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读教材;结论性语句;回归教材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试卷其难度应该遵循3:5:2的规律,约有60%是基础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基础知识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国最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实例、每一复习题都是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精心设计而成,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对教材的把关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可以说是精品。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科学使用教材,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会学生读教材
对高中生物总复习来说,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学生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阅读教材。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识,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通读教材有助于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很多学生不会看书,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识是重点,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识的涵义,以致做题时用到教材上的知识点仍然不会。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教材。
1.将教材读“厚”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和备考的依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备考复习中,学生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高考复习范围,然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包括教材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等,认真做每一道题,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实例,逐个突破知识点。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在复习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想一遍,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翻开课本看一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通过通读,重点突破知识点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做一些配套练习来加强理解,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深探细究,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将教材读“薄”
就是学习者归纳、总结基础知识,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经过第一轮读教材,学生对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接下来就是提炼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关键字和关键词,并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出现知识漏洞,因为生物知识涉及的面很广,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标题,引导学生回顾、归纳、互相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看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重要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教师把关,力争全面、准确。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为如下知识点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②细胞膜的结构;
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④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
⑤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意义;
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识清单,构建知识网络
要全面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全面梳理知识点,把内在规律条理化,细化知识点,列出知识清单,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细胞膜”的知识清单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I.细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在膜的中间是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
II.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I.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II.细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强化记忆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生物知识零散,有文科的性质,不易灵活出题,有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记忆,做到每提到一个知识,就能立刻说出这是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能指出这章这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在课本上,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所以学生在复习中,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比如课间、睡前等,及时回顾每天、每章、每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不留知识盲点。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强化记忆不仅在于背,还在于平时总结,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及时归纳出一些结论性语句,作为高考答题的落脚点,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性语句。
①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②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大都用动物细胞、红细胞、神经髓质等作为研究材料。
③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③主动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三、回归教材,提高解题能力
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以课本材料为背景设计的题目居多,学生会发现试题比较熟悉,但是课本内并没有原答案,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挖和钻研,转换角度和方向进行分析才能得到结论。试题透露出一定的引导性,提示学生和教师回归教材。
篇2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3-01
一、现状述评
基础课教学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在进入专业课学习早期的必修基础课。学生的基本功,设计思维的培养、开发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专业领域里能否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基础课程阶段的训练尤为重要。就素描、色彩这两门美术基础课程而言,当前我们国家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美术学院里纯绘画美术教学体系,但是在新的时期职业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现在的基础课学习与将来的设计专业课彼此没有很好的衔接,基础课没有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训练和创意表现方法的培养,这应是基础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非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到的事。
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于强调适应性——基础课主动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真正成为专业的基础。其次,还需要灵活教学的形式、开拓创新思维、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二、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项就是将传统的素描、色彩教学内容,改变为“设计素描与快速表现” 和“设计色彩”。把提高技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并以此构成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在对学生基础知识、设计素描基础造型技能和设计色彩的运用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挖掘学生个性思维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加强审美休养,提高视觉表达方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设计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为学生过渡到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项改革是将三大构成的课程合为一门“构成与设计”。这门课程重新整合和构建了以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内容,让三大构成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和整体性。主要围绕使视觉元素创作练习从简单到丰富、从形态美到构成合理而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意义重大。
第三项就是将数码摄影有关传媒课程列入基础课程。增加数码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方法和手段上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直观性、实践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传统教学方式,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图片的阅读和赏析。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再次,优良的教师队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基础教学更新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目前任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只有少部分是设计专业出身,基础课老师应积极主动地与设计课老师共同研究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自己要有独立的个性,还应当培养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
具体方法:
1.强化学生在思维创意上的训练,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2.安排学生参观美术设计作品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开阔学生的视野。3.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并使应用设计教学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展览。
4.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与多样的教学方法。
5.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体验,强调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方案练习,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综合性的设计制作等。
6.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使课程资源、内容等知识范畴的材料得以优化,使体裁、媒介、材料、技法等课题设计要素得以有机组合与巧妙编排,使教师的思路、教学程序与组织、教案编写与表达更为清晰。
总之,如何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去,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心都是要放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上。
篇3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要以教案为依据,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学习目标。在学案中向学生展示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达到的历史能力和思想认识。这样可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二)重点难点。向学生交代重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观察、对比、归纳、讨论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材料的应用、分析归纳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四)学习方法。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主要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与运用
(一)用于课前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要讨论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案在学习目标,方法等方面有其指导作用。
(二)用于课堂学习。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剖析,知识的纲要化,框架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练习的及时处理都为课堂学习提供方便。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方向,提高课堂效益。
(三)用于复习。历史阶段的总结,知识的归纳与整合,基本线索的梳理是历史复习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学案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习题式学案的设计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一)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二)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思走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不断地听、读、记、思、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平面构成;能力培养;教学解析
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对设计教学的补充。平面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形态与组构的形式美的法则,在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的特点。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不断刷新,室内设计领域也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在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学生专业知识构建的根基。平面构成内容在当前室内设计基础教学中仍处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对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内容的构架维度解析
平面构成的知识原型来源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是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基础理论。其核心是对点、线和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形态与形态之间,形态与诸因素之间的依存方式与人的关联,即注重以科学的视觉研究为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在理论上更多强调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追求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平面构的知识内容置于这套体系之中不难发现,平面构成的内容构架具有立体的维度关系。在平面构成中以“构成形式”的概念着重了描述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事物形态规律的剥离与抽象过程中,以点线面的类型化来归纳“构成元素”。二是“构成元素”在平面之中的组合形式,其规律性的变化被提炼为“构成形式”。然而“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各自具有的类型化和规律性的内容在平面构成中应处于同一层面,即“视觉因素”。而与二者相垂直对照的应当是心理感受和精神内涵,即“心理因素”。“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美的形式法则”,审美是由感官到心理的体验过程。因此,平面构成的内容是构建在立体的维度之中,是“视觉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视觉因素”的变化,而忽略了与之对应的“心理因素”的建立,是教学内容认识的不完善,是对平面构成知识片段性地掌握。面对处在专业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这种“形式法则”必然是枯燥的、毫无兴趣的体验。机械地模仿和照搬的学习过程自然不可避免,进而希望通过课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教学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二、室内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的教学解析
结合当代室内设计专业特点来看,室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室内空间的状况与功用,运用各种材料、技术手段来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内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实践是设计师有效地组织诸多因素运用艺术手法使特定的空间满足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创作过程。在这实践过程中要求设计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由感觉到知觉的理性分析能力、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视觉化的表现和表达能力。因此,仅以技能和技法训练为主、实现视觉形式和效果表现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室内设计的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应当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尤其是为专业学习奠定根基的基础课程教学。平面构成在理论上“抽象”事物的共性与本质。构成原理在现代设计中也是视觉形式的基础,其视觉实现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和实验性。从感觉到知觉、从视觉到心理的理性角度所构建的维度关系,对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作过程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室内设计专业从何种角度来定位平面构成课程,如何审视平面构成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从室内设计专业基础的角度应设定为认知能力训练而非技能技法训练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首先要梳理教学内容与层次。把握“形态”、“形式”和“知觉”的层次关系,以阶段性训练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其次,设定阶段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尝试训练方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基础训练来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思维与表达能力,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认识并理解设计创作过程。教学设计以形式构成的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身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具备敏锐而准确地感知能力,感知“形态”、“形式”等概念下的现实存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如在“点线面”元素认知环节,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相机或手机来寻找和捕捉身边的这类事物的存在状态,发现和体会其在形态、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美感,并用绘画的方式分析和表现这种美感;通过构成形式创作实践来培养感觉到知觉的分析能力,丰富视觉经验。如在构成形式训练中,可以运用可塑性物质来实现聚散、均衡、发射等形式的组构。在充分挖掘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美感与个性。将这种感受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构成原理进行对照;运用命题的方式尝试构成设计来领会设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用艺术思维积极调用可支配因素来解决问题。如从场所与精神的角度进行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元素”与“形式”来分析、设计和表达。平面构成虽然具备形式美基础知识,但在以三维和立体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室内设计专业,就其知识的重要性与课程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始终使之处于“食之无味,弃而可惜”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观念上对本课程从“基础知识”到“基础能力”的转变,是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在“以能力培养”的大教育背景下,要打破现有的设计基础教育体系,告别单一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图案与图案教学[J].艺苑,1982.[M].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 “三大构成”;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1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现存问题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1.2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不强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离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1.4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足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2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2.2 实验内容与专业应用的接轨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2.4 评价体系的丰富与优化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3 教学改革的试行成效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4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5 参考文献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篇6
1 让学困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自信心是任何一个人保证事业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会出现—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树立起自信,尽早“脱困”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源泉,基础知识不掌握很难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care careful—carefully—more carefully—most carefully;death—dead—die—died—dying. he—him—his—himself, I—me—my
—mine—myself. 这样串起来可以帮助学困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为学困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注意旧知识的复习。旧知识是新知识的起点和基础。学困生感到学习新知识困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对旧知识的遗忘或是未掌握。因此,我在教授每一节新课之前都利用教案给学生布置回顾作业,使学生了解旧知识与新目标相关的内容。另外;在每堂新课的前5分钟时间里,都要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这样学困生就会感到这堂课与上一堂课的联系是紧密的,学习起来就会有热情,学习的信心足,课堂学习气氛好。
1.3 加强学法指导。实践证明,影响学困生学习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困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困生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困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初中第一轮复习时,我就指导学困生将七年级、八年级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做到串珠成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 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全盘否定和排斥,而是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学困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最后,作业分层,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中等生和学困生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优等生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学习的喜悦。
3 对比总结,帮助学困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又一个原因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提炼、加工,更不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我每堂课后都会故意让学困生将当堂内容进行口头总结,教师在黑板上把重点标示出来;每一单元结束以后都要将本单元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便于学困生掌握知识点。例如,“现在完成时态”一单元结束后就指导学困生总结:①怎样判断现在完成时?②现在完成时的构成?③现在完成时的时间状语有哪些?④怎样区别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⑤have/has been与 have/has gone的用法与区别?⑥什么叫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⑦怎样将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⑧现在完成时有几种表达方法?⑨在否定句中,短暂性动词能否可以和表示一段时间连用?这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益更大。
4 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促进学困生转变
在平时的教学中,创造机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谈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让同学之间结对帮扶,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分组教学、合作达标”就是一种好形式。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英语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可以各抒己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总结like的用法时,学生共同总结,把like的用法一一列出:①用作及物动词,意为“喜欢、愿意”,后面跟名词、代词、动词的—ing形式、动词不定式和不定式的复合结构作宾语。一般地,like后面接动名词,即“like doing sth”结构,常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后面接带to的动词不定式,即“like to do sth”结构,常表示一次或数次的具体动作。不过,这种区别并不十分严格。②用作介词,意为“像、如”,“跟……一样”,后面跟名词、代词或动词的—ing形式。其中be like常表示实际看上去像,接近事实;look like表示外表、外貌特征、形象看起来像,与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③构成短语would like,意为“想要、希望、愿意”,相当于want,但语气上比较委婉,后面跟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和不定式的复合结构作宾语。④构成短语feel like,意为“想做(某事)、愿意”,后面跟名词或动名词。⑤构成How do you like ……?句型,意为“你觉得(认为)……怎么样?”,相当于“What do you think of……?”此句型常用于询问对方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⑥构成 What do you like about……?句型,意为“你喜欢……的哪些方面?”或“关于……你喜欢什么呢?” 此句型常用于询问对方喜欢的内容。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全体成员都在学习中获益。
5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困生理解
当学困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他们观察和理解。如:上“Where is it?”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Tom的卧室的图片,有床,有书桌,有椅子,有门,还有墙上的画。随后用鼠标到处滑动,一边问“Where’s Tom’s bag?”当光标点到床上时,引出“It’s on the bed”。
篇7
高职高专公外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成绩较差;并且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对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英语教师在公外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拘泥于教材内容,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不仅包括对英语这种语言本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包括语言输出能力,即“实用能力”;同时,需要专业教研室的协调帮助,尽早开设与专业英语课程相关的学科,而不应该与专业英语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不仅听不懂英语,也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二、公外学生开设行业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为了适应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各高职高专院校积极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思路,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是高职高专教育所要求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也处于教学调整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高专生源一般来自普通高中或中专、技校、职高的三校生。虽然来自普高的学生经过了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成绩普遍好于三校生同学;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极为薄弱,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不敢讲、讲不出、别人听不懂,无法进行有效的口语沟通。同时,对口招生的“三校生”英语基础更加薄弱,有的学生英语入学考试分数非常低,大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在这样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旨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专业的英语基础知识,也为就业打造良好基础。
三、高职高专公外英语基础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在高职高专教育起步阶段,英语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教材等深受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很长一阶段教材沿用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育部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二到三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以此目标为宗旨,大规模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实用性。但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即:忽视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培养。即使部分专业开设专业英语,但因为课时设置时间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联系甚微,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反映专业英语难度大,听不懂等问题。
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让学生增强课堂上的互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即预习、复习、再学习;同时,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共同开展。对于学生的搜集、提炼、整合信息能力也要列入教师的设计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尝试:
(一)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因为高职高专公外学生自主学习性差,所以教师一定要严肃预习的纪律,可以把预习的结果作为平时成绩并入到期末考试成绩。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预习,分组时要充分考虑组员的构成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座位或者学号进行安排,尽量让每个小组里都有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有动手能力的同学。对于其他的组员,教师应该事先提示、安排好任务,避免出现“袖手旁观”的情况。总之,要求同学们时刻牢记:这是一个团队任务,只有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课堂展示
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介绍部分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预习情况,能看出学生是否通过搜集信息等工作把专业学科的知识掌握,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上把英语听懂、学明白。教师主要考察学生所介绍的知识点是否为核心内容,结构是否清晰,专业词汇是否明确,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结构,列出相关专业词汇,并且纠正错误。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对所教授专业的相关基础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在课上展示部分,教师要避免听之任之,教师的总结、提示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对于提高预习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三)总结阶段
教师的总结工作可以借助配套练习册完成。教材的配套练习册都会按照整个课程设计来展开。首先练习册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训练。其次,练习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进行总结和训练。练习册不但总结并给出更多的相关专业基础词汇,还提供相关专业的阅读文章,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候,一定要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进而使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此外,教师也可以对期末的考试的成绩构成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把预习、课堂展示和复习三个阶段的训练纳入到期末考试的成绩之中,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真正在学习专业英语时,不会感觉到陌生,束手无策,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听不懂”等情况。
篇8
1.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2.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 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 结合教材的德育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情感;③ 结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 遵循教学规律,改良教学方法
1.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2. 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3. 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学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旧知识间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识很快能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把握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 重视教法、指导学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教法要讲求实效.在一节课中,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要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着眼点要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
三、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1. 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做到竖成线,横成片。
2. 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教学目标要恰当是指教学目标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简单应用,哪些知识需要综合运用,通过什么手段(或方法)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结合什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确具体。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才能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作用。
3. 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大纲顺序编写成教科书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不是现成的理想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较为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来,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如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准备铺垫)、引入新课、学习新知、练习、小结评价等基本环节,练习课一般包括检查复习、提出练习的目的要求、课堂练习、反馈调节、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环节。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提质增效 化学学习 教学效果
入门阶段的化学学习是按照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构成的知识体系,如果依靠死记硬背公式的学习方法,只会使学生产生局限思维,学生更多时候并不是通过理解解题,而是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逐渐转变被动学习观念,成为学习主人公。现阶段,我国教育已全面实行素质化教育,上课时间安排得的更合理,教学任务依然要完成。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加快教学进度的方式填补缩短的时间,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对新知识和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降低了,与此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普遍存在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低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样下去,首先学生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对学习化学有抵触情绪,甚至因为负担太重而放弃,其次给广大化学教师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难以处理突发状况,提高化学教学难度。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科学性、高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谈谈看法。
一、倡导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1.初中化学教学不同阶段,主动性学习要有差异化。一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学习,初中化学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繁重,只有教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才可能完成众多知识点学习。学生要注意实际情况分析,确保学生取得预期效果。学生不能简单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套用公式、模板等机械地学习。必须通过科学措施,完成预期学习任务。同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难点在哪里,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差异化教学法,为不同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任务。
2.做好课堂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课堂总结是对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精炼,知识形成结构体系,有利于我们记忆和解题。让学生总体上理解所学知识,把握某一章或某一节的重点知识,为后期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教师总结时要联系实际前后连贯,为下节学习抛砖引玉。课堂总结就成为新旧知识首尾呼应的联结点和桥梁。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被激起,习惯成自然地主动预习下节新知识点。
3.有针对性加强练习和巩固。如果发现学生一味机械模仿, 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要通过科学学习方法巩固和理解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每节课重点知识,精心和巧妙设计相关变式思维练习题,把学生学习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运用知识。特别对学习基础没有打牢、上课没能跟上老师节奏的学生,更要多加辅导和帮助。
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质量
1.当前初中化学作业中存在很多问题。作业内容、形式偏离教学目标,作业设计与布置没有起到提升作用,仅仅是一项任务、一项体力劳动,而不是促进学习。新课程教育模式强调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作业任务,走出重负担作业的阴影,教师必须提高设计作业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2.作业练习题是化学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很多教师布置化学作业的时候,仍然是多多益善,没有起到作用,让学生应接不暇、身心疲惫。最后出现大量作业不能完成,部分学生迫于压力,害怕不能完成作业遭到老师批评,就直接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要批改的作业量大,就要求学生帮助批改,作业有可能计算过程都是错的,只有答案正确,这样做作业只能是累赘。教师设计作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一定需要通过繁重的课后作业进行巩固和检验。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前,就必须明确作业要达到的要求和目的。教学作业任务的设计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作业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效果。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作业布置与设计上要因材施教。
三、精讲精炼,紧贴素质化教学重点
循序渐渐,由浅入深。在素质化学考察中,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70%至80%,如果把化学基础知识都掌握熟练了,考核成绩一定不会低。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必然会在答题的时候受到思维局限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探讨。达到牢固记忆、灵活创新、巧妙应用目的。化学教学中,每一章或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把握。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只有紧扣教学重点,才能循序渐渐、由浅入深地解决重难点。
根据物质化学式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相关化学计算,根据给出的信息还可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总之,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思考,努力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法,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使教学方式方法、教学重难点能被学生接受。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积极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率,同时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荣桥.中考化学常规题型详解及真题例析[J].初中生学习,2007(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二级考试 无纸化考试 应试对策
一、前言
所谓无纸化考试就是取代传统考试形式(笔试加上机操作),传统考试的笔试部分被移植到计算机上,考核内容和要求不变。无纸化考试时间为13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上机操作题60分。无纸化考试中,总分达到60分且上机操作题达到36分,方能取得合格证书。
二、考核形式的调整
最新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把传统笔试考试和上机操作合二为一,其中传统笔试题改成选择题。上机操作题型并没有改变,依然是由基本操作、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构成。
(一)选择题
有40道,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占10道,所占比率有所下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如下:
1、数据结构与算法
①算法的复杂度②数据结构③栈④队列⑤链表⑥二叉树⑦查找⑧排序
我们不但要了解相关的概念,也要掌握其操作。在这些知识点中③栈④队列⑤链表⑥二叉树⑦查找是常考知识点,尤其⑤二叉树基本上是必考知识点。例如:某二叉树共有7个结点,其中叶子结点只有1个,则该二叉树的深度为(假设根结点在第1层)( )。
A) 3 B) 4 C) 6 D) 7
解析:根据二叉树的基本性质3: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为0的叶子节点总比度为2的节点多一个,所以本题中度为2的节点为1-1=0个,所以可以知道本题目中的二叉树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分支,所以共7个节点共7层,即深度为7。
2、程序设计基础
①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②结构化程序设计③面向对象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这个知识点中的程序设计的原则和三大基本结构是常考题型,例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 逐步求精 B) 模块化 C) 自顶向下 D)多态性
解析: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包括: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所以不包括多态性。
3、软件工程基础
①软件工程基础概念②软件生命周期③软件设计④结构化分析方法⑤软件测试⑥程序的调试
在这些知识点中软件设计、结构化分析方法和软件的测试是常考知识点。例如:在程序流程图中,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的是( )。
A) 调用关系 B) 控制流 C)数据流 D) 图元关系
解析:在数据流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数据流。在程序流程图中,用标有名字的箭头表示控制流。所以应该是控制流。
4、数据库设计基础
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②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基本特点③数据库系统的内部体系结构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⑤E-R模型⑥关系模型⑦关系代数⑧数据库设计与原理
在这些知识点中关系代数和数据库设计与原理是常考知识点。
例如:有三个关系R、S和T如下:
则由关系R和S得到关系T的操作是( )。
A)自然连接 B)差 C)交 D)并
解析:关系T中的元组是R关系中有而S关系中没有的元组的集合,所以进行的是差的运算。
(二)上机操作
上机操作中的综合应用主要考查表单的设计与应用和菜单的设计与应用。其中表单的设计与应用多数考查文本框、表格控件,我们要熟悉这些控件的常用属性,例如文本框的VALUE属性、PASSWORDCHAR属性;表格的RECORDSOURCETYPE和RECORDSOURCE属性,在应用中表格的RECORDSOURCETYPE多数为4。事件代码多数是SQL语句,我们也应该能够根据题意正确书写事件代码。
例如:设计表单,表单界面如下图所示,要求控件的属性必须在属性窗口中设置。
表单文件名和表单标题均为“外汇浏览”。
⑴添加一个标签、一个文本框、一个表格、两个命令按钮,并设置相应控件的属性,其中表格控件的RECORDSOURCETYPE属性设置为4。
⑵编写相应的CLICK事件代码,使得单击“查询”命令按钮,被查询人持有的外币名称和持有数量显示在表格中,并且按照持有数量升序显示,查询结果存储以姓名命名的表文件中,例如张三丰.DBF
⑶单击“退出”命令按钮关闭表单。
试题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查询”命令按钮CLICK事件代码的编写,最终要查询外币名称和持有数量,我们通过对相关表的查看,可以确实这是两个表的连接查询,WHERE条件中有两个,一是公共字段连接,二是姓名是文本框的VALUE值。如果有排序则加上ORDER BY子句,并将结果存储在以姓名命名的DBF表文件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文本框的值替换出来做为表的文件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查询”命令按钮的CLICK事件代码:
NA=ALLT(THISFORM.TEXT1.VALUE)
THISFORM.GRID1.RECORDSOURCETYPE=4
THISFORM.GRID1.RECORDSOURCE=;
"SELECT 外币名称,持有数量;
FROM CURR,RATE ;
WHERE CURR.外币代码 = RATE.外币代码;
.AND.姓名 =NA;
ORDER BY 持有数量 ASC;
INT TABLE &NA"
三、结语
只要考生能掌握好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攻破难点,平时多练习、多总结,就能轻松面对,并最终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 下一篇:乡镇森林防火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