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改革 管理 制度 发展 国际化
石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部分。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指的是对会计业务、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记载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在石化企业管理中,不仅要正确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种类,而且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给企业带来哪些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简单地阐述内部控制制度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保证石化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石化企业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它牵动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的利益。石化企业本身又是一个利益集团,它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石化企业管理各层通过制定合理的监控措施,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有效控制投资、生产、销售、经营、财务等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加强内部监督力度,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监管。审计部门实行一人一岗制,定期对企业账目资产进行核算,严厉制止各种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和有效防止财产物质被损坏,杜绝糟蹋、偷盗和不合理使用财物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2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石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将来、做出决策的首要依据来自于准确可靠的会计数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确立,使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运行业务处理程序,合理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产生的会计材料可以相互牵制,程序化的内部控制有效防止了各种弊端的产生,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从而会计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文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负责。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承担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法律责任,所以,单位负责人应当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对可能存在的各种舞弊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任何、利用职务之便肆意篡改会计材料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从法律上保证会计材料的准确可靠。
3 促进石化企业顺利达成经营目标
企业的正常经营需要制度来保障,石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防范各种风险所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健全现代石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方式的转换,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效益等。出发点是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其经营策略的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其一,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即建立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控制系统以及采购、生产、供应、销售等经营环节控制系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全程控制;其二,明确限定管理权限,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政策通过管理者授权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直至每一位员工;其三,建立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让每位员工都能全面的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职责所在,并及时获得和反馈在管理、执行和控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实施《内部控制手册》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管理,让国内外资本市场更好的监管公司经营状况,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及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该手册涉及到投资、财务、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它确定了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业务流程控制体系及内部权限范围,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作为建立、执行、评价和验证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由于内部控制覆盖到油气开发、化工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活动的整个时间和空间领域,这种全过程、多方位的控制措施的触角纵向延伸到底、横向扩展到边,只要企业存在生产活动和生产管理的环节,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4 规范石化企业经营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
石化企业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生产集团,它的正常运作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仅靠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严格的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培养石化企业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一位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是他们成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客体。要求每位员工既要对其负责的作业进行监督和控制,又要接受其他人员的监督以及相关制度的制约,使每位员工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履行相应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保证了企业内部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反馈的及时通畅,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目标。
当然,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是为企业的运作服务的,如果管理者执行力不高,或者是某些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随意串通,将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把石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管理行为纳入透明化管理的运行轨道,通过对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及各层面实行授权管理,明确各自的权限范围,用权利制衡来削弱和打击暗箱操作,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的强制约束性,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石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及廉洁性,为石化企业的生产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保证了企业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新秩序。
5 结语
可见,在石化企业管理中推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效约束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机制,可以有效抵制企业经营风险,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企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漫山.浅谈内部控制制度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27)
[2] 陈文萍.石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概述[J].中国外资,2012(24)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
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内控力度削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加大,监督机制失效。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机率增大
有的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造假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屡见不鲜,在其他企业中的现状就更为堪忧。
(三)费用支出失控,潜在风险加大
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相当薄弱,制度形同虚设,采购环节职责未按规定严格分离,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严密,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加之未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造成多年来库存物资的毁损、报废、短缺未得到及时处理,致使潜在亏损增加,经营风险加大。有些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构,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但是目前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致于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的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篇3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法
在运营管理中,公路施工企业要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意识,深化各方面构建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功能作用,深化财务预算、核算以及资金管理等环节,全过程动态控制开展的经济活动,实现内部资金快速运转,高效应用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顺利提高运营与盈利能力,在合理化内部控制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一)规范会计处理程序及政策
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是公路施工企业实现高层次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条件以及根本性保障。我国要提高对公路施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重视程度,要结合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具体情况,深化在这方面制定的政策、条例等,包括规范已制定的会计处理程序,为公路施工企业优化内部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深层次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科学分析公路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问题,以书面文件形式客观呈现具体化会计处理程序以及相关的政策,优化财务记录、财务计量等环节,便于公路施工企业各层次财务人员更好地了解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内部控制程序,进行一系列规范化操作,确保会计记录、财务报告等信息数据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我国需要在规范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相关事项规定,比如,财务凭证资金签署、会计记录编制,要细化制定的政策,记账原则、科目设置等,包括关键性经济事项披露方面的具体规定,比如,关联交易、后期事项,确保公路施工企业运营发展中开展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更加规范化。
(二)完善账表设置制度
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强调账表设置制度科学完善,确保财务预算表、决算表等编制合理化。公路施工企业要科学分析并解决账表设置制度漏洞问题,根据新时期账表设置具体要求,科学深化账表设置制度内容,规范化设置总账、明细账并明确各自应用方法,明确会计凭证内容、格式以及具体化审核要求等,包括会计报表类型、财务指标体系等,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账表设置方面有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内部稽核制度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注重内部稽核制度优化完善,将事前审核、事后复核工作落到实处。公路施工企业要在完善内部稽核制度的基础上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化要求,记账之前需要根据具体规定,科学审核对应的经济业务事项,将重心放在财务收入、支出两个方面,做好事前审核工作。在此基础上,公路施工企业也要强调事后审核,要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记账之后要科学开展审核工作,全方位有效审核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作用到实际中的会计凭证以及账表数据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以此,在内部稽核制度作用下,原始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是对各阶段财务收入以及支出的真实写照。
(四)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根据财务管理具体情况,优化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和会计紧密相连的一系列内容,比如,财务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职责,规范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各环节,加大对材料采购、资金应用等各方面的内控力度,防止运营发展中出现财务收支不平衡现象,确保公路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将各方面支出的成本降到最低,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
二、公路企业财务收入与支出控制的编制分析
(一)资金管理的控制
在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提高财务收入与支出控制程度,要在合理编制的基础上高效管理、应用内部资金,对应收账款进行规范化控制,实时将财务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顺利增加财务收入。在此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注重资金管理方面控制制度完善,全方面有效动态管理内部资金,随时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方面资金应用以及管理现状,明确资金流向,实时科学控制财务收入以及支出。在此基础上,公路施工企业要在资金合理化管控中明确影响资金流的关键性因素以及根本性原因,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方案,科学处理的过程上深化资源管理关键性环节,避免经济活动开展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公路施工企业要构建规范化的资金调度制度,科学编制的过程中加大对重大资金支出的管控力度,确保资金调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防止财务支出中发生风险。
(二)应收账款的控制
在财务收入与支出管控中,公路施工企业要优化应收账款控制制度,落实应收账款控制工作,以月为基点,合理编制应收账款项目的账龄、逾期应收款项的明细表、催收方案等。公路施工企业要以应收账款为基点,构建基于多个方面的考核制度,将应收账款周转效率、资金利润等指标有机融合,深化财务风险防控环节,避免出现“挂账、坏账”现象。
(三)财务支出的控制制度
在管控财务收支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构建可行的财务支出控制制度,结合日常财务支出具体化类型,分层次科学控制财务支出,防止其超出财务预算范围,影响财务收入的增加。在此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在财务支出方面的具体化职责,层层细化的基础上将管控任务落到实处,科学管控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质量等环节,避免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承包、验收等环节存在隐患问题。对于公路工程建设中支出的较大数额,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做好事前财务预算规划,规范对应的执行流程等,以最新会计法要求为基础,深层次优化财务支出控制环节,将各方面支出实时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三、公路管理财产清查制度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注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中财产清查制度优化,构建可行的清仓盘查制度体系,规范各阶段开展的财产清查工作。公路施工企业要以月、季度为单位,落实财产清查工作,随时把握财产物资实存情况。公路施工企业要围绕财产清查制度,仔细核定账实,如果和实际不吻合,要明确其出现的具体原因,包括岗位人员职责,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确保账实相符,应用到实际中的会计信息数据以及资产更加真实。以此,顺利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加强内部会计管控的过程中借助有效财务管理实现高层次运营管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公路施工企业要从会计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深化财务管理制度,高效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科学管理内部资金流的基础上内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以此,充分展现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具体化价值,提升现阶段公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将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推向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邵永民.关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114-115.
[2]李香.公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8):44-45.
[3]张霞,邱志蓉.论我国施工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金融经济,2013(18):232-234.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监督管理 审计
2001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能源批发交易商、资产规模达498亿美元的美国安然公司突然向美国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2002年7月30日美国“萨班斯法案”正式实施,这也是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明确要求的法案。反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内部控制观念薄弱,企业诚信严重缺失。近十年来,在我国发生的“银广厦”、“郑百文”“中航油”等事件就是企业内部失控的典型案例。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部被称之为中国“萨班斯法案”的文件将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动态上是一个过程,静态上则是一种机制。而这种过程和机制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在战略上的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要素在内部控制中相互联系,具体体现在:控制环境是基础,主导或左右着组织成员的控制理念,决定着控制的边界和结果;风险评估是依据,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手段,为防范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内部监督是保证,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信息与沟通是载体,贯穿于整个内部控制过程。通过及时沟通信息,以保证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可靠性和实现控制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控制环境失衡
目前,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许多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身份、权利重叠,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往往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则尤显突出,一方面国有企业通常是“一股独大”;另一方面则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对于由家族管理的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权责不分的治理结构。而这些企业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领导层内部控制观念非常薄弱;管理层长期战略意识淡薄、只注重短期效益;员工归属感不足,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缺失,内控环境失衡。
(二)企业盲目追逐利润和扩张导致风险管理失控
风险是与企业目标紧密相关的。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则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将大部分资本和经营活动都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中,甚至超出企业风险的承受度。
(三)企业诚信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全社会关注的诚信问题。“银广厦”、“郑百文”等事件均是失信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粉饰财务报告、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存在着违法违纪现象,欺诈舞弊等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无法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使得企业出现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四)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信息与沟通贯穿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目前,企业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内部信息不对称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内部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基于本位主义考虑而使信息沟通不完全、不公开、不透明,造成治理层、管理层、员工等各层次人员的信息掌握不对称,各环节信息反馈不畅,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评价。外部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外部环境信息不完全,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狭窄,信息获取成本高,使企业难以做出较准确的风险评估,潜在的融资风险也较高等方面。
(五)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企业道德风险较高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与西方现代企业契约式管理不同,我国企业多采用“人治”方式,关注于人事脉络。激励约束之所以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虽然我国企业也不乏制度管理,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人为因素过多,制度管理难以落到实处。由于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造成企业人员产生机会主义动机,从而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增加。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设计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制衡原则,其核心就是“相互牵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其实也离不开“相互牵制”,只是这种牵制的对象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过程,并通过具体方式和手段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可分为以下三种层次和方式:
(一)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企业各部门主管、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监督方式主要涉及的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操作,是实践反馈的监督行为。日常监督的具体方式:
一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目前,许多企业都存在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的,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充分掌握信息,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二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日常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员工的日常实践反馈。如果企业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传递途径单一或不畅便会限制员工意见的及时反馈,降低员工参与监督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有效开展。
三是建立问题跟踪处理机制。日常监督通过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对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跟踪检查,掌握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检查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评价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文件之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即将推出,它将指导我国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按照评价主体划分,内部控制评价可分为企业内部评价和企业外部评价。
1、企业内部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通过设置专门的内部评价机构具体实施。内部评价可采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比较分析法、专题讨论会法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并向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整改措施。通过这种自我评价方式,能使企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
2、企业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和银监会、证监会等国家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外部监督。在我国,这种评价方式正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证券公司接受内部控制评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评审,由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执行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另一种是强制评审,证监会指令证券公司聘请有经验的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内部控制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的方式可以单独进行评审,也可以结合年度报告审计进行。
(三)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企业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施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施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增加了公司治理其他部分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它有效的防范了经营风险,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风险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价,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中,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种最佳方法。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在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无疑将会对中国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危机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和榜样作用。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监督是指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进程,即对内部控制改革、运行及改进活动评价。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企业管理层,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而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该是独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并不能正确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以及完善。其工作范围大大受到管理者的干预,受到了限制也就很难赢得威信,因此,从国有企业现状来看,内审部门是名存实亡的,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没有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导致相关人员无法得到相应的鼓励,不利于提高企业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所以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要参与市场竞争, 必然要面对风险。
为了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上的作用,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的服务于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要素构建的基础,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环境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基础中都存在极大的缺陷, 其他因素即使是构建得再完美, 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控制环境包括董事会职责、管理哲学与管理形态、操守与道德价值、组织结构、职权分工与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关键在于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 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建立公司共同价值文化;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力量,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有效纠正各种损失的发生。内部审计可借助于电脑的强大功能,将电子信息稽核和人工稽核相结合,能够提高监督的力度,即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同时确保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使其直接向公司委托人报告负责,避免应其丧失独立性而使机构失去设置的意义。真正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光有内部的审计工作也不够,要通过相关的法律规范,构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加强风险管理,当前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加强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风险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这也是内部控制首要目标的基本要求。所以公司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 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实行岗位责任原则,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相关不相容职务没有相分离,而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 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 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各种监督力量不断加强情况下而在会计信息仍有虚假的,加大对行为者个人的经济处罚,动摇其切身利益也是可以的。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来讲,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的企业不一定能够长治久安,因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元素比较多,但是没有内部控制的企业注定是要失败的。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根据国有企业本身的特点,坚持“适当、适度、适用”原则,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人性质特殊的情况下,企业法定代表人要身体力行,并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表率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才能在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的经济环境中发展强大。
参考文献:
[1]李艳华.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M].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刘非.浅谈中央企业内部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9.
篇6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概述
(一)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内部控制是企事业单位为了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现单位既定的目标,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属单位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大了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我国在1999年10月颁布了《会计法》,并在2000年7月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在接下来几年,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定的内部控制相关的条例和规范,在2001年6月,我国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两项规范,2002年6月中注协制定并且了《企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并于2003 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条例,2003 年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自此,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运行中有关于内部控制制度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在环境控制方面,对于一些敏感职位之间的职责分离还不明确;此外,企事业单位内部审核制度也不健全,存在重效率轻管理现象。这些情况在事业单位更加凸显出来。由于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少且业务量小的特点,就出现一人兼数职的现象,例如像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缺乏一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缺乏专门的审计人员安排,完全依靠职工的诚信行为来自我约束,这样一来,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显得很是被动。
(2)在风险评估方面的意识淡薄,并且缺乏对绩效、获利及保障资产安全方面的风险意识。
(3)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沟通不顺畅,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系统制衡机制。
(4)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提高对人员素质的审核,尤其是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审核及专业能力的审核。
二、内部控制的内容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筹资、采购和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
(1)在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授权审批程序,对于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分离出来,不能统一办理。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企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形式。
(2)在企事业单位筹资方面,应当加强筹资方面的管理体系,确定合理的企业筹资规模和结构,使用恰当的筹资方法,确保企业筹资顺利进行,保证筹资款项合理充分的利用。
(3)在企事业单位采购和付款方面。确立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建立健全的完善企事业单位有关采购和付款内部控制程序,对采购和付款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采购决策透明。
(4)在实物资产方面,建立健全的实物管理资产管理体系,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保证企业实物的申报、领取、保管等过程都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的企业规章程序来实施,防止出现偷盗、滥用等现象的发生。
(5)在成本费用方面,首先企事业单位要有一定的成本费用预算、核算标准,制定一定的成本核算程序过程,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分析体系。了解成本的组成,提出主要的成本费用项目模块,对其进行特殊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确保成本费用的真实性,确保费用有单可查。对于滥用和不法现象应加以严惩。确保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6)在销售政策方面,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有明确的定价制度和收款方式,对于销售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职权界定,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工作。
(7)在企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确保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评标等工作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来完成。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具有严格的监管体系,防范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出现。
(8)在对外投资方面,企业应当有专门的投资分析部门,制定相关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的内部组织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2)制定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7
摘要:近年来,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广,企业总体税负降低,但部分行业却出现不降反增的现象,引发各界的关注。文章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着手,分析了“营改增”对税务内控五要素带来的冲击,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税务内部控制流程,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营改增 内部控制 税务风险
一、“营改增”企业增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营改增”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国家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不但可以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还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有效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制约和监督的措施与方法。与税务相关的内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务价值。“营改增”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税收和财务问题,对公司的业务和管理也是一种全方位变革。增值税实行以票管税的征管模式,因此,“营改增”企业在业务流程、会计核算、发票管理以及纳税申报等环节受到全面冲击。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营改增”以来,有的企业税负明显减轻,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则显著上升,不完善的税务内部控制可能是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各企业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降低可能的税负风险,以便充分享受全面“营改增”带来的改革红利。
二、“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当前“营改增”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源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和粗放的内部管理带来的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内部环境更复杂。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具有“征管严格、以票控税、链条抵扣”的特点,这对企业的组织构架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一般情况下,管理链条越长,流转环节越多,潜在的税务风险就越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更为适应“营改增”。另外,“营改增”下纳税人要面临身份的认定、发票的管理、纳税的申报等,企业是否有专门的职能机构从事相关的工作直接影响“营改增”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二)涉税风险增大。“营改增”中涉及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方面,“营改增”是新事物,如果税务相关部门及纳税人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征收办法把握不准,就有可能会造成税收的混乱,影响税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税务或者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不能正确核算税额,就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增大。以房地产一般纳税人为例,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涉及到采用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两种计税方法,两者的适用条件和可扣除项目费用都不同,若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还要按照3%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核算税额时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执行,就会导致多交增值税,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或者少交增值税,加大事后被追究责任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要求更严格。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营改增”后,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主要分布在财务管理、销售业务、采购业务等关键控制点上。比如企业对兼营、混合销售、免税业务没有正确划分和单独核算,就无法享受到相关的税收优惠;若企业在销售或采购业务中不能取得有效的增值税发票,“链条”就会断裂,无法凭票抵税。因此,“营改增”对企业原有控制活动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将成为“营改增”顺利推进的“拦路虎”。优化税务内部控制流程,严格控制环节,升级内部管理已成必然。
(四)有效的沟通更为迫切。从试点情况来看,部分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已成不争的事实,税企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迫切。从企业内部来看,纵向上要求企业从上到下做好政策和制度的贯彻,横向上要求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做好业务的衔接。从税企之间看,企业期待税务机关能做好政策的解读和业务的辅导,尤其是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更加期待税务机关帮助其走出认识和业务的误区。因此,企业内外部的沟通愿望相比以前更强烈,内部信息系统的升级也迫在眉睫。
(五)内外部监督力度加大。一是企业外部监督。为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的衔接,在“营改增”推进的相当长时间内,增值税发票的使用与管理、税收优惠和退免税等方面将是税务机关重点督查范围。二是企业内部监督。“营改增”是企业的全方位变革,涉及相关组织结构重构、系统的升级和业务流程调整等。作为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部门,也应相应调整监督方案。无论是在时间、范围还是在把控环节上,需重新规范监督流程,落实每一个控制点,责任到岗到人,以降低税务风险。
三、“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营改增”后,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应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个方面调整税务内部控制流程,改进经营管理,实现全面升级转型。
(一)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划分。由于每个增值环节均需严格按照进销项税额相抵的规定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建筑行业,集团多级法人、内部层层分包的模式使得管理条过长,流转环节增多,造成工程项目的增值税进销项税额不匹配,多交或少交增值税,税务风险增大。所以,企业要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没有专职财税人员的企业应尽快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其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采取培训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按增值税征管特性规范业务流程。
1.销售业务。首先,企业需要将所有销售业务重新进行梳理。按照税务口径区分出哪些属于营改增项目,哪些原来就属于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同时,按照一般销售、视同销售、混合销售、兼营行为及所对应的税种、税率逐项核对,形成表格或清单。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核算,对于兼营业务未分别核算的要从高适用税率,减免项目未分别核算的不得减免。其次,重新审视企业的定价策略。增值税是价外税,在原有定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收入将转变成不含税收入,利润降低,而客户作为受票方,如果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则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营改增”的税收利益将成为双方博弈的筹码。因此,企业应将客户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调整销售策略,分别制定不同的定价。
2.采购业务。由于增值税实行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能否取得专用发票,直接影响着可抵扣进项税额的确定和购进物资成本的确认。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评估上游供货商,通过对纳税资格及相关信息等审查,以能否开具可抵扣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关税完税凭证、税务机关批准的农产品收购凭证和铁路运输系统开具的运输发票)为标准实施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各供应商的报价和对应的企业实际采购成本,对于不能够提供可抵扣发票的供应商,或提高议价能力,或摒弃重新选择。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相互协调合作,确保采购计划顺利完成。
3.合同管理。合同是税务风险的主要载体,其中对涉税事项的约束直接影响企业税负的高低。因此,企业有必要对原有的合同重新进行整理并且规范合同的签订流程,要严格按照合同的执行时间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将原有合同进行分类。对于纳税义务在“营改增”之前的,按原合同条款执行;在“营改增”之后的,应与合同方进行协商签订相应的补充协议。对跨期合同条款进行修订时,要按照“营改增”的政策要求,对合同总价、不含税价格、增值税金额、发票类型、价款结算方式及开票事宜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营改增”之后,同一家企业可能提供多种税率的服务,对兼营的不同业务,要在合同中明确不同税率的项目内容和金额,并且考虑在合同中增加“取得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才支付款项”的付款方式条款,以减少税务风险。
(三)做好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增大督查力度。定期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督查内控制度落实情况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基本途径。“营改增”企业在购、销、存及税务核算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着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以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为重点督查对象的定期自查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穿行测试、分析性复核等多种审计手段对供应商、购销合同、议价定价、发票管理等内控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来协助实施,对检查出的管理漏洞要及时纠正和完善,做到责任到岗到人,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和税负。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贤ㄐЧ。“营改增”对企业的税务和财务人员的技能来说是一种考验。要加强对“营改增”企业税务岗位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考核,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与此同时,企业的财税人员还要增强与税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税务资讯,掌握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降低税务风险。
四、结语
“营改增”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税务问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全面改革。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控制环节、严格控制流程才能够保证“营改增”工作的平稳过渡及实施,推动企业的转型和升级。X
参考文献:
[1]郭社钦.营改增下的企业纳税筹划与管理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5,(6).
[2]赵旭.营改增背景下的企业纳税筹划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
篇8
关键词 应收账款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应收账款控制管理不当,很容易由于应收账款回笼困难或者是坏账损失,造成企业利润损失,甚至是影响资金周转,诱发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自身的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作为自身管理的关键内容,完善应收账款控制,进而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促进新时期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在信用销售阶段所带来的各类应收货款、票据以及其他款项等。应收账款管理内容较多,特别是信用管理与账款追讨管理难度较大,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应收账款风险问题。总结目前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应收账款风险问题,成因主要如下:
(一)对应收账款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全面的认识到应收账款在企业整个资金链流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将精力放在了企业的规模扩大及销售业绩提升上,造成了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以及回收困难的问题。
(二)信用管理不到位
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源头环节,虽然信用销售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销售业绩,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正确的运用信用销售。一方面,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对于客户准确的信用评价分析以及差异化销售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信用风险监管机制不健全,对于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问题,缺少提前的预警分析,造成了应收账款风险问题发生,甚至是导致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基础工作水平不高
防范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很多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工作上还存着一些薄弱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授信制度、监管制度、追逃制度不健全,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信息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共享利用,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
二、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分析
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针对应收账款风险问题,有效地制定具有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等功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达到控制企业应收账款规模,防范控制应收账款坏账问题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设计应当重点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
对于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政策来制定,重点是确保企业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谨性,能够起到规范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作用。
(二)较高的成本效益
对于内部应收账款管理,并不单纯就是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而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以及账款回收管理,避免应收账款坏账问题,同时不断地增加企业的销售额,要求必须协调好应收账款与销售利润的关系。
(三)满足系统性要求
在企业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应该注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性原则要求,从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业务初期,直至信用调查、授信管理、账款追讨以及坏账计提等环节,均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可操作性原则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制度在设计上,应该全面考虑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管理的关键业务流程以及风险点进行控制,确保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应收账款的作用。
三、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策略
(一)优化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确保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环境的优化上,首先应该在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对销售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信用的评级、信用销售政策审批以及应收账款催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源头工作。其次,应该注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控制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内部各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避免后期出现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问题。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
防范控制应收账款风险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分析,针对信用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应的信用评价价值指标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同时在销售管理中,对可能出现的应收账款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以应收账款风险分析报告的方式,为内部管理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此外,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上,应该注重加强与外部风险管理机构,尤其是征信机构的合作,依靠专业的信用评级,提高应收账款管理中信用管理环节的准确性,防范风险问题。
(三)规范内部的应收账款控制管理
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管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建立相应的销售客户资信管理档案,准确记录客户的企业规模、组织类别、业务范围等,并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确定相应的信用额度。其次,在销售环节,应该重点加强对发票的控制管理,在收货确认以及发票的送达等环节,严格控制各类发票的开具,防范各类风险问题的发生。第三,还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确认程序的管理,严格按照会计工作中对收入确认原则相关要求,进行应收账款的确认管理。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工作,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应当由内部的信用部门主导,及时地进行催收管理,综合采取电话提醒、信函、上门催收以及法律诉讼等措施进行催收。
(四)通过抵物对应收账款进行债务重组
在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客户资金周转困难,难以进行应收账款的支付等情况时,应该综合考虑客户的具体情况,采用客户的资产抵付应收账款,以实现账款的回收。在抵顶业务的操作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提前与客户在信用销售阶段做好协商,按照抵顶货物质地与市场价格等确定金额,在抵顶货物资产进入企业后,应组织财务等部门进行验收,并开具验收入库单,同时对货物或者是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进行确认,并将应收账款进行核销。
(五)强化对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应该重点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应该重点针对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度落实情况、账款回收情况、职责履行情况、控制环节的疏密性等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控制管理措施,确保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此外,在内部审计监督中,还应该积极邀请外部会计事务所等对应收账款管理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指导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改善。
四、结语
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信用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控制以及风险预警应对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范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确保企业应收账款能够及时安全地回收。
(作者单位为沈阳新光华晨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
篇9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财务管理 内控制度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内部和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最终的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相左,严重地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因此,为了促进房地产企业的良好发展,应强化财务管理,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以此实现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以及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在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过程控制以对各项经济活动形成约束。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完善过程也随经济发展而进行。最早的内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控系统逐渐形成了具有近代经济属性的完整体系。
(二)建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企业房地产企业想要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对内控作用给予正确的认识,势必会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做好房地产内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健康的经营方式。房地产相较于其他行业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开发时间长,前期需要的资金总数庞大,因此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有效的内控制度则能有效监督房地产企业的每一个经济活动,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合理的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完善的内控制度在维护企业资源安全、防范潜在风险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日常管理必须以会计信息的管理为基础,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内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非常关键。其次,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对企业财产物资从采购到验收各个环节的监督,以保证其安全性与完整性。
3.完善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经济腾飞。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对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从而真实反映工作业绩,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从而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内部对控制体系关注不够
由于房地产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在销售时能够即可见到收益,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对于房地产取得收益所产生的影响不够明显,最终导致房地产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企业收益具有直接影响的环节,而忽视了类似于内控这些只具有间接影响力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简单地将内控制度认为是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等。而且,由于内控制度对于间接促使房地产企业获取效益所需要的周期较长,而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在内控体系中,除了需要设置若干工作岗位,还需要大力的规章制度为内控的实施提供保障。也正因为有了各项保障制度,而使得办事程序也大量的增加。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制度的认识,认为内控制度的实施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收益,还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得不偿失。
(二)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投资风险
近几年,为了完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制度,有效缓解了住房供应的结构矛盾,大力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开发与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市场较为复杂,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前期市场的各类信息,极有可能造成投资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 筹资风险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前期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庞大,而且存在极大的投资风险,受国家信贷等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且资金成本也比其他行业要高。鉴于此,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筹资方案,尽量避免由于筹资所造成的偿债风险,成为有效实施内控管理的又一难题。
3.成本失控风险
由于房地产自身的特点,即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且成本控制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另外,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房地产的市场销售前景并不十分可观,提高售价已经不能解决房地产企业的盈亏问题。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实现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合理控制,同时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有效实施内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通过宣传力度的加大,可以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注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个岗位和人员都能根据相关制度做好每项业务,真正地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在加强内控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房地产企业董事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这样才能对董事会所具有的技术、智慧加以充分的利用,并督促其适当的履行监控、引导等义务。另外,还应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文化建设,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一直以来都被当做是内控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具有高素质员工的企业才能保证内控知道发挥积极的作用。房地产企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对企业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政治因素、资金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瞬息万变,仅凭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意识和经验判断,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而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为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保障。房地产企业在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到房屋销售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强化风险意识,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等方法,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
(三)完善投资决策机制
当前,我国实行紧缩银根。收紧信贷的货币政策,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周转时间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房地产企业必须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上减少投资失误。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应建立投资决策机构,通过正确投资战略的制定,避免投资失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加强科学理论的运用,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明确投资过程中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一旦出现问题,能够保证责任追究到人,从而实现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朱小年.基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2009(7).
[2] 田依鑫.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3] 杨磊.试论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4] 乔宗利.论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构建[J].现代商贸业,2009(10).
篇10
摘 要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从而有利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本文主要探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成本管理运算中具体实施与运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合规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合 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 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从国内的巨人集团衰败、银广厦案到国外 的巴林银行倒闭、安然事件等无不是由于其内部控制缺损或失效所致。因此,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
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走向低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降低成本。但企业经 多方努力削减成本之后却发现效益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越来越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降低成本管理中只注重“成本节约”,只是想尽办法控制支出,而没有将成本控制同企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因此,企业要想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企业自身优劣及外部竞争环境,为企业发展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在成本管理上亦应引入战略成本管理,合理配置资源,谋求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成本管理运算中具体实施与运用
1.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传统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属于简单的报账模式,往往对有时候的数字重视而忽视了成本管理,对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重视程度不 够。对现代的管理手段忽视而采用手工操作。没有很好地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一味地依靠单独一个财务部门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成本管理的观念及早地更 新,要全员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明确财务控制的重点。预算管理控制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控制环节是预算编制所确定的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的科学性;预算指标分解的合理、科学性;预算在执行中授权批准调整的严肃性,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及奖惩的严格性。财务资产控制。控制环节是资金管理,主要是账户管理、银行存款日常管理、内部资金划拨、支付结算、库存现金 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其他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债权管理、对外担保的审核等。
3.依托网络优势,建立以计算机、预算核算软件等高效辅助网络工具为操作方法,将各管理层、各部门、各工序合成为管理共同体,信息共享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级目标责任成本成为透明的共同管理依据,各管理层次、部门直至工序按照职责管理各自的成本要素入口,使全员参与具备可操作性和实时性,效益控制结果成为实时公布的监督检查信息,增加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同时解决各管理层次因所处地域的限制而不能及时参与管理监督的通病,以充分发挥各层管理中心的优势,在高度透明的、信息共享的、各 尽职责的管理控制环境中取得最大效益。
4.建立责任与成本挂钩的管理机制。目前,施工企业大都实行企业对工程项目的垂直管理,即企业直接管理工程项目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司对项目经理的管理;二是项目经理对所属工地、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公司项目部下达经济指标,项目部再向施工各工地、部门和班组下达指标。使权责利相对应,每一级向上级负责,充分调动各级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层次分明的成本中心,通过各层次的管理活动,形成实现公司成本目标的保证体系。逐级下达任务,所下达的指标必须在相应各层次可控制的范围,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赋予各级成本中心充分的权利,以保证各级成本中心能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各级成本中心的奖罚政策要掌握在确实足以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的程度,起到奖优罚劣、多劳多得、职工与企业双赢的作用。最后,应将上述内容通过内部经济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逐级签约,落实到人头。与成本分析结合,做到分阶段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罚措施。
5.坚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企业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取得和提高企业效益,因此,企业经营计划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制订和展开,统筹兼顾,权衡利弊,以促进效益最大化。制定《责任成本实施细则》,并举办相关业务人员责任成本培训班,统一责任预算、计量、验收、考核评价责任成果的有关表格及其填报方法,使各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成本核算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重视对职工勤俭风气的培养。从管理者到职工,都要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从细微处做起,增值降耗。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