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状况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经济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经济状况

篇1

道德,神圣地矗立在那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充满神秘感。《说文解字》称,“道,所行路也”。后来,“道”逐渐被引申为事理,引申为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法则、规矩和规范。“德”在《卜辞》中写为“值”或“惠”,从“直”从“心”,意思是人做事要站得直,把心放得端正就是“德”。

德育能向人们传递不同形态文化,如人们如果拥有好的道德素养,就会有拥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还可以传递深浅不同层次的规范文化,如我们学生的班级纪律、日常的法律意识,深层次的文化。德育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

二、当代德育的十字路口选择

1.当代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丢失了德育的意识。我本身也是一名党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按照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仰积极地要求自己,并做出有利的选择:有些人信仰基督教,这也是让人从善,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信仰,能够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去行动;但是一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生活何去何从,再加上现代生活的物质化追求,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错误的方向,而德育在这些人面前的监督效果显得有心而无力。这样由于不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原本的德育显得无能为力。

2.利益为上,金钱第一的心理,使得当代德育教育弱化。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着“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我们更主张“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帮助其他人富起来。”这样势必出现贫富差距,如果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就会使得人们有着难以平衡的心态。这样有些人就会想到“急功近利”的挣钱手段,比如在地铁上、街道旁、经常看到乞丐,而且花样多样化,有年迈的老人,有年轻的残疾人。让人看了心痛不已,这些人很多都是“职业乞丐”,在乞讨“别人的同情心”,却忘了自己的道德。又比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满了市场,消费者尽管睁大“火眼金睛”,也会上当受骗: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学业上也有“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学生开始找“”。就是找人替考,这些学生似乎忘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个职责。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有钱,却不懂得怎么花,怎么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而是不断地挥霍,忘了人性,忘了向善的本性,忘了本真。

3.多元文化的时代使得道德教育再次走上了迷茫的道路。在全球的冲击下,在民族文化出现的危机的情况下,更要发挥出德育的引导性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爱国之心,提高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而不能一味地效仿国外,是德育面临的紧急的任务。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学校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同学校环境的改造联系起来,努力创造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学校里。洋溢着巩固学校统一、鼓舞学校精神的某种风气、氛围”。形成校风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也包括庆典和活动。例如上海师大有“学思节”,华东师大有“丽娃河节”。在中学可以开办广播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创办“彩虹周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识才华,并从中体会德育意识。

(二)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促进

篇2

关键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86-02

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于主观幸福感,不同研究者因其研究角度和内容不同,对其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存在着一些差异。

迪安纳(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的情感反应,是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是对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和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分为认知和情感两部分,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个内涵表述拓宽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使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特定建构,而成为一个宽泛的现象范畴。

史塔克(Stark)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目前生活质量的评价,是对生活状况的认可程度,抑或是对生活状态的喜欢程度。这个内涵表述强调了主观幸福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同时,把对幸福的自主评价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唯一成分,这为主观幸福感的实践测量提供了方向。

还有一些学者把主观幸福感理解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把主观幸福感当成是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均强调了人们的主观感受,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喜欢程度,是个体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对主观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在变量,而对客观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外在变量。本文主要从客观因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好坏与城市居民幸福与否的关系历来是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经济状况的高低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自斯密开始,早期的很多研究发现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经济状况越高,主观幸福感就会越高,即幸福水平与经济状况成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好的经济状况会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心理感受,因而幸福感自然较强。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上述说法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只有意大利、德国等少数国家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了主观幸福感的小幅增加,其余众多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未带来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高,甚至引起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的下降。依斯特林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的幸福水平是相同的”结论。这一现象表明,经济状况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绝对地呈现正相关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当经济状况较低的时候,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提高而提高;当经济状况较高的时候,经济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小。比如从1957—1995年美国居民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就呈倒U 型分布。

综上,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才能得到更加科学的结论。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它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信任、沟通和包容,尤其是夫妻、亲子、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是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梅锦荣指出,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取向,夫妻之间互相依赖,相互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城市居民中已婚的幸福感比未婚的要高。城市居民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增加城市居民内心的归属感喜悦感,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际关系也常常被认为是人在处理紧张事件问题中的一种潜在的资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表明他是被整个社会承认的,可以提高自我评价,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相反,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会降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可见,人际关系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社会压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人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中35~54岁的中年群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承受的压力最大。他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压力。在生活上,这一群体上有老,下有小,各项支出一般大于其他群体,往往不堪生活压力而备感身心疲惫。在事业上,人到中年,不仅生活方式定型,而且知识、技能、职业等方面基本定型,从潜意识上形成了不愿直面竞争,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的心理定式,所以这个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不高。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就会产生许多身心疾病以及各种行为问题,给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尽管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压力我们无法阻挡,但面对压力时,城市居民应选择合适的压力应对方式,减小或者缓解压力对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四)文化因素

文化是以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学术成果等为载体,体现了人们理解自然、认识社会的精神框架和方法准则。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迪安纳的跨文化研究结果,在生活满意度得分上,中西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传统风俗习惯等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社会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改变,使得城市居民对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会有所不同,从而成为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三、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研究的一个焦点,虽然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应该更多地使用如跨文化研究、纵向研究、因果模式、抽样研究以及试验的方法等超越横向调查的研究设计来分析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2)本土化研究不够。在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梅锦荣.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

[2] 邹艳荣.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0).

[3] 司月秀.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价值及对策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2).

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习医师;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The Investig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y Condition of Intern in ComprehensiveHosipal. Shi Hua, Yang Xiuli. Qingdao Hiser Hospital, Qingdao City, Shan dong Prov ince, Qingdao 2660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e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y conditio n of intern andto offer theory forthe clinical prctice. Methods The intern f rom medical and C 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tested by SCL-90 and a general condition questio naire designed by ourselve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c ontrol, the totalscore and fac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factor scores of soma tization,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sex and economic scene can make a difference on the psychology. The total scoreand factor scores were not fou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both universit ies. ConclusionThere wr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internof both universi ties, which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s well as timely health education andright interferenc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tern; SCL-90; Investigation

目前,在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较差[1],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30%~40%. 临床实 习对医学院 校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 我们对综合医院的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分别对不同性别的实习医师以及中西医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 以期为更好地改善临床教学、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80名调查对象均为2004~2005年间在我院实习的临床医师,男性136名,女性144名,年龄22 ~25岁,平均年龄23±0.85岁,西医实习医师138名,中医实习医师142名,均无精神异常史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8%。

1.2 方法

1.2.1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自行设计的情况调查量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 况、饮食、休息、最关心的事情、最大困难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者均经过特殊培 训,受式者根据自身情况认真独立完成所有问卷。所有调查结果统一回收、测评和分析。

1.2.2 对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 组间比较是实习医师与国内常模对照;组 内比较是根据性别、学校、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比较分析。

1.2.3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SCL-90检测结果

2.1.1 实习医师与国内常模青年组[2]比较 表1显示,实习医师的躯体化、强迫 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数与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常模组,统计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

2.1.2 不同性别的实习医师SCL-90检测 表2显示,女性实习医师的躯体化、抑郁 、焦虑、敌对等因子分高于男性实习医师,而人际关系因子分低于男性实习医师,经统计学 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

2.1.3 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实习医师的SCL-90检测 表3显示,实习医师家庭经济状况不同 ,其部分因子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2.1.4 中医与西医实习医师SCL-90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2.2 自行设计量表检测结果 实习医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涉及未来,包括:①担心毕业后找不到理 想工作(70.4%);②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选择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47.8%);③希望毕业 后做到经济上自力更生,并能够依靠自己的收入缓解家庭压力(43.1%)。第二类针对现在, 包括:①希望得到病人与家属的信任,顺利完成实习任务(65.9%);②希望处理好实习与考 研间的矛盾,得到指导老师的理解与帮助(50.7%)。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实习医 师为未来的担忧相对较少(45.4%),而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实习医师对未来担忧的比例明显 增高(76.3%);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实习医师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较高(66.2%),而家庭经 济状况较差的实习医师选择毕业后先参加工作的比例较高(61.7%)。

3 讨 论

实习医师的SCL-90总分与部分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青年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躯体化 、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尤为明显,这表明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存在问题 。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实习是医学生成为正式医生之前必经的过渡阶段, 医学生开始承担一个医生所需面对的责任与风险;除了角色的转化之外,医学生还必须适应 书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学会新的思维方式,有的实习医师调整好之前会有学无所用之 感;②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而作为金字塔最底一层的实习医生面对的冲突最多,病 人和家属对于实习医师的信任也最少,因此,实习医师的工作风险相应增加,工作环境也往 往不能令人满意;③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型医院往往已经趋于饱和,这造成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④毕业后立 即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这是许多学生都必须面对的艰难选择,其中,涉及找不到工作的无奈 ,也有经济问题的考验。

女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较男实习医师差,这与 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有关,但也受目前的社会 问题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胆怯、多疑、缺乏自信,而且对外界感受细腻、敏感,有 的女生甚至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这些都造成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许多 医疗机构选择毕业生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这进一步挫伤女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国 家现在的高等教育政策决定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支付数目不菲的学费与生活费,医学院校不 但学费高而且学时长,医学院校的学生家庭都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 学 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实习医师对于继续深造还是立即工作的选择中,既有就业困难的原因, 更多的是必须考虑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总之,实习医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给予及时适当的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就业指导等。

4 参考文献

[1]武英,李丽娜.唐山市两所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5,13(4):293-295

篇4

2002年4月1日~2004年1月1日收治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08例,采取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抑郁自评量表(SDSyll)。患者感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担心拖累家人、担心手术、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缺乏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等7方面。

一般资料中,住院天数分为“1~7天”、“8~14天”、“……天以上”;经济状况根据月收入及住院费用分为“差”、“中”、“好”;自理程度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丧失”;糖尿病史分为“1年”、“1~3年”、“4年以前”。逐人发放调查表,现场指导填写并收回;发放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进行检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结 果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有效病例308份,其中男162例,女146例,年龄46~88岁,平均65.66岁。>60岁占63.75%;经济状况“中”、“差”占82.62%,48.75%住院在1周以内,合并高血压占48.75%,37.5%丧失部分自理能力,90%认为得到家庭、社会“中等”或“以上”程度的支持,62.25%自认为性格“内向”或“适中”。42.5%(131例)发生抑郁,其中男68例,女63例。

本调查抑郁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本调查SDS得分38.50±8.93,国内常模SDS得分36.55±8.55,经t检验P

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患病年限,有无并发症、住院天数、自理程度、支持系统、性格、预感健康受到威胁等自变量,以SDS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住院天数、性格、经济状况、自理程度、预感健康受到威胁(表1)。

本组抑郁发生率较高:本组抑郁平均得分38.5分,其中抑郁障碍发生率42.6%。本组老年住院患者有抑郁障碍的占40.08%,提示抑郁症状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见负性情绪,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组平均年龄65~66岁,抑郁发生率高可能与年龄大、经济状况差、家人支持关心欠缺以及住院后医护人员重视不够有关。

讨 论

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做好住院糖尿病患者身体疾病的护理,还必须对抑郁的发生及相应的护理给予高度重视,努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其战胜疾病能力。

加强对护士关于识别不良情绪表现及对策的培训:目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够敏感,对患者心理反应了解不够。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要能使对方感到被理解和被支持。

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抑郁症状的易发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判定系统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缓冲应激事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预防或降低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精神慰藉

[作者简介]舒 越(1988—),女,华东交通大学2010级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不可避免的会将老年人留守在家庭中,这将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于是,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老人给当前的农村养老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留守老人”问题的解决与否,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家庭生活质量,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研究“留守老人”问题则对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走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社会的“空穴化”,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同时,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背景,使得大多数的外出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人相匹配的保障和福利制度,只能往返于城乡之间,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使当地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据了解,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2000万。其中,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而且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可见,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让人忧心,留守老人养老难题亟待破解。同时,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这无疑又加大了留守老人身上的负担,在勉强依靠简单的农业生产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得肩负起看护照顾第三代的责任。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他们进城务工、求学,以致农村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家庭结构转变。所谓“空心化”家庭结构,产生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由于这些“留守老人”年迈体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其匮乏,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障四个方面。

(一)经济供养

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和福利水平,改善经济供养水平。大部分留守老人能通过子女的外出得到一定经济上的收益,约58%的老人认为如果子女不外出,自己的生活条件将会变差。

虽然普遍认为子女外出务工会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有部分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因为他们的子女经济供养的意愿低,与家里的联系少,加上一些子女的孝道观念进一步淡化,导致了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恶化。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与子女的孝敬程度关联性较强,虽然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呈现出不稳定性。

可见,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和福利水平,但只是依靠子女供给,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简朴,只求温饱而不求质量。

(二)生活照料

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等负担的增加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如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志愿者等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体系还不完善。由于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居住空间上的分离,造成了成年子女为老人提供直接的健康和生活照料上的困难。而且,往往使得老人们不得不承担起更加沉重的干农活、做家务、照看小孩等负担。虽然子女通过外出务工提高的经济效益对老年人照料产生了间接的正向作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生活负担的加重导致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

(三)精神慰藉

由于农村青年子女迫于生活压力外出务工,与老年人见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农村留守老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孤独寂寞的问题,子女外出务工之后与留守老人的联系减少,电话成为外出子女和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并为留守老人所接受。但是很多外出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时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儿童。其实,农村留守老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外出子女寄钱回来,而是每天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出自内心的关心。老人需要的是儿女在精神方面的支持,精神空虚才是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外出务工子女应该时常和老人保持联系,经常陪他们聊聊天,满足老人情感的需求。

(四)医疗保障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是目前社会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患病风险大,再加上农村留守家庭多为空巢家庭,使得老人孤独感加重,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可见,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求医不及时,农村医疗水平不高,医疗支付能力不够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在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着参保率不高、保障能力不够、制度自身不完善等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已经成为许多留守老人面临的沉重负担。部分留守老人尽管医疗卫生条件因子女收入增长而得到一定改善,但老人们在身患重病时却可能得不到子女照顾。

篇6

关键词: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根据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并依此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如符合条件,向学校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在认定过程中,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交由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初步确定其贫困学生的身份并提交公示。在公示五日无异议之后,正式认定申请人为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不全面或人为因素等影响,时常出现假冒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发生,引发社会的关注。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面临的难题

(一)认定环境欠缺,信息本身缺乏真实性。

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真实性是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前提。目前我国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不健全,“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税收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1]高校不得不把学生本人当做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故意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对开具“困难证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佐证依据之一“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实际操作时,因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受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影响,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把关不严造成了虚假的“困难证明”材料,使得一些非经济困难学生混进了申请资助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证明”的学生,被划为非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资助。

(二)认定标准模糊,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

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描述比较模糊,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调查学生家庭收入是否等于或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这个标准具有地属性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又具有动态性,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此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班级通过对递交贫困申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和排名,按学校给予的名额确定贫困生。这样做虽然能一解燃眉之急,但容易导致一些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班级为了避免名额浪费,默许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稍差的同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这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说服力不强,容易引发同学的不满,甚至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有的班级为了省时省力,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利益,甚至实行“轮流享受”或者“平均主义”,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质是在综合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困难及其困难程度的判断。因此,必须全面采集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有关信息。采集哪些信息,借助什么途径和方式采集,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是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难题。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已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但在认定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主要凭经验、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认定模式落后,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支撑。目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普遍比较落后,没有运用相应的认定软件系统,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困难重重。在信息处理时,如何确定不同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程度,赋予多大的权重,用什么工具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等,都是高校实际认定工作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目前,高校如何提高采集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及加工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优化与重构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机制。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2]2010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我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前到高中阶段,也便于民政部门、学校实地走访查证。但实践表明,生源地认定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定期开展检查,严厉惩罚造假的当事人,将造假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做到规范认证,提高家庭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二)建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开展调研,设计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更科学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量化指标包括:1.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的指标,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理想边际就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反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等家庭情况的指标,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定性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是否拥有电脑等高档数码产品,穿衣饮食是否节俭,娱乐消费水平如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德育等级,等等。

(三)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及受助情况等内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与管理,及时进行信息调整与增减,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至少每学年对经济困难学生重新申报、全面认定一次。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该生的贫困层次,包括升高档次、降低档次及撤档三个方面,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转的学生应该及时将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撤档。首先,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了解,特别要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情况进行跟踪。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了解其家中情况。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的民政部门进行电话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及变化情况。其次,通过实地走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且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心理约束力,引导学生讲诚信,确保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状况。[3]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制度。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个人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1.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并保持“三权分离”。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强化职责,提高监控和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做到评选透明化,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就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五)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观念。

从传统的只注重“物质资助”向“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转变,并重拓展。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教育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强自立、刻苦学习,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转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

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回报式资助”就是受资助的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义务家教、社区劳动等,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回报式资助”,一方面可使那些假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从而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回报式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或履行一定的义务换来的,可以缓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七)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途径,高校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方法和程序,积极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监督的工作中。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减少非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70.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原则

一、引言

会计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财务会计学范围内,处于会计基本目标和原则中需要明确的基础属性。会计的基本假设前提的明确对于会计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中对于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并没有达成一致,同时有关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具体是什么的讨论也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及意义又让其不可忽视。会计的基本原则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解决日常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会计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与要求,其虽然不具有实际的具体操作性,但是任何会计操作都需要符合会计的基本原则,这样对于减少会计从业人员出现错误及发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明确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处理会计问题能力和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界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的确定也有一些讨论,但讨论范围也较小,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的认识与确定。

二、试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

1.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的类型

(1)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前提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基本假设前提是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需要特别理解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虽然并不具体甚至有些抽象,但是对企业管理会计的财务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这些假设前提,很多会计处理方法便显得欠缺妥当,甚至是违背基本会计思想的。只有在基本假设前提完善的情况下,会计处理才能长期连续不断进行。

(2)管理会计的具体假设前提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具体假设前提实质上是基本假设前提的延生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具体假设前提相对于基本假设前提而言,具有更强的具体性,其本身更加具有指导性且实际指导意义更强。因此,管理会计的具体假设前提本身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也较为重大,能够解决很多会计理论暂未涉及但是会计实务已经发生的问题。

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的内容

(1)管理会计的主体实体性

对于会计主体而言,会计主体需要具有一些必要特质,其实体性是会计活动的关键。管理会计的主体即企业或者单位需要将其管理会计的处理范围限制在该企业或者单位的实体项目或者活动内,即管理会计的财务处理人员需要在限定的企业或者单位内部进行管理或者会计处理,需要对于实体范围内的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及规划。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前提需要重视管理会计的主体实体性。例如,M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需要明确以自身经济活动为单位进行会计活动,不可以以其他企业的经济活动或者往来经济活动作为会计信息处理主体,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有关事项的决策需要相关企业主体确定后才可以进行。

(2)管理会计的运作连贯性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想要谋取长久的发展,需要保持其自身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因此在其财务管理方面也需要保证其运作的连贯性。运作连贯性的假设对管理会计的基本运作方法进行了限定,对于具有长期存续性的企业会计处理产生了具体要求。一个企业或者单位的财务管理包含了资金融通、集合等内容,必须长期进行且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预判和控制,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更加有效、稳定。例如,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时需要注意时间上的连续性,各企业的存续都是需要以一定固定时间段作为前提的,目前大多数企业都以一公历年份作为一个会计年度,以保证账目的及时结转和处理,同时财务会计管理也需要保证时间上的连续性,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

(3)管理会计的成本可分性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企业成本的可分性假设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思想前提虽在理论界暂时并未获得全面认可,但是在会计实践方面始终是大家遵循的准则。成本可分性这一假设实质上就是对企业所耗成本项目进行了成分划分,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也可将成本划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成本的可分性假设使得管理会计可以有效把握成本中的某些特殊变动部分,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单位而言,某些时候企业的成本也具有一定的混合性,不能单纯的将其划分为某种成本,但此时企业的成本核算依然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试论管理会计的原则

1.管理会计的原则作用

古老的会计大多只具有记账的功能,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贸易的不断扩张促使会计必须要拥有新的职能。管理会计因此逐步产生,其产生是为了我国企业进行财务会计管理而产生的。但管理会计的实践存在很多争议,这是因为管理会计所需要规定的基本原则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必然需要存在一套适用于所有企业并且适用于经济形势的管理会计从业者的基本会计处理准则。管理会计的原则是为了促进管理会计发展并且为管理会计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提供准绳的重要内容,只有在理论界对于管理会计的原则进行合理讨论和最终确定,才能保证管理会计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进入高速发展空间。

2.管理会计的原则内容

(1)总括经济状况原则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决策提供、数据分析的作用。因此管理会计应将总括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并将其认定为管理会计的原则。总括的经济状况实质上是为了表现社会总经济状况、企业总经济状况、长期经济状况和短期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从简单的着眼点来说,是为了处理各个不同的状况因子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以达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分析与预估。

(2)风险控制原则

企业无论任何有关财务的经济运营处理活动都需要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管理会计也应该要遵循风险控制这一原则。管理会计在企业进行投融资决策和其他费用支出或者成本消耗时都需要遵循风险的控制原则,即在减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经营风险前提下试图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或者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很多企业有关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支越来越细,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配合,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各机构间的配合能力,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把控。同时,风险的把控还要求管理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宏观经济形势有清醒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3)时间价值原则

对于企业而言,其资金始终是在不断进行着周转运动,因此资金的周转运动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资金的周转是存在着时间价值的,企业的管理会计必须遵循资金时间价值的原则,才能增加企业投资所获经济效益并获得持久发展。在企业投融资决策时,企业管理会计从业者需要对企业外部资金时间价值进行有效预估和判断,并对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时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合理预估,确保企业内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进行企业是否进行生产的决策时,企业生产的某一商品库存时期和售价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决策。管理会计从业者需要将库存成本算入生产成本中,也需要将库存商品占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算入企业的成本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最终售价减去企业生产成本获得的利润是真实的、有合理利用价值的数据。

四、结语

目前管理会计作为会计总科目的分支已经在我国很多企业进行实践,但如何将其和企业财务及管理结合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究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内容完整性较差,其中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和原则都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需要加强有关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从根本上指导管理会计在我国众多企业进行实践,解决现存众多实践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对学生生活、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我们试图通过案例来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期望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关键词】寄宿制 家庭经济状况 学业发展

注:本文为教育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宁夏育才中学课题组子课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7-02

宁夏育才中学积极参加了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题组,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全校师生都认真地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小组承担了子课题“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试图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与工作,健全对学生的生活、学业、生涯等方面指导,不仅能为每个高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也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起到长足和深远的影响。

宁夏育才中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为扶持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而创办的大型寄宿制学校。目前全校有六千多名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以及移民调庄。很多同学的家庭以务农为主,少数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收入单一,加上兄弟姊妹众多,这部分同学个人求学道路充满艰辛。另一小部分学生来自银川市,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好一点,很多人有音乐、美术和舞蹈等方面艺术特长,文化课学习存在一些困难。我们小组想通过此次活动,了解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我校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总结规律,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

二、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及方法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本组老师积极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结合本学期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房、树、人”自画像的活动,虚心的向专业心理学老师请教研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房、树、人”自画像认真分析。同时,还采纳了一些社会学、统计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综合性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也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灵活的操作性。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及调查分析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为主要标准,在研究案例的选择上,我们秉承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在典型的基础上又要综合归纳普遍性的原则。宁夏育才中学实行全寄宿制,分为三个学区进行有效管理。每个学区都分别相当于一个小型完整的高中学校,三个校区的生源分配、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因此,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选取了孔德学区高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高一学生整体调查

在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的时候,涉及到外出旅游参观、艺术培训、文化课辅导班、参加兴趣小组等几项内容,我们认为这几项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生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整体调查,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和农村学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2.抽样调查

开展课题研究时,我们在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同学之间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结合高一年级开展的“第二父母”和“房、树、人自画像”活动,我们选取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案例进行研究。在我们所选出的这些案例中的学生,有来自宁南山区的,也有来自银川市的;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既有普通班级的,也有珍珠班的。

案例之一: 某生,男。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家有7口人。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上有年事已高且多病的爷爷奶奶,下有年龄尚小的弟弟妹妹。家庭经济状况很是不好。

在他的自画像作业上,硕果累累的树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灿烂的太阳昭示着他内心的坚强。

他在第二父母交流手册上这样写道:“自从我上了高一,生活费就高了。那次父亲来学校看我,在他给我递生活费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那双布满皱纹并且弯曲的双手,我心里有点痛,但父亲却说:在这里要好好学习,生活费别操心,有我呢,我打一个月的工,最起码也有上千块钱。听到这些话,我眼里充满了泪水。我把自己的高考成绩目标定的很高,我想要用成绩来报答父亲,我相信,我不会辜负父亲的。”

这类学生基本都来自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家庭,个人勤奋好学,目标远大,且信念坚定。

案例之二: 某生,女。来自宁夏南部山区,家有父母,四个孩子,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她非常刻苦努力。

在这位同学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子很大,代表她对家的依恋,画面中长长的垂柳阴影下,坐着小小的自我。在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她是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的“两次考试成绩下来,我都很内疚,自责。自卑也一起涌上心头,我没有勇气告诉父母。那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太沉重,太压抑了。有时候,我甚至都不想读书了。我无处发泄,无处倾诉。我害怕同学们讽刺的目光,老师责备的言语。自己的压抑,自卑,让我恍恍惚惚。压在心底,动不动就伤感。真的,那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悲观到了极点,也自卑到了极点。上课我经常走神,下课我又自卑。一个人坐着,默默发呆,让时间就这样浪费,我很想家,但我却无颜面对他们,我真的很痛苦。”

此类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农村学生,一般自我期望较高,但不能正确看待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自我调解减压能力较低,心理负担较重。

案例之三: 某生,女。银川市人,家庭条件优越。她是家里的小女儿。父母在生活上娇惯她的同时,也迫切的希望女儿能成才。

在自画像作业上,这位学生画了一个类似于别墅的房子,当窗户上有很明显的网,其实代表她优越的家庭条件,在她成长过程中对她的限制。

她说“从小学到初中,家里几乎给我报了所有的家教补习班,连语文补习也不放过。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别人上课时候我在上,别人玩的时候我在学,别人睡觉的时候我还在学”。“初中开始厌学,成绩也下降了。还曾因为和老师赌气考试交了白卷。再后来干脆那门课都不想学了”。上了高中,“课总是听不懂,似乎全班都懂了,就我不懂。我不可能学好了”。 其实“我心里非常难过,谁愿意把自己放弃呢。”“虽然从小就有人告诉我,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会过得很好,可我却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只有学习成绩好是不可能的,可是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此类学生,属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强迫学生学习,造成逆反心理,他们视文化课程学习为畏途。

案例背后的原因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排在第一的不是学习这个活动本身能不能给他带来快乐,而首先想到的是肩膀上所承担的责任。

1.“过分的望子成龙情结” 我们的教育中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情结,现在的城市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下,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越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越发重视孩子的教育,有的甚至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家长带着在这个、那个辅导班之间奔波,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的好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活动在无形中占据了孩子很多玩耍、休息的时间。于是就出现了下列情形:美术、音乐、舞蹈类艺术课程,这些孩子热情似火,因为可以放松身心;而每到文化课时昏昏欲睡。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学校里那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大多在音乐、美术、舞蹈甚至社会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但文化课的学习很吃力。被家长逼迫学习的孩子,逆反心理作用下他会认为学习是痛苦的。这种状况其实跟家长过分地要求“望子成龙”的教育情结有割不断的联系。其实对这类学生,我们不要总拿他们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对比,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应该关注如何给他们提供特长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学习才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成就感。

2.强烈的家庭使命感 而对于那些来自山区,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的家庭,父母由于生活环境、见识的局限,很多都忽视对孩子艺术素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为孩子提供必修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文化课的学习。从这些家庭出来求学的孩子,非常明白自己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距。努力、刻苦,是他们的代名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有很强烈的成功愿望,试图通过文化课程成绩的高来弥补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不足,最好能考上好的大学,进而来改变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对这些主动刻苦学习的孩子来说,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不是学习本身能带来的快乐,而是因为责任。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最直观衡量一个学生的进步,能看的就是所谓的考试成绩,确切的说是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一旦学生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个人在心理上首先形成的就是愧疚,觉得辜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满意度不高,直接的表现是缺乏自信。有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躯体化特征”表现出来,比如烦躁、郁闷、睡不着,视学习文化课为畏途,考试紧张到呕吐,手脚冰凉,感觉压力太大。长期下去,渐成心理定势,形成一种无形的负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四、本课题研究的一些结论

1.来自宁南山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在知识面、个人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缺陷,对文化课的学习努力程度更高,想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及家庭命运的心理期望更强。在强烈自尊的背后,也有深深的自卑,不能坦然面对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如果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很难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

2.个别来自城市,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在求学早期,深受其家庭过分的“望子成龙”思想之苦,对文化课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虽然文化课成绩不怎么好,但在知识面、艺术修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化解心理压力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艺术特长,为山区农村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所不及。

五、本课题给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些建议

1.深入开展学习目标教育,为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人的期望,正确面对学习成绩的高低起伏, 放下不必要的负担。

2.开展转变学习思路教育,帮助学生变刻苦学习为快乐学习。

3.对于有强烈自尊、自卑意识的学生,学校要注意委派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其加强心理辅导。

4.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特长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 问题 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在校及正在实习的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的课程偏多,应对各种考试的压力较大。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形势迫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不但要懂得护理专业范围内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还要学习一些临床专业的知识及护士礼仪等。这样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偏多,学习及考试的压力不断增大,造成许多同学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实验课上精力不集中。

(2)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调查发现: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及偏远的山区,只有极少部分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也是极少数。经济问题已对许多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更有少数学生有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为省钱生活过于节俭,造成营养不良。目前,家庭经济状况已成为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之一。

(3)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带给了学生无形压力。近几年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令人满意的。但由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只有少数的学生能留在市、县级医院,大多数的学生都在乡级医院或私人医院,工资待遇偏低,而多数学生都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不想上基层,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精神压力。因此,学校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2.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生感到自身价值不被社会所承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深切的感受将来作为一名护士的荣誉感,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实习后发现,有一些病人和家属看不起刚刚走出校门面带稚嫩的“小护士”。这种心理落差使得部分实习生有一种失落感,觉得护士社会地位较低,不受尊重和重视,对自身价值开始产生怀疑。

(2)学生感到实习生活较累且精神生活空虚。通过调查发现,实习生普遍感到在实习的过程中时间紧、工作累,精神上比较空虚,整日生活忙碌而单调。在校期间,学校或班级通过第二课堂经常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课、内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也丰富多彩。在实习期间,文体活动没有了,居住条件差的还看不上电视,忙碌了一天后精神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这种状况虽然是由客观条件和护士的职业特点造成的,但也应引起学校和实习医院的高度重视,不然会直接影响实习的效果。

(3)遇到紧急情况缺乏经验,实习生心理负担较重。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临床上,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病人的要求是实习生的最大愿望。但事实确非如此,遇到紧急情况缺乏应对经验使得她们害怕突况的发生,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由于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紧急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护理老年患者,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刚走出校门的实习生充满活力,更有对工作的热情,缺乏的就是经验,处理不当会给病人及家属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会损害到护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帮助实习生克服心理负担,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3.对护理专业学生面临主要问题的对策分析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面对现阶段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特别是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综合素质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不知如何应对。学校团委、学生会及辅导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给她们以帮助。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身竞争力的增强还有利于学生以后就业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2)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切实搞好就业工作。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是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面对目前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考试不断的现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粗略了解到熟练掌握,从过多的科目中疲于应付到学一门懂一门,非常值得探讨。此外,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也非常重要。学校只有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够解除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3)逐步改善实习生的生活条件,强化管理和心理辅导。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为节省费用实习生居住、生活的条件比较差。对此学校和实习医院要给学生以关心和帮助,逐步改善实习生的生活条件,合理安排实习生的实习计划,随时了解她们的生活情况,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必要可修改修改实习计划,加强管理和心理辅导,增强实习效果。想法解决实习生文体活动缺乏的问题,使她们在忙碌的工作后及时得到调节,避免出现心理负担。

三、结论

1.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学习的课程偏多,应对各种考试的压力较大;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带给了学生无形压力。

2.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学生感到自身价值不被社会所承认;学生感到实习生活较累且精神生活空虚;遇到紧急情况缺乏经验,实习生心理负担较重。

3.解决医学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面临主要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切实搞好就业工作;逐步改善实习生的生活条件,强化管理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儿童;维生素A缺乏;营养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current status o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5 with vitamin A de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To perform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children, inquire about medical history, and implement dietary investigations and serum vitamin A testing.Results Sub-clinical prevalence rate is 6.46% and suspicious deficiency prevalence rate is 23.38%. Vitamin A deficiency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s not fou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vitamin A deficiency include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occupation, family economic income and intake of carotene, dark vegetables, eggs, animal liver, milk, fruit, amount of cod liver oil, and suffering from diarrhea,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emia or other diseases for the past three months.Conclus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is also effective to adopt measures to improve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us of vitamin A.

[Key words] child;vitamin A deficiency;nutrition

维生素A(VitaminA,VitA)缺乏症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我国于2000年初时对全国14个省进行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的抽样调查,患病率为11.79%。为了解武昌区5岁以下的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及其发生原因,对今后防治措施提出依据,笔者开展了武昌区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公式N=t2pq/d2计算出武昌区儿童抽样调查的样本量总数325人,分为5个年龄组,分别为0个月~1岁,1~2岁,2~3岁,3~4岁,4~5岁。

1.2 抽样方法

根据武昌区地理位置、经济状况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使抽取的点具有代表性,能反映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水平总体状况。共分两个层,第一层面抽取地处闹市经济状况良好的街道;第二层面抽取处于经济状况差的街道。

1.3 调查内容

对儿童进行常规体检,病史询问,膳食调查和血清维生素A的检测,病史的询问内容有儿童家庭状况、儿童饮食史、疾病史等。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推荐的标准进行诊断,血清维生素A1.40μmol/L为正常。

转贴于

1.5 质量控制

本调查举办培训班,学习调查方案,统一调查方法与诊断标准,于2008年3月-2008年7月在武昌区两条街开展调查。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武昌区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状况

见表1。本次5岁以下儿童抽血检查维生素A为325人,合格228人,21人为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患病率为6.46%;有76人属于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可疑缺乏,可疑缺乏患病率为23.38%;未发现有临床表现的维生素A缺乏。表1 VitA亚临床可疑缺乏者构成及性别比例

2.2 影响维生素A缺乏的各因素分析

见表2。本次调查的因素经过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共有11个因素与维生素A的缺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母亲文化程度,儿童年龄组,儿童饮食状况(儿童饮食状况如吃水果、牛奶、鱼肝油、动物肝脏、胡萝卜、蛋类),儿童的疾病史(如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家庭经济收入,这些因素对儿童维生素A的缺乏影响很大,是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最危险因素。表2 影响维生素A缺乏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1,2]

3.1 武昌区5岁以下儿童不同年龄维生素A状况分析

从本次调查看,SVAD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之所以小年龄容易缺乏,一是孕妇维生素A摄入不足,造成婴儿出生时维生素A缺乏;二是与母乳中维生素A的普遍不足,而婴儿早期饮食摄入单一,如单纯的母乳喂养必须再补充维生素A。

3.2 经济收入对SVAD缺乏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收入对维生素A的缺乏有影响,不同饮食习惯影响很大,城市的儿童对蛋类、牛奶、奶粉、胡萝卜、肝脏、深色蔬菜摄入量较多,摄入维生素A达到标准,患病率低,而本调查经济状况好的,儿童日常饮食多数有吃牛肝、猪肝、鸡肝等内脏为风味饮食习惯,吃胡萝卜和深色蔬菜也多,因此儿童也就不容易缺乏维生素A。收入少于1000元,患病率最高,其次1500~2000元,患病率都高于平均水平,说明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提高SVAD的患病率在下降。

3.3 疾病、家庭因素对维生素A水平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有腹泻的儿童SVAD的患病率(12.19%)是无腹泻儿童的5.19%的2倍多;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高,维生素A缺乏儿童抵抗力下降,就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疾病,经常生病也影响儿童的饮食摄入,从而限制了维生素A的摄入,进一步导致抵抗力低下,两者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母亲文化程度偏低患病率高,文化程度小学的最高,大学以上的最低。儿童只有在日常饮食中不断摄入这些事物,才是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根本方法。

预防缺乏维生素A,要从婴儿早期开始服用鱼肝油,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近1个月服用鱼肝油的维生素A就不容易缺乏,这是目前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有效、最迅速经济的手段。通过儿童保健工作者日常工作、宣传及通过卫生部行政部门、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更好地宣传、普及知识,达到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