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1.体现学科交叉性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我们能够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金融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并据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会计学、外语等交叉融合,金融学专业分别开设了金融工程概论、金融计算与建模、博弈论、经济法、金融法、银行营销学、电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及一些双语课程。这种交叉性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2.体现微观化趋势在“大金融”时代,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大量处理微观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在这种金融微观化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转变过去以宏观金融为主、忽视微观金融的状况,重视和加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对过去宏观金融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增加了微观金融课程。在共24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了14门,占比达到58%。
3.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参考书相结合过去,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为此,在组织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的同时,对重复和过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根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写一系列金融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包括1)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材:《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和实验》、《房地产金融》和《中央银行学》等;2)高等院校精品课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3)教学参考书:《合理节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汇市冲浪———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和《沙里淘金———如何投资黄金》等。这些教材已经在多届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课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1.“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主题辩论法。就一些重要的、热点的理论观点或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微型报告法。每章内容讲完之后,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研究,做成小论文或报告,下次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做约10分钟的微型报告,之后对报告内容、PPT质量和报告方式进行简短讨论。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在学生中间组织学习小组,引导组内和组间的学生分析、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报告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教学网站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课下,老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包括外网和内网建设),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一些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已通过学校课程中心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获得PPT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及答案等相关教学信息,并可与教师在线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去,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不再主要以笔试的试卷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更加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和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分占总成绩之比甚至达到4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幻灯的质量、交流发言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三)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计划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金融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实验模拟、校外实践拓展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通过事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分配角色,模拟时要求其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的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一定的金融业务能力。如,在金融概论(A)课程中,结合金融市场相关内容,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拥有项目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以及投资银行等,就创业者如何吸引资金投资、VC和PE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投资银行如何辅导项目上市等情景开展模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2.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1)进行金融模拟实验教学及模拟方案设计是金融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环节。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模拟等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设计各种业务模拟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教学型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本专业以两个金融实验基地为依托,把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起来,促进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3.拓展校外的实践通过校友网络,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财政金融系通过组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界校友沙龙”活动,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基地。
4.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了解并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必须交一份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规范进行严格评阅、打分,最后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了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还是在一些沙盘推演竞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半决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上海赛区决赛二等奖等,另外,他们还获得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小额农贷营销风险管理演示系统。
(四)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从响应学校的卓越工程教育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学第二专业学位教育,并根据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特点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高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自2007年开办以来,本专业已经连续招收了四届学生,总人数达39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目前,已毕业115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显示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成效。
(五)开设金融讲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财政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至今,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多场报告。场场报告都是座无虚席。通过开设金融讲坛,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六)多方并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1.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外汇管理、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介绍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外,还开设了金融外语、金融文献阅读、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
2.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交流处的协助下,开展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财政金融系首次建立了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并在2010年下半年,摩德纳大学派教师和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习交流;2011年度,金融学专业派学生作为国际生赴摩德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到国外进修、访学以及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方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派教师于2010—2011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InstituteofTechnology,KIT)、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还有的教师即将出国访学。同时也引进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充实国际化师资队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金融学教师队伍,是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有多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学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建立传—帮—带机制。系里指定一名教授负责带一名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定期听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篇2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10-019-05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浓厚的今天,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无论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还是诸如凯恩斯相机抉择理论、IPO绿鞋机制、创业板做市商制度、呼之欲出的国际板等这些进入国门的同时扬弃西方金融思想和制度的金融创新,都使金融英语成为当今时代广泛需要的一项人力技能,掌握金融英语的专业人士为时代所亟需。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史志康教授认为:“上海如果继续在金融英语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危机感,步履缓慢的话,那么,被抛离金融中心城市的第一集团就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高校教育对金融英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基本形成了共识,金融英语课程已普遍纳入了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金融学专业更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制度对金融英语课程在思想上的重视与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这种重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更为迫切的矛盾是,金融英语教学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亟待提高。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不断探索,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进创新,发现和总结出这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症结,然后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这样就能够使这门课程真正走上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上。
一、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分析
对于经济类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金融英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英语专业,也不同于其他的经济类专业。在当今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困难,这些难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金融英语的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有待加强
金融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应取决于这门课程最终的培养目标,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怎样的技能,成为适应何种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此来决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过程即为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定位是课程发展的战略方向,定位准确恰当,课程建设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如果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为培养直接服务于必须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岗位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一定要突出实务性,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岗位业务实际紧密结合;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对金融领域专题问题做深入研究的科研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突出金融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金融专业词汇的扩展;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国内金融领域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对金融业基础的词汇、术语、业务、制度和理论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在听、说、读、写做全面的培养。然而,当今许多高校从上层的制度供给者、中层的管理者,再到下层直接接触学生的课程实践者对金融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混沌的,甚至有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还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状况是导致金融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改进高校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不清的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
(二)教师和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当前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单向讲授灌输式教学法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启发问题式、专题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使用的比重很小,许多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给人以敷衍之感。再从学生方面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缺乏积极回应,使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包括课程定位、教学环境设施、教学方法、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素质等。这些原因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浅层次原因,而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金融英语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是导致这门课程教与学的主体主观意愿都不强的根源所在。
从教师方面来看,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于是难以形成本课程成熟有效的系统教学模式和授课风格,做不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同时,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于是自然出现教师授课时不够投入、敷衍塞责的现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普遍,而这又缘于学生对金融英语许多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狭隘地理解金融英语乃至英语学习的意义,认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接触不到英语,因而学习金融英语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学生就形成了仅以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目标的消极学习策略。
(三)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普遍的学习态度和愿望也会感染教师,学生对金融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使得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施展, 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导致这种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校方的课程定位问题,有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当然还有来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及其自身素养、志向方面的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兴趣问题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围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如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的改革,是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
二、应对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难点的对策
(一)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共同正确定位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课程
目前,高校的管理层已经普遍认识到了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落实这种重要性方面颇显不足。诸多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中金融英语课程仍然是选修课,使得这门课程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校方的政策和制度平台。因此,校方管理层作为这门课程的制度供给方需要切实推进金融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逐步确立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中的核心必修课程地位,给予这门课程的基层教研工作以良好的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在这门课程定位的制度变迁中基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改革推动是管理层真正重视这门课程并提升这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予这门课程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门课程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定位为既掌握基础的金融专业术语、理论的金融专业英语表达又熟悉基础金融实务中金融英语的应用。任课教师需结合这种人才培养要求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将该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转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模式;将单调灌输讲授词汇、课文原文逐句翻译、课后习题讲解的教学模式改为活泼有趣的小组专题会话练习、小组情景对话、任务布置及测试等丰富多彩的发现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制度的制定和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改革转变金融英语课程混沌的定位现象,使该课程逐渐成为服务于时代的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
(二)任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
学生对于金融英语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实际上,学生对这门课程在最初就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出现诸多不良教学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许多任课教师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呢?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在金融英语课程开课前首先根据学生的以往英语成绩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大致客观的了解,然后以课堂、课间和课下询问以及课堂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究竟是怎样看待这门课程的。之后教师基于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案设计中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阐释、和学生讨论“学习金融英语对我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尤其要重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在实践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很可能不会用到金融英语,所以学习该课程没什么意义,任课教师需要就此问题及其他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最初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最初择业时,个人意志往往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选择,认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不会接触到金融英语不免武断。其二,金融英语为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金融英语对于高端金融人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其三,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英语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知识的各行各业中,诸如QFII进军中国A股、美国QE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事件,而作为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对这些经济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其四,金融英语的学习素材中有大量的金融学知识信息,它们能够为金融学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提高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最后,每一位同学都已为英语的学习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时间,现在选择了金融学专业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金融英语是将这些前期在英语学习上的辛勤积累转化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关键的一步。
(三)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在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更能得到印证。掌握金融英语这项技能更多需要学习者勤奋认真地去记忆、总结,而较少需要逻辑推理、想象。因此,在繁琐的金融英语记忆背诵中如何变单调枯燥的学习为灵活有趣的学习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者都要面对和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金融英语的教学实际,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之外的多种教学法灵活运用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是提高这门课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问题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发现式教学广泛运用于金融英语每一节课的课程设计中,逐步降低乃至取代单向灌输式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对于问题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进行到利率问题时,结合最近人民银行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说明中国的金融环境有什么变化?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对中国经济有何益处?对于情景式教学,将之运用于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rket, foreign exchange章节;对于讨论式教学,将之运用于Eur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等知识点的介绍。
2.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法,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和动力。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金融英语的学习中计划性和方向性并不明确,而且学习的自觉性差,这种现象在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更加凸显。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具体方法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为每一堂课设计布置学习任务,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达。这个任务包括:时事金融英语材料阅读,金融英语视频观看、听力材料学习,习题练习,PPT专题制作等。此外,任务的形式还包括在一个教学周期设置1-2次的随堂Test。任课教师尽量将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量化,并将之以一定权重纳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中,而且教师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表扬优秀者,肯定进步者,鼓励努力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当今的学生对荣誉和成绩仍然是十分看重的,因此,上述任务式教学法的运用会给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增强学生金融英语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具有强烈的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较强英语学习兴趣的同学去组织管理课外的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这种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释放,在释放的同时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也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实践中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熟悉的同学之间,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拘束和羞涩感,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用英语交流和用心地倾听,这样的第二课堂对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同样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4. 整合金融英语教材,给学生提供时代感浓郁的自学材料。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英语教材林林总总不下十数种。这些教材的内容和风格有较强的同质性,都按照金融业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以英文原文难句解析词汇课后阅读习题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各章节的内容。这些教材的内容照顾到了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点专业英语表达的介绍,但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几乎都不同程度与时代最新的金融事件存在脱节,如果教学就囿于这些有限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成为面向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教材中对银行柜台、外汇交易等实务的介绍十分单薄,要么不做涉及要么通篇如此。因此,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整理汇总工作,整合金融英语的教材,使每一章节都有相配套的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查阅,而且要在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金融实务的介绍。
结束语
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难点,这些难点首先在于这门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其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这门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熟悉乃至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专业人士日趋成为时代亟需的一类人才的今天,广大金融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克服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困难,使金融英语的课程建设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赵惠娟. 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
[2] 巨 铭. 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8).
[3] 舒 娜. 高职金融英语分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5).
[4] 李丽丽,谢建中,乔媛,任. 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5] 胥丽卿.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 冯长甫. 关于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7] 王晓佳. 关于强化民办高校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8] 郭 磊.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9] 孙 钰,潘天芹. 论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10] 张 靖. 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改善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效果[J].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6).
篇3
(一)金融理论由宏观转向微观。金融理论可以划分为侧重货币供求机制及货币政策的微观金融和侧重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宏观金融。西方金融理论的学科重点由货币、银行,发展到资本运营与资产配置,再到金融危机以后转向金融市场的研究。对应的学科内容设置由货币、金融机构拓展至金融市场,逐渐偏向微观。
(二)金融业务创新趋势明显。早期的金融业,围绕货币和银行展开,业务范围以银行传统业务为主。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金融业务创新频繁。因此,金融学课程内容也增加了银行表外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点,课程的应用性增强。
二、金融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一)综合性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基础要求高。与经管类其他基础课相比,金融学对前续课程基础要求较高,文理结合较为明显。学生除了需要具有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等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扎实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逻辑推理的功底。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知识水平有限,文理科折衷平平的学生占主体,偏科现象也明显,经管专业尤以数理薄弱为主,这对金融理论及模型的推演等教学形成了障碍。
(二)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知识链形成困难。金融学课程内容涉及到资金融通的各个要素,知识点繁多,包括货币、利率、汇率、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货币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知识点之间表面上看联系不紧,而实质上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造成通胀或通缩,学习就不能停留在现象认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问题的治理。再者,商业银行业务不复杂,但简单的存款业务却能带来货币总量的成倍扩张或收缩,而这种变化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学生如果没能正确理解银行的业务运作及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在下一个环节就很难弄清楚货币供给模型的构建与推演。因此,单纯强调独立知识点而忽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金融学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落到实处。
(三)知识更新迅速,教学内容需随时调整。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学原理不断深入和创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金融业务的运作方式产生较大的变化,教学内容需对应调整。比如,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再到消费信用、国家信用以及国际信用,信用的实现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借助征信系统及信息技术,业务形式创新繁多。然而,学生在接受这些抽象的新知识新业务时,由于接触少且陌生,极易形成理解上的障碍。此外,当新旧理论和方法存在矛盾时,如何权衡和取舍,如何把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清关系,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难点。
(四)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需求。美国国家实验室记忆金字塔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听的记忆率为5%,单纯阅读的记忆率为10%,视听并用记忆率20%,教师示范记忆率30%,小组讨论记忆率50%,实践练习记忆率75%,学生互助或实践所学知识记忆率90%,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在金融学这样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法必然面临较大的变革。
三、华科武昌分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讲授法的继承与创新。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在一次教学中完成对较多学生的授课。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金融专业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亲睐,生源较好,特别是在独立学院,招生数量稳中有升,传统讲授法仍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教师,应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尤为重要,特别是动画设计与演练,让枯燥的理论推演或业务步骤清晰地运动式地陈列出来,视听并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及理解。必要时,学会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微视频等,随时将教师日常积累的与对应知识点相关的重要信息生动地传递给学生,让讲授法的课堂生动起来。
(二)视频辅助案例分析法。金融业的发展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各类财经访谈节目百花齐放,如,财经郎眼、解码财商等,节目大都围绕近期的热点金融问题展开,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学者等现身解读,有一定专业性,是金融学教学的良好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与章节相关的访谈话题作为导入案例或复习案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将访谈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不可取,一次富有效率的视频辅助案例分析,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视频的话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最终鼓励学生们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得出结论。视频辅助案例分析应注意几点:一是视频内容应简练,时效性强,与教学内容充分吻合,专业程度也要与学生能力匹配,整门课程3-4次即为上限,否则产生视觉疲劳起负作用;二是视频案例播放之前应设计好需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导向,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同时,还要合理设计环节启发学生思考,要具体到讨论的分组、方式等;三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广开言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会有很多意外却欣喜的结果;最后,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不仅巩固知识点,还能用学生自我成就感激励下一阶段学习。
(三)调查探究法。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调查探究法直观实用。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类组织。具体组织机构的特点、业务运作如果采用传统讲授法势必让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地处省会城市,金融机构密集,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实地考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学习和生活的城市,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武汉市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通过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办理业务,或咨询业务,真实地了解金融机构的运作。在实地调查探究后,学生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再回到课堂上,首先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调查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最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与总结,教学成效显著提高。
(四)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金融学课程中不乏实践性的知识点,这些内容如果通过单纯教师抽象的讲解常常让学生无法明白实际的操作细节,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曲解其意。比如,消费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又是当下的热点,撇开住房贷款还款方式的计算与选择,开发商、银行、消费者之间的借贷关系如何产生及偿付,具体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等都足以让学生费解。在这种情况下,纯讲解只会让学生越讲越混乱,而此时,若采用先简单讲解并板书流程图,再邀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三方的代表,教师扮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服务人员,模拟真实情境,完成贷款环节的演示即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理解三方之间的权责关系,为日后从事银行贷款业务工作,或是贷款购房提供基础。
篇4
一、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金融学》是国家开放大金融专科、会计本科和工商管理本科的必修课。该门课程作为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许多学生反映难以把握课程主线和重、难点。从2002年开始,笔者承担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依据课程特点初步构建了“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平时上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面授辅导课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参加,但大部分学生无法按时上课。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到分部,专业教师建设了很多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经常出差的学生可以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收看视频资源,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帖,责任教师及时回复。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大多会按时到校参加面授辅导,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就是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中“多元化”的产生背景。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也有所了解。教师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节课全部是教师自己在唱“独角戏”,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有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上经常看到“手机族”,教师台上上课,学生在座位上玩手机,要想杜绝这种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搜集一些金融案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小组写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反,在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实际上是针对成人学生,引导他们怎么学,明确教师怎么教。金融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和原理,而是赋予学生从金融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详细向学生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各种资源,如文字教材、辅导教材、网上辅导、网络课件、直播课堂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另外,教学设计中还包括每周的教学安排,那些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或者长期出差在外的学生可以以此为参考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教学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后应该及时修改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学思想和教育形式特点体现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新的理念和方式。近年来,国家逐渐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积极探索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1.通过学习小组、计算机方式,视听阅览等组织的学生自学方式;2.通过E-mail信箱、电话通话等组织的个别辅导;3.通过师生线下一对一和集体授课方式的教师面授;4.通过电视直播、网上讨论、在线学习和网上直播等方式的远程课程辅导。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及其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放。各种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还可以使学生涉猎到广泛的金融知识,进一步开阔知识视野。学习者如果选择面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则应按时参加面授辅导。面授辅导主要是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辅导,而不是系统的讲授。以网络学习为主的学习者主要通过收看直播课堂、教学辅导网页、网络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上述两种学习方式可统称为自主学习方式。小组活动和网上讨论则是协作学习的两种方式。开放教育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次数较少。那些选择网络学习为主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导致情感交流的缺失。小组活动和网上讨论既是学习方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交流。小组活动可以是就学习中的某个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如在国际收支及其均衡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比较分析我国近三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基本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小组内部也进行分工,两三个学生负责分析一个子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网上讨论的方式则侧重于师生之间的知识碰撞,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对于学生之间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予以评价。
(三)积极进行金融类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探索案例式教学在法学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较多,作为一种应用较广泛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积极进行金融类课程的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从大量的案例中筛选出适当的案例,能够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契合。这个工作很繁琐,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案例选择不恰当,后面案例教学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最重要的一环是案例教学的组织。案例教学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是讨论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向学生呈现出案例以后,就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一般不止一种,可能有很多种。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方案。第三是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鼓励其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及做出决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启发、引导,不要帮助学生做决定,不要有倾向性的语言。案例式教学的优点就是帮助激发学生的主动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教学中,没有直接讲授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而是就“327国债期货事件”进行了一次案例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完327国债期货时间的来龙去脉后,让学生总结期货交易的风险并提出在当时情况下控制国债期货风险的方案。学生参与热情较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学生对期货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法之比较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方法比较,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讲授法教师侧重于系统讲授知识,更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把学生带到一个真实的金融环境,这样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传统讲授中老师提问某一问题后,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多维的,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二)真实性的教学案例把来自各国各个时期的具有真实的细节金融实践作为金融类课程案例的素材,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但是真实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更能清晰的将学生置于决策者的地位,更加有利于学生准确分析案例所处的背景,正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国金融市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案例是真实可信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案例的产生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案例具有客观性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可以采用已经成熟的案例也可以自己编写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应注重对当时所处环境的客观描述,不应该掺有倾向性的观念。在选择案例时,也应该注意选择客观中立的案例。只有案例客观中立,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才能够不受任何干扰,根据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做出客观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决定方案。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初衷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好案例,组织和指导案例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学习小组,每一组分配一个任务,每个任务下又有若干个子任务。这样每个学生在案例学习中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任务不尽相同。
(五)案例答案的多元化案例教学中,同一个案例或者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方案。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然后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如果最优方案意见不统一,学生认为两个方案都很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一场辩论。不辨不明,辩论的过程中可以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方案是否有待完善,是否是最优方案。这种多元化和最优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元化———案例式教学实践效果
很多教师在面授辅导课会发现,当向学生介绍一些金融案例或者金融事件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如果在案例中穿插一些知识点,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收。在资本市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涉及到了金融期权的内容。期权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并不常见,学生接触较少。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种衍生金融工具呢?经过多方搜集资料及对案例的筛查,找到了一个在“911事件”后全球股市大跌但因为投资于期权而从中获取极高收益的案例。通过介绍这个案例中的投资者如何操作,使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金融期权而且深刻掌握了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及操作方法。如果仅仅是介绍定义,绝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课后对于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主动和教师探讨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及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等金融问题。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多元化———案例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
论文摘 要:为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培养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快高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分析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金融实验室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外金融企业陆续进驻,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已成为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跨国金融机构大量涌现,国际资本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金融市场必然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二是建立金融实验室,开展校内金融业务模拟实训;三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等实习单位进行业务实习。
(一)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科学合理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从教学内容上看,金融实践教学应单项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应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引入课程实验,而且还包括专门开设的培养职业操作能力的校内实训课程、社会调研以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也使得高校的资源进入紧缺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角度看,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顺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了金融实训模拟实验室,但是在硬件设施上整体设备仍不齐全,只能开展较为简单的商业银行柜台模拟交易和证券模拟交易。从软件配套上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和行情分析系统,但对银行、保险和其他衍生品的模拟软件则很少涉足。另外,大多数的实训教学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即使能够见到少数一些实验教材,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学科实验教材体系。实验教材建设的落后,使得有些实验课无法开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从校外实践教学角度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不足。由于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追求的目标不同,同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实习单位的相关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真刀真枪”的毕业实习难以进行,再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短缺,校外实习效果进一步被削弱了。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导致一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二是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业绩评价还未与薪金挂勾,也未与教师职称评定挂勾,也就是说,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不熟悉理论知识,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有可操作性,又能保证实施的效果。
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光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来完成,还必须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金融理财、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阶段多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去感受金融业发展的脉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该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与上述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01).
[2]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3]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篇6
(一)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第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第三,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第四,以“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基础;第五,兼顾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T字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
经贸学院的培养理念应该以学校“311”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1+3+N”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融合,构建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该体系也可形象的比喻为“T”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又有较全面的本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和金融部门调查实践。由于金融部门的行业特点,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很难带领学生到金融部门进行教学实习和调查,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仅有2个学年,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分析证券的走势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相关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后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普遍感到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更加好理解。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课下的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98%的学生希望在2~3年级学习时期进行实地实习;53.3%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增加面向就业的实务实践型课程;3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投资心理学与理财规划和生涯设计课程,以增强专业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现有实践教学无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实践教学大纲基本上和其他财经类院校的大纲一致,重点还是放在股票的分析和研究上,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经常会有感触,学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找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可以竞争过来自财经类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时,21.5%学生选择的是证券,1.8%的选择的是保险,24%的选择是银行,4.7%的选择是公务员,43.7%的选择考研,剩余3.7%的选择其他(见图4)。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金融学本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并且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指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帮助的力度有多大。3.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模仿性较强,但是对于培养自我开拓、挖掘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模仿完最基本的操作后,学生的兴奋程度减弱,重复完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整个课程学下来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
四、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金融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匹配,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应该和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相一致。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脱农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倾向为纯粹的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与“三农”无关。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但无论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还是在专业名称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相比较其他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宗旨,但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还须体现“入主流、有特色”的要求。“入主流”,是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熟知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跟得上学科的主流发展趋势;“有特色”是发挥最大的优势,把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做大作强。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应围绕“三农”来展开。所以,农业高校的金融学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向涉农领域倾斜,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三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
五、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重新界定的教学目标得出,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重新界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原有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主要强化培养学生涉及“三农”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涉农股票进行研究。在以往的证券投资实验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股票的走势和变动情况时所研究的股票是随机的。现在应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涉农股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股票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之了解涉农上市公司的特点。其次,要加大期货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国内现有的实物期货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走势,这对收购、储存原材料的涉农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另外,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涉农企业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对其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产加工上。而现实的涉农企业对此熟悉的非常之少。通过上述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后,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处理涉农领域的投资问题上会更加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目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无法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对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首先,在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加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报。其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授方向要与新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比如在讲授涉农股票时,可以先把涉农股票分类,分为种子企业股票、化肥企业股票、加工企业股票、养殖企业股票等,之后再分析不同类型涉农企业的生产特点、发展周期和波动因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选择股票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结4个方面。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根据其所作的研究报告水平来决定,研究报告的得分由课堂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决定。每组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工作贡献在该组得分的基础上乘以适当的比例得到组员的最终得分。通过这种转变,证券投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由“只是老师讲授”,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辅助作用。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既使得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动,又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是以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忽视的内容。
(三)聘请校外客座讲师,尝试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
上课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毕竟不是专职的金融从业人员,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模拟,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要想提高金融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证券投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特别是针对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可直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或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从金融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或机构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筹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一种直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希望的实践形式,同时又是金融学专业最欠缺的实践形式。通过早期的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在哪方面还有欠缺。这样,在回校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相关不足进行弥补性的学习。此外,学院还可以派出教师,针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院还可以优先向基地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解决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师范类院校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涉及的热点问题较多,因此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又因为课程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宏观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难、杂、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后在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下迅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学生主体性等特点,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好的优点(张家军,靳玉乐,2004),在广大高校教学中深受欢迎。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件作为素材,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要用案例这一工具来反映案例背后包含的经济学原理,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运用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
第二,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选出案例,然后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互相讨论的形式展示,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另外,案例教学并不是把这一个或几个案例分析透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
第三,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要求小组成员都能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也要求教师能融入到学生的队伍当中,与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
第四,案例教学具有思维的发散性。针对教师选择的同一个案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追求统一的答案或标准答案,教师应该鼓励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会使学生和教师都收获更多。
二、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领域不断出现新的热点问题,使得国际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重点学科。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是以国际金融活动及其本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涉及国际及国内货币、资本、信用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国际金融学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国际金融在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可见,国际金融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另外,现有的国际金融教材时效性不够,针对本科生的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结合现实情况的较少,尤其是热点问题不能及时纳入教材当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针对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型和积极性,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一些师范类院校向综合型发展,也开设了一些经济学专业,其中涉及到国际金融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对本课程的案例教学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在国际金融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环节:
(一)筛选经典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选择案例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材所讲内容将国际金融理论问题与热点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一个好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积极性增强,案例越经典,印象越深刻,对相关知识和理论也就掌握的越透彻。因此,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所选案例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对案例应该非常熟悉,对将要介绍的案例相关背景做一些简单介绍,使学生先有一些初步认识,也为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整理资料做准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需要,由学生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策划。国际金融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经典案例还是比较多的。例如,在学习外汇与汇率部分,就有非常著名的喝啤酒的案例;外汇与汇率制度部分可以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外汇交易部分可以结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国际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部分,可以结合当前的欧债危机等等。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大家熟知并且影响力较大的案例。
(二)设计与策划案例提纲
选取案例之后,并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由学生整理资料,课堂发言就可以了。在进入到学生课堂发言这一环节之前,教师要对所选案例进行设计与策划,对此次案例教学有全面的把握。在设计案例时,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仔细思考推敲,对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好,避免出现学生准备的知识脱离原本的教学目标等情况的出现。首先,选取案例之后,要设定案例教学提纲,明确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次,设定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顺序,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再次,明确此次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突况,教师尽可能提前预测,并做好应对措施;最后,对案例教学进行点评与总结,并针对此案例做出启发性指导。经过对案例大纲的设计,教师对案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可以使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例如,在讲欧债危机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去了解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拉美债务危机,了解危机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在此次债务危机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通过分析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应对措施以及对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最后分析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经过此环节的设计后,案例教学会更加系统、全面。
(三)课堂讨论与发言
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并引导学生对案例教学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就进入到讨论与发言环节。学生课堂讨论与发言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完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提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小组划分,每组人数控制在6~8名左右,可以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但教师也应该注意自由分组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师范类院校女生较多,可能会出现几组全是女生,而一组全是男生;或者学习好的学生全集中在一组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分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力求协调。每个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所有相关事宜。首先,组长应该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根据教师的引导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制作PPT辅助案例教学;其次,组长负责收集各个成员的观点和看法,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大家都能发言,如果时间不允许,就选举代表汇总发言,每位学生的发言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再次,每组学生讲述完毕后,可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补充,充分给学生相互沟通和探讨的时间,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及时帮助解决;最后,组长负责对学生发言进行记录,并对观点进行分类,有助于最后的总结。在讨论与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和组长以及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争时,由学生对两种制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按照大家的发言进行整理和汇总,再由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这样有助于对两种制度有全面和清楚的认识。
(四)教师点评与总结
在所有小组成员都陈述完毕后,教师应该对此次案例教学做出点评与总结。案例教学中教师虽然不是主要参与者,但却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针对所讨论的案例本身,教师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弥补学生在教学中的不足,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层面从个例上升到一般规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拔高,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金融理论的实践能力;其次,针对本次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分析方法、思路、课堂表现等方面要给出评价,哪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方面给学生明确的指出,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最后,每次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写一份关于此次案例教学的总结报告,根据此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堂讨论重新进行修改和撰写,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梳理,理解更加全面、透彻,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的调整方向及保障
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针对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学课程中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一)国际金融学课时较少
案例教学在西方管理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所用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例如,有些师范类院校国际金融学是针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总课时36,这对于开展案例教学有很大的难度。总课时中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开展案例教学的课时就更少了。因此,建议增加国际金融的课时安排,为案例教学争取更多的时间,保证国际金融学中的经典案例可以很好地运用和学习。假如在总课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只能将大部分工作安排在课下,或者对教材进行处理,突出重点知识的讲述,以学生们比较感的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案例入手开展教学,尽量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内容贯穿其中。
(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太高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学习国际金融学的,因为很多知识和热点问题都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如果课程安排到大学四年级,就会出现不太受重视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太好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四的这个学期开始投入到考研大军,投入到考公务员的队伍中,或者考各种证书以备就业时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这些会让学生感觉课后任务较重,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也就容易出现参与的学生不太多,发言的经常发言,而不发言的经常是沉默不语。对此,笔者认为对于案例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应该逐渐把它推广成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四的学生要进行引导,不能认为案例教学会浪费时间,反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途径,而这种实践能力正是我们大四的学生所需要的。
(三)教学设施有待改进
案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对硬件设备等教学设施有较高的要求。例如鼓励学生在准备的PPT中插入音频、视频等资料,从声音和视觉等方面更好地展示案例,更能身临其境地模拟案例情景;还可以在PPT中插入链接,随时可以使用需要的互联网资料等等,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果教学设备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和硬件水平方面做出改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促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和发展。
(四)金融实训课程有待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应用型强的学科,国际金融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采用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不仅需要案例教学,同时也需要金融实训课程的建设,例如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平台。在国际金融学中,外汇交易非常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结算工具和手段都是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的。例如在外汇业务当中,学习到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业务的时候,可以针对两种业务的报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包括询价、报价、成交等过程。学生在模拟交易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外汇交易的流程,报价方法,存在的风险等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购买相关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合作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本地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与平台。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联系,并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学习,使得校内模拟实验可以进行到校外,并且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例如,在学习金融结算工具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商业银行实习,认识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相关金融结算工具,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见到这些凭证,而不是只限于书本知识。不仅可以使知识更加牢固,也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聘请校外的金融方面的专家或者金融机构、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开办讲座,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课本以外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现状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为社会服务。
四、总结
由于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方式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2]贺丽丽.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9):211-212
[3]史萍.在开放环境里改进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时代金融,2008(9):86-88
[4]张中锦.案例导向型方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6):77-80
[5]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2
[6]杜志丽.运用案例教学,深化创新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6):90-91
[7]徐建华.西方高校课堂生态研究的取向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8):153
篇8
近年来,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实践教学的目标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与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起步较早,教学目标体系明晰不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应达到哪些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如何衔接,通过哪些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才能达到各个目标,缺乏统筹的系统的思考,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快到实践教学时间了才临时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理论教学较重视,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学生对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也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
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认识的不到位,导致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只是简单地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割裂,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
虽然校外实践基地在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声誉和利用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并没有建立起稳定而高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要求有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实践教学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及技能不足,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制约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包括明确的实验管理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等。目前,有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有些高校虽然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多,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缺少关注或关注得较少,导致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管理,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一)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坚持系统性的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6]。因此,本研究将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确定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其次,基于已确定的目标体系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内容体系实现目标体系,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因此要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最后,构建保障体系,以保障上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最终落实。
(三)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校内和校外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两个场所,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专业实训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接受金融业务的各层次的培训。模拟进行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掌握,以及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金融企业的了解,提高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四)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金融业务知识竞赛、金融企业模拟招聘活动、金融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被设定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达到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条途径来实现,通过校内培养,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专业从业技能;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对金融岗位的感知能力、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系统的、渐进的、全面的提升。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详见图1。
(二)内容体系
目标体系的实现,需要构建能够达到不同目标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或环节。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可以开展点钞实训、计算技术实训、假钞鉴别实训和课程实训;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可以开展银行业务实训、保险业务实训、证券业务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校内和校外两条途径同时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体系
1.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管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实践教学经费计划等[7]。
2.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立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作和不断改进有重要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效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有提高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
(四)保障体系
1.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各种上机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们在真实市场环境下进行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公司、模拟保险公司、模拟期货公司的业务操作,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公司的实务操作,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不同层次的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在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建设紧跟金融业务发展步伐。另外,在金融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走出去,密切与金融企业的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得到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强化高校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包括高校和研究所开展的校所合作、高校和金融企业开展的校企联合等。要积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设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金融学专业要建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群,满足金融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和实习的需要。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使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实践学习实际,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为满足学生考取金融从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业方向中分别加入与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考试课程,等等。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03-02
近年来由于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批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倒闭或陷入经营困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与21世纪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传统的金融教育已显滞后,若不及早改革将可能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1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对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学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听课和记笔记,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严重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部分教师不能够把理论同当前学生们所关心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不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许多教师只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了金融这门学科是和实际紧密相联的,不少学校仍然只是课堂上在炒期货和股票、买保险和融资。
1.2 课程设置滞后,无法满足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传统金融学科课程设置都侧重于宏观的金融理论,而对于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却微乎其微。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金融学相关教材明显落后,不能反映经济和金融发展前沿的问题,严重滞后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滞后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科学,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4 考核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金融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根据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与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持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要求的金融人才。但当前在金融教学中,闭卷考试几乎是所有高校所有课程考核的唯一方法。且在题型设计上,也基本局限于对基本概念和教材条条框框的背诵。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引导学生死背概念与知识要点,结果是很多平时不用功的学生采取“考前突击”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那些平时善于创新和大力去探索新问题的学生的平时投入却不能得到一个公平、积极地评价,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金融领域将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流程式的,因而,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为主框架,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求将行业岗位标准引入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标准之中,实施“双证”融合;同时,将课程模块化或设置专业方向,并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以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和个性化培养的问题;并在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这种理念下的可以按以下方式实施:先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学生入学后再让学生先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然后同时进行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文化基础课以行动导向法教学为主并辅之实践性教学方法;然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以强化学生基础技能;然后再在学校一体化教室进行边讲边练的专业课教学,以训练学生的专项能力;然后再到虚拟实训基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2.2 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丰富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为此,金融学课程体系应包括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这两部分内容,且二者应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决定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所以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等“宏观金融”内容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需要充实“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同时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做 到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
2.3 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考核制度上,必须改变单纯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以课堂讨论,学期论文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积极性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实习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避免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试过关的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方式,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另外,增加学期论文与学年论文的考核力度,鼓励学生申报学生创新课题,形成多元化考核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以备更好适应就业需要。
2.4 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龄的逐渐增长,丰富了在理论方面的教学经验。但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许多教师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思想也有故步自封倾向。时间一久,就会跟不上时代变化,教师思想的僵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力。因此,需要学校从外部改善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多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及时接受新知识。另外,可通过特聘等形式聘请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一定的授课任务,实现教师层次的立体化,这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务及金融环境发展的最新情况,并根据需要设置自己的学习规划与就业计划。
2.5 优化校内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职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建设要考虑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2]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曾康霖.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1.1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仍将大部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远大于实践课程,导致实践教学无法保证应有的分量。另外,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仍以简单的课件讲述为主,缺乏对实际操作过程的展示,导致学生不能将所讲述内容运用到实践当中;而部分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认为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低,不认真对待上课或课后内容,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1.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向工作应用方向延伸的环节,应包含能够满足金融人才需要的实践内容,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实践教学范围内容仍比较单薄,体系仍不完善。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上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学生进行运用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从而难以形成对金融实习实践的全面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各个实践环节依托于理论环节存在,缺乏相互联系,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
1.3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不足
由于金融学专业领域较广且具有较高的实务性,实践项目较为丰富且更新发展快,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设施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建设金融实验室,购买更新金融学实践教学设备,来保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都难以建设相对先进的金融实验室,不能购置充足的符合当前金融交易的教学设施、实训软件等,加上实验设备容易故障,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维修制度,导致不能给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与金融企业机构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加之金融企业业务具有严谨性、熟练性、保密性,高校难以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金融机构实习,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可能由于缺乏实习监督老师而使学生不能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无法达到实习目的。实践教学设施不足、落后,缺乏实践基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1.4缺乏“实践型”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具有真正的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大多数金融专业教师学历较高,也有出色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但并不是从金融机构企业中回到学校,因而缺乏从事金融行业的经历和背景,缺乏金融业务实践经验,这是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的一大难点。由于缺乏金融实践经验,且迫于教学与科研的压力,金融专业教师往往不擅长或不重视实践教学,因而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介绍理论知识部分较多,实际操作演示部分较少,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指导。虽然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开办讲座,向学生讲述工作经历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学生对讲座的不重视,以及讲座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衔接性较差,从而不能弥补这一缺陷。“实践型”教师的缺乏使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
2关于加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2.1提高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理解。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起步较晚,也缺少足够的重视。各高校应提高对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思路,在保证理论基础完整的前提下,切实增加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积极建设各项教学设施,发展实践基地,使金融实践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作用。另外也要增强教师、学生对金融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践课程的严谨性,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授课,让学生明白实践能力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实践教学课程。
2.2构建完善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核心。先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确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再以目标体系为基础,建立内容体系,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最后建立考核体系,来检验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正确性及确保它们的最终落实。
2.2.1目标体系
将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作为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支目标,将每一个分支目标融入其相匹配的培养阶段,通过完成各个阶段性分支目标来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根据培养过程,建立四个渐进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完整的金融理论基础及对金融工作的一定认知度→增强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及处理能力→了解金融业务→提高金融工作岗位实践能力。
2.2.2内容体系
金融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根据目标体系中的阶段性目标展开。第一阶段,进行关于金融实践的理论教学,保证学生能够打好理论基础,并适当开展相应的基础实践活动,如金融交易计算训练、证券投资基础分析训练、财务报表基础分析训练等,同时邀请金融从业人员授课,增加对金融工作的认知度。第二阶段,加强对金融知识理论的实际运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金融现象的认知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可通过课堂汇报讨论,组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来进行。第三阶段,通过学校金融实验室来模拟重要的金融业务,如银行存款业务、股票期货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并组织金融业务经验交流活动,保证学生对基础金融业务有初步的了解,为金融企业实训打下基础。第四阶段,校内方面进行金融机构企业从业培训,模拟招聘训练,校外方面向学生提供在金融机构企业实训的机会,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将各个教学阶段、各个教学科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使每个阶段教学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性,保证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并且全面的提高。各个实践教学科目也应前后呼应,避免出现各自独立、缺乏联系的情况,同时减少重复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2.3考核体系
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建立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系统,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制定质量标准。根据每一门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标准,来评价该课程及授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成效等,保证每一门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课程及授课教师进行监督,督促课程整改,保证课程效果。另一方面,应改进对学生实践水平的考核方式。在不同的实践教育阶段开展相应的考核形式,减少传统笔试所占分值比例,增加实际业务操作、平时上课参与情况、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成绩的比例,或是开展课题设计等创新性考核方式,这些方法都能使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系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真实地衡量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效的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3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专业不仅范围广,而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应用性,再加上设施更新速度快,其实践教学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金融实务训练,培养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各个高校应增加建设资金投入,积极完善金融实践教学设施。应建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要求的金融实验室,引进当下较为流行的实务工作软件,模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企业的操作环境,使学生真正体验实务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为实习乃至招聘打好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管理维护制度,加快实践教学硬件、软件的更新速度,降低实践教学设施的故障率,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与各种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了解金融机构企业的需求并开展相应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2.4建立“实践型”教学团队
- 上一篇:街道招商引资工作思路
- 下一篇:会计专业见习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