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范文

时间:2023-03-27 02:4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财产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财产品

篇1

以农业银行为例,仅在2012年,该行就在17家分行设立私人银行部,管理的资金达到3700多亿,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仅在2012年上半年,该行总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846款,发售量达到2.5195万亿元,这还不包括规模达9417亿的对公理财业务发行量。

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银行存贷比的利润空间逐步收窄后,拥有众多理财产品的私人银行或将成为银行的未来。

然而,管理数万亿理财产品的私人银行,其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链?让我们揭开私人银行的神秘面纱。

热闹的理财产品

投资三个月,年化收益率5%,投资银行间货币、协议存款以及债券……中信银行某分行内,诱人的词汇让刚荣升某行VIP客户的王大宝有点眼花缭乱。

在王大宝家附近的每个银行,几乎都是而同样的情景。

丝毫没有受到华夏银行、建设银行等多起理财产品事件的影响,依然有投资者源源不断地将资金投向理财产品。

“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理财经理办公桌对面,都有很多人排队购买理财产品,据说是保本,风险较低,而且收益率比银行存款要高一些,感觉的确比较实惠。”王大宝告诉《融资中国》记者,转了一圈下来,他也感觉选择理财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与王大宝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些不定期的信托产品,起点金额300万,主要投向为一些商业地产等,年收益率达9%-10%”中信银行大堂经理的讲述以及在其行长推荐字样的诱惑下,也有投资人愿意“铤而走险”,选择了高回报的产品。

热闹的场面再次出现,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华夏银行“理财门”事件的爆发距今不过2个月。

2012年11月25日,由华夏银行销售人员代销的中鼎系列理财产品,无法按期兑付本金及收益,而当投资者前往华夏银行嘉定支行追索资金时,却被告知这些理财产品的主要销售人、华夏银行高级理财经理濮婷婷已被开除,而这些理财产品均为濮婷婷等人私自代销,并非是华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这一系列变故,使中鼎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情绪迅速激化,并最终导致了投资者“包围”华夏银行嘉定支行“讨说法”。

“不是说保证固定收益的吗,还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为什么会突然连利息也不能偿付了?”王大宝有很多疑问。

然而,缘何依然有投资者不断进入呢?

利益,显然是最好的解释。

“一些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达10%,普通货币类产品为3%-4%。”浦发银行北京某分行大厅内,理财经理依旧在描述诱人的“投资回报”。

背后利益链

隐藏在理财产品背后的巨大财富利益链,使得银行无论如何不想放弃这块肥肉。

据记者了解,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除了银行自己设计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之外,还有一些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券商和公募基金等代销的产品,这都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收益。

“通过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不仅实现了揽存等目的,同时也赚取了不菲的收益,比如通过银行渠道发行公募基金,银行至少收入1.5%的收益,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员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而记者走访的公募基金、券商和PE机构等都纷纷表示,银行收取了不菲的通道费用。

以券商的资管产品为例。“资管产品通过银行发行,除了托管费,券商需支付给银行的费用有认购费、首发销售服务费、客户维护费等,统称渠道费用,如果产品不收客户的认购费、退出费,也没有管理费,那么这部分成本就要券商完全自己负担。”券商资管人士给《融资中国》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很多情况下,通过银行渠道发行产品,券商甚至要亏损。

比如,某券商与工商银行展开合作,需要给银行交纳一笔千分之八的首发渠道费用,一般来说,对于低风险产品的费用,这个比例更高,也就是说,券商要募集1亿的资管产品,需要向银行交纳80万的首发渠道费。

其次,如果计算认购费、首发销售服务费和客户维护费等,则其费率总共加起来则高达10%,也就是说,仅通道费用,就要高达千万。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创业证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净收入为1731.7万元,2010年净收入775万元。相比之下,银行渠道成本甚至高过其全年的资管业务净收入。

这也变相要求券商,在计算收益时,必须考虑渠道成本,券商管理的资产管理产品才能获得正收益,而这个数字必须超过5%。在这种情况下,券商才有可能收取超额90%的收益,如果要回本,其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达到5.5%-6%左右才能抵消银行的渠道成本。

公募基金也是“难兄难弟”。因银行的通道费用因占据了公募基金的相当一部分收入,同时,在与公募基金以及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当中,银行以90%的份额占据了公募基金的主要通道。换句话说,银行“掐”住了公募基金的“脖子”。

据某会计所负责基金审计业务的人士透露,“基金公司是有求于银行的渠道销售,一旦降低这笔费用,首发规模将很难上去,公司的规模、收入都会受到影响。一些新成立的尚没有品牌优势的新基金公司、次新基金公司以及小型基金公司所受的困扰明显很重。基金客户维护费率比甚至超过了30%。”

“在公募基金的代销渠道中,目前约90%集中在银行,其他渠道不足 3%-5%,正因为公募基金高度依赖银行渠道,因此,银行在与公募基金的合作中,渠道费用也相对昂贵,大概有管理费1.5%,代销申购费1.5%,此外,还有赎回费、托管费等等。”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篇2

近日,银监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银监会已于12月10日紧急下发了关于整顿理财产品的通知,要求各家银行自查未按相关管理规定分行擅自代销以及员工私下推介的业务产品,风险排查范围涵盖各个分支机构存量及在售的所有代销业务。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此次整顿风暴主要分三个层次。首先,各家银行要逐级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排查;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产品结构进行逐项检查;最后,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要进行每一单项检查。

这一场严苛的理财产品自查风暴的始作俑者,就是华夏银行员工私自出售投资产品事件。目前,公安机关和相关监管机构已经对华夏银行事件进行了立案调查和研究相关的解决方案。该事件的发生令公众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银行理财产品的声誉度也因此受损。

华夏银行事件

12月11日,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的客户张先生在与记者谈及他所购买的“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巨亏时言语愤慨,“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是每天在银行里等待,希望银行给个明确的说法”。

此时,距离华夏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一事已有近半个月的时间。11月26日,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的一批投资者被召集到当地一家宾馆,被告知大家购买的中鼎财富的理财产品不能如期兑付,资金的实际使用方河南商人魏辰阳已被河南郑州警方控制。

随后,12月2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公告称,该“入伙计划”不是华夏银行产品,华夏银行也从未代销过该“入伙计划”。华夏银行将此事归咎为客户经理濮婷婷的个人私自接单,并将其开除。

根据公开披露的资料显示,此次设计的理财产品属于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共分四期金额合计约1.19亿元,共涉及投资者约500余人。目前上海监管部门已经介入展开调查,相关涉案人员也被公安部门控制。

对于后续华夏银行对此事的处理方案,上述客户张先生向本刊记者指出,12月11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跟投资者召开了相关会议,表示对投资者进行适当赔偿,但是对具体赔偿数额没有表态。“最后也说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他们银行能够做主的,还要看监管层的意见”。

针对此事,《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联系到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员。该负责人指出,华夏银行事件所售出的产品不属于正常银行理财产品的范围,可归属为民间集资的范畴。由于其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所以给银行业带来的声誉影响很大。最后银行需要负担多少责任还要看公安机关最后的调查结果。

尽管华夏银行目前将此次事件的责任归咎于员工个人行为,但是据张先生介绍说:“该支行一直在销售其他同中鼎性质一样的产品,因为之前的有些如期兑现,所以通过朋友的介绍才去华夏银行购买了此次中鼎的产品,可见此支行的此种行为由来已久。”

不过单纯从契约双方的责任来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认为,从金融交易的角度来讲,华夏银行是没有契约责任的。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就是客户和资金托管方的责任。

某地方银监局的相关负责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这件事可以说是银行员工的个人行为,但是与银行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有很大的关系。

紧急自查

尽管华夏银行私售事件目前还未有最后处理结果,但是银行私售理财产品的风险已经被揭开了一角。

近日,工商银行浙江金华商城支行也卷入一起“理财产品”纠纷案。

金华市三江街道三路口村10多位村民将1200万元的拆迁征地补偿款用来购买工行的“理财产品”,不料资金遭易手和冻结,至今仍有4个村民的400万元款项未追回。

袁增霆认为,最近在财富管理行业出了不少事,包括前期工商银行和中诚信托的风险暴露,都是资金追逐劣质项目的结果。这一系列事件说明,民间的财富管理行业,逐渐由过去的好项目转到坏项目,大量的劣质项目的风险开始暴露。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以来,金额千万和亿元以上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显著,其中包括票据领域重大恶性案件、银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

“金融危机以来,投资领域一直没有明显的风险暴露,不一定好事,也不是可持续的事情。”袁增霆指出。

监管部门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三点:一是,银行内部管理失效,主要是内控和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后者为先;二是,经济下行阶段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跑路现象出现;三是,由于银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传递。

银监会一直以来对银行业风险严苛控制,华夏银行事件公开爆发不到一周时间,银监会就紧急下令各家银行进行自查。

某地方银监局的负责人向本刊记者指出,一个关于理财产品整顿的紧急文件已经下发到各家银行。要求对华夏银行的事件引以为戒,加强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要求对以后任何一个经营网点的产品都注明代销和自营,以及具体的业务品种。另外代销产品也要注明为谁代销,是否在总行备案等情况。

理财产品自查风暴的开启表明监管层对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视。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再发生类似风险事件,不排除银监会将提前针对影子银行进行大范围整治,流动性可能出现阶段性收紧。

影子银行争议

尽管目前对影子银行的鉴定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是由于存款利率被长期管制,在通胀压力下,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成为影子银行资金来源是不争的事实。

12月5日,惠誉评级的报告指出,理财产品在第2季度发行减缓后,第3季度末理财产品余额上升至12万亿元人民币,截至年底可能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2011年为8.5万亿元人民币)。从表面上看,该金额约占商业银行存款的16%,但是对于非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这个比例更高且持续上升。

安永金融服务合伙人许旭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影子银行能够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同时也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值得探讨。

12月12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3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在肯定“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亦再次对“影子银行”可能潜藏的巨大风险提出警示。

中行认为,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不仅包括银行内部的、以商业银行为依托的表外业务,还包括银行体系以外的其他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工具、业务和机构,以及在监管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等。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是否被划入影子银行之列,银监会还存在争议。有银监会的相关负责人士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很清楚,信息披露也在逐步完善。如果将其划入影子银行范畴反而会沦为监管不到位的境地,因为关于影子银行的监管还没有明确说法。

“影子银行的监管很难,银监会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办法。包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都是影子银行,这需要整体的层面来把控,需要一行三会、法律部门、发改委和各类社会机构一起想办法,不是银监会一家能独揽的。”上述地方银监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

篇3

2011年6月20日,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银行的资金压力日趋增大。

中小型商业银行推高预期收益率

由于揽储能力有限,存款准备金的持续上调给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2011年4月19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表示,要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要求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每月报备月末日均存贷比。

实施月度日均存贷比考核以后,如果银行连续出现存贷比超标,监管部门将对其信贷规模等各方面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如此一来,银行可运用信贷资金将受到存款总量的影响。显然,此举对许多中小银行的冲击要远大于网点众多、揽储能力强的国有大型银行。日均存贷比监管实行后,中小型银行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由此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的CPI指数一直在高位徘徊,5月CPI指数上涨更是高达5.5%,创出年内新高。居民纷纷为手头现金及银行存款谋求出路,试图战胜高企的CPI,由此形成强大的资金供给。

理财产品因其天然优势顺理成章成为以上资金供求的无缝对接点―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应对资金压力正好契合了居民的投资需求。而作为新进入理财产品市场的机构,中小银行为了大量发放理财产品,只能“以价取胜”―不惜推高收益率来争夺市场。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5月30日-6月5日,华夏银行发行的一款28天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6-5%;光大银行发行的10天产品,根据投资起点不同,年化收益率可达4-5%;兴业银行的5天期限“端午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6-4%;中信银行29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2%。在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推动下,目前一年期理财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已高达6.2%,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最高3.25%的水平。

为了以高收益率招揽投资者,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更是积极推进针对高端客户、风险相对较高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一般通过引进私募作为次级受益人,采用优先次级的结构化设计,并利用预警线和止损线的设置来降低投资者风险。光大银行则发行超过50款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50%,而且,期限也多在1-2年,预期年收益率高居5.5-6.5%。而民生银行所发行的证券类理财产品则以高收益著称,分别于2011年3月18日、25日、28日限量推出了非凡财富资产管理(增利型)理财产品。其中,9天产品(20万元起)预期年收益率高达4.5%;14天产品(50万元起)预期年收益率为5.8%;7天产品(50万元起)年收益率可达到6%,远高于同业当前同类型产品。

面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凌厉的攻势,国有大型银行也开始积极介入理财产品吸储大战,理财产品的发行步入疯狂境地。根据理财周报零售银行实验室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5个月,个人理财产品发行多达到7525款,平均每月发行逾1500款,超过2010年平均每月发行数的50%。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数据则显示,2011年5月23日-29日,共有308只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较前一周增长32.2%,成为近期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最多的一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201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4万多亿元,同比增加3万多亿元,比去年末增加2万多亿元。

另类理财产品或促产品结构变革

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出现井喷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初步统计,在2010年1-5月发行的7525款理财产品中,超过6000款理财产品属于货币市场以及组合资产类理财产品,占了市场的80%。而且,这类理财产品基本是批量发行,主要投资于国债、票据资产以及信贷资产等风险较低的工具。

面对同质化竞争与预期收益率不断攀升的压力,与大宗商品、白酒等挂钩的另类理财产品风生水起,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理财市场的产品结构。2007年,民生银行首次推出投资艺术品的理财产品,两年投资期满后,投资者获得了25.5%的实际收益。2008年的股市低迷、基金缩水和楼市扑朔迷离让另类理财产品着实小火了一把。如今,随着理财产品的井喷,另类理财产品再次迎来发展小。

与大宗商品以及相关产品挂钩的理财产品成为2011年上半年另类投资理财产品中一颗耀眼的新星。由于全球通货膨胀与日本灾后重建预期,2010年以来,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迎来数涨,因此,不少银行将目光转向了大宗商品,如东亚银行发行“步步为盈1”抗通胀金属投资保本产品,挂钩的大宗商品为钯、镍、铂、铜等;恒生银行推出“节节胜黄金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和“节节胜商品挂钩保本投资产品”。然而,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令以此为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风险暴露无遗。

作为商品货币,澳元的汇率波动与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密切相关,成为另类理财产品标的物的优先选择(附图)。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2011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5883款,其中澳元产品157款,可查到到期收益率数据的142款,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83%;2011年5月22日-5月29日,交通银行发行的两款181天澳元债券类理财产品到期实现了6.30%和6.05%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另有一款3个月期澳元债券类理财产品到期实现了5.30%的最高预期收益率;中国银行发行的6个月期澳元债券类理财产品到期实现了5.30%的最高预期收益率;2011年6月6日-12日到期的理财产品中,两款澳元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

此外,酒类理财产品成为另类理财产品的又一热门。2011年4月22日-5月3日,工行推出舍得30年年份酒“天工绝版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该产品主要投资于四川信托有限公司设立的“舍得30年年份酒(天工绝版酒)收益权投资(一期)集合资金信托”。信托计划将买入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2万坛舍得30年年份酒“天工绝版酒”的收益权。投资者都可选择以现金或实物白酒形式获得理财本金和收益,如选择理财产品到期,可获得最高4.7%的年化收益率;如选择在理财期内以实物形式支付理财本金及收益,则理财本金通过提取实物白酒的方式支付,客户可获得“舍得30年年份酒‘天工绝版酒’”,同时,客户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还可获得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7%的收益。在红酒期酒市场上,张裕、中粮长城、云南红等国产红酒品牌联合银行发行红酒期酒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5-6.5%。

篇4

银行理财产品或由银行销售(同时投资),或者由银行与信托公司及证券公司联合发售(资金管理委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所谓的银信合作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分支。本文谈及的是所有银行参与的理财产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但不包括纯粹的信托公司理财产品(也称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有些只有几天。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及银行财务状况披露,我们认为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银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产品则记在表外。这样一来,多数理财产品被归类为表外产品。在此需要注意,表外不是指资金去向(资金仍在资产负债项下),而是指信用风险由谁正式承担。这是常见的误解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

根据2011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11年9月末,表外银行理财总额增至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存款总额的4.2%、居民存款总额的9.7%,且较2011年初有9275亿元人民币的增长(这其中包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银信合作产品总额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1.7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根据我们通过同业和一些银行披露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为理财产品多半记在资产负债表外。例如,2011年上半年,三个主要国有银行发行了总值为6.8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假设平均期限为两个月,这三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总额应为2.3万亿元人民币。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只记了59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估计总额的26%。假设这三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账方式代表了大多数银行的做法(即,约26%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74%记在表外),按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表外总额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资金总额(包括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的)约为人民币4.4万亿元。再加上第四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即得出我们的全年估算:4.5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普通存款总额的5.6%~6.2%、居民存款总额的12.7%~14.2%(2011年底普通存款额为8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存款为35.3万亿元人民币)。

理财产品是否抽走银行系统的资金

市场内对理财产品的一个普遍理解是:这部分资金离开了银行存款和资产负债表,因而限制了银行贷出资金的能力。这引发了很多关于中国“存款流失”、银行账户吃紧及担心经济发展得不到所需资金的言论。特别是在新增贷款达不到市场预期时,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理财产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资金被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时,它们通常确实离开了计入银行存贷比的存款账户(除非理财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但它们总是以某种形式存留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常常出现在托管人账户上。理财资金募集资金往往被集中在一起,从银行资产池中选择匹配的对象进行投资(或者进入资产池)。这些资产池包括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换言之,资金仍通过银行流入实体经济中,只是流入的渠道不同。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约有20%~30%的银行理财产品(逐个产品基础上)资金进入各种贷款中。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总额的75%以上进入贷款中。

我们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银行部门遭遇存贷比问题的原因(因为理财产品是经过结构配置后,以便银行达到存贷比要求),而是当前资金面紧张的表现。银行要通过理财产品竞争获得资金,以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市场整体流动性状态源于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明显的表现:高存准率)和放缓的外汇流入。如果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紧张状态将得到缓解。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款流出储蓄账户对银行的净息差(NIMs)确实有负面的影响,对存贷比在70%以上(接近75%上限)的小型银行尤为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就要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或者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基金公司的协议存款,而这种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根据我们对一些银行的分析,2011年,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平均成本约为3个百分点,而普通客户存款(居民的和企业的)成本只有1.8个百分点。基于这些数据,假设再额外将5%的总存款结构性转移到理财产品,那么理论上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约5个基点、或者净利润下降3%(相当于又有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理财产品),这个下降不可能靠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的费用抵销,因为我们考察的这些银行佣金率只有6~84个基点。

银行因何热衷于发行理财产品

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是因为每月末银行都要完成75%的存贷比考核。而能够合格计入存贷比的存款种类寥寥无几,所以银行通过发行能将资金转入不合格存款的产品来竞争合格的存款。也就是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并对产品加以设计,以使产品恰恰在资金被转移到可计入存贷比的普通存款时到期。时间点的选择要以银监会检查银行存贷比的时间为准,通常是在月末。这个对存款的竞争,加上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对冲操作,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哄抬近市场利率水平。

另一个动力源于紧张的贷款限额。2011年,银行可以通过把贷款卖给信托公司将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然后再用理财产品给贷款融资。然而,监管机构自此开始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最后,银行使用理财产品来留住高端个人和企业客户,二者都为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和灵活性所吸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对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传统存款的回报率一直偏低,银行理财产品则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然而,根据世界上其他市场的经验,对存款的激烈竞争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在这里做出的承诺无法安全兑现。如果我们对理财产品资金比例(约5%~6.5%)的估算正确,我们认为理财产品是需要谨慎监管的。

一个连带的风险是银行的信用风险。法律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对大部分产品不担负直接的信用风险。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不是保本的。但我们(还有其他人)担心的是,如果收益不好,投资人或许会声称银行卖给他们不适合的产品,而即便这种主张没有证据,银行也可能会主动和解。很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资料只是模糊地描述资金如何投资,一旦出现纠纷,银行就可能被控信息披露不充分。

监管强度是否增加

中国银监会继续限制理财产品发行,着重限制资产池中风险较高的资产类型以及银行用以规避贷款限制的资产类型。例如,最近银监会指导叫停了贷款类型资产和同业贷款。很多时候,风险较高的贷款(尤其是给房地产部门的贷款)的利率极高、足以支付理财产品5%~6%的回报率。据说银监会也已禁止公司间委托贷款,旨在阻止银行担负这些贷款的信用风险。

可以投入资产池的资产种类已经大大缩减,但有些资产还是可以投的。据我们所知,银行仍可以将货币市场回购、债务证券及贴现票据投入理财产品资产池。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这些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各种产品资金分开管理),贷款资产还是可以用的。

关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有单独的规定。新规下整治规范更加严厉。例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要与净资本挂钩,及停止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银信合作产品不允许设计为单一资金信托产品。尽管对银信合作产品加强了限制,我们认为风险更高的信托贷款和信托资产可能仍存在于组合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中,但我们对它的规模和质量无从了解。

银行理财产品何去何从

显然,监管层对理财产品资产类型施加的压力越大,银行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就越难。目前理财产品项下资金总额仍在增长,但随着上述调整的实施,增长速度在2012年下半年或将放缓。

监管措施将持续影响理财产品的发展。此外,如果流动性放松了,理财产品的利率也将降向传统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这无疑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篇5

转让理财产品可用手机办理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期限长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但Y金流动性差;期限短的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但收益率不高,对于购买长期理财产品而又在投资期间急需用钱不可提前中止投资的市民来说,理财产品流动性太差一直受到市民的诟病。

近日,中信银行个人网银、手机银行推出了理财产品挂单转让功能,实现了客户自主报价转让。据介绍,中信银行目前开通转让功能的主要是封闭式预期收益性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全部转让,也可部分转让,但净值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等不在转让范围之内。客户所有挂单产品均可自主定价,银行免费搭建平台,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对于完成转让的产品,资金当日即可到账。

无独有偶,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于去年年底和今年2月也推出了理财产品转让业务。其中,浦发银行的大多数固定期限类理财产品均支持转让,客户可通过柜面和网银等渠道进行操作;兴业银行也提供了柜面、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多个转让渠道,目前支持的是封闭式/开放式天天万利宝、签约型产品、万利宝类产品(包括万利宝理财管理计划)等产品。

部分银行要收转让手续费

在转让模式上,银行主要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是出让人自行联系受让方,或请理财经理协助发出信息,联系愿意受让该产品份额的客户,双方约定转让价格后前往银行网点,提交转让申请。另一种模式是出让人自主通过网上银行挂单,在转让过程中,银行仅起到撮合的作用,并没有兜底承销。市民在线上以合适的价格挂单,转让信息后,下家进行对比,如果转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和金额与自己的需求一致,就可确认购买。如果当天18时前成交,当晚资金就会到达卖家账户。

“比如说,客户A登录中信银行网上银行,通过理财转让功能转让100万份理财份额,转让价格设为102.5万元(折合收益率为5%/年)。转让申请提交后,100万份理财份额将被冻结。客户B通过对比发现,客户A转让的理财份额的收益率、期限和金额与自己的需求一致,确认购买。当天,银行系统进行资金清算和份额转让登记。客户A收到102.5万元转让款,流动性释放,客户B收到100万份理财份额。”中信银行客服介绍。不过,部分银行会收取手续费。如浦发银行客服表示,如果是客户自己找下家,银行收取手续费50元/笔;如果是委托银行找下家,银行则收取转让金额的0.1%。

质押理财产品也能申请贷款

除了转让外,如急需钱,理财产品还有质押贷款变现渠道,市民可直接拿理财产品向银行质押贷款,银行按80%~90%比例放款。市民也可通过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

日前,招商银行正式推出“质押闪电贷”。客户只要通过招商银行手机APP,在线质押理财产品,即可获得一定金额的现金贷款,短期拆借随借随还、长期贷款先息后本,减轻了还款压力。试运行期间利率6折,年化利率仅为5%~5.4%。此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早已推出“质押贷”服务,向持有该行个人金融资产(含保本理财产品、定期储蓄存款、电子类国债、大额存单等)的消费者提供了质押贷款服务。

篇6

预期高收益

竟成“大忽悠”

在2010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些产品的收益率不但“达不到”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而且实际收益和预期之间相差最大的达到53.27%,那些理财产品确有严重夸大收益之嫌。

某股份制银行一款到期的“基金精选人民币理财产品(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50%,但实际收益率为-3.27%。尽管该产品的亏损幅度在所有到期产品中看起来并不大,但两个数据之间相差53.27%的“水分”让人难以接受。

而这样的理财产品并非个例。比如花旗银行(中国)发行的“挂钩中国指数基金和商品”人民币产品(1年)。其最高年收益率预期高达40%,最差年收益率为0%,投资者到期收益也为0,届时投资者只能收回100%本金。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基金计划10号”,其发行于2008年1月,投资期限为2年,其主要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基金,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0%。但受2008年国内股市低迷表现的影响,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较大,到期年化收益率仅2.38%。

银行的不厚道在哪里

某银行“某富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4号产品”是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2008年11月发行,投资期限为2年,由华夏基金担任投资顾问,主要投资于债券、股票、货币型基金以及银行存款,其中固定收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100%,权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30%。在该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表示: “赎回费:(1)第1次开放时,赎回费率为0.2%;(2)第2次开放时,赎回费率为0.1%;(3)产品持有到期无赎回费……总同定费用:1.2%,年,按月计提,按季支付。”也就是说,无论理财产品最终是赚是赔,这笔固定费用都得出。如果觉得这款理财产品划不来,或者亏本了想提前赎回,对不起,你得支付赎回费。如果这款产品收益可观,赚了比较多的话,对不起,你也得为多赚的部分支付一笔费用。《产品说明书》中有关浮动费用的规定是这样的: “理财计划年化收益率(扣除固定费用后)高于业绩基准,将对高于业绩基准的部分收取30%作为浮动费用。”而其业绩基准是:“本产品成立首日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0.5%”。

也许,你觉得多赚了点,给点费用也无所谓,而实际上,这款产品还限定了最高收益,《产品说明书》中规定:“当产品净值触及1.15元时,银行有权在8个工作日内终止本产品,以便锁定收益。”即当产品净值涨幅达到15%时,银行将终止产品以锁定收益。最终这款产品实际到期仅获得2.88%,而其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14.41%。

总之,银行某些理财产品不厚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保证本金安全;无论赚钱赔钱,投资人都必须交管理费;对最高收益有限制。

难看的理财产品说明书

很多投资人都会抱怨,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又专业又长,让人眼花缭乱、不可捉摸,难以卒读;有些投资人则盲目相信银行,不愿去认真研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一味相信它宣传的“高收益”,产品买到手后实际操作,才发现实际收益并不像说明书所说的那样高。那么,到底是理财说明书在说谎,还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忽略了一些不该遗漏的信息呢?

1、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率

许多投资者一看到“收益率”就头脑发热,直到看到实际回报后才大呼上当。这种营销手段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认知心理――只看见他们认同或追求的。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看到“收益率”三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多几个心眼。要知道,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预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率,跟踪市场上以往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可以看到,达到“预期”的概率并不高。同时,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率。注意看理财单上的收益率是否是年化收益率。比如,一款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是4%,这并不代表你投资10万元,3个月后能拿4000元的收益,因为这个“4%”是12个月的收益率,即使预期收益到手,投资人也只能拿到1000元的回报。因此,计算收益时应该将收益除以365天再乘以实际投资天数,而不是直接将自己投资额度乘以年化收益率。 如果投资外币市场,则宜谨防汇率亏损引起的收益率缩水,应将投资币种引起的汇率损失计算在内。例如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即使实现了理财单上预期的收益,实际收益也将随着人民币的可能升值而缩水。

2、名字的秘密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的时候,通常根据理财产品的特点,取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名字。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这样做,一方面让投资者容易接受,与自己熟知的产品相挂钩;另一方面,产品一旦出现争执,实际合同文本还可以为其免责。

例如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银行向个人发售的、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指各类期权),并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外汇存款。显然,这和我们知道的“存款”有着较大的区别,至少它不具备本金无忧的特点。

还有一种“双利存款”,这是一种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可获得定期利息和期权费收益。也就是说,双利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加外汇期权。显然,这一产品与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会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时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篇7

尽管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只需要签订协议,到期后即可自动收回本金,操作简单,而且还能获得相对较为丰厚的收益。实际上由于理财产品涉及到设计、发起、销售、资金归集、投资、投资后管理、到期后资金清算等多个环节,涉及到多个法律主体,一旦出现问题,其间复杂的关系极易引发法律纠纷。例如信贷型理财产品就至少涉及购买客户、银行、信托公司、实际借款人等一系列的当事人;理财资金先通过银行的销售渠道从客户群中集中到特定的帐户,然后划拨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委托银行向实际借款人发放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与传统的贷款相比,除了增加操作环节外,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而随着当事人的增加,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趋于复杂化。在理财产品的购买客户角度看来,整个运作不够透明,不能掌握理财产品的各类情况特别是风险情况,而只能出于对银行商业信誉的信任进行投资决策,在这种环境下,一旦再遇上个别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业绩,采取隐瞒、欺骗等方式推销理财产品,购买客户就很有可能在不知情之下受到损失。现在很多银行都在采取资产池的方式运作理财产品,资产池原本运作式是将同系列或者类型不时期发行的各款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统一到个池中进投资管理,整体投资收益作为确定各款理财产品收益的依据。但这种运营方式也易导致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笔资金,背离监管政策和法规;部分银行凭借滚动发行、动态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点,做高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并将其发行和到期时间集收益,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安排在存贷比考核时点,使得此类理财产品演变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吸纳工具和资负债调节工具。

近年来,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的监管部门一直在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和指导,特别是2011年先后颁发了《关于修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围及方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各银行法人机构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计划有情况的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办法》,并召开了一次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通报了部分理财业务中的违规现象。总的来说,监管部门已经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出现的部分不良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规范措施,如对于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提出了纳入表内管理的要求,明令禁止通过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存等现象,并对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提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要求,杜绝以各类错误引导销售的行为。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一直在高速发展,在发展中为了配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目标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必然会不断的创新运作方式,但创新往往是与规避监管相联系,新兴业务在业务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缺少对监管要求的考虑,这就为今后业务发展留下了隐患,甚至会对整个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冲击。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各类违规现象尽管提出了不少监管要求,但大多数仍停留在针对具体问题的规范上,缺少从大局出发的整体监管要求。因此本人认为,为了让银行理财业务能在今后更健康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监管部门应该提出更明晰的监管要求,自2005年银监会制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后,银行理财业务已经发展多年,部分监管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行情况,如信贷类理财产品,本来就有绕开国家货币政策对信贷发放规模的要求,但实际监管操作中又无据可循,无法依据相关法规制止此类现象。因此,监管应对根据银行理财产品自身的特点,结合银行自身创新的要求,制定更具有前瞻的监管办法。二是应该建立更为细致的准入条件,由于理财产品投资渠道的多样性,实际上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投资到衍生品、大宗商品以及一些复杂结构的投资品的理财产品,必然要求银行具有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建议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设定不同的准入条件,避免因条件范围太广、准入门槛过低而失去了实际监管意义。三是应该进一步明确银行理财产品中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银行在理财协议中一般都会声明自己只是受托人的角色,本身不对实际收益负任何责任,但这种声明实际上是否有法律效力值得怀疑,一旦发生纠纷,更容易为当事人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借口。因此,如果明确理财产品中各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是立法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梁韬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广西区分行

篇8

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政策风险,当前过分集中于房地产业的信托,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隐忧。一些信托公司,显然也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因此近一段时间以来。信托产品已开始逐渐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出现这种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产品本身在大方向上更符合国家经济产业发展与调整的大思路。因此此类产品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与房地产信托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第一理财网信托产品库统计,本周在售信托产品共计78款,从资金投向看,资金投向金融投资领域的产品共计28款,占比36%;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的产品计19款,占比24%;资金投向一般工商业业的产品计16款,占比21%;资金投向区域经济的产品计10款,占比13%;资金投向环保、绿色经济的产品计5款,占比6%。

以上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信托产品的变化,当前在售的信托产品中,投向房地产企业的信托占比仅为24%,与前两周占比超过半数的情况相比,下降幅度相当明显。同时,由于自7月以来,证券市场相对活跃,这直接刺激了投向金融市场的信托的发行热情,但此类产品受到市场影响较大,因此往往很难具有持续性。

国家大力推动区域经济规划,同时推进产业的升级,鼓励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环保经济。而本次在售的信托产品中,这两类产品数量共计15款,占比合计19%。显然也符合了这一大趋势,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银行产品发行趋缓

相对于信托产品的积极谋求改变,银行理财产品则显得有些步履维艰。

银行发行产品时,在“高风险,高收益”与“低风险,低收益”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同时,由于大量的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也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因此各银行的发行热情有所降温。

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不完全统计,上周共有16家银行新发行146款理财产品,无论是发行银行还是产品数量都有所减少。产品数量从上周的166款减少到146款,降幅13%;发行产品的银行家数由20家减为16家,减幅25%。

从上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看,银行理财产品依旧表现出两大特征,首先是产品短期化。其次是收益平平。

由于股市动荡,下半年宏调经济政策的走向不明,导致很多投资者往往喜欢保持手头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各银行推出短期理财产品,满足了投资者灵活安排、调整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如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都推出此类产品。

篇9

关键词:集合理财产品信托金融

当前,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推出各类集合理财产品。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推出人民币理财计划;2005年,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面世;200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入快车道,集合理财竞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都是体现一定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合约,明确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是金融活动有序展开的基础。对同一类产品应该统一立法,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目的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防范风险。把当前众多金融机构开展集合理财产品统一到信托轨道上来,可以满足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率的双重需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

信托的扩展运用

上世纪初,我国模仿英美法系国家导入信托业,信托投资公司即脱胎于银行业,其功能定位的争论从未停息。改革开放以来,信托业继续被引入金融投资领域,之后信托投资公司虽然历经五次整顿,甚至《信托法》颁布实施多年,我国信托业的定位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兼实践问题。

事实上,信托与公司、委托-等一样,属于一种制度性“公共物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理财市场的竞争加剧,出现了对信托制度进行拓展运用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从而信托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有所张扬。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确立是信托制度拓展运用的典型。此后,企业年金等引进信托制度,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产业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都有运用信托制度的要求。银行集合委托贷款以及券商集合理财计划限于委托制度框架内,不过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制结果。

信托制度拓展运用可以看作金融混业的一种因素或征兆。同时,表明信托业已经朝着打破“制度垄断”和“行业垄断”的方向迈进,信托公司面临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同机构之间、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还面临如何运用信托制度的竞争。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10月21日《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对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操作及监管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定。2005年3月,经证监会批准的光大证券“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广发证券“广发理财2号集合理财计划”相继成立。

《通知》内容在多方面出现了与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内容相似,甚至接近的地方,为防范道德风险和变相融资,设置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则。该产品实际上是基金产品与信托产品的共生物,形式上偏重于基金,实质上则是信托关系,而名义上却是委托关系。从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来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具有信托特征。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不管是以证券公司的名义设立,还是以集合资产管理组合的名义设立,标的所有权都发生了转移,从而超越民法对于委托理财的规定,符合信托法的规定。因此,如果对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按信托法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有利于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如果将信托定位于信托投资公司从事的信托业务,而否认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以委托面目出现的信托样态,容易人为制造制度性风险。在我国当前金融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下,不能以主体身份判定营业特征,其他金融机构从事的信托业务也应该划定为信托范畴,防止剥夺他们存在的合法基础,尤其是信托机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脱法功效,管制之间的空白和冲突反而为其所用,这就可能酿造普遍的脱法行为,令大量交易行为处于非法与合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应当允许信托的多元化,否则这种“地下”信托容易引发新的交易安全问题。

立足信托关系的集合理财产品

我国金融机构选择信托模式竞争理财市场的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原因,即信托模式本身就是“好用”的金融工具。“好用”主要是说信托产品具有灵活性和规避管制的“自由基”,具有高度弹性空间,在打通不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与实业领域的间隙方面具有特别深刻的穿透力,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集资效应,可以迅速覆盖社会的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投资者。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吸引众多停留在存款认知水准的百姓大众的注意力。

在各类金融产品推出之际,监管机构应预先以法规形式明确禁止不当行为,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例如,防止假债券回购、假委托存款委托贷款、假信托业务等。否则,一旦问题暴露了时寻求解决办法,往往代价沉重。尤其是利用信托机制集合投资或集合理财类的产品,因其规模大且善于规避管制,如果不强制安排交易结构和规范标准的法律结构,否认其信托性质和潜在的巨大风险,等待证券业、银行业的将是信托投资公司已经走过的重重困难。

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本来应当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但前提是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已尽法定和约定的善良管理和诚信义务。如果金融机构未尽义务,则应承担信托责任或者最低也是违约责任、过错赔偿责任,由表外强制转化为表内。金融企业的表外业务并不一定是无风险的业务,事实证明,大量的表外业务可能是风险过大或者在一定触发因素、诱导因素出现时容易转化为现实风险。我国普通投资者对投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同时,他们并不能有效区分表外和表内金融产品的风险度,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往往是依据金融从业人员的解释和广告,甚至仅仅凭借金融机构的看板和条幅来购买。而事实上,很多银行集合理财产品从一开始就已经走样,例如规定收益率;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亦未脱此窠臼,例如在文件中规定“客户在封闭期内可优先获得3%的净值增长率,低于部分管理人用投入资金补足”,在措辞上使用“优先获得”,也就是对投资者在封闭期内的收益作出保证,实为隐性保底条款。

信任制度下的集合理财产品满足投资安全和投资效率的需要

集合理财产品按照信托法所规定和塑造的信托关系进行规范,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已经颁布了《信托法》,引入了信托制度,而是因为信托制度所固有和特有的功能以及制度张力可以满足集合投资所必需的投资安全和效率的要求。相反,基于委托关系的制度,则不如信托制度提供的安排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率性。

信托制度对投资安全性的保障

信托财产独立性是信托制度的最重要法律原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使得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其他的信托财产之间的风险隔离开来,大大减少了信托财产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一种有效的破产隔离财产保护方式。

在信托制度确立的权利架构中,受托人虽然是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投资运作,但是受托人所拥有的权限并不是无限度的。委托人可以在信托合同中明确规定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财产的方法,或者对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提出明确的风险保障标准,对受托人的管理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委托人对信托财产运用标准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投资的安全性。

在信托制度确立的义务架构中,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法定义务比委托关系中的受托人法定义务严厉,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信托法要求受托人将其个人财产与信托财产分离,使信托财产形成一个独立的财产实体,免受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债权人追索,保持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是委托制度所不能具备的。

信托制度对投资效率的保障

信托法规范为信托当事人进行交易提供了订立信托契约的标准,并为建立信托关系提供了“一套强制性的标准化约款,可以大大降低缔约的交易成本。”通过提供受托人义务,包括忠实义务和善良管理义务等信托法的默示规则,为交易主体提供了效率。信托法中,许多任意性条款为当事人确定权利义务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投基资金领域信托契约的标准合同形式,大大减少了基金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成本。

信托法以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为核心,整体安排与信托财产有关的诸多法律关系,以便实现设立信托的目的。信托法不但使信托当事人通过信托合同的方式,建立信托结构妥善处理,相互间权利义务变得相当方便,并且对当事人与信托财产、各当事人自己的债权人与信托财产,及信托财产与交易第三人之间复杂的责任体系作出了整体妥当安排。尤其是信托通过受益权的分割、分层等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巧妙运用,促进了金融资产的交易效率。

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并不是以所有权人身份运用的信托财产,因而在交易时往往需要提交授权文件等,并履行必要的确认手续,这样做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往往是一事一委托,受托人的自在委托法律关系中十分脆弱,受托人常常缺乏对受托财产中长期投资盈利的战略考虑,因而交易效率不高。在信托制度中,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时,是以所有权人名义进行交易,而且受托人往往是基于受托财产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进行管理、运用、处分,故交易效率显然高于制度。

受托人的管理运用权和财产托管权能分化,产生了投资基金的法律架构。此外,账户管理的职能也可以由专门银行负责,出现了年金分权制衡模式。这种法定化和定型化结构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也是法律强制拟制的产物。将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集合投资或理财计划规范为信托,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托法原理调整和规范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保护当事人权益,并促使监管部门统一监管信托业务。

随着我国普通民众财富的累积,人们日益要求金融机构丰富和发挥代客理财的金融功能。信托与证券、公司、等最普遍的交易手段日益结合,融入现代金融市场,成为规范和引领投资、融资和理财行为的基础性制度单元。因此,运用信托完善我国集合投资制度是一种优质的选择。目前,券商理财、银行人民币理财尚游离在信托之外,反映了在分业经营格局下不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关系协调性尚嫌不足,各监管部门应摒弃过去作为行业代言人的角色,将监管目标始终定位于保护投资人利益之上,从界定集合理财的信托关系入手,抛弃分业监管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统一对集合投资行为定章立制,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盛学军.中国信托立法缺陷及其对信托功能的消解[J].现代法学,2003(11)

2.王文宇.新金融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莫过于信贷资产类产品,然而近日,银监会下发了一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将银行理财对接的信托资金用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2010年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会因此受到影响。

影响:近半产品受牵连

“信托公司不得将银行理财对接的信托资金用于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也就是说A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能用A银行的理财资金来接单。目前每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大概有50%是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一家商业银行个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莫过于信贷资产类产品,这类产品以超高的发行量和稳健的收益率当之无愧地成为本年度最稳扎稳打的投资品种。这类产品的期限主要为中短期,其中3个月至1年期的产品占比最高,而不论期限如何,产品的平均收益率都要高出同期定存1%~2%,优势明显。

2009年,经济回暖的趋势不断确立,企业活力增强,信贷类理财产品违约风险较小,投资者对相对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收益更高的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也正基于此,信贷类产品在年内一度出现抢购的场面,甚至买产品需要预订。不过,眼下这份《通知》的下发无疑给火爆的信贷理财产品市场打了一针“退烧剂”,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或将因此缩水。

主因:控制规模和风险

“监管层严格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放可能是出于信贷投放规模和风险管理的考虑。”西南证券首席银行研究员付立春表示。

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置换了部分贷款,而这些贷款量并不计算在银行的信贷规模中,因此银行的实际贷款量可能很难监测。例如,根据央行的报告,11月新增贷款为2948亿元,而同期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1600亿元。此外,由于信贷资产不得担保,一旦信贷资产出现风险,信托公司作为投资者的代言人不能保全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对银行产品造成冲击。

在此次《通知》中,监管层也提出,信托公司应亲自履行管理职责,禁止将资产管理职能转交给银行或第三方。此外,对于证券投资信托对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其理财产品单笔投资起点不应低于100万元。

普益财富信托研究所研究员赵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设计这类产品的重要动机是规避信贷政策。如果没有信贷理财产品,银行存量信贷数额较大;如果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资本约束指标,银行再放贷就面临较大压力。

策略:以“规避风险”为主

对于这一变化,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分析师李要深表示,对投资者来说,2010年还得以“规避风险”为主。因为信贷类理财产品到期时是否良好,还得看企业是否筹好资金及时偿还贷款。所以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否理想,还在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