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

篇1

摘要:结合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文章提出了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并从案例筛选、组织讨论和总结点评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7-02

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类课程,金融学的知识性和基础性较为凸显。由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系列抽象的假设之上,所以增加金融学的案例教学很重要。金融学案例教学就是以实际金融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运用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成因或机制,进而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尽管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某些管理类课程,但金融学案例的筛选和分析需要符合金融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1]。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点[2]。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主要讲授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从金融要素、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学领域不断从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拓展。此时,要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分析,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较难实现。有学者指出金融学教学应多采用实例阐述,定期邀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员举办讲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观摩学习[3]。金融学案例贴近现实生活,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金融问题。例如讲述货币职能时,教师可介绍抢购黄金潮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黄金的贮藏职能;讲述商业银行时,教师可结合消费者的存款意愿,引导学生认识商业银行的业务;讲述中央银行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对物价的直观感受,讲解央行通货膨胀制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相应的金融环境下,广泛查阅资料,尝试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及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贯通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既要对经济环境保持适度敏感性,又要善于挖掘金融事件。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提出的新问题,也会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新思路。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良性循环会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现象,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效互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1)案例专栏。国内金融学教材大多采用专栏的形式补充案例,以思考题、金融热点或课外阅读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典案例如“劣币驱逐良币”、“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等在多部金融学教材中反复使用。(2)课堂解读。教师通常将近期重大的金融事件写入教案,例如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全球负利率现象等,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有的学者还提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分类运用讲解式、讨论式和辩解式案例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4]。(3)考核试题。金融学考题一般会考察案例分析类题型。案例分析题是集重要知识点于某个或几个情景之中,要求学生综合分析的题型。相比其他题型,案例分析题更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背景下,可以结合货币供给理论、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知识点,考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案例教学法的评价。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案例内容的设定问题。从时效性看,经典案例虽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不易引起学生对近期经济现象的关注。从难易程度看,课堂上简单的案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从学时看,在54个学时内完整讲授《金融学》知识的同时加入各种案例分析,课时异常紧张,于是案例教学常常沦为传统讲授的调节工具。激励形式的固化现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以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为评价标准。学生害怕答错而不参与案例讨论,这反而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教学模式的互动不足。首先表现为教学和科研的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综合性评价,但实际成果的转化率低。其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大班开课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广泛参与,从而影响现场交流。这对教的指导艺术和现场掌控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1.筛选案例,合理配置教案。金融学理论和方法是前人对各种金融现象研究和总结而揭示和抽象出来的金融运行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现象是一种表面的变化,而内在规律是稳定的,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弱化理论讲授。教师可反复修改和使用经典案例,如津巴布韦20世纪8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等。平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补充案例。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例如混业经营、影子银行等新案例应有所体现。筛选新案例时,内容方面注重紧跟实际变化,符合教学大纲,若缺乏代表性则不适合教学。可以就社会舆论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经济学分析,为学生改善学习提供激励和参考;难易程度方面要适中,与考题形式要严格区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个案例反应是有差异的,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思考性,还要结合趣味性;数量方面不必运用于各章节,应根据课时要求和教学目标有所侧重。某些基础性的知识,如货币、信用等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某些难理解较抽象的知识,如货币创造等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以阐述。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2.组织讨论,激发学习热情。从时空配置的角度,案例教学应贯穿课堂内外,延伸到社会实践环节。课时有限,教师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挤占理论讲授的时间,继而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可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采用最适宜的方法,具体如发现诱导法、暗示启发法、情境想象法、点拨提示法、小组讨论法等。例如在讲解银行流动性时,可采用小组讨论法就钱荒题展开争论。依照国际学术会议规范设置报告和点评环节,由一名学生作“钱荒事件”的报告,其他学生点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从有效激励的角度,教师应将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表现与课程考核挂钩,对直接参加报告和评论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若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评价标准则过于单一,而应转化为“多指标”的成绩评定标准,包括学生事前准备、讨论时的积极性和课后的总结报告等,以激励学生在准备阶段积极合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点评,完善教学环节。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探索的方式总结出大家认可的一个最佳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必纠结标准答案,集思广益,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案例本身应与金融学基本原理有关,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身边是否有类似的金融现象?该原理适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若出现冷场、离题或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节奏,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和调整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因思维方式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的案例分析可能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应能对报告给出中肯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总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显著。但是如何结合金融现象指导教学内容,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更有效地凝练和提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金融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4):75-77.

[2]陈庭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14-115.

篇2

关键词:教学内容 实务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01-01

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性课程学习中困难大、排斥心理强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教师普遍认可的教学难题之一。但是,理论教学又是独立学院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未来有效\用专业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排斥心理之下将理论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深入有效开展,势必要对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予以改革。本文将以《金融学》课程为例,探讨独立学院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法与路径。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困境

1.教材内容传统

由于出版周期等问题的限制,目前的教材普遍内容陈旧,重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和银行实际业务的学习;现有的教材中对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内容较为详细,但是具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金融等方面内容涉及很少。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今后就业方向是实体企业,也就说微观金融和其未来就业中与银行接触的实际业务产品特点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另外,在金融市场的内容介绍中,对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传统市场原理介绍详细,但是对金融市场的具体产品和实际运用情况介绍很少,而这些金融工具的真是存在状态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

2.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

如果按原来传统的教学内容编排,那是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讲解,即在课堂中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大条套小条,甚至大段念诵教材,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节与节之间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新定位

1.重视概念、理论的比较与运用

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大多是为了传递传统、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完善金融学系统知识框架,理解经典的货币需求、供给、利率决定、通货膨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等理论内容。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笔者发觉,如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将概念在实际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与学生工作生活的联系阐释清楚,学生对于概念和理论部分的教学印象将大为加深,运用更为灵活。该目标的调整能够充分迎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重视银行经营现状与实务教学

根据在学生中的调查反馈,关于银行经营现状与银行实际业务方面的介绍最能引发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兴趣,广泛查阅资料,紧跟市场最新动态,充分重视这部分教学内容,并通过引入多媒体、视频、文献、实务票据等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实现对这一兴趣的充分保护,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推上新的高度。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1.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分配

根据独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利率决定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应该得到重点突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课堂作业的反馈发现,将理论的假设、要点、图像等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和比较是最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故在这些理论教学中大量加入表格比较、鼓励学生笔记并将理论的精髓与经典之处讲通、讲清是此部分的重点。由于理论被主次分明且加以了总结比较,更多的课时可以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向实践教学中倾斜。

2.银行实务与案例分析的加入

当前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金融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已与现实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如在信用形式部分,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住房贷款的发展态势,应加大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及其作用”;在信用工具部分,应加大介绍各种银行信用工具的更新、银行利润点、业务操作模式等内容;在货币形式发展部分,要增加“电子货币”的内容;在商业银行部分,应加入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的知识介绍,特别是应加大介绍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股份制改革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内容,以及商业股份制银行的崛起和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在金融风险部分,应该加大介绍金融衍生品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业对各类金融风险的把控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还要加大直接融资内容的介绍,特别是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资本市场常用金融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企业外汇风险等知识的介绍。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案例能迫使他们把理论化作工具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不仅使他们理解理论,也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无疑更有吸引力也更为重要。“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的课程,课中很多内容都很适合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中变得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理论,提高举一反三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或中间、业务)时,可以引用美国花旗银行等国际大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长处,也可以分析一下著名的金融危机的发端―――美国次贷危机事件,既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利润所在,也可以提醒大家运用不当时其危害所在。同时将更多案例的搜集交由学生分小组完成,交流、讨论、展示,既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更深刻的巩固住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举多得。

3.教学内容与考核的结合

篇3

虽然我国金融学教学内容中具有一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包括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总体上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不少已经陈旧,课程与教材之间重复较多,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不小的差距。改革中,既要大胆借鉴先进国家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切有益经验,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和造就一代德才兼备的新“金融人”。首先,应注重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微观类课程建设。随着金融核心地位的提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金融问题的技术性越来越强,涉及面越来越广,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微观课程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提高职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国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比如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调整。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学生的需要及社会的要求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其次,应加强宏观金融课程建设。我国的宏观金融学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得更突出了,宏观金融的研究内容也需要大大增加。如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与汇率、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等就需要扩展到国际范围进行研究。因此,宏观金融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需要调整,要在全球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方面,教学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新型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以微观金融为主体,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案例教学包括讲解式方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和书面式方法。选择案例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来带动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理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申创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这种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更新了金融学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有关金融市场知识的学习兴趣,将金融学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采用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进行形象化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才智,还是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四、建设教师队伍

篇4

【关键词】金融市场学;教学目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9-01

一、前言

目前,各经济类院校金融学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市场学》课程,《金融市场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课,其教材的选定、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都尤其重要。

二、《金融市场学》国内教材分析

在众多的《金融市场学》的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张亦春教授主编的版本是较为经典的教材,以该教材为代表,国内《金融市场学》教材普遍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海归多,土鳖少”,即介绍国外金融产品较多,而缺少对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及产品的介绍。例如,与其他经典金融教材一样,在介绍股票种类的时候,都是大篇幅介绍“优先股”这个概念,这是因为美国股票市场上优先股的规模较大,是主要的股票品种。但所有金融教材都忽略了中国优先股的现状——缺乏立法支持且目前暂无优先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花了很大精力背诵优先股的相关知识后到工作中却用不上。

2.“概念多,细节少”,即介绍相关概念多,缺乏相关细节的详细分析和介绍。比如,跟大多金融教材一样在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里面,简单介绍外汇掉期、外汇套利的概念,却缺少相关交易细节的介绍,导致学生无法动手、动脑深刻领悟相关实践环节,实务工作时不能上手,实际分析也无法抓住关键脉络。在介绍债券价值分析和股票价值分析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中常用的excel软件,来介绍相关价值的计算,也不能将其落实到债券分析和股票新股发行定价等工作环节中,造成教材理论与实际工作操作的脱节。

3.“理论多,实践少”,经济理论都是源于实践,同时又回归实践。而这本教材乃至其他的金融教材,都是简单介绍理论,却缺乏编者对该理论的分析,也缺乏对该理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的运用讲解,使得这些思想精髓反倒成为教学鸡肋、曲高和寡,导致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使得培养学生相关金融素养的基础理论被学生忽视,这些理论往往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简答题、论述题的背诵宝典,而真正工作时束之高阁。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目标探讨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

1.让学生巩固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

2.让学生掌握中国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细节以及工作中的处理焦点;

3.通过详细分析简单的、常见的、成熟的金融创新案例和产品,让学生慢慢领悟金融创新的本质,并鼓励学生对我们可能面对的金融需求进行创新。

四、围绕教学目标,对《金融市场学》教材的处理

教学中教师如果被手中教材、教参的框框束缚,凡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导致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真正地用教材,学生无法通过教材学习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然而,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途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教学“本源”。围绕教学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相应处理:

1.基于教材,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在基础金融产品的介绍按照实际工作的重点做以下调整:第一,补充并重点讲解我国金融市场上规模较大、我国独创的金融产品,比如加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的具体运作的讲解,引入买断式回购、分级基金、ETF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创新动机、原理;第二,对于优先股、短期政府债券、大额可转让订单等国外成熟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上规模较少甚至没有的产品,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之间差距的原因所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产品在中国将来的发展。

2.跳出教材,通过对简单的金融创新产品的讲解,利用情景模式,给学生渗透相关金融创新思维。比如在讲解ETF基金中,开始将学生设定为基金管理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ETF基金进行套利,并补充中国股市上的成功例子来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在讲解债券、股票发行上市中,将学生设定成为企业老总和保荐人,引导学生学习金融产品发行上市的流程并理解在这些工作中应该把握的根本原则,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融资需求下怎样取舍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

篇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步入普惠时代,这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改革金融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纳入教学;任课教师应多参与金融实践,充实教学案例库;引入金融APP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推开专业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范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以及货币的供需与调控。纵观该课程,理论强,实践弱,重宏观缺微观。故在该课程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兴趣不高。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产品大规模兴起,一些传统金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不符合当前实情。同时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如何通过金融产品来阐述金融理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金融学课程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许多一线教师均认为,将金融产品引入金融学课程教学是必要的。袁凯认为教学内容应紧贴时代前沿,应从加强学生实践等方面入手[1]。余秀英则认为可借鉴“商学院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扮演导演角色,教学内容以现实金融生活问题为对象,以讨论式教学为主[2]。丁杰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将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加入教学[3]。汪连新提出教学方式上应更注重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4]。杨秋海认为教学手段应网络化[5]。纵观各位一线教师观点,金融学课程内容应紧跟时代前沿且要微观化,教学方法应案例化并采用体验式,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动性,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根据本专业学生需求,将理论教学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都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将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1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教师个人2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和7年的实盘交易经历为基础来探究以上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加速,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新型产品加速推出,先后出现了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等新型金融产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不仅是网络购物的重要支付方式,也是居民理财生活的重要组成。P2P网络借贷则是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为产品研发提供支持的新型大众融资方式。纵观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普惠性、小微化是其典型特征。以银行、保险和证券为典型代表的传统金融,其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大型客户,小微客户的融资十分困难。故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性质和服务特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目前金融学教课书仍是以传统金融为基础,阐述其理论、性质和特征,与当代金融已有差距。根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3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35%的学生认为,教材与现实差距太远是其上课无精打采的最主要原因。较多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教材内容的滞后,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有待拓展与更新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学生能接触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这对教学便有了新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9%的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案例的关注重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55%的学生希望案例是真实的;二是案例的时效性,20%的学生希望案例是时下案例;三是案例的典型性,16%的学生希望案例代表性强。从学生需求来看,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教学案例库中不仅要有经典案例,还要有丰富的教师自身实战交易案例,更要有当下最新案例。教学案例库必须及时更新与拓展。(3)体验式教学平台有待拓展体验式教学平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模拟交易是一个重要的体验式教学平台,可让学生了解金融基本要素,但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根据深圳某证券公司金融创新业务部的调研结果可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通过模拟交易来实现,只能通过实盘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风险较小、门槛较低、学生可参与的金融实盘交易产品。例如第三方支付、余额宝为首的各种宝宝类产品、P2P及众筹产品。通过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让学生切实理解信用、利息、收益与风险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改革方向

从当前学生和金融企业的需求来看,金融学教学内容应倾向于微观化、产品化。在互联网金融兴起背景下,如何将金融产品与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笔者课程教学实践与个人的交易体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教材内容,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列入教学

从学生需求来看,他们希望能学到贴近时代的金融产品知识,88%的学生认为有趣的金融学课堂必须有现实的金融产品。而目前教材内容主要以宏观金融理论为主,金融产品介绍匮乏,故教师在教学中须加以补充。补充的内容可包括传统金融产品(股票、期货、证券投资基金、期权和信托)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宝宝产品”、众筹和P2P网络借贷),其中要以互联网金融产品为重点,并根据教师交易经历进行选择。2014年余额宝萌芽且快速兴起,受到大众欢迎。笔者本人也参与了该产品的交易,故在教学中以余额宝为例,介绍了什么是余额宝,余额宝的收益和风险,如何进行余额宝的交易,最后总结了余额宝的优势(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及其所体现的金融关系。在此次课堂上,学生精神抖擞,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本次课后约有30%的学生参与了余额宝交易,且常与教师探讨收益变化的原因。

(二)丰富案例教学库,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偏好案例教学,关注案例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关于案例真实性的调查,90%的学生希望案例是教师自身交易经历,10%的学生(均是男生)希望是自身交易经历。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任课教师须多参与金融实践,充实案例库。教师可实盘交易的产品有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宝宝类产品,且要以时下流行的低风险、低门槛的金融产品为主。二是教师须浏览每日金融市场信息,建立金融市场信息库,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政策动态、金融大事件等。这些及时的市场信息将为学生学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政府监管、市场问题与趋势提供现实依据。三是案例库中也要有学生交易案例,具体获得方式如建立专业学习群,教师要常与学生分享教师个人的交易经历,引导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

(三)运用金融APP,进行金融产品教学

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APP大规模涌现,让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感受信息对于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可运用东方财富通、大智慧、天天基金等金融APP。运用金融APP,一是为学生了解金融产品提供工具。金融APP操作比较复杂,教师通过课堂在线演示,介绍其基本操作方法。教师通过一个学期在线操作东方财富APP教学后,约有90%的学生基本能自行熟练操作该软件查看金融产品。二是通过金融APP,学生可直观感受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的变化以及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例如要全面体现利率及其价格变化,可通过东方财富APP展示银行间拆借利率及其变化、国家利率调整及其时间和TF1406价格走势与原因。通过金融APP,不仅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及其变化,也可让学生掌握查询利率及其变化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交易

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也希望能参与金融实践。我们建议学生参与一些低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其理解信用、利息等基本金融要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理解金融市场的功能,了解国家货币调控的机制与原理。综合学生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学生参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余额宝、众筹、证券投资基金,不赞成学生参与股票、P2P网络借贷。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金融的基本要素和货币宏观调控,引起学生对金融产品的关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P2P贷款平台和股票风险较大,是学生无法承受的。学生可能因一次失利,引起其对金融的反感;同时也会让学生过分关注投资收益,而导致其学习精力分散。

三、总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步入普惠时代。服务小微、服务大众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现代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性质已发生明显改变,这给金融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具体金融产品以及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方法;教师参与金融实践,现身说法;引入金融APP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具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提高实践能力。历经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到课率大幅提高;上机实践中学生能很好地运用东方财富APP查找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信息与和金融数据;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优良率大幅提高,由约20%提高到约60%;作业中约有20%的学生能写出专业的金融分析报告,且学生操作金融软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要开展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实盘交易能力。所以如何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与能力成为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更进一步去探究。

作者:李文辉 孙红果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数学与计量经济系

参考文献:

[1]袁凯.反思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30-431.

[2]余秀英.“国外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4):116-120.

[3]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的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2015(7):70-71.

篇6

关键词:创新型;互动型;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金融学素质和金融操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与实践的孜孜追求。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们在追求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课程发展脉搏,创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

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强调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开放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反映国际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新性”则是强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知识构架,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课程理论体系上的创新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由此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建构的是重要的事实和基本概念、原理,涉及的内容具有确定性的逻辑结构。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大量涉及的是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多地应该是掌握结构性知识,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考虑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二是用什么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与货币运动与管理相关的货币金融理论,诸如货币功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使学生基本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中的价格、产出、收入等重要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我们认为单纯地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已大大落后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除了用传统的均衡理论解释货币运动规律、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控制等问题以外,更注重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分析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其在金融运行中的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使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国际融合。

2.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更是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所学不能为所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我们首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板块式组合。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板块、应用分析板块与管理分析板块。其中,理论分析板块主要包括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应用分析板块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操作;管理分析板块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与金融监管。这种划分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力求达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成熟的、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原理与理论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创造型学习的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互动式教学

创新型教学之根本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掌握知识,由此决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应有的尊重,从而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德莱塞尔(Paul Leroy Dressel)和马库斯(Dora Marcus)认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或者说教师的成功与否不是教师教了或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了以及学到了什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哥拉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入学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些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开创互动式教学的新局面,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在量上的扩张和难度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客观上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而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又为我们实施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多年来,我们坚持定期组织以课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探讨与教学效果分析的座谈会,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逐步形成了多途径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体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互动式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

互动型教学模式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实现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性环节。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它的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货币供给模型中的货币乘数概念以及货币乘数的决定时,我们会把我国当前的相关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学生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交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的难点在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交易性质及市场功能的理解上。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概念,再加上课程中这部分的学习只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基础,不可能展现其精彩的内涵,从而使原本丰

富多彩的内容变成了单个的、陌生的和抽象枯燥的概念。这部分内容虽不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教学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和探索金融之奥秘的主动性,若处理不好,则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该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实践中,我们大量地运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用贴近金融实践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金融概念,区分不同衍生工具的特征。学生们通常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到各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化解金融交易活动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但很难区分他们在风险转移中不同的作用点,或者说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功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采取单个案例分析与连续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单个案例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衍生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连续案例分析则帮助学生比较、区分不同衍生工具在防范风险中的特点,如远期交易与期权在规避利率风险中区别,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区别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点评、提示和总结通常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对解释概念的案例选择,还是解读政策效应的案例选择,都要注意案例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解释力。

2.实验课教学是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金融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课堂讲授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现代化实验教学。现代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实验教学软件为课本的新型教学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既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选择了深圳智盛公司开发的金融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学生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课堂上概念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中可操作的程序,这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3.以技术为本的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

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赋予学生更大的价值,通过重新设计与评价学生的需要,运用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教学方法向学生取向的转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实践中我们认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包括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二是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一是在于它的直观性,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二是在于它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用更充分的时间组织教学材料,增加课堂信息量,学生消除了记笔记之忙碌则可以专心听讲与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正是多媒体这种特殊的教学信息处理优势,才能满足课程知识点在量上的扩张需要。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建构知识、认知能力与兴趣所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强、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建立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是满足这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补充。我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会经常在网上重大的金融时事和金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并从中了解学生“动”的程度与状态。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知识传播的途径,弥补课时资源之约束,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最终的完善,它是信息传递与反馈最直接的通道。

三、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实施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及指定的参考资料告知学生,其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要具体并有较强的针对性,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情况与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材内容多板块式的结构,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美国著名金融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学原理,教材增加了20多个应用性专栏,内容包括银行资本金管理策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相关的新闻解读,以及政府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等。国内也有不少教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样教师可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一般性的知识点则可以用出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自学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7

1.1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

《金融学》课程目前拥有教学师资队伍16人,无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都基本达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上的教师4人,占25.00%;36岁(含36岁)至45岁的教师有7人,占43.75%;35岁以下(含35岁)的教师5人,占31.25%。从知识结构看,有4名博士和3名在读博士,博士及在读博士比例达43.75%;有硕士学位的7名,硕士及研究生比例达43.75%;硕士以上共14名,硕士以上比例达87.50%。从职称结构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分别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25.00%、37.50%和37.50%,高级职称比例达62.50%。从学缘结构来看,任课教师主要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和研究梯队。

1.2课程内容基本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金融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等方面,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内容,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等特征。多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国内公认较为权威的教材,具有内容较为翔实、资料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学术性较强等特点。

1.3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

《金融学》课程基本资源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部分教学录像等方面。课程介绍中的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泛、教学方法较多样、组织形式较灵活、授课对象要求较明确、选用的教材较优秀、参考资料较丰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较为详细和明确;教学课件采用PPT格式,模板朴素;试题基本满足了测试目标的要求,涵盖了本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考查内容的题量和试题难度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基本一致;阅读资源每章都有,与每章的教学内容较为相关;参考资料目录较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拓展资源主要有案例、专题讲座、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内容,内容还不够丰富和规范。

1.4课程网上资源基本实现了校内共享

《金融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课程网上资源主要有: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师资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部分讲课录像、作业习题集、课程荣誉、自我评价、建设报告、建设规划、申请书、学校政策措施、补充材料(人物介绍、阅读材料、案例、模拟试题、试卷库、相关资料网站)、参考资料目录、其它教学资源(专题讲座)等内容,并对全校师生开放,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教学人才欠缺。

从目前的团队结构来看,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简称“双高型”)的教师缺乏。团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25.00%,获得教授职称的教师占比为25.00%,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同时具备的教师占比仅为18.75%。二是同时具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简称“双师型”)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只有书本理论知识,缺乏金融相关部门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真正具有实际部门从业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12.50%。三是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也很少。团队中具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比仅为18.75%。随着金融领域前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不断变化,教师知识体系显得跟不上形势发展,特别是具有全面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教师尤为欠缺,难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程内容层次较低。

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金融学教科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对帮助了解金融学知识和理解许多金融实际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风云变幻,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问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局限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对于金融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最新金融创新活动和现象反映不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无法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新经济金融时展的要求。

(3)课程资源不够优质。

目前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集、案例集、阅读资料、讲座资料、参考书目、模拟试题等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方面。从基本资源来看,虽然覆盖面基本符合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但是资源的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缺乏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基本资源的特色不够鲜明,资源质量不够高,比较死板和枯燥,资源的交互性比较差,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拓展资源只有部分内容,已经上线的案例、专题、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都还不够丰富,还缺乏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内容。

(4)课程网上资源共享不足。

目前课程使用的是学校精品课程统一的网站系统,按照系统规定的标准模板进行各种资源的上传,由于缺乏专门的网站建设和维护人员,所有上传的资源不能及时更新,网上资料以罗列形式出现,比较死板,学生只能上网浏览资源的内容,不能与老师有效沟通,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足。

3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着“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高利用”的原则,从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扩展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共享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3.1打造“两双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教学团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双高型”教师。每年引进1-2名双高型教师;鼓励和支持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争取尽快评上高级职称;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每年派出1至2位教师到实际金融部门挂职锻炼,获取实践操作经验;聘请实践部门的又具有丰厚理论知识的同志授课;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形式与实际单位合作,增强教师对实践工作环节的了解。三是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每年派出1至2位教师到国外高校参加进修培训或做访问学者,了解国外金融教学情况和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总之,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实践操作熟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

3.2提升教学内容层次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要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就要不断提升级教学内容层次,必须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经典案例、前沿问题、综合应用等内容。二是大量收集典型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基本知识的目的。三是开展前沿专题、热点问题讲座。组织教师或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论坛,让学生能够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明确未来的金融发展趋势。总之,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3.3扩展优质教学资源

优质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灵魂,资源建设中基本资源建设要体现适用性、易用性、系统性、完整性、共同性、优质性等特点,拓展资源建设要突出个体性、差异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色。资源关键在于“优质”二字,优质资源的建设应该遵循“实用性、综合性、发展性原则”,尽量能够满足不同教师、学生和社会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补充和更新基本资源。补充重点难点指导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对于原有的基本资源进行更新,增强基本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先进性、生动性和专业特色。二是增加拓展资源。补充和增加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三是遴选优质资源。对于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一定要进行认真遴选,将优质的资源上线共享,优质要体现新的学科理论、新的实践发展趋势、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等内容,要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内容要丰富多彩,资源的吸引力要强,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导向学科发展的作用。

3.4加快先进共享平台建设

篇8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

金融数学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融汇了数学、统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发展空间大的专业。金融数学人才的培养顺应了国际和国内金融发展,特别是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防范的需要。

近些年来,数学在金融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在哪个国际大都市,金融数学专业人才都供不应求。在美国,金融数学家成为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之一。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曾说过“从事银行业务而不懂数学的人无非只能做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花旗银行70%的业务依赖于数学,如果没有数学发展起来的工具和技术,许多事情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没有数学我们不可能生存”,这形象地体现了数学在金融领域中的至关重要性。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逐步加快,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在层次上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掌握现代金融工具,能对金融做定量分析的专业人才更是求贤若渴。近年来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及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等事件都在警告我们,如果不掌握金融数学等现代化金融技术,缺乏该领域人才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金融数学人才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顺利融入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二、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数学人才,我们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建立了一流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社会对能做定量分析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建立了科学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分析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在政府机关、各类经济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定量分析、风险管理、金融实务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建立鲜明的专业特色

1)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学习

加强数学理论、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和统计理论等基础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金融数学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各种分析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同时,加强数学软件和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统计建模等活动,加强案例教学,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平台和实习平台,培养学生设计金融数学模型,并运用各种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专题研究、专业交流、专门调研和专项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等各种综合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

4)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顺应国内外金融发展需求

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融合数学、金融和统计等知识,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既可以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又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3、创建一流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

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及专业课知识衔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系统学习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注重数学、金融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各种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因材施教,推动教学创新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基础、强调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训练,并加强教学实践。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科研平台。

定期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介绍学科前沿或金融实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金融实务学习和金融实践创新,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和专业研究平台。

4)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开阔学生视野。

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境外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接触国际学科前沿,有更宽的国际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面向世界,植根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数学人才。

4、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

1)采用导师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制定学业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参加合适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发展给予指导。

2) 加强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专利发明等方面取得高水平成绩的学生认定给予创新学分。

三、小结

基于国内外对金融数学人才的需求,本文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树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微观金融和定量分析为主,重理论、方法、实践和创新的专业特色,创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数学和统计基础宽厚、既掌握现代金融数学理论,又能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分析工具进行金融实务分析,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金焱.山东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大学教学》 2010(1):31-33.

篇9

1.我校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西部地方院校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贵州仅有普通金融专业招生方向,一般设在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起步不久,加之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定位不同,使得在课程建设方面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较少。民族地方院校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不能照搬其他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经验,也不能按照经济类培养模式发展,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讨、修改的地方。我校数学专业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立足黔东南,对比东部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发现至少还有以下方面问题急需解决。

1.1金融数学课程体系还要继续完善,特别是基础课程设置。

金融数学方向不但要学习数学类专业课,还要学习金融方向的相关核心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学习交叉课程,但由于我院金融数学方向是在原有师范类数学专业基础上形成并开设的,因此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胜任,但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相关基础课程学习不精细、理解不全面,关于数学与金融的联系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进行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及金融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开设的基础课程顺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联系,在授课内容上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二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了金融与数学的脱节,失去了金融数学专业方向应有的特色。课程体系方面是按照数学、金融两个方向分别开设的,形成先集中上数学基础课,后集中学习金融基础课的不合理顺序,使得本应相互联系的课程,不能相互促进。此外,也没有深思学生考取必要证书(如:会计证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的相关课程开设顺序,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较深入地理解金融数学方向的数学应服务于金融。另外,对金融数学基础课程设置更多是借鉴东部院校,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形成符合民族地区院校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

1.2实验教学设置不足。

金融数学与金融的区分就在于数学的应用,主要是应用数学分析金融问题,提出经济发展的模型,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求解模型,从而正确处理数据并预测经济走向,这也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特色所在[1]。目前,我院金融数学方向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不多,且课时量较少,没有完善的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加上相关数学软件的教学、使用能力不足,使得学生只是懂理论,没有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实际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2]。

1.3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大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单一。当然,金融数学方向也不例外,特别是对新开设的专业,且由于我院教师多为数学背景出身,对金融数学背景了解不全面、不充分,使得教学中严格按照课本知识讲解,多使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还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理念。其次没有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没有小组讨论和实际调研,特别是最新发生的经济案例,还无法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分析性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差,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2.1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在金融数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构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做到既体现数学专业办学特色、突出侧重金融领域应用的特点而形成的专业理论课,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课程[5]。我院在现有金融数学方向开设课程基础上,增开财务软件、统计软件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学生考取会计证书的比率,增加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等核心课程课时,调整西方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开设时间,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调整为金融核心课程。改数学建模为经济数学模型等。同时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模式,设置模拟实验讨论小组。

2.2通过引进和本校教师自修金融相关课程学习,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另外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就我校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2.2.1就我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提高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一定数量的有较高业务能力的专业教师是搞好金融数学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3]。通过引进国内该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另外,利用我校现有教师队伍,通过教师间相互融合、互助和引进等方式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我系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金融专业训练,所以必须借助与我校有帮助关系的东部高校,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等,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同时邀请其在金融数学方向优秀教师到我校讲学,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国内访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东部院校的联系,缩小与先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差距。

2.2.2可以尝试校企、校银联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与证券公司、银行、金融软件公司、金融信息公司等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借鉴和使用其经典经济案例,提高教师、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便于接触最新经济学理念,以便在教学中以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紧密联系实际。同时聘请金融界优秀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并积极邀请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这样有助于扩大学生接触身边实际经济案件的机会,也有助于逐渐建立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2.3合理优化课程内容,选择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现有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其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不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组织模式研究等环节上。

2.3.1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多引入和加强金融背景及思想。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与传统数学教学的不同,在保证理论教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凸显经济金融背景,可通过经济金融案例引入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方法及这些方法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4]。如可考虑,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介绍导数在经济边际分析的应用,并可求解利润最大化问题;介绍Lagrange乘数法在带约束最优价格模型中的应用;利用定积分计算复利等。

篇10

关键词: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财富观;幸福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65-04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金融创新浪潮推动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效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风险对冲,巨大的杠杆效应使其成为人们创造财富奇迹的得力助手。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出于对财富的无限欲望,利用资产证券化在向无良好信用条件家庭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基础上进行金融资产一轮又一轮的“打包”,将金融创新推向极致。但随着房价下跌引致资金断裂,泡沫瞬间破灭,危机席卷全球。金融专业教育中的“道德缺失”以及金融理论研究的“真空化”,是促使华尔街精英们在其所信仰的“有效金融市场”中无度地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转嫁风险,追逐利润财富的根源。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金融学研究范式中对“物质财富增长”的无限推崇和对“人文幸福观”的漠视甚至摒弃。受此影响,重知识轻德育,重“财富观”轻“幸福观”自然成为传统金融教学的主要模式。为确保我国金融业未来的稳定健康发展,金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已有的改革分析仍以“实践性”、“创新性”与“前沿性”,“微观化”、“数量化”与“国际化”作为最响亮的口号,“物质财富观”依旧占据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已有学者在金融危机后, 重新审视了当前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提出了对国民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回归,但仍少有将其与基础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研究来传授金融发展必须与全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相结合,而非片面追求虚拟利润的增长与膨胀。基于此,本文以危机后金融教学改革为出发点,结合课堂中的具体内容,从“教”与“学”的两个层面,从“财富观”到“幸福观”转变的视角,提出金融教学应注重对“幸福观”的输入,寻求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一、“物质财富观”:金融学专业教学传统目标分析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教育界也掀起了对现有金融学教育模式优化改革的新浪潮。然而一直以来,以财富观的视角盲目崇拜西方的金融繁荣,使我国的金融教学对西方经典金融理论倍加推崇。在“追赶主义”和“拿来主义”长期占据我国金融教学改革思想主导的情况下,危机中所暴露的西方经典金融理论的真空化及其教学模式中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的缺失并未引起改革者的重视,金融教学中人文观的缺失成为改革议题中被忽略的对象,“物质财富观”依旧是改革的主导方向。

(一)就业压力下教学改革的“微观化”、“数量化” 与“实用性”

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 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对此,不少教育界人士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优势为目标,从“微观化”、“数量化”与“实用性”的角度思索金融学教学改革。

1.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1] 。美国高校与时俱进,将“微观金融”定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金融学课程设置以其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适应了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3] 。相比之下,我国仍以研究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为主,显现出了明显的滞后。因此,我国也加快了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微观金融课程的设置,如微观银行学、证券投资分析、信托学、基金学等,“做到真正从金融机构这些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 [4] ,从而帮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2. 当代微观金融的研究核心是以资本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公司金融理论和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资本市场理论,随着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基于以上理论所产生的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金融教学应加强与数学的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技术 [1] ,形成“在定性思想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基础上进行定性综合” [5]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理化、模型化的金融工具,完成相关业务操作。

3.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应用型人才定然更受青睐,因此,在金融教学过程中,宏观课程的案例教学重要性凸显,而微观课程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特点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注重建立“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也是金融专业培养的重要支撑 [6]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以上这些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短期内的就业问题,但这种“西化式” 的教学改革会给我国金融学子在金融岗位上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对我国金融稳定发展造成威胁。长期以来,依托于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现代西方金融理论,美国金融教育以其毕业生在华尔街所创造的财富辉煌标榜着自己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并逐渐将“人文关怀”、“道德情操”等“冗余”内容剥离出金融课堂, 以期提取出一切能够有助于实现利润增长、创造财富最大化的教学精髓。这样的教学观念最终造成了其金融教学过于微观模型化的畸型发展,并为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因而,从危机中深思西方金融教学的缺陷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全球化趋势下“创新性”、“前沿性”与“国际化”改革

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要求我国以最高的效率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对此,不少学者指出,增强金融教学中的“创新性”、“前沿性”与“国际化”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1)目前的金融危机虽部分归咎于金融创新的过度和监管的缺失,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且中国的金融创新才刚开始 [2] ,在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7] 。(2)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应站在全球金融业发展和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及时吸收与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8]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有关‘国际化’方面的课程,涵盖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 [5] 。

金融全球化在为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稳定面临挑战。 在完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金融从业者若将追求自我财富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则会扭曲地利用“全球化”这一便利条件,为达到其自利的目标而不择手段。正如本次危机中,华尔街精英们在其所信仰的有效金融市场中,利用“全球化”的优良条件“成功地”进行金融创新、风险转嫁,从而获取巨额财富,却最终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基于此,如何能够使金融学子在“创新思维、前沿知识以及国际视野”的武装下更好地把握机遇,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应当成为当前改革的引导方向。一方面,学习或研究金融前沿问题,应以具备扎实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正确地认识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为导向,进而客观地分析判断金融前沿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学习金融创新的各种理论学说, 应注意搞清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因, 全面而辨证地看待金融创新效应”,“正确认识和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关系” [9] 。

基于以上分析,弥补我国金融教学与西方发达、先进金融教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差距仍为改革的主要出发点。然而一味地对前沿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易使学生形成以追求金融知识的“高、尖、深”,寻求物质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学习动机与思维模式,而对金融的本质及其发展根本目标的认识产生严重扭曲,进而影响其未来的从业行为准则,并最终给我国金融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反思已有的改革模式, 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金融技术教育与金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人文幸福观”在金融教学中的回归。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中“人文幸福观”缺失的分析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实体企业在衰退的经济中艰难求生,失业成为经济稳定的头号杀手。追溯历史,深思缘由,金融从业者道德缺失以及各种欺诈行为的出现是每一次危机爆发的微观基础,而“人文幸福观”在整个现代金融教学、研究中的严重缺失更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应当是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国民幸福感的提升,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的发展更应时刻坚守这一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但在学术研究领域,从19世纪初的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便开始朝着工具理性的方向发展,数理化、工程化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主导,使“经济学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科学中科学化程度最高的美誉” [10] 。金融学作为其分支学科,更是将数理分析运用到了极致,在复杂的运算中创造着财富增长的奇迹。然而,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新自由主义不断乃至无限夸大个人理性,主张极小化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极大化个人经济自私,认为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会带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11] 。但社会现实反复表明,在缺乏道德约束的前提下, 个体出于自利原则的理性会带来群体的非理性,人们利用资源的自由流动追求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行为过程会被扭曲。就如现实中华尔街银行家利用全球化的便利条件,为转嫁风险,追求物质财富无限膨胀而不择手段。对理论地基所存在的巨大漏洞视而不见,金融研究者们盲目推崇有效市场假说,相信“投资的风险是有限且可测量的”,相信“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取消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和鼓励金融创新有助于增进所有人的福利” [12] ,进而将无关于“财富增长”的一切“人文因素”剥离出自己的研究视线,在“完全竞争”、“完全理性” 的真空实验室中潜心编制着高深的衍生产品。基于此,金融研究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航线,将“物质财富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而背离了“人文幸福最大化”的根本使命,从而使现代金融业向着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游离于百姓生活之外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数学精英与资本富豪的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创造着财富增长的奇迹。

遗弃了“幸福”标准,背离了“人文”目标的金融发展,带来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深,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国民幸福指数”追不上“GDP增速”,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对此,不少学者呼吁应重新定位经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反思现代经济学、 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将“幸福关怀”重新回归。但在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中,相关研究仍严重滞后。

二、“幸福观”输入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主流研究范式和教育模式在危机中所暴露的弊端,思索如何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为我国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本文认为“幸福观”应在整个金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双重传导。

(一)追求“国际性”与“前沿性”应以优化本国国民福利为目标

作为研究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的金融人才,应当时刻以前沿性的知识武装自己, 以国际化的视角思辨问题。但由于资本的逐利性,金融的前沿往往对应着世界财富的前沿,若我们在追求“国际化”与“前沿性”的旅程中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物质财富观”便会不断膨胀,致使我们忘却金融研究与发展的根本目标,进而造成经济增长但幸福缩水的结果。因此,在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应在开设国际化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金融知识的同时,运用“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建立并保持以思考“社会问题”为出发,以优化“国民福利”为目标的逻辑路径与学习模式。

例如,国际金融学的教学,教师可以依托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讲授,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出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在课堂中,这样与真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引导能有效引发学生对于“出口成本”以及“外储用途”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得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分析结论:首先,过去外向粗放型发展方式所积累的巨大“出口成本”,包括宝贵资源的低效开采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和苛刻的工作条件以及“出口创汇”所带来的国内通胀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谋求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约束。其次,通过对比美国在过去十几年中以其逐年增长的贸易逆差和巨大的融资能力,成就了本国民众较高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水平的这一现实状况,结合对当今信用货币制度下,任何纸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发行国支撑的购买力这一货币本质的深刻认识,提出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应当充分使本国百姓在进口消费中享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观点,以扭转“国富”但“民穷”的现状。还可以结合当前美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启动内需而推出的QE2政策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理论拓展了解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扭转其国际收支不平衡现状的政策意图。然而一国的对外进口来自于其经济体真正的内生需求,想要通过汇率的方式对其进行抑制甚至扭转是不可实现的。强制性的政策导向反而会抑制本国国民的进口需求,最终形成以本国国民的福利损失为代价换取数字上的所谓平衡的结果 [13] 。

以上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以透过课本知识挖掘其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以及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及金融研究的正确方向进行重新思考。至此,“幸福观”被充分融入了整个理论分析与知识传授的链条中,“人文关怀”在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价值提升。

(二)追求创新性,应注重“德”对“利”的引导

作为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强心剂”,创新性永远是金融领域不变的话题。虽然面对金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对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经验,完善创新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尤为迫切 [14] ,但本次金融危机所凸显的西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告诫我们:创新应当鼓励,但不可盲目崇拜, 更不可仅以增加物质财富作为创新的惟一目标。强调“德”对“利”的引导,扭转人才培养的失衡现象,是我国金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环节,应充分采取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在教授金融理论、讲解金融案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的“道德”问题,从而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例如,对于金融自由化后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现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有关“创新”与“监管”、“市场”与“政府”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辨学界基于危机的爆发而指责“看不见的手”的失灵,呼吁强化“看得见的手”的力量的正确性。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曾就此反思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理解偏差。追本溯源,“对‘看不见的手’的最传统的认知可以从《国富论》中找到依据,即基于自利原则的市场化交易。但是,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再次提到了‘看不见的手’,这次所指的对象是‘道德’” [15] 。至此,我们明确了,在斯密的思想体系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与人性中“看不见的手”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理性经济人”要追逐自我利益最大化,只有在道德伦理的约束下, 才会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化。因此,对于金融创新,其只有在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时刻约束下,才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根本目标。

这种将“德育”融入金融创新课程的传授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全局上、细节上更为系统和深刻地认识伦理道德对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未来的从业岗位上树立起服务百姓、诚信至上的金融创新价值观。

(三)注重“应用”,应强调“技术性”与“社会性”并重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对于金融学教学,考虑到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应用性”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绝不应单单停留在业务操作的技术层面,培养学生认识金融学“应用性”在“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而对金融本质及现代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基础。

首先,“金融”是以资金作为经营对象,通过对资金的融通实现其在时间、空间中的有效配置,从而使资金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效用。由于现代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体现,而并非一种简单的中性外生变量。因此,现代金融业的运作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下对各种债权债务关系的运作。

其次,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并非简单地充当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桥梁的“中性”机构。教学中通过介绍国家货币的本质,即国家赋予其国民一定的税收负担,“同时定义税收缴纳的货币单位,由此税收制度创造公众对国家货币(国家的负债)的需求”及其价值,进而揭示国家通过接受银行货币,使其能够与国家货币一样作为税收支付方式而赋予其价值 [16] , 使银行得以通过贷款的资产业务运作,接受不同资信背景的私人负债(借款人的借款合同),并发行自己的负债(体现为借款人的银行存款的增加),实现利用其自身负债相对于其他私人负债更具权威性的优势,帮助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融通,满足其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交易需求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 现代金融并非简单地经营象征财富的货币,金融中介机构的社会价值也并非体现在其通过“吸收存款并依此发放贷款”而充当货币桥梁,以及借助高深的衍生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增长奇迹的层面上。因此,在金融学教育的应用环节,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资信相对较弱但资金需求更为迫切的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扭转一直以来我国大型银行“嫌贫爱富”的服务思维,避免因金融服务思想的扭曲所带来的“马太效应”损害社会整体福利,这对学生今后的从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为此,学校可以在安排学生深入金融机构进行实习的同时,多组织一些“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某些特定社会群体,切实了解来自社会最基层的百姓对于金融发展的需求,从而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建立起金融发展应当植根于实体需求,以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为最终目的的“人文价值观”。

三、结论与启示

注重“人文幸福观”的输入对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成长与就业预期,有助于解决大学教育中的结构性矛盾,更重要的是保证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滞后现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从业者素质偏低以及现有村镇银行的“坐商”作风,使得快速建立基本健全的金融硬件设施和基础业务,提升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17] 。过去以“物质财富观”为主导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中西部金融发展的人才需求,被“先进金融理论”与“前沿金融知识”所包装的“高端”金融人才难以胜任“走进基层、贴近农户”的服务岗位,并会出于对财富的追求而大规模地流向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最终造成西部落后地区金融人才的严重短缺,从而进一步制约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更应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人文幸福观”的回归,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我国金融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金融人才,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峻. 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 经济研究与导刊,2010(2):230-231.

[2]孔庆洋,余妙志. 金融危机对大学金融教育改革的启示[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3]赵汕. 中美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

[4]赵巍,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

[5]陈晓群. 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8.

[6]李晖.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130.

[7]蒋满霖,曹友林. 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 企业导报,2010(3):216.

[8]林俊国. 我国金融学科发展模式的选择[J]. 商业研究,2004(21):86.

[9]刘舒. 论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学习理念[J]. 当代教育论坛,2011(3):78-79.

[10]俞梅珍. 国民幸福关怀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诉求[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8.

[11]邓瑛,朱新蓉. 金融危机对传统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质疑:美国的启示[J]. 上海金融,2009(7):57.

[12]李灵燕,石高宏,白永秀. 论有效市场假说对真实市场的三大背离[J]. 经济纵横,2010(5):30.

[13]Scortt Fullwiler,L. R. Wray,Quantitative Easing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 of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s[J]. 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Collection,2010(12).

[14]方建珍,杜伟岸. 金融危机下对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 新疆金融,2009(11):29-30.

[15]方建珍,杜伟岸. 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 理工高教研究,2009(5):5-8.

[16]刘新华,线文. 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174,180.

[17]植凤寅. 危机下的金融教育[J]. 中国金融,2009(4):82,84.

[18]常永胜. 从财富到幸福视角看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J]. 中国经济问题,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