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实习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20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实习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据考证,我国大学会计专业会计学科体系及各门会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脱胎于前苏联模式,它曾对我国会计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目前,传统的会计学体系、教学内容正明显地滞后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传统的大学会计专业会计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一、目前大学会计专业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
(1)财务会计以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分析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资产、负债、费用与利润、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等及其分析。大学会计专业设置的高级财务会计课,可专门研究各种比较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如特殊的经济业务和特殊的财务报告等问题。(2)财务管理以资金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利润、外汇资金、财务收支、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与企业清算。(3)成本会计以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析、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4)管理会计以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经济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二、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界定的理由
界定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专业会计课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以会计方法(主要是会计反映方法)为主线进行组合;一种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设置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会计的对象(可抽象为资金、成本、利润)划分课程门类。在学习中,实际是以会计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或曰会计方法)为辅线设置会计课题,界定教学内容。
从会计对象来看: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应以资金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为主;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应以成本要素——费用为主。
从会计手段来看: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是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研究内容应是核算和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则是以研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主。检查属于审计的研究内容。
从实际需要来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资金要素的核算与财务报表分析为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成本要素的核算、分析为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资金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为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成本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的控制。
从递进顺序来看:合理界定上述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会计业务的简繁和易难为标准,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先传统学科后新兴学科,先通用业务后特殊业务的逻辑顺序”,而且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从工作程序来看:会计工作中核算是管理(狭义)的基础,管理(狭义)又是核算的继续和深入。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看,管理(狭义)难于核算,成本核算难于资金核算。所以在开课顺序上,先核算、后管理;先资金、后成本,符合上述原则。即先开财务会计,后同时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之后开管理会计。
三、在界定内容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这首先要明确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对此,会计理论界争论很久,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二是‘大财务观’,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笔者曾利用暑假在上海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实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是不可分的,而且财务分析报告都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应当把财务和会计看成一种会计管理活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分设两门课;在内容安排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研究资金管理,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有所区分。
2.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安排。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成本,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不同。成本会计研究成本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由于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工作的基础。因而可以说,成本会计为初级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高级成本会计,两者在同一研究对象上,研究的会计手段呈递进关系。成本会计作为研究成本问题的入门课程,其内容应限于成本会计概述、成本计算、成本报表及成本分析等基础与常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既可在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又可在管理会计中安排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计算等尽量归入管理会计,是体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的递进关系,同时避免了两门课程的重复。 转贴于
3.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交叉与分工问题。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研究资金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管理。四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交叉点主要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课程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减少重复,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又表明课程之间完全避免交叉与重复是不可能的。适当的交叉、必要的重复,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作如下限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压缩资金的角度谈费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则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谈资金。如财务会计只是作为会计要素之一对费用的确认、计量作一般性原则说明,成本计算则由成本会计专门论述。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日常管理则由管理会计论述,财务管理基本不涉及成本问题。又如存货控制既与节约资金有关,又影响成本降低。实际学习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介绍,后者在管理会计中讲授。
4.关于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问题。有的大学还将经济活动分析专门作为一门课程,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它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利润会计、统计资料,对生产、利润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优势。就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它不是一门专门的会计科学,但该学科的内容对搞好会计工作有很大作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普遍。笔者认为实际学习中是将经济活动分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处理,尤其是将成本、资金和利润分析的内容进行分解,成本分析划归成本会计,资金、利润分析归口到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中,资金、利润的报表分析列入财务会计,其余的分析内容作为财务分析并入财务管理课程。
5.关于责任会计课程的有关问题。目前,有个别院校会计专业还专门设置责任会计课程,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基础上可以区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责任会计)两个组成部分,即管理会计已包含了责任会计。从现有论述责任会计的教材内容看,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按责任单位的分解即责任预算的编制,责任成本、责任资金和责任效益等的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及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的编制等。从目前个别院校开设的责任会计的教学内容看,可以按会计研究对象和会计手段分解到有关课程中去。如果在按会计研究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为辅线设置大学会计主干课程,界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再按其他标准设置一门既研究资金,又研究成本,既讲核算,又讲管理(狭义)的综合性学科——责任会计,似乎不够妥当。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的双重标准,课程内容难以界定,课程教学之间交叉重复严重。
参考文献
[1]刘锋,何广涛.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J].财经论丛.2003(6):76~80
[2]牛彦秀,孔庆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J].辽宁财税.2000(7):46~47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会计专业;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文化课基础上,对部分的专业课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更是为高职学生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提供锻炼的机会。顶岗实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观式的实习,而是我们在企业单位中,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高职院校的一名学生,又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企业对我们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要求,这种实习可以让我们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还可以确保我们在毕业上岗与企业需求的平衡中做到无缝对接。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高职院校实行的顶岗实习提高和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律,并且贯彻了党的方针。国家和教育部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大力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向校企合作的转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施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我们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很难保证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场地和人力资源,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实行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制度,可以促进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工作环境之中,锻炼和提高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较强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中的主要问题
(一)顶岗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我们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扩招,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很多学生在寻找顶岗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压力,而且顶岗实习单位一次性很难接收较多的学生。所以,当前的定岗实习单位都由学校负责帮我们联系,这难免会形成我们所学的小专业与实习岗位工作内容不对口的现象。二是一旦我们所学的专业与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不符,会让很多同学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们认为实习的内容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多大关联,从而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而频繁的更换单位和工作内容。三是顶岗实习的单位比较分散,有些单位距离我们的住所非常远,导致这些学生渐渐地产生了懒惰的心理,出现“旷班”的情况,同时也给管理我们顶岗实习的教师带来了管理的困难。
(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问题
第一,是高职院校对我们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和重视不明确、不重视。这可能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认识不够深入,且思维传统僵硬,对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不重视,造成了在顶岗实习环节没有明确的指导,没有细致的规划和要求,更没有严格的考核方式。当前我们会计专业学生多,但是实习单位少,再加上有些同学认为顶岗实习是多余的,造成了当前顶岗实习无法有效的实行。
第二,顶岗实习中管理不到位。一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实习的地点和单位都比较分散,而学校负责管理我们实习的教师不可能到每个实习点进行巡查,而只是进行远程的控制和指导,所以,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办法及时的和老师进行沟通,也就不可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使得我们当中有些同学遇到问题容易轻易放弃实习的机会,难以保证实习的效果。同时,有极个别的实习管理教师直接将实习完全抛给学生自行安排,根本没有进行管理,缺乏监管的顶岗实习是无法保证质量的。
除了以上的主要问题,还有我们会计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对实习单位的期望值太高、没有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等,都是定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定岗实习问题的主要措施
首先,加强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顶岗实习必须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完成,而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顶岗实习中实习地点分散的现状。因此,为了保证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顺利有序地进行实习,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都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比如,学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安排专门的负责人,企业也配合学校设计监管体系,对于不遵守管理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
其次,完善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因为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是都被学校老师所掌握,因此,我认为应该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校企结合的考评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客观性。比如,企业应该根据我们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考评,学校则应该根据学生实习中出勤以及企业的评价进行考评,总之,学校和企业都应该从工作表现、技能和实结几个方面进行评定最终成绩。
最后,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针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制度,为了保证我们的实习效果,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支配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有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分别从日常的出勤考核到实习内容做好记录,发现我们问题及时帮助我们解决。
参考文献:
[1]彭分文.浅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6)
[2]衣学娟,刘宝昌.高职实施“2+1”教学模式中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07(04)
[3]张玉臣.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6(12)
篇3
摘 要:近年来,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我国分别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以提升会计管理质量,促进国家经济生活良稳运行。鉴于此,学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必须要不断深化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帮助学生在扎实会计理论基础的同时,巩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展开系统阐述,以促进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经济
一、现阶段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校外会计实习收效不佳
在会计专业学习中,学校大部分都会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育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的实习受到外部的阻力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或私人机构的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企业或私人机构为了防止其财务信息外泄,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实习的。其次,学校的会计专业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发展不利。
(二)学生校外实习效果反馈不佳
由于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效果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学生的工作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实习结果差强人意。此外,由于学生无法深入到会计专业的学习中去,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学生校外实习中,会计工作人员由于担心学生在账目中出错而不愿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实习中“只看不干”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学生实习兴趣缺失,会计专业实习收效不大。
(三)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不断加强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然而,在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会计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础会计核算等会计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个人机构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会计预策、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却很少涉及,造成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关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会计专业学校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经济理论知识和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争取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中职学校教学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会计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学生的会计综合知识理论体系中,会计基础知识理论是学生进行会计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架构与会计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素养。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会计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构建
基础会计中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等。一般来说,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采取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时、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可以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直接到模拟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一起和学生讨论,在实践中解答疑惑,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中职学校还应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以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以此为学生的会计专业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会计专业实践结果反馈机制的构建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践水平,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全面的学生实习结果反馈机制。首先,学校应该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互信关系,建立长期的实习点,并建立导师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实习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的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习结果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还需要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学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应及时与教师联系,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还要建立师生互评机制,让学生评价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还能杜绝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偷懒拖沓,提高教师工作的警觉性。
小结:
篇4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经过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并且结合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已经出现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已经存在了企业订单班、学工交替、“2+1”教学、勤工俭学、实训—教学—就业等模式。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合作关系极为不稳定高职会计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可以用不稳定三个字概括。会计工作的特点使得很难确定一家或数家企业成为长期合作企业,合作关系松散。这就决定了每次校企合作的内容、校企合作的时间都难以固定下来。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习内容不稳定。会计工作有着很强的时间规律,每个月月初建账报税、月末年底期末结账。不同时间到企业实习学生学习到的内容都可能不同,而且会出现几次到企业实习学习到的内容一样、或者跳跃性较强而导致学习内容不连贯。学校在安排组织学习时必须考虑的不同时间段实习带来的学习内容不一致的问题。(2)实习岗位数量不稳定。每一个企业都有会计部门,但是能够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一般规模都不大,会计部门岗位也较少,使得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人数较为有限。这就使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时必须分散到多个企业中,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能够大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就只用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记帐公司。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企业时应该着重考虑实习岗位数量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过于简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一个身份转换,并让学生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会计工作有着极其特殊的地方,会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企业的财务机密,或者涉及到了现金财物的安全性。所以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对学生不可能全盘托出,必定出于安全考虑会对学生有所防范。合作只能止于表面,只是简单的进行讲座或者让学生浏览部分会计凭证、账簿,而不可能把企业重要的财会知识及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这样的校企合作很难让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
(三)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每一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在作校企合作,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变成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校企合作,忽略了最初校企合作的目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并且需要以企业为主。但是现状是学校为了完成实训安排而强制安排任务,缺乏对合作内容的整理,只是解决了学生有地方去实习的问题。
三、解决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建议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教学方式,必须保证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接受会计专业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最好选择规模较大、财务部门健全的大企业。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并能够和学校间建立较为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内容的设置对于企业对自己财务内容的保密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解决此项问题,最好在实习前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来确定实习内容,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
篇5
目前,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此方面的会计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从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研究成果较少,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少。因此,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基础会计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会计知识在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心应是管理,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因此,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应是: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了解会计的职能、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领域特有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财务资料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懂得如何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二、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实验通过模拟真实的、不同会计主体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全面。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才能真正懂得何谓会计,才能认识到会计对经济业务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体会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会计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要搞好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有必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要求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挂图等资料要齐全。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企业内真实的会计工作组织形式、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的岗位牵制制度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个专业的对口实习基地,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到旅游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物流专业到物流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这样做既能节约经费开支,又能使会计实验落到实处。
三、实验教材的建设
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参考,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材,所以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在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学经验,认为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基本技能;二是专题实验;三是综合模拟实验。
(一)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与验钞、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会计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会计技能训练,而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一门基础会计课程,增加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是为后面的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准备的,是会计手工记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能够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开票等需要书写的问题,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安排在填制凭证之前。点钞与验钞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常常与钱币打交道而设置的,点钞与验钞可以安排在学期初进行,虽然此项实验对会计理论的学习没有什么影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二)专题实验。围绕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而设置,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简单的成本计算、账簿的登记、存货的计价方法、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编制会计报表、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增加会计报表分析的重点在于培养非会计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体现会计教学的目的。专题实验内容用于在相应的理论课讲解之后作为随堂训练使用,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消化吸收。
(三)综合模拟实验。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会计业务,会计业务的选取既要典型又要全面,业务量以50笔左右为宜。综合模拟实验安排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使学生完成从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在模拟材料的选择上要结合管理类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实务内容进行实验,体现专业特色。如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旅游企业的会计实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专业选择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缩短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就业后实际业务的认识距离,快速适应从学校到管理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对其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管理工作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从而达到会计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在实验内容的侧重、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实验考核等方面应紧紧围绕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要与会计专业相区别。
(一)实验内容的侧重。会计专业侧重于“生产”会计信息,侧重于使经济业务的核算得到正确的核算结果,非会计专业侧重于“消费”会计信息,懂得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体会经济业务的核算特点与财务结果。在专题实验中,会计专业侧重于会计业务操作的训练,非会计专业侧重于验证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如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对产品成本的影响,进而对产品的定价、销售决策的影响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等等。在综合模拟实验中,会计专业要求既要分工协作、又要岗位轮换完成对综合模拟资料的操作,非会计专业只需要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来完成模拟资料的操作即可,不需要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管理方法等等。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随着全国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但是,传统的会计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就业时经常无扰适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在学校没有实际操作过,心里没底。根本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不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材陈旧、范围窄。有些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其他行业会计如金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
第三,师资队伍匮乏。目前,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或完全没有。另外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却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始终无法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第四,教学环境不理想。现今大多数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已多年没有更新,跟不上国家经济政策和会计改革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第五,教学手段欠缺。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校外实践教学时,一些企业、会计事务所为了防止会计信息的走失,严守商业秘密,实习学生大多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务,这就加大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六,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目前会计模拟实习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以对学生的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至于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而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来了也不进行模拟实习,抄抄其他学生的模拟实习结果和实习报告了事,严重影响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发展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适应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转变观念,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会计教材要具有全面性及客观性,以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多变的经济业务的能力。结合会计实务中经济业务发展的新动向,增开一些选修课和讲座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新的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变化。在实习时适当增加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等非常规业务处理的内容,以弥补课堂学习内容的不足。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法”,将一些凭证进行复印,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地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科技推广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高职教学的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充电”,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业务要求的最新动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和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够熟练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教学和实习的需要。
第六,完善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七,巩固校企合作建立和巩固校企协作、校企联办的实验教学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互利双赢,利用会计职业岗位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寻找合作项目和科研课题,为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价值来源。把有经验的企业业务与管理人员请到学校授课,拓展专业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罗程.对强化高职高专学生财会实践和综合能力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篇7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性教学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3-01
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技能、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等,也就无从谈起。
一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会计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学的理念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
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 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4.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及基地严重缺乏
由于实践、实训基地的缺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结果是满足不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当前会计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的关键。
2.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方面,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让老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一定时期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到教学之中
职业学校必须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人员从业证书,为他们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1.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基地的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
2.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
主要举措有:(1)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2)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3)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在校内建好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与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写出翔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 培养目标 组织与实施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职会计专业正是顺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为中小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来看,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还可以,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很难达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中职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实训课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为他们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角度来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会计专业实训课教学,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二、会计实训课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会计、出纳、库管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各项专业技能,不仅能用手工做简单的日常账务处理工作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财务软件应用),而且具备其他一些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求,比如应会中英文打字、珠算、点钞、会计数字书写、电子工具(计算器、收银机、POS机等)使用和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会计专业技能包括会计基本能力和会计专业能力。其中会计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会计数字书写、珠算、点钞、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工具使用等;会计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财务软件应用和手工账务处理等。
三、会计实训课的组织与实施
1.会计基本能力技能课的组织与实施
(1)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人员必具的基本功,教学安排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始终。我作了如下安排:第一学年(两学期)开设“会计基本技能”这门课,每周开课2课时,晚自习安排星期一、星期三提供40分钟的技能训练时间。这门课具体学习的内容包括珠算、点钞(包括假币的鉴别)、会计数字的书写、电子工具(计算器、收银机、POS机等)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把几个模块交叉进行教学与训练,在第二学年学习有关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等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同时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
(2)合理安排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既然是会计人员必需的专业基本功,就要掌握这些技能应该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如珠算和点钞要想提高专业技能只靠每周2课时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之外应有一定时间来保证,扎扎实实地搞好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训练时我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将这些计划进行目标分解,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训练与考核,同时与同学科的教师配合进行训练,如晚自习的40分钟训练时间安排教师进行组织或辅导。对于需要机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的技能,如电子工具:计算器、验(点)钞机、收银机等的使用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给予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或安排学生到超市实习以强化收银机的使用、假币的鉴别等,通过这样方式达到提高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目的。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在课堂组织和日常训练上都必须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刻苦训练。
(3)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考核目标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基本技能,我们在教学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能考核目标,并要求学生通过扎实的训练达到这些目标。比如珠算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每期组织学生参加珠算协会的珠算等级鉴定且达到五级以上水平才算合格,否则该门课程要继续学习直到达标为止。其他如点钞、会计数字书写等都要求达到相应的标准。
2.会计专业技能课的组织与实施
(1)将理论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以基础会计课的教学为例,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安排一定的实训课进行同步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在讲解到会计要素时,我组织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直观地了解各项会计要素的组成,同时让学生对凭证的传递作适当的认识与了解。当讲到会计凭证时,安排专门的实训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从原始凭证的审核与填制、传递与保管到记账凭证的登记与审核等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与了解。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规范演示、反复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作,以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其他的教学内容如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流程等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边学习边进行实训的目的。会计课程的考核也可分为理论与技能的综合考核。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有非常大的帮助。
(2)强化会计模拟实训教学
通过以上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渗透实训教学,教师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再模拟一次企业产、供、销全过程核算的综合模拟实习,以达到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在有了前面的分步实习的基础后,再进行综合模拟实习,要对学生分不同的岗位进行岗位体验实习,会计、出纳、财务主管、银行、税务等。这样也为学生下阶段的社会实践做好准备。在模拟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分工与功能权限,也可以在此阶段对学生提高实训要求,可适当提高会计核算的难度、增加会计核算的业务量、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要求等,同时还配套学生进行电算化操作技能的训练,简单会计分析报告的书写等,最后模拟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作品,教师进行考评。只有这样逐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才能确保实训课的顺利进行,也才能保证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
篇9
关键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4—02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一直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加之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具体实习安排情况见表1。
除此之外,各任课教师在课内或者课外会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比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会安排会计手工账的模拟实训;财务软件的应用会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穿插。这些实习、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训效果仍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1)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目前会计专业主要针对几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了相应的模拟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这些实训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主要都局限在会计核算上,缺少会计“审核、监督”的重要环节,例如缺少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系统而全面的练习。另外,目前学校没有对实训课程的时间做统一规定,因此在课时安排上有些不合理。例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实训都安排在第3学期,这样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实训操作还没有做完就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实训起来难度比较大。
2)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训,并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外聘的企业教师则由于时间问题,很难找到负责全部实训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师,这也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效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实训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以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抄袭其他学生的实习报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模拟实训也忽略了对实训教师的考核,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2 “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
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现状,构建一个“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通过模拟实训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全方位,使学生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通过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的三循环,反复不断地巩固强化实训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熟练度。通过会计各种不同模块的岗位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迅速适应各种岗位需求,了解各岗位职责,体会实际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上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第1学期以认知实习为主,了解本专业从业人员社会需求及其素质、技能要求等。第2学期以社会调查为主,让学生利用暑假和短学期调查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等;第3、4学期以课程实训、技能培训为主,第5、6学期以课程实训和校外毕业实习为主。
从基本技能上来说,在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应以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为重点,可以安排学生训练点钞、小键盘输入、会计大小写数字标准书写等基本技能。在完成财务会计课程后让学生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账的会计工作。同时增设审计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对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进行审计的专业技能。
从岗位模块上来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岗位训练,在第4学期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置出纳岗位、库管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稽核岗位等,要求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要做到定时岗位轮换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扩大就业面。
2.2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平台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来支撑。实训教学平台,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平台、实训平台、实习平台等方面。实验平台可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实验,要求得出相应的结果,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实训平台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习平台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习。通过多层次的反复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2.3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的考核方式应是多样化的。这里主要设计两大类的实训考核指标,一类是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一类是结果类的评价指标。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结果类的评价指标主要以实训指导书/报告的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另外,成立相应的学生小组,最终的总分可以按照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
3 小结
总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在实训教师队伍、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材等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此为立体模拟实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宣国萍.“阶梯渐进、校企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156—157.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 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5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并深入拓展到科学研究层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不尽合理,无疑是一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介绍了我校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现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难实现其培养目标
研究型高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就会计电算化专业而言,应以培养掌握会计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时应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研究型本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突出。
2.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尽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是某专业学科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应当根据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依照学校的学科背景、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情况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少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这无疑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从结构比例上看,一般会计专业课比重较高,而相关学科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讲授太少。从课程门类上看,过于重视会计专业教育,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会计法规教育课程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课时较少,师生对此重视不够。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上看,实践类课程比重还是较少,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前两年基本都是理论教学,只有少量的会计模拟实训,但由于受学生人数多、时间短、实践场所的局限,不能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从课程内容上看,相关课程内容重复较严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报表的编制方面有许多重复之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等方面重复的内容也很多。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难以形成且缺少特色。以上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模式相似,课程体系相似,导致培养的学生缺少特色。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会计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院校都纷纷增设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在校人数急剧增长,也使得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剧增。这样,大量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会不断地涌向用人市场,也使得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不断提高。而会计岗位是一个对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交际能力等要求较高的岗位。通过分析目前大多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很难使学生形成以上必需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矛盾是: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策:根据核心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1.对接社会需求市场,引入核心能力理念,设计会计专业能力框架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过程中,引入“核心能力”理念,探讨怎样培养学生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体现培养人才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这一思想内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协同发展”。那么,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针对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又应该怎样塑造其核心能力呢?
为此,笔者以我校人文管理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对象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首先,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人数71名。其次,对相关企业单位进行调查。范围包括京津唐地区,分别选取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10家。调查问卷设计了三种:其一是对会计专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以下各方面:工作以来的感受;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进行的实习、实训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此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其二是在企业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负责人、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调点是企业类型及特点,企业的用人理念、用人偏好以及企业对会计、财务管理等岗位的择才标准等。特别调查企业对我校的印象,对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评价。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方法进行。其三是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会计专业的教师,调查内容是不同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的认识和做法、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看法和做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看法和建议等。调查采取座谈和访谈方式进行。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上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的身心、坚强的意志力、一定的人文修养;大局意识、协作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的团队素质;正确的道德观,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钻研和动手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协调组织的管理能力等;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初步设计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会计专业的能力要素体系。根据能力要素,整合提炼形成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要素: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能力。当然,核心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2.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修正现有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优化培养方案
以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为前提,以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调整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此为基础,我校进行了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实训与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2.1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根据原来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要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制定出新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教学计划要详细列出培养核心能力的途径。
首先,整合出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以上6门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财务会计”为核心,明确其他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及分工,先后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编制详细的课程标准。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先行后续、遵循学习和知识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形成“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能力”进行了改革安排。同时考虑到毕业生普遍提前联系工作单位和部分学生面临升本压力的现状,我校对以上核心课程在时间安排上适当前移到一至三学期完成。然后进行了有利于综合专业能力形成的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会计人才培养思路,逐步实施主辅修制,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变原来课程设计的“深”、“细”为“宽”、“广”。由此开设了以下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行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等。
另外,我校是百年师范老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我校设计了人文社科类课程,即摄影、人文地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同时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6个学分的课程。
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的职业素质,我校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这样再加上基本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就构成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与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具体可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训两种方式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主要设计了以下实施环节:感知实践、工商实训、调研实训、文献检索、毕业实习等。这些实践环节内容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本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二是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其中,感知实践和调研实训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参观调研,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生产工艺流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内容。通过参观调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工商实训、毕业实习等是指让学生到实习现场,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操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实施以上环节,学院和教研室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密切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目前与我校会计专业正式签订协议的单位有8个,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场所。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协调配合,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以及实习质量考核,以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在内容安排上,要涵盖财务会计、审计及理财等方面最基本的会计相关工作。校内模拟实习可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两个环节来实现。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与利润、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由于模拟实训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实习内容,达到实践的系统全面性,因此模拟实训可以说是一种在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相对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取得与社会实践类似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笔者构建了以多主体(企业、学校、学生)、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竞赛、课堂)、多目标(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军事训练、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环节构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既有对过去已学知识的温习,又有新学知识的引入。这样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一是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二是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整个设计围绕着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展开。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自2010 级学生开始试行,并逐步修正完善,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每学期的调查材料看,近三年来,会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满意率在逐步提高;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立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在用人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4
- 上一篇:财务会计岗位实训总结
- 下一篇:会计学专业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