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篇1

关键词 学习领域课程 开发 阶段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eveloping Learning-field Curriculums

Based on Five-phase Eight-step Method

CUI Yonghong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s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 significant issue of analyz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cheme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Learning-field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i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n order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curriculum, scientific method is required. Five-phase eight-step method is one of the methods to develop learning-field curriculums. The objective of using this method is to optimize the procedure and standardize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learning-field curriculums.

Key words learning-field curriculum; develop; phase; method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①

学习领域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五段八步法”是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采用八个基本步骤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方法。

1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基本阶段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学习任务全称为“工作与学习任务”,又称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即 “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③

学习领域课程将学习理解为理论和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④其核心理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等3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其基本构成包括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3部分。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过程包括分析、设计、资源开发、实施、评价等五个阶段,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2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在分析、设计与资源开发阶段,通过八个基本步骤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图1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参考模型

第一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本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把握专业人才需求。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工作成果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第二步:工作岗位分析。主要任务是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及主要能力进行分析。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工作成果是工作岗位分析情况记录。

图2 “五段八步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流程图

第三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主要任务是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参加人员是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工作成果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列表、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第四步:学习领域生成。主要任务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专家;工作成果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描述、课程标准初稿。

第五步:学习情境设计。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情境,对学习情境进行描述。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实践专家;工作成果是学习情境列表、课程标准定稿。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一个学习领域有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反映了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

第六步:教学设计主要任务是对课程整体、学习情境、单元进行教学设计,供教师教学使用。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实践专家;工作成果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步:任务书编写。主要任务是编写任务书,供学生使用。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实践专家;工作成果是学习任务书。

第八步:教学资源开发。主要任务是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参加人员是专业教师、实践专家;工作成果是课件、网站、教材、图片、音视频、动画、题库、虚拟软件、项目、案例、作品等。

3 “五段八步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流程

“五段八步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流程如图2所示。

基金项目: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课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级递进、四段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J1311),主持人:崔永红

注释

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 教学计划 教师

教学设计是教育学术语,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下是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以教材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

阅读教材是搞好一语文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必须从钻研教材开始,揣摩课文语言文字入手,正确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阅读教材明确本课书的主要任务。既要读教材,又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读懂教材的内容,编排意图,作者的写作目的,认真反复地读。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全面领会大纲精神,备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减少或避免,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教学的方向才能清楚,通过认真的揣读,细心的研读,明确本课书要完成的任务,初步分清知识的类别,就是说既要从文入手理解作者为何如此表述。钻研教材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它写了什么,重要的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内容,必须研究它是怎样写的。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在运用教材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超越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我们才算为教学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纲是教学的纲要,是执教者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应带着任务去翻看大纲对教材中所涉任务的要求是怎样的,从而分清哪些是需要学生认识了解的一般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看大纲引导设计定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考虑用课外资料来充实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初步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哪些是需要学生细心理解的基础知识,哪些又是需要学生认真掌握的技能。同时,他们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这样可以使语文课更具有多样性。做到“以纲定高、以纲确标”。

二、辅助课程设计思路

教参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在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知识标高的基础上,再去仔细阅读教参所提供的参考和建议就能上自己的设计在标高的控制下合理化、科学化、准确化,并根据教参上所提供的参考与建议,结合自己所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的再重组,能力培养的再设计,教法学法的再融合。 教学延伸要适时和适量,语文课堂延伸何时何地进行延伸,怎么样进行延伸应该是教师无比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作为储备的自然产物,进一步使教路、学路及作者的思路在相互揉和中三路同轨,同时根据教参明确重难点,搞好课时安排,目标的初步分解以及相关环节的初步设计,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的教学延伸形式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如开发资源、改编课文、比较阅读、读写结合从总体上把握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使教学思路在更合理、更科学的同时清晰而紧密联系,融合而各自分明。

三、以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目标引发的问题为出发点去设计教学,预计学生完成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让任务在头脑中能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新现象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要了解学生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已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重点放在如何激活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经验上,并借助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

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课内走向了学生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靠教师求调控。从传统的“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教程式设计观,转向了“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式设计观。但要想在教学中做好这一点,课前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搞教学设计时,心中想着学生,时间让给学生,教法学法顾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有一种充实而满足的感觉。将设计的实质往导兴趣、导思维、导方法、导创新上倾斜,还学生的学习本位。从而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良好心理效应,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锻炼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符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即教学延伸的内容要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性情,能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

篇3

戴士弘教授的整体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所确定的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基本原则概括为“6+2”,即六项基本原则加两个渗透。六项基本原则是指:课程内容应当是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要精心设计;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两个渗透是指:外语、知识、理论、计算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内容必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这些原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原则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现。《应用系统开发》课程在整体改革设计中,尽量体现和融合了这些原则和理念,并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依据专业定位和教学实践,加入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和创新。

二、《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改革思路和步骤

笔者在《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改革实施中,按照课程定位、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四个大的阶段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步骤。

(一)课程定位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岗位技能需求,课程组通过到东营及黄河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近100多家企业访谈调查,对近5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市场人才招聘调研,召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及时跟踪IT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有:开发工程师、技术经理、测试工程师、测试经理、软件产品客服(售前、售后)、客服经理等,对于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胜任项目经理管理岗位。

(二)课程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应用系统开发》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软件产品客服等,二次晋升的技术岗位包括:技术经理、测试经理、客服经理等。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了10项主要能力目标、提供理论支撑的14项知识目标,涵盖了岗位职业素养的4项素质目标。在能力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尽量把岗位要求分解成相对独立的能力培养单元。以第5项能力点“数据库访问编程”为例,能力点的描述为“能根据数据库访问标准流程和三层软件开发模型规范,灵活使用SQL数据库访问,完成网站类项目DAL,BLL,MODEL层的程序编码工作”,要以“能依据XX,完成XX工作”类似的句式来描述,而且确定的能力点最好要有可验收和演示的阶段性成果,能力点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考核。知识目标在能力目标确定的基础上确定,提供对后者的理论知识支撑,不求全、不求深,以够用为原则。素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专业就业岗位素养要求确定,比如本课程确定的第3项素质目标为“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和技术文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要求的特点。

(三)课程设计阶段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阶段,依据前面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完成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不要让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分离进行,教、学、做尽可能一体化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离不开具体的工作背景和工作项目。所以在课程设计阶段,首先确定学习情境,结合学习情境确定学习项目载体,后面的设计以学习项目的实施展开。本课程所确定的学习情境是一家虚拟的软件开发企业“启航公司”,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以公司的岗位架构确定学习角色,以公司承接的某连锁书店的网上书店项目为载体。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要考虑到能力点的覆盖性、项目完整性、实用性、趣味性等要求。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特点,本课程采用了双线贯穿式项目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网上书店项目,课下学生在第二课堂完成BBS论坛项目,课程结束时一并进行展示和考核。本课程考核取消了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方式,以学习项目的进展进行过程化的考核,在期末学生对完成的整体项目进行汇报和答辩式考核。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情境任务如图2所示,整个贯穿教学项目的实施按照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分为7个阶段,72个学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可展示和可考核的阶段性成果。

(四)课程实施过程要注重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在教学单元设计中,将课程整体设计思路落实开展。教学单元指的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不是内容上的一个单元,而是大致需要1-4个学时来完成。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单元的教学实施要紧密围绕能力目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情境中,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本课程结合软件开发过程特点,教学方法采用以能力和知识目标为统领,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做、查为一体的迭代式反复训练检查教学方法。职业素养知识和外语能力培养等应尽量渗透到教学单元实施中。以本门课程为例,每个教学单元涉及的专业词汇都在教学中给出讲解,渗透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技能。

三、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的设计

整体教改课程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设计都非常重要。即便是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新接触的技术都有抵触和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应用系统开发》第一堂课设计中,主题是“激发兴趣,引领学习”,先从学生熟悉的基于开发的学院教务管理和成绩查询系统,以及当当网上书店入手,引起学生兴趣。然后通过拖放操作无代码实现分页浏览数据库表的快速开发展示,降低学生畏难情绪和进一步激发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介绍工作项目和学习方法。在最后一堂课设计中,汇总展示学生分组完成的网上书店项目,由推选的优秀小组讲解演示,教师归纳本项目实现过程和关键技术,对《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做出高度总结。最后由教师展示采用LINQ+MVC技术实现的网上书店系统,指引学生下一步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四、《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整体教改效果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63-01

一、翻转课堂及其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的设计思想,翻转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一种重新组合,教师提供课前教学视频让学生先完成自学,再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性,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它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模型,整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协作学习提供服务,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主要包含两种环节:课前观看视频并进行针对性的课前练习;课中先进行快速而少量的测评,遗留的问题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解,以促进知识内化。针对高校培养人才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主要任务和措施,并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见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视度。

二、翻转课堂教W模式的需求分析

1.学情分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用更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满足他们的学习热情。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大多数高职学生几乎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没有课前预习,课中记笔记的习惯。他们叛逆、好胜,喜欢刺激的事物,并对喜欢的事物热衷且有很强的坚持精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刚好迎合了学生的特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通过观看视频,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视频的时间相对较短,相信通过这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同学们都能够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无人看管下主动完成学习,这样更利于知识内化,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该教学模型体现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关注模型在计算机课程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不是只盯着屏幕看教学视频,更是要与教师同时参加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接受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1.学生的课前准备

1.1 观看微课视频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时间、地点完全由自己来掌握,对微课视频的进度也可以自由控制,可以暂时记录下,待来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1.2 查阅自主学习任务单

同学们首先浏览学习提要及大纲,同学们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根据任务单的指引,按照老师建议的学习方法进行预习,能快速捕捉视频中的学习要点。

1.3 填写学习任务单并做好练习

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频,然后完成任务单的填写并做好针对性的练习,在填写过程遇到问题先自行通过网络或求助,实在没办法解决上课时反馈到小组长处,以便互动交流。

2.教师课前准备

2.1 制作微课视频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在课上,知识内化在课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在课下,知识内化在课上,这不得不让制作视频的老师对教材的研究仔细认真,精益求精,视频的设计要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2.2 起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3 制定学习任务单

制定的任务单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设计的题目难度和数量要合理,首先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重难点,锻炼自学能力和掌握关键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和测试收获。

3.教师活动部分

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现对课前阶段知识的高效内化,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动态化的调整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以下。

3.1 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重点。掌握知识点和相应技能,教学目标在编写时应细化,教学目标在描述时尽可能分层次,说明课前和课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3.2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建构性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导学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3 制作微课视频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微课内容,编制配套的课前编程练习,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要基于教学设计思想,通过提炼知识点,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播放长度为8分钟以内,能清楚地讲解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收集问题和测验结果

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练习结果,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础数据,教师通过收集、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第一手参考依据。

3.5 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材料

教师通过收集到的问题和编程练习结果,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究题目,以课内学习单的形式准备,课内学习单的设计与课前学习单的设计相同,并对课内学生的活动进行设计。

4.学生活动部分

这部分学生的活动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4.1 了解学习任务

学生对导学单上细化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了解课外学习的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4.2 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及知识的共享。

4.3 观看微课视频学习材料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教学视频开展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合理地观看视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4 协作学习,完成课堂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形成解决案例任务的初步方案之后,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案例任务,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进学生个体间的沟通协作,进一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4.5 成果交流展示

学生完成问题探究要在课堂上汇报,与学生交流学习体验,展示课堂作品,通过交流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促进学习兴趣的提升。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又对学生学习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微课视频在翻转课堂中的成功应用得到了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以及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交互式英语教学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要求可以看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大学英语应该以新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以课堂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进行改革。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翻译教学法的弊端

语言教学与教育理论及课程理论研究的结合产生了交际教学法,20世纪末期,交际法教学曾经一度受到重视,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开始重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由于评价的标准及操作性较难等特点,另外,也由于大学英语过级率的要求,导致了翻译教学法实际上仍然在大部分的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以讲解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为中心;以翻译课文内容为手段;辅助以句型翻译练习,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加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缺失和英语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采用学生对话练习的方式,由于缺乏精心的设计,出现了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计划没有按时完成、过级率偏低等情况等,严重地阻碍了交际法教学的实施。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必须以精心设计为前提,因此,只有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交互式教学法才能真正体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二、交互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

1.交互式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未来可能遇到的言语情景和言语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区分言语行为和语言功能,然后在教学设计中以语言形式反映出来。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需求,设计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相辅相成.首先,交互式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原则,即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等。其次要考虑学习者个人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学能、学习策略、年龄、个性和知识基础等。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要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最后,要将教学评估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中,“及时地评估不仅是教程中的各个因素保持其活跃的功能,还能使这些因素互相关联并且因其所产生的合力进一步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影响[1]”(Brown J,D. 2001)。由此可见,教学评估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环节。可见这四个相互联系的任务是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交互式语言教学课堂结构

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语言教学课程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语言的使用[2]”(Yalden. J. 2000)对交互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要体现交互性原则,但同时仍然要遵循传统的课堂结构,即课堂的开始阶段,课堂教学活动,课堂进度,一节课的结束这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编写教案,教案应体现教学目的,学生活动,每项活动所需时间,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小组活动计划,预计问题应对办法等。事先安排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多少,教材的内容与课外内容的补充与整合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下列各个环节。

(1)课堂教学的开始。课堂教学的开始对整堂课有重要影响。开始阶段就要体现交互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前一节课所学内容;可以采用小测验的形式以检测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播放英文录音或录像,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入新课的内容。课堂开始这一过程是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开始在交互式课堂教学设计中尤为重要,新颖独特的开始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完成课程导入后可讲授教学内容,讲述时要注意先易后难,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要合理安排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多交流,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学生。这种情形被称为“行为区域”[3] (Richards J,C. & C. Lockhart 2000)。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行为区域的出现,教师在提问时要关照每一个学生,保证问答机会的均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授课方法,要与学生多进行目光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与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师生的良性互动。在交互式语言教学课堂上,由于交际活动繁多,教师一定要事先设计好每次对话练习之间的过渡所需要的时间,要过渡得自然和谐。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束上一个活动,然后布置下一个活动。

(3)学生练习的安排。现代英语教学更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听说交际活动是“认知型的社交活动”[4](Rivers W,M.2000),而不是单纯的以刺激---反应为特征的行为主义型的简单的机械的操练活动。交互性教学要体现精讲多练,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练习活动要有多样性,单调的活动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通过语言练习要达到互通信息的目的。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练习和交互性活动。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监督学生们的行为和表现,以保证他们充分练习的时间。合作式教学法是实施交互式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采用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进行课堂交互活动,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互相促进会降低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进行师生交互,同辈交互,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人机交互。但是,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是小组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预先的前瞻性安排,课堂秩序会严重失控,同时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起着监督者和协调者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结束课程。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结束课程。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并讨论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此次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探讨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否得到了建构,然后教师对学生没有记住的知识点给与提示,最后与学生一起重温和复习本次课所学内容;重申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要坦白承认,与学生或其他教师共同探讨,以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布置作业和安排预习下次课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思考题。

三、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交互式语言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交互性的核心地位, 即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让学习者平等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作为设计者在进行交互式语言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对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动机、兴趣和爱好等,为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再次,一定要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在课堂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减少语言结构的练习上,要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练习,尤其是在不同场合下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学设计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一种设计的效果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在授课之后要及时总结和记录教学设计得失与成败,为下次课的设计提供修正的依据。

四、结论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课前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必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所必需的,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坚持“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Brown J, 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Development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Yalden J.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教学评价 CIPP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39-0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问题凸显,要摆脱课程教学困境,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科学化进程,重要的举措是引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各个环节的改进有明显的效果,因为CIPP评价模式具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步骤,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需求应用CIPP评价模式,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创新教学理念。

一、CIPP模式的基础理论

CIPP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此评价模式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CIPP优势在于不是专门针对评价结果的研究,而是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组织实施评价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项目方案适用于新环境。与此同时,整合了目标评价模式、解释评价模式等的不足之处,提高组织成员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CIPP评价模式是四种评价方式的英文缩写,但斯塔佛尔比姆在实践应用CIPP后,发现CIPP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瑕疵,所以针对不足对CIPP进行改良,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具体评价模式见图1。

1.背景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项目计划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评定项目需求、资源及资金等。在项目评价第一阶段,项目实施评价计划包括:全面收集项目实施背景信息;参照项目实施者要求,整合评估背景信息;征求项目负责人建议,识别评价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实际评价需求,合理评价针对项目目标;制定满足评价要求的项目计划;总结分析形成有效背景评价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输入评价是评价各种备用预选方案,将可选择方案与原方案比较确定最优方案,以及确定方案所需要的预算。输入评价包括:考察备用方案的优劣;选择与背景评价相互呼应的方案;评价方案的具体操作性;形成输入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3.过程评价是合理地记录和跟踪评价方案的有效活动。过程评价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时记录项目方案的进展状况;记录方案中相关人的表现情况;跟踪评价方案资源分配;确定评价方案的实施程度;做出过程评价报告,针对报告提出改进方案。

4.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以及对目标群体的影响程度。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实施目标与实际方案执行的一致性;汇集方案实施成员对方案的意见;测评方案实施程度是否符合目标需求;形成评价报告并发现问题。

5.结果评价是评价方案目标具体实施的程度。主要任务包括:方案计划目标与实际成效是否统一;判断方案实施效果;全方位鉴别评价实效;汇总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作出结果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6.可持续性评价是确保方案能否继续应用于项目环境中。主要包括:方案负责人与受益群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优劣评价;哪些具体有利措施可继续实施;甄别群体观点并实时回访;形成有效性书面报告。

7.可推广性评价即方案是否能够应用于其他环境。主要包括:开发方案使用者;原方案是否需要重新改写;评价方案是否适用于其他环境;确定方案推广的价值;形成可操作性书面报告并加以改进。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CIPP模式的应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用CIPP评价模式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又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正朝着科学化建设方向迈进。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这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管理的难点,要把握课程教学前沿动态就需要各教学部门不断地吸取信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所以要保证课程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与改进教学状况是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所在,而CIPP评价模式重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连接点,此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阶段:课程教学设计规划阶段、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以及课程教学考核验收阶段。这三大教学阶段都应做具体的CIPP评价分析。

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前提,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课程的实效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主要涉及两大群体的沟通,包括课程设计管理者及实际操作者。对课程教学设计阶段评价方面主要有课程设计背景、领导管理权责分配、教学设计计划、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整体与学生对课程期望是否一致;学生对课程规划结果的看法;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学生教育价值需求;学生对设计方案认知。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问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部门、教职工以及大学生,整合不同群体对课程设计方案优劣的意见,判断课程设计方案是否能长期应用于实践教学。第三,可推广性评价主要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是否能够使用于不同高校进行综合评价;课程适用程度分析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在其他高校的推广程度。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各种调查方法,来确定各项课程设计评价指标的比重,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数据的标准性。关于CIPP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环节。各种教育资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水平发挥与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与反馈信息都作为课程教学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是否完善、教学活动实践是否落实、教学实施结果是否符合预期。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CIPP模式具体评价内容见表2。其中教学实施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及时获取教师以及大学生上课期间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判断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与教学要求是否一致;理性鉴别课程教学实施活动中有利方面与缺失方面;获取课程实施方案中耗费资源的数据并加以统计,确定课程实施有效性。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校以及大学生的需求;确定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制动因素。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劣之处后分析是否有其他高校也想采用这种方案教学;判断本校和其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差别。运用CIPP模式对课程教学实施阶段进行评价,更加有利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阶段是对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测评学生的学习接收度及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考核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环节的评价内容主要有考核管理、具体考核方式运用、考核过程以及考核效果等方面,关于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3,其中教学考核结果评价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与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考核是否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课程考试方式与学生群体的适应程度;考核内容设计与学生学习知识是否连贯;收集授课课程教师及学生对课程考核体系优缺点的评价;考察课程考核阶段实施效果。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步骤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课程考核过程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考核内容能否持续使用;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能否被其他院校所借鉴;考核实施过程需要改进与否。确保课程考核实施工作有序进行,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建设的完善。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中CIPP模式应用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手段不断地改进不足,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使用适合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考核阶段进行全方位地监控,实时地记录和改进评价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发展具有破坏性影响的劣势因素,将这些劣势因素有效罗列,通过高校的领导管理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趋势。这有益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教学理念、整合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创新。但CIPP评价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CIPP评价模式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发展模式、实践应用策略,要在摸索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切勿生搬硬套评价模式,从而创立出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的CIPP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

[课题资助: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L10BC1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形势与政策课)]

参考文献:

[1] 蒋国勇.基于CIPP的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1~12

[2]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佩佩.几种典型课程评价模式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7~119

篇7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之成为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动手操作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育对象,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如何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要逐步加强,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要不断培养,这些教育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循环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又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前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的共识。我在讲Word97文档修饰时,不是直接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先做好一张贺卡,并说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这时学生都很好奇,接下来我讲述了这张贺卡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如何制作这张贺卡兴趣很高,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既学习了贺卡的制作,又掌握了教学内容。

2.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任何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下面的Excel题目没有明确地说明要用到筛选,而事实上它是将筛选和填充相结合的题目。这个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筛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85以上评价为“优秀”,60以下为“差”

讲了排序的一般操作及注意事项之后,在上机时我对学生给出了如下任务,学生按成绩总分排序,再排名次,最后还要重新排成原来的顺序。关键就在最后一个要求,激发学生去思考:什么才是原先的顺序呢?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为了这一要求需要做什么?

3.给予适当的奖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

四、教学辅助措施

教师在上课时,要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教师在上机课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循环指导纠正、多加引导。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经验,我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年.

篇8

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去哪里(即教学目标)?2. 如何到达(即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应如何设计与选择)?3. 怎样知道是否已经到达(即评价应如何实施,如何将评价信息反馈回去,以修正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活动)?这是教学设计的三项主要任务,称之为教学设计“三部曲”。

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目标,既是观念上的问题,更是操作上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明确“教什么”。教师应充分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后,教师对教学内容应有准确的教学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涵义和实质。如设计一个有趣问题、分析一个具体范例或进行某种操作性活动等都要紧扣目标而展开,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数学教材七(上)第五章“展开与折叠”一节中,对于多面体的展开,课程设置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获得对几何体的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因此,其具体展开图这一结论性知识不应成为教师教学和考查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切实经历这一活动过程,而不要将活动停留于记忆水平。为体现这一过程性目标,教师可对教学内容作灵活变化。例如,可要求学生绘制或判别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也可对正方体各侧面做标记,了解学生识别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方法、途径、形式、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每种教法都有其特色,但没有一种教法是万能的。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与创设新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法上有更多创新,尤其应关注数学活动和数学问题的设计。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应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成活动的教学形式,力求使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获取信息、发现结论,进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例如教材七(下)第七章“§7.4认识三角形”一节中探索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学生课前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六根小木棒中任取三根,首尾相连尝试拼三角形),并设计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3)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4)分析上述操作过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5)你能用文字表述你的猜想吗?你能说明你猜想正确的理由吗?

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师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或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

三、进行教学评价,确定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教学设计中,评价不应视作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过程,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使用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这是评价过程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当学生缺乏自信时,教师要激励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充分肯定。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和思维角度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操作、发现、甄别和纠错、认真听取其他同学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达到对数学真正理解之目的。通过对同学间意见和观点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学生在讨论评价中他们能够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数学教材八(下)“10. 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节中,有一讨论问题“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cm时,ACD∽ABC;(2)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 = cm时,AEB∽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这个问题对初学相似三角形识别方法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设计中可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案、学生先根据题意,图画分析、探究,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在判断BE与DC的位置关系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究、推理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赋予更多的含义和理解,能反映出学生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的认知风格。

篇9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达成预期目标的设计策划活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条件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电工与电子技术是我院非电类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其必修课,也是电工上岗证考核的内容之一。该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以后,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路概念、基本的电路理论,学生具备对基本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和实操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该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起来等等都是上好这门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在使用指针式万用表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指针式万用表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一个常用仪表,也是电路检测、电气检修不可缺少的一个必备工具。正确使用指针式万用表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技能要求,也是电工上岗证考核的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示范讲解万用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使用万用表测量对应的物理量。学生不能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很难去估量,教学质量也不好估量。

二、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设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了,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又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的环节中就要精心组织了。为了避免学生在使用指针式万用表时出现上述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如何使用指针式万用表测量电阻和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外,还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将上述内容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将整理实验器材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2.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媒体

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里面,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式,鉴于学生的建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老师讲解的知识和学生理解的知识往往会有差异。如果能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结合起来,再讲解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教学效果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授课过程中,老师利用制作好的Flash课件讲解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已经分好小组的学生拿着指针式万用表的实物对照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讨论、练习,然后由学生总结测量方法,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统一考核。

3.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一套良好的教学评估系统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行动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行动依据,按照职业标准化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去设计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教学一体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前娟,唐晓辉.对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索式教学 教学设计多样化 关注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C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56-01

新课程的改革在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正处于一种不断深化的阶段。对于属于科学性研究课程之一的物理学科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转变也逐渐拉开了谈论与研究的大幕。在高中阶段,我们的物理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手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可以适应高考选拔的解题思路。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选拔考试的高考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针对这种转变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课堂环境,营造一种探索式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和解题能力。

1.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含义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单纯传授过程,如果使学习者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依靠同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我们所提倡的探索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确立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使其主动探索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就要发掘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力。建议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基础不同的学生构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讨论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和同伴的帮助解决问题。这种探究性课堂,重视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掌握基本的科学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有机互动。

2.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是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相关物理知识的信息,如果想要使这种信息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还要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思考和信息建构。因此,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要注意以下的几个原则。

2.1让学生动起来,在“做”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每节课之初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堂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环节,认为教学目标是给老师的主要任务,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因此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往往就缺少了对学生的这种学习目的的明确,很多学生一节课下来虽然也在听老师在说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

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相关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了几个常见的自由落体现象,比如手中的粉笔下落,放在桌子上的书掉在地上等等,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向下运动而不是向上?

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之所以会下落,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重力将物理拉到了地面上。

然后我取一截粉笔和一张小纸片,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提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更快?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跟重力有关?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先后落地?

经过激烈地讨论:大家得出结论就是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会怎样?当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下落是不是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感性认识。

2.2注意教学设计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