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语言培训范文

时间:2024-02-21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语言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语言培训

篇1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市场;运城市;运行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6-01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和培训机构的规模的不同,选择运城市农业局,运城中学,康杰中学,运城学院等拥有体育锻炼场所的5个培训班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全面分析了篮球培训市场的市场存在状况及经营情况,并对参与训练的学员进行了调查访问。

二、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运城市青少年篮球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分析

1、篮球培训班训练形式及收费情况

培训班的训练形式主要是短期培训班,以寒假培训班,暑假培训班,中考培训班为主。运城市暑假篮球培训班最受欢迎,因为学生会有将近两个月的暑假,再加上暑期昼长夜短,早晚天气相对舒适。寒假时间较短,且气候寒冷,寒假培训班参加人数比较少。而在运城市中考后,也会有若干针对中考的篮球特招生的篮球培训班。短期培训班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暑假培训班会在早上,下午各训练一次,这样每周的训练时间甚至会达到10余次。各培训班每次的训练时间一般在1-3小时之间。

2、篮球培训班硬件设施及教练员现状

通过对篮球培训班的实际训练情况的观察,和对管理者和教练员等有关人员进行了解,篮球培训班的训练场地多为室外场地,只有初高中校队的训练班是在室内场地,但场地都能满足训练班的需要。且只有初高中校队的训练班的训练用球和场地属于校方提供,其余培训班基本都是租用和借用篮球场地,训练用球都是学院自带。

3、篮球培训班授课内容

调查了解到,培训班都注意到了青少年篮球的普及与提高的协调发展,一般会根据学员篮球技术水平状况而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传球,接球,运球,突破,偷懒和基本步法等,并经常以游戏及趣味联系的训练形式为主。中级班的学习内容是对传球,接球,运球,突破,投篮等基本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多在早上的班中增加跑圈等体能训练,基础技术巩固后,会逐渐加入传切,掩护等基础配合,及人盯人,联防等防守练习,并且在训练期末尾通过比赛实践所学知识。高级班的学员一般年纪较大,身体和心理发育较成熟,他们有比较扎实的篮球基本功,他们的训练较有针对性,以比赛为主,以提高他们在实战中的技术,战术应用能力,当然,他们每次课也会有一定时间的基本技术训练时间。

4、篮球培训班学员性别,年龄现状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学员中,83%的学员年龄在10―18岁之间,并且几乎都是中小学学生,这充分说明了中小学学生是参加业余篮球培训班的主力军。其中,13-15站32%,根据年龄判断这部分学员为初中学生。初中学生兴趣较广,对业余爱好明显的有了个人的观点。在学校对篮球兴趣的培养能促使他们参加篮球培训班,还有部分学员是为了竞争高中体育特长生而参加篮球培训班,有23%的学员年龄为10-12岁,他们一般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篮球兴趣培养的启蒙阶段,这个年龄段学员参加篮球训练多是受家长的影响。16-18岁学员占28%,他们大多数是高中学生,大部分为了兴趣爱好参加篮球培训班,少部分是高考体育生,为了提高篮球技术而参加篮球培训班。

(二)建议

1、篮球培训班加强宣传,营造出篮球培训市场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学员和学员家长对培训班的认可程度。当培训班具有一定的规模后,可以聘请名气更大的职业球员或教练来班内教学。

2、加强培训班的内部管理。对培训班各个负责具体训练任务的教练员进行开班前的培训,从各方面提升教练员的素质,尤其是注意面对年龄较小的学员时的心态。

3、加强培训班的教学能力。促使培训对象层次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充分满足学员的需求,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4、配置相应的场地设施,提高训练场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建梅.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人才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陈丽娟,张晴.对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的探讨[J].福州师专学报,2001(5).

[3]王一民.构建篮球后备人才资源库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2

在这硕果累累、五彩绚烂的初秋时节,很荣幸能和大家相聚在绿茵如画的儿童公园,共同庆祝丰都县青少年宫XX年秋季培训班如期开班。在此,我谨代表共青团丰都县委、丰都县青少年宫向出席今天仪式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家长以及本期全体学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支持丰都县校外教育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XX年,是我们青少年宫重新整合的一年,也是青少年宫加速发展的一年。在这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丰都县青少年宫始终遵循“育人为本”的办宫方针,坚持“开门办宫、合作办班”的指导思想,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我县校外教育的发展。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有家长同志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鼓励,有全县教育战线骨干力量的倾心加盟,有县内各大协会的诚心合作,在青少年朋友的期盼和等待中,丰都县青少年宫XX年秋季培训班今天顺利开班了。

本次培训共开设舞蹈、绘画、武术、篮球、硬笔书法、数奥、作文、阅读、语言艺术、电脑培训共10个类别、20个班、学员人数达400多人,是我宫办班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借这个机会,我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感谢。自XX年青少年宫迁入新县城,直到XX年末才投入使用。由于青少年宫一直处于修建期,加上国家配备的设备直到今年上半年才配备到位,培训这块业务迟迟没能开展起来。困难与机遇并存,竞争的态势是明摆着的,不进则退,优胜劣汰。因此,我们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等契机,动员有志之士,共同打造青少年宫的发展蓝图。

因此,今天青少年宫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能够得到大家的信赖与肯定,都得益于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和社会各界对我们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员工的无私付出,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团县委、青少年宫再次表示衷心地感谢!二是提三点希望:第一个希望呢,就是希望青少年宫能乘势而上,加倍努力,加强对青少年宫发展的领导和管理,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开拓奋进、争创一流,用优质的教育、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作风、优美的环境,打造教育精品,实现自身活跃,把青少年宫真正建设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学园、乐园、趣园”,建设成为服务青年之家、青春欢聚之园和素质提升之地,建设成为全县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宣传平台。二点希望呢,就是希望我们全体教职员工一定要切实做到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做学员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共同推进我县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14-02

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被喻为“民族的拼盘”。自澳大利亚实行开放宽松的新移民政策以来,众多华人移民澳大利亚。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华人华侨数量的增加,澳大利亚华文教育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由于澳大利亚实行多元化民族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华文教育有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华文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和规模,教育经费方面,还是在课程安排、教材编制、教学的质量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澳大利亚的华文教育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非华裔群体对华文的追捧使得华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对年轻一代华裔学生进行华文教育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以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为关注对象,将在下文中试图分析对其进行华文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以此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华裔青少年文化认同的淡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特殊的亚太国家,地理位置上紧邻亚洲大陆,但其主体居民却是英国人的后裔,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源于英、美等国。因此,在中西两种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多重撞击下,华人家长会把孩子送进澳大利亚学校而不是华校,以便更好地适应在当地谋求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裔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在潜意识里知道中国是祖先的原籍地,但由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当地同化,而且多数人未曾涉足中国,因而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的淡漠也就在所难免。其结果导致占华裔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的华裔新一代渐渐游离出华文教育。即使是走进华文学校的那一部分人,不少青少年也只是抱着“华文只是一门外语”的态度来学习。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必然动摇华文教育的根基。

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汉语教学相对于其它语言教学来说规模还是非常小。这也使得华文教育没有在华裔青少年心中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华裔青少年基于血缘的原因,较容易对华文和中华文化产生本能的心理认同,但是这种朴素的认同并不足以构成学习华文的根本动力。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多数人学习华文的动机仅出自于对父母要求的“被动遵从”。因此,如何培养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完整他们的精神寄托与身份认同,激发他们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动机和兴趣,是华文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华裔青少年面临特殊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华裔青少年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关键环节。澳大利亚华人除来自大陆的移民外,还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移民,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的华人。即使来自大陆,不同地区也具有不同的方言特色。因此,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对华文的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此外,在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除了英语和汉语外,通常还要学习1―2种别国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等。他们在国外与同龄人交流时均使用当地语言。而父母在家里主要使用方言或夹杂英语与孩子进行交流。因此,华裔青少年既要学习英语、华语,还要学习别国语言以及与家人对话时使用的方言。华裔青少年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多语化倾向,无形中加大了华裔学生的学习负担,再加之学习华语并不能在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带来直接性的帮助,学华语用华语的时间也仅局限于有限的上课时间,从而也就缺乏了用华语来有效交际的环境。由此可见,即使汉语在澳大利亚不断被重视,但英语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及主要教学媒介语。印欧语系中的其它种类的语言也因与英语同属一个语系而拥有相似的语法语音结构,以及广泛的语言环境,因而更受学生青睐。华语在澳大利亚仍属于弱势语言,这也使青少年对华语的学习逐渐怠慢。

三、澳大利亚华文师资参差不齐

目前, 在澳大利亚, 华文师资主要来源于华裔,这与华文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东南亚地区以本土教师为主的情况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教师来澳的年限不同,来之前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也不一样,其华文的素养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师范教育背景,没有系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历,对于12―20岁的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学并不能做出准确定位。近年来,为解决华语教师紧缺的问题,国家汉办不断从国内选派汉语教学志愿者来澳,以充实华文师资队伍,但由于此类教师多为国内各学科教师或国内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共同问题是缺乏海外文化背景,不能准确把握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上常出现问题。再加之志愿者具有一定年限的服务期限,因此流动性大的特点也令其面临在刚适应教学环境后便要结束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这也决定其不可能对教学投入太多。澳大利亚华文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得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业务交流,华文教学单位及教师培训机构传统上也是既“不联系也不合作”。久而久之,华文师资越来越不能向华裔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华文教学。而随着华人社会对华文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华人家长认识到只能从中文学校学到一些语法知识,并不能让孩子积极学习汉语,这使得家长逐渐放弃了送孩子去中文学校继续学习接受华文教育,也使得孩子更加失去了华文学习环境。

四、缺少“本土化”的华文教材

澳大利亚华文学校所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有如下两大类:一是由当地华文学校、华人社团或个人编写的教材,如澳大利亚的Curriculum Corporation出版社作为亚洲教育基金的规范和合作单位,提供了一系列的英文的资源来进行中文学习。二是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编写的中小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文教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等纷纷推出自己的针对性教材,其中尤以国侨办组织编写的中文系列教材和暨南大学编制的中文教材使用最广,影响最大。如《中文》《幼儿中文》以及《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等。

当前澳大利亚华文教材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土化”不够,由中国大陆地区编制的教材,由于编著者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不同,这些教材难以完全适应本地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教材内容未能较好地与当地社会和华人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也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材的难易程度未能较好地切合华裔青少年汉语水平的实际;教材编写体例未能较好地与当地教学实际情况衔接起来,如教学时数的安排;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语言点的选择和编排不够科学合理,未能较好体现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等等。

五、中国式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针对华裔青少年华语教学的实际

在澳大利亚开展的外语教育主要流行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浸入式外语教育,一种是“主流语言外加补充外语或补充第二语言课”。目前,澳大利亚还有一部分华校的华语教学还未完全改变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仍旧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尤其以从大陆“走出去”的教师志愿者更甚。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的训练。虽然大部分华文教师在理论上已经接受和认同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但由于多数从国内走出去的教师并未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对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并不熟悉,也就谈不上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应用。

华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是面向海外侨胞尤其是华裔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的民族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虽然在对华裔青少年进行华文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华侨华人历来重视对自己子女的华文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完全融入当地生活环境的同时,能让孩子继续学习华文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这也对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关注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华文教育问题,不管是对其祖(籍)国中国,还是对其住在国而言,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澳洲最大移民来源国FT中文网省略/story/001040084

篇4

一、专题活动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

领导组负责xx年全县素质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协调、招生方案、教师聘任、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二、课程设置与安排

1、课程。本期其开设九大类,25个专业,分别是,棋类:象棋、围棋;书画类:儿童画、简笔画、素描、书法、国画;乐器类:钢琴、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电子琴;舞蹈类:中国舞、街舞、拉丁舞;表演类:主持与表演、少儿口才;声乐类:声乐;文化类:新概念英语、3-6年级阅读与写作、3-6年级思维训练;科普类:科普、logo语言、动漫;体育类:跆拳道;

2、班级设置。每个专业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各一个,特殊情况视情况而增减班级数。初级班为未参加本专业培训的学员,中级班是参加了活动中心开展的连续“三期”以下(含三期)的培训或通过本专业四级以下(含四级)考试(以证书为证)的学员。高级班是参加了活动中心开展的连续“三期”以上的培训或通过本专业四级以上考试(以证书为证)的学员。每班人数详见课程安排表。原则上每班为25人,乐器类及其他特殊专业酌情增减。

3、教室安排。分楼层安排,详见课程安排表。

三、时间安排及工作方式

1、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的8:00—9:30、9:40-11:10、14:20—15:50、16:00-17:30。具体:七月份:第一周5-9日,第二周12-16日,第三周19-23日,第四周26-30日;八月份:第五周2-6日,第六周9-13日,第七周16-20日。学期总课时为28课时(logo语言为56课时)。

2、报名时间及方式:

报名方式一是在班主任处报名,二是在活动中心报名,报名时都统一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xx年暑期登记表》。活动中心报名方式为集中报名,流水作业,地点是一楼书法教室(制作席卡),程序:报名(填写登记表)(黄)——开票(胡)——收费(陶)——录入(李)。

(1) 班主任处报名时间:6月10日至6月25日;

(2) 活动中心报名时间:6月26日至6月30日

3、招生宣传时间

宣传单于5月底制作完成。入校宣传时间为6月2-4日,重点单位在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时作宣传与布置,具体时间待定,其他单位适时安排。

4、结算时间:原则上定为6月25日。

5、排班时间:7月1-3日。

6、教师聘任时间及工资结算方式:6月30日,聘期:xx年7月1日至xx年8月20日。工资期末一次结清。聘任教师一律与单位签订《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聘任合同》。7月5日,召开全体教师会,一是签订合同,二是对工作要求进行布置,三是与楼层负责人见面。

四、 收费标准

原则上每个专业收费为**元,乐器类及其他特殊专业酌情增加。

五、人员安排及工作要求

1、楼层负责人员安排。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分中心由**联系。

2、楼层负责人负责该楼层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师生签到,师生通知,卫生,器材,教材等管理,其中**同志兼任器材的维护等工作,详见管理日志。

六、工作程序

教师楼层负责人培训部(人事)、办公室(物事)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

附:

1、xx年***校外教育活动暑期课程表

2、xx年***校外教育活动暑期工作时间表

篇5

1参与性方法的定义和理念

参与性方法(participatory method)是一种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协助者,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在教学或活动中,应用各种有趣的教学形式,促使参与者动手、动口、动脑,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和组织大家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估,并不断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教学活动的效果[5]。

参与性方法基本的理念是倾听、分享、非评判和多种思维。

1.1倾听

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取他人的发言,注意听取他人对事物的看法、经验、意见和建议。在倾听过程中,还需有语言和非语言的关注,其中还可以体现倾听者的态度、尊重、修养等个人素质。倾听是参与性方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充分体现个人交际技巧的重要保障。

1.2分享

从参与性的观点出发,认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对集体有所贡献的,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的意见或观点,每个人都乐于去听取并有义务向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本小组的观点、本部门的意见等。目的是让他人能够明白自己的看法。

1.3非评判

参与性方法在促使人们充分交流的同时,还认为每一个人的观点、看法都有他的道理或相对正确性,差别仅在于认识的不同。那么,我们的任务不是过多地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或看法的正误,更多的应当是去转变、提高他们的认识,在转变过程中非评判的理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在收集学生对某事物的看法时,学生讲一条,老师评判一条,批评一条,那么最后收集到的这些观点并不是学生的观点,而是老师想要得到的观点。非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由上述观点可以得出,非评判实际上要做的是,在充分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后,去落实如何转变和提高它们的认识,关键是做好引导工作。

1.4多种思维

在参与性教学、培训和活动中,极力推崇的是多种思维的理念。人脑中存在多种思维,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成功的创新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变换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变换看待事物的视角。这种理念有利于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建立起评判性学习的习惯,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传统。

2参与性方法的具体形式

2.1创造性活动

有作画、写作、即兴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想象、推理、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服务。

2.2游戏法

游戏法是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参与性教学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寓教于乐、引发兴趣、促进参与。根据教学需要游戏可设计为两类,一类是与主题有关的游戏,如拼图游戏,可用来提高兴趣、促进思考、引入正题、开展讨论;另一类是无关游戏,可用来打破僵局、激发兴趣、消除疲劳,通常安排在正式活动开始前或者课间休息后进行。

2.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激发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促进学员之间和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使态度的改变;也可提高学员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快速反应法

也可理解为“快速联想”、“即兴发言”。可分组进行或全体参与。一般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并立即征求学员们的意见,对大家的回答如实记录,不进行评判,不讨论,最后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

2.5案例分析

又称个案分析、情景分析。通常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虚构的情景为事例,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员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2.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参与性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学员们可亲身体验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景和问题;改变学员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同伴教育的定义和理论背景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尚无有效治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模式,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戒毒、预防犯罪、计划生育、性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1988年,澳大利亚专家首先将同伴教育方法运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安全行为教育[6]。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这一研究,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7]。并将其推广到了青少年、妇女及许多特定人群[3]。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背景或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教育者唤起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8]。艾滋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同伴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青少年,谈论敏感话题更自由。在青少年中开展同伴教育通常是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其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同伴教育者与目标人群有着相同经历、相同背景,更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此,同伴教育者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以自身或周围同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困惑以及解决办法以同龄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缩短了教育者与目标人群的心理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交流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9]。目前,面向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我国也在北京、四川、云南和上海开展了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各项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教育,目标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8]。

同伴教育模式运用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同伴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同伴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伴间相互交流的平等、对称、互惠的特点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机会,他们的行为受到同伴这个团体的行为准则的影响。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19]。

4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① 从某一群体中选择一部分人加以培养,然后回到目标人群中进行教育。国内外多采用这种形式,因其能保证同伴教育者的培训;② 目标人群自由讨论;③ 两人或多人间交流信息、观念和技能。一些项目采取正规教学的方式,如面向全班同学讲授或进行小组讨论;另一些则在非正规的环境里采取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如一对一的讨论和咨询[20]。

同伴教育形式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目的,一些同伴教育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而有些则只采用一种形式。如云南省减少需求和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利用了小组讨论、示教、游戏、辩论等多种形式[21];王克利等人在上海市徐汇区初中生性教育中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22];施榕等人在上海市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则采用了由医学生向其他大、中学校学生授课的形式[23]。

5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同伴教育中的应用

5.1应用于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中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是一项同伴教育项目最终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培训不仅影响到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和观念的精确性、全面性和技巧性,还影响到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信任和对知识观念的吸纳、内化。由于在青少年中直接选出的同伴教育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深入掌握艾滋病基础知识、防护技能、拒绝诱惑等大量内容,因此,在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方法上大量应用了参与性方法。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认为“这样的方式很有趣,一点儿也不枯燥”,认为这一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24];施路华等人在云南省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对青年主持人的培训采用了讲课、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轻松、和谐、幽默的气氛中既懂得了相关的艾滋病知识,又掌握了各项相关的生活技能[25]。

5.2应用于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中

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与同伴们交流和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在青少年这个年龄层,轻松、快乐的教学方式最受欢迎,参与性教学方法由于改变了单纯“教”与“学”的关系,使教育者和每个学员都能平等地相互学习和提高;使每个学员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共同分享、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来提高学员对艾滋病的认识,使预防艾滋病成为自觉行动,从而改变行为。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在云南开展的校外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通过培训后的9 166名同伴教育者采用适合青年人的参与式方法向20余万人传播艾滋病知识和相关技能,实现了通过行为干预提高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目的[26];仇玉兰等人在上海开展的大学生同伴教育中,由医学生担任同伴教育者在培训中运用了大量的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参与性教育方法向目标人群传授艾滋病相关知识,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这些参与性方法在同伴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13,22,27,28]。

5.3应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它往往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对项目开展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小组讨论使用开放性问题,可较深入地、广泛地收集每个人的观点,弥补定量分析评价的不足。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中的小组讨论对各个项目学校的同伴教育者、普通同学和学校老师、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同伴教育模式的看法[24]。Wolf 等人在加纳开展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项目中使用了多人半结构式的访谈来收集信息,对同伴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相似性进行评价[2]。

6参考文献

[1]UNAIDS. AIDS epidemic update-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R]. WHO,2005.

[2]Wolf RC, Bond KC. Exploring similarity between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contacts and AIDS-protective behaviour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me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Ghana[J]. AIDS-Care. 2002, 14(3): 361-371.

[3]明中强.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5-18.

[4]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 2005,32(8):1015-1018.

[5]韩云涛. 参与性方法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5):438-439.

[6]吕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 1999,14(11):5-8.

[7]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14(2):235-247.

[8]Bond KC, Wolf RC. 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s: method logical advances[M].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98.

[9]Strange Vicki, Forrest Simon, Oakley Ann. Peer-led sex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them of participation in a peer education programm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2, 17(3): 327-337.

[10]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015-1018.

[11]Campbell S. Using peer education projects to prevent HIV/AIDS in young people[J].Nursing Standard, 2005, 20(10): 50-55.

[12]Ergene Tuncay, Cok Figen, Tumer Aygen,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J].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005, 17(3): 268-278.

[13]Borgia Piero, Marinacci Chiara, Schifano Patrizia,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5, 36(6):508-516.

[14]Sloan Nicola M, Myers Jonathan E. Evaluation of an HIV/AIDS peereducation programme in South African workplace[J].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2005, 95(4): 261-264.

[15]Parwej Saroj, Kumar Rajesh, Walia Indarjeet,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J].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4): 287-291.

[16]Ozcebe Hilal, Akin Levent, Aslan Dilek.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J]. The Turkish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4, 46(1): 54-59.

[17]Caron F, Godin G, Otis J,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4, 19(2): 185-197.

[18]Tsurugi Yoko, Yamamoto Mieko, Matsuda Shinya. Peer educ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in a public health course[J].Japan Journal of USEH, 2002, 24(3):

257-269.

[19]詹永红. 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艾滋病同伴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10):773-775

[20]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 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5):429-430.

[21]黄红. 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4):324-326.

[22]王克利,王作振,钱序. 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2):129-131.

[23]施榕,朱静芬,蔡泳,等.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18-19.

[24]李晓亮,李建华. 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20(3):96-99.

[25]施路华,Audrey Swift,李玲,等.艾滋病预防青少年同伴教育项目[J]. 卫生软科学, 2002,16(5):21-23.[26]施路华. 在青年同伴教育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省略.cn/articles.php?id=149.htm. 2000-12-01.

篇6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篇7

关键词: 中国足协;U-17;足球教练员;配备;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培训状况

中图分类号: G 811.34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50-03 文献标志码: A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组织者、控制者和指导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随着现代足球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练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很难出高水平的运动员[1]。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发展来讲,教练员的作用就更加重要,青少年教练员自身的素质及执教能力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因此,对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现存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完善青少年教练员管理制度、培养体系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登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足协等网站,查询国内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期刊和学术论文,并且阅读相关专著和信息,为本文的撰写作了充分的准备。

1.2.2 访问调查法

先后对中国足协青少部的领导、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业的教授和一些青少年足球教练员进行了走访。了解专家、主管领导和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对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的看法。

1.2.3 调查问卷法

设计了《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问卷调查表》,针对参加冬训的U-17教练员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5份,有效问卷为81份,有效率为95.2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现状分析

2.1.1 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的配备情况

教练员的配备应遵循运动队伍建设与专项训练的需要,其数量配备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训练的效果。根据国家体育人才配备管理规定(见表1),中国足协U-17年龄组的运动队应属竞技体校和体育运动学校一类,其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配备比例应为1∶6~10[2]。据统计,本次调查的U-17队伍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平均配备比例为1∶10.4,基本符合国家体育人才配备管理规定。

目前,我国竞技系列U-17年龄组队伍教练员配备的一般情况是每队配备2~3名教练员,2人的分工为1名主教练、1名助理教练员;3人的分工为主教练、助理教练员、守门员教练。在这一级别的队伍中极少配有科研和专门的体能教练员。

2.1.2 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年龄结构分析

据统计U-17年龄组教练员的平均年龄为39.3岁,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他们整体年龄结构合理,并且处于该职业的黄金年龄区间[3]。调查显示(见表2):3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12人,占教练员总数的15.38%,比例较小;30~39岁和40~49岁年龄段的教练员有58人,占教练员总数的74.36%,他们年富力强,又有一定的执教经验,是U-17教练员队伍的中坚力量;50岁以上的教练员有8人,占总数的10.26%,这说明有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员仍然从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工作,他们可以对年轻教练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4]。从U-17年龄组教练员年龄结构的整体分布来看,比较合理。

2.1.3 中国足协U-17年龄组教练员个人运动经历分析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阶段,其训练工作必须要由具备出色示范能力的教练员来做,这就要求教练员要有良好的、高水平的专项运动实践经历,而专项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接受专项训练的年限。

调查显示,U-17年龄组的教练员都有过职业(或专业)运动员的经历。其中接受过5~9年训练的教练员有22人,占教练员总数的28.21%,接受过10~14年训练的有36人,占总数的46.15%,接受训练年限在15年以上的有20人,占总数的25.64%(见表3)。上述数据说明,U-17年龄组的教练员都有5年以上的专业运动经历,有71.79%的教练员专业运动经历在10年以上,单从传授足球运动实践技能的角度上看,他们的能力是有实践经验基础的。

运动等级是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综合评价,教练员获得的运动等级代表本人曾在专项训练方面达到的运动水平,同时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从事教练员工作的专项储备能力[5]。

调查显示(见表4),中国足协U-17年龄组的教练员队伍中,绝大多数(94.88%)的教练员在作为专业运动员时参加过全国或亚洲级别的足球比赛,达到了较高的运动水平,获得了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这些人从事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工作,有较充足的专项实践能力储备,从传授足球运动实践能力的角度上讲,这些教练员完全可以胜任。

2.1.3 中国足协U-17年龄组教练员队伍学历结构分析

教练员的学历代表其曾接受系统教育的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反映出教练员的基础文化水平和发展潜力。

目前, U-17年龄组教练员的整体学历较低,有82.05%的人是专科或专科以下学历。调查数据(见表5)说明U-17年龄组教练员整体学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教学、训练能力的提高。

2.1.4 中国足协U-17年龄组教练员队伍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各种知识的构成和组合状况。知识结构不完善、不合理的教练员很难胜任足球教学和训练工作。

从调查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在教练员最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中,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居首位,占78.21%,说明在目前U-17年龄组的教练员队伍中有很多人缺乏训练基础理论知识,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的科学化,符合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所存在的实际现状;工具性学科知识居次位,占62.82%,对于足球教练员来讲,这类知识主要是指外语和计算机2门学科。在当今社会中,只有熟练的应用外语和计算机,我们的学习、工作才能与国际接轨,高效益地产出人才;体育理论知识属教练员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如果有这方面的知识作为辅助,青少年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在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中,体育一般理论知识没有引起重视,只占14.10%,说明我们的教练员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相反,欧美足球发达国家的教练员则非常重视体育管理、教学和社会体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哲学和思维学科知识对于足球教练员只是了解内容,我们的教练员基础比较落后,还无暇顾及这方面的知识,需要逐渐地了解和灌输。

2.1.5 中国足协U-17年龄组教练员队伍能力结构分析

能力结构是人多种能力的构成组合状况。作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只有具备多种能力,并且多种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在需要完善的能力结构中,我国U-17年龄组的教练员最需要完善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占总数的85.90%,这符合现代足球训练的发展趋势。现代足球中,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创新能力的价值越来越大,沿着别人的路子走,永远没有超越别人的可能;居第2位的是组织能力,占总数的62.82%,组织能力是提出任务并保证完成任务的能力、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能力,其在教练员的能力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练员亟待提高的能力之一;教学能力居第3位,占总数的51.28%,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和保护帮助的能力,它是作为一名教练员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是从事教学、训练的根本,所以,教练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尽快完善。

2.1.6 中国足协U-17年龄组教练员队伍培训状况分析

中国足协所采用的亚洲/中国足协教练员岗位培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先进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此设立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等级是对一名教练员业务素质最基本的评价和判断。

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U-17年龄组的教练员中持B级以上(包括A级)教练员岗培证书的有62人占教练员总数的79.49%,持C级证的有12人,占总数的15.38%。中国足协2000年文件规定:执教男子青少年U系列队伍,其主教练必须持有B级证书,助理教练员必须持有C级证书。目前,U-17年龄组教练员的培训状况已经基本达到中国足协的标准,并且有28.21%的人参加过 A级培训,超出了中国足协的规定。

2.2 发展对策

2.2.1 加强教练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足球教练员行业应当加强职业准入制度与上岗资格考核,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促进教练员进行知识更新和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措施。建立严格的注册制度,通过注册制度和相关规定,贯彻持证上岗原则,只有具有相应证书的教练员才可以执教一定级别的足球队伍,防止运动员退役后未经培训直接从事教练员工作,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练队伍[6].

2.2.2 做好教练员的培训工作

中国足协应扩大A、B、C级教练员培训班的规模和增加开办次数,使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岗位培训,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执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中国足协应适时邀请国际足联讲师、欧足联讲师、亚足联讲师来华举办短期培训班;中国足协也要选拔在青少年足球培养中工作突出的教练员赴国外学习、考察、深造,同时应逐步提高各种培训班的质量和要求。

2.2.3 完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作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应尽快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哈佛大学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思维能力上的差距。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做到,而是我们没有想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练员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一名足球教学和训练的真正指导者。

2.2.4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注重培养和吸收新生力量

中国足协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把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练员的队伍建设中去,在薪酬福利、领导素质、培训学习、能力发挥、工作兴趣、工作认可、工作成就和工作责任等方面统筹考虑,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使足球教练员资源得到充分开发,避免地区之间人力资源“过多”或“过少”的现象[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数量上看,中国足协U-17队伍教练员的人员配备虽然达到了标准,但是结构上单一,缺少专门的科研和体能教练员。

2)目前国内U-17队伍的教练员整体年龄结构合理,都有过专业运动员的经历,并且大多数教练员曾经达到过较高的运动水平,但是,他们整体学历偏低。

3)教练员队伍整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这种知识结构现象将有可能极大地限制青少年教练员训练水平的提高。

4)教练员队伍整体接受的培训状况良好;但是,应当将这种培训的效果真正显示在训练效果的提高方面,并且还要在这一方面继续保持下去。

3.2 建议

1)完善教练员队伍的人员配备状况,增加科研和体能教练,并突出他们的职能,从而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中获益[8]。

2) 增进U-17教练员与足球强国青少年教练员的交流。通过对比,使其意识到自己同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发自身的提高意识。

3)中国足协应该在教练员的培训内容上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完善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增强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同时还应该甄别教练员培训班讲师的水平,去伪存真,讲求实效聘请高水平、有能力的人。

4)与高等体育院校联合,使一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和现役教练员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从而改善教练员的受教育程度[9]。

参考文献:

[1]杨一民.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97:23.

[2]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7-98.

[3]黄宗成.人事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63.

[4]程怀春.我国优秀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S].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0:112.

[6]刘晓宇.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71-73.

[7]吴中琦,孟宁,宋恒茂.江苏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21-23

篇8

关键词:听障;青少年;视觉代偿;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培养

听障青少年顾名思义指的是因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而导致,患有不同程度听力缺失或损伤的青少年,即社会上所说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聋人。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听障青少年群体,不仅包括完全意义上的聋人,也包括听力在90分贝以下的重听人。

听障青少年由于具有生理上的缺陷,较正常人更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加之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和外在特征并发现与同辈健听人群体的差异,这种差异化使他们承受着孤独和被孤立感,使听障青少年更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进而诱发劣等自我的错误意识。针对这种现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术领域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提出通过视觉代偿形式促进听障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融合。

一、代偿与视觉代偿

代偿概念源于生物医学领域,感官代偿是医学意义上的代偿表现之一,是对生理残缺的生命个体使用其他感官进行功能性补偿甚至替代,以使生命个体能够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早期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是支持残疾人能够正常生活的精神力量之源。

视觉代偿是感官代偿的一种形式,就是使用视觉感官替代其他感官,来弥补个体由于某一感官功能缺陷带来的生存困难和生活不便。同时视觉代偿的心理慰藉功效满足心理代偿需求,成为聋教育中集生理代偿与心理代偿一体的培养途径。

二、听障青少年视觉代偿培养的尝试及其滞后性

基于生物基础和心理代偿,家庭和学校教育开始注重对听障青少年进行视觉代偿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培养模式和技术的滞后性仍然存在,引起了不少争议。

对听障者使用视觉代偿培养的尝试可追溯到古代手语的发明,四百多年前法国的聋教育学家德雷佩神父创造了手语,并进行了手语字典的编辑。此外,基于视觉代偿理念的代口语交流方式还有唇语,同样将听转化为看,通过使用视觉对听觉的代偿作用帮助聋儿进行有效沟通。可见听障人群体交流语言的发展完善程度远滞后于其使用需求程度,这一现象亟待改善。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与电子时代到来,电子产品的普及促使听障青少年的语言习得和教育培养有了另一种途径,即通过视频、画面进行学习。家庭教育与社会培养中如何正确使用高科技产品对听障青少年进行视觉代偿也成为各界热议和探索的内容。

三、提高听障青少年视觉代偿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对听障青少年进行视觉代偿培养早已引起了关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不成熟,使视觉代偿理念虽体现在聋人教育和听障少年社会化培养中,却没有探索出最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也无法实现听障者在健听人群体及社会的完全融入。

通过对听障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对视觉代偿理念的研究,笔者认为视觉代偿培养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

(一)推广规范性标准手语

手语对于听障者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有声语言对于健听人的意义,手语的推广范围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听障青少年在社会上的可交流范围和被认可程度。然而目前手语的规范进程远远滞后于它的流传与使用度,由此带来的很多问题影响了这种视觉代偿途径对听障青少年的培养效果。

1. 针对目前手语的规范性不足问题。

手语是古代即有的一项代语言发明,因其符合聋人生理特点而广泛流传,然而不同地区在最初手语手势发明中即存在小差异,加之几经周转演变,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这种缺乏规范标准的手语是听障青少年与健听人间、不同手语区域听障青少年间交流的极大障碍。通过确立标准手语为前提,保障听障青少年群体的日常交流,从而为进一步进行视觉代偿培养奠定基础。

2. 针对推广力度不足的问题。

有了规范的手语更要有实效的推广,目前我国聋人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普通教育学毕业,没有学习过标准手语,还有一些聋人学校的教师习惯使用地方手语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听障青少年进入社会后的融入问题。针对此现象,需要大力宣传国家规范手语,在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普及,在家庭培养中同样应对此予以重视,以减少听障青少年与亲密他人间的沟通障碍,尽可能多的获得社会支持。

(二)完善通用型高科技产品设计

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工业设计理念催生出了通用型产品的大量产生,力求满足所有群体(尤其是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在感官上最大限度地减小使用障碍。研究表明,决定是否注意并储存感官信息的是位于大脑中心的海马区,鲜明跳跃的信息,近年许多特教学校和经济基础较好的聋儿家庭开始使用此类产品对听障青少年进行培养。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电子产品在设计和操作上的新问题,诸如在使用视觉刺激听障儿童的信息获取时,即使是高端产品也存在屏幕强光和溢光问题。因此,高科技产品应在视觉代偿培养中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设计理念注重“感官体验愉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听障青少年的特殊身心特点,减少和避免电子辅助培养工具带来视觉损伤。

(三)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者自身素质

视觉代偿培养应基于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理念,相信听障青少年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听觉损伤完成健听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这种培养理念所体现出的信任和鼓励是教育者在面对听障儿时不可缺少的。相对于将听障青少年视为特殊群体进行区别教育的理念,教育界开始发展出一套全纳性融合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以霍华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将智能强项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同时,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学习标准手语,纠正听障青少年不正确的手语手势和地方性手语。教师应首先学习使用视觉代偿类工具和软件,有效结合教授内容进行教学革命,促进听障学生在正常课堂中获取信息。聋儿家庭也应熟悉视觉代偿产品的应用,缩小家庭培养与学校教育的差距。

(四)政府与社会需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用于特殊教育的经费远远少于普校教育,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接受资助的对象范围和资助领域过于局限,不能广泛地涵盖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听障青少年[1]。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不足还造成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视觉代偿培养的需求,经费投入简单地用于特教学校,也忽略了全纳教育理念下就读于普校的听障青少年。

对于这种现象,应对听障青少年的视觉代偿培养予以重视,出台相关的实施法令,逐步完善对视觉代偿培养的资金投入和拨款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力度,重新评估资助对象和范畴,关注普校就读的听障青少年,并将聋儿家庭纳入资助范围,对其直接监护人进行视觉代偿培养的相关培训,保障听障青少年家庭教育与社会培养的接轨。

四、对视觉代偿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在使用多种渠道进行视觉代偿培养时,还需注意这种培养方式的带来的消极作用,采取主动避免的方式予以防范。同时鼓励听障青少年进行行为互动,从良性的社会互动和他人的表情及行为反馈中获得愉悦体验,也是视觉代偿培养可以尝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兴福.感官代偿设计在产品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30(10).

[2]谢明.关于我国听障教育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6(2).

篇9

全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未来取决于现在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不仅能促进他们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用全球化的眼光认识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学习和了解环境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期编者收集整理了与环境有关的网络教育资源,推荐给各位科技辅导员。

“地球指南”网站

http://earthguide.ucsd.edu/

“地球指南”网站由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地质研究部运行和管理,包括“地球指南”和“地球指南在线课堂”两个部分。前者主要为世界各地游客提供服务,后者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材料。在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大学的支持下,网站开发了“神秘侦探”、“聚焦自然”、“深海鱼”、“海象”等若干有意思的活动、数据库和科学视频材料。例如,在“神秘侦探”这个项目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像蝙蝠一样使用声呐信号发现大峡谷;分析夏威夷群岛中黑背信天翁幼鸟夭折与海洋垃圾的关系。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到大学本科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家长、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美国环境教育周”网站

http:///

“美国环境教育周”是美国环境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全美环境教育庆祝活动,每年在“世界地球日”的前1周举行,主要目的是促进K-12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2013年环境周的主题为“绿色STEM:将科技带出课堂”。项目网站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免费的研讨会、活动宣传品、开展活动的技巧、资源、介绍成功的项目案例。除了年度主题之外,网站中还按照环境问题中空气、气候变化、能源、森林、海洋、鸟类等主题推荐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容量大小不一,既有单次活动的方案,也有可供长期深入学习使用的在线材料。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面向未来”项目网站

http:///

“面向未来”项目通过为教育者提供材料和工具,激励学生了解环境、消费、人口等全球复杂问题。项目的主要资源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全球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案、主题活动;二是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三是行动项目的信息和机会。其中,提供学生能够参与的真实项目信息和机会,创建在线数据库帮助学生交流和分享成果,是该网站的一大亮点。网站通过商业模式运作,每年点击的学生人数达到数十万人。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可免费下载资源样例

“项目学习树”教育网站

http:///

“项目学习树”教育网站由美国森林基金会资助,通过森林教育活动作为窗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技能。项目为教育者的工作提供同行评议,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和年级的环境教育资源。该项目通过全美100名项目协调员和2500名志愿者为各地教师举办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环境教育,学习如何将项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组建环境教育团队。网站中可以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环境教育课程样例,还能下载到少量适用于家庭的户外环境活动方案。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到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家长 资源使用:可免费下载资源样例

“青少年星球”网站

http:///

“青少年星球”是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交网站。该网络平台鼓励青年人通过完成项目学习与环保相关的问题,并基于项目成果申请奖项。青少年可以利用“项目选择指南”和“项目工作指南”2个主要工具,从动物、水、植物和社区教育4个主题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将想法变成可操作的行动计划。青少年通过群组交流项目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项目过程放在网上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分享。

篇10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我国历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视。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在内蒙古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突出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训过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青少年认识和解决人生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研究”(编号:jsky2016031)成果。

我国广大的青少年是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将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一个没有发展完全的状态,因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和培养,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观念中去引领、整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中全会的精神,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紧扣时展的脉搏,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阐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即“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富强、民主、……友善”等。这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多专家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的培育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不足。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模式等多方面。而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华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现状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与过去的注重理想和集体利益的取向不同,目前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个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比较关注,对于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是以为社会付出多少来衡量,而是把能否做到自我满足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青少年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以思想独大的局面。一些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或标新立异或自成一家,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普遍冷淡化。一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理论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高中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得分数或升学的手段,而失去了为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不能被活学活用,而是作为考试的内容而被记忆。因此,一些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趋于冷淡化,人生态度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可以说,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危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仰的缺失使青少年在人生旅途当中缺乏应有的方向。

三、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一)紧扣价值观念的教育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多年来相关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结合了本地青少年思想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活动。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丰富活动的开展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青少年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品质,加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使命感。内蒙古地区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升华了青少年的情操观念,对他们的品质进行了一定的砥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在学习和实践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过去的教育传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模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通过“两个转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活动中,通过“两个转变”的行动,促使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效率的提高。在这两个转变中,一是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讲和口头的说明,在青少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专项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规范,在规定中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标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偏语言管理到行为服务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程式化的语言的教育管理,而应该使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不断整合青少年的活力,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觉的践行。

四、结语

青少年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应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紧贴时代脉搏,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赵永文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