》草案已经出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使得并未使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获得相应的基本法地位,因此有必要制定《海洋生态补偿法》,弥补《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不足,并且使得各级沿海地区根据《海洋生态补偿法》制定相应的海域生态补偿条例,如《东海海域生态补偿条例》。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在制定《海洋生态补偿法》之前,必须把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沿海国对毗邻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但我国《宪法》第九条中并未对海洋资源所有权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规定"矿藏、水流、森林、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这样会造成实践上权属和开发使用关系不明晰的问题,从而体现不了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严谨性。
2、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下的海洋管理机制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是基于维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生态价值而提出,要达到此目的,其运行机制可以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如下:
(1)激励机制――在充分分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能涉及的影响范围的指导下,明确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通过利益分配协调补偿主体的关系,采取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把所有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另外对重要且稀缺的海洋资源采取有偿使用,把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保护的费用纳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税收、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相协调等。
(2)协调机制――主要是指利益协调方面。海洋生态补偿制度涉及到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不同行政区域的平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非政府组织等多类别利益相关者,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且存在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通过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当然,基于我国国情,应当在合理的情况下,私人利益让步于公共利益。
(3)约束机制――协调利益仅仅靠自身的自觉性还不够,还必须有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主要是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主要是规定各个政府部门、个人、企业、组织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道德约束主要是指每个人都需要转变"环境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树立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资金来源保障机制
海洋生态补偿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也是见效较快的方式。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会给政府带来负担,从而使得资金来源没有保障,不能充分满足补偿主体的要求和应有权益。寻求资金来源的多种渠道是必然趋势,根据资金运行机制不同,可以分为公权型资金来源机制和自力型资金来源机制。
(1)公权型资金来源机制――是指通过国家立法,主要以国家行政管理权为依托,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以经济手段实现不同范围主体间的生态利益平衡。种类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生态税法律制度 、资源税法律制度、押金法律制度 、生态补偿基金法律制度 和生态移民法律制度 。
(2)自力型资金来源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本身发挥其激励作用,促使海洋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不断激发人们投身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市场途径,可以将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要素转化为经济性资本,使生产者在盈利过程中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要素即将生态性资本与经济性资本进行有效融合。 该资金来源机制种类包括一对一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配额交易制度、生态标记制度。
4、监督保障机制
任何法律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监督,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也不例外。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可以使海洋生态补偿有效、持续、健康地运行,保证补偿资金真实、安全投入,以防发生"寻租"现象、腐败或一些变相改变资金用途从而导致违背海洋生态补偿的初衷。海洋生态监督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
(1)法律监督机制――由国家或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并由政府强制力做保障强制实施,调整海洋生态补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保护海洋资源的合法合理使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环境的良好。
(2)社会监督机制――发掘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分为行业协会组织监督、自发的公众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监督等;还可拓展更多的社会监督形式,畅通和创新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如开通专门的微博平台,聘请专家进行问题咨询,还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社会人士和新闻报道等具体形式进行监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升级,社会监督的形式更加多样,而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监督方式。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监督,不仅有利于更深层次地了解海洋特性及其生态价值,而且有利于政府更为科学民主地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合理措施,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海洋环境之间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因其既有利于改善因海洋经济发展而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又有利于减缓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对海洋经济良性发展的冲击,遂成为破解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破坏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规范化、法制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必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杜群.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问题[J].现代法学,2005(3).
史玉成.生态补偿的理论蕴涵与制度安排[J].法学家,2008(4).
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叶文虎.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环境与科学技术,2001(24):40.
生态税是国家为了筹集资金保护环境与资源,调节经济主体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行为,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课征的一系列税收的总称。生态税是一项专项税收,所谓国家财政收入,只能用于生态环境保护。
押金法律制度是指先由申请使用资源的申请人预先缴纳一定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保证金,然后才可以获得相关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或许可证。保证金的多少根据资源的具体情况来定,该制度盛行于西方的环境保护领域,我国目前没有具体规定,但有借鉴意义。
学界普通认为生态补偿基金法律制度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主要途径,是一个总概括性的概念,具有资金来源稳定、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并且可以集结社会力量投入生态补偿,发挥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在一些生态十分脆弱和敏感的贫困地区,人口是导致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无法通过资金投入来改善生态环境,于是可以通过在资源较丰富、风俗相近、生态环境有潜力的地方开发建设一些工业项目和生态经济区,吸引地区以外的人才来就业,并迁来定居,从而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压力。
篇9
关键词:填海工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87-01
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滨海地区的土地储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填海造地工程充分利用了海洋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当的填海工程可以补充土地资源,能有效地防治自然的灾害袭击,比如可有效防御风暴潮的袭击,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等等。我国的填海造地工程开始实施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填海造地,截至2007年7月,全国各沿海省、直辖市围填海造地面积共计222504.02hm2。我省近期正在建设中的国投湄洲湾石门澳港前路工程拟围填海48.2公顷,它的建设对促进海西经济区、福建省、莆田市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将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改变了该海域局部区域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导致底栖生物被掩埋死亡致死,损失的底栖生物将不会得到恢复。填海过程中产生的泥沙的沉积和悬浮对附近水域的底栖生物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对浮游植物影响分析。
施工区域内局部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从而使溶解氧降低,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局部水域内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使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
(3)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施工作业引起的水中悬浮物增加,悬浮颗粒会粘附在动物体表,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滤食性浮游动物及鱼类会吞食适当粒径的悬浮颗粒,造成内部消化系统紊乱。
(4)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分析。
港池疏浚、陆域回填产生悬浮泥沙会对渔业资源产生一定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对骤变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鱼类将避开这一点源混浊区,产生“驱散效应”。另一方面,高浓度的悬浮物,不仅影响附近水域的鱼类,同时会影响工程区幼鱼和鱼卵,从而对渔业资源产生影响。
此外,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扬尘对声环境和大气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建设单位应先行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避免大挖大填,减少植被破坏,尽量缩小滩涂生物栖息地破坏面积。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作业尽量避开鱼类洄游繁殖、幼鱼索饵以及以生长的高峰期,减少工程实施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3)施工前对施工海域内的游泳生物进行驱赶,减少受损害生物;尽量缩短施工工期,以减少悬浮物影响持续的时间;选取适当的施工时间,应避开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的产卵期。
(4)在施工期的建筑材料运输、挖泥疏浚、陆域吹填等各种作业过程中,应加强泥、沙的散失控制和掉落防范,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科学安排作业程序,采取减少泥沙入海量的各种措施,以免造成海水悬浮物含量增加而影响浅海滩涂生物生长和繁殖。
(5)合理利用港池疏浚土,减小弃土量。对工程土石方平衡进行设计优化,避免大面积开挖山体取石,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并扩大对陆域自然生态影响的面积。
(6)采用悬浮物产生量较小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将悬浮物的产生量控制在最低的水平;水下打桩和护岸前设置土工布围堰,使受影响的水域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
(7)加强施工期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杜绝污染事故特别是人为溢油事故发生。加强施工期含油污水、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的收集处置,严格禁止向海域倾倒各种垃圾与排放未达标的含油废水和其它有害或有毒废水。
(8)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进行增殖放流,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作为生态补偿中的内容。
3 结语
海洋资源是我们人类可以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度发展,土地资源的突出稀缺,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填海工程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填海工程施工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填海工程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在填海工程施工期落实相关事故防范和环保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开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小或避免负面影响,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陈孔小.浅谈填海造地工程发展趋势[J].中国水运,2011,11(3).
篇10
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
海洋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其发展与壮大将直接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世界海洋开发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沿海国家加大了海洋开发力度,努力挖掘海洋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成为了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从区域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各省市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海洋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开发驱动下及伴随着对外开放能力与程度的提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结构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发展海洋事业,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支撑。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开发将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发展海洋产业的困境
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暴露出了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
同质产业竞争的压力大。由于区内各地海洋产业布局以及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相似,存在典型的同质性无序竞争,造成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发挥聚集效应。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海洋产业仍处在传统、粗放型海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海洋产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海洋产业结构档次不高,海洋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海洋产业主要为资源依赖型产业,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科技进步与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在海洋精密仪器仍然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快速消耗,我国所辖海域尤其是重要河口、海湾区,由于毗邻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功能明显下降,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另外,风暴潮、咸潮、赤潮、溢油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有待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尚缺乏细致的海洋开发总体战略规划,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单一落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海上的监测、监视、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海洋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又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此外,考虑不同海域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合理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为此,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以“集约布局、协调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为基本思路,以发展高新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定位于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完善海洋产业政策和制度系统,引导产业的延伸发展。政府要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体制,构建产业转型的组织载体,完善产权制度及交易平台。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产业的效益上着手,引导海洋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工程,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寻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海洋产业科技投入体制、产业投融资体系、财税体制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系统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变革,建立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
要激活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科技能力决定了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同时,海洋产业转型也为科技发展提高了更高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要求建立一个长效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储备激励机制,整合资源进行产、学、研的联合,建立一批海洋产业国家研发中心、重点国家实验室、新兴海洋产业技术检测和评估平台,从政府、企
业、社会三个层面来激发新兴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的活力,实行高新技术先导和重点突破战略。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综合开发区建设规划,制定海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专业对口培训计划。同时,制定各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吸引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海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海洋技术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大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要创新海洋产业金融支持系统,加快海洋产业聚集。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为海洋产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财政引导和支持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周期长的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系统。政府要建立新的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加强对关键性、集成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加强技术与市场应用的互动性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把握新时期技术经济新范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化、社会化。
- 上一篇:营商环境重要意义
- 下一篇:简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