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行业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科技行业政策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金融支持体系;功能机理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60-04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深化改革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着深刻调整,既有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都在快速上升。这对中小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低端分工地位等竞争力“短板”形成了严峻挑战,传统的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日本的实践经验也说明了这点。日本政府侧重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代替对中小企业的普遍支持,更加激活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它们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而且,《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配套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为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就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每年有专利技术2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2.5万多项,但其转化为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的仅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真正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还不到3%。究其原因,像其他中小企业一样,融资难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

(一)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不强、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企业发展主要靠外源融资,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很难通过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于是就形成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而商业银行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及审慎经营的考虑,要么不愿给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要么由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不符合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要求而不能发放贷款。

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提供的融资手段较少,并且在信贷品种、融资方式、结算服务等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方法不多。目前,尽管银行贷款总体规模有所增长,但重点支持的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二)资本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前期发现和推动功能发挥是决定商业银行后期能否投入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前期孵化阶段缺少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支持,加上政府投入少,没有形成完整的资金支持链,高风险由银行独自承担是商业银行不敢扩大信贷投入的根本原因。

1.股票市场。我国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直至2004年6月,我国才在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拓展了直接融资渠道,迈出了我国科技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步。2009年10月,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创业板正式启动,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但中小板与创业板有着严格的上市门槛,对于众多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而言只是望梅止渴,要符合上市条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

2.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美国,政府对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规定较为宽松,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等级低或无等级债券融资。活跃的“垃圾债券”包销市场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但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非常弱小,发债主体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而且需层层审批,阻碍了大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在债券品种上,缺乏有助于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高新技术债券和垃圾债券。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资本市场是其退出实现股权增值的最佳路径选择,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艰难,使得风险投资很难实现功成身退,制约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理分析

政策性金融是为解决市场失灵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政府和市场、财政和金融的完美结合体。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化的发展,它逐步成为国家干预或引导经济发展的比较有效和常用的方式。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而,中国比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更加需要发达配套的、实力强大的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不同,政策性金融主要是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的而专门对“强位弱势”行业、群体和地区进行资金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这一“强位弱势”群体,理应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政策性金融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功能,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创业期”里,科技人员经过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先提出新设想、新方法,然后对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精心筛选,对具有较高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在项目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要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的考验,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并且,此时由于创新产品尚未完全定型,不能投放市场,此阶段的现金流入几乎为零。然而,此阶段却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设备购置费用等,仅靠企业内源融资是不够的,必须获得更多的外源融资。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符合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只能依靠商业银行贷款。但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收益原则及抵押品的考虑,也不愿向其发放贷款,此时能够提供金融支持的只有政策性金融。而随着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化转变进入快速成长期,企业产品销售形势逐渐好转,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外源融资渠道增多,此时政策性金融应择机退出,商业性金融成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支持方式。因此,政策性金融主要是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创业期”发挥作用,支持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功能机理分析

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功能是政策性金融首要的、最基本的,也是最能体现其本性的功能,即政策性金融执行政府不同时期的经济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社会稳定政策,对“强位弱势”特殊群体和地区、领域等,义不容辞地承担的信用引导和扶助支持的责任和义务。

政策性金融主要是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行政机构的一种特例,本身具有获得宏观长远信息的便利。它充分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对一些商业资本不愿投资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先期投资以支持其发展,因此,政策导向功能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扶持功能主要是通过解决外部性问题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通过直接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借助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专业化的项目挑选机制改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这两种支持方式来发挥其资金扶持功能,解决由此引起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功能机理分析

政策性金融凭借拥有的信息优势,获得了信息的长期有效性和宏观有效性,避免了短期无效性和微观无效性。有了这个层次的有效信息作为支撑,政策性金融的投资诱导功能就可以克服或改善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战略意图。具体功能机理如下。

1.首倡诱导过程。政策性金融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先期投资,或为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性资本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向全社会释放一个信号——该领域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主要发展和重点投资的目标,让商业性资本了解政府的政策目标和战略意图,影响商业性资本的投资预期,增强其投资信心,引导其对这一领域跟进投资。

2.虹吸扩张过程。随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显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资本在利益驱使下,开始大量向这一领域进行投资,并最终超过政策性金融,成为投资主体。此时,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已起到主导作用,已成为投资主体的商业性资本将继续扩大吸引更多的商业性资本进入该领域,原有一定数量的政策性金融资金已经撬动是自身资金量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资金,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实现了政府特定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意图。一旦商业性金融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就应该转移投资方向,并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功能来实现的。因为政策性金融的自有资金实力与实现政府所有的特定政策目标所需要的资金量相比,实在是很微小,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只占企业所需资金的一小部分,主要还是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投资诱导功能,激励商业性资本的投资意愿,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政策性金融是市场性和财政性统一体的本质,也体现了政策性金融在整个资源配置体系中的非主导地位。

三、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构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主要是为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功能,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初期给予资金扶持,并诱导更多的商业性金融对其提供金融支持。我国现有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各有专攻,但业务范围很少有直接涉及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此.调整金融结构的布局和金融组织体系,在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金融改革和深化,建立一个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机制的、补充市场失灵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一)创建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经验。而我国目前则缺乏专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设的中小企业司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鉴于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融资中的市场失灵,我国也可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成立类似的专门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为这类企业成长初期的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与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业务提供服务,并可以清晰地传达政府意图,引导更多商业性资本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二)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

商业性金融不愿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主要原因是风险预期较大。要诱导并激励商业性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企业资金支持,就必须尽可能降低商业性金融的风险预期,提高盈利预期。而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较好的解决方式,对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并改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大都建立了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资金来源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团体予以补充,为商业银行向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和担保保证。但是,他们大都又不是全额担保,以增强中小企业风险意识,激励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法律地位不明确、信用品种单一,加上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使得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缓慢,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对处于创业初期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商业贷款给予担保,并发挥其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各类资金进入担保市场。

(三)由政府参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风险投资基金,投入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其创业,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目前,由于我国存在大量未转化的科技成果、社会资金供给潜力巨大、证券市场日益壮大、国家正加快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进程等这些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件已日益成熟,政府可以设立高技术创业投资种子基金,通过参股方式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使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高新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这种方式克服了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金融方式难以承受风险而无法提供资金支持的缺陷。

(四)利用金融创新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主导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资本市场是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发行条件限制,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实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但我们可以利用政策性金融,通过金融创新,解决资本市场功能失灵,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篇2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是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成功的融资。因此,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二、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等,既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企业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篇3

关键词:创新链;科技金融;结合路径

技术创新链是指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实现产业化的过程。由其定义可知,技术创新链被两大因素影响,即科技水平和产业支持。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对技术创新链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金融行业创新链的关注方向偏重于金融行业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却对创新理论对金融行业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二者结合发展的研究。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期能够改善这种状况。

一、创新链理论概述

1.创新链理论的提出及研究成果

创新链理论的提出有近20年的历史,指科技成果经过改进完善最终被应用于产业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链还涉及企业内部的联系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节点。创新链中的各个关系结构之间都存在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功能联系。

2.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研究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风险融资的方式能够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大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工作要更加注重民间资金借贷等非银行资本。国内很多学者也研究了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认为资本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与金融融合的产物,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建模分析,强调了科技金融一体式发展的理念。虽然国内外已经对科技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始终是如何更好地让金融支撑起企业的创新发展而忽视了金融行业本身与科技创新结合发展的研究。所以要针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地指导金融行业的创新改革。

二、金融与技术创新结合的不同路径及作用分析

1.科技金融初级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方式是财政加金融中介的结合。金融资本与金融中介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商品化。首先,财政可以大幅削减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利润和风险预期,这样可以使实际应用到科技创新的资金更为充足。其次,财政可以对创新投资实行贴息免息等优惠政策,以此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且这种投资政策可以刺激更多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创新进行投资。最后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把银行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在贷款时免去后顾之忧。由此可见,初级结合方式能够充分利用银行资本来进行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路线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对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本身存在着固有风险,对着这种固有风险初级结合方式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只能将风险进行分担。原因有二,首先,政府对行业市场以及行业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无法消除技术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其次,这种结合方式缺少对创新主体的监督。

2.科技金融中端结合路径

中端结合路径指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结合。相对于初端结合方式,这种风险投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更高程度的参与到技术单位的运营当中,使企业的运转信息可以实时的与投资方互通。如果风险投资与技术挂钩的话,风险投资资金就变成了技术资金。技术资金相对于风险投资资金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投资集群的全面发展,这可以对整个产业链甚至产业链周边的环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科技金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技术资金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但是对于产业链后期的产品销售的促进却很微弱;还有,技术资金比传统的投资资金流通更频繁且流通速度更快,这就导致了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稳定。所以,技术资金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它只能作为产业链发展的一个促进因子,而不能主导技术创新的发展。

3.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是大型科技企业与金融中介的结合方式。当科技产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需要的创新资金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纯粹依靠金融行业的投资支持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走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简单地说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开始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相对于前两种结合路径,这种结合方式能够使金融与科技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彼此的经营进展状况都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主体的不断前进,及时发现科技创新中的经济价值。

同样的,这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这种高端结合方式发展目前还未成熟,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在我国实行这种方式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

三、对我国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是提高财政直补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杠杆效应,将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注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或者补贴给民营担保机构使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多企业。二是开发多元化的财政引导基金。如使用信用担保基金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贷款,用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用企业成长基金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科技企业获得发展,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帮助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总结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链理论给产业升级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伟,刘波.基于技术创新链理论的科技金融结合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01:153-158.

[2]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4

2014年11月25日,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本文对金融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介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改革;金融支持;融资体系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规划控制面积1394.3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817.31平方公里。其中白银市纳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空间范围为白银高新区,总规划面积达到356平方公里,覆盖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一区六园”,目前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2015年年末入驻企业达4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91家,甘肃稀土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电缆、白银中科宇能等3家企业入选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占GDP的5.6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近年来,白银市全力构建“3+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稀土)、建材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导的产业支撑体系,传统产业在“老中生新”,新兴产业正在“无中生有”,试验区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延伸。在科技创新方面,依托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学院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等技术中心6个,博士和硕士工作站4个,产业联盟5个,各类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506个,承担和完成了12项国家“863”、“973”、“948”等高科技计划项目,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8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2,840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16家,开发项目220项,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白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银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

二、融资体系建设及金融支持情况

(一)拓宽融资渠道。

1.加大政府资金注入。

2015年甘肃省设立由省级、兰州市、白银市、兰州新区财政共同出资,总规模达20亿元的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注入、撬动,吸引金融领域、风险及创业投资及社会资金进入兰白试验区,白银市也筹集3亿元出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

2.积极引入社会资金。

采取银行、企业、政府共同出资的方式,筹划设立10亿元的“白银市创新发展产业基金”。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于2015年白银运营中心挂牌,支持白银高新区加快孵化器建设,正式发行“汇银昌建特定资产收益权”融资产品,募集社会资金6,000万元。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设立了1,000万元的资金风险池,为入孵项目解决融资难题。2016年初,白银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4家基金的设立方案通过审定,其中甘肃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白银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6亿元,重点关注白银市科技企业发展以及科技孵化器建设,80%基金优先投资于白银市内,主要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甘肃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培育指导菁茂农业、熙瑞生物、中科宇能等11家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开展融资,2015年5月,菁茂农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融资金额5,500万元。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开拓资本市场业务,全市共有233家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2015年末,白银市实现直接融资41.98亿元,其中股权融资41.11亿元,债权融资0.87亿元。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加大窗口指导力度。

2015年6月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关于金融支持白银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着力加大对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的指导性要求,引导辖内机构着力加大对试验区发展环境改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力度。

2.突出信贷投放重点领域。

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大了对试验区建设的信贷投入:一是以项目贷款、平台融资等方式支持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工商银行白银分行向新能源、建材、化工等重点项目发放12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建设银行、兰州银行白银分行分别向试验区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4亿元、12.8亿元。二是加大对试验区内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投入,将信贷资源向清洁能源、精细化工和新兴领域、绿色产业拓展,支持企业产业延链补链。2015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有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02.6亿元,向煤炭企业投放信贷资金18.4亿元,向电力企业发放贷款12.2亿元,向化工及新材料企业投入贷款5.3亿元。三是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满足试验区内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开办了“厂房贷”、“连贷通”、“租金贷”和无抵押担保的商户联保类贷款等一批新产品、新业务,累计发放贷款107.78亿元。

3.完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国有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内部单设面向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为试验区内小微企业提供专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同时,依托现代化支付体系,积极普及和推广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支付结算手段,优先在中小企业集中的科技园区配置自助银行等服务设备,对试验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企业网银、电子银行的普及覆盖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埠外银行)也对试验区建设、小微企业发展等提供了贷款支持、票据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建设银行白银分行在高新区周边设立了高新支行,主要面向高新区客户群体服务,配备了智慧柜员机,缩短了物理地域上的服务半径。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新设立了高新信用社,相继将开办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三、试验区存在的问题及金融支持面临的困难

受客观因素制约,白银市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阻碍创新发展,制约金融支持试验区建设。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缺乏有特色、附加值高的差异化产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高,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振兴的空间有限,限制了金融对企业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技术引进力度不够,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层次单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亟待培育,银行可以介入的科技创新项目较少。三是试验区建设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多元化服务、孵化转化能力弱,金融介入存在后顾之忧。四是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初创期,底子薄,规模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低,难以吸引银行的关注,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同时,从白银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金融创新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试验区建设仍主要基于传统的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以有形资产的抵质押信贷支持和基础金融服务,创新的金融产品较少,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四、金融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筑实发展基础,加大对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硬件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

强化试验区领导小组、相关组成单位、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明确支持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实现项目、政策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突出自身业务、资金优势,加大对高新区建设、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优势产业的融资支持,为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和风险管理措施,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全面推动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办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产业链融资以及股权质押贷款。对获得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支持的企业或项目,要予以增信贷款支持。认真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诚信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协调相关单位、部门,指导科技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无形资产价值,支持企业利用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融资,促进科技研发、产业化转化与金融支持相结合。

(三)找准突破重点,进一步拓展科技领域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促进科技创新领域“创业+孵化+产业”不同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周期融资的需求和特点,以助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创新信贷模式,开发面向不同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支持重大科技计划成果的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发展,实现融资渠道由银行信贷融资向多渠道投入转变;加大多种融资工具的推广力度,对接企业债券发行条件,努力提高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融资资质,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进行融资,促进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间接相结合转变。

(四)强化内外契合,形成政策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合力。

篇5

一、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一)支持“千百十”工程实施,引领工业产业升级

从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城市近几年的成功实践看,凡是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都有一批主导地位突出的大产业集群作引领,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一批成长性好的规模企业作支撑。对此,岳阳市银行业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该市“发展千亿产业、打造百亿基地、培育十亿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千百十)工程的实施。

一是主动营销贷款。如今年来,岳阳市农行以“千百十”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主动向的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营销贷款23亿元。其中,已向华能、泰格林纸等支柱产业发放贷款1.68亿元。二是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如岳阳市中国银行,主动跟进“千百十”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实施更加积极的竞争策略和信贷服务模式,加快贷款投放进度。目前,该行已计划向交通、能源、电力、烟草、石化等产业,授信17亿元。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10年,该市各银行在上级实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积极向其上级行汇报,大力推荐 “千百十”工程支持的产业、企业、项目,以争取更多的贷款限额支持。

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该市“千百十”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将新增规模企业200家;到2012年,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业将达到2个(石化、食品);产值过100亿元的基地达到1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或“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达到100户。同时,在该市“千百十”工程的引领下,该市部分行业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目前,该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长炼和巴陵石化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正虹饲料和振湘食品为龙头的食品饲料产业等十大优势产群。

(二)支持临港产业新区的建设,带动工业产业升级

临港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滨湖示范区。该市按照“产业高地、试验新区、临港新城”的定位,计划将其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工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成为该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2010年是新区建设最关键的一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铺开、全力冲刺。据测算,2010年港区完成十大目标投入将达到30亿元以上。

对此,岳阳市银行业通过采取以下举措,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开展了专题调研,针对金融部门在新区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敦请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银信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设立了独立的临港新区金库,并创新实施外汇监管与服务“挂销号”模式,对园区内涉外企业违规行为进行“挂号”监管,解决处理问题后再实行“销号”处理。三是加大了信贷投放,省级工行、发行、开行、中行今年已向新区共授信13亿元,市级金融机构也与新区签了16.8亿元意向贷款。

新区建成后,将作为两型社会示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在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上,新区将突出发展先进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届时,新区将发挥对全市工业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其配套产业将延伸和辐射到其他园区。

(三)支持科技创新,支撑工业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近年来,该市银行业采取了举办银企洽谈会,建立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考核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分担机制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举办银企洽谈会。自2002年以来,该市组织了每年一届的中小企业信贷洽淡会,每届洽谈会都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了重点支持。如在该市今年举办的第9接银企洽谈会上,28个技术创新项目,获得贷款6.8亿元。此外,2008年以来,该市还连续举办了两届银行与科技创新企业的洽谈会,27个科技创新项目,获得了融资金额4.5亿元。

二是建立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考核机制。2008年,该市在湖南省率先制定了《岳阳市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考核评估办法》,将贯彻落实科技进步企业信贷政策措施,纳入了考核体系,督促金融机构对该类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同时,2008年以来,该市还建立了“绿色信贷”项目库,其中科技进步类企业占比达80%,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支持。

三是建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机制。近年来,该市通过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力度,进一步促进了银行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对接深度。如截至一季度,该市8家担保公司为854家产业升级的中小企业,提供了85826万元的融资支持,为企业的体制扩容和科技创新输入了新鲜血液。

信贷资金的注入,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调查显示,2009年以来,岳阳市41家高新企业共完成新产品开发42个,达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的24项,达省内先进水平的13项。在这些高新技术的推动下,2009年,该市完成高新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7%。

(四)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助推工业产业升级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的认识,岳阳市银行业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该市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支柱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

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如辖内华容县是湖南省纺织基地和重要产棉基地,为改变纺织企业多而不强、行业链不完整的局面,该县金融机构以推动纺织行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以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县金融机构共投入贷款3055万元,支持棉纺企业实现技术改造。其中,已发放955万元贸易融资贷款,支持华诚纺织购进2条德国的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引导企业联手科研机构实现技术改造升级。如在建行岳阳分行的引导支持下,湖南平桂制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长沙理工大学,创建了“湖南省塑料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获得国家专利7个。目前,这家以回收废旧PVC塑料起家的企业,生产的PVC板材和型材填补了湖南省空白,成为省塑料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汨罗市发放扶持贷款860万元,支持汨罗振湘碳素制品厂与湖南大学联合,研发了连续石墨化焦粒生产技术,获多项国家专利,并纳入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备选项目,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以自主生产连续石墨化焦粒合格产品企业。

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该市银行业共投入技改贷款26.76亿元,完成技改项目406个;支持70多家企业先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3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改造合作关系,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了该市企业的改造提升。

(五)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承载工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该市银行业结合各个工业园企业开展产业升级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推出了退税权质押贷款、开办了“网贷通”跟踪服务、推行了快速应急贷款封闭运行机制,在促进工业园区企业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了园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提升,使得工业园区成为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一是推出退税权质押贷款。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园是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为支持其进一步向低碳发展。该市商业银行针对园内部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但依据国家规定可享受国家增值税退税政策优惠的实际,推出了基于退税政策的贷款新产品,为企业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截至2010年3月末,开办行已累计向77家工业园企业发放退税权质押贷款218笔,金额2.15亿元,且无一笔形成不良。

二是开办“网贷通”跟踪服务。基于部分工业园企业产业升级中,流动资金需求量增大特点,工行岳阳分行推出了授信贷款2年内循环使用的“网贷通”业务,企业24小时可在网上申请支付授信额内的贷款,资金回笼后即通过网上还贷,不但方便快捷,也大大缩减了企业贷款的实际占用时间。据测算,仅此就为企业节约了一半以上融资成本。

三是推行快速应急贷款封闭运行机制。针对部分工业园企业在产业升级中,信贷风险难以预料的实际,各银行业机构跟踪调研、跟进服务,适时打造快速应急贷款封闭运行机制,在对企业资金投放、货物采购、销售回笼全过程实行封闭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贷款可以随用随贷,既解决了部分企业资金周转链条脱节的问题,也提高了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了贷款高效运转和快速回笼。如2010年初中行岳阳分行推出的“速贷通”产品,通过封闭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为4家工业园企业提供近5000万元贷款。

在金融支持下,该市6家工业园内企业的产业升级步伐,以及园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提升的速度明显加快。调查显示,近年来,该市6家工业园实施的科技项目,占到全市科技项目的90%以上,科研经费投入占到全市的8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85%以上,该市组建的22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5家在园区,工业园已成为高新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

目前,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要求,缺少具体的信贷指导要求、风险防范指引等,加上产业升级在国内也是刚刚推动,信贷工作人员对相关情况了解不足,各行对信贷支持产业升级的反应步伐不一,信贷支持规模也各不统一。

(二)技术创新风险较大削弱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存在了较大风险,削弱了金融支持的积极性。同时,分担、激励机制建设滞后,进一步加大了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三)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难以获得金融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加上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随之加大,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同时,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资金趋紧的状况,降低了中小企业自主开展产业升级的意愿。

对此,建议:一是建立产业升级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建议尽快建立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二是出台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人总行和银监部门联合发文,就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作出具体的意见指导,指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并指导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三是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建立各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鼓励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改造或更新,加大对研发和自由品牌建设的支持。

篇6

1.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强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得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2.对短期出现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对市场前景良好,应税销售未出现下降的中小微企业保持不低于原有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增加放贷或抽贷、压贷的银行按增减量绝对值在年终进行考核。

3.引导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合理确定利率定价水平。充分考虑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严格控制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不得超过30%。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不得对贷款企业实行存贷挂钩,不得强制贷款企业购买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强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重复办理担保。

4.鼓励银行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优先用于商业票据贴现和应收账款保理。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持有的商业票据流转,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探索成立票据流动机构,促进企业手持商业票据加速流转。

5.加快地方性、社区化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地方性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微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向辖内镇、区延伸服务网点。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现有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服务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部门和团队,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加快科技小贷公司试点进度,鼓励农村小贷公司、科技小贷公司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采取有效手段,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1.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推动和鼓励担保机构介入发行工作,对首次成功发行票据和债券的企业由政府财政补偿前期发行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20万元;积极搭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合作平台,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在场外进行股权融资,对应税销售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引进股权投资或通过股权融资,奖励融资额的1%,最高不超过20万元,获此项奖励企业税收增幅不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微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综合运用融资性信用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科技引导基金等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工具。探索中小微企业信贷动产抵押新模式。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协会会员企业,壮大基金规模,政府确保25%的财政引导基金到位。逐步整合政府奖励资金及各类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杠杆放大效应,通过相关平台建设,使其发挥更大更好作用。

3.鼓励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大与国家、省专项资金配套对接力度。国家、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符合税法规定的,作为不计税收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三、加大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的平稳发展

1.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上争取信贷规模,对工业企业信贷增量在年度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再给予奖励,每新增贷款1亿元奖励1万元。

2.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扶持力度。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行业并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国家政策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扩大扶持政策适用范围,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按国家政策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并延长至2015年。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经批准可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3.减轻生产经营者个人税收负担。按照财政部文件规定,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严格按新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表,对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自然人投资者计征个人所得税;将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个人所得税预征率从2.5%下调至1.5%;将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的单位和个人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比率,从不低于工程价款的1%下调至不低于工程价款的8‰。

4.优先办理中小企业出口退税。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对中小出口企业按月优先办理退税,中小企业凡退税资料齐全的,实行当月申报当月审核退税。加强培训辅导,帮助企业提高退税申报质量和速度。

5.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参加省、市政府组织的产品展销活动,给予每个企业摊位费用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上级已给予补贴的按就高不重复原则进行补贴。

6.实行社会保险缓缴政策。在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保基金不出现缺口、保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中小企业确因特殊困难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通过提供资产担保或其他有效缴费担保,经税务机关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意见后予以批准,可缓缴除基本医疗保险费之外的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1年,缓缴期不得超过6个月。缓缴期满后,缴费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补缴缓缴的社会保险费及其银行活期利息。

四、加强监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1.加强信贷资金的跟踪和监管,规范企业信贷资金用途,确保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资产负债率超过75%的企业,进行资金链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妥善防范和处置风险。

2.加强融资类中介机构的监管。制订我市“融资类诚信中介机构”评选办法,在本市注册登记涉及企业融资、社会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均须参加金融服务诚信中介的评选,以促进服务质量提高和服务费用的降低。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在贷款服务时,收取相关费用一律不得超过物价部门公布的收费标准下限。

篇7

关键词:科技金融;金融发展;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53

1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的持续发展。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充分认识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大发展科技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使科技与金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得益于中部崛起国家政策的支持,信阳市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机遇,很有必要从战略上和体制上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和策略,调整我市科技金融结构的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2科技与金融的相互作用机制

科技提供技术,金融提供资金。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金与技术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自由均衡流动,大大缩减了企业融资时间,降低了科技研发成本,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效率,为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技术资金,而技术资金依赖于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萌芽于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资金与技术的交换和传递在资本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运用的越来越高效、越来越频繁,从而有效的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二者共同支撑着现代经济的增长。

2.1科技创新助推金融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基石。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浪潮,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一部分流通在外的货币数量便为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开拓了空间,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以电子货币和网络交易为主体的新的交易方式和工具,这些方式和工具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拓宽了信息的交换渠道,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货币、存款、债券和证券。金融领域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为全面的科技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2.2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的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才有保障。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持续有效投入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成果收益。然而,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金融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首先,在研究开发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某个具体的项目,其资金需求量都是最大的,这一阶段中的金融资本多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投入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从而推动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其次,在科技成果转移与分散阶段,金融则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金融的有效支持将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使科技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的发展体现出来;最后,在科技产业化阶段,企业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金融资本得到了良好的回馈,科技技术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科技与企业发展的良性融合。

3信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3.1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相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其他省市而言,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园区。2015年间,全市有6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和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分别被授予全省十先进、十快产业集聚区;国际家居产业小镇被命名为中国(信阳)新兴家居产业基地,已签约项目63家,开工建设30家,建成投产10家;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荣获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奖,上天梯被确定为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年来,信阳不断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上天梯产业集聚区等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批准光山县紫水湾农业科技园区等8家单位为信阳市农业科技园区,信阳地区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在金融市场方面,信阳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金融运行状况基本平稳,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体系建立完成,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4%和16.5%,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在保险行业方面,保险

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保险深度为3.53%,保险密度为1347元/人,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2.5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5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9.99亿元;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额为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5%,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51.18亿,比上年增长27.3%;在科技产业融资需求方面,我市科技金融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模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农业等产业都稳步发展,科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3.2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科技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渠道单一

近年来,虽然财政性金融支持、银行信贷支持、风险投资支持等金融支持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部分行业融资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尚处于萌芽生长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其经费来源仍以自筹为主,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只有极少数实力较强且信誉好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没有规模优势,科研和经营风险均较大,只能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才能解决科技研发中的资金问题,但是单一的政府资金毕竟有限,因而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升级。

3.2.2金融的发展滞后于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在整个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由于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融资、补助的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导致体系内部各个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影响着信息及资金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模式,对技术型创新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信阳地区风险投资环境还不够成熟,其资金供给还不能满足我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求。

4科技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

首先,信阳政府应当在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方面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可能大的扶持,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将企业、金融机构进行整合,推动技术资金规模化平台的建设;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快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由量到质的发展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科技含量,形成规模化的技术产业集群。

4.2促进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融合

在科技扩散的关键时期,我市应继续落实国家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确立政府主导式投资方式的前提下,将宏观政策与金融市场相结合,加快风险投资产业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为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金融对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力,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真正实现成果转化。

4.3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从而提高金融资金利用效率;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秩序,完善科技信用评级制度,大家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为信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娇.辽宁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4,(02).

篇8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步减弱,要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双引擎”。

当前,必须造就扶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各部门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合力,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改造传统引擎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金融的扶持作用,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现状

当前大众创业状况。近年来,中国大众创业发展很快,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正成为大众创业的主要群体。据相关统计,2008年至2013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上升,2008年仅为1%,2013年达到2.3%,比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当前万众创新状况。2014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GDP比重为2.09%。国家安排了399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129项“863”计划课题。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213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74亿元,投资创业企业739家。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36.1万件,授予专利权130.3万件。签订技术合同29.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4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

问题

大众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民创业意识较弱,创业者比例偏低。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希望子女能够有稳定的工作,近七成的家长不赞成子女创业,希望子女自主创业的不足3%。二是创业者普遍存在资金困难。近九成的创业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最主要的障碍,近八成的农民工认为创业最缺少的是资金。三是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较低,创业优惠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创办企业注册审批程序复杂、门槛高,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万众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上讲,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中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为中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

中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这成为中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中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

中国作为工业品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如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等严重依赖进口。

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中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影响产业技术进步的一大难题。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低于1,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以上。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极少数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尽管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较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在相对指标,如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的研发人员方面,差距仍十分明显。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以下。到2014年,占比为2.09%,虽然有明显提高,但仍然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

当前,中国尚未建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平台,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由于缺乏国家层次上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科技文献和数据,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科研设施。

建议

1.造就扶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一,给予财税优惠。创业伊始的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没有赢利,应考虑在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进一步给予优惠措施,降低小微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企业的认定门槛。目前主要是以产值和税收来认定,高新初创型企业难以达到,应改为以科技含量、专利创新作为主要的认定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评估。第二,深化行政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推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第三,实施创新项目计划。可以设立专门项目,或者实施以创业企业为对象的政府采购政策,以解决创业企业的市场进入问题。对重点创业群体如留学归国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可以设立自主创业支持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择优资助。可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制定青年创业专项计划。

2.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合力。第一,继续简政放权,保证政府不越位和不错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腾出空间。第二,政府应着眼于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第四,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3. 以“互联网+”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第一,制定推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第二,开放公共数据,建立数据安全与相关方权益的保障体系。第三,推动全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鼓励政府利用新媒体、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政务民生服务平台应该与市场各方合作,分类逐步开放相关数据和接口,降低企业进入与运营成本。整合办公环境、信息资源、扶持政策、融资平台在内的综合性创业载体。

4.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发展和创新后劲。第一,以产品创新为主导,以工艺创新为手段,以机理研究为基础,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和高污染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新技术产能的等量置换,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第二,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中已有的高新技术,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及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新材料,推出新产品,创造新模式,做好基础性研究。第三,实施财税改革,推出扶持中小企业的新举措,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

5.充分发挥金融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作用。第一,有效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倾斜,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构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多元化融资渠道。在科技领域,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深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加强科技、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形成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第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适度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第三,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地提供金融支持。第四,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6.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

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更多支持大学生创业实体。设立重点支持创业大学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按规定给予经营场所租金补贴。

篇9

(一)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贷款规模,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新增贷款目标。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对中小企业不抽贷、不压贷,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企业信用等级,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不得强制贷款企业购买理财产品,不得将贷款与企业存款挂钩,不得变相收取企业手续费。规范做大表外授信。对资金一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主办行为主,联合其他贷款银行统一开展救助;对已出现危机的企业,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支持重组发展。

(二)鼓励创新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模式。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单独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营销和管理。配齐配强专职信贷人员,健全中小企业授信管理体系,优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便捷高效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尚未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要在年上半年设立。鼓励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密集地区设立科技支行,推进科技中小企业融资。

(三)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通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绿色通道”,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短、小、急”的特点,分别为“正常生产营运、刚建成投产、正在建设”三类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进一步优化贷款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额度,自行审批的不超过7个工作日,报市级机构审批的不超过20个工作日,报省级机构审批的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贷时间内办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提高放贷效率。

(四)完善中小企业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和损失拨备制度。在考核信贷投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设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做到尽职者免责。银监分局要按照银监会《关于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有关规定,对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尽职情况下出现的风险状况,不追究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和信贷人员的责任。

(五)推进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加快业务创新,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质押、动产抵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积极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和有特色的理财产品,同时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创新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实行更为灵活的还款政策,缓解中小企业到期贷款还款压力。要结合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加强对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二、着力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六)规范中介评估机构收费。评估中介机构对专门用于抵押的房地产评估收费,按现行省定标准的30%执行;同一标的物超出有效期仍由同一评估中介机构重新评估的,按现行省定标准的20%执行。中小企业因办理抵(质)押贷款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时,由中小企业在符合资质和条件的机构中择优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单方指定评估机构,不得要求企业对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进行公正(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除外)。市国土、房管、工商等部门要认同有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得要求本行业的评估机构再次对抵(质)押物评估收费。建立中介机构淘汰机制,坚决取缔乱收费、乱评估、信誉差的中介机构,规范市场竞争,防止行业垄断。

(七)降低部分经营服务性收费。各级房产管理部门不得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更不得指定评估机构;房产登记簿中不再记载抵押期限(抵押登记期限不得以一年为期)和抵押物价值,只需记载债务履行期限和被担保债权的数额;债务人和债权人对债务履行期限作重新约定的,房屋登记机构只收取登记费。市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时,除依照省价格管理部门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外,不再收取其他费用。市工商部门要对办理贷款业务的中小企业减免工商档案查询费。切实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对中小企业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和办理贷款涉及的土地测绘费、房屋面积测绘费、防雷技术服务费、消防设施检测费等经营性收费项目,一律按政策规定的低限减半执行。

(八)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抵押能力。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企业新办土地产权证办理流程,为企业新办土地使用证(含土地挂牌)承诺时间在30个工作日内。市、县两级住房、规划、城乡建设部门要进一步简化企业新办房屋产权证办理流程,为企业新办房屋产权证承诺时间在7个工作日内。对工业园区内需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的企业,达到协议约定投资强度的,由企业所在园区管委会牵头,市发展改革、国土、住房、规划、城乡建设、环保、工商等部门配合,按照“一企一办”原则,及时为正常生产营运和刚建成投运企业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手续。对年以前建成投运但至今尚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的企业,相关部门依法及时补办相关手续。对有增资扩股需求的中小企业,市工商、税务部门将其纳入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及时为企业办理注册资本金变更等手续。

(九)规范民间借贷。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登记部门要引导各类融资性中介机构开展正常的经营业务。加强对典当商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各类投资公司等融资性机构的管理,强化风险防范。各类经营费率、业务手续费等严格控制在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防止出现非法金融活动。对顶风作案、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十)强化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对尚未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或有融资需求但信用等级未达到银行授信条件的中小企业,由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纳入“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逐个银行落实信用培植责任,逐个企业开展信用培植。市、县相关经济主管部门、园区管委会要协助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做好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工作。银监分局要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情况和中小企业信用培植情况纳入银行高管履职动态考核,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中小企业的责任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指导中小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提升信用等级,促使中小企业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条件。

三、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十一)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政发〔〕104号)要求,加大中小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市金融办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拟上市资源储备库,积极做好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推荐工作。市工商、税务、司法、规划、环保、人社、房管、城乡建设、国土、公积金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妥善处理改制上市前的税收、资产权属、股权规范、各类权证、上市材料证明等问题,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十二)鼓励支持风险创业投资发展。设立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市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经信委、科技局、金融办等部门联合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落实好国家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于未上市中小企业的基金在我市设立和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以规范形式组建新的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

(十三)推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由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经信委、人行、金融办配合,制订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和企业债、实行财政贴息及建立担保偿债机制的具体办法,切实做好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和试点工作。市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挑选一批成长性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作为发行集合债和企业债的后备资源,及时做好初审与推荐工作,抓紧组织上报。积极培育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开展融资活动,积极推动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新兴融资方式的发展。

四、积极推进地方新型金融机构发展

(十四)加快引进组建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政发〔〕9号)要求,全面落实金融机构引进组建的优惠政策。对新组建或引进金融机构的有功单位和人员,由市财政给予奖励。

(十五)大力扶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到年末,四县都要成立一家以上村镇银行,各县分别成立3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各区成立2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按照补区域盲点、重规模和经营特色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实力强的工业企业在我市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力争年开业总数达到30家。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各县要争取新设立2家以上农村资金互助社。

(十六)加快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针对我市广大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省级园区要加快筹备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创业投资及经办批准的其他业务。到年,全市各科技园区要全部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十七)加快组建或引进国内外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金融业配套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航运金融,为航运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途径。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专业公司,重点为设备设施投资额度较大的中小企业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资金。

五、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十八)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制定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行业准则和行业标准,对担保机构进行资信评级和绩效考核,做好担保机构基础管理工作,净化担保市场环境,规范担保机构担保行为,为我市担保业健康发展并满足中小企业担保需求创造条件。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和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十九)鼓励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以企业出资为主的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积极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带动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设立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扩充机制,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及吸收民间资金增加对担保机构资本金投入。到年,每个县区要建立2家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或1家注册资金2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

(二十)提高担保公司担保融资能力。省再担保分公司要积极开展再担保、担保、投资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以及金融领域的各类相关业务,将资质良好的担保公司纳入再担保体系,提高担保倍数,从而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合理放大倍数,银行要选择获取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并根据其资金规模、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信等级,适当增加放大倍数,不得随意提高合作门槛,不得增加合作成本,确保全市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二十一)降低担保费用收取比例。融资性担保公司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对信用较好的企业可少收或不收保证金,同时可适当降低中小企业担保费收取比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本着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原则,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逐步扩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放大系数(资本金放大系数原则上不低于5倍),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二十二)落实担保机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担保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允许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规定依次冲减已在税前扣除担保赔偿准备、一般风险准备和担保费收入。根据国家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比例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帮助担保机构创造条件享受国家免征三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加大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力度

(二十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从年起,市财政暂安排1500万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并根据情况适当扩大风险补偿范围,用于弥补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损失(具体补偿办法另行制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给予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在金融机构融资余额2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的贷款平均余额,比上年度中小企业贷款平均余额新增部分给予5‰的风险补偿。

(二十四)加强融资政策引导。市金融办、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用好各类信贷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信托、金融租赁、股权、信贷资产转让、保险资金直投等多种融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与信托公司加强对接,充分发挥贷款类、权益类、融资租赁类、不动产类等信托产品的融资作用,努力在信托直接融资方面取得突破。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项目融资租赁、投资型经营租赁、售后回租等业务,盘活企业存量固定资产,带动外部融资增长。鼓励园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园区投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初期的融资需求。

(二十五)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推广网上融资服务模式,建立中小企业相关信息共享平台,引导相关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专业性投资公司等融资服务机构利用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息。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服务推介会、项目对接会、主题论坛等活动,促进金融、准金融服务机构增强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意识,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有效推广金融创新服务产品;组织金融服务机构深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

篇10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论文摘要:金融改革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促进经济转型为重要政策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不同程度上均面临瓶颈,经济转型的重心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释放各要素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就资金而言,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1、金融体系功能不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和城镇化要求。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着为重工业初期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能够获得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资产的大企业,轻资产的服务业、农业、科技企业等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银行体系“短借长贷”期限错配风险不断积累,迫切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包括权益性资金、市政债、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者,满足城镇化的长期融资需求。2、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由于行政管制和审批等发展严重滞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低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难以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和轻资产企业倾斜,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金融支持十分有限。3、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形似而神不似”,行政因素和政治周期对于银行的影响相对突出,需要长期投入的发展转型难以顺利推进。4、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实践,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与大量涌现的跨业创新不匹配,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亟需明确。

    当期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以建议更加富有效率金融市场和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地方融资平台及高杠杆率的风险;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抓住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以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增加金融体系的活力;以金融改革配合其他经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考虑到新一轮金融改革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重点,可以七个方面为主要突破口。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二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四是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五是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六是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七是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 党的十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表明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驱动,也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当前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安排应当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   

    一、金融改革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为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线索   

    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目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均面临瓶颈,经济转型的重心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释放各要素活力。就资金而言,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

    目前,中国金融体制还没有将重点转移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金融功能、机构、市场以及监管的各个层次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衡问题,已经明显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并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体而言:

    (一)金融体系功能难以适应经济转型要求

    如前所述,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忽视了金融内在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体系中存在大量得不到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着为重工业初期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通过利率管制人为压低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资产的大企业,轻资产的服务业、农业、科技企业等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后者恰恰是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据统计,2012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18.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53%。

    二是现有金融体系不足以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也不足以支持城镇化推进中的大规模融资。新一轮经济的转型升级应当伴随着金融资源从重资产行业向轻资产的新兴产业重新配置,也即落后产能产业应当“去杠杆”,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应当“加杠杆”。然而,在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重资产行业的杠杆率依然居高不下,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背后折射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同时,城镇化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估算,未来十年大概每年需要2-3万亿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目前,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体系“短借长贷”期限错配风险不断积累,难以腾挪更多出长期信贷支持,迫切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包括权益性资金、市政债、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者。

    三是金融抑制引发的双轨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利率和汇率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最有效信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管制的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并存,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受到较多管制与离岸市场上自由的市场定价并存。以前者为例,目前银行存贷业务仍实行利率管制,而非银行金融体系以及为规避利率管制而创新出来的金融业务则采取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利率双轨制衍生出大量的资金套利行为,并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资金在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之间相互转换,央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减弱。这些事实上的金融双轨制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来改进。

    (二)金融市场结构失衡

    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低风险偏好难以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美国过去30年先后以重工业、科技行业为主的经济转型过程表明,在支持创新、动员金融资源方面,资本市场比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而中国金融体系突出的特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从融资结构看,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中,只有13.9%来自于债券和股票;从资产规模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90%以上。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结构不仅导致系统性风险主要在银行体系内部积累,同时银行的低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难以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和轻资产企业倾斜,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金融支持十分有限。

    二是行政管制和审批是导致直接融资欠发达的重要原因。债券市场方面,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存在分割,无论是市场参与主体、上市交易品种还是市场的托管清算均未实现统一,且交易所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间市场。股票市场方面,证券的发行和上市交易受到行政审批限制,大量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相当于为股票、债券等证券品种附加了隐性政府信用背书,不利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

    三是股票市场结构仍待进一步调整。股票市场层次较为单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转让系统呈不稳定的“倒金字塔”形;养老金和保险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发展迟滞,A股市场专业投资者持有市值不足两成,远低于发达市场七成左右的占比情况;一级市场价格严重高于二级市场,2012年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7倍,而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仅为17.8倍;估值结构不合理,蓝筹股价格明显低于非蓝筹股价格,绩差股价格畸高,严重背离企业内在价值。

    (三)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

    一是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突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银行业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53.85%,国有法人股占6.81%,远高于全球大型银行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中国银行业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形似而神不似”,行政因素和政治周期对于银行的影响相对突出,需要长期投入的发展转型难以顺利推进,基于良好公司治理的风险防范难以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要求信贷规模持续扩张的情况下,银行很容易陷入“信贷扩张-风险资产累积-再融资-再扩张”的循环,而国有股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得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持续的银行再融资需求。

    二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权责划分不清。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本应以市场和公共领域为界限,形成互为补充的格局。然而,目前双方业务均突破了原有边界。一方面,商业银行参与的地方平台贷款一定程度上带有政策性业务性质。另一方面,部分政策性银行也逐步介入商业银行业务,依赖其拥有资金成本低、国家信用隐性担保、政策优惠等优势,与商业银行争利。同时,政策性银行偏离其初衷,也会使原有应得到政策扶持的薄弱环节融资难问题再次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