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就业现状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48-02

1 国内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现状分析

1.1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独立学院才真正开始对实验教学加以重视和投入建设,同时认识到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建设的必要性,金融专业实践教育起步晚,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各独立学院都有自己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及相关的教学项目,但目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自发展,互不协作,实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较少,不利于系统的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另外,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虽有认识但重视不够,只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体系的一般环节,被动的成为教学评估的一个项目内容,而没有将实践教学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缺乏营造实践教育的文化氛围。因而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精神,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针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方向,应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理论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指导实践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项目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各个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进了不少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课程。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课程。课程设置基本照搬母体院校,教材的选用基本选择一流本科优秀教材,金融理论过于宽泛深奥,这些理论不能指导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不能具体指导金融实践。

另外,从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来看,我国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与金融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学生在独立学院接受了几年系统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用人单位却觉得这些受过金融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并不能胜任实际的金融工作,他们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培训,再上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独立学院的金融实践教育项目脱离实际需要。

1.3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不稳定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院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他们具有年轻、刻苦、敬业的优点,但同时教学经验不足,金融实践经验缺乏。年轻的师资队伍影响了独立学院金融实践教育的质量。另外,独立学院聘请了一些实践能力强、有较强的理论功底的教授指导实践,但授课老师的聘请有随机性,使学生很难系统的进行金融实践学习,实践效果很难保证。这使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全面的金融实践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 国外金融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现状

国外金融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比较代表性的有: ①美 国的“合作型” 实践教育培养,其具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学校内部设立“合作教育部”,人员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社会关系广泛的项目协调人组成,职责在于建立金融实训基地、寻求合作伙伴和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政府给予了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②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一元”,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是另外“一元”。“双元制”实训模式的突出的特点:一是实训企业和学校一样同属教育培训部门;二是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3]③英国“资格推动型”实践教育培养,“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项“能力说明”,“国家职业资格”强调在干中学,实践教学也必然要求在干中学。④中国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实践教育培养,工业训练中心旨在为学生的工业训练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环境,通过群体工作完成一个真实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等。[4]

另外,各国在校内建立了相应的金融实验室相配合,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工程实验室(LFE)、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实验经济金融实验室(FEELE)等,达到校内校外相协调。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到社会上的金融机构进行兼职实习来完成。大量的金融机构乐于以相对低廉的报酬为代价提供大量岗位给学生实习。金融机构由于支付报酬,必然对兼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工作绩效监控,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5]。

从各种实践教育模式来看,总体来看都强调社会实践及个人的综合能力提高。

3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构建

3.1 将实践教育文化建设作为实践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育文化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实践活动展开,定期举行银行实践、证券实践、保险实践的校园内竞赛,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金融实践活动,同时定期聘请金融实践专家来学院交流和讲座,增强学生实践意识,促进校园实践文化形成。

另一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文化的制度保障,对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强老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实践教育文化有生存的土壤,从制度上促进金融实践文化的形成。

通过实践教学文化的构建,使这种实践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促进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强的金融人才。

3.2 构建以金融实践为导向理论课程体系

对所设置金融专业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金融实践为导向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满足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总体需求。针对具体设置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课程进行认真分析,对所涉实践理论,加强理论指导分析内容,满足其实践需要。编制银行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证券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保险实践教学理论指导书,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文件。

3.3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体系

针对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资格要求,设置实践项目,具体包括银行实践教学体系,证券实践教学体系,保险实践教学体系。另外,为了增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的联系,应构建“二维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践平台(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平台(生产实习实践),使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有机整合,共同推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体系形成。具体实践体系如下图所示:

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体系图

3.4 加强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保证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育的稳步长远发展,必须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走出去”是指派遣具备潜质的年轻老师到国外金融实践教学优势的学校去学习。另外派遣年轻老师到国内知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素质水平。“请进来”指聘用外部优秀的金融实践专家,金融权威分析师等到我校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增强独立学院的金融实践师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谭春枝,岳桂宁.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赵淑英,张德江,金英姬,等.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1).

[3]苗志刚.金融学网络实训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11(06).

[4]王慧,尚煜.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7).

[5]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6]林晓婵,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12).

[7]富永年,许明,丁亚鸽.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4).

篇2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49-02

一、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单位中有60%~7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30%,而且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对新工作的适应周期在1年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这充分说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时面向的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几大领域。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是非常强的,与实践紧密联系。而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极易导致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者,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社会上更加需要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把理论知识学好的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二、宿迁学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目前,宿迁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以理论为主,课程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少。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证券投资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了实践教学。2008年,我校为学生购买了深圳智盛公司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及证券投资学模拟软件。2006级、2007级、2008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学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就连上课时从来不学习的学生做得也非常认真,从实践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也希望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购买这两个软件是对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突破,学生实习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但学生还不能真正熟悉银行及证券公司的业务,还是达不到学生毕业就能到银行及证券公司上岗的目的,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国际结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课程都可以安排实践教学。在我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方案中,对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真正培养,故需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程教学的培养。

三、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分模块安排金融学实践课程教学

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有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方向,故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块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置可以将相关的几门课程整合起来,通过实践内容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上,要求一些实用性或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开设实验课。银行方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等;证券方向主要有“证券投资学”、“ 期货实务”、“投资银行学”等;保险方向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都可以在金融实验室里进行。目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有专门的软件予以配套,为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校的金融实验室即将建设完成,2008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将可得到良好的训练。

同时,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开设的课程,结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开展一些专题知识讲座、金融知识竞赛、金融实务模拟比赛(股王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成长。

(二)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项目、实践内容、实践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更好地指导了实践教学的开展,针对金融实践性教学环节,严格做到:金融实践计划落实,金融实践大纲落实,金融实践指导教师落实,金融实践经费落实,金融实践场所和考核落实。首先,思想上转变。各高校必须意识到,传统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已非常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金融学专业教学之中,通过金融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才能在今后的金融领域有立足之地。其次,规划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紧密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统盘考虑、合理安排,明确教学实验目标和实验教学时数,保证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再次,建设网络一体化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巩固。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互相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积极性。最后,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简化,往往通过一两次书面考试就决定其学习成绩,并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迫使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还应多样化,如可以设立创新活动学分政策,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活动得到学分。

(三)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是教师一个展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平台,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学科与专业课程知识的技术平台。让学生能跨越时空进行自主性学习,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来演示、验证和探索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压力型”学习为“吸力型”学习,故拥有一个软件、硬件等各方面设施配套的实验室是对金融实践教学的保证。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未来计划的就业方向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都是金融从业,但是有些学生侧重银行业务,有些学生侧重证券或保险业务,因此,我们提倡开放性实践教学。在开放实验中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几人一组,互相分工合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有问题随时请教指导老师,当场解决。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及时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培养引进双师型素质教师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长流水。”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需不断提高和完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金融实验技术队伍是确保金融实践教学的关键。为更好地打造精良的实践教师队伍,可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技术比较强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各学校应多为相关课程的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活动,保证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例如,每学期可以有计划性地选派相关课程的教师,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派教师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时,有意识地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金融实践教学搞得好的学校进行访问学习,提高自身的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 王家华.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1).

[3] 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4]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5] 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20).

篇3

基地实训模式基地实训模式是指通过和金融企业签订协议,定期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基地进行参观和实地实习,直接了解金融企业工作环节和工作流程的方法。该模式是金融学专业学生最认可的实践模式,也是未来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最需要发展的实践模式。通过在基地实习,学生能够充分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自己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广基地实训模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但很多普通高校在执行该模式过程中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地协议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实习内容不能够深入和全面。如银行很多工作涉及了大量资金和商业机密,不能够给实习学生提供直接操作或者协助操作的机会;二是学校实习安排时间和就业冲突,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很多高校将基地实习安排到大四,学生进入就业期,放弃了真正实习的机会,将实习流于形式。以上两个原因导致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基地实训环节无法达到最优效果,致使目标和结果反差较大。

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针对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金融界人才需求的现状,拟建立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采取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应用型模式改革。

课内外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课内外结合充分说明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课内理论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基础奠定的过程,课外实践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升华的重要环节。课内外结合实施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合理设置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紧随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金融学专业课程结构。调整课内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将实践教学理念、方法贯穿在课堂之中,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增设金融软件操作方面的课程。如Eviews,加大对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务、外汇交易、金融工程等课程的学时,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服务。增设金融专业证书考试培训课程。为学生通过考试提供支持。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聘请金融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业务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增设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增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将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搭建金融专业课外实践平台,使其能够在课外实现网上选课、网上预习、网上复习、网上实践,为其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实践教学网站上设立若干模块,如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知识竞赛、课程设计等。金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实践活动都能够完整地呈现在网站上,有利于高校金融学专业有效安排实践环节和评价实践结果。

校内外结合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做到校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是指校内仿真实践平台实习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丰富校内仿真实践的内容,奠定学生校外实习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金融学专业实习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模块。即银行实习模块、保险实习模块、证券实习模块,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实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外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搭建校内仿真实践平台特色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校内实习、实践主要依托仿真实验室平台,软件应用必不可少。仿真平台用以缩小学校理论教育和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例如,商业银行业务仿真实验室,能够提供仿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票据交换业务等具体业务的真实训练。证券仿真模拟实验室能够提供实盘联网操作。通过仿真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为校外实习奠定基础,缩小其与职业人的差距,同时为就业打下根基。

夯实校外基地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达到师生共享。校外基地要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众多金融企业,使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及前沿的金融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实地工作等方式直接接触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建立一体化系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推动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使高校完成从人才培养到服务金融业的延伸,产学研结合有利于资源的聚集,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促使其将成果直接转化,从而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金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可以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服务地方金融企业,为地方金融企业输送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达到实践教学的改革的目的。产学研结合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点对点模式点对点模式是指学校与单独的金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采用契约的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协商并确立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和科研计划。可以采用3+1或者2+1+1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完成金融企业的科研任务,为企业输送具有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其中3+1是指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实地实习工作;2+1+1是指学生先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在校进行科研工作及专业学习。

篇4

关键词:湖北;金融学;人才需求;对策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

(一)金融行业近年从业人员状况

金融学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在金融行业。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年金融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数量为367.4万人,2007年为389.7万人,截止2012年达到527.8万人(见表1),2006~2012年基本保持5%~10%的增幅,增幅相对稳定。从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单位、外资、民营等金融单位是吸纳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从金融业就业岗位细分子行业来看,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银行业人数最多,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吸纳大户。以2006~2008年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为例,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底银行业从业人员高达256.7万人,占整个金融从业人员的65.87%,证券从业人员占1.82%,保险从业人员占26.43%,信托、典当、投资、租赁等其他金融活动从业人员占1.18%。

湖北省的金融业从业人员规模大致在13~17万人之间,但与全国的发展情况不同的是,湖北的金融从业人员并未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情形,而是有所反复。在2006~2012年间,出现了两次下降的情况。2008年、2011年相比上个年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总体上还是表现出增长的势头。这与湖北省金融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现状有关。2012年底,湖北省金融业从业人员已有16.3万人。预计2015年,在武汉的各类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供求及预测

中华英才网2011年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金融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供应量,这个比例接近9∶1。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8年新增岗位14万个,大中专毕业生供给量为7万多人,占需求量的50%。2009年新增岗位数21万个,大中专毕业生供给量仍为7万多人,占需求量的33%。剩余缺口由社会人才进行了填补。连续两年均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湖北省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2006年到2008年,全省金融行业新增的岗位数量分别为:7613人、11000人和9301人(见表2)。2010年新增岗位大致在11000人左右。这些新增的岗位主要来自于新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扩大规模、离退休和解除合同所带来的岗位空缺。

湖北省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经济学学科08年有61649人,09年63290人,平均每年毕业生大致为14000多人,金融学专业大致为4000多人,本科生约为2400人。其中,省内本科院校在本省的招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为958人,其中还包括部分大类招生,实际的金融专业招生数大致不到900人。

2011以来的三年,湖北省金融行业新增岗位数量分别达到约13000人、14000人、15200人,提供给大中专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分别达到3630人、3993人、4392人。全省高校金融人才的供给量基本稳定在4000多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省外高校为湖北培养的金融本科人才(招收的湖北生源)数量也大致在2400人左右。

单从全省金融行业全部新增岗位来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供需缺口在5000人左右,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未来三年供给缺口甚至可能达到近万人。如果从全省金融行业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来看,前几年略显供大于求,目前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未来可能出现供给不足。

从供求结构来看,全省金融行业明显表现出结构性失衡。今后金融行业对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会出现明显萎缩。调查结果显示,金融业人才需求中至少85%以上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即使湖北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全部供应本省,也会出现供给不足。未来三年湖北金融本科毕业生的供给缺口将在600~1300人之间。考虑到本省人才的外流,这个供给缺口会更大。

从需求岗位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销售和业务领域。其中,销售类占比达18.66%,经营管理和客服类合计占42%。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湖北省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金融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全国有三项金融改革试点落户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唯一省份被批准参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湖北省成为全国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8个试点省份之一;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在部分县市开展保险试点并取得成功。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3位。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包括: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力争全省组建35家农村商业银行,新设11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力争年内全省所有市(州)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市(州)。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在全省合理布局营业网点,重点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进驻湖北。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武汉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股权交易中心、全国性金融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支持东湖高新区积极试点“东湖金融超市”服务模式;做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准备工作,推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

可见,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巨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进程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正在进行的金融体系建设创新、跨越式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规划,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这对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

二、金融学专业在湖北高校的开设情况及问题

(一)该专业在湖北高校的开设情况

全国共有334所院校开办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其中湖北地区高校2011年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有24家,包括13家普通高校,11家独立学院。

这些高校中,部属院校开设时间比较早,已有几十年历史,省属高校多数在90年代以后开始开设,而独立学院则多在2000以后开始设立。现有人数约8800人,平均每年毕业生人数2200人,办学形式采用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公布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部属院校毕业生在全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竞争力,影响力较大,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独立学院毕业生人数较多,历史较短,在市场上竞争力和影响明显不如其他高校。

从各高校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来看,略有差别,大同小异。

从高考招生计划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实行了经济类招生,进校后选择专业及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三个方向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方向,招生人数的比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最大,其次就是金融学专业。从各校的专业录取分数来看,金融学专业往往名列经济类专业的榜首。

(二)现有高校开设该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较为单一。以财经类院校为例,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风向标。目前国内专业的财经类学校共 40 个学校,金融专业设置基本停留在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等三个专业上。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宏观金融为主。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宏观经济分析,偏重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及金融分析。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不尽合理。

三是实践教学环节以传统金融职位为主。在现实中,国内多数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软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从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着重于当前金融职位的实践教学,包括金融机构认识实习、银行业务模拟实习、证券投资模拟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湖北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第一,从湖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长远规划出发,培养面向农村商业银行或面向现代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人才。

面向全省即将建立的46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我们可以着重培养面向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人才,培养符合农村商行特点、熟练掌握农村商行业务技能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面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培养掌握现代金融服务技能,符合后台服务中心新要求的人才。

第二,避开竞争激烈的传统金融业务教育,培养符合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新型人才。

一般说来,金融人才主要指的是从事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我国传统金融人才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景象,但新型金融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概念,已很难概括和限定金融人才需求变化。新型金融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新一轮金融开放和竞争的需要。比如,当前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对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第三,实行分类教育,加大订单人才培养力度。

从我们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生源地的不同,进行分类教育。

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篇6

据统计,在过去的25年间,辽宁省的金融行业呈现出了发展较迅速的趋势,生产总值从九十年代初期的1063亿元提高到了目前的29737亿元,是九十年代初期的近30倍,年均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4%,虽然相对全国15%左右的增速还偏低,省内金融机构存款额由1991年866亿元提高到2016年43,000亿元,增速为16%。因受经济危机辐射,2008年后辽宁经济增速日益减慢。但是对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来说,这一增速已经说明了在过去一段时间,辽宁省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较好。

二、?|宁省金融学专业人才供求问题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导致金融学在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也将因此不断增长。就辽宁省而言,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不断推行,辽宁自贸区摘牌,伴随着一系列的金融政策的出台,在未来一段时间,辽宁的金融行业也将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辽宁省内各高校金融学专业的现状来看,除几所在省内金融专业比较有名的高校外,总体而言其他综合性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生源方面对于相对劣势。总体录取分数线并不是很高,同时由于金融学专业吸收到的生源大多为本科第二批次甚至第三批次,因此,受到生源质量的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并不是很突出,使得部分教学目标很难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去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也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人才供给质量存在一定的欠缺,因而间接导致人才的供给数量不足,存在一定的缺口。

(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造成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近几年,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虽然金融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无论从银行、证券、保险到基金、期货等,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银行业一直是金融人才最集中的行业,就业人员接近金融业总人数的一半。然而随着银行业进入转型期,未来几年银行业用人需求将继续稳定在低速增长状态,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高涨。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转型,据调查,未来几年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转变为复合型、专业化与创新型相结合。复合型人才是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态发展而提出的新的要求,复合型人才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不仅就要具有高水平的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具有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金融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全新金融业态的不断兴起,更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存在。金融行业井喷式发展,需要依靠金融学专业人才来运作、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从而更好的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自贸区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2017年4月辽宁自贸区成功揭牌,自贸区的成立之后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但是最为紧缺的就是复合型金融类人才,金融人才是推动自贸区发展的原动力。对于自贸区需求的金融学专业人才来说,除了应该具有较强的金融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加强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有较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能够进行流畅的外语交流。因此,自贸区的成立不仅仅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辽宁省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一)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金融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包括自贸区在内的企业应尽量多的与各高校进行通力合作。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合作项目。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多调研、多了解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状况,针对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意见,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以符合企业用人的培养方案,例如,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兴起,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较大,但就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少之又少,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加强互联网、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教学训练。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与传统金融不同,传统金融行业现今使用的系统理论、风控模型等并不能直接应用在互联网金融中,所以传统金融业内的人才也并不是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员大多还在探索从经营模式到产品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也必须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作为企业也应该走进高校、走进课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的灵魂,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的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创新培训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了适应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当下必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紧贴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开设相关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按需培养。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自贸区的建立,势必会出现更多创新型金融服务,因此符合要求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储备也势在必行。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充分构建其合理性、延续性、适应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满足对金融人才的新需求。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学专业的应用范围可以说比较广泛,不仅可以使用在传统的金融行业,还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等相关新型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金融机构人才战略也需紧跟金融业变化趋势做出调整。随着金融各细分行业迅猛增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增多,企业也愈加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为满足金融业发展新趋势的要求,金融机构在引进人才时,会特别重视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以及面对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金融数学;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未来

一、引言

数学可以说在生活中无所不在,金融又是计划经济市场的代名词,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金融数学成为了新兴的学科,而且越来越被更多的经济业内人士所关注。它的就业范围广泛且具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数学重要突破是证券合资领域和资本资产定价等方面,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化,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使得数据得到准确分析计算,这对经济发展的决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金融数学的发展及就业前景和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二者的关系。

二、金融数学发展情况及前景

1.金融数学的概念:金融数学也被称为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分析金融学,它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并通过金融学的内在规律及理论分析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也可以被理解为数学建模等理论知识与现代科技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灵活应用。所以,金融数学也是一种交叉科学,是一门行走在发展的前沿学科。2.金融数学人才的发展前景(1)就业情况:证券行业:从数据库系统设计;运营CRM,XBRL等方面利用数学建模等专业知识,管理数据库系统,分析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和走向。股票市场:金融分析、资产评估。国际市场在不断资本化,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股票市场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在股票分析技术方面金融数学知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甚至是成为决定性因素,从而影响着整个现代金融市场。保险部门: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采用函数和动态微观模拟广泛应用于人寿保险及养老保险中,简化了运算过程,提高效率,为社会等方面做出贡献。(2)发展前景:从19世纪末开始,金融数学在经济金融界和数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金融数学一方面可以使数学融入民众生活,从而关注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经济学家利用这一工具对数据等进行精确分析,对现代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坚信在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中,金融数学将会成为一颗明星,前途无量。

三、现代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我国的现代金融市场正在稳步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已经逐渐形成了、分工合理的市场体系,使得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着建设透明高效、机制健全功能完备的目标迈进。(二)发展趋势1.规范证券市场主体并以投资为主要项目,使证券市场更加完善。2.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机制,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关注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等。3.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督机制,使得市场经济安全有序的发展。4.金融全球化。走出去,与世界接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

(1)强化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实现了各项金融业务的电子处理,带领现代金融行业走向了电子金融时代。同时,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数学应用于经济生活中。(2)提高了数据的精确性,金融数学使得银行方面的金融问题得到解决,用精确地语言描述出随机波动的市场,同时它扮演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使得人们可以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实现了对大型数据库等的精确建模,清除了金融现展道路中的阻碍,使得学术研究顺利进行。(3)推动了保险行业,证券行业,股票市场等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化,使金融数学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助于决策者对未来经融市场经济形势的判断。(4)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使得经济学家可以大体掌握全国经济发展形势,为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这使得现代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无所畏惧。

五、结语

古话“商场如战场”,而金融市场不是战场,却高于战场,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的稳固发展必定离不开准确的数据和快速的计算,金融数学巧妙的结合了数学理论知识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分析复杂的数据库,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大大简化了金融工作,并且其涉及范围广泛,涉及保险行业,证券领域,股票行业,金融数学深入基层,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基础金融业的顺利进行。并且金融市场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需要计算机帮助计算分析,通过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市场中随机波动的价值曲线。同时在经济上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对经济学家掌握当代经济发展形势具有指导意义。也许金融数学在现如今发展并没有很突出,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金融数学一定前途无限,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李帅.金融数学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J】.经济管理者.2014

[2]薛佳佳.金融数学的现状与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2011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要逐步开展金融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人才培养内部结构。本文针对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策略

现阶段我国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已经由传统的精英化趋势逐步转变为大众化趋势,这也是对社会人才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基础上,各大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金融学而言,只有顺应发展趋势,才能够逐步提高金融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毕业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真正运用于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然后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学逐步走向微观化、实证化、系统化,因此其成果也日益成为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了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对于金融学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能够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其形式较为丰富,整体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专业化、多学科等发展趋势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够优化金融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将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从而逐步优化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与当地的政府、相关企业等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二)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大院校应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和宗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学习、素质等结构,从而将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培养知识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应用实践水平较高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金融学(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的特点和能力,优化整个理论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师资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将我国升级为人才强国,从而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金融学而言,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案例教学模式,它属于金融学专业课讲解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生对于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金融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可以广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

金融学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对于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相关教师要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多读书、多研究、多钻研,努力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学习,积极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充分调动金融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认识到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学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在金融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等方法和途径,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总之,要想创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党和政府、各大高校以及相关金融学教师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金融学应用人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发挥其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战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石之昌,刘智明.浅谈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教育革新,2014

篇9

关键词:金融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探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帮助扩大社会就业、繁荣文化市场、调节经济结构,因此党的十报告明确强调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切实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区资源的制约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困难,与金融资本融合不足,严重阻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金融服务文化产业链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我国现有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产相融合的新思路。

二、金融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中介作为资金供求纽带作用的改变,即通过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新的金融市场、新的组织机构、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变革。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大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国家文化部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通过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等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相关活动的经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能有效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三、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改善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1.文化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文化产业将进入深度深化变革期;3.文化产业进入将进入强化融合期。二是“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1.文化产业放权力度不够;2.文化产业存在国有企业垄断;3.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不足;4.文化产业支持落实难。

(二)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我国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融合现状;二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渠道;三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创新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处于瓶颈期,遇到一些障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因为对文化产业了解不够导致对接主动性不强;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制定的门槛比价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与金融资本融合度不高;服务与文化产业的金融中介体系薄弱等。基于以上现状,急需探究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新思路,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探究

“产业链联姻模式”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本有效融合。在这种模式下,不仅仅是让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简单合作,而是基于双方各自的产业链发展战略,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前提下提供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使金融资本更深入到文化产业中去,实现二者高效结合,最终实现高效利用金融资本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风险的目的。

金融机构依托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针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为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文化产业链下游企业的特点是交易活跃,比较有规律性且各企业相互依存,所以适合金融机构设计综合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五、加快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当前文化产业提高发展速度才能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实现这一发展就必须破解金融难题,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融合路径,突破文化与金融融合的瓶颈,包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对文化产业的贷款风险;创新与文化产业更匹配的金融产品;引进保险和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文化产业自身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创造融资条件,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发放债券融资。

参考文献:

[1]段桂鉴.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Z].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8-29.

[2]许新,彭宇臻.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投资前景分析[J]产业经济,2012,(11).

[3]刘昕.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徐鹏程.当前阻碍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问题[J].经济要参,2016,28,2-8.

作者简介:

篇10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高职院校建立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对培养金融专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现状,对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促进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财产用于金融方面的投资,因此,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比较多。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促进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对培养专业型的金融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进行改革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是属于职业类教育,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在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满足金融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通用型人才,简单来看就是本科金融学专业的压缩版本,没有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笼统性,没有突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技能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忽视了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目的,虽然通用型人才可以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因为学生缺乏金融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不能满足部分金融企业专业型的人才要求。所以高职院校金融学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教学体系改革的需要。

1.2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有70%的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首先注重的是员工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其次再是员工的学历等条件。所以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对员工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那么高职院校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能只注重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导。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以用人单位的人员选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把金融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进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和改革,使学生能够具备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减少学生就业的障碍。

1.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内的授课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另一类是兼职教师。部分专职教师是师范类或者金融专业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从事过具体的金融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经验;部分教师之前从事过金融方面的工作,之后调回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这类教师既具有金融专业的知识,又具有一定的金融工作经验。而那些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从其他的高校聘请过来的,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少,而且也很少参加相关的教学活动。此外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那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不愿意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活动。

2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2.1合理设置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分为金融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合理规划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一般来说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分为基础实训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对培养学生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训课程是结合了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专业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2.2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实现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提高金融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选聘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既要注重教师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金融实践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增强教师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指定部分教师进入到企业进行工作,积累相关的金融专业经验,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

3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金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不仅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