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践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19 18:1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实践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15-02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十二五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个时期,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力度的加大,从企业的层面上讲,企业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文章呢?我们常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肌体才能健壮起来,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足。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第二是发展问题。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简单地说,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发展。党的十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需要管理,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与激励等活动,其目的是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人将管理、科学技术和人才看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支柱,也有人把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比喻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计划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从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角度讲,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其整个社会的生产呈现无计划的盲目性,但就某个具体企业而言,其经济活动则是具有高度计划性的。时间上,大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小到年度、月度、甚至周、日计划;层次上,大到集团公司,小到车间班组,甚至每道工序,都有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也是计划有序,而非盲目。
第二,从计划管理的职能特性讲,它把企业的各种活动与未来的目标加以统一,并对企业的活动过程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因为,计划具有普遍性,大到国家的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安排,小到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都要有个计划。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履行这一职责,这是计划的第一特性。计划具有经济性,是它的第二特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计划目标的实现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在投入过程中尽量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在产出过程中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大量事实表明,一个科学的计划,常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个错误的计划,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计划具有目标性,是它的第三特性,各项计划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计划,是无意义的。
第三,从计划工作的作用讲,它处于决策和组织、控制过程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决策具体化。决策是编制计划和实施计划的依据,计划首先是实现决策目标;反过来,如果没有计划,实现目标的活动就会成为杂乱无章的盲目活动。计划是组织实施的纲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密切。要使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的活动,都能围绕统一的整体目标而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而周密的计划。另外,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没有计划的活动,是难于控制的,控制本身也就失去了标准;而“控制”本身又意味着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或者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是一个计划、实施、控制、修正的渐进和提高过程。
第四,从计划管理的内容讲,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性质是单一的,不是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它们全是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生产什麽,生产多少,都由政府确定,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的生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只是单一的生产调度,考核的内容也只有几个简单的产量指标和物耗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也从过去的只注重生产安排,考核几个产量、物耗指标,变为不但注重产量、物耗,而且更注重价值的增长与实现,把企业的成本、费用、收入、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有效劳动成果的反映。
第五,从企业现实的机构设置上看,企业始终把计划部门作为管理的龙头部门,计划部门是处于生产和管理的结合部位,它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不仅注意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更关心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实现。它的职责设计,主要包括计划、统计、经济责任制考核三大部分,其工作触角直接伸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从企业经济活动的酝酿策划、具体实施到最终产出结果,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可以说,计划、统计、考核三大块工作,基本上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有机整体。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已成定局,各发电厂申报上网电价,电网按电价排序调用机组,形成电力一级市场的运作模式,这一步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麽,这种随时掌握全厂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生产运营成本水平的部门,只能是综合管理部门。
篇2
【关键词】 统计 信息化 决策支持。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来构建企业集团的规模化,在拥有众多子公司的大集团,企业的信息统计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1.信息化统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统计能力和效率是衡量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个企业,尤其是集团型公司应该十分重视集团的信息统计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的实施,必须根据实际的企业情况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实现众多子公司自下而上的信息逐级报送、统计、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统计工作体系。
1.1 利于集团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决策支持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建立,为企业的统计工作插上了翅膀,可以使我们单纯的对内、对外上报的报表,扩展到对内提供信息服务、基础数据管理、稽核检查、统计数据分析和自动办公等工作内容,真正起到了为集团的决策机构提供对企业内部业务的发展规划和决策的数据支持,做好了参谋助手的作用。
1.2 便于提升集团对公司内部经营监管与服务水平
利用平台,便于集团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早发现企业发展和运营中的潜在问题,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利润等情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和转变的速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的效率,为企业经营监管和决策服务提供高效工具及深层信息;为集团公司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出台,提供信息支持。
1.3 促进集团信息统计与管理的提升
有助于集团企业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各个子公司的相关信息,既满足了集团内部信息统计工作的需求,又有效地提高了对外统计报表报送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企业的相关成本。
2.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开发过程
信息化统计平台是以整合统计各专业的数据信息为基础,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审核、查询、共享和开发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统计管理系统。
2.1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功能
上级集团公司:可以根据统计要求下载上级的指标体系,并根据监管需求,自己扩充指标体系到工作平台;根据业务需求定义报表体系、指标体系间的运算和审核规则;预定义报送单位,报送、审核与汇总的角色、流程,并授权可行操作;根据下级单位的代码表,设置初始信息。
各子公司企业:可以登录系统,完成报表填报和打印报表备案;可以对本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完善;可以与上级单位进行网上互动,或者下载上级单位的汇总和分析报告。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管理界面,查看数据上报情况,对未上报单位进行催报;审核所有单位的报表,与不能通过审核的单位进行沟通;可以对上报的报表进行审核,增加自己关注的指标,再次下发下去;
研究分析部门:可以导出审核过的报表数据,也可以导入第三方的数据,利用平台内的数据模型与系统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2 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特点
信息化统计平台采用B/S结构,体现了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支持大型企业多级、多组织、多地点的复杂应用,实现统计信息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同时该平台设置了后台管理系统,可以供统计人员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充分发挥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
依托于信息化统计平台的统计报表处理系统,将统计数据整理后导入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实现了月度生产经营计划的动态更新。另外,还可以实现收集、编辑和集团各子公司的单位简介、分子公司组成结构图、统计法规政策、指标解释、统计常识、市场经济情报以及集团公司统计工作的安排、通知、统计分析、学习资料等内容。使得信息化统计平台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的处理和的平台,而是包含了自动化办公等内容较为丰富的统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查询,可以随时随地的掌握企业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和辅助决策。
3.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的使用效果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和突破,所以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与能源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电力企业作为能源领域里的重要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也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也都是离不开电力企业的帮助和支持,由此可见,加大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需要纪检监察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电力企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电力企业 纪检监察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说的,电力企业作为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型企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力企业,电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对电力企业的纪检和监察工作,让纪检监察部门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监督作用,为电力企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
一、电力企业纪检监察的现状
(一)工作模式落后,未做到与时俱进
虽然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已经越来越好,但在目前的电力企业纪检监察中仍然存在着工作模式落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制度的禁锢,很难达到现代企业中应有的工作新模式,一些电力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仅限于形式化,以前的旧模式并没有被彻底打破。
(二)不够完善的工作制度
虽然国家为电力企业制定出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在规范性上也有所欠缺,这些都会对最终的监察效果和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不够重视纪检监察工作
很多电力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纪检监察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供电量和营业额的增长上,对纪检监察工作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该项工作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必要性
(一)外部环境的要求
在目前新的形式下,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的发展,这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可能,电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也是这一外部环境需要电力企业必须完善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提高电力企业固有的经营生产方式。
(二)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电力和电量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的,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快速提高经营管理和营运水平,从而能够保证适应人们越来越多样性的需求。
三、加强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措施
面对目前电力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对电力企业的检查监督,完善电力企业相关的监察制度,使电力企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提高电力企业领导的认识,争取更多的工作支持
在一个企业中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该制度是否能够很好的被执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强化纪检监察工作中一定要提高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从而争取更多的支持。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需要领导在具体工作中起到更多的帮助和理解、支持,才能确保纪检监察工作顺利的进行。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认识提高了,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整个工作进行了统一协调和部署,这项工作才会得以开展和落实。
(二)Φ缌ζ笠等嗽苯行思想教育,提高履职水平
由于一些电力企业的员工对监察监督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深刻,所以对企业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对这一工作的认知水平,可以做到有效的遏制和减少不法行为的发生。
综上可以看出领导和员工的认识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下表为两个企业在领导和员工接受思想教育前后相关指标的数据。见表1.
表1 员工接受思想教育前后配合度和满意度数据
接受教育时间 配合度 满意度
教育前 95% 88%
教育后 82% 67%
(三)对监督机制进行合理的创新
1.廉政的党风建设。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中廉政的党风要结合实际的工作融入到电力企业各项的管理中。要想实现这一要求,首先要切身的参与到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现场等做到熟练的了解和掌握,配合好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工作、加强综合管理和开展教育工作。其次,要把责任制作为核心工作去落实,加强对党风廉政的建设。坚定党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组织和协调纪检监察工作,让群众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好的落实下去,实现责任明确化,做到层层落实。最后,要对党风廉政责任制进行考核。只有对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执行,才可以使企业反腐倡廉的工作得以加强,同时,这也是确保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的有效措施。因此,要严格按照企业和上级关于党风廉政责任制进行考核,以及责任追究等,只有做到严格的考核,才能保证廉政党风建设工作更好的实施和推行。
2.纠风与行风共同建设。在监察工作中要充分地发挥出其职能作用,加强和落实行风建设,给客户提供更为真诚、优质、便捷和规范的服务,让客户对我们的工作认可和满意。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对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和深化,建设规范化的服务标准,以及供电营业标准的推动,绝对杜绝出现损害客户利益的风气。其次,还应该对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进行提升,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承诺。
3.效能的监察。主要是对企业的工作开展一系列的效能监察。效能监察作为纪检监察工作是否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所以应对其建立更为规范和科学的机制。从而确保组织协调能力和监督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认真严谨的履行自身职责,做到奖惩分明。
(四)对监督工作进行强化
要做到在采用多种监督形式对纪检监察工作进行监督,尤其是要对重要职能部门领导的监督。将监督的内容做到细化,按照具体的工作内容分解和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其次,还需要把监督拓展到工作外,加大群众对部门领导监督的职责和力度。
(五)工作形式的创新
摒弃以往过于陈旧的工作形式和制度,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制止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干部的选拔、评价、考察和激励做到全面科学的落实,提倡民主推荐、公开竞选、民主测评等制度。
(六)对自身建设进行加强
在新的形势下,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测评的标准也是越来越多元化。所以,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自身建设进行加强和提升。在配合好上级领导的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知识,充分地发挥自己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
四、结语
纪检监察作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行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对纪检监察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还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促进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激励
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模式,其作用主要在于能够高度激发人的潜能,发挥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和物质资源所起不到的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主导、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本质特征。企业管理实施的整个过程,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且通过文化力的渗透和推动作用,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文化对人的重要作用,在企业中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影响尤其明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层面分析
在企业文化的实践方面,我国企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至今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类型,比如思想型文化、福利型文化、技术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等,在研究中我们把企业文化所囊括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
(一)物质层
即表层的显性文化,它是企业的物化形象的外在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以及物质基础设施(厂房、机器、设备、环境等),它是企业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内容。人们一般通过物质文化来了解企业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基础性文化,是人们从直观上把握不同企业文化的依据。
(二)行为层
即中层的联接性文化,它是指社会文化的精华及民族文化的成果渗透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反映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管理特色等一系列内部外部的活动,包括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公关活动等。这是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最为灵活、最具活力的内容。
(三)精神层
即深层的隐性文化,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一般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行为准则、规范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行为模式。精神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中,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设计的倾向性与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层面的实施效果,是建设的重中之重。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为物质层和行为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行为层是精神层的动态体现,物质层是精神层的静态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企业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内容分析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彼得・德鲁克首先发明“知识型员工“这个术语的时候,他实际上所指的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经理或者执行经理,今天这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扩展到具有知识资本产权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的人。根据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型员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使得自我人格和超我人格高于一般员工,在自我需求和超我需求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内容包括:
(一)公平、公正的物质需要
知识型员工所从事主要是依靠大脑进行的思维性的工作,其他人无法完全了解,更难以掌控,另外,其工作成果的价值和贡献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定论,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比较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包括外部公正、内部公正与公平的需要。让知识型员工能够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物质报酬,使得自己能够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
(二)尊重与参与的工作自主需要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独立价值观和自主意识,能够在既定的战略方向框架下,以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民主自主的工作环境,他们要有一定的权限,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他们看重企业文化,追求企业强大,因此企业文化的先进、合理、优秀与否,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满意度。
(三)成就与自我发展的精神需要
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具有挑战性和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他们到企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专长并成就自己对于事业发展的追求,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与日益发展的知识和技术保持同步,能够始终保持自身的能力和价值,除了工作实践以外,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知识,要求组织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对知识型员工造成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本单位的实际、员工的内在需要相结合,使得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的内容都围绕知识型员工的实际需要展开。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也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知识型员工在需求因素方面排名前四位的依次为个体成长占34%、工作自主占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虽然不可少,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要以发展、成就和成长为主。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对于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水平,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通过对员工成就欲望的满足提高保留度
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是为了工资报酬,更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关注个人事业的前途和发展,并从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中得到满足。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员工所获得的经济报酬是衡量员工价值大小和成就高低的尺度,它标志着一个人在企业或社会上的地位,但再多的物质报酬也不一定能买到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对事业有所成就的渴求。因此报酬体系的设置,不仅要在物质层面满足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欲望,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望,如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估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等,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因此,企业在精神文化层面,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设置应注重体现公平、公正,在制度层面的构建应具体落实公平与公正,许继集团就曾经成功地实现了“用一流的工资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效益,用一流的效益支撑一流的工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这不得不说是文化理念设置与实施的成功范例。
(二)通过对员工受尊重欲望的满足提高满意度
满意度来自于需求的满足度,知识型员工基于企业鲜明的专业分工,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勇于自我尝试和自我挑战,所以其受尊重的欲望比普通员工更强烈。要满足员工的受尊重需求,企业就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群体环境,它主要包括适当的良性竞争、良好的内部沟通、新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协调的人际关系、高水平的知识交流等。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尤其要学会对知识型员工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一个既有相互支持、体谅、尊重的同事,又有能理解、同情、关心鼓励自己的领导者,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环境本身就是对知识型员工无形的激励,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企业文化构建时要把积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从国家和、企业和、家庭和到个人心态和,倡导“和为贵”,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来达成。
(三)通过对员工自我发展欲望的满足提高忠诚度
由于职业和自身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这种自愿“充电”的动力是自我发展欲望激励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知识型员工自我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对现有职务或工作的胜任,更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所以,企业必须为知识型员工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体系,包括员工职务或职称的晋升机制、员工培训体系、企业用人制度等。企业管理者要引导知识型员工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联系起来,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并使员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好处,给员工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空间,这样,员工才能大大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也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学习型组织”观念的兴起可以说引发了企业界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的再认识,国外不少历史悠久,发展成功的企业大都践行“做企业就是育人”的文化理念,在物质投入、机会创造、绩效考评等方面充分体现培训增值的观念,值得企业借鉴。
(四)通过对员工创造欲望的满足提高贡献度
知识型员工专业水平较高,喜欢富有新意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决定因素,能够创造出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因此,企业给予的外界激励应该主要是给其以较大的自主、自治权。企业仅对知识资本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控制,工作过程则由员工自己安排,减少外界的约束。这种自主性的授权是对知识型员工的充分信任和鼓舞,有利于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欲望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鼓励创新,甚至鼓励犯错误现在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文化核心,海尔企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从领导倡导的价值观念到制度对创新的保障再到物质环境的优先保障,这些是一系列对知识型员工做出贡献系统有效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施雯.知识型员工及其激励制度研究[J].经济师,2003(8).
2、江林茜.论西部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05(6).
3、耿庆霞.影响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6(7).
4、杨旭华.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
篇5
Abstract:The Oil play during the proper attention to both economic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s, the coordination socialization services structure becomes the enterprise to raise one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primary coverages.
关键词: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服务 石油企业 社会责任
Key words:Marketability operation socialization service Oil play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作者简介:贾小波 1975.10、男、陕西绥德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工作;唐可1973.10、男、陕西勉县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助理会计师、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工作;虎勇1975.11、男、宁夏灵武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地面建设工程师、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工作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54-01
一、 石油企业市场化运作内涵与面临的形势
石油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内涵在于,在石油资源领域内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石油资源的一种形式,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石油资源的优势,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大的方面讲,要政企分开,后进行拆分,并给予国民待遇,即国家给这个企业什么待遇就要给相同的企业什么待遇,不能搞特殊化。当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存在阻力,这阻力来自于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包括企业员工、大众消费者、乃至社会整体的平稳发展。所以,如何协同社会化服务的构建以兼顾弱势群体利益成为当代石油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本月8日,发改委刚刚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它以市场化手段替代了过去的行政手段,是石油市场价格定价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对国内的石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限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不强等因素,国内石油企业将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在继续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与时俱进地完善我国油品市场化运作管理体制,创造一个灵活且有效、按照市场化方式来运作的制度框架,已成当务之急。
二、 石油企业市场化服务的内容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后勤保障、稳定员工思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涵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利用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组织有关科技、信息、供销等机构,对一体化内各个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管理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种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从目前流行的提法来看,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进一步接轨以及石油资源对国外依赖存度的逐年提高,基于石油企业的独特的社会责任所在,其社会化服务构建的内涵将变的更为丰富。
石油企业是国有公司,其承担着某些特定的社会责任,如保证国内原油供应,维持国内油价稳定等,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调高油价的时候,作为国有企业,应当兼顾市场利润与特定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利益。石油企业在市场化改制的过程中,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多样,对内常见的有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公私合作(合资)经营等形式,以建立企业内部服务保障体系维护企业员工利益;对外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架构企业社会安全度建设,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化解外部经济风险,兼顾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总体说来,两者的根本的出发点都是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
三、协同构建石油企业新工作机制
1、以市场化运作推进为契机,加快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石油企业要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既要市场化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又要讲究经济效益,努力生产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同时石油企业除经济责任外,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以市场化运作为契机,加快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2、建立完善的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
随着石油管理办法的出台,价格机制与国际完全接轨,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成熟,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在国际油价上涨或下跌等波动的情况下、给企业可能带来的运营风险和金融风险,并针对这类影响制订相应的应急计划,国际油价的波动仍将长期存在,那么,企业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利润下降以及再投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
3、整合企业各部门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化服务整体水平
鉴于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的多样性,石油企业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应理清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职能界限,按照谁最接近市场需求,谁负责服务的原则,尽量把各部门分散的服务职能集中到一个服务机构,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建立各部门和独立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以迅速解决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提高行政效率,为石油企业的发提供支撑。
4、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实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
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完善,必然导致行政手段的淡化,在兼顾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因此企业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通过自身的建设以及吸纳社会上有影响的服务机构,逐渐形成一个涵盖各类社会化与企业产业项目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的氛围,充实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
5、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融入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的功能在于具有使经济关系竞争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和经营管理法制化等作用,完善的要素市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对优化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行政手段淡化的背景下,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市场规律,以国内油品市场和国际接轨为契机,积极融入要素市场,以规避因价格受国际油价的波动而被动调价所带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殷亚红 王金平 涂春霞 从社会化审视企业文化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6.16
[2]发改委就《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05-11
篇6
关键词:汽修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构建实践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职汽修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了汽修行业和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流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使用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构建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和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中职教学的新特性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坏境,以彰显中职课程学改革的“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理念。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自2011学年开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一年多来,改革效果良好,深受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欢迎,以下就我校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一介绍。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汽车检测、维修和管理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嘉兴及周边地区汽车后市场为宗旨,制定了以汽车维护、汽车机电维修、汽车钣金、汽车喷涂为专业核心能力,能胜任“汽车后服务市场”不同就业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理实一体、职业情景”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能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归纳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首先,我校面向“汽车后服务市场”,依托汽车维修协会和汽修企业,根据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客户接待、保养、检测诊断、维修、质量检验、保险、质量索赔、售后管理、仓储管理等),并结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形成7大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工作安全及5S、汽车各系统拆装检查调整、汽车维护、汽车电气检测诊断、汽车钣金技术、汽车喷涂技术等)。
2.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根据已确定的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符合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为学生今后在现实工作中快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做准备,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使每项工作都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组合成特定的工作要素以实现工作目标。我校围绕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护、汽车钣金、汽车喷涂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确定5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并与汽修企业联合开发了这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保养、汽车钣金技术、汽车喷涂技术、汽车电气设备等),在教材的编写上,鉴于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式课程与传统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普通课程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做到,一是注意操作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问题,为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一特点,在教材的编排上以传授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辅;二是紧密结合我市汽修行业现状及我校场地、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最大化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3.学习情境的设计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每门课程设置若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多个学习任务,以学生完成企业生产中的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护、汽车钣金、汽车喷涂等主要任务为载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实际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比如《汽车维护》课程,我们设置了十个学习情境(举升机的规范操作;车辆前期准备和安全检查规范;汽车灯光的规范检查;风挡玻璃喷洗器及刮水器的检查调整;转向盘、驻车制动杆和制动踏板的检查;轮胎的规范检查;制动器的规范检查、底盘螺栓的规范检查;机油、机油滤清器的更换;蓄电池的规范检查等);每个学习情境我们又分别设置了若干学习任务,如“制动器的规范检查”这个学习情境,设置5个学习任务(安全及5S要求;制动器的结构与要求;制动器的类型及功能;制动器检查与更换的操作方法;制动液更换的操作方法),这5个学习任务涵盖了“制动器的规范检查”这个学习情境的全部理论与实训内容。
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计我们做到了:一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保证6步法(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 )的实施;二是做到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是尽可能的系统化――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四是涵盖企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范例性;五是知识保障落到实处。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践
“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理实一体、职业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它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认同度。
1.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方法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它要求维修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目前大部分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汽车系统原理理解、汽车部件拆装检修、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
我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并结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实际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置教学项目(学习任务),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或企业指导师傅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2.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实际的工作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来开展的,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具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因此,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其真实再现工作场景的特点成为帮助发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优势的有效模式。
具体而言,我校汽修专业以4-6人为一个工作小组,跟一对师傅(企业指导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学习一个学习情境(项目),专业技能由企业指导师傅完成示范指导工作,理论学习与指导由专业教师完成,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学习情境(项目)的学习后更换一对师傅学习下一个学习情境(项目)。4-6人的小组在团队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和参与性等方面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同事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做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当然,这里的“质”并不是指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应该是指包括学生性别、个性、背景、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差别。
3.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我校汽修专业的评价体系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工作小组互评、企业指导师傅评价、专业教师教师评价的四维立体评价模式,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四是改变每学期一评为每个项目(学习情境)学习结束后的阶段性评价。
三、结束语
中职毕业生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问题主要是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应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地区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确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从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 “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理实一体、职业情境”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13-02
0引言
石油企业作为高危行业,由于高架作业、重型机械、高压钻采、有毒气体等因素,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文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将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阶段划分,以期更好地完成安全文化建设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从而使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和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可以将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从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阶段、培育强化阶段、实施与巩固阶段和跟踪评审与反馈阶段。通过对整个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并根据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分解,制定具体合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具体规划,有序的推进,必将有助于保证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1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项目的阶段划分
1.1 安全文化建设规划阶段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准备阶段,也就是为建设石油企业安全文化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具体的建设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先要明确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最终效果,然后明确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观念文化体系。由此可见,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阶段要做好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完成这个方案的制定需要做好规划准备、调研沟通、树立媒介三个具体步骤。规划准备过程中,要明确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建立负责机构,指定负责人员,并做好安全文化建设的作业日程安排,从而形成有计划的实施过程,按照有计划、有步骤、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建设程序,推进、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符合石油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促进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建设规划上,抓住现状,着眼未来,根据石油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短期规划(大约1年)、中期规划(2-3年)和长期规划(3-5年),并在每一阶段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阶段目标和工作侧重点。调研沟通的过程中,石油企业领导成员、专家组成员要进行沟通,按照石油安全文化体系和运行模式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方面来确立。安全行为文化的建设内容是加强对石油企业员工的行为控制,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其在安全、良好的作业境中及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作业,不存在违章的条件。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员工工作标准化、放心化、正规化。树立媒介就是要制定《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手册》;加强其他安全文化媒介,比如: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手册、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纲要、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员工手册、石油简介、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内部报刊、石油安全局域网络、石油安全历史记事的光盘、书籍等的建设。
1.2 安全文化培育强化阶段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培育强化石油安全文化,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灌输安全文化观念,有计划、分层次的导入安全文化。具体分为安全宣传、安全教育、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三个步骤进行。安全宣传环节的主要内容是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安全文化的由来、当今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状况、不安全行为的后果和严重程度、优秀企业安全文化的标准和做法、在安全文化管理中的典型代表和模范示例等等。石油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抽象但可以通过具体晚会、汇演、综艺节目等形式得以表现。石油企业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利用相关安全生产方针、标准、政策、法规等,有效的宣传安全生产和事故的预防。使安全文化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以思想上的安全保证行为上的安全。石油企业要重视事故资源利用,加强事故案例学习,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要加强变更程序管理,强化对因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人员、工艺过程、设备、工作环境变更而产生的风险的控制;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承包商管理,严格承包商准入资质审查,承包商HSE管理应满足企业的HSE管理体系要求;要加强一线岗位人员HSE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岗位HSE风险识别、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能。
1.3 安全文化实施与巩固阶段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实施与巩固阶段是对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评价后对其进行确立巩固的阶段。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在保留旧有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大胆运用新的方法手段,针对企业安全文化的不同层面不同场景进行巩固。运用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继续对各类员工,尤其是特殊岗位的技术性员工,要加强日常教育,要求持证上岗。在危险区域和生产现场,要通过安全标语、事故警示牌等方式强化对安全事故的防范,通过安全标志(指令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等)深入人心,融入意识,逐渐形成一种能够约束行为,转化为主动重视安全的行为。同时,要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简化工作程序,促进技术及工艺的安全化。对于影响人员身体健康,危及生命安全的车间、厂区,要进行定期或非定期的安全检查,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来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和巩固安全文化建设成果。
1.4 安全文化跟踪评审与反馈阶段石油企业安全文化跟踪评价与反馈阶段主要是对石油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进行跟踪评审和反馈。通过跟踪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掌握各项具体工作是否满足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明确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以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根据石油企业安全文化观念要求,要对建设过程进行不断改进,持续提升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提出修订管理制度的内容要求,经过石油企业文化管理部门批准后,修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管理制度。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但要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持续改进的计划,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善。安全目标是石油企业首要的目标,人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既要建立石油企业安全目标责任体系,又要将安全目标责任保证落到实处,石油企业各部门要做到抓安全任务抓到底的精神和魄力,各分公司经理负责本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项目,基层负责人每个人负责一个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参与安全活动,领导要跟踪落实安全目标责任。
篇8
Abstract: How to innovate the schooling mechanism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ransfer to local management.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was transferred to local management three years ago and has continued to closely rely on the original host company Sinopec Changling Petrochemical Company, and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government-led, government-enterprise jointly built, industry guidanc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Based on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academic education,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front-line staff position skills training module information platform was developed jointly by the college and enterprise and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a certain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校企合作;信息化;探索;实践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ormatization;exploration;practice
中D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56-03
0 引言
2013年10月,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中石化集团公司整体移交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省属事业单位。移交三年来,学院依然与原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地方企业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其中,围绕企业员工培训实际和学院学历教育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了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与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受到企业好评。
1 企业提出项目开发需求,校企联合组建开发团队,确定开发方案
2011年6月初,按照中石化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要求和长炼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规划,长炼决定建立一套成熟、通用的技能培训、考核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具有长炼特色的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集一线员工自身岗位在线学习、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人才选拔等多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平台还应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标准化、可动态化管理、可推广性等特征,使一线员工明确岗位技能要求,从而建立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形成一线技能人才学习、培养、成长、选拔的管理通道。
校企合作开发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技术、管理、资金等问题众多。长炼向学院提出了合作开发意向后,学院高度重视,并根据企业的要求,调集学院各专业的精英教师,与企业推荐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联合成立了九个通用基础模块开发项目组,分别负责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基础知识、产品质量基础知识、化验分析、炼油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基础知识、计量基础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的开发工作;针对长炼炼油作业部、聚丙烯厂、动力厂、供排水厂、油品管理处等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还成立了精馏、加热炉、催化剂、冷换设备、炼油工艺、高分子化工、锅炉、汽机、电气等十九个专业模块开发项目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项目开发的研讨,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和开发时间安排,确定了项目成果验收和使用标准,并要求最终形成石化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和纸质教材,不仅要满足长炼职工培训的需求,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向中石化其它企业推广使用。同时,在对上述信息化平台资源库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可形成满足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
2 校企联合开发,多头并进,分步实施
2.1 确定信息化平台开发原则
①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应坚持科学性与系统性,即坚持开发内容正确、科学,各个工种的技能培训模块之间、培训模块与考试模块之间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
②共建共享与开放性原则:平台的开发将坚持校企共建共享、开放的原则,吸收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行业企业应从自身人才需求与培训需求出发,从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体系构建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同时吸取企业员工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利平台的后期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与企业培训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③以人为本原则:在平台设计上应建立针对教师、职工、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在校学生等不同用户的登录界面;内容选取和组织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多个受众群体的资源需求。
④与时俱进、持续更新原则:平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要根据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企业员工素质提升需求等,不断与时俱进、持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更长远地发挥平台的功效。
2.2 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调研
在平台建设初期,各项目组成员通过调研,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及长炼生产单位一线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出一系列平台开发的需求意向,相关单位按炼油(炼油一部、炼油二部)、化工(长盛公司)、化验(检验中心)、油品(油品储运作业部)、动力(热电作业部)、供排水(水务作业部),分为六个专业(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油气储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整理出了相应的培训需求。
例:长炼长盛公司化工专业员工应掌握的培训模块内容如图1所示。
2.3 校企联合制订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方案
为了搞好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学院、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长炼人力资源处联合开展工作,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发人员根据总体方案及信息化需求,设计制作模块程序及网页,组织信息技术专家制订一套完整的网络平台开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待平台初步成功后,可将开发完成的培训模块内容录入此平台进行试运行。本项信息化平台开发工作以长炼信息技术管理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其中的部分开发工作。平台开发工作主要内容如图2~5所示。
2.4 学院专业教师配合企业开发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模块培训考试资源
学院专业教师在开发、完善自己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块培训考试资源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企业开展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培训模块的开发工作,协助企业将本单位已有的岗位练兵、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大量的培训资料数字化后上传归档。截至2016年3月,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教材开发、教学视频录制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了网上信息化培训平台。
2.5 学院培训中心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网络在线培训与考试
2016年4月至6月为企业员工试用时间,此部分工作由学院培训中心负责。长炼人力资源处通知各生产单位员工分期分批到学院培训中心机房进行平台使用的培训,并按所从事的工种在线学习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生产装置操作技能等模块的培训内容,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电子稿及纸质稿)、授课课件、试题库及教师授课视频、企业技师现场操作视频等,还可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课后答疑等交流活动,并请各参培员工就平台的技术手段和具体培训内容提出意见与建议,交由培训模块内容开发人员与网络平台开发技术人员进行修订、完善。2016年7月,整个网络信息化培训平台经完善后正式运行,后续将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再继续修订、完善。
3 信息化平台使用后效果良好,受到企业好u
3.1 信息化平台在运行后表现出的优点
①自下而上进行培训模块课件制作,实用性强。岗位操作技能模块课件的制作都是由来自一线的岗位能手开发制作而成,专业性强,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②打破了员工学习的时空限制。只要可以登录该信息化平台系统,员工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上网学习,不受培训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③扩大了培训规模,共享了优质资源。通过组织专家录制课件并放置于网上让员工学习,将原局限于几十人的线下培训班扩展到了几千人参与的网上培训班,将局限于学院培训中心的线下培训资源在全长炼实现了网上共享;
④节约了企业培训成本。在线学习功能的开发是一次培训模式的变革。由于长炼各单位领导重视,宣传到位,管理人员推广有序,目前该在线自学功能在长炼一线员工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被成功地应用到了员工日常的岗位练兵学习之中。利用在线培训的方式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可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差旅、食宿及办班费用。
3.2 信息化平台的培训效果逐步显现
该培训模块信息化平台从2016年4月试运行及7月正式运行以来,实施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一线员工中掀起了网络学习的,比学习积分、比考核成绩的现象蔚然成风。
①目前在该信息化平台注册的员工人数已达5784人(主要为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也有部分进行了注册),一线员工累计自主学习上万人次,学院培训中心组织的网上一线员工在线考试也达到了40余次;
②长炼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将企业员工在该平台上的学习、考核成绩与员工的定岗定编、绩效考核、晋薪晋级等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由于运行效果良好,长炼人力资源处领导表示此培训模块开发工作可推广至企业管理与技术系列岗位,这将在下一步另外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开发;
④平台资源可为我院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所用。该平台所有资源可通过长炼生产内网与学院内网的互联互通,提供给学院全体师生应用共享,成为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参与培训模块课程开发,学院专业教师深刻领会并实践了课程建设“三对接”原则(即“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对接”),推动了学院各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
4 结语
该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以服务石化企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一线操作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将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与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需求、企业相关配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培训模块开发、拍摄教学视频、信息化培训平台开发、员工在线培训、交流与考试等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提高了企业一线员工整体专业技术素质,为企业安稳长满优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创了一条高等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轶,徐方.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7):5-6.
篇9
1.1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层对计划管理重视不够,这是因为新建发电企业由于营利空间较大,管理层在考虑问题时,往往更多是保证安全生产需要,在资源配置时显得过于“大手大脚”,成本因素常常被忽略,没有精打细算观念。二是部门领导对部门的计划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部门的计划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而做的工作,不能真正用来指导部门开展工作。三是计划项目的实施,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审批流程。
1.2公司目标传递不到位
公司目标不能得到有效传递,最多只能传递到部门;部门对公司的目标不能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进行有效细分;部门不能把目标有效传递到班组和个人。部门制定计划时,未能有效针对公司的目标和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安排布置到人,各岗位基本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日常工作,对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不能有所侧重。职能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全年工作目标之间的沟通,使得上下左右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够顺畅。
1.3计划编制整体质量不高
公司在编制各年度工作计划时,流于形式,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年度专项计划的编制,随意性、简单抄袭、审查不到位;月度计划编制不系统,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部门计划和员工岗位计划不能有效衔接;计划编制格式不规范,目标不具体。
1.4计划缺少全过程的动态
管理计划管理没有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计划工作常常出现有头无尾的现象,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2新建发电企业建立完整计划管理体系的对策
2.1提高计划管理意识
首先必须提高管理层的计划管理理念,作为最为基础的管理工作,计划为龙头的管理理念必须建立起来。要通过制度的建立、优化和落实来保证计划管理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强化计划管理理念,通过绩效的导向建立计划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实现。计划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阶段与环节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目标与要求。计划管理是以全企业、全过程和全员管理为特征的,即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都参加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及其计划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并且都能纳入企业统一计划的轨道。计划管理的具体实现必须通过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化来进行。
2.2要实现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必须要建立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基础的计划管理体系
(1)公司年度综合计划;(2)部门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计划;(3)岗位年度工作计划;(4)专项工作计划;(5)部门月度工作计划;(6)岗位月度工作计划。这一计划管理体系的完善,将可以做到计划管理所希望的:逐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公司的目标也基本上能达到有效传递。
2.3实现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
2.3.1部门对公司年度目标的有效传递公司目标的有效传递,部门是关键。部门一是要围绕公司的年度目标、重点工作和生产经营目标责任状的要求,根据部门职责制定部门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计划,细化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二是要根据年前制定的各专项工作计划(如:检修计划、技改、反措、安措、培训等),根据时间次序的安排,进行详细分解,落实到具体时间节点和岗位上;三是要结合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去年部门工作情况制定部门本年度需要改进的主要工作。
2.3.2岗位对部门目标的有效传递个人要根据部门的全年主要工作任务计划编制岗位的全年主要工作任务计划。岗位全年工作计划最好由两部门组成:一是日常固定的工作任务;二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
2.3.3月度计划对全年工作目标的有效传递年度计划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月度计划上,部门要根据职责范围,提交责任范围的月度计划工作,由公司计划职能部门统筹后形成公司的月度计划;在落实公司的月度计划项目时,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落实到各岗位。
2.3.4平行岗位之间的“目标”传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的传递也可以说是任务的传递,包括平行岗位之间工作任务的互相传递和要求。例如年度招投标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就需要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目标任务传递:(1)全年各项工作计划(如:大小修项目、技改、特殊项目)确定后,全年的招投标计划就要根据前述的计划进行编排;根据招投标制度(如项目费用大小)的要求,项目实施部门应提交本年度需招投标的项目清单传递给经营部;(2)经营部根据招投标项目编制全年的招投标计划,明确配合部门需提供的资料的时间节点,计划形成后传递各部门;(3)各相关部门和岗位根据该计划有次序开展工作,各施其责,从而实现部门之产、岗位之间的目标传递。
2.4实现计划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计划管理必需是个动态的管理,计划的制定下达、执行、检查、反馈,要有个全过程的跟踪直到闭环。
2.4.1计划执行的监督
计划一旦制定,就一定要执行,体现计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计划职能部门可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1)加强对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编制的监督:各年度专项计划一定要分解到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中,通俗讲,就是说各专项工作计划的某一项任务,一定能在部门的某一个月度工作计划中能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这些专项计划有没有得到落实;(2)加强对专项计划项目执行的监督:对于一些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执行的计划项目,要有部门和公司分管领导的批准手续。
2.4.2计划编制、审批监督
计划制定阶段要严谨、客观、实际,而不是为了应付而随便定的计划。计划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的编制、审批环节的监督,督促各职能部门在计划编制阶段严加管理、在计划审批环节严格控制。
2.4.3计划完成情况的监督
加强对部门月度工作和专项计划完成情况汇报的监督。部门的月度计划要严格执行,每月都需要详细汇报月度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的,要根据制定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同时,要建立专项计划的定期汇报体系,做到每季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定期梳理专项计划的完成情况;同时,要加强计划项目完成质量的监督,通过专业技术人员、部门仍至分管领导对计划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监督。
2.5规范计划编制流程、提高计划编制水平
2.5.1完善专项计划的相关制度
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各专项计划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定义上明确计划的内容和性质,明确计划编制的程序、内容、时间节点等要求。例如技术改造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每年年中就开始准备明年技改的编制工作,规定了技改计划应如何编制,明确技改项目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定了技改项目的审批流程等等。有些新企业,由于概念的模糊,计划编制时往往把一些日常工作列入到年度计划中,不能突出重点,因此,要通过专项的管理制度,明确应编入计划的内容,使得计划简明扼要、更具体、有可操作性。
2.5.2要加强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作为专项计划编写的依据
计划编制的几个阶段中(确定目标、认清现状、研究过去、确定计划前提条件、确定方案),认清现状和研究过去,都需要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计划的编写,是对未来的预判,所以必然需要在总结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估算,才能使计划趋于合理、准确。计划编写的数据,来源于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结果。计划的编写要注重平时工作的积累,年度计划的编制准备工作,不是短短的半个月、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也不是纯粹拍拍脑袋就可以想清楚的,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记录下来。比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把一些一时不能根本解决的缺陷记录下来,作为下一年度设备维护计划的一部分;要把往年发现的一些对人身安全或设备安全存在着隐患而一时又不能整改的记录下来,作为制定安措或者反事故措施计划内容;要统计一年来备品备件的消耗情况,作为每年的零星采购计划、备件采购计划的参考;要把每一年氮气、CO2、氢气、水、滑油等大宗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详细的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作为大宗材料采购计划的依据;要把平时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想法记录下来,进行思考研究,作为明年技术改造计划的项目。
2.5.3部门月度计划的编写
月度工作计划,一定要有效传递、分解、执行全年的工作任务的作用。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应突出公司的工作重点,例如比较重大工作、需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较重要的专项工作(如技改项目)等等。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应能指导部门的月度工作,实现部门月度工作目标。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与公司的总体计划、部门间的工作计划、部门各岗位个人计划有机结合。月度工作计划的编写,要统一规范要求,计划的基本要素要具备,计划的内容应简单扼要,目标详细具体,责任部门要分清,完成时间要明确。
3结论
篇10
关键词:顶岗实习 网络教学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实践技能,仅仅凭显性知识的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顶岗实习这门课程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顶岗实习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场地不在学校,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使得这项教学工作的管理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效率不高。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了有关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制度管理的大框架内。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模式。全国每所高职院校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整体性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等。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是完善的,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调研,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工作难度大
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信息传递困难,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实习单位,管理主要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基本上处于遥控管理状态,这样,往往会出现学校与实习单位脱节现象。例如顶岗实习工作单位变更申请,学生往往是先斩后奏,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再如实习过程中,需要传递学生的信息和文档,由于受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文档渠道的限制,传递非常麻烦。尤其是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学生容易养成懒惰、依赖的职业工作习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二)重视程度不够高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倾向于将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任务,而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学生找到了工作,不需要什么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企业、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不闻不问,很少到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现场指导。
(三)考核标准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内容分为实习纪律、实习内容、实习报告等几个方面。程序是首先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学校指导教师参考企业指导人员的意见综合打分。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合理,考虑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但实际上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人员沟通很少甚至不沟通,导致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二、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专门的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17个专业均建立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具体功能如下:
(一)总体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平台查看消息、新闻,提交月结,提交更换实习单位申请等资料;可以给教师、同学发信息、在线交流等;指导教师可以查看信息、新闻,监控学生实习情况,批阅月结,发送或者回复学生信息、申请;网络课程管理者可以信息、新闻、管理本班学生的实习、就业资料,监控学生实习情况。
(二)模块功能
1、顶岗实习工作计划提交平台
要求学生在到达顶岗实习单位后,要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本专业实习指导书要求,在一周内完成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至少包括各阶段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结束后应该形成的工作效果。教师在一周内必须与学生沟通交流,完善工作计划,形成切实可行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实习结束后考核的依据。
2、月结提交平台
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与记录,要求学生每一个月上交一份月结,月结至少包括学生的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实习内容,工作经验总结,是否达到实习计划预期目标,下一月的工作计划。
3、实习单位更换申请平台
学生调换实习单位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向实习单位提交辞职申请前,需先向学校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向实习单位提出辞职申请。严禁“先斩后奏”,对于不履行手续的学生予以通报处理,通过网络课程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制度的严肃性。
4、教师与学生交流平台
包括及时通知、公告、自由意见的论坛和方便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平台。要求教师在一个工作日内必须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5、顶岗实习考核平台
方便校外指导教师查看学生实结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客观性,杜绝学生抄袭,真正参与到学生考核当中,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传统考核方式中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考核互相脱节的弊端。
三、顶岗实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管理方便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交流方便及时,能够随时掌握学生工作状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可以准确掌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单位,杜绝私自更换实习单位的情况。
(二)总结报告客观真实
学生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经验体会等整理成一份技术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必须与实习月结的内容相一致,使得学生必须认真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体会,从而避免传统顶岗实习考核中月结与总结报告同时上交,造假抄袭严重的现象。
(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学校教师通过批阅月结以及实习报告能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教学素材。
虽然我们开发了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他也有自身的缺点。因此我们还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工作,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情况、工作完成情况等。同时,教师要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巡回检查,与企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中不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罗金梅,罗恩华.高等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 上一篇:艺术设计特点
- 下一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