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设计要点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地产设计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地产设计要点

篇1

【关键词】养老;社区;设计

1、背景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数据显示,全球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2个,2010年全球老年人口已达到6.23亿,全球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2%,世界百岁老人约15.2万。我国从20世纪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1世纪30年代将会达到高峰。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世纪之困。

1.1中国老龄化社会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1.1.1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1.1.2高龄化趋势显著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1.1.3“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1000美元。

1.1.4“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关于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1.2养老设施现状

我国各城市、镇均配有相应的养老设施,但这些设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十几到数百个床位,远远不能缓解养老床位的需求;档次普遍偏低,缺乏高端配套设施,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高素质服务人才,不能满足高端群体的需求;服务项目单一或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综合性、个性化服务能力;缺乏高品质、高标准,物业、景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项目相对齐全、针对中高端的大型养老养生国际型机构。

1.3养老地产的发展

《2013-2017年中国产业地产行业运营模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即“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市场缺口需要在现有规模上翻一番,这让养老地产开始逐步成为各方追逐的投资热点。此刻,与“住”紧密相关的老年地产作为“银发产业”中最诱人的一块“大蛋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觊觎争食。

由于受国人自身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住宅发展背景有较大的差距,但发达国家老年社区的内部组织及设计等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2、案例

养老地产在我国大部分省份还是空白,国内纯粹作为养老地产项目来发展的楼盘屈指可数,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东方太阳城、上海亲和源,国外较好的案例是美国的太阳城。

2.1北京东方太阳城

东方太阳城位于顺义潮白河西岸的双青林场内,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建筑类型有现代独栋、水畔联体别墅、中式四合院以及四层电梯公寓等。项目有七个风格各异的小区,全社区无障碍设计,红外无线安防、水源/地源热泵等高科技智能产品应用于社区各项安全保障与服务设施。

2.2美国太阳城

美国太阳城从1961年开始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规划成为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社区内娱乐设施和医疗保健设施十分齐全。全区共有7个娱乐中心、8个高尔夫训练场、3个乡村俱乐部、2个图书馆、2个保龄球馆、2个湖、30个教堂、19个购物中心。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老年生活。

2.3上海亲和源

亲和源坐落在上海浦东康桥小镇,一期工程占地8.33公顷,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亲和源老年公寓由12幢多层电梯住宅楼组成,楼与楼之间有连廊相接。老年公寓设838套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享受其中。居室建筑面积约五十八到一百一十九平方米不等,室内橱柜床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全部开通,冷暖水二十四小时供应。

3、规划设计要点

结合国内外实施案例,借鉴其先进经验,同时与中国国情相融合,提出以下规划设计要点。

3.1住宅选址与场地设计

空间布局体现老年人自立性、健康性、安全性。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者的使用要求,空间具可改造性。

选择环境质量良好、交通便捷的场地作为规划的先决条件;靠近基本的社区公共设施,同时远离喧闹的文娱场所;尽可能在楼内外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邻里交流、人际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环境;场地应有足够面积,以满足开展户外活动的要求;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来自主干道的噪音少;处理好合设或邻设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

老年人室外休憩场所的设计:庭院的朝向应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注意庭院与室内、外的关系;庭院中步行通道的位置应与设置座椅的休憩区分区,避免干扰;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置应按照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还要考虑老人们交谈的需要;花坛和种植地应高出地面至少75cm,预防老年行人被绊倒;室外标志地设计应考虑老年人视觉退化的特点,为行人设置的标志应与从时速25km汽车上观看的标志尺寸相同。

3.2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

根据养老社区不同的规模,配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养老设施。健康老年人日常活动半径的设置为450米,以此标准确定服务设施的具置。

3.3建筑设计

3.3.1居室设计

光线充足的亮度:充分获取自然光,注意适当的亮度设计。

开关方便的门:最好采用平开门形式,采用平开门时,选用便于使用的握柄式把手。门的宽度满足轮椅进出,不设门槛,外门净宽不得小于1.1m,内门通行宽度不得小于0.8mm。

3.3.2公用楼梯设计

易识别的台阶面:为避免台阶面产生阴影,应考虑采光与照明的情况,改变台阶的颜色和材质,可便于识别。

踏步的防滑措施:台阶面使用防滑材料,台阶面边沿设置防滑条,要和台阶面保持在同一平面。

楼梯的宽度充足:考虑楼梯可并行通过使用拐杖的老人和搀扶人,宽度约1200mm。

4、结语

养老地产,作为地产界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将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起步产业,在策划、设计、建设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会存在多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于促进该产业的成熟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应该立足实际需求,以老为本,创造全龄化的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罗福周 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2(10)

[2]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篇2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日益受到挑战,"4一2一1”型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形式,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瓶颈。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以房养老在全球各国并不鲜见,在欧美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等都是较为成熟的做法。由于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社会习惯、房屋产权等相关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推广以房养老还面临诸多障碍。

二、“以房养老”基本模式

以房养老的模式,实质上是持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向金融机构的抵押借款,通过借款,来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成本的支付意愿,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品质;借款额度的多少与借款人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现值、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多项因素有关。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参照了个人家庭拥有资源在个人家庭的一生予以最优化配置的理论。以房养老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实现:()l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2)租出现有的大房再租人小房,利用房租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3)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4)将住房出售,再回租原住房,用该笔款项交纳房租和用于养老费用支付;(5)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按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本息。

三、我国养老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养老体系现状。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已经接近14亿,到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近2亿人,预计到20巧年,将达到2.2亿人,2020年将达2.48亿人。同时,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量为3.44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户均3.96人减少了0.52人。一方面,逐渐形成家庭“4一2一1”人口结构,新一代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赡养多位老人的重担;另一方面,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受到严重的削弱。见表1。

2.养老体系中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体系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l养老保障制度“多轨制”。在我国,纳人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巧%,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整体缴费规模偏低。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未把机关、事业单位纳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仍实行国家财政统包,但却要享受较高的退休金待遇,加剧了养老金的收支矛盾,体制不公平情况突出,养老金体制函待进一步改革。(2)收支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支付压力日益增大。据预计,到2030年,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比例锐减到4.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2008年养老基金“空账”达1.4万亿,2016年将扩大为3万多亿。另外,养老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收益率低,增大了养老金贬值风险,加剧了收支不平衡。(3)养老资源严重缺乏。①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供应结构不合理。—现有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主要保障“三无”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务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近30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一7%的水平,也赶不上一些发展中国家2一3%的水平;—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基本养老设施服务水平差、服务质量低,但供给总量不够,同时还存,有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但,成本高昂,老年人无法承受,利用率不高。②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养老的实际需求。据估计,现阶段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的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为2万多人,需求缺口差额巨大。而且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远远不能达到相关需求的水平。(4)老年事业体制机制不顺畅。现行的政府养老职能大多分散在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老龄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行动协调,政府各职能部「刁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造成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由于我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对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挑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在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上缺乏统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挑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以房养老模式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障碍因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养老方式的创新,以房养老制度的设计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现状的必要补充,结合我国实际的现状,开展以房养老既有基础也面临诸多挑战。()l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主要基础就是城市的老年人,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住房。据统计,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的大城市,超过60%以上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产权的住房,甚至有城市的超过80%的老年人有自有住房,而且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且房龄较短,具备推广住房养老的基础条件。(2)面临的挑战。①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约束。我国社会的核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族文化,居家养老、父慈子孝是传统的文化认可。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中传统的养老方式正面临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巨大挑战,“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将打破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财产分割和继承关系也将遭遇挑战。②房地产市场的支撑程度。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价增长猛增,价格泡沫不断积聚,直接影响到房屋的估值,而房屋价值的稳定性是实现以房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特有的房屋产权制度也会制约,以房养老的积极性,房屋有限产权条件下,金融机构参与以房养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亘农村老年人无法实施以房养老。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50%,预计到201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但从人口结构上看,留居农村的人口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居多的发展中国家,受地域环境及宗法观念的束缚、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差,使得“以房养老”模式缺乏认同和经济基础。④政府扶持不足。“以房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社会效益明显。但以房养老模式运作过程中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政府应当积极介人、主动宣传、加大扶持力度。

四、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

1.我国以房养老的宏观制度设计要点。考虑到我国养老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以房养老体系的设计要注意到社会的二元化结构,根据城乡不同层面的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进行设计。可以考虑分层的住房养老模式设计原则,即:(1)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针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群实现住房养老;(2)对广大农村老年人仍然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3)其他老年人采取社会养老和自主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2.以房养老制度设计的影响因子选择。以房养老制度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年龄因素。老年人的年龄与所需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所需费用越高。(2)性别结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养老费用的因素,分为独居男性、独居女性以及夫妻双方三类。其中,独居老人的借款需求较大。(3)退休前收人和储蓄情况。低收人和低储蓄的老年人的借款需求要高于高收人和高储蓄人群。(4)拥有房产价值。不同地区,房产的估值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区位的房产估值也会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满足借款人借款需求的程度。(5)房地产市场走向。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借款人的房产的未来残值,也会影响借款的支付周期。

3.我国住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基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实际以及养老需求的现状,可以实现对有限人群的住房养老计划。按照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实现关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l自有住房并拥有完全产权。养老家庭必须对其居住的房屋拥有完全产权,才有权也才有可能对该房屋做出售、出租或转让的处置。并且其住房的价值估值要大于所在地区到期望寿命这一期间的养老费用的估值。(2)房地产市场健康。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房地产未来贬值风险较小。(3)具有继承权子女的认可。总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必须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随着社会发展,移风易俗,有条件的逐步开展,既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平稳进步。

五、结论

篇3

【关键词】老年建筑;发展现状;设计特点;设计要点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老年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老年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对于提高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老年建筑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德国等发达国家对老年建筑比较重视,有针对性的建设了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多层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从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建设施工、主体结构、外观内饰等方面,都充满对老年人的关爱。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使老年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老年人体能、生理和心理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性等基本要求,住建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城市新建、扩建和改建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但这一设计规范在落实中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的房地产业发展已经与老年人的需求脱节,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针对我国老年建筑设计规范欠缺、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筑设计从业者从思想上提高对老年建筑的重视,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细节做起,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老年建筑,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场所。

二、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

1、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

老年建筑作为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除满足一般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心理需求等诸多要求,在设计中要把握以下特点。

一是安全方便性。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当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文灾害时,老年人的伤亡比例较高,所以在老年建筑设计中,低层建筑因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

二是舒适性。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生理原因,对居住舒适性要求较高,在老年建筑设计中,要把握好建筑朝向、通风和采光等要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保证老年建筑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三是社交性。老年人不愿受到忽视,比较倾向于“群居”,但随着现代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入老年公寓或老年居住区的老人们有时无法与其他老人有效交流。在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中,应设计和提供老年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场所,让老年人一起锻炼、聊天,共享晚年。

四是私密性。虽然老年人有社交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隐私,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喜欢长时间的交流,如果将老年人被动的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中,要为老人设计一定的区域,使老人在可以看到来往人员活动,但自己的活动不会轻易被别人发现,保持老年人的私密性。

2、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要点

老年建筑在满足其特点要求,保持低层建筑、方便老人居住、兼顾社交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建筑。

一是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实际空间,空间布置形式决定着老年人使用是否安全、方便、舒适,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需要按照以下技术要点进行设计:老年建筑门口应设计坡度不超过45度的坡道,而非一般建筑的台阶,方便老年人进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建筑应采用低层建筑,如果是高层老年建筑,则应该设置电梯,且电梯的宽度在一米以上,电梯出口处要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方便老年人进出电梯和上下楼;老年人行走中一旦摔倒会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所以在楼道、楼梯和坡道上都要采用防滑建筑材料,保证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性;在老年建筑中,所有的门口,包括厕所、浴室、阳台等,都要区别于一般建筑,避免留有门槛或者是台阶等不平整地面状况,在其他部位也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地面凸起;为方便老年人如厕,在老年建筑的厕所内都要设计有扶手的坐便器,厕所门应设计成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进出厕所;老年人经常会遇到突出情况,而老年建筑中的老年人一般都没有子女陪伴,所以在老年人经常逗留的寝室、浴室和厕所等处都要安装安全电铃,遇到紧急情况时方便老年人呼救;为避免夜间老年人起床走动时出现危险情况,在设计时要将电灯开关设置在安全开阔的地方,避免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而且在厕所和寝室需要设计安装夜间照明灯,方便老年人生活;老年人对温度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老年建筑内,特别是寝室和厕所等处最好设计恒定温度25摄氏度左右,但要注意老年建筑的通风设计,在保证室温的同时,保证建筑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达标;老年人对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可能导致老年人失眠、心烦等,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上要尽量在墙体上使用隔音材料,或是加装隔音设备。

二是老年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外部空间是建筑师设计创造的外部人为环境,通过在设计上进行创新应用,可以赋予其一定目的,使其具备一定的功能。建筑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建筑的形状、比例、尺度等。老年建筑在外部环境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安全、实用等原则,不宜建在公路边,门口也要与人流密集区离开一定距离,防止发生危险;要在建筑中设计非常楼梯、隔烟隔火门窗等,保证老年人居住安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重点对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进行了论述,从而对老年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有益探究,有助于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传芳.老龄化背景下上海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9(01).

[2]张蕾,张品.老年人居住空间中卫生间无障碍系统设计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3(06).

篇4

【关键词】西部山区,老年服务社区,生态社区

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两大社会焦点问题。2014年,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有六个城市,作为省会石家庄,更是跃居榜首。雾霾带给人们的是健康的影响,特别是老人,本身身体机能已经下降,连续的重度空气污染使得他们的呼吸系统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据官方201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石家庄市区的老龄化已经超过16%,已远远超过10%的标准,即每6.25个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老年服务产业一直属于空白产业,虽然市区郊区也有一些老年服务社区,但未来要满足这么多老年人的需求,尚且不够,加上目前市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并不适合老年人生活。为老年人构建生态、健康的宜居社区是未来所需,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在老年服务社区刚性需求及石家庄周边宜居环境的探索上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求二者的有效结合以期找到合适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机制。

一、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必要性

1、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大型老年服务社区的需求。据相关数据统计,石家庄市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16%以上,即6.25个人里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这一比例在2020年以后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自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逐渐形成了421的家庭结构,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目前仅石家庄市区,就有35万以上的人口需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养儿防老的观念虽然根深蒂固,但是全世界仅有的独特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养儿无法养老,这部分老人在退休之后需要更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配套齐全,环境优雅的老年服务社区成为大部分老年人的向往。

2、现有社区的生活配套措施不能满足老年的生活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石家庄95%以上的老人希望居家养老,但目前社区的一些配套设施还不具备居家养老的条件,特别是一些老社区无障碍设施和智能化设施并不完善,大部分住宅的设计尚没有考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一些无法正常出行的老人不得不每天困在屋子里,等待孩子晚上甚至周末来看望自己。他们的老年生活失去了乐趣,孤独、寂寞陪伴他们的晚年生活。

3、空气等自然环境的破坏,需要在易居地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从近两年的空气检测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城市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情况,河北省污染较为严重,十大污染城市有六个来自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更是跃居榜首,并且城区污染更最为严重,达到了二级预警的标准,连续雾霾天气使得医院里呼吸科的病人增加,而占比最大的是老年人。相比而言,从相关机构的检测数据来看,西南高校区和风龙山景区PM2.5的数值相对来说很低,甚至一度为0,更何况像有着天然氧吧,植被丰富的西部山区。当城市里烟雾缭绕,呼吸困难,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突发的时候,西部山区有山有水,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更适合老年人生活。

二、西部山区构建大型老年服务社区的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如何为老年服务社区选择宜居环境,结合石家庄及周边环境的特点,从硬件配套措施、周边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关注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是有山有水的宜居地,因此考虑在西部山区构建大型老年服务社区。就西部山区构建大型老年服务社区的优势分析如下:

1、西柏坡高速公路等设施使得移居西部成为可能。距离市区较近的龙凤山景区、西山森林公园景区,公交车可以直达,即便是较远的驼梁、五岳寨、西柏坡等地,也已经具备了发达的交通设施。方便、快速的交通,是很多家庭和老人重点考虑的要点。原来为了方便家人探望、照顾老人,同时也方便老年人就医,多数家庭会为老人选择在市区和近郊的老年服务社区,随着石家庄周边交通等设施的完善,让快速到达成为可能,这使在空气清新的西部山区构建老年服务社区成为可能。

2、空气质量良好,适宜老年人居住。在石家庄十一五的远景规划中就把西部山前生态新区作为打造山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山前处于城市上风上水之地,群山环绕,植被丰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西北水系二期工程的启动,该区域将成为一个有山有水、富有生态特点的宜居区。从近两年的相关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来看,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风龙山景区的空气质量就较市区良好,加上西部山区不断地退耕还林,山区植被丰富,空气清新自然,蓝天白云,有山有水,形成了天然氧吧。对于老年人,无疑是最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恢复。

3、可依托当地旅游产业,构建大型综合老年服务社区。部分开发商已经关注到山区的宜居环境及老年人生活的需求点,在旅游景区附近依托旅游景区进行了楼盘项目的开发。虽然这些项目不是以老年服务社区的方式存在,但项目的针对人群恰恰是退休的老人,他们退休以后可以到这里颐养天年。项目的理念也恰恰是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回归自然,享受天然的氧吧。

当然,这些社区是以自住为目的,并非以老年服务社区的形式而存在,在老年生活社区的现代化、智能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期待相关机构和部门关注老年人生活所需,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结合西部自然景区的天然优势,构建集休闲、娱乐、生活、购物、饮食、疗养为一体的老年服务社区,解决更多家庭和老年人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4、当地物质、人员的保障,是老年服务社区发展的基础。当地广博的土地,丰富的物产,闲置的人员为老年服务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障。在社区的构建上可以考虑大社区的构建参考福建等地的老年社区建设的经验,以老年生活需求为中心,开发各种娱乐、健身、饮食、休闲等相关项目,形成当地产业一条龙。

可以开发种植园、垂钓园、养殖园等,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能为社区提供安全的食品;同时,社区为当地形成劳动就业市场,为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是和谐社会的需求。

三、西部山区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相关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1、西部山区环境有待保持并进一步提升。目前西部山区,特别是驼梁、五岳寨等景区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多年来退耕还林,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林间鸟鸣山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宜居地。如果要形成长期的宜居社区,还需要在环境保持和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

一方面,在当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持续的植树造林,秸秆还田,统一处理垃圾、减少使用非环保用品、特别是景区,引导游客注意旅游垃圾的回收和景区环境的保持;另一方面,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要尽量引进科学灌溉技术保持水土的不流失,形成小河常年流的山水环境;在社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上,一定要使用绿色肥料,构建生态社区,为老年服务中心提供“生态产品”,以作为生态老年服务社区的吸引点。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回归生态。目前,国外很多社区都已经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够做到绿色生活、低碳生活。

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丰富多彩,期待孩子每周末的探望难解生活之枯燥,如何丰富晚年生活,需要在社区的配套措施上结合老年的需求,形成真正宜居的集生活、娱乐、消费、饮食、医疗等功能齐全的宜居大社区。在老年服务社区的修建上,要摒弃原有的养老院的概念仅仅是提供老人的生活需求的观念,构建生活社区。这方面可以参考法国老人村和“颐养天年”小镇,为了让老年人生活的快乐,生活的更有尊严,专为这些老年人设立了代替养老院的村庄,位于伊芙琳省什弗赫兹谷底的圣雷米老人村,处处可见林荫绿草。

在社区周边配备种植园、养殖园、垂钓园更为适宜,这样,即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新鲜的“生态产品”,更突出自然、环保的概念;但在这些基地的建设上一定要针对老年人群,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人进出。

让老年人及其家人尤为担心的是山区由于远离市区,医疗条件较差,所以在社区的建设上要配套相应的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考虑老年人的就医问题,让老人安心在此居住,没有后顾之忧;

3、老年服务社区在考虑生态化的同时,关注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

(1)智能化,未来的退休老人是在网络时代、Pad时代、邮件时代走过来的,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智能化的生活,英国信托基金曾经就呼吁,为老年人打造高质量、智能化的生活。

(2)现代化,借鉴日本的“诚信香里园”,利于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走现代化之路,既可以实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可以减少用工,降低用工压力。

(3)综合化,浙江部分地区的豪华养老机构虽然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未来的老年服务机构将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形成居住、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老年服务场所。

四、结语

结合石家庄的地理环境,在西部山区宜居地构建老年服务中心已经是社会所需,既可以解决市区环境污染带给老人的困扰问题,又可以解决市区物业紧张形成的老年服务社区紧张使得老年人在选择老年社区时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谭樱芳;建立与完善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石家庄人口老龄化催生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变身养老地产;燕赵晚报2013.10

篇5

战略要点一:做强实体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带给世界主要国家深刻的教训。各国普遍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经济增长如同空中楼阁,那种表面的繁荣脆弱得不堪一击,而通过金融杠杆和借债积累财富,犹如做着南柯梦,散尽的千金换来的是庞大的债务。身染危机的国家要走出经济低谷,必须从实体经济入手。我国经济能够抵挡住危机洪流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体经济得到了稳固发展。今后任何时候都需要牢牢把握“做强实体经济”这一战略要点不动摇。在此要点下,财政政策着力点可放在如下方面:

第一,支持制造业发展。在制造业产品出口退税、制造业科技创新、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人力资本支出、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财税支持。在税收方面尤其要重视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税收服务和宣传,使其适应当前的税收环境,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加大资本金注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财政专项奖励、政府采购、安置改制富余人员、支持制造业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

第二,支持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对外贸易,其原因是其他国家在身染经济危机的时候,必然会加大出口、减少进口、恶化贸易条件,这对于经济增长外需驱动特征明显的我国来说,便意味着出口收缩。因此,我国必须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要强调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要从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转变消费方式、拉动农村消费等方面促进消费;从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供给、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着重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促进投资。在税收方面,适度降低消费品的流转税负,对农民外购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时要承担的货物劳务税给予减免或返还。同时,在逐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综合制“调增”的过程中,合理安排“调减”的内容,例如,相应降低股息、红利、劳务所得适用的比例税率。在财政支出方面,按照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优先安排“三农”支出、减贫支出、欠发达地区支出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基础设施等民生支出。

第三,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需要财政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小微企业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改善收入分配;既能优化经济结构,又能扩大内需,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特殊的意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实际中,小微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技术和税负较重的“瓶颈”束缚而成活率不高,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中的“弱势群体”。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租金成本不断上涨,小微企业利润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陷入困境,既威胁到社会、市场的稳定,也为民间借贷高利贷化“推波助澜”。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扶持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在税收方面,围绕涉及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税种,设计详细、可行的多样化税收优惠方案,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减、延期纳税、税前扣除的比重。在财政支出方面,为小微企业安排合理的一般性和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整合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和结构,重点资助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和弱势群体、落后地方办的小微企业。对科技性、就业性、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性、社区服务性、人力资源性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项补贴,但要严格发放条件。对“病态小企业”给予更充足、优惠的财政资金支持,必要时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此外,在每年的政府采购计划中划定小微企业产品的采购比例,同时,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引导大企业订购小微企业产品。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对小微企业给予资金、税收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使各地方政府获得扶持小微企业的财政能力。

战略要点二:放大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提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人们往往将视线落在“财政再分配”上。其实,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内涵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阔,在分别由市场、政府、道德主导的三次收入分配中,财政均有不同程度的介入。从三次分配的角度对财政收入分配的职能进行分解,能够从总体上放大财政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的作用。

第一,调节初次收入分配的财政政策应立足于提高劳动者收入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收入能力,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教育和就业。在教育方面,既要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又要优化支出结构;在就业方面,既要支持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又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支持服务业发展。支持服务业发展既能改善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的状况,也能助推经济发展,加强调节收入分配的财政能力。当前,要全面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为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减负增效。同时,引导和鼓励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先进制造业分离生产业,并通过增税等措施控制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泡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价格、工资和行政收费。在价格方面,财政政策应扶持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煤电油气运、完善物价上涨时期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在工资方面,财政政策应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建立工资合理适度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制度,通过分档的工资增长指导线及行业工资投入产出水平,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此外,还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帮助企业建立欠薪保障制度,设立欠薪保障金,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权利。在行政收费方面,应进一步降低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时制定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的分配办法。

第二,调节再分配的财政政策应立足于强化直接税的收入分配功能,通过政策性补贴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各类民生支出减轻低收入者的支出负担。强化直接税的收入分配功能,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分类所得税制难以满足调节综合收入差距的要求,需要加速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改革。在房产税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征缴方式、科学有效的征缴手段,将房地产税试点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通过政策性补贴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涉农补贴、临时收入补贴、减贫支出。在涉农补贴方面,突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直接性,尽量以现金补贴的形式通过“一折通(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或直接发放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放临时收入补贴方面,在应对物价上涨的临时价格补贴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的联动。在财政减贫方面,设立各项以财政资金为依托的贫困人群生活补助、医疗困难补助、贫困学生资助等。通过各类民生支出减轻低收入者的支出负担,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保障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分类分层次解决未纳入社保范围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重点加强基本社会保障的应保尽保,同时,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需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事权划分,使各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达到均衡。

第三,调节第三次分配的财政政策应立足于强化税收优惠的调节作用,支持政府的引导作用,多渠道寻找慈善事业的出路。强化税收优惠的调节作用,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所得税税前扣除,可考虑在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12%的比例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纳税扣除额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全额扣除。支持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设置政府奖励。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置政府慈善奖,由政府出面为参与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企业及个人颁发该奖项,从而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慈善事业。多渠道寻找慈善事业的出路,主要的政策着力点是开办慈善超市。慈善超市是由民间发起、政府扶持的,扶持方式主要是直接的资金注入和间接的政府购买服务,由于慈善超市是财政发挥第三次分配职能的重要载体,应该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其发展壮大。

战略要点三:进一步治理通货膨胀

面对通货膨胀,使用更多的是货币工具,财政工具只是辅助手段。尽管如此,积极财政政策也显示出了收紧的一面。2011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到该年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2012年政策的紧缩程度不适宜加大,仅保持现有力度即可。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充分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在税收方面,应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增项”,进一步改革税制,增加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减少税收优惠并严格执行;加强税收征管。在财政支出方面,应控制公务费支出,适度收缩基建支出,改善财政投资结构,增加对基础产业的投入,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

战略要点四:突出财政平衡的重要性

当前,财政安全在世界范围内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也应该基于财政安全的考虑,更加认识到财政平衡的重要性,注重日常开源节流,防患于未然。实现财政平衡要把握三点:做好预算、收入稳定增长、节约支出。除此之外,仍要强调发挥结构性减税的作用。2012年2月2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中国财经报》上撰文,明确了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五大内涵,首要的就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事实上,我国近几年已经将结构性减税作为税制改革的一项长期战略性选择,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眼前问题,也有助于经济长远发展,保证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在宽松的政策导向下,结构性减税首要的作用是降低税负,基于结构调整的角度,降负在产业层面应以第三产业为主,地区层面应以欠发达地区为主,居民层面应以农村居民为主。此外,还要突破税费结构的约束,拓展结构性减税的空间,就是要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非税收入,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管,相对地把结构性减税范围向非税收入扩大,提高减负的程度。

当然,财政政策支持永远都是辅助手段,能发挥的作用限于创造好的经济主体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主体的发展能力。因此,“稳中求进”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篇6

关键词:遗产税 改革 正义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97-03

所谓遗产税,是对被继承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征收的一种税。中国遗产税的开征与否,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因起征点的原因,因各种利益的纠结,因各种反对力量的掣肘,《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至今依然未能成为正式的法律。笔者认为,征收遗产税势在必行,但要理清法治、改革、正义、反腐的各种关系,要依法同步推进各种配套项目,要先易后难推进改革,要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最终和唯一目的。

一、法治思维:规范与执法

法治建设,知易行难。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通过对现有一切经济活动的运作征税,承担保护这种经济运作中权利关系的义务,这就是国家开征包括遗产税在内的各种税收的基本理由。从这一观点出发,开征遗产税,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税务机关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贯彻始终,必须把为民收税作为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税务部门带头遵从税法作为提高税法遵从度的有效途径,必须把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法治环境作为税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在依法行政实践中做到权力制约与权益保护相结合,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相结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

开征遗产税的难点,一是中国自古至今家庭内部财产的产权关系并不十分明晰,国家开征遗产税的权利基于维护现实经济关系的义务,必须自始至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根据中国的私有财产形成的特点进行设计。二是中国家庭的社会关系中“啃老”现象甚至远甚百年以前,同时子女也需几乎完全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养老模式,“以产养老”在客观上成为老年人保障的经济基础,这就是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遗产必须在遗产税基中予以扣除,以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三是政府还远远不能全面掌握私有财产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不动产的产权归属,存款及有价证券的实名登记等等,这些都是遗产税征收的必要前提。

任何重大的法律行为,都要依据科学分解的程序,法治先行,先易后难。要防止设立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挑起不必要的论争,凭空增添了改革的难度,被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利用或绑架,更要防止法外行为,以国家的名义将税收转嫁到芸芸众生身上,背离遗产税改革的初衷。因此,从配套法律角度,一是要建立大额财产申报制度,因为这是课税的依据,也是降低征税成本的必要举措;二是要对赠与行为进行立法,规定赠与对象的适用范围、对赠与行为征税(其税率应不低于遗产税)、对赠与行为与继承行为进行界定等等,以堵塞通过赠与来逃避遗产税的行为;三是要立法对大额现金持有和交易进行监督和限制;四是要在全国完善实施金融实名制,杜绝隐瞒财产的可能性;五是要设立专门的遗产评估机构,解决财产评估问题。

与此同时,要不断推进税收立法和制度建设,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依法化解涉税矛盾纠纷,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要完善重大税收决策规则,要将遗产税规范性文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审批、重大税务案件处理等与纳税人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全部纳入重大决策范围。

二、改革思维:棋筋与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遗产税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系统性重构。遗产税征收中的许多问题,都应通过改革予以彻底解决。首先,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当前社会存在的热点矛盾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很显然,遗产税的征收能够适应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通过遗产税的实行,能够有效解决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遗产税的设立,是财税体制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步。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遗产税的征收更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通过税收杠杆更好的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第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财税体制改革是“棋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点”。我国正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各种社会层面的改革,都需要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套实施,为解决社会尖锐矛盾而设立的遗产税,更应该成为财税体制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

三、求实思维:稳定与民生

在2010年遗产税征收热议甚嚣尘上之时,郎咸平教授公开表示,他是完全反对开征遗产税的,其理由是80万起征点不是针对富人抽税,也不是针对中产阶级抽税,就是对全体老百姓抽税。笔者希望,郎咸平教授所反对的是盘剥百姓的遗产税,是脱离了遗产税初衷的征收,而非遗产税本身。

遗产税开征,有诸多现实意义:一是征收遗产税有助基尼指数回复正常,平抑贫富差别。征收遗产税后,“富二代”如果没有上一代那么努力,那么有运气,他就不可能像上一代那么富有,而征收的遗产税又能用在扶持穷人方面,自然就起到平抑贫富差别的作用。二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公的世袭化。随着贫富差别的加剧,社会不公也反映在下一代身上,而且这种不公还会延续到第三代、成为世袭,其后果是埋没了一批穷人孩子中的人才。因为,无论富人或穷人,他们的孩子出生时的智商是均匀分布的,并不因为其父母的贫或富而存在教育等系统差异。三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提倡自强自立精神,尤其是鼓励、提倡“富二代”自强自立,真正弘扬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四是征收遗产税具有挤压房价虚高的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富人就有置田、置房等不动产的传统,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我国近年房地产过热的情况下尤为如此。若遗产税改革推出,则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化,促进房地产价格合理回归。美国的遗产税率高达56%,所以美国人除自住外,很少添置多套房产,这是一条现成的经验。五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鼓励实业投资的作用。遗产税实行后,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一小部分人更愿意投资实业,投资证券,而投资证券实际上也是间接的投资实业。六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富过三代,就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团体,就会希望在政府里有个人,进而形成的地方势力,就会出现帮派、团伙、黑恶势力,直接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七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西方在遗产税法中明确规定,慈善捐款可以冲抵遗产税,而慈善事业因此却获得了发展,而且是法律所带来的支持和发展,则与政府收税产生了同样的社会效益。八是征收遗产税有助于与国际社会接轨。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成果称,针对全球188个国家的遗产税信息进行收集和检索,发现有114个国家在开征遗产税或对遗产课征其他税收,占比61%。我国台湾也征收遗产税,台塑的“塑料大王”过世时,就交了700多亿遗产税。所以这就是国际惯例和国家标准。

四、路径思维:创新与实践

路径之一,配合遗产税的实施开征“赠与税”。在绝大多数开征遗产税的国家,都配套实施“赠与税”。我国对个人房产都有严格的备案登记制度,如果父母健在,对于未成年人拥有的房产,应该征收赠与税。以此类推,对于没有收入的人群或者未成年人,其名下拥有的巨额财产都应该在调查取证后加征赠与税或者遗产税。这样可以避免个人通过将财产转移到子女名下而逃避赋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实行的都是高额税率,一般国家的税率都超过40%,所以在实行遗产税的国家,常常出现遗产继承者因交不起遗产税而不得不放弃遗产继承权。路径之二,遗产税要求实施个人财产及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健全的全民纳税制度,通过税收将家庭财富记录在案。改革不仅是社会制度的改革,改革也应该是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通过遗产税的征收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对政府财政开支更好的监督。民主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遗产税制度的完善,必然会推动民主的进程。实行遗产税及个人财产登记等各项配套制度,可以很好地遏制因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和垄断的发生。路径之三,遗产税的起征点的设定是一个关键点。笔者认为,任何的改革,都必须以惠及民生尤其是广大多数为标准,任何改革都要从最急迫解决的问题――贫富不均做起。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还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为保持税制的稳定,在制度设计时就要有长远目光,我国遗产税的起征点不能太低,只对少数社会上最富有的一部分人征收遗产税。参照美国2015年的最新规定,遗产税免征额543万美元。合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看,遗产税的起征点应定在1000万元。我国居民大部分人的财产是住房,参照我国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房价,遗产税起征点过低会打击普通民众,这样便失去了原本是向富人征税的目的。在税制模式上,笔者建议采用总遗产税制。这种税制对遗产总数进行征税,之后再进行遗产分配。相比分遗产税制,总遗产税制优点是:征收难度低,征收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可以更好的防止逃税。总遗产税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公平性,但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使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遗产分配相对简单,在我国相应的财产登记制度全民纳税制度等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总遗产税制能够更加提高征收效率,便于推行。路径之四,遗产税的税率设置,应该参考他国经验,近年国际趋势是遗产税税率不断下降,我国在设置遗产税税率时应考虑低税率,实行累进税率。从低税率开始,减轻遗产税对富人的心理压力,避免一些人为了避税而移民,导致财富外流。

笔者认为,对于改革,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尤其是涉及政府机关办事流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外国都有成型的经过几十年上百年运行修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需要学习和加以利用。

综上,征收遗产税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正义所需。需要法治先行,需要改革同步,需要强化评估,需要先难后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后再攻坚克难,需要充分考量普通民众的实际,需要真正地惠及国家和民生,需要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郭慧丽.关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构思.当代财经,2009(9)

[2] 王熙.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若干问题思考.经济论坛,2009(8)

[3] 刘隽秀.我国遗产税征收的制度设计及其完善.现代财经,2006(3)

[4] 韩丽娜.国外遗产税制与我国遗产税制的设计.涉外税务,2002(4)

[5] 朱柏铭.中韩财政比较研究.学苑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老龄化;户外休闲空间;适应性

TU982

当人类社会伴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1/5。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我国现已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且近20多年来,以每年302万人的速度增加,到21世纪中将达到4亿多人,即每10人中将有3位老人。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居住、医疗、休闲生活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地的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都在悄然兴起,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对老年人来说,仅有住房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退休后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安排,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户外空间来满足户外休闲活动的需要。

一、休闲空间概况

从房地产的发展来看,住宅小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住宅小区属于粗放型开发,设施简单,绿化单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二阶段的小区建设风格代表了一种消费时尚,开始出现了会所设施,注重小区的外部环境,并且开始倡导“人车分流”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三阶段则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生态环境概念,关注人与自然的融合,并注重小区内的亲和力。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的住区环境设计的演变也经历了绿化概念、环境规划、景观设计三个过程。总体来讲,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小区,环境设施相对落后,老年人普遍反映不能满足户外休闲活动的需求。调查反应虽然近几年建设的小区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但是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很多老人抱怨绿化环境差、功能设施不理想、缺乏无障碍设计、空间缺乏人气氛同等等。由于目前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全民性的,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场所,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更为细致和完善的设计。

二、老年人对休闲空间的需求

不同性别老年人对休闲空间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绿化状况、设施状况、平坦状况、环境氛围、噪音状况、空间层次这六个方面。女性老人的结果为:绿化状况>设施状况>噪音状况>环境氛围>平坦状况。

>空间层次;总体结果为:绿化环境>环境氛围>设施状况>噪音状况>平坦状况>空间层次。从性别来看,其中绿化状况的均值最小且标准差分别为1.200、1.349,二者相差极小,可见无论男性老人还是女性老人意见都比较统一,都更看重绿化环境。老年人意见比较统一的还有环境氛围。在其他几个要素上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性别影响不大,但是年龄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与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不无关系。

二、老年人居住区户外活动特征

(一) 时域性

时域性即指老年人的活动因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M”形分布,夏季活动时间较长,早上9:00和晚饭后的19:00左右是活动的高峰时段,冬季活动时间有所缩短,活动高峰集中在正午阳光较好的10:00~16:00间,其余时段外出活动老人较少。

(二)地域性

诺特阶曾经说:“所谓地域性概念涉及空间范围内的行为发生和能产生与特定地理学上的固定空间场所有关的防御性反应。”而这种地域性的特征在环境行为学上可以称为领域性。人的领域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与有管辖范围。老年人的地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相互刺激和自我认同。他们经常习惯性的在某一时间不约而同的出现在某些地点,即使这些地点在某种程度上看来并不是合适的聚会、活动场所。由于这些地点反复的被老年人使用,使得该地点的地域性特权被人们所默认。这种地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季节、活动方式以及城市地理区位的变化而变化。

三、住宅区发展与老年适应性休闲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调研结果,适宜于老年人的住区休闲空间设计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绿化力度,提高环境质量;二是以住宅小区为单位,主要集中于小区内部;三是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布局分散化。为避免给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带来影响和干扰,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宜采取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方式,并为老年人设计合理的步行路线便于老人出行和散步健身。同时合理划分集体活动区、小型交往区和私密性休憩区域。坐息区域的座椅宜设靠背,同时与桌子有较好的匹配,满足老龄人品茗等休闲的需求;每条座椅或每处小憩之地都应有各自相宜的具体环境,如凹处、转角处等以提供亲切、安全和良好的小环境。另外,老年人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很难确认方位,通过休闲空间的层次和个性设计比如细部的材料、质感等变化增强其标识性可以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形成具有特色的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与气候、环境特征相适应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春秋干燥"。在绿化配植上,应多选用与气候及老年人健康相适应的绿化植物,合理搭配物种,使一年四季具有季相上的变化。由此形成的与地域气候特征及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习性相应的环境。树木平面配置在考虑构图形式美的同时。要考虑特定的气候因素。活动区域或休憩区北侧宜种植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遮挡夏天日晒,还能有效地隔绝噪声、防风防沙;南侧主要选用针叶树或冬日落叶的阔叶树种,可以获得阳光充足、干燥暖和的坐息区。这样不仅能够创造舒适的小环境,还可以起到视线遮挡、分隔空间的作用。

(2)传承地域文化

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之势日趋显现之时,弘扬本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展现城市文化底蕴、体现人本精神的必要。

(3)划分老年人专享和共享区域

老年人的各种兴趣团体,如京剧团,太极苑、交谊舞队等应为其提供舒适和相对私密的空间场所,为老年人设定专用的门球场,抖空竹场地、健身场所和休憩空间。老人经常聚集的或是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场所要保证环境氛围动静结合,使老人们既能被照顾到又不至于受到儿童和年轻人的影响。老年人不但表现出对同阶层老年人的偏好,乐意与“意趣相投”的老人交往,同时也喜欢与晚辈交往。

篇8

关键词:公园;设计;文化历史;艺术探讨;低碳环保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和公共场所给地段带来的优越性。好的公园设计不仅可以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舒适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为这个区块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和好的气候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其实是多方面设计的结合。

1 人性化的公园包含的内容

1.1 优美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也许是绿树成荫,也许是有人文文化,也许现代时尚,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美。

1.2 特色的公园

人性化的公园可以是观光旅游的地点,也可以是休闲养老的基地,随着城市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人们的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作时间的缩短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走进自然,观光旅游的愿望越发增强,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区都可以以当地特色为主,形成有特色的公园,历史名胜,都市景观等等。这些主题的公园都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气息和起到疏减压力的作用。

2 公园的发展和特征

2.1 公园是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乡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多,公共区域也随之增加,其中之一便是公园。一般公园分为几类,一类是以城市中心为主,范围不大,交通便捷,满足附近居民的活动需要。另外一类是以开放式的活动区域为主,或者是绿地为主,还有些公园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如活动乐园。

2.2 公园的种类与逐步演化出来的不同功能

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早在1872年就设立了国家公园法案、包括国家公园、纪念物公园、军事公园、滨河公园、城市公园、自然公园等等。所以,公园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有单纯游园性质的,也有参与活动性质的和游览路过的。但是,无论是怎样性质的公园,有一些基本作用或者是设计原则基本都是相同的:担负着一些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公共场地。以一般城市公园为例,我们简单探讨下公园设计的要点和方法。例如洛阳的牡丹园,建于1956年,是洛阳的代表性公园,当时的定位是市民公园和文化历史公园,该公园是在隋西苑遗址上规划建设的以洛阳牡丹文化为特色,应用现代园林建筑风格,融水上娱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在牡丹园中绿化覆盖率大概为80%,并且设置不少的活动区域。有水上活动区,烧烤区,观赏区。

公园的主题定位在牡丹花卉园,公园广场可作为城市活动的区域,每年的公园都会以牡丹为主题举办各式各样的游园活动,吸引当地和外地来的游客参观。在设计形式上面,牡丹园设计上突出了牡丹的主题,以各式的牡丹为主,以内容吸引人流也是一个公园设计的突出主题的方法。

公园设计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公园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公园现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公园,并且可以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等特点,将公园定位成不同功能的公园主题。这是人性化公园设计的一个方向。

2.3 从实际功能考虑公园的设计

城市公园在设计中需要以实际功能出发,以活动功能区域为主,为附近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去处,除了功能性为主的公园之外,和美观的基础上,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从宏观的角度上,人性化的公园同时也是利于人们生活习惯和行走习惯的公园。人们在穿越浏览一个区域的时候,公园是否能满足人们的交通作用和休闲作用。比如有些公园建在闹市区,可能会有公共道路穿插在公园中,所以公园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处理好步行和车行道路的交通关系,优化本来的交通联系。

以国外的公园为案例,这个案例是处于发达城市的一个典型的新型公园设计。瓦伦西亚中央公园,这座新公园的建设将与高速铁路的发展结合起来。位于市中心的区域,周围交通复杂,并且密度高,所以在这里设计的公园面积不能太大,这座公园大约占地23hm2,并且绿化面积60%,一半的面积种植了花草,而且设在新的轨道隧道之上。地块四周是城市的主要交通,所以出入口和道路衔接的设计就会非常多,处理的手法也比较特别。有标志的入口广场可以满足市民活动,而且人行道路非常之多,便捷的交通流线也是公园设计的特色之一,在方正的场地之中有不同作用的空间,比如为周围的住宅配备了必须的停车场和花园,花园的部分和公园也衔接起来,水系和草地流线型地衔接起来,开阔的草地可以在日常为人们提供沐浴阳光的场地,夜晚的时候LED灯亮起,沿水边的道路就会凸显出来,人们在散步的同时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

同时为了提升这个区域的集聚效应,周围还有一些房地产的开发。其中包含住宅区停车场和花园,占据43hm2的土地。并且成为城市的再开发计划,有着异乎寻常的美丽景观。以下是公园的总平面图。

可以看到绿化的面积远远大于硬质铺装的面积由此可见在城市中的公园,更加注重能否改善区域的小环境,人性化的公园设计注重细节部分,例如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小而精致。在小空间中做文章,不得不说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和皇家园林,虽然不是开放的公园,但是修建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人的空间感受,例如私家园林留园,拙政园等。空间上小巧丰富,色彩上颜色清雅,在人流交通上,通过人工的处理手法,使得景致一步一景,每个区域不同的角度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利用自然的形式装饰点缀在有限的空间中。小而精致别有洞天,也是营造空间增加体验的人性化设计之一。

3 公园设计的实践内容

3.1 宏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在宏观设计中,不单是考虑人的角度,也需要从城市总体出发,甚至是上位城市的总体设计入手,分析公园设计的合理性,满足区域的需求,甚至是从生态角度出发,改善区域环境。从城市交通综合能力出发,考虑公园设置的地段是否可以解决人流的需要和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一个好的设计需要站在人的角度,更需要在总体规划上进行布置,不能随心所欲,合理的设计前期必定需要严谨的分析。

3.2 微观角度考虑公园设计

细节的设计,不单单在作用上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并且每增加一处细节,就更加合丰富了环境的趣味性。让游览在里面的游人更加舒适。从人的感受角度来体现公园的价值。铺装材料的运用和座椅小品的布置,灯光的设计和雕塑,都是影响感受的细节设计。在公园设计中,材料一般可以选用比较自然的材料,尤其在小空间里,自然的材料更加可以拉近人的感觉,一般的材料有透水砖,青石板,卵石,洗石子,防腐木地板等等。不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自己对人性化景观园林设计的想法,公园也是属于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其中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要把人类聚集作为一个整体,从设计案例中讨论如何才是人性化绿色生态设计。人性化的公园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们也意识到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园有大面积的绿化,通过绿化可以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的环境,改善热岛效应。同时也可以降低噪音,通过40m宽的林带可以使得噪音降低10~15DB。

4 结语

最后谈到人性化的公园设计,其实包含的方面非常之多,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泛泛而谈,公园的设计有很多是根据城市和自身的情况,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联系起来,考虑大的关系系统也考虑到公园中生态植物和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人公寓公寓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口不但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老年人问题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解决好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其居住问题),无论是对老年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迫切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老年公寓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数量将达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4.8%。

《报告》指出,近两年,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国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认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在预计之中,现在仅是开始阶段,“十二五”期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要比“十一五”期间快得多,到“十三五”时期老年人口增长会更快。

到202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3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间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届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将达到4.2亿,约占总人口的27.4%。现在,一些大城市的老龄人口占其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均以超过10% 的比例,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住宅的建设是老年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年住宅开发作为一种房地产商品开发的新类型,其在相当多的城市已相继出现,这一占未来四分之一人口的老年人使用的住宅类型与一般的居民住宅有着很大的不同。必须进行专门的设计。老年住宅设计必然成为建筑设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老年公寓建筑设计原则

老年住宅设计除和一般住宅设计一样要考虑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考虑建筑美观要求,符合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外,重点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以便在建筑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要求。

1、考虑老年人生理方面因素的设计原则要求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感觉系统(走、看、听、说、记忆、书写、阅读)发生退化。在中枢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功能衰退以及疾病的干扰下,老年人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年人自身生理状态的不同衰退程度使其本身有自理、借助、介护的差别。自理老年人的生活行为完全能自理,但是其体能远不及青壮年人,因此需要在楼梯、坡道等处的设计中加以改进。借助的老年人生活要借助扶手、拐杖、轮椅、升降机等设施,其使用要求类似残疾人,需要在建筑中做无障碍设计;介护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护理,此类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中应设置医疗保健,生活服务设施。老年人的体能是动态的、可变的,尚可自理者极易转化为借助、介护,因此在住宅中需要采用潜伏设计,根据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加以完善改造,使住宅能随老年人的需要的变化适时变化。

2、考虑老年人心理方面因素的设计原则要求

老年人(特别是丧偶老年人)由于失去了工作的能力。相当部分人觉得人生的活力阶段已经结束,同时因其子女立业而不能经常与之共处,以享天伦之乐。而感到孤独、怀念过去的美好生活,造成老年人的自我封闭、情感失落等不良反应。所以在老年住宅设计中要注意不使住宅环境触发老年人的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在整个住宅中要尽是避免不必要的分隔,避免住宅中单个空间数目过多。同时,在老年人住宅设计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单个大空间,以免造成对空间的空旷感反应,具体的设计对策有以下几点:

(1)层高不宜过高,能满足基本的室内活动需要又不造成压抑感即可,一般以2.8m为宜;

(2)每室面积只要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可,不宜过大;

(3)每个空间单元平面宜采用近正方形,房屋的进深与开间大小尽是接近,避免狭长空间造成的空旷感。

三、老年公寓的设计要点

1、老年公寓的选址

老年公寓以养生为主,环境必须幽雅、安静,空气必须清新。市区过于喧闹,空气比较污浊,显然不适宜老年人居住;另一方面,老年人心理脆弱,过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人烟稀少,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也不方便亲朋好友的探望。基于以上两点,老年公寓宜选址在城郊结合处,既不喧闹,交通又便利。针对老年人对老年住宅地段选取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了城郊结合处是老年公寓的首选位置:70%的老年人愿意住在近郊区,10%的老年人愿意住在远郊区,还有20%的老年人希望住在城区原居住区附近。

2、老年公寓的总平面设计

老年公寓的建设场地应有足够大的面积,建筑物最好设计在场地中心。将周围环境进行美化,使生活在建筑物中的老年人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可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不管是按哪种方案选址,老年公寓总平面图设计都应考虑以下问题:良好的环境质量;市区的公寓应保证场地周边活动安全,既保证老年人散步、购物和逛公园等一般的室外活动,又不必穿越城市的主要街道;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充分考虑老年人行走安全。满足老年人开展户外活动的需要;老年人居室朝向应光照良好;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轮椅使用;处理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老年人开展体育和社区活动,又方便生活。

3、老年公寓的居室及其内部设施的设置

老年公寓的使用面积不宜过大,40m2~50m2的小户型比较适合,室内高度不低于2.7m;功能分区也不必过于复杂,一室一厅一卫足够。每2~3户可以设立公用厨房,以便互相照应,同时不至于独居老年人生病以至死亡不能得到及时帮助。老年公寓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同时安装可视电话以便于老年人之间、亲友之间可以随时沟通和联系。所以,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角度出发,在居室设计时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建筑层数

老年人居住建筑层数宜为3层及3层以下,4层及4层以上应设置电梯。

出入口

要着眼于老年人记忆衰退的特征,突出标志性特色。缓坡台阶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宜小于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 2。同时,台阶与坡道两侧还应设置栏杆扶手。

(3)楼梯、坡道和电梯

应设计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缓坡楼梯。不设电梯的3层及3层以下老年人建筑应兼设坡道。设电梯的老年人建筑,电梯厅及轿厢尺度必须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

居室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卧室,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病房,均应有良好的朝向、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老人院、老人疗养室、老人病房等合居型居室。每室不宜超过3人。

卫生间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应设紧邻卧室的独用卫生间。独用卫生问应设坐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器。卫生问宜选用白色卫生洁具,平底防渭式浅浴盆。

阳台

阳台栏杆的扶手高度及供老人活动的屋顶平台或屋顶花园的屋顶女儿墙护栏高度均不应小于1.00mm。出平台的屋顶突出物,其高度不应小于600mm。

暖气设备

老年人怕冷,应考虑供暖设施。

配套设施

老年公寓内还应设置聊天室、娱乐室、学习室、健身室、医疗室、洗理室、老年食堂和餐厅、综合服务室等.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严峻现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如何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温馨、舒适、快乐、幸福的生活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借鉴别国经验,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本地实际建设的老年人公寓将是现在和未来社会老年人生活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 汪俊旭.独立式老年人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 林世埕;张加友.未来城市大型老年人社区景观设计初探[J].技术与市场.2009(02)

篇10

[关键词]农村;理财产品;理财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125-03

作者简介:郑兰祥(1965-),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宏观金融与区域金融;程跃玲(1988-),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金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郑飞鸿(1993-),男,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基金(AHSK09-10D28)。

一、发展农村理财产品的必要性

(一)满足农民收入提高后的理财需求

据统计,如今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91年的708.6元提高到2009年的5153.2元。随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农村理财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应注意到农民理财市场的潜力,也应该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营战略转移,大力开发农村理财市场,满足农民的理财需求。

(二)有效应对通货膨胀下的资产管理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实现持续、全面复苏也将是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而国内经济虽然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稳固,但消费疲软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好转,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目前农村富余资金普遍存放在银行,但是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2008年以来我国存款利率经历了9次变动,活期存款利率很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自2008年12月23日以来经历了几次比较集中的调高,截至2011年7月7日调整到3.50%,但是相对于同期的7.1%的通货膨胀率来说就是负利率。加上近一段时间股市低迷不振、楼市深陷调控,老百姓投资理财、抗通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三)降低农民参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风险

当前,民间借贷愈演愈烈,然而民间借贷的法制不完善,农民参与风险大。民间借贷利率从直接贷款的20%左右到通过中介贷款的超过40%不等,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但作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来说成本过高,一些企业没有将所融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中,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老板资不抵债,跑路时有发生,许多农户血汗钱无法追还,近期温州和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风波就是实例。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温州近90%的家庭和60%的企业都参与民间借贷。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估算,温州市2011年仅有35%的民间借贷流入实体经济,较2004年超过90%的比例大为下降,其余的贷款或是进入房地产行业,或是在非正规的金融中介之间流转。农户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有限,难以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收益的最佳时机。金融机构在应对市场风险上具有比较优势,应承担起满足农村理财需求的责任,向农民投资者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减少农户投资理财风险。

(四)矫正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现象

所谓“系统性负投资”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一个地区的居民中获得储蓄,而没有以相应比例向该地区发放贷款。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出现了这种“系统性负投资”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要么从农村撤离,要么把从农村吸收到的资金调度到城市使用,发放给发达地区一些大项目开发企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缺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的测算,1997—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这些机构成为地道的资金“抽水机”。这种农村地区资金净流出的“虹吸”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融资的真空。尽管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其贷款余额的增加幅度小于存款余额的增加幅度,故而使信用社的负投资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到2009年全国已达15150.42亿元。农村金融机构表现出“非农化”特征,资金流向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理财产品有助于农民主动获取收益,矫正“系统性负投资”现象。

二、目前农村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理财产品在大中城市竞争趋于白热化,而在广大农村发展得却非常缓慢,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理财产品品种少、起点高

目前,储蓄产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理财的惟一选择。据统计,为“三农”服务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对保守型客户比较有吸引力的产品有本利丰系列产品,推出数量占比14%,其他三个系列的产品属于非保本型产品,农民一般对其很少问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至今推出的产品数量只有104只,适合广大农民投资的理财产品很少;农村信用社一般只提供储蓄类理财产品。同时农民的收入带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而已推出的理财产品以闲置资金增值为主要内容,普遍存在期限固定、周期较长等特征。而且目前金融机构设置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以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为认购起点,对农民来说投资门槛偏高。

2.金融机构对农村理财产品的开发重视不够

农民理财意识淡薄,缺乏理财知识,习惯于将富余资金存入银行。2001年全国农户人民币存款余额是13821.40亿元,到2009年达到49277.61亿元。而且在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占到近70%,这对银行来说是一项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偏向于在农村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城市理财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这种现象也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导致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成长模式,农村同城市的差距使得金融机构开发农村理财产品获益要远远低于在城市销售理财产品,因此金融机构缺乏经营农村理财产品的动力。

3.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发售的理财产品危害农民利益

目前非正规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力很大,农民被非正规渠道发售的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产品所吸引,并且对风险缺乏足够了解。特别是民间借贷简便易行,在农村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但也带来一定的危害。民间金融目前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相应的规范,一些民间借贷活动成为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且民间借贷中普遍存在的高利贷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使农户无力偿债,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并危及社会的稳定。

(二)形成的原因分析

1.农民缺乏理财知识,观念落后

由于没有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和指导,很少有销售人员到农村去推销和宣传理财产品,所以农户难以获取现代金融理财知识。农民理财保守化心理及陈旧观念不能尽快改变,缺乏主动参与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金额已经高达22000亿元以上,这一庞大数字说明农民“除了把剩余的钱存在银行,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钱生钱的好路子”。在城市“钱财需要打理,人生需要规划”、“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等理财广告语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如何理财、怎样使得富余资金保值、增值却成一大难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理财产品信息化趋势的矛盾

金融理财产品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理财产品的宣传和办理,都要依靠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理财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城市的理财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齐全,而农村基础设施差,计算机普及率较低,相当数量的理财产品很难在农村推广,此外商业银行撤销农村网点,直接导致农村金融设施普遍匮乏,制约了理财服务的推广。

3.政策上对农村理财市场的偏离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改革重点一直放在城市,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尚不健全。利益驱动使银行机构网点向收益高的地区转移,这是近些年银行从农村减少网点甚至撤销机构的根本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与城市金融机构在资金投入、网点布局、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衡。

三、发展农村理财市场的对策

(一)普及农村理财知识

做好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改善农村理财传统观念是发展农村理财市场的前提。很多金融机构已经相继推出许多理财产品,但是广大农民却对此比较陌生,金融机构应加大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的力度,对广大农户进行金融扫盲,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理财环境。例如,金融机构可以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服务、印制一些金融基础知识读本重点介绍理财产品的特点、操作流程等。既要宣传理财产品的收益,也要强调理财产品的风险,让收益与风险意识深入人心。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下乡活动,广播或电视等主流媒体在各农林频道节目中,应定期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及图像向农户讲授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知识和股票市场操作要点及方法等。

(二)金融机构要转变“重城轻农”思想

广大金融机构应该认识到,在农村开展理财业务可以改善自身收入来源单一的现状,并带来管理、托管、佣金等多项中间业务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交叉销售机会,全方位服务客户,降低客户的流失率。金融机构必须改变理财只面对大中城市“高端客户”、农村客户大多没有理财需求的片面认识,充分认识到抢占农村理财市场的战略意义和历史责任。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定位农村市场,科学合理布局农村的营业网点,设立专业理财代办点,加大对农村市场调查和对农村金融理财产品开发的投入,加快拓展农村理财业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具有“支农”作用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面向的客户都是以农民为主,所以在农村开展理财业务具有渠道和客户资源、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多了解农民对理财的需求,充分利用其在农村营业网点多的优势,继续拓宽服务的覆盖面。

(三)积极增加农村理财产品的供给

农村市场对理财产品有着特殊的需求,并不是把城市理财产品搬到农村市场就可以成为农村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要想得到农户的认可就必须遵循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投资起点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等特点的理财产品。

投资理财仍需稳字当头,特别是对于偏向保守理财、风险抵抗能力弱的农户投资者而言,金融机构应该以推行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主,一般银行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的产品风险较低,是追求稳定收益的稳健型客户的最佳选择,如投资于国债和基金产品等。在当前股市不景气,楼市观望的情况下,银行个人存款账户的“闲钱”开始增多,针对这种情况金融机构在理财市场上推出了不少针对短期、流动性强的新型金融产品,得到大中城市居民的追捧。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对农户投资者来说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金融机构可以向农户推介此类产品。

目前,投资类保险理财产品得到百姓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保险有保障,并且有投资收益,能分散投资风险。虽然目前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产品很多,但是保险机构在农村网点很少,许多保险客户经理由于入职条件低,技能有限,不能为农户提供好的咨询服务。保险公司应该多关注老百姓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针对农民目前关注的子女上学、养老、大病医疗等问题,应设计专门的投资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可以凭借农村的营业网点较多且在百姓心中信誉较高的优势,在农村设计销售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理财产品,农民可通过银行柜台购买保险,从而方便理财。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青年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的现象,从而会出现大量土地闲置,这不仅使得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收入来源减少,还造成社会紧缺的耕地资源闲置浪费以及危及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针对此现象,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与之相关的农民土地信托的理财产品,土地信托是土地使用权人(委托人)为有效利用土地,将土地信托予受托人,由受托人利用其专业规划与管理,将开发经营的利润作为信托受益分配给受益人。农户可以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银行,签订委托授权合同,由银行或银行委托其他专业信托机构对土地进行经营,期间农户获得收益分配。发展土地信托理财产品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重组效率,有利于提高土地规模效益,使农业发展走上集约化、规模化道路。由于土地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此种理财产品一般是较长期理财产品,农户在投资时需要权衡利弊。

(四)努力拓宽农村理财产品营销渠道

在营销手段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传统手段为主、现代手段为辅。传统手段是指依靠金融机构的网点进行产品营销推广理财产品,现代手段是指电话、短信、传真、网络等工具。金融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升级改造办公设备和网络信息系统等现代化办公通讯手段,建立电话服务中心和手机短信等业务平台。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建立农村金融超市。金融超市既可以采用网上金融超市也可以采用网点式的金融超市,金融超市可以展示各种理财产品供农户选择,同时应该有理财专业人士免费向农户答疑解难,帮助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员工情况为每个村选一个对其情况比较了解的员工担任理财产品客户经纪人,有利于金融机构熟悉客户需求以及介绍理财产品,从而节约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各种成本。

(五)大力提高农村理财服务人员的素质

员工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单位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员工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邀请专业培训机构举办专题讲座。经过业务培训的员工,应重点充实到农村网点,以促进农村地区理财业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个人客户经理、理财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将业务精、能力强、善沟通的人员充实到理财客户经理队伍中,做到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金融的取向——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陈柳钦.我国农村金融理财问题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

[5]甘少浩,张亦春.中国农户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吴庆念.我国农村金融理财的困境及其对策[J].浙江金融,2008(6).

[7]岳意定.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