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性投资范文

时间:2023-03-20 05: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权益性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权益性投资

篇1

一、美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12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5)=300000元。账务处理为: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30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公允价值的变化额为100000×(8-6)=200000元。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账户是虚账户,其余额反映在损益表中。

⑤2004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100000.

(2)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甲公司使用公允价值法

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会计分录同②。

⑥2002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300000,贷记: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300000.

⑦2003年12月31日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每期末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的累计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

⑧2003年1月20日出售证券时,借记:现金600000,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1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证券销售已实现利得200000.

(3)若美国公司购买证券后未进行分类,SFASNO.115规定每期末需对投资证券重新分类。若交易行证券转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则损益表中已确认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不再调整,只是变更年度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化时变换账户名称。

⑨记录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化时,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20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00000.

⑩若可供销售证券划为交易性证券,则在变更年度应将已记录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通过下列分录转记到损益表中,并记录公允价值变化。借记:未实现的持有损失/损失300000,贷记:重新划分权益性证券已实现利得300000.

2、若美国公司运用成本法,则对投资的核算如下: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因为2001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股利收入为400000×20%=80000元,借记:现金120000,贷记:股利收入8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40000.

2003年乙公司未分配股利,甲公司不做帐务处理。

3、若美国公司选用权益法,则进行如下的投资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会计分录同①

2002年12月31日实现投资收益,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2002年12月31日取得股利时,借记:现金20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120000.

期末,由于取得投资的成本高于在乙公司净资产中所占份额,应将此差额(50万-200万×20%=10万)分配给资产及商誉。假定8万分配给未记录商誉,摊销期限20年;2万元分配给低估的固定资产,摊销期限5年,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8000,贷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8000.

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

借记:普通股票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二、中国上市公司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对购入的权益性证券,按照下列投资决策选择投资核算方法:第一,投资权益性证券是否作为剩余资金存放形式,不以控制被投资单位为目的?如果是,则按短期投资核算,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否,则考虑投资是否是为了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第二,如果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权益法;如果不是为了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1、购入的证券作为短期投资时,初始价值按成本计价,每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短期投资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1年12月31日收到股利时,借记:现金120000,贷记:短期投资120000.2002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8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003年12月31日成本(每股5元)低于市价(每股6元),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③2004年处置此投资时借记:现金600000,贷记:短期投资38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2、若选用成本法,则进行下列核算:

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2002年12月31日,因为2002年度乙公司的净收益400000元小于支付得股利600000元,所以甲公司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0×20%=80000元,收到的股利小于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差额(120000-80000=40000)冲减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账务处理为:借记:现金12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40000.

3、若选用权益法,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2002年1月5日取得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500000,贷记:现金500000.

②2002年1月5日记录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100000.

③2002年12月31日确认实现的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80000贷记:投资收益80000.

④2002年12月31日,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每年摊销100000/10=10000元,借记: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0000,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10000.

⑤2003年12月31日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00000-400000)×20%=220000,账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20000,贷记:投资收益220000.

三、中美对权益性证券会计处理的异同

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得出:除了所使用的账户名称不同外,美国和中国运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对于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同,并且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也相同。下面比较两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差异:

1、美国和中国对权益性投资的分类不同。我国将普通股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价,期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有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若不存在对被投资单位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美国未进行长短期投资分类,而将权益证券分为交易性证券和可供销售的证券。若对被投资单位存在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购入证券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采用成本法;若不存在重大影响且公允价值容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法。

2、权益性投资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我国将短期投资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中,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列入利润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投资中列示。美国将交易性证券列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在损益表中列示;若可供销售的证券期望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期内变现,则将其列入流动资产,否则列入非流动资产,可供销售证券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损失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中列示。

3、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不同。对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短期投资或短期投资变更为长期股权投资,我国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而美国SFASNO.115要求在每期末对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可供销售的证券可变更为交易性证券或相反,并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

4、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不同。在使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我国对低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或未计的商以及高估被投资单位资产所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采用统一的摊销期限摊销于每期的投资收益账户。而美国将股权投资差额分配于资产和商誉或都分配商誉中。

5、非现金方式取得权益性投资,其初始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对以非现金资产抵债或以应收账款换入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非货币易换入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而美国对非现金补偿方式取得投资,投资成本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

篇2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性投资; 共同控制; 重大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8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101-03

一、引言

近年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做了较大的修订,其中2014年对第2号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修订使会计行业的财务处理产生了一些分歧。根据新修订的第2号准则《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的“子公司(控制)、合营(共同控制)、联营(重大影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通过新规定可以发现,“非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活跃市场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投资”(下文简称“三非”)将不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新准则将企业参股偏少的权益性投资排除在外,此类参股偏少的权益投资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将面临不同的选择;同时,与此相关的各种股权投资的份额变化也将面临不同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重点探讨了该“三非”类权益投资与“控制或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非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投资初始与后期计量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针对这种“三非”权益性投资,初始计量中的成本确定原则是,有公允价值的则按公允价值计量、若无可靠公允价值则按成本计量。至于初始计量归类毫无疑问属于金融资产。综合会计准则第22号可以看出,此类权益性股权投资分为以下三类情形,并分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非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下文对此简称为“三非”权益类投资)且活跃市场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按照现在2014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规定,将无条件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成本初始计量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将面临两种选择:其一,若后续该“三非”权益性投资有公允价值,则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二,若后续该“三非”权益性投资依旧在活跃市场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按照第22号准则规定以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但需要披露其中无公允价值原因。

2.“三非”类权益投资但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企业在购入时就确定短期的获利性目标,并不准备长期持有而是短期内在二级市场再次售出,此类“三非”权益投资按照第22号准则需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的相关成本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每个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同时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处置时获得的收益计入“投资收益”。

3.“三非”类权益投资但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企业在购入时相关持有意图或期限尚未考虑周全,则此类“三非”权益投资按照第22号准则需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区别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是购入时相关的交易费用支出作为公允价值的一部分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每个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按照新准则规定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非此前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待后期处置该资产时,收到的价款扣除账面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支出后的余额计入“投资收益”。最后还需要将此前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部分转入“投资收益”,一并确认该项资产的增值情况。

对比三类“三非”权益性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来看,主要的区别在于:初始计量时交易费用的归属;后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归属,一个计入当期损益,一个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时计入投资收益。下文重点探讨“三非”类权益投资与“控制或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之间相互转换的账务处理程序。

三、增持至“控制或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权益性投资的账务处理

(一)“三非”权益性投资增加持股至“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针对此类权益性投资的持股份额变化导致的账务处理变化将面临适用会计准则的变化,为此带来的账务处理难度不言而喻。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转换后则需要按照第2号会计准则规定,利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确认工作。其一,若期初“三非”类权益性投资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转换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初始计量将由两部分组成:此前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该日的公允价值和本次投资成本;若转换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此前的账面价值有差额,该部分计入“投资收益”。其二,若期初“三非”类权益性投资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初始计量将由两部分组成:此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该日的公允价值和本次投资成本;若转换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此前的账面价值有差额,该部分计入“投资收益”;与此同时,之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要在该日一并转入“投资收益”。相关账务处理见案例1(本文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公司2013年10月20日以179万元在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的8%股权,不具有重大影响,且购入时持有意图及持有期限均不确定。2013年12月31日,该股权投资公允价值197万元。2014年3月8日,甲公司继续在二级市场购入18%的乙公司股票,所有相关支出合计285万元,28%持股,此时具有重大影响;同时,此前8%的股权投资公允价值218万元。相关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文同此,不再赘述)。

分析:本例题甲公司在2013年的权益投资属于较小影响计入金融资产核算的投资,但2014年甲公司又追加了投资,而该投资因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因此核算应从金融资产的核算改为由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2014年3月的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应该按照追加当日持有的原股权8%的公允价值加上285万元支出进行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3月进行权益法核算时,应考虑到追溯调整,2013年持有8%的股权时,就应考虑到增加日的公允价值变动,其变动计入相应的投资收益,即218-197=21(万元)。

1.2013年10月20日购入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账。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乙 179万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79万

2.2013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乙 18万

贷:其他综合收益――乙 18万

3.2014年3月8日持股增加形成重大影响。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乙 503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乙 179万

――公允价值变动――乙18万

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85万

投资收益 21万

4.2014年3月8日将此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18万元转入“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乙 18万

贷:投资收益 18万

(二)进一步增加持股至“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在此情形下,此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将从权益法再次转换成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若此前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进一步转换成控制性权益投资的话,转换日处理类似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均是以成本法进行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但并不会将公允价值的变动有关部分在转换日计入当期损益科目。若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类似,不过此前累计的其他综合收益仍需转入“投资收益”。详细见案例2。

案例2:接案例1,若2013年乙公司共实现净收益 5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50万元。而在2014年1月1日,甲公司又通过举牌支付738万取得乙公司42%的股份,形成控制。假设2014年1月8日至12月31日,乙公司实现净收益350万元,其中10%用于提取盈余公积。

1.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按照权益法确认相应的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 154万

贷:投资收益 140万

其他综合收益 14万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权益法增加的14万元,在本例中将不再处理,而是在最终处置时进行处理。

2.2014年12月1日,继续追加投资形成控制权,则需要按照成本法后续计量,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乙”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乙 738万

贷:银行存款 738万

3.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面价值调整,按照甲公司持股28%的比例予以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乙 98万

贷:投资收益 88.2万

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 9.8万

四、减持至“三非”权益性投资的账务处理

(一)“控制”权益性投资减持至“三非”的权益性投资

若一企业对另一企业的控制性权益投资,通过减持至“三非”类权益性投资,同样账务处理适用的相关会计准则则由此前第2号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转换成第22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转换当日,按照此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计量的账面价值与该日的公允价值差计入“投资收益即可”,具体账务处理见案例3。

案例3:A公司在2013年2月4日,通过二级市场举牌购入B公司84%股份,相关支出成本合计为3 130万元,B公司2013年2月4日至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合计483万元,次年三月经董事会决议股利98万元,以现金方式支付。2014年5月28日,A公司从战略角度考虑,在二级市场卖出持有的76%B公司股份,合计净收入为3 201万元,剩余8%股权不具有重大影响且A集团公司持有目的不明,当日该部分股份市值841万元。

1.2013年2月4日3 130万元购入的84%股份,以实际取得成本入账,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3 130万

贷:其他货币资金 3 130万

2.2014年3月宣布现金股利:98×84%=82.32(万元),计入“投资收益”。注意,由于以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故2013年2月4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净利润A公司并不入账。

借:应收股利――B 82.32万

贷:投资收益 82.32万

后续收到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82.32万

贷:应收股利――B 82.32万

3.2014年5月28日,A公司从战略角度考虑,在二级市场卖出持有的76%B公司股份,合计净收入为3 201万元。处置过程中,需要确定“投资收益”:3 201-3 130×76%=822.2(万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3 201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2 378.8万

投资收益 822.2万

4.最后8%的剩余的长期股股权投资由于持有意图不明则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部分计入“投资收益”,而非其他综合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B 841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751.2万

投资收益 89.8万

(二)“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权益性投资减持至“三非”的权益性投资

此种类型随着持股比例的减持,应由适用的第2号准则权益法后续计量转化为参照第22号准则来进行处理。转换日,相关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最后剩余部分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情形与本部分1类似,详细举例见案例4。

案例4:A公司在2013年2月4日,通过二级市场举牌购入B公司24%股份,相关支出成本合计为2 130万元,B公司2013年2月4日至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合计329万元,提取15%盈余公积;2014年3月宣布发放现金股利100万元。2014年5月28日,A公司从战略角度考虑,在二级市场卖出持有的20%B公司股份,合计净收入为2 108万元,剩余4%股权不具有重大影响且A集团公司持有目的不明,当日该部分股份市值300万元。

1.2013年2月4日2 130万元购入的24%股份,以实际取得成本入账,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B 2 130万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 130万

2.2013年净利润按照权益法后续计量,故需要确认投资收益与所有者权益的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329×24%=78.96(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B 78.96万

贷:投资收益 67.116万

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 11.844万

3.2014年3月宣布现金股利:100×24%=24(万元),计入“投资收益”。由于以成本法后续计量,故2013年2月4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净利润A公司并不入账。

借:应收股利――B 24万

贷:投资收益 24万

后续到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4万

贷:应收股利――B 24万

4.2014年5月28日,A公司从战略角度考虑,出售所持有B公司的20%股份,获得2 108万元。需要确定“投资收益”:2 108-(2 130+78.96)×20%/24%=267.2(万元);同时需将此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转入“投资收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 108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 1 840.8万

投资收益 267.2万

借:其他综合收益 11.844万

贷:投资收益 11.844万

5.最后4%的剩余的长期股股权投资由于持有意图不明则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部分计入“投资收益”,而非“其他综合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B 300万

投资收益 68.16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 368.16万

【参考文献】

[1] 吴保忠,孙丽娜.持股比例变化的权益性投资会计处理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9):103-106.

篇3

一、合并方以支付现金等方式作为合并对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上述准则的理解有几个地方需注意:

1.合并日,是指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该日期是确定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基础。也是准确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前提。

2.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是指合并后合并方在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中按持股比例享有的份额。即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3.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依次调整资本公积(仅限于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部分再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如为进行企业合并而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合并方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确认金额。即上述费用均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5.账务处理可总结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持股比例)”、“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科目,贷记相关资产类科目(账面价值);借或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上述借贷差额)”科目。

二、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

《准则》规定: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该部分理解与上述第一点有相通之处,但要注意的是合并方为企业合并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按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时,要求合并前合并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如果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不相一致,应当首先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以调整后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基础,按合并方的持股比例计算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A公司和B公司同为甲公司所控制的两个子公司,2008年2月26日,A公司与B公司达成合并协议,约定A公司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银行存款作为合并对价,取得B公司80%的股权。A公司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 1 8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0万元,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付出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为1 000万元,已摊销金额为200万元,未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付出银行存款的金额为2 500万元。2008年3月1日,A公司实际取得对B公司的控制权。当日,B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总额为5 000万元,A公司“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余额450万元。合并中,A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等共计65万元。

分析:A公司和B公司在合并前后均受甲公司控制,通过合并,A公司取得了对B公司的控制权。因此,该合并可判断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对价。合并日为2008年3月1日。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应为:5 000 ×80%= 4 000(万元)

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为4 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 800-200-400=1 200(万元);无形资产:1 000-200=800(万元);银行存款:2 500万元。

上述初始确认金额与合并对价之差4 500-4 000=500(万元),应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但题中A公司该账户余额仅为450万元,故不足部分50万元应冲减盈余公积。

故账务处理为:

1.将参与合并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2 000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000 000

累计折旧 4 000 000

贷:固定资产 18 000 000

2.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40 000 000

——累计摊销 2 0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4 500 000

盈余公积 500 000

贷:无形资产 10 000 000

固定资产清理 12 000 000

银行存款 25 000 000

3.支付直接合并费用:

借:管理费用 650 000

贷:银行存款 650 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8[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工程投资管理;全过程控制

建设工程投资的管理与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承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应地,工程投资的确定与工程建设阶段性工作相适应,一般分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四算两价)。上述“四算两价”互相关联,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目前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就要改变“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况,需要对建设项目工程投资进行全过程监控。

1. 工程投资管理全过程控制的现状

就目前的体制和现实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往往把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算细帐,这固然是必要的,有用的,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

现在一谈到工程投资的管理和控制,我们便习惯地想到是工程预决算,即预决算人员根据已经确定的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套用定额、计取费用(施工图预算),或在施工结束后根据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签证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决算。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预决算人员编制施工图预算或竣工决算时,建设方案和设计图纸都已经确定了的,而施工是以按图施工为原则,那么这时预决算人员所做的工作只是计算设计变更所产生的费用变化以及防止高估冒算,而假如项目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决策存在失误;假如设计方案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不是最优,则预决算人员无能为力,也就是说现行体制下,预决算人员的工作只是事后算帐,只能消极地反映已完工程量,只能被动地反映设计和施工,这显然是片面的,不够的。因而有必要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前期阶段来。

2. 投资决策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投资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决策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区的选择、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项目的经济规模、工艺评选、设备选用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常有一些不顾客观规律,忽视对项目决策过程中的经济评价,导致提高成本、降低效率,影响项目应有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建设地区的选择,有一个基本原则,即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这样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避免原料、燃料和成品的远途运输,减少费用,降低成本;可缩短运输距离,减少流通时间,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企业经营,而五八年建成的一些山区企业,其主要原材料从平原运来,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也给运输部门增加了压力,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如项目的经济规模,规模经济标准是指产品的合理生产批量,一些产品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呈“收益递增”的经济现象,即随生产批量的扩大,单位成本降低,收益上升。在我国,长期以来一些宜于发挥规模效益的产品生产企业数目过多,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得资源配置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不少地方与企业,不顾经济规模和布局的合理性,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使项目投资和资源严重浪费。有些行业众多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打内战,这极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不利于国际惯例接轨,不利于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这样的问题尤其突出 。

一个建设项目若出现前期决策失误,则不管后期建设实施阶段投资管理如何努力,也无法弥补其损失。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这样的例子不是太少,而是很多。

3. 设计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提高效益。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而这1%以下的费用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度却占75%以上。因为对于一般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选用占工程成本50%以上,而在设计阶段建筑形式、结构类别、设备和材料的选用已经确定,在建设后期实施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很小(10%以下)。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同一建设项目,同一单项单位工程,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从而有不同的投资,因此,有必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多个方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选用技术选进适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即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设计方案优化常采用价值工程,即在满足功能或尽可能提高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

一切发生费用的地方都可应用价值工程,工程建设需大量投入人、财、物,因而价值工程在工程建设方面大有可为。作为一种相当成熟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在许多国家的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例如,美国1972年对俄亥俄河拦河坝的设计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取得了1美元收益近1500美元的成果。我国不妨大力借鉴。

在工程设计阶段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人员和投资管理人员必须密切配合,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降低和控制项目投资上下功夫,工程投资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及时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对比,反馈投资信息,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有效地控制投资。

4.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证券组合投资 交易费用 买进卖出交易

一、引言

由Markowitz首先提出的证券组合组合投资理论是现代证券投理论的基石。它解决了持有一定资本的资者如何在证券市场众多的证券品种当中做出投资选择,适当的分配自己的资本,以得到最大的收益,并且收益发现最小。这种投资决策问题已经被广大学者所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非常由价值的结论,文[1]从安全投资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把概率引入了决策模型;文[2]也在概率原则下对投资组合进行研究,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文[5]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对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求解这一模型的旋转算法;文[7]研究了不相关资产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文[3,8]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含有交易费用的投资组合模型进行研究。

然而在上述众多研究成果中,没有考虑证券组合投资中存在买进和卖出时交易费用问题,显然交易费用的多少肯定会影响到原来模型的可行域,即最优投资组合,因此在证券投资组合当中考虑买进卖出操作的交易费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得到非有效的证券投资组合。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的考虑,把证券投资中的交易费用考虑进去,更加符合投资者的需要和实际投资情况。

二、含交易费用和无风险证券的投资组合模型

设一个投资者在最初投资于种股票,同时也有一种无风险的证券供选择(本文只考虑一种无风险证券事合理的,因若在几种无风险证券当中有一种的无风险证券的收益是最好的,则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收益,必然会只投资于这一种无风险证券;若有几种证券的最优收益一样,在不考虑外因扰动的情况下,它们的投资组合也可以看做是投资于一种证券)。

不妨设第种证券的单位交易额的交易费用为(包含所有的交易费用,手续费及缴纳的税金等等),有买进与卖出时交易费用相同,投资于第i中股票的投资额为表示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为证券组合的净收益,表示第种股票的期望收益率,为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为投资者的投资金额总和,则证券投资组合的交易总成本是:。故可建立一下模型:

其中为无风险投资比例,为无风险投资净收益,为证券的负半协方差,。

三、在有追加投资下的投资组合选择模型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是首次投资证券,而是手里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证券,在特定的时期需要追加投资来调整已有是证券结构,这个时候以往的投资组合决策理论模型和上述的模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必须对模型加以调整。

我们假设投资者卖出第种证券后不再买进该证券。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投资者会把因卖出某些证券得到的金额用于投资其他收益比较大的股票上面,使得手中没有太多空闲资本,这一假设也是符合实际的;假设投资者手中已拥有第种证券的数额为,追加投资金额为M,仍用表示投资于证券i的投资数额,则有:

(1),则表示买进第i种证券,其下标集用J表示;

(2),则表示卖出第i种证券,其下标集用I表示;

(3),表示对第i种证券不买不卖,即保持原来的投资数量,其下标集用K表示;

三种情况下对证券组合来讲其交易费用,,故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为无风险的投资比例。

四、结束语

本文对含有买进,卖出交易费用的投资组合决策理论进行了研究,更加符合市场交易实际情况,与以前的理论模型相比,其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有追加投资的理论决策模型,为投资者进一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市场情况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投资,更好的反应了证券市场上动态投资过程,也对证券投资理论研究做了必要补充。因此,本文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国华黄薇:安全第一的证券组合优化模型与绩效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00-582x(2000)03-0094-03

[2]徐金红,徐维军,李引生.概率原则下基于投资者偏好的组合投资选择[J].系统工程学报.2005.10

[3]李宏杰:具有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成本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1

[4]卢祖帝赵泉水:上海股票市场的投资组合分析:基于均值―绝对偏差的折中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1.2

[5]张鹏张忠桢岳超源: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旋转算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

[6]张卫国谢建勇聂赞坎:不相关证券组合有效集的解析表示及动态分析[J].系统工程.1001-4098(2002)01-0024-04

篇6

关键词:高收益债券 堕落天使 货币 信用

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低资质债券发行人信用风险率先爆发,信用利差走阔,高收益债券数量逐渐增加。本文将采用量化建模的方法,分析和挖掘中国高收益债市场的特性。

高收益债券发展背景

海外的高收益债券市场经历了从“堕落天使”到主动扩容的过程。在美国,最早的高收益债券发行主体是从投资级降为垃圾级的发行人,即“堕落天使”。这些发行人因经营恶化导致信用资质下降,评级被降,但仍可通过发行高收益债券来获得资金,待经营好转后,债券评级会被调升。之后A144条款1的设立使高收益债发行人逐步发展成高负债水平公司、杠杆收购企业和资本密集企业等。高收益债券主动扩容,其债性逐步向股性迁移,与股市高度相关(见图1)。

在我国,高收益债发行人多分布在钢铁、有色、建材等强周期行业。经济下滑时期,企业信用风险逐步爆发,导致信用评级下降。特别是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叠加时期,与美国的“堕落天使”非常相似(见表1)。

高收益债特点分析模型的建立:基于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一)高收益债样本券的选取

在我国,高收益债并非在其发行时就已有定论,市场上对什么是高收益债缺乏统一认识。从市场经验来看,多把到期收益率(YTM)在8%或者9%以上的债券定位为高收益债,但该定位在市场行情大幅向好时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收益不再。为避免这种情况,笔者采用相对价值定位,选择连续一段时间(1个月以上)高于AA级同期限中票200BP以上2的券种作为高收益债样本。考虑到企业债和中票交易不活跃,笔者选择交易较为活跃的公司债作为样本。由于个券收益率会随发生变化,高收益债样本在不同时间段会有差异,但只要不出现大幅变化,并不影响整体结论。

经筛选,高收益债样本券发行人多为行业周期性强、资质弱、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民营企业。化工、电气设备、钢铁、纺织和有色等行业发行人居多。从最新主体评级来看,AA和AA-级居多,收益率对应的实际评级则更差,从本质上看高收益债就是低评级高风险的资产。因缺乏政府隐性担保,市场可能采用一刀切方式对民企债券要求更高的收益率补偿。具体的高收益样本选择见本文附表。

(二)绝对价值指标:高收益债净价指数

笔者采用高收益债样本券的净价(收盘价)作为绝对价值衡量指标,剔除了票面利息的影响。并用所有样本的简均值作为高收益债净价指数,衡量高收益债的绝对价值变化。

(三)相对价值指标:高收益债利差指数

计算高收益债的信用利差,采用高收益样本券的收盘价(收益率数据)减去同时间同期限国开债3收益率,然后对每个高收益个券信用利差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用利差指数(见图3)。相对价值衡量指标剔除了无风险利率的影响。

(四)对剩余期限的调整与计算

由于每只高收益个券的剩余存续期限不同,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近似测算该期限的国开债收益率曲线,即4

A期限曲线=B期限曲线+(A期限-B期限)*(C期限曲线-B期限曲线)

(五)指标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情况

经验证,自2013年以来,高收益债净价指数和高收益债利差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变化(见图2、图3)。两个指标均能反映出2013年6月底“钱荒”、2014年初信用风险爆发和2014年12月9日中证登政策5导致流动性风险事件等市场变化。

我国高收益债券特点分析

(一)高收益债是否像海外市场表现出较强的股性

通过上述模型,本文首先探讨我国高收益债是否像海外高收益债那样表现出较强的股性。

由于高收益债样本库中每只债券都有对应的股票,本文以其股价为基础计算了高收益成分股指数。具体来看,由图4可见,2013年下半年,高收益债净价指数大幅下跌,而其成分股指数变化不大;2014年6月至11月初,二者虽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但更多是基于流动性宽松环境下的股债双牛。在2014年11月至12月,由于股票市场快速上涨,导致资金从债市分流到股市,出现股债跷跷板效应。整体来看,高收益股性特征并不明显。

由图5可见,高收益债净价指数与其成分股指数之间既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不存在长期的股债跷跷板效应。因此,与海外市场不同,我国高收益债表现和股市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

但是,高收益债整体与股市相关性不大并不意味着个券与对应的股票不相关。发行人基本面改善可能带来股债双牛。如12墨龙01发行人山东墨龙公司一度经营恶化,债券被沦为高收益债券,但随着业绩反转,股票和高收益债券出现齐涨(见图6)。

(二)高收益债与低等级信用债的区别

1.高收益债券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敏感度高于其他低等级信用债

篇7

然而,超短期产品不是唯一的大赢家。本周到期的澳元产品,表现优异。发行数量高于澳元产品几十倍的人民币产品,在收益率上则远远不如。

外资银行还没出正月就忙活起来,打出经济复苏牌。它们看好国际金融市场、美元走势、东南亚股票投资市场、纽约股票市场及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表现。

2月发行数量下降

进入2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骤降,从原来每天33只左右下降到每天仅23只,至今共发行380只。以这样的速度,预计2月份仅能发行600多只。而1月份,共发行了1167只。

从发行规律来看,发行产品数量骤降受春节长假的影响。今年春节假期是2月初,所以大多数银行都赶在节前将迎合节日设计的产品发完。

长假期间,购买人减少了许多,银行也相应调整策略,尽量减少发行。

从发行类型来看,大多数中资银行也在打保守牌,适时的推出低风险保本的债券投资类产品。而像结构型、信托投资类等高风险产品,发行数量几乎为零。

加息影响超短期产品收益

2011年2月9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这是继2010年10月19日以来,第三次加息,这将再次提高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事实上,自2月9日以来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大幅提高。第二次加息相对于第一次,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7个基点。而这次加息收益率并没有马上得到提升。

本周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分别为中行、浦发、民生和南京银行,收益率均不及4%,这与节前多家银行动辄超过7%的情形大相径庭。

加息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未能及时提高的原因有二。

其一,银行有各自调整产品收益率的节奏,有一些刚好处于产品设计阶段,进而可以马上调整收益,而另一些其产品已经进入发行流程,无法调整既定收益率。

其二,春节前,发行大量超短期理财产品,抓住股票市场休市的档期,给流动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机会。节后青黄不接,旧的已发行完毕,新的设计则还未提上日程。

投资者在加息后的时间内,用一段时间,持币观望,以期获取更高收益。

到期产品澳元抢尽风光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月9日至16日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澳元产品收益率拔得头筹。前十款到期最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之中,超过半数为澳元产品。其发行数量远低于人民币产品,甚至不及美元产品。这样的收益成绩很值得关注。

最近一年以来它的表现都为上乘,澳大利亚央行连续加息,更助澳元产品收益走高。

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量热钱寻找投资机会,大宗商品市场的火热,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的上涨,都是热钱推动。对于热钱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市场,而这种趋势短期没有消减的态势。澳元中长期看好,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复苏的长期性相辅相成。

本周到期的澳元产品,集中为三家银行发行的产品收益最高,分别为招行、交行和中行。中行外币产品发行规模较大,但是实际到期产品收益,并不及招行发行的澳元产品。

交行一年期澳元产品收益率虽然拔得头筹,但是与第二名招行三月期澳元产品相比,是以时间换收益:理财期限相差9个月,收益却仅有0.5%的差距。

看好股票型结构产品和美元

最新一周发行的产品之中,外资银行产品发行颇具特点,整体发行看好两个方面,渣打和汇丰更加看好美元走势,而以花旗为代表的部分外资行,则对股票挂钩类产品更加青睐,其中花旗更看好亚太股市中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股市。

最近美国的经济数据表现出色,其中经济复苏的重要指标――失业率指数更创半个世纪以来最大降幅,尽管美国经济要重回巅峰时代尚山高路远,但此次数据确实给出了向好的信号。

和依然陷入债务危机泥潭的欧洲相比,美国的前景更被投资者看好,美元在今年长期来看,有望走出低谷,或许同黄金一样将上演走强趋势。此时,外资银行出手挂钩美元的投资产品,很有可能抄到了大底。

花旗、东亚和法兴本周也推出结构型产品,主要投资方向为证券投资类。花旗推出的六月期结构产品,看好亚太股市,更加推出双币种,分别为人民币和美元。

新加坡股市周三收盘走高,追随日本和中国等亚洲股市的升势,投资价值可期。而日本和香港股市最近一年保持良好上涨态势,前者更是有望走出低迷,最新指数创最近九个月新高。

东亚银行推出的牛熊双盈15高增长区域指数基金VII保本投资产品,由4只精选香港及纽约上市交易基金组成的篮子挂钩标的,追踪新兴市场指数及中国企业表现。其中牛熊双赢的概念,在股票下跌的情况下,该产品依然可以获利,设计概念更加保证最终收益的达成。

篇8

一、存在的问题

1.适当性规定的立法目的不清晰

投资者保护目标不清晰。目前,我国的证券法规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监管性质的规则约束证券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是“市场规制”的重要内容;二是通过矫正投资者与其他证券市场参与者力量失衡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最为典型的如关于证券民事赔偿法律责任方面的立法。在以往的立法和实践中,前者往往备受关注,并将其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为常见的“间接”方式,而后者承载的“直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功能往往被忽略。结合适当性监管的现有规则,这种现象具体体现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现存的相关规则主要是以加强证券公司客户管理工作为目的制定和实施的,以规范券商的行为为监管视角,侧重于实现行政监管秩序的目标,而投资者保护目的不清晰或者“退居二线”。

2.适当性规定的法律位阶不高

目前,我国除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29条、第30条对证券投资者适当性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外,确立适当性规则的文件法律位阶、效力等级大多较低。又因为在制度设计之初,仅考虑各个行业、领域的不同情况,制定内容有别的适当性规则,导致现有规定内容较为分散、兼具内容重合和部分规定冲突的问题,体系性、完整性欠佳;而且有些规定较为原则,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尽管2012年12月30日证券业协会推出的《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基本上可以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统一的适当性行业指导意见,但是其本身以行业自律规则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适当性制度的法律约束性。

3.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不统一

我国各领域中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并非完全相同,不完善不统一是各领域适当性义务规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证券公司违反适当性规定后投资者是否可以依据适当性规则、的程序及赔偿标准等方面,现有规则尚不明晰,不利于投资者利益受损后的维权;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不统一,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和投资风险的防范。证券市场是快速创新的市场,适当性义务缺乏统一性,会导致每出现一种新的投资工具就可能要进行新的相应的适当性立法,这有悖于商事活动的效率原则。

4.适当性法律责任和投资者救济机制不健全

首先,我国关于适当性法律责任的规定,多见于监管机构的通知及相关自律规范。由于上述规则法律位阶较低,适用范围多局限于某一证券业务,加之行业自律组织及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尚不健全,往往适当性法律责任处罚较轻、威慑不足,难以有效抑制证券公司劝诱不适当投资者进入市场进行不适当投资的利益冲动。

其次,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行业自律规则较为侧重对证券公司方面的单向监督管理,忽视了投资者权利救济路径的建设。因此,现有规则往往只规定违反适当性义务的行政责任,而缺乏民事责任的设定,使投资者在权益受损后救济无门。

二、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建议

1.明确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立法目的

针对我国适当性立法目的定位不清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应以“保护投资者”为根本目的,实现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域外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大多由最初的对证券公司的自律监管和行政监管规则,发展成为权利义务内容明确、责任救济清晰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将“投资者保护”作为适当性制度的首要目的已成为主流的立法趋势,以保护投资者为首要目的是证券投资者保护立法的正确方向。

随着投资决定权的转移,证券公司作为证券投资领域与投资者联系最紧密、对投资者投资决定有重大影响的主体,理应以“投资者利益最佳”作为推销证券的准则,克制利益冲突,降低道德风险,努力实现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法定的适当性规则给予弱势一方的投资者倾斜性关照,是以公权力的“扶弱抑强”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及实质正义的重要方式。

2.提高我国适当性规定的法律位阶

时值我国《证券法》第三次修改契机,笔者建议在《证券法》中明确适当性规则条款,以提升适当性规定的法律位阶。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由不成熟到完善,大都经历了由自律性的执业守则向法律进化的转变过程。以美国为例,从时间维度来看,它的适当性规则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自律规则到行政规则、再到自律规则辅之以司法判例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投资者的救济途径也逐渐扩展至仲裁。境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法律进化的路径启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提高适当性规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位阶。

3.整合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

借鉴国外经验,整合我国现有的适当性相关规则,证券公司适当性义务,应包括了解证券并予以分级、了解客户并予以分类、进行适当性测评及不适当风险的揭示、进行适当性推销、进行适当性内部控制五大方面。

4.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实行差异化保护

对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实行差别化保护是各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共同做法。无论投资者分类制度最终确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如何,由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能力、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上存在迥异的分别,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区分对待基本是域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共识。同时,鉴于证券市场的创新加快和证券产品的复杂程度加强,机构投资者在各方面的优势并非绝对,适当性制度不应排除对机构投资者的保护。正如美国适当性制度建立之初,是以个人投资者为假设的,排除对机构投资者的保护。然而,随着证券市场创新、资本市场的复杂化及风险的增大,机构投资者也不能幸免于“受中介机构不适当推介行为影响而做出不适当投资”,面对复杂的证券衍生品时,同样退居至“弱势投资者”的地位。美国的适当性制度由个人投资者逐渐扩大适用到机构投资者。因此,在对投资者分类及保护方面,即使是对于归为同一类别的投资者,我国也有必要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保护标准进一步细化。

5.健全证券公司的适当性法律责任

借鉴域外的立法及司法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的适当性法律责任体系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明确:

一是行政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措施及行政处罚,即行政责任。

针对处罚较轻的问题,笔者建议提高罚款数额以增加违法成本,对于某些可能没有违法所得的违法行为人或者违法机构的主要责任人,可以考虑按其薪酬的百分比或一定倍数罚款,对有责机构的高管及相关责任人处以建议免职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有责任的证券公司处以废止业务许可或吊销执照等相关措施,从而增加《证券法》的威慑力。

二是证券公司违反适当性义务的民事责任。

证券公司应承担的适当性民事责任的性质,有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情况。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证券资产管理等业务中的民事法律关系,大多以合同的成立为基础,证券公司违反合同中适当性义务相关的“约定条款”,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由于委托关系和合同附随义务的存在,证券公司对客户的注意义务超出了一般注意义务的范畴,与不得无故撤销要约义务、告知义务、协作义务和照顾义务、保密和忠实义务等合同附随义务相一致,上升为特殊的注意义务;而对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及其他类似业务,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但证券公司仍要依据适当性,根据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合投资者的特定投资产品和服务,否则,要承担因违反适当性“法定义务”而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此时,适当性民事责任的性质是侵权责任。

6.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的权利救济渠道

民事调解、仲裁是对证券投资者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但其约束力较低。此处重点阐述诉讼环节。

证券诉讼是证券市场法治进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着力减轻投资者在维权中的负担。主要有:(1)明确适当性之诉的主体。参考公益诉讼的有关内容,笔者建议将适当性之诉的主体暂时确定由证券业协会承担,提高诉讼的有效性。(2)减轻投资者维权过程中的举证责任。就适当性民事诉讼而言,诉讼证据是全案胜败的关键,直接决定着诉讼这一渠道是否通畅。因此,应尽量减轻投资者举证方面的维权压力。(3)确定证券公司损害赔偿的内容。证券市场变幻莫测,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多种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者的损失也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之分。损害赔偿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功能在于填补投资者的损失,在损害赔偿设计之初,应以实际损失为主要赔偿依据。由于投资者损失的表现形式、计算的复杂性,确定实际损失的专业性要求极高。投资者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需要区分以下几点:该损失是证券公司适当权造成,还是市场行情变化的结果;这种损失的出现是投资者自己判断失误造成,还是应归于券商的侵权行为;假设证券公司有侵权行为,投资者发现后是否为防止损失的扩大采取了必要措施,扩大的损失与侵权行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

参考文献:

篇9

据了解,在今年一季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中“钱多了,产品少了”现象明显。3月份,在市场狂跌、个股哀鸿遍野之中,投资者的信心不断被打击。“股票跌得很惨,不炒股的投资者都来买理财产品了。”小张告诉记者。

年初以来,投资理财产品的客户资金量有明显增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显得少了许多,“2月20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资金趋紧状况有所改善,也可能是产品发行不多的原因之一。”

据Wind统计数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发现,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趋缓,超短期产品急剧缩减,预期收益率全线下降。

一季度发行趋缓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分析,一季度的发行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发行数量平平。以销售起始日期计算,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止,各银行共发行了6312款银行理财产品,1月发行较少,共计1780款,2月和3月的有所增加,总体仍较为平淡,分别是2275款和2257款。

从发行银行来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发行居前,发行数都在300款以上,前三名超过500款。

第二,预期收益率下降。从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来看,前三月的收益状况普遍不高,有明显下滑的趋势。1月份平均收益率最高,为5.07%, 2月份和3月份分别为4.92%和4.84%。

由于正值降息通道,理财产品的收益才出现下行的趋势。“3月底是月末加季末的特殊节点,揽储欲望却不及6月、12月来得疯狂,市场对于下调存准率的抱有希望,货币市场流动性从紧的改善也是事实,收益明显不及去年。”北京某专业理财人士分析。

在单品预计最高收益披露8%(含)以上的46款产品中,除极个别零星出现的中资银行,其他均来自外资银行。

第三,信托业务模式占比不小。银行理财的投资渠道众多,但在6312款产品中,含信托业务的产品就占了约38%,银信合作的热情依旧不减。

第四,不保本产品一半略多。在保本比例中,除了约4%的产品未披露是否保本外,56.57%的产品不承诺保本,39.16%的产品承诺保本100%及以上。

第五,欧元类外币发行不济。从月度数据来看,在人民币产品占主导的前提下,美元、澳元、港币紧随其后,甚至在3月,港币发行略超澳元,排行第三,而与之相反,今年的欧元类产品在均在港币之后,只高于日元、新西兰元和英镑。

银率网分析师分析,欧元区疲弱的经济数据和市场对未来欧元区黯淡的经济前景预期,将拖累欧元的走势,而商业银行在欧元产品的发行上也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债券投资依旧火热

与去年一样,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债券仍是主要的投资流向之一。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除20%未披露投资流向的产品外,投资品种含债券配置高达76.72%。债券投资的配置无疑撑起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片天。

“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很快,债券却未怎么发展,近几年,中国经济转型,对于国内的债券市场是一个发展的良机。”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乔嘉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嘉解释道,中国经济的转型涉及到众多公司的经营,从投资角度来看,债权相对于股权,在偿还顺序中优先,更容易帮助投资者在目前的形势下捕捉到经济的一个基本增长,“转型有痛苦,债券(债权)角度去承担痛苦相对股票(股权)也更合理,而市场更倾向于债券的发展。”

乔嘉表示,债券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选择债券需要考虑评级、发行人素质和承销人的能力,从国内的债券市场来看,3A级债券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多,2A级的约5%~6%,A或2A-的则在6%~7%。

中长期产品受宠

在一季度的产品中,超短期的产品几乎销声匿迹。统计显示,期限短于半个月的产品仅占总数的3.18%,年化最高收益率大部分低于4%的水平,表现不显眼。

篇10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双重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积极对接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

(一)投资保持平稳增长。1—6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2.2亿元,同比增长(简称“增长”,下同)14.2%,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5.2个、1.9个百分点。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年投资预期目标1310亿元的54.4%,实现投资总量过半目标。

(二)三次产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3.1亿元,增长45.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2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回落5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3.1亿元,下降1.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3个百分点、降幅比今年一季度收窄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6亿元,增长18.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比较大。

(三)行业投资结构极不平衡。1-6月,全市有15个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其中金融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5个行业投资保持3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605.3%、328.6%、274.7%、145.9%、116.7%。全市有4个行业投资呈负增长,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9.04亿元,下降2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83.97亿元,下降17.4%;制造业完成投资100.87亿元,下降12.5%;教育业完成投资15.23亿元,下降6.5%。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等5个行业为投资重点领域,共完成投资57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1%。

(四)民间投资逐步升温。受工业企业效益逐步回暖和国家出台刺激民间投资政策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幅逐步上升。1-6月,民间投资完成390.9亿元,增长10.4%,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9%,增速比今年一季度、1-4月、1-5月分别提高7.8个、2.5个、5.2个百分点,环比呈上升趋势。

(五)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664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6.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61%,其中:156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1.1亿元、超时间进度13.8个百分点(27个列省独立考核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3亿元、超时间进度9.5个百分点),508个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5.2亿元、超时间进度9个百分点。321个新开工类项目完成投资146.2亿元、占年度计划45%;154个加快建设类项目完成投资214.9亿元、占年度计划66.6%;189个竣工类项目完成投资135.2亿元、占年度计划8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和技改投资呈负增长。受宏观经济下行及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业主投资意愿减退,新开工工业项目减少,制造业投资下滑。1—6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9.8亿元(去年同期为154.5亿元)、下降3%;全市技改投资完成59.4亿元,下降39.4%。

(二)部分重大项目进展缓慢。6个省市重点项目,29个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因前期工作不到位、征地拆迁、设计变更等原因,未按计划开工。星光光电LED户内外照明灯具生产等10个续建省市重点项目因资金短缺、规划调整等原因,建设进度滞后。

(三)统计库存投资余额不足。新入库项目严重不足,在库项目余额持续处于“濒危”状态,不利于全年投资任务的完成。截止6月底,全市在库项目1386个,较去年同期(1651个)减少265个,下降16.1%。在库项目计划总投资结余282.2亿元、下降45.6%。

(四)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呈现“小马拉大车”的态势。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增长较快,500—5000万元投资项目1057个,完成投资214.3亿元,增长39.2%,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25个百分点。但大型投资项目进度缓慢,全市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329个,完成投资337.1亿元,下降6.9%,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1.1个百分点。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扩大开放协作,促进产业投资稳定增长。依托16个重大产业工作组,实施精准招商,着力签约引进一批优质高端工业项目。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切实解决招引工业企业“落地难”问题。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鼓励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技改和设备更新投入,帮助工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减轻成本负担,确保全市规上工业完成投资290亿元、增长8%以上,全年工业投资完成376亿元以上、技改投资完成175亿元以上。力促25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15个竣工项目、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尽快形成新的工业投资增长点。

(二)强化项目申报,激发专项基金撬动作用。全力做好今年第三、第四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创新推行企业债、旅游专项债等融资方式,确保全年争取到位专项建设基金50亿元以上。对已获得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的项目集中开展专项督查,着力提高基金项目签约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基金支付率、配套资金到位率,确保发挥专项建设基金对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