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概论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服务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服务概论

篇1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

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该书美中不足之处是有些章节的审美特色还有待挖掘和完善,如自然风景的审美(多种感官的通感体验)与文化艺术的审美(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主要区别在理论上未能很好阐明等。此外,书中的部分图片排版的图幅有些偏小。建议在再版或重印是予以改进,使该书更加完美。

篇2

    [关键词] Web Service 电子商务 旅游商务

    一、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电子商务, 是指以网络为主体, 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 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制以及能同用户直接交流等特点, 提供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旅游电子商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各种旅游资源,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活动统一到Internet上,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旅游者能迅速查询到旅游服务机构的相关信息、景点信息、线路信息以及旅游常识。旅游网站还能提供酒店客房、航班、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实时动态的在线预订业务。旅游电子商务能及时地将旅游产品供应商、旅游中介商、旅游服务商、旅游者等通过Internet联系在一起,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较低;信息数据传递不及时,资源难以共享;旅游网站设计技术实力不够,设计风格陈旧。忽视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安全问题。

    二、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体系结构基于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三角色之间的交互。交互涉及、查找和绑定操作。这些角色和操作一起作用于Web服务构件:Web服务软件模块及其描述。

    Web Service技术是一种想把全世界的Internet/Intranet变成一个虚拟计算环境的观念和技术,它由一系列相关技术和标准所组成:XML,SOAP,WSDL和UDDI。其中:XML提供数据的描述,SOAP负责Web服务调用,WSDL负责Web服务描述,而UDDI则负责Web服务的和发现。Web服务的出现定义了满足动态及时的商务合作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和原则,而使Web不仅成为信息共享的平台,而且成为服务共享的平台。正是由于Web服务的这些特点,使得Web服务成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一个理想选择。

    三、Web Service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中,每项服务都应该是可以进行交互的,实时的。一方面合作者之间:如宾馆预定与电子商务网站的结合,宾馆预定信息应该是最新的,而网站上的预定信息也应该及时的传递到宾馆;另一方面旅游网站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如路线查询,景点查询等也应该是动态的更新的,不但可以提供在自己的网站上,也应该是可以到其他信息查询平台的,并且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可以使用Web Service技术,不管是合作者一方的功能(如宾馆预定系统)还是自身的功能(如路线查询功能),都能把它们实现为Web Service,这样即可实现信息的交互,也达到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所有的信息平台都是调用的一个服务,这样信息的更新工作只在提供方即可,时时维护,信息平台也得到了信息的时时更新。信息维护工作量减少了,信息提供的效率也提高了。这种方法既利于扩展又利于维护。

    1.角色及交互关系

    上述解决方案就是让旅游服务提供者将各种服务功能实现为web服务并且在注册库,这样其他的网络平台作为请求方的角色,在注册库中找到所需服务进行绑定。当服务信息发生改变时,供应商可以及时将的服务更新,而不必打扰已和服务绑定的请求方。图1描述了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商在WebService结构中的角色及交互关系。

    2. 应用模式

    引入WebService的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工作流程如下:

    (1)编制服务: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技术部门完成服务的编程工作。

    (2)部署服务:服务部署后,企业网站便可直接调用服务。

    (3)服务:将服务的相关信息在一个UDDI注册库中以备其他用户查询,一个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UDDI注册库,也可以将服务在公共注册库,现在很多大型公司都提供UDDI注册库。

    (4)其他用户查询绑定服务:当其他需要此服务的用户在UDDI注册中心查到此服务时,便会根据UDDI提供的相关信息来绑定此服务。

    (5)游客浏览信息:游客可以在企业网站以及其他任何一个绑定了此服务的信息平台上看到此服务信息,并且当服务内容发生改变时,游客无论在哪看到的都是最新的信息,不会有时间延迟的问题。

    (6)游客与企业交易:游客查询到想要的信息后,便会按照联系方式与旅游服务提供商联系,从而进行后面的交易。

    四、总结

    WebService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基于WebService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易扩展易维护性,满足了信息更新的实时性和及时性要求,促进了旅游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22—03

根据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DACUM)的步骤和程序,课题组对苏州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和外国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了苏州对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证书的最新要求[1],并通过分析影响入境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2],确定了旅游职业的能力标准,提出优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

一、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一)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专业能力

掌握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则、技巧及相关业务活动,熟知旅游服务三大核心环节(旅行社、饭店和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操作规程,具备较强的涉外旅游组织策划能力、出入境旅游接待能力。具有导游、计调、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和推销旅游产品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涉外接待、涉外旅游、涉外参观活动:能听懂看懂饭店、旅游目的地的英文标识语和介绍;能用英语撰写欢迎词、导游词等与涉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务信函和文件。能够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具备旅游电子商务运营能力: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会旅游网站网页制作和网页的基本操作,会收发电子邮件,会用聊天工具在线与客户联系,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分析旅游市场信息,会航空票务操作系统应用操作,会网上国际酒店预定、国际机票预定、酒店销售和机票销售等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安全救护知识与应急救护能力,能恰当处理游客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了解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基本礼仪、法律法规;能参与组织国际会展,具有会展旅游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旅游企业财务核算能力;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等。

2.方法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获取技能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查找、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制定合理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决策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适应工作和环境变迁的能力。

(二)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1.公共课和职业拓展课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和职业拓展课程实现。公共必修课由学校根据国家规定统一开设,包括英语、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关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汉语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有关宗教知识、旅游急救知识、吴文化、学说苏州话、各小语种等的课程。职业拓展课主要包括讲座、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实习等。

2.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

专业能力培养除了职业拓展课中的实习环节,主要通过职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两个模块来进行。涉外旅游企业所有的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和其他小语种),对应的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综合英语、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视听说及小语种。

涉外旅游职业基础课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和策划、旅游服务礼仪与形体、旅游心理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用语、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会展旅游等。职业核心课可以分为各个方向,表1列出了各职业岗位及其对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课程。

二、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

(一)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模块化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涉外旅游服务职业岗位很多,学生就业面向广,因此应该建设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如可以设置导游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会展策划与市场营销方向等。“宽平台或宽口径、多方向”是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与此改革方向相配套的课程结构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3],“宽基础”注重通用职业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模块”侧重从业能力强化,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追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应,与岗位需要一致。

(二)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建设

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如课程的基本信息、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目标、定位、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等。涉外旅游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编制。课程标准制定后进行教材建设。首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次,教材编写应尽量减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训比例。另外,涉外旅游专业应强调“涉外”,强调用英语或其他小语种为外国游客服务,应适当使用双语教材或引进原版教材。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旨在使学生掌握更多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苏州本地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苏州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主线,在校内建设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厅、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前台及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及酒吧实训室、插花茶艺实训室、苏州景观景点活动沙盘等。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等也是很好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侧重于岗位培训,学校应与各知名旅行社、酒店和相关企业合作,推荐学生到知名企业实习就业。

(四)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苏州市旅游服务业技能大赛和明星导游员及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把比赛结果纳入考核成绩。实施“1+X”多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除毕业证书外,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中文和英文)、出境领队证、普通话等级证、职场英语证、饭店经理人职业资格证、旅游咨询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等,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恩,周广海,励莉.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调查[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5.

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

一、品牌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品牌经济已席卷全球,旅游市场的走势已经表明,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时越来越注重特定的品牌。这主要是因为:一、旅游品牌具有较好的品质保障,能较高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二、旅游品牌有较好的认知特征,容易识别。三、特定的旅游品牌尤其是著名品牌能带给旅游者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对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来说,品牌化也有诸多优点。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愈加与品牌同生,但放眼中国旅游市场,品牌这一概念似乎还略显青涩,尤其是文化旅游产品,这不得不使我们考虑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问题。

二、我国旅游品牌建设的问题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相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独特的魅力。但“文化大国,难见名牌”却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旅游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品牌理念观,对品牌的定义、传播和竞争方式等方面的认识都还比较稚嫩。许多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旅游信息传播和产品或企业形象包装,但大多是从促销的层面进行信息传播和形象打造,注重的只是短期直接的营销效果,旅游企业并无“品牌战略”意识。很多旅游企业过度依赖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的成本过高。在品牌传播中,只注重品牌名称的传播,而忽略了品牌忠诚度的建设。在品牌竞争中,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与内外环境,轻率的使用一些有短期效果而会伤害品牌形象的战术,如价格大战等。

2、品牌打造毫无创意

在目前的中国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中不难发现:一样标识的旅游饭店、星级宾馆;同样主题的公园、旅游产品;还有一个个相差无几的景点。旅游产品似乎都是克隆产品,各地打造出来的旅游品牌毫无特色。如北京、长沙先后克隆了一个世界之窗,但由于只是简单的复制,远没有深圳的那样火爆,自然与预期目标也就相差甚远了。如此可见,毫无创意、全无特色的旅游品牌是缺乏竞争力的,是产生不了品牌效益的。

3、品牌定位脱离实际

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形象从而赢得市场客源。而我国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定位上却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很显然,定位不准、脱离实际的旅游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终将被市场所淘汰的。

三、如何建设中国文化旅游的品牌

1、注重中国文化旅游品牌的质量内涵

品牌质量内涵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也是品牌能否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基本要素。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旅游品牌的质量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旅游的吸引质量。中国文化旅游是具有吸力的,这毋庸置疑。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形成了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圈”;相对于近东文化的“远东文化圈”;相对于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圈”;相对于东亚文化的“儒家文化圈”。这种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文化异质的吸引,这种吸引是巨大的,是不可替代的,这足以构成洲际和国际文化旅游吸引。

第二是文化旅游服务的特色与质量。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包含能够满足旅游者声明或暗示所需要的所有特点和特征。从文化旅游者的角度看,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文化旅游服务往往不如有形产品部分那样具有标准化和统一化,所以当文化旅游的供给者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是及时的、适宜的且带有人情味的,旅游者就会体验到体贴与关注,而同时文化旅游的导游、工作人员以及文化旅游服务设施给旅游者以良好的印象,那么文化旅游者所期望的文化旅游体验就能够圆满的实现,从而产生良好的口碑。

2、充分注意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为国际所接受,是因为大多数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族风情有着极大的兴趣,认为这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旅游资源的瑰宝。可见,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关键。

曾有学者说过:“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还有学者说过:“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说明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在当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性竞争已越来越突出了。也就是说,文化性是旅游知识经济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上,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就谈不上竞争力。所以,我们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文化内涵,要把文化(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神话文化、生态文化等)同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产独有的文化特征,塑造旅游产品活的灵魂,使旅游产品更具有灵气,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说,在当今的旅游市场经济中,品牌就是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品牌就是优势、品牌就是形象。所以要使我国文化旅游在国际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懂得有效的利用我们得天独厚、悠久醇厚的文化资源,建设不可复制的中国文化旅游品牌,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国洪 《中国文化旅游》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方志远 《旅游文化概论》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 伟 《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5

[4]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5]宫 月 《浅谈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篇5

关键词:岗位 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

2013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为国内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机遇,也对就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据专家测算,中国旅游业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三类人才最为急需,作为旅游业支柱的旅行社和酒店依然是人才需求旺盛的产业。2013年4月12日召开的最佳东方高峰论坛上,最佳东方、先之及迈点网首席运营官罗钦《2012年度酒店人才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根据迈点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2012年,酒店对人才需求量在不断上升,2011年酒店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2012年同比增长64.32%。与之相对应的是求职人才数量增长缓慢,2011年同比上年增幅仅为12.23%,2012年增长幅度也仅为27.92%。显然,酒店需求量要大于人才求职数。随着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企业用人数量的增长和用人质量的提高将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就业良机和发展空间。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企业调研、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毕业生调查反馈、专家委员会指导等基础工作之后,按照旅行社和酒店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本专业各个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新职教方式,构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初次就业的针对性以及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一、分析岗位及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思路是:旅游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分析并确立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立与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相关证书要求―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调研确立以旅行社和酒店为主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岗位群确定为销售部、计调部、导游部;酒店岗位群确立为前厅部、大堂吧/酒吧、餐饮部、客房部等。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后,不是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做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这里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根据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三、开发学习领域,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用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体育;旅游职业岗位课程: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导游基础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经营、茶艺、餐饮服务与管理、营养与配餐、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职业拓展课程:旅游英语、人力资源管理、中西方饮食文化、商务社交礼仪、酒店服务审美。

四、以项目和任务为教学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出卷,学生答卷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按照章节顺序需要讲解导游人员的分类和职责、导游服务规范、导游服务技能、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导游业务相关知识等,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结果也只能是记住各种条文规定,待到定岗实训时就发现现实工作过程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不是一码事,工作热情很快被各种不知所措替代,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频繁发生辞职跳槽甚至转行的情况。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新《导游业务》课程中,教师则把原有的章节结构全部打破重新组装,设置了“黑林职院一日游”导游服务、“镜泊湖两日游”导游服务、“云南大理―丽江六日游”导游服务、“巴黎―西班牙八日游”导游服务4个项目17个任务,以小组成立旅行社为学习形式,教师分别扮演学院接待部门主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各小组为各家旅行社,学生轮流扮演旅行社经理、定点导游员、地陪导游员、全陪导游员、海外领队、游客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多种角色。以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推销方案、设计旅游服务方案、旅游服务情境演示等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预习、做项目、完成项目、修改项目为主,教师点评、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介绍为辅,让学生把知识点活学活用,“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光余.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32):48―49

[2]王东.论“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5―12

[3]屠卫星.“紧跟市场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0―63

[4]周文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92―93

篇6

通过“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四门核心课程,即《旅行社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服务礼仪》、《旅游文化》,其中《旅游文化》是重中之重,高考专业课的300分中,它就占了150分。它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了学科框架,是一门培养中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前瞻性。它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旅游专业是浙江省四个首批课改专业之一,在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成为焦点和难点,被认为是新一轮课改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关系到课改全方位的问题。就《旅游文化》科目而言,虽然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小范围的、个人的新的评价方式,但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可,更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的需要

如今,《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地位已日趋凸显,面对这么一门重新整合而成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无疑给学校、教师、学生、教研单位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综合性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体现新课改要求、创造新型教学模式等等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和完成。而这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如何解决,如何完成,都还得归位于课堂教学,并接轨行业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操作中提升理论知识,更好的用于实践。

之前,我们简简单单的利用一张纸质试卷,来判断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学得怎么样,掌握的怎么样,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于新课改的真正落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其将来相应的岗位上就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可见,我们必须要探索制定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解决《旅游文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体现方式、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等等这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急切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直以来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所有成绩测试几乎都是单一、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以条条框框的知识记忆为主要目标,以纸质理论考核为主要形式,理论分数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显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凸显旅游专业的特色。

《旅游文化》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和“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之前都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具体上课过程中,由于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折磨下,老师和学生几乎只强调记忆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只停留在一张纸上而已,学完就背,背完就考,考好就扔,扔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学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永久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先前的教学和评价都已经严重滞后,更为先进的学科评价体系就呼之欲出了。

三、企业对“现代员工”要求变化的需要

绝大部分经过理论考核的高分学生,看似具备了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素养,一旦下企业实际操作锻炼时,常常无法适应环境,产生很多的问题,如旅游专业的的学生通过了中餐摆台中级考试,拥有了摆台的基本操作技能,但真正到高星级酒店锻炼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是状况百出。

企业不是学校,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培养成熟的员工,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并非培养只是停留在笔头上的理论知识一大堆的庸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需以产学合作教育为载体,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企业的具体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打破学期界限,根据企业的淡旺季需求,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和体验各岗位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可见,要衡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必须有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家长的放任自流或期望过高,学校教育思想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及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网络诱惑等方面的影响,致使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中职教师是否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多看看学生闪光的一面,活泼、好动、思想单纯、动手能力强,而不能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打击其自尊心。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的特色”为依据,用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机制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培养有技术、有高素质一线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课改的步伐正大踏步迈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职业学校的学生已成人化、社会化,通过《旅游文化》科目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必须以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教师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能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就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w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飞速发展。

六、改变《旅游文化》现有的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

(一)缺乏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的前瞻性的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评价问题,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但它是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尤其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的《旅游文化》科目,集结了很多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宗教、古今建筑等,学生没办法看到实物,更是没办法摸着,也没有其他的媒介间接的了解它,所以只能按照书本死记硬背,较好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些方式方法,来判断一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否有助于真正的实践操作,但这都是个人的浅显的评价行为,并没有学者对《旅游文化》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研究。

(二)《旅游文化》相关一线教师的零星的、无序的研究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学习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系统地、正确地实施各种评价,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很多评价困扰,无法监测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这就导致学生好与不好难以衡量、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不明确,《旅游文化》教师无法进行系统的摸索和研究,只能是部分上进好学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一些零星的、无序的研究,难以推广和实施。

(三)各校重课改轻评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重课改轻评价的局面。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的大潮中,但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正式的、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更没有相应的组织、规划,和对课程整体反思的环节。即使有一些课程评价活动,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常常作为局部的、单项的活动出现,目的是完成某种单一的任务,而并不是基于对课程整体的评价。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专业内涵不够突出,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现象。

以上可见,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旅游文化》评价体系,对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篇7

[关键词]旅游职业人和谐培养职业道德内化

[作者简介]谭为跃(195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江苏南京2111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0-02

旅游高职院校,大都希望自己所培养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的旅游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培养和谐的旅游职业人仅仅倚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旅游职业人“才”的一面,还需要旅游职业人的另一面:“德”。这个“德”,就是职业道德,“德”“才”兼备方为旅游职业人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对于旅游高职生而言,职业道德核心、原则、规范、评价等理论要义只是育人的一种外在力量,旅游高职生仅仅从课堂上、书本里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职业人。因此,了解并掌握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条件及方法对于培养和谐的旅游职业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内化的重要性

(一)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旅游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道德规范一样,首先是具有一种约束力,它要求旅游职业人个体必须自觉遵循。同时,旅游职业人作为一个道德实践主体,也要从旅游工作者职业群体中接受各种指导自己行动的道德标准,要受这种外力的支配与制约。这是因为,人在自己的职业劳动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必然要受外在必然性的制约,必须要在遵守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才能从事职业劳动。所以,一名旅游职业人若希望顺利地进行旅游职业实践活动,那么他就不能摆脱这种规范的约束。这种理性思维是旅游职业人把握旅游职业过程中个人行为的一种道德力量,是用以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调节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约束力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东西,它在表现出职业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导向功能,即不仅告诉旅游职业人不能做什么,而且也告诉旅游职业人应当做什么;不但约束某一行为,而且也激励某一行为。

但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无论人们怎样尽力地遵守,它终究还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只要道德主体尚未将道德要求完全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尚未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那么道德要求的道德性就是不完全的。道德要求的他律性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性,即尚未得到旅游职业人的认同,不是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行动,那么这种规范对于道德实践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

旅游职业人的劳动一般总是以个体独立活动的方式进行,是一种自律的、自主的活动。旅游职业人的劳动固然需要统一的旅游职业道德信念、旅游职业价值目标,需要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需要旅游企业领导、全体员工以及社会的配合、检查和督促,但是这一切主要还是通过旅游职业人个人的自觉、自主选择而体现的。旅游职业人在执行自己的各项具体任务时,其态度、方式、方法的选择总是自律的、自主的,他人无法干涉。换言之,旅游职业人的职业行为是一个自我控制系统,是由旅游职业人凭借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来调节的。虽然旅游行业或企业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制定有关的规定、守则、纪律,但所有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去限制旅游职业人,这是由旅游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旅游职业人劳动中的自律性、自主性,决定了旅游职业人在职业实践中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内化外在道德要求的重要性。

(二)旅游职业人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

旅游服务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旅游职业过程的诸因素都与人相关。旅游职业活动始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旅游职业人的服务对象是人,服务产品与人休戚相关,旅游职业人劳动手段载体也是人,是由旅游从业人员个体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个性倾向等因素所构成的职业人格。旅游职业的劳动过程,除了智力、体力的总和作用于旅游职业人之外,还有旅游职业人的道德人格的形象力量参与其中,旅游职业人除了运用设备设施等实物器具进行对客服务之外,主要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器具进行对客服务。

对于旅游客人来讲,旅游职业人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养成人格。旅游职业人的道德形象不仅是游客直接感知的对象和评价的内容,而且也是有效影响游客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曾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人们和历史的整个过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能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智能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种道德人格的社会职业效应,在旅游职业人身上尤为突出。了解这一点,应该是旅游职业人普遍具有的一种自我意识。所以,旅游职业人必须时刻关注自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用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游客。

现代社会,道德生活领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多端,传统的许多道德信条都受到了冲击。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社会对旅游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旅游职业人身处服务于人的岗位,应是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的彰显者,是温暖、关爱、平等、公正的化身,代表着旅游行业的正面形象。旅游职业人每天都要为旅游客人提供各种服务,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客人排忧解难。如果旅游职业人不能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就会出现道德失范、责任沦丧、服务滑坡的短板,从而重创旅游者利益、旅游企业利益、旅游行业利益,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利益。可见,旅游服务劳动要求旅游职业人要有崇高的人格,而这种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又恰恰是旅游职业人积极内化其外在的道德规范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结果。

(三)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

一个合格的旅游职业人,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对客服务的各种技能,而且必须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旅游服务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旅游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旅游职业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职业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旅游职业人的重要接待服务任务。

在旅游服务的现实工作中,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进步快,有的人进步慢;有的人索取小费,有的人无私奉献。大量的事实证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重视道德修养的历练。因此,旅游职业人如果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进步,对旅游业有所贡献,就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而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内化的条件及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旅游职业人内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条件的配合及其方法的运筹。

(一)职业道德内化中的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为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这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从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职业道德能否被旅游职业人群体所接受,一方面,固然与它是否反映了旅游职业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伦理教育的规律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种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传播程度及范围,取决于道德教育实施的好坏。旅游职业实践证明,要在旅游职业人个人意志中建立起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旅游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把其变成旅游职业人个人特殊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和要求,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就必须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对旅游职业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授课、讲演、报告、考察、交流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通过对旅游服务工作中一系列矛盾的集中剖析及价值澄清,提高旅游职业人的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通过对旅游职业人正面行为的及时肯定与强化,培养旅游职业人的道德意志,坚定其职业信念;通过加强旅游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帮助旅游职业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总之,道德教育的多端性、综合性、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旅游职业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与运用各种方法。

(二)职业道德内化中的个体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既要靠外部的道德教育,更要靠个体的自我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旅游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可以说,一个旅游职业人能否将社会的旅游职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并落实在行动上,由道德的他律变为道德的自律,关键就在个人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程度。

个体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内部根据。所谓修养,主要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术以及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主要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道德修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动态的“下工夫”,即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学习、体验、对照、检查、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达到的功夫”,即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所形成的品质、情操和道德境界。

任何道德能否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占统治地位,主要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教育只是具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他人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而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原则和规范等),只有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也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不遵守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人实行有效的社会道德监督。人们若内化外在的道德要求,就必须对它有一个认识和体验的过程,即道德修养的过程。现代旅游职业人都是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成年人,其经验和理性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强,内因所起的作用较大,因而更要依靠旅游职业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旅游职业人个体修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自我思想斗争的过程。要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经常进行反躬自省,增强自律性。所谓反躬自省,是指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经常检查自己,寻找自身思想和行为中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规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它是职业道德内化、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内心省察检讨的过程,也就不可能达到自律的目的,道德内化和道德修养目标也就随之消失。我国古代思想家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中“内省”“克己”的功夫。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说,自我反省没有愧疚,也就不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了。曾子也讲“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反躬自省的方法,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和谐环境中尤为重要,是旅游职业人抵制腐朽思想的重要保证。旅游职业人在职业实践中内省自己,要按照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就会自我满足,达不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效果。在旅游职业活动中,要经常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觉摒弃服务低下、金钱至上等陈腐的职业观念,自行考量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和工作中的不足。

2.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旅游职业人不仅要在重大问题上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而且要在诸如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给予特别注意。旅游职业的特点,劳动服务的特殊方式,都要求旅游职业人必须在一切方面认真地检点自己,因为旅游职业人时刻处于旅游者的观察之中。旅游者的目光是极其敏锐的,心灵是极其敏感的,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冷漠厌烦的一个眼神等,都可能会在游客的心中掀起波澜,从而损害旅游职业人的形象,给旅游企业乃至地区、国家的声誉带来硬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0-1=0”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为此,旅游职业人必须谨慎地对待旅游职业中的微小细节,努力做到“慎独”,实现职业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3.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也有人说:“要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因此,除了自我解剖和自我监督以外,还必须依靠周围同事的批评、帮助,虚心听取游客的投诉意见。没有“虚怀若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的精神和态度,就听不到逆耳忠言,也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我修养的效果和水平必然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旅游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旅游职业人的重要场所,要使在校的大学生成功地向合格的旅游职业人跨越,就必须坚持和谐育人的思路,立足于旅游职业人的本色,在披挂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利器的基础上,配备好职业道德内化的良弓。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猎场上猎获硕果。

[参考文献]

[1]陈吉瑞,陈刚平,王奉德.旅游职业道德[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吉瑞.旅游职业道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继明.态度胜于能力[N].中国旅游报,2011-03-09.

[4]李春秋.教育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蒋先润.责任,责任,还是责任![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旅游实用交际礼仪;课内实践;钦州学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旅游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钦州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自新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大调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旅游行业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旅游统一起来。依据自身局部的或是区域性的优势,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竞争力[1]。旅游实用交际礼仪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学礼、知礼、守礼、用礼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处于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教学直观性,实现教学相长,成为教研活动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理论教学脱离实训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实践性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越发受到重视,它在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等环节中的作用也不断凸现。实践性教学虽然蔚然成风,但在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缺陷。部分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缺乏科学体系,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有限,使得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途径单一,大多时间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训的过程;钦州学院的旅游实用交际礼仪课程教学亦存在类似问题。首先,使用的礼仪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需要,还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显得有心无力,无法驾驭实践教学。有的实践性教学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无法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成员懈怠现象,项目任务的完成落在了少数几位同学的身上。自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以来一直都开设该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中,只是纯理论的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直至2012年,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后,才增加实践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几十分钟的理论知识学习,课后也容易忘记,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结果学生在高端酒店或餐饮公司实习中往往因仪态、服务语言等不规范而易被客人投诉,严重暴露了纯理论教学带来的弊端,必须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

2.课程特点要求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旅游实用交际礼仪是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礼貌和周到服务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支点,既研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线性关系,又研究个人与团体,以及研究组织机构与公众对象之间的网状关系[2]。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理论,还要求学生要有很强实际动手能力,将涉及礼仪的仪容、仪表、服饰、仪态、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以及旅游各个岗位的基本规范应用于实际中,促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针对各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二、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1.课程设置合理,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供基础

依据钦州学院“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理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行业和资源优势,将旅游实用交际礼仪设置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为保障本课程与相关课程衔接得当,将其开设于第三学期,结合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实务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其与并修课程广西沿海景区景点解说、形体训练等,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良好职业形象;并为后续课程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的学习开拓更广阔的应用视野。

2.滨海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备设施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供保障

钦州学院的资环学院滨海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属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场所,依托现有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如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旅行社、前厅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等,可以将旅游实用交际礼仪课程的内容分环节进行模拟训练。如结合地方特色的广西沿海景区景点解说、餐饮管理、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等课程,利用模拟实训室设计有关服务仪态、服务语言礼仪、中西餐饮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前厅接待服务礼仪等环节,可以将具体的服务情景再现,强化训练,在课内促成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修养的养成。

3.校企合作平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环节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旅游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是由旅游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实质上是适应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的重要体现,这己是国内外旅游教育的实践所证明了的。钦州学院自2001年创办旅游管理专业以来,已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已经与广西区内外多家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酒店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就业实习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的机会,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平台。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实习活动实际,将各实习单位的岗位要求与规范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实际应用性。如笔者今年暑期在带队实习兼挂职锻炼期间,发现在高端餐饮公司中,各岗位不管是咨客还是传菜人员,都需要有规范的仪态,而且在语言礼仪上,要求更高,不管是厅面还是后场的服务人员,都要掌握英语、粤语以及标准普通话的基本礼貌用语、菜品专业术语表达。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上接第80页)可以结合学生粤语方言优势,多样语言礼仪情景训练,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4.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提供素材

近几年,钦州学院校团委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艺术文化节”活动,为礼仪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同时为礼仪教学搭界了广阔的域场,笔者经常受学生社团或协会邀请,为其组织的活动担任评委或作礼仪专题讲座,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学生“知礼、守礼”礼仪情况的途径,同时,能及时将正确运用礼仪的规范传授给学生。

三、实现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途径

课内教学或称课堂教学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授课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和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学习,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由于旅游实用交际礼仪是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务必合理分配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在完成理论的教学后,灵活设计实践环节。

1.音像资料再现——直观感受

音像资料再现就是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图片资料开展教学,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再现及补充,可以扩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欣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笔者在理论内容完成后,曾播放形体训练师周瑾的女子形体训练光碟、往届优秀学生仪态礼仪展示视频等,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缩短学生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备受学生欢迎。同时作为音像制品的补充,在每个礼仪知识点授课结束后,还可以借助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记录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将自己的模拟与规范的礼仪作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将自己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录像作对比,发现自己的进步[3]。如笔者曾对学生的实景模拟导游进行现场录制,然后播放展示,比较不同学生的语言、仪态等礼仪,不仅可以丰富实训教学,而且让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训操练——现场展示

如果说理论课是让学生知道的“是什么”的话,那么现场展示环节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如对于服饰礼仪以及仪态礼仪这一章节,授课老师可事先将领带的三种基本打法和站姿、坐姿、行姿、蹲姿、微笑、眼神训练的基本要领边讲述边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台下自己练习体会,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具体指导,最后请比较规范的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做示范。这样的现场展示训练不仅对并修课程如形体训练课程的延伸与巩固,而且还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提醒学生将课堂的体会延伸到课后,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3.场景模拟——角色扮演

场景模拟是一种仿真的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和练习,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和辩论,进一步领悟教学内容[4]。结合教学内容,指导老师可以在开展此项教学环节前,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个人或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旅游服务接待礼仪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各个岗位规范要求,进行分组模拟训练,可以是前台咨客服务、餐桌酒水服务等,组员在训练中,可以角色互换,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针对服务语言、服务仪态、服务技能、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和分析,并作出最后总结,从而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场景模拟实践环节有利于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并且能克服单纯训练的枯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训练学生应变和心理承受能力。

4.案例分析——活学活用

案例分析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授课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关旅游礼仪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它其实也是一种讨论式教学方式。该教学环节设计的关键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当代社会是一个资讯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讯息[5],其中不乏与旅游服务礼仪相关的一些热点新闻、热议话题包括最新的一些学术科研成果,都可以成为任课老师引用于实践教学环节中案例分析的资源;其次,可以通过实习学生或教师在挂职锻炼实践以及已毕业学生在岗工作中搜集、编创较为真实的案例。在收集的中最好能选取正、反案例,由任课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参与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礼仪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5.师生互评——巩固提升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训环节是巩固,那么师生的互评就应该是提升。师生互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之对自己以及同学的参与表现作客观阐述与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授课老师宏观把握课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互评中精辟、到位的评述在课堂交流,扩大互评的正面效应,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最后由授课老师点评总结,这是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一个规范性总结。这是课堂的关键点,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作客观公正评价,对表现欠佳且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尽可能使用柔性语言作正确引导,而对表现优秀者将给予更大的鼓励。总之要灵活把握和运用好生生、师生之间恰如其分的自评、互评手段,努力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表现中透射出的灵性,激励鼓劲,扬长避短。

四、结语

旅游实用交际礼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而礼仪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在长期的礼仪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总结实践教学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把握好重难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设计好各个环节,才能灵活地驾驭好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领悟“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并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周群群.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38.

[2]谈曾勇,李俊.旅游服务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3]曾曼琼.高职旅游旅游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6):66.

[4]陈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吕梁教学学院学报,2011(1):76.

[5]黎树式.高等学校“地理新闻”创新教学实践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08(2):92.

篇9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2.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2.1.1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2.1.2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2.1.3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2.2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067―01

当今已是经济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日趋增大,都热衷于通过旅游来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感受人生的快乐,因此,旅游业已获得高速发展,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也快速发展,国家也大力倡导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可见,旅游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想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有所创新和特色化。

一、教师培养方面

1.专业教师需学识渊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者审美需求及品位的进一步提升,对导游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当今社会的导游不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对专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的,需要教师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其学习旅游知识的兴趣,最终主动获取大量知识(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课外知识)。要达此境界,教师必须成为“百事通”,不但要掌握全面的旅游知识,还要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天文、地理、文学等知识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且还须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法律等知识有全面的掌握。譬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都是涉及知识面比较广的专业课程,如果教师仅仅是专而不全,则不能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唯有知识全面,学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在上述专业课中游刃有余。因此,作为职高旅游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渊博的非专业知识,唯有二者有机融为一体,教师才能在职高旅游专业课堂上绽放出精彩的光芒。

2.专业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旅游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因为职高旅游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刚毕业,缺乏实践经验,即使有些资深教师因长年从事理论教学,也出现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脱节的情况。对此,职校旅游专业需和旅行社进行长期合作,利用寒暑假时间派遣教师到旅行社带团导游,展开实战演习,从中获取旅游操作实际经验。通过该方式可丰富教师的旅游操作技能,令其在教学中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教授理论知识,从而令学生口服心服,并进一步增强其操作能力。

3.教学方式需丰富多彩。(1)现场教学法。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专业,一味对其讲解理论知识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效果。纵观职高旅游专业传统教学法因过分强调理论,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培养出的旅游从业人员既无理论水平,又无实践操作能力,致使我国出现了优秀旅游人才缺乏的僵局。因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令其无心向学。因此,要实施现场教学法,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感受旅游业的无限韵味,感受旅游服务的条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2)多媒体教学法。旅游专业的教学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教师的一张嘴很难提高学生兴趣,最终导致他们业务能力低下。因此广大旅游专业教师需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二、师生合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