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对农民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社对农民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谋求共同利益开展专业合作的互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xx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xx年和20xx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xx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xx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xx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xx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xx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篇2
一、加强领导,强化认识,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制定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合作社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做到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积极为合作社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围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
目前,全乡38个行政村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8家,达到了每个村庄都发展有农民合作社。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30家,畜牧业28家,其他10家,今年新增91家,同比增长118%。带动农户11595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70%。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2种:一是“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通过、协调和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状大。按照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合作社占24%,松散型合作社占76%。
三、多措并举,积极为合作社排忧解难。
一是认真学习,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培训。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以宣传发动、培训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解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使之充分认识入社的好处,办社的意义。分类指导,制定规划,建立各类合作社培训班,指导农民办社、入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合作水平低,内部运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乡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重点做到四个方面:即有一个可行的示范章程,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法。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民主办社;坚持入社自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三是完善规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标准完善合作社的章程,财务制度,议事规则,发展规化,落实合作社的基地,明确合作社的责权利。建好一批规范的合作社。如修学花生购销合作社、新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沙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
篇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为广大妇女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增强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信心。但是对于这个新兴的组织,广大妇女要在思想上认识、行动上统一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为此我们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合作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逐步增强了她们的合作意识,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思想和群众基础。并与工商等部门协商,确定了登记的程序。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举办了关于填表登记的程序、章程设置、成员分配等方面的培训班7次,培训2000多人次。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为第一批成立的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场颁发营业执照和铜牌,并决定为生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11个专业合作社免费注册商标,并拍摄了专题片在县电视提台播放,在全县营造了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浓厚氛围。
针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薄弱的现状,县社与科研院校、农技部门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社员提供专业技能、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相关培训,并聘请专家开展了“三送”(送科学、送技术、送服务)工程和“科技入社,增收致富”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培训班19期,培训专业社负责人、村干部、产业大户1900多人次。
建立了“*合作经济”网站,打造为农民合作经济服务网络平台。在增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的同时,我们在网站上开辟政策宣传、信息、科技传播等栏目,去年共专业社推广信息500多条,农产品销售信息170条,促成交易16宗,交易额58万元。
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因此,我们采取了“规范内部、新建外部、内外结合”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人才、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示范带动,一边让农民群众看得见专业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好处,一边为每个专业合作社打造一个适合其发展的长期规划,引领其加快发展。
(一)抓规划,上服务。为搞好农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农资协会通过整合农资经销大户开展“分购联销”和“联购分销”活动,围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了农资农家店50个,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50个,农资商品配送率达到了70%;去年还免费为30家农资店提供科技图书、科技光盘100套,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6期,涉及30个村,发放科技宣传材料2万余份;并联合河北省肥料协会、河北省全新服务网,实施了“测土配肥惠农工程”,为2000多户农民建立供肥档案,实行预约订货,送货上门,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至5%,为农民节省投资90多万元。再生资源回收协会,进一步整顿零散收购队伍和经营秩序,行业形象明显改观;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了税费统一收缴;引发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细则2000多份,分发到经营者手中,进一步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去年组织销售废钢铁近2700多吨、废纸3800多吨、废玻璃1300吨、废塑料和废编织袋300吨,价值达650万元。今年准备与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联合建设新南路废旧金属分拣中心项目,提高废品的综合利用率及附加值。
(二)抓市场,建龙头。棉业协会与全国各地的棉业深加工企业开展了长期合作,先后与石家庄市棉一、棉二、棉棉七、棉九、常山集团等企业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带动群我县17家加工企业加入棉业协会,平均每年销售皮棉11000多吨,为企业会员和农民增收100多万元。截止到目前,发展个体籽棉贩运会员和企业会员累计393个,运输车达到550多台,人均创收2800多元。去年围绕全县獭兔养殖户的需求,成立了*獭兔协会,成立以后,针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协会积极筹集资金,建成了*喜发兔子股份加工厂,实行就地加工,收购价每只比市场价高出1——5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全县獭兔存栏达到了四万多只,销售量提高近10%,提高了会员的收入,深受会员好评。
(三)对于烟花爆竹、食盐等专营职能,狠抓两大专营网络建设,烟花爆竹协会针对近几年私炮泛滥,市场混乱的现象,联合公安、安监尽心过了多次市场秩序整顿活动。去年以来,共查处私炮113起300多件;联合安监局对100多名专职人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村村建网点、店店创平安”活动,实行了微机管理,建立了全县的经营网络体系,农村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秩序明显改善。食盐流通协会重点抓了“一村一店”建设,共建食盐销售点326个,覆盖率达到了100%。同时,大力开展“食盐安全进万家工程”,共走访农户5万多家,已建成安全村15个。并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碘盐全覆盖。同时在三个乡镇开展了“盐校共建”活动,编印2万余份《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高了群众对食用碘盐的自觉性。协调相关部门,为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氛围。二是建立起来的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专业社带头人的素质普遍不高,制约了专业社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民群众受小农意识较深,对专业社的认识不够。五是国家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下一步打算:
一是把农合联建成服务全县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平台,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重点帮扶等措施,实现专业合作社组织民主化、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篇4
【关键词】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引言
自我国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及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的产业化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化农业的一个产物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弥补单个农民经营的困境,增强农民的竞争力,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最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共同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对其目前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寿光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扶持,寿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截止到2012底,寿光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99家,其中:果蔬类786家、畜牧养殖115家、农机77家、粮棉种植50家、苗木类26家、水产养殖16家、联合社12家、土地合作社10家、其他合作社(包括育苗、旅游、草编等)7家。会员总数达8.5万人,涉及农户数8.5万户,占全市纯农业户数21.3万户的40%,农民出资总额为8061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数15万户。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成立了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即鑫海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门开展为缺少抵押物的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有效的缓解了合作社发展中资金不足现状。
三、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
1.合作社缺乏规范管理、组织管理水平低下
虽然寿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上有了巨大提升,但深入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体,而农民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因此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农民合作社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很多合作社只是注册换取国家的财政补贴而不实际运行,如上口镇共有合作社65家,未正式运转的是19家,占29.2%。其他诸如台头镇、羊口镇等均有这种现象。
2.农民的参与度低
由于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因此其在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而且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的村级基层干部最先获取相关的信息,村干部根据自身利益而不是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社的建设和规划,因此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如寿光头台镇其现有合作社56家,其中43家为村干部或种植业大户,占76.7%,但其参加农民户数仅占全部人数的13.8%。
3.资金运作困难,缺乏融资渠道
通过对合作社调查发现,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多数合作社的规模较小,甚至几个人组成。据其原有是农民缺乏足够的资金并且缺少融资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多以农民个人名义发放贷款,而不对合作社进行实际融资。因此在合作社运作中由于缺少资金使合作社运作举步维艰,不能发挥合作社的优势。
4.政策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寿光市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一些具体的政策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具体落实。如在信贷优惠方面到现在都没具体落实方面农民的贷款,同时在其他诸如用电用地方面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阻力,这些都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合作社组织管理
为了做好合作社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规范化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构。可以效仿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即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等机构,以此保证农民的权利。二是做好合作社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合作社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以此及时准确核算合作社账目,并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让社员公布合作社资产的情况。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农民对合作社参与度低主要是由于对其认识度不够,单纯的认为只是政府的一个新的措施,而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无关。因此寿光市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及其他多媒体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好处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对基层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最终促进合作社总体水平的提高。
3.拓宽融资,化解融资困难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扩宽合作社的融资渠道。而由于农民的资金有限,因此合作社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融资。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及信贷优惠,同时也要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做好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是我们上面提高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三是主观部门在做好登记管理的工作时,需要提供更好的舒服,简化办事手续和流程,减少收费。四是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指导和帮助已工商注册的合作社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核算制度,让入会的社员按制定的章程得到应得的实惠。五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营销能力。为了能使合作社真正做大做强,需要实现从加工服务型到营销服务型的转变,并积极扩宽合作社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最终增强市场营销能力。
5.加强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为了克服单个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融资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发展合作社联社亟需提上日程。它能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整体生产的规范统一,并兼顾消费者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形成统一的认可,同时实现了对实现对合作社的外部监管,保证了合作社规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寿光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的发展,我国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如戚其军的《关于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发现其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了解其目前发展现状,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程度低。由于村干部及与其相关的人优先获得信息和支持,因此目前寿光农村专业合作社几乎都是由村委或致富带头人组成,而农民不能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获得足够利益,故参与度不高。致使其不能发挥真正合作社的作用。
(2)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内容单一,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目前寿光市大部分合作社形式和内容单一,主营单一品种,并且相互独立。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部分处于低层次,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有的没有办公场所。如圣城街办为例,共有合作社61家,没有场所的合作社是2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9%。同时对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缺少产品的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弱,并且缺少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络。
(3)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弱,内部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缺乏管理人才,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没有规范,制度不健全,一些根本就没有运行。比如台头镇,共有合作社40家,未正式运转的是13家,占33%;羊口镇,共有合作社17家,未运转的是9家,占52%等等。同时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约束力。如有些合作社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在财务上存在混乱性。通过调查来看,全市954家合作社,有正规会计人员的占不到5%
(4)资金薄弱,合作社扩容能力不足。目前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工商局注册资金来看,一百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393家,占全部合作社的41%;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下的有189家,占20%,甚至稻田镇的寿光市齐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仅为0.1万元。虽然政府加大度其支持力度,但对于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资金相比是杯水车薪,并且资金来源主要靠集资,扩大规模非常困难,扩容能力明显不足。
二、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让你们对其进行了解让农民看到好处,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参与进来。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最终促进合作社总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并提高他们的相应待遇水平。
二是加大与高校的联系和合作,获取更多优秀才才人。不仅能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得到高校中各种人才的技术支持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缺点。
三是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普通农民社员的学习能力,同时定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培训,请专家对其进行技术、生产方面的指导,提高社员的专业技术技能。
(3)大力扶持并兼顾服务。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在明确落实政策的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具体为:一是主观部门在做好登记管理的工作时,需要提供更好的舒服,简化办事手续和流程,减少收费。二是要加大政府对合作社的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各部分要把合作社建设作为财政支农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财政支持。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四是要继续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农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需要。同时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贷担保机构。五是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指导和帮助已工商注册的合作社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帐目,规范内部会计核算制度,让入会的社员按制定的章程得到应得的实惠,取信于民。
篇6
[关键词]垦区;合作社;规范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突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特征,对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登记注册及监管工作中实际中发现,以扶持服务为初衷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的“过度信任”,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适度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海林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5年底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已经成立各种合作社43个,其中包括2个农机合作社、4个养殖合作社和37个种植合作社,出资总额万元,成员总数人,带动周边农村近1万户农民家庭增产增收。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的市场主体,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农业耕种服务等。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提供规模养殖比重、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人合作社、空壳合作社问题。因为很多合作社的成员是虚假的,负责人就是合作社的主导,负责人从合作社的各个环节做起,生产经营都是由负责人运作,因此,很多合作社都是一人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虚胖”,“假合作社”、“死合作社”、“空壳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准入门槛过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门槛太低,凑够5个成员、上网下载一个章程、起一个名字就可以登记。创办目的有偏差。
二是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现在部分合作社,是挂着合作社的名字,但是不提供合作服务,组建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项目、拿补贴。紧跟形势喊口号,紧跟领导要扶持,招牌挂靠醒目,实质内容却无,风声大雨点小,以套取相关补贴为最终目的。
三是合作意识缺乏的问题。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四是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合作社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大部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偏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账目不规范。
五是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严重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六是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对注册商标的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有牌无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七缺乏资金扶持,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多数合作社都处于成长初期,经营资金短缺,经济实力薄弱。合作社大多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又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
八是有些示范社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有些示范社在章程制度、运行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能力、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有欠缺,典型引路、规范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三、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
一是把好合作社准入关。建立强制退出制度。必要时对存在时间业已较长的“空壳”农合组织,在现场核实情况的前提下,依法撤销登记注册。加强合作社的动态监管,建立发照后的勘验回访机制。对不经营、不服务、不按章程规范运作的,加强督促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促其规范发展。
二是解决套取资金问题。现行政策允许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来促进农合组织发展。这样就要对财政等项目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如果一经核实为套取资金、没有进行实质性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要将项目资金全部退还,并曝光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农牧业生产经营者正确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回归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初衷和属性。
三是增强成员合作意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
四是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
五是培养管理人才。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安排专项经费,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六是实施商标兴社战略。广泛宣传商标对推进品牌兴农的重要性,对发展潜力较强且具有特色的项目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商标战略行政指导,增强合作社领导和成员的商标战略意识。帮助已经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正确使用商标,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篇7
关键词:新疆 农民专业合作社 品牌化
1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现状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最初大部分都是以行业协会形式存在的,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形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的颁布以及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协会开始向专业合作社转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对自身生产发展的好处,转而积极主动的开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
2007年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比例仅为32.3%,但到2009年就升至93.5%。工商部门数据显示,近2年合作社的数量都是以一倍以上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年增加速度平均已达到9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整体上看,北疆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全疆处于上游水平,所以北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总数在全疆占到了76%,仅三年就增加了1344个专业合作社;南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相对较少,总数仅占全疆的24%左右,但其增长速度也是非常明显的,仅2009年就比2008年增长了1.7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大幅度提升。合作社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合作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据统计,2007年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为4044.7万元,2008年已达到了15478.6万元,增长了3.8倍;资产总额由2007年的7986.65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35783.3万元,增幅达3.5倍。
2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合作社自身的内部约束
(1)合作社自身“品牌”意识不强
新疆许多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品牌”,创建品牌的意识不强。以团场种植棉花为例,部分团场的种棉职工没有品牌意识,不懂得产品的优势,所以出现不规范种植,盲目管理的现象。最后导致了棉花产量低,质量差,进入市场难。除此之外,团场的领导只重视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产量的高低,对质量关注的少。部分流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不注重品牌建设和维护,盲目收购,为政争夺市场打价格战,损害了品牌价值。
(2)合作社管理不科学,“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当前新疆大部分合作社是在政府扶持下成立的,或者是在“乡村精英”的带动下成立的。除此之外,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许多合作社在管理上陷入了一种“会员内部之间的管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而忽略了在合作社品牌营销、品牌推广方面的管理。
(3)资金的硬性约束
注册资金的短缺也是影响合作社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注册最多都是1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在10-100万的占注册总数的比例为23%,而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上的仅占1%。由此看来,资金短缺是制约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
(4)人才约束
在新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品牌运作经验。
2.2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外部约束
(1)农业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机制不健全
新疆的农产品市场是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新疆农产品市场较全国而言,起步更晚,市场机制极其不健全。对大多数农户来说,都是自给自足。况且早几年种植的都是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很少。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企业带动能力弱
新疆的农业企业较全国而言还很少,带动能力也很弱,这导致了新疆农业市场竞争主体薄弱,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3)品牌的保护机制不健全
一些合作社和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甚至有的假冒别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最后导致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却浪费了资源。
(4)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缓慢
新疆具有区位特色的农产品很多,但这些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缺少一套完整的质量调控体系,虽然政府加大了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质量、品牌的保护和监管力度,但整体来看,扶持力度仍还不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发展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及管理机制。
3 推动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培训,提高成员的品牌意识
改变合作社成员原有的浅显、消极的品牌观念,提高成员的品牌意识。首先,加强对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其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再次,加强技术培训,以政府部门、企业或科研院所制定的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操作标准,而且还要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2]。
3.2强化“四个提升”,加快推进合作社品牌发展
提升标准化水平,扶持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合作社运营规范化水平 ;提升规模化水平;提升特色化层次。
3.3鼓励合作社建立基地,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建设
新疆可以根据本区自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各种农产品品牌基地,品牌的培育要与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农产品基地,可以很好的统一标准,创造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效益。
3.4鼓励合作社创建企业,延长品牌生产链
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组建加工厂、批发超市或专业市场,将生产领域由初级产品延长到加工、销售领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大程度地实现品牌价值,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
3.5完善“四项机制”,优化合作社品牌发展环境
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完善服务机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临.品牌价值的实质与来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2
篇8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规范运行;科学管理
农民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是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进行不对等交易状况的制度安排,担当着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重要组织主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以及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合作社,集中了大片农田,可对农民来说,得到的只是固定的流转费,是个死钱,合作社怎样才能带动农民挣更多的钱?合作社有了地,又怎么才能种出高效益?不少合作社,还处在粗放阶段。这个问题是当前不少合作社正在面临的。
有的合作社,虽然名叫合作社,实际上只是几个人成立的经济组织。这样的合作社,享受着种植和养殖产品免税、政府扶持资金等好处,盈利却从不搞二次分配。由此引发不少“吃小户”现象。还有的企业或者大户,把自家亲戚拉来充数,5个人注册成立一个合作社,流转多少户土地,就说有多少户社员,普通农民连自己成了社员都不知道。
农民挣不到更多的钱,就激不起合作热情;合作社挣不到钱,其发展也难以为继。随着合作社数量激增,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管理制度不全、应对市场力不从心等现象开始显现。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竞争加剧,合作社也将面临优胜劣汰。对每一个合作社而言,如何尽快走向规范,实现高效运营,是避免被淘汰的惟一出路。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对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合作社的种种问题,我们通过多方实地考察,探索出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做大做强的措施。
首先,必须组建一个过得硬的理事会。在合作社成立后,除了涉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外,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主要靠理事会决议并实施,所以,理事会班子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合作社设立大会一般都要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所以在民主选举理事会组成人员时要兼顾多方面人才加盟,要把成员中的“能人”选进理事会,特别是生产技术人才、经纪营销人才、经营策划人才,等等。其次,必须选配一名高素质的理事长。理事长是合作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核心人物,担任理事长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在合作社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选举理事长时成员要充分了解理事长人选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家人选好了,才会使合作社健康发展。第三,必须选聘一名业务精的财会人员。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离不开财务核算。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在合作社创办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财会人员,可聘请当地村级组织的报帐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做帐。第四,必须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作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每个合作社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合作社,可设置办公室、财务室、技术(供应)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等机构。第五,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合作社在设立登记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合作社的章程是套用工商登记的章程范本,或者是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有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各项权责不够分明。
第六,必须进行规范运作,有制可依,夯实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有的合作社之所以会产生社员“内讧”。多是因为收益不高,社员们怀疑钱都让理事长挣去了。理事长却感到冤屈。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投很多钱,但是市场行情不好,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此,要弄清钱到底谁挣了,很简单。就是要按照相关规定,合作社在采购、销售、投资、分配积累、负债等方面,要建立十三项内控制度;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要设置十三本账,三个登记簿,五个报表。假如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本糊涂账,彼此怀疑、指责就当然难以避免。目前,不少合作社在管理分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规范运作才是一个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七、必须留得住人才,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使合作社保持永久的活力。在
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中,困扰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才缺乏。人才意味着合作社融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经营局面的改观。合作社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合作社是以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员工的待遇福利要好,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对每个来应聘的学生,都要提供一个职业规划,按这个规划,应聘者从养猪场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边干边学,一般1到3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从饲养员到技术员再到场长的发展,待遇福利也会随着职位的改变而提高,有目标,有发展,学生们都会愿意留下来。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加大培养固有社员的力度。为社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和受教育机会,本身也是合作社服务内容的一项。规范运作、科学管理能留住社员的人,保证利润、不断盈利则能稳住社员的心。
第八、必须把握合作社自己的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实现盈利。目前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不高。因此,合作社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没有品牌,合作社做不大也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保证产品质量,打磨品牌亮度,让自己的产品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路。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等级和品质,经过加工后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总之,针对当前农村合作社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上笔者通过多方实地考
察,探索出的八项措施,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就能够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涌现出更多的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能再加上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将绝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致富梦。
【参考文献】
[1]黄连贵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的新发展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调查与研究》2006,3
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不能走发展大农场的路,只能是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联合发展的路。近日,笔者通过对千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登记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登记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和规范。
一、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近一年来,全县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0户,注册资金115.89万元,成员总数达1063人(其中农民成员1042人,占成员总数的98%)。其主要特点:一是涉及的领域广,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涉及有蚕桑、蔬菜、瓜果、粮食、中药材、畜禽、奶业等行业;二是牵头的主体多,归结起来大致有四种:基层干部创办型、涉农企事业带动型、专业能人领办型、农民自治型;三是合作的范围大,有的在同一个组或村进行合作,有的跨组、跨村进行合作,还有的跨乡、跨镇进行合作。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登记情况看,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民对合作社还心存疑虑,一些人对合作社的功能、作用知之不多,对合作社特有的合作机制更是不甚了解,因而合作意愿不充分,参与办社的意识很淡薄
(二)目的不纯,偏离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有的农民不明白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正意义,扭曲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更好地发挥家庭承包的潜力,促使农民走向市场,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而是(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我国长期小农经济的历史中,农民有的是不断分家分割土地的传统和经验,而没有多少“合作”的传统和意识;在小生产的思想文化理念的长期熏陶下,不少农民有寄望于“青天”式好官、“菩萨”式能人来拯救自己脱贫“苦海”的依赖思想;同时由于历史的教训,一些农为了实现传言所谓的能得到国家财政直接补贴的目的,便以村组干部、家庭成员凑人数成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是为了成立合作社而成立合作社,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这里既有农民自身受利益驱动思想的影响,也与政府部门求快求量、指标化考核不无关系。
(三)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偏小。30户合作社中,资金数额最高的50.58万元,达到10万元以上的只有2户,而资金在1万元以下的就有14户,其中6户的资金甚至不到1千元,还有1户合作社的成员出资人均仅为6元。合作社成员最多的318人,20人以下的合作社达18户。规模太小的合作社很难达到成立合作社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抵御风险、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宗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四)组成人员层次单一,内部结构单薄。30户合作社中只有3户涉农企事业单位成员和1户专业能人加盟,没有1户龙头企业带动,成员间也没有生产者、购销人、咨询机构等功能职责或环节的分工,要么全是种植户,要么全是养殖户。这些没有职责分工、结构单薄的合作社,仅仅是同类者的简单合并,没有任何结构、功能上的进化、衍生、升级,就像多艘相同的小船联合起来,组成的仍是一个小船队伍,并没有组成一艘航空母舰一样,也使合作社的功能大打折扣。
二、几点对策
(一)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成员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保护农民成员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着重大的意义。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自觉、自愿、自发地组建合作社。
(二)积极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鼓励商场(超市)、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大中型商场(超市)”、“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农户多、管理较为规范、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对弱势群体帮助大的特点,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共享”发展成果,在“共享”中促进更快发展的好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育,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经纪人开发产品市场,拓宽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充分利用合作社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与经纪人的市场优势,促进合作社与经纪人、合作社与合作社、经纪人与经纪人的合作。四是运用商标手段,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抓紧进行商标注册,组织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社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集体商标,引导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品牌合作社,运用商标开拓营销,通过提高合作社的品牌意识,带动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三)正确促成合作社的发展,防止形式主义的干扰。政府部门要端正政绩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揠苗助长,用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52-02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恢复和发展了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也将农户推到市场的前沿,独立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但是,单个 “小农户”在“大市场”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在此背景下,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交易效率,就必须有一个直接,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来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制度安排,被看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现在全国范围都在开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时候,如何确保合作社发展的本义,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经营能力,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更多的收益,显得格外重要。
一、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的内部因素
(一)合作社作为企业,其要素投入状况对营利性的影响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要素投入能力与其他企业相比普遍较低。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注定了农业内部的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流出,而外部的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又很难进入。
1.土地:中国土地制度不能自由流转,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整合,并且中国的耕地面积每年都在以一定的速度减少,客观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2.劳动力:大部分青壮年纷纷涌向城市流入绩效较高的公司制企业,农民的兼业化使得农民社员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合作社事务中,往往中断了合作社的工作,造成了劳动力供给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
3.资金:我们多次提到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所谓“弱”指的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信息,缺乏资金是首要问题,由于合作社没有独立的财产,资本筹措渠道狭窄,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取资金十分困难,资本短缺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再有,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被股份制公司通过有效的筹资方式不断向企业流动。
4.技术:企业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掌控,一项技术的研制或引进,再到应用。往往要靠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所不能及的。
5.在管理制度方面,公司制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利润分配机制保障了各参与主体利益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
因此,合作社发展所需的要素投入环境,注定了合作社的经营活动有限,合作社的业务是主要初级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收益往往不高,导致高合作成本、低合作收益成为普遍现象。
(二)合作社作为特殊的企业,具有的互质,即为成员提供了公共产品
国际合作社联盟(1995)认为合作社的价值观念主要是:自助、民主、平等和团结,合作社社员认同诚实守信、公开、公平、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这些信条所具有的伦理价值。虽然在实践中合作社并不能全部遵循合作社联盟所制定的基本原则,但合作社一致被认为是非营利的民主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因此合作社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目标。在西方国家,有学者称合作社是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的“中间道路”。前苏联和中国曾经把合作运动当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手段,其原因就在于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使其具有正外部性,它不但追求效率,还兼顾社会公平,使其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必然会影响自身效率。合作社作为特殊的企业,具有的互质,合作社的内在制度安排使其提供的服务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特性,这就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再有,合作社的决策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决定了其运作效率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是低下的,注定了合作社的营利能力不强。
从这个意义上看,合作社实际上是代替政府承担了对农户的部分公共产品供给职能。公共物品供给职能越大,合作社的营利能力越弱。
(三)合作社自身所具有的先天弱质性
实际上,合作社是农民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采取一致行动的经济组织。境况相同的农民有联合的强烈需求,但是一致行动,意味着合作社需要社员的协调行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常常无法实现。集体一致行动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虽然每个农户都可以由于合作社的存在而获益,但是没有人有动机采取行动来创建这一组织。这使合作社面临特殊的挑战——“搭便车”问题。我们以为社员提供统一购销服务的合作社为例,为了在市场上提高议价优势,合作社大都有扩大组织规模的强烈要求,也就需要农户的统一行动。但是,合作社作为一个联合组织,同样也摆脱不掉集体行动的逻辑。尽管合作社的组建和壮大可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然而,农户作为理性的个体,认为即使他已然为集体的利益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由于没有人、没办法能保证其他农户也会这么做,他还是很难为集体的利益付出行动。实际上即使他什么也不做,也会照样享受集体带来的好处,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什么也不做。
二、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的外部因素
合作社要想取得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通过调整内部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组织和环境之间的战略交互作用依赖于组织的战略来协调。外部环境对合作社的营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影响合作社营利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以及成本因素对合作社营利能力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
1.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利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利能力提供了产业条件。
2.政府的行为。合作社由于其先天的弱质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与政府的扶持纠结在一起的,合作社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和地位,政府的立法和经济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经济环境
实践证明,在中国江浙一带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较强,发展较好。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关的。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农产品的生产已然形成产业化,合作社也会表现出较好的营利能力。
(三)竞争环境
1.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与其他企业具备同样的竞争能力,获得比成员单独经营更高的利润。这里有两个约束条件:第一,合作社为成员购买生产资料的价格必须低于成员独立购买的价格,为成员销售产品的价格必须高于成员独立销售的价格;第二,在前述条件约束下,合作社仍然必须取得盈余,从而保证合作社实现积累和盈余分配。
2.合作社所具有的营利性质与互质并存状态,决定了其与企业并不处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这是影响合作社营利能力的最基本因素。
3.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边界,是承担合作社公共物品的供给。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合作社营利能力的内外部因素很多,影响越大,合作社经营的成本就越高,其营利能力也就越弱。合作社经营成本包括一般运行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一般运行成本也就是理事长组织会议、制定公司章程等使合作社规范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完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所发生的管理成本;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和统一销售产品的运营成本。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合作社的经营收益明显比企业少,合作社由于对内服务是非营利的,其营利性受影响。也就是说,从成本因素上来看,合作社比企业多出了内部互助成本,要提高合作社的营利能力需要政府的扶持。再有,合作社的多重性质,使其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决定了政府支持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2] 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0.
[3] 冯海斌,王春平.不同生成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营利能力与政府支持重点[J].农业经济,2009,(6):21-28.
[4] 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J].开放时代,2009,(4).
[5]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6] 张素罗.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改革趋势及其对中国农业经营组织化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2,(4):46-47.
[7] 于晓光.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及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
[8] 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8,(1).
- 上一篇: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财务管理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