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工程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工程就业现状

篇1

关键词:安全工程 高等教育 改革措施。

一、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越来越重视。安全的系数已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指标,安全专业人才更是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

作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其任重而道远。

但是,长期以来,全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意外工伤事故居高不下,尤其突出的是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与当前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扭转事故高发状况的重要措施之一。

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安全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我国的安全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仅有个别院校设“安全工程”专业。到1980年,全国也仅有4所院校设置安全工程类专业。目前,全国已有68所院校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但是,鉴于安全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

二、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中西对比

安全学科是一个管理学、理学与工程学、心理学及医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均是必须的,但课程类别比例在中外专业教育方案中差别巨大。参看下页英国、美国和我国的安全学科对这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比例对照表。

通过研究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生源和课程设置基本思想不同

我国安全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刚刚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应届毕业生;而西方国家安全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有工作经验或受过其他专业高等教育的成年人。

我国安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思想是设置广泛的(或有侧重的)工程背景课、工程安全课程,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而西方国家的基本思想是设置大量的通用安全科学课程,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人才。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和课程重点不同

英、美国家的方案中以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为职业安全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有时辅以少量工程基础课程;而我国的方案以力学、电学、各类工程学为专业基础课。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

(3)课程范围和课程稳定性、通用性不同

我国方案中的课程普遍没有涉及西方国家中常见的劳动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问题,劳动关系实际上是雇主(或行业协会)、雇员(或工会)、政府三方间的关系;事实上有些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是三方协商的结果,也规定了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英联邦国家的方案在各大学之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通用程度高,但工程技术性较弱;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始的时间较短,教学方案在各高校之间变化较大,还很不稳定。

(4)课程方案的影响因素不同

我国许多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工程学院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方案中通用课程的比例;英、美国家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常常听取工业界的意见,对学生就业极为有利。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六级安全中,高等教育层次准确地对应着工业界相应的安全职位。我国安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机制尚在建立和形成之中,但目前很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虽重视安全,但工业界的认识还跟不上,所以安全专业岗位在招聘市场上十分少见。

纵观发达国家的安全教育方案,安全科学方法论的教学远远多于工程技术教学内容,对安全管理水平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在目前的专业教育方案中加强安全科学方法论(俗称“大安全”)教学对提高我国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科学领域,工程技术手段仅是一个方面。所以,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经验是有益的。

三、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

1、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和培养目标的雷同性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专业覆盖面仍很窄。将学生培养成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工程型安全人才,而且也需要管理型安全人才、理财型安全人才、社会工作型安全人才等。安全人才类型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现在的雷同一致。

2、课程设置的低通用性,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设置了较多的工程技术类课程,降低了教学方案中通用课程的比例。例如,管理学、心理学、医学和法学方面的课程则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该类课程。同时,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侧重于某一行业的安全技术及管理,缺少安全科学原理、现代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

目前,全社会对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艰苦、危险、效益差,还没有形成搞好安全的大气候,与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各高等院校同样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对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显不足,没有形成办学的合力。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念,也影响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转贴于

4、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就业盲目性大

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立的初期,各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带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如矿业类的一些院校则是以培养采矿行业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主,化工部门的一些院校则是以培养化工行业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主,机械部门的一些院校则是以培养机械行业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主,等等。从而使其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某特定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过分强调行业特点,在课程设置时增加了化工、消防、电气等专业的一些课程,有时怕顾此失彼甚至还安排一些工程技术类的课程,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使学生专业课程的负担相当繁重。即使这样,有时还感到不足,例如,建筑行业、保险行业的安全技术课程还需要增加,这必将进一步增加学生课程负担。

由于现代安全工程专业还没有解决其自身的特色问题,所以,在社会上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不能得到社会上各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认同,使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失去了强有的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它们不得不去和采矿、化工、消防、建筑等专业的毕业生竞争,这无疑对他们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四、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许多高校的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等课程往往是某工程类的专业教师兼任,象这些课程的教师均应是相关的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尚需大大加强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2、调整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应根据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及安全人才类型需求的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克服目前安全类专业设置上存在的学科门类较为单一的问题,切实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由高等院校依据《高等教育法》,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使安全类专业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或在目前尚未有安全类专业的经济学科、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等学科中设置相关本科专业,来更好地满足未来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和健康的需要。

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事故,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事故,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都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多开些此类的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控制与评价、系统工程原理等。

各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同时要考虑到新时期人才市场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工程专业办出特色,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

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相关高校应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不断探索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课程群建设,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安全学科是一个管理学、社会学、理学与工程学、医学等相互交叉的学科,并且安全工作涉及许多领域。因此,未来高校对安全学科的专业设置应能满足我国安全生产和解决各个领域安全问题的需要,以及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安全和健康的需要,并积极应对WTO挑战,开设国际公认的质量(ISO9001)、环境(ISO14001)以及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OHSMS)认证规范标准的课程,满足行政、企事业、中介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未来高校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企业甚至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向高校订制人才,高校由此可向企业提供更加符合各行业要求的安全人才,或专才式,或通才式,不应一概而论。高校在开设安全专业通用课程的基础上,可广泛开设不同行业的安全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或提前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确定自己选修哪个领域的安全课程。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盲目性的问题。

总之,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安全专业人才“学以致用”,才真正表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做到了“行有所成”。当然,与许多经典的工程专业相比,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毕竟尚处摸索阶段,相信其步履会越来越轻松,同时也越来越稳重。 参考文献

[1] 袁昌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N].北京: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7月

[2] 吕保和.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N].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7月

[3] 徐志斌.我国安全学科学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N].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8月

[4] 傅贵.安全工程专业学历教育方案的中西对比研究[N].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4月

[5] 吕品.关于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改革与探讨[N].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11月

[6] 倪文耀.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N].北京: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3月

篇2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

篇4

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的安全工程学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并于2012年迎来首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在培养模式上也几乎“毫无建树”,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2]。为了适应安全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领域专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为现阶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安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近8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产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

(二)安全生产人才比较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员总量将从419万人增至670万人;至2020年,要达到860万人。同时要求:“相关专业(安全生产)的人才比例需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4:5。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8.7万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庆,和谐平安”的战略目标,并且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急需大量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是高层次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缺乏。在重庆现有4万余名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万人。二是高层次安全生产监管人才缺乏。重庆全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3人,占21%。为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素质,重庆市安监局计划每年支持30人进修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据调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如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约30人。因此,重庆市每年对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庆科技学院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优势,在重庆科技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互补,具有不可替代性。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3]。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目的,参照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先进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要素。

(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4]。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创新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安全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与学制

招生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学制则可保证质量[5]。研究生入学的招生规模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专业领域即将或相对饱和的现状,招生规模应采取适当的缩减措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短,就业目的性强,具有独特的职业导向性。学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设置非常灵活,如美国大多专业学位的学制是1-2年,远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养方案,这与个别学生或者个别专业的特征不相吻合,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年三学期制”,课程学习一学期,学位论文一学期,时间大体均衡,专业实践则随着学生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实践,这样学制就可以发生弹性化的改变。

(三)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充当体现教育思想载体的“角色”,因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反映其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发展动态,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凸显特色。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原则上重点强调专业实践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面向等因素,构建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包括防灾减灾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

(四)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既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帮手”。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综合多方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不利与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研究生处与实践教学管理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体制,客观、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五)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单位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目前,对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通常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为基本遴选范围,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择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别以上职称、专业精深、职业素养高且有较多科研成果的专家。因此,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导师“能本策略”、“能进能出”的弹性化管理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营造动态激励机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进校后先学习部分课程,到企业学习并发现问题、回学校学习、再回到企业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即采取“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年。

(六)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评价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直观体现。重庆科技学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把关。在学生论文选题及其现实意义、指导、中期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全程监控,这样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点的科学性,论文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文字水平、图表运用技巧,论证的逻辑水平,广度与深度运用理论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实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论的价值等进行质量保障,进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内质量体系和校外质量体系两个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由校内质量体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质量体系监督和促进。重庆科技学院设立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管理招生录取、学制安排、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监督等相关事宜。例如重庆科技学院监督人员选择学科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质量反馈体系由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结果需依靠学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人的及时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体的重视。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反馈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且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规模,使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动力。

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实施

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为例,2006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是重庆市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科技研发、安全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于2008年在学校挂牌成立,2010年10月重庆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开设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个专业,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87名,拥有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1个,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与“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学院拥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个、重庆市检测检验中心1个、消防技术服务中心1个[6]。学院安全工程领域涵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风险评价技术等。(2)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矿山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开展行业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职业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工程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基础理论、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化、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方法,职业危害控制及防护工程技术等研究。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目前安全工程领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根据实践运行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参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经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小组的共同研讨,学院把研究生课程体系拆分为三大模块,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共为47个学分,其中学位课有27个学分,非学位课有8个学分,实践环节有12个学分。研究生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环节,研二下半学年及研三学年为毕业设计及校外实践环节。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办学十年总结大会暨2016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与会各专家教授耐心为学生召开“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生们讲授安全领域前沿科学知识。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配置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选聘的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高、教学履历丰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拥有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此外,学院定期从消防部队、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聘请技术水平卓越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编安全工程领域适合专业硕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与编撰和主编了《安全学原理》《化工过程与装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实用管理心理学》等5部专著和教材。同时,学院每年遴选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科学研究,主讲教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研学结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三)优秀的实训平台建设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秉承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将以学校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为主体,消防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为两翼,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将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一体化基地。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邀请高级工程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训以及校外企业的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教师的科学研究前沿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安监局、重庆建工集团、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高新区消防支队等17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安监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利用拥有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不仅为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结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创建和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属于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作者:邹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安全工程;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群

1特色方向课程群结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设置是基于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科学前沿,比较完整地提供了一条特有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技能的平台[4-6]。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依次由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含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和专业选修课“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作为农业大国,在掌握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同时,学生获得我国农业安全生产现状及生产管理手段的知识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而“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管理”正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学生开设的一门辅助课程;实验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实习课程由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组成;业余科研包含学生独立自主申请科创实验项目和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两大部分。

2实践技术

从由浅入深、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以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理论为基础设置不同深度的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方法教学。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和业余科研3个层次。1)实验课程为60学时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综合实验,第5学期开课,实验内容分成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农产品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基础技术3个单元,设置了滴定法操作、样品前处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凯氏定氮法、微生物菌落测定在内的13个实验内容[7],训练学生针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8-9]。2)实习课程是1周的教学实习、3周的生产实习和12周的毕业实习,依次为第5、7、8学期开课。教学实习围绕农业与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相关教学内容,实地参观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输送基地、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等机构,让学生熟悉生产实践流程。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实习3周,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毕业实习则是要求学生进入到实习机构,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选题和开展12周的实验,通过实践完成毕业论文。3)业余科研分为自主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与其他实践课程不同,业余科研主要以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为对象,不单独设置课程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方向。自主性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学生从课题选择、项目申请书撰写、申报立项、中期答辩、项目结题全程独立完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依托性教师科研项目,则是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择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通过3个层次的锻炼,学生从常规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基础和经典检测技术实验,到生产实践单位参观、实习,再到独立自主或参与性的完成相关项目,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见解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和后期科研深造中。

3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建设“理论课—实验课—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和有深度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针对不同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10-12]。理论课以教师主讲和学生单元讨论的形式教学,闭卷考核。实验课内容丰富,以计量认证标准教学,针对农产品样品前处理、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固有有害成分等方面开设对应的检测方法、手段和技术,以12个小组实验+1个独立考核实验的形式教学,小组实验要求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的固定小组,协作完成前12个内容的实验,独立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单独完成1个实验,在此过程中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实验课总成绩由小组实验占60%和独立实验占40%组成。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进入农产品生产基地、运输基地、省/市级地方农产品检测部门机构进行短期的实地作业参观和考察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课堂融入社会生产中,赋予学生对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以现场答疑和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科研项目包含学生自主立项和参与教师团队项目,分别由立项部门和指导教师单独对参与学生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形式的考核及反馈。

4农产品安全动态

为加深学生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保障农产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及发展动态,在特色课程群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以及业余科研指导老师会从植物源性农产品和动物源性农产品两大范畴中选定追踪目标,从社会热点、新闻动态、前沿科技等方面,查阅文献资料,以两种形式检验学生对动态的掌握情况。其一,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做PPT演讲报告;其二,个人或团队分主题撰写农产品安全动态报告论文。通过这些形式辅助学生获得农产品安全动态信息,分享和追踪前沿信息。

篇6

一、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涵义

大学的重要影响之一是现代职业的兴起,这里的“职业”是指“专业”意义上的职业,它围绕人们通常所谓的知识性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而组织起来。作为现代专业人员,首先,要经过“正式的专门训练”;其次,不仅要掌握其文化传统,而且要具备某些形式的技能;第三,一种完全合格的职业必须具有某些制度性手段使其从业者确信其能力可以得到富有社会责任的应用。[1]

上述的现代专业人员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职业性、技能型”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特点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培养体系。[2]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专门人才培养趋同和集中于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培养,这与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大量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融学术性与技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状相矛盾。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偏重于新知识的应用,着重于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的结果。要看到,新知识的应用就是一种“研究”与“再创造”过程,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局限于只问过程不求结果的学术性人才和只知其果不问其因的应用性人才,而是能够将科学发现与应用相结合,将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将科学家素质与工程师精神相融合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能够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并最终使之转化为产品。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创新是在前人与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其次,是有能力的人。能力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是综合素质高的人。创新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3]

安全工程专业是为解决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产生并被社会认可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对于不同的生产行业、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条件,其安全要求和保障条件会截然不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特有的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4]

二、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思考

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有5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习、做事、从事研究、进行生产、创造等活动的起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未知,需要人类不断地去提出问题,不断地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这样,人类认识才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要从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思想素质、科学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入手,[5]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逆反”精神、“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要有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使学生在他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形成提问题的习惯,铸就提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面向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渐提升,以此促进学习不断的深化。使学生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以及决策思维的能力在这种动态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与形成。人的认识过程遵循着“具体抽象思维中的具体”的规律,要求教师在启发与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能够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从具体的感性事物出发,不断地通过事实或者语言进行启发、引申,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讨论包括学生的自我讨论和相互间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他们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内在的变化。[6,7]

(三)培养学生锲而不舍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

解决问题是上述两个过程的具体应用与升华。提出了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是问题的最后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磨炼。在大学教育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教会学生经受运用所学知识锲而不舍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个磨炼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并感悟到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与解决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工作)问题。

(四)培养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

学生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实质上是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能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最本质的素质。这种顿悟的瞬间是创新的火花与原点。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教会学生主动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的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培养学生通过创新成果形成自豪感,树立从业自信心

自豪感与自信心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石。自豪感与自信心决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通过上述4个过程的教育培养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奉献社会的心理保障。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环节、社会实践等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的良好人格心理特征。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由学校到企业再到社会的全过程。上述讨论的5个培养要素构成了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5个主要环节。围绕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5个环节循序渐进、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循环促进、螺旋上升,形成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构体系。

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始于提出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这种思想与方法是否能够解决提出的问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形成了第一个小循环。在解决了问题的瞬间有所顿悟,促进了对事物的认识和提出新的问题,形成了第二个更大的循环。在上述环节和循环的作用下,建立了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人格心理特征,完成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循环。

篇7

关键字:航空安全;安全管理;人为因素;人才选拔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方向研究生教育的招生选拔方式为初试+复试的方式,初试为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的笔试;复试为笔试+面试的过程。安全工程专业从195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国内率先试办开始[1],之后的研究生选拔均为以上方式,而经过此种方式选拔的安全管理人才在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上难以胜任,甚至这些安全管理人才本质上就不适合做安全管理。有资料显示,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安全管理人才在安全管理岗位上不能很好的胜任。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人才建设初探[2]中论述到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强,使得安全管理部门缺少中坚力量,这样削弱了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力度。达不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因此,这种选拔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通过此种方式选拔安全管理人才。

但是同样作为人才选拔的飞行员的选拔过程体现了基于人为因素的选拔思想。在选拔的过程中,对民航飞行员候选者进行三个层面的心理测试,(1)感知能力(2)心里运动能力(3)人格特征(以心理会谈为主,人格量表为辅的测量)。此种方式选拔的飞行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淘汰率非常低。资料显示,我国民航从1989年开始在飞行员选拔中应用心理学之后,截至到2001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学员近几年的训练平均淘汰率为2%,低于1990年前几年的训练平均淘汰率13%[3]。因此,安全管理人才选拔也应该考虑基人为因素的选拔。这样,安全管理人才才能在高校中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日后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1 安全管理人才选拔需求分析

安全管理人才选拔应基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可具体要看哪些人为因素,应基于安全管理具体的需求去分析。

1.1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从实质上说是一个管理过程,管理=策划+提供资源+监督,而安全管理不提供资源,因此,安全管理=策划+监督。安全管理本质是一个任务,目标,并通过以下途径实施:1、规矩制定 2、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3、风险管理(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以证据为基础,要求分析识别隐患的实际资料,使用风险矩阵评价方法,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别,然后在明确各职责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减少或排除隐患的策略。对情况进行持续的再评价,并要求实施附加措施[4]。4、监督和检查 5、事故调查以及提出整改措施。

1.2 人才选拔需求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其主要形式为广告式、演讲式、会议讨论式、竞赛式、文艺演出式[5]。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分析风险和制订了恰当的措施,得到管理层的批准[4],需要与管理层进行交涉。安全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对企业安全状况从人、机、环的角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即检查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以及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但有时候安全管理人员会些遇到一些职工甚至是领导的不理解、不支持,埋怨,甚至会遭遇报复。因此安全管理人员时,应该具备:1、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2、好的态度(责任感强、主动性强、协作性强)。

安全管理者查管理,即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其他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措施、伤亡事故管理等的实施情况及安全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等[6]。安全管理者进行安全审查以及安全评价以达到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需要进行事故调查,并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具备:1、认真负责的态度(作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会增大事故发生的几率)。2、职业道德(安全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纪律不弄虚作假,求真务实,正直诚信的品质才能使得安全工作事半功倍)。

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危险源识别,以及进行事故调查,所以应该具备:1、良好的洞察能力 2、很强的思维分析能力。

因此,安全管理人才选拔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应考虑以下两方面:1、个人特质(1.1心理素质高、1.2态度认真负责(责任感强、主动性强、协作性强)、1.3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性思维)2、思想理念(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根据《心理学与生活》中艾森克人格环,多血质人格的人心理素质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积极向上,协作性强;粘液质人格的人谨慎,认真负责,可信赖[7]。根据《职业心理学》可知,社会性人格的人喜好教育类的工作,看重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传统型人格的人,工作踏实,忠诚可靠,擅长于文件档案、统计报表之类的科室类工作。根据职业能力类型分析,教育型职业能力的人能够运用各种途径传授知识以及思想,适合于教育、宣传工作。管理型职业能力的人有广泛的收集信息的能力[8]。并通过对血型的研究得出A型血的人对待工作严密、重视原则、责任心强。B型血的人有强的文字编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AB型血的人语言表达能力是最高的,文秘能力和编辑能力也较强,感觉敏锐而且慎重,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逻辑思考能力等是所有血型人中最强的[9]。最后根据职业兴趣的观点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所在的职业兴趣浓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该职业中得到满足[8]。综上所述,满足上述条件的人符合安全管理人才选拔的条件,具有干好安全管理的潜质。

2 安全管理人才选拔

在人才选拔的问题中,飞行员的选拔就是基于人为因素的角度开展的,所以降低了飞行学员的淘汰率。因此,安全管理人才选拔就应该基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开展。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高校安全管理研究生招生的选拔中,不仅要靠考试的方式,还应该基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选拔。通过上述论述,人为因素选拔指标如表1:

3 结论

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方式应基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选拔,才能在后期的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得安全管理人才成为以后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经安全管理人才选拔需求分析发现,安全管理人才选拔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应考虑以下两方面:1、个人特质(1.1心理素质高、1.2态度认真负责(责任感强、主动性强、协作性强)、1.3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分析性思维)2、思想理念(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进而通过心理学及血型研究,确定了安全管理人才人为因素选拔的指标,如表1.

参考文献

[1]王英红.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长春.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人才建设初探[N].中国民航报,2007-9(81).

[3]何为.民航飞行员选拔与心理学[N].中国民用航空,2002(16).

[4] 国际民航组织(ICAO).安全管理手册(SMM)(Doc9859)[M].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译.2009

[5]景国勋,杨玉忠.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安全管理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二[N].劳动保护,2012-10.

[6]景国勋,杨玉忠.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安全管理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三[N].劳动保护,2012-10.

[7]理查德・ 格里格. 心理学与生活[M]. 王垒,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8]俞文钊,吕建国,孟慧. 职业心理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9]吴冬梅. 关于血型与职皿憾力相关性的实证合析― 各种血型人的职业适应性[J]. 首都经济大学学报,2003(1):44-53.

篇8

建筑安全学科是传统的建筑行业相关学科与现代安全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该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特征。由于建筑行业产品和生产活动的特异性,使得建筑安全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手段不能简单照搬一般的安全管理经验。同样的,建筑安全科学建设也不能将安全工程学科模式直接移植,而是要在现代安全工程理论框架下,尊重建筑生产活动客观规律,以培养建筑安全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建筑安全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为主。因此,建筑安全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工程实践,紧紧围绕社会现实需求,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互动,为学科发展注入推动力和生命力,避免陷入“大而全”、“重理论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的僵化建设思路,培养适应实践需求的建筑安全从业人员,其学科体系建设基于三方面的实践要求。

(1)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

在建筑行业,针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能力评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侧重于职业资格审查的安全员上岗证书考试;二是侧重于执业能力测试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前者开展面广,通过率较高;后者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面较窄,测试难度较高,但能力提升效果好,含金量高,是我国安全工作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推进的重点。尽管两个层次测试难度有异,考试科目设置也不同,但其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核心能力的考核都围绕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及实务几个模块的内容。借鉴建造师、造价师等专业执业资格管理的经验,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可以为安全从业人员层次划分和知识水平测定提供规范化标准,因此,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也必须与建筑安全执业能力检定的标准相呼应,相应的整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和考核重点,将考核知识点有机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让建筑安全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阶段储备知识,以便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达到一定的实践积累再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从而大幅提高建筑安全工作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能力层次,同时也助推安全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

(2)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教育并重

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主要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围绕广义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技术开设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设备工程》,二是围绕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艺,如《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学》、《建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的“唯技术论”的思想上,侧重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不足,更忽视安全工程的公共管理职能,不符合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和建筑企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安全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使其往往与建筑企业及建设项目管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相互冲突,客观上要求安全工作人员善于通过管理协调和沟通解决除安全技术之外的制约安全管理目标实现的问题。因此,从学科定位来分析,建筑安全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是建筑学科、安全学科和管理学科在实践领域的交叉应用产生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建设也应突出这种应用特征和交叉特征。

(3)强化宏观安全管理能力培养

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让全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随着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安全监管成为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要的职能。而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更新,改变了以往传统安全监管实践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总体改革目标之下,新时期的宏观安全管理侧重于资质管理、资格管理、独立监督和安全执法,而围绕工程项目实践和企业运营的安全技术和微观管理职能则逐步下放给第三方独立监管机构和企业专职安全工作人员,为适应这一发展必然趋势,建筑安全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要突出安全法律、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以便于覆盖政府监管、行业监督等多个层面的人才需求,为社会安全监管职能的改革与实践提供适用的人才。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为建设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提出了客观要求和工作思路,为了使建筑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响应上述实践需求。

2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

2.1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

围绕建筑行业实践要求,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综合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建筑安全工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实现的核心是建设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1)基本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开展道德品格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达到思想政治、基本文化和身体与心理素质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专业能力

通过技术、法律、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服务于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控制与管理、安全监督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领域的理论储备,并通过适当的训练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2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

借鉴安全工程学科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以满足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需求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筑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由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四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按照教育部对本科学历及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培养学生基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语素质及计算机素质的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根据建筑安全学科特征和建筑安全人才需求特点,专业基础课程须依托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学等建筑相关学科,并开设通用安全技术课程,体现建筑安全交叉学科的特色。

(3)专业课程模块

建筑安全学科专业课程应摒弃“大而全”的设置思路,突出建筑行业特征,符合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的实际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从专业课程分类而言,主要包括法律课程、技术课程及管理课程,全面塑造学生兼顾技术与管理、宏微观结合的专业能力。

(4)实践环节模块

为了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需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强度和力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维度训练学生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统筹的能力,鉴于建筑安全学科的应用特征,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直接影响学科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实践目标的实现。通过上述4个模块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互为支撑,面向应用的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水平。

3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培养模式

围绕实践需求建设建筑安全学科,并不是降低理论水平或知识点难度,而是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体系,一方面,以前沿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紧密围绕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确保理论研究有的放矢,因此,对建筑安全学科的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水平的学历教育

在立足本科学历教育的前提之下,构建本科学位-双学位-专业硕士学位的学历教育体系,以满足安全实践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学历教育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据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着力打造建筑安全本科专业,形成人才输送的主渠道;其次,由于建筑安全学科的交叉学科特性,可以开设双学位及辅修学位,在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中择优进行第二专业学习,有利于快速扩大生源规模和素质;此外,在本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布局长远,争取申报开办专业工程硕士领域,通过教育层次的提升提高建筑安全学科理论研究水平,带动学科建设和层次的水平提升。

(2)灵活创新的教学与培训结合方式

针对目前建筑企业、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专业人员缺乏,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的现状,开设建筑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发挥理论教学优势,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学历再教育、夜校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由于执业资格考试呈现出难度逐步提高,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社会对执业资格培训的需求也逐步增大,在此领域,高校也可以发挥系统化教学的专业特长,创新培养方式,开设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辅导,一方面帮助提高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加速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搭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加强社会安全教育,促进我国安全工作水平的提高承担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

(3)高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

为增强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具备直观的认识,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从建设模式上看,一种是加大校内实训基地,依托学校现有各类专业实验室、网络中心,结合各门专业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增加学生接触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需要学校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各类实验中心的利用率,同时也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更新或改善实验中心的种类、设备等软硬件条件;另一种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这种模式在减轻了高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学生与对口人才需求单位建立直接联系。两种模式缺一不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实践特色必须通过持续加强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充分利用凸显出来。

4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

学科建设关键因素建筑安全学科属于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历史不长,借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依托发展相对成熟的建筑、工程及管理学科,建筑安全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影响学科发展速度和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1)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

现代教育强调交流、融合和创新,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建设实践特性突出的专业尚属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领域,没有可照搬的范例,只能依靠勇于创新,以开放的姿态借助多元途径开辟办学新路。首先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美国、德国,我国香港地区的诸多高校已积累了安全专业建设的相当经验,尤其是在加强实训教育方面,因此,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必须在考虑我国现实的前提下,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办学经验,兼顾特色的同时紧跟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其次,建筑安全学科建设需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目标,追踪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运用模拟仿真等前沿研究方法和设备软件,以高起点建立适应行业需求的建筑安全学科体系。

(2)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方式

面向实践的建筑安全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举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之力,构建“宽平台,重联系”的特色专业学科。首先,政府部门发挥引导作用,学科建设必须借助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撑,创建灵活、宽松的办学环境;其次,高校合作的关键,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一头联系行业需要、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一头沟通科研机构和研发部门;同时,企业是实践的前沿,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平台,同时高校反哺企业,定制式的培养专门人才;此外,科研机构是深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可以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的合作体系,对接政府及行业公共安全管理、企业安全实践、安全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多方需求,实现基础扎实、水平先进的学科体系建设。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学科建设普遍遇到人才瓶颈,要搞好学科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建筑安全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既掌握前沿理论又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师。能否建立起专业素质高、科研和教学能力兼具的师资力量,形成师资人才发展梯队,是决定建筑安全学科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一方面要优化内部资源,鼓励现有教师采用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才引进,拓宽人才交流的通道,创造条件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此外,面向实践的学科建设还需要从实践领域吸收特殊师资,不拘一格用人才,可以聘请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安全管理从业人员以导师、开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程等方式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4)系统化的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建筑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素材,由于我国目前各类安全工程学科开办时间尚短,尤其缺乏高质量的专业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往往不成体系,通用安全课程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不同专业课程教材存在内容重叠,知识陈旧,甚至观点相互冲突的情况,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因此,必须结合建筑安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教学和实践规律及经验,组织编订实用的教材体系,着重更新理论和观念,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尽快形成体系化的教材系列。

篇9

关键词:临夏州;教育事业;均等化

一、教育事业投资现状

(一)各级各类学校现状

全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38所,其中幼儿园82所、小学113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初级中学71所、完全中学10所、高级中学10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电大分校1所、中专及职校13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350577人,其中在园幼儿12439人、小学生201864人、初中生95011人、高中生35326人、中专及职校生5887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0人。教职工21176人,其中幼儿园968人、小学10386人、中学8815人、中专及职校1007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共1753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0055人、学历合格率99.7%,初中专任教师5187人、学历合格率98.8%,高中专任教师2291人、学历合格率为92.5%。

(二)教育投资状况

2012年全州总计投入各类学校建设资金2.6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共1.1亿元。分别投入在义务教育阶段薄弱校改造、农村学前教育工程项目上;省级资金共5045万元。分别投入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工程项目上;县(市)自筹及其他配套资金1.5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起着导向、领导作用;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资起着重要配套、补充作用。

二、投资效益

(一)量的效益

截止目前,全州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由2010年的177.3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6.9万平方米,全州中学生均面积达到6.4平方米,小学达到4.55平方米,中专达到15.49平方米。全州2008年旧标准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新标准D级危房比例从2009年校安工程排查鉴定的52.3%下降到现在的37.8%,下降了14.5个百分点。

(二)质的效益

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提升。校舍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特殊教育建设项目、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以及教育装备等重大项目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1、地方配套的压力大,县级财政拮据,欠账尚未消除,对项目建设配套资金难以足额落实,影响工程建设和质量,特别是财政困难的贫困县问题更为突出;

2、由于受原材料、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投资成本有所增加,导致了不少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形成新的债务;

3、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不全。部分学校没有暖气、图书馆、食堂、医务、治安、冲水式厕所等基本设施,大部分学校没有电教、洗澡、洗衣等设施。

(二)项目建设后期存在的问题

1、校舍紧缺,虽然D级危房已消除,但非D级危房仍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还需要投入资金;

2、民族地区很多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体育,课程比较单一,甚至开齐了的也不重视,造成学生偏科现象,再加上民族地区音体美老师奇缺,造成了学生个性发展面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象;

3、在使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不仅音体美老师缺乏,拥有高学历的双语老师也严重短缺,并且双语类学生升学渠道相当狭窄,缺乏相应的对口接收学校。

总体来说,全州教育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与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教育结构尚不完善,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

四、如何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一)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匮乏的地区,建议政府出台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意见及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省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降低或取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配套比例,加大对基层项目的投资;由于受建筑材料、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制约,恳请省上予以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缺口;

(二)针对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居住分散的特点,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教学延伸点。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按照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大省级专项投入力度,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重点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建设和设施配套,使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尽快达到办学的基本要求。

(三)希望出台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为现在职教职工提供良好的进修学习平台,并增加人才编制;提高教育硬件设施配置水平以及利用率,完善投资方式,使有限的资金真正能用到需要的方面。

(四)结合地区实际,多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诸如劳动技术、手工等,让学生结合实际,能动手操作,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融入到社会加以锻炼,以便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最后,临夏州属于民族地区,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更应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公平理念和原则支配下,通过政策倾斜、增加投入、内生增长、整合资源等方式,合理配置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发表需注明“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且项目号为:ycx13042

参考文献

篇10

基于地方市直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地域、社会、政府及学校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三级指标体系,理论分析了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矿业工程系未来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加强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实现“教-产-研-教”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加强科研融入教学,努力将专业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改革学生作业、期末考核标准;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

转型;应用型人才;层次分析法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宏观至微观都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别敦荣[1]分析了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政策在实施中,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包括规模与质量、人文与功利、计划与市场、集权与放权、本土化与国际化等。谭菊华[2]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个背景,提出基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要树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落实高校办学自、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的培养策略。廖蓉[3]阐述了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彭淑红[4]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出发,阐述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缘由。深度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成本分担现状即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必要性,探索合理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方法。明确政府、个人和社会相关主体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理应分担的成本比例,构建体制中的相关规则,最后为这一体制的完善提出具体的措施。刘伦钊[5]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预期的功利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机制的不健全、高等教育和区域自身发展的水平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崔虹云[6]针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队伍素质和构建科学考评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曾明[7]通过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及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必要性,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何峰[8]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社会控制的背景、内涵、途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设想。柳燕[9]针对新经济形势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完善教学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几方面。邓峰[10]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政策实施主体应有差异等。鉴于此,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向的转型,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分析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的发展历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对全国普通地方高校转型后未来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矿业工程系发展现状

2006年1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大学合作组建成立了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2009年3月,在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矿业工程系。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外聘教授8人,实验员4人,教学秘书1人,辅导员4人,行政办公人员1人;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博士4人,硕士48人。目前,在校学生800余人。开设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2个专科专业。2008年以来,承担了贵州省“十二五”攻关重大课题一项,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1项、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课题4项、六盘水市工业攻关项目1项,校级课题5项,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采矿工程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省级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专业。已建成省级工程中心一个;省级科技团队一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2年获得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煤矿突出危险参数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矿业工程系现有采矿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地质工程实验室和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实验设备较为齐全,测试仪器较完备,拥有三轴压力实验系统、现代化矿井仿真系统、X衍射仪、矿井通风与安全仿真实验装置、二维物理相似模拟平台、瓦斯抽放及利用自动监控系统、粉尘粒度分析仪等大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48台(件),设备总价值达700余万元。

2基于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2.1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对矿业工程系从地域、政府、社会、学校四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系作为影响因素(见图1),采用1-9标度进行每两元素间的相对比较。根据矿业工程系专业设置特点,邀请10名在矿业工程系专业行业内从事多年的专家对上述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的分数构造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出的分数计算出的权重求其平均值值表征各指标的最后权重。

2.2指标权重计算

2.2.1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由上述可知,现统计各专家对上述指标所判定分数,构造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2.2.2二级指标计算进行二级指标计算,专家1:同理,对其余9位专家针对一级、二级指标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解,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都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然后取10人的特征向量平均值经归一化处理,得出最终各指标的权重,即指标的最终特征向量。

2.2.3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对上述各指标层进行总排序及检验,结果如下:

3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解决措施

综上,对于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矿业工程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专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创造教师理论及实验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平台;调整师资结构。针对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等建设要求和考核标准,根除实验实践教师等同于教辅人员的错误思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放宽教师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让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精力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3.2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契机,多角度多方位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但又要保证学校自身能够“灵活自如”的穿梭于地方经济,使其自身不受地方经济与地方企业“控制”。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以地方经济为理论实践的平台,但是又不能缺失学校办学的发展规律,即“教—产—研—教”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3.3加强科研融入教学以教师及系拥有的专业相关课题为平台,让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且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时调整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尝试改革学生作业、期末考核模式,不要将对学生合格考核的眼光单纯地放在“千年不变”的模式。

3.4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力度能够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政府不应过分的对地方高校功利化,从而让高校能够自由快速的发展;增大学校创收力度,能够让教师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认可的成果,同时也能为学校进行增收,减小政府经费投入的负担,同时也创造更多学生实践的平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地方部分人员已先富起来,努力争取社会捐献,灵活富裕资金的有效运作,这无疑将成为高校、个人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4结论

(1)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地域、社会、政府及学校四个指标分析得出权重为0.5335,0.1914,0.1377,0.1374,即地方市直高校转型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其次,要重视地方人才需求为主要参考基数,从而加大学校师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创新。(2)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体系得出的权重,从而对矿业工程系在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加强科研融入教学;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等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易梦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与政策应对[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4,35(1):17-27.

[2]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127-132.

[3]廖蓉.高校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新途径[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11,113(1):157-158.

[4]彭淑红.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改革与发展(2):39-43.

[5]刘伦钊.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3):77-81.

[6]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2):163-165.

[7]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95(3):73-75.

[8]何峰.论高等教育的社会控制[J].教育评论,2014,1:12-14.

[9]柳燕.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