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贸易往来频繁,改变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促进市场结构改革,提升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开展市场化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贡献巨大的力量,以便促进进入机构的良好发展,提升金融盈利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充分展现出利率市场化优势,解决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结构发展形式进行调整,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改善利率结构体系

利率结构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形式,对强化市场发展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利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现有市场的特殊性,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明确利率市场发展结构,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构建利率市场发展渠道,确保利率市场运行的合理性,强化利率市场发展,提升利率市场应用价值。在传统的理论市场存款中,通常会出现利率为零或者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造成利率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影响着货币市场政策应用结构,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利率市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利率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加强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利率市场的发展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对促进货币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货币形式进行积极调整,强化资本市场应用能力,对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充分展现出利率化市场的发展优势,强化对利率市场的控制化智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控制作用。由于拆借市场存在主体不明确和市场交易规模小等情况,需要对价格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市场发展体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调节的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

(三)调整货币政策形式

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不断调整,强化市场控制能力,完善市场发展形势,展现出货币市场的发展特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给货币市场的正常效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率化市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出现延迟货币政策,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展现出后续干扰形式的作用,了解更多货币决策环节,延长货币政策的时间,降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体制合理运行

要想促进经济市场发展,需要强化利率改革,将利率改革作为利率改革作为重要的应用基础,充分展现出经济机构体系和利率发展形式之间的重要作用,强化金融市场的应用能力,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金融市场发展为基准,加强对价格形势的控制和发展。利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干预,确保市场发展形式的规范性,强化货币政策应用能力,对利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解决资本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发展和设计效果。

(二)强化宏观控制能力

通货膨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的一种状态,影响着利率的发展形式和管理制度,需要强化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控制能力,制定出合理的利率管制结构,确保利率市场的持续发展。但是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管控不当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利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上升情况。因此,需要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强化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市场利率的平稳,需要强化宏观控制职能,对现有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设计形式的优越性。

(三)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在现有的利率市场发展中,没有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导致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给资源的合理应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基础控制和应用功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利率市场发展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展现出利率市场对经济市场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对利率市场整个发展阶段进行控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化作用,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满足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促进结构体系产业升级。

三、结论

利率化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利率化市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的应用形式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利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发展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确保经济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强化应用职能,展现出经济结构形式对应用介质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经济体系的合理化控制。

参考文献:

[1]兰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刘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刘莉.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篇2

要]经济转轨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但研究方面多涉及传统经济学领域,较少涉及生态环境领域。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经济转轨进程中生态环境效应,着重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正负效应。总体而言,市场经济生态环境效应要优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为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避其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关键词]经济转轨;管理机制;生态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19-05

一、引 言

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转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经济转轨也叫“经济转型”或者“经济过渡”,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世界计划经济消解、市场逐步形成的这一过程(胡德宝,2010)[1];经济转轨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从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唐末兵,2005;光,2007)[2][3];转轨经济一般情况下,就其原来意义来说,无论“过渡经济”、“转轨经济”,还是“转型经济”,其含义并无太大区别,均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转换(张仁德,2006)[4]。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基于传统经济学的视角将经济转轨定义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笔者认为经济转轨内涵非常丰富,不应仅仅指对资源配置方式起重要作用的体制的转变,还应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的选择。

目前关于经济转轨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传统经济学领域,例如市场化转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3]、转轨经济比较方法论[4]、经济转轨过程中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及绩效差异[5]、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重构[6]、经济转轨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7]、转轨路径、经济增长与转轨理论范式研究[8]、经济结构对体制转轨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9]等。然而,经济转轨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上述社会经济效应,它还改变了企业的运行模式和政府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决策和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但当前对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比较少,主要有李国柱、马树才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10];侯伟丽从定性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的效应[11];季斌、沈等从定性和定量、尤其定量的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效应[12]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经济转轨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张春霖认为经济体制是人类为解决资源配置和动力问题而确定的一组机制,包括决策、信息、激励、约束的机制,强调所有制和协调机制并不是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进而又把上述四种机制分为两组,即决策—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13]。张仁德认为经济体制是借助于经济体制实行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或者说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一整套组织安排[14];樊纲、光认为经济体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或者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15]。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体制的特征,笔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经济体制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经济体制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在一系列机制运作下的制度安排,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还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主要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政府在整体的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计划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国家通过指标的方式直接管理企业、国家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强调国家利益等[16];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市场在微观经济领域、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决策的主体,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17]。

三、计划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公地悲剧”的产生

马歇尔·戈德曼(Marshall Goldman)曾对这个问题有过简练的描述,计划经济形成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经济的偏离,由于不存在资源的私有产权,工厂经济不必为其使用的土地和资源付费,这就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外部性问题,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置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产生。整个社会或者多个单位共同占有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产权清晰而使用权模糊,经济主体往往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公共资源,最终会使公共资源枯竭[18][19],计划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经济业绩,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污染了生态环境。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制度、观念不完善,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外,国家作为社会成本的承担者和强制执行者,仅具有纯理论的意义,企业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不需要支付成本或者支付很小的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价格机制也加速了资源的过渡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也对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和化运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使得错误的工业布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方针忽视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的负作用

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采用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然而重工业这种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符合我国的优势,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在扭曲的宏观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重工业结构是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20]。纵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重工业化时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工业优先、“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化、“二五”期间的“”对重工业的强化、1961年~1964年对“”的纠正、1965年~1978年备战和三线建设对重工业优先的再次强调[21]。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认为重工业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污染的特征,传统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重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本来已经很脆弱生态生态环境加速破坏;二是资源的高消耗特征,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使得本来已经非常短缺的水、土、煤、电、油等基本资源高度紧张,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受到负效应的影响[22]。

四、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 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市场经济最重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或称为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在反映资源稀缺性、提高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于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以及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企业的自发行为,促使生产要素流动,经过一定的过程,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23]。宏观层面上,由于坚持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价格信息真正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实现较计划经济体制高的效率。以水资源为例,研究表明,市场发育程度越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越低[24]。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偿供水或者低价供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是严重扭曲,极为严重浪费水资源[25]。由于水资源的无价或低价,使用者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小成本,据调查灌溉农田比喷灌、滴灌分别多耗水30%、70%,粗放使用不但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土地盐渍化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水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办理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各类用水全面实行有偿使用[26],不仅使供水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节水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水利用效益,均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另外,市场机制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集体、三资、私营等各种产权类型的企业大量出现,这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上展开了竞争。市场机制的引入建立了资源市场,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 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要素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传统经济时期,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10]。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及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来已久,政府多次强调转变经济方式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原因何在?[27]著名学者樊纲认为归根结底这不是认识、管理、政策问题,也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外延式发展的问题不可能根治[28]。刘国光学者也认为,相比较而言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制约性更大,这种制约性不仅反映在微观层次的企业经营机制上,而且体现在宏观层次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调控手段上[29]。刘传江学者认为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其忽视个人利益和经济激励、排斥市场制度与市场机制,因而不仅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缺乏高效率的激励和动力机制而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决定了这种增长方式的锁定状态[27]。上述观点表明,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同步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形成灵活、准确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逐渐替代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从而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前提[10],目前价格几乎全部决定市场上供需变动的产品,受指令性价格影响的工业品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较低;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市场调整,形成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产业结构;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和采用新技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

3. 市场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生态环境政策是协调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手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30]。生态环境政策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资源生态环境税收等方面,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扩大财政收入以及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的改革时期,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政策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比较有效地缓解、控制了污染排放[31]。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手段,一种是政府干预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环境资源税、环境污染税或排污收费、环境保护补贴、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种是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自愿协商制度、污染者与受污染者的合并、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环境价格和收费改革、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排污交易市场的试点、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的实现、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绿色信贷和银行绿色评级、企业环保债券等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市场手段更加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注重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有以下缺点:①只能解决微观经济平衡问题,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平衡问题;②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③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垄断等因素下难以实现充分竞争;④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加以分配[17],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本身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反有些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恶化。

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往往属于公共财产,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将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但却可以降低生产者的边际私人成本和增加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效应。换句话说,对于外部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来说,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另外市场机制往往只能反映[前和局部利益,难以解决长远和整体利益,因此市场经济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2]。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体制转变仅仅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却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往往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却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前与局部利益,然而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不规范就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恶化。

以海洋渔业资源为例,随着水产品价格不断升高,以及资源保护、维持水产品资源再生能力的意识极为淡薄,缺乏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渔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海捕捞过度,水产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的底层鱼类资源衰退最严重,形成了“见有就补,越捕越少、越少越捕”的恶性循环[33]。又如农村资源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中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这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断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者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缺乏资金吸引力。同时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利用率较低,有限的农村环保资金没有产生出最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现象,资金分散到多个部门,难以达到协调统一效果[34]。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体制也有不能企及之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

篇3

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是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  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宅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形式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

    (一)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1、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律规范。

    市场主体是经营的企业,它有两个广大,两个方面需要法律规范:一方面企业的产权问题,企业能够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而不受侵犯地自主经营需要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在自主经营中,必然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一旦企业对利益关系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其他自主经营的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时,这也需要法律规范。没有上述法律规范,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

    2、市场运行的规则需要靠法律来构筑维系。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运行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而市场运行的各次规则要靠法律来构筑。市场运行有众多的规则,如生产资料市场规则、金融市场规则、劳动力市场规则、技术市场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定。因为法律手段具有严密性、规范性、公开性,以及国家的法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运行。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3、市场竞争的公平竞争需要法律保障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生产再多的产品,不能实现等价交换,就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和获得利润,生产者就没有生产和再生产的积极性。商品生产者要求平等、自主、自由地等价交换,进行公平竞争,就要求法律保障。同样,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求法律保护。没有这种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同样不可能有效运转。

    4、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需要法律来强制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表现为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一旦为人们所认识,就将在理性的度上用法律来规范,使遵循经济规律成为具有法律得来的行为,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反映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要求,它不仅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用法律确立起来。

    5、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需要法律来确认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这就要求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法制,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6、市场经济的契约性需要法律来确认保护。

    市场经济的基地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动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新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本质的区别,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对契约原则、方式和法律的确认与保护为前提。

    7、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法律来保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经济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资取别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如同球赛一样,球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8、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平等原则需要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的,这就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9、市场经济开放性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二)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法律反映不同市场经济形态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垄断阶段的市场经济两种发展形态,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即在“剑与火”的文明中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英国最为典型。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推行了“圈地运动”,把广大农民从耕地上赶走,土地改作“牧场”。为此,英国国会于1700—1760年颁布了208个圈地法规,1761—1801年又通过了2000个土地法令。这些法律反映了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为了转化和积累资本,开展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氏法》和《商法》,以保证让“看不完的手”调节市场的运行。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金融机构与工商业相结合,以金融为主的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美国国会于1899年制定了《谢尔曼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委员会贸易法》,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它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对托拉斯进行了若干限制,以调节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一般垄断阶段转变为国家垄断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促使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实现调控。因此,经济法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入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表明自由市场经济无法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任务。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论资本主义市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无不通过法律来反映不同发展形态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同调控形式。国家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加强对市场经济实现调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治的过程。法律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安密不可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在质的方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有着根本的区别。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法律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主要不在于它有更多的法律,而在于这些法律体现了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程序。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要求经济主体合法经营,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地服从。法律的任务就在于用强制力将经济主体限制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的独立权利。法律为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留下了广阔的、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发主体的权力为核心的选择法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分离,这就更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方式进行限制。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处的经济力量—市场主体,它可以对抗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不正当行使,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权力不受约束的状况。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援引法律来实施控制和干预,但政府的权力本身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定。市场经济对行政权力的经济限制构成了对权力法律约束的基本条件。总之,法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度和特征都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法律再多、再完备,也不可能实行法制。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力为核心,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可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法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提供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从法制史来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所以不存在法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无法提供法制生长的土壤。法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法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国家的产生而建立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否定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结果导致法律长期以来不仅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反而屡屡遭到削弱和破坏。党的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从此,我国社会开始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但当时还没有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提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动因,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已经建成的现实。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经济法制则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为了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运用经济立法手段调整经济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主要参战国出现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垄断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战时经济中出现的物资供应困难,有关国家采取经济立法手段,进一步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为什么经济法首先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呢?有以下原因:

(一)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原有氏法虽然还是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已远远不能适应调节更方形态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于是经济法便逐步从民法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体系,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组织、企业集团的巨大发展及其权力体系的扩张,对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间进行广泛的经济活动,使市场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因而必然要求通过国家立法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和分割利润。

    (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通过经济立法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缓和爆发经济危机。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法是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或者说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制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实践舞台。那么,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怎么样呢?概括起来讲,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引导作用。法律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客观地认识这些规律,真实地反映这些规律,并通过对市场的引导使之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这就是法律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为了使密集的、复杂的、且随机性很在的社会互动井然有序,必须运用法律对人的活动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  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这也必须借助法律的引导。必须明确的是: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市场体系规模,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再也不能按近代市场经济那样单纯依靠“私人自治”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与发展,必须实行高层次宏观调控,并使这种调控的形式多样化、精密化,并以引导为主要形式。

    (二)促进作用。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氏法、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等,不仅促使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任何一项直接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只要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反映市场规律的,就定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间接促进作用。这主要指那些以调整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为主的那些法律。如刑法、诉讼法、家庭婚姻法等等。虽然它们不直接或多数不直接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但由于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调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三)保障作用。法律以其特有的属性——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保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益保障。市场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大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并体现为一定权利。法律通过及时制止、制裁那些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2、秩序保障。市场行为只有在良好的、稳定的、有序的秩序中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没有秩序,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更不可能进行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市场秩序实质上就是法律秩序。

    (四)制约作用。法律在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和同时,还发挥制约限制市场经济发展中某些消极因素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市场竞争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已开始出现,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和消除这些消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萎缩,市场机制逐渐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经济立法、司法、执法,特别是缺乏保障和规范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呼唤并依靠着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变革。法制建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所谓“立法是对现行行为的规范和对经验的总结和固定”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一传统观念是导致我国的法制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生活和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原因。在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靠行政命令来管理,而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新经济关系层出不穷,日益错踪复杂,如不事先加以规范和调控,就可能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危害。如果立法没有预见性、超前性,就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无论以哪种模式存在,都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这就是:建立在明确界定的产权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决策的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有权自由进行平等竞争的能提供正确价值参数的市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上要素都要法制做保证。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及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的市场化必然伴随着社会法制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方式的差异,社会的法制化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从一开始就带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市场化过程及其法制化方式。

    (一)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育起点是封建的自然经济。而且,从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是通过所有权的彻底私有化完成的。作为资本主义法制基本内容的财产法、契约法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起点是计划经济。而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进行的。由于公有制主要通过国家所有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产权关系的一方是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其法律调控的方式,程序显然不同于私有制。

篇4

没收指东道国政府无偿接管外国企业;征用指东道国政府以某种补偿形式接管外商企业这两种形式都剥夺外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没收和征用的原因主要某种产业对东道国国防、国家、国家经济发展关系重大为了国家利益这种产业不能再控制在外国人手中东道国政府没收和征用外商企业时伴有强烈的民族情绪的

二、国有化

国有化可看作渐进的征用它通过控制和限制逐步削弱外国企业所有权的一个过程没收和征用中企业所有权在较短时间内从外商手中转移到东道国手中;通过国有化方式转移外商企业所有权往往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国有化的手段主要有:1、通过股份的扩大把所有权逐步转移到国家政府手中;2、提升大批东道主公民到较高较重要的管理位置上;3、逐步扩大产品国有化的比例减少进口组装

从东道主来说国有化要优于没收和征用其原因:1、可以避免因征用而造成在国际上的窘境有助于保持东道国较好的政治环境气氛;2、与征用不同国有化不会影响东道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信贷资信等级;3、东国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被征用的外商企业;4、东道国可以对企业有充分的控制并可发现外商企业经营中的真实情况从而采取措施督促他们改进

三、外汇控制

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价的一种制度在外汇管制下出口商必须把他们出口所得到的外汇收人按官定汇率卖给外汇管制机关进口商也必须在外汇管制机关按官方汇价申请购买外汇外汇控制在两个方面影响外商企业:一方面外商企业在东道国所获得的利润和资本不能随意出境能汇出的部分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百分比内;另一方面国际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等物资的进口由于受外汇控制有时也会受到限制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特别有些发展中国家贸易赤字严重、外汇短缺更加强了外汇管制结果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赤字但长期来看则对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后果

四、进口限制

东道国对原材料、机器设备和零部件实施进口限制迫使外商更多地购买东道国的供应品从而为本地工业创造市场这种进口限制会影响外商企业的商务活动因为一般在实施进口限制的初期东道国当地零部件质量差这会影响到外商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另外如果东道国当地的原材料供应短缺那么外商企业就可能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原材料从而也会影响国际企业的经营活动

五、市场控制

东道国政府有时也采用控制手段阻止外商企业在某些市场上的竞争例如一些国家不允许外商涉足批发、零售业或规定某些商品不允许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

六、税收控制

东道国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来控制外商企业的活动减税或免税会增加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而增加税收则会影响外资的投人限制外商企业的活动比如美国、瑞士和日本进口酒精饮料的消费税都大于本国同类商品;又如法国曾对引擎5马力的汽车每年征收养路税12.15美元而对引擎16马力的汽车每年则征收30美元的养路税当时法国生产的最大型汽车为12马力可见这种较高的养路税实际对进口汽车征收的

七、劳工限制

许多国家政府对外商企业雇佣本国劳工都有法律规定以维护劳工的权益而劳工组织在维护劳工自身利益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外商企业在东道国开展商务活动时也会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劳工问题例如:外商企业解雇当地劳工受到处罚等等

分析国外市场的经济环境要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分析已形成的现存经济状况从而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制定近期策略又要分析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动情况以制定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构成国外市场经济环境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经济制度

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如果从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及资源分配的方法上来划分经济制度又可划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同的经济制度对国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由于市场所呈现的特点不同企业进人市场所面临的障碍、开展商务活动所受到的约束和限制都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市场屏障较少企业进人市场比较容易开展商务活动的自由度较高但企业面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的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东道国通过计划调节控制着市场企业要进人这种市场要越过许多屏障投资领域、经营范围有各种限制企业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等的制定都必须适应所在国家的计划及政策规定相应的竟争就不非常激烈

二、经济结构类型及其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从国民经济布局以及资源、生产、消费结构状况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同时一定的经济结构也表示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环境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自给自足经济这种经济结构类型一种封闭型的经济农业国其典型形态2、原料输出型属这种经济结构类型的国家拥有一种或数种数量富足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建立在出口原料的基础上3、新兴工业化经济这些国家或地区一般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体系也比较完备4、发达国家经济这些国家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国民经济体系发达完善科技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以上四种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四种不同的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市场成熟、完善竟争也激烈在消费品方面中高档消费品、民族工艺品、优质食品、体育用品具有广阔前途的市场企业要进人这类国家的市场制定产品策略要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和特色;品质竞争优于价格竞争;渠道策略中要选择良好的中间商帮助把产品引人市场;促销策略中要大量选用广告和营业推广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市场不完善但有的潜力很大而且竞争也不太激烈商品要突出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中低档的家用电器、食品等有广阔的市场

三、经济基础设施

经济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的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等设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数量越充分质量越好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就会越顺利

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对风险的抗拒主要有两大策略一个创新即创造性的经营思想、经营手段、经营方法另一个企业要有足够的储备资金作为抵御风险的后盾比尔·盖茨说过风险来了怎么办那就银行里必须有足够的钱因此微软每年都保证有60亿美元的储备金这样即使主产品出现滞销也有一个喘息转向的机会不致于马上另有一些常用的规避策略分别:

一、业务调整策略

(一)业务活动的选择

业务活动调整一种规避国家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外商企业在投资区位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把业务活动转向那些易于被东道国接受的行业例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秘鲁的子公司被收买后就转向易被当地政府接受的旅馆业建造了一座“喜来登”酒店

投资风险和资本回收率外国公司选择业务经营方向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引导外国投资流向那些看起来极不易受到当地政府控制或政治风险侵蚀的行业根据这些标准分析公共事业部门受东道国征收和控制的风险程度最高只有中间性生产行业的风险度较低因为它既从当地企业购买产品又向当地企业出售产品使供应商和买主充当了反对实行控制政策的缓冲器

(二)经营地点的选择

经营地点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区位设置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场所外商企业在实施区位战略时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竟争的单位以积蓄对抗母国和东道国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生产的不同阶段在几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生产网络以增强公司的防御能力这因为前者使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两个企业在国际上直接竞争在其中任何一个企业遭受东道国控制政策影响后都会为另一公司的出口带来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国家控制政策的实施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商标、营销和管理技术等它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外商企业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可以增强对它们的控制提高与东道国讨价还价的能力

(三)营销与市场的控制

利用外来投资的销售渠道扩大本国产品出口东道国引进外资的一项重要目标如:外国投资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或建立无懈可击的市场阵地则东道国对生产实施控制引起的费用增加决不会超过营销组织在其它地方所取得的收益再者跨国公司对主要销售市场的控制可以缓解和削弱东道国的限制

二、直接对抗策略

这种策略外商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和经营管理中的经验直接对抗国家控制行为的策略它通常包括法律防御策略、影响政府决策策略、“鹅蚌相争”策略和拒绝参与策略等等

(一)法律防御策略

法律防御策略外商企业利用法律规定对国家控制行为提出质询以维护本公司在当地的利益这种根据法律规定作出的可以在东道国也可以在母国进行

(二)影响政府决策策略

估量外商公司的抗衡力量必须包括其通过直接行动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官方的可能性在一个充满政治的世界上如果经营企业找不到某些依靠力量去施加影响那将不正常的

(三)“鹅蚌相争”策略

如果外国公司经营特征允许选择为数众多的所在地那么它就可以凭借随行就市的竞争机制利用这一策略挑起不同国家间的竞争这样一来那些竞争最弱的国家将会增加免税期、担保红利汇出和提供其它优惠条件等以便从别国争来投资

(四)拒绝参与策略

篇5

关键词: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根本。在正在经历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今天,如何推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如何确保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制下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等,其产业结构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区域中的产业基础、资本积累、人力结构、对外经贸关系等均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加速条件,未来时期整个区域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将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宁波市2004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接近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时期宁波市整个区域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处于加速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属于技术密集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配置不当,经济社会发展中容易出现“瓶颈”。要想克服这种不必要的“瓶颈”现象,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改革,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只有成功地推进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才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理论上,所谓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它关系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产业结构则是指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组成类型、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等,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基于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是指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与相关产业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经济需要相适应。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结构,注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有效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内生变量,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整个区域教育,尤其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型”的办学理念,构建服务型的教育体系,按市场需求进行办学定位,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其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以及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化。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架构下,地方性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地方性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特别注意培养发明家、企业家、高新技术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师、高级设计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等各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服务型教育体系要求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从而使整个区域的教育体系与区域社会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积极承担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争取为区域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应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区域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更快、更高、更好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服务型的教育体系下,区域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区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服务支撑。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运动,大批原属于中央部委的院校下放给地方管理。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截至2004年6月28日,全国共有公立普通高校1683所,其中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不过100余所,地方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地方院校,首先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且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院校。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理念,服务型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着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服务地方。在这方面,美国的赠地学院、州立大学,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成功的范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所谓的“都市大学”(metropolitan university)、“相互合作大学”(interactive university)和“合作伙伴大学”(partnership university)等新型高校。这些新型高校抛弃了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他人为中心”,以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心。实践证明,这些高校合理的办学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在我国由于学校办学定位不合理,升格攀比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原本很明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失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需要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迷失了这个战略方向,缺乏服务型的办学理念,地方学校的办学定位就会出问题,区域教育的发展就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脱离,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发展道路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三、立足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教育的发展在于制度的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心城市办大学”,到90年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无不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结果。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架构上,都还显得十分艰难,还跟不上社会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影响了其他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同样处在重要的转轨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仍然存在。反映在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即由于无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变化,严重脱离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导致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两张皮”的现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上作出重大变革,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加快教育自身发展,实现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对接互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特别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模式上开展了大胆探索,实现了重大创新。

第一,理念创新。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既是一个理念,又是一个模式,还是一条有效途径。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它给予高等教育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跳出教育来发展教育”。在这一视角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结果发现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是“以我为中心”,事实告诉我们,这一逻辑非但没有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自我”,反而使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离经济社会,越来越走向社会的边缘。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当前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这一发展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将更加主动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此高等教育必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而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服务型教育体系也是一部分经济“先发”、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是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而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是实践服务型教育体系理念的必由之路。

第二,制度创新。先进的理念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前提。服务型教育体系需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超越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制度。通常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是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专业与学科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组织细胞。学科按知识进行分类,是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专业依托学科而设,又面向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分析可见,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和学科的知识创新功能,又是通过课程、研究等活动具体实现的。因此课程、研究是构成专业和学科的主要要素。然而,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高校内部专业与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了严重分离。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是,高等院校内部出现“无政府状态”,并使高校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分离又使日益变动的社会需求,难以迅速地反映到专业、学科中来,并进一步反映到课程和研究等活动中去,使高等教育失去了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所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创新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分离的制度构架,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平台。为此,宁波市提出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这是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改革的重要实践。正如《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和特色办学的原则,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课程建设和项目研究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重在办出特色。”

第三,资源环境创新。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制度设计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资源环境的核心是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基于单位所有的封闭配置模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重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于服务型教育体系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开放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指最大限度地开放现有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资源环境制度,就是要实现上述“两个最大限度”的资源配置模式。比如,在《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中,我们提出设立一个基础管理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学校、专家等各方面代表构成,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又如在《关于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意见》中,我们提出数字图书馆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个网络或者说社会平台,应通过联合全市图书馆,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图书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高效的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如高等教育产学研网站和设立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教育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起支持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与转型的途径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 管理创新 国际竞争力

1、引言

我国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石油企业改革与发展所受的阻力日益增多,究其根源,是其管理相对滞后于形势要求所致。因此,石油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树立现代管理创新理念,树立全球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壮大。

2、对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认识

2.1、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成果这一认知和行为活动,也就是一种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

创新具有多个维度,根据所强调方面的不同,对创新会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有的东西之所以被称为创新,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提高了工作效率或者巩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有的则是对经济具有根本的影响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加有效的企业资源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石油企业管理者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组合方式,以适应和创造市场,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等目的而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2.2、石油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现代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许多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强调管理上的创新,认为只有进行管理创新,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已经在一些西方企业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管理创新是石油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其管理观念陈旧,难以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加上石油企业自身所具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制约因素,使得石油企业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对石油企业的改革十分重视。可以说,多年来我国石油企业的改革从未间断过,从最初的计划型国有经济逐步向完善的市场型国有经济发展。事实证明,管理创新不仅能使石油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彻底摆脱困境,更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顺利进行。

其次,管理创新有利于加快石油企业改革的步伐。多年来,石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外先进石油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加快和深化石油企业改革,增强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石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时代呼唤。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摒弃陈旧观念,引进先进理念,激活管理思维;才能突破传统体制,建立现代机制,带来管理活力;才能超越僵化模式,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能。

2.3、石油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自身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由其内部环境的制约作用所决定的。石油企业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和销售的大型国有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基本特征,具体说来,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油气资源深埋于地下,勘探开发难度较大、时间较长、成功率较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严重,生产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工作场地大多在野外,生产环境恶劣。正是这些自身的约束条件在无形中增大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本,影响了其改革与发展进程,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再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实现途径

由于石油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使得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展开,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管理创新、人本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

3.1、积极深化管理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前提。因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是指导企业推进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它作为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理性认识、基本观念,是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理念虽然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为所有的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对促进企业发展、激励员工斗志、增强企业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先进理念结合企业实际的成功施行,靠的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至关重要的是必须首先破除传统的陈旧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和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树立全面的创新观和发展观。

3.2、大力实施组织结构创新

石油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有效地设计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行政式的管理模式,以下是对石油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创新的三点建议:

一是柔性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石油企业要想在巨变中求生存,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最重要的应是增强企业柔性,即针对市场的应对力,适时做出切合企业实际的选择。为此,石油企业各部门应摆脱原有部门和工作的束缚,探讨更高效更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适当减少中间管理层,实行井区化管理模式,从而在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效率。

二是精简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石油企业人满为患、人员冗繁。这既造成了石油企业成本的上升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又在无形中给员工以压力,不利于员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在人力资源设置上要少而精。这样,既可保证员工的生活质量,又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因而有必要对石油进行精干主体、分立辅助的创新,加强市场经营与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国外先进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以期形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石油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3.3、有效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企业内部流动着劳务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等多种资源。要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使所有资源处于一种科学、合理且先进的管理模式下运行。这种模式实质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系统观念工程为指导、以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支撑的综合的、系统集成的、整体优化的管理系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条件。“科技兴企”战略已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反映了企业对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知水平。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对于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也要切合本企业的实际,还要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因此,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要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来强化企业的管理创新,把在建设石油企业长期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与国外石油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起来,逐步摒弃并改变落后的管理方法,依靠先进的石油科技改变石油勘探开发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增加石油产量和降低勘探成本逐步打破“石油即将枯竭”的预言。

3.4、着力开展人本管理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对企业这个有机体的运动过程即“人”的活动过程的管理。人的知识和智力对经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石油企业要想用人的智慧改变企业发展命运,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实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即以“人”作为企业的主体、确立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要求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必须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展开。因此,人本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着眼点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存在和主体特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石油企业作为大型国企,其生产资料也同样具有公有制性质,这决定了石油企业与其他国企一道,既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财富的责任,又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员工队伍的重任。这种责任的双重性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就是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石油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石油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3.5、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石油企业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对于其不断发展与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集合。笔者认为,石油企业在文化管理创新方面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石油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便是“人”。人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分享者。石油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企业目标,尊重、关心、理解和支持员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将员工的需求同企业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员工之中树立威信,从员工身上获得丰厚的回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要坚持中西文化相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中,关键是要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同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结合起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大胆吸收和运用国外石油企业管理科学经验总结的养分,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和石油企业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石油企业文化。

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石油企业改革与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这就要求石油企业以长远利益为重,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环境、资源、社会与企业自身的关系,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永续发展目标。

4、结束语

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石油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才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体制创新风险投资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重视。中小企业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加就业、鼓励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了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自身金融机制和政府等三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各自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 企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入手,主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融资支持,必须增强信用意识,塑造良好形象,应靠自身的综合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信用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取信于银行。

2.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自身优势

中小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朝阳产品,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之路;同时必须健全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3.挖掘自身潜力,分流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考虑:(1)一是敢于利用企业内部股权融资。在我国资金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渠道能迅速筹措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有效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2)善于开展表外融资,这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反映的筹资行为,即企业在融入资金时,无须改变原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的现状,例如经营租赁、应收账款出售、应收票据贴现等。(3)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例如采用融资租赁方式。(4)在与其他企业的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形象,维护并不断提高企业信誉,争取商业信用。

二、 金融机制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有效金融服务

(1)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一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瓶颈,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二要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还能力。三要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2)人民银行要加大“窗口”指导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发挥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从贷款投向投量、资产质量、信贷创新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强化指导工具的约束力,防止商业银行的非理抵消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二是利用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优势,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政府、企业和银行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票据融资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并适当降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增强利率弹性,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2.完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尽快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创业板市场,努力营造上市环境,鼓励优秀的高薪技术中小企业到股市二板市场上市。同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对于具有一定控股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向外资转让股权,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的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不仅如此,应积极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取消对中小企业不利的额度限制,使优秀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场所。

3.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1)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配套服务。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完善经营机制,设立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部,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要重点围绕中小企业确定展业重点和业务创新方向;三是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2)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用关系,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保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三、 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政府主要要完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机会,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解决资源配置不当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设立的国有或国有资本占主要成分的中小企业,存在当初决策失误、结构不合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由于这些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地区,依靠自身很难从社会宏观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就要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坚决关、停、并、转长期亏损的无生命力的企业,这也可减少增量资源配置不当的隐患。

2.建立政府系统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政府可按照不同的侧重点分别设立几个政府系统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的大额长期资金、短期贷款均有着落。同时制定合适的贷款利率政策,以减少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改善融资结构。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中应当包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对于担保,可以由政府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担保,也可以由中小企业组建联合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成立股份制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担保公司,由政府牵头,以货币资产和国有资产存量入股,联合其他经济实力强、市场形象好、资信度高的法人共同组建。在组建初期,政府还可以适当给予担保公司税收方面的优惠。

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机制

目前,中小企业有相当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从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到生产销售,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很高,投资风险更大,传统的融资方式很难与之相适应。应尽快出台相应法规和政策,扶植发展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24-02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服务于经济建设,而不同的经济环境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二者“双赢”局面的必要保障,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实际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能否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战略性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研究此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三螺旋理论,即将市场视为联系企业、学校和政府的螺旋型力量;区域竞争力理论,即在一个大的区域之内的,属于地区性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资源;非均衡增长理论,即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通过某个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强,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区域的现象;新经济增长理论,即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后发优势理论,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创新,帮助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从而达到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水平,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2]。这些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区域经济和在此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联动关系。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主要都是从特定的国情出发的,虽然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和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二、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已逐渐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促经济,以经济兴教育是国内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基本理论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即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理论,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即收益与能力原则,收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是该理论的支撑点;非均衡发展理论,即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沿革进行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第三职能理论,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教育的三大功能;全息结构理论,即物质、精神、自然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该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是不可避免的,揭示了两者的互动是最佳的发展条件;教育方针理论,即教育政策理论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应努力开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3]。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原来的高等教育水平可能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往往会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改善未来的就业能力,这样该地区的人们教育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会直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可见,经济水平越高,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使得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实体和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这个地方的食品消费等基本消费就相对较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就多;相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消费主要用于食物等必需品上,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就要少。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消费的情况正相关。

目前,中国的就业面临着一个难题,即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影响着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会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就业率就能得到保障;同时,改善高等教育的投资前景,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变得更多样化,从而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三)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比较中美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制度不同,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加速。这表明了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某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最好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这块主战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源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因此,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以带动消费增长,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高等教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制约,所以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迅速提高高校周边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互相促进与发展。

三、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不同之处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言,国内外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国外理论一般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的,如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后发优势理论等就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而在国内,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措施;例如,教育方针理论就是以为指导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进而找出解决我国相关问题的方法。

此外,国外相关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为根本原则的,而我国的相关理论则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基础和政策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

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一)定量分析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较为表象的定性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来研究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收集有说服力的实际数据,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比较研究不够

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建议研究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研究有代表性的地区,如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等等。比较在这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作用,以及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对于因地制宜,帮助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策研究不足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定区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经济与教育的共性和相关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政策。因此,研究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政策进行研究,探讨在特定的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高等教育并非孤立的生态个体,而是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4]。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和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外微观的研究理念和国内的宏观研究理念,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毛建青.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协整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网络技术与传播策略的融合催生了电商购物节,电商得到很好的发展。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电商销售工作总结,请笑纳!

电商销售工作总结120__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飞速发展的一年。数据显示,仅前三季度,我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已达到5万亿,预计全年交易规模将达7万亿。20__年也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开始转型的一年,其中B2C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京东、凡客、当当、卓越等巨头的规模效应也更加的明显,而中小电商企业的生存却更加的困难;团购市场则是从“”,进入寒冬期,倒闭、裁员大量出现。不过,热闹的中国电子商务背后,却是电商企业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的高投入、低盈利现状的出现。20__年的电子商务市场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传统企业纷纷介入电子商务

苏宁、国美等传统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电子商务领域的拓展力度。不得不说,现在“火爆”的电商市场状况,是绝大多数传统企业没有预料到的,虽然他们错失了主导电子商务市场的良好时机,但是凭借他们自身丰厚的实力,在未来的电商市场分一杯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即将到来的20__年传统企业在电商领域拓展趋势也一定会更加明显起来。

2、电商企业业务扩张

过去的20__年里京东、凡客、卓越等电商巨头都纷纷转向多元化经营策略。以起家于电子产品的京东来说,其业务范围已经从电子产品,拓展到图书、服装、鞋类、箱包等等各种渠道,各个领域,其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起来。而卓越亚马逊也从单纯的图书销售,转向尝试销售各种产品。以服装类著名的凡客诚品,也开始拓展到更多品类的商品销售。当当就跟不用说了。不仅如此,各大电商巨头更加是极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覆盖范围。

3、价格大战持续高涨

“便宜才是硬道理”,现在电子商务市场正印证着这句话的正确性。无论是B2C还是B2B、C2C领域,也不管是垂直电商还是综合平台,价格优势才是目前确定其生存的最大优势。20__年电商领域的价格大战可谓是激烈异常,但是即使到了20__年这种趋势也还是无法避免的。

4、中小企业及个人的经营更加困难

随着,淘宝商城宣布涨价,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电商市场运营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及个人的电子商务道路更加地难以前行。各大电商巨头的融资的纷纷成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疯狂的价格战,让资金本就紧张的中小型电商企业和个人企业根本就难以参与竞争,处于越来越恶劣的境地中。

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20__年的电商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份优势地位,首先必须做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中物流不畅则成为一大难关。物流不畅带来的巨大问题,在以往的交易活动中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解决了物流问题的企业,必定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握有更大的优势。未来电商行业也必将向着专业型和细分型发展。专业性更强的企业能够针对所在行业类型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获得更好利润的同时,也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例如,针对箱包行业实行专业运作的麦包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再如,定位于服务家居行业的居品氏商城,针对家居领域提供时尚、有创意的专业家居用品服务,其引领的行业规范性和先进性,一定能够在未来的电商领域赢得很大的影响力。麦包包和居品氏等的出现,正说明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开始向着理性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信中国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一定能够向着更加规范和良性的方向发展。

电商销售工作总结2回望过去,时光飞逝,弹指之间,20__年已接近尾声,回睨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升起感慨万千……时间如梭,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

作为医疗行业,销售额是公司的关键之一,医疗的网络营销在这几年处于火热状态,加上很多网民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疾病知识,想要占领医疗市场份额,在于良好的营销模式。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在公司领导全力协助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紧紧围绕公司提出各个目标展开工作,紧跟项目组各项工作部署。在网络推广方面做了应尽的责任。

收藏昨天,把握今日,工作的风风雨雨时时在眼前隐现,但我们却必须面对现实,不仅仅要能做的到工作及时做好,要落实到位,还要能在回过头的时候,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思,不断地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从怎样引入有效流量,如何提高转化率,尽量使整个项目组的各个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在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达到新层次,进入新境界,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这样的开创新篇章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必将有利于自己更好的前行。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20__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回首20__

1、我们正生活在电子商务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在新世纪里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如今已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每个人既是享受服务的“客户”,又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个体。正因如此,我们的工作也应该更完善以为服务顾客为中心,来为顾客提供更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是我们秉承的理念,尽我们的全力去满足每一个服务细节的要求,给我们一个机会还公司一份满意!我们会一如既往,无微不至地做的更多更好。

不足之处:没有和项目组各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

2、能严格执行公司网络部门制度。

今年的电子商务的比较火热的时代,各个行业想在电商市场大捞一把,作为医疗行业的电商人员,网络推广作为企业网站宣传的先锋,不断地关注搜索引擎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策略,以适应搜索引擎市场的变化,与同部门其他人员同舟共济,为整个项目组的月目标不断努力。

不足之处:对于网站的品牌宣传不是很到位,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好的理念没有及时落实到实践中,争取__年改进这一现状。

3、站内优化。

自从搜索引擎变化之后,项目组几个站被降权之后,开始着手开始做新站,新站在上线之前,进行关键词的选择和网站框架的选择,在这种过程,网站的排名不断地的波动,所以不断地加强站内优化小细节的维护。

不足之处:网站首页经常变动,站内内容质量不高。

4、站外推广。

站外推广是作为网站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之一,去年的下半年,整个外推市场就开始紧缩,此时就开始找平台,比如最近的新闻源、全球网等平台,作为宣传的手段。

不足之处:很多外推的文章没办法得到良好的质量控制,就不知道发外链能不能产生转化率,寻找高质量的平台还是很重要。

5、推广策略:

(1)、分散流量是网站推广的重要事情之一

SEO是网络营销方式之一,只有与SEM、EDM、事件营销等相结合,项目组主要靠360、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至于其他搜索引擎引流不是很多,根据去年的一年的时间的关注,目前爱民网站日PV:1000-20__之间,IP:700-1000,这样的流量属于偏少阶段,同期相比下降很多,这说明我们现在推广宣传力度还不够,进而影响产生咨询量。

(2)、注重用户体会

在上年里,搜索引擎不断地变化,对于网站运营,我们有时候要从用户者角度来考虑事情,只有用户体验做好,把用户当做顾客,始终坚持“顾客是上帝”,做好服务,这样对于网站才具有生命活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流量。

(3)、推广方式

在做外推的时候,要坚持以多样性为主,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比如:多样性你的锚点文字链接、多样性的页面连结、多样性你的流量来源、多样性你的网络营销方式等,不断地引进新的营销方式,最终应用营销整合,才能使网站处于搜索引擎界不败之地。

(4)、SEO优化

如今seo优化不在是靠技术可以打天下,seo优化的网站运营的核心,也是网站运营长久的灵魂,seo优化与网站策划是相同的,只不过优化是一个长久马拉松赛,要根据不同阶段来进行调整,现在考虑的事是使用者到底在想什么?使用者到底需要什么?不再是指针对搜索引擎的算法的分析,而是去分析用户者的需求,这好比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只有找到精准的关键词,这样你才能获得最高的流量,最终产生咨询。

(5)、网络推广新群体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移动客户端用户将是未来的新生力量,如何做好的这个领域,有待于我们的考验,如今是移动SEO将是网站很重要的议题,面对现在的市场,只有善于去挖掘,这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移动SEO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刮起一个新的潮流。

在恪守以往取得的成绩和好的工作方法外,争取在20__年能改善去年的不足,使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网络推广能在现实情况中不断的改善是离不开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及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告别昨天的时刻,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我将不骄不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对过去的不足,将不懈的努力争取做到最好,我们将会用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努力,我们更加清楚获取不是靠辉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断的努力。

为了公司发展得更加壮大,并跻身于国内先进企业行列,让我们携手合作,创造出辉煌的明天!20__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的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前景尽一份力。

电商销售工作总结3在公司领导及各部室支持下,客户服务部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管理精细化

理赔工作在保险业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事关保险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也影响到保险职能作用的发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对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理赔管理中,本着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和规定。随着公司‘精’‘细’‘微’管理的深入,制定了本部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到人,职责到人,奖罚到人。在理赔数据管理中,严抓落实,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正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使理赔管理工作,达到了上级公司的要求。

二、工作标准化

理赔工作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迅速、及时、准确、合理”的原则,狠抓理赔和防灾防损质量的提高,工作讲究高标准严要求。首先从抓第一现场的查勘率入手。只要接到报案,无论事故大小,无论白天黑夜,始终坚持赶到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严格按照快速赔付流程,为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坚持双人查勘,双人定损,赔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积极参与“三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加大了考核力度;积极做好防灾防损工作,及时拟订了重大客户防灾防损工作预案、夏季防汛安全检查办法、冬季防火防爆安全检查办法,始终做到提前把握,提前介入,增强了防范风险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狠抓理赔管理,加快理赔速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形象,切实挤压理赔水分,实现有效降赔,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理赔指标。

三、服务规范化

保险市场竞争不外乎是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服务竞争,而服务竞争在保险市场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客户服务部来说,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与生存。因此,我们部把理赔服务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组织大家学习,充分认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扎扎实实抓好客户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了服务制度,服务措施,规范了服务行为,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客户随时随地上门办理业务,我们都能提供周到的服务;能一次办好的业务,不让客户跑第二次,每理算好一件赔案都会及时的电话通知保户前来领款。半年来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尽职尽责的完成了工作。

流火的七月,屡屡攀升的气温,象征着我们人保公司的各项工作水平,正在发生着一天天的变化和提高,令人欣喜、振奋。是的,成就代表过去,辉煌铸就未来。今后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奋力拼。

电商销售工作总结4电子商务部门总结及小结在过去的半年中很有幸加入到__公司来,在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不断加强学习,素质进一步提高。

具备良好的产品知识和业务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半年以来,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一是重点学习了产品知识;二是学习了与电子商务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三是在前辈指导下联系实际学习电子商务的工作技巧,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对公司领导各次会议中的讲话总是认真聆听,汲取养分,收获颇丰;四是尽可能地向周围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事学习,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可以说在这半年中,由起初的凭借兴趣入门逐渐过渡到现在能独立处理部分事物并对这项工作始终持有浓厚兴趣。

二、踏实肯干、做好本质工作

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客户服务,完整的工作流程可以体现为熟悉店铺情况了解上架产品信息―客户接待―订单处理―售后处理和评价管理。前期在__平台运用,收集商品网络信息做得比较充分。客户接待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产品信息输出的直接窗口,在这半年的是实际操作里,我秉持着巨细靡遗的态度,在不断总结日常工作提升交流技巧的同时,参看一些优秀的实例和经验分享,逐步形成了日常工作体系,对工作技巧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查漏补缺。订单的达成以及售后处理过程,现阶段已经掌握比较高效的订单处理、统计的方法,在售后问题中,能有效解决普遍问题,对于少有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问题,做到第一次看、问,看前辈同事怎么处理,问与之相关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明细,再次遇到同类问题可以独立解决。

三、不足待改进之处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也将成为新年伊始需要完善的重点。

1、善于沟通交流,强于协助协调,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提高时间利用率,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提高自己。

3、精于专业技能,勤于观察总结,尽量将工作总结规范化、数据化、直观化。

电商销售工作总结5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回顾来到公司已经4个月的时光了,8月份进入万商台电子商务公司的电子商务事业部。光阴如梭,我们告别了起步的20__,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__.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我们有欢笑也有辛酸。在过来的4个月里,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对公司的业务从陌生到熟悉,对公司的集团化发展思路也有了清晰透彻的认知,非常感谢领导们给我这么一个美好的发展舞台,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成长之路中与公司同进步,共发展,有作为。下面我总结一下近4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

发展前期,主要是针对万商台进行一个常规性的优化,例如标题,关键词,url链接等等,在搜索引擎方面能得到更多的提升价值,还有就是图片美化,网站访问速度。增加网站的用户体验。

站内优化主要是辅助技术组完成。接下来开展了站外推广与优化,目的就是把万商台这个网站通过各种资源与平台推广出去,万商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商品多元化,商业运营模式也分3大类,b2c购物模式,b2b批发模式,o2o上下线结合交易模式。所以推广渠道也是五花八门的,有批发类型网站,客户群体都是一些找商机,找批发的,也有一些零售类型网站,集合了经常购物而对商品进行评论的人群。推广的方式不仅是发表文章引起大家的共鸣,还经常组织线上促销活动,以便聚拢人气,

推广渠道除了sns社区,垂直网站论坛,综合性论坛外,交友社区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微博,微信qq群等一些交友社区发表一些万商台的促销活动,还有近期的品牌效应过程。让更多的用户了解万商台,进驻万商台。

发展中期,万商台举行了很多线下宣传展会。有广东专业市场协会主办的专业市场年会,展会囊括了广东省内知名的专业市场负责人。我主要工作是配合部门为展会搭建平台,展会过程中与专业市场负责人洽谈,介绍万商台的业务与运营模式。万商台在会上介绍了专业市场目前的窘况与未来走进的电商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万商台为专业市场走进电商的优势。接着的珠海航空展会万商台占据了一个展位,同时万商台也举办了一次送现活动,在航展期间,注册万商台账号均送20元现金劵,可以再万商台消费。成绩斐然,再一次的为万商台线上推广埋下了伏笔。

发展后期,工作主要放在了app客户端,与万商平台相连接,建立app客户端的功能,开发app的展示方式。现在万商台在功能与美化上不断得到了提升,开拓了app客户端,万商贷等等增值服务。与世界级极限格斗比赛-昆仑决,携手一起打造万商盛宴。再次向广大群众烙上万商台深刻印记。同时实现线上推广,树立万商台品牌知名度。

线上推广实现免费推广,策划线上付费推广,配合昆仑决极限格斗比赛实现万商台品牌价值最大化。

20__年过去了,万商台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也渐渐地迈入新的台阶,以后的万商台除了不断地推广,还有不断的更新,努力推向市场的巅峰。现在的我比万商台老,但我希望在下一年万商台通过快速的成长从而达到比我老,比我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