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实习目的和意义

篇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顶岗实习;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大了应用型人才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进力度,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将会计专业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单位,让其开展顶岗实习活动,以期让学生对各种会计业务有一个亲身体验,熟悉各会计职业岗位的操作,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调查会计专业学生社会顶岗实习情况,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需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

1.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在管理社会顶岗实习方面存在问题

其一,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实习的单位较为分散,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实习中,许多学生联系的实习单位并不集中,学校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习及生活情况进行充分掌握,给学校跟踪管理实习学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二,学校投入的经费与师资不足,使得对实习学生的监管缺乏足够的力度。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掌控,再加上学校安排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社会顶岗实习。而这些教师在校本身就承担了教学或管理等工作,因而难以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大量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方面。再加上学生实习企业多且杂,有的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实习单位的充分了解,难以准确答复学生的问题,与学生互动较少。

1.2用人企业安排会计学生顶岗实习时存在问题

首先,企业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使得顶岗实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用人企业中,会计岗位涉及企业重要的财务机密,管理人员难以放心让学生在财务部开展会计工作。同时,会计工作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等特点,需要担负起每一笔账务的处理责任,而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时间短,如果在其实习期满后发现财会问题,那么就难以追究相关责任。其次,大部分的用人企业认为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只需出具相关实践报告即可,因而不会给学生安排专业的指导人员及实质性的岗位,很少会让学生接触会计专业的实习操作。

1.3会计专业学生在社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会计专业学生未能意识到社会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有时单纯为了实习成绩而选择与自身专业不符的职业与岗位去实习,进而在实习中缺乏足够的热情,使得实习工作流于形式。

其二,学生未能明确顶岗实习的目标。社会顶岗实习的基本目标即为通过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状况、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使学生采取合适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企业账务进行处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直至实习结束后,依然不是很清楚自己实习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未能提高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最终未能有效实现社会顶岗实习的目标。

其三,实习企业过于单一,学生难以充分体验到不同行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差别。在顶岗实习期内,学生通常只在一家单位内开展实习活动,这与就业时需对行业、规模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个全面了解的要求不相符。

2.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大对社会顶岗实习的组织及管理力度

社会顶岗实习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为一项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积累会计核算经验的重要方式。为获得良好的顶岗实习效果,做好实习组织及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当前自身在管理会计专业社会顶岗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及改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加大资金及师资力量的投资力度,设置专门的学生社会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或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面负责管理,并根据会计专业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学生选择的各个实习企业具体情况,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2.2高职院校应与各个实习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通过与企业构建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与联系,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便利,进而推动学校成为实习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基于此,学校必须对社会中各企业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密切关注,准确判定会计工作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等,进而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开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此外,学校及实习企业单位还可采取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

2.3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顶岗实习在当前专业学习及将来就业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其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对待顶岗实习。其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便是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为依据,进而开展系统、连续、真实等会计核算工作,因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对其顶岗实习及将来工作大有裨益。其三,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企业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为企业增强自身凝聚力的有效方法,更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应充分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严格规范自身各项职业行为及习惯,为实习企业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顶岗实习这种将社会作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拓宽了会计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实现了会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同忽视的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就应对会计专业学生在社会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程设置 实践性教学 实训

一、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其实,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标、实训内容、实训要求、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会计模拟系列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符合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对有些必需的教学实践内容重视不够,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以下特点:去向明确,中小型及以上企业;岗位群明确,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和会计专业职业性,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或会计师证书。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相应会计课程设置必然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为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同时每学年还要进行相应修改。但是会计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有些诸如《会计制度设计》、《政府与非营利企业会计》课程很有必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不足;技能训练仍需加强;会计专业证书课程培训,如初级会计职称培训重视不够。

三、缺少具有企业实际经验的师资

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实践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但作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直接由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相对匮乏;其次,师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实践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按照工学结合要求,调整师资结构,安排相应课程主讲教师到各类企业或会计事务所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训环节薄弱

1.校内实训

著名物理学家冯端教授曾讲过:“实验室的重要性, 再强调也不过分。”实验室是融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平台。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环节,除个别环节无法模拟外,会计循环的绝大多数环节都可以在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财务信息保密性越来越强,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掌握会计技能,已成为广泛采用的手段,会计模拟实训室也就成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如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实训室的作用,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齐全,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是,由于会计实训项目单一,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够全面,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会计手工模拟主要针对商品流通企业,而没有典型的制造型工业企业,更没有成本会计模拟实训,实训项目也基本上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及税收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尚待开发;电子实训软件使用效率受到限制,如福思特财务软件只能在实训室使用,其他地方诸如宿舍等地根本无法使用;实训室利用率不高,使高档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2.校外实训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加上一个财会岗位也只能允许一个人进行处理,一般一个企业容纳学生极少,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的到某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是非常困难的,实质性合作工业企业较少,使得学生难于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研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研究的关键,也是困扰会计学界的一个焦点。

五、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从目前出版的会计实训教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实训内容陈旧,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大多数内容跟不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复杂,很难找到难易适中的会计模拟教材;(2)选择的业务类型单一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由于针对性不强,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4)缺少层次化,如《基础会计》实训较难,《财务会计》实训模拟实习时间短,资料单一。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这说明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篇3

关键词:课程 教学 会计学 非专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 2010a;杨娜, 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刘向, 2010;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 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 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等, 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等, 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 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 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 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 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 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 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 二 )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 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 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 三 )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 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篇4

适应区域性经济的需求。中职教育应面向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目前,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具有地域性,就业也是面向本地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除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中进行适当调整外,配合学分制的要求,还可增加区域性人才需求的选修课。如某地区,民营制造业较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第三产业较多,会计课程开设上就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选修课可以开设《农产品加工税收实务》的专题讲座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第一次就业多为超市或商店营业员、收银员、仓管员、出纳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可以开设与上述岗位相关的选修课程。总之课程设置与调整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为目的,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

2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是专业学习的基本依据和指导。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教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可选取的专业教材非常多,除了专业出版社(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外,还有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有少部分学校根据其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使用的经验,建议多采用专业出版社出版的配套系列中职规划教材,因一个专业的出版社,它会考虑专业开设课程的系统性和互补性;规划教材,它会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校本教材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无法了解教材的用意,领会教材的精神,使用起来往往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财经类专业中应用性强、实践环节多的专业。会计业务的发生及处理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有些经济业务还具有排他性。因此,会计的实习、实践不像制造业那样容易安排观摩或实习实训,但会计专业必须要学习者动手进行参与和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会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建立会计技能实训室。主要教授和加强学生在珠算、点钞、真假币识别、财经数码字、账表票据填写、翻打传票、小键盘计算、计算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3.2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以一个小型制造业业务为蓝本,教授学生从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对账、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仿真业务的手工处理。3.3建立会计电算实验室。用于培训学生至少要熟练掌握金蝶、用友两个成熟商业财务软件的使用,通过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证。3.4建立校企实训基地。选取当地较具规模的企业,每行业2-3家,按学生就业意向举办“见习月”,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也检查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3.5建立校所、校介实训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中介机构日益增多,这些中介机构除了专业的验资、审计业务外,也做了大量的记账等工作,每年在所得税汇算前,这些中介机构会大量地需求实习生帮助查账、审计等初级工作。另外,学校也可与当地各大商业银行挂钩,定期安排学生去帮助点验破损(旧)钞票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4师资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支业务精干、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会计专业本身的独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建设目标为:4.1成为“学习型”教师。会计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也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1992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国家也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不断深造的平台,会计人员及会计教师可以参加每年财政部组织的会计职称考试,以保持自身知识的前沿性,在广度、深度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4.2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传统上,会计专业教师只要会教授会计基础、专业会计及相关的法规、税收课程就算得上不错的教师了,然而按中职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专业岗位必要的技能,因此,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掌握并能传授诸如珠算、点钞、识别真假币、凭证票据的填制审核、传票的录算、财务软件等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知识的融通,又可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技能。4.3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很多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停留在名称上,就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来讲,有的职称是“经济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考评员,虽为“双师”,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导不大,或根本没什么指导意义。即便是会计专业的“会计师”,如果仅仅是参加考试获得的称谓,没有进行过企业实际账务的处理,教学中仍是从理论到理论,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无益。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也可以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总之成为真正的“双师”,既是理论上的专家,又是实操上的能手,总体提高会计教学水平。

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篇5

1.美国模式。从相关文献获悉,美国学生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美国大学始终把会计实习完全与日常业余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各学校均未设立统一的实习环节。美国会计专业教学中主要进行模拟企业的实战。学生常常自主性设立模拟企业,在企业中进行会计角色安排,对模拟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美国高校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老师会布置大量的作业,比如阅读书籍和研究课题,通过书籍学习、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增强团队合作、组织沟通的技能,以及独立考虑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2.英国模式。据悉英国会计专业实践实习有三项基础模式:课堂实践、模拟实践和以一年为期限的工作实习。众所周知,“三明治教学”是英国最具特点的教学形式。“三明治教学”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交替进行,可以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兴趣相符的岗位,并明晰岗位要求。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拉夫堡大学的金融、银行和管理等专业,巴斯大学的工商管理和国际管理、现代语言、会计与金融等专业都在使用这种“学习+实习+学习”的三明治教学模式。3.澳大利亚模式。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实习和实践经验是分组讨论和辅导、实验室训练和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要求小组讨论和辅导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所修每门课程学期结束必须交两至三篇研究报告,目的是让学生提高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实践训练通过计算机财务软件模拟企业实际业务进行操作,此种实践方式在国内教学实习中十分常见。综上所述,国外非常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应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会计实践环节的模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在会计专业业务处理上也非常熟练。但在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由三类高等院校承担,即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和传统工科院校。而会计的专业实习问题主要是会计专业实习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尽管制订了会计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但却未准确地定位。这不但影响了实习教学的内容、实习教学保证和实习教学的管理等多层复杂环节结构的有利建设与功能的有效作用,而且会计专业实习的内容缺少综合性的特点。因为专业实习无法定岗亲身体验操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不全面的。对于公司或企业来说,接收实习生必然会对单位的各种各样有限的资源有所占用。由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实习学生不能迅速投入会计工作,使企业会计工作也无法正常运作。

二、会计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校内模拟实习效果不佳。从当前会计实习来看,很多高校往往通过模拟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某期间的经济业务资料,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扮演企业各个岗位角色,通过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实际操作,完成对该企业财务的整个运行过程,从而体验会计实践工作。其实质上,该实习方式纯粹是纸上谈兵,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标。学生模拟的企业环境和实际经济运行状况与现实市场脱节,学生在指导老师预定的流程去完成实习的各个环节,不能够真正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切身感受实际会计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缺乏客观性。

2.学校组织管理不当。对于学校来说,承担着即将毕业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培养质量如何,动手能力如何,就在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体现程度。然而,毕业实习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实习中,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组织。在教学理念方面,学校教师认为其职责就是在于将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形成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疏忽,学生把日常的专业能力训练看成是辅教学环节,而不是必要的课程去认真对待。同时,学校所安排的毕业实习往往与就业相结合,或者是学校放松毕业实习的工作安排,而积极主张就业第一,片面追求就业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校与实习单位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沟通,对实习方案做出认真的商议,学生在实习单位往往被作为辅人员参与实习单位日常事务,指导老师也没有对实习学生做出系统的指导,学生所接触的都是实习单位繁琐杂事,与专业岗位工作相脱节,实习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会计核算和

财务管理工作,实习成为一种毕业前的形式。 3.校外实习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作为毕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往往以工作去向为导向,对所实习的单位和内容缺乏端正的态度,学生的注意力大多转移到寻找就业机会,学生的实习成为完成实习鉴定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习期间,很多实习学生一般情况下以自主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为辅。在实习中,实习学生不能真正去认真对待实习问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实习的重要意义,对实习单位的业务缺乏主动了解,甚至有部分实习学生经常打着实习的幌子做其他事情,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

三、改进会计专业实习的对策

1.完善实习方案,改进模拟实习方式。根据专业特点,学校或学院可进一步改进现阶段的综合模拟实习的模式,结合教学进度,科学划分模拟会计实践阶段,分成不同模拟实习阶段,有效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专业热情。首先,分阶段开展专项模拟实验,即:当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完成之后,应结合会计基础教学进行简易的业务操作,包含填制各式各样的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编制余额调节表、清查清点财产等。当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可熟悉单位采购、销售、费用、投资业务等方面的操作业务,并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基本操作进行实践。当所有专业课程完成后,实习内容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模拟材料进行实验,比如流通业和制造业。在毕业实习阶段时,组织学生具体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接触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在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地实习,全面熟悉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同时,会计电算化应该作为专业学习和实习的重要内容。当前各类财务软件的应用促使会计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到两门财务软件,掌握财务软件的会计核算流程,能够完成财务软件建立账套、输入凭证、业务审核、自动登账以及自动生成报表等全过程的操作。

篇6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2.徐雅斌.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

篇7

一、会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

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都有会计专业。但是各自的培养方向却不尽相同。我国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化特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很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会计专业不相关的职业。因此,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并据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参照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经济学基础、成本会计、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报表分析、账簿书写等专业相关课程。课程的开设高等院校少了部分理论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知识掌握比较好,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理论知识往往不能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导致课程结束后,不能很好地掌握实践操作,在实习时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理论好的学生轻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理论又不扎实。

3.专业实践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中职会计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因此,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

二、针对会计专业教学中问题的思考

1.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其需要的是理论技能型人才。然而中职毕业生在学历上的劣势导致其就业的层次比较偏向于实践操作。因此,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从以下两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①实际操作性实验层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包括点钞、收银、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等实际操作技能。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的结果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2.整体有效切合实际,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贯穿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始终的会计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应从整体性进行考虑安排,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在设计实践上,协调好各门课程的关系,使实践内容能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

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断推新与修订,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有效性。

3.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课堂教学、模拟练习、演示、指导性自学、实践、问题教学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应针对每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制订出可实施的改革方案;然后,逐步进行改革尝试,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并调整方案,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善。对那些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暂缓改革,努力完善条件后,再开始着手推进改革。

篇8

【关键词】高职新生 会计专业介绍 意义 策略

入学后对高职会计专业新生进行专业介绍有何具体意义?要做好会计专业介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用怎样的方式进行介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进行会计专业介绍的重要意义

会计专业介绍是高职会计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进行会计专业介绍,对新生明确学习方向,牢固专业思想,合理计划学习时间,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部分刚入学的新生来自高中,极少数来自中职中专,基本上对会计这个专业了解甚少,对会计专业有很多疑惑,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十分茫然,不知道会计专业将要学习哪些课程知识,也不明白毕业后能从事何种工作、如何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节骨眼上,对新生开展会计专业介绍,有利于新生了解本专业基本现状、树立会计专业意识和会计职业兴趣,明确学习方法与方向,方便教师引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环节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二、做好会计专业介绍的策略

(一)重视会计专业介绍前的准备工作

针对会计专业介绍这一重要环节,专业负责人应动用本系部的所有资源,着手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精确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准确地了解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情况、学历需求情况、岗位群需求情况、素质及能力要求情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在给新生进行会计专业介绍时,才能给予最新最准确的专业状况分析。

制定或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届学生,必须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在原已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做合理的调整或修订,使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本色。通过商议,确定本届新生最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职业技能证书考取安排及本专业深造方向等。这是高职新生往后三年专业学习的整体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市场调研上,通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后才能确定下来,并在往后的实施过程中做适时的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接下来的会计专业介绍环节,在内容上做好了实质性的准备。

精心打造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根据本专业当年的计划招生人数,需在新生到来前,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按照合理的生师比需求,初步建成一支敬业爱岗、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型的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民办高校也可以预先拟定好招聘计划,视实际招生情况再进行人才引入。师资队伍是进行会计专业介绍时,用来吸引新生的软实力。学一体化道路,为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本着“实际、实用、实践”三条原则,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我们要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准备好足够的校内实训设备,并与校外企业取得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是专业建设方面的硬实力,在给新生做专业介绍时,能更好地展示本专业的优势,提高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信心和兴趣。

会计专业介绍PPT的准备。现如今,“90后”已成为高职新生的主力军,这个另类的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代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逆反意识强等特色,“非主流”是他们的代号。会计专业介绍的PPT,要结合“90后”特点,在色彩和形式上都要满足新生的心理需求,激发起新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容,专业介绍应包括:会计专业是什么?会计专业介绍的目的? 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前景? 学生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 将来做什么? 学校有什么? 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学习?在校能考的职业证书等。PPT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专业介绍的效果。

(二)高效地完成会计专业介绍过程

会计专业介绍的前期准备工作做足后,进行介绍的过程便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时间点可以选在新生完成军训后,新生即将投入到会计专业学习中,专业介绍将为他们解开心中对本专业的疑惑。负责做会计专业介绍的老师,必须是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在按照PPT进行介绍时,要做到激情洋溢,幽默风趣,能非常适时地调动现场的气氛。同时应多运用实例讲授法,将前几届优秀学长学姐的实习及就业情况进行展示,令新生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希望。还可以安排新老生交流环节,使新生更好地了解会计专业信息和以后的学习安排情况。

高职新生入校后,从对专业一无所知到略有所知、对大学的专业学习从茫然到明朗,会计专业介绍在这个转折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新生通过专业介绍,对会计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后,加之以努力的奋斗、持之以恒的拼博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必将有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彭峰.浅谈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篇9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尽合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通常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等四大模块组成,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体现不够。多数高职院校第一学年基本安排各种基础课程教学,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专业课程,让学生学得吃力、乏味,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现有教材多以理论框架为主线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完备,但实践性、操作性不够,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项目化教材,但也仅是流于形式,内容安排并无太大变化,与岗位流程关联度明显不足,起不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按照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该拥有一支理论兼实践能力极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际中,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一方面,受专业限制,教师很难到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企业专业会计人员也不愿到学校授课。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落后。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的理论性强,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所谓实践仅是做一些单一的练习而已,无法开展系统的综合模拟实践。导致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要求脱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背离。

(四)评价方式单一,改革步伐过慢。传统的考核是以卷面为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会计专业实践性很强,传统考试模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几年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倡导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进展缓慢且效果不佳,只是采用课堂练习、模拟做账的方式进行,与企业实践相差甚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二、针对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线索开发教材

打破学科属性边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按照在企业里为完成某项完整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工作程序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设置会计职业基础、出纳业务操作、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缴纳、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对准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按照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新型职业教育教材,一直以岗位要求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完一门课程技能熟悉该岗位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即能胜任该岗位工作。

(二)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与学的重点不在“教”而在于“学”,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怎么学。因此,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中尤显重要,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采用问题导向、自主探究的方法,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亲自解决,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强化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深入企业一线从事岗位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突出专业实践能力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要标准制定综合考核方案,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会计职业道德、专业判断与分析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按照职业人应该达到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评价学生,以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五)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创建校内相关会计服务机构,建立公司化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对外承揽业务,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直接从事本专业的相关操作,体会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10

【摘要】“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而言,教学时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会计的岗位实训,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校本教材

一、中职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职院校在专业实训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投入,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实训的内容和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实训课的实施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具体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会计岗位实训的过程中忽视会计工作程序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有明文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而大多数会计岗位实训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和模拟会计有关岗位知识和技能,实训时的题目往往以工业企业为例,内容涉及到从投入、生产到销售环节,让学生从头到尾将实训资料做完,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甚至是会计主管,不考虑企业的内部制度,不讲究工作程序和规范,学生体会不到会计职业的严密和严肃性。

(二)教师的实操技能有待提高

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但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中职学校任教,没有从事会计职业的实际经验,因此教学时往往是“纸上谈兵”。加之企业会计内容的保密性,教师工作量大等原因,教师定期到大、中型企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对会计专任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哟蔚亩ㄆ谂嘌迪缘糜任重要。

(三)实训教材虽多,但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的变化非常快,中职学校要使用的教材内容就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制度的发展,导致教学上有一定的阻碍。另外,如今的实训教材重视“核算”这一基本职能,而较少体现“监督”这项职能,如教材中没有案例展示不合法、不合规的原始凭证等资料让学生去鉴别,也展示错账让学生去更改,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容易忽视“监督”这一重要一环,造成对会计审核工作的忽视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议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综合实训项目,从实际出发,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一)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都有会计专业,而且几乎都具有会计实验室,但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却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因此会计实验室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其实并不多。

在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会计职业的工作现实和岗位设置,建设良好的手工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软件设备,配备齐全的凭证、账簿、报表,以及装订用的打孔机,让学生能够全面模拟做账的流程,把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融会贯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训中去,体会会计岗位工作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实操自信心。

(二)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想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去观摩实习,安排教师去参加培训,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估计教师与兄弟学校交流、切磋。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下企业参与实践

中职学校标榜“以技能改变命运”,技能训练在中职学校的份量不容忽视。因此校企合作就成了中职学校的一个常规项目。学校应积极联系会计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设置实习考核标准,把实习项目放到与理论知识学习的同等高度。

(四)组织编写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

随着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推新或修订,实训资料也应及时更新,否则会计实训就失去意义。从编写教材到出版教材是需要时间的,更新的内容在教材中不一定能反映出来,而讲义可以随时改动,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会计人员编写实训讲义,合理设置实训背景和课程,加大实训力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会计职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感受职业的严谨和严肃性。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意识上开始重视实训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会计模拟实训室里能够亲自感受整个会计工作的流程,既增加了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洁.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