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篇1

一是营造率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实施差别政策,发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突出整体合理布局、注重地域功能差异,为各类企业进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视并制定物流、信息、会展、中介等服务贸易集聚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县域发展级别。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制定推进支柱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激励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增强竞争实力。四是聚焦科技创新。财政支出与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合力,加快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五是聚焦节能减排。研究税收和非税收入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奖惩力度,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国家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政策。

二、完善预算编审制度

一是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政府支出按功能分类和按经济性质分类核算,更加清晰地反映钱从哪来、到哪去、用在何处。二是改进预算编审办法。继续完善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促进财政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三是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开展结余资金清理和非税收入调查,推进预算管理基础性工作。四是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体系,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指标。坚持推行预算公告制度,通过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五是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成本一效益”评估分析,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益。

三、深化预算执行制度改革

一是继续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稳步拓展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明确县乡管理体制,构建“条块结合”的全县政府采购格局;加快建设全县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政府采购更加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二是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将改革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县域所有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同时推进县乡改革;在人员经费、政府采购项目、部分专项资金已经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财政性资金国库直拨体系,为全面实施国库直拨改革打下基础。三是推进区域公务卡制度改革。选择部分财务管理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切实增强公务消费的透明度,从源头上加强廉政建设。

四、探索预算绩效评价

一是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协同纪检、检察等相关主管部门,选择社会关注的项目开展项目绩效考评试点,并逐步扩大考评范围和领域。二是增强社会参与程度。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专家对绩效考评试点项目进行评价,预算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自我考评,建立社会考评和自我考评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三是加强考评结果运用。探索绩效考评结果公开的方式和范围,对绩效差劣或未按要求完成绩效跟踪的项目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根据考评结果,安排、调整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建立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

五、大力加强财政监督

篇2

关键词:财税体制;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1引言

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在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进,4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财税体制改革,从WTO加入到欧洲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体现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这离不开中国在经济体制发展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为地方减压,合理资源配置,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回顾近年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2.1财政支付体制规范化

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中国经过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等,规范化了财政的支付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支出结构,向重点领域倾斜,尤其向农村建设投入倾斜,从制度上加强了农村建设的保障,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2.2财政预算合理化

政府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通过收支两条线加强财政预算的准确性、规范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建立预算体系,财政支出更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对于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3税收改革,减税降负

“营改增”由试点到全国推广,由部分行业、产业到实现增值税对货物、服务的全覆盖,开展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等,为进一步为企业减税降负再出重拳。“营改增”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减轻了纳税人负担。“营改增”逐渐向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服务业拓展,减税范围涉及广,降负金额之大,当前的降负金额将达到7000亿,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税负压力。

3当前财政税收改革仍面临的问题

当前财税体制状态下,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较值得探究。中国税收收入是财政的主要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如何分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存在地方经济压力大等问题,地方经济压力大将会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地完善分税制,在为企业减税降负的同时能保障地方的经济权益,更大程度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税收体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直接税、间接税重复征收。中国税收体制还不完善,还未覆盖到环境、资源等方面,“营改增”刚刚在全国推广,部分领域和行业还未涉及。税收体制改革还需要更深入,覆盖范围更广,进一步降低间接税的征收,减低企业税负。同时个人作为纳税人,自身承担多方面的税负征收,税制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减免个人税负,真正做到税制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个人。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财政转移支付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返还上。由于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根据一刀切的方法不够切合实际,不能真正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尤其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返还的税收补助额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弥补地区间的差异,反而扩大了地区间的差异。国家预算体系还不够全面,部分支出的方案未纳入财政预算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健全才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各方面的支付,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安排。而部分国家资本的支付未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中,则不利于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更有效准确地进行预算和统筹安排,不利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控制。

4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规划

合理化中央、地方税收收入分配比例。最大限度地均衡中央、地方税收收入比例,合理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减少地方经济压力。深化税制改革,给予更大的税收的权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助力。完善税收体制,减少间接税的征收,减少个人税负。完善税制体制,进一步减少间接税的征收,主要倾斜于直接税的征收,减轻企业的税负,为企业创作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努力。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通过多方面进行抵扣,尽可能降低个人税负。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方案。优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财政支出向欠发达地区和领域倾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地区间经济差异。在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方面科学、合理的计量和规划,促进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健全财政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体系,将涉及财政支出的各项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通过全面、系统的预算衡量和预算财政支出,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做规划和调整。加强财政税收方面立法。加快立法程序,近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发展较快,立法程序远远落后,在很多方面还未形成法律条文,市场主体和个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市场秩序的维护难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加快立法,健全财政、税收体系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维护财税改革的成果。

5结语

中国财政税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更需要人们攻坚克难,迎头赶上,推动改革继续,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

[2]赵霞.深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

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考

1引言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以及促进社会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从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逐渐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状况,需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促使财政税收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针对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落实相关工作,实行宏观调控,更好的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2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税收体制存在局限性

税收体制存在的局限性对于财政税收的改革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还存在着几点局限性。首先,财政税收的体制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按照税收原理来说,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税种比重应大于用来增加财政收入资金的税种比重,但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这对社会稳定发展、缩小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起着极大的限制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税种的设置方面,关于资源环境,科技发展的税种并没有纳入其中,影响了社会资源优化分配的功能。其次,财政分税制度的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存在不合理,划分不均衡,影响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2.2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还是存在着覆盖范围过小和体制的不健全。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远远滞后于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在缺少监督机制和内部约束的情况下,出现非法挪用财政资金这种严重的现象:在没有长期预算的情况下,监管机制无法对预算体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阻碍着对财政税收的改革。

2.3财政税收中税收的监督不力

在我国财政税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偷税漏税。这个现象从开始到如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着越加猖狂的迹象。商家、企业使用各种手段,或欺骗,或隐瞒,采用伪造、销毁账本等方式偷税漏税。这不仅给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带来不便,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财政税收中税收的监督不力,相关的监管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一些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不高,对工作不负责,。因此,不断加强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3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有效方法

3.1优化现有的财政税收体制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与之配套的却是不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制。财政税收体制的存在的不完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深化财政税收改革,首先就需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相对完善的分权管理与集权管理模式;在实行财政税收改革时,要强调法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提高其权威性,减少人为主观行为因素的影响,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3.2加强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预收体制是实现财政税收合理分配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财政税收充分合理利用的制度保障。针对我国财政预算体制覆盖范围小,体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加强预算体制改革,成立独立的预算编制,发展规划国家的长期预算,增加国家财税的中长期预算,扩大预算体制的覆盖范围,逐渐使预算范围涵盖到全部的财政税收;在预算管理方面,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合理性的审查和监督,确保预算体制的建立对于财政税收的合理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3.3加强税收监督工作

加强税收监督工作,针对企业商家的偷税漏税行为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一旦发现这种违法现象,要及时上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对税务机关的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提高其工作素养,定时宣传宣讲。税收为合理的财政支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支持着国家的各项经济事业建设。偷税漏税这种行为不仅对企业商家本身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加强对税收的监管力度,规范税收工作,引导企业依法纳税,这样才能使税收工作落到实处,走回正轨。

4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税收是国家运行,社会向前进步,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深化改革是符合时展趋势的。通过改革实现财政税收的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只有立足于当前社会实际状况,针对财政税收体制出现的状况进行改革,才能推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绍光.关于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

[2]廖玮.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政税收,2012(7).

篇4

关键词: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新财政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新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新财政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购制度发生改变

    与传统的采购模式相比,不再是简单的行政事业单位独自直接执行,这样避免了原有环节中的一些弊端。集中式的采购模式更为真实化、公平化,财政部门更能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和监督职能。而且,集中的采购制度不仅能实现其价格的优势,更能增加一定的规模效益。可见,新财政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财务流程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2、资金的管理模式发生改变

新财政体制改革后,预算资金由原来直接拨给行政事业单位转为统一由国库保管。这样,行政事业单位在无形当中就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使用权,只有传达年度预算的指标。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不再停留在单位,而是留在国库,这样就打破了行政单位直接管理资金的方式。

3、预算编制理念的突破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编制的高度重视。在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也对其预算编制采取了新的政策和措施。在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原有的预算编制逐步走向细致化,而不是简单的由各部门编制。这样,不仅加强了预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同时也使预算资金得到了合理的发挥和利用。

4、资金的支付方式发生改变

    新财政体制的执行,无形中也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付款方式。在新财政体制实施前,行政事业的付款方式是与银行之间直接办理。新体制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付款方式转由国库统一支付,由分散化转向集中化。这种支付方式资金留在银行账户,只要有余额就会合做出合理的安排支出。

5、转变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更新账户体系。

    随着新财政体制的改革,原有的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上缴方式由原来的三种转变成两种,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在商业银行开设相应的银行账户,而且明确规定单位不得从零余额账户向其它账户划转资金。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行政单位私自乱开账户以及出现账外设账现象。

6、会计目的的转变

    随着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发生改变。会计的目的从最初单一的核算逐步转向核算监督、控制、计划、预测、决策等多样化的功能转变,因此,强化了会计的管控能力与支持决策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理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也在日趋完善。新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后,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涌入和出现。在新模式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1、转变财务组织模式,建立新型会计机构。

    为了适应新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应转变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在稳定与平衡的基础上注重其开放性。作为会计组织,要创建新的会计组织模式,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因此,应完善会计人才的培养机制、革新财政知识,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科学理念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效益。

2、突破落后的思维模式,采用新意的管理思路。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流程中,管理手段由原来的单一化趋向于多样化、信息化。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功能逐步转向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计划等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的转变。

3、革新理念,依法完善采购体制模式。

    随着新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应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意识,革新理念。行政事业内部应依法完善采购体制,转变分散的采购方式,规范采购流程的实施和执行。同时,也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和技术水平,促进采购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4、稳固预算的核心地位,加强编制能力。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中,预算的环节占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所以,应在加强预算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稳固预算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应加强预算的编制能力,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对于预算执行中的资金项目,应按程序及时向财政部门报批,以实现财务资金和单位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营。

5、注重财务程序,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在新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行政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与支付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包括资金上缴的流程、资金支付的流程、费用报销的流程、采购流程等等。所以,在财务程序的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环节的正常化、规范化。

总结:

    在新体制改革的指导和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革新不仅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肯定与完善。新改革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因此,我们应坚持新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路道上不断超越、创新。

参考文献:

[1]苏道俨,席鸿康,黄明锦.政府采购·体系·过程·政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2]马海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金光熙.管理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 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 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3 落实合理分权制度

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权力下放政策,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只是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所以,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合理分权,从而实现新的制度设计。从转型国家的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权力下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当该项改革内容得到全面推进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会得到凸显,从而导致社会管理权力与政治权力不协调。面对这一情况,通过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宪法上体现公民权力,通过将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结合起来实现地方关系与中央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遵循民主法治建设要求,理顺各种权力关系,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而实现法定化的职权划分。

4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需要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实现职能转变。但是,实现职能转变只能使各级政府进行自身职能的履行,容易导致其权力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而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则能够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并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才能够消除彼此的职能重叠,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以便制定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标准规范,继而使国家法治的统一得到维护。而地方政府需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且实现对所属地区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和执法监督。

5 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实施了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但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并非是规模越小的政府机构的效能就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政府规模,优化政府结构。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能。所以,应注重行政管理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政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还要对政府的层级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使政府的纵向组织链条得到缩短,使政府的内部责权关系得到理顺。通过优化政府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领导层级和职数,还能避免职责交叉,从而使政府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6 结 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想要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要明确改革深化的重点和核心,从而使改革工作得到整体推进。因此,本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薄贵利.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2(1).

[2]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第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

篇6

一、目前我国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出台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过乱,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

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吸引资金投入、企业落户,各地积极建立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并针对园区、基地内企业实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力求形成政策洼地。各地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直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全国整体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2.一般性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低

目前在我国转移支付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这三个部分不仅在转移时存在着比例上的不协调,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处理。

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过高,这部分转移支付内部明显有利于地方,其在转移支付总量上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其他一般性转移则占有较小的比例。通过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是对地方财务均等平衡反映,但当返还比例较高时,这对经济发达地区是较为正常的,但对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则会导致其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一旦税收返还比例过于悬殊,则会对当地经济的平衡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其次,目前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由于支出的项目较为繁杂,而且涉及的部门较多,再加之政府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从而导致支付过程中存在着支出透明度不够、核查难的问题,所以需要政府从转移支付的源头就要做好监管工作。

总的来说,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晰,造成了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权但又没有相应资金保障,而上级安排的专项转移资金又存在零散、地方匹配资金多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作用绩效。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进不断深入,部门预决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都明确了时限。由于财政部门对决算编制审核及三公经费的审核从标准、重点及编制方法(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得到全面应用)都强化的监管,所以从预算上看整体水平较高,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兼职、流动性大等因素导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化程度低,财务核算不规范、支出分类随意性大的问题,造成了决算数据的准确性差,从而为决算数据使用及政务公开决算公开带来了影响。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待加强,资产入账不及时、资产处置、经营不公开,为小金库的形成增加了机会。

4.财政管理整体水平纵向呈现“倒三角型”的趋势加剧

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及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推进力度加大的影响,对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政人才队伍均衡化应为合理的结构。但由于控编制管理影响,县乡特别是乡级财政管理队伍出现了明显的年龄老化、业务能力低、信息化设备使用能力低等问题。为财政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带来了影响。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1.清理、消除地方财政优惠政策,破除“内部性贸易壁垒”

地方营造的“政策洼地”对地方经济所产生的直接推动作用产生的同时,对全国经济的破坏也是明显的,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影响是直接的。为实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方必须对自身建设的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消除,拉出清单一项一项登记、一项一项清理,坚决破除自身打造的“内部性贸易壁垒”,营造全国规范、统一的经济发展环境。

2.加快财政体制的完善

为了更好的加快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税收比例的调整,则应明晰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规范清晰的财政体制,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合,而且也可以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使财政体制改革有效的对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整治。而且通过对明晰的财权与事权划分财政体制的完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筹管理能力,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压力得到减轻。另外有效的规范了地方政府的支出,使地方在行使财政权力时受到一定的约束,避免权力的滥用。

3.进一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所以在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完善过程中,要将两者进行合理配合,从而确保资金来源的可行性和稳定性。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要适当的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增大,使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更加科学。同时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改变当前转移支付的方式和方法。

4.加快财税改革制度上的创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通过“营改增”试点,可以看出通过政策实施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减少重复征税等主要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物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推进作用也明显体现,与此同时,从制造业上看整体税收收入有所下降,但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税收收入的增长明显。通过这一实例可以看出财税改革制度创新的责任重大,应进一步科学谋划财税改革制度创新,为经济腾飞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目前我们处于财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加强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意义的认识,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使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得到更深的发展,更好的为稳定大局服务。同时在政府的努力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有效的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能够更加科学、规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

第一,要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体制。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财政体系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主要内容包括: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要逐步做到把政府收入(包括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各类基金、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框架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为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奠定基础。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比例,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大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促进地区间财力均衡。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改善民生,逐渐做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饮用水安全、公路与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廉租房供应、治安、法治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税收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等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不断提高转移支付的有效性,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减少管理层级,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管理方式。探索实行县级政府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做到保底。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清理、规范非税收入,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将收入稳定、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纳入“费改税”范围,增强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开征物业税,充实基层财力;调整资源税,增加地方税收。

第二,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加大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公司债卷市场和多层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保险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养外汇市场。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收费的市场化定价。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地位,加强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等金融基础建设,确保对外开放格局下的国家金融安全。在继续实行银行、证卷、保险分业监管的同时,顺应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趋势,强化按照金融产品和业务属性实施的功能监管,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建立健全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建立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

第三,要推进国家规划改革,完善国家规划体系,使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地方的发展规划相衔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审批,需保留审批的要规范和简化程序。按照科学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如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和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和协调作用,并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稳定的环境。在调控方式上,逐步做到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铺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总量调控为主,努力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也要促进重大结构的优化,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8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整体规划之中。

1.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全党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三是以提高领导干部党的意识、群众意识、自律意识为重点开展专题教育,使领导干部在是非面前增强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增强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增强悔过能力。四是抓好典型示范教育,评选和表彰那些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头等位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积极慎重地推行政府体制改革,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铲除以权谋私的土壤。以现有政治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慎重地推行政府体制改革,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逐步淡化政府部门的“单位”特色,从源头上解决制度(体制)上的“利益冲突”矛盾,保证政府权力行使的公共性。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用经济手段消除公共权力部门化的倾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使政府职能部门真正做到吃“皇粮”办“公差”、吃“杂粮”受制裁。一是在完成中央部署的关于财政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同时,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改革原则,公开有关部门的政策外补贴,消除因部门政策外补贴相差悬殊而导致的部门间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不平衡,铲除诱发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因素。二是统一、科学地规范部门预算。中央财政应统一改革预算科目设置、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制定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对特殊部门预算,中央财政应作出明确规定,如类似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经费等,应纳入部门预算,否则部门预算就无法体现完整、公开、透明原则。三是从修改

篇9

会议指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近十年来,我国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农村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卫生、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职能转变、信息公开等政府自身改革取得明显进步。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四是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篇10

二、今后我国财政改革的侧重点和趋势分析

过去的财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新的财政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不适应、不规范等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今后必须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一)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经过1998年以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我国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仍有较大距离。公共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是财政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定位。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其主要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全体公民一视同仁的规范的税收。二是财政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财政收入的组织机制和财政支出的安排机制,目前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财政的预算管理。三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监督。如预算的科学编制方法、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等。在这三个层次中,预算管理是核心。首先,财政的职能要通过预算的安排体现出来,即通过预算得以实现;其次,科学、细化、规范的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正常运行的基础;再次,预算是财政监督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预算不规范,不仅财政部门很难进行全程监督,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其他有效监督机制。因此,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必须要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我国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使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核心和攻坚的阶段,即深化预算改革阶段。

财政预算规定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担负的成本即税收数量。那么,每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以及社会负担的成本由谁来决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结构和类型又由谁来选择,即财政预算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如何解决。因此,今后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预算管理中引入公共决策和选择机制。比如在人大设立预算编制和审查委员会,专司预算的编制、审查和监督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建立广泛征求意见的机制;增加预算的透明度,扩大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社会监督,构建纳税人的意见反馈机制等。

财政支出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加强财政监督的依据,也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要细化预算的编制。目前的预算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人员工资和共用经费部分;二是活的部分,即专项经费部分;三是转移支付部分,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对于固定部分,关键是要引入绩效预算的办法,即财政供给与单位取得的成效挂钩,成效越大,财政支持越大,改变过去财政养人、养懒的做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引导作用。对于专项经费的预算,一定要细化到项目,把经费和项目挂钩,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对于转移支付支出,要按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规范转移支付,减少随意性。总之,要尽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细化预算编制,使预算尽可能的规范、合理和透明。

(二)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以来,逐渐暴露出来的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基层财政越来越困难。

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五级财政,即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和乡(镇)。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收入范围,省以下的体制是各地仿照分税制体制自主安排的。在中央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背景下,省以下的体制安排自然带有层层集中财力的倾向。近年来的情况显示,现在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结果是,财力逐步向上集中,但事权仍在基层,甚至呈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许多该财政承担的支出,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过去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民负担过重已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税费改革,这部分支出开始回归财政,基层财政的事权反而在扩大。因此,在这两个反方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县、乡财政困难的矛盾开始激化。2001年全国拖欠工资的县、乡占全国县、乡总数的 18.7%和 27. 1%,县级财政支出中工资支出高达61%。绝大部分县、乡的财政是捉襟见肘,仅仅能够应付“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用于建设的财力非常有限,各方面的支出欠账越来越多。目前,在基层财政困难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以维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但基层财政困难的程度。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形势变化而逐步显现的,因此转移支付较多采用的是一事一办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仅转移支付很不规范,基层财政预算难以安排,而且增加了基层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出现“你给钱我才办事”的被动局面。

分税制财政体制能够成功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有自己的主体收入,用自己的财力办自己的事情。否则,地方政府就会逐步增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依赖不断增强和上移的必然结果,是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转化和变质为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自然消亡,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转化为“跑上”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基层财政的实际困难,核心是确立一级财政,就要使这级财政有能够基本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主财力,在辅之少量的转移支付财力的情况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目前,我国的五级财政体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一是财政层次过多,影响了各级财政主体收入体系的形成。二是财政层次过多,影响了各级财政的事权划分和职责的确立。总之,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对称,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又一基本要求。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一是中央财政的职责重大,如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尖端科技和高新产业,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江河湖泊的治理,等等,中央财政必须要有强大的财政调控能力。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符合中央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原则。另一个是县级财政的职责重大。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社会经济体制,“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结果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时,财政供给的公共产品主要是面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很少。因此,我国今后要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有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财政在供给公共产品方面要弥补历史的欠账和满足新的公共需求,如提供基础教育包括今后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等等,基层财政的任务是非常巨大的,时代赋予基层财政的责任和压力也是空前的。所以,完善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要增加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扩大税收分享中县级财政分享的比例,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大幅度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

(三)按照公共财政和城乡一体原则,继续改革农村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遏制农村“三乱”现象的发生。从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减轻了农民负担,安徽省农民平均减负在25%以上,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但是,现在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958年左右形成的农村税收体系,农村仍然实行有别于城市的税收制度。

从税收负担看,目前农村居民普遍相对高于城市居民。如对城市居民普遍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均800元,假如一家三口仅一个人工作(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在3300元以下是不需要交税的,但农民现在的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3000元以下,却普遍都要交税。许多工商税都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但农业税没有,无论农业生产的成本多大,也无论农业生产的净收入是多少,都需要缴纳固定比例的农业税。目前,许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如城市居民的“低保”水平,尤其在很多贫困地区,但在城市享受照顾,而在农村确要纳税。因此,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税收负担是重的,也是不公平的,在税制上设置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待遇。

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出发,必须继续深化我国的农村税收制度改革。长远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协调的税收制度,将农业税改为体现农民纯收益的具有和城市个人所得税有大致相同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新型收益税。当前,“三农”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恢复乏力,已严重影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张。目前,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农村新的税制改革到位以前,建议目前免除一切农业税。现在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形势较好,而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3.7%左右,并且农业税的征收成本很高,免除农业税对财政经济形势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于目前广大农民的休养生息和增加农民收入是非常关键的。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中,财政与农民的关系,主导的观念是财政支农。这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时期特征的观念,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早已过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