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运营范文
时间:2024-02-20 18: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开发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措施
1概述
自2009年底,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带动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不仅表现在实际出入境人口数目上的变化,也表现在整体旅游收入及旅游开发类别的更替上。随着异国游客的增加,作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语种英语的地位日益增加。英语在当前人们生活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来看,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用英语说话,且全球绝大多数的传播媒介和信息传递以英文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超过70%的用户利用英文邮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从政治外交来看,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用语,在全球性的工作会议上通常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各行各业的繁荣,文化旅游业也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一,语言沟通是跨国旅游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问题。对旅游开发项目管理方而言,对游客需求的正确把握决定了景区的满意程度,语言沟通是知晓游客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一旦出现语言文字不通的状态,游客和景区之间的矛盾将容易激化。其二,语言技巧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语语言的正确把握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2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运用现状
站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旅游作为众多中国特色旅游的一个微观组成部分,其语言运用关乎到旅游内涵的挖掘和开发。在当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英语运用现状究竟如何?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文化差异阻碍了文化交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儒家思想,是道德礼仪,而西方追求的是平等自由,是开放民主。茶文化又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一类文化体验,其从简单的品种介绍、茶具介绍,直至内涵、泡法等都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含蓄的文化根基,透露出独特的不可言说的意境美,这与简单的英语翻译存在差异。譬如安吉白茶是江南绿茶的一种,如果简单地将其翻译为“whitetea”,外国人更容易将其理解为白色的茶,而众所周知,白茶并不意味着这种茶是白色的,而是相对于传统绿茶而言,其叶脉和周边泛着些许银白色的纹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能通过“whitetea”这样英语翻译能表达清楚的。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一问题不仅阻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不利于双方的旅游往来。
2.2导游英语水准有待提升
导游是旅游场所不可缺少的人员,且讲说员解说内容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审美享受。但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游的英语水平显然不达标。其一,虽然当前高校开设了导游等相关专业,但因为其仍为新兴行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实际学习并且从事导游行业的人极少。当前导游队伍的组成多以大中专学历人员为主,这些导游的英语水平仅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学课本上,日常生活用语及茶艺用语非常缺乏。其二,地方差异也对导游质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发达城市的导游英语水平尚可,但内陆及偏远山区则相对较低。但茶叶遍布中国广大山河,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品种,且各有特色。随着旅游经济的开发,茶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可观,因此对各地区高层次导游的需求更甚。
2.3景区双语模式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全国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为成熟的有影视文化基地,如横店影视城。在横店影视城,大至广告喷绘,小到宣传海报、门票等都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模式。但是茶文化相对而言是属于隐性文化,其宣传难免会滞后于其他产业。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基本以中文为主,最大范围的也仅仅限于对茶文化基地名称的英文翻译,且由于茶艺英语的特殊性,其翻译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词语传达,禁不起深层次的文化推敲。其他基础设施,包括整体文化宣传有关内容在景区展示多为单一中文模式,双语设计有待提升。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子,也与世界茶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环境下提升景区双语模式迫在眉睫。
3提升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实用性的措施
旅游业归根到底是对游客的竞争,为适应当前全球化趋势,抓住跨国游的用户心理,提升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语言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根据其存在的不足,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一的调整,从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3.1交流合作促进共赢
常言道,合作才是硬道理。根据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往困惑,必须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往来。其一,增强文化的趣味性。外国游客来中国游玩,不仅是感受中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为了体验到异国的风土人情。游客进入茶文化旅游基地,不仅要感受到眼前所接触的景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漫漫几千年中国茶的变迁,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趣味性,在与西方茶文化的对比中彰显特色。此外,项目开发方也可进行实际动手实验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在此环节中,需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英语技能。其二,促进相互间的文化学习。在茶文化领域,中西方有着共同点也有着差异。共同点的挖掘可以促进外国游客对于该项目的认同感,差异可以充分借助人类猎奇心理形成新的开发创新点。具体来看,对文化内容的学习是基于语言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教育、民族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同的文化对茶的喜好与饮用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国,人们普遍喜欢喝茶,因此“acupoftea”表面上是一杯茶,也可表示令人喜欢的东西。在具体操作工程中,要学会这些文化差异中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在游览介绍过程中增强趣味性。
3.2提升导游英语水准
导游是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联络员,联系着游客和景区之间的大大小小各类事宜,在茶文化开发项目不可或缺。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开发中导游的英语水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一,在教育行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从事导游工作。随着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扩大。但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鲜有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导游工作或投身于旅游开发项目中。通常情况下,高学历人才的外语水准比较高,将这类人才纳入茶文化开发中将有利缓解当前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精通英文员工空白化的尴尬状态。其二,对已从事导游人员进行语言培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代表,语言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对于基础比较差,甚至可以说英语基础为零的当地讲说员来说,持续长久的英语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其英语能力的提升,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英语口语的训练。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导游业前培训,着重于英语语言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安排外籍友人或导游展开学习活动,在固定的语言背景下增强工作人员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景区。其三,提升导游门槛,并鼓励旅游院校的创办与招生。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通不高,一方面是社会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当前相关的高等院校仍比较少。当提升导游门槛后,导游的社会地位也会相对有所变化,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包括英语能力也会提升。此外,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通过共同组团相互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本土员工的英语水平。
3.3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
针对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多为单一中文语言环境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拓展多种语言的覆盖面,具体可从以下途径来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其一,更新茶文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将单一中文模式改造成中英文或多种语言模式。譬如,从建筑、宣传等多角度进入改革创新。在名称、宣传手册、海报、名片、宣传片等多种微观产品上进行中英文双重设计,并逐步推展。其二,根据文化的特殊性,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设计。在文化展示中,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英文说法的区别,进行对比设计,如通过播放中西茶文化变迁视频,来阐述茶文化的世界性,也可开展沙龙或游戏活动,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打造园区的多语言环境。此外,景区在打造多元化模式时需要在展示时多采用口语化英语模式,而非书面或正规会晤模式,以增强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亲民性。
4结语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建设模式 BOT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融资渠道不畅、基础设施等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实际,有学者就提出借鉴基础设施领域成功运用的BOT模式解决发展乡村旅游问题,因此,本文就乡村旅游引入BOT模式进行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从乡村旅游在我国开始以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最初的引进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开发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到现在的开始对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1)开发主体和管理
主要从开发主体及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乡村旅游开发如何实施的问题。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政府、旅游开发企业和农民。
白四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七种开发模式: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股份制、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社。郭剑英等以四川省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研究了这两个村庄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而提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集体股份制和自主发展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2)旅游开发形态
主要是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物或区位分布来探讨开发模式。
刘蜀凤对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总结并提出了几种开发模式。从资源组合配置上来说主要有两种模式: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资源依托开发的“农家乐”和以农业景观和旅游景观组合资源开发的“农家乐”;从开发主体来说,有当地农户经营“农家乐”和外来投资者经营“农家乐”两种模式。
(3)发展途径
发展途径主要是从其开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描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陆邦柱把我国村旅游开发模式归纳为6种: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产业经济依托型和民俗文化依托型。
(4)区域经济与开发模式的关系
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影响开发模式的选择,主要研究欠发达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开发模式的选择。
郭淳凡,梁明珠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后,指出了经济发达地区为乡村旅游高档次、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股份制合作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较多的实证研究,但是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总结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模式,而对如何具体的运营管理研究的较少。
2 BOT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1)运行方式
BOT模式实际上包括了至少三种具体的建设模式:①BOT即建设-经营-移交。②BOOT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③BOO即建设-拥有-经营。
(2)运行风险
BOT模式中合作方签署的合同众多,因而该模式风险较大,如何评估和应对风险一直是BOT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
BOT模式金融风险方面,Boris指出金融风险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由于BOT常用于跨国投资,汇率的变化或兑现的困难也会给项目带来风险[31]。
BOT模式政治风险方面,Robert等人提出由BOT项目所在国以及参与方所在国的政治状况的变化引起的风险统称为政治风险,它主要表现为法律风险、行为风险等[32]。
自从BOT模式有了定义后,由于它具有解决政府资金问题和实现风险转移等优点,被各国政府广泛的用于引进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张燕等和卢劲松就BOT模式运用在新农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要在政府保障、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保障BOT模式在农村顺利实施。
3乡村旅游基地BOT建造模式
(1)乡村旅游基地BOT建设模式内涵
当地政府通过招投标或其他途径确定企业作为该乡村旅游基地开发项目的投资者。该企业为此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通过适当的渠道筹集资金和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一个以乡村景观为特色,以乡村建筑为载体,以提供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特色餐饮等产品为主要目地的旅游基地;在特许经营期内对项目进行独立的管理运营,通过旅游收入来清偿贷款,收回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把乡村旅游基地移交给政府。
(2)乡村旅游基地BOT建设模式特点
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是指,乡村旅游地是由一个企业开发经营的。这家企业可以由外来投资者独资建立的;也可以是政府和外来投资者以资金入股,农村集体和当地村民以资源入股成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①企业独立开发模式
由当地政府通过招标形式吸引外来投资者建立乡村旅游项目公司,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旅游地内所有村庄搬迁,项目公司也与旅游基地周边农村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②企业独立开发运营村民参与企业工作
政府引入外来投资者成立乡村旅游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投入巨资规划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并独立运营.项目公司在开发中会对被征用的土地进行补偿,也会招收当地村民进入公司工作,并给予劳务报酬。
③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发模式
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发模式是指,由外来投资者、农村集体和村民合资建立旅游开发运营企业,由企业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当地村民参与运营,成为企业员工;当地农村集体和村民以所拥有的自然景观、土地等资源入股,还可以通过投资和劳动入股。
特许经营期合理。对于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期一般是15-20年。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如果特许经营期过短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投资者会为最大限度赚取利润而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如果年限过长则会损害国家利益,因此特许经营期的年限要合理确定。
4、小结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BOT模式运用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借鉴在水利、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成功运用的BOT模式解决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13-16
[2] 白四座.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H].中国旅游报,2006-05-15
[3] 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初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374),176-179
篇3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和特征和功能
1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
风景园林规划与计设目前对荒漠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是从地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其特征,以定性评价为主,本文主要是从经济、产业的角度认识荒漠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提出荒漠旅游资源是以荒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载体、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具有典型性、观赏性、探险性和科学考察价值的沙漠、戈壁、风蚀地貌等奇特地貌资源、特有的旱生动植物资源、湮没于荒漠之中的古迹遗址资源、荒漠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揭示荒漠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建立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观,提出荒漠旅游资源具有经济性、效用性、稀缺性,具有价值的本质属性,并以旅游资源价值的定量化、货币化评价为导向,构建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认为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其本体价值(存在价值、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康体价值、科考价值、教育价值)、利用价值(开发价值、产业价值)和附属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从而变废为宝,发挥荒漠资源在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含义
本文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荒漠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将荒漠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人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荒漠旅游资源实现价值的增值,而资源的所有者也从中获得经营收益。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是“自然资本论”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实际应用,强调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和收益性,提出荒漠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主张荒漠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合理收益”,反对忽视荒漠资源价值而导致的低效利用或过度开发,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管理水平,实现荒漠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功能
3.1有利于荒摸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从对荒漠旅游资源本身的认识和深人研究人手,从“旅游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建立了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强调了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性,有力地驳斥了以“旅游资源无价论”为借口对荒漠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行为;并通过明确荒漠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监督权的权限和内容,明确了在荒漠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政府、投资者、社区居民等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保护机制,以实现荒漠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3.2有利于解决荒溪旅游开发中的瓶颈问题
资源利用问题和资金投人问题是制约荒漠旅游开发的瓶颈,而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对荒漠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和开发价值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旅游资源资本化”建立了新的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和利用机制,有利于实现荒漠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拓宽荒漠旅游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荒漠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产品,提高荒漠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高效的投资环境、灵活有序的经营制度,可以广泛吸引最有效率的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投人到荒漠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充裕的资金可以使荒漠旅游资源得到及时、高水平的开发,而不会因为资金不足等问题贻误了最佳的旅游开发时机,或是低水平开发、工程粗糙、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使荒漠旅游业发展进人充满活力、公平竞争、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3.3有利于探索荒漠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新途径
实践证明,很多偏僻地区获得奇迹般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具有某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理念和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荒漠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创新了荒漠旅游资源的利用体制和发展思路,将荒漠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利于缓解荒漠地区的经济压力,从人地关系角度探索荒漠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从而带动荒漠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生态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优化。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动力机制
通过对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内部属性和外部条件进行深人分析,提出荒漠旅游资源具有资本的本质特征—价值性、收益性和存量性,符合资本的内在规定J性,可以将荒漠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投人到旅游经济活动中,而要实现其资本化,则需要以明晰的产权关系、广泛的融资渠道、市场化的开发运营作为支撑条件。
提出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实现途径,揭示荒漠旅游资本的循环机制(图1),从旅游资源到旅游资本将带来价值的增值,增值部分将再投人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中。
可以建立荒漠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体制,采取租赁经营、买断经营、股份经营、上市经营、仪)T合营等模式,通过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人股等方式,创新荒漠旅游资源的开发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实现荒漠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和运营。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
1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
根据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条件,提出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荒漠原生态旅游模式、人造主题公园旅游模式、荒漠文化旅游模式、生态改造旅游模式等,对每种模式的特点、优势、适用条件、开发要求等进行深人分析。
1.1荒漠原生态旅游模式
要求荒漠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独特性,吸引力较强,如荒漠地貌资源雄浑壮丽、荒漠植物稀奇独特,这种模式要求能够深人挖掘荒漠资源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对资金投人要求不高,主要是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1.2人适主题公园模式
利用荒漠独特的资源环境,结合人造景观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主题公园,如拉斯维加斯、镇北堡影视城,这种模式要求对开发主题有明确的定位、有大量的开发资本投人、有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
1.3荒漠文化旅游模式
利用荒漠原始、质朴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旅游,这种模式要求荒漠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唯一性,能够把内在文化优势转化外显产品优势,对产品开发方法和旅游从业人员要求较高。
1.4生态改造旅游模式
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荒漠生态改造,打造荒漠生态改造示范工程,形成一种特殊的荒漠旅游产品,如荒漠“集水造绿”,这种模式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大量的资本投人,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2建立荒漠旅游资本价值与利用模式的SEM模型
本文认为,荒漠旅游资本的价值与利用模式之间存在着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对应关系,但荒漠旅游资本的价值和开发模式均不能准确、直接的量度〔潜变量),所以需要用多个指标(外显量)去间接的测量这些潜变量。拟构建荒漠旅游资本价值评价因子与利用模式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将二者之间多维的、模糊的关系定量化。
按照SEM建模的要求,针对荒漠旅游资本价值的本质特征和利用模式的具体条件,分析提炼出对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指标,建立荒漠旅游资本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体现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理论模型路径图如图2所示。构建理论模型后,可以选取基地进行实证研究,采用里克特量表设计调研问卷,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运用SPSS15.。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AMOS6.0分析软件中,按照“模型构建一一模型拟合—模型评价一一模型修正”的路径建立SEM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和修正,使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性、拟合度和适用性。从而可以根据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具备的条件选择合理的利用模式,提高荒漠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性。
篇4
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旅游数字资产的创举
智慧旅游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更是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先进的智慧应用体系。途记科技依托多年行业经验,钻研新技术,深挖旅游营销理念,创新性发掘并建立的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是旅游数字资产的创新。
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由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与旅游行业数据交互三部分组成,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全域旅游大力开发和建设进程中,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能够帮助旅游政府部门对本地商业资源(餐饮、酒店、线路、购物、娱乐等)进行高度整合,掌握本地旅游企业的游客分布信息和日常经营情况,基于大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和发展管理,实现可查、可导、可分析、可引流、可决策、可推广的智慧化平台。它具备五大基本能力:连接旅游资源、连接旅游服务、连接硬件设施、连接多个平台、连接多个分销。
旅游商圈――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前端应用平台
旅游商圈是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前端应用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智慧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对接并流,从满足游客获取更便捷游玩体验的角度,整合景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资源,服务旅游企业,连接旅游市场,构建全新的旅游服务,形成具有强大生态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构建旅游服务数据前端交易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游客与经营者的利益双赢,更能够活化智慧旅游平台,实现资源科学化、合理化使用,从而让旅游商圈发展进入良性的生态运营。
旅游商圈是一个集综合数据库应用、消费链搭建、大数据沉淀等多功能的可视化平台。商圈应用典型案例有:“一部手机游乌镇”,为游客提供酒店预订、美食导览、特产订购等专项服务,轻松实现“掌上游跽颉保尤其是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一部手机游乌镇”更是带给了参会嘉宾完美的服务体验。
在“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一部手机游茅台”茅台商圈应用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物流”七个方面展开,在会议期间,平台入驻商户超过160家,全面落地服务茅台旅游。
旅游休闲年卡――一款集多个优点于一身的智能应用
旅游休闲年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旅游休闲年卡集合在线办理、在线支付、一码入园、一码核销等众多智慧旅游功能,为游客在当地加盟景区入园和年卡特惠商户消费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应用推广灵活,便于发行和统计消费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无限延伸它的应用和推广能力。它拥有四大管理功能:年卡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景区管理。
旅游休闲年卡是旅游商圈用户服务的精简版,商圈是旅游休闲年卡的延伸服务平台。途记为新余旅游开发运营的“一部手机游新余、新余旅游年卡和新余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在2016年6月份新余人民政府主办的“数创新余、智汇江西”的江西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论坛上,获得政府和业内人士的认同,有效推进了新余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
商圈运营体系――帮助商户更好地提供服务
众旅云旅游商圈运营体系是通过新技术应用,为入驻商家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端交互、消费于一体的应用,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旅游信息化,商户可以基于管理平台进行旅游营销推广,借助新技术应用和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优势的互利互补。
商圈运营体系分为平台运营、日常运营与用户运营。平台运营包括平台建设和商户入驻;日常运营包括内容运营、推广运营和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包括用户服务和用户优惠,主题活动策划和新媒体运营。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渠道,提升游客游玩的便利性,全面为游客推荐各个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区域的优质旅游产品资源;促进旅游网络营销与线下服务的紧密融合,提升市所辖区域内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篇5
关键词: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酉阳县
中图分类号:F592.99,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68-04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具有乡村性、原生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渝东南山区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观光、休闲、养生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本研究以地处渝东南腹心的酉阳县为例,探讨了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贫困县之一,面积5 173 km2,总人口84万,分布有17个少数民族[1],占总人口的84%,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区、槽谷和平坝,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喻。酉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桃花源、龚滩古镇等风景名胜区9个,赵世炎故居、南腰界革命遗址等文物保护区8个,其中有9个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是渝东南第一个、重庆市第四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酉阳已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重庆市十强宜游区县”等称号。
2 酉阳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区位条件优越 酉阳境界邻接三省八县,东连湖南省龙山县,西濒乌江与贵州省沿河县隔江相望,南接秀山县及贵州省东北部的松桃县,北和黔江区、彭水县及湖北省的咸丰县、来凤县接壤,具有发展跨省际旅游的优势。
2.1.2 对外交通运输便捷 酉阳陆路、水路交通齐全。国道“319”线、“326”线从境内穿过,是重庆东南出渝至湖南的主要通道;渝怀铁路纵贯酉阳直达东南沿海,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随着渝湘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酉阳出发3 h可达重庆、4 h可达长沙; 渤桂公路、酉牡公路、龚彭公路、铜李公路4条出境干道与湖南龙山、湖北来凤、贵州沿河、重庆彭水相通。乌江航道直通长江黄金水道,拥有30万t级的龚滩镇乌江码头,180 t的客货轮从这里开往重庆、武汉、上海。
2.1.3 自然资源丰富 酉阳境内河网密布,生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酉阳境内溪河共119条,主要河流有乌江、酉水河、阿蓬江、龙潭河等,全县河流总长在2 000 km以上;全县境内草山、草坡及林地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森林植被为亚热带中、低山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次生针叶林、亚热带低山竹林,有银杏、红豆、秃杉、珙桐等珍稀树种,另有峰猴、大鲵、锦鸡、香獐、果子狸、黑叶猴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拥有乌江百里画廊、大板营原始森林、龙头山、笋岩原生态景区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2.1.4 生态环境优良 酉阳气候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4.9 ℃,年积温为5 200~5 800℃,立体气候明显,常常出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城南日出城北雨”的奇特景观。森林覆盖率达41%。已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试点县,2010年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县。
2.1.5 人文底蕴深厚 酉阳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建县制历史和600多年的土司统治历史,是800年州府所在地;少数民族多达17个,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有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民歌、“木叶情歌”、面具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中国著名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等称号;古镇、古村落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后溪古镇,以及石泉古苗寨、河湾山寨等古村落。此外境内还有赵世炎烈士故居、工农二六军团会师地(南腰界)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2 劣势
2.2.1 资源分布集中度不够高 酉阳县境内旅游资源点之间相互距离比较远,集中程度不够高。桃花源旅游景区位于酉阳中心,而大阪营原始森林位于酉阳北端,南腰界位于酉阳南端,龚滩古镇、乌江百里画廊等位于西面;大河口温泉、石泉古苗寨等位于西北部;后溪古镇、河湾山寨、酉水河等位于酉阳东部;龙潭古镇、刘仁故居等位于东南部。
2.2.2 服务接待能力相对薄弱 酉阳县各旅游景区内配套服务接待设施还比较薄弱,龚滩、龙潭、后溪古镇等重要旅游景点内接待设施以客栈为主,缺乏高档住宿设施。此外,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水冲式厕所等,也处于建设滞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酉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3 旅游产品层次较为单一 目前,酉阳县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赏自然风光、游览人文古迹为主,层次单一,缺乏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其次,像休闲、养生等类型的旅游产品也很缺乏,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2.3 机遇
随着渝东南地区、武陵山区以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等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为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自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科教等事业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011.13亿元,重庆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249.7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 502.06元。收入的增加,人们就有更多娱乐、旅游等消费需求,这已表明重庆进入中短途旅游的高速增长期,将为酉阳县的乡村旅游提供大量的潜在客源。
2.4 挑战
2.4.1 周边市场竞争激烈 酉阳县北靠长江三峡,东邻凤凰古城和张家界,西靠梵净山,南依贵州黔东南,这些知名景区对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是极大的挑战。其次,其周边区县的旅游景区如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镇、彭水阿依河、秀山洪安边城等,以及重庆市的长江大小三峡(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天坑地缝、大足石刻等景区都是酉阳县乡村旅游的强大竞争对手。
2.4.2 旅游需求不断变化 人们的旅游需求从最初的观光,逐渐过度到休闲、养生。现在,自由行、商务会议等新型旅游形式又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
3 酉阳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 复合型依托模式
复合型依托模式即客源地依托与旅游线路依托的有机结合。客源地依托就是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乡村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旅游线路依托是建立在交通区位和旅游网络链接优势的基础上,将景区融入到精品旅游线路中去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借助旅游线路各景区的过境游客。酉阳县乡村旅游复合依托模式即将依托重庆主城区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依托凤凰古城、张家界、梵净山等景区形成的黄金旅游线路结合起来,一方面重点开发重庆主城客源市场,另一方面酉阳县乡村旅游业应融合于凤凰古城、张家界、梵净山精品旅游线。这有利于酉阳县乡村旅游业快速吸引游客,该模式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缩差共富具有积极作用。
3.2 团簇型空间模式
团簇型空间模式即在特定乡村空间上由多个分散的景点有机组合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地[2]。酉阳县旅游资源点较为分散,若各景点单独发展,影响力不够。因此,联合开发,通过改善区内交通条件,用交通网络将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以酉阳重镇为集散中心、向各景点辐射的空间结构,不仅可以提升酉阳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能给道路两旁的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更大范围地推进酉阳县的新农村建设。
3.3 多元一体型主体模式
多元一体型主体模式即旅游地经营主体为“政府+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和地点,由企业投资并在当地村民的配合下实施开发[3]。酉阳县乡村旅游业涉及的区域广,人口众多,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旅游开发公司能提供资金,带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景区的开发运营,当地村民在建设、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酉阳县乡村旅游应该是政府、公司和村民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的有机体。
3.4 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
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酉阳县适合发展“自然风光+民居民俗+新村风貌”的特色资源组合模式,即指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由自然风光、特色民居民俗和新农村建设新村风貌组成。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并融入新村风貌这一新兴元素,是对酉阳县自然、人文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新农村建设效用更好的发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酉阳县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避免了单一性[3]。
3.5 综合型产品模式
综合型产品模式是指集休闲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体验、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产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酉阳县具备发展多层次、多类型旅游产品的优势。丰富的山、水、动植物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观光、度假、养生、娱乐等旅游产品;利用民俗民居、古寨、特色农业等人文资源可开展民俗体验、民俗探究、农事以及探秘等活动,同时,酉阳县乡村旅游只有将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民俗探究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把现代养生理念和乡村情趣寓于休闲旅游之中,发展综合型乡村旅游,才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
3.6 多层次型服务设施模式
多层次型服务设施模式即在景区内提供不同档次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满足不同经济群体的旅游消费,避免游客消费不起或觉得档次低,不愿再回头[4,5]。酉阳县具备有发展跨省际旅游的区位优势,其潜在客源市场包括武陵山区、重庆主城区以及湖南、贵州、湖北等临近省市甚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外其他区域。因此,针对其客源市场游客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不同游客的消费水平考虑进去,建设高中低档齐全的服务接待设施,如配备农家乐、旅馆和高级宾馆为一体的住宿设施体系,并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
3.7 生态型景区模式
生态型景区模式即在对景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进行轻度打造,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原生民俗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城镇化和商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6-8],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4 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4.1 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建立健全保护措施体系
山区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景区景点打造要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畴内,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因此要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体系。
4.2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接待能力
要完善交通、电力、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住宿、餐饮服务体系,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4.3 加快各类新村打造,创新特色旅游产品
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机遇,充分挖掘民族山区乡村资源,瞄准乡村旅游大市场,积极进行新村打造,包括移民新村、民族风情村、休闲度假新村、农家避暑村、土特产产业化新村等,凸显差异和特色,开展农村山水游览、花果蔬采摘、农家休闲、农庄避暑游等,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4.4 挖掘开源资本筹措,积极克服资金瓶颈
酉阳县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对外宣传乡村旅游发展潜力与庞大市场需求,吸引外部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民以特色民居、家用物件等资源以及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动资本等形式入股或抵押贷款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问题。
4.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深化酉阳县与周边区县的旅游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相邻景区捆绑开发经营、合作营销,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赵金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14-18.
[3] 王晓娟,樊亚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34-5335.
[4] 王 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5] 张 辉,沈中印.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24(5):87-89.
[6] 王晓南.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94-96.
篇6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产品将是未来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对生态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把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联系到了一起。应该说,不是生态环境产品会破坏资源,而是当前的某些落后的开发方式会破坏生态资源。我们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有一个从简单粗放到粗细化的发展过程。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产品开发的不同方式,对资源的耗竭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落后的、过时的方式来开发现代生态环境产品,低级操作,低水平循环,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无法开发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产品。产品市场所及也只能是区域性的,一次性的,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开,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最终,造成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产业发展的边际规模无从谈起。所以说,开发生态环境产品的问题不在于生产本身的是非观,而在于生产方式的选择。就此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首先是观念上的革命,要明确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现代生态产品的着眼点在于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本着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原则,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等有限度的开发行为,对具有开发潜力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建设,将不适应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营造成可以被当代旅游者接受的,可以允许旅游者进行游览活动的,迥异于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生态旅游产品的建设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既具有生态环境的天然姿态,又使旅游者可以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可以使旅游者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的交流对话,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它的本质应当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方式。利用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现实选择,也是延续和光大民族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措施。
有鉴于此,当前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第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档次,培育中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我国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是为了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态产品的开发模式,为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提供合乎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载体。
第三,是振兴中西部经济,为西部大开发,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培育支柱产业。从上述问题出发,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要从单点项目的建设发展为系统、区域环境的概念。要从以人为出发点开发建设景观资源,发展为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出发点,要在妥善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建设,而不是立足于改变自然环境的建设观,在产品开发的理念上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总体上来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建立一套生态环境产品的标准,改变当前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程序,科学有序地引导生态旅游。由于我国生态产品的开发受制于目前的管理体制,开发层次普遍较低,与资源本身的品位极不协调,对于那些国家级、世界级的景观资源更要体现相应的管理水平,要通过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加强对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科学研究,建立生态环境项目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层次。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协调好国家与地方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解决温饱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是摸索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确定未来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具体而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明确几条原则:第一,生态产品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作为产品,必须要有相当的生命力,不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所以,生态环境的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是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地开发。这里,必须要讲求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要有最大环境容量和最佳环境容量的概念。第二,生态产品开发要讲求深度,注意开发手段。生态环境产品是在新的市场需求的导引下,对旅游资源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深入开掘,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它的开发必须是精细的、精致的,能代表和反映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水准和质量的,一切初级的、粗糙的开发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资源造成破坏。第三,要坚持产品开发与管理的开放性。既然要精细化,规模化,强调现代生产的特征,利用旅游产品开发的经验,那么,开发的方式和模式就一定要强调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当代一切先进技术。第四,搞好规划,突出重点,培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产品不能遍地开花,要做到条件成熟一片,开发一片,开发与保护并重,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格保护,严禁低水平开发。
五、环境资源开发的合理途径
在环境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类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
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与现行的一些部门管理规章或解释产生了一些矛盾。当前情况下,如何避免矛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有效地利用景区资源,是景区开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转换景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相衔接,建立更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更加有效的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益;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金投入,加快景区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转换的方式基本上是在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基础上,实行政企职能分开或事企职能分开,将景区的经营权授予企业,由企业负责景区的具体经营活动和景区行政管理机构委托和其他事项。总体上讲,这些改革都是自发性的,需要在今后的开发中加以规范。这种规范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要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也要调整不利于促进改革和发展的现行规定。首先,强调保护是我们始终不移的目标。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必须加以有效保护,才能永世传存。但是,保护不能排除合理的开发利用,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环境资源的道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国家和地方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景区资源实施无偿保护。同时,许多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可资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虽然景观资源具有多种属性,但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从贫困人口解脱落后状态的要求看,它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是建立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要素之一。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所以,景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开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既然生态环境资源进入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合理的途径,切实保证各方面的权益呢?这里需要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环境资源以什么方式进入市场。严格来讲,环境资源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
第二,属国家所有的环境资源要由国家行使绝对的保护权力,不可能划出一块自然生态区让股东们按股权大小占有。
第三,资源无价,其独特的垄断价值不可能量化为公司的资产价格,从而也不可能把环境资源析分为若干股份在市场上售卖。那么,进入市场的环境资源是经过转换的另一种形式,这里的要害在于转换,亦即以环境资源的垄断优势做依托,对资源的特许经营权或某一个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推入市场。这样,不管特许经营权落到谁家,资源的管理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里。既然只是把特许经营权拿到市场上,资源主体并不直接进入市场,所有权也并不发生转移,经受市场洗礼的只是经营者自身,一旦经营失败,失落的只是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不存在一旦公司经营不善,资源的所有权易手或遭受破坏的可能。将环境资源转换为公司经营的背景和依托,就是为了处理好公司经营的风险性与资源保护的恒久性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的同时,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不受市场风浪的袭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特许经营权上市之后,会不会形成少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垄断,危及大众社会福利。这里有一个社会公共福利和垄断资源的关系。社会公共福利满足的是大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诸如阳光、绿地、净沽的空气。满足这类需求,并不一定需要垄断资源,只要在人类生活的社区中留出足够的面积,建造一些城市公园即可。特许经营权并不以这类公共活动区域作为依托,因而危及不到大众社会福利。作为进入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依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等垄断资源,这类资源并不针对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满足的是人类高层的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陶冶性情的心理诉求,所以这类资源是垄断的经济资源,不是社会福利资源。既然是社会的经济资源,其功用就是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让这类资源的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是否会形成价格的垄断,遏制大众消费呢?从根本上讲,特许经营权进入市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背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一旦价格背离了大众消费水平,必然要受到供需规律的制裁。旅游产品是需求弹性相当大的产品,而且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从山地到海滨,从草原到内湖,度假休闲,观光游览,服务与价格方面的每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去个别时期以外,任何公司都难以维持垄断高价。当然,从生态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来看,并不排除一些生态环境通过价格的提升限制游人的数量,但是,这种提升也是有一定的上限的,也要保持在环境容量和经济流量的平衡点上,离不开供求规律的调节。环境资源开发涉及到众多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规范的形式理清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政府、社会、投资商和原住居民的合理利益,使他们的财产权力得到保障。同时,规范的形式还可以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恶意的炒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使先行者减少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六、中国旅游投资的增长方式
当前,中国旅游投资与开发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在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全行业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很大,吸引了一批着名的国际管理集团和较大的海外客商,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在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有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还不是很多。如果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注意系列化、品牌化开发,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创造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将会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从旅游投资的领域来看,可以分为“行、游、住、食、购、娱”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基本需求要素和弹性需求要素两个层次。其中,行是第一位的,旅游活动是以人就市场,其市场营销不是以物的流动为前提,而是表现为人的空间时序变化,所以,出游的第一要素是交通,要使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第二位的要素是住。旅游活动是一种时间的流动过程,具有不可存储的特性,只能借助某种载体延长其消费过程。饭店等住宿设施就是旅游活动得以延续的中继点,是支撑完整的旅游消费过程所必须的要素。游是旅游活动中的第三位要素。前面两位要素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而第三位要素则是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是旅游消费需求的最终目的。行、住、游三个要素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基本需求要素,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规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吃、购、娱三个要素则为附着于基本需求要素之上的弹性需求要素,它必须以基本需求要素为依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根据中国旅游投资项目的现状,提高品牌效益,实现规模扩张,可以考虑从掌握基本需求要素入手,通过投资开发基本需求要素方面的项目,形成对市场及其他经济组织的制约力,有效地控制旅游经济流程。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基本需求要素垄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界各国大型旅游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发展的主体和基础是民航、饭店、旅游景观等基本需求要素。各企业集团在经营中也都是围绕着各自的特点以资产的扩展为主要方式,扩大经营范围,建立规模优势。
篇7
[关键词]广东省;粤北山区;清远市;温泉业;淡旺季市场
[DOI]10.13939/ki.zgsc.2017.10.113
据广东温泉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温泉旅游企业共有100多家,粤北地区已开发的温泉旅游企业约占全省总量26.6%,拥有14个温泉旅游企业的清远市是粤北地区温泉旅游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众多的学者研究中,他(她)比较注重发达城市的温泉旅游市场特征分析,而较缺乏对新发展的中等城市的温泉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对清远市温泉业的淡旺季创收市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温泉业稳定创收的建议。
1 广东温泉旅游的粤北市场特征分析
1.1 总述
截至2010年,广东省已开发运营的温泉旅游区300多处,温泉旅游已成为广东省旅游的一大增长点。如何发挥粤北地区的温泉优势,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不同区位的温泉地开发往往在资源特点、市场定位、项目内容、规模大小等方面呈现不同的模式,现阶段广东的温泉旅游开发大致分为大城市周边地区和偏远地区两类。处于偏远地区的温泉往往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而距离客源市场较远,为了强化温泉地的吸引力,多采取“1+1”或“1+N”的开发模式,即“温泉+生态旅游”“温泉+农家游”“温泉观光游”“温泉民俗游”和“温泉+体育+农业游”等模式。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的清新温矿泉旅游度假区即采用温泉旅游与体育旅游、农业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结合的开发模式。
1.2 从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分析
游客的性别、年龄、婚姻及子女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人口学特征是游客的基本特征。它影响到游客的出游能力、旅游消费水平等旅游行为,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游客,其旅游需求、旅游动机以及对旅游服务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1.3 职业构成
职业不同,意味着收入、闲暇时间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旅游的倾向和需求也必然不同。在问卷调查中,游客的职业构成中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占21%,其次是文教M科技人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各占12%,另外,公务员、军人、个体从业者以及不明确身份的人群(其他)各占10%,其余一般职员、农民职业游客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最低的为工人占2%。
1.4 旅游时间分配
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游客在利用出游时间方面,有时间就来的客人占了38%,利用双休日出游的客人占了25%,利用法定黄金周出游的客人占了17%,利用年假出游的则占6%,其他业余时间则有不一样的比例。
1.5 当地旅游预算分析
游客到清远泡温泉当天来回的人,占了31%,两天半的,占了30%,三天以上的少之又少。上面已经提及在本地停留时间的长短往往会决定客人消费的多少。在调查中,无论客人在清远停留两天还是三天,她(他)们中,计划花费200~300元的客人占了36%,其余的基本低于这个幅度。
从以上的三种人口学特征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清远的温泉市场往往比较受中低层次的客人青睐。
1.6 季节性旅游较明显
笔者在电话访谈中咨询到清远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谭卫坚主任,问及其具体的清远市冬季的温泉人数时,她说政府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数据统计,然后我访问一些企业时,他们也说没有政府的牵头,他们的这些数据即使有也不会轻易外漏,由于这种情况笔者只能通过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口述中间接得知相关的资料:
(1)面对面访问一批清远市青年旅行社的年轻(20岁左右)导游。温导、赖导、杨导、邓导等人员。在口述中,来清远泡温泉的游客基本是珠三角及其附近的地方,比如中山、佛山、深圳、广州等地的客人;而年龄基本是35岁左右的白领;另外,还得知客人的职业有水利局的、保险业的、大学生、工厂、散客、家庭,当然本地人也会有一部分。由于她(他)们在旅游界资历属于一般的层次,所以,她(他)们带的基本上是团队而非散客。
(2)电话访谈一些资历较老的清远市金牌导游。冼导、温导、黄导等人员。从口述中得知,由于她(他)们在清远市旅游界中较有名气,所以,她(他)们都是带中国香港的团队或散客,当笔者问及为什么没有中国澳门的客人的时候,她(他)们都说澳门的客人往往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到珠海的厝;还有当说到客人基本信息的时候我得知:客人的年龄也是35岁左右的中坚力量居多,但香港人一直坚信温泉能够给她(他)们带来健康,没有硫磺味的温泉还不算是真正的温泉,所以在香港团队中各种行业的人员都有,而且他们以家庭组合的较多;至于在出游时间方面,香港朋友一般选择春节、复活节、圣诞节这些大的节日出游,这三个大的节日都集中在冬季和春季,笔者在问卷调查的时候就发现有43%的客人认为最佳的温泉旅游的季节是冬季,而最不适合温泉旅游的季节为秋季,占了28%,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冬季的时候温泉点是人气沸腾,夏、秋季温泉点则是寥寥无几的散客。
(3)客人消费力不高。客人的消费能力,上面的概况已经提及,这方面是跟客人停留在此地的时间长短决定的。我在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在清远消费200~300元的客人占了36%,300~500元的客人占了24%,100~200元的客人占了22%,100元以下的客人占了14%,500元及以上的客人占了4%,其他则比较少;而在我们清远温泉点逗留的时间往往是一天,占了31%,半天的也占了11%,三天以上的则为零。也就是说,客人来清远温泉点泡温泉除了基本花费的金钱外,他们都没怎么在清远消费,不过对于我们正在发展的后进城市来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粤北山区的经济。
2 如何创建温泉旅游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建议
2.1 网上资料分析
采访后,笔者也马上在网上查阅了2009年广东省温泉协会关于“广东温泉发展新思路”的相关资料。业界都公认的是温泉业的旅游旺季在冬季、春季次之;温泉业的淡季在夏季,同样上面我们已经分析“温泉之乡”――清远的温泉市场也是一样。
2.2 旅游文献分析
要保持温泉景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②及时更新温泉设备设施;③发展属于自己景区的温泉文化内涵;④懂得跟同行形成资源共享,形成竞争合力。
随着天气渐凉,省内各大温泉相继进入旺季,就会开始大抢客。近期,省内惠州、粤东河源、粤北英德等地陆续有新温泉度假村出炉,而传统的从化、惠州龙门南昆山、江门等地也不断有新温泉度假村涌现,广东温泉竞争日益加剧。
市场一般的温泉营销策略都是:企业之间拼品质、拼价格,互相学习、互相超越。广东温泉市场包括清远温泉市场基本都是在拼价格战,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没有想出更好的共赢的方法呢?现在有业内人士指出:温泉从以往单打独斗,到逐渐探索区域资源整合,以板块竞争力制胜的方向很值得借鉴。所以我们可以说:温泉四面开花,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仅靠单打独斗已力不从心。
3 结 论
文章通过详细调查清远市温泉旅游市场游客的行为特征,剖析温泉游客出游的时间、职业的构成、出游消费水平等,尝试用社会调查和电话采访相结合的手段得出以粤北山区清远市温泉市场的特征为代表,分析广东省温泉旅游的市场特征温泉业的“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局面。
以上的建议是在考察清远市的温泉市场得出的结果,或许具有片面性,但是清远作为粤北山区温泉业的龙头老大哥在广东省温泉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The hotel positioning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stud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hotel.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market of modern hotel, hotel positioning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report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hotel developers. The science, feasibility and operability of hotel development are the problems worth think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hotel positioning planning,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and its extension and the continuous guidance process of the hotel.
P键词:酒店定位策划;可行性研究;分析和探讨
Key words: hotel positioning planning;feasibility study;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14-05
0 引言
现代酒店是以住宿为基础,涵盖餐饮、娱乐、康体、购物等多项活动的综合性场所,现代酒店服务对象复杂,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旅游和交通等的发展,助推了国内酒店业的高速增长,截止2014年底,中国的酒店产业现已成为拥有客房250万间(其中,有160多万间属于星级酒店客房)、价值44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而科尔尼最新的报告《中国酒店产业的增长空间》则认为:未来10年,中国酒店产业将达到1000亿美元,拥有630万间客房,每千人房间拥有率达到8个。中国的酒店业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点,其爆发性增长在未来十年还将持续不减。
酒店,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在建筑规模、功能配套、投资额、建设周期等方面需要注重的市场因素更多更复杂,即使是类型相似的酒店,其规模、功能、流线也因运营管理和品牌档次的不同而差别巨大,酒店建设的主题特色则更没有标准化模板。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酒店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越来越受到酒店建设相关人员的重视,已经成为了酒店建设及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早期的绝大多数酒店并没有重视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开发商往往直接引入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单位和酒店管理单位(自营酒店则不需引进酒店品牌或管理单位),这样的结果,往往不能满足投资商的真正需求,或者说仅能满足酒店使用现阶段或短期的需求――产品开发无市场前瞻性,无法满足酒店建设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和可持续发展。
酒店定位策划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是酒店项目开发的最前期阶段,直接目的是为建筑和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同时,在项目的决策、实施、经营等阶段也具有指导作用。
就酒店建筑设计过程而言,这是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建筑类型(商务、度假或精品等)、规模体量、功能需求等的传达与提炼并不能在设计开始之前就能梳理得无比清晰准确,它通常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模糊到具体的过程,业主就需要前期策划中的市场定位指导;而就室内设计而言,酒店星级档次、个性的彰显和设计造价等则需要随着前期定位和建筑设计进程的推进而调整;此外,可行报告还包括了对酒店经营期的预测,酒店品牌的选择、经营业绩的评估等。
总结酒店开发实践,笔者认为,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研究是现代酒店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投资商应该“市场主导,策划先行”,最佳的酒店开发方案是“策划、规划、设计一体化并阶段性更新调整”,即寻找合适的酒店策划顾问机构,在酒店项目开发前期就完成整体定位策划和财务可行研究,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发展灵活指导酒店建筑规划、室内装修、品牌引入、开发运营、改造升级等环节,实现酒店的科学开发和良性运营。
2 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
简单地说,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就是基于对市场外部及项目内部条件的分析研究,梳理内在需求和酒店未来开发的思路,实现酒店功能的高效合理,同时,通过财务预测酒店建成后的经营情况,最终确定酒店的可行性及投资回收期。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定位和财务可行预测。
2.1 基础分析内容
酒店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必须有开发依据,综合宏观局势和微观环境,对酒店发展做出科学研判(见图1)。
①宏观层面,要把握酒店长远发展的政策、经济、城市和文化环境。
政策环境:对项目有利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是良好的投资保证。旅游开发与酒店业政策、地产政策的支持和变动会较大程度影响高星级酒店投资的数量、规模及收益率。
城市环境:城市区位、交通、形象和规划发展,是酒店定位开发的起点,良好的城市发展现状及清晰的发展规划,为高星级酒店开发类型、客源定位及中远期经营预测提供了基础。
经济环境:城市和区域产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直接影响着高星级酒店的发展,酒店的客源消费水平、客源流量以及入住率都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息息相关。经济基础越好,相对来说酒店的发展越明朗,越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住客。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包括酒店自身的文化及酒店所处地区的文化。酒店自身文化即酒店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星级酒店而言,良好的文化背景是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增加酒店客源。
②微观层面要考虑项目条件、市场环境、开发商实力、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五大因素。
项目条件: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资源优劣势等均影响了项目自身品质的高低,如何凸显优势、弱化劣势、甚至化劣势为优势,是酒店策划分析前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市场因素:当地酒店市场开发现状(数量、档次、功能、品牌等)及酒店客源市场构成是影响高星级酒店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指导项目酒店开发最直观最重要的分析部分。酒店市场的开发水平和饱和度,直接影响了项目酒店未来的规模、档次和品牌等定位,而酒店客源的构成情况,直接决定了高星级酒店的类型和客房入住率水平和房价水平,进而对酒店的经营效益和生产发展产生影响。
开发商因素:开发商自身的实力是酒店发展的支撑,有实力的开发商更有条件开发出高品质的酒店项目,且更能促成酒店项目的完成。
竞争力因素:竞争力是高星级酒店发展的外在威胁。特别是伴随着高星级酒店投资热、高星级酒店产品同质性强、高星级酒店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科学评估竞争市场情况,合理评估自身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潜在竞争力因素:潜在竞争因素包括项目周边拟/待建酒店开况、周边城市酒店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一些新兴业态的替代功能。虽然是辅助参考因素,但对高星级酒店市场的影响也较为重要。
2.2 定位内容
酒店定位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酒店类型、档次、规模、功能、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涵盖投资项目该注重问题的各个要素。
①类型定位。
酒店开发依托的区位环境、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酒店开发在类型上也不尽相似,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酒店发展类型也更为丰富且综合性更强(见表1)。
②档次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将酒店按等级标准是以星级划分,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5个标准。星级越高,表示旅游饭店的档次越高(见表2)。
③规模定位。
按照目前国内和行业划分标准,酒店项目的开发规模方面有如下几种可能的方案(根据行业经验,各酒店品牌对酒店规模有一定限制或要求,若酒店项目_定引进品牌,除市场因素外,还需综合考虑品牌要求,见表3)。
④功能定位。
从建筑设设计、室内设计及酒店管理三方面分析,酒店的基本功能分区为客流区与非客流区二大部分(见表4)。酒店功能及分区布局还取决于该酒店本身的定位及项目周边的环境,要合理配套功能板块并解决好其中各功能组区本身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⑤管理模式定位
目前国内酒店常见的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五类:
业主委托酒店顾问公司顾问咨询管理;
业主自主经营管理,结合加入国际品牌特许经营(贴牌经营);
业主自行经营管理;
委托国内酒店管理公司经营管理;
委托国际酒店品牌管理公司经营管理。
2.3 财务预测分析内容
现代星级酒店投资发展现状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投资的主要特征有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不可逆以及投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同质化严重、投资盲目跟风现象严重、投资完后项目运营问题复杂等。
基于以上投资特性与问题,酒店开发财务投资预测显得更为必要。酒店财务分析是对酒店未来至少10-15年的经营成果进行的量化分析(见表5),既要立足于现阶段,又要保持一定的预见性,能为目前和未来发展变化的酒店投资决策服务。
3 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延展性
酒店的开发本身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酒店开发有阶段划分且阶段性目标不同。
因此,一整套系统科学的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不仅作为一个前期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存在,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伸展性。
在中国,因为很多酒店开发项目背景复杂及酒店市场的发展等原因,一份可研报告经常无法满足开发商的全部需要,因此,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也应该随着酒店开发的阶段不断系统深化和动态更新。
3.1 定位策划和可研分析
酒店定位和可研分析(详见第2节)是酒店酒店开发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酒店顾问最基本最传统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酒店建设基础条件分析、酒店定位、管理模式、酒店功能及服务特点策划等定性内容,以及总体规模、设施设备和面积、市场及财务可行性研究等部分定量内容。
3.2 技术指导服务
酒店确定市场定位和可行之后,基于前期总体定位方案确定的酒店规模、功能、档次及投资规模等,有两项关键工作需及时展开:
一是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酒店策划顾问公司需进一步编制“酒店项目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酒店各项功能技术指标等,协助甲方向设计单位详细说明酒店整体定位、功能定义及技术指标、建筑设计要求、酒店与项目中其他业态的相互关系等,协助设计单位顺利开展设计工作;若管理公司能够快速确定,酒店策划顾问公司需依靠管理公司提供的酒店设计、建设、采购、开业等标准制定技术服务细节,实际上部分定位标准在前期定位策划和可研分析中已有所展现;若无相关品牌引入,根据业主需求,酒店策划顾问公司可根据自身酒店设计的经验指导业主方完成建筑设计开发。
二是酒店管理公司引进(如前期已确立引进国际/国内管理品牌)。管理公司引进过程比较复杂,在确定品牌方向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6个月时间才能基本完成,且由于很多开发商缺乏与管理公司协同合作的经验和能力,面对管理公司提出的各种要求不知所措,这也需要酒店顾问公司通过前期商务谈判帮助开发商正式引入管理公司并争取相应的权益,此外,酒店管理公司的确定也可更好帮助开发商按时顺利的推进酒店建设工程。
3.3 开业筹备指导服务
打造一家高品质酒店,开发建设是首要前提,然酒店要顺利开业经营,设备和物品采购、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酒店服务规范w系、酒店人力资源储备、市场推广及营销计划、设备试运营、开业仪式筹备、酒店试营业等开业指导也必不可少,针对第一次介入酒店业的开发商,酒店策划顾问还应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开业筹备计划书。(对于引入知名国际/国内品牌的酒店,开业筹备指导由品牌管理公司指导完成,该顾问环节主要针对自营酒店项目)
酒店大型设备及系统采购顾问服务内容:包括对甲方提供的电梯、消防、暖通、给排水、强弱电等各采购项目的采购任务书、服务建议书、采购合同等采购文件提出优化建议。
酒店开业物品采购顾问服务内容:开业物品包括FF&E类(固定装置和设备,装饰布艺,织物、装饰灯具、艺术饰品、地毯等);OS&E类(运营用品和设备,家具、器皿、视听设备等),顾问公司需根据功能布局、经营情况假设、业主投资概算编制开业采购预算,审查及界定。
经营管理计划编制:建立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服务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
服务规范体系服务内容:包括酒店房务(前台服务、商务服务、礼宾车队、通讯网络服务、客房服务、公共区域、洗衣服务、客户接待综合服务等)、餐饮(中餐、宴会、西餐、咖啡厅、大堂吧等)、康乐(SPA中心、健身、泳池等)、会议等板块的管理体系和服务规范。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建立人事管理制度、定义岗位责任及人员编制;设计薪酬福利体系、编写员工手册、制定培训计划等。
酒店营销体系建立:制定酒店营销战略,组建和培训酒店营销团队;建立酒店营销团队激励和管理制度;建立酒店营销网络。(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酒店总体VI规范;设计酒店宣传资料文稿图片系统;提供酒店印刷品样本及清单;设计酒店市场销售方案及价格体系等。
设备试运营:所有机电设备提前15-30天试运行,测试其性能;特别是空调及强电,给排水部份。
开业仪式筹备:自选管理团队或酒店管理公司制定方案,成立专职小组;聘请专业推广公司全面执行;准备及排练(3个月);现场营运模拟演习,各岗位模拟开业后正常运作。
酒店试营业:提前一个半月作部份及全面清洁;30天内全面准备试营业;各部负责所管区域,公共部份由管家部全面负责;特别注意房间异味的清除。
3.4 升级改造指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酒店客房、餐饮、会议、康体娱乐、后勤等各个版块的市场标准都有可能不断演进,而自身条件可能受建筑等条件制约,竞争力和吸引力逐渐退化。受酒店使用损耗和市场发展影响,一般一家酒店经营5-8年后或将面临提升改造,这样酒店就需要顾问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编制新一轮的定位提升方案。
若一家酒店在建设前期就选择了合适的酒店顾问公司,那么在早期的定位策划和可研报告中就会有一些前瞻性的定位,比如酒店在规模体量、客房面积、功能设施等方面就会预先对未来至少10年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一定程度超前开发,那么酒店在后期的改造升级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时间、资源就比较少,只需根据市场做一些补充定位或定位提升,并在内装设计上进行更新,从而减少建筑结构、功能布局方面的大型整改。
4 酒店定位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涉及的学科论
一个酒店的开发-建成-运营-持续发展,必然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也是各方人员在不同的立场上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沟通、整合形成的共识。从学科性质分析,现代酒店开发几乎涉及了多门学科理论,市场、建筑和设计、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相互关联、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开放的系统的体系,使酒店的建设和发展有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保障。
市场学相关:针对市场目标群体的年龄、收入、需求、行为习惯等特征,确定酒店未来客源群体的构成。
建筑和设计相关:酒店经营需要以建筑为媒介基础,同时,酒店品牌档次直接由室内设计装修所展现。
文化相关:企业文化和酒店形象识别,文化内涵几乎可以渗透到酒店建筑和设计、甚至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经济学相关:酒店提供的服务和客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商品,酒店的建设成本、投资回报率、利润率等因素对酒店设计和经营有直接影响,酒店开发的市场特征可形成投资可行性研究结论。
管理学相关:酒店管理模式,会深刻影响到酒店内部功能布局以及服务流线的布置。
5 结语
现代酒店规模或大或小、档次或高或低,类型更是丰富多彩,但其发展的阶段性和生命周期是恒定不变的。为让酒店在有限的生命力延续性更强、绽放更多光辉,实现并超越酒店投资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唯有关注并重视其投资、开发和经营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步步为营。
而对应于酒店发展不同设计阶段的要求,可将定位策划报告分阶段制定,并不断深入和细化,将加强酒店持续开发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袁琦.酒店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白扬.经济型酒店策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