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19 18: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市民金融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贸出口、投资以及消费相继成为不同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必须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投资、就业、消费的全方位拉动,进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将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拉动投资
我国农村乡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伴随城镇功能完善的需要,在道路、供水、供电、住房、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将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建设,从而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二)优化结构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实现经济服务化。
(三)增加就业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为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就地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
(四)促进消费
城镇化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农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将促使新型城镇中的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五)缩小差距
一方面,城镇化将加强公共设施投入,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城镇化将提升入城新市民的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应该说,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
二、城镇化有巨大的资金需求
从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以及国际经验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出新的金融需求。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城镇公共事业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城镇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消费等四个方面。
(一)城镇公共事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事业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这些项目建设,有的纯靠政府投资,有的可以公私合营,有的可以民间投资。但是,这些项目建设共同的特点是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经济收益有限、偿还期长。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中大量依靠的就是银行资金支持。
(二)城镇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居问题。在土地集约使用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必然改变传统的农家小院模式,实现住宅商品化发展。我国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按每年830万户农民市民化(2480万人除以3人/户),每套城镇普通商品住房成本10万元计算,总投资将达8300亿元,需要外部融资将达6600亿元。若按45.8%的贷款比例计算,需银行信贷资金3800亿元;若按宽口径计算则为7600亿元。
(三)城镇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十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促成一大批小微企业创立、成长,产生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从目前全国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小微企业户数可以测算出,小微企业户均贷款额约90.5万元。假设每年市民化2480万农村人口,2/3为劳动人口(1653万人),其中50%留在小城镇就业则约为827万人,按小微企业户均吸纳就业21人计算,预计将新产生约40万户小微企业,其贷款资金需求将达3600亿元。
(四)新城镇居民有大量资金需求
十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计划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农民创业和扩大再生产将使得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市民化的发展将使农民消费升级,新市民对居住、交通、娱乐、教育方面的需求增长将带动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需求大量增加。2012年我国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04439亿元,按城镇人口71182万简单测算,人均消费性贷款约1.47万元。而新型城镇化每年市民化2480万人,将新增消费贷款需求3650亿元。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测算看,每年新型城镇化产生的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将达2.35万亿~4.69万亿元左右,约占2012年全国新增境内贷款的26.6%~53.2%。可见,新型城镇化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使农村银行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三、银行要为城镇化助推尽责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与配合.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的“造血体”,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补齐农村金融短板,已成为促进城乡产业互融和要素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
实际上,银行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小城镇金融消费者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信贷资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和消费;对银行自身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主动营销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新的形势,追求盈利与风险化解之间的关系平衡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银行机构必须积极行动,明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注重培育优良客户群,为小城镇建设的稳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转变“坐等客户上门”的观念,开展主动营销,多深入企业和乡镇,多走访客户,多倾听客户的声音,在需求中找市场,在服务中寻客户,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融资需求的满足率、覆盖率和满意率。要规范农村城镇化信贷业务运作程序。开展区域评价,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目标市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区域评价报告,为信贷支持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对选定的拓展区域和项目,及时进行金融需求分析,整合产品,制订全面、贴身服务方案,及时开展营销,对于区域整体符合支持条件的,根据该区域特点制订整体服务方案,实行区域整体营销。
(二)创新制度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明显有别于以往大城市、大中型企业和大项目的需求。新的金融产品则是农村银行机构有效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工具和手段。农村银行机构要努力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规范体系,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产品,推动崭新的金融品种打进农村市场,推动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一是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业务办理效率的提高和资源优化整合。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保险、基金、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对已在大城市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域金融机构推广。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网点、人才、信息等优势,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创新,逐步将业务渗透到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产权交易服务等领域。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扩大抵质押贷款范围,接受企业自身用的无形资产(品牌、商标、专利)、集体土地使用权、厂房、宅基地和集镇商铺、库存产品等作为贷款担保;推出中小企业信贷、小企业循环贷款、亲友抱团贷款、企业信用联盟、网贷通等贷款业务;农村小额信贷允许用农作物、农产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
三是创新融资产品。结合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办购建房贷款,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具有经济实力的村民担保的方式试办助学贷款。努力满足小城镇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要。
四是完善责任追究。农村银行机构要以满足“三农”、城镇化的有效信贷需求和防范风险为原则,以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为根本,完善信贷制度、定价策略和考核办法,优化信贷流程,增加信贷投放。要科学设立风险容忍度。对经过条线和内审部门检查认定,信贷人员确已依规操作,恪尽职守的,要依规免除其经济责任,实现尽职免责。
(三)监管激励
作为银行监管者,必须要善于完善制度和规则,引导农村银行机构积极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强监管引导。要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提高农村银行机构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要求,如对农村银行机构的存贷比设立下限要求,要求不低于60%;允许农村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的2~3个百分点。参照扶持小微企业做法,降低农村银行机构“涉农”、“涉城镇化”贷款的风险权重至75%。支持农村银行机构发行“城镇化金融债”,补充资金来源支持城镇化建设。要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信贷导向评估监测制度,提升农村银行机构金融服务能力和动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信贷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和信贷投入奖励机制,将特殊补贴政策与普惠制农村税收政策相结合,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沟通平台。由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定期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席会、项目供求信息推介会,及时向金融部门通报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引进、经济运行等情况,及时向金融消费者宣传推介银行的信贷政策、投放重点和金融服务产品等,增进企业与银行部门的相互了解,实现政府决策与金融政策相一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让利于民
2012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作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我国银行业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在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实现银行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一方面,突出“免”字,普惠客户。农村银行机构要坚持服务收费“四项原则”,做到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要按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免除客户开户、销户手续费,柜台、ATM机具查询服务费及工本费等服务项目费用,降低金融消费者成本负担。
篇2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区域经济;转型问题;思考分析;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9-0080-03
资源型区域主要是指依赖于某一种或者多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所发展起来的经济区域。在这些区域或者城市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支柱产业,并且对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一些城市本身也是因为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伴随着资源出现枯竭,这些城市没有了后续发展的产业,城市经济随之也出现了没落的情况。我国资源型城市非常多,这些城市的转型问题不仅关系着该城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和该城市周边的一些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才会有新的思路。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矿物能源,这为提供社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速城市化进程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矿产资源有着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点,加上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区域环境的质量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区域内居民的身体健康,加上资源枯竭所导致的经济下滑,还会给社会就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造成一定的困难,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下结合实践就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问题开展分析和探讨。
一、资源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多数资源型区域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的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涸泽而渔的方式来追求高产量的矿产开发作为基础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加上资源型的区域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资源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城市发展、经济稳定以及就业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区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二)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资源型的城市多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多数产业集中在矿产的开采和粗加工方面,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都有着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特点。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趋同化,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竞争力下降等一些问题。以黑龙江大庆市为例,该市第二产业的共效率一度达到了90%左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一旦资源枯竭,多数的从业者将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进而影响到市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资源型区域缺少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撑
技术和资金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区域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资金积累,在过去国家所制定的价格体系严重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状况下,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利润大量流失,导致资源型区域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财力和技术严重不足。因为资源型区域长期处在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是人才比较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和外界的技术往来相对较少,进而造成了资源型区域技术落后的现实,这给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资源型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来完成,在资源型的区域主要是依靠对于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利用,导致生态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另外采矿过程中所形成的山体崩塌、地面塌陷和土壤的沙化等地质灾害,都可能造成大量的建筑物破坏。资源型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给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目前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市场主导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模式分析
目前市场主导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模式比较流行,其代表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城市。众所周知美国是资源型大国,国土面积大且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自由经济的国家,绝大多数的资源型企业都是私营企业,政府一般很少干预资源型企业的正常发展。在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美国主要体现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引导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同时美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节,比如在应对休斯敦的转型过程中,为了能够解决该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美国将休斯敦建设成为美国的航天城,然后在市场的自觉引导下,有来自各地的1300多家企业落户休斯敦,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
(二)政府主导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模式分析
政府主导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模式也比较普遍,主要是以日本为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国土面积十分狭小,相应的也缺少必要的矿产资源,加上日本人的人口多,人均资源的拥有量不足,因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资源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以政府的名义先后制定了多次煤炭转型的政策。在煤炭产业转型初期,资金主要是用于对煤炭行业以及产煤地区的补贴,这种办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后期所制定的煤炭产业转型则主要是侧重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相关的带头产业。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型模式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三)自由放任式经济转型的模式分析
自由放任型的经济转型模式主要是以苏联为代表。苏联的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品种比较齐全。在苏联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资源型城市被强制性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之初并没有做出长远的规划,这导致这些城市最终陷入了资源枯竭的城市衰败之中。自由放任式经济转型的模式并没有获得比较好的发展,多数资源型区域或城市在转型中并不是很成功。
三、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在实践中,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考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这些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一些区域在转型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型区域发展的质量。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会在人才、资金和技术方面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地区进行扩散。伴随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经济区域,他们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内聚力,而目前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就处在这些区域之中。资源型的区域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位置,强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改善城市发展额软硬环境,这是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我国资源型区域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往往发展较为滞后,第二产业的发展往往较为超前。在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要注意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大力发展一些非资源型的经济,特别是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进行经济发展。辽宁省阜新市是以煤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进行经济调整的过程中,阜新市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目前该园区基础设备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到2010年的年总产值已经达到7.5亿元,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出很好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转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资源型区域经济主要是依靠对于资源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很多地区在“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指导之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来讲比较薄弱。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交通设施不够齐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区域大多处在较为偏远的矿产资源集中区,这不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例如,伯明翰是英国有名的矿床资源城市,该地区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来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该城市耗巨资所修建的布林商业街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引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供了大约8000个就业机会。这极大地促进了以矿产著称的伯明翰地区的产业转型,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三)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资金保障
在实践中,资金是保障资源型企业实现快速转型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项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基金。基金的来源一部分应该是本地区矿产企业所征收的资源税,另一部分则应该是国家和省财政的投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金主要应该用于对老矿区企业的转型的支持,同时也用在对于一些新兴产业的扶植方面,也可以用于对于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该基金还应该勇于对资产开采所形成的地表塌陷以及环境污染实施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必要的基金来实施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在国外比较多见,如法国的地区开放奖金、美国的社会赔偿基金等等。
(四)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资源型城市的人才大多集中在相同的行业,人才的结构相对不够合理,特别是缺乏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这是目前制约资源型区域实现经济转型的因素。资源型城市的复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努力。首先是要抓好教育工作,提升对于本地区教育的投入,培养多类型的人才。另外在抓好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花大气力培养专业人才,比如辽宁省阜新市200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工业大学定向培养了628人,这些人才成为了阜新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其次就是要开展培训工作。资源型地区的下岗职工一般比较多,他们往往技能较为单一,而且数量比较多,对这些人实施必要的技能培训有利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加大对于环境的治理力度
资源的开采很容易形成空气和河流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本地居民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实现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集中更多的人才,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开展环境的治理,提升本地空气的质量。美国匹兹堡是环境治理的典范,在实践中值得借鉴。匹兹堡曾经因为工业的发展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很差,河水也被大量污染,这一度影响了该城市的健康发展,匹兹堡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治理,使得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的治理之中,环境的治理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为后期该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