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的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专业的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专业的主要课程

篇1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

素质教育环节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四、优化新疆金融学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

金融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元化、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原则,调整新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中存在的通识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宏观课多,微观课少;定性课多,定量课少的结构状况,增加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微观课程和定量课程的设置。

(二)增加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

结合新疆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势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增加学生自由选择金融专业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结合国家中亚发展战略及新疆与中亚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所提出的对中亚金融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中亚经济、金融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对中亚经济、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的认识,总结中国及新疆与中亚经济活动的规律、特点及风险等。

(三)增加微观及数理金融课程

根据新疆金融机构的需要,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增加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外汇交易与管理和跨国银行管理等微观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应当在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加大数理金融、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及风险预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对经济、金融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基础及语言素质教育

篇2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篇3

[关键词]财务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02-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许多学校根据需要设立了财务学科,其中建立和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学科、课程三大体系,是总结财务管理活动规律和实践经验的关键。当前财务学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逐渐在各大院校开设。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探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并分析该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问题。

一、财务学科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所以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因此,无论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都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学科存在的不足

1、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一般情况下是在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等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是表现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仍然表现为会计专业的特点或者具有会计专业的很多痕迹,无法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在有些院校中还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财务管理专业大大不符。另外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备财务管理实践的教师,无法将财务管理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流于形式,表现在:第一,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师,很多教师大多是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师或从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第二,财务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第三,虽然很多大学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多数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较少。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此外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财务学科的设计思路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容易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财务管理知识层次的规定性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由初级到高级、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推进的。所以财务管理学可以划为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专题等。

3、财务管理环节的规定性

财务管理表现为一个循环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学可分为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等。

4、与认证教育课程接轨

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一方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开设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相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

四、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从事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缺少色彩,不同人员进行的财务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往往都带有各自学科内容。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许多院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而不是本专业能够开什么课程出发,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上差别很大,阻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明确三个问题: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特质才能够代表教育价值取向?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能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战略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必修课应包括: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投资学、财务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跨国公司财务、公司价值评估等。

五、结语

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一是以综合案例的形式加以体现,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开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纳税筹划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知识专题讲座等课程;二是开设沙盘实验课程、企业报税课程、操盘手训练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以满足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志辉.优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才智,2008(1).

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非金融专业;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沈军.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2).

篇5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3+1”培养模式 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篇6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是主要的内容,而且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为了发展扩大了规模。为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提高我国的金融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开始培养金融专业的人才,不但如此还专门成立了金融学校,或者是在校内增加金融课程。以我省为例,我省与俄罗斯相邻,因此省内培养的金融人才也是针对对俄贸易上。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对俄贸易中的金融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金融;人才;对俄贸易;金融专业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有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在世界金额市场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始培养金融人才。一般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经济学模式;另外一种是商学院模式。而且学校的等级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学校的等级相同,培养学生的方法不同,学生的能力也有不同。

一、培养金融人才出现的问题

1.模式不同,定位模糊我省在定位金融专业的时候,界限模糊,这是因为国外在发展金融上有两种方式,受不同方式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对于金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是将金融划分到学校的经济学院,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宏观的金融问题。但是如果金融被划分到校内的商学院,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研究的金融问题主要是微观的金融问题。尽管在定位上有不同,但是在定位上还是坚持着共同发展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也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

2.金融人才供需不协调现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以上开设院校已经非常普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人才培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金融人才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是相关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比例较多,而创新型、国际化、管理型、技术操作实践型人才培养比例偏少,这种现象导致二种后果:一是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二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现代大学一个新型的办学理念,它与研究型与学术型有区别,高校将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变化。因此将培养的目标转化。(1)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使用社会的发展,能够清楚社会的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而且在处理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有较强的能力。其他方面还包括,能够在实践中显现出超水准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好,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金融市场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金融市场不是是针对国内,也要面向世界,而我省的特殊位置,决定了金融人才还要掌握基本的俄语,方便在市场上交流,除了俄语还要有其他的外语能力,一般是使用英语,并且要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金融市场要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跟多的财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合作的意识。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培养的学生也要有创新的精神。(2)合理设置课程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的内容分化,注重实用性与实践,金融专业学生的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在安排公共课程的时候,要调整课时与学分,非专业课的课程不需要太多,其学分所占的比重也不要太大,将金融专业放在重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都要增加,最好能够做到两者相结合。要强化专业知识,突出实训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案例引进。如果学校的实践课程增多,就要相应的调高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3)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设计课程、对课程进行实践、参与到专业的实践中,最后毕业设计。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市场等。除了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外,在校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培训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金融人才开讲座或者当临时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分享经验。(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的金融学教师都是本专业的学生,在留校后担任教师。从掌握的理论上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也有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力比较弱,而将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很多的学校开展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就是教师即掌握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可以去金融企业聘用有经验的员工,让他们回归学校作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者是让教师在假期中,去各个企业学习,参与实践,感受课本外,真正的金融市场是怎样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教学有利。

2.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市场对负荷型的人才要求多,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可以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获得本专业外的第二学历,使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1)国内外产生与发展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古希腊的教育观中出现,后来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校长发表有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文章,将这种模式由意识转为现实。而我国是在21世纪出才有了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意识,之后有关的人员将这种理念整合并且集中的探讨。(2)课程设计复合型人才的设计课程主要有几个内容,设置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分基础课、综合课、方向课以及实践操作课。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其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在总课程的4/5。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是主要学习还是辅助学习在学习一些必修的课程时,也可以自主的选择其他的课程学习。复合型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希望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实践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经过基本的知识学习后,都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为了巩固知识,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的方式与上文提到的一样,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的市场中,锻炼自己的金融技能。也可以是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去学习,真正体验金融市场的行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人的工作内容。(4)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内的教师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真正的金融市场并不熟悉,这部分的缺少,也影响了教学。因此必须对这类教师改革,将教师的队伍优化。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了使金融市场能够稳定,国家以及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益,就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重点。(1)培养目标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面向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人才的德智体美都要全面,首先人才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其次要有能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要求也高,而计算机等非本专业知识,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必备的内容也要熟练的掌握。现在很多的学校对于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分期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去国外的大学,在学生的交流中,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有不一样的了解。(2)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在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但金融专业核心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必须优先照顾。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中西相容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我国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对于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提出几点建议。全国的高校在都把培养金融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学习的支持与培养,能为社会输送金融人才,文章中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培养金融人才的学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国顶尖DBA进人携手SAIF启动全球金融DBA[N].第一财经日报,2012-09-20.

[2]杨新春,吴艳.现代职教体系视野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4).

篇7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篇8

相形之下,我国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方面却出现了明显滞后的局面。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的观念。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素质不高,尤其岗位实用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差太远,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产生很大影响。

1.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二是是教育教学模式不合理,致使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素质不高,尤其岗位实用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差太远。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都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认识不明确统一。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该专业是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的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

具体来说,投资与理财专业教学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内容形式单一。目前,金融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永远大于“研发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企业,其岗位设置的层次特点来看,目前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操作应用型一线员工,如营销岗位,并不要求员工具有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

(2)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3)实践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不健全。一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实习督导老师和机构督导老师,实习的机构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均存在问题,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以解决。

2.解决方案

从教育本质功能来看,高职教育主要体现三个功能:1.生存技能的培养功能。2.塑造精英的进化功能。3.培养使命的信念功能。这三个功能的实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基于这三个功能,笔者提出以下想法:

(1)教学计划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突出投资与理财专业特色,使之贴近行业的需求。根据金融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设置课程门类、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利用职场化的情景教学,通过选择学生受益面较大的行业及操作性较强的产品为实践对象。引入企业运作模式,为学生建立—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并通过建立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考核和绩效考核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要明确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应当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银行市场营销、银行风险管理等工作;能够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的中级专门人才。

(3)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带学生们到企业参观,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投资与理财专业今后发展应强调实用型、创新型,进一步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等,以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投资理财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方向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的相关职业主要有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证券经纪人、证券投资分析师、银行投资理财顾问、会计等。这些职业均需要资格证书,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注册投资分析师、注册理财规划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工程师、特许财富管理师、投资管理、理财产品开发人员、注册会计师、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这些职位绝大多数都与投资理财有着较深刻的业务联系,受过系统和严格的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培养的人才,才能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各类金融人才均缺口巨大,需要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有的放矢。

篇9

关键词: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72-02

课程是教学之本,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学建设,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商科院校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出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对优势的金融工程人才。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设计适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了解国外名校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和借鉴,是摆在我国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作为金融工程学科的发源地,其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准也是世界上公认第一。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放在硕士层面进行培养,并且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或商学院。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排名前20的学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并且Hass商学院是美国唯一一个在商学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而Hass商学院授予毕业生的金融工程文学硕士学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与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学授予的数理金融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学硕士的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对理论的要求偏低,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讨论、金融创新成败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均为较实用的课程,而这些实用类课程的设置将会使其培养的学生更易适应将来的工作。也许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者统计学的高深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课程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并且强调了案例教学,所以学生毕业后还是可以较好地适应在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美国Hass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学这一点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别薄弱,这可能和我国金融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滞后有关。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实际运用将大大增加,这为我们发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应该根据我国的金融工程实际运用的发展状况随时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学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其对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国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开展较晚,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师资状况来看想迅速在理论研究上获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法,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运用,开设比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而对于我国目前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主体这一国情,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信贷管理、投资银行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这样所培养的学生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浓厚的商科学术氛围和商学院氛围,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参照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Haas商学院MFE项目的课程设置,应侧重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1.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

从金融工程的内涵来看,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因此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应用性特点,我们在开设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理论传授或学术研究目的,而是服务于金融工程的应用性,因此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在实践上的应用性。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

技术创新问题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讨论的“永恒课题”。创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它包括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各种创造性方案的配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重要使命。为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虽然金融工程是以数理模型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单纯地看成是数学游戏,学校可以开设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减少课内时相应增加课外时;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设置提高类课程。

3.“博”与“专”相结合原则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学科特点,其所涉猎的范围极为广泛,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广,我们要想在四年本科阶段对其所涉学科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还应结合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即侧重某一个培养目标,从而体现“专”的特性。比如,可多开设一些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根据当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和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笔者认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模块的课程:一是理论基础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二是专业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内容应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场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计算机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数学与统计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2.课程设置方案

由上述课程设置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该课程设置方案充分体现了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则:突出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和博与专相结合原则,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和独立性,为商科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平,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4-76.

[2] 唐菁菁,谭春枝.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9,(1):53-56.

篇10

论文摘要:金融学实验教学,不但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方针上存在“认识偏差”;发展上存在两大“瓶颈”,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高校推动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前言 

 

居于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具有第一和持续的推动作用。实现金融的这种推动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同时具备足够能力抵御内外因素的扰动,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高素质的金融人员,最终来源只能是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才,才有可能创造出强大的金融业。进而只有依赖强大的金融业,在当今金融一体化与国际化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金融人才,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亦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中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更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原因有三:纯粹的金融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最终要回归实践,而实验教学。则是沟通二者的一道重要桥梁,此其一;在金融实务界,金融技术与业务,更凸现其重要性,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的“产品”,主要面向金融实务界,而非纯粹的理论界,此其二;最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实务人才。所有这些都表明,金融学的大学教育,除了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之外,实验教学需要大力超前发展。 

然而,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我国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恰好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认识偏差”,二个“瓶颈”,三个“实践过程失衡”。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偏差 

 

传统意义上,金融学属于文科性质的科学;然而事实上,尤其是在当代意义上,金融学更属于一门实践科学。金融学。并不如历史与地理,或者语言与文学,属于纯文科性;它的学科应用性质更决定了其实践性。金融学面对的金融业,技术性非常强,无论是从银行到保险,还是从证券到信托,无一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性与操作性技能。这种实践技能,本身就是金融职业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 

有鉴于此,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理论与操作性实践的并重。然而从我国金融学专业的教育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并重。对于实现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存在巨大的认识偏差,即金融学作为文科专业,实验教学并不重要。或者至少重要性不如理论教学。这种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实验教学仅仅是作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既没有作为单独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也没有单独的学分要求。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国内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教学这一块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予以系统规划。 

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投入极少。随着我国对高素质金融人才需求的剧增,开设金融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但是实验教学这一块的投入并没有到位,相反不少高校把金融学专业看成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一个好专业。就笔者所了解的几所“211”重点大学而言,金融学专业教育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但是整个实验室的配套以及后续资金投入相对严重不足。这种结果则是,虽然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特有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这种认识偏差以及上述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下面的“瓶颈”。 

 

三、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两大瓶颈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两大“瓶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无疑是两个重大的阻碍因素。 

第一个“瓶颈”是,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通行的高质量教材。前面已经述及,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成为培养方案中的正式课程,全国也极少金融学实验教科书。相反,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等课程,都有专门实验大纲与指导书。金融学专业的现状是,它没有全国规划的实验大纲与教材,相关教师只能“无米之炊”。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普遍依据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解,进行教学大纲的编排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编。以《外汇市场业务》为例,真正符合大学教学的高质量教材暂时还没有。这个“瓶颈”的后果是,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科学可行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教师的主观性成分较多。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更为严重的是,降低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不太理想的尴尬局面。 

第二个“瓶颈”则是,高校普遍缺乏金融学专业的专任实验教师。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有着与理论教学不同的规律,从而也需要有不同背景与技能的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但是从目前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的金融学教师普遍理论化偏强。而实验技能较差。承担金融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承当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人员。例如,《银行信贷》的实验,则由该理论课程的教师担任。其他相关实验教学内容,也大抵如此。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模式,无疑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职业背景不同,相当部分教师并不适应这种双肩挑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学对教师的人行门槛比较高,例如“211”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基本上进不去,也不可能承当教学任务。从而,有实践背景,但如果没有博士学位的金融界人士,也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实验教师。最终,大学的教师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来源于实践部门的人员奇缺。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调研,90%以上的金融学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来没有在金融界工作过。这个“瓶颈”与上面第一个一样,也降低了金融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四、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三大失衡 

 

除了上述问题,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三大失衡,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导致金融人才培养不尽人意。 

第一个失衡是,注重个体而非系统。金融学实验教学零散分布于各门课程,而非整合在一起。当前各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把实验教学混排在理论教学之中。例如,证券投资课程,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一周,或者两周之内集中进行。又如。外汇市场业务课程,教师先做理论性的教学,或者基本知识的教学,然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金融学人才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培养。学生得 到的金融实验知识与技能,只有孤零与散乱。同时,由于各门理论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从而学生也只能在不同学期参与实验教学。这种安排,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教学的互相补充与促进的强化效果。结果则是,学生对实验教学,对金融学的综合技能依然缺乏完整统一的认识与训练。 

第二个失衡是,注重浅层次,欠缺高层次。实验内容只注重简单操作,而缺乏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应用。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校内大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取金融实践技能,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因而各高校更倚重建立金融实验室,用以培养既具有理论金融知识。又拥有金融实践知识。并能很快适应金融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会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而非金融业的实践操作。譬如,银行会计课程,高校利用相关软件,让学生知道银行业会计的基本处理程序。至于面对一项银行业务,该如何具体操作,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与训练。这表明。这种实验教学,充其量属于金融实验教学的浅层次。高层次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在浅层次之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理论指导之下的实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完全弥补金融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通病。 

第三个失衡是,注重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或配备。金融实验教学,不但需要一流的实验硬件设施,例如足够数量的电脑以及通畅的网络设施,更需要相应的教学软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基本上都能配备当时最高水平的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明显滞后。金融教学软件的来源渠道有两个:自我开发与商业购买。自我开发,对于金融学专业方面的老师而言,可以说勉为其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因为,对于大型专业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而且需要一个编程的团队,专门进行开发与研究。显然,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同时,软件开发,非一朝一夕所成,耗时巨大。显然,这也并适合于自我开发。由此,商业购买也就成为一条退而求其次的可行选择。然而从实际应用而言,商业软件的使用并不十分顺畅。这其中的原因是,商业开发人员难以满足既懂计算机编程,又兼金融理论与应用实践知识的综合要求。最终,高校花数十万购进的软件,并不是非常适合实验教学所需。同时,软件如果一旦使用不畅,或者出现问题,更新修复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软件之间,也基本上属于条块分割。这既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投入。后者对于文科专业发展失衡的高校而言,显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建立金融实验室以后。每年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尤其是更新软件,提高软件水平的投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五、创新金融实验教学,提高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鉴于上述问题,为了着力提高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尤其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纠正认识偏差,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在纠正这个偏差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大学专业水平时,应把实验教学列入重要的考评指标;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金融学学科设立与建设尤其是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中,把实验教学列为重要的参照指标。此外,提升金融实验教学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也是助推实验教学地位的重要途径。例如可由教育部牵头,各个高校每年轮流举办全国金融实验技能大赛,以此促进实验教学的社会影响,并由此获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关注,才有可能在日后金融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给与重要的政策扶持。 

第二,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制度建设。由教育部牵头成立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金融学实验教学大纲指南,全国高校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各自的详细培养方案。根据这个指南,今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指引的主要内容至少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的实验室建设最低标准,标准的软件要求,师资的培养与实施,综合考评,持续的软硬件设备投入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引,彻底扭转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育的分散、无序、无标准的状态,最终提升实验教学的标准,并实现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飞跃。此外一件急迫的事是,组织专家编写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指导书。有了这个指导书,金融实验教学也就有了标准与方向标。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金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落实到是否有合格的实验指导老师。由专任老师负责金融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创新金融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举措。专任教学的来源,路径有两个。一种方法是,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之上,再把这些教师进行相对系统的实验教学培训。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业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人才。对这种人才;再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与实验学的培训。 

第四,实施全面平衡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前面分析到的“失衡”,都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软肋,高校需要彻底扭转。对于第一个失衡,按照本节第二条的建议,高校可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专门归类到两门课程:微观实验学与宏观实验学。各门理论课程,只负责理论课内容的教学;实验内容,整合到这两门课程中。就微观实验学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汇市场业务、保险、银行会计等;而宏观实验学,则应该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等。对于第二个“失衡”,高校应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实验内容,会使用金融模拟软件;高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各种不同经济环境与业务情景,“量体裁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确定实验内容的处理流程与对策。譬如,面对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国际金融与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帮助其设计外汇风险的管理对策,并制定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报告。对于第三个“失衡”,高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外购教学软件时,严格选取软件开发商,并委派实验指导专任教师前往软件公司蹲点。如是才能确保所购软件能够量身定做。以便适合金融业的实验教学要求,避免软件购置后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需要定期更新软件,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及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只有软硬件的不断更新以及拟合,金融学的实验教学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而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实现。 

 

六、结束语 

 

金融学实验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目前,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普遍建立了金融实验室。然而,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而言,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金融学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认识偏差”;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存在两大“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缺少胜任金融学实验教学的专任教师;除此以外,还存在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