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教师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39-03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性不断地弱化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高学历层次小学教师的主渠道,其专业定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的确定和设置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建设中,要求毕业生一方面在学科专业水平上要具备本科生的基本素质,达到本科的规格,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的综合素质、教育素养,能执教一门主要课程和相关的其他课程的能力。这就使得很多高校自然而然地沿用了培养中学教师比较成熟的模式:“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实习”的方式来培养小学教师。这种参照中学教师培养方法,认为知识的叠加再加实习,就可以培养好小学教师,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出现了侧重某一专业方向的学习,有“中学教师化”的偏向。如小学语文方向,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虽然强了,学历提高了,知识面却窄了,教师教育的能力、水平也下降了。二是由于高校教师不了解小学,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缺乏示范性,培养的毕业生职业情感差,站不稳三尺讲台,不如过去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和热爱小学教育。三是由于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技能不扎实,综合知识应用不自如,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第一,专业历史较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从1998年开始的。此后,原先的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体系被打破,高校需要重新建立培养体系,需要立足历史,着眼未来,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甚至是时间的积淀。第二,忽视专业特点,导致效果不明显。一是高校的师资准备不足。高校缺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对小学有研究的专业教师,培养来不及,引进有困难。二是教材准备不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要在短时间内组织编写或改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具有针对性又符合学历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培养模式简单化。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安排第一、二学年侧重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的学习,第三、四学年才侧重于专业教育的学习与教师技能训练。承担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的教师往往不管小学教师技能训练,这样,把四年的学习时间人为地分成了两个小循环,忽视了四年都应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征(包括专业思想教育)、按照小学教育教学的职业需要以及教师专业化教育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教育活动、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一个整体的大循环。

(二)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社会层面,提供的小学教师岗位较少,有的地方只有符合报名条件的1/6或更少。随着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农村就学的孩子在减少,大部分地区实行了撤点并校,一个乡镇基本上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及很少的完小,再也没有一个村一所小学了。农村小学班级数少,班人数少,编制相对紧张等因素,造成社会吸纳小学教师的总量较少。而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准入又向社会开放,只要是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非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包括原先学历不达标的在职教师,通过获得高学历,考试考核合格,都可以进入教育系统,竞争教师职位。

在学校层面,除部分本科高校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外,还有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也在招收专科层次的面向小学的学生。一方面是就业压力大,一方面又是在扩大招生规模,这就势必给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生带来冲击。我们发现,到了三年级,越到高年级或越临近毕业越兴奋不起来,原先的一、二年级较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技能训练等,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的情况开始变化了,原先为小学教育服务而努力的决心开始变了,开始怀疑自己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否有用了;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开始考取驾驶证,准备争取其他的技术资格证,如:会计证、心理咨询证,甚至是营养师证、育婴师证等。这样,学生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非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学生万一没考上研究生等,本科的专业也丢了,冲淡了职业精神的培育和积淀。

在学生本身的层面,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是为了当教师而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据笔者所在的学校调查,真正是自己填报志愿而进入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只占1/3,另外2/3是没办法,为了上大学等原因来到学校的,这样,势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专业而学习的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师范生是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向往而就读师范专业的,更多的师范生是出于就业谋生的考虑而选择师范专业。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仅有粗浅的情感认识,谈不上教师职业情感。[1]

以上种种原因,不断冲击着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断冲击着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的成效受到置疑,人才培养的目标打了折扣。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在教学和科研专长方向上必须和小学教师专业的培养相匹配。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这支队伍将要突出小学教育研究,参与小学教学改革实践,在整体上既要有学科学术背景的,又要有小学教育实践背景的;对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承担高校本科课程教学任务,又要能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研究小学;需要教师扩充知识面,注重学科专业的横向拓宽和了解前沿态势,更新知识结构,又要有审视、关注小学教育的眼光,及时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前沿信息和研究成果。在教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承担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站在讲台上,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眼中的“教师模特”。因此,同样有教书育人的任务,同样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还是教育的专家;不仅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规范,还要有新的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使得该专业每一位教师的着力点,能作用于师范生,保证其指向是一致的,即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高校要求的学术、业务环境,决定了高校必须讲究学术性,强调科研成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学教育研究所得的成果,很难与学术成果等同。即使在本校的教学成果评选中,也会被认为较简单且基础而不被重视。这样,迫使教师更多地转向理论研究,追求高学术品位,而脱离小学教育实际,甚至不再热心做面向小学的应用性研究。即使是高师这样的学校,由于举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不长,较多的是培养中学教师的经验积累,强调的也是学科知识与相关的学术背景。原先由师范学校合并到高校来的教师,虽然对小学教育教学较熟悉,也因有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惟恐自己的学术水平低满足不了高校的要求,把精力放在了理论研究上,降低了对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过去中等师范学校注重研究师范性,提倡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师敬业精神培养,有着浓厚的师范教育文化氛围;教师能够深入小学,把小学看成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基地,从而了解小学,与小学教师一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小学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言传身教,做好为人师表的示范性。这种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恐难再现。

二、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始终

(一)坚持专业思想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小学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指对小学教育事业的一种追求,对教师职业向往的一种态度情感。这种精神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今后做好教育教学的力量源泉和内在动力。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我们知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能适应我国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备良好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情感,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小学教师,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要求的和希望的结果是一致的。

小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素质基础,要靠职前的教育训练而获得,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来完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教师职业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形成,促进小学教师基本能力的发展。当然,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并不完全能由学校的教育而获得。专业知识范围广,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断积累获得的;专业道德,是教师在对工作的主动追求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应当在教师的职业精神的驱动下不断发展的。

(二)重视教师技能训练,发展职业能力

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普通话(口语)、写字、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这几个方面,职业技能训练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小学的教学活动中,许多知识的描述、展现,需要教师丰富的技能辅助;课堂上学生是否理解、掌握,需要教师灵活应对、观言察色;丰富的教育活动,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小学教师在工作的性质方面,并不全是学科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学。小学教育很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多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是全方位的,除了教学外,小学教师还要承担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社会期望值高,责任重大。在课堂教学方面,平常的一节课,如:语文、数学等,往往融进了文学(史、地)、语言、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技巧,甚至是现代高科技知识,缺少某一方面,都不能很形象地启发学生的智能。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有从师心理,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大,就要求小学教师更要符合职业规范,思想素质高,讲究教育教学的技巧,给学生更好的人格榜样。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要有利于职前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有重视教师技能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做到四年不断线,训练有指导、有考核,有师生、学生的互教互学,传帮带等。

(三)着眼教师未来发展,关注小学教育

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一名研究者,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将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前移,让其根植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中也早有呼声。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路径应当是职前教育培养、入职适应培训、职后提高培训这样的终身学习,才有可能从职前教育阶段培养的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入职的新教师—适应工作的经验型教师—具有一定理论的专家型教师成为可能。[2]我们希望的小学教育专业多考虑,多关注,多研究小学教育,就是要使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的人,早日成为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小学“教育家”这样的卓越人才。对于职前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只有心里爱师尊师,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情感,才有今后爱岗和从师从教的动力,才能爱学生。在教师的岗位上充满朝气,有拼劲,能自我发展。

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关注小学、研究小学,并服务小学。关注小学教师的新研究,新成果,并结合教学带给学生更好的视野,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区别于专科生的合格毕业生,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篇2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

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构成[j],科学时代2010,(7).

篇3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工具

为顺利开展本次调查,笔者设计出《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教学任务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开展调查。

2.调查对象

南昌市的行政区划包括四县五区共47个镇、33个乡。南昌市的各个农村小学分布较为分散,为了确保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笔者利用南昌市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英语)教师培训的机会,将参加2011年与2012年两次暑期培训的138名来自于南昌市不同地区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与访谈对象之一;笔者下到南昌县幽兰镇竹林小学、新建县樵舍小学、安义县乔乐乡乔乐小学、湾里区招贤镇港下小学、进贤县赵埠乡三阳小学开展调查,将这些小学的部分行政人员与英语科任教师作为调查与访谈对象;笔者联系现就职于南昌市各农村小学的历届毕业生,把他们工作所在地的小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652份调查问卷,回收535份,回收率82.1%。调查涉及全市4县5区,覆盖了南昌市75%以上的农村地区,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调查数据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并且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教学任务均存在不合理现象。从性别比例来看,在被调查的535名小学教师中,男性仅占9.7%,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成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主体。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年轻教师,82%年龄未超过30岁,这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从教龄来看,不足3年的有168人,占31.4%;教龄超过5年的有145人,占27.1%;从事英语教学年限不足3年的有394人,占73.6%。因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需要而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就上岗任教的非专业英语教师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从职称结构来看,62%的英语教师具有小教二级职称,29%的具有小教一级职称。从专业结构来看,第一学历为专科的为327人,占61.1%,中师毕业的为208人,占38.9%,其中245人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占45.7%。535名教师中,有312人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获得本科文凭,占58.3%。整个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几乎每个专职英语教师要承担几个年级乃至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兼职英语教师除了承担英语教学,还要担任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周课时量达到20节以上的占45.3%,周课时量低于16节的占14%,但必须兼任一些教学以外的行政事务。

2.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1)专业态度

本文对于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现状主要从师德和教育观念两方面展开调查。总体来说,绝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思想状况是积极的,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对教育工作非常热爱、比较热爱、有点热爱、不热爱的比例分别是36%、55%、9%和0%。在对学生的热爱程度调查结果中显示,92%的教师对学生都非常热爱。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英语教师都十分关爱自己的学生,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歧视学生,不提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86%的小学英语教师都赞成小学阶段开始英语课程,但其中84%对于目前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表示不满意,英语课得不到重视,英语课程周课时量太少,经常被语文或数学课挪用或占用,英语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调查发现,85%的教师对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英语学习环境。

(2)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反映,系统学过小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教师只有32%,有一大半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只是了解一点,这将会严重阻碍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根据调查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学、词汇、语音、语法、听力、阅读、口语交际、英美文化、英语小教法等英语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每个被调查项目几乎都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一般”,选择“好”的分别仅为5%、14%、7%、10%、7%、13%、7%、3%和13%,由此可知其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根据访谈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是由于自身的专业问题并且缺乏后期在职培训机会,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由于缺乏英语学习与提高的环境,导致自己英语水平降低,对自身英语能力缺乏自信。

(3)专业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根据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课时使用英语组织教学仅占到28%,仍有24%为大部分使用汉语组织教学;从上课时讲与练的时间比例来看,62%的教师选择讲练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讲与练的时间比例为3:6;61%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技能的运用情况十分不理想,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根据进一步了解得知,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多用于公开课教学,教师一年难得用上一次;教师的基本功较差,5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简笔画、普通话水平一般或较差。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差,科研意识不强,仅有23%的教师参加过校级以上的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没有在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的占56%。听课、评课是农村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开展形式,47%的教师认为听课、评课大部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有待于不断提高。增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调。

1.确立学科专业地位

学科专业地位的确立对于学校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小学英语学科的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努力的方向。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英语教师转岗、兼职现象,这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小学英语学科专业性认识的不足。要使小学英语教师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我们首先必须确立英语的学科专业地位。很多孩子与家长、甚至是部分教师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小学中语文与数学是主课,英语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对英语毫不重视。如何转变学生与家长的态度呢?首先农村小学应该认真贯彻教育部的精神,及时提高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在课时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提供足够的空间,拥有与语文、数学学科同等的专业地位,使英语学科不断专业化;在福利待遇、进修培训等各个方面给予英语教师适当的倾斜,帮助英语教师不断成熟与发展。

2.丰富师资来源

师范院校初等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南昌市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主要来源。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南昌市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基地。我们应该充分吸收与采纳国外师资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型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师培养模式,让各类学校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来,极大丰富师资来源;鼓励非师范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结合教师资格制度,通过招聘考试与面试全面吸收各类院校各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小学任教。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

教师教育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纵观江西省目前的教师教育体制,无论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还是职后进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教育缺乏统一性与连贯性。如果要实现江西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调整职前培养体系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应当前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课改要求。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英语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方向)开设的课程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入职教育

小学英语教师的入职教育分为针对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和针对转岗、兼职教师的转岗培训。从师范生到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变,新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与时间历练,常常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茫然、困惑,甚至是失落,对新任教师进行入职教育能有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转岗、兼职英语教师是小学英语学科迅猛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对于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转岗、兼职英语教师而言,转岗培训是他们快速提高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转岗、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应突出其英语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应加强对转岗培训效果的评估,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杜绝敷衍应付现象。

(3)完善在职进修体系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已经基本具备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开展在职进修目的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可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与具体目标,根据教师的入职时间、学历水平设计分层次的培训内容,并且建立专题演讲模式、互动交流模式、课题研讨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打破单纯的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改进培训手段。培训应采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价形式,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4.加强城乡教育互助

政府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把公共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分配给每一所学校,打破城乡差距,关注农村学校建设,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城市学校每年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下到农村学校去支教,农村学校每年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去学习。政府与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发达地区的学校与非发达地区的学校、城市的学校与农村的学校建立互助合作关系,开展公开课展示、专题研讨、学生交流等活动,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

5.完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合格证制度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合格证制度是确保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保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教师的选拔与考核上要严格把好教师质量关,只有取得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才可参加小学英语教师应聘。对新上岗的英语教师进行严格的专业素质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成绩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参加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直至考核合格;对那些确实不能胜任英语教学的教师要调离教学岗位。

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农村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才会得以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丽芳.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素质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 纪国和,黄荣.新课标校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现代教育科学,2005(3).

篇4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概念界定

 

在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是指师范学院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在小学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小学指导教师(以下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培养和引导师范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双导师制”则是指“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贯穿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使师范生自始至终都能得到专业导师的指导,而且从大学一年级起就有小学指导教师的指导,改变了以往只有等到学生进入见习或实习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的做法。

 

在“全过程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中,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品德发展和专业能力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帮助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师范生获得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组织、班队工作、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职业能力。

 

双导师并不等同于“两个导师”,即学生选择的导师不必“从一而终”,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专业学习与自身发展来选择和调整专业导师,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实践基地学校的实际,适当调整指导教师乃至见习、实习学校。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的聘任和调整均由系部统一掌握,统筹兼顾,以确保双导师制的连贯性。

 

三、“全过程双导师制”的目标设计

 

小学教育专业“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使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四年时间中得到全面、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其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与小学教师职业“无缝对接’。“全过程双导师制”的目标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我们把师范生的发展目标分为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明确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让师范生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目标实现的途径。同时,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又是密切结合的:两种目标互为基础和前提,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相互合作,学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优势互补,两种目标之间体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专业发展目标分解为生涯规划、技能训练、名著阅读、文献检索与综述、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教育见习实习、课程学习、就业教育、专业发展评价等十个子项目;把职业发展目标分解为班队管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五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分布在师范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大部分项目贯穿于他们学习的全过程,也有部分子项目,如文献检索与综述、课题研究等,只是在师范生学习的某个阶段才作要求。即使是贯穿于全过程的项目,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具体目标也是不同的,同—项目在不同的学年中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是渐进的,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层次性还体现为: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同一个项目中目标达成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三)行为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在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子项目中,我们设定了若干行为性目标,这些行为性目标指明了师范生在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们是具体和可操作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因而“全过程双导师制”的目标要更多地体现出生成性。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自然生成的目标,伴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新的目标不断生成。

 

四、“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支持条件

 

一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需要良好的内外部支持条件。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要求有完善的专业导师与指导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制度,专业导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专家的规划和引领,以及高校、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良好合作。

 

(一)专业导师的聘任和管理首先,所聘任的专业导师要热爱师范教育,熟悉教育学科的前沿,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所聘任的专业导师要确实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即使在学生有了指导教师后,专业导师也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使其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在专业发展上获得突破。最后,对导师的考核既要看其平时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看其是否把学生的学习和品行放在重要位置,更要看每位学生是否在专业上获得了适宜的发展。可以说,称职的专业导师不仅是保证学生“学术性”的前提,也是学生成才的保障,更是“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最终成功的关键。此外,为体现导师之间优势互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可以改革现有按整班配备班级导师的做法,将导师组、班级导师、学生选导师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期间以接受固定导师指导为主,必要时也可接受导师组其他教师的指导,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聘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意味着小学教师成为了师范生培养的主要角色。那么,在小学教师中哪些人可以被赋予这种新的使命?指导教师的遴选中,以下几点无疑是重要的: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堪称小学师生与师范生的楷模;具有突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胜任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使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身体力行地进行科学研究,并有指导师范生开展科研的能力;热心师范生的培养工作,乐于奉献。根据上述要求,指导教师宜在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中遴选。在过程管理中,要经常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并及时进行反馈;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要做好指导教师的考核工作。由于指导教师的工作周期较长,且成效具有间接性,考核工作应系统但不宜过细。对优秀指导教师要做好续聘工作,对特别优秀的指导教师可以聘请为高校特聘教授、副教授。

 

(三)专家规划和引领

 

专家规划和引领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提供经验,使师范生可以提前预知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了解常见的解决思路,以此解决目前很多师范生中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固、学术视野不开阔、教育感性不丰富,以及教育智慧不现实等问题。学校定期邀请一些基地学校的教师或校长(兼职教授、副教授)与师范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对师范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困惑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四)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传统观点认为,中小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机构,而不是培养和训练未来教师的场所,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对中小学实践基地和中小学教师在师范生培养方面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长期在小学参与教学实践,对小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多少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优秀的小学教师担任了指导教师,他们投入正常的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新的模式首先需要得到小学实践基地的理解与配合。同样‘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也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我们的实践基地所涉及到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将指导师范生的工作与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同等对待,大大提高了中小学对培养师范生的重视程度。同时,高校也应积极主动为中小学服务,如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教师进修提高等方面为中小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中小学实践基地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五、“全过程双导师制”的预期效果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避免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高校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在此过程中也可实现双蠃方面,高校通过与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密切接触,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能够有准确的把握,进而可以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另—方面,小学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接触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进而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彼此有所收获,还可在同师范生的接触中教学相长。当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受益者还是师范生,其效果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焦点是师范院校重视“师范性”,忽视“学术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多为缺乏专业水平的“教书匠”。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师范性”无疑受到了更高的重视,而“学术性”也明显得到了加强。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看“学术性”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对教育学科的深入了解,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形成对教育实践的有效指导“师范性”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反之“师范性”也能促进“学术性”的提高,师范生从教育实践中得到的体验和反思无疑是专业成长的标志。从专业导师和指导教师的分工看,专业导师总体把握师范生的专业发展,通过四年不间断的指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长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对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与现象进行反思,引领师范生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等,使‘‘师范性”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可促进“学术性”的提高。(二)增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自愿报考师范专业、自愿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学生较少,因此,许多师范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情感淡薄,而传统的说理式的专业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师范生在长期与中小学生的接触中,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天性,以及给予他们这些准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可以慢慢融化他们心头的坚冰。同时,师范生长期耳濡目染指导教师们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实现升华,对榜样的敬重逐渐转化为对教师职业的亲近与尊重。另外,师范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以及由此得到的好评,这种成功的自豪感也能有效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三)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工作的基础,是走向教师工作岗位的通行证。教师职业技能涉及面广泛,包括“三字一话”在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反思教学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师范生通过全过程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实践中主动扬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此外,指导教师们都是有着突出教育教学技能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率先垂范,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系统的训练,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将日臻成熟。

 

(四)加速师范生向成熟教师的过渡

 

通常情况下,师范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般要经过近10年的时间:第一个阶段是职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这个阶段一般为4年;第二个阶段是入职阶段,师范生进入中小学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际锻炼,逐渐融入教师的角色,这个阶段需要2至3年;第三个阶段为成熟阶段,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反思,逐渐熟练地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这一过程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2。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职前教育阶段与入职阶段实现了有效结合,师范生在中小学实践基地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训练,

 

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从知识、技能、经验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能较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大部分学生能完全符合合格小学教师的要求。这样就缩短了师范生向成熟教师过渡的周期,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六、问题与思考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现状分析;改革实践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较差,多数学生基础薄弱。由于我国现行高考体制的影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忽视了艺术课的学习.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都没有经过美术的专门训练,对美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加上招生时没有面试,美术基础薄弱,对艺术技能课缺乏根本的了解。

2.实践教材不足。实践教材在幼教专业教学中分量极重,教材的形式单一等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作业和进行技法训练。

3.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技能课的教学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教学目的重理轻实,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原则的贯彻,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美术教学方法。

4.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美术课课时少、师资职业化缺乏等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和倦怠情绪,而且学生美术课时间少,内容专业性太强,影响教学效果。

5.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师专业化改革中,我们的美术任课教师是从美术院校毕业的而并非专职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学与实际岗位和实际工作脱节。很多教师对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不了解,教学内容缺乏职业岗位针对性,难以实现培养岗位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太过专业、抽象,注重学院式美术教育,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目标定位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工作者,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的重任。因此,美术课程是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定位目标是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要求其具有较为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通过在校阶段的美术教学,培养学前教育学生驾驭幼儿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美术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使其能够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美术修养,同时能依据幼儿的审美心理进行环境美术设计、服饰美术设计等。培养目标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三、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健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通过我校几年的学前教育,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原来两课时的基础上,每周增加两个课时,适量加大美术课的课时,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美术课程分别细化为:《美术基础(包括素描、写生色彩、装饰色彩三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装饰画、泥塑、折纸、教具制作、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制作五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2.适当调整课程的内容。针对美术课程专业性过强,学生学习困难和积极性较差等问题,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加强美术学科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对学生绘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课程的内容应当将专业基础训练和当地的美术资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地方民间艺术,融入乡土内容的美术教学,不仅发挥了本地区的民族艺术特色而且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汲取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如我们当地的民间剪纸艺术、民间泥塑、贺兰山岩画,可以聘请当地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来校做现场表演,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展览,邀请当地的美术大家做专题讲座,组织参与当地的美术活动等。

3.课程的内容应当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实习和实训结合起来。美术专业教师增加教育见习、实习课时,把基础训练和见习实习交替进行。如完成版画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幼儿版画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版画的技能,还学到了幼儿版画的教学应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前的基础不同,个人天赋的差异,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不同,这使学生入学后美术方面的技能掌握情况差别很大,艺术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整体与个别指导结合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对学生也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闪光的地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多交流、多探究、多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探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升艺术修养。让学生分组设计课题,亲自动手制作,共同探讨。

各类美术社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学校的各个社团在学生课程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面对美术课时少、内容多的状况,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设立相应的艺术团体。如中国画社团、水彩画社团、版画社团、简笔画社团、手工制作社团等。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社团,使自己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

五、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评价要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重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要体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通过教学试讲和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的作业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展出、观摩一系列过程,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师生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自由互动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过硬,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因此,各职业院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更新观念与知识,尤其是学前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学习。加强横向联系,加强国内外高职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电子专业;正弦型函数;正弦交流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54-03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既要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要求,也要为学生理科类,如:电子电工,机械数控,计算机,建筑等专业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然而,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没有与电工专业教学内容相联系,导致很多同学无法学以致用。

有位电工老师痛心疾首的说,许多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连什么是 都不知道。这位老师道出了中职数学的教学困境:所有中职数学都是“一刀切”,没有结合专业进行数学教学。中职数学完全按照普高模式进行教学,与专业相脱节,导致学生觉得“学无可用”,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正弦交流电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电工学》和《电工基础》两门课程的重要章节。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与电工基础内容脱节,只是一味的告诉学生正弦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型函数三要素的计算方法,却没有与电工中的电流、电压波形图等联系起来。学生即使学了《正弦型函数》这部分内容,仍然不会看图,分析图。学生云里雾里,始终身在此山,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二、理论依据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005〕 35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说:职业教育必须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该文件的下发,为中职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课程内容与学情实际相结合

目前,每所中职学校都设置多个专业。每个专业中考录取分数线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同,每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也不同。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知识结构断层,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应付高考,而他们中大部分将走向就业。他们上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一技之长,掌握生存本领。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不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而是一味照搬普高模式,追求难度和深度,必将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2、课程建设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专业特色是职业中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根本所在。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必须将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结合起来。数学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必须为专业知识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是学习专业课的手段,更好的提高专业技能,掌握谋生的本领。认识改变了,目标明确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也提高了。

“一(教学大)纲一(课)本”的课程设置难于满足各专业的要求,但“一纲多本”又要花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解决左右为难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充当媒婆,根据所教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编制不同教案,使数学与专业课联姻。

综上,我们必须改变上述现状,使学生建立起数学中的正弦型函数与电工基础专业中的“电流电压波形图”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师作为娘家要创造条件把女儿“正弦型函数”顺利的嫁入“电工基础”婆家,让“正弦型函数”和“正弦交流电”这对夫妻和平共处,有效融合,共同成长。

三、添置豪华嫁妆,打造和谐婚礼

1、嫁妆一:有的放矢,确立与专业结合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

在吃透数学和电工基础教材,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正弦型函数的学习,会求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振幅、周期、初相位。会求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相位差。

过程与方法和目标 (1)通过观察和理解正弦交流电波形图来求三要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会将正弦型函数与正弦交流电结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画图像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a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依据

根据最新高职考电子专业考试范围,要求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幅值,频率,初相三要素,相位,相位差“的概念;同时,在高职考数学考试范围中也明确要求理解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性质,会求正弦型函数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必须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而有了公式的铺垫,不管学生是升学还是就业,才能解决正弦交流电简单的应用问题。

b过程与方法设定依据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模拟教学模式;实施步骤;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7-01

为进一步对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技能良好的幼教人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了模拟教学模式的实训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实施促进学生结业后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尽快在幼教工作岗位上找准位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并能适应满足于当前教育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此,笔者谈一谈自己对实施此种教学模式的个人观点,供教育同仁交流参考。

一、模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学思想指导以行为导向为主,将模拟角色和扮演角色有机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创建与设计一个模拟仿真的幼儿园的情景以及心理氛围,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情景及氛围下,按照既定的情境扮演主要和配合的角色互动,进行心理模仿和行为表现的训练,达到职业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培养满足于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还得是想法提高学生自我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中,由于一些实习单位负责人怕因实习学生的教学失误,造成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幼儿及其家庭一定显性或者隐性的责任损失。因此,对某些实践教学训练活动进行了参与人数、场所条件的限制,更有甚是直接否决其实践活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被有所剥弱。而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恰好避免了此种现象,它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教学技能实践的广阔空间下,在不承担任何风险、法律责任等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完全放开手脚去进行自主职业技能的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创设和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大量教育资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任务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设计并组织实施技能训练方案,从中体会自我发展。另外通过模拟教学模式,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师资和基地的不足,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的问题,成为适应长期反复大批量职业技能训练的“真正场所”,而且成本较低。

三、实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现分别阐述如下。

1、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实施模拟教学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模拟教学模式的事前筹备工作。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然后结合教学任务,按照教师的指导,精心设计课时方案,方案中须做好主角试讲教案和环境布置,配角要设计好配合方案。二是组织实施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进行模拟教学,但也可有所创造行为。教师要随时抓住细节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缺点,控制好整个教学方案实施的过程与质量,以备后期学生学习时可借鉴参考。三是及时交流评价模拟教学方案的训练成果。课程结束后,学生之间要及时组织交流,相互评价,开展讨论等多种方式,形成对模拟教学成效的书面报告,老师对上报的材料,在坚持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原则,进行点评和总结。四是学生对模拟教学结果进行自我反省总结,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地方,分析原因,以便在后期工作中或者实践活动中能扬长避短。

2、实施模拟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中准确到位且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五个问题”,即:一是加强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在实施活动教案中,学生虽为主体,教师却是引导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模拟教学方案的成功实施,贯穿在整个模拟的实训中;二是教案前期筹备工作的准备要充分。学生都要抱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在实习基地与幼儿亲身接触,直接获得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行举止,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感性经验;切忌将模拟教学变成个别学生的“表演舞台”。三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确保训练能达到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模拟教学训练的机会;四是学院要全方位对模拟教学提供支持。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教学场地设备等等;五是教学后须完善评价和反思模式。只有在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模拟教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逐渐提高。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模拟教学模式,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各普通高校的大量扩招,英语较好的学生进入了重点院校,而英语一般的学生进入了一般院校,而那些英语不好的则流入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而且水平亦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较盲目,对学生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不如人意。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当再采用“语言分析+ 英汉翻译”的教学方法,因为它与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就要求同生产紧密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诸方面探索新的思路和理论。

二.理论依据

高职高专英语在理论上被界定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分支下,介于学术英语(EAP)与职业英语(EOP)之间的业务用途英语(EPP)。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构“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现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英语教育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现场教学,模拟真实场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活泼与多元化且具创意的学习活动利用合作学习做为教学活动模式等特性,提升教学效益与学习成效。在教学现场中实现从模仿、借鉴到实际应用,依托实训室,学生在这里可以完成相关的设计、编制相关的情境。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机会,通过真实案例的接触,提高其应用和创新等能力。

我们为此自编了5本校本教材,分别应用于机械系、电器系、计算机系、工商管理系、商贸旅游系。而所谓现场教学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各系实训要求各有不同,以便学生能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能够翻译英文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交流,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现场教学案例

下面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07级国贸01班的现场教学案例来说明现场教学的方法和效果。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

The plan for on-site teaching in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he topic :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place: D201(谈判室)

Class: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01,02.

Textbook: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edited by me

Introduction and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Quotation on Unit thre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English .I give them a goods named sweater, and they must make the quotation clearly and correctly. Which should be including quantities, quality, price, color, packing, brand, commission, terms of payment, terms of transport and so on. Such are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they must include: FOB/ CIF/ C& F, L/C.

step: I give students for about two groups in class D201,sitting there in circle,each of them can make negotiation with their partner voluntary. Some of them are two, some of them are four. First I give them 15minutes to prepare, and then begin.

Main Method:Project teaching

1. Project Settings

How to make a negotiation about making an offer

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Let students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make an offer.

3. Research, discussion, the content

1).ask them find out the English words involved

2).questions they discuss:

A: English words involved :quotation, market, quote, commission, productsFOB/ CIF/ C& F, L/C. and so on.

What is FOB? What is CIF? An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篇9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方法 研究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舾装方向)一直承担为船舶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行业特色非常鲜明。本课程《船舶内装生产设计》是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的专业核心课,为了上好这门课程,应加强探索、研究该专业课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船舶内装材料的飞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单纯的理论课程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另外,单纯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使教学陷入异常困难的境地。但在学校各内装老师的几年努力下已经有不少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从各方面对上好内装专业课做一点阐述。

一、生源分析

近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的学生生源质量已有所下滑。在高职高专学校里,既有职高生,又有高中生;既有城市学生,又有农村学生。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层次参差不齐,教学设计难于完全适应每个学生。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校后,根本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不能接受高深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长于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学习能力长于理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为主或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方法,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大多采用“在教室里分班集中上课”,一次两至三个班、上百人的集中形式,学生人数多,教师上课不能将这一百来号人的情况全部顾及到,知识讲授过程中由于学生层次差异r生也造成接受程度而有所不同。而大多教师采取的是“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势必也就造成“言者津津,听者昏昏”的教学局面。而在实训方面,同学们所做的实训大都是“机械重复式”或“单一任务式”的项目,学生在实训时只需要对船舶内装的局部要求或个别性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顺利完成。这样的过程作为教与学两方面都难于做得很好。

2、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为了改善以上的一些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这是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讲授某船长室舱室设计时,将学生带领至内装实训室,并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模型室内的内装布置情况,分情布置原因,接下来提出问题――如何绘制当前模型室的防火分隔图、门窗布置图及舱室绝缘图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能养成积极主动去查找资料和寻求结论的习惯。基于学生的思考及讨论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基本知识介绍――比如复合岩棉板舱室的结构形式、安装顺序、工艺要求等相关知识;分组完成工程项目,要求学生应用《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船体建造规范》分组完成某一层甲板舱室的内装生产设计。教师引导学习――讨论、设计防火完整性设计、内装材料的选用、绘制壁排的排列图,制定安装工艺、安装顺序及安装节点、零件统计表、甲板敷料施工工艺等图纸文件;项目小组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综合讲评;学生总结项目知识,整理资料。

(2)减少理论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原则

《船舶内装生产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如果学生始终在理论上学习,缺乏动手训练,就不能将知识灵活地进行应用。而应用性知识有两种属性:一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要解答的“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与原理)问题。二是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经验)的问题(用的问题)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创的问题)。高职培养的人才,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中,应加强过程_生知识的内容,减少陈述性内容(以够用或需要为原则)可以扬长避短。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舱室防火等级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各不同等级在结构上的差异性,利用过程性知识的练习,训练学生进行舱室防火等级表的查找方法,各种复合岩棉板的结构特点及安装特点,船长室的布置最低标准等,在此基础上以船长室为例讲授舱室防火生产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

(3)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问题

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一碰到难题立刻回避,要降低学习的门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化“难学”为“易学”,化“苦学”为“乐学”。

老师进行示范演示,提醒学生观察、思考,掌握生产设计要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时让学生自行进行某项目的生产设计.及时表扬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解舱室设计中的色彩原理时,老师采用给出同一图片的不同合成效果,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将“乐学”进一步贯彻起来。

并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可大胆尝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向“教、学、做”一体化转变,使教学将相关知识与能力按其相互关系及内在逻辑联系,编成便于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相对独立的模块。

(4)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进度必须匹配。

(5)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不容忽视,教师作为主导者,组织和主导课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求知。因此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板书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多媒体课

件的放映信息量大、反映问题直观,但是黑板板书在课前或课中适当的提示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知识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省略了黑板板书,课堂上应首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结构、重点等,以方便课程结束时及时回顾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和重难点。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时在黑板上板书提问的强调点,利用板书让学生重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服务于教学,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即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生动活泼,注意引导式启发,防止简单的书本搬家和机械的说教。课堂上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更不应该将教学的任务全部交给多媒体课件。要正确地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件工具,它能帮我们完善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三,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状态。注重提问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是很好的方法。一味地盯着课件,只顾放映幻灯片则导致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应该更多地对教学知识提出问题并经常组织同学进行讨论,与学生及时地交流,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否充分地理解了知识。同时还应注重课堂课件的留白,即在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老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互动性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保证。

第四,课后复习训练及组织兴趣小组巩固课堂知识。课后也应有计划地进行复习训练,组织兴趣小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创新实验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后便开展第二课课堂活动对船舶生产设计进行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练习进而进行实船设计工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五,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构建“理论一针对理论的实践学习一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理论教学则以“必须,够用”为度,少一点理论讲解,多一点实践应用,删繁就简,确保重点,突出针对陛和应用性。例如:在讲“复合岩棉板舱室系统”这个模块中,理论方面应着重从复合岩棉板的功能和特点出发,将涉及到的工艺分析、结构、安装顺序等进行详细讲解,多一些复合岩棉板的应用实例,突出实用、实践,而无需对复合岩棉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等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材建设

目前,《船舶内装工程》课程教材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船舶内装工程》,该教材缺少船舶内装工程的重要部分:舱室防火分隔设计的具体内容及方法,因此,必须结合《船舶建造规范》编写补充教材。船舶内装工程发展迅速,可谓“一日千里”,该教材的内容有些部分已处于落后状态,要积极引入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工艺,将其充实到教学中,编写成讲义或教材,这样,既保证学好基本知识,又能保证知识的正确陛和实用性。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应努力摆脱现有课堂理论教学理念的束缚,彻底更新观念。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材才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合理形成与协调发展,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训

《船舶内装生产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系统学习后能运用《船舶建造规范》进行舱室防火完整性设计,熟悉船舶绝缘及防火材料在船舶舱室中的运用,使学生具备常用内装绝缘材料安装工艺的基本技能,熟悉船舶家具材料、种类及标准,能进行选型和布置。在实训过程中,理论知识将在实训中充分讲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篇10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专业英语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Jianxian

(Foundation Department,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Chongqing,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pecialty English (ESP, also known as professional English). The aim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English abilities in the work.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rea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se questions, the essay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reform ideas, so as to learn those English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carry out their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work, and then to achieve the final teaching goal, which i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诞生,虽然从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很短,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高等院校中的专业英语教学,更是如此。

1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那么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因为公共英语没有体现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没有摆脱应试性教育的固有思维。专业英语教学也是这样,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考试,不补考,没有真正与学生的职业需要进行结合。

其次,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陈旧。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整个课程都是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学习;学生也主要是跟着教师背诵专业术语,背诵处理方法,最终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为了运用,而是为了考试,挣得学分,根本不能达到专业英语设置的真正目的。

第三,教材建设滞后。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由于在高校任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较高英语修为,但是缺乏专业知识,更缺乏专业英语知识;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又不熟悉英语,更不熟悉专业英语,对本行业的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更是不熟悉。并且,很多行业,比如会计专业,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内容极其复杂、词义有其独特的行业含义,不好理解;并且量大范围广,从而造成建设专门针对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难度较大。

第四,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英语是一门集合了高职各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课程,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虽然不会要求教师掌握非常专业的知识,但是起码应该具备该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懂得专业的基本原理,能合理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进行结合,能恰当地引用专业案例,这样才更有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熟悉英语教学的规律、基本方法以及语言教学技巧,具有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专业英语是一新鲜事物,原来学校的英语教师都是承担公共英语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知识的储备;学校也没有专门引进具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教师,同时,也没在现有教师中进行培养。所以,专业英语教师是比较匮乏的,特别是懂得英语语言教学规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就更少。

第五,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较差,英语基础就更不好,他们对公共英语的学习就没多少兴趣,更不用说枯燥难懂的专业英语了;同时,专业英语的教材难度比公共英语更难,学生上课要想听懂确实不容易;还有很多学生认为把专业课程学好就可以了,觉得学习专业英语意义不大,所以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最终导致对学习专业英语没兴趣。

第六,学校仍然停留于公共英语教学思维,没有对专业英语予以足够重视。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强调职业需要,与职业紧密结合。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培养适应开放社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从课程定位上和课时安排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定位上,把该门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或者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并且为选修课;课时安排为每周2学时,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一周2课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就是重视程度不够。

2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英语的现状来看,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应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进行大胆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2.1 重树地位,明确目标

专业英语究竟应该在每个专业中处于什么地位,必须从学校层面加以重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国际经济的大环境,在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和场合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仅是使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更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英语的使用。

笔者认为,专业英语的开设首先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应把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作为培养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必修课程。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把专业英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课”,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周课时,每周安排4学时、总课时60学时比较恰当。

2.2 适应特点,重构内容

高职院校是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与实际工作相适应,教学内容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专业英语教学,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流、阅读、翻译等工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并没有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到学生就业的一线岗位去调研,和企业专家进行座谈,掌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根据岗位、专业的需要重构教学内容。

2.3 创新方法,改变模式

专业英语教师不能沿用原有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认真分析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

首先,应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随时修正,可以根据相对于学生的难易程度进行增删,随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精彩演绎。

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防止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的方法,不要一味地进行翻译,比如:可以事前准备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随地抓取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法;可以准备好丰富多彩的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准备一定的经济业务,设定在英语环境下解决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同时,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共同解决问题;可以设定英语环境,探讨经济问题和会计问题,开展模拟对话等等,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比如“体验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任务的布置,然后创设实际的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在布置好的情景中想办法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还原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并构建知识。此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由每组同学自己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会计英语的学习环境的创设:设置公司为一家国外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来人检查财务工作,由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首先是国内公司财务人员自我介绍、介绍财务部的基本情况和会计工作情况;其次,由总公司的检查人员对国内公司财务人员提问,国内公司人员进行回答,从而掌握作为接待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个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应该转变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建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角,最终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2.4 内培外引,强化师资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基本上都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一般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原来的公共英语教师来承担,这样的教师虽然熟悉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的教师,是由一些专业课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一般都是研究生毕业,英语基础较好,但是,他们缺乏英语教学的基本技巧和不熟悉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这样的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内培外引”来实施,首先,从内培的角度来看,如果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可以让其脱产学习该学校需要开设专业英语相应专业的专业知识,真正地对相应专业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如果由专业课教师兼任专业英语教师,也应该把他们送到师范院校去专门学习语言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胜任英语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一般都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其次,从外引的角度来看。一定要从高校引进既懂英语教学、又懂专业知识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