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服务;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近几年,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实体经济主要是涵盖了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其他的相关经济活动。因为自身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现实中被广泛采用,实体经济活动占据了经济活动的很大比例,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加大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进行研究,下面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局势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危机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金融工具的不理想化,使得了虚拟经济在发展中严重的脱离了实体经济的主体,最终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很难承受虚拟经济的压力,造成实体经济危机严重。

经济模式主要分为实体经济(Real Economy)和虚拟经济(Fictitious E. conomy)两种类型,其中实体经济主要指的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服务活动等。而虚拟经济则是通过有价证券、银行信用、产权、股票和物权等各种金融业的衍生产品所进行的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通常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需要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本身具有不稳定性、高流动性、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虚拟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两种经济的发展中,虚拟经济超出了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实体经济就会成为一个“热气球”,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针刺”就会发生爆破,则表示经济出现衰退、萧条等现象,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现代科技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现代社会中逐渐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品的生产和流动、消费等领域都存在很重要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会相互渗透和依赖,使得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经济危机,其他的国家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前些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为1.1%,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大大降低,如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

因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所以在发展中必须要处理好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提高我国的金融业服务水平,使其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所以,对外来经济的依存度较大,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对外贸易的各国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会受到侵袭,国民经济就会降低,影响整体的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的经济需求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世界各国经济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会大幅度降低。

现在的投资者都会存在一定的心里恐慌,因为在出现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虚拟经济逐渐体现了其自我膨胀的假象,使得投资者就会产生“利好”的心理反映,导致很多资金流入金融行业的虚拟产品中,很难收回。所以,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存在的虚拟经济就会空前严重,衍生品爆发,大量的投资者资金流失,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心里阴影。目前,投资者主要担心的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直接进行投资的几率太小,股市持续低迷状态,很难做出实体投资的决定。

小企业的实体经济会因民间借贷利率的升高而受到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由于资金的供求问题而逐渐升高,导致小型化的实体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因为资金是企业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发展和成熟的血液,要想发展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侵袭的实体经济,就需要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尤其是要注重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让经济市场的发展达到新的平衡,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虚拟经济大量游资的流动性,提高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

2.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的经济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国家物价的大幅度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了生活水平。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有关的政策进行控制和扶持,但由于快速上涨的物价,使其解决不了生活问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面,很多投资者宁愿将资金握在手里,也不会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使得企业实体经济的经营利润大大的降低。

三、如何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就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具体的分析我国的国情,努力打造金融行业的新产品,同时要对落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银行来说,就需要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然后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实行差别服务,根据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最优化服务。

1.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现在我国针对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较少,对农业经济的金融服务较差,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民生存需要依靠大量的农业经济,且农业经济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就需要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在农村金融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的概率很小,因为农民的收入不高,所以我国可以发展小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贷款的几率。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农户联保的制度,几个农户共同承担贷款联保责任,相互保险、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同时要注重贷款周期和贷款规模的调整问题。

2.重点服务中小企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但大部分的贷款都是指向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出现坏账的几率较小。但在现实的经济局势下,银行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本身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企业发展,获得更高的利润,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现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技园区以及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为区域的发展增光添彩,如果银行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促进这些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这些中小企业依靠政府提供的平台,发展迅速。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无非是些“小鱼”、“小虾”,但对企业的帮助很大,核心的技术竞争力会快速的发展。

3.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但要提供服务,还要有选择性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求。例如,可以做好拓展贷款产品、简化贷款流程、缩短流程周期等工作。控制好贷款的流程和审批过程,简化贷款流程,降低流程的周期,提高金融业为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国内经济紧张的局势下,需要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要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上升到最高的战略层次,尤其是要发展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实体经济——2011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1(09):28-31.

[2].服务实体经济与发展转型——“中国银行家论坛2012”嘉宾发言摘录[J].银行家,2012(03):10-25.

[3]赵宝根,祝军波,郑秀.规范商业银行收费机制促进民营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3(09):34-37.

篇2

一、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物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中小银行作为一股新晋力量,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中小银行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资金流动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是我国当代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面对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创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就我国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以及市场壁垒,使得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金融结构中。而民进资本的涌入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缓解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避免因房地产投资和铁路投资下降而引起的投资快速下滑,有助于稳定投资。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二)健全法律制度

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就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来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机制促进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数量再多,其实体经济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强其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从政策上鼓励中小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方式,推动其拓宽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使其功能从单一融资向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金融服务转型。

(三)加大信贷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产业也逐渐向着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转变,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充足的资金来提供保障。中小银行通过加大产业的信贷支持,不仅可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在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另外,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行有差别的监管。信贷业务要考虑到企业的资本规模、资本补充渠道、业务服务对象、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优质金融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建设。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中小银行要积极推进服务零售化转型,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促进就业、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和创业型小企业;针对当前企业特点,研发专门信贷产品,近年还推出“信用贷”,解决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信息特点,对企业制定专门的信用评级模型,并实行以行为特征为重点的评分卡模式进行评价;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优化银行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一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禀赋、交通通讯条件等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再机上缺乏独立的金融标准,进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应实行更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以体现地区差异,增强这些地区中小银行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如,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向,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农”、教育、卫生、文化产业、海洋经济等行业,我国中小银行应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的号召,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不断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

篇3

省委、省政府将金融业作为“一业兴则百业兴”的核心产业来抓,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两者协调发展、共兴共荣,经济金融发展的多项指标在中部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7%,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截至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723亿元,增长18.19%;各项贷款余额21381亿元,增长1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313亿元,位居中部首位;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7家,上半年直接融资额达到560亿元;全省保险业完成保费收入362.3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10位。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区域发展进入格局转换期,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增长期,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转换的经济格局凸显湖北、国家的重大布局器重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谋局引领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激活湖北。7月下旬,在湖北视察时对我省提出了殷切期望,指出湖北要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八项具体措施。

本次研讨会以“金融产业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湖北金融创新举措,探索实体经济发展之道,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会议主办方的远见卓识。以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创新无疑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创新的活跃程度决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程度。前不久,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武汉金融改革与创新方案,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篇4

及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等一些

客观因素的存在, 实际上我们所提

到的地方金融改革更多的是一个地

理区域的概念?? 现在各地金融业的

改革也好?? 创新也好都必须在符

合我国现有的金融业法律法规?? 战

略布局和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进行??

然而由于各地的资源享赋. 产

业结构基础和发展定位各不相同

地方的金融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

中又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如何

在遵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

下, 认真研究, 来确立区域性的金

融改革创新目标定位?? 实施路径和

重点工作, 是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面

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的

过程中要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

系?? 实践证明, 快速扩张的发展模

式肯定蕴涵着风险只重规模的发

展模式肯定是缺乏效益的缺乏长

远考虑的发展模式肯定不具有发展

的可持续性?? 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必

须符合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行业

的发展规律,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

要注重转变金融的发展方式, 从单

纯追求金融总量的增长转变为既重

规模又重品质的发展方式?? 要注重

转变金融的发展理念, 处理好金融

内的区域资源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处理好金融改革的现实需要与长远

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避免业务的

同质化和资源的错配将推动金融

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提高质量

和效益上来??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

系??在推进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定要高度尊重金融业的发展

规律, 要尊重金融企业的市场主体

作用和地位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区

域的金融资源集聚和发展营造健康

有序??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金融发

展环境上来??通过采取完善政策制

度??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信息沟通机

制和平台来完善配套服务的政策法

律环境等措施激发各类金融企业

的创新活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

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三是要处理好创新和监管的关

系??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

趋势的不断深化金融作为一种跨

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日益呈

现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 金融活动

的国际化?? 金融交易的电子化?? 金

融产品的复杂化和金融服务的个性

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等特点??

金融的高风险特征这些年在实际工

作中也在不断显现??

作为地方政府金融改革发展的

管理者. 要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与金

融风险的防范并举要动态把握金

融创新的界限.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

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来全

面加强对风险的分析. 预测和把握,

通过逐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

防止出现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

三条路径供选择

在实践工作中有以下三条路径

可供选择??

一是坚持体系化??产业化的发

展路径??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

要内容实际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采

取多种有效措施来实现金融资源的

集聚和配置??在这种规划和调整当

中. 就需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对天津来讲就是坚持体系化和产业化的路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高效合

理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不断完善金

融的机构体系??金融的业务体系??金

融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发展的环境体

系.实现各个体系之间的资源补充和

各个要素之间的有序流转, 打造一批

代表区域金融改革水平和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实际的金融产业??

天津这些年在金融改革和发展

过程中并没有把太多的力气下在传

统的金融机构上.包括银行??保险??

证券??信托, 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租赁

业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以

及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建设上??

二是坚持综合化??差异化发展

的路径??要科学统筹和规划区域的

金融资源布局. 构建门类齐全??功能

完善??服务健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

系, 来努力发挥资源的综合集成优

势??要积极鼓励金融企业根据市场

的需要来灵活地推广应用特色化的

金融产品??避免业务的同质化和资源

的无序竞争??通过综合化和差异化的

协同作用.调配和组合金融资源??引

导其他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配

制, 努力形成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企

业资产的青睐化??融资服务的便利化

和金融服务综合化的良好效果??

三是坚持内生性?? 开放性的发

展路径?? 需要做大做强地方的法人

金融机构来积极推进建立现代公司

治理结构和产品创新竞争机制. 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适合市

场化发展需求的经营管理体系. 来

打造本土企业的品牌形象?? 同时,

还需要积极加快金融对外开放?? 所

以我们强调要树立但求所在?? 不求

所有的开放型理念, 来吸收借鉴先

进地区在理念?? 文化?? 技术?? 运

用?? 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引进

机构等一些合作方式来推动金融资

源的共享通过合作能够实现互利

共盈和共同发展??

五个方面来突破

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

规划中.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

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

特别是党的十就深化金融体制

改革, 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稳步推进利率

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民营金

融机构. 完善金融监管, 推进金融创

新和维护金融稳定等诸多方面都进

行了明确的部署??面对这种新的发展

形势和任务, 在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

过程中可以选择五个方面作为突破

点进行积极探索, 力求能够取得实质

性的突破和进展??

一是要建立开放型的金融业

务体系?? 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趋势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

持, 以经常项下可兑换的便利化和

资本项下逐步可兑换为目标. 加快

发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 境内企

业?? 境外投融资, 建立并购基金,

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业务

来发展货币兑换外汇交易产业??

二是建立综合化的金融产品

体系?? 加快金融控股集团建设, 组

建大型的产业金融集团, 来推动有

实力的大企业和好企业建立面向科

技??农业?? 航运?? 消费等产业的大

型产业金融集团?? 推动银行?? 保

险??证券?? 租赁?? 交易所等地方法

人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一些综合?? }生经

营, 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是加快建设区域性的金融市

场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科

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快

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 探索建

立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融

资需求的场外交易市场?? 推动各类

资源合理高效地流转??

四是加快建立实效性的金融

服务体系?? 坚持金融资本与产业资

本的结合.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

支持加快发展产业金融. 加强金

融对区域优势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

兴产业?? 科技自主创新以及??三

农?? ?? 中小微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

节的支持, 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

济的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

五是加快建立科学性的地方金

融管理体系?? 应当将防范风险作为

金融工作的生命线. 强化地方政府

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 来探索管理

科学和风险可控的地方金融监管体

系?? 全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测??

分析和处置, 以防止出现??潮水效

篇5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情况

近几年我市金融机构在上级主管和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围绕改革发展的主线,通过自身的改革提高,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不断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政策、机构、服务体系和金融创新机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

(一)农村金融改革现状

1、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3.8亿元,较年初增加7亿元,较2010年增加17.7亿元。2011年度,涉农贷款88.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1.6%,4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3.1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6.9亿元,2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6.5亿元。

2、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我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支持“三农”发展的方式和途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人民银行大力推动农村非现金结算服务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民工银行卡、惠农卡等金融服务产品。银监分局着力加强监管引领,注重创新业务的功能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金融创新。农发行、农行等涉农机构逐步拓宽支农领域,信贷产品从粮棉油购销流通领域向“两头”延伸,进入加工和种植领域,并进一步扩大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小企业等领域。农村信用联社根据农户需求变化,调整小额农贷的限额,保持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基本稳定。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85家,其中农村网点21家(不包括邮储银行二类网点21家)。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对信用联社进行改制,2011年12月30日国家银监会批准同意筹建农商行,今年6月将正式挂牌运营。小贷公司稳步发展,4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9亿元,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5亿元。

4、农业企业运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我市农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企业正努力突破家族式管理瓶颈,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联合、兼并、重组,整合成股份制企业,积极做大做强,实现规模经营,尝试向资本市场融资。目前光明槐祥工贸集团、富煌三珍公司被确定为拟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正在完善改制前的资产重组和财务管理工作,界定产权,理顺产权关系,力争在上市融资方面实现新突破。

5、金融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加强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市政府拟于近期出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金融机构奖励考核办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法制建设、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逐步推进。

(二)、当前全市农村金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三农”贷款满足度有待提高。伴随着农村的土地流转,农业出现了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趋势,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增多,出现了“公司+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产业形式,但除少数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种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和农产品不符合当前商业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影响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担保难,由于农业属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在贷款时难以找到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贷款担保,影响了抵押或质押贷款在农村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农业贷款风险高、农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担保不充分是制约其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

2.农村金融体系、机制、网点布局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农村金融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组成,农村网点只有21家,金融机构扎堆在市区,未能深入到急需金融服务的乡镇,贷款偏好于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农户和一些微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3.农村金融服务有待增强。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作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他产业,农业经营的风险大,一些农户考虑到风险以及未来偿还能力的问题,会尽量不选择向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农村中小企业来说,通常通过租赁土地从事经营,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再加上存在信用档案资料缺失、失真等问题,影响了信贷项目的审查通过率,部分企业也因此放弃了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意愿。此外,农业是一个风险大、收益率低的产业,而作为“支农”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往往高于同期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无力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而不得不选择其他的方式融资。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机制。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类别。应鼓励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发达的乡镇设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业人口较多、集市贸易繁荣的地区增设网点;鼓励城区网点向城郊、乡镇迁移,进一步优化农村网点布局。将商业银行机构引入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整体服务质量,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2.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唱响农字牌,做实农家事,优先确保有效的农户和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得到满足。逐步提高市级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对市级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率,设置中小企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努力提高办贷效率,缩短办贷时间,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短时间资金周转需求。实行差异化的信贷规模控制,应针对区域经济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比例,放松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约束,满足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

3.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方式,量身定做贷款新品种。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将小额贷款、微小贷款、农民建房按揭贷款、林权抵押、原材料抵押、仓储仓单抵(质)押等产品和担保引入农村,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

(一)金融运行情况

2012年一季度,我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满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一季度货币信贷运行保持稳健,各项存贷款持续增长,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1、各项存款保持增长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各项存款余额238.1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27.9亿元,同比多增2.1亿元。个人存款较快增长:3月末,我市人民币个人存款余额160.7亿元,同比增长19.4%;余额较年初增长21.9亿元,同比多增2.5亿元。财政性存款同比多增:季末,财政性存款季末余额2.6亿元,较年初增加2.1亿元,增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2、各项贷款较快增长

季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计余额为148.9亿元,同比增长7%;余额较年初增加5.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3亿元。从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季末,我市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62.8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同比多增1.7亿元。票据融资余额5.9亿元,较年初增加2.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8亿元,有效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从机构分布看,农行、中行、建行、农信社贷款增加较多:季末,农信社贷款余额较上季增加1.8亿元,是本季新增贷款最多的机构,支持三农成效明显;农发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贷款本季分别增加2066万元、1.1亿元、1.5亿元、2269万元、8643万元。

(二)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导向型增长方式受宏观调控影响大。由于我市经济产业链短,粗放、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对市场变化、能源、环境等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反映敏感;而目前宏观调控手段尚不完善,经济与金融部门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时“一刀切”现象较多,我市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地方经济充分发展。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面临资金困难。当前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的制约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因素。既有资金问题,也有成本、用工、土地等问题。其中,资金问题仍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链脆弱等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各方积极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金融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政策建议

(一)工作打算

1、找准市场定位,持续加大有效信贷投放

市政府将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顺应形势,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角色转变,找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一是要深入分析前一阶段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问题,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力争有利于我市经济金融互利双赢的信贷份额,为我市今后经济金融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厚实基础。二是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加大对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金融服务,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强力融入大。市政府等高对接,积极推动与驻肥金融机构的资金、服务对接,加大协调金融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市场对接。

2、立足区域实际,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区划调整,为我市跨越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我们将引导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域实际,努力提高执行信贷政策的灵活性、科学性。一是要做好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以及在行业技术处于领跑、领先的大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大政策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三是要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进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投入,提倡低碳经济。

3、完善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

我们将继续加强银政合作,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和创新。一是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二是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研究保险+信贷的运作模式,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和确保可持续发展。探索抵押担保品创新机制,如宅基地质押、林权抵押、地上物收益抵押等,研究解决抵押品少担保难的问题。探索其他担保方式如信用担保公司、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提供担保等。三是大力推进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有效拓展筹资渠道。

(二)政策建议

1、建议省政府和市政府协调金融机构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量化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全省、全市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

2、建议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支持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

3、建议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贷款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容忍度,存贷比在规定控制线上有一定上浮比例。

篇6

实体经济的固有问题,不能都归咎于金融体系。以小微企业发展为例,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商业银行不愿意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主要是由于个别地区和行业的小微企业风险积聚,究其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经营问题之外,还要综合考虑财税政策、准入政策造成的成本上升。因此,从经济政策入手,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对于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创新动力不足,税负过重,行政审批过多,创业成本过高;运行成本过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经济政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释放被禁锢的活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需要从经济金融互动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做好宏观制度及微观传导设计,才能促使二者两性互动。

二、货币政策层面与金融制度层面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四、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五、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篇7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大省,浙江的民间资金总量之多几乎难以计数,曾经将民间资金比作水的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恐怕最为深知“水”的厉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水”就曾经令赵书记愁得日夜难眠。去年因温州借贷危机引发的“跑路潮”不仅对浙江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给浙江民营经济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阴云。如今温州“金改”已经实施近两个月了,赵书记已经从“民间资金这池水”中看到了使浙江再上新台阶的契机。他对记者强调,金融改革创新给带来浙江再次振兴的新历史机遇。

金改给浙江带来历史机遇

记 者:赵书记,您认为国务院将温州设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我国的金融产业发展乃至整个浙江省的综合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赵洪祝:将温州设立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仅为浙江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等方面工作,努力建设金融强省。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浙江区域金融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弥补地方金融业的“短板”、农村金融创新和破解金融发展“瓶颈”上取得新突破,开创浙江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记 者:那么浙江省将如何利用金融综合改革的契机,加速全省社会、经济的可续发展呢?

赵洪祝:我们结合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将温州及浙江省打造成“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设想,并将以此为契机,把浙江省建设为“金融强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产业,是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将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加快形成中小金融创新能力强、融资便利、金融交易活跃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财富管理机构全、投融资渠道多、财富管理服务优 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并初步确立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地位。

记 者:浙江省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配合全面构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艰巨的任务呢?

赵洪祝:要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发展。要围绕建设金融强省目标,着力增强金融保障服务能力、金融产业竞争力、金融抗风险能力。要强化金融要素支撑,切实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总部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加强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增强金融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扎实做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金融发展“瓶颈”。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经济金融工作的能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金融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营造有利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构筑稳健民资流通渠道是金改的关键

记 者:金改实施至今已近两个月了,您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开创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赵洪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这一重要任务和积极防范化解风险这一永恒主题,做好规划、通盘考虑,把握大局、防范风险,统筹兼顾、夯实基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温州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我们要从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改革方向,精心设计改革路径,扎实推进改革试验,争创金融创新发展典范。要积极稳妥、步步为营,以破解“两多两难”问题为突破口,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推动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快“金融强省”建设,着力强化金融保障、做强做大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区域金融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促进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以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着力点,落实责任防风险,完善机制防风险,突出重点防风险,优化环境防风险,加快构筑金融安全网,确保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平稳健康发展。

记 者:浙江省在全面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赵洪祝:我们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12项主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四个“先行先试”,加快地方金融立法、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成立村镇银行行业标准。将选择民间融资活跃的市县区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引导融资的备案登记。同时按照“疏堵结合、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投资类机构以及网络贷款服务机构的监管。

记 者:那么“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在兼金融产业方面有怎样的规划化呢?

赵洪祝:我们将鼓励新设和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各类法人总部机构,鼓励发展各类创新性法人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组织和股权投资机构。“十二五”期间将力促省内主要的3家金融机构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他们分别是浙商银行、浙商证券和永安期货。此外,还将以“杭甬温”为重点,构建股权投资基金的集聚基地,打造“中国私募股权产业基地”。

记 者:您认为实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要想得以真正成功,关键点在哪里呢?

赵洪祝:金融综合改革的关键,是为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搭建稳健管用的融资渠道,有效破解“两多两难”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的融合互动、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重点“实现在民间融资的规范化上先行先试;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上先行先试;在多渠道破解“两多两难”问题上先行先试;在信用建设和风险防范上先行先试。”这四个“先行先试”的策略。温州金融改革将彰显民营特色,在推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民营、民资、民力和民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把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未来要促进民间金融与高端金融的嫁接,形成完整的金融生态,提升金融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

记 者:大家都说民营经济看浙江。这充分表明了民营经济在浙江总体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程度。在当前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省委、省政府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怎样的位置呢?

赵洪祝: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23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72万户,平均每18位浙江人中就有1位个私经营者。目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分别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外贸出口的60%和税收的50%。

今年春节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提振民营经济,科学谋划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蓝图,突出的工作基调是“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明确的总体思路是“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整体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记 者:有舆论认为,浙江的民营经济正呈现空心化趋势,当前的大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您认为此时全面提振民营经济的意义何在?

赵洪祝: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更需要以科学的思路谋划民营经济,自加压力,加快转型,扎实推动民营企业大发展大提升。

要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就必须着力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鼓励民营经济坚守实体经济,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记 者:民营经济毕竟不同于国有企业,它的决策权并不以政府意志为转移。请问省里如何有效引导民营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呢?

赵洪祝: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创二代”企业家队伍。

要着力促进“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拓展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开展海外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大力引进急需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高端技术、装备、人才,吸引和鼓励省外浙商回归兴业,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金融服务机构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也是金融产业的主力军。当前,在我国金融业对外放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势在必行。按照“齐头并进、监管跟入、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要处理好“外资与内资”、“全国性与区域性”、“总部和分支”、“银行类和非银行类”、“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辖内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业务综合经营试点改革,重新布局辖内金融机构存量,大力提高增量,把区域金融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金融服务业务的延伸,对一些辅助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各种信贷担保、法律咨询、会计审计、信用评定、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从广义上来讲,也属于金融服务机构的范畴,发挥着参与、支持或者辅助金融服务的作用,因此,也需要配套跟上、协调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实体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且过分依赖于向银行贷款。这种失衡的融资结构,在一定程度导致了银行风险集聚,社会流动性没有合理的渠道在社会中分配,造成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区域经济内,中小企业数量居多,但自身实力弱小,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相比,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特别国际金融危机后,融资困难更是成了关系其生存发展的老大难题;另外,一些特色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部门以及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瓶颈”部位、重点领域,在贯彻国家“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方针、实施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都会产生相当规模的资金需求,单靠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当前,深化金融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为区域经济量身定做,搭建地方融资平台,设计多元金融市场构架,畅通融资渠道,提高区域经济直接融资比例。为此,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区域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风险基金等基金融资方式,充分利用证券资本市场,强化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功能;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以及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政府债券,鼓励大型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及票据融资等融资方式,发挥债务融资强大功能,条件允许时再稳步推动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杠杆系数;加快发展贸易融资、项目融资方式,在沿海港口保税区或者自由贸易地区,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保险融资功能,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加大保险服务跟进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三、夯实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支付体系功能,打造良好的支付环境。支付体系是金融服务的基础工程,是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它的质量是标志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我国支付体系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在支持和规范支付市场发展、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统筹国内和跨国支付、统筹本币和外币支付、统筹城乡支付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打击银行卡犯罪和维护支付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央行和市场进一步合力推动。第二,发挥征信体系功能,建立诚信社会,改善信用环境。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金融资源合理、公平、有效配置的前提。当前,央行主导的征信体系发展迅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据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征信法制化建设也提上日程。地方政府要在改善区域信用环境、建立诚信社会中承担责任,首先要保证自身信用优良;其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充分利用不断完善的征信体系数据,科学评价服务对象信用等级;最后,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区别对待,建立奖优罚劣机制,让诚信者获益、失信者受损,逐渐在社会中兴起诚信文明之风。第三,提升地方社会各界金融素质,培养金融人文意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更是经济文明的产物,一个地方的金融素质和人文意识,是决定金融服务功效的软实力。首先,要培养金融守法、守规意识,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地方金融运行稳定有序;其次,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进行金融知识国民教育活动,把一些实用的、基础的金融知识送给社会公众,保证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激发社会形成重金融、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热情,提高金融文明程度。

四、推动金融创新,丰富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和生产函数的重新构建。国外金融创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受到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双重拉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异常迅猛:一方面,它改变了金融业的利润表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绕开监管准则,也让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目前,国内金融业界大谈金融创新,还是过多得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要真正使金融业务实于区域实体经济,应该着眼于一些具体的、实质的、真实需求的内容上,按照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交易机制、功能实现上多花心思,使金融创新成为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和推动区域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区域金融创新应该把创新金融服务放在首位;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不彻底打破现有格局和状况的前提下,把把金融创新的重心放在金融服务产品上。产品是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它本身承载着一定的功能,而且客观上也要求按照市场原则安排交易机制,因此,实体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最需要的是金融服务产品,通过产品创新,让区域经济内包括居民、公司、政府等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效率提高,是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居民而言,发展更多的、更有个性特色的银行储蓄类理财和信托、国债、基金、居民商业社会保险、个人支付服务、住房和消费等金融产品,既方便了居民投资和消费,又可吸纳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对于公司来讲,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创业股权、OTC市场、产业链融资、卖方和卖方信贷、人民币离岸和衍生金融等产品,满足各类公司的理财、规避风险和筹集资金的需要;对地方政府而言,依托政府融资平台,推出政府基础设施和巨灾恢复建设债券、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保险等产品,为政府改善民生、稳定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工具选择。

五、强化金融创新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使用好可以促进金融发展,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风险累积。纵观金融发展史,很大程度是在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交替博弈中进行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火索就是金融创新业务,同时也暴露出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监管不力的重大缺陷。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助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的配套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金融综合经营乃是未来方向所在;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金融服务体系风险对外联动敞开。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金融监管,扫除监管盲区和监管缝隙,把监管存在渗透到金融创新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方方面面,紧密跟进并贯穿于金融改革创新的整个过程;另一个方面,要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重叠,防止多头管理带来成本上升、混淆监管责任边界。具体来讲:第一,监管重点应放在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上,这些产品在追求市场收益时,往往伴有高度集中的金融风险,容易成为不可控突发金融事件的诱因;第二,对于交叉性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应牵头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彻底消除监管灰色地带;第三,要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由于处于专业知识和内部信息的弱势地位,很难识别创新性产品风险度,监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提高监管独立性、增加信息透明度,特别是处理政府和利益集团关系时,不能歧视消费者,让消费者处在不公正地位;第四,通过微观审慎监管,采取预防性措施,规范金融服务机构市场行为,同时采取动态化监管方式,追踪业务发生全部过程,在事前、事中遏制金融服务机构非理性业务规模扩张和盈利追求的冲动。

六、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建立人力资源优势

篇9

关键词:民间资本 投资途径

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企业融资难度日益增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市场来寻找发展所需资金。与此同时,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小、通货膨胀率长年处于较高水平、银行储蓄利率较低,民间资本保值增值的渠道非常狭小。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寻求较高的投资收益。由于国家对民间借贷市场缺乏监管,导致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借贷纠纷时有发生,企业借贷的成本不断攀升,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监管,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途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国家经济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温州民间资本投资背景及现状

(一)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的现实背景

温州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极具特色,其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为发展主体,民间资本规模极其庞大且非常活跃,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民间资本投资的流向及效率是温州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温州市民间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温州的民间资本总量将近8 000亿元左右,并仍然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何引导管理规模如此庞大的资金资源,将其引入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对温州经济的发展转型有着极其关键的意义。2014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决定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的实施对引导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温州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二)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的现状及动向

温州民间资本的规模庞大,大约8 000亿元规模的民间资本,一部分流向了传统的房地产行业与传统制造加工业,一部分流向了证券市场与活跃的民间借贷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温州民间资本投资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开始迅速下滑,传统制造加工业由于经济不景气开始进入衰退期,股市长期疲软,民间借贷市场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一方面导致资本持有者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庞大的资本无法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温州市暴露出的资本困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问题,其在宏观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整体民间资本市场存在的困境,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温州市民间资本的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动向:

1.投向房地产市场的民间资本明显减少。“温州炒房团”的历史由来已久,温州市大量的民间资本常年活跃于周边甚至全国的房地产市场。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逐渐降温,温州市民间资本开始逐渐撤出房地产市场。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了低潮期,各地的房地产成交量不断下滑,一些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房地产的规模大幅下滑,开始逐渐撤出房地产市场。

2.民间借贷规模大幅缩水。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一直以来非常活跃,2010年左右的一份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的市场规模在1100亿元,将近90%的家庭和个人以及60%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国家信贷政策的紧缩,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链开始出现断裂,由于民间借贷引发的“跑路”事件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民间借贷的风险开始迅速攀升,企业借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民间借贷规模大幅缩水。

3.民间资本投资从“投资获利型”开始向“投资保值型”转变。随着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推行以及民间借贷事件的频发,温州民间资本对房地产、能源以及民间借贷的投资热情逐渐减弱,民间投资不再向以前那样盲目地追求高收益和高回报,民间投资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投资逐渐从“获利型”向“保值型”转变,对于高收益的偏好逐渐被安全性和稳定性所取代。投资市场的逐渐缩小,使得民间资本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和民间借贷市场中撤出,一部分民间资本开始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另外一部分资本进入基金和信托等直接融资渠道。

4.民间资本逐渐进入金融领域。随着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推行,温州民间资本在政策引导以及政府鼓励下开始逐渐进入金融领域。第一种是民间金融组织,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咨询公司、资本管理公司等;一种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包括温州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等;三是进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拓展温州民间资本投资途径的对策建议

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途径,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管理与疏导,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当前温州经济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破除行业垄断,为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提供支持

民间资本投资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扶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的关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发展所需领域,少设“”,多设“特区”,为民营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加强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法律支持,从法律的角度对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规范,在日常中要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行政干预,简化审批程序,并将民间资本投资纳入各级部门的中长期规划中。其次,要逐渐破除一些行业的垄断特权,建立健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将部分领域的经营权向民间资本开放,并支持与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部分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向市场放开,允许民营资本公平参与竞争。另外,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资本进入军事工业与航空航天等领域。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与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在信贷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逐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信用等级较高、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中小企业要尽量简化信贷程序,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其次,要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流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升级以及设备更新等贷款要重点关注,为小企业贷款安排风险补偿金,并提供各类贷款产品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以组织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中小融资公司”。另外,要鼓励民间闲散资金以入股的方式进入民营企业,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直接渠道,减少民间借贷资金进入地下金融活动,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设置正规的金融机构,例如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让资本在合法、可监控的条件下合理运行。

(三)改善居民投资环境,规范民间融资渠道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居民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直接投资的积极性。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债市场、证券市场等,将民间资本从地下的民间借贷市场引入直接投资渠道,鼓励资本参与不动产、劳动力市场等直接投资,并加强对非法集资、融资以及地下钱庄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规范民间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正规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其次,对于民间借贷,政府应该加强规范和指导,结合《合同法》的相关内容颁布实施相关管理办法,对借贷的最高额以及利率等做出限制,并要求参与借贷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到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税务部门以及人民银行等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管理与监督。另外,政府要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民间借贷市场是民间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区域,应该充分发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作用,在民间借贷双方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对资金使用的对象、目标、利率、期限等进行规范,逐渐引导民间借贷变成阳光、合法、有序的金融行为。

(四)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归口管理,完善支持体系

政府应该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归口管理,成立专门服务于民间资本投资的管理咨询机构,从而对民间资本的流动和投资进行科学的引导,并实时向社会公布完备的投资信息,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其次,政府应该与民间机构合作成立为民间资本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例如共同互助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为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提供支持。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部门的力量,将科技与资本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民间资本实现技术的创新、升级与应用,完善民间资本的投资体系。

(五)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温州的民间资本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边缘领域一直有所涉及,然而由于法律、制度以及政策等种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始终存在很大障碍。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扫清了障碍。因此,接下来政府应该引导民间资本逐渐进入正规的金融服务业,将零散的民间资本和体制外的民间金融活动逐渐纳入到正常的管理范围内。一是要不断地引导民间资本成为金融主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各类金融行业,尤其是要允许其创办中小型金融机构。要从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二是要不断拓展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渠道。要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借款融资抵押制度,加大对民间融资的信息与技术支持,提高民间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工业转型升级

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应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服务。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例如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材料工程等领域,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要打造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平台,为资金拥有方和企业之间提供便捷灵活的交流平台,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对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例如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也要逐渐引入民间资本,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产品。另外,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城镇化建设,温州市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城镇化的进程中去。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制定出具体的投资回报措施与项目实施计划,从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

(七)要制定与民间资本投资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民间投资涉及到的领域和行业广泛,立法部门应该针对民间投资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和规定,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法律支持和引导。例如,应该制定鼓励企业将税收利润转为新增投资的所得税减免法规、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中小型金融组织的法律法规、鼓励新型金融业务例如融资租赁等活动的开展、鼓励民间资本以入股的形式参与新兴技术行业等股权法规。通过这些法律和规定的执行实施,充分调动资本要素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既规范了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民间资本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温州未来经济发展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途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对地区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一项重大挑战。温州政府应该认识到民间资本在投资途径上所遇到的瓶颈和困境,积极的采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金融、新兴产业、垄断行业、公共产品领域,并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政策、法律、技术等支持,从而促使民间资本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Z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资本要求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1-017-05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因为微观审慎监管将经济波动视为外生风险,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本身的系统性内涵,因而,应当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Lo, 2009)。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建议和立法草案,也纷纷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大都要求设立或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行使者,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而将其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实现方式及其作用限度加以分析。

一、微观审慎监管缘何失败

(一)监管目标与监管实践脱节,宏观目标形同虚设

纵观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史,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立法中,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而非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是监管者的主要价值取向。相关国际组织的典型文件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6年修订版)别指出,有效的银行监管并不要求单个银行不能倒闭,而是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系统性稳定本身就应当是金融监管题中应有之义(参见表1)。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监管立法中,保护金融体系稳定性始终是监管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换言之,就目标而言,传统监管模式(至少在立法条文中)并没有否认或忽视宏观目标即系统性稳定的重要性。

尽管监管目标中不乏宏观考量,但在过去几十年的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单个机构稳健状况的关注,微观实体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等同于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比如忽略国际政治经济层面的大国博弈而片面从技术性环节对单个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过分强调。(周仲飞,2009、2010)。

(二)片面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模式雷同,使金融系统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下降

微观审慎监管以安全性和稳定性为重心,以商业银行为重点,主要关注信用违约概率(PD)以及违约损失率,参见图1所示矩阵。在监管者看来,金融机构应当以由此二者组成的矩阵来比照分析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和消除矩阵中右上角资产,而努力增加左下角资产。微观审慎监管的这种做法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合成谬误。具体又存在两种情形:(1)同样或类似的监管规定使得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趋于同质化,从而在整体上助涨杀跌,客观上成为宏观经济周期的放大器和助推器;(2)忽视系统风险的积累。假设一个银行获得为期一周的存款,然后向其他银行发放为期两周的贷款,后者又向第三家银行发放为期三周的贷款并按此模式周而复始继续下去……片面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就难以发现这个漫长的资产链条最终系于一笔短期存款上,从而忽视了期限错配给整个系统带来的风险。二是导致金融机构的分散化投资策略效果减弱。一个机构的分散化策略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机构的相关策略。由于微观审慎监管者对“风险”存在着较为狭隘甚至僵化的理解,忽视了风险与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就类似于投资管理中的单一资产管理管理与资产组合管理的区别。

因而,传统上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过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内生性地削弱了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三)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单个金融机构对负外部性不负责任,导致“公地悲剧”

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每个机构都承担着风险,但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单独采取行动有效地管理这种风险,由此带来了金融系统显著的负外部性。这些溢出效应不仅随着机构自身的膨胀而加剧,而且机构间的相互传播也趋于频密,并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形下带来社会福利的重大损失,从而导致“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联系太紧密而不能倒”,形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

在金融创新、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科技进步等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各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增强和交易复杂程度的提升,使得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对单个机构的稳定状况十分敏感,任何一个小的扰动都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类似“蝴蝶效应”的后果,这导致整个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比如,2008年AIG、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重组与破产就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IMF, 2009)。

在联系日趋复杂和紧密的网络结构下,假定单个机构风险状况的简单加总就是系统风险的这种线性监管思路面临着根本性挑战,在这种框架下,推行市场自律和基于原则的监管反倒会加剧系统风险的形成,增强系统的脆弱性。

二、寻找“宏观审慎”的边界

金融稳定政策的目标是保证金融业对宏观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供给,比如支付服务、信用媒介和风险转移等,这就要求减少信用和流动性供给过程中产生大的波动(Bank of England, 2009)。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就是保证金融服务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基本平衡,既要避免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的波动引起实体经济的动荡,也要防范实体经济对信用和信贷需求的变化对金融业构成剧烈冲击。然而,“宏观”意味着一个宏大的概念,其范围最终确定需考虑以下几点:

(一)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反映了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间的紧密关联,但是在对具体存在着何种关联的问题上却存在着非常不同的看法,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应当建立的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其延伸的范围边界。这种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究竟是实体经济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引发了实体经济危机。持前说者进而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使命就在于保证金融系统免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确保其弹性和活力;持后说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当定位于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有效的信用供给,保证实体经济免受金融业波动的影响(FSA, 2009)。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与蛋孰先孰后的关系,一定要鉴别出先后顺序意义不大,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在经济增长阶段,适当收紧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熨平信用周期就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平稳增长,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持续性。而在经济下行阶段,稳定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用供给目标就可能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相冲突。此时,如果监管者只是关注单个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就很可能导致信用紧缩,从而客观上加剧实体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形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利用在繁荣时期储备的资本维持信用的平稳供给。

(二)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尽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某些重叠之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别: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而宏观审慎旨在确保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保持活力,从而保证金融服务的稳定供应。

比如,在过去20年中,英国名义需求的增长与经济的供给能力大体上相一致,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但是英国的资产负债表和海外银行资产增长迅速,从而出现了“不影响通胀目标实现的金融失衡”,货币政策实际上对此无能为力,参见图2。那些认为中央银行应当对资产价格的变动或经济失衡负起更大作用的看法,会在操作中遭遇很多障碍:(1)短期无风险利率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承担倾向的影响尚不明确。尽管在通常情形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货币传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但是当风险利差迅速调整时,这种影响的大小就很难确定,也就使得无风险利率对风险行为及风险利差的影响能力大大削弱。(2)仅仅依赖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防范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成本巨大,甚至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并使得物价稳定目标形同虚设(IMF, 2009)。(3)利用利率工具来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会动摇市场的价格预期,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我们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处于微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并居间发挥纽带作用:(1)要保证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的总量要求,就必须考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2)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又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必要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为基础实现其目标。总体上看,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就要求在经济上升通道中稳定信用供给的数量和成本,而在下行通道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作用就需要利用和调整监管资本来保证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借贷不过分缩减。

(三)对监管目标实现的其他限制性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在资本自由流动、跨境借贷日益便捷和各经济体相互依赖深化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来严格控制国内市场的信用总量很难实现。(2)尽管信用供给主要与银行有关,因而监管银行对抑制资产泡沫、防止金融失衡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方面有时泡沫和失衡与银行的信用供给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最近十几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这就会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难以见效。比如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爆发就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推动起来,银行信用并不是它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网络股灾难对传统金融系统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后果,反倒是紧随其后的电信泡沫破灭引发的违约潮对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Bank of England, 2000)。(3)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不应当偏离或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信用效应。比如,在全球实际利率降低时,信用就倾向于扩张;由于全球资金成本的降低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亚洲国家的高额储蓄),这时就不能用宏观审慎政策来平衡这种信用扩张效果,这也同样适用于生产力提高带来的资本需求膨胀。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导致负债率过度上升时,就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此做出反应。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实现: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分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危机爆发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思路,比如加强对银行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提高资本质量,引入杠杆率指标,设计国际流动性标准等。我们认为,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监管工具可以成为完善监管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和便捷方式,理由是:(1)金融机构的资本是联系风险与资产的枢纽,以资本金为基础进行杠杆化操作,以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期和跨境配置是金融业区别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特征。对资本的定量和定性要求的松紧程度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杠杆率和价格,从而事倍功半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偏好,进而影响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2)资本监管历史悠久,监管者对其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传统资本监管加以修正,完全有可能藉此实现宏观审慎目标。

(一)动态准备金制度(Dynamic Provisioning)

危机爆发后,最先于2000年在西班牙实施的动态准备金制度引起了监管界的极大兴趣。传统准备金制度仅对已出现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是对风险的事后估计,提取比例的差异反映损失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银行的利润和清偿能力。20世纪七八十年生的银行危机,促使西班牙监管当局重新审视对银行的监管制度和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并自2000年开始实施动态准备金制度,即在传统的一般和专项准备金的基础上,引入动态准备,以反映对潜在信用风险的事前估计。经济扩张时期,不良贷款比例低,事后计提的专项准备小于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建立动态准备金;经济衰退时,不良贷款比例高,专项准备不足以覆盖贷款损失,动用事前提取的动态准备金补齐差额。动态准备金制度涵盖了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是潜在风险估计值与实际风险值的差额。潜在风险可以由银行运用内部模型法估计,也可采用监管当局规定的标准法算出;实际风险值就是当期准备金。动态准备每季从损益账户中提取,有助于熨平传统准备金的亲周期波动。参见图3。该制度所蕴含的动态性、前瞻性和逆周期性特征,对增强银行业的弹性,促使银行针对特定类型贷款提取准备金很有帮助,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Bank of England, 2009)。

(二)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Systemic Capital Surcharge)

由于现有的监管制度仅仅关注单个机构的风险,而对系统风险疏于监管,这变相地鼓励了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加剧了道德风险和公地悲剧,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隐性政府担保。为此,BIS(2009)提出,在微观审慎监管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规定基础上,应当对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机构甚至整个行业征收资本附加费,这种资本要求关注的重心是整个系统的风险承担与信用状况。类似于“谁污染谁付费”原则,避免由全体纳税人为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负责。

和动态准备金制度类似,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同样应当具有逆周期特征,在经济繁荣时征收防止信用滥用,在经济萧条时减少对信用供给的阻碍(Tucker, 2009)。附加费的征收应当包含两个主要部分:(1)行业集中度附加费,即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走势和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设定不同的风险权重,并据此收取附加费,以实现在宏观上调控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授信的边际成本,从而有助于监管者提早预防危机的爆发。(2)机构重要性附加费,即针对那些对可能构成系统性威胁的金融机构提出额外的资本要求。不同于前者,这种附加费并不是根据机构本身的风险状况来征收的,而是根据机构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加以收取,其目的是降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经营失败的概率,促使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比如缩小规模或者减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以避免产生可能危及系统稳定性的损失。

确定系统性资本附加费的具体标准需要对收费基准、行业风险参数、系统重要性参数、可能的违约损失、具体行业或机构的额外资本等一系列标准加以确定。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定量依据,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定性判断;不仅需要单一指标,常常需要根据多个目标综合决策;不仅需要做出静态的收费指标,而且要根据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做出动态调整。

(三)监管资本评估制度(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 SCAP)

SCAP即通常所谓的“压力测试”,是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2009年2月至5月期间对辖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控股公司(BHCs)实施的监管举措。该制度假设了一个比预期走势更为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而考察BHCs的资本能否支持其继续向具有信用能力的贷款人发放贷款。那些在评估中被监管者认为资本不足的机构,需要在公开市场或通过财政部的资本援助项目发行强制转换债券凑集并补足。

SCAP的实施过程是:(1)监管机构给定基本环境假设和恶劣环境假设,前者为2009年2月对经济发展预期所达成的共识,后者设定为比基本环境恶劣得多的宏观经济;在这两种假定下,金融机构分别预测自身的损失、收入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情况。(2)监管机构获得初始预测值后,对其加以审查和调整,并从金融机构收集大量有关其贷款与证券组合、交易账户、衍生品头寸等数据,监管者据此对金融机构的未来收支以及准备金做出独立预测;之后,由150多名经济学家、金融分析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对最后预测值进行审查和分析。(3)监管者把2010年设定为更为恶劣的经济环境,在此环境下利用最终预测值比较和计算金融机构的资本的数量和构成,凡是一级资本总值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6%或者一级资本中的普通权益资本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4%的机构都需要额外补充资本金。参见图4(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09)。

SCAP通过设定经济环境,最终将资本要求落实到金融机构,将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熔于一炉,兼顾总体信用供给的宏观目标和单个机构稳健运行的目标,实现了对单个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此外,这种监管工具和手段具有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监管执行的一致性、评估过程的独立性和评估角度的多元性、目标与行动的清晰和可预测性、过程与结果的透明性等诸多鲜明特征。

四、启示与借鉴

(一)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不加具体分析地实施“别人感冒我吃药”的“跟风式”改革

如前所述,宏观审慎监管与其说是一种监管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监管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很清楚地体现在金融监管立法目标中。这次金融危机反映的不是整个监管体系的失败,而是忽视宏观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本身具

有的内生缺陷及其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首要的工作是立足国情,分析宏观监管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

(二)提高金融监管政策工具的宏观取向,将宏观目标嵌入微观监管措施

目前,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做法并无根本差异,同样面临在微观措施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宏观考量的弊病,比如套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客观上导致经济的顺周期性等。为此,我国应未雨绸缪,将国外成功的监管改革措施融入到我国的监管实践中,尤其是要避免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导致的内生性风险,比如,考虑引入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从而通过融资成本工具实现对过热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考虑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和逆周期资本附加制度,控制监管套利行为的实施,努力熨平或缓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性。

(三)加强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宏观经济部门与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分析机制,探索建立宏观金融监控指标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宏观经济现状与趋势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财政部负责实施财政政策,发改委负责国家宏观投资计划的审批,上述工作对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与前述宏观调控部门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后者的信息优势,积极甄别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控制变量,探索我国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合作机制和研究是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石,也是有效改造现有微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必然要求。

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出于学术探讨目的,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特此声明。

参考文献:

1.陈文君,2008,逆向倾斜下的金融监管研究[J],上海金融,第12期.

2.周仲飞,2009,资本充足率:一个被神化了的银行法制度[J],法商研究,第3期.

3.周仲飞,2010,银行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9, 79th Annual Report.

5. Bank of England, 2000,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June.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