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篇2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生物教学是一门与学生健康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也就变得越来越为重要。本文针对当今高中学生健康现状和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情况,针对人们所关注的一切特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探讨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教学渗透

健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关注的问题,而孩子的健康更是每一位家长所尤为关心的。对于高中生来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那么在现在的高中学生中存在哪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哪些实施方法呢?本文接下来进行简要阐述。

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有它本身的压力和弊端,作为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虽然这些年在不断的呼吁素质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高中教育中高考这一最终目的。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在课程中对健康教育的渗透,下面本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重要性,现在高中学生的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绳头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空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这使得很多一部分同学的精神和身体都处在紧张状态。随之而来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就会开始困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问题,例如吃什么样的事物有助于脑力的恢复,什么食物与什么食物之间会发生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有效的释放自己的学习课业压力,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对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因此,不论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要。

2、高中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高中学生,在面临严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有哪些健康教育的现状呢?

2.1身体健康教育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往往更注重课业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就没有合理饮食的意思,往往在生活中喜吃零食,一些精加工的小食品往往是他们的最爱。但是殊不知这些小食品往往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状况。学生只注重美味,并不注重营养性,往往就造成了身体的营养不良和亚健康状态。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像火腿肠、榨菜等食物中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过多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在这些方面以往的教育中并没有涉及,所以有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2.2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除了身体健康教育现状不理想外,现在的高中学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封面的问题。很多同学只注重学习,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养成。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衍生出的种种心理问题正困扰着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多同学往往自私自利,不懂得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更有的同学在重压之下还产生了叛逆甚至轻生的想法,这些现状都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那么要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渗透,以使得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教育。

3.1生理健康教育研究

对于生理健康方面,这涉及到学生的身体情况,也就同样涉及到同学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细胞癌变这一课程时,就可以深入渗透健康教学,在课程上列举出学生日常使用的零食中哪些具有致癌因子,例如“火腿肠和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是致癌物质,还比如在运用电脑和手机时产生的辐射也会有致癌的可能,从而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健康认知。进而转变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己生命的保护意识。

3.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除了生理简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要怎样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课时是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章节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在讲“进化论”时,教师可以拿出相应课时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渗透教育,告知学生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要善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还有在讲述“细胞分离和受精过程”章节时,教师可以深入讲述生命的受精过程,讲述受精卵在母亲体内经受的发育过程,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着什么样的变化和痛苦,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的脆弱和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不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承受的痛苦,使学生能够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

3.3时时课程渗透健康教育

不论从学生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渗透教育,这都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多思考,在授课时多引导,要时时秉着在生物课程中渗透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来讲授每一节生物课,同时在课程中加深与学生的互动,进而了解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所遇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解答。相信这样的生物课程在同学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会更有帮助。

4、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作为教师应带在“领进门”方面做得更为充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就是教师给学生开启一扇走进健康教育的大门,让学生有了健康学习的意识后才能进行自我“修行”。淡然,教育的方法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简要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广大教育从业者的深入探索和经验,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变现今高中生的健康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梁欢欢.新目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经验谈[J].学科研究, 2011(16).

[2]任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意识教育[J]. 中学生物学, 2003(6).

篇3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

1.重视体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中,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如编排幼儿早操、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身体姿势及体操练习、器械活动、感统训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提高自信,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2.行为习惯教育形式多样。第一,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和安全知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开辟种植园地,指导幼儿按季节种植瓜果蔬菜,饲养鱼、虾等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第三,选择与幼儿生长发育中相关的健康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例如,在《我的身体》系列活动中在小班“认识五官”,学习保护五官的基本知识;中班开展“好玩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大班“我们的皮肤”“食物的旅行”等比较抽象的健康知识内容。第四,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例如,“预防龋齿”,教师可借助故事、歌曲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教幼儿学习怎样刷牙,相互讨论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通过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相应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3.安全教育扎实有效。第一,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及电器设备,尤其是带有危险性的物品,如剪刀。第二,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第三,认识部分安全标识并学会使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第四通过消防演习,防震、疏散等演练,开展防火、交通安全、危险自救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4.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现代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的幼儿由于家庭或是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特别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加,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导致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

(二)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1.正确选择教育教学手段。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手段与学习内容、学习经验的关系,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启发幼儿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对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为,可利用观摩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讨论、开展自我学习。如在幼儿学习穿脱衣服、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练习,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2.注重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实施有目的的集中教育,还注重其他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渗透教育。如“洗手”“进餐”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在跳绳、滑梯时教幼儿在运动中保护自己。

二、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1.明确“健康”的内涵,健康应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或者仅仅是“健康”的一种生物表现。“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另一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以“身体健康”中的大脑健康为前提,常常决定着或制约着“身体健康”的其它身体部分的健康。2.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锻炼、卫生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再次,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1.将健康教育结合到环境创设中。首先,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其次,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幼儿园墙饰布置向幼儿宣传健康知识,利用教育专栏向家长宣传预防幼儿传染病的基本常识等,让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2.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根据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及其特点,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随机进行教育。例如,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发展自我保健的能力等,一定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督促、指导,以形成习惯。3.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中。例如,语言活动《我不怕冷》中教育幼儿不怕寒冷,坚持锻炼的勇敢精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体质,培养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转折点,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和矛盾,他们的心理特别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因此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加强心理保健和心理保育,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除了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整体发展,还要考虑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幼儿给予关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引导家长参与,提高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篇4

关键词:职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健康员工素质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企业的健康管理是提高员工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1、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是践行“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已把身心健康、舒适、提高幸福指数等作为新的奋斗目标,对健康的需求也在发生质的变化。让广大干部员工享有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身心受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是践行“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维护广大干部员工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矿区,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职业健康管理,是企业管理实现质的飞跃的具体体现。生命的状态不仅仅是活着,还有健康。随着煤矿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避免伤亡事故,还要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煤矿的工作也不仅是实现安全生产,而是向全面做好员工的生命健康工作转变。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企业的健康管理是提高员工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在“保障生命”到“保障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奋斗目标由过去的单纯防范和控制人身伤亡,向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这一更高的目标和层次迈进,从而将保护员工健康的各种措施与企业的管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把损害员工身体健康的各种危害均列为危险源和风险加以控制,有效地改善员工的作业条件,减少并控制各种危害员工身体健康的现象,实现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二、大力开展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

为广泛组织全矿职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职工体质,活跃职工生活,大力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和员工素质。

1、成立了孙村煤矿全员健身协会。完善了协会组织机构。制定了协会章程。章程共分总则、业务范围、组织机构、会员管理、经费和使用原则和附则。协会设立辖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嗒嗒球协会、健美操协会、健美协会、垂钓协会、棋类协会、武术协会、登山协会十个单项协会。

2、建设健身硬件网络。为各单位、部室配备了健身器材,2012年全矿共投资19.9万元购买并发放了哑铃100副、握力棒87件、篮球53个、排球51个、嗒嗒球87副、羽毛球拍87副、乒乓球拍87副等活动器材;有条件的厂网点配备乒乓球台6张;投资3.2万元购买了健身器材,在西广场建立了活动健身区域,利用健身器材,方便了职工健身活动。

3、开展现代职场标准广播操的推广。利用安全大型活动时间,组织职工练习了广播体操,通过练习职工情绪高涨,认为多做广播体操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预防腰酸、颈椎酸痛等不良反应。今后地面各单位和部室将组织集中学习广播操,根据实际在灯光球场或自选地点,也可以直接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行操练。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确保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保证了每个职工都有锻炼的机会。各专业、区队之间要开展各类友谊赛,比赛以参与为主,成绩只供参考,年终设各类比赛总冠军及全员参与奖,重点奖励参与职工数量多、广泛的专业、区队。增强有氧运动锻炼。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的摄氧量,增进心肺功能,是达到健康效应的最佳方式。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散步、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结合有氧运动的特点,职工充分利用饭后等业余时间多外出散步,周末有条件的同家人一同外出郊游,既锻炼身体,又促进家庭和睦。工区充分利用双休时间,积极为职工联系外出旅游地点,通过组团方式,组织工区职工家属一同外出游玩,既能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又能放松心情。

三、建立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1、建立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是全员学习。组织各单位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了《关于促进全员职业健康的实施意见》,学习了煤矿职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让全体员工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员工进一步牢固树立“快乐工作”等心理健康管理新理念,克服侥幸、麻痹、情绪、冒险、逆反、盲目、迷信、凑乎、松懈等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心理,不断提高全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扎实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各单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员工在周一时事政策学习和周五安全学习时间里,采取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让每个人都讲述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开展好“心理健康管理”的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围绕以下教育命题来展开,比如“什么是煤矿职工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等等。

2、建立了“一对一”心理疏导服务制度。开办“心理诊所”,采取“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服务方式,专门为心理出现问题及严重、典型办班的井下违章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心理疏导等服务,对症下“药”,帮助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消除影响正常工作的心理状态。

四、建立了职业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制度

1、建立了员工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各基层单位在员工家庭档案中,增加了职业健康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职业病史、体检情况、工伤(职业病)记载等内容,使基层管理者了解每名员工的身体状况,为员工调整岗位和安排具体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

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吸烟是世界上公认的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管理者、技术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点,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把握好方法和时机,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良才.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

[2]杨普春.情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2010,(5).

篇6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 健康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做好心理健康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目的最明确的表达,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为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所以教师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人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就可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奋斗方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善的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同时了解自己的短处,极力改进,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一个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的问题。即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戒骄戒躁;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让他们重拾自信、敢于表现。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深远。中学生社交圈子小,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原因、情感原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比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教会他们融入集体;也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做好这些,相信就会很好的改善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学生良好的个性、充分的理智以及健康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同时也要善于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也要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很多学生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悬殊很大的教学项目,心理健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心理素质,其中更多的是辅助、引导。所谓“心理辅导”,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调节方法,要学生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道理的教育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情感认知以及生活态度的一些完善,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为同学们与心理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学心得也可以及时的与学生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个月创建“心理健康周”,学生可以通过匿名信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解答,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身体体质的锻炼,还应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的成长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而忽视了与幼儿的交往和沟通。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关键,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给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集体氛围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们之间缺乏交往,对集体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任性、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

(1)开展各样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要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戏中“开超市”的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正在营业的超市环境,并备有若干商品,请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扮演的什么角色,从中学习到怎样和人交往;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等,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游戏中,音乐开始的部分,“小青蛙”们都快乐的玩耍,当音乐进行到有“当当”的钟表响时,“小青蛙”们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嘴里还要打呼噜。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3)通过游戏真正走近幼儿的心。戏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或是非常兴奋、高兴的手舞足蹈,或是情绪激昂,积极配合教师,或者比较害羞,在旁边静悄悄的看着别的幼儿活动,或者很胆小,不敢主动去参与游戏……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慢慢的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多观察,深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做到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心。

4.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幼儿的干预帮助

(1)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

(2)角色扮演:即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为其树立切实可学的榜样,而在幼儿自主的区域活动中这种榜样的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4)模拟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开展区域活动:利用社区、家庭资源,培养幼儿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行为,以社区为平台展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篇8

关键词:学生 心理 健康 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科目。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的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科目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做好心理健康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目的最明确的表达,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理论科目,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为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所以教师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人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就可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奋斗方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善的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同时了解自己的短处,极力改进,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一个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的问题。即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戒骄戒躁;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让他们重拾自信、敢于表现。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深远。学生社交圈子小,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原因、情感原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比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教会他们融入集体;也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做好这些,相信就会很好的改善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学生良好的个性、充分的理智以及健康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同时也要善于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也要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很多学生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悬殊很大的教学项目,心理健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心理素质,其中更多的是辅助、引导。所谓“心理辅导”,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调节方法,要学生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道理的教育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情感认知以及生活态度的一些完善,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为同学们与心理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学心得也可以及时的与学生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个月创建“心理健康周”,学生可以通过匿名信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解答,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模式

一、前言

在幼儿园里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但对儿童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注重口号的宣传,而实践中却并没有落实,缺乏真正的关注。因此,切实改善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促进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本文谈及到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所采用的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效指导这个领域的课程实践,同时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者在工作中的改进,切实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儿童的健康教育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儿童不仅有健康知识、健康的态度,还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家庭与社会机构的联合是主力,其课程包括了营养、运动与生活三个方面,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是背景,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目标。

1.健康教育的课程:幼儿营养教育、幼儿生活教育、幼儿运动教育

首先,营养教育课程不仅通过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幼儿身体健康地成长,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营养课程中,幼儿正确认识食物的特征、名称,懂得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动手烹饪的兴趣。

然后,生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自主快乐生活,还包括幼儿人际交往的生活,文明友爱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和社会其他的人。

最后,运动教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人,运动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空间的人,运动可以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加强了幼儿的意志;社会世界的人,运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体会友好文明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幼儿健康教育环境: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幼儿园通过设施条件的创设,形成必要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交互的能力发展。特色课程的开设,有了相应的幼儿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更能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室里面,有了这个特定的场所,在它的地板上、护墙上可以做一系列的设置,做这些设置的材料各种各样,硬软不同,光滑度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他们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保育、教育环境的创设的出发点在于整体性,必须怀着整体的意识,在幼儿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落实,既要考虑到群体,也要考虑幼儿个体的特殊性。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的效果评价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评定,是以Achenbach儿童量表为标准,把幼儿的社会行为、个性情绪、习惯偏差等等各方面特征一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幼儿独立性差、食欲不好、容易哭、发脾气等等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这些问题的偏差检出率。

2.幼儿生理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

在幼儿园内开展了感觉统合游戏,运用康奈尔量表来进行观察,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可以知道,感觉统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肺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上肢力量与协调,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3.运动课程对幼儿健康的影响方面

通过运动课程,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序的锻炼,身高体重达标率上升,更有家长反映,运动课程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某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有着积极的预防和锻炼作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大众的生活重点,儿童的健康更是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通过健康教育,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健康教育顺应了现今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今后人才竞争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顺应着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十年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2012年已经出台,在这两个学前教育的高级文件里,明确表明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中,提及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模式里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效果评价。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对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深入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悦.北京市普通公众对健康知识和健康传播途径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