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设计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设计 图纸档案管理 数字化管理
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者最为重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设计者思维想法的结晶,是设计者与施工者沟通的桥梁,是工程公司重要知识财富,立足之本,竞争之器。充分分析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高效进行图纸档案管理,更好的为设计人提供服务、为企业生产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冶京诚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多年来非常重视图纸档案管理与再利用,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本文基于中冶京诚公司图纸档案多年来管理实践,介绍了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并根据自主摸索的图纸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对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为工程公司图纸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
传统的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保存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需要借鉴前人优秀设计,所以再艰难的情况,也要保证档案的保存,在此基础上,工程设计图纸档案存在以下的特点。
1.1 专业性
工程设计图纸是根据建设工程的需要而设计的,在工程设计图纸中有不同的需求,每一种需求都是要不同的专业设计,在共同约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图。在工程设计图纸的保管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分类,必须能够按照项目、专业进行筛分。拥有专业性知识又愿意做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十分的少,这导致了档案管理的困难与问题。
1.2 通用性和重复利用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每一处景色似乎都不一样,但是它们存在着共同处。在设计中,虽然存在着千千万万的对象需要设计,但是在许多方面,它们存在着共同处,存在一定的通用性。通过参考已经完成的优秀设计,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利用已经设计好的图纸,可以加快设计的速度,缩短了设计的周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设计成本。
1.3 数量多
工程设计图纸是以一个工程项目为单位,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工程竣工结束,中间要进行大量的设计,最终所设计出来的图纸数量非常多,并且,每年的工程设计图纸数量在逐年增多,是其他类档案无法相比的,这些庞大的工程设计图纸的保存对于图纸档案管理人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点
数字化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保存方式的弊端,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相对于传统方法,数字化管理有着以下的特点。
2.1 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长时间保存
由于工程设计图纸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纸质工程设计图纸在保存过程中的使用,会使图纸变脏,容易损坏,导致内容不清楚。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将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保存在存储介质当中,保证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长期保存,这将极大地减少纸质文档的使用,同时也可以解决纸质文档难以保存的问题。
2.2 提升了工程设计图纸的管理能力
工程设计图纸存在数量大、类别多、专业性强的显著特点,在以前的纸质化管理当中,如何对数量庞大的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门别类是个难题。
(1)需要大量的人员对图纸进行管理;
(2)需要管理者具有专业知识进行分类;
(3)需要一个庞大的库房对文档进行保存。
这些问题在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后都能有效的解决,对于数字化以后的图纸信息,工作人员只需在计算机中进行管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在存储介质中保管大量的信息,并具有比纸质更高的安全性,保存时间也能够大大的延长。上传者在上传过程中,添加好图纸的属性类别,管理者就能很简单的对图纸进行分类查询,这些都将极大地减少工程设计图纸保管的费用与精力。
2.3 工程设计图纸能够进行快捷的网络应用
在现在的网络中,我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到天南地北的事情,这一点对于工程设计图纸同样的适用。公司如果建立一个服务器,将工程设计图纸保存在服务器中,在异地的其他成员只要有相应的权限,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公司的服务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的查询到所需要的图纸及资料,使各个地方的设计人员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设计图纸的检索效率。同样,各个地方的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工程设计图纸快速的传输到公司的服务器中,方便快捷的解决了资料库扩充的问题。工程设计图纸网络化应用示意图如图1所示。
2.4 加强了工程设计图纸的变更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图纸的修改、补充或直接替换,这是设计图纸难以避免的问题。基于图纸档案数字化网络管理,设计者在异地可以直接远程对存储在服务器端的图纸进行及时的修改,修改日志和不同图纸版本都会自动保存,解决了现场图纸变更不可控这一难题,确保了终版图的留存。
2.5 工程设计图纸数字化能够带来潜在经济效益
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能够方便设计者对前人设计的优秀作品快速的查阅,方便快捷的交出一份优秀的设计图纸,提高设计的质量。一份优秀的工程设计图纸,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投资,建造出最优秀的工程建筑,满足用户的需求。工程建设的投入非常庞大,建造出一个优秀的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方法
3.1 提供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需要的硬件设备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需要的硬件设备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保障,包括了图纸扫描仪、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3.2 提供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管理软件
图纸档案管理软件是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工具,可从专业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进行选型。中冶京诚公司工程图档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SQLServer数据库平台的综合性档案管理软件,基于客户端操作便捷、系统维护及数据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系统采用了标准的Client/Server结构与Browser/Server结构相结合的架构形式,系统共分为六个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系统设置模块、库体安装模块、升级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和Web查询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3 录入往年工程设计图纸档案
录入往年的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是所有步骤中最为繁琐的一步,它的任务量取决于公司往年保存的工程设计图纸的数量与完整性。想要完成这一步需要大量的人员对往年的档案进行录入,并且必须保证录入的速度远远的大于每日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增加量,否则将大大的增加这项工作的时长。这一项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可以将任务分散化,通过庞大的互联网络,交给有一定技术的人员进行录入,然后通过多级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收集,返回给公司,就能较为快速的解决问题。
3.4 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虽然数字化管理能够大幅度的节约人力与资源成本,但是它仍然需要专人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它包括了工程设计图纸审核人员、硬件设备维护人员、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和图纸档案管理人员等。
3.5 培养专业图纸档案管理人才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与以往传统的简单存、取模式已大为不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培养专业图纸档案管理人才,加强其业务和计算机操控能力,同时还应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熟悉企业图纸档案管理方式和流程,甚至能够在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方向提供更合理、更高效的管理提升意见。由此可见,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蓝图规划和设计者,应该是专业的图纸档案管理人才。
4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方向
4.1 数字化管理的业务一体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单一图纸档案管理系统将无法满足企业高效生产的要求,与业务相结合,建立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将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中所有信息档案进行集中、有效管理,实现从设计,经审核,到出版的全过程数字化信息档案的管理,是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趋势,只有实现设计、档案管理业务一体化,避免中间过程的人工操作,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知识产品归集管理,降低企业的知识成果外泄风险。
4.2 数字化管理的决策能力
数字化管理能够从根本上判别图纸的有效性,在未来的庞大数据库中,计算机能够从各种信息中构建设计图纸中的设计方案,通过庞大的计算能力计算出设计图纸中的不足部分,评判设计图纸的有效性。从而尽早一步的认识到工程建设中需要更改的部分,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减少在工程建设中遇见的问题。
4.3 企业的国际交流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现在,与国际的接轨无法避免,通过与国外知识的交流,可以扩大企业的能力,有助于世界的发展。通过网络,我们能消除语言的障碍,更加容易与国外进行交流。使企业进行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为企业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与规划,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5 结束语
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企业能够从中获取巨大的效益,它包括了人力资源、时间资源和材料资源,这些资源的节约能够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中冶京诚公司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已初见成效,初期就实现了包括历史图纸档案在内的所有图纸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目前已扩展到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图书期刊、标准规范等各类信息档案的管理,实现了常用信息档案的收集与集中管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这些资料的检索效率,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些沉淀、积累的知识财富会成为公司大数据级应用的宝贵资源池,未来提高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数据服务,是工程设计图纸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工程设计图纸档案的特点及数字化管理[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02):46.
[2]徐彦华,张彦昌.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及管理方法[J].黑龙江档案,2008(02):42.
[3]姚婷婷,于雪菲.规划设计单位工程设计档案的特点及网络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4):35.
作者简介
徐海燕(197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现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2
关键词:数字教材;远程学习;情境性;交互性;学习资源
一、全媒体时代远程教育对数字化教材的需求
(一)全媒体时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点。
1.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任何学习过程都有交互过程,相对于传统教育在教室中师生面对面的交互,远程学习通常是学习者与各类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是一种间接的交互形式,特点是教师从台前到幕后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资源将教师与学习者进行连接的过程。2.学习场景的泛在性。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远程学习不局限在某一个物理的学习空间,而是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因此,远程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即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下完成学习的形式。学习场景的泛在性特点,要求远程学习资源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环境下对教学内容和学习形式的需求。3.学习媒介的多样性。由于远程学习更多依赖于学习资源,同时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差别很大,因此,远程学习媒介的形式必须多种多样,既要有适合不同学习终端的学习资源,同时还要有适合不同学习场景的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方便学习者在任何环境下进行学习。
(二)数字化教材在远程学习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在各类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远程教育也不例外。通常而言,网络学习课程是远程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和资源,学习者各种学习行为都是基于网络来完成。与之相适应,数字化的教材也应该是远程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网络课程已经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但是数字化教材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学习者在远程学习时,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纸质教材,这也与远程学习的特点不相适应。数字化教材在远程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使学习者摆脱了传统纸质教材携带不方便的弊端,充分利用各种移动端设备的灵活性,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目前的数字化教材建设,已经引起了业内各界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后文中统称为传统教育)都在纷纷研究数字化教材出版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还很少有专门针对远程教育中的数字化教材的建设。实际上,从数字化教材在学习中的重要程度而言,数字化教材在传统教育中发挥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在远程教育中则起到“雪中送炭”的功效。
二、数字化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数字化教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交互性设计。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数字化教材,就是将原来的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化,即通过大量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将学习内容进行呈现。实际上,数字化教材的设计,不仅是一种资源呈现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变。突出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然而,目前的数字教材还停留在纸质教材内容搬家的阶段。具体表现在教材的设计过程中,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与教师交互的过程。尤其在远程在线学习的环境下,这种设计结果就是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大幅下降,学习者在通过数字化教材学习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孤独感,缺乏学习过程中的陪伴感。2.缺乏情境性设计。作为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时空隔离情况下完成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恰当的情境必不可少。但是目前的数字化教材,缺少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带入感,其结果是学习者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增强,短时间内很难进入学习角色。由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学习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学习的连续性相对较差,这些都会使学习者的学习集中力降低。如果数字化教材缺乏情境化设计,则学习者很难进入学习角色,有效的学习活动难以真正实现。
(二)数字化教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教材的设计和应用都是数字化教材建设中的问题,而且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在传统教育中,数字化教材的应用问题不是重点,因为它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然而,在远程教育中,数字化教材是各种学习资源的一种,与其他学习资源一起共同为学习者服务。数字化教材的应用问题涉及数字化教材与其他学习资源如何配合,在学习者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适应什么类型的学习者等问题。现实中,人们往往重点关心数字化教材的设计问题,但是忽略了数字化教材的应用问题。往往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应用,所以教材在设计时目的性不强,最后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三、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一是强调够用性,切勿过度开发。数字化教材过度增加的内容,无形中加重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最后的结果是不仅不能减轻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反而会增加学习者的学习负担。防止数字教材的过度开发,其实质在于数字化教材不是原来纸质教材的内容搬家,而是对原来纸质教材形式的再设计和内容的再加工,是原有纸质教材的精炼和升华。二是强调实用性,切勿哗众取宠。数字化教材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形式,目前还在摸索中。由于缺乏固定的设计形式,所以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各具特点的数字化教材。无论何时,都要以实用性为最重要的目的,否则,只会华而不实,成为供人观赏的“花瓶”而已。三是强调有用性,切勿一厢情愿。数字教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不同点在于从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过程变成了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数字化教材的建设者就不能“一厢情愿”,而是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提升数字教材的有用性,使学习者能够非常方便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2.多种学习媒介相融合原则。作为众多学习资源的一种,数字化教材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不是远程学习的唯一方式。因此,要结合远程学习各种学习资源的特点,进行课程学习的一体化设计,使各种学习资源发挥自身特点,且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资源体系,构造一个数字化学习的生态体系。
篇3
【关键词】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
我国飞机设计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逐渐与国际航空接轨形成国际化的航空产业链,相应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和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飞机产品不同于其它普通产品,其本身结构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装配的零部件不仅数量众多,尺寸较大,而且种类多样,形状复杂,装配难度高,对装配的准确度要求也很高。我国航空企业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加强自主研发,在金属结构件的制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数控加工制造飞机零件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飞机装配是将各种零部件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技术规范连接整合成一个飞机整体。从飞机制造的全程来看,飞机装配劳动量很大,几乎占全部飞机制造劳动总量的一半以上。自应用数字化装配技术依赖,我国飞机制造装配无论是从装配质量还是装配效率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因为数字化装配技术应用时间不长,技术体系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的飞机装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1、飞机数字化装配主要基础技术
1.1飞机结构设计技术
基于数字化装配的飞机结构设计时飞机真正实现数字化装配的重要基础,针对数字化装配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直接在机构设计中体现出来。在对飞机结构进行研究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既然采用数字化装配技术,就必须在设计上遵循数字化装配的基本原则;第二,对数字化装配的基本要求予以充分的考虑,如装配定位、装配检测以及装配的支撑要求等;第三,在飞机的结构件上面向数字化装配建立起必要的自定位特征,在工艺上考虑到必要的光学测量设备的安放接头;第四,在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数字化装配中的误差补偿;第五,基于数字化装配技术,对整个状态过程进行模拟仿真。
1.2数字量协调与容差分配技术
要保证装配准确度,有效的提高飞机装配质量,数字量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技术是数字化装配基础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从现今我国飞机装配的现状来看,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模拟量的形式进行零部件基本信息传递的方法,装配方法上也大多延用传统刚性手工装配方法,无论在装配精度还是装配效率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在飞机的工艺规划和设计阶段,在数字化装配数据设计和计算的基础之上合理准确的规划数字量协调与容差分配方案,可进一步提高装配精度和质量。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基于工装模型,建立装配协调基准,以满足数字化装配的基本要求;第二,基于协调基准,创设满足数字化装配的协调路线;第三,装配对象的不同,各自具有的特点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补偿方案;第四,根据装配准确度的要求、装配误差和变形的传递过程,对装配容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加以优化。
1.3工艺规划与仿真技术
飞机零部件数量大,种类多,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工装、工具和夹具,装配操作量非常大。对装配过程和细节进行规划和仿真,可及早的发现装配过程中存在的不准确、不协调等多种问题,从而对装配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保证装配的快速和精准。在数字化装配工艺规划与仿真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基于数字化装配的工艺要求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装配系统工艺仿真;第二,在离线仿真的基础上,结合实时测量的结果,生成数控代码;第三,在飞机数字样机的基础上,根据飞机装配的基本要求和性能要求,进行三维仿真。
2、飞机数字化装配主要应用技术
2.1数控柔性定位装配技术
柔性工作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定位与夹持。飞机装配过程中,定位和夹紧件的配合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也极易发生变形。数控柔性定位装配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降低零件变形的概率。根据飞机结构的特点和定位、夹持需求,进行数字化定位器的结构设计。在误差测量的基础上,设计柔性定位方案,再进行姿态调整,使多个定位器的运动实现协同控制及构建位置姿态精确调整。
2.2自动化精密制孔技术
飞机装配有很多的螺接和铆接点,存在大量的制孔工作。自动化精密制孔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人工制孔,既提高了制孔效率,又保证了制孔质量,大大提高了飞机装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自动化精密制孔技术要点主要有:第一,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对制孔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试验并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第二,能够在狭小的空间条件下完成制孔操作;第三,根据装配特点和要求进行自动化精密制孔单元的开发。
2.3高效长寿命连接技术
长寿面连接技术大大提高了飞机结构件的抗疲劳能力,有效延长使用寿命,使飞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都得到有效的提高。高效长寿命连接技术解决了传统液压和捶打连接方法所具有的一系列问题,减少了装配连接损伤,其技术要点有:第一,对密封连接予以支持,复合材料1‘涉铆接、千涉螺接技术;第二,钛合金材质的铆钉、高锁螺栓的连接技术;根据装配特点和要求进行长寿命连接单元的开发
2.4大尺寸精密测量技术
精密准确的测量时精准装配的基础和保障,是数字化装配实现的必要条件。飞机装配对测量技术的要求很高。精密测量技术要点有在于针对飞机产品装配的激光跟踪测量方法和iGPS测量方法,根据飞机产品特点进行大尺度精密测量单元的开发。
3、结语
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必将不断提高和完善。数字化装配技术和装配的应用,彻底改变我国人工装配的现状,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降低维修率,使我国的飞机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
参考文献
[1]郭恩明.国外飞机柔性装配技术航空制造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2(09).
篇4
【关键词】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重要性;发展特点;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数字时代。这就对视觉传达的设计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即视觉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设计理念更加新颖以及设计方法与手段等更加先进。因此,根据数字时展背景对于视觉传达的要求,要更好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
一、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也可称为艺术设计,是基于传播特定信息的一种主动行为,常常是以绘画、商业广告等方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实际上,视觉传达行为的历史非常久远,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空前发达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人员迎来了发展的更多机会。
在视觉传达设计技术中,视觉符号是极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视觉符号指提人类视觉器官可以看见的所有可以传播信息的事物,包括建筑物、摄影、电影、电视剧、建筑物等。而在视觉传达的设计领域当中,如何利用、创造一个视觉符号是恒久不变的话题。视觉传达设计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视觉符号,向受众所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而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后,电视图像的高清晰、高保真和摄影资料压缩高效化等技术成果,改变了视觉传统设计领域的面貌,也促进了大量新的信息传递方法出现。
在设计发展中,视觉传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设计行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根据人们视觉上的变化与冲击进行设计,利用专业的手段对人们的视觉产生感官上的刺激。从文化角度上来讲,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展开设计,是科学发展下的重要产物[1]。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逐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进行优化,而且要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数字化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就是将各种有效信息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与沟通。数字化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生活理念有着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改革非常重要,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理念上,都需要进行优化与改善。新观念的产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讲非常重要。在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在设计发展以及生活变化等方面视觉传达设计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性化
如今的视觉传达设计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伴随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各类设计基本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人们开始重视人性化设计,在各种设计中都注入了更多的人情味。视觉传达设计给人们之间加上了感情的纽带,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人文的准确性。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直观性。数字时代,很多设计者对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将很多人文关怀的内涵融入视觉传达中,让作品内涵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理解。
并且还有很多绿色设计的理念也有效展现。设计师希望以绿色思维让人们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这种绿色设计也更加温馨地展现了对于人性的一种关怀。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特点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机遇,将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数字化形式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例如在设计理念方面需要针对时展的要求进行创新,数字化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过程等。
相较于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与变化[2]。视觉传达设计更加重视设计的协调性、综合性以及高技术性。协调性主要指的是将声音、视频、图像等相结合进行设计,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统一的状态。综合性主要指的是设计的方式以及相关成果运用方面进行综合,其中每一项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将其进行综合,同时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实现综合性。技术性,顾名思义,主要指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的技术。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讲,其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开设计与分析,会应用到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视频等。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等都在不断地更新与升级,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与途径等也在发生变化。要更好地利用高科技产品进行视频传达设计,就需要具备高技术能力。
四、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创新
(一)设计手段实现数字化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设计手段非常重要。视觉传达设计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数字化时展基础下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在手段与观念上进行创新与完善。视觉传达设计手段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与关键,逐渐将设计手段向数字化方向转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数字化发展要求。当前社会中大多数生活与工作都在与数字化打交道,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3]。因此,要将视觉传达设计逐渐向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的形式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更加突出设计中心,同时提升视觉传达设计自身的设计效果与艺术传达。在数字化期间能够很好带动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理念创新,同时完善视觉传达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官体验。
从数字化发展角度来讲,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形式是设计行业重要的发展创新,同时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成为设计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比较落后的局面,数字化将先进的科学设计与视觉发展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更好地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同时在设计观念上更加与时俱进,很好地实现了人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数字化形式在不断发展期间不仅在设计手段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在设计内容上进行了丰富,利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手段更好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将视觉传达设计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二)设计理念实现创新化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设计理念是决定设计方向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发展将视觉传达设计逐渐推向创新化方向。创新是设计的源泉,在创新基础上,数字化形式为视觉传达设计创立了新的设计灵魂。设计行业对于设计理念的创新非常重视,设计的作品能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或是被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设计理念的创新水平。
数字化发展推动下,设计师将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从传统禁锢方面进行转变,敢于突破,善于创新,利用全方位思路进行设计布局,结合自身丰富的设计经验,发挥想象力,创新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意识思维,设计出属于时代的产物。新的O计理念能够对设计表现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在设计中能够产生连锁反应,创新和完善设计风格,并改变设计使用材料。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理念创新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充实知识,提高对于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创新还能够带动设计思维的创新,在原有的设计要求下对固定设计模式进行创新,敢于探索研究新的设计模式,在新的设计模式要求下对设计理念等进行创新,提高设计思维的灵活度,利用设计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
设计理念的创新可以丰富设计形式的应用。传统设计形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按照规定的设计程序,在确定设计目标之后进行设计研究。这样的设计作品虽然在主题上能够满足要求,但是过于局限,不能为人们带来新颖的感觉。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针对明确的设计中心展开设计,在设计手段、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利用相同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在传递设计主题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激起人们欣赏的欲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
(三)视觉传达实现多样性
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具有多样性特点,设计主题等也具有多样性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要对视觉传达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改善与创新,尽量对传统设计方式与状态等进行改善与创新,根据时展变化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同时在设计之初需要就设计理念等进行确定,积极参与到时展与群众生活中,把握当下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设计。多样化设计在设计风格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在设计风格上可以根据具体设计需要展开相应的设计,在视频制作以及图片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性多样化改善,将设计中不必要的元素进行删除或是系统优化,为实际的视觉传达设计创造更好的空间。
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全部以先进科学技术为设计基础,这就需要对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立体概念,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相协调,探索出新的艺术形态,利用新的结合为创作者提供创作理念,激起设计的灵感以及设计思路,能够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设计出更加标新立异的视觉传达作品,为设计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同时满足人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享受,实现视觉传达的效果与设计的目的。
五、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时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与完善。当下视觉传达设计逐渐实现数字化、多样化与创新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视觉传达设计质量,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将设计行业推向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阳.跨界与融合――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考[J].设计,2015(15):82-83.
篇5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0
数字化教材区别于纸质教材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教材的数字化特征,即数字化教材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采用数字化技术并兼容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功能;在教学功能上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多维化、内容的海量化、阅读的交互化、形式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等方面。
数字化教材的编辑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责任编辑那么单纯,而是从确定选题开始,直至完成出版发行的具有强大技术性和较高艺术性的合作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的综合性工作。
第一,教学信息多元化原则。数字化教材是以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作为信息呈现工具,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便于更新的特点。在对数字化教材教学信息的组织上,除涵盖纸质教材内容外,还可增加诸如教学大纲、实践实训、典型案例、课后练习、模拟试题、与纸质教材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科或专业的知识拓展等内容。
第二,形式为内容服务原则。在对教材表现形式的处理上应简洁明了、富于个性,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相互呼应。
第三,操作方便快捷性原则。对学习者来说,操作方便是对数字化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时要把握好操作使用的设计关,在模块设置、菜单设置及相关链接按钮等的设计上不但要设计美观,更要灵活方便;不但要注意教材内容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还要注意便于相关知识点的检索与链接;另外,在最后的集成、运行测试阶段应对操作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修正。
第四,安全稳定性原则。安全稳定性原则是编辑制作数字化教材的必要原则。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必须提醒相关技术人员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教材运行程序予以保护,已减少非法程序的侵入几率;同时,还要考虑程序设计语言对计算机多媒体表现形式及其局限性的影响,磁盘、光盘等载体的存储容量对各类媒体信息的影响,以保证运行的稳定性。
3 数字化教材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三种基本素质
第一,政治素质。教材所面对的主要是高、中、低各类学习群体,传播广泛、受众面广,尤其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深远。教材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编辑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第二,知识素质。数字化教材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门类、不同层次的学习群体。因此,对于数字化教材的编辑工作来说,既要掌握与数字化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教材架构体系,还要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既要学习教育学知识,熟悉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满足教材所面对的不同学习群体的知识需求度。此外,数字化教材编辑工作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等等。因此,数字化教材的编辑工作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
第三,编辑业务素质。数字化教材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编辑工作所涉及到的业务知识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从编辑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数字化教材编辑工作的编辑业务知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多,尤其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更高。同时,应掌握和熟练运用对数字化教材单媒体素材编辑加工的特点、原则、方法和技巧。此外,在对数字化教材多媒体信息的设计与编制中,应熟悉和了解计算机配置、软件平台管理等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
4 数字化教材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五种特有能力
第一,整体设计能力。数字化教材的整体形象定位以及风格样式,是编辑人员必须考虑的。主要包括CI形象、版面布局、交互功能、文字图画以及内容价值等诸多因素,主要体现在对数字化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把握上,如规划模块、层次、分配多媒体的比例,制定各种功能的使用场合,设计模块与层次之间、各种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因此,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合理配置。
第二,审美引导能力。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数字化教材所蕴含的美是通过视听效果来实现的,包括美术创意、动画创意、音响效果设计以及必要的音乐创作等在教材中表现出的实际效果。因此,责任编辑应在数字化教材编辑制作工作中加强对此项任务的协调,针对教材内容、媒体素材以及技术手段,吸纳好的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强对数字化教材设计上的“审美”把控。
第三,页面处理能力。数字化教材的页面不同于其他数字化出版物的页面,在设计时除考虑文字图片的编排、色彩的搭配与使用外,还应考虑教材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教学内容主题等教学因素,对页面的处理应合理、得体。因此,在编辑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页面处理能力的积累、训练和提高。
第四,视听处理能力。在数字化教材的编辑工作中,对视频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等处理得当可以使教材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趣、逼真,以增强对学习者的感官刺激,但只能是点缀,不宜滥用。因此,声音和音效配合得当可以在教材形式上锦上添花,但要做到恰到好处。
第五,技术操作能力。编辑工作人员如何表现数字化教材的主题和内容,实现创意设计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来进行。因此,应该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语言和软件操作,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越多,实际操作水平越高,技术能力也就越强。
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应用方法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运用室内设计对建筑延续和改造,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美化改造。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室内设计在教学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尽早将数字化教学应用在室内设计教学之中。将数字化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之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可以使室内设计中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协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室内设计的原理,以此提升室内设计教学的质量。
一、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的优点和特征
1.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的优点。现在的室内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给教学非常多元化的平台。将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可以将客观现实很好地展示出来,将现实进行虚拟展示。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到室内设计上,能够将设计进行虚拟化地表现,再加上场景的动态化展示、颜色和的灯光效果、过渡色彩均衡等,可以把场景表现得更加接近于真实。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对场景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也能在呈现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这样的场景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改革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将艺术和数字化融合在一起,能够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更好地促进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上,将原本很复杂的学习材料和抽象的知识概念进行解析成型,将真实透明的模型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应该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不断地进行讨论研究,让数字化教学和时代同步前行。2.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的特征。直观是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最大特征,因为数字化有很强的可视化功能,书本上原本有很多很抽象的知识,利用数字化将其转化成具体的模型让学生观看,能够将很多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更为直接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时更加快速准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把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分布、灯光布局、环境设置等知识立体化地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化的教学也能对室内设计的风格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和改变,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设计风格所带来的感受变化,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与概念加强。
二、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产生的影响
1.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地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能够降低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压力负担,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更完善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诸如PS、3dmax、Dreamweaver这些电脑绘图软件,绘制出相对完善的设计图或是模型图。这种方法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也能对学生画图过程中的一些小错误进行修正,并且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掌握了这些绘图软件之后,也能有效提升绘图中的数据精确程度。将这些软件在教学中讲解,也能使教材知识更加形象生动,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并提升学生的室内设计学习效果。2.对传统教育的改变。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教育中所使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时代需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教学,能够将灌输式教学进行很大程度上的转变,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展现出来,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学生也会主动地研究这些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产生学习的兴趣。3.提高设计效果。运用数字化教学,不但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出学生更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在后期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很依赖数字教学。室内设计因为数字化的引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产品展示是一些设计图纸、几个平面构造,实际体验并不是很好。而现在利用数字化可以将设计图和立体构造更好的展示出来,必要时还可加入动态展示,这样展示具有全方位、形象、生动等特点。所以说室内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教学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现在软件应用的普及发展使很多人通过自学,学会数字化的室内设计,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起来,以更好地发展数字化技术。
综上所述,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要求有越来越高的室内设计水平。室内设计实际操作是相当复杂的,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教学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建筑装饰逐渐转变成现代空间艺术,现在的室内设计要求有更高的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字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能有效提升。
作者:谢凡 单位:佛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统艺术;美学突破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推广,数字技术开始和艺术融合和接轨,逐步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强化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工作,对完善传统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对数字媒体的应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需求、视觉感受,同时也能为艺术作品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完善现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实现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1 数字化媒体艺术的概念
对于数字化技术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完成对声音、光等信号的编辑工作,同时实现对这些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进而方便进行信息的管理、传输和处理等。[1]
同时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主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进行新的包装和处理,主要是指构建出动画、视觉艺术等形式。其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处理,也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包装,这也是先进科学和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丰富其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艺术的科学发展。
2 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其在传播手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性。
2.1 高效性和互交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为设计师构建出便捷的操作管理平台,由于数字化技术具备简单易学、传播速度高效、因此能够有效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实现设计师内心和软件的融合,推动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设计。[2]此外,随着网络艺术的点面发展,相对于传统艺术重视细致、复杂的手工操作环节,数字化艺术能够有效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提高了艺术设计的整体效率,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及你想你给创作、构思等方面的工作,为艺术创作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拥有完善的数据库,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创作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数据,以便于实现对艺术的多元化和交互化。对于创作者而言,能够借助数据库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充分体现创作的“互通有无”性特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艺术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想想空间,保证艺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对于创作者而言,在内容、空间方面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保证艺术的积极发展。
2.2 虚拟性与综合性
对于创作者而言,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创作工作的形象、生动、逼真效果,实现对作者真实想法的精确性表述。计算机软件能够推动艺术作品在听觉、视觉等方面的效果,增加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随着立体化创作形式的发展,为创作者提供传统艺术表达形式无法达到的高精度、高输出的设计作品。在这种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完善传统艺术形式的表达特点,保证数字化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改善大众在审美方面的综合效果。
3 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美学突破的具体表现
3.1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更趋向大众化
通常情况下,在人们的认知中,传统艺术的创作者都是一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专业人士,给人更多的一种不容易接近、神圣、脱离普通生活的感觉,艺术作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普通人群对于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作品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使得艺术的受众人群在不断地扩大,普通人群也可以进行艺术审美。数字媒体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将艺术通过技术的方法来表现出来,只要人们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为大众创造艺术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发展。[3]当前,网络中的许多艺术作品的创造者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数字传媒艺术将自身的创作灵感表现出来,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3.2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并且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受众范围的扩大,其逐渐地形成一种和传统艺术相反的非逻辑型审美特征。[4]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中,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借助一定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能够理解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及创作意图。但是数字媒体艺术使得创作者能够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思,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率比较多的素材以及表达方法,因此在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使用传统的逻辑思维是无法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图,而是要从现代人的思维进行欣赏,进而得到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3.3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具有开放性
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创作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创作者自身独立完成的,同时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完整性。当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素材被更加广泛的利用,创作者能够更具自身的想法对开放的艺术作品进行不断更改,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作品一直处于被不断创作的过程,当一件艺术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之内,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对作品进行不断创新、更改的人,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更具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同时也能够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进艺术作品不断地进步,同时更加地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
4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受众范围在不断扩大,数字化技术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艺术表现形式走向多样化发展,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更高的效率和交互性,同时具备着较强的虚拟性和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能够使得现代艺术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可以促进我国艺术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1):93-100.
[2] 高楠.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看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35.
篇8
摘要: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一些高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发挥学科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业已渗透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受其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融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新鲜血液,国内外各院校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专业纷纷设立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国外对数字化艺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层次、背景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掌握及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在产业方面,数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成熟的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研究――产业”链条。如美国是最早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国家,发展十分迅速,已形成数字技术院系、数字艺术院系和数字应用院系三种形态[1]。国内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教育虽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许多院校先后设立数字化艺术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
国内一般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分为几种类型:与影视艺术相关的院校、美术院校、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等,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技能培训的技工类学校。由于数字艺术的文理交叉性较强,一些计算机专业类院系纷纷尝试进行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如浙江大学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一些综合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技术开发、新媒体形态等方面进行前沿研究,如清华大学在2002年研发了包含33门课程的《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北京大学数字艺术托软件学院聘请Robin G..king,力图打造具有与北美及欧洲同等水平的数字艺术教育课程。
2现状
数字技术为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意途径和创意理念,然而和其他新技术一样,数字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一些负面效应:首先对学科本身来讲,由于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所涉学科兼具文理交叉的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所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着实不易。从国内高校目前已开展的教学实践看,我国高校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较严重的同构化和求全倾向。一些院校在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形成课程体系的同时,并没有针对自身专业定位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只希望培养技术、艺术、应用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过于追求全面,缺乏有机融合。实际上,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不一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好的分工合作更利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2],所以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针对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特长。
另外,从已开展的教学实践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较弱,对编程多数充满恐惧,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悟运用能力也多流于表面,认识不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自身限制,一些院校采取简化课程内容,弱化甚至取消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讲授方法,把一门课程变成一门软件的讲解,而教材则基本上使用软件培训手册。这种只针对工具软件进行教学的方式,其发展潜力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对日后的工作也缺乏适应性。
3教学体系的准确定位
数字艺术人才不同于专业的美术人才,应当更注重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养成。而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为主要准则,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总结优势,做到有的放矢。以培养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为例,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事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
针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全面”。造型设计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数字技术的功能开发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这通常不是一类学生能够完全胜任的,因此在教学定位上需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究竟是计算机技术还是设计艺术?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工科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差别极大,如果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一般工科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
首先,不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与该学科的定位相符合。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设计艺术、媒体传播等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点,这主要是为整个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设置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应该有侧重点。如对艺术专业可以设立一些必须的应用软件课程,对技术类专业可以是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包括动画、出版等,主要强调应用和实践。另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可以体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多样性。
最后,在基础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如图形技术、艺术、色彩、传播等初步知识,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建立数字艺术设计的整体框架[2]。以上这些不是孤立地、单独地,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各门课程中。
应当端正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认识。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电脑不仅仅是起到工具和对专业辅助的作用,而是一种具有信息时代文化特征、有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独立学科文化载体[3]。数字化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课程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排斥、恐惧计算机课程,或者极度依赖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功能。对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而言,课程体系上理论部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实质上的职业培训。因此,学生应具备适当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4]。当然,在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内容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调整。另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其中既包括对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更应该包括对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的评估和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最后,适应性也是数字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敏锐地发现有利于数字艺术创作的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保证创作手段和先进性。
教育的原则和思想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数字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大学常规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应特别强调应用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促进的方式带动教学,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从国外的例子看,以项目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提倡的[5]。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协作式学习。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开发过程。作为开发团队中的一员,不但要清楚自己专业的内容,还要对相关专业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对于综合训练课程,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协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为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大力开发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学。
4结束语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对数字化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发挥学科和自身优势,理性地构建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式架构,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华. 数字化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讨[J]. 文教资料,2005,(2).
[2] 郭建勇,黄鸣奋. 艺术原理新论-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原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8,4.
[3] 辜居一. 中国高校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新美术,1998,(3).
篇9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信息节点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ubstation on the safety of the whole power system stability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automation. However, from the traditional substation to substation put into use will require a transition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excessive scheme,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resul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quipment put into operation, due to lack of experien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equipment operation, maintenanc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digital substation; intelligent nod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产物,其建设基于EC61850 标准,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功能优化组合,实现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数字化变电站其主要的特点是一次系统的智能化和二次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增强了电网调度以及输电和配电的可靠性IED(智能化电气设备)体积小,数字化变电站占地面积小,建站投资成本低。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无人值班变电站也正大力发展起来,管理与维护成本低。数字变电站的发展对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一)数据采集的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是数字化的电气测量系统,电气量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输出都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实现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电气隔离。
(二)系统结构层次化
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IEC61850 的特点是采用的层次化的结构体系,将变电站的逻辑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个层次之间通过光纤进行信号的通讯,与传统的电缆相比,抗电磁干扰的能力更强,接线更加简化,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三)智能化的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的智能化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例如现在研究和应用较广泛的电子式互感器、新型断路器等,通过将电子技术与微机技术相结合,能够对设备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
(四)紧凑的系统结构
由于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应用,数字化变电站的测量控制系统的重量轻,体积小,很方便将其集成在智能控制柜中,进行功能的优化组合。 正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结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数据处理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都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智能化程度更高,投资成本更低,因此得到了推广,但是,目前技术不成熟,仍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数字化变电站设计中的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内部设备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字变电站生命周期的工作性能,由于现在生产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厂家较多,部分设备的技术不是很成熟,设计缺乏人性化,仍然存在一定不兼容和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接口兼容问题。数字化变电站内部的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接口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的运行当中会遇到接口不兼容的问题,从而导致设备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信号传输与数据共享,例如GPS 对时接口与接收设备的接口不兼容,此时采用的解决办法常常是由GPS的厂家更换插件,但是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拖
延与成本的增加。
测控装置冗余问题。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微机的测量装置很多,一方面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增加了运行维护的工作量,并且增加了出现错误的几率。因此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可以尽量减少微机的数目,可以合并的接口应当尽可能合并,避免过多的测量和控制单元,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工作量增加。
遥视系统无法生效问题。遥视系统是远程控制和无人值班变电站中,工作人员的“眼睛” ,能够将现场的情况通过图像进行实时传输。那么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遥视系统就可以了解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的体现。然而实际工作中,摄像头的数目不足,安装位置不够,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遥视系统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通信故障问题。信号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基础,也是保证信号传输工作正常的前提。然而由于其通常由微小的网络组成,通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通信网络一旦出现故障,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通信网络的防护措施做得不够,现在很多的通信光缆是埋在地下,没有钢铠进行保护,很容易受到老
鼠或者人为的破坏。在数字化变电站中,使用的是各个厂家的设备,常常有不兼容的现象出现,为了实现信号通信,需要加转换器等,对信号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通信网络建设时应该采用具有保护措施的光缆,尽量采用同一厂家的智能化设备,或者在进行招标时明确规定设备接口的标准。
设计缺乏人性化。现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设计缺乏人性化,主要是体现在,变电站的设计和施工完成了,基本的功能也具备,但是却给运行和操作的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变电站内很多的设备都安装在室内,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美观,很多时候直接将各种管道埋在地下,而在施工中进行二次光缆或电缆的敷设时非常的麻烦,因此需要运行人员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沟通,采取合理的线路掩埋方式。
监控系统的设计不合理。变电站中后台的监控系统采用的都是单机、单网的设计方式,这样运行的可靠性有所降低,并影响到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然而,现在数字化变电站中都是通过微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 软件有时候针对新的设备难以发现其缺陷,
监控工作难以进行。
由上分析可知,数字化变电站在设计阶段的许多问题对变电站的运行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设计中应该按照 IEC61850 的相关技术规范,采用统一协议,根据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性能和具有完善的保护措施的设备。
四、数字化变电站运行问题
保护装置由于本身的缺陷误发报文,造成断路器误动作。由于电力系统或变电站本身的信号抖动,变电站中的保护装置可能发出动作信号,断路器动作,造成供电可靠性降低。可以通过升级全站的保护程序,增加消除抖动的延时,增强抗干扰的能力。
电压和电流等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在数字化变电站中进行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通过电子互感器采集模拟信号,然后转化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重要区别是,数字信号需要有同步时钟,而模拟信号不需要。如果有一个间隔的信号丢失,那么将会造成整个间隔层的保护都无法动作。由于设备的缺陷,信
号丢失也很容易发生,除此之外,如果同种设备之间的数值转换的计算方法不同,采用的精度不同,也将造成数据传输错误的发生。解决的办法是采用精度比较高的设备或者采用放大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减少误差。
备用电源的不稳定性。变电站内部的备用电源主要是用于故障或者事故情况下对站内的关键设备进行供电。在最初,采用的是站内直流和逆变的方式作为变电站的备用电源。但是站内直流不稳定,因此故障时通信设备工作不正常,甚至有时候会造成事故相关状态信息的丢失。UPS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并且以逆变
器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或者其他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供应,其电压波形精度高,频率稳定,能够承受电网的电能波形波动,电能间断甚至短时的停电,具有低输出阻抗的特点,因此作为变电站的备用电源,能够提高变电站在事故之后的通信传输效率。
后台机的运行与维护不到位。现在数字化变电站内部后台机的管理措施还不完善,管理缺位,只重视后台机的病毒防护,然而忽视了其中的散热和清洁工作。 后台机是一种常年工作的设备,其放置的环境往往有很多灰尘,如果不进行及时清理,很多时候会出现蓝屏死机等现象。然而后台机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因此很
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对变电站的工作造成影响,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数据备份措施可以减少损失,但是对后台机的维护工作仍然非常关键。
五、总结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实用性 开放性 可持续性
目前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原则
目前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一个误区,片面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简单的将书本的内容翻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已经建成运行,从资源库中媒体素材、课件和文献资料三大类中的数量较多的素材分类下载次数发现该资源库的使用率非常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只能是从资源库的使用价值上寻求答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则要根据教学设计对各种资源进行选择、处理,强调“质”,应该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应用中达到和谐统一,要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能用得起来。这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原则
目前,我国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真正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帮助的却不多见。在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归根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资源的开发人员不能真正将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融合到所开发的数字教学软件中。一般他们只具备高水平的制作技术,而缺乏实际经验和理论指导,往往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因此制作出的软件大多缺乏实用性、实效性、系统性,这样也就不可能为实际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开放性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大势所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参与人员的开放性:参加资源开发人员应包括教师、学生、教育专家、软件设计人员等。
首先教师作为资源设计、整合的主导,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把握高层次的资源体系的构建,而不是陷于课件的制作开发。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支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模式的多样性,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时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数字资源形式多样、网络化的特点,体现其具备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能应用于各种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
其次应该重视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参与开放式资源建设,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是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筛选、鉴别、利用、重组,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使我们的资源更加贴进学生,更多的体现多样化、个性化。
然后软件开发设计人员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以上人员对资源的设想。教育专家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承担理论上的指导,如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指导交流,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充分满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又可避免学生对于网络的沉溺,从而促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他们每个人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互相交流、反馈。因此整个资源开发参与人员是开放的。
(2)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建立分布式的资源平台体系结构,是实现资源即时更新,即时交互的理想途径。
目前的教育资源平台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整合,造成了操作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目的就是要营造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它的建设应遵循标准规范、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互联优势,解决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整合,造成资源管理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3)内容开放性:内容要有多样性和交互性、扩展性。
根据各自需要和爱好,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教学资源,并可以进行二次加工整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思路甚至自己制作的学习资源,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以便最大范围与他人学习交流。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教师、学生甚至整个社会在经过审核后,都可以将合理有效的教学资源添加到其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并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即时交互、即时更新的资源维护和管理模式,对建设充满活力的数字化资源库具有深远的意义。
遵循了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原则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确保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它将极大地推动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柯和平.全文检索的多媒体素材库及其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3,(9).
- 上一篇:公司员工守则规章制度
- 下一篇:会计专业实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