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报酬率范文
时间:2023-04-04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报酬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投资报酬率组成:通货膨胀率、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率。
2、投资报酬率(ROI)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它涵盖了企业的获利目标。利润和投入的经营所必备的财产相关,因为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投资和现有财产获得利润。投资报酬率亦称“投资的获利能力”。它是全面评价投资中心各项经营活动、考评投资中心业绩的综合性质量指标。它既能揭示投资中心的销售利润水平,又能反映资产的使用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投资中心考核指标体系
1.投资报酬率:又称投资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它主要反映投资中心每一元钱的投资对整体利润所作的贡献。它是全面评价投资中心各经营活动的综合指标。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2.剩余收益:是投资中心所获得的最终利润扣减其经营资产按规定的最低利润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它是综合考评投资中心经济效益的一项辅助指标,即:剩余收益=营业利润-最低投资报酬率×营业资产。
由此可见,各子公司等等投资中心,在投资过程中只要其收益高于最低投资收益,该投资方案便可以考虑。像这样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得到体现,恰恰避免了本位主义。
二、投资报酬率指标分析
投资报酬率体现了投入资金与所获得收益之间的关系。若从投资者投入资金的视角出发,可以理解为综合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同时这一分析既可以用于内部,亦可用于外部,如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业绩考评,如不同企业甚至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现根据计算案例做具体分析
案例1:兴发集团的某投资中心,经营资产为150000元,营业利润为45000元,最低报酬率为14%,计算可得该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45000÷150000=30%,通过计算透过数字我们做如下分析:
1.投资报酬率优缺点分析
该指标有许多优点,首先投资报酬率这个指标,无论是对于公司经理、投资中心,还是企业集团来说都是一个高度偏爱的指标,这一相对数指标具有明显的横向可比性。用数据来进行部门间的业绩评价,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分析对比。所以投资人才会非常关心这个指标;其次,该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同时借助资产明细项目,还能做经营环节的评价;第三,从资源优化配置出发,该指标可作为投资选择的依据。
该指标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案例1.管理部门在投资决策中就很容易忽略低于30%的方案。假设某投资报酬率为20%,对整个企业而言,该投资机会能使企业长期获利,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投资报酬率。但因为这样,会使该投资中心报酬率降低,报酬率20%的投资方案,往往会因为职能失调的行为而遭到放弃。从部门业绩考虑的短期行为影响企业整体利益。另外从指标本身来说,投资报酬率不考虑风险,不考虑投资规模,不考虑权益成本,这些实实在在的因素说明,仅通过报酬率为唯一评价指标,势必影响财富创造和积累。
2.投资报酬率提高方法分析
将投资报酬率公式进一步展开,可得如下公式:
=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方法一降低成本,如案例1.假设降低广告费用1000元,利润则为46000元,其它因素不变,则投资报酬率=46000÷150000=30.67%;方法二可增加销售,从公式可知,销售收入一个处在分子,一个处在分母的位置上可以相互抵消,是不是销售收入对投资报酬率不会造成影响呢?事实上利润的增长率要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这是营业杠杆的作用;方法三,可降低投资,比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存货、加快应收账款收回均是主要方法。
三、剩余收益指标分析
承案例1.剩余收益=45000-0.14×150000=24000元
假设投资中心面临一个投资报酬率为25%的投资机会,投资额为100000元,每年利润25000元
则投资后部门利润率=(25000+45000)÷(100000+150000)=28%
投资后剩余收益=(25000+45000)-0.14×(100000+150000)=35000元
根据数据可见,投资报酬率由原来的30%降到现在的28%,但从剩余收益看却是增加了。
综上所述,剩余收益优缺点如下:
其优点:扭转了利用投资报酬率考核业绩评价的一个误区。促使企业集团对投资中心使用绝对数指标衡量工作成果。像上例一样,超过最低报酬率的所有方案,都是管理者期望的投资利润率范畴,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额是各个投资中心等的部门的目标,更是企业整体利益的体现。这种趋同性来源于这一绝对值指标的选择,来源于高于资金成本决策的应用。
剩余收益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同时,也有其不足。基于其是绝对数指标,缺少横向可比性,不同部门不同时期无法比较,另外获得剩余收益多少与规模大小息息相关,但往往规模大的,不一定投资报酬率也高。
四、指标的选择与使用
案例2.兴发集团某投资中心本年度有如下两个可选择投资项目
单位:万元
篇3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方法;股票市价法
尽管多年来学术界对企业目标有多种争论,但最终还是达成了广泛共识,认为企业目标是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使股东财富最大。股东作为公司的法定所有者,有权利要求管理者按照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作出最优的管理决策。虽然传统业绩评价方法,如每股收益、资产回报率和权益回报率等被广泛用来评价企业财务业绩,但它们均未能正确核算企业为股东创造的财富。
1982年,美国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经济增加值,简称EVA。EVA自诞生以来,引起了多方关注。除Stern Stewart公司大力鼓吹并推广EVA外,众多的学者也加入到EVA的研究行列。
最近几年,EVA在我国学术界也得到足够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EVA。2005年7月,国资委业绩考核局有关官员公开表示,国资委计划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概念。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EVA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一、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
EVA的概念基础是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即当一个企业创造的利润大于为产生利润所使用的资本成本时,该企业就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笼统而言,EVA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价值增长。考虑到一定期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增加,EVA就是经济利润。EVA的实用定义是:企业税后经营净利减去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最低回报率,该回报率视风险变化而变化。如果EVA为正,说明公司有足够利润来补偿成本,从而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EVA为负,则公司侵蚀了股东财富。
EVA的一般表达公式是: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是当期税后利润加当期非现金项目,如坏账准备增加、商誉摊销、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等等。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一些会计报表项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Stern Stewart财务顾问公司列出了160多项可能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存货成本、无形资产、货币贬值、坏账准备等。但在考评某一特定企业业绩时,涉及的调整项目一般不超过15项,具体的项目选择根据公司的业务类型、企业规模等确定。
资本成本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可采用与公司有相同风险的其他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也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而得。债务成本的计算比较简单,因为债务的期限和成本是明确的。但需注意的是,在计算债务成本时,要扣除利息费用的避税额。
二、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方法比较
(一)股票市价法
传统的评价股东财富的方法是股票市价法。要了解股东财富增长多少,只要计算他们收到的股利和股价的增值。股票市价法能告诉管理者市场是如何看待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向管理者指出了在较长时期内他们把公司价值创造的潜力转移给投资者的成功程度。这类指标能够为管理人员的股利计划提供长远的业绩评价基准,使管理人员有达到或超过投资者为公司设定目标的动力。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无法进行衡量。另外,股价在短期内的变动有时并不表示管理者的业绩,它受众多不被管理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EVA是一个短期业绩评价方法,它只能反映企业现状,不能预示企业未来。EVA低估了期初业绩,高估了期末业绩。这一明显的缺陷影响了对长期投资和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评价。因为在长期投资项目的初期或企业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资本多被投资在新资产上,此时折旧很少,资本基础较大,资本成本较高。且资产还没有产生现金流量,企业或投资的EVA为负数;而将来,随着时间推移,折旧和现金流量逐步增加,资本基础逐渐变小,税后净营业利润增长,EVA成比例增长,该投资或企业的EVA为正数。
(二)经营业绩评价法
与股票市价法相对应的是经营业绩评价法,如EVA、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等,计算资料通常可从财务报告取得,其关注的焦点是从投资者角度来衡量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该方法能将一定期间企业的业绩同管理者行为联系起来。从长期看,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股价法与经营业绩法的最终评价结果应该趋于一致。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美国杜邦公司首创,用以评价公司或分部门的经营业绩。在财务分析中,“投资”有3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有3种不同的投资报酬率,分别是: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资本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的优势在于它能用于不同投资规模的企业、部门或项目的比较。但是,如果仅仅用投资报酬率来考核管理者的管理业绩,并以此作为对管理者实施奖励的基础,往往会促使管理者从自身利益而不是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作出投资决策,从而拒绝那些报酬率低于期望值的项目,接受那些不经济的、侵蚀股东财富的项目。例如,东方公司家电部门的平均资本成本率为10%,投资报酬率为15%。该部门的管理者目前面临着两个投资机会——生产数字彩电和数码相机,这两个项目都会得到公司总部全部的资金支持。经过财务分析后得知,数字彩电的投资报酬率是13.68%,数码相机的投资报酬率是18.75%。如果东方公司根据投资报酬率来评价家电部门管理者的管理业绩,他们将会仅仅选择投资于数码相机,因为只有数码相机能提高家电部门的投资报酬率。相反,数字彩电的生产将使得家电部门的投资报酬率降低。但东方公司却希望两个项目同时投资,因为它们都大于公司的平均资本报酬率。
以投资报酬率为决策依据时,任何投资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小于加权资本成本时,无论从部门管理者角度,还是从公司角度,都应该放弃该项投资,此时,部门管理者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同样,任何投资机会的投资报酬率大于部门管理者所期望的报酬率,从管理者和公司的角度,该项目都是可以投资的,部门管理者的目标与公司目标同样是一致的。然而,当投资机会的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却小于部门管理者所要求的期望报酬率,则部门经理会拒绝该投资,而公司却乐意接受该投资机会,此时,形成了管理者目标与公司目标的不一致。
用EVA评价方法,只要EVA大于零,投资就可行,反之,EVA小于零,则放弃投资。在任何时刻,管理者的目标与公司目标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EVA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使得管理者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
2.权益报酬率
权益报酬率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回报,为税后净利与权益资本的比率。该比率既受股东关注,也受管理者关注,因为它是反映股东财富的一个显示器。但权益报酬率可能被歪曲,因为如果企业改变负债和资本的构成,就很难判断权益报酬率的升高或降低是由于经营还是财务原因。用权益报酬率作为管理指标,管理人员可能仅仅因为用负债替代了权益资本,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而获得高奖金,管理者因而可能会接受负债融资的方案,而放弃那些必须用权益融资的项目。
3.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一个企业一定期间的每股业绩(用税后净利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有时,增加的收益可能来自于不经济地追加投资,产生了不足以覆盖成本的回报。税后每股收益不仅受业绩大小的影响,还会受资本结构差异的影响,而资本结构在公司总部可控,在部门层次则是管理者的不可控因素,不利于部门管理者业绩的比较。
(三)现金流量评价法
现金流量评价法主要指标包括自由现金流量、净现值和投资现金流量报酬率,这些指标关注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利润评价方法,如资产回报率、权益回报率,现金流量评价法看重投资的真实现金流量,且在必要时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消除权责发生制会计对业绩评价结果的影响,使管理者更关注收益质量,帮助管理人员判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因业务拓展、减少资本分摊而增强,还是提高盈利能力的结果。
现金流量回报率概念复杂,但使用和理解却相对简单,这同EVA相反,EVA概念简单,但运用较复杂。如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涉及160多项调整项目,企业要能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和规模作出合理选择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另外,资本总额、资本成本、资本收益率的确定也比较复杂。
三、评价指标的选择
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应根据企业特征或评价所要实现的目标来作出最后选择。如果企业仅仅希望提高资产负债表效率、控制营运资本、增强资产周转率,改善应收账款管理,则基本的评价方法,如资产报酬率或EVA都行,因为所有这些指标都将利润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如果企业应提取折旧的资产较多,则现金流量回报率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的计算确认并调整了应折旧资产的限额。
那些已经完成成本节约、项目重组的企业,当前希望强调增长,以及那些只是希望获得额外增长机会的企业,应该放弃回报率的方法,如投资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现金流量报酬率等,因为这些指标对考核增长没有好处,反而会使得管理者倾向于选择不增加资本消耗却能带来收入增长的投资方案。这类企业应该采用EVA评价方法。
必须注意的是,业绩考核的目的是最大化股东财富,如果评价方法复杂且难以理解,则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任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都将被减弱。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德梅,徐涵蕾.DCF法和EVA法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应用比较[J].商业研究,2005,(16).
篇4
关键词:政策; 企业集团; 经营业绩
大多数企业集团采用投资中心来评价企业集团经营业绩。投资中心的管理特征是较高程度的分权管理,其基本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ROI),该指标是根据各投资中心的利润与其投资额之比确定的即ROI=利润 投资额,还可扩展为ROI=资本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利润率,这为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的投资中心间的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投资中心一般为独立法人,根据《企业会计制》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不变更会计原则———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各企业不仅仅可选择不同的具体会计方法,而且针对特殊环境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这就造成了企业集团各投资中心采用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方法确认收益,费用、跨期成本的分配等等;如各投资中心利润和投资额的确定不一致和不公允,往往会扭曲企业集团各投资中心的真实经营业绩,使管理人员与高层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不能合理确定其应得的报酬水平,也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因此,企业集团进行业绩评价应考虑各投资中心会计政策的公允性和一致性。
一、收益确定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报酬率有直接影响
1、销售收入的确认
收入的确认原则主要强调什么时候将销售确认为收入,并影响销售的归属期间。就工商企业来说,销售收入通常要同时符合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已转移、对售出的商品未实施继续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与利益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与销售有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可靠计量这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不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不确认收入。从事建造合同销售的企业符合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能可靠计量、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可靠确定时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应当摊销的合同费用,然后根据合同的收入计算当期应分摊的合同收入,如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则不能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而应区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1](p183)。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其劳务的发生和完成在同一年度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通过上述,企业集团应仔细地考虑其采用的收入确认原则,内部单位(投资中心)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能明显地影响对投资报酬率(ROI)的合理分析。
2、成本和费用的确认
成本和费用的确认是影响利润(收益)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关键在于已销商品成本与期末库存之间的分配。企业集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考虑存货计量的会计政策对收益的影响。(1)存货的计量方法。存货成本流动假设在计算发生存货成本时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对收益的影响迥异。在通货膨胀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存货的重置价值与成本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增加销售商品的成本,减少期末存货成本,利润减少,其实质首先表现为减少所得税负担,其次表现为实际库存价值升高,升高的部分没有反映到会计报表中,这就形成了报表外的资产,使得投资额确定不准确。(2)标准成本法下差异的处理。成本差异在期末处理时可以全部结转为销售成本,也可按比例将成本差异分配至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其中的选择对收益和存货余额有直接的影响。(3)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将固定成本包括在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商品成本中的计算方法,而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只包括了变动成本,当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时完全成本法下的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会高估投资报酬率,当期末存货较期初减少时完全成本法下的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会低估投资报酬率,因此,企业集团对投资中心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尽可能判断完全成本法下收益中受存货变动影响的部分。以下通过实例说明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这两种方法的收益变动:
[例1]甲公司×1年A产品期初存货为0,本期完工产品10000件,销售9000件,单位售价为100元,单位变动制造成本30元,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成本为6元,固定制造成本为400000元,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为200000元。
A、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9000×100-[0+10000×(30+400000 10000)-1000×(30+400000 10000)]=270000(元)
b、利润=毛利-变动销售及管理成本-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270000-9000×6-200000=16000(元)
B、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边际贡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变动销售成本及管理成本=9000×100-(0+10000×30-1000×30)-9000×6=576000(元)
b、利润=边际贡献-固定制造成本-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576000-400000-200000=-24000(元)
上述计算表明,甲公司×1年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1000件,完全成本法下因在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时考虑了固定成本,利润为16000元,而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利润亏损24000元,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增加40000元(利润16000元与亏损24000元比较),因此,期末存货增加完全成本法的收益大于变动成本的收益。
[例2]接上例,甲企业×2年期初存货1000件,本期完工产品10000件,本期销售11000件,其他资料不变。
A、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毛利=11000×100-[1000×(30+400000 10000)+1000×70-0]=330000(元)
b、利润=330000-11000×6-200000=64000(元)
B、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
a、边际贡献=11000×100-(1000×30+10000×30-0)-11000×6=704000(元)
b、利润=704000-400000-200000=104000(元)
上述计算表明,甲公司×2年期末存货较期初减少,完全成本法的利润为64000元,变动成本法的利润为104000元,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比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减少40000元,因此当期末存货减少时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比变动成本法小。
3、长期资产计量的政策 (1)支出资本化政策,资本化政策决定了一个项目应该记作费用还是资本化作为资产,如确认为费用,其效果是减少投资报酬率。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制定的是较宽泛的范围(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因而企业集团应根据各投资中心的经营规模、经营制定适合本企业集团内部的固定资产标准,作为核算依据。对自建固定资产资本化的利息计算应统一标准。(2)折旧政策。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空间范围和折旧对收益和投资额都产生影响,较大的折旧额会降低投资报酬率;如闲置的机器、设备折旧确定应与投资额中包括的资产一致,当投资额包括闲置资产,折旧额应包括闲置机器设备的折旧,当投资额不包括闲置资产,折旧额应剔除闲置机器、设备的折旧。
4、长期待摊费用的确认 长期待摊费用代表将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支出,如开办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该支出不立即表现为费用的增加,而是在以后会计期间逐期摊销,并且这种摊销往往是被动的,较大的长期待摊费用会提高投资报酬率。
5、非重复发生的项目 净收益会受非重复发生的费用或收入的影响,从而使投资中心和前期及其他投资中心不可比,如新产品推出的较高的广告费用及业务宣传费,非专利技术、专利权的较高研制开发费会扭曲所涉及期间的利润。
6、所得税 现行所得税政策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优惠政策,可能使企业集团内部各投资中心的所得税率不同,从而使税后利润不可比;其次对资产期末计价是以谨慎性原则为基础的,企业增加的减值准备会对利润有负面影响,降低了投资报酬率,同时还需就计提的减值损失交纳所得税,影响了各投资中心税后利润的可比性。
7、外币兑换 对跨国经营的企业(境外子公司),其收益和投资额都可能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8、共同成本的分担 当不同的投资中心共同使用一些基础设施时,就会发生共同成本,如数据处理成本,这些成本应按公平的基础(工时、作业)加以分配,不同的分配方法影响每一投资中心的成本,进而影响其利润。
以上八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利润和投资额,为保证各投资中心投资报酬率(ROI)的可比性,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应采用公允和一致的会计政策。
二、投资额计量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报酬率有直接影响
1、投资额范围的确认 投资额的范围确定应以企业集团考经营业绩的目的来确定。总的来说,为考核投资中心总资产运用状况,投资额应以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据投资中心的资产确定;为考核其运用“公司产权”供应每一元资产对整体利润贡献的大小,投资额可采用所有者权益评价,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可据股东权益来确定,非上市公司则以资产减负债后的差额来确定。具体来说,判断一项资产应否包括在投资额中的关键点是该项资产是否为投资中心所控制,例如:⑴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存货如果是在企业整体水平上加以控制的,投资额中就应包括投资中心所能控制的部分。⑵租用的长期资产(融资租入和经营租入),其所有权不属企业,就需要非常明确的企业集团范围的政策来决策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是否应包括租赁资产,从而使部门管理者得到合适的与公司政策一致的激励,来决定是否租用资产,但一般来说,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应包括租赁资产,如不包括会明显高估投资报酬率。⑶闲置资产,应考虑高层管理者的目标确定是否将其纳入投资额中,如高层管理人员希望鼓励投资中心管理者尽快处置闲置资产,将其包括在投资额中有助于这一行为的实现,因为处置闲置资产可减少投资,增加投资报酬率;如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保留闲置资产有潜在的战略意义,则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应剔除闲置资产。
2、投资额应按现行价值计量 按资产的成本确定投资额符合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虽然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按谨慎性原则进行了修订,但只考虑了物价下跌的情况,在通货膨胀时期且长期资产占很大的比重的企业,长期资产仍按历史成本入账,则购入后价格的变化使历史成本数据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变得无关和误导决策:一方面采用相对较低的历史成本计算投资额,得出的投资报酬率会明显偏高,结果反映的是虚浮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考虑资产的现行市场重置价值,使决策的制定是以产品和服务的现在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采用现行价值有助于减少比较新旧程度不同的投资中心经营业绩时账面价值所带来的不公平,由于价格变动、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使用旧设备的投资中心往往比使用新设备的投资中心有相对较高的投资报酬率,特别当新旧设备生产经营能力相同时,则对使用新设备的投资中心更显不公平,如对所有的长期资产均采用现行价值,资产的使用年限远没有按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影响大。因此采用现行市价计算投资报酬率有助于减少这种偏差。
篇5
看了这篇报道,我才注意到中国的PPC竞价排名搜索引擎,或者像Google Adwords这样的关键词广告服务,大部分是由商协助完成的。看了一下其他网络营销,搜索引擎优化,网站设计等服务提供商的网站,发现很多公司都在这类服务。而在这些网站上,往往他们所说的网站推广和搜索引擎优化,指的就是这些广告服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优化。
这真是国情不同。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像Google Adwords关键词广告服务,或Yahoo竟价排名,都是客户直接从Google或Yahoo开户,直接管理自己的帐户,根本没有所谓商一说。有的时候,客户会选择有经验的公司帮助他们管理竞价排名。但是这些服务商所提供的,是他们在竞价排名广告方面的经验,而不是正式销售渠道的一环。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条使用竞价排名广告的经验:
1)寻找大量的不太热门的关键词。
当然这些关键词也要和你的产品和服务相关。如果你只是把目标订在你行业里最热门的几个关键词,竞标的价钱会很高。
如果你能寻找到大量的相关的但不太热门的关键词,平均每个关键词的价钱很低。但是由于你可以寻找大量的这类关键词(通常在几百上千以上),那么你所能得到的流量不会比从热门关键词来的少,有可能更多,但是平均价格却要低的多。这是PPC排名竞价搜索引擎广告服务最重要的关键。
2)关键词的选择和竞价的高低,应该以投资报酬率为成功与否的标准。
有的时候,某个关键词可能竞价很高。但是如果你所卖的服务本身价值很高,那么你的投资报酬率可能依然很好。比如说房地产,法律服务等等。所以PPC竟价排名的应用,不应该以关键词的价格为主要考虑因素,而是它的投资报酬率。
3)对所有的关键词要进行完整跟踪分析。
对所有关键词价格,点击率,转化率应该做完整的跟踪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些关键词带给你最高的点击率,哪些关键词带给你最高的投资报酬率。这两者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经常的情况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价格也不高的,但是相关性很高的关键词投资报酬率最高。因为访客所要寻找的东西非常具体,非常明确。
4)广告标题写作。
因为关键词竞价排名广告是要付费的,有的时候,追求高的流量和点击率是不明智的。应该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
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在广告标题上明确你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这样,一些在寻找免费服务或免费下载的人,就不会点击你的广告了。这些人到你的网站上,不会买任何东西,只是浪费你的广告预算而已。所以你的广告词应该起到一个预先过滤的作用。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指的是在一定条件及一定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所取得的预期结果,财务管理目标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定向机制以及归宿,并且也是财务管理实务及理论的重要导向。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务当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为财务管理活动有待达到的根本性目的。所以,对财务管理的总目标科学的加以设置,是将财务管理目的切实实现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健康及有序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及功能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尤为重要的一大要素便是财务管理目标,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发挥着必不可缺的指导性作用,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起点,由此所派生得出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内容以及对象等诸多问题,是构建财务管理方法和确立理财原则所需充分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发展和管理所采取的方法和所走的道路是由企业制定的目标决定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衡量、约束和指导的作用。财务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主导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方向,促使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均紧紧的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展开。作为一个尺度,财务管理目标时时刻刻的评价和衡量所有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且也能够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考核。在有效运行监督约束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情况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限制约束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而一个独立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是有限的作用,不能将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过分的夸大。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明确,没有完美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最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有效的发挥出各种管理制度作用,才能够避免财务管理工作的缺陷,才能够将财务管理目标真正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分析
(一)投资报酬率
单位投资额得到的报酬水平就是投资报酬率,它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战略、经营理念以及投资决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相同的风险状况下,有着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企业往往比较易于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二)风险
一般风险是事物可能在一定时期以及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诸多结果变动的具体程度。无论是何种企业的决策均朝向的是未来,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多多少少的风险。企业只有在决策阶段对报酬与风险充分的加以权衡,才可以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企业的财务决策不应当仅仅对每股盈余的多少进行考虑,也不能忽视对风险的考虑,当期望得到的报酬和所承担的风险相称时,那么才能够选取这样的方案。投资者如果对企业预期的风险偏大,而预期所得到的报酬一般,那么该企业便无法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为企业的所具备的市场价值则一定会不断的降低。
(三)投资项目
企业投资风险及投资报酬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投资项目。通常而言,企业所采纳的投资项目必须有助于企业报酬的增加,有助于企业股东财富的增加,否则企业便不应当对该项目加以投资。除此之外,不管是何种性质的项目基本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具体的区别就是风险的大小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企业投资的项目会将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率改变,同时还会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带来直接的影响。
(四)资本结构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会对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报酬率带来突出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预期报酬率高于债务的利息率时,企业可以借助于借债促进预期每股盈余的提高,但是也会将企业未来的风险加大。这是由于,但凡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变,比如管理失误、销售萎缩及产品滞销等等,均会导致债务的利息率高于实际的报酬率,这样企业的负债不仅无法将每股盈余提高,还会因本息的无法按时交付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发生。大量的实例有效的表明,安排资本结构不善,通常是企业破产的一大重要原因。
(五)股利分配政策
在实现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当中,企业经常性的会由于财务活动会广泛的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均衡的利益,进而导致不协调行为的产生,如果不予以及时的解决,那么必然会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性影响。在社会、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发生诸多矛盾及冲突,与此同时,构成了最重要的财务管理的财务关系,需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加以处理。债权人和股东均为企业的发展及经营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来源,然而他们并不会切身的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只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投身于管理工作中,这便难以避免的导致各方利益发生冲突。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目标的有机综合体。根据总目标的具体要求,企业不仅应当得到理想的财务成果,同时还应当具备满意的财务状况,并且始终保持恰当的积累水准。满意的财务状况具体指的是企业拥有正常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现金流量和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与较低的资金成本水平;理想的财务成果具体指的是企业得到相对较好的资本报酬率;恰当的积累水平则指的是在对远期利息与近期利用关系加以正确处理的基础上,使企业自身能够始终保持稳健而又长期发展的盈利水平。企业财务指标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及考核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程度。根据财务指标所反映的不同内容,可以把财务指标划分成反映企业增值保值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四大类。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有着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控性,只有这样在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才能够切实的发挥作用。企业既然是借助于预设财务指标值反映具体的目标实现要求的,那么预设财务指标值的科学合理程度,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与当前财务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相适应,企业应当从资本积累、财务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构建财务管理目标体系。而企业发展与生存的不竭源泉是较高的资本报酬,企业生存的基础是良好的财务状况,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则是适度的资本积累,只有有机的协调和统一这三方面,才能够从根本上获取企业发展及生存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巫绪芬,林向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新视角[J].安
徽农业科学,2007(1)
篇7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测算商誉的基础)。
[例2]如上例中,假设B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为15%,根据近三年的经营实绩及对未来的盈利预测,该公司投资报酬率为20%,则B公司商誉价值的计算过程为:
①计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22200×20%-22200×15%=4440-3330=1110(万元)
②计算商誉价值,假设按同行业平均收益率资本化
商誉价值=1110÷15%=7400(万元)
不难看出,按此法测算的商誉价值偏高,因为此法是以假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将永远持续为基础的(计算过程②即为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在这里,超额收益被看成了永续年金),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商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或许更好一些。
(2)超额收益折现法
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且不稳定时,一般适用于此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上式可简化为:
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
[例3]仍用B公司的资料,假设经分析评估B公司的超额盈水平将持续5年,其他条件与例2相同,则
B公司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利率为15%,期限为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1110×3.3521=3720(万元)
二、对两种传统商誉计量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一)一般评价
一般认为,人们对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商誉计量方法的选择。间接计量法是“总计价账户论”即视商誉为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公允价值之差”的产物;直接计量法是“超额收益论”即视商誉为“超额获利能力”的产物。
间接计量法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另外,间接计量法是通过可辨认净资产收买价减去公允市价求得商誉价值,其收买价是实际发生的产权交易价格,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收买价又是经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最终确定的,体现了不同当事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因而还具有公允性。正因如此,间接计量法几乎成为目前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计量商誉的唯一方法。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1AS22)、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APBOpinionNo.16)等均是以间接计量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第X号——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也规定:“购买成本超过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时,其超过数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但是,间接计量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差额倒算出来的,企业收购时对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估算的误差(高估或低估)、双方谈判技巧对商誉价格的影响等非商誉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商誉的计价。间接计量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其仅局限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运用,因为只有企业合并时才会有“收买价”。这样,即使一家公司长期经营形成了可观的商誉,如不发生合并,间接计量法也无法计算其商誉价值。
直接计量法建立在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观念之上的,此方法运用广泛,不管企业是否发生合并都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只要证明其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就可确认其具有商誉,就可运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商誉价值的大小。再者,直接计量法计算依据的行业投资报酬率是客观的,经营业绩也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直接计量法数据的取得是建立在行业认同与客观可验证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计算出来的商誉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当然,直接计量法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能够取得超超收益的持续时间较难测定。另外,直接计量法计算比较繁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依靠企业财务报告、同行业财务报告等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超额收益,如果存在,每年的超额收益是多少,在此之后,还需确定适当的资本化率或折现年数等。
(二)深层分析与选择
对商誉的两种计量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计量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它是建立在直接计量法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质与直接计量法同出一辙。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重新来分析一下间接计量法下商誉的计算公式: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
上式中,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是一定的,因此商誉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购买企业的总成本,也就是收买价。而收买价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表面上看,是由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确定的。收买价中包含两部分资产的价值,一是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一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即商誉。而前者,即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可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测算,是可以确定的,所以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内容,实质上是在对商誉的价值进行协商。在谈判中双方的报价,必然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他们各自评估的商誉价值,而这个商誉价值是怎样得出的呢?无疑是双方运用直接计量去测算的。比如,假设在前述A公司收购B公司的案例中,A公司报出的收购价为24000万元,而B公司报价26000万元,在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已定的情况下,A公司之所以报价24000万元收购,是因为A公司事先对B公司的超额盈利能力用直接计量法进行了估价,估价为1800万元,而B公司之所以报价为26000万元,也是因为B公司事先用直接计量法对自身的商誉资产进行估价,估价为3800万元。当然,由于商誉资产的不确定性较强,两家公司选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双方评估的商誉价值出入较大。于是,双方进行协商、谈判,最后双方认为将收买价定为25000万元,亦即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较为合理,于是以25000万元成交。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追根溯源,不是先有收买价,再有商誉,而是先有了对商誉的估价,才有了收买价。收买价加包含的商誉,本质上是先用直接计量法进行评估再协商确定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间接计量法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商誉的计量实际上一直采用的都是直接计量法。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总计价账户论”根本没有与“超额收益论”相抗衡的资格,对商誉价值的计量,必须牢牢把握住宿誉的本质是“超额获利能力”这一核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将商誉定义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商誉是间接计量法下收买价与可辩论净资产公平市价之间的差额,是经买卖双方协商确定的通过直接计量法计算的商誉价值。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一差额计量商誉,只不过是它更的直接罢了。对合并价值的计量,归根结是用直接计量法。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商誉的经济性质,以及会计所面临的新经济环境,笔者认为,对商誉的计量应以直接计量法为主,间接计量法为辅。这主要也是由两种方法本身的适用范围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本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张将自创商誉计价入账的呼声日益高涨,如果将自创商誉入账,显然需要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价值,对外购商誉,也应先以直接计量法的计算结果为重要参考,然再用间接计量法计算的结果对商誉登记入账。另外,考虑到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在直接计量法中又应当首选超额收益折现法,折现年限可由并购双方协商确定;只有在有充分理由可以确定商誉能长期发挥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一直较好,预期超额收益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参考文献】
[1]阎德玉.论商誉计算方法及其体现的会计观念[J].财会月刊,1998,(9).
[2]财政部会计司编.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篇8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测算商誉的基础)。
[例2]如上例中,假设B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为15%,根据近三年的经营实绩及对未来的盈利预测,该公司投资报酬率为20%,则B公司商誉价值的计算过程为:
①计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22200×20%-22200×15%=4440-3330=1110(万元)
②计算商誉价值,假设按同行业平均收益率资本化
商誉价值=1110÷15%=7400(万元)
不难看出,按此法测算的商誉价值偏高,因为此法是以假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将永远持续为基础的(计算过程②即为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在这里,超额收益被看成了永续年金),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商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或许更好一些。
(2)超额收益折现法
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且不稳定时,一般适用于此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上式可简化为:
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
[例3]仍用B公司的资料,假设经分析评估B公司的超额盈水平将持续5年,其他条件与例2相同,则
B公司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利率为15%,期限为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1110×3.3521=3720(万元)
二、对两种传统商誉计量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一)一般评价
一般认为,人们对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商誉计量方法的选择。间接计量法是“总计价账户论”即视商誉为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公允价值之差”的产物;直接计量法是“超额收益论”即视商誉为“超额获利能力”的产物。
间接计量法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另外,间接计量法是通过可辨认净资产收买价减去公允市价求得商誉价值,其收买价是实际发生的产权交易价格,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收买价又是经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最终确定的,体现了不同当事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因而还具有公允性。正因如此,间接计量法几乎成为目前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计量商誉的唯一方法。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1AS22)、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APBOpinionNo.16)等均是以间接计量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第X号——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也规定:“购买成本超过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时,其超过数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公务员之家
但是,间接计量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差额倒算出来的,企业收购时对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估算的误差(高估或低估)、双方谈判技巧对商誉价格的影响等非商誉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商誉的计价。间接计量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其仅局限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运用,因为只有企业合并时才会有“收买价”。这样,即使一家公司长期经营形成了可观的商誉,如不发生合并,间接计量法也无法计算其商誉价值。
直接计量法建立在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观念之上的,此方法运用广泛,不管企业是否发生合并都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只要证明其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就可确认其具有商誉,就可运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商誉价值的大小。再者,直接计量法计算依据的行业投资报酬率是客观的,经营业绩也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直接计量法数据的取得是建立在行业认同与客观可验证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计算出来的商誉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当然,直接计量法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能够取得超超收益的持续时间较难测定。另外,直接计量法计算比较繁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依靠企业财务报告、同行业财务报告等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超额收益,如果存在,每年的超额收益是多少,在此之后,还需确定适当的资本化率或折现年数等。
(二)深层分析与选择
对商誉的两种计量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计量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它是建立在直接计量法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质与直接计量法同出一辙。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重新来分析一下间接计量法下商誉的计算公式: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
上式中,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是一定的,因此商誉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购买企业的总成本,也就是收买价。而收买价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表面上看,是由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确定的。收买价中包含两部分资产的价值,一是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一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即商誉。而前者,即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可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测算,是可以确定的,所以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内容,实质上是在对商誉的价值进行协商。在谈判中双方的报价,必然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他们各自评估的商誉价值,而这个商誉价值是怎样得出的呢?无疑是双方运用直接计量去测算的。比如,假设在前述A公司收购B公司的案例中,A公司报出的收购价为24000万元,而B公司报价26000万元,在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已定的情况下,A公司之所以报价24000万元收购,是因为A公司事先对B公司的超额盈利能力用直接计量法进行了估价,估价为1800万元,而B公司之所以报价为26000万元,也是因为B公司事先用直接计量法对自身的商誉资产进行估价,估价为3800万元。当然,由于商誉资产的不确定性较强,两家公司选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双方评估的商誉价值出入较大。于是,双方进行协商、谈判,最后双方认为将收买价定为25000万元,亦即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较为合理,于是以25000万元成交。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追根溯源,不是先有收买价,再有商誉,而是先有了对商誉的估价,才有了收买价。收买价加包含的商誉,本质上是先用直接计量法进行评估再协商确定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间接计量法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商誉的计量实际上一直采用的都是直接计量法。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总计价账户论”根本没有与“超额收益论”相抗衡的资格,对商誉价值的计量,必须牢牢把握住宿誉的本质是“超额获利能力”这一核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将商誉定义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商誉是间接计量法下收买价与可辩论净资产公平市价之间的差额,是经买卖双方协商确定的通过直接计量法计算的商誉价值。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一差额计量商誉,只不过是它更的直接罢了。对合并价值的计量,归根结是用直接计量法。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商誉的经济性质,以及会计所面临的新经济环境,笔者认为,对商誉的计量应以直接计量法为主,间接计量法为辅。这主要也是由两种方法本身的适用范围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本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张将自创商誉计价入账的呼声日益高涨,如果将自创商誉入账,显然需要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价值,对外购商誉,也应先以直接计量法的计算结果为重要参考,然再用间接计量法计算的结果对商誉登记入账。另外,考虑到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在直接计量法中又应当首选超额收益折现法,折现年限可由并购双方协商确定;只有在有充分理由可以确定商誉能长期发挥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一直较好,预期超额收益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 收益还原法 还原利率
1引言
在房地产估价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三种: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还原法。而对收益性物业诸如商场、商铺、写字楼、宾馆等,决定其当前价值的不是过去的因素,而是未来的因素,也就是说基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或者能够得到的满足、乐趣等的预期,因此利用前两种方法往往无法准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到收益还原法来完成。收益法是基于预期原理,即未来收益权利的现在价值,根据估价对象房地产的正常年收益,扣除必要的各项费用和税费后,获得其年纯收益,然后将该年纯收益利用还原利率还原,即得到待估房地产的价格。实际工作中,由于还原利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
2还原利率的实质
经济学上,还原利率是将纯收益还原或贴现为价格的比率,实际是一种投资收益率或投资报酬率。用马克思的地价公式表示还原利率,则V=a/r,其中V指不动产价格,a指纯收益,r指还原利率。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购买房地产(尤其是收益性房地产),实质上就是一种投资,其投资额就是该房地产的价格,而其收益即为每年的纯收益,这就像在银行存款能获得利息一样。
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投资收益率的高低与投资风险成正比,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等的投资风险,其收益率应该相同。基于此,还原利率的实质可阐述为下列四个方面:
(1)其值必须为正值,如果还原利率r
3 还原利率的类型
照评估对象的不同,即单纯的土地估价、建筑物的估价或房地产的估价,可将还原利率分为3类:(1)土地还原利率(rL):求取土地价值时所使用的还原利率,其对应的纯收益是由土地单独产生的净收益。(2)建筑物还原利率(rB}:求取建筑物价值时所使用的还原利率,其对应的纯收益是由建筑物单独产生的净收益。(3)综合还原利率(r):求取房地产价值时所用的还原利率,对应的纯收益是土地与建筑物共同产生的净收益。
4确定还原利率的原则
4.1确定还原利率应遵循的原则
4.1.1口径一致原则
同一类房地产的收益水平是个客观存在的值,其现值亦然,尽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只应反映那个客观存在的值。因此,不同口径的收益必须取用与其口径相对应的还原利率,计算出来的收益价格应相等。
4.1.2客观性原则
收益法中房地产纯收益的求取值是客观纯收益而非实际纯收益,与此相对应的还原利率的确定值也是客观的,而非实际的投资收益率。因此,还原利率的确定应剔除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反映出该房地产投资行业的客观、平均水平的期望报酬率。
4.1.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还原利率的选取和计算要切合实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能为人们所接受并自觉地在评估实践中加以利用。
4.2 确定还原利率需考虑的因素
4.2.1区域因素
所谓区域因素是指某收益型房地产所处的区域环境对其投资收益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其房地产的收益也不同。比如,沿海地区收益型房地产的纯收益与还原利率均要比内地高。
4.2.2时间因素
房地产估价须依据估价时点原则,即时间因素对房地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确定还原利率时,也应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通货膨胀率和在不同时间段存贷款利率变化,对还原利率的影响。
4.2.3政策因素
一般估价是在市场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一些优惠政策因素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例如“三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因此,对于有受政策性影响的收益型房地产,其还原利率须做相应调整,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
4.2.4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政治经济稳定状况和社会治安程度。一般而言,一个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房地产所处地区经常发生犯罪案件的,其还原利率较高,因为只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才会冒此风险进行投资。
5求取还原利率的方法
5.1累加法
该方法的基本公式是:还原利率=无风险还原利率+风险还原利率。无风险还原利率又称安全利率,是指无风险投资的报酬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风险还原利率是指承担额外风险所要求的补偿,即超过无风险还原利率以上部分的还原利率,具体是估价对象房地产存在的具有自身投资特征的区域、行业、市场等风险的补偿。
5.2市场提取法
该法是利用收益法公式r=a/V,通过搜集市场上相同或相似房地产的纯收益a,价格V等资料,反求出还原利率r,然后对各个交易实例的r进行调整,最后评定出一个客观的还原利率。在此,应注意纯收益a是由房地产带来的,不应包含行业经营带来的收益,因此,其求取公式为a=行业经营总收入――经营总费用――行业目标收益,但这样求出a仍不精确,因它难免包含行业管理好坏和政策因素带来的收益与损失,而这些均与房地产无关,若用受这些因素影响的a来求出还原利率是不精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租金纯收益来代表房地产带来的纯收益,即租售比来表示r,但须注意,由于我国目前房地产租金价格水平偏低,在使用租售比时须对其进行适当修正。
5.3投资报酬率排序插入法
由于具有同等风险的任何投资的报酬率应该是相近的,所以,可以通过与估价对象同等风险的投资报酬率来求取估价对象的报酬率。该法首先将社会上各种类型的投资及其年投资报酬率找出,并将投资报酬率从低到高按顺序排列,制成坐标图,而后将本地区某行业收益型房地产与各种类型的投资进行比较分析,该过程可请房地产估价师参与,并根据经验判断所要评估的不动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应该落在哪个范围,最后把结果在坐标图上进行定位,从而确定所要求取的还原利率的具体数值。
6结论
综上所述 ,从还原利率的实质出发,综合考虑确定还原利率的原则与因素,利用以上三种方法来确定不同收益型房地产的还原利率,最后综合确定出一数值,若不发生较明显的经济或利率变动,则这些还原利率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可供估价人员在平时估价时使用。
参考文献:
[1]俞明轩.房地产评估. 2004.85-89.
[2]倪志伟,蔡博文.房地产佑价收益法中还原利率确定方法的研究.安徽建筑,2005,(6):139-140.
[3]李翼萍.房地产估价中还原利率的确定.江苏建筑,2006,(4):34.
[4]柴强.房地产估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7).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财务指标 人力资本价值
一、人力资本财务评价指标的必要性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和评价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体现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就必须尽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本财务评价指标,通过量化与评价人力资本指标,以正确监控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本运动及管理水平,为企业制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构建人力资本财务评价指标
1、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指标
第一,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1971年,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会计评论》上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源的经济概念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一文,正式提出职工未来收益或工资报酬折现模型。该方法认为某一职工的人力资本价值等于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I(t)――该员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T――该员工未来工作年限;r――收益贴现率。
第二,经济价值法。经济价值法是弗兰姆霍尔茨等人于1968年提出。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本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因此将组织未来各期的收益贴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本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组织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V――以未来盈余现值表示的人力资本价值;r――贴现率;Rt――第t期的组织未来净收益;H――人力资本投资占总资本投资的比例;T――人力资本服务年限。
第三,非购入商誉法。非购入商誉法最早在1969年由赫曼森教授提出。他认为企业过去若干年的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一部分或全部都可看作是人力资本的贡献,这部分超额利润应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其步骤是:第一,根据本行业一定时期全部非人力资本资产总额及同期行业平均收益总额,计算该行业投资报酬率;第二,根据本企业同期全部非人力资本资产总额及本行业投资报酬率,计算本企业该期应实现正常净收益;第三,根据本企业己实现净收益,计算其与按照行业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本企业应实现正常净收益的差额,该差额反映企业的额外收益(可看作“非购入商誉”);第四,以本企业的额外收益除以本行业投资报酬率,计算结果是该企业人力资本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企业总资产行业投资报酬率)/行业投资报酬率
或:人力资本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行业投资报酬率-企业总资产
该公式表明,将行业投资报酬率与本企业实现的净收益相比折算的资产,与企业实际占用资产之间的差额,即是人力资本价值。
第四,随机报酬价值法。1985年,弗兰姆霍尔茨在他的《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介绍了“随机报酬价值模型”,认为人对于组织的价值在于他能够提供未来的用途和服务,人对组织提供的服务量是由人的生产能力、调动、晋升及作为该组织成员的可能性等因素决定的,这些服务量取决于人在组织内目前或未来所担任的角色和实际担任角色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随机的,在这种过程中人所提供的服务是对组织的报偿。弗兰姆霍尔茨把这种过程称为有报偿的随机过程。因此计算人力资本价值时,只能综合考虑预计服务年限、服务状态、特定服务状态下的价值及其概率来预期。该模型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V――人力资本价值;Ri―第i种状态下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含离职状态,其预期服务货币表现为零);P(Ri)―员工处于Ri收入职位下的概率;M――工作职位状态数;i――系列职务、职位;n――时期数;r――贴现率。
2、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的指标
(1)人力资本周转率或人力资本贡献率
将产出类指标与人力资本价值进行比较,计算人力资本周转率或人力资本贡献率,公式如下:
人力资本周转率=营业收入/人力资本价值100%(1)
人力资本贡献率=息税薪前利润/人力资本价值100%
(2)
上述式(1)是从总产出的角度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式(2)则从扣除非人力资本耗费的净产出角度反映人力资本贡献程度。
(2)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率
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它用于反映企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由人力资本新创造的价值,即扣除物质资本创造的新价值,以及人力资本对企业组织价值增加值的贡献:
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企业组织净产值-物质资本投入额物质资本社会平均报酬率
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率=人力资本经济增加值/人力资本价值100%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增加值的贡献越大,反之,则相反。
(3)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利润能力的综合静态指标。它能综合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收益及运营效果,故该指标值愈大,说明人力资本增值效率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投资风险越小;反之,则相反。该指标是指一定期间的营业收益增加额对该期间人力资本平均投资额的比率,即: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一定期间的营业收益增加额/同一期间人力资本平均投资额100%
上式中,人力资本的投资额包括培训投资、医疗保险、激励性投资等。该指标可以用来评价一定期间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状况,指标值高,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好,反之则投资效益不佳。
3、反映人力资本经营状况的指标
(1)人力资本利用率
要综合了解人力资本经营全过程的状况,必须设置人力资本利用率指标。人力资本利用率,是指人力资本实际创造的价值与应创造的价值之比。其公式为:
人力资本利用率=人力资本实际创造价值/人力资本应创造价值100%
该指标值大于100%,说明人力资本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企业期望其应创造的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效益高于期望值;小于100%,则说明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值。其中,人力资本实际创造的价值可以用息税薪前利润EBITS扣除物质资本的创造的利润,即:
人力资本实际创造的价值=EBITS-物质资本投入额物质资本社会平均利润率
此指标也可以说明人力资本的使用情况,数值为正,说明扣除物质资本收益尚有盈余,人力资本产生了经济效益,相反则说明人力资本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实际中,为增强计算的可操作性,还可采用个体实际工作量与集体平均工作量相比较的办法来计算。其公式为:
人力资本利用率=个体实际工作量/∑相同工种(工作)个体应有最低工作量/n100%
式中,n=相同工种(工作)员工人数。
(2)人力资本流动率
人力资本的流动包括流进和流出,流进就是引进人才,流出就是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本的显性流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流失,即死亡或退休等引起的流失;另一种是非自然流失。非自然流失又包括主动流失(即辞职、调离、停薪留职或兼有第二职业等引起的流失)和被动流失(即解雇开除、下岗和裁员等引起的流失)。通常,自然流失和被动流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较少,一般都是企业所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仅对主动流失风险进行研究。
第一,人力资本引进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员工与高层次员工总数的比例。其公式为:
人力资本引进率=引进的高层次员工/在册的高层次员工平均数100%
第二,人力资本主动流失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主动流失的高层次员工人数与高层次员工总数的比例。其公式为:
高层次人力资本主动流失率=主动流失的高层次员工人数/在册的高层次员工平均数100%
该指标可定期与人才引进率比较,如果一定时期内高层次人才主动流失率大于其引进率,那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将不可避免。
第三,人力资本主动流失增加率,是指本年度较上年度高层次员工主动流失增加数与上年度高层次员工主动流失人数之比。其公式为:
高层次人力资本主动流失增加率=(本期高层次员工主动流失数-上期高层次员工主动流失数)/上期高层次员工主动流失数100%
该指标与人力资本主动流失率指标结合,能更进一步地反映高层次人力资本主动流失的严重程度。
4、反映人力资本发展潜力的指标
(1)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提高,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公式为: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人力资本价值-本期因追加投资或资产评估等增加的人力资本价值+本期因调离、受伤、死亡或资产评估等减少的人力资本价值)/期初人力资本价值100%
该指标值等于100%时,为保值,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保本;大于100%时,为增值,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无风险。指标值越大,说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越小。
(2)人力资本积累率
人力资本积累率=(本期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上年度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上年度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100%
该指标反映人力资本增值幅度,指标越大,说明人力资本增幅度越大,与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率结合,能反映人力资本积累的程度。
三、对人力资本财务指标的评价
本文所探讨的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方法都存在着一个问题:所计量的都是人力资本的不完全价值。不过本文认为它把不同层次人力资源价值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最重要、最大的那部分价值作了计量,并不影响实践中的运用。本文力图创建的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本文所构建的人力资本财务评价指标,反映人力资本的运动、人力资本的周转速度、周期及管理水平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一方面使企业能够确切了解人力资本的存量和使用情况,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在人力资本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人力资本的管理状况;另一方面能通过有效的反馈信息,帮助企业利益关系的主体改革决策,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注:本文为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6ZK312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