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扶贫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贫困一直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保定市易县的“扶贫社”和邢台市巨鹿县的“三级担保”模式发展较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易县的“扶贫社”发展模式
1993 年中国社科院和易县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了易县“扶贫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扶贫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缓解了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压力,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特点之一: 是入社自愿,五户联保,无需抵押扶贫社实行小额、有偿、短期贷款,一般不需担保,但贷款户必须组织起来,5 户为一组,再由6-8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由中心当中有威望的人负责的贷款事宜,这种组织形式,增加了扶贫社贷款的安全性。
特点之二: 是以向妇女提供贷款为主,直接到户,易县扶贫社坚持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原则,银行的工作人员要走到农户中去,走到农户的家庭、小组、中心做宣传,了解资金的需求和使用状况,及时收回贷款,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好,受助率达到80%以上,扶贫社的还款率很高。
特点之三:依次放款、整贷零还,扶贫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行整贷零还的方法,具体模式是农户在得到贷款时,首先要交还全年贷款利息的50%,从第三周起每周还全部贷款的1/50,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一半利息。这种还款模式模式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所以还款率较高。
2.邢台市巨鹿县“三级担保扶贫信贷模式”
2009年巨鹿县为解决贫困农户借款担保难的问题,扶持创建了“三级担保”支农信贷模式,即“农户五户联保+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担保+公职人员担保组织担保”,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农户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借款担保难问题。
特点之一: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一是实行扶贫贴息政策,对贷款农户给予全额利息贴补。二是由县扶贫办安
特点之二:巨鹿县继续完善、推广“两个组织”(县扶贫信贷担保自愿者组织、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信贷扶贫模式,在全县的信贷融资模式形成了“两个组织”信贷扶贫模式、信用担保公司、农户自立服务社、扶贫贴息贷款四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贫困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特点之三: 建立诚信档案,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该县在贫困村全面成立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的基础上,建立农民个人的“诚信档案”,开展评选 “星级贷款户”活动,充分发挥了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讲诚信、守信用。保证了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
二、两种不同金融扶贫模式的对比分析
从实施效果来看,巨鹿县的“三级担保”模式,服务面广,政府全额贴息,增强了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但是,环节较多,手续复杂,缺乏及时性。易县的“扶贫社”模式中,手续简单,适应性强,利率享受国家扶贫补贴,降低了农户的资本成本。但在此方式下,受助者仅限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资金规模受限,民间社会团体的银行化运作法律地位不明确,风险较高。
三、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两县在金融扶贫中的实际实施效果,对今后的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立法建设
一项政策要想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必须立法先行,通过借鉴一些成功国家的做法, 要研究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 对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于农业、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中低收入者等规定一定的比例, 并给予政策优惠, 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 主要涉及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将所涉及的部门纳入法律框架内通盘考虑。
2.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机构格局
一方面, 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 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和分工, 并尽可能地促进正规金融将业务扩展到农村;另一方面, 积极放开信贷市场, 尝试建立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组织。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观念,培育和开辟小的信贷市场,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篇2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扶贫的概念
金融扶贫是指金融机构在资金方方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强的农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达到其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支持。(3)改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4)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
(二)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
金融精准扶贫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界定,依据贫困的原因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据动态化的准入与退出机制进行定量考核,从而实现当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贫困地区人口的彻底脱贫致富。其特点是精确界定、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
二、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
(一)推行联动机制,加强扶贫合力
一方面,专门成立了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区市县三级金融扶贫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指定主办行,开展金融扶贫县试点工作,实现集中地方资源与金融扶贫工作方式的创新。
(二)出台金融扶贫的具体政策
新疆出台了《金融支持新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年新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计划》、《自治区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及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金融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细则,扩大信贷对南疆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实行差别化授信评级,保证贫困地区贷款的正常投放。
(三)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
推出一批符合新疆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金融模式,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巴里坤县金融扶贫模式、农信社吉木乃县金融扶贫模式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都取得了好评。
(四)“访惠聚”平台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凸显
利用驻村工作组优势,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进村、精准扶贫。各金融机构积极与驻村工作组进行对接,推出符合农牧民需求的“访惠聚”专项优惠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响应。
三、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地区金融体系不健全
新疆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南疆连片特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加大了南疆三地州金融机构运营、开发和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比平原地区高,但利润率却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使金融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二)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单一
大部分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占比不高,而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以短期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为主,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政策红利释放不到位
短期的扶贫贴息贷款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极不匹配,贫困农牧户持续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导致扶贫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贫困地区地区人口金融知识匮乏,对政府出台的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大部分贫困户尚无主动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资金发展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依赖村干部推广宣传。
(四)脱贫人口的退出与返贫之间矛盾的协调困难
精准扶贫不仅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有效监测与考核,还要重点注意的是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让需要得到帮助的贫困人口及时进入得到扶助,但目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尽管脱贫人口的再返贫可被二次界定为新的扶贫对象,但由于退出造成的扶贫帮困的中断,存在时空差使得再次被认定为扶贫对象难度加大。返贫人口的出现,一方面造成前期的帮扶成效的消失,另一方面也使精准扶贫的总体进程减速。因此,及时合理解决脱贫人口的及时退出与返贫再生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难点。
四、加强新疆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
一是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特别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优先扩充。二是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解决贫困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与转账不方便的问题。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普及
一是依托访惠聚平台的优势,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运用金融信贷的意识,提高运用信贷工具的能力;二是通过建设农民培训学校,使贫困群体加强金融教育的学习,最终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贷款困难的问题。
(三)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程
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数据库,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继续发挥好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和示范县的模范带头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依据不同贫困群体的现实状况,专门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量,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四)推动产业化金融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
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金融对农业生产、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扶持,创建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改善商贸物流金融体系,风险投资机构要进入贫困地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与技术革新,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构建金融自助组织,支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行产业链贷款模式,建立产、工、销一体化机制,实现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协调发展。构建新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靠金融扶贫专家团的力量指导产业扶贫项目主体制作专业化、可操作的融资方案,以此来提升融资的成功率。
(五)构建金融扶贫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发挥一行三局、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积极作用,达到政策协调,信息分享,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政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制定关于金融扶贫的各项计划。各地、州、市也要结合实际,制定有效地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来助力金融的精准扶贫。三是建立考核机制。通过构建金融支持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奖罚分明,严格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下达金融信贷任务,督促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莲.新疆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区域经济,2016(4).
[2]李寿龙.新疆连片贫困区的金融扶贫[J].中国金融,2017(4).
[3]董翠英.金融精准扶贫瓶颈[J].中国金融,2016(23).
[4]张怡.对新疆南疆三地州金融扶贫开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6(11).
[5]潘功胜.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创新服务助推脱贫攻坚[N].金融时报,2015-12-25.
[6]张宇飞.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J].现代商业,2016(23)
篇3
一、总体情况
(一)组织实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切实提高我行金融扶贫服务质效,制定了《银行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工作组,方案中对金融服务的宣传工作也做了明确要求,结合此次活动通知内容,工作组各司其职完成具体工作内容。
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三农金融业务部负责对工作的督查指导、完成情况的数据汇总上报。由支行行长担任组长,各支行信贷人员、委派会计组成的宣传工作小组。宣传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开展落实。
(二)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1.精准对接贫困户,现场宣传。通过工作组逐户走访,入户宣传解读各项金融扶贫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了解金融扶贫政策,同时介绍我行为贫困户开办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网点宣传。通过我行各支行的金融服务网点的电子门楣、LED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3.媒体宣传。充分利用银行的微信公众号我行金融扶贫活动信息、我行金融扶贫开办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
篇4
关键词:金融扶贫;政策引导;创新扶贫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1)-0070-03
一、青海省互助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互助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是2011年底第二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出台后纳入的国家六盘山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县。全县辖19个乡(镇),294 个行政村,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比88.5%,截至2014年底,已录入全国扶贫网络系统贫困人口为7727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3%,占农村人口的21.8%,确定118个村为贫困村。2014年共争取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0097.72万元,比上年增加3712.72万元,为开展各项扶贫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目前全县设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营业网点34个,其中县城地区17个、乡镇17 个,实现了乡镇级网点全覆盖;金融自助设备布放方面,有ATM 机81 台,POS 机具774台;有中国人寿、中保财险支公司2家,平安保险、阳光保险等营业部4个;设融资性担保公司1 家,小额贷款公司2 家。
作为国家六盘山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县,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专门出台《互助县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对扶贫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和考核。根据辖内贫困人口分散、点多面广贫困家庭病号多、劳动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及非农就业比例低,大多不具备开发式扶贫基本条件的特点,互助县采取生态移民、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和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项目及村级产业扶贫示范村的扶贫模式。2014 年以来对5个乡(镇)9个村1484户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投资300万元作为银行信贷投放质押担保资金,支持3个贫困村开展村级产业扶贫,撬动银行贷款890万元,扶持獭兔规模养殖、牛羊育肥贩运等示范户300户;财政投资扶贫项目资金4200万元,在13个乡(镇)的25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支持水果、花卉和食用菌发展,以农业产业贴息为依托继续支持马铃薯、杂交油菜、八眉猪、葱花土鸡、白牦牛等特色产业发展。
二、青海省互助县金融扶贫工作基本特点
(一)金融部门积极行动,结合整体扶贫工作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
县内各金融机构与贫困村结“对子”开展定点帮扶。县人行出台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项目对接会,加强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积极申请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为农商行支农贷款提供后续资金保障,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和一些扶贫项目。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三农”金融服务的同时,探索中小企业项目扶贫新方式,与政府扶贫帮扶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企业扶贫重点帮扶计划,通过发展项目扶贫,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公司+订单+农户”模式等一系列扶贫工作措施,提高了企业融资能力和帮扶能力;实施“一行一策”或“一行多策”窗口指导战略,加强银企对接,不断增加县域信贷投入,推动落实《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至2015年5月末,全县累计新增4.98亿元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其中有2.55亿元用于支持“订单农业”“订单畜牧业”等三农经济,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二)各金融机构采取多种措施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项目融资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融资。如农发行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向上级行申报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项目贷款,向某物流公司项目授信0.4亿元,有力助推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二是开展业务创新。如农行安排1亿元“三农惠民”专项信贷资金,在全县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农商银行、建行在县域农村设立“惠农金融服务点”423个,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5公里半径范围内无盲区。三是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农商银行重点推广福农卡--个人自助循环贷,年内将对38600户信用农户中的80%按信用等级完成授信;并针对部分产业化扶贫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品现状,创新推出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开展联保、互保,促进产业化扶贫模式的深入推进。四是调整业务结构。各金融机构主动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重点项目,涉农贷款占比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效果明显。至2015 年5月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22.13亿元,占全县贷款总量的68.05%。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91亿元,占涉农贷款的22.2%,贫困村农户贷款余额1.27亿元,占全部农户贷款的25.8%,为农民增收和群众脱困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撑。
三、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资源分布城乡失衡,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分化明显
一是金融服务网点向县城集中。全县19 个乡(镇),除县城所在地威远镇外,其它乡镇只有农商银行营业网点;近三年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营业网点3个,都设在了县城,县以下新增营业网点为零。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一枝独秀的局面依旧,农商银行仍然是“三农”信贷投放“主力军”。2014年互助县农商银行占全县涉农贷款增量的76%。2015年5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其中农商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48%,而其它7家银行涉农贷款“有存量,无增量”,涉农信贷投放几乎停滞。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规模有待做大做强
当前,县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总量少、突破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依然突出,新型农村担保贷款总量偏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目前还仍处在试点阶段。农户拥有的土地、住房,以及农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的农业生产设备、租赁、流转的土地经营权等抵押物折算值低,不能满足融资需求,贷款利率普遍较高,融资成本较大。监测数据显示,全辖涉农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普遍上浮20%-30%,最高上浮50%。
(三)创新意识缺乏,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由生产需求向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并举方向转变;二是由种养业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传统的农村种养业信贷市场呈萎缩趋势;三是由分散小额借款向集中大额借款转变;四是随着农民消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迅速扩张,资金需求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变。同时,也对资金结算和中间业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除部分保险外,基本上还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
(四)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在基层的契合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些财政、产业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和金融结合起来配套使用,没有利用财政、产业优惠政策撬动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和薄弱环节。
(五)贷款满足率低,与需求不符
调查显示,小额农户贷额满足率在55%左右,农村种养专业户贷款满足率在40%左右,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基础设施投资资金需求满足率只有20%左右,且扶贫贷款贴息期、贴息利率难以满足贷户实际需求。扶贫贴息贷款的期限以一年为主,最长不超过三年,统一执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优惠利率,贷款超过贴息期和展期、逾期的不再享受贴息政策。农村申请扶贫贷款,主要是解决种植业、养殖业资金不足。由于产业附加值低,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贷户收益短期内难以见效,往往还没有实现增收,贴息期限已满,被迫承担后期利息。
(六)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贷款风险补偿体系缺失,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在农村,类似于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由财政注资的担保公司,尚未完全深入农村地区,与专业担保公司的合作也是屈指可数,再加上农业保险市场建设滞后,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乏,农村信贷投入风险全部集中在涉农金融机构。
四、改善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县域扶贫的建议
(一)建立以部门协同为前提、政策扶持为主导的政策引导机制
一是财政、税务、央行等有关宏观调控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对发展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业务进行补贴,税务对进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央行推行区域化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流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扩大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和使用对象,赋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支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方面一定的自,以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二是继续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通过税费减免、费用补贴和审批绿色通道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在偏远、贫困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准网点或流动服务点。参照农机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对银行县域电子机具投放进行财政奖补。
(二)建立以农业信贷政策创新为导向、信贷产品创新为主体的扶贫信贷管理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信贷管理政策。二是创新担保方式。在推广应用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可将龙头企业、中介机构、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保贷款范畴,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弥补农户联保的缺陷,解决“公司+农户”、“基地+农户”、“业主+农户”、“项目+协会+农户”等联保问题。三是创新抵押方式。积极尝试林地承包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流转土地使用权抵押等贷款抵押方式。四是围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开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对符合信贷支持条件的项目提供信贷优惠和服务便利,对不合条件的项目,在落实财政担保的基础上,也要投入实施帮扶。总之,要探索灵活多变、安全有效的信贷扶贫模式,不断拓宽金融扶贫范围。
(三)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互助县农村实情,可尝试如下几种金融扶贫创新模式 :一是 “公司 +农户 +基地 +扶贫贴息”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其产业化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为农户生产提供贷款担保,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向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利用银行贷款致富。二是“扶贫专项资金质押+信贷+村级产业”模式。将各种扶贫资金捆绑打包,用于信贷抵押,金融机构根据扶贫资金数额放大一定倍数,结合扶贫项目安排,投入扶贫信贷资金,推进整村扶贫开发。三是“担保机构 +合作社 +银行”模式。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由融资担保机构向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满足贫困户、贫困村贷款需求。四是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建立起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四)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体系,解决金融机构支农的后顾之忧
一是建立涉农担保体系。在县域由地方政府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构建政策性农村担保体系。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鼓励各级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风险补偿基金,对信贷资金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是加快农业保险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通过费用补贴等措施,进一步支持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再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信贷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傅盛.农村金融扶贫中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思考.商,2015,0(34);182-182.
[2].青海探索金融扶贫主办银行.老区建设,2015,0(15);5-5.
[3]宋锐.三结合 三转变 三对接――贵州农信社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做法及思考.当代贵州,2015,0(28);56-57.
[4]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福建金融,2015,0(10);39-43.
[5]刘应新.浅谈互助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几点思考.青海统计,2004,(12);28-28.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County-leve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 Case of Huzhu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QIN Yongxi DA Shuqing CHEN Shengzhong
(Huzhu County Sub-branch PBC, Huzhu Qinghai 810500)
篇5
1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探索创新
1.1运行模式探索
湖南省麻阳县曾是湖南省深度贫困县,融资问题是制约该县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融资发展困境,麻阳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在贷款发放方式上,按照村集体资金为主、社员资金为辅的方式,筹集“农民合作社联保担保金”统一存放信用社,信用社按照担保金的5-8倍放大贷款并适当提高担保金的存款利率,下调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二是在贷款抵押担保上,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合作社社员宅基地证、房产证、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交合作社进行反担保,若发生社员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现象,先用担保金垫支还款,再由合作社处理欠贷社员资产进行追收。三是在贷款风险防控上,县信用联社出台了《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贷款担保业务合作协议书,确保对社员资产及还贷能力进行预前评估和事后管控。该模式减轻放贷金融机构的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解决农民发展规模种养等产业融资问题,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1.2发展成效
1.2.1贷款融资规模不断扩张麻阳县自创新开展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以来,无论是在贷款数额、贷款参与度还是贷款增长速度方面都逐年提高。201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免抵押、免担保、准基利率、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政策,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发放贷款3.06亿元,带动6356户贫困户发展黄桃、猕猴桃等特色扶贫产业2000hm2,养殖产业10万多头(羽),实现户均增收1.6万元。2013年和2014年是其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年累计发放贷款总额为6890万元。其中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值480万元,贷款利率降到了7.12%的水平,降低的比例接近于13%,风险补偿金或担保金也从2013年的144万增加到2015年的207万,增长比例近50%。1.2.2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效果明显一是麻阳县开创的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将贫困农户列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象,对融资困难的产业化经营农户优先审批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农户因缺乏抵押担保、收入和资信偏低等原因无法获得贷款问题,又解决了贫困农户因无法获得融资而陷入循环贫困的风险。二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为农户的扶贫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解决农户不懂技术和市场“难发展”等问题,实现扶贫产业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双保障。三是建立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随着精准扶贫贷款注入和龙头企业技术指导的融入,带动了一大批其他资金流入扶贫产业。麻阳县紧扣当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大势,密切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因地制宜精选项目,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销、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发展高效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构建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在麻阳石羊哨谭公冲村,全村307户农户有80%参与产业开发。通过公司担保、农户贷款、扶贫资金补助400元/667hm2、公司、农户、扶贫资金各承担三分之一利息的方式,农户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105万元,发展中药材(半夏)种植28.53hm2,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可提高1200元,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1.2.3农业产业化经营速度加快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的开展不仅解决了贫困农户抵押贷款难的问题,而且推动了扶贫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就是需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循环投入,以前的农户由于无法获取基金,贷款的额度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而农村的产业化发展缓慢,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讲,本来资金的底子就薄,再加上融资困难,其产业的集约一体化现代化发展更是困难重重。而如今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的开展,不仅解决了贫困农户抵押贷款难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他产业资金向扶贫产业的流入,从而激发了农村金融活力,带动了一大批资金的流入,加快了扶贫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麻阳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23家,规模集约经营土地227.6hm2;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3家,其中省级示范社7家,入社农户达2284户、带动非成员农户4.2万余户,规模集约经营土地4400hm2,涵盖了农、林、牧、副等所有领域;农业公司72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规模集约经营土地9800hm2。
1.3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3.1大规模复制推广难从麻阳县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模式来看,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要想顺利的实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在资金筹集上,村集体必须具有充裕的基金作为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的担保金。第二,在融资意识和观念上,村集体必须破除陈旧的观念,意识到融资的重要性和深刻的意义,且对合作社社员筹集资金自愿担保具有较强的认同感。第三,在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上,村集体要有发展农村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和观念,具有较强的前瞻眼光和经济思维[5]。然而,对于一般非现代化的农村和农村旧式管理模式来讲,筹集大量农户闲散资金组建村集体合作社担保贷款保证金显得十分困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要求的村集体少之又少,因而麻阳模式在复制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1.3.2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应对能力目前,就麻阳县中国人民银行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能够支持贫困农户和融资困难产业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非常少,农村五大商业银行由于在业务开发和创新过程中受到自身规章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对农业领域的贷款业务显得力不从心,在推行农业项目贷款时显得更是谨慎小心。只有从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麻阳农村商业银行机制灵活,思想超前,成为麻阳“扶贫资金担保贷款”的主要推行者,同时由于模式运行成功,麻阳农商行业务经营也获得飞速发展。而金融机构的机制问题和陈旧思想是推行农民合作社担保抵押贷款过程中受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承担农民合作社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单一,不仅严重阻碍该贷款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和产业贷款方面缺乏创新和灵活的风险评估应对能力,阻碍了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的发展。1.3.3风险调整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扶贫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一些无法规避的风险时,会显得异常脆弱,这在农业贷款方面就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首先,在全国农业保险不完善的背景下,现代农业除了受到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外,政策风险、制度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也是阻碍扶贫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农村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决策失误会给农业带来巨大风险,阻碍农业贷款的发展。第二,农业制度在改革、变迁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农业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等风险,都会抑制“五权”抵押贷款的发展。第三,由于农业大多靠国家政策扶持才勉强生存和发展,农业过度的政策依赖性,加上农业商业保险的缺乏,产权抵押贷款的问题就很难解决。1.3.险处置方法仍需调优现有的扶贫产业资金贷款模式风险处置办法略显滞后,从麻阳县的调研情况来看,当涉农扶贫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承担40%,财政承担30%,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财产产权变现的形式承担30%。而在实际的运行中银行承担70%,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承担30%。因麻阳县对农村扶贫担保资金贷款在全国属于首创并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缺乏足够稳定的经验、风险处置办法滞后、防范风险意识缺乏、风险规避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建立的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合理性,极大地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性。1.3.5扶贫政策整合宣传不够现有扶贫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整合不够,受惠面不广[6]。从麻阳县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农业部,湖南省财政厅、农业厅、科技厅、扶贫办等重要国家农业政策部门对扶贫产业项目都有大量资金扶持和资助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整合度不高,所用的宣传措施和手段有限,使得多数产业化经营农户无法接收到全面的政策信息,部分相关资助项目无人问津,资金使用度不高,效果未充分发挥出来。1.3.6农村抵押贷款外部环境不优现有信贷产品仍主要以传统的抵质押担保贷款为主,无形资产、农村产权等抵质押贷款由于受登记、评估、流转难等多重因素掣肘,金融机构推广动力不强。就怀化市来看全市获批开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9家,注册资本10亿元,但因实力普遍偏弱,被银行认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担保公司不多。其次受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中介评估机构发展缓慢,现有评估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得农村产权评估工作滞后,抑制了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的发展。另一方面,产权流转的平台欠缺和产权流转机制多停留于制度层面,操作性和可行性有待完善,从而出现产权评估难、流转难、抵押贷款难,进而阻碍放贷进度。
2完善麻阳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模式的对策建议
2.1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建立健全的风险处置办法是推进扶贫资金担保贷款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农业保险和风险处置办法滞后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风险的分散与补偿机制。可以通过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涉农商业保险业务、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等方式,化解农业贷款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其次,必须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破除陈旧的体制障碍和落后的观念,为银行有效推进农村贷款项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政府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合理处理不同机构业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多个金融机构协同铺开“五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新局面。
2.2创新开发其他贷款模式
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入。各银行机构要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特点,增强创新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符合“三农”的实际需求。一是积极开展农机具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有效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促进贫困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民贸民品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三是要把握麻阳纳入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沅陵纳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的机遇,加大向上级行汇报、争取政策的力度,争取早日出台专项信贷管理办法,因地制宜推出专项信贷产品,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2.3加强政策的整合和宣传
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提升扶贫政策导向效果。一是人民银行应该继续优化金融产业扶贫“1+N”工作机制,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等工具的激励约束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二是认真开展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贫困县域扶贫开发金融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增强精准扶贫金融政策的导向力。三是积极对接整合农业农村部,省财政厅、农业厅、科技厅、扶贫办等重要国家农业政策部门,对相关资金的扶持和资助政策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扩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对政策知晓度和政策申请率,使得相关资金的使用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2.4完善金融产业扶贫环境
健全贫困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互补优势。一是农发行要把握“扶贫金融事业部”转型机遇,积极落实异地扶贫搬迁贷款等政策,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点,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
2.5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积极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账户开立、存取款、转账支付、政府各种扶贫资金分配搭载工具等基本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健全信用信息评价与应用机制,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注入活力。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同时要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3小结
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模式不仅开创了以村集体资金为主、吸收社员资金为辅的贷款资金担保方法,为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发展集约型产业化农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在实践中还探索出诸如农村产权改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扶贫产业资金担保创新等典型经验做法。虽然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和问题,却为欠发达地区解决融资问题、产业化发展问题及金融扶贫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同时,该模式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走向成熟稳定,最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华,李瑞芬.农民合作社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1):40-41.
[2]戎承法,胡乃武,楼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获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9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2-41.
[3]张西涵.“互联网+”普惠金融——破解吉林省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新视角[J].中国商论,2020(2):29-30.
[4]狄丹阳.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担保贷款融资模式运行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5]谌立平,杨夕斌.创新担保贷款模式,加速农村金融供给——以武陵山片区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8(2):48-51.
篇6
刘永富在讲话中强调,金融对扶贫至关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日益广泛深入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贷款困难,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招。
刘永富指出,扶贫更需要特惠金融。目前,一般的商业金融服务门槛太高,手续太繁,贫困群众很难享受到。希望通过发展“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贷,有效缓解扶贫对象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他们自力更生、增收致富的能力。
刘永富表示,国务院扶贫办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运用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小额保险、推动融资平台建设等多种政策手段,建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
篇7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一
20xx年,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全市首创了金融扶贫工作模式,不断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该行主要采取五项措施着力“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着力搭建扶贫架构。为切实做好“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镇安农商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创新了“1234”金融扶贫模式,即制定一个规划——《镇安农商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六年规划》;开发两种产品——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产业贷;探索三种模式——“基金+贴息”保障模式、“公司+农户”担保模式、“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完善四项机制——完善金融扶贫联动协调机制、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金融服务监测考核机制、政银联席定期磋商机制。为扶贫工作搭建了架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至2015年12月末,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0450万元,其中精准扶贫金融富民农户贷1466笔,金额 6199.3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精准扶贫金融富民产业贷157笔,金额4250万元,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是捐助民生工程,着力做好面上大扶贫。2015年,向包扶的丰收村捐资3万元修建公厕,捐电脑6台、太阳伞45把、石桌石凳5套、宫灯60对,制作旅游标识牌、宣传牌8个,增设助农取款点1处、安装无线POS机具1部、配备点钞机1台、灯箱1个,分发雨伞、水杯等宣传品1000余份;争取资金33万元支持丰收村饮水净化工程。支持民生工程,做好面上大扶贫。
四是驻村联户扶贫,着力增强群众致富信心。首先是制定规划及措施。2015年组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队,制定《包扶村2014-2016年三年发展规划》、《贫困户调查及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驻村工作队职责及任务》等;其次是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向包扶的腰庄河村25户“亲戚”捐赠价值14万元的铡草机、粉碎机等农用机具44台;再次是创新模式开展信贷扶贫。农商行以丰收村为试点,为该村36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84.7万元。为丰收村汪和春服装加工厂贷款25万元,增设备扩规模,解决5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最后是确定产业开展项目扶贫。工作队帮助成立“丰收乡村旅游公司”,引导村民刘长卫等15户移民户办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通过该行的政策宣讲、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捐赠物资等多种途径帮扶,解决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群众致富信息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自发奉献爱心,着力帮助弱势群体。2015年8月23日为丰收村16名小学生捐赠学费、学习用品价值1.28万元。后期计划对因病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通过职工捐款,对他们实施爱心捐助,帮助弱势群体。
镇安农商行倾情致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省市领导关注、县委政府通报表彰和群众好评。这是镇安农商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镇安农商行要持续推进金融支持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银行发展”为目标,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从“献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篇8
关键词:普惠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三农问题”和地区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加大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已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因此,在2012年我国政府就提出要针对我国金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断加深金融机制的改革,建立并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扶贫发展,开设了商业银行扶贫贷款这项信用贷款服务,有助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目前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规范还不够健全,普惠金融出台的时期也较为短暂,因此普惠金融扶贫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农村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强调必须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贫困农户或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扶贫贷款业务;也针对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惠金融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沂南县的普惠金融扶贫信贷业务,可以加强对当地贫困居民的资金支持,提高当地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助其致富、脱贫。然而沂南县普惠金融扶贫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扶贫保障机制欠缺。首先,保障机制欠缺,沂南县许多农民得不到扶贫信用贷款的支持,这就阻碍了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扶贫发展的进程。其次,没有实行有效问责制,沂南县并没有针对普惠金融扶贫中的不良贷款现象实行问责工作,因此也就很难在发生不良贷款时,追究责任,相关的处罚方式也没有规范。最后,在沂南县商业银行的扶贫信贷业务进行的过程中,忽视与当地的农业部、财政部等各组织部门的合作,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难以完善扶贫保障机制。
(二)存在不良贷款风险。首先,沂南县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发放比例不合理。当地的政府对于普惠金融扶贫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在选择扶贫贷款项目时把焦点放在拔高政府绩效上,而忽视了扶贫金融政策的经济效益。其次,沂南县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由于沂南县属于偏远地区,农业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扶贫贷款风险较大。最后,银行内部符合银行金融专业水平要求的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在贷款时放低了对风险的控制,不但损坏商业银行的效益,也增加了不良贷款风险。
(三)资金使用效果欠佳。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存在着扶贫贷款规划不当的问题,随着其信贷发放的数额和发放范围越来越广,其资金外流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其次,沂南县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冗杂,严重影响了居民借贷的积极性。最后,沂南县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评级授信系统,但贷款考核指标不健全,因此要判断农户或企业的贷款资质成了难上加难的问题。
(四)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首先,沂南县已有一批商业银行支行提供这方面的金融服务,但总的来说,各银行的服务网点覆盖面还不够全。其次,沂南县商业银行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总数量较少,负责管理的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在全体员工总数中占比很低。最后,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沂南县商业银行也没有抓住这一机遇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
三、普惠金融扶贫发展对策
(一)完善扶贫保障机制。首先,沂南县政府推行普惠金融扶贫,帮助贫困群体脱贫的同时,还要防止贫困群体再度陷入贫困,要完善扶贫保障机制,就要健全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其次,政府要实行有效问责制,开展不良贷款问责工作,保障好农户或企业的权益,同时也防止银行遭遇信用不良的危机。最后,沂南县要制定好《商业银行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化操作,政府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修订《人民银行法》和《银行监管法》等法律条文,并尽快修订好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规章,出台对普惠金融扶贫信贷业务相关具体明文规定。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首先,沂南县政府要减少对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干预,商业银行也要提高开展扶贫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并不断创新扶贫金融业务。其次,要由沂南县政府负责拨出财政资金用以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给当地的贫困农户及扶贫致富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同时政府也要扶持农村担保机构的建立。最后,银行在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损失数据库,通过集中数据分析给风险管理更科学合理的判断依据。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要严格规范给贫困群体发放贷款的条件,依照按照不同贷款对象和行业进行不同的贷款发放安排,并针对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和扶贫业务的效益情况调整好贷款业务,实行差别化的管理。其次,银行要简化贷款业务流程,而且扶贫贷款的方法必须要符合农户或微小企业的实际贷款需要。最后,考虑到扶贫贷款的特殊性,对于扶贫贷款要制定单独的考核体系,确定好贷款双方的责任,并充分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程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能力。首先,沂南县商业银行要整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划分并增加当地各个商业银行的网点。其次,针对管理人才要加强绩效考核、营销培训、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快建立银行内部管理、考核机制。最后,沂南县商业银行要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快地获取更详尽的信息,加大在研发技术和资金上的投入,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彼得罗斯,赫金斯.商业银行管理(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3-130.
[2]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15-97.
[3]马蔚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25-123.
[4]邵伏军.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11,50-165.
篇9
1.加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市扶贫办要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已任,加强扶贫意识,积极转换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把信贷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施,积极向省扶贫办争取更多的信贷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依托贴息资金引导信贷投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一是坚持用好项目、大项目,争取省扶贫贷款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带动贫困农民增收,努力实现“扶起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基地、培育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市、区各级政府也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信贷扶贫贴息;并在工作经费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各包扶部门单位和涉农技术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技术服务到农户,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乡、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的帮扶责任,帮助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要积极支持银行部门对国家信贷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不要越权干预,造成国家信贷扶贫政策执行错位,影响国家信贷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四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扶贫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并将金融部门信贷扶贫工作实效列入同级政府考核范围,确保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信贷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2.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指出:“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实践己经证明,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农户解决温饱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载千秋,惠泽万户。小额信贷的实施,为贫困农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大农户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选择发展项目,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一是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一村一品的典型。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为贫困农户选择合理的种、养、加等发展项目。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小额贴息贷款是直接落实到解决贫困农民温饱与群众增产增收息息相关的项目,是扶贫工作到村到户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贫困乡村广大农户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可以提高群众素质,有针对性地请农、林、畜、烟、卫生、计生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到中心组讲政策、传技术,提高农村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知识。四是可以树立了政府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五是缓解就业压力,小额信贷的实施,发展了种养业,农民就地种田,从而减轻了就业压力。(接下页)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扶贫开发。新时期信贷扶贫工作主要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在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贫困农户依靠发展附加值低的种养业,不但价格上不去,市场销路成问题,而且越来越难以达到使农民增收的目的,所以,扶持农户脱贫就要搭建单个农户与大市场连接的平台。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户脱贫就是这样一个连接的平台。农业产业化带动扶贫的具体方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原料基地启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
4.创新基础设施辐射扶贫方式。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因此,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信贷扶贫资金的一个重要投向。这种信贷扶贫方式可以带来以下社会效益:一是项目建设期长,辐射面宽,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量使用农村贫困农户劳动力,增加他们务工收入;二是建设项目要大量使用当地的建设材料,消费当地的农副产品,可以间接带动当地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三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农户还可以通过劳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提高素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金融机构要合理配置资金使其扶贫效益最大化。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化运作巧妙结合起来对金融机构来讲并不是一个负担,因此,只要是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有利于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信贷扶贫方式应该都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从长远看,信贷扶贫资金稳定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良好的经济效益基础之上的。信贷扶贫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讲求经济效益,扶贫贷款是政策导向性较强的信贷扶贫资金。实践证明政策性强并不意味着扶贫贷款的发放就可以不理会信贷资金的基本运作规律,而放松管理。相反地,多年的信贷扶贫实践证明,政策性强的信贷资金尤其要加强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因此,要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社会效益和资产质量,就必须按商业化原则经营,就要进一步提高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水平;不仅要加强对扶贫贷款的监测和风险控制,而且更要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贫困地区的特点及条件变化,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这才是信贷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机遇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作为2016扶贫日论坛之一,10月1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承办的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围绕总结交流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围绕搬迁对象识别、安置方式选择、资金项目落地、后续脱贫措施等内容进行研讨,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提供智力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刘苏社代表论坛承办方致辞。中央农办二局巡视员张建军、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分别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取向和《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进行主旨演讲,深入解读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考虑;来自省、市、县、乡四级层面的代表,分别详细介绍了各自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本次论坛还开展了两场内容丰富、观点鲜活的圆桌讨论。第一场围绕“如何推动资金项目尽快落地”主题进行,与会代表详细解读了政策,进行了观点交流,就易地扶贫搬迁推进过程中呈现的亮点、面临的困难作了深入探讨。第二场圆桌讨论以“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主题,基层扶贫干部、龙头企业代表等对各自搬迁脱贫案例进行了展示和剖析,中咨公司有关专家作了深入点评。
与会代表、专家一致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是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开局之年,关键是要严格按照中央政策标准要求,理顺资金项目渠道,系好第一颗扣子,把基础打扎实,特别是要紧密围绕脱贫目标,将搬迁群众就业脱贫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过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来自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关代表,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以及部分省、市、县和乡镇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干部群众,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共约18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发言摘要
作为财政部门,我们在筹资模式和贴息政策上有一些考虑,最终确定了相当于是以组合拳的方式来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这种筹资模式有些创新,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还是要树立一个市场的意识,要有风险管控的概念,推动如期还贷付息,推动政策落实。
――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处长 朱山涛
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土资源部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设计出来的。原来一般的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相对较低。这次允许增减挂钩指标流转出县,等于可以在省域内交易,这样就能确保较大的土地收益。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 周建春
在信贷资金和资金筹措、整体资金筹措上,人民银行都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如6000亿的易地扶贫搬迁投资额中有3500亿是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专项金融债来发行筹集的,这还不包含500个亿的专项建设债券所筹集到的专项建设基金的投入。下一步,我们将要求金融机构尽快把筹集到的金融债的资金投放到具体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去。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信贷政策二处处长 闫丽娟
国务院扶贫办在信息系统中设计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模块,对建档立卡搬迁户的迁入、迁出、安置方式、人均建房补助以及后续扶持的措施等进行动态监测,实时进行填报相关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脱贫的准确信息。
――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副司长 郑友清
国开行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采取的是整体授信、分批核准的方式,根据各个省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一次性整体授信,然后根据各个项目的成熟程度,成熟一个核准一个,成熟一批核准一批,很好地避免了对每个项目进行授信的繁琐手续,同时又做到对各个项目审批的精准化管理要求。
――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基础设施局副局长崔智生
我们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就是统筹同步搬迁和贫困人口,统筹省平台和市县主体,统筹专项贷款和项目贷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刘世恩
蕲春县在搬迁群众的建立脱贫机制方面探索了一些做法,主要是五位一体,就是政府主导、市场带动,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和农户受益。
――湖北省蕲春县常务副县长 李勇军
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解决两个“不后悔”的问题,第一个是搬出去的群众能够稳得住,能脱贫,搬出去了不后悔。第二个就是可搬可不搬的,愿意搬又没有搬的群众,在原地方能够住得下来,能够继续发展,不闹矛盾,不后悔。
――湖南省凤凰县常务副县长 田建新
公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依托旅游资源,实施了“公司+乡村旅游+村集体+搬迁户”的模式,同时,还要让留下来的搬迁之后的传统村落发挥整体效应。
――凤凰县铭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立清
惠水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是“四个原则”定对象、“四种类型”定地点、“四个机制”扶长远、“四个包保”强责任,其中,“四个机制”扶长远,我们集中探索解决了“三地”、“三就”、“三保”、三所”问题。
――贵州省惠水县副县长 陈郭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