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监督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监督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肾移植;巨细胞;抗体;感染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ms,CMV)感染是导致肾移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CMV活动性感染,尤其是CMV肺炎死亡率极高,且易并发细菌、真菌、原虫等混合感染,甚至诱发排斥反应,直接影响了肾移植术后人/肾的长期存活。因而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进行监测和防治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用ELISA法对227例长期在我院进行复诊的肾移植患者做了调查,以了解其巨细胞病毒感染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同种肾异体移植术的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47例。女性80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39岁。
1.2 标本收集 227名患者均定期在我院进行复诊,对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采集静脉不抗凝血3 mL。
1.3 测定方法 分离不抗凝血血清,用巨细胞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德国HUMAN公司生产)检测CMV IgG、IgM抗体,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每次实验均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组。以CMV IgG(+)、IgM(+)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依据。
2 结果
227例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抗体IgG(+)、IgM(+)共77例,总感染率为33.92%,其中移植后1个月内感染者14例,占总例数的6.17%;1~2个月感染者10例,占总例数的4.41%;2~4个月感染者24例,占总数的10.57%;移植后4个月内感染发生率为21.15%,4个月~1年发生感染者16例,占7.05%;1年以上感染者13例,占5.73%。
3 讨论
篇2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
这表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农村特定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从农村的特点和现状中分析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农民及农村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半文盲造就了法盲、半法盲;二是农民小农意识强,注重即时利益,“天生资源现就取,何管明天与子女”;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据调查,就全国而言,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四是农村法制教育与宣传的虚无;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的机会,于是也认识不了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五是农民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与农村环境问题相交叉、相重叠,以至造成从相对贫困到农村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困,一些农民只能依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慑取维持生计,由此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农民物质生活基础的进一步薄弱而更加贫困。四是农村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这些资源根据宪法在权利归属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产生的相当部分的利润或产品却直接为私人所有,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直接造成了公有资源过度使用和滥用,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
1、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上来看,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制度的困局”。
2、农村环境立法滞后,指标不一,体系不健全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还颁布了300多项环保标准。这些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其建立的经济基础与达到的目标上来看,这一法律体系是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人治型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的是一种法治型经济;其次,从此体系的内容上看,现行体系中有关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此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的涉及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另外,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3、执法偏软,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
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一些县、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
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对各乡、村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治村工作缺少监督,对于不依法行政、不依法治村而导致的农村不稳定的责任人,很少追究责任或进行必要的惩处。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二、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着力点
综合以上对农村环境问题原因的分析,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是根本手段和必由之路,而农村环境立法是关键,本人认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当前应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立法
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
筑一个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
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此体系大致应由下列各部分
构成:一是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二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
法;三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四是农村环境标准;五是其他部门法中关
于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2、抬升环保立法高度,修正立法理念
首先,既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环境保护法应成为基本法,加大其权威性。其次,要改变“以罚为主”的立法观念,以罚为主势必导致违法主体追逐“违法利润”;同时要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污染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市场经济的体系下的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环境破坏者为经济利益宁愿被行政处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对于污染防治已不能完全依靠单一的行政责任,污染防治应当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立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最后,环境保护法应明确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统一监管的地位和各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明确有关部门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并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完善政绩考核、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和法律监督机制。
3、《刑法》、《行政诉讼法》的配合与支持
一是在刑法中增设生态破坏罪,将更多的污染环境的行为上升到“犯罪行为”加以处罚。二是考虑到环境犯罪的危害、特点以及国外在这个领域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我们也应把这类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也应对环境犯罪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是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形成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责并举”的环境违法制裁机制,这有利于依法加大环保力度和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同时诉讼受案范围可适当予以扩展,如行政机关不当作为、不作为等均应纳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四是采用权责相连的私法方法,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在使用资源过程中将个人成本转嫁于社会或他人,从而使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资源的破坏结果却要由社会或他人承担。但是,如果采用私法的方法允许农民承包自然资源,并给予一定的物权,行为人就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二)严格执法
在做到农村环保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不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农村环保法治也是一句空话。为此应从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垂直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环保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地政府参与辅助本地环保机构工作,另外各部门环保执法机构也应由环保分局来担任。这样,有利于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二是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环保技能,同时也要妥善安排好农村环保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做到赏罚分明,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执法人员必须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在行政执法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三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违法执法、不作为应承担的责任。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
四是加大处罚力度;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当然处罚要以环境法律的规定标准为尺度,处罚时能尽量考虑规定标准的上限,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
(三)加大法律监督
在我国环境法律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
我国舆论监督程度很低,作用很有限。司法监督主要是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
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表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
内容的公众参与,这要求在加强公众宣传的同时,培植一批环境监督员,并给予
必要的保障。
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应由二个监督层面组成:一是上下级政府监督关系,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政绩量化考核一项依据;二是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关系。国家环保总局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机关各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环保不力或不作为进行严格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这二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三、环境法治的配套措施安排
法治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着,但决非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部,必须得到以下几方面的配合与协同:
(一)环保教育与环保法治相结合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是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目前一些农民和一些农村干部对环保还存有模糊认识,环保法律意识极其淡薄。因此,在广大农村必须加大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村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
(二)环境制度安排与环境法治相呼应
环境制度安排上可考虑以下几项:一是建立和强化农村环境监测、信息披露制度,追究谎报、瞒报者的法律责任处罚;二是规范行政程序,严格农村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防止污染源从农村生成或向农村转移;三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建立农村环保考核指标体系和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将其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书。四是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农村环境补偿机制,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五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行规划和政策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如对土地利用、区域开发、能源、水利、交通、旅游、资源利用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工业园区在取得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管理问题日趋突出。为促使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园区生态环境,探索出一条解决环境保护管理难题的新路径迫在眉睫。精细化作为一种起源于企业管理的理念,结合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细化管理的引入给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带来一条崭新的途径,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
0引言
工业园区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1]。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由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升级到第三代生态工业园、清洁化工业园或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面对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生态恶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已不能走粗放式的高污染高消耗模式,而是走向资源循环,环境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保护管理问题的突出,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给环保工作者带来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国内外已大量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
1国外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1.1美国大数据模式
美国很早就将大数据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模式[2]。(1)完善的机构设置,环境数据“搜集-处理-公开-技术支持”一体化全过程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美国环保局设由首席信息官领导的环境信息办公室(司局级),负责信息的全过程管理,下设4个处级办公室(信息收集办公室、技术运行与规划办公室、信息分析与获取办公室及项目管理办公室)。区域办公室及各州环保部门中均设有环境信息办公室或信息专员,负责各部门有关环境信息工作,包括信息收集、上传、维护、等。环境信息办公室执行职责全过程中,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大数据收集、分析、技术处理及一体化工作流程,确保环境信息从信息源(企事业单位)到信息受体(公众)形成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2)建立数据监测网络,整合并共享数据。开发设施登记系统(FacilityRegistrySystem,FRS),对包括企业、污水处理厂、民用设施,甚至采矿作业等享有排污权的设施进行登记,赋予唯一“设施标识码”形成排污设施登记数据库,使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之间关系明确,实现跨业务系统和跨库检索;环保事实数据库(Envirofacts),美国环保局的环保数据查询系统,开放给社会大众查询包括空气、水、废、毒、辐射、土壤、地图等相关信息;环境信息交换中心(CentralDataExchange,CDX),建立快速、有效、安全且精确的实时数据交换网络,连接联邦政府、地方政府、美国环保局的各分支单位及企业。CDX基于互联网传输,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与工具构建,以提升电子数据交换的安全。(3)严格的制度确保企业提供准确可用的数据:环保局获得数据和信息依靠严格的企业对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报告制度,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企业不诚实报告自己的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做法。一旦被环保部门或者公众发现,除支付罚款外,商业信誉也将受到严重损害。(4)全民参与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危险物质清单,凡受监管的有害物质,排放单位均有报告义务,瞒报、漏报或报告不准确可能面临严重的罚款。环保局可任何时间依法增加或减少清单中的有毒化学品;任何人均可以请求管理者增加或减少上述清单中的有毒化学品;州长可以请求管理者增加或减少列表中的有毒化学品。(5)决策部门全面掌握环境大数据并科学分析,及时交流共享。
1.2智慧环保模式
“智慧环保”建设模式,如哈弗大学“城市感官(CitySense)”计划、美国大鸭岛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美国密歇根州的“回收奖励(RewardsforRecycling)”项目、塞尔维亚河川水质污染管理与预警系统、纽约州环境监测系统等[3]。“智慧环保”模式日趋完善,其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以及服务层,见图1。感知层:利用相关设备、系统或流程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进行感知;传输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各部门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共享,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层: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环境信息,及时存储、处理、挖掘和模型分析;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提供环境保护业务智慧决策。
2国内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2.1河北省定州市智慧环保网格化执法监管系统
智慧环保网格化执法监管系统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日常巡检、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7个步骤,每一部分又包含了不同的业务流程。社会公众、媒体通过12369环保热线电话、等传统手段以及微信提出诉求;监督人员手持终端,通过拍照录音等上报问题、反馈案件;所有信息上报到指挥调度中心,由中心分配派遣任务,执法问题交由执法部门处置,若不是环保局主导,则需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后续案件跟踪监督;领导通过系统监督工作人员的行动轨迹,对案件进行督办管理;政府部门与环保部门通过平台协同作业,处理应急环境事件;执法人员手持终端到现场进行执法、处置案件,通过拍照录音等汇报案件处置结果;指挥调度中心根据案件回告信息,通知监督员到场对处理情况检查,并以微信公众账号等形式案件处置结果,后将案件归档入库,确保每个执法案件记录有迹可循,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快速查找责任人以及处置历史。监管信息平台主要有以下9个体系。(1)污染源基本情况:全市所有行业的企业(污染源)信息(包括法人、地址、联系方式等)纳入信息库,按区域、行业实时查询,迅速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督导和监管人员提供完备的污染源信息。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污染源的地理信息,实现对污染源分布的监管,更加直观了解本市所有企业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2)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网格化的监管进行权责分解划分。以图文方式划分定州市网格化监管体系,细化到责任人、责任区、相应的职责;将网格化概念具体化到地图上,按行政区域划分,分配不同的责任人;将污染源基本情况模块中企业信息按所属区域划分标识于地图上。(3)视频监控体系:将已有的企业视频监控和地图结合起来,实时查看任何一个企业的监控情况,实现全天全角度监督,还原最真实的执法现场。(4)在线监测体系:接入已有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常规指标及空气质量实时监测。(5)环境应急体系:针对特发性的紧急情况设立相应的预案,包括前期预警工作、中期预案实施、后期预案入库与统计。(6)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市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指挥中心,在25个乡镇办设立子系统,每位执法人员配备“执法通”,与市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每一次现场执法均记录在案,使执法有据可查,工作人员考核有据可循;面向网格员的移动终端APP在地图上显示人员轨迹,使得监督随时随地;与网格化执法监管指挥中心互动,信息化处理流程便捷规范、快速响应。(7)处理体系:环保局或环保相关监管机构的内部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或者企业法人主动接受调查的方式立案,严格手续,详细调查违规企业,作出相应惩罚措施;广大群众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自发污染源情况,也可通过关注微信获得最新环保信息。所有过程有关文档信息,均录入数据库,实现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8)信息公开体系:环保局及相关监管部门人员和广大群众方便快捷接收重要信息。(9)执法考核体系:通过信息数据自动对环境监管行为以可视化形式定期生成工作报表,并作出统计、考核、评价,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对监管行为评价的客观公正。
2.2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环保局网格化执法模式和精细化管理
依据管辖区域不同行业企业分布状况、分布特征、环保执法队伍与装备水平等,进一步整合环保执法力量,按照“联动式执法、全方位覆盖、网格化定位”要求,将区环保局管辖的区域划分为网格,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将环境监管基本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具体人员,使网格内各重点排污单位、主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管。(1)常规管理:开展日常巡查,国控企业一月一查,市控企业一季一查,区控重点企业一年2次,其余企业不定期抽查;全面排摸网格内环境风险源、重点污染源、辐射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单位,建立相应档案资料,并实施动态更新;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辐射源、饮用水源和敏感环境点实施重点监管、重点调处;其他列入环境统计范围内的一般污染源,建立企业环保“一厂一册”基础档案、环保信用等级档案,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实施分类管理,红色企业为重点监管、黄色企业为加密监管、绿色企业为一般监管,并明确检查频次;及时响应举报和应急处置。(2)特定管理:重点企业精细化管理着重于标准化执法监管,主要为企业日常监察模版化、企业环境标准和应急处置手册化及日常监管工作电子化。区域精细化监管重点:①全方位掌握重点区域的企业、周边敏感点和水体等情况;②区域内企业按照重点企业的精细化监管实施管理;③加强科技监控,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厂界自动监控、区域环境空气自动站和废气处理工艺参数在线监控多方位科技监控网络;④建立区域环保监管员,周边村、社区、企业环境群众监督员和企业环境监督员“三位一体”的三级监管网络。
2.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
(1)构建基层环保管理体系:“网格化管理+飞行检查”模式,高频次、高力度、高压打击。(2)环境监管“一岗双责”:建立起761人的基层环保管理员队伍,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村一级;探索环境管理“一镇一策”,根据区域和行业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各自实际、各具特色的长效管理体制,如西樵的“双向三级管理制度”、里水的“黑名单”管理制度、大沥的“职业举报人”制度、九江的“污染源动态台账”管理制度等。(3)建立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打造“环保产业+互联网”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推出全国首个网络“环保服务超市”,并推出“微信版超市”,实现环境治理服务“网购”。(4)污染源监管全民参与: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污染源阳光体系,扩大污染源信息公开范围,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开展污染治理,同时倒逼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及监管水平的提升;建设“3个一”体系:一个平台,实时公布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相关信息;一张地图,运用GIS地图定位展示南海污染源的各类环保信息;一套制度,运行保障及动态管理保障制度。同时国内其他地方也进行了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探索,大都为网格化监管模式,如广州市实施水环境网格化管理[4]、东台市环境监测站精细化管理[5]、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环境监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6]、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环境执法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思路等[7]。
3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园区管委会作为目前国内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以其为核心的园区管理体系建设常常落后于园区建设发展的步伐,管委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企业与园区信息沟通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工业园区资源与能源的优化,阻碍了管委会的科学决策,导致资源能源利用不合理,效益未能最大化。(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政府监管人员数量少,无法有效的对整个工业园区进行常态化的监管,企业与政府之间信息交流数据不对称,真实性存疑,监管体系落后,缺乏有力的绩效考核措施。(3)资金支持及政策不完善关于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使用效率低下;先进技术的开发,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技术交流支持平台缺乏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体系知识缺乏,缺少有效的宣传,交流平台;企业之间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交流推广的平台缺失;园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相关工作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有效的技术沟通渠道。
4结论
面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当前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工业园区环境生态状况,然而在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理念发展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理念发展面仍然较窄,实际应用经验仍然较少,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亟需大力拓展,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加强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环保执法体系建设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工作,以便更好的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作者:李靖梅 李娜 李攀荣 孙颖 单位: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福波,张艳,姜峰.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对策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8):43-46.
[2]高颖楠,李丽平.美国环境大数据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J].计算机与网络,2016,42(3):524.
[3]田铁红.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发展探讨[J].研究与开发,2010(5):31-35.
[4]王成新,于雷,王依.广州市水环境网格化管理实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9):15-18.
[5]王小春,臧雯雯.浅论环境监测站的精细化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118.
篇4
NSM规则在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的发展应用已经有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建立了将安全环保管理、船舶设备管理、船舶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急抢险管理以及治安保卫管理等多项内容包括在内的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而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的大部分船舶都已经通过了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内容中规定的标准,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功能的全面发挥为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管理力量。
2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整体安全环保体系管理意识淡薄
整体来说,当前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别领导体系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作用和管理作用视而不见,对管理体系功能的应用流程掌握不熟。同时,部分工作人员在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瞎编乱凑的现象,对于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功能的发挥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2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各个层面的人员对体系文件缺乏相应的理解
具体来讲,部分单位在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施行过程中没有将体系内容、体系流程以及体系标准纳入自身的培训内容中,造成部分岗位工作人员在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标准不达标、工作内容不符合等等现象。同时,部分单位在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内容不够实际、培训模式过于陈旧等等现象,也是造成培训成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2.3体系运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安全环保体系管理监察机构,针对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监控只能通过内部审核以及成果监控2种方式,这也就造成了安全环保体系在各个单位的实际运行内容和运行状态事实上是缺乏监控的现象。同时,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监控工作中还存在着监控内容难以把握、监控到的错误始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改善等等问题现象。
2.4文件与实际运行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在NSM规则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际内容与规则要求不符合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安全管理环保体系事实上是借鉴了其他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内容创建和应用的,在这一过程中安全管理环保体系难免缺少了一定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内容与海洋石油船舶中心之前使用的管理体系在内容、标准以及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象,造成了员工对新的安全管理环保体系不适应,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现象。
3提升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环保管理体体系运行质量的优化建议
3.1加强体系管理队伍建设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在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高层领导的体系内容培训,其次应该加强对体系应用过程中各个单位、部门的体系职责划分工作,最后应该做好对基层员工的体系内容和体系标准的宣传工作,保证中心能够上下一心共同做好体系建设工作。
3.2提升体系培训工作质量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在体系内容的培训工作中应该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体系应用过程中对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实践性的训练。同时,中心还应该改善以往单调的培训方式,加强对仿真模拟培训、岗位调换培训等新型培训方式的应用,充分提高体系内容培训的效果,做好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应用过程中的基础工作。
3.3提升体系管理监控
海洋石油船舶中心还应该针对安全环保体系的运行设置科学合理的监督程序,通过现场监督、内容检查、项目审核、流程核对以及内部审核等诸多手段提升对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监督力度,保证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在海洋石油船舶类的运行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监控。此外,海洋石油船舶中心还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采取足够的奖励标准完成对相关岗位和部门的安全环保体系内容奖励工作,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适用程度。
3.4切实落实体系规定
NSM规则在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的应用以及SMS管理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在SMS管理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体系规则的贯彻落实,切实做好体系内容的应用工作。同时,海洋石油船舶中心还应该在体系文件的下发的过程中做好对其实践性的研究,杜绝出现管理体系文件与管理体系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
4结语
篇5
关键词: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问题
环保部门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础力量,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指导和监督作用,强化环境保护力度,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节能减排成效不乐观,需要环保部门积极采取合理的对策,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良好发展。文章首先对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希望对环保门高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一、目前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节能减排意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及资源的过渡消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造成了威胁,由此才提出节能减排理念。所以部分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停留在简单的字面认知程度,未能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节能减排的工作指标相对模糊,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不明确,难以准确量化核查节能减排工作和落实新增的减排任务量,究其原因就是节能减排意识不足,对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高效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监管己建成的减排工程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实施节能减排,促使很多地区为了响应号召建设了很多减排工程。例如,发电厂不论规模大小均安装了脱硫脱硝设施,同时也配置了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但由于运行这些减排设施会消耗大量的企业资源以及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缩减开支,很多企业的减排设施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成为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摆设,严重影响了各地区减排工作的具体落实。另外,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各地区职能部门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但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导致系统运行缺乏有力的支撑,经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加上缺少全面的监控体系,导致监管力度不足,影响减排工作的成效。
(三)未全面贯彻落实重要政策
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了大量的政策方针,支持全国各地的节能减排工作,但基层环保部门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方针时缺乏时效性,甚至存在政策扭曲或置之不理的问题。例如,国家环保部明确提出各地基层环保部门必须建立污染物排放监控平台,制定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全方位监管地方大型污染物排放单位,及时获取第一手污染物排放数据,为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就目前各地基层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来说,监督平台的建设并不完善,甚至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人员操作,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缺乏科学合理性,同时并未配置专职人员严格监管监控平台,导致国家政策方针执行不到位,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的对策
(一)增强基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
基层环保部门的各项工作人员是高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体力量,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其全面、深入了解节能环保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便于利用自身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高效开展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例如准确分析节能减排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节能减排发展方案,并提交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审核,进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体系,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法律体系
针对目前不少基层环保部门节能环保工作监督不到位、工作成效不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制约了其工作的高效开展。例如,在治理某些部门的污染工程时会牵涉众多利益群体,尤其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其大多是权力部门甚至执法部门,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增加了环保部门的管理难度。目前,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环保法》,但该法规未赋予环保部门行政强制权,表明环保部门发现污染源时只能督促企业自行停止污染行为,若企业未停止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期间存在的人工和时间差给污染企业提供了便利。相关职能部门应在现行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增强环保部门的行政权力,针对大型政府部门主导的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内容和范围进行明确,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大对节能减排影响的宣传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查询系统和信息系统。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企事业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节能减排知识的普及和技术培训,使其深刻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进而主动配合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节能减排系统。另外,生活污染也是环保部门治理的重点内容,应加大对民众的节能减排的宣传,提升其节能减排意识,可以在人群聚集地区举办咨询会或会,讲解节能减排的知识和重要性,使民众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另外,还可以制作一些节能减排的公益广告,利用现代化的媒介如网络、媒体等,加大对节能减排的宣传。努力构建全民节能减排的氛围,提高群众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意识不高、监管不到位以及重要政策方针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环保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工作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为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文会.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4.
篇6
【关键词】农村 环境 法治
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手段和必由之路。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作了足有成效的努力,无论在立法上或制度安排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我国运用法律手段惩处了一些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对遏制环境恶化、促进我国农村环保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农村环境法治工作面临着公众守法意识较差、农村环保执法不力及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安排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村环境治理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
这表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农村特定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从农村的特点和现状中分析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农民及农村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半文盲造就了法盲、半法盲;二是农民小农意识强,注重即时利益,“天生资源现就取,何管明天与子女”;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据调查,就全国而言,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四是农村法制教育与宣传的虚无;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的机会,于是也认识不了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五是农民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与农村环境问题相交叉、相重叠,以至造成从相对贫困到农村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困,一些农民只能依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慑取维持生计,由此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农民物质生活基础的进一步薄弱而更加贫困。四是农村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这些资源根据宪法在权利归属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产生的相当部分的利润或产品却直接为私人所有,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直接造成了公有资源过度使用和滥用,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
1、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上来看,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制度的困局”。
2、农村环境立法滞后,指标不一,体系不健全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还颁布了300多项环保标准。这些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其建立的经济基础与达到的目标上来看,这一法律体系是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人治型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的是一种法治型经济;其次,从此体系的内容上看,现行体系中有关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此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的涉及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另外,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3、执法偏软,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
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一些县、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
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对各乡、村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治村工作缺少监督,对于不依法行政、不依法治村而导致的农村不稳定的责任人,很少追究责任或进行必要的惩处。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二、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着力点
综合以上对农村环境问题原因的分析,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是根本手段和必由之路,而农村环境立法是关键,本人认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当前应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立法
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
筑一个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
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此体系大致应由下列各部分
构成:一是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二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
法;三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四是农村环境标准;五是其他部门法中关
篇7
(一)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概念
关于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目前学界研究甚少,至今也没有产生统一和公认的定义,结合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的概念与特点以及我国环境行政管理的相关论述,笔者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作出如下定义:是指为了恢复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央国务院、环保部到西部所有行政区划内行政管理体制中关于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一系列规则与制度的总称。对这一概念进行分解,可以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对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地域范围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而主体在中央主要就是指国务院和环保部,在地方是西部地区所有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其主要内涵是关于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等三方面。
(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容
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与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单项法律对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比如于2014年4月24日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十条就明文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可见,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等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环保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由此,我国环境保护形成了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从体制内容上看,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主要是包括行政组织结构体系、权力配置结构与职权运行机制的相关内容。
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在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中,目前的这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保障西部生态环境,促进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曾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环保行政部门存在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遗留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另外,在权力配置方面出现了权限设置混乱的现象。我国目前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地方,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诱的现象,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
(二)环保执法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在进行环保执法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环保执法人员,然而在我国西部某些省份的环保执法人员是严重缺少的。根据调查研究,四川省环境监察总队有30多个人,而实际却需要120到150人,缺口很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省竟然还有16个县仍没有环保局。在我国西部不仅面临着执法人员的严重不够,而且环保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的。例如,据调查了解到,在陕西省环保局法规处的5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是曾经进修学习过法律知识。
(三)环保部门在财政上对政府的严重依赖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总体看来,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批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被默许诞生,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本地的纳税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虽然这些污染企业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对象,但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在财政上严重依赖当地政府,其自身地位不独立,所以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赖企业,环保部门依赖政府,所以试想一下,在西部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足的情况下,要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自身投入的经费为代价,要求环保部门去严格执法消除一切污染现象,着实是有些难度。
(四)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运行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局面,分部门管理职权重叠交叉,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部门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虽然有些地方己经出现了一些协调的经验,但是却也不够成熟更没有得到推。
(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富裕,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苦苦为走出吃饭财政、工资财政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大的环境与背景之下GDP的增长遂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在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时,如果严格贯彻执行环保计划的各项指初,必然会关停大量企业,这显然会影响到GDP的增长。理性的人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官员也当然不会例外。地方官员一般在地方任职也就是几年,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尽一切可能推进GDP的增长在短期内效果显著,而环保计划的实施见效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所以,地方官员使尽浑身解数发展GDP成为了必然,环保计划的诸多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完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上文指出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划分行政机构管理权限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环保行政部门的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时,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设立新机构时能及时对原机构撤销或者合并。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人稀,环保任务严重而环保执法人员却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加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建设,壮大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执法力量九龙治水最后却也没有把水的问题解决就是对行政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后果的生动体现,所以对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并清晰其权限范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根据部门的性质来进行抉择,因为不同性质的部门主要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另外也要讲究效率以及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加强西部环保执法的队伍建设,保障环保事业的执法力量
一项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因为这是基础,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践行,因为这是关键。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在进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西部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执法人员数量是否充足、素质的高低就是这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所以,首先应该增加环保行政人员编制,扩充环保执法队伍,严格把关环保行政人员的产生方式,例如,在每年的环保公务员招考时,可以提高考生的报考条件,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进行限制,这样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保证被录取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如此,还需要依法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科学基础教育、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等岗位业务培训,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国环保财政不独立,每年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现行的体制,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在环保这一块,可以在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能够增加各种费用的返还比例,比如说,对于排污费的比例可以从20% 曾到30%。
(四)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跨部门、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这样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部门之间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妥善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并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篇8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乡规划
一、城乡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城乡规划的法律,根据该法的界定,城乡规划有五大体系组成,分别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作为统筹城市发展的行动计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引导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之一。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用发展的视角看城乡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规划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虽然对城乡规划的监督投入了相当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投入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取得的成果还不能彻底抑制城乡规划中的腐败现象。总之,目前城乡规划的监督效率还比较低。
2.城乡规划决策机制缺乏公共参与。
由于我国城乡化发展的进程比较短,再加上公众的民主思想不足,文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更多的是规划管理部门单向地向公众公布规划的结果,城乡规划无论是前期的咨询还是后期的决策,公众的参与程度都比较低。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中,城乡规划还缺少“立法为民,规划为民”的思想。
3.城乡规划体系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城乡规划作为统筹城市发展的行动计划,有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五大体系组成。在我国城乡规划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五大系统由于职能重复,权限划分不明,出现问题后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呈现高效的协调机制。
二、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
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现。
三、城乡规划实现低碳环保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呈现出一种增长的趋势,在全球气温逐渐升高的今天,城乡规划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城乡规划要想彻底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城乡规划中采取节能环保技术。
根据相关研究,城市可以完成80%的减碳工作,因此采取节能环保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是首要任务。例如可以在楼房屋顶装太阳能电磁板,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来取代传统的石油资源来实现节能环保。
2.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降低能源消耗。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60%的消耗来源于汽车,因此城市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要大力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减少人们出行对汽车的依赖程度,最终形成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导,并与公共交通高效衔接的绿色交通模式。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环保汽车和燃料,降低能源消耗。
3.用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城乡规划。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城乡规划中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低碳环保,在关注低碳环保的同时也要超越低碳环保。我们要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城市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低碳环保、从综合的角度、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城乡规划,把实现低碳环保从细微处入手,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落到实处,使“低碳环保”不会变成昙花一现的名词。
4.城乡规划加强法制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影响城乡规划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建设,城市规划的法制化是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城乡规划的法制化可以使城乡规划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避免城乡规划按照某个领导的意愿进行,或者出现城乡规划的结果朝令夕改的现象。
5.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职能。
构建低碳环保城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城市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城市治理方面,实现十七提出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模式;优化政府智能还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发展型政府为监管型政府。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更应该在城乡规划中做到低碳环保。城市作为减碳的主体,应该把构建低碳、环保和生态的城市作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袁丽丽,黄绿筠. 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5,(01) .
篇9
关键词:基层 环境执法 难题 对策
环境执法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县乡基层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许多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一些环境管理制度未能很好地落实。
1 基层环境执法工作的难题
1.1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
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越级上访者有增无减。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依赖专项行动,经常性的工作靠突击抓,工作陷入被动。
1.2缺少技术规范
依法行政讲究的是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然而,当前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对某一行为施行多种行政方式的屡见不鲜。如:建筑工地噪声的超标排污费征收,有的县只征收夜间的,有的县白天、夜间都征收。
1.3环境部门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权
环境执法主体缺乏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手段。如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划拨、关闭等,这使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面对环境违法行为常感到束手无策。在我国,行政级别高,意味着权限大,行政资源丰富。由于有这样的级别距离和权力限制,地方政府官员、环保执法人员跟他们连平等对话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监管执法了。
1.4行政处罚不规范
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遇到上级领导打招呼、批条子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而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只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处罚委托程序不完善。
1.5环境执法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吃拿卡要、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串通违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环境监察部门已经发生违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件。
2 原因剖析
上述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人为因素、体制因素,还有法律法规不完备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2.1环境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环境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本地区、本部门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局部的眼前利益,认为环保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就是想收点钱,没有什么用。另外,我国一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原则性规定得多,实际操作性差,有些法律法规还相互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执法。
2.2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当的行政干预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县市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比较贫穷。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为了显政绩、出成绩,快速促进经济发展,不顾国家产业政策,撇开环保部门上项目,这些被贯以重点保护的明星企业,往往都是排污大户。
2.3环保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手段滞后
在地方上很多人认为环保部门是个好单位,进了大批非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懂环保法律法规,有些人素质差,吃、拿、卡、要,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者形象。同时,因县级环保部门大部分经费紧张,没有必要的执法装备,有的至今无交通工具,通信设施跟不上。另外,执法的基础工作监测站建设不健全,制约了环境执法。
2.4环境执法机制不健全,环境执法程序不完善
环境执法本身既是执法过程,也是一个环保技术的应用过程,需要环境监测来判断,环境监理来调查,环境法制来处理,环境稽查来执行。但在实际中,机构不健全,又没有明确职责,没有行政执法责任制,干错了不追究,不干也不追究。环境执法制度不完善,执法程序不规范,该监测的不监测,现场勘察无记录,造成环保执法无据可查。
3 破解难题的对策
3.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执法队伍
一是要定期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环境标准、环境政策、执法程序、工作准则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通过奖勤罚懒,扬优抑劣,对那些工作不负责任,行政不作为,弄虚作假,的执法人员,要建立处罚和退出机制。
3.2加强环境执法力量,提高公众参与度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监管的机制与制度,构建完善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能,公众的外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作用,形成相互制衡的三元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量,提高公众参与度。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进重点污染源企业年度环境报告书制度。实行企业年度环境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环境违法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
3.3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应逐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执法手段,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环境保护行政责任追究制,增强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对环境法律法规中义务性条款均要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条款。完善确立既罚单位也罚个人的双罚制度。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法手段。从法律上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主体的地位,赋予环保部门关停、查封、扣押、没收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填补有些领域的法律空白,增强现有法律的可操作性。增加企业违法成本,提高企业守法收益。采取经济激励手段,对守法企业进行政策支持扶持。理顺执法体系,加强环境稽查,建立刚性的环保警察制度,逐步建立中国的环保警察队伍。
3.4加强现场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与权限,避免上下级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或管理空白,杜绝遇事推诿或越俎代庖的情况出现。二要进一步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加强检查深度,彻底解决排污单位故意闲置治污设施、超标排污等违法现象,使现场监察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从而提高现场监督监察质量,为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要改变以往环保部门单一检查的方式,争取人大、政协、政府的支持,联合公安、工商、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重点解决一些执法老大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和谐环境为目的,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抓紧抓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二)目标任务。建立健全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镇(街道)属地管理、各部门各单位分线管理的环境保护工作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问责制,确保全县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质量不断完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职责分工与工作要求
(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各镇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是本辖区内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环保工作负全面责任,务必亲自安排、亲自调度、坚决落实。各镇(街道)要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2、各镇(街道)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本辖区内建成区和村庄的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运营监管工作,不折不扣地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标排放等工作,做好辖区村庄、生产经营单位的环境保护监管,坚决避免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取缔“十五(土)小”和“新六小”企业,不得默许、纵容甚至支持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生产经营单位在本辖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否则,要严肃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3、各镇(街道)要协助环保部门搞好环境执法、环境处理、污染纠纷调解、污染事故处理以及其他环境保护活动;要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农药、化肥的使用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严禁露天焚烧秸秆;要协助畜禽管理部门做好畜禽养殖、加工的污染防治,科学合理规划统一的养殖、加工小区,便于污染的集中治理;要协助其他相关部门做好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1、环保部门要依法对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并对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搞好指导、协调、督促和考核。
2、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责任。
3、环保及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监管职能。
4、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在履行项目审批、颁发证照等职责时,要认真落实环保审批前置制度,严格按照[2007]64号文件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三)各生产经营单位
1、企业法人代表是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按照环保审批要求必须进行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依法予以坚决取缔。
3、各企业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申请验收。
4、各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杜绝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环境安全。如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务必在第一时间报告县环保部门和所镇(街道),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扩大。
5、各重点排污企业要成立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对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发现超标现象及时向县环保部门汇报。
三、监督管理措施
(一)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好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与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抓好环境质量控制、建设项目管理、环境执法监督、环境监测预警、污染事故处理“五大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县环保局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确保各项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制度落到实处。
(二)加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大重大环境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做到反复排查、彻底整改。重大环境事故隐患未整改前,要切实落实好各项监控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属地镇(街道)和企业三级责任,强化日常监控,严格落实监管措施,确保监控到位。要认真开展重大污染源风险评估工作,积极推进重大污染源监控网络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全县重大污染源网络化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