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3: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篇1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特殊原因

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信贷增长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经济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和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信贷需求增加。每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投资开始加速,物价开始回升,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资金也开始高增长。近年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正值我国进入资本密集型增长阶段,不仅是传统的重化学工业,而且新兴产业和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企业和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深化不断推进,创造单位GDP需要的资金存量增加,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客观上需要更多的资金供给。

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我国直接融资比例长期较低,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全部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中占近80%的比重,在企业融资中占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第三,政府国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客观上需要银行配套资金,从而导致信贷资金需求的增长。以国债投资为例,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银行配套贷款1.32万亿元,银行配套贷款是长期建设国债的2倍。也就是说,1000亿元的国债投资需要2000亿元的银行配套贷款。

第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降低后,信贷扩张具有内在动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中,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持续“双降”的考核,商业银行纷纷采用新增贷款的方式稀释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上市的冲动,也有力地推动了贷款投放。另外,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也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他可投资产品较少,因此,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对固定资产投资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的必要性

由于投资与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我国投资对信贷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过热往往伴随着信贷过热。信贷过热之后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导致信贷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为了避免投资过热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就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积极引导,促使投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致使投资过热的原因很多:一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互相攀比,不少地方政府仍然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指导思想发展地方经济;二是国有企业投资预算的软约束;三是地方政府给予私营和外资企业过于优惠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造成这些企业投资成本低估。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信用贷款的增长在我国目前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出现过快增长。因此,如果不对固定资产投资信用贷款加以政策引导,极易助长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并由此导致不良贷款,引发新的金融风险。这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长过快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投资的低水平扩张,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引发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经济结构性问题;信贷资金往往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对过热行业的放款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持续对这些行业集中投入还会导致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风险。

篇2

一、深化改革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创新

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和作用,使其投资总量、结构以及布局等均与国民经济全局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对投资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并始终贯彻运用计划使全社会能够达到综合平衡,进而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对投资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强化,其目的主要是使计划能够更加具备科学性。结合整个社会所具备的财力、物理以及技术装备能力等可能性使其能够达到综合平衡,随之对五年内的投资规模及年度投资规模进行明确,使其能够呈现平衡、适度的状态,保证年度间不会出现较大变化的投资行为。在平衡满足社会投资规模的同时,既需要对全局进行考虑,同时针对地区和部门也需要进行平衡;考虑年度规模平衡的同时,还需要对在建规模进行考虑;项目投资后所需的财力、物理的平衡也均在投资总规模考虑范围内,这就需要根据地方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二、完善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执行管理创新

在计划定制、调整以及执行等环节上,都应当采取程序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在建投资以及年度计划投资均应当实施双控制。对生产能力和投资额划分项目审批权办法进行大力调整改革,并根据国家在不同产业上的相关政策,运用相对集中管理对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进行控制管理,针对大力扶持的企业,则适当放宽审批权限。根据行业的不同拟定不同的经济规模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落实执行[2]。为了使计划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其严肃性得到展现,国家可以将投资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到经济工作的考核中。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可以说是投资体制中非常重要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计划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投资资金的使用、筹集以及回收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方法均属于投资资金管理体制的一部分。

篇3

论文关键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灰色关联度

通讯作者与地址:邱福林,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08政府经济学,430079

联系方式:、qqlin8354@yahoo.com.cn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科研、财政支农、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制度等方面对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但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AIFS)与农业经济增长(AEG)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规范研究上。倪心一通过对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比,得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农业固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应具有的规模水平。雷锡禄等从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历程指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指明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战略。国外的农业发展史也表明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倾斜。通过绘制1985—2008年全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散点图(因篇幅大,省略),可以发现,随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农业经济也随之不断增长,但两者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和因果关系呢?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两者关系做实证研究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促进农业发展而言也更具现实意义。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分别选取全国农林牧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林牧渔经济总量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基于1985—2008年的数据并建立时间序列。全部数据来源于相关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避免数据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并分别用LAIFS和LAEG来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

研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需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为防止回归方程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先做协整检验,以保证方程的有效性。而在分析两者是否具有

协整关系之前,首先要进行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只有序列是同阶单整的平稳序列才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如果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则进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去除残差的相关性。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以上检验分析将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来完成。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出两者的关联度。两个系统或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称为关联度,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它的分析过程一般包括如下过程:在原有数据基础上,计算关联系数,求关联度,而这些过程将采用灰色系统分析软件DPS9.50来完成。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一般地,如果时间序列经过d次差分达到平稳,则称为d阶单整序列。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检验。如果检验t统计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那么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反之,则认为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分别对序列LAIFS和LAEG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表明,序列LAIFS和LAEG在二阶差分后,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零假设,即为二阶单整序列,此时满足协整检验前提,说明两者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表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 c, t, k)

ADF统计量

临界值

1%

5%

10%

LAIFS

LAEG

(c,t,0)

(c,t,1)

(c,t,0)

(c,t,1)

(c,t,0)

(0,0,1)

-2.562954

-2.420803

-4.168030

-2.745512

-6.659964

-4.205198

-4.416345

-4.440739

-4.440739

-4.467895

-4.467895

-2.685718

-3.622033

-3.632896

-3.632896

-3.644963

-3.644963

-1.959071

-3.248592

-3.254671

-3.254671

-3.261452

篇4

摘要:当前电力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应包括:过程审计;费用审计;项目后评价。依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会遇到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可采取一些对策加以克服。

关键词: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基建任务逐年加重,特别是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更是投资多、规模大,为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投资效益,国电公司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投资项目审计呢?本文通过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提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探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进而提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第一阶段,审计人员审查竣工决算报表。由于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部门抽调,因知识局限一般没有审查建安工程结算,只按基建部门的审核数进行工程成本汇总,一旦基建部门对建安工程结算审核不严,基础数据不真实,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第二阶段,审计人员审查建安工程结算。此时,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抽调,对建安工程结算有能力进行严格把关,但这些人员一般缺乏财务知识,对工程其他费用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进行审查,这也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

当前,电力系统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于第二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如上所述,对占固定资产投资50%乃至更多的其他费用支出未进行审查,势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性。二是未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三是未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评价,即投资项目后评价仍是一片空白。四是只对既成事实进行审查,属于事后审计,未对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阶段———决策与设计阶段进行事前控制。

由此可见,当前电力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法、程序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研讨上缺乏深度,而这种理论上的苍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成效。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探讨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一定的资源(人、财、物等),经过预测、决策、实施(设计、施工等)的一系列程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由此引伸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审计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不仅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预测、决策、实施等)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1997年,国家审计署制定了《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根据此办法,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资金运用情况,建设资金来源、到位与使用情况,建设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情况,建设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税、费计缴情况,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规、政策情况,经济合同实施情况,建设项目调整概算及超概算情况,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的落实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关资质、收费、承包行为等情况。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产出,随着我国建设领域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工程指挥部”形成转变为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不仅要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与使用、项目实施负责,还要对建设资金的偿还、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此时,需要在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建设项目实际效益与预计效益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程度及产生偏差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准备、决策、实施、试生产直至达产的全过程进行再评价,全面总结投资管理经验,为以后改进投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服务,这就是建设项目后评价。只有做好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才能在建设领域真正实现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彻底舍弃过去那种只有血的教训没有经验积累的“工程指挥部”临时管理模式。因此,建设项目后评价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畴,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活动延伸的作用与效能。

综合以上分析,从固定资产投资概念的引伸到国家审计部门的规定及建设领域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应包括:过程审计,审查预测、决策、实施等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费用审计,主要是单位工程结算、设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审核;项目后评价,主要是过程后评价、效益后评价。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困难分析

1.知识的局限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和效率。以费用审计为例,需要工程财务与工程结算方面的知识,而工程结算涉及的知识面广,执行的定额多,范围广泛,如在当前大量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结算中,涉及到建筑工程(包括土建、给排水等)、电气安装工程、输配电线路工程、市政工程等;在项目后评价中,更是需要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一个人是难于精通、掌握这么全面的知识,这将极大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现行工程概(预)算定额不完整,造成工程结算审核定价困难,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如在技改工程结算中,有些安装项目无现行概(预)算定额可套用,又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造价管理部门没有这方面资料,市场上无可比价,定价比较困难,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工程资料不完整造成审计进程受阻等困难。如过程审计一般是查阅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中留下的相关资料,当前由于工程管理不规范,许多资料都是事后补办,难免存在缺漏现象;或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工程竣工后工程资料未及时归档,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个人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岗位变动,有些资料已很难找到,审计时就很难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作出评价。

4.项目后评价工作量大,在评价方法、程序、步骤、组织及指标设置方面目前尚无一套较成熟的做法,审计人员在做项目后评价时会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将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众所周知,一个评价结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其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管是过程后评价还是效益后评价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无定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结论也将大打折扣,而评价结论在科学性上的模糊有违后评价的初衷,使后评价失去意义和必要性。

四、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以竣工决算审计为切入点,审核单位工程结算,审查工程项目财务收支情况,延伸到工程“五制”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1)过程审计应包括:审查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工程项目是否按基建程序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齐全、完备;审查是否取得立项审批文件、概算审查批复文件、施工图预算审查批复文件;审查工程项目“五制”执行情况,特别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审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基本情况,包括营业执照、资质等级、劳保费计取类别(施工单位);审查隐蔽工程签证、现场签证是否合规、完整、真实;审查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情况及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审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否真实、合现;审查竣工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工程竣工档案是否按规定归档,有关竣工资料是否完整、规范,竣工图是否与实物相符;审查工程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审查验收遗留问题处理情况。

(2)费用审计应包括: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设备费审计与待摊费用审计。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审查工程量、钢筋用量是否依据竣工图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按定额规定的计算规则计算,结算结果是否准确;审查预算定额选用、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规和合理,定额单价换算、补充是否合规和准确;审查工程直接费的调整是否合规、准确;审查各项取费及材料市场价差的计取是否合规、准确;审查估价和议价的费用是否经过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是否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计取标准,是否按相关签证计取;审查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关工期、质量奖罚条款执行情况。设备费审计:审查设备费是否按合同规定计算,其采保费、运杂费是否按规定计取;设备领用手续是否齐全、完整,领用数量是否与竣工图相符,是否存在多领、错领现象;审查多经企业采购的工程物资加价情况,是否在合理的市场价范围内。待摊费用审计:审查待摊费用支出是否按概(预)算审查批准文件执行,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有无付款凭据及付款凭据是否符合有关财经纪律等规定。

(3)项目后评价:后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个基建项目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较多,可针对某一个城市的城网改造项目来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前后对比法”,将项目前期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的预测结论与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分析原因。当前,主要是做好过程后评价与效益后评价。过程后评价就是对立项决策、勘察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管理、生产(使用、运营)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较多,常用的如:设计周期变化率;实际建设成本变化率;实际达产年限变化率(表示实际达产年限与设计达产年限的偏离程度,可以评价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效益后评价就是对项目投资与概算执行情况、生产能力与实际效益、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

2.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的结构上,应以工程审计人员为基础,配以财务审计人员,组成人员配备合理的审计小组。

3.及时总结,积极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建议。围绕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深层次原因,针对各单位不同情况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如工程结算资料不齐全、提供不及时,有的是基层单位内部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引起,有的是内部效能考核不严导致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力引起,有的纯粹是部门之间扯皮引起等等,应针对各单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审计建议。

篇5

[摘 要]根据河北省近十年来的经济数据,本文对河北省三次产业从产值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业人数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河北省产业结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 产业结构 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在当前危机的背景下,合理的产业结构显得更为重要。河北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对于河北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优化的方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本文根据近十来年的经济数据对河北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产业发展现状

1.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

产值结构状况能够很好的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通常首先要看三次产业产值在该区域的构成比重。三次产业的构成比重能够直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表1 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

资料来源: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有显著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11年的 11.99%,下降了19.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缓慢增长,从1980年的48.29%增长到2011年的54.06%,增长了5.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曲折缓慢前进。从2000年开始第一产业平稳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是河北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而且近年来上升较快。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0年之后增长缓慢,数年还出现略微下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跟全国情况相比,河北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产业结构目前为“二三一”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河北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比较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结构合理化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河北省现行的投资结构是否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需要分析和论证。

表2 河北近12年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图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2注: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因此,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因为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在以下的文字分析中,在进行绝对数比较时,数据截止到2010年。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进入90年代后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83.35亿元,跟1990相比增长了85倍。其中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5倍多,第二产业增长了70倍多,第三增长了117倍多。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变化较大,尤其第三产业在经过较平稳的增长之后在2008年有了迅猛发展,在2010年超过第二产业投资额。

从投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下降,由1990年的8.84%下降到2011年的2.70 %,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一产业所占份额一直较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中间略有起伏,总体呈现微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起伏不定,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例如200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9.38%,而在2011年仅为50.05%。

再关注一下2008年的情况,在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我国政府为了推进经济复苏投资4万亿来拉动经济增长。河北省在此时机实施“三年大变样”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8年河北省第一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增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可见在实体经济受到影响时,河北省更倾向于加大一、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

3.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结构比较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到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所以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是分析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3 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整理计算

从表3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河北就业人员总数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从1980年的2182.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865.14万人,增长了77%。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1980年的1637.42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464.21万人,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75.01%下降到2010年的37.88%,这说明河北省这些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些产业政策使得第一产业过剩的人员在向其他产业转移。从1980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较大增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321.01万人增长到1250.85万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4.71%增加到2010年的32.36%,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224.37万人增长到1150.08万人,所占比重也是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0.28%增加到2010年的29.76%,这说明河北省比较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从2000年开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基本保持一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跟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再将表1、表2和表3结合起来分析, 2010年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12.57%,同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3.7%,而这一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高达37.88%,这表明,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很多劳动力还停留在第一产业。2010年河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52.5%,同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43.96%,而这一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32.3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还是比较低的,第二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有效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来从事工业生产。 2010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34.93%,同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52.33%,而这一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9.76%,这表明,河北省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饱和,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河北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产业,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弹性本来就较高,所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成为今后河北努力的方向。

4.河北省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它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方法,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表示产业结构越协调,产业效益越高。

表4 河北省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根据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4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是呈现缩小趋势的。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1980年的8倍减小到2010年的4.9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由1980年的4.9倍减小到2010年的3.55倍。这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进步,产业结构愈来愈协调,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是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不小。

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差。在80年代,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自1995年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的速度高于其劳动力比重降低的速度。自2000年开始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其间虽有升有降,但都远小于1,这说明我们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来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反映出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水平还较低。其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升降跟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当政府在“三农”问题上投入较大时,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会相应提高。当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稍有松懈时,农业增加值下降,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应下降。

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但自从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逐年下降的,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发展最快,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表2可以看出,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稳步增长,在最近几年多数年份的投资比重超过50%,这也说明目前河北省第二产业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行的。

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但低于第二产业,但总体上看还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表明第三产业在吸收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长期以来河北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服务业,而传统服务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劳动力饱和,所以相对劳动效率呈下降态势。

参考文献

[1]杨恒.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10,5;

篇6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实证方法发现后危机背景下我国资金流动具有顺向流动、规模增加、速度加快、流动障碍减小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特点产生的影响。

对一个国家区域资金流动特点及影响的研究意义重大,在后危机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对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的研究着重于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着重于后危机背景下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特点及其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及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1.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边际报酬递减、要素自由流动及技术既定等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劳动比率调整机制将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在现代区域经济收敛理论中被表述为区域收敛性(convergence)。

2.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由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β收敛指出了一个经济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具体为: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人均产出增长率趋向于比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δ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的现象。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β收敛是δ收敛的必要条件,绝对收敛只分别存在于富裕国家集团内部或贫穷国家集团内部,不存在于分属不同(俱乐部)的国家之间,对11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检验,仅发现了控制其他变量时的条件收敛现象。

3.资本流动是β收敛的重要因素,同样条件下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Rain和Yuen利用外债和GDP比率指标代表资本流动性,对资本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性是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趋于收敛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资本流动性条件加以限制,就一定会导致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趋于发散,Edwars(2001)的实证研究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时,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比限制资本流动的国家具有更高的增长率。

4.资本流向是区域发散的重要因素,资本自由流动本身并不会纠正区域发散趋势。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区域发散(divergence)理论认为:运输成本、聚集经济、规模经济递增收益、外部性、人力资本、技术扩散等是影响区域之间经济增长趋异或发散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往往具有集中的趋势,企业通过产业聚集获得递增收益,因此,资本流动并非总是从资本富裕区域流向稀缺区域,资本流动方向会受到产业聚集和外部性所形成的递增收益的影响。

(二)资本流动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几方面:

1.资本流动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从要素禀赋条件如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比重、固定资本形成比率、基础设施投资比率、要素利用程度及利用效率如就业率、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改革开放制度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程度,企业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寻求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以及扭转差距扩大趋势的对策(王绍光、胡鞍钢等,1999)。豆建民(2005)对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进行总体检验,并计量国内资本的总体流动方向,考察了这种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他认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1992-1993年较差,之后逐渐增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向总体上是流向增长较慢的省份,国内资本的这种流向以及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各省之间的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

2.资本存量配置变化情况。龚六堂和谢丹阳通过计量各省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水平,发现各省之间年资本存量的配置有效性逐年增加,之后处于稳定水平。

后危机背景下资本流动特点

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故本文把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金流动观测的重要指标,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一)危机前后各区域储蓄变化情况

图1是1992-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储蓄额占全国储蓄额的比重,从图1中曲线变化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年至2006年存款占同期全国储蓄总量的绝大部分,且比重一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60.6%上升到2006年的65.4%,14年增幅4.5%,年均增幅0.32%。2006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5.4%降为2008年的63.9%,两年降幅1.5%,年均降幅0.75%,是危机前年均变化幅度的2.34倍。

2.中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同期存款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到2005年基本稳定在19%-20%,2006年起这一比重开始下降,从2005年的19%降为2008年的15.2%,降幅相对较大。

3.西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存款余额的比重相对较小,并且这一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后变化不大。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东、中部储蓄影响比较大,这缘于东、中部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企业、个人的储蓄。

(二)危机前后各区域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

图2是1992-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从图2中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2006年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54.7%上升到2006年65.5%,2007年达到65.6%随后降为2008年的61.3%,降幅比较明显。

2.中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的25.7%降为2006年的18%,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4.4%,降幅较大。

3.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也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20.2%降为2006年的16.5%,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6.5%和17%,可见金融危机对西部贷款余额影响不大,这一方面源于西部地区相对而言非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有关。

(三)危机前后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

图3是1995-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从图3中可见:

1.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占全国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大的比重,1995-2006年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70%以上,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迅速下降,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68.6%和43.5%,降幅非常明显。

2.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2.5%上升为2005年的20.6%,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上升更加明显,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为21.9%,接近同期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

3.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较小,2005年前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12%左右,2006-2007年这一比分别为8.1%和10.7%,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为19.9%,增幅非常大,这与国家同期经济刺激政策有关。

结论

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跨区域流动加快,东部地区储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流动呈现明显的顺向流动特点。资本正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较快的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尤其是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这种顺向流动的趋势,将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金融危机后,国内资本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迅速增加。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和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发展西部的有关政策有关。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必将使中、西部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分别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零售商品额以及出口额之间的关系,利用我国1980年一2007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分别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社会零售商品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明显的调控效果,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一、理论与文献综述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实际产出水平等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对于货币是否中性一直以来是经济学中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各个经济学派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强调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其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二PY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这两个方程式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即国民收人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人或实际国民收人的比例系数)或V(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供给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完全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由于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就会考虑到过去的失误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改预期,以便在今后的行为决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预期失误的规律;而由于市场是出清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从而构建了货币中性的理论基础。

与古典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经济学家不同,凯恩斯却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新凯恩斯学派最重要的假设是市场非出清,在此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会假说、隐性工资合同和效率工资说来论述工资的粘性,并从生产力闲置、需求非对称论、厂商信誉论、状态依赖规则和时间依赖规则等方面说明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修改了凯恩斯的工资和价格刚性理论,构建了货币短期非中性的理论基础,新凯恩斯学派还根据局内人—局外人理论等证明了货币的长期非中性,从而构建了货币长期非中性的理论基础。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和理论分析总体上一致,对于货币供应量是否对实际经济的产出是否产生影响争议颇大。弗里德曼和许瓦茨(1963 )以及托宾(197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短期产出的波动会产生影响。Barro(1978)的实证分析则表明:预期的货币增长对产出具有中性。随后,Mishkin则对Barro观点予以修正,他指出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Ba二在建立季度模型滞后阶数上只选取了8阶滞后,而事实上长至17阶的滞后系数在统计上仍有意义,因此其结论的正确性值得怀疑,但以后又有人对Mishkin的结论予以重新估计,指出其结论并不具有稳健性,再一次得出了预期货币供给增长对产出具有中性的观点。1984年,Kor-mendi和Me加re通过对50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以及Bos-then和Mills(1995)通过对美国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产出不会产生长期的影响。1995年McCan-dies和Web在考察了110个国家30年期间的数据后,得出了货币增长与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之间不相关的结论。

我国学者在运用西方分析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两者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学者黄先开、邓述慧(2000)运用二步OSL方法,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产出有无影响做实证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的货币作用机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形具有较大的差别,不论是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还是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均非中性,说明货币供给在推动我国经济的运行中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时静静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别选取货币供应量Ml,M2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动态的M1,M2分别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的GDP不但受即期的货币供应量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前6-8年的货币供应量水平的影响。肖艳(2006)选用K阶VrUt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轨检验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方法,得出国家银行信贷规模、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二、模型和数据处理

(一)模型构建

单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模型选择和函数形势非常敏感,相对于单方程而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可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Gujarati, 199; Ended, 199)、尽管直接根据VAR模型作出正确的推断往往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然而当变量非平稳但具有协整关时,基于模型作出的因果检验也是可靠的。Vr1R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是方程的常数项系数,分别是白噪音误差项,k表示滞后阶数。

(二)变量选取以及样本数据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也是衡量货币政策行为传导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具体检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1980年到2007年的GDP年度发生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货币供应量。按照我国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货币应包括本币的相关项目。其中:MO=流通中现金,M1二货币+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鉴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足够发达,金融债券和大额可转让订单市场还没有完善和成熟,故我们选取货币供应量M2为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货币供应量M2(年末余额)样本区间为1980年到2007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80年到2007年年度发生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社会零售商品额。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80年到2007年年度发生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贸易出口总额。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80年到2007年年度发生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三)单位根检验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前提是变量序列是平稳过程的,但实际的经济序列却往往是非平稳的,若以平稳为假设前提进行估计,则所得到的估计结果就不具有现实意义了,这便是伪回归(Spurious IRegression问题),故应先对经济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广的迪基一福勒检验(r1DF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c表示常数项,c表示时间趋势,为差分算子,表示纯白噪音随机干扰项。为了使模型的设定更合理并减少或消除潜在的异方差问题,对GDP, b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和贸易出口总额5个时间序列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分别以1喇p, Infai , lutsc , Inexp和Lung表示,其一阶差分分别用dlngdp , dlnfai , dlntsc , dlnexp和dlmn2表示。原假设Ho:a=o,备选假设H,:a

由表1可知Ingdp, lnm2.lnfai , lntsc和Inexp 5个序列变量都是I(1)变量,所以Inm2可能与Ligdp, lnfai, Intsc和Inexp之间分别存在协整关系。

(四)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常用方法是恩格尔一格兰杰(Engel&-Granger,1987)两阶段法,但这种方法在处理有限样本时的估计具有偏差,因此本文将采用JJ检验法(Johansen, 1998; Juselius, 1990)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JJ检验法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利用一下回归方程:

来估计模型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得出一个有效无偏的估计。该检验方法是首先计算回归方程在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和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等假设前提下的迹统计量,然后逐一与假设条件下的Johansen临界值比较,当回归方程的迹统计量大于Johansen临界值(这里我们选取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时,拒绝其前提假设;反之,则接受其假设。利用Eviews5 .0对lnm2与lngdp,lnfai,lntsc和lnexp各变量之间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协整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Inm2与lnexp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lnm2与lngdp, lnfai和lntsc:之间在5%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协整方程分别如下:

由协整方程可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零售商品额有长期的正的影响,当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1%时,能够使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零售商品额分别上升大约0.760Ic ,0.79%和0.69%,这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充分说明了货币非中性。从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看出,随着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加不仅能刺激经济总量增长,而且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加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这有助于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的现状。

Grangei(1988)指出,若是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本文下一步探讨lnm2与lngdp, lnfai和lntsc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因果检验

本文是基于Vr1R模型进行Grange:因果检验,其原理是如果变量a有助于预测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其具体的操作是:在无约束条件下求出模型。

可利用F统计量对假设进行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因此对照估计模型得到的Vii:和SC信息准则(前面已经介绍)选择滞后2期对模型进行检验,利用Eviews5. 0得到的具体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由Grange因果检验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的Grange原因,说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三者的变动,而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零售商品不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Grange:原因,意味着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具有弱外生性,由中国人民银行控制,不受实体经济要素的影响。

(六)脉冲响应函数

Granger因果检验仅仅明确了存在着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到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的单向因果关系,广义货币供应量发生冲击后将怎样对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产生影响?在给出的VAR估计的基础上,本文将计算出Inm2对Ingdp, Infai和lntsc的脉冲响应函数。1抽n2对lngdp的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当广义货币M2的冲击发生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明显的正向反应,且这种正向反应逐步提高,在第S期达到最大值,此时M2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将上升0.072个百分点;随后,正向反应缓慢降低。由图可以看出,M2对GDP有长期的显著的促进作用。

Inm2对lifai的脉冲响应如图2所示,和图1类似,当广义货币M2的冲击发生后,FAI有明显的正向反应,且这种冲击力度逐渐加强,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此时M2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将上升0.1个百分点;随后,冲击力度逐渐降低,当到达第10期时,一个百分点的M2冲击将导致FAI上升0.06个百分点。

lrun2对1的脉冲响应如图3所示,对广义货币M2的冲击FAI有明显的正向反应,M?的冲击力度逐渐加强,在第4期达到最大值,即M2提高一个百分点,GUP将上升0.078个百分点;随后,冲击力度逐渐降低,当到达第10期时,一个百分点的M2冲击将导致FAI上升0.以个百分点。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加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货币供给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投资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协整方程的系数可知,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投资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影响是很大的,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加。同时在样本期间,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从而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是有效的。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因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41-04

甘肃省民族地区共包括21个县(市),分别为甘南、临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及肃南、肃北和阿克塞、张家川、天祝5个自治县,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保安族和裕固族是我省独有的3个民族,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截至2007年底,总人口为319.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2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省的5.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省的45.36%(全省的人均值为10 346元)。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协调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政治安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能够代表甘肃省民族地区21个县(市)经济实力的13项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各县(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1.主成分分析法

1.1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的概念最早在1901年由皮尔逊(Karl Pearson)首先引入。主成分分析是通过恰当的数学变换,使新变量――主成分成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并选取少数几个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主成分来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当原来p个变量的总变差能由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概括,且这些线性组合中包含的信息与原来p个变量几乎一样多时,可以用这些线性组合替代原来的p个变量,这样会使观测数据从高维降到低维,从而简化数据。主成分就是p个变量Y 1,Y 2,…,Y p的一些特殊线性组合,如果以X i(i=1,2,…,p)表示标准化的原变量,F i (i=1,2,…,p)表示主成分,C ij(i=1,2,…,p;j=1,2,…,p)表示组合系数,则主成分分析的模型为:

F 1=C 11X 1+C 12X 2+…+C 1pX p

F 2=C 21X 1+C 22X 2+…+C 2pX p

……

F p=C p1X 1+C p2X 2+…+C ppX p

因主成分分析中各主成分是按方差大小依次排序的,则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舍弃部分主成分,用前后方差较大的几个主成分来代表原变量,这样不但可消除评价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还可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

1.2 分析步骤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范围很广,但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者混用的现象。实际上,两者在分析步骤上是有区别的,主成分分析的步骤①如下:

1.2.1指标的正向化。

1.2.2指标数据标准化(SPSS软件自动执行)。

1.2.3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 用SPSS软件中表“Correlation Matrix(相关系数矩阵)”判定。

1.2.4确定主成分个数m:用SPSS软件中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解释)” 的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结合表“Component Matrix(初始因子载荷阵)”中变量不出现丢失和碎石图“scree plot”确定主成分个数m。

1.2.5主成分表达式:将SPSS软件中表“Component Matrix”中的第i列向量除以第i个特征根的开根后就得到第i个主成分函数的系数(在“transform――>compute”中进行计算),由此写出主成分F 1表达式。在SPSS16.0②中可自动执行得到Component score Coeficient Matrix(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利用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直接写出主成分F 1表达式。

1.2.6主成分F 1命名:用SPSS软件中表“Component Matrix”中的第i列中系数绝对值大的对应变量对F 1命名。

1.2.7主成分与综合主成分(评价)值:综合主成分(评价)公式:

F=∑mi=1(λ i/p)*F i

1.2.8检验:综合主成分(评价)值用实际结果、经验与原始数据做聚类分析进行检验。

1.2.9综合实证分析:根据SPSS运行结果分析、比较和判断经济发展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

2.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综合评价分析

2.1 指标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甘肃省民族地区21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根据甘肃省2008年统计年鉴和各县(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及甘肃省民族地区实际经济状况③,本文选取了21个县(市)的13项指标:

X 1-国内生产总值(万元);X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X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 4 -财政收入(万元);

X 5-农业总产值(万元); X 6-工业总产值(万元);

X 7-第三产业总值(万元); X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X 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X 10-人均农业总产值(元);

X 11-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X 12-城镇可支配收入(元);

X 1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元);

2.2 相关性分析

表1 相关系数矩阵

表1中可看出,X 1-国内生产总值、X 4-地方财政决算收入、X 5-农业总产值、X 6-工业总产值、X 7-第三产业总值、X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六个指标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关系;X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 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 10-人均农业总产值、X 11-人均工业总产值、X 12-城镇可支配收入、X 1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这六个指标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关系。2.3主成分个数m的确定

根据表2,每一个指标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8以上,且大多数都超过了0.9,说明这3个公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各指标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本次主成分提取的总体效果较理想;根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应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表3中包括了特征根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5.937,它解释了总变异的45.672%;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884,解释了总变异的27.879%,第三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199,解释了总变异的9.223%,前三个特征根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84.774%,故宜取前三个主成分。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在碎石图(图1)征根曲线的拐点及特征值根在3处拐点,也验证了本文取前3个主成分为宜。因此,本文的主成分个数m确定为3。

图1 碎石图

表2 变量的共同度

表3 主成分的统计信息

2.4 主成分的确定

根据主成分确定原则和以上分析,本文取前3个主成分是科学合理的。现根据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a)确定主成分1、2、3(见表4,表5)。

主成分1:其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有:X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 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 10-人均农业总产值、X 11-人均工业总产值、X 12-城镇可支配收入、X 13-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综合分析判断,主成分1是人民生活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称为生活状况因子。

主成分2:其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有:X 1-国内生产总值、X 4-财政收入、X 5-农业总产值、X 6-工业总产值、X 7-第三产业总值、X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指标,可以判断因子2主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可称为综合实力因子。

主成分3:其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只有:X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因此称为固定资产投资因子。

表4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5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④

2.5评价模型

上表5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主成分分析的最终结果,通过该系数矩阵可得各主成分值,也可将所有主成分表示为各变量的线性组合,由表5得主成分表达式:

F 1=-0.007*Z X1+0.159Z X2+0.057*Z X3+0.096*ZZ X4-0.101*Z X5+0.08*Z X6-0.041*Z X7-0.025*Z X8+0.161*Z X9+0.123*Z X10+0.154*Z X11+0.147*Z X12+0.158*Z X13

F 2=0.253*Z X1-0.012*Z X2+0.134*Z X3+0.189*Z X4+0.125*Z X5+0.161*Z X6+0.22*Z X7+0.219*Z X8-0.023*Z X9-0.031*Z X10+0.004*Z X12+0.013*Z X13

F 3=-0.064*Z X1-0.235*Z X2+0.507*Z X3+0.16*Z X4+0.149*Z X5+0.22*Z X6-0.322*Z X7-0.258*Z X8+0.065*Z X9+0.372*Z X10-0.222*Z X11-0.171*Z X12-0.17*Z X13

这里,F 1为第一主成分即生活状况因子;F 2为第二主成分即综合实力因子;F 3为第三主成分即固定资产投资因子。Z xi(i=1,2,3,……16)表示标准指标变量,利用SPSS中的Descriptive-compute计算得到。

以每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F=0.45672*F 1+0.29879*F 2+0.09223*F 3

即可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

F=0.066*Z X1+0.047*Z X2+0.112*Z X3+0.115*Z X4+0.004*Z X5+0.104*Z X6+0.017*Z X7+0.030*Z X8+0.072*Z X9+0.081*Z X10+0.044*Z X11+0.053*Z X12+0.060*Z X13

最后,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如表6。

表6 21个县(市)各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2.6 结果分析

从表6可看出,人民生活状况处在前三位的是苏北县、阿克塞县和肃南县,积石山县、东乡县和临夏县处在倒数三位,两个地级市临夏市和合作市分别为第九、第十位,人民生活状况差距比较大,城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年纯收入的极差分别达到4 199元和5 078元;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为临夏市、永靖县和肃南县,最弱的依次为阿克塞县、碌曲县和迭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极差达到16.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最好的为肃南县、肃北县和永靖县,最少的为积石山县、临潭县和东乡县。从综合竞争力来看,肃南县、肃北县、永靖县、天祝县、临夏市排在前5位。和政县、卓尼县、积石山县、临潭县和东乡县的综合竞争力最弱。

3.结论与建议

3.1 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缓慢

甘肃省民族地区2007年总人口为319.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6.43%,低于全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0%的水平,全省民族地区地方人均财政收入193元,远远低于323元的全国民族地区的人均水平,更低于482元的全省平均水平。因此,甘肃省民族地区应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增强经济发展水平。

3.2 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欠缺

综合主成分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是所有指标中最高的,达到11.5%,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在甘肃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为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3.3 各州县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三个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可以看出,生活状况竞争力最强的肃北县的人均GDP是临夏县的21.13倍,综合实力最强的临夏市是阿克塞县的5.87倍,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肃南县是东乡县的1.3倍。城乡差距也很大,平均达到3 639元,差距最大的张家川县达到4 759元。因此,各县市应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城乡收入水平,这是促进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当务之急。

注 释:

①林海明.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此文获中国统计学会“泰钢杯”全国优秀统计论文奖。

②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第486页.

③2008年《甘肃省统计年鉴》,21个县市政府工作报告及甘肃省统计局网站gstj.省略/.

④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初始因子载荷矩阵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在SPSS16.0中自动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2]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2.

[3]宋志刚,谢蕾蕾,何旭洪.SPSS16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6.

[4]何丽双,林木西.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06).

[5]左欣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2006年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8,(16).

篇9

关键词:温州 区县 零售规模 零售效率

零售业是个古老的行业,然而却一直散发着活力。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的好坏,还是国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摆在重要的位置,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零售业必然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温州区县,包括经济发达的鹿城、瓯海、龙湾3个区,以及乐清、瑞安2市,文成、泰顺、永嘉、洞头、平阳、苍南6个县等,论文以这些地区零售业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1.零售规模的研究

从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分析温州地区零售业,投入规模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资本规模,产出规模包括销售额、利润额。零售效率的研究:从人员效率、资本效率分析。

2.促进温州零售业发展的措施

从温州整体的角度提出通用的思路方法,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提出合适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利用统计数据对温州各区县的零售规模、效率展开整体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并适当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温州市区县零售规模研究

(一)零售业投入规模

对零售业投入规模的分析,主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来进行。零售业的人力投入以零售业从业人员指标来表示;物力投入以零售业固定资产来表示;财力以零售业资本规模来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1.零售业固定资产投入。国内学者对投入规模是采取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计量,由于获得数据比较难,该论文采用固定资产原值代替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原值是由固定资产逐年累积形成的,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所以用固定资产原值表示固定资产规模是可行的。

2.零售业从业人员。零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城市零售产业人力的投入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零售业的人力投入大量的方面考察选用了城市零售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规模以及行业的从业人数。

3.零售业资本规模。零售业的财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零售企业的资本规模来分析的,资本规模反映区域零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活动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和运行效率。根据相关研究惯例,资本规模采取“全部法人企业”口径的“所有者权益”来表示。

其中,瑞安市与乐清市基本持平,瑞安市在固定资产投入、从业人员数量上远落后于乐清市,可见瑞安市零售业资本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资本规模的扩大会带动零售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实现规模效应,企业间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本有效增值;金融机构也应完善信贷制度,帮助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二)零售业产出规模

1.销售额。销售额是反映零售业产出的最直观的一个衡量指标,销售额的高低,不仅体现零售业的规模大小,也是零售业效率高低的表现,这里主要指产出规模。

2.零售业利润。零售业利润是零售业收入与零售业成本的差额,三者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零售的产出规模,利润的高低可以有力的说明零售业的产出能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也代表了零售效率的高低。

三、温州市区县零售效率的研究

1.人员效率。人员效率是单位零售业人员投入所产生的零售产出,即销售额与从业人数的比值,高的人员效率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增强其盈利能力。

2.资本效率。零售资本效率是单位零售资本投入所带来的零售产出,零售资本效率与投资环境、零售业经营能力、资本运作息息相关。

四、促进温州零售业发展的措施

(一)从温州整体的角度

1.尽快转变观念,真正地做到“顾客第一”;2.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3.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4.特色经营,培育核心竞争力;5.重视品牌效应,积极开发自有品牌。

整个第三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务,成功的零售企业无一不是在市场细分后锁定服务和商品差异化的选择上造就出企业的个性化,才得以在群雄纷争的零售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为了真正做到低价经营,取得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温州零售业要直通货源,建立自有品牌,与供应商之间创造双赢的合作局面

(二)从温州各地区的角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鹿城区是投入、产出规模最大的地区;龙湾区的零售企业经营效率最高;洞头县的零售业最具特色;平阳县零售业投入、产出、效率最为均衡;最具投资价值的是泰顺县。

结语

从温州三区二市六县入手,以零售业规模、效率为研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相比以往的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具体,避免了大而不精的弊端。此次研究,适逢温州零售业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为温州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可以说这次论文的研究是具有时代性的,其成果一定会对当地零售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帕洛格著.李天元,李曼译.旅游市场营销实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崇义.上海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

[3]郭崇义,戴学珍.北京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经济地理,2002.6

[4]刘胤汉.西安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与布局探讨.经济地理,1995.2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折迁项目为例,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投资的现状,分析了政府投资项目非理性决策的原因,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据《现代快报》2008年3月17日报道,建成使用才7年的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将于4月爆破拆除。这幢22层98m的高楼1997年12月开工兴建,200。年9月底交付使用总造价3 776. 70万元。拆除后,这儿将建一幢250m的新高楼。此事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热议。不少市民认为,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炸掉建成使用仅7年的高楼,实在太奢侈浪费,并纷纷责备政府事前没做好长远规划。类似于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这些政府投资的失误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甚至比造成的损失更大,也让我们意识到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是否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现状分析

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大多是公共项目,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我们国家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政府投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危害也是触目惊心的。2005年的审计报告指出,当年1~11月,全国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涉及金额2 900多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也达I5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损失浪费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针对我国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情况做以下简单的分析。

1. 1我国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

最近几年我国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政府在改善固定基础设施方面作了很多的贡献,根据1978 ^-2004年间各个省份地方政府的投资情况和GDP的变化(如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政府投资和GDP的增长的趋势大体上相同。从地方政府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图(图2,3)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有着类似的增长趋势。政府投资的流向其中有一部分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我们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来判断投资的效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函数趋势中可以看出,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快速下滑。在1998^-2002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一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自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开始缓步上升,2005年猛增到0. 51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宏观投资管理已初见成效,同时也说明投资主体内部的投资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如果这种趋势能够持续下去,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将得到大大提高。但即使如此,目前该指标也仍然没有能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和以前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1. 2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的拆除重建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科学性的决策,决策者并没有从长远考虑,即使将原大楼更新扩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约资源,拆除重建这种决策显然是缺乏理性的。无独有偶,2007年1月6日,22层、67m高,设计寿命为100年,有杭州西子湖畔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在仅仅走过它生命历程13年的时候,被爆破拆除,类似于这样资源浪费的事情还有很多。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夕,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 000亿至5 000亿。这其中有很多项目是没有经过详细科学论证就实施,甚至是“拍脑袋”做出的决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官员借着为民办实事的幌子在大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1. 3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中存在腐败现象

政府官员腐败的结果是造成了很多豆腐渣工程。2007年8月13日下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正在建设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2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 974. 7万元。冯家山引水工程,原本是一件惠民工程,投资额达3. 09亿元,从试运行到目前已经发生了8次爆管,宝鸡市民又重新陷人用水困难的煎熬。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投资决策失误,又或者是政府的不作为都是政府投资项目非理性的表现,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才能更加有序的发展。

2政府投资项目非理性决策的原因分析

在肯定政府近几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仍旧存在一些政府官员,打着“为民办实事”,“惠民工程”的旗号,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还有一部分官员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建了很多豆腐渣工程,祸及百姓,甚至成了“祸民工程”。政府所做出的这些非理性决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1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政府投资决策,一方面是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程序尚不完善,专家咨询和公众的参与程度都不高,第二方面原因是有些政府官员由于知识面有限,专业化程度较低,这就导致个人的决策能力和水平的局限性。加之制度的不完善,决策程序不健全,民主决策往往就体现为个人的意志,这样所做出的决策必然就缺乏科学性,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 2项目前期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在任何项目实施前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如今的可行性研究似乎失去了本身的作用,它越来越像一块实施项目的敲门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爆破拆除前,政府真正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或许这栋楼就不用拆除重建了,或许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扩建,这样会节省很多资金。可行性研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如果在项目实施前能够论证项目不可行,那么政府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的资金,这也是投资项目能否做出理性决策的关键。

2. 3官员考核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很热衷于用能够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业绩,如GDP的增长率、失业率和城市污染指数等,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获得提升的机会,比较容易从短期行为中获利,所以拉动地区的投资成为大部分官员的意愿,于是官员就在任期内不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建项目、审批项目,很多“重复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由此产生,而我国目前有缺乏责任追究的机制,对于失败的项目,没有具体处罚的措施,这样让很多人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很多项目出现了工程决策“拍脑袋”,工程上马拍胸脯,工程烂尾拍屁股的现象。

2. 4项目管理主体多元化,责任约束不到位

政府作为项目的投资管理主体同时又不是项目的建设单位,而建设单位因为缺少约束机制,容易出现夸大投资、“钓鱼工程”等现象。很多大型项目上马了,由于负责领导的调动,可能造成项目出现问题却无法追究责任。政府项目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当出现问题时,缺乏责任追究的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没有明确政府投资决策失误的衡量标准和追究的法定依据,这也给中国式的“炫耀性腐败”提供了可能性,这种监督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看到了像无_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拆除重建这样的重复工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某贫困县却要花费巨资追求“天字号”工程,大量的浪费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政府理性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3政府投资项目理性决策的对策及建议

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于政府在投资建设项目时,决策的正确性对于国计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政府的职能也决定了所投资的领域一般都是大型的公共项目,这些项目的工程质量对于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这一类投资项目,政府如何能够做出科学性决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理性决策提出建议。

3. 1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工作

可行性研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决策依据,但考虑到很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出发点是“肯定”,所以会更加注重项目有利的因素,所以引人不可行性研究,选择一个独立的机构,从相对立的方面,重点考察项目不可行或者是失败的可能性,两种方法相结合,对于决策者来说可以比较客观的对项目是否实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拆除时,能够对项目进行不可行性研究的论证,也不会有这样严重的浪费问题了,节约的资金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3. 2建立健全项目后评价制度

项目的后评价制度是指在公共投资项目完成后对其投资目的、投资过程、投资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的全面又系统的综合分析。在我国,项目的前期评价相对比较成熟,中期评价有所实践,而后期评价则是刚刚起步。后评价机制是证实已完成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的信息反馈机制,在防范和纠正公共投资项目低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3可适当采用公司代建制模式,防止滋生腐败

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缺乏足够制约的地方政府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最主要的根源。我们可以借鉴搭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思想,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下,设立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政府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公司进行代建制的招标,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公司制代建模式。这种公司制代建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几种代建制模式的弊端,很好的发挥代建制的优势,使原有的代建制模式在签订合同的主体有了合法的平等地位,可以大大地提高投资效率与项目管理效率。笔者认为,通过第三方的监管,建立公司代建制的模式,可以大大减少腐败的产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

3. 4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监管的力度不够,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健全民间企业的相关法律,给民间资本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相关利益者主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监督,保证司法公正,严惩司法腐败,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