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专业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人是**会计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多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进行了四个月的毕业实习,主要实习场所是银行,经过实习,我们的实践知识大有长进。总结后的实习报告如下:
最前,我们分配在一家银行实习,经过在建行的1个半月的实习,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我这次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会计业务(对公业务),其他一般了解的有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贷款业务。
实习一,会计业务
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门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帐、复核与出纳。这里所讲的票据业务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转帐支票与现金支票两种。对于办理现金支票业务,首先是要审核,看出票人的印鉴是否与银行预留印鉴相符,方式就是通过电脑验印,或者是手工核对;再看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无涂改,支票是否已经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背书,则背书人签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写金额到元为整,到分则不能在记整。对于现金支票,会计记帐员审核无误后记帐,然后传递给会计复核员,会计复核员确认为无误后,就传递给出纳,由出纳人员加盖现金付讫章,收款人就可出纳处领取现金(出纳与收款人口头对帐后)。转帐支票的审核内容同现金支票相同,在处理上是由会计记帐员审核记帐,会计复核员复核。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入帐时间的问题。现金支票以及付款行为本行的转帐支票(如与储蓄所的内部往来,收付双方都是本行开户单位的)都是要直接入帐的。而对于收款人、出票人不在同一家行开户的情况下,如一些委托收款等的转帐支票,经过票据交换后才能入帐,由于县级支行未在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在会计账上就反映在“存放系统内款项”科目,而与央行直接接触的省级分行才使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而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中比较了解的是后者。还有一些科目如“内部往来”,指会计部与储蓄部的资金划拨,如代企业发工资;“存放系统内款项”,指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行存放于上级行的清算备付金、调拨资金、存款准备金等。而我们熟知的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则是与中央银行直接往来的省级分行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一些数额比较大的款项的支取(一般是大于或等于5万元)要登记大额款项登记表,并且该笔款项的支票也要由会计主管签字后,方可支取。
“一天之际在于晨”,会计部门也是如此。负责记帐的会计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对昨天的帐务进行核对,如打印工前准备,科目日结单,日总帐表,对昨日发生的所有业务的记帐凭证进行平衡检查等,一一对应。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日常业务,主要有支票,电汇等。在中午之前,有票据交换提入,根据交换轧差单编制特种转帐借、贷方凭证等,检查是否有退票。下午,将其他工作人员上门收款提入的支票进行审核,加盖“收妥抵用”章,交予复核员录入计算机交换系统。在本日业务结束后,进行日终处理,打印本日发生业务的所有相关凭证,对帐;打印“流水轧差”,检查今日的帐务的借贷方是否平衡。最后,轧帐。这些打印的凭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装订起来,再次审查,看科目章是否盖反、有无漏盖经办人员名章等,然后装订凭证交予上级行进行稽核。这样一天的会计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
实,储蓄业务
储蓄部门目前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存取现金,办理储蓄卡等,凭证不在想对公业务部门那样在会计之间传递,而是每个柜员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记帐。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传递到上级行“事后稽核”。
篇2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篇3
目前会计为实施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可以节约企业寻找可用人才的成本,使当代会计学教育更好的为动态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优秀会计人才。一些院校在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已经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构建的作用及重要性
构建会计学习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将平时教材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更好的领悟会计学知识,为其毕业后走上会计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毋庸置疑,实习基地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起点,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和考验中得到锻炼,更好的领悟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其形成除了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校内实训中不断强调与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与锻炼。
并且,构建出完善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帮助企业选择人才,让在校的会计学学生在设立在合作企业中的实习基地可以减少企业搜寻招聘会计人才的成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参与企业中的一些短期项目,实习中,企业也能仔细观察有潜质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留用所需人才,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职员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因此,建立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一项双赢工作,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成长都有极大益处。
三、目前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构建存在的问题
为会计专业学生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从业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培养高水平会计学人才。近些年,许多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着手构建校内和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但就目前国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情况人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和改善。
首先,大多院校无法为会计学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充足的经费,近年来,一些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消耗大量财力盲目扩建会计学专业并扩大招生量,造成经费紧张,实习基地构建经费有限。因此,目前建立起的实训基地应用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滞后,校内实习使用的财务软件等落后,校内实习考核机制呆板,同时一些校内实习基地配备的老师或培训师欠佳,多是在学校进行会计学教学的老师,自身没有参与专业实践和会计工作,造成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脱节,严重影响实习基地培训质量。甚至一些培训机构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学生在毕业走向就业岗位前只是编造了虚假实习经历,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薄弱。
其次,由校外的实习基地来看,因会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实习基地所在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来企业培训的学生并不能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与院校合作态度并不端正,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减少实习生专业能力差而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或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往往只会将一些整理资料装订文件的简单工作分配给实习生,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操作很少,影响实习培训质量,造成校外的实习基地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会计实习基地构建实践性措施
目前,我国的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在建设会计专业实训基地需要注意基地的实践性与先进性,适时改版使用的教材,在实践性的培训中,建立系统的教学理念和培训体系,同时也需要呼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基地的完善,投资开发设计应用性强、操作性能稳定的会计实习培训软件,更好的为社会输出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性强的会计人才。
鉴于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自身对构建实习基地的资金有限的问题,各院校及培训机构需要加强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带动校内实习基地构建,并且可以高效的利用院校自身的财务部门,各院校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成熟又具备较多的教育经验,学生与本学校的工作人员沟通更为方便快捷,且院校的财务部门办公设施齐全,部门体系完善,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培训的不二选择。
构建实习基地需要重视实习培训配备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引进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到校内培训基地进行兼职培训,鼓励在校的培训教室从事校外会计岗位实践或培训,充实丰富更新培训教师队伍的会计职业能力,为在校生提供更与当下经济社会环境接洽的会计实习培训课程。
为构建更完善的实习基地,各会计教育机构需要建设完备的管理制度,全面完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教材配备、进度安排以及考核制度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表里如一,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作用,实现会计专业学生“零距离”接触所学专业,更好的了解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时了解除教材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自学自修哪些职业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培训,等),需考取怎样的资质证书。校内校外的实习基地需要对学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果严格把关,要构建严格而完善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凭几页纸的实习报告蒙混过关,确保实习培训“有血有肉”,保证实习期间的合理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和安全保险,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提高師资配备、完善教育体系、更新教育理念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可以完善实习基地的构建,提高更优质的会计教育,为我国提供优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志锋,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职教论坛,2002(2).
[2]黄口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3]杨敏,廖良林.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6).
[4]张文林.充分利用高职院内资源为专业实训教学服务——会计专业财务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3).
作者简介:徐美华(1965-),女,汉族,辽宁盖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篇4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会计学;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对其实践能力要求逐渐增加。而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和严谨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实践教学体系来完成。因此,在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发挥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加强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特点与培养目标进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于现阶段的应用型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学实践教学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研究潜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会计学复合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这一要求。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均是高级类的全才,并没有重点考虑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毕业上岗后会发现,尽管在校期间学了多门专业课程,可面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仍感到力不从心。当前人才市场出现的状况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学专业人才,一方面有许多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形成了十分尴尬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从应用型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太过雷同,主要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针对性较差。第二,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合理,主要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等。但其开设学期和开课顺序上有差别很大,造成学生知识不系统连贯,学习起来困难较大,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第三,各高校在实践课的开设上只是应付了事,并没有切实让学生真正去掌握和学习实际技能。
(三)现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材不同程度地脱离实践。
市场中印刷的高校教材琳琅满目,给各高校教学征订上提供了多种选择。而这些教材内容参差不齐、作者水平不一,大多数会计实践内容的仿真度不高,内容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教材中实践业务多涉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实践,却很少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统计等方面的实务操作,模拟企业多局限在工业行业,基本不涉及外资企业、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二、促进应用型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会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期能够进行资金筹集、资金运营、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业务的实践技能,旨在教育学生成长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能有效从事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财务管理的应用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体现了会计学突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按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进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增强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利实行。
(二)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精心设计实验课程。实验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课程涵盖会计综合实验、会计岗位具体应用实验等方面内容。首先,会计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对模拟企业连续多期的业务同时进行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处理。对传统的会计手工综合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进行整合,选择一套完整真实的上市公司资料作为案例,并要求该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案例信息的逐项操作,学生不尽要学会对该案例进行完整正确的处理,也要能一反三,对商品流通企业、金融企业以及服务业均能进行整体把握,并具备对会计报表分析的能力。其次,会计岗位具体应用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熟练地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该实验内容包括对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和对数据库的系统应用。
(三)进行多方“校企合作”
多方进行“校企合作”,即在学校建立会计专业实训室,模拟企业财务部场景。如:编写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按照企业各部门开展实训业务,设立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会部门等,以期学生能够掌握相关部门的职能。在会计实训室,进行沙盘模拟或者会计电算化操作。同时,高校也可以进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财务主管、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解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另外,学校应该主动联系企业,给学生制造实习的机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学的繁荣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学校肩负着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高校应从革新培养目标,开设模块式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育等环节,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并结合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应用型大学应该在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专业实验室等方面进行优化,发挥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优势,不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注: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三化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企业需求大量经管类专业人才,然而许多经管类毕业生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能管理,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而不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管理人才,专业缺乏技术含量,学生缺乏经验,专业动手能力不强。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偏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有动手技能,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困境,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进行了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管理的应用及推广,大胆探索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方法。
一、“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依据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立足地方院校实际,根据学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技能的需要,构建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体系。为此,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化:
1.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动手技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先后完成《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2.制定了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经管类本科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和技能的要求,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动手技能。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都在2008年制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再次修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3.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模块和专业实训实习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各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构建了管理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根据模块设置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就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动手技能模块。以旅游管理为例,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语言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专业技能模块;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下,导游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酒店服务管理能力、景区景点管理能力;在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为保证学生实训、见习、实习有实效,湖南工学院除有经管实训中心外,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实训+企业见习+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和管理机制。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把校内项目训练划分为:形体与礼仪实训、导游模拟、旅游资源调查、市场调查与营销、商务公文写作实训、旅游景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和酒店管理综合等;企业见习划分为:旅行社管理见习、酒店管理见习、风景名胜见习等;毕业实习主要是通过毕业带薪顶岗实习等完成。
4.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推行“项目化”管理。根据专业模块设置和学生专业(职业)发展对技能不同的要求,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构建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设计了23个实训项目,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演讲与口才实训、旅游英语口语实训)、写作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实训)、统计分析能力(市场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实验)4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导游能力(旅游礼仪实训、导游资格考试辅导、导游模拟综合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营销设计实训、旅行社管理见习、旅游策划实训、旅游电子商务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实训)、酒店服务管理能力(酒店前台实训、酒店客房实训、酒店餐厅实训、酒店管理软件实训、形体实训、酒店管理综合实训)和景区景点管理能力(旅游资源调查实训、旅游地理见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实训、景区景点综合实训)18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综合能力即职业综合能力,主要是开展带薪顶岗毕业实习实训课程(项目)。同样,在工商管理专业设计了26个实训项目;在会计学专业设计了28个项目。实训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每个项目作为必修课,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目实训任务。先后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工商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和《会计学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
5.建立了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外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搭建了动手技能培养“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平台。两所高校先后建立了实验实训中心,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都在600万元以上,如湖南工学院的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有旅游规范与线路设计、旅游工商管理、旅游电子商务、酒店餐饮管理、客房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会计学等多套教学软件。湖南工学院近5年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9个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如:衡阳神龙大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恒飞电缆公司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衡阳亚新科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林隐假日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常宁移动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其中珠海昌安实习基地还被评湖南省首批校外优秀实习基地。
6.制定了动手技能培养严格的管理制度。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先后制定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培养实施意见》、《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规章制度。坚持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建立了动手技能培养效果检测机制。
二、“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专业动手技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但学校并不忽视学生理论学习,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通过实施教考分离等手段,引导学生自学,保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证明,“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学范式;解决了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和实训教学实效性不足;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师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把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入到“项目化”管理之中,创造性地实施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管理,提升了实训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突破了原有的实训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偿的困境。
2.“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三个专业学生动手技能培养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实训体系,完成了各实训项目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提高了学生系统的、完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3.“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动手技能培养平台,即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训课程“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管理以来,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技能,使两校经管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有了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和优秀主讲教师,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各种证书者,占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师75%以上,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管到一般企业还是到重点企业就业,其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短期内都得到了领导、同行和认可与好评。衡阳雁城宾馆总经理邓衡午、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唐元炽、衡钢总公司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一致认为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快。
[参考文献]
[1] 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2-2-29] 省略/new/287_294_201202/29li846987284.shtml
[2]许华丽刘毅: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6.04
[3]刘在云.关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篇6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程序和方法,能正确地获取、利用和分析会计信息,还要求他们能阅读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分配等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与此相适应,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在内的许多财务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分析和应用,进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真实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然而,对于没有多少会计基础的非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来讲,要想学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不仅如此,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同样对提供课堂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通用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不能完全适用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必须立足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科学设计适合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改革创新现有非会计学专业学生《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方法。
2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报表分析》一般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后续课程。然而绝大部分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在他们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以前,大多数学生只接触过《会计学原理》和《财务管理》课程,没有相关财务专业课程的铺垫。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自2011年起,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中同时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根据课题组开展的问卷统计显示,经济学院三个专业选修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生中,高达91%的学生仅仅只参与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而对其他相关财务课程没有任何了解;5%的学生学习过《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仅有4%左右的学生因为辅修双学位而参与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基础非常薄弱,这就给《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2课程学时短、财务知识有限
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往往将其定位为专业选修课,因此也就人为地缩短了课程教学的课时数,学生所学到的财务知识极为有限。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2011—2014年,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每个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总计学时数均为54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8周),到2013年新修订教学大纲时,该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被缩减到48个学时(周课时3节课,共计16周)。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54个学时要上完所有的内容已非常紧张,缩减后的48个学时只能让教师快马加鞭地讲解基本内容,而不能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延伸和补充,学生也是一味地被动赶课,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3教材设计不适合教学对象
目前市面上有关《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是针对财会专业学生编制的,内容体系又各不相同,而针对经管类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却几乎为空白。因此,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非会计学专业院校在选择教材时不得不偏向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的专业教材,删去专业教材中某些较难的章节,增加一些补充练习,便改装成非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按照会计专业《财务报表分析》教材框架进行改编的教材适用性较差,且大部分偏向于理论研究,忽略实训内容的学习,因而无法满足非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自然也较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目的”的要求。
2.4师资队伍欠缺影响教学质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专业性较强,授课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授课教师熟悉会计、财务管理、税务、财经法规和财务报表等内容,而且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学识、相关经历和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教给学生更多知识,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都普遍缺乏能够胜任《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大部分授课老师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授课老师,可能学习过《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和《税法》等财务知识,但由于不是财会专业出身,财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往往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这就会导致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讲解而轻实际操作的教授,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5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较少采取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新兴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和操作。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占主导地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3非会计学专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与实践
3.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自2011年春在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开设以来,一直是经济学、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选修课。由于这些专业学生的财务基础知识比较匮乏,缺乏进行深入财务报表分析的专业知识,加上将来工作中也不一定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定位过高。针对实际情况,课题组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①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②掌握三张主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③能够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进行能力分析;④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收集企业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能够通过各种媒介收集财务报表分析的典型案例;⑤能够撰写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在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新增了实验课,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和教授对象,教师应选用不同的教材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讲授的内容可以只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三张主要报表的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这几部分内容。而对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报表附注分析、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以及一些专题性内容则可以省略不讲。具体而言,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方面,主要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及趋势分析三种方法。针对报表内容,则主要讲解三张主表的质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基本财务比率分析方面,主要讲授如何利用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3.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篇7
1 独立学院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也普遍较多,如610余所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980余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
2013年,该院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3个班和会计学专业12个班,毕业生人数为884人;2014年,财务管理专业3个班和会计学专业21个班,毕业生人数为1384人。会计专业毕业生规模增长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学生与社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难以从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合适的人才,相关会计岗位招不到人的尴尬十分突出。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招工难,显示出当前我们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在这样的现象表面深处,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上的脱节。由于高校学生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如何通过改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其适应性,以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动手能力不如高职学生,专业分析能力不如研究生,这是人们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认识。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它要求更扎实的会计类基础理论知识,更丰富的相关的专业知识面,一定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保证其相应本科学士身份。如此一来,在坚持与其它高校专业相同教学的同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还要做好特色专业的建设,建立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使会计学科专业学生不但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锻炼,更可以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提高其职业素质。
2 独立学院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现有基础
学院对学生规模和实验室规模最大的会计系实践教学建设一直较为重视,使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成形,并且实践教学经验逐步积淀。为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会计学科设置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手工模拟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思路。课程实践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两大类。课程实验其中,8门专门实验实训课程按课程学期安排和课程前后设置又有着层次性的划分。
第一,会计手工模拟类实训,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手工实训、财务会计分岗实训。第二,会计信息化类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信息系统、ERP软件(财务管理系统)。第三,专业知识提升课程:企业行为模拟―ERP沙盘推演、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金融会计实验等各方向专业实践教学。第四,综合运用仿真性课程,主要开设课程包括:校内仿真实习。除了在校内实验室实践操作之外,学院还同用友软件、韶关中一、广东嘉永、中山中信和广州大创等多家企业以及增城红日会计师事务所、增城增信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已签约的实习基地18家,其中70%在稳定的使用。第五,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践岗位原则上与学生已签订的就业协议单位一致,学生在企业独立承担部分财会业务,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第六,假期专业调查。主要利用寒暑假,针对财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调查,院里制定统一的考核表,学生自选企业进行专业调查并撰写学年论文。第七,撰写毕业论文(设计)。
3 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近两年,会计学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全体师生投入到新一轮的专业改革热潮中,拟从自身的现有条件和基础入手,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
3.1 专业定位
■
3.2 专业特色
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会计核算和分析能力为核心技能,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税收筹划能力为特长技能,以综合素质养成为辅助,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4 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1 实践教师缺乏,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和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师资较为缺乏,而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经管类实践教学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经营管理经验,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的讲授理论多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另外,高校教师只有教师资格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比例较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老师就更少了,所以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4.2 实践教学管理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缩水
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未完善,工作职责不明确。实践教学涉及教务处、实践科、二级教学单位、各系部下属教研室、实验管理中心、网络中心等各部门,该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缺少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这种弊端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摩擦。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独立的评价机制,造成实践教学教师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缩水。
5 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思考
5.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不断改进,在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成“双轨、多循环,岗位技能递进式提高”的教学模式。其变化主要有二:第一,由双循环改为多循环。即在校内实训平台,紧紧围绕会计、财务管理两条轨道,在基本业务中采用同一课程内部业务的多循环,多门课程之间的连接循环,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完成轮换,轮换结束完成特殊业务的循环。每一门课程内部,分为单元模拟、阶段模拟和综合模拟三个阶段,采用的方式是习题作业、手工模拟、多媒体模拟、会计软件模拟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部分业务的多个小循环。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模拟,实现业务的连接大循环。使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二,围绕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突出岗位技能递进式培养。如,校内实验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场所、课堂、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在每个实习平台,采取 多种实践方式的路线进行,形成“递进式”链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以稳步、扎实、递进式提高。
5.2 适当调整实验课程或课时,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会计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首先应该调整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数或实验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课时数,也由原来的36课时,增加到54课时。《审计实训》因教学软件及教学条件原因改为《审计学(下)》等,其次应该在原有多媒体会计模拟、多媒体审计模拟、手工会计模拟、电算化会计模拟等独立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开财税岗位情景实践、岗位职能综合实训等课程,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适当调整实验课程或课时,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一个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5.3 增强实战能力,创造就业机会
校外实习基地是连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学校已开始实行“学制3年,第七学期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第八学期学生自主实习”的培养模式,拓展实践空间和时间,不断增加实习基地数量,积极探索与各经济机构合作办学新模式。
5.4 完善毕业设计,鼓励创新创业
为使毕业设计的内容更符合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征,该院对这一环节进行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设计考核模式,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单一的研究型论文(一般的毕业论文)转变为二种可选模式,即:研究型论文和应用型论文(毕业实习报告))两种类别中选择。二是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设计环节。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形式,重新确定每种类型的论文格式、考核重点及成绩评定。对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更为严格和规范,同时形成明确的制度文件。新的改革追求设计性和创新性,提倡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业。
5.5 增加实践教学投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时间教学条件,这就要求学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在选择和购买实验室器材的时候,要考虑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专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尤其是要保证计算机器材设施的充足,满足财会电算化、信息化的要求。其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采取利益共享+人才培养的模式,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岗实习的机会,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岗位资源,比如说学校内的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这些都是良好的实习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
5.6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财会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社会性比较突出的学科,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知识的积累,也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运用。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高水平的财会教师队伍,为此要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要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学校可以外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师和教授,还可以与会计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合作,聘请优秀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到学校参与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5.7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编制针对性实训教材
篇8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设计原则 结合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和专业发展实际,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尤其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可能与岗位需求能力相一致。第三,加强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科研实践、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得到训练。第四,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培养管理型导向会计人才为目标,创新实训实习内容、实习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最后,实践环节的设置既要遵循知识结构的前置因素,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
(二)基本思路 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应围绕培养目标,以实践环节和教学环境两方面为重点,构建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增加课堂实践课时。如“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增加课堂实践教学课时。二是增加专项模拟实训。将原来纯手工的综合模拟实训调整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开设更为实用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进行投融资决策的能力。三是增加专业调研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方向模块突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管理型会计”和“外贸型会计”两个方向。为强化管理型特点,可增加战略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实践教学课程;“外贸型会计”方向可增加外贸单证等实践环节。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设计
(一)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专业实践环节的构建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过程。根据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组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要求以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会计学专业的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教学园和社会实践教学园两大部分。其中校内模拟实验教学由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等分层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构成;社会实践教学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二)校内实验教学园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实践应用能力上。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信息往往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机密,一些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实践的大学生,让大批量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会计、财务、审计等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基本不现实;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新进人员的培训适应期日益缩短,总是希望新进的人才能够很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而且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会计模拟,即校内模拟实验教学。为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可开设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相联系,手工模拟与会计信息化模拟相结合的分层递进式的校内实验教学园。通过模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同时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递进式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课程模拟实验。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模拟实验教学板块,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进行主动式学习。如在《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等课程中,针对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入模拟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手工处理和计算机软件处理程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完成学生自主实习过程,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理论课程中的模拟实验可培养学生对单项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会计模拟实训。在学生通过有关课程的模拟实验教学掌握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基本业务处理程序后,可在教学中开设独立的专项模拟实验课程,该课程以一个业务较简单的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为背景,通过对会计业务的模拟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小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会计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企业会计一般业务的处理程序与会计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填制方法。专项模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将课程学习中的单项业务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完成一个企业各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基本的报账型会计应具备的素质。
(3)综合模拟实训。会计专业培养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因此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报账型的会计,还应该是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控制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本实验教学课程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背景,学生在实验中按会计业务分工,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主管会计、出纳、车间成本核算、公司总成本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核算等,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进而进行财务分析和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的审计,循序渐进,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业务工作。同时利用手工模拟实验的会计资料通过ERP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系统的结果相印证,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综合模拟实验分岗位设置、各岗位配合、手工与信息化会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审计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生对知识由理性理解到感性把握的过渡,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实验中通过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配合,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综合模拟实验中,担任审核、管理岗位的会计经理等职务的学生要针对其他岗位填制的凭证、登记的账簿等进行审核、核对,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模拟企业还要完成对报表的分析等工作,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与分析能力。综合模拟实验让学生由简单的报账型会计提升为管理型会计。
(4)ERP沙盘仿真实验。课程模拟、专项模拟和综合模拟都是从会计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来设计的,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来说仍不够,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者的利益,在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中,要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各项预测、决策的影响,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人才的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能力。为此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中开设ERP沙盘仿真实验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实现了其实验目的从核算监督为主转向预测决策为主,实验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正是考虑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投资与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及成本、市场营销、财务指标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组织分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平衡规划。学生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必须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企业所有的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全力配合,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社会实践教学园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内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效果,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我院开展了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
(1)认知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认识,我院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到实际企、事业单位,去企业参观,了解有关会计和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以及基本工作流程等情况,帮助建立学生对企业的直观认识。
(2)社会调查。根据专业教学特色,在导师制管理模式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内容,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实习教学基地和相关实际工作单位对有关会计和财务、审计等内容进行见习和调查了解,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或对实际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提炼总结,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写出调查报告。
(3)专门实习。专门实习包括方向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主要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完成相关的专业方向和综合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 校内实验教学实验园和社会实践实验园“两园”结合,最终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实践体系层层推进,与专业课程密切配套,形成四年一体化的专业培养体系(如图2、3),多方位立体式地实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师资保障 为了保障社会实践的教学质量,近两年以来,我院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平台――与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财政局会计管理处等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先后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大统会计师事务所、宏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4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在科研课题、应用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友好的合作与协调。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定期召开教学实习基地师生座谈会,密切关注毕业生实习动态,做好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另外,我院还计划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在行业享有较高权威的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作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开设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
(二)专业实践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一批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实习基地,更加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各项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对此,我院根据专业实践要求,专门制订了新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具体环节的不同属性与要求,采取现场答辩、操作技能评价、实验(实习)、报告、综合考试等组合考核形式评价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落实到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中, 以此来监控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6期。
篇9
一、该院会计系与国内独立院校同类专业标杆的差距
无锡某学院会计系是江苏省民办院校的知名专业,自创办以来其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在省内独立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ACCA特色班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目前,会计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ACCA三个专业,会计学专业分有财会、税会、审计、国会、理财、会信六个方向。尽管如此,与国内同类专业标杆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全国先进独立院校,2011—201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榜首。嘉庚学院会计系是2006年从管理系独立出来(成立)的一个拥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热门专业的大系。会计系依托厦门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与高起点的办学资源,本着嘉庚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浙中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会计系包括: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会计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等专业,实行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
通过与国内同类标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对比,该院会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会计、审计、税法等一系列政策变动比较频繁,需要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因此,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个性化培养的经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人才。二是会计系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会计市场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三是实验教学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应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经验,建立校内网络实训平台,与校外的创新实训中心相结合,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借鉴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经验,打造出一支精干的“双师型”的优质教师队伍; 借鉴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经验,ACCA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作为与国外学校的交换生。归纳起来,从总体上看,即是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双师型” 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尚未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缺乏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与国外联合教学平台;高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立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缺失等。
二、专业未来建设的新思路
(一)准备阶段,建设目标: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首先筹建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其次,构建学校和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社会实际工作者或专家如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和报告,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让学生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和处事技巧,让用人单位了解本校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最后,在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确立正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阶段
目标: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同类标杆学校,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搭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会计系师资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的师资队伍,即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师资格认证,但尚未充分利用起来。建议会计专业教师应当注意与社会和职业界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不定期的实习、咨询项目的服务、高级培训或是科研合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鼓励教师参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
2.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目前该院会计系教师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教学与科研经验。因此,学院应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定期输送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标杆学校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安排具有讲师和会计师资格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由学校出经费,每年公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去国外做访问学者。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目前,该院主要是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质量,未对教师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对教师除了进行教学质量考核外,还应将教师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教师进修等纳入考核系统,建立奖惩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团队的发展。
4.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会计专业教材资源专项基金,专门购进国内外会计专业先进教材、期刊等资源,适时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不仅适用ACCA特色班,也适用会计专业的其他学生;合理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将实验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中,并且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建立 “会计图书资源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课后要布置学生大量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教材,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处理好会计本科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关系,将会计证、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纳入课程体系,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取得会计证和学位证。ACCA专业是该院特色专业,毕业时应该有ACCA和学位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以将会计职业培训行业化,培养“金融行业的会计师”“建筑行业的会计师”“服务行业的会计师” 等。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该院经管实验中心是2013年省教育厅资助建设的项目。该项目以工商管理学科代表性专业软件ERP操作为核心,安装六大模块(采购供应、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提供学生演练,并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虚拟访问端口,为学生提供课外练习操作的便利;同时安装经济学分析软件(统计、金融、运筹学等),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知识信息化基础实验实训。
1.将社会知名软件引进校园实验室。社会知名公司的产品,特别是财务软件如用友的财务软件、金蝶的系统软件等,多半为社会公司所认同和应用,将其引进校园,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社会公司所使用的产品,有助于提高其求职过程中的快速适应能力。
2.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3.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由第一课堂校内实训、第二课堂交叉实训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训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在此平台之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实训中心等形式,校企协同创新,真刀真枪,直接面对市场、服务市场。
(四)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阶段
首先,定期公派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交流学习,如与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每年派1—2名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其次,适时引进外籍教师,特别是具有会计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可以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知名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系的名誉顾问,定期为学院师生作专题讲座。再次,会计系定期召开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师生交流会议,研究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荐优秀学生出国进修,或者向国内外同类院校推荐交换生。
三、未来会计学专业培养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立足无锡,面向苏南,服务长三角,坚持人才培养与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相结合,以地区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会计专业国内一流水准为标杆,把会计学专业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为我国民办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索一条全新道路和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通过“优化的产学融合机制,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复合型办学;通过“职业认证国际化,师生视野国际化” 提升该院会计专业国际化水平。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会计专业; 校地合作; 实践教学; “平台+模块”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目前,构建校地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有效的校地合作“平台+模块”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校地互动如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旨在破解目前传统教学“一张皮”的被动现象。
一、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定位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根据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夯实基础、凸显实践、恪守诚信、服务地方”的实践教学培养特色,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创新思维,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第一,夯实基础,拓展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凸显实践,消除会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足的瓶颈;
第三,恪守诚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第四,服务地方,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二、地方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会计人才培养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得到地方经济的认同,这就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我们根据天兴仪表集团公司的组织构架、实际经济业务流程、业务单据、物料清单、各项计划、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务核算等一整套真实的数据资料,经过分析、归纳和整理,精心设计实训教学内容,使教学设计既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又高于企业的具体工作,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展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以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传统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实践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热点,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必须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恪守诚信”的会计职业人格。例如学院定期邀请企业会计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培养职业道德感;同时将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评价纳入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价值观。
(四)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中,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做法“按岗设置”,并进行“岗位轮换”;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会计处理的分工与协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地方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所谓校地合作是指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是处理好院校、地方、市场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通过校地互动来实现,校内外实践环节相互贯通、相互推动(见图1)。地方院校应充分遵循校地互动的指导思想,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设计“平台+模块”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校内实验室建设,开设校内模拟实训,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大赛,以及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相关咨询、主动承担地方重大科研课题等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转;地方政府应给予积极配合,提供足够的政策、资金支持,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报告、兼职辅导,提供校外实习基地,调动社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供相关规划项目、地方企业的重大课题项目等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四、地方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会计专业校地合作“平台+模块”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见图2),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地方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手段为支撑进行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方案设计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实践教学平台层次化
“平台+模块”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平台,基础技能实践平台、综合技能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三平台”层级递进,各有侧重,逐步强化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平台又设有相应的支持模块和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训练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就业趋向,在相关项目中选择与组合,从而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践训练需求。
(二)实践教学模块层次化
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根据各平台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设置层次化的实践教学模块。
1.基础技能实践平台模块设计
(1)课程单项实践模块
这是针对某一课程的单一知识点或单一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践模块,目的是加深、巩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院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分别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账簿的开设与登记等单项实验,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主要开设产品成本计算、费用分配等方面的单项实验,使学生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2)课程综合实践模块
这是针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模块,主要开设会计学原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等。例如在学完会计学原理以后,开设企业账务处理流程综合实验,完成从设置账簿、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结账、对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装订凭证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综合技能实践平台模块设计
(1)专业综合实践模块
这是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针对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或方法技能进行较为综合的模拟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模块所涉及的实训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审计报告等内容,既是对专业知识的再次检验,同时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等。
(2)学科综合实践模块
这是将会计专业与相关学科(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的知识点或方法、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综合实践模块。例如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在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里,面对多个竞争对手时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知识来综合判断和决策,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他们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
(3)社会实践模块
该模块不拘泥于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由校地合作,引进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事业单位,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工作,把所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中去验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具体包括:认识实习,通过企业参观、请企业有关人员专题讲座、现场交流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形成真实的会计感性认识;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与专业理论、实践应用、学科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路,以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熟悉主要业务的会计处理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3.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模块设计
(1)科研实践模块
校地互动,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体系,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相关规划的制定,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相关咨询,主动承担地方相关产业的重大科研课题。科研实践模块就是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合作体系,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第二课堂活动等的开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培养其洞察力、基本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新实践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是针对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成果。开设决策模拟实训是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设计、部门决策、客户需求、材料采购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利润的影响,体会财务会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熟悉为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和途径,对学生会计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教学时间层次化
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为基础技能实践阶段,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为综合技能实践阶段,四年级为科研创新实践阶段,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校地互动,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才能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对接起来,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创新能力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1(1).
[2] 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 上一篇:会计专业实习内容
- 下一篇:公司财务部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