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管理基本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篇1

关键词:行为安全;煤矿;安全管理

0引言

近年,中国煤矿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式,为了改善煤矿生产的现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煤矿企业的整治力度,通过对近年来煤矿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分析发现,行为管理不到位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煤矿企业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来说,中国大部分煤矿企业还未形成完善的行为安全管理体系,不具备针对性与系统性,难以真正落实到实际的煤矿生产中,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是行为安全理论贯彻与落实的主要障碍。而行为安全理论的有效落实是控制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企业高效生产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对行为安全理论可靠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1.1监督与考核体系的不足

煤矿企业的监督与考核体系是影响员工工作行为及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比较注重数据统计结果,管理人员大多实行突击检查,缺乏对于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未建立员工安全行为与考核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煤矿企业认为仅通过检查与制度管理就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安全行为能力,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难以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使事故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发生,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于某些缺乏经验的员工来说,为了能及时完成工作而不按照相关具体流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违反安全生产的规定,产生一系列安全隐患[1]。

1.2员工积极性不高

煤矿行为安全理论有效落实的根本出发点是员工,而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管理人员随机抽查,导致大部分工作人员放松警惕,未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行列中。管理人员忽视员工积极参与的重要性,难以改进安全管理的现状,无法激发员工参与的活力。大部分煤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安全管理规定约束员工行为,员工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员工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后,只要未产生安全事故也不用承担相关惩戒处理,这类现象不仅不利于激发员工的活力,同时也难以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

1.3未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制定奖惩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预防矿井生产事故方面能产生一定效果。但仅是奖惩制度还远远不够,奖惩管理方式促使员工将个人精力主要集中于避免惩罚,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分析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激发员工落实安全行为的动力。在安全检查过程中,管理人员与煤矿生产人员的身份相对冲突,而安全检查的局限性及管理人员不适当的管理方式均是阻碍行为安全理论落实的主要原因。

2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1行为安全管理的准备

a)成立行为安全管理团队。安全管理团队是保障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基本,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理论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煤矿开采经验,才能保障对员工行为安全的有效指导,保障行为安全管理的实用性;b)煤矿企业应当对行为安全管理小组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模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行为安全管理的根本内容。管理人员深入了解行为安全管理的要点后,才能对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评估与更正;c)煤矿企业安全行为评估。在实施行为安全管理措施前,管理人员应当深入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矿井地形、地势等基本环境的了解,与员工深入交谈,对煤矿生产的安全水平及影响安全的根本因素进行评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更准确、更完善的管理措施,明确采纳员工的建议与意见,为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行为安全的实施观察

a)分析行为安全的情况。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行为制定行为安全管理制度观察表,按照安全行为规定、煤矿事故调查报告及各个生产岗位的具体职责记录与评估员工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员工安全行为的评估不仅指矿井开采的各项流程,还应当包括员工从进入矿井至工作结束离开矿井的整个工作流程,如矿工是否按照规范化的标准执行各项工作、各项设备系统的运行是否顺利、工作环境的各项气体检测是否符合标准等;b)安全行为与各项措施的落实。工作人员只有明确行为安全的基本准则才能够掌握自身的工作需求,所以管理人员应当将安全行为的措施传达至每位员工。而管理团队则根据评估标准审核员工的具体行为,使员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降低事故突发率。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当统一员工的评估标准,只有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2]。

2.3行为安全管理的干预与反馈

a)行为检查及引导。在员工基本了解行为安全理论后,管理人员应当定时检查该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存在各种不安全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利用自身行为纠正员工的错误。同时,管理人员应当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所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讲解,使员工认识到不规范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b)管理人员在进行行为检查及引导后,应做出总结与归纳,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发现行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策略。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使其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到行为安全建设中,以积极的态度保障行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c)员工行为的适当调整。管理人员应当适当调整员工煤矿开采环节中的各项行为,如在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员工应当提高注意力,实时检测瓦斯的浓度,严格控制煤尘的基本情况并严禁带入火种。而对于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定则可以清除,使员工能够清晰地掌握重点工作流程,同时,管理人员应当将事故高发区的基本情况通知至每一位员工,提高全体成员的警惕性。

3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保障机制

行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人员有效、持续的执行才能实现管理的系统化,使该管理工作落实到煤矿生产中,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行为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3.1健全行为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关人员应当意识到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考察与分析,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健全安全行为目标评价制度、安全监督与监测制度、行为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行为调查统计制度等,并充分发挥其价值,以此推动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时,煤矿企业也应当制定行为监管制度,通过对矿井工作人员的实时监控与监督,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引进信息化技术进行煤矿开采。企业也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相互监督,转变员工以往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通过对违规行为的举报与严惩,能够进一步提高员工对行为安全的重视,有利于员工积极主动规范工作流程,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

3.2完善行为考察机制与激励体系

完善行为安全考察机制与激励体系,将员工作为行为安全管理的中心,并将煤矿生产过程作为考察工作的重点,树立正确的行为安全管理观念。另外,煤矿企业应当根据员工的实际行为制定一定的激励制度,改变以往行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加大对员工生产行为的控制力度,从根源上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采取激励体系控制工作人员的根本行为,通过不断创新与思考,用正确、高效的模式作为强化手段,在强化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统计行为安全的实施数据,通过对结果的干预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能力。而在煤矿生产行为安全制度中制定违规违纪的处罚机制,并给予员工申报权利,充分体现行为安全管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通过奖惩情况的及时通报与公布,使工作人员相互学习,强化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3.3建立行为安全培训平台

目前,许多煤矿员工受自身文化条件的约束,并未全面了解行为安全的基本理论,而有的员工由于自身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严格要求自己,这些情况均阻碍行为安全理论顺利实施。因此,煤矿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建立员工行为安全培训平台,比如,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到矿工培训基地,通过专家的现场示范与训练,使其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强化行为安全理论的印象。企业将行为安全培训与行为安全管理有效融合与统一,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使员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训练安全生产技能,通过矿场火灾、爆炸的虚拟演示与演习,使员工产生一定的敬畏感,进而养成安全生产的行为习惯[3]。

4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中国研究利用的起步较晚,并且大部分煤矿企业并未涉足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到目前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改进与完善。研究分析表明,煤矿企业将行为安全管理理论运用到煤矿生产中,能提高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有关人员应当积极分析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措施。通过行为安全理论的有效运用,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奠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禹敏,李月皎.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2016,3(22):118.

[2]师小永.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4(15):31.

篇2

【关键词】煤矿基本建设;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煤矿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为不安全因素和客观不安全因素。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要做好安全建设的基本工作,还应该做好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煤矿基本建设的安全问题

1、地质条件复杂和建设条件恶劣

一般来说,矿产所在地的自然环境都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水文地质条件是最重要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自然条件下,采矿的安全隐患却不容小觑。在这些煤矿事故中,以瓦斯爆炸引起的事故最为多和最为严重,这是在煤矿本身的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不良后果。近几年发生的很多煤矿事故都是由于采矿区地势低洼,水不易排出,碰到降雨量较大的月份,由于矿区内部被挖空,造成下陷等等问题而致使大量的渗水、透水,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加之简陋的、不达标的建设条件,更加大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建设项目运作不规范带来安全隐患

国家对我国煤矿产业一直都是给予高度的重视,曾经进行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但是很多煤矿经营商对这些整顿充耳不闻,没有认真切实地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落实。在开矿过程中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尤其是私煤的矿主完全无视国家规定的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利益,在项目进行前没有做充足的准备,边设计、边勘探且勘探设备不齐全,更有甚者在没有经过相关部分的审批就私自开工,致使在采矿期间准备不足,导致对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低下,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煤炭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是采矿事故频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产煤区,很多地方并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煤矿安全检查体制意见》的相关内容构建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制度,或者是制订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并没有实施。煤矿经营商在开采煤炭的管理中,存在大量的管理片面化,过度强调经济性管理的问题,这往往使得工作主次不分,颠倒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当地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规,但是采矿企业并不能较好的严格按照国家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例来实行。例如在采矿现场的管理上,许多领导者不下井进行监督和管理,只是在井上进行管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懒散的管理模式,这就最终使得采矿现场的管理纪律非常的松弛,无法做到对采矿事故的有效防护,继而使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落实到实处,因此导致事故的频繁发生。

4、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虽说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煤炭开采企业的底子很薄,基础相对较差,其设备和员工良莠不齐,总体上而言处于落后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市场略显疲软,煤矿建设就更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更不用谈及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更新设备、加强采矿措施以及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等。而设备的落后、采矿人员的不稳定这些因素都显示出了采矿行业安全基础工作的薄弱情况,为下井采矿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搞好煤矿基本建设安全工作应着重抓好的工作

1、始终抓住安全生产这个永恒的主题,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煤矿基本建设的程序要求依法办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当工程进度、投资效益与安全工作发生矛盾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确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做好项目前期的地质勘探工作,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预报。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就防治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采取地面预注浆、地面瓦斯抽放等相应的措施,改善矿井建设的施工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相对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为作业人员提供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

2、建立健全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对本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安全职责进行确定,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清楚自己的岗位安全职责,明白在安全工作中“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真正实现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安全工作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

3、建立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分级责任制,通过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各业务部室、各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管理目标、指标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安全压力层层传递,形成完善的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实现安全工作由少数人、直线型的简单管理转变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努力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通过安全压力传递和安全指标的分解,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形成职工保部门(班组)安全,部门(班组)保全矿安全,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安全工作“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4、依靠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安全考核,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在安全管理考核中,一是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建立严格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集体,取消单位年度的各种先进评选资格,对单位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个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得升级、晋职,使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实行安全结构工资制度,从本单位的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安全结构工资,实行安全保证金和安全风险抵押承包机制,将全体员工的安全风险引入安全管理机制中,建立和完善个人安全约束机制,增强职工的安全自我约束力,形成企业与职工的安全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对在安全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奖;对“三违人员”、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力者、各类事故的责任者,加大处罚力度,做到“罚要罚得让自己心疼,奖要奖得让别人眼红”,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加强煤矿基本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均负有重要的安全责任,要切实做到“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不留漏洞”,构建有效可靠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确保建设安全。

建设单位是项目建设的投资者和组织者,必须切实履行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能,承担起建设方的安全管理责任,负责施工过程中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做好跟班现场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负责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和安全例会。

施工单位是项目施工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对施工安全负主体责任,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装备,要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施工区域的“一通三防”工作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行为有权立即制止。必须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施工安全措施、作业规程及各岗位安全责任制。严禁中标的施工单位将工程转包,一经发现要立即请退。

监理单位必须根据施工安全需要配足安全监理人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监理工作,按规定实施旁站监理,及时制止违规施工作业行为,情况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

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矿井的日常监管工作,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加大对涉及建设矿井的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特别加强对火工品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包片包矿”监管责任制,停工停产矿井驻矿盯守责任制,月旬检查制度,隐患排查责任制,追踪复查制等,及时查出和消除重大隐患,及时发现和打击多种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确保煤矿建设项目顺利施工、安全施工。确保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建设煤矿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由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依法决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基本建设中,针对各种不同的不安全因素,首先要落实各项安全建设施工的工作,进而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并按照安全管理方案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煤矿基本建设施工的水平,提高建设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事关企业的生存大计,而且还与人民群众的基础安全、社会的和谐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是一项容不得马虎的管理工作。作为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顺利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最终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回报。因为道路交通瞬息万变,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非常众多,只有一一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对应措施来减少它们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将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实现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

1、道路运输企业行车安全影响因素

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从源头上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规律、杜绝事故隐患,有效抑制住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的不良趋势。综合来看,影响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道路、车流和人群。

1.1道路影响因素。在道路上行车时,其安全影响因素有内因和外因等多个方面,例如道路质量等级、技术要求标准、坡角坡度、交通流量密度、雨雪天气路面湿滑度等等。其中高等级公路因其造价高、工期长、要求高的特点更是将安全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投入的成本也非同小可。因此,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的重要基础,在道路的施工和养护阶段必须要严格贯彻质量安全的思想意识,利用完善科学的道路体系来达到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的根本管理任务。

1.2车流影响因素。车流是道路运输的主要载体,也是连接道路和人群的纽带,同时兼具着速度快和荷载高的特点,受安全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基本行车准则都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体现,例如车辆使用性能是否达标、后视镜的视野是否充足、零部件规格是否符合要求、照明指示灯是否定期维护、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实用等等。往往一些毫不起眼的微小细节都会给车流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刹车不灵或后胎发生侧滑等。只有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改进车辆基本性能和质量安全,才是减少由车流因素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关键所在。

1.3人群影响因素。人为影响因素是所有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或次要原因。相关运输人员的专业素质、驾驶技巧、车辆熟悉程度、路况判断结果、事故预估、预防、处理、应变能力、安全意识等内在因素都是道路运输安全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水平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运输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运输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驾驶水平,才能将一切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保证运输安全基本目标的顺利完成。

2、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针对目前我国道路运输企业众多而中小型企业多不具备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这一现状,作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才能进一步指导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制度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指导性的规章制度、运输人员安全意识缺失等方面,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没有普及安全教育,使得一些道路运输企业尤其是较新的民营企业重利益而轻安全,以至于经济效益和运输安全严重脱离,无法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应该从岗位制度、考评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检查制度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共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实际工作开展。

2.2定期开展运输车辆检测维护。为减少车流因素给道路行车安全带来的影响,道路运输企业应该要定期开展运输车辆检测维护工作,对于一些在规定期间内没有执行该项工作却仍在跑运输的车辆直接停运,绝不姑息,实现检测维护工作的实际效用,避免形式主义出现。在车辆选购的阶段要严把质量关,禁止一切不合格车辆进入运输队伍,从根本上保证道路运输的基本行车安全;对于已经投入到运输工作中的车辆应该做到档案整理入库,同时定期检测维护车辆基本性能,确保车辆一切状况良好;对于超出使用年限的运输车辆应该坚决淘汰,不能让它继续运营,彻底杜绝一切车辆安全隐患。

2.3落实运输人员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运输人员是道路运输企业的核心,是所有相关工作开展的主要执行力量,是管理者,是经营者,更是影响者,所以落实运输人员的培训教育是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尽管道路运输行业在目前为止的一段时期内加大了培训教育力度,但是由于运输人员的更替性强、流动频繁而使得实际成果不太明显,死角较大,阻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普及。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运输企业应保证培训教育的实效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定期开展道路运输行业技术培训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双项工作;改进监督制度和考评制度,设立专项监督部门对培训教育的落实情况和运输人员的学习态度进行监督,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考评,多方面措施共同作用以保证培训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为运输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

一、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与基本状况

1.事故情况

非责任轻微事故1起。08年8月10日9:00,XXXX建设总公司施工人员(违章操作)在安装一层灯具下架过程时,从2米左右高度不慎摔下,导致右大腿骨折。

2.人员情况

各成员企业单位,安全机构基本运作正常,人员配置合理(除XXX人员调整外).责任明确.重点岗位安全管理员配置率100%;目前,安全总人数为50人.

3.计划情况

根据集团战略发展规划,3季度安全管理战略计划重点有了调整,从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等4个纬度,部门、个人安全战略目标的指标、图、卡以及目标,有了分解和考核。

4.检查情况

三季度利用各种形式对相关单位和区域进行了安全专项检查125次,发现隐患68多余项,现场隐患整改106项,监督整改19项。

5.制度情况

重点明确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切实推进集团指示精神。把危险源辨识、风险预控作为工作且入点,一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梳理制度10个。明确制度建设工作的方向、流程与职责,夯实安全基础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制度与集团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6.专项活动

(1)风险管控阶段推广。

根据风险管控计划,落实各成员企业控制机制,梳理并修订安全岗位操作流程、工作职责、识别现有风险因素,制定风险推广计划,掌控隐患、减少事故。其次,有效强化员工责任、安全意识,有效地推动了安全生产。

(2)主动开展专项活动。

结合集团专项活动计划,按照签订目标,逐级量化考核,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整改,有效整改,将风险降低最低程度,确保安全。

(3)隐患整治活动。

各单位制定了“专项”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在9月份将着重紧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以不同的载体亮点,把问题反思持续改进、自查自检问题整改、普及全员安全知识、应急演练联动响应和培训工作作为开展活动的关键环节,把“专项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7.总结情况

结合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各成员企业、项目单位进行了季度总结分析。突出总结重点,阐述共鸣,数据明显,内容丰富。二是针对问题直接,分析透彻。

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个别人员责任不明确。个别单位在人员调整方面职责不明确,人员责任区域划分不合理,工作没有真正深入,缺乏执行力。

2.风险控制和主动开展专项工作进展情况不太理想,工作很被动,没有深入扎根,全员意识需要加强。

3.专项活动开展没有按照计划及时开展。各单位专项活动计划性不强,开展时间与集团计划明显滞后。

4.沟通交流,信息畅通。各成员企业针对信息上报、沟通不及时。

三、下季度重点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推广模式进展情况,强化管理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并侧重抓好以下几点:

1. 08年安全目标责任指标梳理。

2.风险管控和专项目标验收。

3.专项活动总结与验收。

4.制度优化推行(制度执行监控和维护,解决执行过程遇见问题和存在薄弱环节)。

5.冬季防火防盗相关措施落实工作。

6.冬季车辆行车安全和驾驶员冬季安全教育。

7.在建项目冬季安全文明施工。

8.年度安全检查。

9.08年度总结、分析与09年战略规划

10.保安队伍素质专项提升。

篇5

关键词: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U29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逐步深化,基层站段的管理跨度和管理纵深都在不断扩大。作为铁路基层生产单元的中间站,由于其所处位置偏离管理中心,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往往成为行车事故高发、铁路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

一、中间站安全管理特点

(一)安全管理的动态性

机车、车辆在繁杂线路上不分昼夜、24小时持续运动,是铁路运输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在动态的调整和变化之中。一系列铁路运输安全问题都是围绕机车、车辆或列车在轨道上的动态变化而展开的。

(二)安全管理失控的严重性

处于高速运动状态的列车,一旦发生设备异常或人的操纵失误,可供纠正和避免事故的时间很短,可供选择的应急方式也很有限。加之铁路线路、机车车辆等硬设备的成本很高,列车对旅客和货物的承载量很大,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而且由于运输中断将波及路网,打乱运输秩序,影响社会生产和运输全局。

(三)安全问题的反复性

铁路运输生产具有连续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伴随着生产的各种事故和不安全状况常常都是重复发生的,我国铁路年复一年的春运、暑运、防洪、防寒、防暑等安全问题反复存在。

二、中间站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基础薄弱是影响安全稳定的主要症结

近年来,尽管着力推行了精细化管理,但部分车站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观。安全基本制度没有及时进行整合规范,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过时空档现象;职工培训教育的激励制度不健全,培教质量缺乏硬性约束;主要行车设备修管用制度不落实,隐患整治不到位,运用质量不稳定,从日常检查的发现的问题看,都不同程度上暴露出管理不扎实、制度不落实、职工素质不过硬等问题。

(二)车站管理弱化是造成现场作业失控的关键因素

车站层管理粗放、现场控制乏力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安全精细管理深入推进的“短板”和“节点”。相当比例的车站落实安全工作停留在表面上,落实安全重点工作质量不高,安全机制运作不畅,专业技术管理弱化,有效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最终导致现场失管失控引发事故。

(三)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梗阻是制约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

部分车站安全责任制不明确,管理职责界定不够清晰,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不健全,导致工作落实力度逐层递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热下冷、上下脱节现象,结合部管理存在空档。

三、强化中间站安全控制的措施建议

(一)健全安全机制,提供安全保障

结合车站安全管理实际,依据局、段规定,规范完善车展安全管理基本制度。一是完善以明晰安全责任、提高管理效能、规范管理行为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制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分析制度、技术规章管理制度、铁路交通管理制度;二是完善以有效控制安全危险源、安全薄弱环节、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危险源控制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三是以提高班组、岗位技术业务素质为重点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标准化中间站和自控型班组建设等制度,构建完整、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强化系统控制,打造闭环管理

运用系统论方法,强化车站、班组、岗位三级安全控制能力,打造闭环安全管理链条。一是强化管理层,在选拔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干部充实、配强中间站管理力量的同时,给予中间站充分的生产组织权和安全考核权,增强管理层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以自控型班组建设为载体,和班组党支部、党员示范区、先锋岗创建紧密结合,建设班组安全责任区,联责考核,形成“荣辱与共、利益关联”的岗区互控网。三是通过安全分析会、班后总结会等形式,强化三个层面的沟通、交流,促进安全问题、隐患在整个安全管理链条的流动,形成闭环管理。

(三)完善安全评估,促进良性循环

篇6

[关 键 词]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成效

[作者简介] 李彦荣,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发展促进部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提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要求。继2006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多处提出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后,连续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拟在即将制定的 “学校法”中专列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章节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审视我国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实施成效。

一、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

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文简称《义务教育法》)分别从校舍建设、经费保障、政府责任、学校内部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各主体违法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对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安全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为配合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9部委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的第二天(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如果说《义务教育法》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举办者、管理者的责任,《办法》则更集中于对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安全管理的规范。

(一)明确政府责任

1.各级政府的责任

(1)提供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经费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

同时第二十四条又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2)维护学校周边安全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明确了学校周边安全的主体责任。

2.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为了落实政府责任,《办法》第六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则分别对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二)明确学校举办者的责任

我国还从学校建设安全标准角度规范了举办者的责任,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办法》第十四条则分别从学校建设标准、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检查、维修等角度对学校举办者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三)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此外,我国还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角度对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如《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办法》则具体规定学校应成立由校长负责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保卫人员,并从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责任。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以考核评价

督促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随着《义务教育法》和《办法》的颁布实施,各地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据目前各地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追究法律责任

这主要是由于《办法》明确规定了安全工作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学校的工作责任和违法责任追究,使地方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实效。

(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工作

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地区或系统内安全管理。

(三)以“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为了提高责任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一些地方政府将安全工作作为当年管理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当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校长甚至安全管理负责机构的主要责任人考核不合格。这迫使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不重视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三、建立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针

为了降低灾害发生率和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我国提出了“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方针,要求通过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安全预案的制定、演习和及时妥善的事故处理等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

(二)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这对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主旨,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和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依法规范和从严管理、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依靠科技和提高人员素质等相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原则;二是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为基础,明确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工作机制;三是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为目标,明确了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做好预案培训、演练,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师生应对能力等应急管理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目前,各地已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1]

(三)建立学校内部实施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除加强预防外,为了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成效,我国在《办法》中从组织机构建设、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危房报告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工作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车辆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档案制度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制度的全面规范来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手

段常抓不懈,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一)安全教育进课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不仅需要管理层有责任意识,学校有管理制度,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有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为此,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加强对中小学各主体的安全教育指导,使安全教育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编制全国性和地方性安全教育教材,兼顾国家和地方需要,提高针对性

为了落实《指导纲要》,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制了安全教育图书、安全知识书签等图书,分送到地区和学校,使安全教育课程化有了落实的基础,安全知识成为身边随处可见的内容,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一些地方还自编了安全教育教材,如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组织专家编写了《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学生版)》,有力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指导纲要》将学校的不同主体:学生、教师、校长均纳入教育范畴,并根据他们的身份特征提出了不同教育要求。

就学生群体而言,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特点制定了安全教育重点。如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安全防护教育;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应对不法侵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的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的消防安全教育;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等等。

就教职工而言,根据其工作特点,主要是要求其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就校、园长等安全工作负责人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要求他们能警钟长鸣,能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3.根据不同时间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一般要求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日常工作中,在课堂或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安全教育。

4.根据不同教育途径整合不同教育内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教育途径开展不同教育活动。如在社会、自然、民防等学科课程教育中,要求渗透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灾害性安全教育;在班级活动、晨会、广播等活动中渗透及时性安全教育内容;此外,还要求通过学校环境布置,如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材料等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确立全国安全教育日以点带面推动安全教育普及

为了以点带面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我国规定每年3月26日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使每年的安全工作有了重点推进的时间保障,同时也可以依托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推进安全教育,不断激发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普及程度和全民重视程度。

(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安全教育走向深入

为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教育部努力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安全项目来推进安全教育落实,如目前开展的和谐校园创建、安全文明学校创建、与儿基会合作的爱生学校创建等活动,使各地都能以政府推动的形式纷纷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管理和落实。这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教育和安全学校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四)注意以重点带薄弱,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时间段的易发事故特点,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

1.对易发事故实行重点预防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当年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上一年工作的薄弱点和第二年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如每年夏季到来前,教育部都会提前发出洪涝预警,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对危房简屋的排查;在夏季会针对性的开展游泳安全专题教育等。通过这些预防性专题工作,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组织专题培训,对不发达地区实施“送培下乡”

教育部近年来通过重点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专题培训”、“中国东西部中小学校长安全专题培训”、“教育局长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送培下乡”,使安全教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我国政府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实效

(一)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成为政府主抓工作之一

在中央各部委的齐抓共管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之下,地方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安全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其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已设置专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学校建设、宣传和管理工作。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安全学校管理中已基本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

(二)学校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常态,学校安全意识极大提高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管理。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能在一些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等中渗透安全教育。一项对“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认知态度”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学校每学期会开展10课时左右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运动安全、防溺水、防传染病、禁毒、应对自然灾害、防止犯等。[2]这很好证明了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实施情况。

(三)安全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教育实效初步显现

通过与各部委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已形成与教育外其他部门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通过媒体和社区的传播,安全教育在时空上得到极大延伸,已经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家庭,走出单向的书本知识传授,学生可以从社区、家庭、报纸、电视、广告、电影等多种途径获得安全教育的知识和自救的正确方法,安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一项对“学生安全知识认知”的调查显示,2/3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安全知识的获得是来自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家长和广播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看安全方面的书籍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3]这有力证明了安全教育网络化操作的实效已经显现。

(四)学生从制度中受益,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大提高

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获得了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学生安全知识极大丰富。来自江苏昆山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地区学生对火灾等知识和急救方法回答正确率为63.9%~96.7%。[4]另一项调查则表明,87.1%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安全防护教育的知识很有用,90%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开展的安全自救自护演习中学到了有用的自我救护本领。[5]这都很好说明了我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J/OL].教育部通报.19,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7&infoid=25949.

[2]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刘艳虹等.八省市学生对学校安全问题认知的调查报告[J].教育学报,2006(12).

篇7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企业全员安全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企业有些人对“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方针认识比较模糊,对如何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质量与速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不清。一句话就是对加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企业的有些事故看似偶然,其实是由于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要杜绝事故,首先必须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坚持“强意识、抓思想、严管理”的方针,切实搞好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员工安全责任意识。

对企业员工要注重教育引导,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夯实安全理论基础,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安全专业素质,强化员工预防安全事故的相关知识。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切实打牢员工队伍的思想根基,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始终坚持把“安全”作为企业最大的效益和永恒的主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断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使员工从确保单位安全稳定、促进全面发展的局面,从关心乘客生命安全的层面,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夯实员工注重安全的思想基础。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确保自身安全,除了内在的驱动外,还要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安全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对杜绝侥幸心理,及时制约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一个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才能时刻牢记经验教训,时刻保障安全生产。

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客运行业交通事故而言,除了表象上的车辆、驾驶人、气候以及公路状况等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外,还存在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因此,作为道路客运企业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要明确人员的分工和责任,把“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在制度上固定下来,建立健全由上至下的各层级安全管理网络制度,形成层级、网络化安全监督模式;同时把驾驶员安全行车工作纳入层级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内容,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安全氛围。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安全管理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真正把安全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标准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安全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对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纰漏视而不见、司空见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则是关键。企业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实效性强的安全方案和安全措施,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环保和安全评价,从中找准现成的安全状态不适宜的问题点,用“安全木桶理论”来加以持续改进,遵守规程,依法管理。

针对安全生产要强调安全管理“三严”原则。首先,制度要“严”。安全工作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从“人本”出发,符合实际,做到条款严密,不出现任何的疏漏;各种制度的衔接要紧凑、一致,不冲突和矛盾;关键的条款要严谨、准确,避免出现“弹性”和漏洞,给以后的执行带来麻烦。其次,管理要“严”。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制度管人。在安全检查中,无论是谁都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有关程序执行。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认认真真地查,不能走马观花,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对于查出的隐患要严格按照规定整改。最后,处理要“严”。对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责任人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不能有半点姑息。只有对每个事故都能严肃处理,才能使职工真正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加强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到位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具体措施,而有了措施就必须监督执行到位,才能产生实效。为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及早消除安全隐患。

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 电厂企业 管理执行力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自备电厂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自备电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影响因素仍然较多,如果安全管理措施应用不当,则会对员工自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会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由此可见,提高自备电厂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执行力,避免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问题,对于整个电厂系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要影响因素

1.1 工作考核制度不合理

与自备电厂安全管理系统相配套的考核制度会对整个电厂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然而,还有部分自备电厂企业均未认识到考核制度的重要作用,也未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评定,即使建立了考核制度,也未能严格执行和贯彻,仅仅通过大力度的惩罚措施进行监管,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作用,还会加大员工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员工难免会产生抵抗情绪,最终影响正常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1.2 现有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部分已经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自备电厂企业也未能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相关规定,或是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这就导致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执行力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忽略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未严格惩罚违章操作人员,因而制度震慑效果较差。如2006年江苏某热电厂,因检修制度考核不到位,汽轮机油管同一点多次泄露未能及时维护,最终造成火灾,整个机组报废。损失惨重,教训深刻。

另一方面,部分自备电厂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安全培训制度,或是培训力度不足,尽管多次组织培训,但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未能有效贯彻岗位责任制度。

1.3 制度理解方面存在差异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设起了较为完善的电厂安全管理技术规范,然而,部分自备电厂相关规范的执行与理解仍然是薄弱环节,各种技术规范和制度的惩罚力度较弱,部分自备电厂企业员工队伍安全管理制度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偏差,由此所导致的自备电厂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

2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2.1 强化考核制度

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的贯彻执行是提高电厂安全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基础。只有严格查处各类违章、失职和失责行为,切实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岗位责任融合为一体,才能够最 大限度强化工作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保证制度规范的有效贯彻。另一方面,还行建立和实施全面的奖惩制度。对于电厂企业来说,安全管理制度的强化以及安全管理氛围的形成,还依托于名誉和经济等全方位的奖惩制度,对于员工的积极行为予以估计,使其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一种自然的执行力。因此,各个电厂企业应充分认识奖惩制度的重要作用,及时奖励安全工作绩效突出的员工,适当惩罚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员工,建立积极典型,实施正确引导。同时,电厂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管力度,做到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根据以往电力系统的电厂安全管理经验,及时有效的监督措施是电厂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电厂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督促工作人员改进自身行为。这就要求各个自备电厂企业要在各岗位设置专门监督人员,从而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提高安全管理执行力。

2.2 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建立健全人员执行力强化的基本保障在于完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因此,自备电厂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和实施一套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落实岗位工作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提高监督管理力度。自备电厂企业安全管理总负责人应为企业主要责任人,各个工作人员根据岗位不同承担相应责任,避免发生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规定在企业内部层层分解安全生产责任,保证所有部门和员工完全明确自身安全生产职责,建立立体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做到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从而整体提高员工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充分体现每个人在安全管理系统内部作用和价值,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细化电厂安全管理业务流程,保证每一业务流程均与相应的管理职责相互对应,逐步优化和细化业务流程,并以此为动力强化员工安全管理执行力。

2.3 深化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打造一种强化执行力的氛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本企业特征的,员工认可并主动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倾向。目前,因为多数自备电厂企业缺乏成熟的企业文化,导致员工未形成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思想松懈,最终造成安全管理工作弱化、安全工作偏离重点、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等问题,并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率有回升趋势。另一方面,自备电厂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应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自备电厂企业应通过专业化的安全培训,深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控制工作,做到安全管理与专业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定期组织监督员深入岗位内部,对员工开展技能考核,并进行深入交谈,及时发展和处理员工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思想松懈所致安全事故发生率,深刻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最终促进电厂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4加强领导现场管理监督力度

电厂是技术密集的企业 ,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十分重要,比如汽轮机超速试验,锅炉安全阀校验,电气复杂倒闸操作,严禁烟火危险区域动火等,企业相关领导、负责人必须到现场监督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以上重大操作都有相应制度规定,但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安全事故也会随之而发生。

篇9

关键词:煤矿企业;经济新常态;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企业简介及安全管理现状

安徽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邹庄矿)是一家合资公司,由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淮北市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组成,邹庄矿自2009年建矿以来,杜绝了死亡事故的发生,安全效果总体良好,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但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经济形势的恶化,人员的流失,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安全工伤事故发生的频次也在加大。矿井2015年发生各类工伤事故28起,2016年至今发生15起。其他非人身事故也时有发生。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安全管理人才流失严重;二是职工队伍思想的不稳定,造成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增加;三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不够牢靠;四是安全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三、安全管理对策

1.树立法纪和规矩意识,让敬畏制度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底线思维

邹庄矿自建矿以来,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真梳理各类管理制度,不能说不完善、不健全,从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都能搜罗厚厚几本。然而,这些制度到底有几个人能够记住,有几根人去认真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各级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敬畏制度的底线思维;二是老好人思想严重。长此以往,制度的刚性荡然无存,一次次的事故都在为破窗理论进行了验证。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制度制定那么严格,还有那么多人敢违反;如何让制度发挥应有的安全生产保障作用,发挥其炉火效应,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管理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制度、规程措施,就是各级管理干部的底线。一切指挥行为都要遵守制度、遵守规程措施。让遵章守纪蔚然成风,让违章违纪成为过街之鼠,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

二是落实制度要不折不扣。制度就是炉火,谁碰了就要受伤。不为落实找借口,只为落实想办法。刚性制度一定要刚性落实、刚性制定,否则制度谈何威慑。

三是安全制度的制定更要注重过程监督和问责。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事故的发生是事故链联锁反应,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首先要搞清制定制度的目的和初衷,制度不是为处理人、处罚人,制度要从源头防范做起,规范人的行为,干部的指挥行为、职工的操作行为。只有两级行为规范了,事故才能从更本上杜绝,因此,一切制度的制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开展安全体系建设,目的也不外乎将各项制度具体化,过程操作流程化、规范化。

2.坚持以科学技术和安全投入保障安全

淮北矿业地质构造复杂,六害俱全,安全管理难度大,历史上也是重特大事故多发。“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在重特大事故防范方面强技术,重投入,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零星事故也大大减少,安全基本面稳定,但十一五以来,重大涉险事故仍时有发生,惊险不断,这些惊险动作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和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一系列的惊险动作时刻警醒着我们。淮北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在不断加剧。开采深度在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的对数在不断增加,水害复杂类型矿井对数在不断增加,“一通三防”和防治水工作仍是重中之重;然而,这些年我们在“一通三防”和防治水技术手段方面没有根本性突破,装备水平方面没有根本性突破,与采掘主导工艺发展极不平衡,重特大事故防范不能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一通三防”和防治水工作,防范重特大的事故的发生,我谈几点个人认识。一是瓦斯治理和水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固化。多年以来,集团公司在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尤其是在瓦斯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创新和突破,但在技术理论方面没有有效突破,关键技术没有有效突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淮北矿区的瓦斯治理模式,各矿有各矿的经验做法,只是停留在“一矿一策,一区一策,一面一策方面”,可能大家会说这也对呀!不同矿井,不同采区,不同工作面有它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才是科学合理的。但我认为,矿区的大部分高瓦斯突出矿井有着一些相似的条件,要,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取得技术理论和技术路线的新突破,寻找出一套适合淮北矿区特点的瓦斯治理关键技术并将其固化下来。二要加大安全投入。安全投入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安全技术科研攻关,安全工程,安全装备,安全设施等都需要投入。

3.坚持以安全生产体系统领安全工作

近年来,集团公司在总结几十年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套安全生产体系,其中包含5个子体系和15要素,它涵盖了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它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然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是一项专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需要结合实际去实践运用;我认为,要抓好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真正让它统领我们的安全工作,当前形势下,还必须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安全体系建设与安全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我们不能就体系抓体系,要深刻领悟安全生产体系的内涵,将其与我们的安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总结,不断丰富其内容;二是安全体系建设要与矿厂实际相结合。安全生产体系涵盖了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结合实际,要有重点和关键推进要素。

四、总结

煤矿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必须系统抓、抓系统,总结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一是要坚持体系统领;二是要强化安全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理安全;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四是确保安全投入。

参考文献:

[1]牛旭琼,李凤仪.浅谈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国矿业,2009,18(6):29-31.

篇10

一、打牢“安全”之基,确保施工与生产准备“安全并存”。

在120吨转炉—炉卷轧机施工现场,特别是进入施工高峰以来,大范围、长跨度、深基础、高厂房、立体交叉的施工环境,曾一度造成整个施工现场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现场大量设备的存放,原创:设备安装调试人员的增多,生产准备的同期进行,进一步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第二炼轧厂针对实际情况,从基础工作抓起,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了施工与生产准备工作交叉并进、安全并存。

在施工组织中,无论大小施工单位,只要参与工程施工,指挥部均要求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员,做好安全方面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要求各施工单位做到规范施工,重点施工部位提前制定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现场作业人员必须劳保穿戴整齐,危险源(点)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指挥部还携同公司安全环保部、设备处及监理公司等相关单位,在关键时期进行安全监督检查,落实相应的奖罚措施;在高温、多雨等安全隐患较多的季节,在特种设备使用及难度较大部位进行施工时,都要求施工单位制订安全预案,力争把一切不安全、不文明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为工程建设树立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在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中,我们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确保各类安全防护措施、安全警示装置,能够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为做好生产前的安全准备工作,我厂通过安全环保科牵头,组织各车间安全员每周进行多次安全大检查,纠正纠察我厂职工劳保穿戴不齐和违规操作的不良想象。在设备安装、调试、交付过程中,我们提前制订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做好安全监督检查,确保了各类生产准备工作安全有序。

二、以人为本,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

第二炼轧厂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又有各单位抽调人员,还有一大批从第一炼钢厂、第三轧钢厂、原创:第四轧钢厂等单位的分流人员,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验相差悬殊,大量职工的基本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新工艺、新设备、新环境,无论是对老职工,还是新成员,在安全上面临的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因对环境不熟悉,对设备性能掌握不透彻,对一些操作不够熟练,甚至对一些工艺流程及其能带来的危害还不很了解,都可能给安全带来隐患。氧气、煤气等易爆、有毒气体,铁水、钢水及热坯料等高温液体和固体,天车、一般的机电伤害、以及放射源等一个个危险源(点),遍布了整条生产线。这些都给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此,我们统一管理,明确分工,对口负责,构建安全责任网,从职工报到开始就着手安全教育。为抓好抓牢安全教育工作,厂、车间两级安全委员会克服职工多、场所少、教材缺等困难,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及时对职工进行三级安全学习和教育,组织三级安全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填卡入档。在认真抓好三级安全教育的同时,还结合工作岗位,进行安全监护和技术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生产现场,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通过督促职工深入学习《安全操作技术规程》,确保广大职工掌握安全常识,尽快熟悉本岗位操作规程,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

为使安全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系统化、规范化,第二炼轧厂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现场,了解工艺装备及岗位特点,并参照类似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先后制订出了我厂的安全操作规程、危险源(点)处理预案、重点岗位的预知预控、特种设备、放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劳保用品的管理办法等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为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打下了基础。

另外,我们还即将着手“合格岗位人才”的评定工作,通过有效措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比干劲、比贡献,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一个安全、技术、业务素质等各方面均能满足岗位要求的职工队伍。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形成双向安全无障碍管理通道。

用制度规范安全管理,以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责任,做到职责明确,奖罚分明;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及厂部各级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安全无障碍管理通道,杜绝任何推诿扯皮和隐瞒事故的现象发生。这是第二炼轧厂对各级安全管理责任人的基本要求。

因现场施工点多,作业面广,战线长,人员杂,外来施工队管理难度较大,再加上大量职工到岗时间短,人心不稳、岗位环境不熟,这些都需要有一条“主线”来上下贯通,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第二炼轧厂在组建了安全环保科后,本着全员参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原则,于7月1日成立了厂、车间两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领导和协调第二炼轧厂的安全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二炼轧厂安全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在按照常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还结合我厂需要,迅速完善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并制定了安全例会制度。

目前,各车间安全委员会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基本涵盖了所有工种和岗位,初步形成了我厂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各车间专职安全员也已及时到岗,班组安全监督员已开始实施带证上岗制度。

各项安全任务、安全工作的部署、安排,“自上而下”无障碍;各种安全隐患、信息、意见的反馈,“自下而上”无障碍;双向无障碍安全管理通道已在第二炼轧厂基本形成。

四、居安思危,开展“警示性”安全教育,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

鲜血换来的教训,决不能用鲜血来验证。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我厂早在工程指挥部时期,就针对同类型兄弟单位所发生的典型事故进行通报、分析,通过剖其原因,究其根源,吸取经验教训,为广大职工敲响安全警钟。在将各类安全事故进行通报的过程中,让职工在真实的事例中加深认识,使职工从血的教训中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能力和事故应变能力。针对安阳市信益二期工程“5.12特大事故”、郑煤集团“10.20特大矿难”等这样的沉痛教训,我们除对全厂干部职工进行通报外,还分析其事故原因、过程及后果,特别是针对兄弟企业发生的氧气爆炸、煤气爆炸及中毒、严重的钢包漏钢事故、以及各种机电伤害、天车伤害等事故,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讨论,谈体会、写感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通过组织学习《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做到理论与事例相结合,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地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