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开发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旅游开发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应对策及建议。
在我国主题旅游中“古镇旅游”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
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作为中国较早开发古镇旅游的古镇如
周庄、同里、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丽江等,这些古镇的
开发不仅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更成为了当地一张
闪亮的宣传名片,为推动旅游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相比之下,
作为古镇资源丰富的贵州在古镇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初级
开发,知名度低,没有形成贵州古镇旅游特色。因而如何
将贵州的 “古镇游”进行深入开发,展示贵州古镇特有的
风韵风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贵州古镇旅游资源特色
(一)古朴自然的原始风貌
贵州的很多古镇,其旅游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交通进
入性较差所以古镇的知名度不高,虽然与周庄、丽江等成
熟古镇相比旅游开发落后,但也避免了这些古镇人满为患,
商业气息过强等开发所带来的问题。镇内人们仍旧平静地
过着自己的生活,黑亮的青石, 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 以及
闲坐的老人, 勾勒出古镇古朴自然的本色。
(二)依山傍水喀斯特风景独好
贵州古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身处喀斯特地貌中,清清
的溪水带给古镇女性的柔美间,逶迤的山林洞穴赋予古镇
阳刚的威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古镇造于独有的美妙景
观。如贵州的石头寨,掩映于青山秀水之间,古寨内形态
各异的岩石随处可见,石屋、石山、石板路、石拱桥、宛
如一个石头的世界。喀斯特地貌装点的贵州古镇风景这边
独好。
(三)浓郁醇香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拥有许多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古镇古村,如
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贵州的古镇相比江南的古镇,多
了一些古铜色和高原红,绝对不是小家碧玉,更不是大家
闺秀,贵州的古镇更像森林里赤脚奔跑的姑娘,充满了自由、
活力,还有原始的野性。
二、贵州古镇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开发宣传特色不明
贵州古镇自身并不缺乏鲜明的特色,但匆忙粗浅的旅
游开发致使贵州的古镇旅游特色不明,知名度不高。很多
地方政府为争取旅游经济效益,凡是具有古
镇资源的地区都一哄而上,在没有旅游规划的基础上
将产品盲目推向市场,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内容项
目单一。例如贵州一些苗族村寨都争着赶上旅游这趟列车,
最后游客进入后发现千镇千村一面,既破坏了古镇的原汁
原味的意境又让游客兴味索然。
(二)“住”不下来
研究古镇旅游开发成功的地方,如丽江、西塘,会发
现游客在古镇旅游时间一般是一个星期以上,产生的经济
效益自然大。而通过调查,游客在贵州古镇旅游的时间一
般就是一、两天,游客过夜游非常少。为什么之间的差距
如此大?并不是我们的景观少,而是贵州古镇的旅游住宿
和娱乐跟不上。很多人去丽江就奔着四方街的酒吧,纳西
作者简介:单延芳,女,(1978年―),浙江萧山人,讲师。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
学院。
•3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民居建成的客栈,单是闲坐在安静的天井品茗赏泉,静听
着流水声声,就是人生的享受。贵州古镇有特色的旅游客栈、
娱乐街区太少了,而本来有特色的苗族吊脚楼又因为卫生
问题让客人宁可在村寨旅游后回到县城宾馆住宿。这也是
贵州旅游至今“门票经济“占主导的原因。
(三)当地居民对古镇文化旅游认识不够
开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古镇居民已逐渐认识,
所以不能说他们不积极参与旅游。但他们对旅游的参与停
留在最浅的层面,就是向游客兜售旅游商品,如郎德苗寨
当歌舞表演结束后很多村民就会围住游客推销商品。殊不
知游客热衷古镇旅游最主要的动机之一就是感受古镇原始
的民风民俗,而不是太过于商业化得东西。所以古镇居民
如果不清楚古镇文化旅游的精髓,对人文自然景观价值的
保护态度不积极,就会破坏古镇生态、人文等方面的原真性。
三、贵州古镇旅游发展思考
(一)塑造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
每一个古镇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所
以在旅游开发时必须在旅游调查规划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古
镇的文化内涵、个性特色,并根据现代游客对古镇旅游的
需求打造古镇的旅游形象,确定不同的旅游主题。贵州古
镇总体形象设计应突出原生态型,古镇与怡人的气候、自
然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这正
是那些过度开发的古镇所缺乏的。其次贵州不同的古镇应
体现不同的风格,切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将这座古
镇的历史和它留下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的保存与
开发,让游客感受到不同古镇鲜明的特色文化、乡土乡情。
在宣传方面应多元化,近年来贵州举办了“舞蹈大赛”、“旅
游大使选拔赛”等大型赛事,可将的舞台迁到贵州古镇中,
让选手在美色美景中自由歌舞、展示风采。还可邀请著名
服装设计师在古镇古街搭建T 台,让模特身着华服诠释古
镇的另一种风韵。
(二)增强游客的体验参与性
要能留住客人,让游客对古镇旅游记忆深刻,并且避
免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尤为关键。
如凤凰古城的对歌、四川洛带古镇为游客提供“当一天客
家人,学客家话,做客家饭,体验客家火龙节”等类似的
活动。目前贵州大多古镇设计的旅游产品依然以观光欣赏
为多,游客的参与性不强,使得游客旅游结束后印象不深,
重游率不高。贵州古镇应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有所突破,如
游客在苗寨学做蜡染、做银饰、酿酒,一方面让游客有机
会与古镇居民零距离接触交流,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古
镇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销售旅游商品。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旅游住宿
旅游住宿对古镇旅游尤为关键,因为特别是一些很有
特点的客栈本身就是对游客吸引力很强的古镇旅游资源,
如浙江西塘旅游客栈中的雕花明清大床勾起游客的好奇期
盼,宏村客栈的四方天井让游客流连不已,免费上网突显
客栈的人性化。发展古镇旅游,贵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跟上,特别是旅游住宿应借鉴成功开发地区的经验,
建设既有贵州古镇特色,又符合游客现代旅游需求的旅游
酒店和客栈。例如贵州苗寨吊脚楼民族特色鲜明,如果将
客房内装潢设计赋予民族的个性,再配以现代化的设施便
可营造贵州特色旅游客栈。
参考文献
[1] 鲍 蕊,《四川古镇旅游开发探析》,管理视野•网
络财富,2009,(3)
[2]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宾学院学报,2004,4(3)
[3] 邓学芬、柯丽芳,《古镇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
篇2
[关键词]小黄村;旅游开发;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59-03
一、黔东南州小黄村概况与旅游开发现状
小黄村位于贵州从江县高增乡,距离从江县25公里,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村。全村共有20个居民小组,村民全是侗族。其中,新黔、小黄和高黄三个寨子紧密相连,位于小黄村的中心,另有其他四个自然寨分散在离中心几公里处。
小黄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被公认为“大歌之乡”,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作为一种民族音乐,侗族大歌结构复杂,以其奇妙的多声部组合而闻名。
小黄村在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婵之歌”组合在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银奖。2011年,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大歌队的姑娘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展歌喉。
小黄村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寨门是1座长达86米的“德高”风雨桥,由全村村民捐献3000多立方米木材,义务投工近10万个工作日,投资800多万元建成,艺术价值极高。村中的建筑都保持了侗族建筑的原汁原味风貌,寨中步道和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鼓楼坪均由青石板铺设,鼓楼坪已成为民族风情表演中心。
二、小黄村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研究
(一)研究方法
对小黄村旅游开发的影响效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的现状以及当地的历史。并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建立评价模型:
D=nt=1AiBi
D指居民对某项影响或者现象的态度,Ai是指每种态度或者偏好所占的比重,Bi是指每种态度或者偏好的值。对Bi的评价尺度采用5分法,5=极大地增加、改善或非常喜欢,4=增加、改善或喜欢,3=没有变化或无所谓,2=减少、恶化或反感,1=极大地减少、恶化或非常反感。其中“增加”包含旅游开发影响的正效应的增加和负效应的减少,“减少”包含旅游开发影响的正效应的减少和负效应的增加,分值由居民的偏好决定,值大于3说明居民存在较强偏好,值小于3说明居民偏好较弱或没有,值等于3则说明居民的偏好没有变化。
通过量化被调查者对每个调查项目变化和变化程度的态度以及被调查者对此种变化的偏好,最后将二者几何平均值作为调查项目旅游开发的影响效应值。
(二)问卷的设计与处理
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两个问卷,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对象的实际接收程度,也要包含能高效地反馈相关信息的因子,根据需要设计成分量表的形式,使之能够更全面、更具体及更可度量。将指标设计为五级李克特量表式问卷。
问卷除了包括关于被调查者统计特征等方面的基础问题之外,还包括了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方面,调查的对象分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具体如下:
三、小黄村旅游开发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旅游开发对小黄村的经济影响效应
问卷中涉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包括: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舒适度、居民生活费用、当地就业机会和当地的交通状况,表4是小黄村居民的态度反映。
可以看出旅游开发对小黄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效应值均在3以上。大多数当地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后,自己的收入、生活的舒适度以及当地的交通状况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善,当地的就业机会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生活费用有所上升,绝大多数的居民表示能够接受,但有一部分当地居民认为物价上涨过快。
在小黄村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居民主要以务农为生,现在有一部分居民开始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大多数开设家庭旅馆,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青年也回到小黄村工作。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应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但是笔者在小黄调研的几天中并没有发现有旅行社和餐馆,只能在老乡家吃住。
旅游开发前,小黄村交通闭塞,路况堪忧,旅游开发后,修通了从从江县到小黄村的公路,还开通了一天两班至小黄村的班车。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的居民购买了面包车,自己经营往返县城与小黄村间的“公交线路”,交通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旅游开发对小黄村的环境影响效应
环境影响指标主要是用来测度旅游开发以及游客给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三项内容:植被覆盖、水质情况和空气质量。从调查结果看,当地的植被覆盖和空气质量情况得分较高,说明旅游开发并未破坏当地的植被覆盖和空气质量,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但是水质情况却不理想,得分仅为2.42。笔者走访当地时发现,在进入村口的一条小河中漂浮着很多食品包装袋,却无人进行清理,这与一部分游客和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欠缺有关,给当地的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三)旅游开发对小黄村的社会影响效应值
社会影响指标主要是用来测度旅游开发以及游人的到来给当地社会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唱侗族大歌的次数、小孩子对侗族大歌的喜爱程度和民族服饰、建筑的风格、小黄村的知名度、居民的好客程度、民族工艺品的艺术水平。其中前两项调查对象是当地居民,后5项调查对象为游客。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旅游开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热闹的环境让孩子们更愿意去传唱“侗族大歌”,同时,游客对旅游开发的成果很满意,除了大部分游客觉得小黄村的知名度偏低外,其他如对当地建筑和民族服饰的保存程度都表示赞赏,建筑这一调查项还得到了4.62的高分。
四、对策建议
(一)适度合理开发小黄村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一种旅游形态。小黄村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其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小黄村旅游开发应紧密结合侗族文化,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在不改变村寨原始风貌的同时鼓励居民开设“农家乐”和“歌堂旅馆”,开办规范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重视保护好古老的山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保留民俗节日等特色资源。维护好通往县城的村级公路,采用有效技术避免山石滑坡频繁发生等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几班从江县到小黄村的旅游车。
(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
旅游营销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旅游营销可以提高小黄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应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和大型旅行社合作,印制关于小黄村旅游的宣传册并扩大散发范围,另一方面应与贵州省的旅游开发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小黄村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12).
[2]龚璇.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J].新西部,2010(12).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城更新由政策驱动型向效益驱动型转变,历史街区保护的价值准则正趋向文化、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些城市采取房地产商介入,整体功能置换、提高容积率,破坏建筑风貌相比较,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的手段。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旅游景区,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景区后,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面临新的压力,特别是资金方面的压力。于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推行收费政策,向游客收取类似于门票的保护费。然而,这些收费政策却一直阻力重重。有来自游客的阻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商户的阻力。2016年6月1日上午,云南丽江古城约千名客栈和商铺关门停业,以此抵制古城保护管理局日前增设多个收费卡向游客征收每人次80元的古城维护费。而2016年5月,“草原天路”开始收取费用,同样阻力重重,收费方案也仅仅执行23天便宣告流产。
诚然,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复兴的手段,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也证明,它不仅能够充实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保护力度,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居住设施,而且可以发挥历史、教育、美学等功能,实现其文化价值。然而,屡屡出现的收费和抵制收费现象说明虽然旅游开发是手段,保护是目的,但是如何利用旅游开发这一手段来实现保护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出资模式,即由政府组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制订综合整治方案对建筑物或街区整体环境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会成立旅游开发运营公司,负责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会借款对历史文化街区中沿街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段先进行整治和开发,对这一部分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再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商户入驻,同时进行旅游方面的宣传促销,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不同等级的旅游区。接下来,政府部门通过收取商铺出租费用、街区内置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还有自营的一些旅游设施收入等用于街区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改造等。这种模式能保证在街区整治时对历史建筑、街区环境和历史格局进行很好的保护,并且能够在短期内使历史文化街区重现活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资金问题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破败不堪,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修复古建筑,进行环境改造。为了开发旅游,在“食、住、行、游、娱、购”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景区后,收入来源变得单一化,单纯的依赖旅游收入不能解决资金上的缺口,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收益。因此,很多街区保护部门都是负债运营。例如,根据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介绍,截至2015年底,古城维护费累计征收入库27.7亿余元,但丽江古城的保护投入已累计达66亿多元,当地至今仍背负着15.68亿元的债务。巨大的资金缺口势必会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段,而不是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从而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片面性。
(二)商业气息过浓,商户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后,会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来开发旅游商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地方政府部门会将开发后的一些旅游地段以招投标的形式对外招标,形成小吃一条街、工艺品一条街等。这些商铺的经营者多是外来商户,他们很难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除了经济利益以外的情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保护对他们而言并不受重视。他们关心的是游客数量的多少,租金的多少。而政府部门也未对这些商铺进行合理规划,没有将文化内涵贯穿于商铺经营中。因此,在经营方面,多是经营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旅游商品同质化、商铺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例如,丽江古城几乎每走三五步就能找到一家鲜花饼店、银器店或手鼓店,每家售卖的商品也是大同小异。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对于这些商品的购买力越来越低,商铺在收入减少,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维护,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做出一些抵制保护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为了控制游客容量方面的努力也会受到抵制。
(三)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与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区后,政府各方面的宣传都是以发展旅游为中心,游客数量的多少成为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创建几“A”级景区的过程中,街区内一切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外来商户和旅游者“喧宾夺主”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一些本地居民需要外迁以便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出空间,而传统文化仅仅用于展示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确实给街区居民带来了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改善等实惠。面对旅游开发的利益和代价,很多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越来越模糊,他们不希望旅游者人数过多,觉得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旅游者减少会影响收入。而政府部门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有效引导。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担心旅游下滑影响收入的居民更多一些,因此,对于政府收取门票,一些居民也不理解,采取抵制的态度。
三、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保护与复兴的最重要手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实践证明,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开发模式。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旅游开发为中心,实现多业态发展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工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把旅游开发视为唯一的手段,完全依赖旅游开发来实现街区的复兴并为街区保护提供资金。这一做法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脆弱性。解决办法是以旅游开发为中心,发展多种业态,减少历史文化街区对旅游发展的依赖。目前,虽然历史文化街区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方式,但是可以以街区所在城市或周边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以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当地居民和一些投资主体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综合利用,形成包括沿街的商业店铺、休闲酒吧、餐厅场所、民俗文化展览馆、艺术表演中心等场所,利用多样化的街区功能,聚集人气,增强街区活力,延续历史街区传统的城市功能。例如,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发展城市休闲产业和文创产业,其打造的1912街区,已经成为市民主要的休闲场所,多种业态的发展也实现了街区保护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二)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乘数效应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变成旅游区后,吸引的大部分是“到此一游”的游客,游客基本上是来逛一逛,吃些特色小吃、买点小工艺品,停留的时间非常短,花费也很有限,要增加旅游收入,就要增加游客数量。实际上,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不适合建成大众观光式的旅游景区,而应该是文化体验式的,休闲度假式的,收入增长方式也不应该是粗放式的,而应该是高效集约式的。
1、开发“游住结合”式的传统民居客栈,让游客能够住下来,悠闲地体验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游客住下来,停留时间长,其旅游消费自然会比参观式的消费多些,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会更大,从而减少历史文化街区的飞地效应。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客栈可以充分盘活历史街区的古民居,增加居民的保护意识,让街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获利,增强街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在街区保护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2、发展一些文化传承类的需要“静生慢养”的业态。为了迎合商铺投资者的需要和增加游客容量的需要,很多古城、古镇、古街区在旅游开发时总是开发小吃一条街、工艺品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很多需要“静生慢养”的业态就被挤了出去。这些业态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获利,或者不会通过游客购买等方式直接获利,但是对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另一方面,如果游客来历史文化街区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那么相信他也不会因为门票而去别的地方。受社会发展的冲击,这些传统业态很多在慢慢消失,赢利性不强,需要政府部门充分挖掘,并给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扶持。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古村落;游客体验;石塘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54-03
体验经济是一种以提供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为舞台,用商品做道具,通过感觉和记忆让消费者对某一事物留下深刻印象和特有记忆的经济类型。[1]旅游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先锋,由于其核心理念与体验的本质相统一而天然成为体验产业,能够比其他行业更快进入体验经济时代。[2]近些年,个性化、体验化的旅游方式和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关注,古村落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所蕴含的体验性,而人们对于休闲古村落旅游青睐有加而又毁誉参半的原因也往往在于其体验性的欠缺。[3]现以广东最美古村落石塘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古村落本身具有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从游客体验角度探讨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国内古村落体验旅游研究进展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古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活态”的原生态风貌,成为体验旅游的理想之地和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古村落的体验旅游进行研究。一是从游客体验角度。吴文智、庄志民(2003)提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4]张健华(2008)探讨了游客到乡村旅游的体验动机、体验类型以及体验管理等问题;[5]胡红梅(2010)从挖掘文化内涵、营造体验环境、设计体验活动项目和体验活动的整体和谐性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建议。[6]二是从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角度。孟明浩等人(2008)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探讨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法;[7]谭春霞(2009)根据诸葛八卦村的旅游资源特色,提出深度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建议;[8]涂远芬(2011)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提出真正实现古村落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9]秦春林(2014)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为例,分析了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意义、原则和建议。[10]三是从体验旅游项目设计角度。隋春花(2010)从旅游功能角度对客家古村落旅游体验项目进行设计;[11]赵承华(2011)提出采用娱乐型、逃避型、教育型、审美型等四种模式对乡村文化体验进行设计 ;[12]吴铜虎(2013)探讨挖掘温州古村落文化旅游的体验方式。[13]
二、石塘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建村历史悠久
石塘村位于广东省韶关仁化县城西南方20公里,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有3 400多人。石塘村从明朝洪武年间开荒建房到现在已有640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塘下、楼下、竹园背、蔡屋、火冲、礼园、梨树下、高门槛、大园、早禾田、门前巷、三角街等12个阁。到清代咸丰年间已发展为千家村,成为仁化县最大的自然村。[14]石塘村共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传统民宅大都是青砖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房内梁架藻井的结构却带有浓郁的闽派风格,是周边范围内历史最悠久、古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村落。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二)特色旅游资源多样
石塘村传统文化遗产丰富,特色旅游资源多样,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最具特色的历史物质遗产、红色文化深厚的古建筑“双峰寨”,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碉堡式建筑之一,是大革命时期震撼北江的双峰寨保卫战的发生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石塘村中历史街巷形成独特景观。以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三角街”为主,巷道相连,纵横交错,外地人走进去就像进了迷宫很容易迷路,因此被当地人戏称为“祝家庄”。还有太平巷、司马第巷、长巷、门前巷等,这些街巷大都用鹅卵石铺成,风貌保存依然完好,相互之间连通,曲折复杂,呈现出与周边山水自然肌理和农田田垄相似的形态特征。第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唱了数百年的“月姐歌”,还有令整个石塘村飘香的堆花米酒及其传承150多年的酿造工艺等都独具特色。
(三)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典型的石塘古民居呈正方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随处可见古屋老巷、陈风古韵,漫步古村让人仿佛来到一处被时间遗忘的隐世桃源。近些年,随着石塘村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多,以散客为主,一般可逗留三个小时左右。整个古村落中,除了双峰寨景点会适当收取门票作为建设与维护费,其他都是免费游玩。2011年,成立了仁化县石塘古村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几项工程陆续展开,如对双峰寨周围护城河淤泥的清洁处理和挡土墙的除险加固,石塘古村蝴蝶园广场在紧锣密鼓进展中,公司已与部分村民达成租赁协议,陆续对古村落进行美化、绿化等工程。石塘村的旅游开发主要围绕特色景点包括双峰寨、三角街、门前巷等进行,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参与性的古村民俗文化旅游线路。
三、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体验旅游所受关注度不高
近年来,石塘村旅游发展以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建设历史文化品牌为主要内容,努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把石塘村打造成为融自然风光、红色历史、人文景观、影视拍摄、民俗饮食为一体的旅游精品景点。[15]先后请多个大学的专家学者完成了《韶关仁化石塘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韶关市仁化石塘双峰寨勘察维修设计方案》《石塘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石塘古村落保护深化设计方案》和《石塘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方案。从这些调查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石塘村的资源保护规划和文化旅游方面很重视,但是在对基于游客体验方面的旅游项目的设计不够关注,导致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满足不了游客更高的体验需求。进而使石塘村的旅游形象得不到更好的认可,影响到整体旅游推进。
(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调查发现石塘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可供游客消费的场所、让游客休憩游玩的娱乐设施和饭店都不多,零星有几家小卖部和酒庄,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的休闲需求,导致游客在此停留的时间相对短暂。石塘村青草盈盈,古韵悠悠,是一个让游客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地方,但古村落内部建筑潮湿阴冷,某些房间内堆满垃圾,有些道路卫生需要改善,看不到垃圾桶,部分街道长满杂草、青苔和蜘蛛网,呈现出一片荒废景象,难以给游客休闲放松的体验。
(三)体验旅游氛围不浓厚
石塘村的旅游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然而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没有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游客走马观花,缺少古村落的体验氛围。同时,石塘村当地居民缺乏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很多的年轻人都已经离开本村外出打工,只有老一辈的人还居住在此,造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的逐渐消失,存在非物质文化传承难的问题。居民是古村落文化旅游的载体,当地居民对石塘村旅游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导致游客无法从当地居民的身上深刻体验和感悟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四)体验旅游项目少而单调
石塘村的旅游开发与大多数的古村落开发相似,活动内容少而单调。到石塘村的游客基本上都是逛逛古街巷,参观双峰寨,看看蝴蝶园,到酒庄品尝堆花酒,欣赏周边的自然山水,听听导游讲解,参与性旅游项目较少,满足不了游客的体验需求。成熟的游客到古村落游玩是想寻找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不一样的怀旧生活,而石塘村独特的“月姐歌”、“堆花酒酿造技术”、“双峰寨”等文化内涵没有很好的呈现出来,游客无法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古村文化,吸引力不足,回头率不高,整个旅游难以可持续发展。
四、石塘村体验旅游开发建议
(一)重视体验旅游发展,统筹整体规划建设
首先,当地的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石塘村的体验旅游项目开发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当地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石塘村的体验旅游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做出整体项目实施的部署,避免与其他古村落开发的同质性。其次,积极引导各个旅游相关部门参与进来,例如可以与旅行社合作,结合石塘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风光来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通过体验旅游项目展示出石塘村特有的魅力,满足游客不一样的体验需求。最后,对于石塘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视。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基础设施要懂得保护与维持整洁,适当请一些清洁工经常进行卫生打扫和维修。另一方面,在不破坏本村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建设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古村落旅馆、餐厅、购物、休闲场所等。
(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古村落旅游
如果说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那么古村落的社区居民就是灵魂的载体,是他们的祖先把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然后通过他们把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欣赏与感受,村民本身也是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塘村开发旅游要正确引导当地居民重视本村的体验旅游建设,并鼓励他们参与进来,使社区居民以古村落为荣,把保护开发古村落当作已任,在旅游发展中能够更积极地参与、支持旅游和保护古村落,把石塘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示和传承下去。同时,挑选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居民进行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古村落讲解水平,带领游客游览与体验本村落的文化内涵。
(三)提炼文化主题,营造体验旅游氛围
石塘村文化内涵深厚,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适当规划,打造特定的体验环境气氛,凸现石塘村特有的景观和文化意象,加深游客体验感受。例如石塘村的红色文化主题比较鲜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双峰寨,建议通过对双峰寨周边环境的维护、适当利用和主题烘托,投资建设可供旅游者消费感知的红色文化主题配套基础设施、餐厅和宾馆等,基础设施设计风格应与石塘村文化主题相匹配,尽量让其融为一体。最后,石塘村应该利用“广东最美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等名衔,做好石塘村景区对外主题宣传工作,营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体验氛围,令旅游者“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
(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设计体验旅游项目
从功能体验角度出发,结合石塘村的特色旅游资源,从四个角度设计体验项目。一是游览角度。在石塘村举行绚丽多彩的客家民间工艺品展览,或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重要又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先民的故事,把村落知名的人物事迹在明显的地方展出,设计一些让游客猜古建筑图案代表含义的有奖竞赛性质的项目等,不断增加游览的兴趣点。二是娱乐角度。目前,石塘村有两支月姐队,共有六十余人,“月姐歌”仪式表演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开坛”到八月十五“收坛”,一直持续十五天。表演期间晚上,大多数村里的妇女都会相约在“月姐歌堂”里一起唱歌、跳舞和做游戏。[16]策划石塘“月姐歌”大型歌唱表演的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到魅力文化“月姐歌”的对唱中,一起载歌载舞,体验“月姐歌”的深刻内涵。三是购物角度。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针对石塘村“堆花酒”和各种土特产进行设计,积极引导当地有酿造堆花酒和各种土特产的村民,在石塘村最繁华的三角街进行摆摊,展示各自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品尝、观赏与购买,恢复三角街往日的繁华,推动石塘村旅游整体发展。四是交通角度。尽量保持石塘村原有的鹅卵石小道,利用古色古香的街道将各个古居连接起来,合理保护利用村道和古桥,让游客领略古村落青砖古道的同时增强体验性。[11]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B,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3-140.
[2] 王 帆,赵振斌.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2009(9):71-78.
[3] 李国精.我国休闲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性探究[J].农业经济,2015(10):101-102.
[4]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70.
[5] 张健华,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福建农林大学旅游学院,2008(1):175-177.
[6] 胡红梅.基于游客体验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102-104.
[7] 孟明浩,俞益武,张建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95-198.
[8] 谭春霞,顾敏艳.体验经济时代下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8):767-769.
[9] 涂远芬.古村落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策略初探[J].农业考古,2011(4):392-394.
[10] 秦春林.古村落体验旅游开发的思考――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4(6):102-109.
[11] 隋春花.客家民居的旅游价值及其体验旅游项目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2010(12):23-27.
[12] 赵承华.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1):116-118.
[13] 吴铜虎.古村落旅游与文化体验研究:以温州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2):66-70.
[14] 王群英.粤北仁化县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艺术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3):45-51.
篇5
关键词: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76—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对一个地区或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记载,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和变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其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可以满足旅游者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国内外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观光旅游可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重新赋予其市场价值,并激发和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因此,将非遗保护与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有效促进旅游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内容丰富多样。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在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当地知名度大幅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非遗旅游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凸显其文化效益。如绍兴鲁迅故里以鲁迅文化作为主题,展示鲁迅生活过的祖居、“三味书屋”;建立“鲁迅文化风情园”,设立“绍俗祝福”“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几个展览馆;举行鲁迅文章朗读大赛等,充分展示鲁迅文学和绍兴民俗文化。
(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如果采用合理的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关系,而不是掠夺式或者篡改式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将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相结合,可以为后者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旅游开发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机和活力,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使其不断发展。其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化优势,既可通过税收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近些年来云南省就实现了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共赢,数据显示:西双版纳财政收入73%来自旅游业,丽江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90%,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有11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71项人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这些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中,比较成功且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有:“大禹祭典”“西施传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当地颇具知名度的有:“王羲之传说”、越剧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为绍兴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绍兴安昌古镇将本地的岁时习俗与旅游项目相结合,连续几年举办腊月风情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鲁迅故里景区内的朱家台门,每天都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表演,每逢双休日、黄金周,在沈园景区可以欣赏到越剧演绎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其他如鲁镇景区等也有展示,这些带有浓重乡土味的戏曲表演备受游客青睐。
(二)旅游景区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如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而在公元353年的这一天,相传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士雅集兰亭,著名的《兰亭集序》由此诞生,兰亭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圣地,1985年绍兴市政府将三月初三定为书法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祭禹典礼传承至今,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兰亭、大禹陵等旅游景区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载体,是难得的历史文化传承基地。
三、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绍兴非遗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重视,并对一些较为知名或珍贵的项目予以重点开发,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种类。但在具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合理开发与利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浙江是全国最早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的省份之一,于2007年5月率先通过了地方法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这部条例主要涉及非遗保护内容,针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而绍兴市也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和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来保障《条例》的实施和落实。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非遗旅游开发混乱无序,过度开发、重复开发以及严重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传承人在社会民众中的法律地位欠缺,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传承人的培养经费匮乏等,这些都导致绍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传统表演如竹马舞、西路乱弹等濒临失传,一些民间技艺如绍兴锡箔锻制技艺等后继无人。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依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仅关系到这些传统文化是否能得到传承和弘扬,也直接关系到绍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
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对非遗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绍兴市旅游局编制了《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非遗旅游开发规划,非遗旅游开发建设较为零散,个别非遗开发并未考虑其独特性,盲目跟风,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此外,绍兴县安昌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价值品位,绍兴的旅游资源都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但是目前绍兴并未将非遗资源与这些自然景观、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起来。
(三)开发深度不够且形式单一
首先,缺乏对底蕴深厚、知名度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源禀赋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现阶段绍兴相关开发仅限于知名度高、获利快且能够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资源,而对于那些鲜为人知、底蕴深厚、文化价值开发潜力大,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较少甚至忽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以传统戏剧为例,对越剧、绍剧等游客耳熟能详的剧种宣传和开发较多,而对于莲花落、西路乱弹等知名度较小曲种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绍兴非遗旅游开发大多仅是停留在旅游节庆、名人故里、博物馆展示上,开发利用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也不够丰富。而且大部分旅游产品都是采用静态的形式呈现给游客,缺乏动态参与性。各类名人故里和民俗旅游村的旅游项目大多雷同,游客局限于参观游览民居、民间艺术品制作、品尝特色小吃,互动体验项目较少。这种参观游览式旅游方式不能使游客深刻体会非遗文化内涵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四)缺少高素质的旅游文化专业人才
非遗保护与开发是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的文化事业产业,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持。但受市场导向和新型艺术形式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同时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目前绍兴在非遗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少,擅长项目策划、资本运作的更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三是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不足、缺乏活力,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加剧了非遗旅游开发人才匮乏的问题。
四、绍兴非遗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管理开发行为
首先,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办法》及相关法规,实现非遗旅游开发的法制、规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同时明确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规避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确立非遗保护问题在旅游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可通过建立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协会或相关中介组织来指导和协调非遗的旅游开发,注重解决好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申请与使用制度,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制定旅游开发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扶持既利于非遗保护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好项目。
(二)整合非遗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业链
首先,绍兴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做好非遗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县、区做好当地的专项规划,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非物质文化精髓和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典型形象,尤其是在县、区相似度较高的非遗项目,要选择最具有特色和保护价值的非遗项目所在的县、区作为规划实施主体。其次,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对非遗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如可以整合开发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小的非遗类型,如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和民俗类遗产;可以建立非遗园,将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园区中进行展示。在园区中不仅可以展演技艺,如表演音乐、舞蹈、曲艺和传统手工艺等,可以让游客共同参与、亲身体验或亲自参加传统工艺品制作,并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从而达到宣传效果,获得经济效益。
(三)创新开发模式,进行深度开发
首先,应更加注重对知名度低,但文化价值较高的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如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嵊州竹编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如让青年旅游者参观嵊州艺术村,了解竹编、根雕等特色地域文化和工艺流程以及新型竹编产品的科研开发。其次,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非遗内容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开发中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应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非遗旅游景区与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购物等企业的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和开发。旅行社可以重点推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精品线路;在旅游酒店店面装饰中植入非遗图片、实物,还可建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农家乐酒店;旅游交通公司应将非遗资源的广告宣传加入旅游车体的包装中,并开辟不同主题的非遗旅游专线。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婺源模式
1 “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它不仅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婺源旅游启蒙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外界散客,尤其是摄影团体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中国最美的乡村”——从少数游客的感受,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和互联网多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婺源的旅游形象和地区形象。2001年,婺源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历了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无论是游客数量、门票收入还是旅游综合收入都急速提升。
2007年,是婺源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分水岭,有两个标志:一是在内部经营管理上,按照“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过全县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增强了婺源旅游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婺源旅游走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资本化道路创造了条件;二是在旅游形象和品牌运营上,作为江西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唯一代表,婺源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为对外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创造了先机。
2 “婺源模式”的形成及影响
从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进程来看,旅游业的“婺源模式”,简言之,就是将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团开发,形成“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个品牌”的格局。由一个企业做一个县的旅游业,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婺源旅游从零起步,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市场自发到政府主导,从社会分散经营到资源整合运作的两次大跨越。婺源旅游已经进入了提质提速、转型升级新时期,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支柱地位更加明确,成为统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产业。
自从2007年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并成功运作一年之后,2008年,《中国旅游报》推出《婺源之路》长篇报道,首提“婺源模式”。2011年6月下旬,央视财经频道在婺源举办了“婺源模式”高层论坛,“婺源模式”推行以来,“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唱响大江南北。婺源已建成3条精品线路、10多个景区,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是全国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截止2012年5月止,全县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最高日接待量16万人次,创历史最高),实现门票收入9589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3 “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引入先进的开发模式,统筹规划
在婺源旅游开发启蒙时期,主要是个人或单位的自主开发形式,其别是农民自主开发比较盲目和急功近利。比如一家开饭店,有点前景,其他村民就跟风而上,饭店遍地开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从2001年起,婺源旅游业经历了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但笔者认为此次旅游开发模式的改革还不够彻底,婺源旅游开发可以引入武汉市黄陂区开发旅游的一种模式:“四主”开发模式。即:武汉市黄陂区通过有效的政府组织和市场运行机制,把政府、企业、农民和行业主管四者联系在一起,共同开发旅游事业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旅游开发模式对婺源的旅游开发同样有效。由婺源地方政府主导本地旅游开发,通过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调查进行旅游规划,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旅游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予以扶持,并对项目开发建设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服务。而企业则通过政府招商进入婺源旅游市场,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自主开发、自负盈亏,企业也可以和农民、政府联合开发,企业承担主体投资,农民和政府则以土地等资源入股经营,各方按比例获取报酬;或者通过租赁或购买方式获取经营权,独自开发经营。当地农民则通过土地、人力、房产等资源主动投入开发,既可与企业联合开发也可以自主经营。只有政府、企业、农民和行业四方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发婺源旅游业才可以保证婺源旅游业迅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3.2 合理地整合旅游资源,真正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007年,婺源地方政府按照“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过全县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制定了景点联票制度,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旅游品牌,增强了婺源的旅游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但是,笔者认为实行景点、景区联票的做法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婺源景点联票价格180元,5天内有效。包含了除古樟园和石城以外几乎所有的景点。宣传资料上的理由是方便群众、减少排队、优惠游客。粗略一算,即使花上3天整的时间也只能匆忙游完联票所列的这些景点。长途外来的旅游者大多时间紧张,就现有的资源来说,是很难在婺源呆上3-4天的。如果时间所限,那么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联票和强制消费,为你不想去或不能去的景点买单,二是放弃所有的景点、败兴而归。经过网络调查,这一做法引起了许多旅游消费者的不满,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婺源的旅游声誉。在这一点上婺源可以借鉴桂林的做法,桂林景点的门票就有3个景点、5个景点联票和单点门票多种,由游客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3.3 着重打造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的水果采摘、塘边垂钓、郊外野炊、园艺习作和农事耕作等。而这些在婺源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婺源可以利用乡野的自然氛围、宽敞的农舍以及丰富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玩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说,发展“农家乐”旅游可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家庭收入多元化。所以,大力发展婺源“农家乐”旅游对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从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负面效应的腻烦和对乡村恬静、温馨、纯净环境的向往回归。所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当地政府应当通过举办文化下乡或发行环保小册子等手段,加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方式,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可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一大批从事农村休闲旅游接待的专业人才。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才能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婺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婺源模式”开发乡村旅游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改变了婺源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我相信,随着“婺源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婺源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J],2006。
[2]张辉,九江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J],2006.10。
篇8
关键词:科学处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都在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并为此制订了大量法规,采取了不少得力的措施,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于是,不少地方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旅游开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绝大多数的旅游开发都涉及到文物的保护问题。
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搞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就得让路。于是,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追求经济效益,干脆把文物保护单位承包给旅游公司。而旅游公司作为企业,它在经营和管理文物保护单位时,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开发过度,甚至出现乱修、乱改、乱拆、乱建,毁真造假等不负历史责任的现象。为此,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文物的安全,维护文物的原真性。
于是,有些地方又干脆把文物彻底封存起来,让其与旅游完全脱钩,实行“为保护而保护”的政策,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一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关系。因为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其本身便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开发。也就是说,文物只有被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只有通过旅游才可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物的价值。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难,最关键的是要讲究科学性。也就是说,要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解决。文物要保护,旅游要开发。但旅游开发决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科学的规划就是要兼顾两者的利益。所以这个规划必须经过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造成对文物的损害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旅游开发的后果。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也就自然理顺了。
当然,要做到科学处理,还须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探索出妥善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在这方面,笔者觉得敦煌研究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这里自然也显得特别突出。据统计,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几乎年年在不断增加,而游客增加便意味着对莫高窟环境人为扰动的增加。有监测表明:大批游客参观,导致窟内温度、湿度频繁变化,打破了洞窟原有的恒定环境,这已经成为导致壁画屡遭病害的重要原因。敦煌研究院曾在体积为143m3的第323窟做过试验,发现40名学生在窟内滞留37min,呼出的67%的水汽、52.3%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窟内。窟内二氧化碳因此升高了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了10%,空气温度升高了4℃。而这些都会侵蚀壁画,使病害加重。
游客参观对洞窟的不利影响已被科学试验所证实,而参观的季节性、时段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据统计,到莫高窟来的游客大多集中在7、8、9月。这3个月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总量的65%左右。旅游旺季,莫高窟日接待游客达3000~5000人,“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则要超过5000人。而一天之中,游客又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几个小时。游客过于集中,使一些洞窟常常处于非常“疲劳”状态。
莫高窟现在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有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莫高窟年游客接待量将超过100万人,游客日流量也会超过万人。需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莫高窟所承受的“负荷”将越来越重。我们不得不担心——莫高窟将来会不会被“累”垮呢?
因此,莫高窟面临两难境地——既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发展,又不能因保护文物而将远道而来的游客拒之门外。
那么,该如何把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呢?著名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认为,对莫高窟的旅游开放,要体现科学、合理、和谐、适度的原则。
为此,敦煌研究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相应对策:
(1)参观实行预约、预报,分时段、有计划地接纳游客,科学疏导分散游客,防止无序涌入,以降低洞窟利用强度。在旅游旺季,如果没有预约,将不能如愿参观石窟。
(2)对开放洞窟实行“轮休”制度,以便给开放过度的洞窟提供“喘息”的时间。
(3)增设旅游线路、景点,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对游客实行分流,以避免游客过于集中、拥挤。
(4)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篇9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4、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篇10
[关键词] 体育旅游 旅游开发理论 川西地区 漂流运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旅游正在从传统旅游形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和特种旅游,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之一。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旅游方式,更加突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满足了旅游者寻求参与性、体验性的要求,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川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如何促进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以丰富该地区的旅游内容,需要科学的理论借鉴。为了适应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环境、开发原则、开发形式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求为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漂流运动的特点,漂流项目运营所具有的特征,以川西地区的“路上第一漂” 这一漂流旅游项目作为个案分析,具体分析了该景区在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其中重点分析了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案例带给我们的教训。最后笔者分析了目前川西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实地考察法;(3)个案分析法;(4)逻辑分析法。
目前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内容单一,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
2.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3.项目的安全系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四川西部地区漂流项目开发的改进建议
全面分析川西地区各大漂流景区在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在景区规划开发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景区规划和其他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的选择上,应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这些特色也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优势。
2.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大市场宣传促销力度
纵观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和精品旅游线的开发模式已成为中总的趋势。任何一种单项旅游活动将越来越缺乏市场和竞争力。
3.在项目建设上,建设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的漂流旅游项目
4.加强安全管理,推行“零事故” 目标管理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漂流运动以惊险性、刺激性、冒险性著称,但是漂流旅游活动绝对不是铤而走险,因此,漂流旅游活动的安全工作是漂流景区运营的头等大事。建议建立各项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强制为游客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5.对漂流项目的经营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6.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21世纪,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从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目前环境已经变成了最短缺的资源,而且是最宝贵的资源。旅游开发尤其要注重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其他开发不同,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环境是卖点,如果一边破坏环境一边搞开发,就意味着我们自己在断自己的后路。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川西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笔者认为:川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适于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具有类型广、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品位高、与其他旅游资源的良好配套性等特点;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针对川西地区,本文提出了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如突出特色性原则、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安全性的原则、与相关旅游区、点相协调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是开发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本原则;本文还提出了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形式,分别是:专项型、组合型以及附带型,希望通过这三种开发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对于川西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重要的是搞好体育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投资建设,本文对该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漂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在漂流资源的开发规划方面,绝大多数景区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景区开发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表现在漂流设施建设方面还停留在表面上,在景区特色方面,没有一个体现自身特色的主题,在产品形态方面,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附近的和景区内的其他景点,从而使漂流项目没有与其他旅游项目形成产品互补等等;在景区的经营管理方面,管理层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整体的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由此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损害了一些景区的形象。此外安全管理作为漂流景区的头等大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安全系数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游客参与漂流项目的人数,占该地区整个游客的总流量的比例很小,景区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客源市场细分,没有自己完善的市场主体;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破坏,管理上的欠缺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漂流体育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各大漂流项目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把当代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的理论与实践原则应用于漂流项目的规划设计当中,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资源开发和景区规划时,要围绕“主题”, 做好项目主题的塑造和经营,还应努力突出“特色”, 充分深挖资源的潜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这就要求漂流旅游景区必须与区域内其他旅游地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交通、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这是丰富产品内容的一个途径,内容越丰富,吸引力越强,越能满足体育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在形象策划、包装和广告宣传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塑造鲜明、独特的体育旅游主题形象;在项目建设上,从增加漂流方式,加强安全防护,搞好交通、通信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建设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漂流旅游项目;加强漂流运营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层层责任落实,重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方面的力度,并在各大漂流景区推行“零事故”目标管理;针对工作人员普遍业务技能偏低的现实,需要对漂流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此外还有建立和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和用人制度;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做到绝对保护和相对开发要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在资源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柳伯力 陶宇平主编: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何雨等著:旅游规划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李天元主编: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五版
[4]闵 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5]王云才著:现代旅游规划设计案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6]杨培玉: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2)
[7]彭劲松: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存在的误区与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