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范文

时间:2023-04-07 19: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舞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舞弊

篇1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手段;财务指标;风险识别

一、研究背景

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的监管不力钻空的投机倒把者屡见不鲜,从一开始就受到虚假财务报告的严重困扰。不论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德隆系、格林柯尔系、操纵股价的琼民源、被大股东掏空的三九医药这类大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假账进行会计舞弊都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造成大众对公司的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公司的运作,最终损坏的肯定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还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成果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研究有一定成果防治也达到成效,而针对中小型企业财务舞弊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就从财务指标研宄中小型公司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段手段和如何识别财务舞弊。

二、文献综述

国外以美国对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成立了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全美反财务报告舞弊委员会等机构都对财务舞弊有专门的研究,而其资本市场又有着悠久的历史,监管力度较中国市场成熟有效,为财务舞弊的控制及治理方向研究提供了条件。

国内学者以中国市场的财务舞弊事件为样本也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例如余玉苗、吕凡(2010)以财务指标增量信息的研究角度识别财务舞弊风险,刘桂良、叶宝松、周兰(2009)以2003-2007年度5645家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其中209家舞弊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因素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财务舞弊的治理。吴革、叶陈刚(2008)从已发表的文献中选取其中35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报告舞弊特征指标,选取1998-2006年被证监会处罚的舞弊公司作为样本,从财务报表和公司治理,对特征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差异率、非主营业务利润率、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等特征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对财务舞弊的行为都具有一定影响。

三、以某公司为例辨认财务舞弊

该公司2013年与2014年申报项目金额对比情况:

从上图及2013年收入对比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收入是呈现增加状态,根据计算该公司2013年的增值税的税负率为0.49%,2014年的增值税税负率为0.4%,对比该公司2013年与2014年的税负水平可以看出税负率是呈反向增加的趋势。

采取比率分析法和指标趋势分析法分析得出以下疑问点:

1、进项税额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之比值大于1。

2、应税销售额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应纳税额却成负增长,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但此时明显不配比。

3、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都有明显的增长,但税负率却有明显的下降。

通过合理运用对财务报告的三种分析方法对该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不难辨认出该公司存在公司财务舞弊情况。说明现目前大多数的财务舞弊是能够通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若合理运用,规范市场行为,即可减少很多中小企业妄图偷税漏税而做出的财务舞弊事件,更好的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

减少财务舞弊除了做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市场规范监督治理。防范和治理会计舞弊问题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更需要外部防范和治理机制的监督和强化。而这些的根本要求就是财务舞弊能够被识别,所以明确的分析并识别财务舞弊就成为我们当前的任务。

四、防治财务舞弊

(一)财务舞弊产生原因。财务舞弊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根源是因为利益的驱动。企业为了能够或得更多的利润逃避国家的税收企业负责人选择会计造假,而会计人员因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或者单薄的法律意识为了自身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按企业负责人的授意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而且国内法律环境的缺陷也很大程度的纵容了会计造假。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更是促使了各种财务舞弊的产生。

(二)财务舞弊的防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防治财务舞弊,首先我们必须得规范财务舞弊范围,形成完善的识别财务舞弊系统。分析公司财务报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方法可能我们还会有更多更系统的方法,将这些方法整理运用起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能够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财务舞弊将极大的震慑投机倒把之徒,减少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实现外部审计的独立,使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客观不受公司影响的做出公正正确的审计结果。

在各方面都做好的情况下依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唯利是图的选择一己之利而做出财务舞弊的宵小之徒,不必对其客气,一定要加强加大惩处力度,增强会计法规威慑。加强外部审计奖惩制度,对做出不公正或错误审计报告的会计事务所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 普丽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5,02:182-183.

[2] 余玉苗,吕凡.财务舞弊风险的识别――基于财务指标增量信息的研究视角[J].经济评论,2010,04:124-130.

[3] 章静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手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102-103.

篇2

(一)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易获取性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中,第七条规定,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应当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应当由该所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第九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将年度报告全文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在资产负债表出日和财务报告报出日之间通过证监会指定的网站或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获取有关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

(二)会计鉴定人员职业判断的专业性

会计鉴定人员是在诉讼活动中,接受指派或委托,对诉讼活动中涉及的与财务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出具鉴定意见的专门性人员。每一名合格的会计鉴定人员都对“红旗标志”及舞弊信号有一定的敏感性,通过对上市公司被审计报告的研究和分析,运用相应的司法会计检验手段和鉴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

二、会计鉴定人员利用非标准审计报告发现潜在财务舞弊事项的有效性

(一)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列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不仅重点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潜在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的异常现象。因此,会计鉴定人员可以根据非标准审计报告中提及的不确定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描述的被审计单位所处困境进行研究和讨论,选择可能发生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通过进一步对其披露的年度报告和相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二)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及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作出的审计报告承担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法律责任。在此种风险下,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陷入诉讼活动的泥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尽量做如实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

三、有关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现状

(一)有关2008、2009、2010、2011年审计报告的定量分析

以2008、2009、2010、2011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为对象,以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所占比例及产生的原因。经调查,2008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624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0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7%。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1777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9份,占总审计报告数6.71%。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129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28份,占总审计报告数5.54%。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共出具2362份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115份,占总审计报告数4.87%。由此可知,虽然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尤其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审计报告总数的比例下降尤为明显,由2009年占总审计报告的1.05%降低至11年的0.17%。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将对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合理解释。

(二)非标准审计报告涉及的原因分析

1.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来看,大部分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原因都来源于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08年共75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共有34份,占45.33%。2009年共8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以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理由的审计报告高达68份,占总数的78.16%。同样,2010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72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83.72%。2011年因持续经营存在问题而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共59份,占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64.13%。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强调事项段来代替意见段等以较轻的审计意见来报告,从而较好地维护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是注册会计师的不负责任,以模糊的托辞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降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经营活动的危险性,不仅削弱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还造成了利益相关者对审计报告的不信任。目前公众已经习惯于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一家公司经营失败的早期预警信号,许多实证结果均表明,审计师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破产的可能性显著相关。

2.审计范围受限制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规定,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其可以根据限制情况及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从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是无法表示意见。从2008至2011年这四年的审计报告来看,2008年度只有ST华光、*ST帝贤B和中国嘉陵三家上市公司由于审计范围受限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9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函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某些事项对财务报表或公司经营产生的重大影响。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2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7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7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全部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均是源于审计范围受限,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难以对重要事项提供合理保证。2011年会计师事务所一共出具了19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4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其中13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均是因无法获取有关特定事项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不确定事项

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不断运行的,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确定的事项,如果这些事项是重大的,有可能对财务报表和投资人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能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提供合理的保证。在此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将秉着职业审慎的态度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或者是无法表示意见。通过分析2009至2011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产生的不确定事项主要集中在诉讼事项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监管行动的未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合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稽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等。对不确定事项的判断,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四、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和财务舞弊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3

近年来,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出,而上市公司对财务数据的粉饰也呈现出越来越隐蔽的特点。从近来的绿大地等财务舞弊案件可以发现,管理层大多通过操纵和修改财务报表数据来完成舞弊行为,单纯从财务信息中发现舞弊行为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需要。另外,在一些管理层舞弊的案件中并不涉及财务信息,我们必须从舞弊的行为动机入手识别舞弊问题。并且,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静态的财务信息已不能有效地预警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道德和法律等风险,进而提前识别出可能的舞弊风险。因此,为了改善舞弊识别的效果,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秩序,研究者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上。然而,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识别财务舞弊上有各自的优势,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们,并结合数据挖掘等计算机领域的手段和方法,将成为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非财务信息概念与应用综述

由于国外研究者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侧重点不同,至今对非财务信息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而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笔者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披露与否的角度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财务信息披露的角度规定,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FASB在《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透视日益增加的自愿披露》的报告中指出,企业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业务数据及其分析,前瞻性信息,管理层和股东信息,公司背景信息,未确认的无形资产等等。而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中规定,除了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还应披露涉及重要提示及目录,公司基本情况简介,股东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监事会报告, 重大诉讼和仲裁等重要事项的非财务信息。从上述规定和报告可以看出,各国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否和披露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强制性的要求,同时也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对其他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国内学者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阐述,大致内容都相同,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等无法量化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分歧(耿黎,2008)。借鉴Meek(1995)对欧洲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更加重视对描述性和可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二)应用于公司业绩评价 最早Robert S.Kaplan和David P Nor

ton在对平衡计分卡的论述中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因此,基于委托问题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时,综合使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提供更直接、更及时的关于管理者努力程度的反馈信息(Barua et al.1995);在解决了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计量性问题后,融合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是当前最有效的业绩评价方法(徐薇华,2011)。

(三)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 Albrecht(2004)提出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可以从管理层面、关系层面、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等非财务方面进行识别,而黄世忠、黄京菁(2004)对这六个层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万希宁等(2007)构建了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内部控制等方面建立非财务指标体系,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 对定性的非财务指标采用模糊统计。

综合上述观点以及其他研究,本文将非财务信息划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广义上的非财务信息是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的,是指独立于财务报表之外的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的所有信息;而狭义上的非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应用领域而言的,是指可以量化,并且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特定经营事项的非财务信息。

三、国内外非财务信息财务舞弊识别综述

(一)财务舞弊识别应用非财务信息的必要性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非财务信息已经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到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中,而将非财务信息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中也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的。一方面,综合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起来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治理情况,了解和获得更多的前瞻性的、不易被掩饰的非财务信息可以直接从内外部环境角度入手提前识别出财务舞弊风险;另一方面,在引入了非财务信息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能够获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杨兵(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后,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对财务舞弊的预测结果都有较大的改善。

国内外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大多使用logistic方法,本文选取了基于该方法的有关财务舞弊识别实证研究的文献,将文献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纯财务指标、纯非财务指标和混合指标,每种类型10篇文献,总计30篇。然后,将文中经过检验后得到的对财务舞弊的总体识别率按照上述三种类型取平均值,得出表1的结果。从表1中的平均识别率可以看出,在相同识别方法的前提下,综合使用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识别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国内外关于非财务信息的财务舞弊识别综述 最早的研究大多从舞弊成因的研究角度进行,Albrecht(1995)的舞弊三角理论从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方面来研究财务舞弊的成因;Bologna等(1993)提出了“GONE”理论以及随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因子学说。上述对舞弊成因的论证为舞弊识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的SAS NO.99具体描述了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从中可以发现一部分因素是无法通过财务指标进行量化的。国内研究方面,秦江萍(2005)总结了上述理论,认为在进行审计时不仅应关注财务结构方面,更应当注重评价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以及从管理层行为挖掘人性方面的舞弊危险。

国内外对非财务信息与会计舞弊关系的研究开始于董事会特征对舞弊的影响,指标体系比较成熟,但是结论却互有矛盾。1992年的COSO报告从公司治理视角指出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具有的不同的董事会特征。而Beasley(1996)则从公司治理的非财务角度出发,发现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与财务舞弊存在关系,外部董事比例、任期和持股比例,以及是否在其他单位供职与财务舞弊可能性负相关,而董事会规模则与财务舞弊可能性正相关。之后对董事会构成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研究中,杜兴强(2006)认为外部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的关系并不显著,而杨清香等人(2009)在总结了其他研究者关于董事会规模的观点后,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成“U”型关系,稳定的董事会能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另外,也有学者从董事会议的召开频度(Anderson,2004)以及董事会持股方面来说明其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总体来说,一定规模的董事会(于东智,2004)和独立性强的董事会(Persons,2006)对抑制财务舞弊行为至关重要。

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通过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的。国外对监事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治理目标和功能定位上,对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甚少涉及。而国内的研究表明,由于监事会功能的缺失以及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监事会不能有效地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高倩(2011)对监事会特质与财务舞弊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监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也存在“U”型关系,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有助于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研究者对于审计委员会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分歧很大,最早的Beasley(1996)认为审计委员会抑制财务舞弊发生的作用不显著,而Dechow(1996)和Abbott,Park and Parker(2000)则认为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地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国内学者也存在类似的分歧,王艳平(2011)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构成存在较大的问题,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没有有效地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总结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制度建立时间较晚、非强制性以及内部治理制衡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审计委员会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对预警和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不大。

对上市公司委托、领导权以及股权结构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Foker(1992)、Beasley(2006)认为一元领导权结构,即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与财务舞弊正相关。Erickson(2004)和Johnson(2008)发现采取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其所持股票贬值而进行财务舞弊。汪昌云(2010)从冲突考察和细化了股权结构和领导权问题对舞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和薪酬激励机制有效降低了舞弊发生的概率,而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增加了管理层舞弊的风险。杜兴强(2006)和吴革(2008)认为股权越集中越有可能发生舞弊,而刘立国和杜莹(2003)的研究表明法人持股比例和执行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成正相关关系,而流通股比例则是负相关,如果控股股东是国资委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更大。韦琳(2011)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设计出财务的压力指标和非财务的机会指标,综合财务指标可以发现管理层的不稳定、一元领导权结构和国有股权过低都为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上述研究都是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角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财务信息进行的,可以将所提及的非财务信息归纳为内部非财务信息,即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特征、领导权和股权结构等。而从外部环境中识别财务舞弊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将从外部环境所获得的非财务信息定义为外部非财务信息,涉及到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监管信息、关联方交易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等。Groveman(1995)总结了判断财务舞弊的指标器,其中有非正常交易和关联方交易属于非财务指标类。朱锦余等人(2007)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的主要类型、方法和持续年限等,发现表外舞弊占比较大,通过关联方交易虚构销售业务、资产和隐瞒对外担保是舞弊的主要手段。袁树民和杨召华(2007)通过对比舞弊上市公司和非舞弊上市公司在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程度、与关联方进行商品交易的程度,发现将关联方资金占用相关变量纳入财务舞弊识别模型显著提高了识别成功率。Carcelfo和Nagy(2002)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聘用的审计师的专业化程度与财务舞弊呈负相关的关系。陈关亭(2007)总结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财务舞弊的影响指出,变更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Persons ( 1995) 研究发现行业会影响财务舞弊,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业、科学和医药仪器等制造业相对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张建刚(2008)、李康(2011)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设计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针对性更强。

现有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主要以逻辑回归模型为主,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而综合数据挖掘方法和非财务指标的模型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识别率。Belinna BAI等(2008)根据工业基准指数进行横向分析识别,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ART)方法对亚洲国家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构建识别模型。刘君(2006)采用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综合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流动性等财务指标以及股权结构非财务指标设计出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得到较高的判正率。蔡志岳(2006)基于财务和公司治理变量,运用逻辑回归和遗传审计网络方法建立信息披露舞弊识别模型,发现治理变量可以提高预测模型的有效性,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能力好于逻辑回归。

四、财务舞弊识别问题创新发展

通过总结现有基于多种实证方法的财务舞弊识别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存在所使用的数据和信息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的问题,而来自其他渠道的有用信息却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现有研究使用的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非财务数据都大部分来自于官方数据库或者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这使得数据面临着滞后性、可修饰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违规披露一直是主要的舞弊行为,这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够完善,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低,因此建立一个全面、高效、及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势在必行。另外,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一直是影响和制约舞弊识别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现有的识别方法,笔者发现大部分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是严格的,而对于海量的、增量的和不可量化的复杂数据却很难进行研究和分析。

因此,根据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数据:海量、实时的Web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以及各种数据的累积,财务舞弊识别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现有的财务数据以及内部治理的非财务数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财务舞弊行为,因此,只有使用实时和增量的数据才能更有效地发掘财务舞弊问题。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引入相关行业经济形势、媒体报道、法律诉讼等非财务信息可以成为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新的切入点。第二,制度: 网络披露制度和XBRL平台的建设。保证上市公司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开放性需要一个完善的网络披露制度,而XBRL技术正是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线上披露形式,它是商业和财务数据电子化交流的一种语言,有助于商业信息的编制、分析和交流,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商业信息,目前发达的国外资本市场都在积极采用这一技术。第三,方法:基于Web环境下的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Ravisankar(2010)、宋新平(2008)等人的研究都表明了数据挖掘方法在识别财务舞弊上效果更好,但是学者的研究都集中于具体方法及其应用上,对数据的要求也相对严格,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模型和框架。如何全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构建一个综合性舞弊识别模型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而对于Web文本挖掘这一新兴技术应用于财务舞弊识别,国外的Glancy(2011)已做出探索,但其研究目前仅限于年报文本,而对于海量的Web财务信息的研究还是具有广阔的前景,也存在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Albrecht,W.S Albrecht,Chat.2004. Fraud Examination & Prevention, South-Western.

[2]Albecht W.S,Wernz G.W &William s T.L.1995. Fraud: 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New York Irwin Inc.15~ 52.

[3]Beasley 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71 (Oct) : 443~ 465

[4]Abbott, Parker and Peters: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Misstatement: A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ertain Blue Ribbon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 http: / /

[5]Dechow,P.W,Sloan R.G.and Sweeney A.P.1996.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3(10):1-13.

[6]Persons. O. S. 2006.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Non-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Studies,12(1):27-38.

[7]Anderson,Roald C; Mansi,Sattar A; Reeb, David M.2004, Board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Report Integrity, and the Cost of Debt.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37(3):315~342.

[8]Erickson,M. Hanlon,M and Maydew,E.2006,“Is there a link betwee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accounting fraud·”.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4,113-143.

[9]Belinna Bai, Jerome Yen, Xiao guang Yang.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nd cart detecting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2008,7(2) :339–359.

[10]P. Ravisankar, V. Ravi,G. Raghava Rao, I. Bose. Detec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and feature selection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l50(2):491-500.

[11]Fletcher H. Glancy, Surya B. Yadav.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 detec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1,50(3) :595-601.

[12]万希宁,王艳:《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研究》,《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13]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4]韦琳,徐立文,刘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基于三角形理论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2期。

[15]朱锦余、高善生:《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及其防范与监管——基于中国证券监员委员会处罚公告的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11期。

[16]汪昌云,孙艳梅:《冲突、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17]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18]吴革、叶陈刚:《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指标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19]宋新平、丁永生、张革夫:《集成分类法在财务欺诈风险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第34期。

篇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上市公司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漏报、谨报、瞒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主观欺诈性违纪违法行为。其具备以下特征:

1.舞弊主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体,舞弊通常在主观上是有意的。

2.舞弊客体。会计资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客体,公司经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运用不合理的会计方法,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或虚构业务等舞弊方式。

3.舞弊形成的性质。财务报告舞弊与无意的虚假陈述不同,它是通过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故意行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因素

1.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向股东传递公司运转、盈利情况的主要载体。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拥有着高度不对称的信息,为个人或集团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提供了客观条件。

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1)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国有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形成“一股独大”的情况。

(2)独立董事不独立。独立董事是指在经济利益和人事关系上独立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管理层、上市公司股东之外的外部董事。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薪酬支付,但由于其数量有限,因而激励效果难以发挥。

(3)监事会监控不力。一方面,监事会不经常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更无从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董事会成员的薪酬、待遇等都基本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监督过程不能保持独立。

3.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强。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公司的相关投资者负责,而且对整个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在我国,通常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为同一主体,作为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4.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会计准则通常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其解释灵活性颇高。在实例应用中,不同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会采取不同的会计准则。另外,会计准则的修订具有相对滞后性,新的会计准则从颁布到具体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许多上市公司都会钻空子,达到攫取经济或政治利益的目标。

5.政府过度干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且不成熟,政企在一定意义上并没有完全脱钩,使得政府习惯于直接对所在地区上市公司进行干预。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政绩等因素的考虑,常与上市公司相互勾结牟取利益。

6.道德诚信素养的缺失。一些会计人员道德诚信缺失,在利益的诱惑下不能保持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及行业素养,很难客观公正地完成会计、审计工作,甚至协助上市公司弄虚作假。

三、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的结构、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东权力的行使,避免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谋取利润的现象发生,并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人员重迭的情况,应尽量避免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的交叉迭置。其次,应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并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2.强化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能否有效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至关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改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负盈亏、经济上依赖被审公司的情况;财政部门应明确职责,切实做好监管工作;实行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以防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谋舞弊。

3.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次博弈的结果,不仅仅是纯技术性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因此,完善会计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增加会计准则的可靠性;减少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阻碍。

篇5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预测;风险评估

从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着眼,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还出现了不能准确对经济状况进行反映的情况。财务报表的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此行为对于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社会中出现信任危机并不断持续恶化。因此,该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不断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解决方案,从而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保障。

一、财务报表舞弊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恶性影响

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包含资产表、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变动表以及附注等内容,该内容为营运的需要应向外界提供,在此过程中,对于会计报表的非法更改,造成企业的数据不能真实的进行反映,即为舞弊行为。例如将该企业的收入进行夸大,债务进行缩减等行为。

1.财务报表舞弊现象的原因

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员为满足其自身利益,所以将报表内容进行更改,从而取得更多分红;并且部分公司制定超过预期盈利状况的战略,也会迫使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的舞弊。还存在着一些上市公司,为从股票市场上取得更多资金,因此将财务报表进行舞弊,从而从中取得大量的超额利益,从而维持公司的运营。除此之外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着极大的关联。部分会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并且没有建立较强的法律意识,从中不仅没有对于财务人员的问题进行秉公处理,还获得了部分非法利益,利用职位的便利,从而帮助进行舞弊。

2.财务报表舞弊的恶性影响

财务报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财务报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企业根据近期的财务状况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近期目标,并进行近期发展的合理预测,从而及时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因此,若在此过程中,财务报表存在舞弊现象,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及其严重的危害,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报表的舞弊不仅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并且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员工以及政府都会造成极其重要的影响。舞弊的财务报表会造成该市场不能健康发展,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的诚信体质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减少,破坏市场秩序,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

二、对于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审计的相关有利对策

1.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程序需要规范

对于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素质培养,增强其对于该项工作的职业素养,使审计人员做到可以辨别出舞弊现象,及时对此行为加以制止,并且在发现报表存在问题时,及时进行改正,以对其准确性进行保证。审计在进行实施之前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可对审计进行小组设置,将经验丰富的员工集合在一起,从而进行分工安排,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不定期的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将重点放在优化审计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审计。

2.了解需要进行审计的客户的经营状况

通过审计对企业的运行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更新,从而更加深入的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全面性的了解,进而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财务报表进行掌握,来不断提升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质量和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实地调查,不在实践中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

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查找舞弊现象的工作能力应进行相应的优化,提升查找的概率,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内外同时进行的调查方法,内部的调查方法即为与加强工作人员的寻问,从中来获得更多关于企业的信息;外部的调查方法为加强对于企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并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将内外部相结合,使获得的企业信息更加准确,对舞弊的情况进行避免。

三、结语

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正处在萌芽初期的市场经济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财务报表在此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舞弊的财务报表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道德层面的缺失,因此,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问题。在此问题中,需要企业以及政府和投资方做好沟通与交流,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和更新,互相协调发展,使市场秩序和谐稳定,财务报表内容真实可靠,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

[2]吴东芳.目前关于财务报表舞弊及其审计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4(5).

[3]刘晓波.浅析财务报表舞弊审计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篇6

从上述理论中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因素的财务舞弊得到的启示

(一)评价上述两个理论

我们整理文献后,能够得出上述理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质上差异却不大,没有优劣之分。其一,构成理论的框架均通过组织、个体来进行建立;其二,虽然仔细区分上述两个理论的内部因素是不同的,然而基本因素却几乎一样。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上述两个理论很少会涉及到对这些舞弊的成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而次现象均为上述观点共同具有的瑕疵。

(二)分析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出现财务舞弊的原因

我国部分学者指出只有在具备了四个因素时才会出现财务舞弊的情况,这四个因素为机会、动机、权衡和文化。

1.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出现舞弊的首要问题是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召开股东大会得出结论的关键因素,从而能够对公司聘用董事会与监事会以及公司运营效率造成重要的影响。历史遗留问题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慢慢步入市场经济,而非通过古典的企业制度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发展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或者其控股公司都从过去的传统计划的经济制度中逐步过渡到国有企业的改制上来的,因为曾经顾虑到国有经济的决定权,所以往往我们会在股权方面“刻意安排”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决定权。而这使民营控股企业来讲,亦因为顾虑到有关决定权的情况,其所决定的控股股东通常具备一定比例的股份。

2.并没有真正独立的董事席位

真正的董事是应该独立的代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履行其监督监管职责,真正的对中小股东利益负责,而这应该独立于董事来进行选聘与待遇报酬。独立于董事所获得的报酬应该是通过董事会的讨论来进行实施的,其监督监管作用必须要受到限制;因为我国的中小股东权利相对较不集中,由此便使得他们很难租坚强有力的有效内部控制力量决定合适的选聘人员为独立董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董事受制于管理层的指挥,所以独立的董事事实上并非为“独立”的。[5]

3.审计工作者参与舞弊

社会群体首先对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规范条件就是需要把社会的公众利益看做首要目标,对于所存在的舞弊情况需及时报告出来,要勇于肩负起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步发展相适应。一旦委托人与被审计人有密切关联时,注册会计师就不能保证其原有的独立位置,因此便不能够确保其所得出的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也就不能够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

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需要公司其内部创建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增强企业审计时所得到的独立地位以及其威望。这便要求企业的审计机构要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与被审计单位相互独立,在实施其审计职能时有完全的独立,并未被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或者私人所左右。

(二)实行多元化的企业股权结构

不同的企业股权结构能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同,进而对企业的绩效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公司具备规范的股权结构才可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治理,因此能够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才是唯一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一定要走的道路。针对当前我们国家上市公司始终都有的“一股独大”这样一传统的股权结构,能够利用减少所持有的国有股,提高其他的有关投资人,特别是那些非国有的股东,产生出多元化同时还是比较密集的股权结构。[6]

篇7

【关键词】 非调节利润; 财务报告舞弊; 识别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然而,由于成本的普遍存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频发,舞弊性财务报告提供的重大误导信息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公平。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最终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隐瞒亏损、获取配股增发资格而虚增利润,主要手段包括虚构销售交易、少转成本、少计费用等;二是为了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其中,隐瞒的关联方利益侵占手段主要包括关联方资金占用、为关联方提供借款担保、关联方资金往来、为关联方承担借款和借款费用等关联方交易行为,此时的关联方交易通常不会带来或很少带来上市公司利润的虚增。以此为基础,本文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虚增利润为目的,称为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另一类是以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利益侵占行为为目的(本文中不包括能够虚增上市公司利润的关联方交易),称为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

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已有研究成果中,对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对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识别针对性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拟构建非调节利润舞弊识别模型,以便为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作出的决策提供参考。

二、非调节利润类舞弊特征指标的选取

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目的是隐瞒负债或隐瞒关联方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其所隐瞒的负债或关联方利益侵占行为将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资产运作效率、费用率和偿债能力,使得舞弊报表体现出与正常公司不同的特征。

另外,在舞弊动机的情况下,舞弊行为是否发生,将受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团队的不同特征将对财务报告舞弊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最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被称为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在实施了充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注册会计师应识别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舞弊公司审计意见与非舞弊公司应存在显著不同。同时,国外已有研究证明,大规模的事务所在一些特殊事项的审计方面更有经验,因而能够提供更好的审计服务。

综合以上分析,并借鉴财务报告舞弊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初步选取以下19个指标,作为非调节利润类舞弊的“红旗标志”。各指标的具体含义及计算方式见表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1.舞弊公司的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为2004年起至2009年12月份为止,由证监会正式处罚公告予以处罚的上市公司,并且仅包括因2001年以来的年报舞弊而被处罚的公司,舞弊行为包括隐瞒为关联方提供重大担保、隐瞒重大关联交易、隐瞒关联方资金占用等非调节利润行为。不包括2001年之前年报中舞弊的公司,也不包括半年报中舞弊的公司及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

整理后得到41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79个观测值。

2.控制样本的选取标准

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的控制样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舞弊公司同行业、同一上市地点;与舞弊公司资产规模相当(选取规模最接近的公司);选取与舞弊公司舞弊报表处在同一年的年度报告。

整理后同样得到41家非舞弊公司的79个观测值。

3.数据来源

舞弊公司的确定来源于证监会网站公布的处罚公告,经逐个整理得到。舞弊公司及控制样本财务数据和治理机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系列研究数据库(CSMAR)。

(二)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财务报告舞弊(FFS,Fraudulent Financial Statement),该变量为二元变量,某公司在某年度实施了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19个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模型的选取

由于因变量Fraud属于二元变量,样本的选择采用配对的方式,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舞弊识别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理论前提比较宽松,没有关于分布类型、协方差阵的严格假定,避开了线性回归所面临的各种难以满足的前提假设,方程的回归系数可以解释为一个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机率对数的改变值,可以有效解决分类问题。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通过前述理论分析,本文选取了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可能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的17个指标,但各指标的显著性尚未检验,为保证识别模型的效率,本文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各指标的显著性水平,以采用显著的指标构建模型。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

(一)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特征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9个财务特征指标全部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其中非常显著的指标有: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四个指标的显著性水平Sig.(双侧)均低于0.01;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有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

在舞弊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只有监事会会议次数和高管持股比例2个指标与非舞弊公司在10%的水平上存在显著不同。审计师特征的2个指标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合13个显著指标的均值分析,可以看出,非调节利润类舞弊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较高;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同时,舞弊公司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较低;在总资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原始规模较小的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舞弊公司总资产运作效率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舞弊公司的监事会会议次数均值为3.81次,显著高于非舞弊公司的3.37次。这一结论与假设相反,原因可能是当上市公司发生违规关联交易等事项时,监事会作为公司职工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为制止相关舞弊行为采取了措施,但其权利有限,并不能阻止舞弊行为的最终发生。另外,舞弊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均值为0.368%,显著低于非舞弊公司0.916%的均值。这一结论说明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有助于形成利益协同效应,抑制非调节利润类舞弊行为的发生。舞弊公司的审计意见显著差于非舞弊公司,说明注册会计师对非调节利润类舞弊行为保持了较高的职业谨慎态度;舞弊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显著小于非舞弊公司。

根据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可以运用选出的13个显著性指标构建Logolistic回归模型,以识别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特征的独立样本Logolistic回归结果及分析

为考察识别模型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本文将2001年~2006年的所有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分为两组,其中,2001年~2004年的公司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2005年~2006年的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集,运用前4年的数据构建模型和2005年~2006年的数据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精度越高,表明模型的泛化能力越强,在后续年度运用的效果越好。

在Logistic回归方式构建模型时,各指标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将影响到识别模型的效果。为此,应先考察选取的9个财务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9个财务指标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和存货/流动资产、资产负债率和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存货/流动资产及管理费用率、其他应收款/总资产和管理费用率、资产负债率和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和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具有线性关系的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因子,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列示了非调节利润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9个财务特征指标的KMO与Bartlett's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的结果。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513,高于0.5,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统计量为71.490,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也适合作因子分析。

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提取的公因子及其累积贡献率如表5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3个主因子之后,4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仅为69.831%,提取5个主因子后的累积贡献率也仅为80.691%。此时如果继续采用因子分析法降维,信息损失量较大,也会影响到回归模型的准确性。此时,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Forward-Wald(向前步进)进入方式进行回归分析,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指标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将前述选取的158份年报分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分别用来构建模型和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其中,2001年~2004年的公司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构建识别模型,2005年~2006年的公司数据作为测试样本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

首先,利用2001年~2004年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的12个显著指标的数据代入SPSS13.0的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见表6所示。

将表6中各指标的系数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可得:

Fraud=-1.768-4.524×F1-2.777×F2+8.825×F3+5.153

×F4-1.421×F5+0.329×F6 (3)

将2005年~2006年的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和配对样本的数据代入公式3,再运用公式2计算出各公司的舞弊概率,概率大于0.5的公司,判断为舞弊公司;概率小于0.5的公司,判断为非舞弊公司。预测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中的数据可以看出,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05年~2006年测试样本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83.33%,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2004年~2009年间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的财务特征和治理机制特征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运用非调节利润类舞弊公司显著不同于非舞弊公司的11个指标,构建了非调节利润类财务报告舞弊的Logistic回归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001年~2004年的数据构建模型的识别模型,对2005年~2006年的数据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预测精度达到了83.33%,说明该识别模型可以为有关各方识别后续年度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提供参考。

本文在构建非调节利润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时,尚未考虑股权结构的影响,且未考虑财务特征中的动态指标,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的预测效果,有待于后续研究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 Uzun H,Samuel H Szewczyk,Raj Varma.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raud[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4,(5/6):33―43.

[2] Jensen. M.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ournal of Finance,1993,48(3):831-880.

[3] Jensen,M. Meckling,W. The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4):305-360.

[4] 朱学义,孙自愿,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权激励及管理层收购方案设计总结报告[R]. 江苏省财政厅科研项目,2003.

[5] 王泽霞.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预警信号[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7:72-88.

[6] 袁树民,杨召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关联方交易[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37-40.

[7] 薛祖云,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5-89.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26-03

证券投资的效率决定着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而财务舞弊则是影响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风险因素,使证券投资效率大大降低。自证券市场开市以来,财务舞弊就如影随形不曾间断,近年来,国内外频频发生影响力巨大的舞弊案件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和社会广大公众的强烈不满,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危机。

一、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一)财务舞弊概念的界定

对于舞弊的定义,美国SAS16解释为:“舞弊指故意变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可能是漏列或错误地反映事项与经济业务的结果;篡改、伪造记录或文件;从记录中或文件中删除重要的信息;记录没有实现的交易;蓄意乱用会计原则以及为管理人员、雇员或第三者的利益随意侵吞资产。” 2006年,我国财政部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在新准则中,对舞弊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甚至非法利益而使用欺骗手段的一种故意行为。”

借鉴上述定义,本文所研究的财务舞弊具有违法性、蓄意性和危害性三个方面的特点。

(二)财务舞弊成因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对于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完善成熟的证券市场为国外财务舞弊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下面将国外有代表性的四种主要财务舞弊成因理论阐述如下:

1.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著名的“冰山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舞弊结构的内容实际上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这是客观存在且容易鉴别的。而舞弊行为的内容则是更主观化、个性化和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该理论强调,在舞弊风险因素中,个性化的行为因素更为危险,必须多加注意。

2.三角理论(三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动机、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个因素构成,这三种因素相辅相成,缺少了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构成企业舞弊。其中,舞弊者具有舞弊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舞弊者的自我合理化(借口)是指主观上存在的某种态度、性格或价值观念,使得管理层或雇员能够将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组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上的缺陷会给舞弊者提供成功的机会。

3.GONE理论(四因素论)

“GONE”理论是流传最广的反会计舞弊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会计舞弊由G、O、N、E四个因子组成,分别为Greed(贪婪)、Opportunity(机会)、Need(需要)、Exposure(暴露),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不易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带走被欺骗者的权益。四个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企业舞弊风险的程度。

4.风险因子理论

在GONE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风险因子理论。该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它把舞弊风险因子划分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两大类别。其中,个别风险因子,主要指道德品质与动机,这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存在于一个组织的管理控制范围之外;一般风险因子,主要有进行舞弊行为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可能受罚的程度,这类因素是由组织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因素。当实施舞弊者认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舞弊就会发生了。

二、理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的启示

(一)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四个理论各具特征,但实质差异不大,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成因的诠释也并没有质的差别。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两方面。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四个理论观点虽然都基于组织和个体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但是较少涉及对这些舞弊成因进行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这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本文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财务舞弊成因深层次探究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国内学者娄权(2004)提出了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设,认为当文化、动机、机会和权衡四因子皆备时,财务报告舞弊就会发生。根据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3)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进行的问卷调查,45.24%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的根源在于“政府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44.54%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要“业绩”,另有33.61%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一些官员要“政绩”。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催生舞弊

篇9

舞弊者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对其负面影响,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舞弊手段。对通过舞弊手段编制的虚假报表进行审计,则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手段的表现形式和规律性,这样审计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知彼知己”。

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通常由管理层指令财务部门实施,与此相关的舞弊手法主要包括:

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的操纵、伪造和篡改。有些企业对管理层实行浮动年薪制,企业老总们为了粉饰业绩和多得年薪,指令下级编制虚假销售记录或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特别是在年终期末,管理层的预期目标未能实现时,故意多报、少报、瞒报收入或成本费用的舞弊事项最易发生。

2.滥用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滥用会计政策,是指未按国家统一规定正确运用会计政策,从而不能恰当、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再者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也是滥用会计政策的一种表现,企业没有充分、合理的依据而变更会计政策,或者未经相应程序变更会计政策,或者反复、多次地擅自变更会计政策,都构成了对会计政策的滥用。比如因为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亏损,作为投资企业为了减少亏损而将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改为成本法核算。

3.不恰当地调整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及随意改变原先作出的判断。具体表现为随意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折旧方法,随意改变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期限,以及对于已大幅跌价、减值的资产不提或少提跌价、减值准备,对长期合同按完工百分比确认的收入远高于实际完工比例,等等。

管理层通过财务部门实施舞弊的手段还有许多,例如:(1)故意漏记、提前确认或摊迟确认报告期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2)隐瞒可能影响财务报表金额的重要事实;(3)构造复杂的交易以粉饰财务状况和拨高经营成果;(4)篡改与重大或异常交易相关的会计记录和交易条款。

而且,上述财务舞弊行为通常伴随着虚假和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其目的在于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审计的固有限制和舞弊的故意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报告中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1.内因。由于存在固有限制,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也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绝对保证。《企业会计准则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列举了选择性测试方法(即抽样审计)的运用等五项审计的固有限制。

2.外因。舞弊者可能通过精心策划、“全方位包装”以掩盖其舞弊行为。由于舞弊往往具有狡诈、隐蔽、串通、伪装等特点,致使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多数情况下很难被发现、识别和认定。

由于以上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远大于非故意错误导致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

(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并计划和实施询问等审计程序,以获取用于识别和认定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所需的信息和证据。

1.询问。

审计人员应当就涉及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相关事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和企业内部其他人员。实施询问程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如果被审计单位已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应询问其内部审计人员,比如:①对本单位舞弊风险的认识;②内审机构在本期是否已就财务舞弊实施审计程序;③管理层是否对内审中发现的舞弊采取了适当的应对措施;④内审人员了解的其他舞弊事实、舞弊嫌疑和舞弊指控。

(2)审计人员还应向不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向负责生成、处理或记录复杂、异常交易的人员询问,了解形成重大错报事项的动因和过程。

(3)在取得一定信息和相应证据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就已初步识别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事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直至治理层,并就重大错报事项的处理与管理层或治理层沟通。

(4)询问得到答复时,如果管理层答复与其他信息或其他人员答复不一致,或者治理层的答复与管理层的答复不一致,审计人员应当采取措施获取进一步的审计证据予以解决。

2.考虑舞弊风险因素和其他信息。

(1)审计人员应结合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考虑获取的信息是否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以及这些舞弊风险因素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运用职业判断,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复杂程度、所有权结构及所处行业等,分析舞弊的真实动机,以确定舞弊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重要程度。

(2)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在审计过程获取的其他信息,从另外角度观测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其他涉及财务舞弊风险的因素。

3.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如果发现这样的关系,审计人员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异常的交易或事项;②这些交易或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会议,阅读会议文件等审计程序了解有关情况。

(三)评价审计证据

1.审计人员应根据已实施的程序和已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原来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否仍然适当。如认为不适当,应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程序;在作出评价前和评价时,还应组织项目组内部就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信息和情况,进行充分、适当的讨论、交流和沟通。

2.如果发现某项错报,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并考虑其对审计工作整体的影响。

3.如果认为错报是舞弊或可能是舞弊导致的,应考虑该项舞弊可能链接更隐蔽的方面,审计人员应就此采取应对措施:(1)重新评估舞弊导致或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并考虑重新评估结果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2)重新考虑此前获得的证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如果认为财务报表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或认为存在舞弊但无法确定其对财务报表具体项目的影响,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该事项对审计整体的影响。

(四)识别、评估和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在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关注特别风险。

(2)审计人员应当了解管理层为了防止或发现舞弊而设计和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进一步了解舞弊风险因素及管理层应对舞弊风险的措施及对本次发现的舞弊事项的态度。

(3)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少计收入或成本费用,审计人员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并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或成本费用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考虑哪些收入或成本费用类别、以及与收入或成本费用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涉及舞弊风险。

2.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时,应当针对的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为此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特别风险,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1)确定总体上的应对措施,比如:①考虑人员的适当分派和监督;②考虑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③设计、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适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特别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包括运用不同的抽样样本、以不预先通知方式实施审计程序等方法,有意识地避免进一步审计程序被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

(2)重点关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也分为报表层次的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风险两大类。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并就此实施下列进一步程序:①改变常规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佐证性信息,包括更加重视实地观察或检查,在实施函证程序时改变常规函证内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等。②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包括把审计重点放在对期末或接近期末,或针对本期较早期间或贯穿于整个本期的交易事项实施测试。③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如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

三、与被审计单位、委托方沟通,对审计工作作出最后结论

审计中如果发现舞弊或获取的信息表明可能存在舞弊,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

1.尽早将此类事项与治理层沟通,并就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事项的纠正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征询管理层的意见;如果管理层同意审计方面的建议,审计人员应协助被审计单位通过调账、调表等方法纠正重大错报;如果管理层不同意纠正错误且错报对财务报表整体而言是重大的,审计人员则应通过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和终结审计。

2.如果被审计管理层和治理层是分设的,经评估认为治理层是诚信的,应尽早就已发现的舞弊及处理意见与管理层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与治理层沟通协商。

3.如果审计另有委托方,且委托方是被审计单位的控股公司或“主管部门”,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尽早就未能与被审计单位达成共识的舞弊事项的处理,与委托方沟通,征询委托方的意见。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舞弊;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一、中小企业常见的财务舞弊现象

1.更改财务数据、附注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以更改财务数据和附注信息的舞弊手段日渐增多。中小企业往往在筹集资金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经过拼凑的虚假的财务报告,从而达到了借款的目的。对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相分离的中小企业来说,管理者利用所有者缺乏相关财务知识的弱点,更改某些财务数据,以到达使所有者满意的目的。无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或是中小企业的所有者都只是根据财务报告进行粗略分析判断,而不会查看账簿。所以这种舞弊行为直接通过报表汇总和编制等环节在财务数据或有关信息等方面进行处理,不需要复杂的程序。

2.为应付各种指标的考核而产生的虚报

中小企业中个别部门为了完成内部的考核指标,在期末通过对产量、成本计算或耗能等相关环节的控制和更改进行虚报或者漏报,这些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为应付产量和成本指标的考核而产生的虚报。对于一些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相互转换,能够使得生产部门很好的控制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完成内部考核指标的目的。

(2)为应付同定资产投资与完成情况的考核而产生的虚报。实务中,中小企业有同定资产的投资项目,会受到企业内部各阶层领导的关注。因此投资部门为了小集体的方方面面考虑,便虚报项曰。还有用投资项曰资金替代维修费用等应由生产经营过程承担的成本费用,以此来调节投资及成本指标。

(3)为确保产量指标,虚报完成率或寅吃卯粮的现象严重。例如通过计算方法的不同更改本期的生产量,少结算耗能量等。虽然从本部门的角度来说完成了考核任务,但就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会使管理者盲日乐观的认为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忽视了有关问题,而且增大了对外报告的误差,会对相关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

3.通过账务处理变动经营成果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其所有者,大多数的管理者通过账务处理变动经营成果主要是为了减少纳税,提高自身的收益。这种舞弊是通过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相关账务处理,人为地影响财务报表数据,但从报表本身不能够看出各财务数据之间的矛盾或不符的现象,包括的情况有:

(1)企业的财务人员从填制原始凭证阶段起,通过篡改摘要、金额等相关信息,如把超出招待费用抵扣的烟酒的购买改成办公用品发票进行报销等。

(2)对于拥有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电算化处理的企业,直接通过系统进行造假:更改相关内容的录入、在供应链中的处理漏洞、人员权限的设置、控制网络终端、编制舞弊程序等。

(3)企业主把自己的费用和企业的费用捆绑在一起。例如,随意把购买用于白用的电视记做公司的同定资产,家人外出餐饮娱乐等开销从招待费用中扣除。

(4)不按照相关要求的规定,故意滞后收入的确认,随意更改存货的计价方法以及折旧、减值的方法,利用跨期摊销类的科日多计费用支出,虚列人工费用等方式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4.利用虚设关联方进行交易

一些中小企业有意安排关联交易进行舞弊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舞弊形式。关联交易披露透明度低,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不完整,利用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利润,转移亏损;利用关联方的商品购销和劳务提供活动来美化财务报表;利片j关联方或串通相关的企业,对其自身的商品或资产故意高价或低价出售,从而获取利润或造成大额的亏损,以达到控制利润指标的目的。这种关联交易是隐蔽的,一般仅通过财务报表不易察觉。

二、务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1.企业的内部因素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企业日前的经济效益,重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而不重管理,重外部环境的梳理而不重内部环节的牵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规范企业经营以及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当做是财务部门的职能。有些中小企业没有内控制度或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权责交叉现象严重,职务权限、审批程序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不相容职务没有进行分离,重要岗位没有实行轮换等等。

(2)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家族积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许多企业的财务只受经理一人领导和控制,财务监督被架空,财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还受到成本与效益的制约。一些理想的制度往往因执行成本的过高而不为管理者所采用。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再者有的管理者有章不循,有的管理者只喜欢约束别人,而不对自己进行内控的约束,规范制度印在了纸上,挂在了墙好,但是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不是具体执行的步骤,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各级管理部门及员工纷纷突破内部控制制度的束缚,削弱了内控最初的目的。有些中小企业中,处于重要或者关键岗位上的管理者大多是老板的亲戚或朋友,企业的管理模式属于信任或亲情管理而不是制度管理。不相容的职位没有得以分离,即使出现了一些超越规矩的现象,也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导致了内部的监督机制失效。

2.企业的外部因素

(1)法律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法律制度缺乏及时性。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型很强的工作,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财务舞弊行为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而相应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为财务舞弊创造了空间。同时,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相对淡薄。部分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未达到以儆效尤,杜绝舞弊发生的效果。

(2)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利

当前我国法经济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就会为舞弊现象提供方便条件。比如,某些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要求属地企业虑报产值,夸大业绩,逼迫企业虚假会计报表。也有些企业主管部门,收受企业好处,与企业串通,以虚假指标骗取专项、补助、贴息等优惠政策。

三、防止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

(1)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管理层必须提高管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带头主动的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并号召员工严格遵守和执行。

(2)建立并完善内控制度。

建立并完善其内控制度有助于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首先,企业要明确各个管理和执行层面的权利与职责;其次,明确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业务工作的流程;再次,每项业务的流转和执行都要按照已经制定的程序和于续来进行办理,不得有越级或减少程序的现象;最后,各项业务的处理都必须有两人以上配合协作完成,从而形成内部牵制,有效的防范舞弊现象。

(3)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建立的内控制度只有在得到有效执行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应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选用适应该职位的人员,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同时对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使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权责明晰,定位明确,执行者和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业务流程才能顺畅运行。

2.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

首先,立法机关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舞弊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止舞弊的法律法规,适时的有前瞻性的预测和发现舞弊可能采取的方式,与时代同步;其次,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使得人人和企业都能够懂法守法,这样才能增强法制观念,从而避免舞弊的发生;再次,要增大对于企业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增大外部监管,对于舞弊企业一罚到底,绝不姑息。

(2)加大行政部门监管力度,完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