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循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5年7月21日,我们维修部,机务检修班,配合厂家,项目人员以及安装单位,对1#机2#循环水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检修工作。
在这次工作中,我们碰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以及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以至于我们的工作反复返工,并导致工作没有按预期的时间完成,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机组的“168”。
这次我们对循环水泵进行了机械密封更换的工作,工作内容如下:
1.水泵解体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所使用工器具、耗材以及配件的准备。
(1)工具:46敲击扳手2把,32—36梅花扳手2把,22—24梅花扳手2把,30—32梅花扳手2把,英制12件套内六方扳手1套,平口起子2把,小榔头1把,大榔头1把,撬棒2支,紫铜棒2根,錾子1支,木工凿2把,3吨吊葫芦2个,5吨3m吊装带(钢丝绳)2条,吊装护皮4片,5吨卸扣2个,行车1台,铁皮剪刀1把,角向磨光机1台,线缆盘1个,气割工具1套,轴承加热器1台,联轴器拔具1个,轴承拔具1个,32t机械千斤顶1个,平锉1支,半圆锉1支。
(2)材料:塑料布10m,1mm石棉板10m,青稞纸2m,密封胶10管,大布10匹,天山白布5m,煤油5L,清洗剂3罐,松动剂2罐,固体脂1罐,空桶1个,千叶抛光片/钢丝腕刷2个,枕木2根,砂纸10张。
2.水泵解体前断电、泄压与隔离等安全措施的实施。
3.水泵的解体:
(1)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后,我们先做好记号,拆卸联轴器保护罩以及联轴器对轮螺栓。
(2)松开两侧的机械密封压盖螺栓,并用撬棒讲两侧机械密封压盖与泵壳分离。分离时注意保护好机封动静环。
(3)拆卸泵盖螺栓,用顶丝将泵盖与泵体分离,并使用行车将泵盖调离至检修区域,放好。
(4)拆除两侧轴承箱冷却水活结,并将轴承室内油排出之专用容器内。
(5)拆卸两侧轴承室上压盖及侧压盖螺栓,并使用顶丝将上压盖顶起,用铜棒将侧压盖轻轻敲开。
(6)使用行车将转子吊至事先放好的枕木上以防伤到叶轮及轴承,起吊时应注意保护叶轮,钢丝绳承重有锐角的地方应垫橡胶或软木保护。并使用吊葫芦调节叶轮平衡,平衡后方可吊起。
(7)使用专用工具将联轴器拔下,拔下时需加热。
(8)用内六角扳手松开油封,并将其取下,放至干净的地方。
(9)使用錾子榔头松开轴承锁紧螺母,取下过程中注意螺纹旋向。
(10)拆下轴承衬套及甩油环。
(11)拆下轴承外圈,并用白布包好,放至干净的地方。
(12)拆除轴承室侧压盖,放至干净的地方。
(13)使用拔具将轴承内圈拆下,并用白布包好,放至干净的地方。
(14)拆除轴承室另一侧油封,及轴套和密封圈。
(15)取下机封压盖,取下过程中因注意保护。
(16)取下已损坏的动环轴套。
4.各部件的检查及清理:
(1)检查机封套,油封套并进行打磨清理。
(2)检查轴,检查各配合面光滑,无毛刺、划痕并进行清理打磨。
(3)检查键与键槽配合度,并清理打磨。
(4)检查轴承,并清洗放好。
(5)对各螺栓清洗。
(6)对各结合面清理、打磨,准备好石棉垫。
5.水泵回装,依次将水泵各部件按事先标记好的顺序回装。
6.冷却水管回装。
7.回装时的注意事项:
(1)机封动环安装时,应注意作业卫生应清洁,安装前应使用手电筒对机封动静环配合是否严密进行检查。安装时应平稳用力,注意平衡。装好后紧固锁紧螺母。
(2)回装是调节好机封压缩量。
(3)各部件回装需到位。
(4)注意各密封位置的密封圈、密封垫的完好,不可漏装。
(5)各紧固螺栓需锁紧。
(6)轴承内圈及对轮回装时,需加热至110℃左右,温度不可过高。
(7)轴吊装时,应在机封动静环之间加白布,做到保护机封的作用。
(8)切记,水泵上盖紧固后,才能紧固机封压盖。
本次检修工作返工三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拆卸时没有保管好配件,回装时找不到原装O型圈,选用不匹配的O型圈,导致回装过程中将密封圈挤破。从而密封不严,轴套漏水,有一部分进入轴承箱。
2.第一次返工为了节省工时,将电机吊走,在不吊起大盖的情况下,使用两台千斤顶倒换将轴撑起,回装过程中,由于力道把握不均匀,导致机封再次损坏。
3.第二次返工没有图省事,我们按部就班的进行泵体的拆卸、机封的回装,在将轴放入泵壳内的时候,发现了机封没有压缩余量这个问题,导致第三次返工。
4.第三次返工时,我们为了给机封留有压缩余量,我们在机封的压盖及对面的轴承压盖上加了一定厚度的垫片,以增大机封压缩余量,并平衡轴向窜动量。在这次的回装过后,依然有少量的泄露,经过厂家的微调后,消除了泄露。
尽管在本次检修过程中,出了许许多多的差错,但是我们学习到了好多东西,也学会了一些新的技能,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深刻的认识到以下几点:
1.不可图省事,欲速则不达。在检修过程中,凡事按部就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687.4/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47-03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cementless total hip replacement
ZHENG Ying1, YU Bo2, QU Qiang2, Qi Qi2, YuYan-yan2, Zhu Jin-jie3, Chen Wen-hua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Baos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0, China;
3. Shangahai Yangguang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Disabled Association,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daily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their Harris after the cementless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 Method: Fifty THR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matched with age and gender each.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health education and no less than 6 weeks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were introduce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the routine guidance. Result: The modified index of Barthel and the scores of Harris in two groups had been improved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But the daily life quality and the patient Harris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篇3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属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讲述地理环境原理、嵌入地理内容、教学的转承流程以及介绍地理实例时,都可最大化激发微课在教学中的功用。如教师在讲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巧妙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资源,通过《私人定制》的视频剪辑,说明当前人类所需要面对的集中环境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由浅到深地逐渐引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的差异,容易产生解读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通过借助备课组生成的规范化微课方案,能够较好地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出针对这一教学章节中的内容问题,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按照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期,在进入教学小结时,微课又可以起到深化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这节教学的知识点,归纳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在近两年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微课已被采纳使用,教师应当最大程度掌握这种课型的特征,发挥其最大化优势。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存在许多散乱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学讲行为下的微课教学其主旨在于“先学后教”,学生利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观看视频,进而达到前后衔接,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一梳理。如教师在制作《水循环》微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何谓水循环?水循环存在几种类别?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教材课文中学习,往往只会得到一个含糊的认知,必然不可能产生一种系统性的知识记忆。对此,教师应当注意到水循环存在诸多环节。在微课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办法向学生展示一张山水照片,并且以《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教学切入点,开展提问式教学,即黄河水能否“复回”?进而引导至水循环环节。在PPT中先后动态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不同形式,最终让学生明晰水循环概念。
2.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完成地理选科之后,学生间学习程度差异性必然会存在显著不同。而微课在高中地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极大地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按照自身需求实施选择,不但完美地做到了查缺补漏,而且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提高了学习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往往会为了照顾其他同学,会维续同样的学习进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剩余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与章节内容的特征,制作部分微课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来,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学生就能够利用观看微视频预习下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3.帮助学生更好掌握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总结还是提炼往往都由老师一人完成。教师在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行进行总结,通过微课资源实现“情境再现”,使学生在课程复习上拥有更大的优势。如学生在期末复习区时计算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对之前学过的知识产生记忆遗忘,最为普遍的就是只记得计算的公式,而对于具体的解题思路与手段却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观看微课,通过知识点的再现,并结合期末复习阶段的实际问题提炼解题方法:求时区差、区时、计算结果。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求时区差阶段,两地各自在0时区的同侧或是两侧,时区数应当相加还是相减?求区时时,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是西边,应当使用加号还是用减号?学生在复习海量知识的同时,借助于微课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梳理并掌握了地理知识结构。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水循环;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 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水循环
1.1 自然水循环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1.2社会水循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破坏日益加剧,水还由于人类的活动而不断地迁移转化,形成了水的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过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重新进入天然水体。
社会水循环是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附加组成部分,对自然水循环产生强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变世界上水的循环运动。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进行干预的直接方式,在人类大兴水利带来巨大生产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时,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2. 新型社会水循环概念
鉴于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社会循环依赖于自然循环,又对水的自然循环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而且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已经威胁到了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张杰院士与李圭白院士分别提出了“水的健康循环”与“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概念。
2.1 张杰院士 “水的健康循环”概念
“所谓水的健康循环,是指充分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同时对废水进行再生净化,使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社会循环不损害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从而维系或恢复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张杰院士如此定义水的健康循环。 依张杰院士的观点,实现水健康循环的策略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处理与有效利用、修复城市雨水水文循环、控制面源污染以及实现水资源统筹管理等。其中城市里的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即再生水供应系统是关键,是我国水健康循环的切入点。城市排水系统是促进城市用水健康循环、恢复水环境的生命线。
2.2 李圭白院士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概念
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其排入水体不会造成污染,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称为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城市由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取水,一般是比较经济的,因为为满足用水对水质的要求(特别是生活饮用水)而进行的水处理比较易行。当水资源短缺危机出现时,为减少由天然水体取水的量,可以采取循环回用使用过的污、废水的方法。将清洁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于工业用水,比较简单,也比较经济。将含废弃物较多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回用于工业,为满足工业用水水质要求而进行的水处理会复杂得多,且也比较昂贵。将尽量多的污、废水回用于工业,可以显著减少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
3. 水资源管理
那么什么是水资源管理呢?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又如何?从水资源管理角度,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进而向形成水的良性与健康社会循环迈进呢?
3.1 水资源管理概念
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2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绝大部份仍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管理体制亟待改变。水资源管理矛盾甚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和价格关系混乱。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所有权、行政权和经营权混乱,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管理。国家水资源所有权受到条块分割,水资源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政企、政事不分的情况,由于混乱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了水资源价格管理的混乱。
二是价格水平明显偏低。由于水价偏低,水利部门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水利工程老化,缺少资金维持和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受到限制。由于低价供水浪费巨大,加之排放、污染治理和节水措施开展不力,给水环境和供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3 我们所能采取措施
为了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水资源管理的体制与共同做法,我们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开发和有效配置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重新确立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
我们改变过去对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重新确立水资源价值的观念,确定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2、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多龙治水,一家管水”
首先要进一步坚持国家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行主体地位,做到权利和责任统一。二是现在执行的《水法》是我国制订的第一部水法规文件,对规范水事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适时修改“水法”,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新格局。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多龙治水,一家管水”。在认识问题、法律关系问题上理顺后,还应该按照“事权分开、专业高效”的原则,调整部门职能。
3、改革水价制定依据,逐步实现成本定价
随着用户支付能力的增强,实现内部成本水价收费制度。在此基础上,增加考虑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必要的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等外部成本,实现全成本定价。即逐步实现由成本定价向边际成本定价过渡,最后达到边际机会成本定价,使水价格真正地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在改革水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年度的水价结构,实行递增水价和季节水价,以较好地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的矛盾。
4、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水电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
4. 总结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一切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循环对整个地球物质的持续与平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人类,水资源与水循环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了我们自身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以求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从而减少对水的大循环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浩. 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现状和未来[J ] . 水利水电技术,2006 ,37 (2) :7 - 14.
[ 2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R] . 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
[ 3 ]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 . 中国工程
篇5
[关键词]学生认知基础;教师指导;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22-02
[作者简介]麻妍(1984―),女,上海人,本科,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清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是一节用概念和科学术语来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究课,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课例组教师围绕“如何分析学生基础,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对这节课展开观课研究。
一、抛开学生认知基础,为完成工作单而上课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设计模拟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这两个实验环节。这堂课上,执教教师做了如下指导来突破重难点:
(教师引入课题后,进入模拟雨水形成的实验环节)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模拟自然界中雨水形成”的实验。请大家观察后完成学习单1。(学习单1是简单的填空练习)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请2位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把学习单1的答案朗读一遍,并肯定了第1位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根据这个模拟实验,完成学习单2。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单2上的填空练习)
师:为什么往上跑的水蒸气又变成小水珠呢?我们继续讨论完成学习单3和4。
(该练习还是以填空的方式来完成)
生1: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成小水珠。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因为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所以当热空气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便会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保持沉默并显出茫然的表情)
听完这堂课,课例组的教师感觉学生整节课都在围绕着学习单忙碌,似乎执教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填写好这份练习。可是使用学习单产生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对水循环中某些环节的理解(如水蒸气变成小水珠过程)还是一知半解。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用水的三态变化来解释这个过程是教学关键。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但是他们对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液化、凝华、升华等抽象概念还是第一次接触,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也不多见,所以只通过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学生仍然感到陌生。教材设计中又将三态变化的6个概念放在一起教授,学生更容易对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教师在做教学指导时,需要做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障碍,不能用学习单一味代替。学习单的设计也要考虑能否给学生带来思维训练,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二、在认知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观课老师的建议下,执教教师做了如下修改:
(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进入水循环示意图的描述环节并复习水的三态变化,然后进入模拟雨水生成实验)
师: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到热水?
生:因为热水会冒出水蒸气。
师:为什么要在皿表面上放上冰块?
生:为了让水蒸气液化成水珠。
师:所以液化的条件是?
生:遇冷。
(接着,教师又补充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动画演示,并对该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根据师生交流的结果,课例组的老师感觉这一节课上学生对水循环过程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后测来看,基础知识题的解答准确率达到80%以上,但令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后测中的分析题“荒岛上鲁滨孙如何获取淡水资源”,全错率竟高达45.9%,大家针对这节课再次交流和讨论。后测中的这道思考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达成学以致用目标的能力分析题。雨水和淡水生成的原理一致,但环境不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很难从表象中找出它们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去“同化”一些新问题,增强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前提
教师做教学指导,必须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突破重难点,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他们现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铺设的台阶和采取的教学策略。就本节课而言,教学对象是刚入初中的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阶段,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对自然界中水呈现的形式产生感官上的认识,但对水循环的理性理解不够。所以,教师在课堂指导中必须围绕水循环变化的本质问题开展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通过台阶铺设,使他们对水循环现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是教师课堂指导的升华
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连接点进行知识的转化。[2]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可是,怎样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生活,解释鲁滨孙获取淡水资源的原理,还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支撑地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但是,由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地球上水的循环在发生变化,许多地区正在发生严重的水的问题与危机,如洪水、干旱和江河水体污染,而成为限制国家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子,水科学问题也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1年7月在世界知名海岸水利工程建设的荷兰王国连续举办了两个直接与水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科学大会。一个是7月10-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计划(IHD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举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GlobalChangeOpenScienceConferenc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国际著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受到国际地球科学届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在跨入2000后的IGBP首次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全球变化科学大会”云集来自国际的100多个国家的全球变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约1600多人。大会主题是:一个变化的地球的挑战(ChallengesofaChangingEarth)。中国派出以科学院为主体的约60多人的代表团,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除了碳循环和土地覆被变化是大会主要议题外,水循环及水资源是大会重要内容之一。
另一个是7月18-27日在荷兰的马丝特里特(Masstricht)举行的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这是一次专门针对国际水文科学进展的回顾和研讨大会,来自国际60多个国家的50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的主题是:一个干旱地球新的水文学(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部分资助,笔者应邀参加这两个大会,并担任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第二学术研讨会的分会主席。本文是对这两个国际会议中关于水科学研究进展的综述,希望介绍水科学方面一些新的进展,提出我国对国际水科学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简称全球变化)是目前和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变化既包涵全球气候变化又包括了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影响。了解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最为关系的问题。
7月10-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大会”,内容十分丰富。但都围绕有两大主专题,即:(1)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挑战:对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2)展望未来: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可持续性。大会邀请若干专家学者做报告,在大会研讨中设立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和招贴展示论文。
大会专题报告内容有:
·一个不断变化的地球的挑战:对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BerrienMoore)
·土地变化的集中性与复杂性:虚构与现实(B.L.Turner)
·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可持续资源利用的内涵(MichaelJ.Fogarty)
·21世纪中的粮食:全球气候的差异性(MachendraShah)
·人类时期的大气化学(PaulJ.Crutzen)
·火与薄雾:东南亚空气质量的社会与政治因素上的不均性(SimonS.C.)
·海洋和陆地碳动力学(IanR.Noble)
·碳与科学政策的联系:京都的挑战(RobertT.Watson)
·对CO2挑战的工业响应(CharlesNicholson)
2.水与全球变化的关联:世纪资源的挑战?(LeenaSrivaatava)。
·我们会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水吗?(HartmutGrassl)
·水会满足人们的需要吗?(PeterD.Tyson)
·大坝对渔业的影响:三峡大坝实例研究。Chen-TungArthurChen教授,台湾,国家SunYat-Sen大学,海洋地理和化学学院。
·澳大利亚大陆上的水,碳和氮: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MichaelRaupach)
3.全球生物地球化学:星球新陈代谢系统的理解(PamelaMatson)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的海洋(DavidM.Karl)
·陆地上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obertJ)
·大气酸雨、臭氧损耗和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OranR.Young)
4.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区域与全球的联系。(RogerHarris)
·生物地球化学的交互作用与反馈(TimJickells)
·沿海地区的全球变化:东南亚的实例研究(LianaTalaue-McManus)
5.气候系统:预报、变化和可变性
·以前和以后的气候变化:我们究竟去何处(ThomasF.Pedersen)
·气候变化的1000年(RaymondS.Bradley)
·正在变化的寒区:高纬区全球变暖的影响(OlegAnisimov)
·耦合气候系统:可变性和可预测性(AntonioJ.Busalacchi)
6.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和地球系统:区域和全球的联系
·陆地表面与气候有联系吗?北非:撒哈拉沙漠;
·东南亚1:理解变化的亚洲季风系统:大规模植被和土地利用在水循环和气候中的作用
·东南亚2:人类引导的陆地覆盖的变化能对亚洲季风有多大的改变?
·亚马逊河流域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未来能平衡吗?
·陆地表面与气候有联系吗?一种综合。
7.模拟和观测地球系统(DavidCarson)
·处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H.J.Schellnhuber)
·监视地球系统的短期不稳定性和长期的趋势:一个空间的挑战(JoseAchache)
·虚拟现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ohnMitchell)
8.地球系统需要生物多样性吗?(AnneLarigauderie)
·为什么地球系统科学需要海洋生物多样性?(KatherineRichardson)
·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SandraDiaz)
9.科技能够补偿星球吗?(MikeBrklacich)
·自然的回归:为什么和怎样进行(JesseH.Ausubel)
·工业变革:生产与消费中的探测系统变化(PierVellinga)
10.面向全球可持续性(HansOpschoor)
·区域和全球可持续性的挑战和障碍(JuliaCarabias)
·转向可持续性的研究系统(WilliamC.Clark)
·可持续性科学起源讨论: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为什么要可持续性科学?(JaneLubcheno)
·可持续科学和气候变化(BertBolin)
·重新概念化自然-社会的交互作用:将环境和发展结合起来理解(RobertW.Kates)
·雅基盆地资源的可利用性、脆弱性和持续性:环境与社会交互作用中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P.A.Matson)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脆弱性:尤卡坦南部事例(B.L.Turner)
·各学科间的可持续性科学(RobertW.Corell)
大会专题讨论内容十分丰富,有:A1-全球碳循环;A2-大城市与全球变化;A3-南厄尔尼诺的摆动同过去、未来气候变化的联系;A4-地球系统的演化;A5-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变化;A6-全球变化与火;A7-海岸区人类活动;B1-食品生产和环境间的平衡;B2-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以致重建、描述或预测土壤覆盖度;B3-冰雪层和全球变化:制度和指标;B4-地球系统分析;B5-陆地生物圈与全球变化;B6-社会转化过程;B7-海洋与气候变化;C1-水资源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一种系统方法;C2-把人放入地球系统中:受害者或是破坏者,扰乱者或是解决者?C3-大气和全球变化;C4-全球变化非线性变化和惊讶;C5-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展望;C6-科学和政策过程:IPCC;C7-全球变化与山地区。
大会报告集中在水科学问题的主题有:全球变化中的水问题-21世纪资源的挑战,尤其值得提到的是7月12日下午,大会专门针对水循环水资源问题,举行了“环境变化的水资源脆弱性系统分析”学术研讨会。WCRP/GEWEX北美主席、美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席、亚利桑那大学水文水资源系的SorooshSorooshian教授介绍“WCRP/GEWEX和SAHRA计划中水问题的研究:半干旱区流域水文循环与可持续性”。德国的CharlesVorosmarty教授报告了“地球系统科学对全球水评估的贡献”。WolframMauser教授研讨欧洲GLOWA项目的核心“完整的流域管理”经验。JosephAlcamo教授指出全球“水危机区与脆弱性”。JimWallace教授强调“防洪安全与水资源问题”。ClaudiaPahl-Wostl教授研讨“面向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水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过程挑战”。
三.水文科学与水资源安全
7月18-27日第6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在荷兰的马丝特里特(Masstricht)举行。大会对过去水文水资源研究进行总结,对未来水文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会议由4个专题学术大会(Symposium,简写为S)和6个学术研讨会(Workshop,简写为W)组成。会议主要集中在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两个方面:
1.水文学基础研究
S4.土壤-植被-大气转化方式和大尺度水文模拟
WS4.高山地区水文过程与冰圈作用
WS2.水文长期变化与气候影响
S3.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WS6.海岸湿地水文的演化
2.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研究
S1.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危机
S2.区域水资源管理
WS1.全球变化与洪水预报
WS3.信息技术在可持续水管理的作用
WS5.GIS&RS在土壤侵蚀和水质变化的应用
特别需要指出,由于全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愈来愈突出,给水文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即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问题。IAHS会议的S1-S2,主要研讨这些国际国家和区域尺度急迫的问题。关于S1和S2的研讨内容题目摘录如下:
S1:水胁迫下的社会经济发展(E.Servat)
水源丰富,资金缺乏,水工业能否继续生存尚未可知。
·健康部门希望从水文学家那儿得到什么?
·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水危机的响应。
·食物保障中的水资源及管理。
·洪水控制与城市排水系统管理。
·全球水协作计划
S2区域水资源管理
S2-1过去水管理的经验与教训(A.SchumannM.C.Acreman,M.Marino):
·可持续发展的度量及其在实际水管理计划中的实现。
·可持续水库发展—津巴布韦实例研究。
·Yamuna河流域的可持续区域水管理:Delhi区域的实例研究。
·Limpopo河: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和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
·中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管理经验的启示。
·印度干旱地区过去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水坝功能新探——一个不应忽略的问题。
·Dehli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进程:问题与展望。
·北尼日利亚半干旱区域的Hadejia河上建坝的影响:对未来管理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供水管理模型。
·澳大利亚富营养化进程的现阶段研究。
·城市水计划书——印度班加罗尔的实例研究。
·水资源系统中相对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框架。
S2-2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夏军,D.Rosbjerg,G.Schultz)
·为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整合水质与水量的数学生态模型的发展。
·欧洲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导方针。
·清除河岸异生植被是否为一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
·河流管理可视化中的变换系统边界。
·改善环境中被忽视的因子——监控。
·加入风险基金平衡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压力之间的冲突。
·使用风险分析提高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效率和精度。
·整合水资源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Volta流域的水资源竞争。
·复杂水环境管理中的空间适应方法。
S2-3水资源管理的方法(R.Davis,S.Walker)
·流域水平上的水资源管理整合模型。
·提高以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的模型的精度——水管理中的一种好的建模实践。
·持续性水系统的水力学标准。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实现的河流洪水预报。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不确定因子的概率特征。
·研究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一种流域水文模型。
·水、氮循环的一种大尺度评估模型——在Elbe河流域的基础研究。
·基于地形学和土壤水文学的湿地重建计划方法的发展。
·英格兰西南部Dartmour地区放牧对水文的影响。
四.21世纪水文科学的发展机遇与展望
传统的水文学研究只考虑水量的自然变化,现代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iosphereAspectsofHydrologicalCycle,简称BAHC)是IGBP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以科学地解释:植被是如何与水文循环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改变陆面生态过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大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陆面覆盖?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缘故?这些影响变化的水文后果如何?通过这些研究,为认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
通过7月在荷兰举行的IGBP和IAHS国际学术大会可以清楚看出,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21世纪水科学研究的热点。根据二十一世纪IGBP发展方向,国际上的BAHC研究重点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小尺度水、热、碳通量研究;
·地下过程作用的评价;
·陆地-大气相互作用的参数化;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全球尺度植被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系统稳定与传输的影响;
·山区水文学与生态学;
·开发全球数据集;
此外,还有两个交叉研究问题:
·设计、优选和实施综合的陆地系统实验;
·情景发展与风险/脆弱性分析。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是国际国内地学领域积极鼓励的创新研究课题。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碳循环过程的水循环研究,是一个新的交叉方向。研究的热点问题有:
问题1:全球变化与水文循环问题
它需要研究回答: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循环规律?过去对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作用是如何认识?现在又是如何认识水资源的演变?其规律是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在气候系统与陆地水文循环之间存在一个误区,即长期以来,水文学者把气候看作是静态:一个地区的气候是指某种统计的平衡,WMO规定系列30年的平均作为准平均,用极差/标准差描述气候变异。对陆地水文过程研究方面,认为长序列水文均值是稳定不变的,年径流出现的丰、枯现象,被看作围绕均值的周期变化。水利(水资源)工程设计:要求的水文计算都是以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尺度的水文过程稳定不变为前提。未来被看作是过去的重复或外延。例如,水资源的保证率有W75%,W50%等;设计洪水有千年设计和万年校核等。另一方面,在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中,长期以来气候学者把陆地水文看作是静态,气候/天气过程研究仅仅到降水为止,较少研究流域水文循环动力机制与反馈作用。例如,天气模式研究中仅设置若干参数代替水文过程变化和空间分布,认为陆面水文-生态的作用也是稳定不变的。例如,许多GCMs对水文循环作用过程考虑相当粗糙,平面无径流联系与循环过程。但是,现在人们业已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水文循环过程并不处在统计的平衡状态,而是以不同尺度变化(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万年际变化)。决定气候变化因子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过程,还有大气上边界(太阳行星系统)和下边界(陆地水文-生态、海洋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20世纪科学研究与进展显示:陆面生态系统对大尺度水文循环有十分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21世纪水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因此,特别需要大力加强水文学家与大气物理学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全球-陆地-区域-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科学基础的研究。
问题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及水资源有那些主要影响?人类活动如何对水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有什么地区、区域特征规律?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的变化及影响?这是近代水科学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在IGBP科学大会上,特别强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水循环、碳循环的关系。需要研究从“点”-“典型流域“的水循环机理、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相互作用,“大气-土壤-植被”界面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规律;开拓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研究;创新“分布式流域水文循环模型”,量化区域水文循环演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响关系,为认识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的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支撑。
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人类活动影响是惊人的。例如,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建国后洞庭湖围垦1700余平方公里;鄱阳湖围垦1400余平方公里;荆北所有通江湖泊被堵闭,减少调蓄长江洪水面积约5700余平方公里。建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1/3以上湖泊面积被垦殖;损失湖泊面积13000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1.3倍;损失湖泊容积500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三峡水库调蓄库容的5.8倍,淮河年径流1.1倍。建国后,中游长江干流河道内的江洲河滩几乎全部被围垦。据不完全统计,围垦面积约1213平方公里;城陵矶至螺山江段河床变迁剧烈,泥沙淤积问题严重。98洪水后,国家提出治理长江32字方针:“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移民建镇、以工代赈、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但是,如何退田还湖?如何平垸行洪?认识人类活动(湖区开发、三峡工程)对水循环关系影响水科学基础问题,都是十分重要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在中国北方,人类活动剧烈。例如,在华北地区,水文循环机理比较复杂,它不仅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而且与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直接相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循环自然变化的空间格局和过程,加剧了水资源形成与变化的复杂性。过去有关部门在华北水资源方面做了相当的工作。但是,在华北地区究竟缺多少水等基础方面仍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在华北通过自身的节水和提高用水效率可以解决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有人认为即使南水北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争论问题的科学问题焦点是: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化规律是什么?如何科学测算华北地区可供水资源量?华北地区节水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如何保障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安全?争论的原因是: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演变格局与过程机理,有待重新认识;受人类活动影响等变化环境下的华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测算科学依据不很充分;水资源安全与生态需水、节水潜力、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量化关系需要研究。因此,开展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总之,21世纪水科学的挑战问题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是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过程与机理,即:
·如何对水、碳和能量在土壤~植被~大气界面交换中的变化进行认识?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时空演化有哪些特征规律?如何识别和量化?
·水循环物理过程在不同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是如何联系、影响与作用的?
·如何评价那些由于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而导致的陆面性质的改变,这些变化又影响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变化?
回答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认识陆地水循环演化格局的空间信息支撑系统、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的实验研究支撑系统和可定量描述自然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等。这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国家水平/国际间的水文科学实验、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理论创新研究。这是21世纪水科学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致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49971017)和科学院2000年“百人计划”中有关的国际前沿研究与展望研究内容,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的资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IGPB,WCRD&IHDP,AbstractVolumeofChallengeofaChangingEarth,GlobalChangeOpeningScienceConference,10-13,July,2001,Amsterdam,Netherland.
[2]The6thScientificAssembly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HydrologicalScience(IAHS),AbstractVolumeofANewHydrologyForaThirstyPlanet,July18-27,2001,Maastricht,Netherland.
[3]TurnerB.L.IIetal.,1995,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Science/Researchplan.IGBPReportNo.35andHDPReportNo.7.StockholmandGeneva.
[4]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51(6):553-557
[5]黄秉维,1997,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1).地理学报,51(4)
[6]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9年,“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7]ChenJ.Q.andJ.Xia,(1999)Facingthechallenge:barriersto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inChina,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7-516.
[8]XiaJunandK.Tackeuchi(1999),Barrierstosustainablemanagementofwaterquantityandquality,GuesteditorsforSpecialIssue,HydrologicalScienceJournal.44(4),503-505
[9]魏文秋,夏军,现代水文学与水环境科学研究与进展,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4.
[10]夏军,2000年9月,水文学科发展与思考,中国科学基金,第14卷5期,293-297.
[11]Rodda,J.,WhitherWorldWater?WaterResourcesBulletin,Vol.31,No.2,1-7,1995.
[12]Schultz,G.A.,AChangeofParadigminEnvironmentalandWaterSciencesattheTurnoftheCentury?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Resources&EnvironmentResearch:Towardsthe21stCentury,Vol.I,Kyoto,Japan,Oct.29-31,1996,1-20。
[13]夏军,水文学研究与进展,水利水电技术,200期专集,1998年6月,4-7.
[14]IUGG,VolumeAandB,XXII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UnionofGeodesyandGeophysics,July18-30,Birmingham,U.K,1999.
[15]LiuChangmingetal.,SustainabilityandpossibilitiesforWaterConservationinNorthChinaPlain,ACooperativeProjectoftheCAS,IGBP-BAHC,IGBP-GCTE,IGBP-DIS,IGBP-GAIM,HDPandEARG,ReportNo.4:BiosphericAspectofHydrologicalCycle(BAHC),editedbyBradB.,Karlsruhe,Germany,June,1994,26-30.
篇7
关键词:预制场建设循环用水低碳环保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nergy problem increasingly, low carbon became a hot topic, various industrie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is even more so.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health construction and water circulation in several ways, and talk about precast beams of a site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prefabricated plant construction water circulation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快,导致不可再生的能源的紧缺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节能与环保也随之变成热门的话题,低碳、节能与环保的问题更是摆到了所有人的面前。工程建设也要把低碳、节能和环保与工程建设紧的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承建麻武高速公路第五标段。全标段大、中桥梁共有9座,采用后张法预制空心板、T梁需预制348片空心板和684片T梁。全部梁板的预制安装在9个月内完成,而且预制梁板的质量也很好,整个预制梁场的场地建设与使用贯彻了低碳、节能与环保。
预制场的优化建设包含场地的优化建设、龙门吊机的优化使用、板梁混凝土养生优化建设等项目。
一.预制场场地优化建设
预制场场地的优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预制场场地的选址,二个是预制场场地的硬化建设。预制场场地的选择涉及到场地建设的投资和能否适应施工生产的需要,施工工期的要求、能否满足吊运板梁和安装的需要、能否满足节能环保,经济节约的需要。
为了不多征用土地,我们在路基主线上建设预制梁场。这样首先是节约占地,并减少租地费用;第二是方便梁板的运输及吊装,减少了能源的消耗;第三是减少了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渣对其他土地的污染。
二.龙门吊缆线长度自动配置优化
通常由于龙门吊是在不断行走的,则需要电缆线的长度时长时短,如果不能根据龙门吊行走的位置来配置适当长度的电缆线,将会造成大部分多余的电缆线在地下拖着走,这样在龙门吊的行走过程中在地上拖着走的电缆线将会严重磨损,给龙门吊带来安全上的隐患,同时电缆线的消耗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大部分预制场是在电缆线的外面套上塑料软管。我们设计的电缆线长度自动配置系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把电缆线卷在一个轴上,在同轴上卷着钢丝绳,钢丝绳通过龙门吊上部的变速滑轮组联结着一个配重器。要工作时,由电缆线轴的小电机带动,带动后通过配重器来控制电缆线的速度,使电缆线的伸长、缩短的速度能均衡。在驾驶室上控制配重器,当电缆线要伸长时配重器由龙门吊顶往下走,当电缆线要回收时配重器由龙门吊底向上走。其控制速度的原理是根据电缆线最长的长度与配重器从龙门吊低上升到龙门吊顶的高度之比等于电缆线轴的转速与配重器的上升或者下降速度之比。
通过我们设计的电缆线长度自动配置系统很好的解决了龙门吊是在不断行走造成的电缆线的长度时长时短,不会使之在地上拖拽行走,保护了电缆线,这样延长了电缆线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检查、维修和更坏电缆线的人工成本,并且也使用电更加安全。
三. 板梁混凝土养生优化建设
因为预制场是在路基主线上建设的,而主线路基那里是没有水源的,所以必须从主线桥梁下的河水中抽取上来供应给梁场施工使用,怎样低碳、环保、节能以及经济的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
板梁混凝土浇筑后一般采用人工洒水养生7天,而且其他工序的用水也是很大,特别是养生期间的用水尤其重要,在炎热季节如果在浇筑完后不能及时并且持续的保持梁体的湿润状态,将使预制梁体内的水泥水化反应不充分,这样会使预制梁板的强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从而严重影响梁板的质量最终将导致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另外早期的水泥水化释放的大量的热量要是没有水降温的话,也会造成混凝土的温度过高,这样也会极大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养生水的使用是预制梁板施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更加节能环保的使用水资源,我们麻武五标预制梁场场地建设时使用了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
首先场地的硬化建设,是为了使整个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尽可能多的收集使用后的水,我们整个场地的硬化过程中设置一个2%的横坡以方便横向的水能够集中,另外还设置一个1.5%的纵坡用于纵向的水集中,每排与排底座中间都有150×100cm的矩形横向联结水沟,每排底座与底座中间也设有100×100cm的矩形纵向联结水沟,通过每排底座之间的横向联结水沟汇集到龙门吊轨道边内侧的200×300cm的矩形纵向联结水沟,然后流入循环池中循环使用。
其次在场地的中间和最下面的旁边分别建设有两个循环水池,收集来使用后的水经过一个小型的100×100×100cm沉淀池后再流入150×300×400水循环池中,在每个水循环池中安装了一个1.5kw的抽水泵,然后用pvc水管把水经龙门吊轨道边内侧引到每排底座的旁边,安装相应数量的水龙头,再通过软管接通到每个梁板上,每个梁板的顶面和两侧都有pvc水管,这些pvc水管上面布满朝向不同小孔,水从这些小孔中喷射向梁板,然后顺梁板流下,在流进旁边的联结水沟中。这样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去洒水养生,也不需要洒水车运输水,既节约了很大一部分养生的人工,也节约了一定的机械台班,更重要的是对养生质量也有保障。
然后因为梁场施工的队伍就在场地旁边,工区内工人的生活用水是从山上的小溪里面截流下来的溪水,但使用后的废水也可以有选择的用水沟导入到梁场侧边的纵向联结水沟内,与场地内的废水一起汇入循环水池中,用于补充自动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里面的水。
另外尽管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充分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生活用水的补充以及降水对整个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水分的补充,但水的正常蒸发等损耗还是存在的,所以仍然需要不定时检查整个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的水分是否能够满足梁场的正常施工使用,如果不行,要及时从河水中抽水补充到循环水池中,以保证整个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的正常运转。还有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也会有死角,需要人工辅助配合,经常检查处理,以保证梁板的全面养生,无死角。
综合以上来看,水循环自动喷淋养生系统的建立还是达到了节能环保、经济合理的效果。
四、预制场节能与环保优化建设总结
整个预制场的建设满足了工程的要求,体现了节能与环保的主题,达到了经济、安全、环保的目的。本项目预制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下:
①本项目预制场的选址节约了征地,节省了大笔资金,提高了梁板运输及吊装的效率,并且征地的减少也相应的减少了工程污染的范围。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组学习;应用;必要性
分组学习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然而,很多教师反对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浪费课堂时间,认为自己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殊不知,教师讲得再多,学生缺乏兴趣,无法对所有的知识进行吸收。因此,分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开展
高中地理分组学习是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一起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分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策划者,协助学生完成活动,并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奖励。鼓励学生就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1)教师先划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当中选出一个组长。(2)教师开始讲解本节知识。从多媒体的电影情节中引出水的重要性。概述水资源的概念,以及地球主要的水体和所占的比例。提出问题:水资源储量最多的是冰山,为什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以及浅层地下的水?让每个小组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期间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指导。讨论完毕后让学生回答该问题,展示成果。(3)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同学自行在纸上画,画完后,进行比较是否完整、正确,并思考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的环节?然后参考课本的“水循环示意图”,根据对比自己画的示意图进行总结和补充。(4)让学生讨论水循环主要分几类,分别说明每个循环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走入小组中,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几分钟后,组长派一个代表写出答案,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修正。(5)教师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提出“水循环的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各组长派一个小组成员就讨论成果进行发言。(6)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评价各小组的表现。
二、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必要性
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人际关系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而专业知识仅占百分之十五。”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人际关系往往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而来。高中地理分组学习主要是根据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如下:(1)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课堂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地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大胆提出对问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别人的解决方式产生新的思路。(2)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相互竞争,相互鼓励。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目标。(3)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课堂分组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不管哪一方面,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和兴趣。因此,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4)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都是一对多,交流机会很少,基本都是老师说,学生听。在分组学习中,每个小组自行交流讨论,老师以小组为主,指导小组解决问题,增加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举办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辩论的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布置一个小任务,每个小组根据一个课题做一个PPT,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分组学习可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6)活跃课堂气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性,导致课堂沉闷,没有活力,学生更不愿意听讲。在分组学习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活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其教育。
篇9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般来说决定于教材,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调整的知识呈现顺序,体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图.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整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而到了一线教师手上,这样调整的余地似乎不是很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有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且取得不错效果的.本文重谈这个话题,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对知识顺序重构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经验,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明晰,则这种调整将越成功.本文以“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一些浅显的看法.
1基于教材――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
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是需要基础的,笔者所确定的基础就是教材上的知识顺序.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根据教材上确定的知识顺序,去判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这种思维与教材上的知识顺序的吻合点在哪里,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顺序,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更加顺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知识顺序重构,并不完全是指章节上的调整,也包括某一节中知识顺序的调整,甚至包括某一个概念与定义的呈现顺序等.
以苏教版“物态变化”教学为例,知识呈现的顺序依次是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水循环.这样的顺序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教材而言,或者是相对于以前的教材而言,确实做了调整,将汽化和液化置于熔化和凝固之前,是有学生认知方面考虑的,毕竟在学生的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相对更多,同时也是有知识难度方面的原因的,因为熔化知识当中需要研究冰熔化的特点,而这个实验相对于水的沸腾实验来说,显然难度更大,不容易成功.在学生初学物态变化之时,以一个复杂实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太恰当.
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学习汽化和液化,在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尤其是对物态变化的初步认识之后,再去学习熔化和凝固,其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那么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呢?笔者以为还是有的,因为学生在认识物态变化的时候,不大可能真的从汽化液化开始,然后依次向另外四种物态变化过渡,在学生有了一些观点萌芽的时候,及时帮一把,可以让这些萌芽更好地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服务.
2基于经验――分析调整知识顺序
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然后捕捉一些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
示例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教学中,为了充分让学生的经验显性化,笔者在介绍了三态的特征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所知道的物态变化吗?(必要的时候,需要解释一下物态变化,因为物态变化其实也是一个专业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时过多地使用这个概念,还是会影响其思维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来“任意”确定知识的呈现顺序了.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最多的例子就是熔化,夏天吃冰棍、冬天冰熔化等例子,是学生的第一反应,因此熔化概念的构建是最早的.有意思的是,熔化概念建构之后学生想到的不是凝固,而是汽化,学生自然想到了蒸发,如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会慢慢变干等,这可能与学生此前的科学学习中的影响有关,具体不再赘述.学生想到哪种物态变化,就先讨论哪种变化,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待例子齐全之后,再构建物态变化的三角形示意图即可.
示例二汽化(蒸发)教学中,如果按教材一般都是先学习定义,再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虽然教材上没有,但实际上都是要教的,能够提前熟悉控制变量,学生也能够接受,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最后学习蒸发吸热.但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多次发现学生总是先想到蒸发是吸热的,因为学生在例举蒸发的例子的时候,就容易根据例子判断出蒸发吸热.既然如此,就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就可以将蒸发吸热的认识固定下来.
示例三关于水循环的教学,可以渗透到前面三节知识的教学中.水循环作为最后一节,通常不受重视,但笔者发现在前面六种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水循环的很多例子,于是笔者突发奇想,从汽化的教学开始,就在事先准备好了的一张空白幻灯片上,借助白板的绘画功能,用笔画出山川、大树、河流、白云等,然后每学一种物态变化,就用箭头标出一种物态变化,而当六种物态变化学完后,这个水循环的示意图也就画好了.这样不仅将水循环的知识渗透到前面三节教学中,同时这样的形象化处理,还可以让学生在构建六种物态变化的时候更为顺利,效果是极好的.
3教后评价与反思――深化教学理解
在调整了知识呈现的顺序之后,笔者以为有必要梳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反应,同时要评估这样调整的教学效果.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笔者总结出三个优点与一个不足。
篇10
关键词:地理;有效性;问题设计
现行地理课标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点系统的呈现方式,学生需掌握的地理知识、技能更多的是隐藏在各类素材、活动背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化”“互动化”趋势加强。在活动型课堂中,“提问”成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恰当的提问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沿着教师设定的节奏进行;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可以说,提问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成效。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问的内容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并设计一种科学的方式进行提问。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如何设计问题以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方式。
方式一:层层递进式设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此在遇到教学难点时常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来进行突破,这种问题设计方式即为“层层递进式”。层层递进式的问题设计方式如下:第一步,要创设情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最好的情景创设材料即为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自然现象等图文材料,让学生感到熟悉而有趣的地理事物可以轻松捕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二步,要设计一至两个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得出答案,获得成就感,这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问题的热情;第三步,为问题的核心部分,要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要具备一定的探索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来进行,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合作探究等能力。第四步,教师要及时总结前面学生回答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同时要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新知识点,为学生提供课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如在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中“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这个问题时,可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欣赏美景中关注到“水”这一事物,在视频中简单地领略“水”的作用;第二步,提出问题,“水可以无限量永续利用吗?”“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第三步,将水循环的各环节分成空中、地面和地下三部分,学生按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部分作为探究对象,探讨人类通过哪些活动来影响这一部分的“水”。第四步,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并提出下一个作为课后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相关材料,了解影响水循环的新方式”。
层层递进式设问构成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条理情晰、内在逻辑严密的“问题链”,可以做到如行云流水般突破难点。由于逻辑性强,而且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往往能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凸显提问效果。
方式二:由果推因式设问
为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往往采用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顺序有正序和倒序之分,正序常常可以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引人入境,而倒序则常因为有一个异于寻常的结果而吸引眼球,激发人的好奇心,从而催生探寻原因的动力。用由果推因的方式来设计问题正是倒序教学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果推因式的问题设计方式如下:首先,给学生一些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或得出规律;其次,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提升,给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探究,得出成因。
如在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中“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如何演变的?”这个问题时,可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教师展示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玄武岩标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其差异;第二步,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告诉学生大理岩属变质岩、砂岩属沉积岩、花岗岩属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喷出型岩浆岩,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岩石的属性是否永恒?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如何演变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探究三大类岩石的循环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常常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由果推因式设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活跃,对所提问题的完成度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同时这种设计问题的方式还能深入挖掘个体潜能,并促使学生养成探索事物内在本质和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方式三:化整为零式设问
化整为零,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也就是说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若不将其成因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分别提问的话,学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的课堂提问只会使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遇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候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只能回答零散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可将该问题分解成如下四个问题,即“问题一:夏季我国东南部地区总体的气候特点是什么?问题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锋面雨带是如何移动的?问题三:六月份梅雨天气的形成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何关系?问题四: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其形成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