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专业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专业的特色

篇1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设理念;建设目标;

实施方案

一、“财务管理(集团公司金融服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与金融等专业技能,具有良好商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精通国内外商业规则,具有很好的商业环境适应性的财务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商业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构建基础扎实、专业交叉、能力多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大专业体现扎实基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新生入学前两年淡化专业划分。按照商业通才教育的要求设置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实行跨专业打通设置和选修,使学生具有扎实而宽广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为其多方向发展提供管理类大专业平台。

(二)以复合型体现专业交叉――设置体现本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模块”

在大专业平台的基础上,重视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复合与交叉,按照现代复合型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设置多个交叉型选修课程群,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如,对计算机方面兴趣较深的学生,则可选修计算机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结合财务与金融专业知识,可造就会计信息化各种软件开发及应用的财务金融信息化专才;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外贸和物流管理有兴趣的学生,可选修工业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通过增加制造业企业生产、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知识。使学生成为熟悉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外贸和物流管理的财务与金融专门人才等等。这样能使得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体现出多样化的复合型特色

(三)以小方向体现多能力――满足个性化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若干个选修课程模块

根据市场对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扩大选修课程的比重,设置体现多种应用能力的小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如生产金融服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物流金融服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营销金融服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外贸金融服务方向选修课程模块,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有目的地为学生未来就业培养良好的专业特长,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就业资源和去向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二、“财务管理(集团公司金融服务)”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一)通过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 开展人才需求状况的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活动。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召开一年一度的产学研合作会议和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校内咨询活动等措施,对“财务管理一集团公司金融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要求。从企业背景信息、人才学历层次和人数需求情况;岗位信息、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结构要求;专业知识结构、实践环节6个方面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集团公司金融服务”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本方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和要求。

2 依据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学校产业属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强调依托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与共建的途径,与企业共同讨论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从事一线财务管理工作的、贴近企业对集团公司金融服务需要的、具有机电行业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等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建设“知识实践型”和“实践知识型”的学术实践型教师队伍

1建设“知识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建设的同时。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挂职锻炼“以及鼓励专业教师“兼职”的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包括:(1)增加青年教师的见习环节。即指他们在正式上台授课之前,深入到一个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直接顶岗参与所在单位一年的财务、会计工作,这样,他们既可以强化自身的操作技能。又可以有目的地搜集实际案例,以丰富未来的教学内容。使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得以更加紧密的结合。(2)鼓励财务、会计教师兼职,学校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国家级的相关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后,直接到有关业务单位兼职或从事会计咨询服务,以便能够熟悉各行业的会计工作通用规则与实际业务处理方式,并搜集现时的会计实践案例。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

2 建设“实践知识型”的教师队伍。(1)通过校企合作与共建机制,遴选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财务管理(集团公司金融服务),’专业的教学,即通过向校外有关单位选聘一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注册财务策划师、信用评估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担任有关课程实践技能训练环节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熟悉现实财务、会计工作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来弥补校内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2)从企业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充实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三)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大专业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以复合交叉型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学体系

1 通才教育课程群设置。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教育,进行作为“人”的基本能力培养。

2 商业通才教育课程群设置。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为专业的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设置“专业基课程础平台”,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进行专业基本能力,包括:营销、会计、组织、市场等的综合学科训练。注重诚信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道德。

3 商业专才教育课程群设置。以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体现专业特色的先进制造(机电)管理类课程群;体现专业基本要求的投融资(资本运作)类课程群、信用与风险管理类课程群。

4 多能力、小方向复合型课程群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同时考虑学生的就业资源,设置若干个专业选修课程群,包括:生产金融服务类课程群、物流金融服务类课程群、营销金融服务类课程群、外贸金融服务类课程群等。培养专业化的不同的职业经理人。

(四) 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复合交叉课程群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以信息系统建设为平台,以专业复合交叉型课程体系为依据。构建体现多能力、小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商业通才实践课程、综合型实践课程和复合交叉实践课程等。

1 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以实践教育教学为主线,确保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不断线,并使之成为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实验、实践课程课时及学分比重,构建由基础验证型、技术应用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等多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1)专业信息化平台――ERP信息平台、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2)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会计核算综合模拟实验、理财综合模拟实验;(3)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培养――资本运作实务模拟实验。先进制造管理实务模拟实验;(4)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培养――生产金融实务模拟实验、物流金融实务模拟实验、营销金融实务模拟试验、外贸金融实务模拟试验。

2 校内校外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1)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2)通过校企合作与共建机制,在建设好校内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大力培育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配备实践导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共建特色教材,开发复合型综合实验项目

1 通过与企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从专业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行业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教材建设。重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要根据专业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对课程群中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

2 通过校企合作与共建机制,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开发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六)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过程重于结果的考核体系

1 课程考核内容上的改革。减少知识记忆性的考核,增加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来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篇2

在当前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中,纯英语以及英语研究专业的人才已渐趋饱和,但是EPS(Englishforspecialpurpose)人才的需求却供给远不能满足求。商务英语人才便是EPS的一种。各高校在努力建设这一专业,以期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这一专业的实用性。正如王兴孙(1997)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一味注重于理论,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了同学们毕业后“定位难”的问题,也使得高校设置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各校师资供给,各校办学特色来研究,还要从各校的课程设置来着手,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找出其不足以期有所改进,从而使得为商务英语专业同学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得到双方面提高,毕业后的职业定位的清晰度有所提升。

2.我校现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

2.1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未能与财经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在西南财经大学《英语专业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明,形成“英语——财经+人文素养”的“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并依据此作出了“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第一阶段(一、二年级)通识教育和英语专业技能培养,打好扎实语言基础;第二阶段(三、四年级)英语专业技能、知识及相关财经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的设置很合理,并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也处于一个良好阶段;然而,商务及财经知识的摄入量则远远不够。并且开设的课程大多为商务与财经知识的最基本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这些课程是要所学习的商务与财经的最基本的课程,但是这些基础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和在工作共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导致的现状是:语言技能依然是语言技能+有一点与之脱节的外贸与财经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更深的满足市场对于知识的需求度。

2.2未能很好地依托本校的办学特色与财经优势西南财经大学以金融闻名全国,这就明确了本校的特色:以金融为主要内容。2011年,西南财经大学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市场定位“一切都向大金融靠拢”。在2011年由西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职业博览暨实习生双选会”上,很多的企业来到西南财经大学,要招聘的职员为“财务,会计,投资、证券从业人员以及银行工作人员”。这些职位的录取条件很多都“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这一条本专业的同学基本都满足,但是该职业基本上限制了本专业所有的人:因为本专业几乎不修与这些职业相关的任何课程。这在另一方面说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须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2.3实践课程的缺乏与滞后大多本专业同学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接触一些基础浅显的财经知识、商务礼仪以及工作环境中应该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银行的运营过程以及与行长的座谈,与银行人员的面对面交流等。本专业依然是以理论为中心的发展,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依然是与市场有所脱节的。但是就像众所周知的一样,商务知识实践与礼仪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这本身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3.关于改进本专业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3.1低年级通识课程与财经课程的设置平衡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素质,大一时开了很多通识的必修课,如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经济学通论等,但是这些课程,第一,教该课的老师大都是自己学院的教授或者副教授,他们觉得自己的专业就一个分析理论就可以开一门课,所以把它当做一个通识课程是不合时宜,所以上课大都不会讲很多的专业知识,同学们在该课上也学不到很多的内容;第二,这些课与以后学习的有一些课程是重复的。这样的设置,不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好好整合一番,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通识课程。并且,本专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专业的同学的人文素养要比别的专业的同学丰富一些,所以有一些通识课程可以酌情增减。从低年级开始就加入带有本校特色的财经课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英语的语言技能与财经知识便在比较宽宥的时间内得到有机有效地融合,从而为培养英语财经复合型的商务英语让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关于增加有本校特色的财经知识课程的建议若本校的的本专业的同学想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中脱颖而出,则必须形成自己本身的特色。中国的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完善,就金融服务业这一块来说也是如此。中国的银行系统正在完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处在上升与探索的阶段,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很多的经济金融知识都是引于国外,这就对这两方面的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本校又有这方面的条件与师资力量的支持。当同学们在大一与大二打下了一定的关于财经英语的之后以后,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入金融领域的只是构建,以建成有我们本身特色与招牌的课程。

篇3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也开始纷纷设立与发展金融学专业。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师资队伍,还是学科支撑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还存在着明显劣势和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亟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思路。

一、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状况,因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自我成长。因此,创新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理财、证券等行业,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满足县域地方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与一本院校趋同现象。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训的目标来看,大都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几乎与一般院校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显著差别,因而,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独立学院跟随主流主张为“大金融”培养学生,强调金融学国际化发展,而忽视独立学院自身在培养金融学学生方面的特色。从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据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特色,以农村金融为专业特色,多层次培养社会亟需的金融学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2.专业方向偏重“通才”培养。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一般是以院为单位,大都设立了独立金融学院,并且下设各个系,比如保险系、银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除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大都属于某某学部,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部,没有细分专业方向。独立学院没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导致其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来看,有50.93%的学生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3.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流于形式。当前独立学院虽然也建立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金融实验模块业务的实验设施,但学院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数量不足等现象。如果几个实验室同时上机操作,经常会出现卡住、死机等现象。二是,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分析软件更新速度普遍较慢,这使得金融学学生没有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如,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虽然与某商业银行、某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但学生真正参与业务操作实习的机会还是很少,实习更多会流于形式。

4.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当前金融学属于热门专业,其学生数量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在金融学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导致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比如,各大银行招聘的时候,第一关是在网上筛选简历,然而银行还是偏向于“985”、“211”等重点学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因此,很多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关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在就业时容易被歧视。根据2012级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毕业生的调查,有57.4%的金融学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或录用毕业生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有46.29%的金融学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根据独立学院特色修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区别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一般更注重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大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据特色培养目标,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比例,同时增加对金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等培养应用型的农村金融人才。

2.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独立学院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和先进的模拟教学应用软件,建成模拟银行、证券等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为金融学学生提供系统操作性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金融业务与工作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3]。独立学院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企业等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职业分工。另外,独立学院与金融部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岗位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金融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融活动或金融比赛来进行实习考核,比如让学生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

3.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自身经历感染学生;还可以引导那些对农村金融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独立学院引导学生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增加就业砝码,可以考虑开办资格证考试讲座,介绍各职业资格证考试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邱晖,许淑琴.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8).

[2]高蓉蓉.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3]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篇4

关键词:投资学;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匡远配(1973-),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谢旭旭(199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24-03

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其核心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截止到2011年,我国大陆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5所,不少地方院校的投资学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推进大陆投资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借鉴先进的学科建设模式和办学理念。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具有融合美国教育、日本教育和中国大陆教育体系等特征。我国大陆的投资学学科起步较晚、建设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缺少学科带头人、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没有确立最终的服务目标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台湾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反思我国内陆投资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台湾投资学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

台湾有很多国立和私立大学都开设了研究投资学方向的相关系所,其名称多为财务金融系或财务金融研究所,实力雄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阶投资领域人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比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国立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研究所、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研究所、国立交通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四所国立大学投资学方向的历史沿革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资料来源:台湾高校官方网站。

从表1可以看出,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成立的时间最早,台湾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的成立时间虽较晚,但和台湾大学一样形成了包括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体系,而成功大学和交通大学的财务金融研究所均为适应21世纪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及市场人力需求,进一步发展台湾金融业,培育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专业经理与研究人才,提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准而设立,并且形成了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和博士班为一体的高价人才培养体系。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培养目标异同

四所大学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为培养高素质学生,主要瞄准如下目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实务知能;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从培养目标来看都是向全面、高端、国际化的方向培养,这几所学校没有明显区别。

2.师资力量对比

在台湾,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兼任教师一般是聘请的实务经验丰富的高阶主管),并且每位教师有自己的专攻领域,教学任务分工明确。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这四所国立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在这四所大学中,专任教师60%以上是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财金类博士生。由条形图可以看出台湾大学的专任教师全部为Ph.D,是这四所国立大学中师资力量最强的大学。

3.课程设置的对比

从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来看,各所大学各有特色,学生自主选择性多,选修课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既植根于市场又要高于市场的特点。

由表3至表5可以看出,和台湾科技大学投资学研究方向具有完善的办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课程层层递进,并且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由基础学科进而专业分工,以求精进。国立成功大学与国立交通大学投资学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上较为相似,成功大学从硕士班开始就注重基础课程与研究方法的结合,而交通大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硕士班注重理论教学,博士班注重研究方法的教授,为培养台湾高阶财金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分类教育

台湾地区对大学本科以上程度的高级劳动力的需求呈明显增长趋势。(张宝蓉,2008)由于成功大学与台湾交通大学没有大学部,所以上表整理的为这两所大学在职硕士专班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台湾投资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注重于语言能力以及数学基础,专业课多为投资学与经济学的理论课程,选修课则侧重与公司企业以及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

二、台湾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1.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

台湾设有投资学专业及研究投资学方向的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并且将设置的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分类。为了让学生及家长清晰地了解教育目标与课程规划,各院校将本专业课程分类表、课程核心能力关联表、未来发展表、未来发展修课建议表、未来考试咨询表、课程规划构架与毕业生未来发展图置于网站上,供广大师生与家长参考。1994年,台湾地区《大学法》经修正后重新公布,推动了台湾高等教育朝向多元化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从2002年起,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实行总量管制政策,除特殊专业(博士班、医学类、教育系等)仍须提交计划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外,各高校均可自主规划设置其他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只根据师资及校舍建筑面积等标准核定学校总量规模。高校专业顺应社会需求及学校特色灵活设置与调整。

2.师资阵容强大,师资特色分明

台湾地区投资学专业师资力量强大,特色分明。师资规划方面:与国际学者及著名学府师资之间经常相互交流与访问,以提升学术研究与教学品质;弹性运用员额,与台湾中央研究院或相关系所或实务界的专业经理人合作开课;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安排同仁出国进修;各院校提供沟通合作环境,鼓励老师跨校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各院校对有研究成果的老师进行研究奖助,并鼓励老师投稿至国外期刊,参与国际研讨会的讨论。建教合作:制定兼任专家制度,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高阶专业主管到学院开课,与业界形象优良的公司签订建教合作契约,内容包含奖学金、工读机会、企业咨询以及对学院的活动的赞助。

3.课程开设多元化,特色鲜明

台湾地区许多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精巧,特色鲜明。其课程特色表现在:

(1)内外兼修。首先,各院校投资学专业除了学习国内的基础经济理论,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拓展国外先进的投资学理论。其次,各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务能力,以期均衡发展。

(2)与时俱进。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教育主管部门适时调整核心课程,针对不同年度入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同时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实务性课程以及研究课程。

(3)科际整合。鼓励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或学分学程,建立多元弹性学制,强化学院的整合功能,以缓解专业领域划分僵化、传统学制弹性不足等问题。

(4)教改彻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式教学和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开放和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台湾高校投资专业设置给大陆的启示

由于投资学专业具有融实务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交叉及财经管理、法律和理工知识相渗透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投资学专业设置上,中国大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台湾高校的投资学专业设置:

1.明确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对投资学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投资学领域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任。投资学专业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系统掌握投资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专业技能及有较强的策划、组织、管理、协作、创新及多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投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熟悉国家有关投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的应用创新型投资人才。

2.加强投资学专业师资规划

投资学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师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应该逐渐趋于合理。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台湾的建教合作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投资领域高阶管理人才来学校任教,以其实战经历教授学生如何投资,并且可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单位,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

(2)鼓励教师去国外进修。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研究成果,为国内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

3.改进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

投资学专业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其课程设置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投资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变化。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更是瞬息万变,投资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适应时代的步伐,适时进行新的突破,逐步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2)投资学专业课程应按照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根据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融会贯通、紧密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层层递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大中型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提供应用性人才。

(3)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重点传授专业基本原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培育职业修养。实务教学突出培养实务操作、投资计算与建模、投资分析、决策与管理等技能,训练战略投资思维。与此同时,引入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1).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鄢秋红.关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3).

[4]张宝蓉.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10-14.

[5]王秀梅,平萍.本科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6]丁雪梅,甄良,宋平,等.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篇5

 

 

技师学校是在高技能人才日趋短缺,真正能从事实践动手、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专门培养技师的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以技师和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为主要培养方向。专业是技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技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区别技校与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特色的标志;也是技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技校的生存和发展。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证券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证券投资分析技术,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业等部门工作的高技能水平的专门人才。由于技校开设金融专业的历史不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雷同性、盲目性以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审视当前技校金融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学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在技师学校开设金融专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

 

技师学校应根实际需要,在对当地的人才需求状况、行业企业分布、政策导向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专业。由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技师学校要有足够的市场敏感度来做出反应,能及时发现并开设市场前景好、需求大的专业,并且办出自身的专业特色,而那些市场前景黯淡、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则应及时调整、逐渐减少甚至直接撤销,让专业和市场需求充分结合。

 

近年来,我国三次产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三大产业结构已逐步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作为服务行业中的重要行业——金融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出现了紧缺,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笔者所在地清远市都面临着金融专业短缺的供需矛盾。因此技校应当按照当前市场导向原则来设置金融专业,当然要考虑生源供给问题,也就是要考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及所学专业的需求。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学生及家长报考专业需求客观上存在不对称。技校如果不考虑学生报考需求,就会招不到学生,难以维持其生存,实现育人目标就会成为泡影。

 

二、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

 

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这表明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清远是一个新兴城市,以服务业为发展中心,其中金融服务业更是重中之重,在第三产业产值中位居第五,因此职校设置专业时要以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科学规划原则

 

技校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与建设规划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之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地设置专业,不能想设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想设多少专业就设多少专业。清远市技师学校在开设金融专业时,立足地方经济,成立专家委员会,经过认真调研,最终敲定开设该专业。

 

四、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职校办学兴校、竞争制胜的一大法宝。学校的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它体现在办学的指导思想、治校方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但专业始终是办学特色最集中的载体,没有专业特色就没有学校的办学特色。我院金融专业办了不到10年,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该专业设置要考虑强化学校办学特色要求,既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避免与其所设置的专业雷同;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强化体现特色的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五、可行性原则

 

技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包括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和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校具备学生所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一些职校不顾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实习实训条件,片面理解市场导向观点,提出“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随意设置专业,盲目铺设摊子,不仅质量无保证,而且有的院校学生为此闹事,影响稳定。专业设置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职校应该按照科学性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设置专业必须具备的师资队伍、教学的设施设备、实习实训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必须进行认真的准备、检查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

 

六、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同时,也有一些职业和岗位退出历史舞台。专业设置如何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就需要坚持前瞻性原则。比如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出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创新型社会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创意专业人才的需要;会展经济的发展,使会展专业应运而生。因此,技校要始终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把握职业岗位变化脉博,准确预测专业发展走向,及时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金融专业,这样,就能够高瞻远瞩,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篇6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英国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发展较快,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前后相关性即学科的整体性,选修课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实践教学方面非常重视,注重与实习基地的共建[1,2]。我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上有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由于两大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体系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浙江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中,依靠学校的优势资源,采用由经济、管理、计算机三个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加强商务管理和商务实践方面的课程,注意学生知识模块的平衡建设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本身较晚,既没有综合性重点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理工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1无法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结构缺乏有机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要从中选择出既能体现学科前沿,又能体现财经类院校特色;既能符合财经类院校教师专长,又能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这存在一定难度。文献[4]汇总统计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人才培养方向模糊等问题。

1.2专业师资缺乏,较难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国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3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5]。这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及做法,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软件的使用及实习基地的参观,而是要将案例教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地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另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宽”与“专”的结合。

2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及核心知识体系、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等多种因素,采用什么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有机构建课程体系、寻求专业特色基础上,协调好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既具稳定性,又能与时俱进,文献[6]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即从相对静止的学科特点入手,从问题解决的途径中找到本专业的特色,即核心课程,然后扩展成课程体系,再用相对动态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构成进行修正。虽然它是应用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一设计思路很好地平衡了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对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按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和专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利用上述思路,对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3.1初步确定重点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电子支付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金融学科强和与金融行业的天然联系,建立了通过信息技术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培养具备网络金融和电子支付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特色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为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与金融经济、管理的结合,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

例如金融类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性及实时性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于技术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对现行ERP、CRM等软件或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考虑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主要在于系统的规划、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及安全技术与商务模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二是电子商务意识的培养,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善于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能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法为企业设计、创造和管理电子商务,并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分析和识别出商业机会及能带来的盈利能力,如何引导商业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等。

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知识体系,结合以上的分析识别出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开发实践、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支付方向)、网络营销及项目管理等课程为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金融等课程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与结算体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以上这些课程把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金融环境有效融合,使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如何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推广、咨询与管理,特别是为企业解决电子支付的应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3.2市场人才需求及能力特征分析

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商业模式变化,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新的企业类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7]。两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都离不开技术与商务,但这不是技术与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从而适应企业的要求。要适应以上市场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细分,各个层次体现出对所需的人才能力差异性,不同的能力需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岗位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分类基本上为技术型、商务型、战略型,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还有教学科研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应部门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5]。从能力层次上分为高、中、基本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对电子商务战略进行规划与决策;中等层次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实施与管理;基本层次的人才一方面以技术为主的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美化,另一方面以商务应用为主能进行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

由于我校的金融背景及招生的地域特点(以上海生源为主),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能力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围绕信息技术与金融、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线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机构新的发展。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及能力层次分析,结合学校优势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背景,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师、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管理等人员,突出金融行业;从能力层次要求上来看主要以基本层次为基石,中等层次为目标。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市场所需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选修课或者与企业的合作,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的咨询与顾问工作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3.3课程体系的确立

围绕已经确立的重点课程扩展成课程体系,根据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层次分析按照先确定的知识点,再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确定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细化和调整,形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一方面按照模块给出了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给出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机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模块、重点课程模块在深度上给予不同的定位,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篇8

关键词:税收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特色;税收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53-03

一、概述

中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众多社会经济主体对于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庞大需求。税收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近年来社会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个新设专业,既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税务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以及分析企业税务发展战略的能力,符合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税收学专业又被叫做税务专业,在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税务专业改为税收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20202。目前全国共有52所高校开设税收学本科专业,其中上海共有6所学校开设,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海关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将从这六所高校税收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基于培养方案的视角来探究上海本科高校税收学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情况。培养方案的修订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和基本依据,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工作、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和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本科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对本科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主要培养依据,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合理程度直接影响了本科生培养的质量。一般来说,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修业年限(学制)、学分要求、学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内容。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两个核心部分进行比较分析。

二、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本科培养将学生塑造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目标应该是有一定标准的,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的定位、特色,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确定自己的培养规格和类型,因此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而培养要求、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等内容都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来安排。

上海财经大学与其他五所高校的区别。上海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研究型大学,211工程院校,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都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鉴于学校层次较高,上财要求学生具有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进一步深造的能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其他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没有体现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各个学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其他五所学校都是偏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能的要求。其余五所上海市市属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各具特色。比较突出的是上海海关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关学院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专业海关学校,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上海海关学院的税收学专业在经济、财政、财务的基础上强调了对关税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全国开设税收学专业的高校中,以关税方向为培养重点的并不多见。上海理工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研究大学,也是开设税收学专业较晚的学校,依托于学校“制造业黄埔军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了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经济领域中的工商和现代服务业。其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合并而成,税收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原上海金融学院的财税和公共管理学院,整合了原有会计专业的优势之后,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技能的掌握。上海商学院是以商科专业为特色的院校,强调了对于高素质商科人才的培养,突出了税收实务操作的培养目标。上海政法学院是上海地区最晚开设税收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为了突出自身政法学院的特色,在培养目标的第一句中就强调了财税法的理论基础地位,税务工作在实践中往往与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法规联系紧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会使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本科生培养的核心部分,本文选取了税收学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一个学校在专业培养方面的实力,开设专业课的多少,教师素质,开课质量都关系到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重点关注税收学专业课的开设情况,包括专业必修课的开课门数、专业选修课可选择的开课门数,以及每个学校所开设的特色课程。我们发现开设专业必修课最多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海关学院,均为14门,但是两所学校的情况不同。其中,上海财经大学不仅开设了较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可选门数也最多,达到了21门,这是因为,除去一般的专业课之外,还开展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个性化培养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个性化培养课程分为两类:拔尖型和创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开设有不同的课程。对于拔尖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是能够继续进行深造,因此课程设置强调了对其学术能力的培养。对于创业型人才,要注重其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开设了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对口课程。而上海海关学院则是由于设置了4门关务基础的必修课,进出口商品归类、海关估价、原产地原则和进出口通关实务,上海海关学院的特色课程主要是围绕进出口、国际贸易和关税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与其学校特色相一致,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关税相关知识,在税收学的关税方向表现突出。

除了上海财经大学,在其余5所市属高校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设的可供选择的专业课选修课门数最多,为17门。而且这些课程都与税务的实际操作联系较为紧密,比如税务综合案例分析、还有税务欺诈与法务调查、企业涉税风险分析等课程既具有实用性,同时充满了趣味性,较多的选修课程可以提供给学生多样的选择性,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注重差异化教学。上海商学院和上海政法学院紧随其后,开设了16门选修课程,其次是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有12门,这些选修课程都是以实务类课程为主,注重对税务实践,尤其是企业税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能力提升。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她是既与本科院校金融学、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有联系,又与之有明显区别的专业。主要培养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特点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紧跟国内外金融业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步伐,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当今,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工程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金融的载体和经营方式正在向网络化、虚拟化和混业化发展;三是金融交易的市场空间正在打破国界、区域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四是金融业的运作目标,开始出现从传统的单一利润最大化向两大目标:追求效率和追求安全;五是金融发展将走出传统的“竞争优于垄断”的定式,走向民主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六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发展很快;七是金融从业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些特点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金融业发展新特点,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改革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调整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育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特别是地方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的发展输送合格高素质人才。

二、中外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从所设课程的结构来看,国外注重对金融市场类、风险管理类、公司金融以金融产品营销策划类课程的设置;而我国注重开设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课程。二是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这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基层商业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各个业务环节;而我国则以银行、证券、保险基本理论知识为主。三是从理论课程的设置来看,国外理论性课程少,我国理论性课程多。四是国外注重任职资格教育;而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学历教育。五是从课程的总数量来看,国外的课程数量明显比我国少。

三、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是培养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另外,由于这一专业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多学科性,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具有鲜明的多学科相结合的应用性特色,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得到具体的体现。

1.服从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的实现。

2.强调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体现专业特色。

4.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有机结合。

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的建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总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2.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3.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与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资格证书。

4.多学科,重核心能力原则。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课程中应增设诸如财经职业道德、金融礼仪等课程,以侧重于对学生包括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5.模块化原则。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6.地方性、区域性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

7.特色化原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各高职院校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

五、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设想

1.改革基础课。对传统的老三段中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核心能力和技能开设课程。

2.重组专业(含专业基础)课。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开设课程。将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础课程、通用业务技能课程、岗位业务技能课程和发展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发展能力课程则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而开设的课程。

3.强化实践课。应根据技能形成需要开设课程(或项目)。如: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习、模拟证券业务实习、模拟保险业务实习、金融产品营销实习、社会调查、课程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开设校本课程、与职业资格证考试方向一致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李海燕,刘明亮.高等专科学校证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55-56.

[3]封思贤.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金融教学与研究-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41.

篇10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