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项目范文

时间:2023-04-09 14:3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项目

篇1

(一)速度力量型:速滑、短跑、投掷、举重

(二)耐力型:竞走、游泳、滑冰、长跑

(三)表现难美型:体操、花样游泳、冰上芭蕾

(四)技能准确型:射击、射箭

(五)隔网对抗型:乒乓球、排球、网球

(六)同场对抗型:篮球、足球、橄榄球、冰球、曲棍球

(七)格斗对抗型:击剑、柔道、摔跤、拳击

篇2

关键词:运动素质转移,运动项目迁移,关系

 

1.运动素质转移的定义、分类及原因

1.1运动素质转移的定义

运动素质转移是多维的,是指某一因子的发展,可影响另一素质及其子因子的发展。运动素质多维转移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因为运动素质中的各种基本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素质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发展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或制约的[1]。

运动素质的转移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在发展运动素质时,如果训练方法科学、手段得当,各运动素质之间,将出现相互促进的积极的一面。反之,则出现相互干扰的消极的一面。我们学习和研究运动素质的转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在体育教学、运动实践中注意充分利用其相互促进的积极的一面,排除其相互干扰的消极的一面,以加速运动素质的发展。因此,它关系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训练的效果。

1.2运动素质转移的分类

1.2.1素质转移可分为良性转移和不良转移

良好转移是指某一种运动素质的发展能导致另一种素质的提高,例如动力性力量的发展能导致速度素质的发展。,关系。

不良转移是指某一种运动素质的发展不能促进另一种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对另一种素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发展力量的练习练多了,就可能导致耐力水平的降低;柔韧素质发展的不适当,其结果会影响到力量素质的提高。

1.2.2素质的转移可分为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

直接转移是指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能直接引起另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例如,腿部伸肌动力性力量水平的提高,可对跑的速度提高产生直接积极影响。

间接转移是指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不能直接引起另一种运动素质的变化,而只能起间接作用。

1.2.3素质转移可分为同类转移和不同类转移。

同类转移是指同一运动素质转移到不同动作上,同类转移大量体现在发展一般耐力的练习中。,关系。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发展的好,就能在许多练习中表现出来。

非同类转移是指不同运动素质之间的转移。 如耐力和力量素质之间,耐力和速度之间的转移等等。一般来说,非同类转移的数量比较少。

1.2.4素质转移有单一和相互之分

发展移动速度可提高反应速度,而发展反应速度则不能提高移动速度如发展力量素质可提高速度素质,而发展速度素质也可以提高力量素质。前者的影响是单方面的,后者则是相互的。

1.3运动素质相互转移及干扰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运动素质之间能相互转移,而有些运动素质之间则相互干扰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全面协调地发展身体素质,能使各素质相互间起积极良好的转移作用。若单一片面地发展某一素质,则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干扰作用。这是因为人体是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体某一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某一运动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机体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全面提高基础之上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或不足,势必促进或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力量素质的增强,同时也会有利于速度的发展;呼吸、循环系统不够强,也会影响速度和耐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为提高专项所需要的身体机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和掌握、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是全面还是片面发展身体素质,是促进或干扰运动素质相互转移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发展和提高运动素质过程中,由于训练方法不科学,选择手段不得当,是防碍运动素质良好转移,导致运动素质相互干扰的又一重要原因,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四种:

① 各种运动素质练习搭配不合理。如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在同一次训练课中可以同时出现,因它们有相似的生理学基础,而力量素质与一般耐力素质不宜安排在同一次训练课中,由于生理机制上的矛盾,它们互相干扰的现象就往往表现得较突出,无论是先练力量再练耐力,还是先练长跑再做力量练习效果都不佳。,关系。

② 不能根据专项与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运动素质。对不同的对象,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同一练习时,所发展的素质也可能是不同的,如60米快跑,对水平低的主要是发展速度素质,而对水平高的进行反复多次练习时,则主要是发展速度耐力;举杠铃练习,如用极限或接近极限负荷举1次或2~3次,主要是发展绝对力量,如用较轻负荷、增多举次,则主要是发展力量耐力了。

③ 不能依据训练水平的不同合理安排各种运动素质的相互关系。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相辅相成的一面,互相干扰的一面表现不甚明显,不管采用什么训练方法,各素质往往相应提高,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各素质相互干扰的一面表现得逐渐尖锐起来。

④ 未能合理分析素质练习的动作结构。在练习中,动作结构和特点基本相同的练习,对运动素质的良好转移起重要作用,如走和跑之间一般耐力素质的转移。这是因为在大脑皮层中所形成的运动性条件反射是基本一致的;而动作形式和动作实质不同的练习,各素质之间则容易出现相互干 扰[2]。

2.运动项目技能迁移的种类、改项训练原则及一般规律

2.1运动项目技能迁移的种类

实践中,大量存在着运动机能迁移现象。,关系。往往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形成过程中,会促进或干扰另外一种技能的学习,这就是运动技能的迁移原理在起作用。,关系。由于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迁移过程是多维的,因此迁移的类型是多样的,如下图所示:

正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产生良好影响;负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产生不良影响;纵迁移是指学习的技能属于同一项目,但所掌握的技能对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将产生影响;横迁移是指学习的技能不属于同一项目,但所掌握或学习的技能彼此可以迁移;顺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较易动作,可对学习同类较难动作施加影响;逆迁移是指掌握一种较难动作,可对学习较易或已掌握的技能施加影响。

2.2利用运动项目技能迁移进行改项训练的原则

利用运动项目技能迁移进行改项训练的总原则是利用生理迁移规律,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尽量避免负迁移的负面影响。

(1)科学地二次选材原则

对刚升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地二次选材,对运动员自身条件和所从事项目进行发展前景的预见,综合的评价每一位运动员是否适合从事原来的项目还是改项训练别的项目。

(2)尝试新项目原则

在运动员的原始项存在成绩停滞或下降的情况下,最好尝试改项训练新发展的项目,因为高校训练的周期较短,最多为4 年。如果改项去训练一项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专项训练的周期显然太短。但是从事新项目就和其他的运动员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成才的机率大大增加。

(3)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原则

迁移规律在运动训练中广泛应用,在改项训练时首先考虑原始项和改入项的迁移规律。充分考虑到正迁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改项后的训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3 运动项目迁移的一般规律

(1)跑、跳、投三大项目迁移一般在各大项内部进行转化 如跑项存在:100 米、200米之间的迁移:400 米、800 米之间的迁移、中跑与长跑、中长跑与障碍跑之间的迁移等;跳跃项目存在:跳远与三级跳远、跳远与撑杆跳高之间的迁移等;投掷项目存在:铁饼和铅球之间的迁移等。,关系。

(2)跑、跳、投与全能项目之间的迁移 高校男、女全能项目中都存在以速度为特长的速度型、以跳跃为特长的跳跃型、以及以投掷项目为特长的力量型三种类型。显然,这三种类型都来源与跑、跳、投三大项,通过统计,跑项中的400 米跑、110 米栏(100 米栏),跳项中跳远、三级跳远;投掷项目中的标枪项目改项目全能项目的成材率较高。跑项中的长跑、投掷中的铅球没有改项训练全能项目的例子,而其他项目改项训练全能项目成材率较低。

(3)利用迁移规律进行大项之间的改项训练 在高校改项训练中也存在大项之间的转化,如100 米和跳远的转化;中长跑与竞走的转化等。但也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改入项和原始项的速度特征相似。只有速度素质相似的项目才能进行改项训练[3]。

3.运动素质转移与运动项目迁移的关系——以全运会三级跳远冠军获得者王莹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的王莹入校时从事女子跳远训练,成绩为5.50 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成绩没有显著提高,后改项训练女子三级跳远,她在跳远训练中练就的速度、爆发力等运动素质在三级跳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过2 年的系统训练,最后以12.81米的成绩获得全国大运会冠军。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训练中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王莹在跳远中获得的良好的速度、力量等运动素在后来的三级跳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而为改项三级跳远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因此,运动素质转移为运动项目迁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是项目迁移的前提,同时,项目的迁移往往更有利于素质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宫维民.浅谈运动素质转移[J]. 安庆师专学报,1994,4.

[3]张松.迁移规律在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改项训练中的应用[J]. 潍坊学院学报,2006,2.

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成因;改进策略

0 引言

边缘化理论也叫做边际理论,兴起于生态学领域,并逐渐拓展到社会经济学、城市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当中。社会学领域将边缘化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边缘化是一种非主流,以及被主流社会或人群所排斥、不能容纳的社会现象。体育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边缘化理论在体育领域问题分析中的运用并非是盲目嫁接,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的边缘化在体育领域的客观反映。因此,文章应用边缘化理论分析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的成因,并提出了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问题的改进策略,以期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成因

(1)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体育现代化的产物

社会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体育发展的现代化方向,而用金牌来彰显我国的地位,进而在竞技体育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使很多群众性的体育项目无形之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思想上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开始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加之于自身运动体系缺陷,在与成熟的运动项目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加剧了其边缘化。

(2)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社会参与分层的产物

社会分层对人们的社会表现存在着直接影响,它是指根据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财富、声望及权利地位等进行划分的,将不同的人分成等级、层次存在差异性的过程。因为这种社会分层表现出的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层次,并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群体类型形成重要影响。边缘化理论在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分析与应用中以社会参与不足为主要特征,而在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中,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体育活动参与不足的现象。

2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策略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改进,实际上就是实现部分运动项目从边缘化向主流趋势逐渐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逐渐摆脱其边缘化地位,让其能够参与体育项目竞争,成为主流运动形式,并以此得到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1)基于项目特色的自我改革策略

实际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异,都是其各自特色的表现。不具备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必然会表现出较为脆弱的生命力,很容易被相近的运动项目所替代。未能帮助部分体育运动项目走出边缘化窘境,成为成熟的主流运动形式,并重新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就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本身特色,实现这些项目的改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不能一味的迎合西方思想来使其融入所谓的体育运动发展主流,我国本土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谨守文化底线,而应该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运动项目的创新,实现自我改革。

(2)符合时代潮流的项目认同

我们目前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而与其不相一致的体育运动项目必将遭到冷落。从历史发展的层次来分析,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传输,并对东方思想的影响是文化正常发展生态的一种暂时性的文化生态平衡。比如柔力球运动就是融合了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体育现代文化特质的一种运动项目。如果能够顺应这种文化潮流并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就能够真正改变其边缘化状态,真正成为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主流,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

(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升华

要想使边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真正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其关键性策略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运动项目的不断升华。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体育运动项目一定要遵循"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目的,从而更好地保障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避免出现偏颇。

其次,体育运动项发展一定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目前的柔力球运动就正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运动体系、组织推广等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实现较高的竞技水平,也不能达到较高的社会普及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只有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爱能逐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3 结论

总之,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并不违背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客观要求。随着体育运动的增多与不断创新,人们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某些体育运动因自身的不完善开始遭到社会大众的冷落,逐渐走向边缘化的窘境。而这些边缘化运动项目不能盲目的改变自身发展规律,也不能停滞不前,要在认清社会主流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特色,实现项目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锋,羌霞.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边缘化"大学生相关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篇4

摘 要 随着射击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广泛普及与飞速发展,射击日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运动类型之一,学习射击运动既能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也能提升技能,获取极致体验。射击运动作为竞技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应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改革不断进步,为了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求,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养,加强体能训练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射击运动员在射击项目中需要具备的训练能力,并对体能训练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射击运动项目 体能训练 训练能力 探讨

加强射击运动项目体能训练,有利于增强运动员体能体质,增强射击运动员射击成绩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延长射击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再者,射击是一项竞技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对运动的准确性具有严苛的要求,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准星的晃动,运动员自身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都极易影响射击者心理,致使射击脱轨,影响成绩。要成为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训练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能训练更为迫切。

一、射击运动必备的训练能力分析

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必须具备以下训练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的提升:一是动态稳定能力。射击运动要具有较强的动态平衡能力,射击需要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的双向能力,运动员在射击过程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并在短时间内瞄准方向进行射击,故身体稳定和谐至关重要。二是较强的视觉能力。飞靶射击项目对运动员的听和看具有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将运动员的视觉神经与射击技术紧密链接,如果没有较强的实力,命中目标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运动员视觉能力是可训练的,注意节约用眼,适当进行小训练能提高视力。三是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射击运动员必须有镇定、顽强、果敢、淡然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提升应对困难的信心,提高射击成绩。四是对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促使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身体稳定与控制力。通过肌肉收缩与扩张训练可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素质,高效配合体能训练。

二、射击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体能训练氛围

射击训练是一项高技术体育活动项目,射击运动的特殊性致使运动员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对环境的要求颇高,耐力、定力、协调力的培养的基础与前提是拥有良好的训练环境,毋庸置疑,良好的体能训练氛围不仅能激发运动员无穷的运动潜能,更能促使运动员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运动精神,在激烈的射击运动竞技训练中迎难而上,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应对训练,提高训练效率。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体校要提供充足的训练器材,打扫好训练场地,营造干净、舒适、温馨的训练环境,并在训练场地四周张贴激励性话语,促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警醒和昂扬的训练精神,用正能量调动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以昂扬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提高体能训练质量。二是教练要加强与运动员的思想交流,及时解决体能训练过程中的难题,提高运动员自信心。

(二)在体能训练中巧妙渗透技术训练

体能训练是基础训练,由于射击项目是一项竞技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故在基础性的体能训练中巧妙渗透技术训练很有必要。在射击活动中,运动员体能训练所需要身体素质在技能训练中同样需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例如,较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技术训练的基本因素,更是提高运动员射击技能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的体校中,射击项目体能训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体能训练的高效化,而忽视对运动员的射击技术的训练,难免会造成运动员体能与技能发展的不平衡,虽然暂时提高了运动员的身体素养,但不利于运动员射击能力的长期突破性进展。因此,促进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统一,二者穿插训练,才能促使运动员体能技能的协调发展,推动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对运动员各种素养的训练

射击项目的体能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以此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员伤病免疫力,提高射击训练效率和射击竞技的成功性。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要加强对运动员各种素养的训练。一是力量素养。加强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肌肉阻力能力,锻炼肌肉的持续性耐力,使机构更好地维持身体平衡,提高射击运动的稳定性。二是耐力素质。射击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持久的耐力,能承受高强度的射击训练,这要求运动员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有氧耐力。三是速度素质。射击运动中的速度素质快速射击、快速移动飞靶等,这要求运动员要有灵敏、快捷的反应能力。射击运动中,要运用多种途径提升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是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训练环节,就射击运动来说,具有极强体能的运动员较弱者更容易取得优秀的射击竞技成绩。在整个射击运动项目中,体能运动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决不能一蹴而就,体校的教师要基于学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式加强体能训练,使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不断提升体育素养,增强竞技力。

参考文献:

[1] 朱彩云.我国射击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射击;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64-001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体能训练已经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已经被体育界所接受并推广。“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任务活动的能力。体能训练也可称为身体训练,是提高运动能力、提升运动成绩、避免运动伤害的重要步骤,它是指队员的身体状况,肌肉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经过合理的体能训练,将可增加肌耐力、心肺功能、敏捷度及自信心等,经过正确性的体能训练是进行各项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能训练的过程是提高身体素质能力的重要训练环节,是伴随运动员训练生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身体能力是完成一切技术和战术任务的基础。

射击运动项目是一项技术复杂且准确性极高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强的心理耐受能力,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协调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所有的这些技术特性都需要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在训练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体能训练,重视体能训练的细节,才能更好的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射击运动训练,发展一般身体素质是基础。射击运动属于静力性为主的灵敏耐力项目,要求肌肉长时间处于等长收缩状态。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耐力、专门静态耐力、稳定性、协调性、本体技术动作的敏感和感知能力等。射击运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主要以以下几方面为重点:

一、发展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所有身体素质的核心,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核心,力量训练几乎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力量就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或者说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射击运动员完成动作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力量作保障,但所需要的力量并不是要绝对量有多大,爆发力有多强,而是需要一种持续性的静力耐力。射击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提高肩带肌群力量,发展腰腹力量,发展下肢肌群力量,其目的是更好的加固支撑和维持身体平衡,从而提高稳定性。发展力量素质是完成技术动作必备的基础素质。

二、发展耐力素质

射击运动员的耐力主要是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依靠肌糖原和脂肪等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提供能量进行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加强耐力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利于有氧耐力的增强。

三、发展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射击运动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在个别项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速射、移动靶、飞碟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磷酸原供能能力,能够更好的发展速度素质。

四、发展柔韧素质

射击是以静力性工作为主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应具有一定的静力性柔韧性。在训练过程中以慢张力方法提高肌肉与韧带组织的柔韧能力为宜,这样不易引起损伤和疼痛,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更有效的发展柔韧素质。

篇6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发、分析法和逻辑法对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进行探讨分析,使练习者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合理安排、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啦啦操 健美操 比较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为目的的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1]。它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健美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快速发展、广为普及。啦啦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普及性极强的集体操、舞 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主要是多人的集体项目。啦啦操原名Cheerleading。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舞蹈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技巧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感的最高境界[2]。创于1880年的美国校园,最早出现的形式是观众为本队加油呐喊。啦啦操是当今世界新兴的运动项目,该项目进入中国时间不长,却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和赞赏,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练习者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一、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项目主要不同点的比较分析

(一)产生原因不同

啦啦操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校园,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在美国体育比赛中,观众为本队的加油呐喊,二战以后形成了技巧翻腾动作、抛接、造型、口号、队形的变换为主体结构的现代模式[3],并且随着时间迁移,从起初自发的助威活动到有组织的表演助威,演变到现在有规定动作、有规则的体育比赛[4]。现代健美操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萌芽,最早是美国太空总暑医生库博士为太空人设计的体能训练项目,后被好莱坞影星简方·达以自己的现身说法,为健美操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作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只80年代初,健美操热传到我国。1992年9月中国健美操协会在北京的正式成立是我国健美操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我国选手于2006年6月在南京举行的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子六人操和男子单人操的冠军,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健美操是时代的产物,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自娱自乐的。

(二)参与人群不同

啦啦操的性质是表演性的,参与的人群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其风格特点要求练习者表现出热情奔放甚至夸张的一面,因此对练习者有年龄、健康和个性方面的要求。而健美操的运动强度可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形体、素质、个性、气质等进行调整。

(三)运动理念不同

啦啦操运动的运动理念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感染观众。健美操运动的运动理念是为了增强身体机能,达到美体塑身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5]。

(四)比赛项目分类不同

啦啦操根分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结合技巧、体操、舞蹈动作的表演称为技巧啦啦操,其中包括 Mixed(男女混合组)、All—Female(全女子组)和Partner stunts(舞伴特技)。展示舞蹈技巧和体现团队精神、以健身为目的的称为舞蹈啦啦操,包括pom(花球)、High-kick(高踢腿)、Jazz(爵士)和Prop(道具)四个组别。健美操分为竞技健美操和健身健美操。竞技健美操设有5个单项,分别为男单、女单、混双、混合3人、混合6人项目。健身健美操按年龄结构可分为中老年、青年、少年、幼儿健美操;按人体结构可分为头颈、肩、胸、髋、腿、臂、手指健美操;按练习形式可分为徒手、轻器械、专门器械健美操;按练习目的可分为热身、姿态、减肥、节奏、形体、跑跳健美操。

(五)动作编排内容不同

舞蹈啦啦操和健身健美操在动作编排上存在四点明显差异。第一,在动作设计上,舞蹈啦啦操美操的动作内容更丰富,舞蹈动作吸收了多元素、体操内容;第二,在动作特征上,舞蹈啦啦操没有规定的具体步伐和舞步;第三,在创造性上,舞蹈啦啦操更注重团队的配合,人数的优势,使队形更加富有多样化。第四,在强度方面,舞蹈啦啦操不是以锻炼身体为终极目的[6]。

(六)运动项目特性不同

1.动作结构不同

健美操和啦啦操虽然都属于体操的范畴,但各项目都有其项目的特性。首先,健美操和啦啦操之间的动作结构不同。竞技健美操动作由造型、操化、难度构成,它注重难度动作的完成和动作之间的协调统一;健身健美操动作由造型、操化、器械构成,它强调的是操化动作的科学性和艺术表现性舞蹈啦啦操的动作由个性舞蹈、基本手位、口号、技巧构成,技巧啦啦操由金字塔、抛接、托举、个性舞蹈、技巧、口号组成。

2.音乐元素的结构不同

健美操和啦啦操之间音乐元素的结构不同。啦啦操是一项多元素组成的运动项目,在音乐的配置上一般由多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混合组成,这使整套动作出现跌宕起伏、高低错落、动静结合,更好地体现了啦啦操的动作特点;健美操的音乐素材相对单一,音乐风格受时代变化、民族地域、环境、作者等因素的影响。

二、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相同点分析

(一)创编原则相同

虽然啦啦操与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所不同,但它们各自创编的原则却有着相似之处,如健身性、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艺术性均是它们的创编原则,其中创新性最为突出。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对于难美项群类项目的啦啦操和健美操,若想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编排的新颖独特甚为重要。因此,创新性是啦啦操和健美操创编的一项重要原则。

篇7

摘 要 以佳木斯市区3个行政区的5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老年人运动项目的选择进行归纳,从中了解到佳木斯市老年人目前在运动项目选择上比较单一,主要以佳木斯市近年来自创的快乐健身舞步为主,其他适合老年人开设的运动项目较少,开展相对落后,不能完全满足佳木斯市老年人运动需求。

关键字 运动项目 老年人 佳木斯

一、前言

1999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对而言,中国又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过得幸福快乐、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下,佳木斯市老年人一生多在国企工作。所以,多是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退休,退休后意味着生活节奏发生很大的改变。面对身体,心理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也需要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来填补退休后的空白。因此,本文所指的老年人和主要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男性60岁以及60岁以上和女性55岁以及55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佳木斯市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3个行政区的55岁(女性)、60岁(男性)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

慢走和门球以及快乐舞步运动是老年人健身项目中参加最多的项目。其主要原因是:1.走路每个人都会,而且大家都知道走路健身一种很科学的锻炼方法,即安全又可自由调节运动量。2.快乐舞步是佳木斯市所特有的一项运动,它起源于佳木斯,并且在佳木斯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首先,这项运动简单易学,对身体要求程度不高。其次,对场地条件的要求不多,场地比较容易找到。第三,配合音乐运动有效的解决了运动中动作不统一的问题,即增加了运动整体性的美感,又弥补了会觉得乏味的问题。目前快乐健身舞步在佳木斯及其周边地区正在快速发展。门球运动参加的老年人比较多,因为佳木斯市老年人较喜欢门球运动,原因是门球讲究策略与团队协作,运动方式也比较安全,并且佳木斯市门球运动发展的相对较好,组织形式及场地设施比较完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比较多,所以门球运动在佳木斯市老年人运动项目中发展的较好。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新兴的运动项目非常渴望,学习的热情比较高。由于缺乏体育运动项目,老年人长时间从事同一种运动,加上运动量的原因有的老年人开始有停止锻炼的想法甚至行动,这种现象的出现极大地打击老年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影响不好的反作用

(二)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组织方式

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大多分布在所居住社区公园、以及周边空地、社区健身路径、或者广场等地,有个人练习,也有多人组织合练等。从数据统计得知,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方式主要是集体活动。调查显示,参加社区和单位组织的健身活动方式也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得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深入,佳木斯市政府、社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老年人体育健身较为重视,支持力度很大,组织形式广泛。

(三)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所

充足的健身、娱乐条件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是老年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得出,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以及马路边,选择收费体育馆进行健身的人数占调查对象比例最小,到学校体育场健身的人数也较少,中小学多为封闭教学环境。佳木斯市社区老年人的健身场所选择倾向于较为固定、紧邻社区且对公众免费开放。

四、结论

(一)对于老年人运动的经济支出较少、体育健身器材、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老年人体育健身没有科学系统的计划,锻炼强度、时间不能坚持,从而使得锻炼效果差,甚至有的停止段练。

(二)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供选择的锻炼内容越丰富,老年人的情感就越是愉悦。

(三)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态度是积极的,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锻炼。

(四)从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内在的规律来看,老年人体育活动将趋向于娱乐化、合理化和科学化,老年人体育活动具有气候限制,在春、秋两季气温舒适时,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多。

(五)佳木斯市几个运动人数比较大的公园中,运动项目的发展各具特色。如杏林湖公园整体参加运动的老年人人数较多,但运动项目相对较少;而西林公园运动人数较少,但运动项目的涵盖面却很广。

五、建议

(一)要增加老年人使用的体育场地及体育健身设施。政府应充分调动其政策资源对一些学校或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供老年人使用,这样既减少经济开支又能达到增加体育锻炼场的目的。

(二)结合国外的老年人体育健身项目,大力开展体育新项目创作和引进。针对老年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引进其他国家的新项。

(三)培养更多的体育社会指导员,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

(四)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社会对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的理解。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老年体育健身教育大力宣传。宣传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2-37.

[2] 李森.老年人体育健身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8.2:5-7.

篇8

关键词: 肌纤维 细胞核 线粒体 有氧运动

一、线粒体(遗传方式、功能)与有氧运动

(一)线粒体及遗传方式

线粒体被称为体内的动力工厂,是因为线粒体是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主要活动场所,其作用是为细胞提供“动力”,进行能量转换,供给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并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能够携带自己的遗传物质,并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它的生长、分化阶段分别接受细胞核DNA和自身的DNA两个独立的遗传系统的控制,因此它是一个半自助的细胞器。

线粒体DNA(mtDNA)在1962年被Nass等发现。mtDNA由卵细胞传递后代,属于较为典型的母系遗传。例如,驴和马的杂交,鸡和鹌鹑的杂交,以及具有不同mtDNA谱带的人类婚配后代的mtDNA检测都证实mtDNA属于母系遗传,目前普遍认为高等动物的mtDNA是母系遗传。但在人、小鼠、果蝇等多个物种的研究中相继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父系遗传现象。人类的父系遗传概率为0.1%~1.5%;小鼠父系遗传概率为10-4。

(二)肌纤维与线粒体

让威尔在1883年即对肌纤维类型进行了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肌肉活动检验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体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研究有了飞跃性的进展。目前,肌纤维的比较常用的快肌纤维(fast-twihch,FT)和慢肌纤维(slow-twitch,S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肌和红肌。

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量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较为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此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较大。快肌纤维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酵解酶,有氧代谢能力较低[1]。

由此可以看出肌肉在参与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主要动员的肌纤维类型是慢肌纤维(slow-twitch,ST),慢肌纤维在参与有氧运动时线粒体不断为其合成ATP为细胞提供能源物质,在此过程中线粒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线粒体既然在有氧运动中至关重要,同时自身具有独特的遗传方式(母系遗传)。那么,可以大胆地认为肌细胞在动员慢肌纤维进行有氧运动的时候,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能力基本上取决于母体肌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能力。如果这一假说得到证实,那么将对进行有氧运动的运动员的选拔具有重要意义。

二、细胞核与有氧运动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那么我们要是去掉细胞核会有什么现象产生?(Courandon and Forbrunne)将原生动物的细胞裂为二段,一段含有原来的核,另一段却没有核,有核的一段能进行再生,恢复原状,进行正常生活,无核的一段,其活力却渐衰退而终至灭亡。但如在细胞除核后三天内再给予移植一枚正常的核,这个细胞却能恢复健康状况,一切活动都和正常细胞一样。

若用细胞质壁分离法将植物细胞分成几个片段,与有核片段完全断绝联系的无核片段不可能有再生作用,但如无核片段和有核片段间仅有一丝狭长的细胞质相B,那么这相连的无核片段仍能再生织维质胞壁,这说明核与细胞质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化学分子相沟通的关系,在某种M类的实验中又证明与核愈接近的细胞部分其再生能力也愈强。

上述实验论述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新陈代谢所可能产生的一些作用,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核的活动也受着细胞质的推动和节制。有资料证明细胞核内没有产生能源物质的能力,虽然可能有糖酵解作用但是远远不够,细胞核所需要的三磷酸腺核苷来源于线粒体的氧化作用,同时线粒体氧化作用中的重要辅酶二磷嘧啶核苷酸可能是有细胞核合成。因此,我认为细胞核虽然是维持细胞正常运转和新陈代谢的控制中心,但同时受细胞质和线粒体的牵制和推动。

有资料证实肌纤维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一个肌纤维中可能出现多个甚至上百个细胞核。上文已提及细胞核对细胞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氧运动与肌纤维的新陈代谢有着相互促进、抑制的作用。通过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大胆提出,细胞核通过控制新陈代谢,对有氧运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上述观点可以得知,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中,被动员起来的肌纤维在收缩舒张的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必然会受细胞核的控制。我们又可以通过细胞核遗传特点“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等”的观点。那么子代细胞核对新陈代谢控制的能力,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系和父系。我们可以认为母系和父系有氧运动能力是可以通过遗传方式遗传给子代的。如果得到证实那么将对进行有氧运动的运动员的选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肌纤维在进行有氧运动时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三者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然而细胞核和线粒体遗传方式又具有显著差别,细胞核“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等”,线粒体“属于较为典型的母系遗传”。二者在有氧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通过遗传到子代,在子代的肌纤维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还有待研究,可以肯定的是遗传对有氧运动能力有影响。

参考文献:

[1]翟象谦,细胞核的生理作用[J].生物学通报,1958(8).

篇9

各种体育运动都有简化运动标志,这些标志正在走向标准化。

作为通用图形的体育图标,它需要超越通过语言文字传播举办国文化的局限,将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广告宣传、景观环境布置、电视转播、纪念品设计等领域,是构成一届奥运会形象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标也鼓励人们读取关注体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 培养 少儿 艺术体操运动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125-02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艺术体操队获集体五人集体项目银牌创造了历史,由此可见,艺术体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开展。它丰富的内涵以及运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美感、身体协调性,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同时提升高雅的气质与形态。艺术体操作为女子难美性项目,对运动员的各方面的要求相当的高,通常全方面培养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到取得成绩,需要用到近十年的时间,大部分运动员都在5~7岁开始接受业余艺术体操基本功训练,因而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初期的培养如同基石一般至关重要。本文以研究5~14周岁少年儿童为切入口,以期对提高我国少儿艺术体操运动成绩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少儿身体、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影响其参与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重要因素

参加少儿体操训练的大多是5~14岁的年龄。她们的生理和心理与其他儿童还有较大的区别: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骨骼中的软骨成分较多,身体肌肉含量少,核心力量不足。她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善于模仿,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和竞争意识。其次,她们的兴奋与抑制状态不稳定。兴奋状态占优且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爱表现,但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精确分化能力水平较低,完成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较差,容易出现多余的小动作,且在心理层面上面对困难时可能存在信心不足、心理承受力弱等特点。

二、对艺术体操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少儿艺术体操培养应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对于新学员与老学员,都应采用培养少儿对艺术体操项目的运动兴趣为首要。探索最适合少儿艺术体操训练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训练的效果。(1)直观教学。少儿形象思维活跃,在教学训练中运用优美的动作示范,激发少儿对艺术体操项目学习的兴趣。简单准确有趣的语言,提高少儿对动作和语言的形象理解力,教学方法做到简单实效。训练过程中,除使用绳、圈、球、棒等器械外,可增加彩带、纱巾等其他轻器械练习。以丰富训练的趣味性,激发少儿对新内容学习的欲望。训练的过程中。控制运动负荷量,每次课交替训练柔韧、力量、器械不同的内容项目,根据少儿不同的水平分阶段循序渐进教学,避免局部负担过重,激发少儿参加训练基本功的积极性;(2)游戏教学。少儿的神经部分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对形象具体的信号最容易产生条件反射。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新鲜事物容易吸引少儿注意力,但是持续并时间不长,独立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少儿艺术体操训练中,应该多使用以之前学习内容相呼应的游戏来提高她们的兴趣;如彩带“蛇形”基本功教学后,拓展“蛇形接力跑”等案例,使少儿在“玩中练、练中学”,同时教练也从教学的“控制者”变为教学的“促进者”(3)其他方法。教练可让少儿完成一些相对简单训练任务,减少她们娇气、依赖、畏难的情绪,促进她们意志力、持之以恒的品质,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尽可能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关心孩子的训练。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共同鼓励孩子成长。

三、结合少儿的身心特点,以鼓励性为主,营造快乐的课堂气氛

少儿自主学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因此教练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在上课过程中,多加以鼓励性的语言,配合音乐训练基本功,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少儿审美和节奏感;也可在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先探讨动作技术、教练后讲解先学后教的方式;或小组合作创作一组集体造型、编排一串动作组合等训练方法;另外,也可邀请做的好的同学表演给其他同学看,培养少儿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四、与家长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培养少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师应与少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多召集他们到学校旁听其子女的上课,这不仅使得家长能够对学校建立起信任,也对少儿学习艺术体操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从而使得她们不成熟的表现尽量减少。而学校也应该与家长主动建立沟通,有意识的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任务分担到家长身上,使得少儿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和学校学习中都摈弃“公主病”“孩子气”,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从而更好地掌握艺术体操的技能。

五、加强宣传,扩大艺术体操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普及范围

业余体校及已开设艺术体操项目,学校应该借助现代媒体、网络、报纸、海报等宣传方式,积极宣传艺术体操,对某些特殊年龄阶段的少儿开展单独辅导,扩大艺术体操在该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艺术体操,并且愿意引导孩子对艺术体操形成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蕾.浅谈少儿艺术体操训练中兴趣培养的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