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调查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统计调查;一般性问题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区别。
二、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1.普查。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2.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地、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2)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和开调查会。
三、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必要性
统计调查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大型调查,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要想使调查圆满完成,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方法,都要事先设计一个完整、周密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方案是统计设计在统计调查阶段的具体化,它是保证调查顺利进行的前提。
2.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
制订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决定着不同的调查内容和范围。目的不明,任务不清,就无法确定向谁调查,调查什么及怎样调查等问题。整个调查工作就会陷入盲目混乱之中,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
①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指在某项调查中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现象的总体,它由许多性质相同的个别单位所组成。②调查单位。调查单位是指在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即调查单位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两者是有区别的,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在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调查对象(统计总体)是全国所有工业企业,调查单位(总体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此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两者一致;又如,在进行工业企业设备普查时,调查对象(统计总体)是全国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调查单位(总体单位)是每一台设备,报告单位(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这时,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两者不一致。
3.确定调查项目,拟打调查表
(1)确定调查项目。调查项目即调查标志,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向被调查单位登记什么内容。
(2)拟订调查表。将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上,就构成了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
(1)调查时间。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点现象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时期现象要明确规定所属资料的起止时间。
(2)调查期限。调查期限是诣进行整个调查工作的时限,即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
5.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是指对人、财、物的统筹安排问题。如调查人员的培训、调查经费的预算开支办法和调查的各种物质推备等。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医科大学拟开展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的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本硕连读,按照实验课分班,分别从这些专业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调查325名学生。
1.2 方法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后,采用自编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等,共设21个条目。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325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带教老师的要求75.4%的学生希望教师年龄在30~50岁之间,68.3%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学历在硕士及以上,80.0%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仅有34.2%的学生希望采用双语教学,87.3%的学生希望1~2名老师带教实验课,见表2。
2.3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时间和内容的要求86.5%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86.8%的学生希望实验课多开展相互讨论,96.9%的学生希望采用案例教学,70.7%的学生希望每次实验课时间安排为三节课,72.4%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理论讲解时间为30~40min72.9%的学生希望增加软件操作方面的实验内容,89.8%的学生希望增加更多先进统计技术和知识,见表3。
2.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及其教学要
素重要性的认识7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96.9%的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94.4%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示教、分组练习、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辅导、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回顾和总结。
2.5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56.3%的学生对目前带教老师感到满意,但仅21.9%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程设置感到满意,39.1%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教学感到满意,55.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验课内容安排少了,见表4。
3讨论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许多高校都把教学评价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3]。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功能,是改进和控制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本次调查较全面地反映了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及满意度,尽管学生的评价也有部分偏颇之处,但仍可反馈出重要的教学信息。
本次调查有4.3%的学生对目前带教老师不满意75.4%的学生认为教师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最为合适,80.0%的学生要求带教老师的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68.3%的学生要求带教老师的学历在硕士及以上,87.3%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由1~2名教师带教最为合适。从中可以看出,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带教老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与目前师资情况仍有部分差距,目前医科院校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的带教老师多为资历较低的年轻老师和研究生。所以,学校一方面要提高这些年轻老师和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多安排副教授及以上的教师带教实验课。
篇3
【关键词】“企业一套表” 统计工作 思考
在“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我国的统计调查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实施这个统计调查制度,很多地区的各级领导都相继加大了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对统计机构的监督,对统计违法的惩罚力度。随着“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的实施,我们要看到这个制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成效和进步,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要求我们去改正,很多教训要求我们去吸取。
一、“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的成效
通过“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在统计工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进步。
(一)有利于提高统计效率。“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一方面提高了名录库的管理效率,使名录库消除了单位名录的重名重码,避免了重复统计。在“企业一套表”中要求必须每个专业都要统一名录库,这样就使名录库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另一方面提高了报送统计报表的效率。在原本企业的报表报送中,要经过多个环节,需要很多繁琐的程序,通过实施了“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使报表一体化,各个专业的报表在网上能够直接看到,不仅使统计工作公开公平,更重要的是使各个专业领导能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各个企业的情况,节省了时间,消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减轻对基层统计的负担。“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对于数据的调查可以直接进入互联网直报平台,进行数据的获取、审核;专业统计指标的初步整合、精简等都进一步深入,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基层人员填写企业数据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基层人员的业务布置也更加简化,统一布置企业的每个专业,直接进入“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系统,进行数据的登入、审核,使基层人员的工作省时省力,减轻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有利于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都是在网上即报即审,减少了环节繁琐转换的数据遗失和遗漏,同时也是在网上直接的进入系统输入,对于错误和差距,网上系统能够直接指出和改正,有错误程序能够及时提示及时自动修复,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报送的真实性。同时网络系统也能对数据进行实时的记录、查询、修改,也有记录的保存和修改的数据及人员显示,这样能有效的防止人员对数据的原始性破坏和干预,直接保护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无人为干预的公平公正性,保证了数据的质量。
(四)有利于提高统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的实施在统计工作上就是通过网络平台,采用信息化的技术使统计工作能够有效有质量的完成。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软件,消除了其他的弊端,是信息化建设的体现,同时也使统计工作的数据有效的处理和规范。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结果,有利于信息化的建设。
二、“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的问题思考
在成果的喜悦下,我们不能因此掉以轻心,飘飘然,认为“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毫无缺陷和问题,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看到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所带来的问题,应以此为戒。
(一)在报表表式中和统计指标体系中,由于对国家报表制度的考虑过多和对基层人民的负担减轻的压力过大下,使得设置并不完善,有很多的缺陷和漏洞,填表和录入有很大的重复和繁琐的程序,反而使各专业中的指标严重重复。
(二)统计工作中,不少统计工作人员在录入系统数据时的专业态度不够,太寄托希望给系统,出现不认真、不仔细的情况,使数据出现遗漏和遗失,统计表中纰漏太多,差错不断,同时又在系统输入数据时出现操作不当导致统计表的表内、表间都有不少的差错,甚至是指标的缺项,使系统后期除错的工作量加大,耗费时间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的实施有安排不太合理的地方,对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甚至有分工的空白处,导致数据传送的断层,这是统计人员的致命错误,可见“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计工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性。
三、“企业一套表” 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的工作体会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实施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对科学规律总结后产生的产物,是统计改革的正确方向,有实际的代表性和发展的前途性。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后所出现的成果和问题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最后在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一套表”统计调查制度,要做到几下几点:一是对名录库的规范管理;二是对统计机构人员的强化培训;三坚持政府和人民的指导和监督。
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70癌痛规范化护理对癌痛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癌痛规范化护理前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癌症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癌痛规范化的护理。其中男49例, 女51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9.78±8.85)岁。其中肺癌患者17例, 胃癌患者29例, 直肠癌患者14例, 肾癌患者20例, 肝癌患者20例。参与研究的100例患者均符合癌性疼痛的诊断标准[1], 均为恶性肿瘤患者, 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与智力障碍, 生存期均在1个月以上, 并且住院时间>2周。研究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排除了因其他疾病、治疗或者是手术后产生疼痛的患者。
1. 2 方法 规范化护理措施实施之前, 仅对患者进行传统的护理, 例如要求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用止疼的药物, 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常规的护理措施, 并分析其效果同时对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患者入院3周后, 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具体包括:①成立经过专业规范化护理培训的护理小组, 要求小组护理成员能够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实施各项护理工作。所有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疼痛护理经验;同时能够掌握各种疼痛评估的方法, 了解各种止痛药的性质、用法和副作用及应急处理措施;掌握肿瘤科的护理技能和疼痛科的护理技能。②医院健全关于癌痛治疗的规范化制度。③对所有癌痛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从开始实行规范化护理之后, 每周都对患者进行1次疼痛评估。④在进行疼痛评估的过程中, 为患者制定独立的疼痛档案, 填写评估单, 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也做好相应的记录。依据患者的疼痛情况为患者进行用药, 然后对用药的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记录评价的结果。⑤疼痛的护理方法主要有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主要是常规的止痛药;非药物则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慰藉,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做适量的运动, 同时结合中医的针灸、按摩以及理疗等方法为患者进行镇痛护理。⑥在整个过程中, 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愉悦的身心条件对疼痛的作用, 同时让患者配合疼痛评估, 了解疼痛评估对患者疼痛护理的帮助。⑦出院后, 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 内容包括患者疼痛的部位、疼痛评分以及使用止痛药的剂量、不良反应、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前后均对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满意程度的调查。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接受规范化护理前后, 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 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规范化护理, 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护理实施之前,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 对癌痛患者进行癌痛规范化护理前与进行癌痛规范化护理后, 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护理后,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护理前(P
篇5
一、相关红树林的知识: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淤泥滩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是具有高生产力、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的特殊生态系统。同时,红树林还有护堤削浪、净化沿海生态环境等功能。全世界红树植物种类有24科、30属、83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主要在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主要有木榄、桐花树、杯萼海桑、木果楝、秋茄、白骨壤等。
二、调查时间:2010年8月3日。
三、调查地点:北部湾畔葵子海堤外一片红树林。
四、调查目的:红树林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
五、调查过程记录:
1、在红树林中离地面1.5m处放置气温计。早上8时,气温为26℃,海水温度为24℃;中午12时,气温为35℃,海水温度为30℃。采集红树林下的土壤,测量出土壤的PH值为6.4,属偏酸性土壤。
2、调查的红树林品种为白骨壤。白骨壤属马鞭草科,耐盐和耐水淹能力最强,是北部湾钦江入海口滩涂上分布很广的红树植物,白骨壤拥有发达的指状呼吸根和隐胎生硕果(可食用)。在红树林中界定4的调查样本,样本中有白骨壤4株,其中2株为幼苗,高度为1.2m、0.8m,另外2株高度均在2m以上,有指状呼吸跟24条,树枝末梢挂有数量不等的隐胎生果实以及脱落在淤泥上的果实、果皮和落叶。白骨壤的叶片表面有厚的角质层,叶片表面有盐腺泌盐。
3、对红树林中的动物观察。之一是弹涂鱼,这种鱼的鳃腔很大,能储藏大量水分,水中溶解的氧气经过循环系统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且其皮肤密布毛细血管,能辅助呼吸。另外,它的胸鳍肌肉非常结实,使其能在泥土表面弹跳自如,故当地人把它称为跳鱼。它可以在红树植物茎部和支柱根等垂直的表面攀爬,在涨潮时攀附在红树林、岩石上休息,在退潮时到淤泥上爬行觅食。虽然弹涂鱼能离开水休息、觅食,但是它也在淤泥里开挖一个洞穴,可以逃避各种威胁。烈日炎炎时可以钻进洞内避暑;退潮时,这些洞穴可以延伸到水线以下,获得海水,供其呼吸,遇到鸟类、鱼类等捕食者时,会迅速遁入洞穴逃生。另外,弹涂鱼还可以将洞穴作为育婴室,受精卵是在洞穴里发育成熟孵出幼鱼。之二是各种蟹类。红树林中淤泥里有很多洞穴,其中大部分是蟹洞。这次我们观察到招潮蟹、相手蟹、和尚蟹。相手蟹在白骨壤树干下部忙碌地寻找食物;数个招潮蟹半隐着身子在洞穴里,露出一双像火柴梗似的眼睛,还有一些雄性招潮蟹各自挥舞着红色的大螯相互示威;更多的是一群数量众多的和尚蟹(沙蟹),它们不断地吞食滩涂上的泥沙从而过滤其中的微生物。之三是各种贝类,红树林中有数量很多的软体动物,主要有腹足类和双壳类。红树林下的地表上有蜗牛、玉螺、钉螺等;潜居于底泥中的有文蛤、泥蚶、红树蚬等;附着于红树林树干或叶片上的有牡蛎、藤壶、黑荞麦蛤等。所有这些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的是以红树林中的落叶、花朵、藻类为食,有的以肉类(包括腐肉)为食,有的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篇6
我国的农地转用主要通过农地征收实现,依靠土地征收权,政府在支付征地补偿费或者由用地者先行垫付征地补偿费后,强制性地取得集体农地并将之转为国有土地,然后再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土地用途予以统一供应。在此过程中,农民获得征地补偿费,政府取得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即实现了土地发展权归公和土地增值归公。一些学者(贾生华、张宏斌等,2003;刘燕萍,2002;任浩等,2003)对农地转用中的这种土地收益分配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专门针对征地补偿的调查分析或个案调查,没有分地区、分土地供应用途、分土地供应方式对征地补偿和土地增值收益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而系统地分析、比较我国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对于完善土地政策体系、改革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都是必要的。
为此我们在东、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进行了农地转用项目的抽样调查。这里我们利用江苏省昆山市、安徽省桐城市、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情况做一具体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抽样调查的项目都是在2001~2004年已经完成农地转用报批、土地征收和土地供应的项目用地,调查并没有按照土地供应用途等进行分类抽样而是完全随机抽取样本的。3地调查收集并整理后形成的有效样本145个,其中江苏省昆山市40个,安徽省桐城市50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55个。按照用地类型划分,其中工业用地项目103个,占71.0%,商业、商品住宅、办公、商住综合和旅游用地项目33个,占22.8%,公益性用地项目9个,占6.2%;按照用地供应方式划分,协议出让供地项目123个,占84.8%,“招拍挂”出让供地项目13个,占9.0%,划拨供地项目9个,占6.2%。
这3个调查地区都属于建制市区。2001~2004年间,这些地区农地转用数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趋势,与此相一致,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地处东部的昆山市农地转用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量,明显高出地处中西部的其他两个调查地区。从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用途来看,多数地区以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公益性用地为主,说明工商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公共建设投资是带动农地征收和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从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方式来看,各调查地区主要以协议和划拨方式供应,2002年开始不同程度地对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娱乐等4类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
本文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运用3个调查地区的建设项目用地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分析在农地征收中农民实际获得的征地补偿费情况;在第三部分具体分析政府在农地征收和土地供应过程中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使用情况;第四部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地转用中的征地补偿费
在土地征收中必须对农民的土地财产给予公正的补偿(just compensation)是无须争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公正的补偿,最一般的理论解释是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fair market value)进行的补偿,或者说按照被征收土地在公开市场上能够实现的客观价值进行的补偿。问题是公开市场在我国应当指哪一类土地市场,对此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公正补偿就是按照农用地的市场价格即农用地内部流转的市场价格进行的补偿,而一些主张开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和适度允许规划许可转用的集体农地直接入市的学者(黄小虎,2003;蒋省三、刘守英,2003;王小映,2003)实际上认为,公正的土地财产补偿就是参照农地转用市场价格进行的补偿。实践中,我国农用地内部流转市场发育缓慢,受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和土地用途管制严的约束,农用地内部市场价格过低,同时又不存在合法的农地转用市场,因此很难按照农用地内部流转市场价格和农地转用市场价格来判断征地补偿费的高低,这里我们参照国家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和市场发生的土地供应价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和绝对水平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3大部分。法律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同时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在《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范围内,3个调查地区都规定了当地征地补偿费的具体执行标准。2004年底以前,江苏省昆山市执行的耕地年产值标准为1.8元/平方米(1200元/亩),执行的耕地征地补偿费标准为18元/平方米,安置补助费标准为0.5~1万元/人(按照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计算,约合10.0元/平方米左右),青苗补偿费标准为0.9元/平方米,合计耕地的补偿费标准一般为28.9元/平方米。安徽省桐城市规定水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8.1元/平方米,安置补助费标准为20.2元/平方米,青苗补偿费标准为0.75元/平方米,合计29.0元/平方米;旱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7.2元/平方米,安置补助费标准为18元/平方米,青苗补偿费标准为0.6元/平方米,合计25.8元/平方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规定的耕地年产值标准为2.25元/平方米(1500元/亩),规定一类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18元/平方米,二类耕地为15.75元/平方米,三类耕地为13元/平方米,其他农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为6.75~9.0元/平方米;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0.75万元/人(按照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计算,约合16.4元/平方米);蔬菜地的青苗补偿费标准为1.8元/平方米,种植粮食的耕地的青苗补偿费标准为1.69元/平方米;合计法定的耕地征地补偿标准为31.0~36.0元/平方米。
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综合各类用地计算,江苏省昆山市的征地补偿费平均水平为34.3元/平方米,安徽省桐城市的征地补偿费平均水平为26.3元/平方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征地补偿费平均水平为38.5元/平方米。可以看出,调查地区实际发生的征地补偿费基本上都处于当地地方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的上限水平甚至超出了上限水平,但是,与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前3年平均年产值30倍的最高限相比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虽然各调查地区在计算征地补偿费时采用的土地年产值和倍数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地区差别不是很大。不过,从抽样样本来看,在个别地区征地补偿费因土地供应用途和供应方式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存在“同地不同价”的问题。
在征地补偿费构成上,除昆山市外,其他两地的安置补偿费都高于土地补偿费。总体平均而言,安置补偿费所占份额(51.1%)超过了土地补偿费的份额(43.2%);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作为征地补偿费的最主要构成部分,二者占到了征地补偿费总额的94%以上(见表1)。
表1 征地补偿费的构成情况 单位:元/平方米、%
地区
土地补偿费
安置补助费
青苗和其他补偿费
征地补偿费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数额
占比
昆山
18.0
52.5
15.4
44.9
0.9
2.6
34.3
100
桐城
7.3
27.8
16.0
60.8
3.0
11.4
26.3
100
新都
17.5
45.5
19.3
50.1
1.7
4.4
38.5
100
平均
14.3
43.2
16.9
51.1
1.9
5.7
33.1
100
(二)征地补偿费的相对水平
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供应价格不同,因此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按照抽样样本计算,昆山市平均土地供应价格为216.4元/平方米,征地补偿费占平均土地供应价格的15.9%;桐城市平均土地供应价格为168.9元/平方米,征地补偿费占平均土地供应价格的15.6%;新都区平均土地供应价格为135.2元/平方米,征地补偿费占平均土地供应价格的28.5%。很显然,由于东、中部地区各类用地的平均土地供应价格较高,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比例要高出西部地区。而严格意义上的土地财产补偿,即土地补偿费,在昆山、桐城、新都3地分别只占到平均土地供应价格的8.3%、4.3%和12.9%。
按照土地征收后的不同供应用途分析,在公益性用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在50%左右;在工业用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在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在6%~25%之间。由公益性用地到工业用地再到商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随着土地供应价格的提高,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逐步降低(见表2)。
表2 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比例(分土地供应用途)
单位:元/平方米、%
江苏省昆山市
安徽省桐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土地供应用途
征地补 土地供 占比
征地补 土地供 占比
征地补
土地供
占比
偿费
应价格
偿费
应价格
偿费
应价格
经营性用地
36.1
546.4
6.6
26.2
287.9
9.1
37.5
153.1
24.5
工业用地
34.2
167.0
20.5
26.4
91.5 28.9
38.3
133.3
28.7
公益性用地
32.8
65.8
49.8
25.6
79.9 32.0
57.7
99.3
58.1
总体样本平均
34.3
216.4
15.9
26.3
168.9 15.6
38.5
135.2
28.5
按照土地征收后的不同供应方式分析,在以划拨方式供应的土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在50%左右;在以协议方式供应的土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一般在20%~30%;在“招拍挂”方式供应的土地中,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一般在4%~20%。很显然,由划拨到协议出让再到“招拍挂”出让,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逐步降低。从抽样样本来看,在“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中,由于各调查地区具体采取的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的组合策略不同等原因,土地供应价格的平均水平和征地补偿费占比也就不同。比如,新都区以挂牌方式为主,加上土地需求没有东中部地区旺盛,所以“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平均供应价格不是很高,征地补偿费占比则较高;昆山市以招标方式为主,而桐城市以拍卖和挂牌方式为主,这样桐城市“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平均供应价格要高出昆山市,征地补偿费占比则相反(见表3)。
表3 征地补偿费占土地供应价格比例(分土地供应方式)
单位:元/平方米、%
江苏省昆山市
安徽省桐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土地供应方式
土地供
土地供
土地供
补偿费
应价格 占比
补偿费
应价格 占比
补偿费 应价格 占比
招拍挂
37.3
543.8
6.9
31.9
669.8
4.8
33.6 177.1
19
协议
34
167.6 20.3
25.6
117.4 21.8
38.4 134.3 28.6
划拨
32.3
65.8 49.1
25.6
79.9
32
57.7
99.3 58.1
总体样本平均
34.3
216.4 15.9
26.3
168.9 15.6
38.5 135.2 28.5
三、农地转用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使用,土地价格一般会发生上涨,即发生土地增值。对于这种土地增值,我国土地经济学家周诚(2002)从理论上将其分解为由宗地内业主投资带来的直接投资性增值、由宗地外投资辐射引起的外部投资辐射性增值和由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变换等引起的稀缺性增值,并将由宗地外投资辐射性增值和由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变换等引起的稀缺性增值这类并非业主直接投资引起的增值称为土地自然增值,主张土地自然增值归公并由社会公平分享。国外一些学者(Epstein, Richard A. , 1985; Anders-on, J. E, 1993; G. C. V-an Kooten, 1993)分析了在存在农地转用市场和规划管制的情形下农地价格和市地价格的差异,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会使一些土地业主获得意外所得而使另一些土地业主蒙受意外损失,因而主张运用税收等手段对意外所得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公平。这些分析增进了人们对土地增值成因的理解,有助于完善土地政策体系,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很难对土地增值按照其成因进行具体分解。
这里我们根据政府取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具体环节和土地增值的实现形式,将我国农地征收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作两部分来加以分析。一部分是在土地征收即土地取得环节政府以税费的形式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我们称之为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另一部分是在土地供应环节政府通过用地者支付的土地受让价款或者土地出让金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我们称之为二次土地增值收益。
(一)土地征收环节取得的初次土地增值收益
土地征收环节取得的初次土地增值收益,表现为政府在土地征收环节刚性征收的税费,具体包括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征地管理费以及其他搭便车收费如农业建设基金等。这部分土地增值收益随着土地征收的完成而由政府实际取得。其中,耕地占用税由具体负责办理土地征收的县、市政府负责征收并安排使用,专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开垦费是依据耕地补偿制度,由占用耕地又不能自行开垦补充耕地的用地者向县、市政府缴纳的耕地占用补偿费,用于补充新的耕地;征地管理费由具体负责征地工作的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所属的征地服务机构收取,主要用于征地、安置、拆迁过程中的办公、业务培训、宣传教育等业务开支,类似于中介事务性质的成本支出;一些地方征收的农业建设基金等其他收费也主要用于农业开发。虽然这些税费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但是它们都来源于土地增值。如果把完成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定义为土地取得价格的话,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就是土地取得价格和征地补偿费相比较的增加值。
根据抽样调查,综合各类用地计算,在土地征收环节政府取得的税费收益的平均水平是,江苏省昆山市32.3元/平方米,安徽省桐城市19.0元/平方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1.5元/平方米(见表4),土地的平均取得价格分别为66.6元/平方米、45.3元/平方米和60.0元/平方米,政府税费收入占当地平均土地取得价格的比例分别为48.5%、41.9%和35.8%。这说明,在土地征收环节政府通过税费的形式取得了接近于征地补偿费水平的初次土地增值收益。
表4 农地征收中的政府税费收入
单位:元/平方米、%
地区
征地管理费
耕地占用税
耕地开垦费
其他
合计
昆山
1.5
8.3
9.0
13.5
32.3
桐城
1.0
5.3
7.0
5.7
19.0
新都
1.6
6.7
13.2
0.0
21.5
平均
1.4
6.8
9.7
6.4
24.3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虽然政府税费是刚性征收的,但是,由于对公益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税费减免,因此初次土地增值收益的绝对数额一般表现出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娱乐等4类经营性用地高于工业用地、工业用地高于公益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土地高出协议出让土地、协议出让土地高出划拨土地的特点,而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供应价格中的占比则相反。
表5 土地取得环节的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分土地供应用途)单位:元/平方米、%
] 昆山
桐城
新都
土地供应用途
政府税
占土地供
政府
占土地供
政府税 占土地供
费
应价格比
税费
应价格
费
应价格
经营性用地
46.8
8.6
20.9
7.3
20.7
13.5
工业用地
30.3
18.1
17.9
19.6
21.5
16.1
公益性用地
23.5
35.7
17.2
21.5
26.6
26.8
总体样本平均
32.3
14.9
19.0
11.2
21.5
15.9
表6 土地取得环节的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分土地供应方式)单位:元/平方米、%
昆山
桐城
新都
土地供应方式
政府
占土地供
政府
占土地供
政府
占土地供
税费
应价格比
税费
应价格比
税费
应价格比
招拍挂
46.6
8.6
26.6
4.0
20.9
11.8
协议
30.3
18.1
18.3
15.6
21.4
15.9
划拨
23.5
35.7
17.2
21.5
26.6
26.8
总体样本平均
32.3
14.9
19.0
11.2
21.5
15.9
(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
在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表现为土地供应价格扣除征地补偿费、政府税费即初次土地增值收益后的余额。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因土地区位、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土地平整程度、土地供应用途、土地供应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等的不同而不同,是富有弹性的。由于现实中政府的土地供应与土地开发投资在空间上必然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点,政府会以“生地”和“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等不同开发程度的“熟地”来供应土地,因此,所谓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是对应不同的土地开发程度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一般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开发成本,它相当于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形成的土地增值,另一部分是扣除土地开发成本后的土地供应纯收益。
从表7、表8可以看出,这种包括土地开发成本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在地处东部城镇密集发展地区的昆山市和地处大城市郊区的新都区要高于地处一般农区的桐城市。综合各类用地,平均而言,这种二次土地增值收益一般占到平均土地供应价格的55%以上。分土地供应用途来看,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多数在80%以上,工业用地在50%以上,公益性用地一般在15%左右。分土地供应方式来看,“招拍挂”出让土地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占土地供应价格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协议出让土地在55%以上,划拨土地在15%左右。
表7 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分土地供应用途)单位:元/平方米、%
昆山
桐城
新都
土地供应用途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经营性用地
463.6
84.8
240.8
83.6
94.9
62.0
工业用地
102.5
61.4
47.2
51.6
73.5
55.1
公益性用地
9.5
14.4
37.1
46.4
15.0
15.1
总体样本平均
149.8
69.2
123.6
73.2
75.2
55.6
表8 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二次土地增值收益(分土地供应方式)单位:元/平方米、%
昆山
桐城
新都
土地供应方式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二次土地 占土地供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增值收益 应价格比
招拍挂
459.9
84.6
611.3
91.3
122.6
69.2
协议
103.3
61.6
73.5
62.6
74.5
55.5
划拨
10
15.2
37.1
46.4
15
15.1
总体样本平均
149.8
69.2
123.6
73.2
75.2
55.6
二次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土地开发成本后的余额为土地供应纯收益。由于各调查样本的土地开发程度并不一致,这样要在所有样本的土地供应价格中按照统一的土地开发程度扣除土地开发成本以计算统一标准的土地供应纯收益是比较困难的。这里,我们假设调查地区的全部工业用地以包括征地补偿费、政府税费和土地开发成本的成本价来供应,即以不取得土地出让纯收益的价格来供应,在这种假设下平均的土地开发成本就等于工业用地的土地供应价格减去平均的土地取得价格。按照这种假设计算的土地开发成本分别为昆山市100.4元/平方米、桐城市46.2元/平方米、新都区73.3元/平方米,计算得出的土地出让纯收益见表9。
表9 土地供应纯收益 单位:元/平方米、% 土地供应用途
昆山
桐城
新都
和方式
土地供应 占土地供
土地供应 占土地供
土地供应 占土地供
纯收益
应价格比
纯收益
应价格比
纯收益
应价格比
经营性用地
363.1
66.5
194.6
67.6
21.6
14.1
公益性用地
-90.9
-
-9.1
-
-58.3
-
招拍挂
359.5
66.1
565.1
84.4
49.3
27.8
协议
2.9
1.7
27.3
23.3
1.2
0.9
划拨
-90.4
-
-9.1
-
-58.3
-
总体样本平均
49.4
22.8
77.4
45.8
1.9
1.4
可以看出,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和“招拍挂”出让土地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出让纯收益,公益性用地和划拨用地则一般不取得纯收益,而是通过低价供应由政府变相进行了补贴。“招拍挂”出让土地的纯收益水平具体受到土地需求、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结构、土地区位以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的具体组合策略和土地开发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表9也反映出在土地需求相对比较旺盛的昆山市和桐城市,土地出让市场的特点表现为,政府以成本价或者低于成本价的地价供应工业用地以招商引资,以高价供应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以取得高出土地成本价的土地出让纯收益,类似于采取了“工业用地低价、经营性用地高价”的土地市场营销策略。而在土地需求相对不太旺盛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土地出让市场的特点表现为,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价格差距不是很大,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政府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土地出让纯收益,土地出让价格类似于成本加价的市场营销定价策略下的情形。
(三)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和使用
在初次土地增值收益中,征地管理费属于农地转用过程中的中介事务性质的成本支出,并不形成政府的公共投资资金来源,其他税费如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等在政府取得后又以公共投资的形式予以支出。在二次土地增值收益中,土地开发成本是城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城市土地开发投资等的成本支出,随着土地供应予以收回后一般又转化为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土地出让纯收益首先归县、市政府财政,有的地方镇政府可分享一定比例。按照2004年前的政策规定,留归县、市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为了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抑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向县、市人民政府从县、市政府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收取相当于平均土地纯收益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用于耕地保护开发整理。昆山、桐城、新都3地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一般为9.6元/平方米、12元/平方米、10元/平方米。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扣除征地管理费,在工业用地中政府取得的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平均水平分别为昆山131.3元/平方米、桐城64.1元/平方米、新都93.4元/平方米,分别占当地工业用地平均供应价格的78.6%、70.1%、70.1%;在经营性用地中,政府取得的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平均水平更高,具体为昆山508.8元/平方米,桐城260.7元/平方米,新都114.0元/平方米,分别占当地经营性用地平均供应价格的93.1%、90.6%和74.5%。如果扣除征地管理费和土地开发成本(工业用地不取得纯收益假设下的土地开发成本),那么在经营性用地中政府取得的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平均水平具体为昆山408.4元/平方米、桐城214.5元/平方米和新都40.7元/平方米,分别占当地经营性用地平均供应价格的74.7%、74.5%和26.6%。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分配比例计算,在工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征地管理费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归县、市以下地方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分别为昆山92.7%、桐城81.3%、新都89.3%,归中央和省级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在20%以下。在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征地管理费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归县、市以下地方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分别为昆山98.1%、桐城95.4%、新都91.2%,归中央和省级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一般不到10%;扣除征地管理费和土地开发成本(工业用地不取得纯收益假设下的土地开发成本)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在昆山和桐城两个调查地区归县、市以下地方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在94%以上,归中央和省级政府支配使用的比例不到6%。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支出使用方向计算,在工业用地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征地管理费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的比例具体是昆山70.8%、桐城54.9%、新都68.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在29.2%~45.1%。在经营性用地土地增值收益中,扣除征地管理费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的比例具体是昆山89.2%、桐城87.8%、新都74.5%,用于农村和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在10%~25%;扣除征地管理费和土地开发成本(工业用地不取得纯收益假设下的土地开发成本)后可用于公共投资的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的比例具体是昆山86.6%、桐城85.5%、新都28.5%,用于农村和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在东、中部的调查地区不到20%。
四、结论和建议
(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农地转用制度和公正的征地补偿机制
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无论是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要求相比,还是与土地供应的市场价格和土地增值相比,都显得很低。这一方面导致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给地方政府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留下了很大空间,形成了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的利益激励。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约束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的要求出发,必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首先要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有关征地补偿条款,提高国家的法定标准。当然,根据抽样调查,由于在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尚有一定空间,因此在《土地管理法》修改之前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征地补偿的具体执行标准。从政府实际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水平来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具有现实可行性。由于商业、商品住宅、旅游、娱乐等经营性用地的土地供应价格和此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因此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不会抬升此类用地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只会压缩地方政府在此类土地供应中取得的土地出让纯收益。在现行土地供应制度下,工业用地和公益性用地的土地供应价格主要由土地取得成本和土地开发成本决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有可能会对此类用地的供应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税、费、金的减免而使此类土地的供应价格保持在适当水平。这也说明,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制定征地综合区片价格时,有必要以“招拍挂”出让方式发现的工业地价作为重要的参照基准之一,同时有必要系统完善专门针对公益性用地的税、费、金减免政策。
从中长期看,理顺农地转用中的经济关系,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公正补偿,还是要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积极培育并适度开放经营性农地转用市场,形成农地转用市场价格,为公益性目的的土地征收补偿提供客观的市场参照,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区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农地转用制度。
(二)改革和完善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税费体系,强化土地税费的政策功能
我国现行农地转用、征收环节的各类土地税费,其征收目的是政策性而非财政性的,即征收土地税费的本来目的是,通过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促进土地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包括约束耕地占用、促进耕地占补平衡、激励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增进社会公平等。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土地税费的政策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比如,耕地占用税税额低,并且只按照人均耕地面积保有量的多少设定税额,与基本农田等耕地的保护级别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其约束耕地占用、保护耕地的政策功能。耕地开垦费的具体征收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在全国范围和一些省(区、市)内缺乏系统规范的执行标准体系,其使用、转移、管理和监督等缺少统一的严格规范,限制了其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的地区调节作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难度大,导致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县、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难以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
在土地出让收益成为县、市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必须配套完善土地税费体系,进一步强化其政策功能,促进土地政策全局性、战略性目标的实现。首先,在加强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的同时,调整耕地占用税税额和税率,提高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将税额标准与耕地保护级别相挂钩,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特别提高征税税额。其次,根据地区差异、农用地等级和保护级别,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制定和完善有关耕地开垦费使用、转移、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办法,使其在调节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发挥应有的政策功能。再次,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在农地转用审批环节直接从县、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中先行收缴。
(三)规范土地有偿出让收益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
从理论上讲,农地转用中的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应当归公并由社会分享。从我国的具体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低,导致政府可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空间过大,事实上形成了政府的土地增值收益侵蚀农民的土地财产补偿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归公的土地增值收益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导致城乡之间、农村地区之间不能通过政府公共投资政策公平地分享这种收益,加剧了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
要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并在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促进土地自然增值的公平分享,就必须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严格的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首先要将土地出让收入和成本支出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收支全额预算管理,保障征地补偿资金能够全额到位,并由政府机构直接向被征地农户支付征地补偿费。其次要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耕地开发保护和国务院明确要求将15%的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规定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土地收购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备用金的具体标准和比例。再次要明确规范土地收益基金的管理主体和相关财务制度。县、市级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纯收益建立相应的土地收益基金,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使用方向进行列支,并接受上级财政和国土部门的监督。中央和省级财政可集中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纯收益,分别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造、部分重点城市的土地储备和其他区域性的国土开发整治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小虎:《政府如何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月9日。
[2]蒋省三、刘守英:《南海模式: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15日。
[3]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4]刘燕萍:《市场结构对城乡结合部征地与出让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第2期。
[5]任浩等:《剪刀差对农地价格的影响》,《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第3期。
[6]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3年。
[7]贾生华、张宏斌等:《中国土地非农化过程与机制实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8]Epstein, Richard A. , 1985, " Takings,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Power of Eminent Domai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篇7
各街道、镇:
一、实施范围
*街道、*街道、*街道、*镇、*镇、*镇、*镇所辖社区。
二、工作任务
(一)做好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服务业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统计调查的联系、登记、催报等工作。
(二)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各类专项调查、民情民意调查等工作。
(三)做好所在街道、镇区域内名录库单位的清查摸底工作,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按规定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四)协助区统计局和街道、镇做好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统计普法、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持证人员继续教育等工作。
(五)做好上级部门布置的其他统计工作。来源于:
三、人员管理
(一)各街道、镇新增2-3名专职统计工作人员,负责本辖区各项统计事务;街道、镇下属的每个社区至少配1名兼职社区统计调查员,负责本社区统计事务。专职统计人员实行对外招聘,招聘工作在区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社区兼职统计人员由街道、镇从各社区原有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中聘请。
(二)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年龄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热爱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兼职社区统计调查人员条件原则上参照专职统计人员执行。
(三)对外招聘人员用工性质为劳务派遣,由各街道、镇负责签订劳务合同。专、兼职统计人员一经录用需到区统计局进行备案管理,人员的调整应及时报区统计局备案。
(四)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均由所在街道、镇进行日常管理,街道、镇应按要求配备相应的电脑、电话、传真机及办公设备,落实好必要的办公场地。在业务上受街道、镇和区统计局双重指导。
四、经费管理
(一)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从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具体按每个社区3万元标准安排经费,所需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一半。今后每年年末随社区数量及情况的变化作相应调整。
(二)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经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专项调查经费除外)由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共同负责管理,按季核拨给各街道、镇,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经费主要用于专职统计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障、兼职社区统计调查员工作津贴补助、各社区统计工作经费及统计工作的培训和考核。该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将联合定期对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三)区统计局从当年的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经费中预留20%,该预留经费主要用于年底对各街道、镇实际统计工作量的经费再平衡,及根据《社区统计调查工作考核办法》对街道、镇与统计工作人员的考核。
(四)各街道、镇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统计工作经费管理办法及统计工作考核办法。
五、工作要求
(一)各街道、镇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必要的办公场地和办公条件,保障其顺利开展工作。
(二)专、兼职统计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应于在20*年7月底前完成。各街道、镇对聘用人员应做到专岗专用,加强对聘用人员的上岗培训,组织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篇8
垦利县劳动就业办公室赵爱民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实现着跨越式飞跃。“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军事”“数字政府”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应运而生,标志着以往一直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字科学正在发挥着巨大的潜能。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继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次产业革命。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中,作为失业保险工作重要体现的信息统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失业保险统计事务电子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的临近,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迫在眉睫,要求政府职能尽快地转移到搞好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小平同志讲过: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式”的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通用的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是“服务式”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统计政务是失业保险基金收缴管理的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情况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电子政务总流程,而被服务单位的申请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审批报批。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失业保险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审批事项曾经历了由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服务对象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
二、实现失业保险信息统计电子政务的必要条件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要具备五个前提条件:一是要确定一个合理明确的网络办公总策划方案,界定总协调的职能,形成省市县失业保险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缴费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服务管理职能的程序和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垦利县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了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申缴领发、劳动保障事务、信息等职能为一体的服务大厅。实现了证件办理、培训申报、技能鉴定、政策咨询、用工审批、劳动合同鉴证等各项手续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劳动就业信息大容量汇集、广范围覆盖。就业再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
三、建立失业保险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制度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市县内各个层面的业务部门之间,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下一级和上一级部门之间的规范的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笔者认为,失业保险统计信息可以形成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2005年垦利县又投入30万元信息网络建设资金,配备计算机14台,文印、票据、本式、彩色、复式等型号打印机10台,复印机1台,传真机2台,5平方米LDE电子显示屏一块,实现了县乡局域联网、省市县网上直报。建立起劳动用工信息互通、共享,方便、快捷、可靠、实用的信息传递系统。
篇9
对统计行政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
何谓统计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统计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影响到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具体化地说统计行政行为包括统计调查项目审批行为、统计调查行为、统计资料公布行为、统计确认行为(包括统计资料的认定、统计行政登记等)、统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发放统计上岗资格证等)、统计行政处罚行为,等等。一般而言,政府统计行政机关业务处室所涉及到的行为只要与相对人发生关系的,都是统计行政行为,都要受统计法的调整和规范,都要依法行政,而不仅仅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只要统计行政行为不当,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作出该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机关就有可能当被告。譬如讲,统计局向某基层单位布置了一张调查表,这就是统计行政行为,基层单位认为这项调查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统计局就是被告,就有出示作出这项调查的依据和具体审批程序等证据的义务。没有合法、合理的依据,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这项统计行政行为。如果因为调查给基层单位造成损害(人力、物力等),作出这项调查决定的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还要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国家赔偿,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为何要强调统计行政程序的建设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克服撊酥螖的现象,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统计行政法律关系中,统计行政机关作为统计行政主体,处于领导的地位,而相对人(统计调查对象等)则处于服从的地位。统计部门随意制发一张调查表就有可能给相对人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不科学的统计指标更给填报带来极大的困难,而这些数字汇总上来后,领导也不见得就是很需要,甚至于统计部门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也可以获得。因此,这种在统计工作中的撊酥螖现象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控制。即任何统计调查都必须要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有无必要进行专门调查,若确有必要进行调查,还要对调查表进行审查,弄清指标的设置有无必要,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调查时间是否合理,调查经费有无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领导进行签发,在统计调查前还要进行公告等。
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增强统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日常的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中,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对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是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的,不履行这些程序上的义务,也就是违法。从另一方面来讲,讲究一定的程序,可使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在一个良好的程序中,必然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予对行政行为论证这个环节,有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听证环节,重要的事项还要通过有关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拍板,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统计行政行为的质量,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统计报送期限的问题上,过去不经过论证,给基层单位的上报期限规定得太紧,以至于到了基层必须25日前就要报整个月的数字,这样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如果在制定这样的决策前听取相对人的听意见,也不至于作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行政行为来。由于时间紧,基层就采取统计加估计的办法来报数,不仅影响了统计数字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弱化了统计法制观念,为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统计数字上的不实事求是的现象,与调查组织者对待搜集资料的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中,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加强统计执法,明确统计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从统计行政管理领域上来讲,在统计行政权(公权力)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我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除了要对统计行政管理权进行控制以外,在统计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要加强对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检查。由于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一定的程序造成相应的手续不完备,给监督检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在组织年定报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计行政行为,首先必须要以统计行政机关的名义下发一个开展统计年定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开展统计调查依据、目的、意义、统计行政主体、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最主要的是要对每张表要列出具体的表名、表号、填报单位、上报日期、上报给谁(受表单位),等等。如果上报日期推迟和提前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正式书面通知。其次,开展年定报的通知和有关的统计指标解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送达到统计调查对象手中,并留有送达的依据,如采取开年定会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的,则必须留存会议签到单,以便于查阅。对于一次性重大调查要在有关报刊上进行调查前的公告等等。通过上述程序,便于明确统计法律责任,有利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统计行政程序的探讨
统计行政行为是统计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个表示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等法律效力。
统计行政行为意思的形成程序
我认为行政行为的意思可分为贯彻性意思、创设性意思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有不同的特点:
贯彻性意思的形成。所谓贯彻性意思是指统计行政机关为贯彻上级统计部门有关统计工作的总体布置所要进行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如开展全市年定报工作就是贯彻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进行的。在这类意思的形成中,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化。重点就是要明确本地基层单位如何上报、以及上报的时间、地域、对象等各种要求。一般由统计行政机关部门草拟文件,并对基层上报时间、上报方式进行合理论证后,由分管局长签发即可。
创设性的意思的形成。所谓创设性意思又可分为自身创设性意思、他人创设性意思两种。自身创设性意思,即根据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或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所要作出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这是要重点控制的。
首先,开展这项统计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不能违反法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程序上要遵循撋昵肓⑾顢、撎致蹟(听证、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摪旃嵫芯浚ɑ蚴壮づ陌澹、撉等基本过程。
申请立项。这是一般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立项必须要有立项的依据(法律依据)和实际的需求。一般还需要有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讨论。这里的讨论指对立项需求(申请)的可行性问题的讨论。一般由一个参谋性(辅)的机构(组织)来实施。这个机构(组织)要吸收相关的专家或有关方面代表(最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重大的涉及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应进行公开的听证。一般的也可沿用传统的召开座谈会、放发征求意见稿等形式。重点讨论项目需求(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科学性等内容,然后对实施内容、形式等要素进行讨论和优选,形成一个意见报决策层会议或交由首长拍板。在上述过程中,要注意听证与召开座谈会的区别。首先,听证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靠众多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程序,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和意义,它不是泛泛的道德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工作规则,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则,将影响某项决策或行政决定的效力。其次,听证的核心在于撎龜和撝两方面。所谓撎龜就是撎,如果只听摬蝗,或撎龜而不撊,则起不到撎的作用。所谓撝是指决策部门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利害相关人提供的证据事实基础上,允许利害相关人就对方提供的证据加以质证、辩驳。换言之,决策部门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兼听各方意见,而且每次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有力证据基础上的意见。
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
对于重大的一般要经过办公会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在表决程序上应规定不得投弃权票,即要么反对,要么赞成。各人表决情况记录在会议纪要中,这虽是集体决定,若出了问题,凡投赞成票的,要承担责任,投反对票的不负责任。但同时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凡三次投反对票而该项行政行为却分别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集体成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认定行政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要坚持撊鲇欣跀的标准,具体可采用民意测验、跟踪调查、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论证。
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的决策可在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依据领导分工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
上述贯彻性意思和创设性意思是相对的,有些创设性意思经过决定后,对于具体的部门(如专业处)来说又变成了贯彻性意思。有些贯彻性意思,为了贴近各地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补充或修正又具有创设性意思了。
而他人创设性意思,即他人为贯彻党政领导的需要或自身需要就统计方面的工作,向统计部门提出的利用统计行政权的申请的意思。如市机械局为了调查全市机械工业的情况,向统计部门提出要开展统计调查的创设性意思,若经统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就具有法定效力。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就受到统计法的保护。其具体的程序同自身创设性意思的程序。
统计行政行为的签发和公告的程序
统计行为一经确定下来,要经行政首长的签发,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有关相对人知晓。其送达方式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有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对不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在报纸上公告的方式。这里的撘欢ǚ段要与统计行政行为的实施范围相一致。如要在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可在《南京日报》等全市性的报纸上进行调查公告。
统计行政程序实施中的在关问题
程序与效力的问题
行政活动有其多、杂、变化快等诸多特点,讲究一定的程序就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行政效力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影响行政效力。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作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有必要把统计行政行为区分为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和一般的统计行政行为。对于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毫无疑问必然要严格适用上述的程序。面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要有限度地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可将立项申请、讨论、办公会审议等过程有选择地压缩适用,但作为行政首长的签发是必经的程序,不可忽略。
对于时间紧迫的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但必须是十分慎重,且不宜多搞。
统计行政程序必须公示。
为对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各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采取公示的原则,使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摪迪洳僮鲾,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实践证明,公示的方法对于提高统计行政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客体要有法定的标志。
为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行政行为的客体,要依照有关规定标注法定标志。如经过统计行政程序审批的统计调查项目在相配套的统计调查表上必须标明撝票砘亍⑽暮拧⒈砗拧⑴蓟虮赴富財等法定标志,若无此标志的,任何统计调查对象均可以拒报。这实际上是赋予了统计调查对象的正当维护权,即对于不法的、加重其义务负担的行政机关的统计调查行政行为的抵制、拒绝,以达到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目的。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于其他行政机关、社团组织的无标志报表可拒绝填报,那么对于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没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能否拒报呢?我认为也一样可以拒报。因为统计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统计报表没有法定标志,意味着它的这项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法定程序审批,是一种程序违法,当然可拒报。凡没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表可拒报,如有法定标志的统计表即使相对人有意见不愿报,也必须报,只能依法提起统计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复议或诉讼期间不停止填报统计报表的活动。
篇10
关键词:交通行业 现代运输 统计调查方法
1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 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 普查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 普查为基础 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