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融合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这一残酷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在日常企业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进去,并赋予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使其与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管理制度
所谓企业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企业各项活动予以系统安排、管理的一种制度,主要内容有企业生产、人事以及民主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能够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活动予以严格约束,并以此来科学实现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硬性约束,企业管理制度是用来对员工进行日常行为约束的准则,在这一准则内,企业员工不仅能够进行合理的相对自由的个人活动,还能够为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予以更好地维护。想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管理制度予以规范、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1.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以及最高目标与日常行为的总结,并能够被全体工作人员所接纳的一种文化。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如何做才能对企业发展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化逐步成为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员工的文化理念,从而成为企业无形的规章制度。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敦促,而企业文化则能够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二者互相影响,相互补充,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可以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保障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涉及领域较多,企业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文化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是对企业自身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二,企业管理制度彰显企业文化。所谓企业管理制度指的是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做出明文规定,为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寻觅到企业处理风格、价值理念等企业文化的影子。
第三,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并使企业文化得以深入发展。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企业文化予以深刻理解,并对其中优秀的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进行有机融合的改善措施
3.1营造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突破以往企业管理的束缚,部分企业开始将突破口放在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上,并大胆尝试了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断打造对企业管理有利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第二,构建企业文化时需要以提高企业凝聚力为原则,作为企业的精神源头,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引起每为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大大提升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每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文化的感召下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中。
3.2企业管理应该适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久过程,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独具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所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只能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但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激发其荣誉感和归属感,所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健全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在对其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企业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上,没有管理制度为支撑,企业文化也是不完整的,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性化的企业文化,科学提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吻合度。
其次,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约束之外,还需要对企业文化方面的认识予以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使工作人员对企业精神能够予以深入认识,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夯实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大力建设与中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及管理理念相符的企业文化,并逐步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的培养,从而较大幅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打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晓琴.基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融合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8)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性化管理;应用
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促使了酒店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完善。目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的企业之中,酒店行业也不例外,将人性化管理越来越深入的运用到酒店管理之中。
1.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要实现持续的完善和不断的改革,要从管理角度为切入点,以人性化管理模式为主进行酒店综合管理的提升。所谓人性化管理模式,就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所开展的管理模式的其中一种,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激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提供能够使顾客满意的主动服务。人性化管理要求对每一位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成长文化背景、爱好、特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岗位安排,尽量为每一位员工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和展现其综合能力的平台,以此来激发工作热情和主动性。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整理归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改革意见,及时调整酒店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这样既能让酒店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又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酒店的忠诚度。人员流动性大是酒店行业的一大特点,这与酒店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密切关系。留住人才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让酒店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人”,想要让员工的归属感与酒店的发展目标一致,人性化管理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2.人性化管理如何在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用
2.1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包括对基层员工,中层员工和高增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个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希望自己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有进步,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业绩和更大的劳动成果,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有了这个前提,这就要酒店能够为员工提供多个方面的培训机会,虽然培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效果也非常明显,酒店的综合服务水平跟随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自动升华。所以,从员工的个人发展的视角来分析,定期的员工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酒店企业的人才队伍的壮大以及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方面使酒店占据优势,使酒店企业在持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屹立不倒。
2.2形成人性化管理理念
酒店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立身之本。而酒店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因素是为顾客服务的基层员工的自身素质。所以,酒店要从基层员工开始普及人性化的理念,从根本上发挥员工作为服务提供者的高水平的综合能力,轻松愉快地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以人为本,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广泛接纳基层员工意见,鼓励员工对酒店管理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尤其要注意对普通基层员工提出可行性方案要进行嘉奖,同时要引起高层管理人员对这类员工的关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尊重基层员工的建议和诉求,与员工无障碍沟通,从酒店企业自身开始人性化服务,这是管理层对基层员工的“服务”。所以,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领导管理层是为基层员工提供服务的,将人性化服务基础的基础夯实,才能真正凝聚基层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做出个人贡献。
2.3不断优化酒店管理制度
酒店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需要依靠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是的日常的管理运行工作顺利进行,人性化管理也同样需要管理规章制度的加持,如果没有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就会导致在人性化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情感因素、裙带关系这一类负面因素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导致日常工作不能开展和管理方面的紊乱。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加持,而制度的内容又要体现人性化理念,二者并不矛盾,且应相辅相成。制度是理性化的代表,但人性化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感性方面,把这两方面融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酒店的管理目标趋同,通过具有制度化特色的人性化管理实现员工和酒店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为酒店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2.4加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一般是由酒店经过长期运营而自然积累下来的一种无形理念,分别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逐步提升酒店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物质文化通常是指酒店标识、酒店装潢及家居用品还有文化传播网络等方面。以向员工提供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软硬件等多个方面积极为员工提供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环境;制度文化一般是指酒店自身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体制体系的建设,任何团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管理体系,所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也是酒店行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化通常情况下指以“以人为本”最为理念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践人性化管理的发展路径。
结束语
酒店行业推行人性化管理是当今时代酒店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使员工切实得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自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工作,推动酒店地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所以,要推广人性化管理在酒店行业运营管理中普及和应用,配合设立合理的人性化管理体制,保障酒店企业的顺利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佳丽.以人为本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7)
篇3
关键词:设备管理;涵义
Abstract: equipment management is equi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ursuit of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equipment,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theories, methods, through a series of technical, economic, organizational measures, material movement and the value of equip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asonable use equipmen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ethods, comprehensive equipment management, make the equipment life cycle cost/benefit ratio (i.e., cost effectiveness) to achieve the best level, namely equipment assets comprehensive benefit maximization.
Key words: equipment management; meaning
中图分类号:TK2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设备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是新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设备是有形固定资产的总称,具备直接或间接参与改变劳动的形态和属性,并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其原有形态和属性的劳动资料才被看作为设备;设备属于固定资产的范畴,但不全是。国家有明确界定。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条例,以资产为纽带,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设备管理体制;建立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具有现代管理方法的设备管理内容;建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的设备投入机制。对设备实行综合管理,最终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服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设备管理的分类
设备管理分为自有设备管理和租赁设备管理。自有设备按照设备折旧、使用台班进行自有机械费的核算;租赁的机械费按照租赁时间和单价核算机械租赁费;自有机械使用费、机械租赁费共同构成工程项目的机械费,进行成本核算。
1.1自有设备管理
根据设备使用计划进行设备的调配,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合理调配设备资源,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主要处理现场设备的日常管理及机械费的核算业务。主要包括:使用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设备台帐管理、设备使用、设备日常管理、机械费核算等。
1.2设备租赁管理
根据工程预算和整体进度计划,结合自有设备情况制订设备租赁计划,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工程顺利施工。根据租赁数量、租出时间、退租时间、租赁单价核算租赁费,根据租赁费、赔偿费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机械料费的核算。主要包括:租赁计划、租赁合同管理、设备进场、机械出场、租赁费用结算等费用结算支付。
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内容
凭证管理、数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和规章制度管理。
2.1 设备凭证管理
2.1.1在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中,用于记录设备管理和技术活动,以及经济核算,并明确管理各方责任的书面证明,就是设备管理凭证。凭证是随着设备物流和价值流的流向而传递的。传递过程中,有的环节需要保留作为依据,所以凭证的联次设计要合理,并在每一联上注明所缴存的部门。凭证格式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1.2设备数据管理
2.1.2.1数据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收集、处理加工和解释,使其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有的信息仍是以数据表示的)。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排序、检索、修改、存储、传输、计算、输出(报表或图形)等这一整个过程。
2.1.2.1设备数据,主要指设备管理与维修领域内所产生的数据。通过对价值流(设备采购、维修等费用)的数据管理,使各级人员及时了解设备各项费用的发生及流向,进行费用控制;同时,通过对凭证上的数据与实物核对,避免资产流失。
2.1.2.3设备分类与资产编号
在填写设备台账和卡片时,均要涉及设备资产编号,而资产编号又与设备分类有关,必须实行统一的划分与编号。另外,为了便于设备管理和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企业应对设备进行科学编码,使其既有识别,又利于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2.1.2.4设备资产状况统计,包括以下三方面:全部设备: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价值在行业规定限额以上,属于固定资产的所有设备;生产设备:指直接或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设备,它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生产设备:指设备修理复杂系数在规定限额及以上的生产设备,是生产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
2.1.2.5设备资产原值、净值及新度系数
该项统计反映企业每年设备资产规模和老化程度。设备新度系数为设备资产净值与设备资产原值的比,是价值角度,反映报告期内企业设备新旧程度的一个统计指标。通过该指标的统计分析,为企业制订设备更新规划提供依据。
设备资产原值、净值数据由企业财务主管部门提供,由设备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统计,填入表格。
2.1.2.6固定资产生产设备折旧率及年折旧金额
2.1.3 设备档案与资料管理
2.1.3.1档案与资料的含义和区分
设备技术档案是指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中形成,并经整理应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说明、计算资料、照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与资料,通过不断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归档建立的设备档案。
设备资料是指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和改造所需的产品样本、图纸、规程、技术标准、技术手册,以及设备管理的法规、办法和工作制度等。
设备的档案和资料都是设备制造、使用、修理等项工作的一种信息方式,是管理和修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料。设备档案与资料的区别是:①档案具有专有的特征,资料具有通用的特征;②档案是从实际工作中积累汇集形成的原始材料,具有丢失不可复得的特征;资料是经过加工、提炼形成的,往往是经正式颁布和出版发行的。设备档案也是一种资料,是特殊的资料。
设备档案与资料的管理是指设备档案与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放保管、供阅传递、修改更新等环节的管理。
2.1.3.2档案与资料管理内容
设备档案一般包括设备前期与后期两部分。前期档案包括设各订购、随机供给和安装验收的材料:后期档案包括使用后各种管理与修理的材料。
设备管理资料包括为加强设备管理,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及企业所制订或编写的法规、制度、规程、标准等资料。
2.1.4设备规章制度管理
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是指指导、检查有关设备管理工作的各种规定,是设备管理、使用、修理各项工作实施的依据与检查的标准。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可分为管理和技术两大类。管理类包括管理制度和办法;技术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
2.1.5现场设备的安全管理
2.1.5.1要注意高温天气对设备的影响,持续高温,设备高效运转,需要注意温度过高的问题,防止设备燃烧和毁坏
2.1.5.2要注意雨水对设备的影响,进入雨季时,需加强设备的防雨、防潮工作
2.1.5.3要注意连续工作对设备的影响。野外工程项目大多连续作战,设备甚至超负荷运转,因此保养、维护要跟上。
2.1.5.4要注意设备状况,设备高效运转,难免因“疲劳”出现损坏或不在正常状态工作,带病作业,必然造成大的损失。
2.1.5.5要注意对“新手”的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要向他们交代清楚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使用的的防护措施,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篇4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变电站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电气设备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这给变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供电企业需要做好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提高变电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变电站可以高效运行。
1 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气设备管理队伍状况堪忧。一方面,随着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增多,电气设备数量也随之增加,但是电气设备的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并没有增加多少。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电气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修,从而在根本上对电网的安全和电力设备的检修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2)电气设备管理模式陈旧落后。传统的电器设备管理采用定期检修的模式,但是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定期检修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电气设备在其使用的周期内出现故障的几率呈现曲线变化状态,而定期检修的方式对处于使用周期内的电气设备而言存在不合理性,也与电气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符合。
(3)电气设备维修措施处理不当。在变电站处理故障或者进行检查的时候,供电企业常采用停电处理的方式,这样不但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而且也给设备维修人员到来不利影响。
2 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电气设备管理机构,加强电气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电气设备维持着变电站的正常运转,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供电企业在变电站的电器设备管理和维护中,既要保证电力设备的质量及性能完好,又要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年限和运转周期,提高其使用的价值。因此,供电企业需要完善电气设备的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运行机制,以加强电气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供电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对电气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一方面供电企业需要加强对电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并建立常态化的电气设备检修机制,将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各级的变电站尤其是基层的变电站需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电力设备管理机构,安排专业的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并且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需要做好工作的对接,形成有效的责任管理机制,强化科学的管理理念。
2.2 健全电气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制度化管理
健全电气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电器设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电气设备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这主要是因为电气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约束作用,使电气设备管理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对违反规章制度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惩处。同时,电气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为电气设备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提高电气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各级变电站管理单位需要结合工作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发挥其在电气设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变电站管理单位需要制定《常见检测问题解决方案》和《监测特征量操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为电气设备的日常监测提供有效依据。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主要包括:①监测变压器的运行状态,监测的特征量主要为高价套管的磨损、绕组变形、局部放电、铁芯接地电流和油中溶解气体的含量等;②监测电容型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电流互感器、电缆和电压互感器等,监测的特征量为值电容、泄露电容和介损等;③监测避雷器的运行状态,例如真空断路器和油断路器等,监测的特征量主要为操作机构的机械振动、速度、行程和闸线卷的电流等。
2.3 健全电气设备应急处理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不仅需要做好电气设备故障的维修处理工作,而且需要做好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提前的判断和预防,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而这需要管理人员长期坚持不懈地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因此,变电站的管理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和应急处理机制,对于电气设备突然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好应急方案,从而在处理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
例如各变电站的管理单位需要依据电气设备的运转情况、使用情况和故障发生几率等,建立健全电力设备的定期检查机制和保养维护机制,而且不同的时间段确定不同的检查内容。如在电气设备月检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①认真监测低压网络下的绝缘电阻值,及时更换绝缘性能降低与轴承损坏非常严重的电机;②认真监测变压器、开关和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值,检查与整定继电器的保护装置;③认真检查电气设备接线盒的电缆插销、开关和防爆面的清洁度,以及防爆间隙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并对电气设备采取除锈除油措施;④确保定期对电动机轴承进行注油,至少为1月/次,以保障电动机轴承可以正常运转;⑤认真检查点电站的高低压接线和电气设备完整性,确认电气设备没有出现烧痕,并及时更换损坏的元件;⑥认真如实填写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修记录,以便对电气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
2.4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引进现代化技术
供电站管理单位需要壮大电气设备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单位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对管理人员实施层次化的管理,使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单位需要将安全文化融入电器设备管理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修养。此外,管理单位需要在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例如红外线测温仪、在线监测仪、热像仪和在线分析仪等,及时了解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对电气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处理。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既有利于管理人员分析和评估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又有利于管理人员通过科学的检测项目、检测周期和监测数据等,制定合理的故障排除方案和维修方案,从而真正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电气设备是变电站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正常运行,而且与变电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因此,供电企业需要重视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电气设备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电气设备的管理措施,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变电站安全平稳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李亚芹.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 科学中国人,2014 (14).
[2]王东夏.变电站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的科学手段探析[J].机电信息,2014(06).
篇5
对日常工作都要有规章制度作为约束条件,使各专业教师在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询、有法可依作为以对学生以后学习的基本评价。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随着工作和实验实训环境及不同学生发生改变而完善的,并将相关规章制度明文悬挂在一些可见的地方,并要求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里的各项条款,才能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计算机实验室是一个对外开放实践操作室,也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其它系的学生来实验室学习,来管理的学生以实验室人员身份来管理该实验室,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对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学生管理教育的培养也重要。要对参于管理的学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教育培训要求,培养学生管理学校实验室的分为三个部分:1.管理教育素质教育。2.实验室各类制度的学习和深度认识。3.实验室系统保护、软件安装管理及硬件维护的学习和基础教育。必须让学生熟悉实验室仪器和设备、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和执行,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的工作。对参与实验室管理的学生实行严格考勤签到制度,在工作时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要请假,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参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人共事能力与口才能力,学校对与这些管理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日常生活上的补助[3]。规章制度的完善直接影响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制度是条款越清楚、管理就越周全,保证制度能长久有效、充分地发挥启制度本身约束作用,来保证教学计划任务的进行。这样,即使是学生实训人数多、工作量大,实验室仍然能做到开放有序,充分利用现用的硬件设备和资源,来保证其它相关教学和考试的顺利进行。
“新血液”进入实验室和队伍的建设扩充
学校实验室人员隶属于学校教辅人员,分管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训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实验室教学中发挥着基础管理作用。实验室人员日常工作非常繁复和杂乱,要维护设备能正常使用是非常繁复和杂乱的,如对设备中的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软件的安装与调试,计算机不能正常的使用硬件设备调试和基本维修,有关考证系统安装与调试,又要和专任教师一起辅导学生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从而加大了实验人员的工作量,使得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强、无私的精神。由于实验室的计算机和学生数量较多,计算机实用的频率也较高,而每天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比较多,既有计算机操作能手,也有计算机操作较差的,而实验室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的应用软件都会。所以实验室人员就会遇到各种各样传输教学的问题,学生也会提出不同的疑问和实践操作技巧的问题[4]。从而要求实验室人员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有耐心的辅导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任劳任怨工作思想。其次,实验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不仅要有一定实践操作深度,还要有一定口述能力,还要对现社会的新应用软件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其三,由于目前计算机的发展和更新迅速快,作为实验室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的去了解最新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技术,做到“一专多能,一学多用,一教多充”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实验室的各项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对于参与实验室管理的“新血液”能解决日常计算机故障常见问题的学生,学会和其它人沟通,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硬件维护与维修、网络、系统维护等知识,大胆的参与管理工作中,勇敢挑重担,以积极进取的融入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些好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留校工作,对与工作认真又能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学生向学校写申请让学校领导留用该学生作为学校的实验人员,为学校实验人员队伍补充新的血液。
学校能合理安排实验室人员学习机制
学校每年定时安排实验室人员的学习机制:许多高校都加大对实验室的硬件投入,而对实验室人员的进修实践能力投入不重视。然而,采购的新设备要发挥它最大实用价值,就要实验室人员对该设备了如指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因此学校就要制定实验室人员的学习机制,适当安排实验室人员的进修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安排相关实验室人员下到企业中实践学习该应用软件,也可以学习其他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技术,了解实验室好的管理模式和好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和教学水平,积累更新的管理经验。以促进实验室人员自身建设和长远发展,又可达到以老带新的良性循环。
结语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以人为本,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把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作为农村卫生清洁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着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科学安排,统筹实施,使乡村环境卫生逐步得到明显改善。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就地处理的原则,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卫生清洁日常管理机制。
(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逐步形成城乡垃圾处理协调推进的事业发展局面。
(四)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乡镇主抓、村组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使农村卫生清洁工作落到实处。
三、目标任务
年,全面启动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年底前完成立肇路沿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建好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建立好乡村组各级清洁队伍,并健全工作机制。
年,巩固成果,全面跟进,偏远自然村垃圾填埋处理全面完成。
年,完善提高,全乡农村垃圾无害化得理全面高标准到位。
各年度新农村建设点按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率先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作。
四、基本标准
(一)乡镇场集镇应达到“六有四无”。“六有”即:有可供10年以上使用的垃圾填埋场;有专业保洁队伍;有专用垃圾清扫清运工具;有固定的环卫经费;有单位住户“门前三包”制度、市场管理保洁措施及督促检查制度;有领导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四无”即:沿河无乱倒、乱堆垃圾现象;路边无成堆的暴露垃圾;无放养家禽、家畜;路边无乱堆杂物、乱停车辆。
(二)自然村应达到“五有二无”。“五有”即:有不污染水源和群众生活的垃圾池、有机肥窖;有专职清扫员;有明确的保洁职责;有爱国卫生《村规民约》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有相对稳定的保洁经费。“二无”即:无露天乱堆、乱倒垃圾;无随便放养家禽、家畜。
五、组织领导
成立乡农村卫生清洁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张绪圣任组长,艾向荣、邓羽、陶新花任副组长,彭沉香、江家华、朱金火、杨永良、谈思亮、曹海英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陶新花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要求
(一)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益化”的原则。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不影响村民生活,离村民点直线卫生距离不少于1000米;渗水系数小,取土方便,便于垃圾覆盖压实;三面环山的山谷(埚)或废矿坑;处在集镇、村(水源)下游和下风向区;确保使用年限10—20年。
(二)组建专职队伍。乡成立环卫所
(三)配备保洁工具。乡政府配备垃圾清运车,各自然村配备扫把、铁铲、板车等必要的清运工具。垃圾运输一星期一次,夏季三天一次。
(四)健全规章制度。各行政村要建立和完善垃圾清扫、清运等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各自然村要制定村规民约,驻乡各单位、企业及门店、住户签订“门前三包”卫生保洁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经常组织指导、督查、评比、考核,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五)经费保障。
七、工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乡村卫生清洁工程,实现乡村垃圾集中填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改变广大农民群众露天堆放垃圾传统陋习的有效措施,是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容村貌整治的具体要求。各村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要通过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全民文明意识。
(二)强化责任分工。将农村垃圾无害化得理工作纳入乡领导包村包点责任内容。
(三)强化督查落实。乡人大负责全乡农村卫生清洁工作总督查,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视察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经济性检查督促,协调指导,并具体组织考核评比。检查督促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检查结果进行排位,对好的进行表扬通报,对差的进行曝光。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作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企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财务管理是提升现代企业管理重要途径
1.财务活动是上层控制企业一切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为各个管理层面提供准确的信息,财务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保证;其次,通过核算,分析对比历史、同业的经营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财务管理是企业谋求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靠正确的财务政策,用规定的财务处理方法,去规范我们的财务行为,才能从会计信息的反馈中找准在生产与流通领域中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保证企业从生产管理到财务管理的高效运行。
2.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把握资本结构。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要对外提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资产,销售增加时,要相应增加流动资金,甚至还需增加固定资产,为取得所需增加的资产,企业要筹措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保留盈余,另一部分通过外部融资取得,这就需要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何时筹资、向谁筹资、筹集多少资金,筹资决策的关键是决定各种资金来源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即确定资本结构,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因此,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使企业合理地把握资本结构。
3.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流动资金是指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流动资金的主要项目是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它们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流动资金在一个不断投入和收回的循环过程之中,这一过程没有终止的日期,这就使我们难以直接评价其投资的报酬率,因此,对流动资金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对现金、应收账款及存货的日常管理要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科学合理地使用流动资金,这样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生产经营在需要。
4.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规避投资风险,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投资决定了购置的资产类别,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不同的资产,因此投资决定了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方式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前景,因此,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并使之具有可行性才能够很好地规避投资风险,使企业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二、现代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要强化财务管理
1.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为防止工作中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不当行为,应建立内部监督和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疏忽、错瀑等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涉及资金和物资进出等业务,应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管理,以起到互相制约的一种工作制度。
2.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指企业财务在管理层面的创新,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财务管理要素所做的重新组合。企业管理模式僵化,阻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全局管理创新模式。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首先就要转变传统观念,第一,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第二,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实际不断比较、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效率;第三,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第四,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第五,树立融资第一观念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观念,优化资源结构,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3.要控制成本费用。首先,要开展全面预算。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制,生产部门编制标准用料设定表、标准人工设定表和标准制造费用设定表时,要依据产品的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和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消牦定额等确定目标成本,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职能部门应采用零基预算,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将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各部门每月应对当月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其次,拓宽进货渠道,降低外购成本,面对通货膨胀的市场价格波动业务人员在采购前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了解进货渠道,争取合理价格,对采购价格的审核人员应该加大询价的密度和力度,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手段货比三家制定基准价,对采购价格偏离基准价一定限额的进货,要求供货商作出解释或价格折让,对大宗商品要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增加进货的透明度,尽量消除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采购成本。
篇8
关键词 供电企业 变电运行 安全生产
安全关系到供电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供电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1 供电企业变电运行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器具和小型起重器材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
1.2管理工作不到位
供电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
1.3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供电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
1.4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
2 影响供电企业变电运行安全因素
在安全生产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最大的敌人又恰恰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从根本上杜绝各种习惯性违章行为,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供电企业变电运行安全因素有:(1)逆反心理因素;(2)侥幸心理的危害性;(3)投机取巧、自作聪明;(4)帮倒忙,好人变罪人;(5)碍于面子,不懂装懂;(6)安全生产不能靠运气;(7)漫不经心与心理防备;(8)自负逞能;(9)常规认识的消极心理;(10)思想情绪的影响。
3 供电企业变电运行安全生产的关键
3.1推动变电运行工作责任到位的基础是各级人员的到位
第一,安全思想教育要到位。第二是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到位,建立一整套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确保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第三是安全工作要做到位。
3.2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是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确保操作票的执行、监护、检查到位,工作票的签发、许可、交底到位,安全措施的布置、现场检查到位,设备的巡视检查到位,危险点的预控分析到位等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电网事故、设备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
3.3要确保变电运行工作的责任到位,还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
对变电各级人员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实行动态考核与指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以严、细、实的要求推动各级人员的全面到位,与干部的任用和奖励挂钩,重奖重罚,以维护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严肃性。
3.4供电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在明确安全责任的同时,确保责任的到位则是抓好责任制落实的重点。一个单位、一个车间或是一个班组的安全工作好不好,关键在于人员安全责任是否到位,是否严格履行职责。变电运行工作的责任到位与否对保证变电安全运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3.5变电运行工作责任到位的关键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首先到位
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所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必须对安全生产有高度的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思想到位、工作到位。
3.6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安全生产产生直接影响
谈责任到位,说到底也就是人的问题,一系列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依靠人去实施,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有效地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3.7增强运行人员参与安全管理意识,特别是运行值长参与安全管理的意识
每月定期召开运行分析会、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预控活动,及时对本月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危险点分析。
4 有章不循是供电企业变电运行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
4.1有章不循产生原因
4.1.1领导认识不到位,灌输教育不彻底。
4.1.2规章制度杂多,制定随意性大,熟悉了解难度大,安全履职不到位。
4.1.3制度本身的不公正、不平等,放大了执行难度。
4.1.4制度执行不较真、不碰硬,助长了有章不循。
4.1.5员工的思想障碍、行为偏差,造成了有章难循。
4.2有章不循的解决对策
4.2.1加强安全教育,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4.2.2加强安全生产的过程监管,做到各个环节不掺假。
4.2.3齐抓共管,到位不越位,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
5 加强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变电运行永恒的主题。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保人身、保电网、保主设备安全”的原则,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有效地防止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
5.1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5.2严抓企业安全制度建设
供电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产工作规定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女工保护规定等,并定期检查。
5.3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员工的认识,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离不开员工的奋斗。而企业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员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
5.4认真落实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管理素质
培训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抓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体职工的安全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不扎实,安全管理素质有没有提高,安全观念牢不牢固的问题。
5.5抓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设备健康水平是安全生产的硬件基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设备的缺陷有关。
5.5.1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
5.5.2加强危险点的分析与控制。
5.6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
5.7坚持理论、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5.8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
5.9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其一,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其二,要严格外包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制度。其三,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
参考文献:
篇9
当有人询问李嘉诚成功的秘诀时,他回答道:“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大的战略决策,而在于做好细致工作的韧劲。”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细节管理越来越被企业重视。
那么,什么是细节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细节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现代企业强调分工合作,强调团队合作,一个人在管队中如果不把自己的小事做好,对工作流程,对团队的损害可能就非常大。”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汪中求如是说。
细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命运。因为“我们的企业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而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传统零售业企业来说,注重细节,抓好细节管理,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中国境内的大型外资超市,大润发与沃尔玛、家乐福等综合型大卖场相比,大润发与它们在业态构成、商品品类、经营模式上并无区别。而它在近几年如同黑马般杀出,赢得业界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专注细节管理。
低价的购物体验
每天一大早,当上海大润发杨浦店还没有开门营业时,门外就早早守候了许多手中拎着菜篮子、购物袋的老年消费者。每到超市大门一开,他们就如年轻人般身手矫健地跑进卖场,直奔超市的鱼虾、蔬菜和水果等生鲜食品,因为他们知道那里的生鲜产品不仅新鲜,而且便宜。
而每天让安徽大润发合肥店日配课长和干杂课长既头疼又兴奋的,是排队买鸡蛋和大米的长长队伍。一方面,价格低廉的鸡蛋大米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每天数以吨计的销量带来了不断增长的门店业绩和绩效工资,这让课长们欣喜;而另一方面,安抚那些没有买到鸡蛋大米的大爷大妈,又让这些课长费尽口舌。
排队抢购某种商品的情况,在华东地区的大润发其他门店里也很常见。同是大型知名超市,华东地区家乐福的各个门店很少见到老年人一早排队等待购物的情况,也很少见到争抢鸡蛋大米的情况。
常去大润发和家乐福这两家大卖场的顾客不难发现,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远的两家超市里,大润发的大多数商品价格要比家乐福低10%到20%,鸡蛋和大米的价格不仅低于家乐福,甚至“比附近的农贸市场还便宜一到两毛钱”,常光顾大润发的李女士如是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卖场数万种商品中,大米、牛奶、鸡蛋、卫生纸等被称为价格敏感商品,由于消费者对这些商品反复购买、使用,因此特别在意它们的零售价格。为了吸引消费者,各大卖场纷纷采用降价这个杀手锏吸引消费者,其中大润发对于此类商品以低价甚至负毛利销售。有专家认为,“尽管所有的大卖场巨头都声称是最低价,但是在具体形象树立方面,大润发却是最成功的。”
对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当然更倾向选择更低的价格,而已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物美价廉印象的大润发凭借这个优势获得了众多消费者。
低价背后的细节管理
低价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细节的重视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在大润发内部,高管们将零售业的精髓概括为细节管理,其竞争力源于“细节的被执行”。 在价格的制定上,为了让商品低于主要竞争者家乐福,大润发赋予各门店弹性调整价格的权力,门店根据市调家乐福、沃尔玛等同类卖场的结果可以即时变价跟价,使门店价格与竞争者持平或更低。
一位大润发内部人士透露,通常在大润发的每个门店里,都会设立ALC(后勤管理部),这个部门中有六七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专门负责稽查竞争门店的同品类商品价格,他们会根据当日的要求抽出一定数量的顾客常购品项,针对门店方圆五公里内的竞争对手做市场调查并将最新价格反馈给门店,保证门店随时变价。
而根据家乐福业务流程操作细则规定,家乐福门店变价分为临时变价和家电抵用券变价两种,最常用的是临时变价,这种变价的做法是由门店导购员和顾客谈好成交价后,门店收钱后给顾客开提货单。然后,由门店主管给采购发邮件要求变价,采购收到邮件后在系统里临时变价,这种变价一般需要至少两天时间。
在变价的及时性上,家乐福显然稍逊一筹。而这与对细节的管理不无关系。
成功的低价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不仅在于门店的即时变价,还与采购模式密切相关。
在采购方面,大润发实行“营采分离”的模式,采购由总部统一负责。大润发的采购体系分为全国采购与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华南五大分区区域采购。全国采购负责系统合同的签订,区域采购则负责单品维护、销售订单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对于采购权,大润发的区域总部和全国总部都拥有。
而家乐福实行“营采合一”的运营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分散采购。分散采购模式是指超市总部根据自身的情况将采购权完全下放给各分店,由各分店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实施采购。它最大的优点是灵活,能对顾客的需求做出有效响应。在家乐福进入中国的早期,由于其单店规模巨大,分散采购也带来了相当的效益。
然而,这种采购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弊端在于细节上的控管不到位,比如不能发挥规模采购的优势,不利于压低价格,不利于控制采购,因此家乐福也逐渐向集中采购模式转变。
进入到2000年后,家乐福逐渐意识到集中采购的重要性,于是在大中华先后建立了5个采购中心,对于区域差别不大的商品实施集中采购。但同时对各个店又授予了一定的采购权限,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自由组合,公司再通过严格的目标控制和绩效考核来约束采购人员。
虽然,在采购模式上两家日益趋近,但在采购的细节问题上,两家还是差异明显。
在大润发采购部,每一个商品品类被划分得更细致。通常我们理解的牛奶是一个大的品类,而在大润发,单牛奶的采购就被细分为常温牛奶、低温牛奶和乳酸菌/奶酪三条采购线,每条线由不同的采购和助理负责维护。而这三条采购线的人员合起来又构成了乳品采购团队,这个团队了解各类牛奶的特点、生产成本、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在和一个既生产常温牛奶又生产低温奶的厂商谈判时,可以发挥团队集体的力量,获得谈判的优势。
在家乐福,奶品统属一个采购管理维护,因此往往只关注品牌、进价、供应商实力等。
大润发细节的胜出不仅限于此。
2007年,家乐福开始尝试“农民直供”的采购模式。“农民直供”由家乐福直接向农民采购农产品,从而减少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而大润发,更是将这种直接向农民采购的模式发挥到极致。
篇10
在民航运输业整个服务链中,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作为关键环节,作为乘客的直接服务者,不仅要具备企业应有的服务职能与业务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由于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的特殊性,人们对其质量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必须积极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客户要求,适应时展。
二、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概述
与其他交通企业不同,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属于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兼具企业功能与社会公益性,其运营的根本宗旨是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社会、为经济创造最大的利益,即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的最终目标。近两年,旅游业、外贸、电子商务等各种行业的迅猛发展,都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在质与量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民航航班延误、冲突等相关方面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终端的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表明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改进与完善[1]。建设科学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功能,提升地面服务企业的社会公益性,对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措施
根据我国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情况考虑,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标准化管理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为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为企业所应用,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运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构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等,构建网络交互平台与数据库,对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整理、存储与分析,同时引进先进设备仪器,对飞机等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所需信息支持与参考,提供强大技术支撑[2]。这些先进技术所具有的作用与优势远非如此,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应加以充分的利用,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进行质量管理,开展各项工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大幅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实现质量管理的现代化。
同时,明确自身定位,推行标准化管理。对于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而言,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标准、作业标准与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推行工作主要内容有顾客服务保障流程的设计优化,民航航班的安排、业务操作步骤设计、资源管控等;作业标准推行管理工作包括现场工作的质量检验,设备操作的标准监督,工时定额标准设定等;产品标准的推行应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与法律法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规范来进行。通过三方面标准化的推行管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化。
(二)明确各项职责,建立责任管理机制
在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明确相关负责人及其责任是关键。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在明确各级、各岗位职责基础上,建立责任管理机制,对发生的各种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企业应对自身内部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部署,合理设置各级部门及各部门岗位,构建一级管一级、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管理模式。依据规划部署好的组织结构对各岗位职责进行详细分配,确保各岗位员工全部明确自身职责,保证分工明确合理[3]。建立责任管理机制,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追究相关负责人的个人责任,追究相关部门责任,根据管理机制给出相应的惩处,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员工责任意识。
(三)重视与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作为衡量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服务水平与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提升质量,加快建设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并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必须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事实上,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是时展对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质量管理现状,针对薄弱环节提高管理力度,完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全体职员的素质教育与岗位培训,提升职员整体综合素质与服务水准,树立友好服务意识,为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4]。其次,积极发挥领导组织带头作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过程进行全方位有效的监督,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进行全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最后,将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下去,让企业各级部门、各岗位职员全部了解本企业的制度规定,并要求全体职员认真履行,加强员工行为控制,避免因违规行为发生而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适合本企业的质量文化,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
(四)建立与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是民航运输地面服务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要求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前必须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时,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通过综合考虑与全面审查,鼓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当中,实现全员参与[5]。充分发挥众人智慧,收集员工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吸取其中有用的、独特的想法,纳入到质量管理制度内容中,经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多次商讨研究、反复推敲与可行性检验,最终建立出各方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切实可行的、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对于质量管理制度还需要在平常施行过程中予以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四、总结
- 上一篇:工程建筑安全施工方案
- 下一篇:产业园招商工作思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