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元证券范文

时间:2023-03-29 01: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元证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元证券

篇1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资本市场刚刚鸣金开市,还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股票市场的起起落落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蔡咏则算是个明白人――彼时他正在安徽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任教。于是,因缘际会,放下教鞭的蔡咏一脚踏进了邯郸学步的中国资本市场。

根据国元证券2013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长29.64%;净利润6.64亿元,同比增长63.29%。值得关注的是,其信用、债券和另类投资等创新类业务收入占总收入四成以上,公司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行思维

过往十年时间,券商业受到严格监管的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早已将触角伸向了证券公司的“后院”。工农中建四大行,如今都有投资银行部门;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交通银行上市后即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浦发银行参照花旗模式成立了公司和投资银行事业部,光大银行则以短期融资券为突破口,占据短期融资券发行大半市场。

虽然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方面受到了一定限制,如在企业上市股票承销等重头业务上无法涉足。但作为商业银行进行综合经营乃至混业经营的试点,现有银行的投行部门必定是日后商业银行进入全面投行业务的基础。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商业银行通过控股的证券子公司进入权益类市场也是迟早的事。

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一旦完全放开商业银行涉足投行的限制,券商的投行业务也就有可能自动“缴枪”了。

“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但是直接融资银行肯定做不过券商,因为券商更专业。”蔡咏告诉《英才》记者,他的理由就是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完全是两种思维、两种文化。

“投行讲的是冒险,是对收益与风险配比的管控,能够抓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承担较大风险的同时博取更大的利润;但商业银行的打法是更强调风控,步步为营。”

不赚茶水钱

商业银行敢觊觎投行业务,正是仰仗于其传统账户资源。然而,在2013年,一个掌握着更多客户资源的“敌人”出现在了金融战场上,引发一片狼来了的惊呼。

2013年11月,腾讯宣布与国金证券进行战略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网络券商、在线理财、线下高端投资活动等多个方面。今年2月20日,双方合作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佣金宝”正式亮相。

腾讯与国金证券的合作不仅适应了互联网金融的大潮,同时也开启了券商“零佣金”的时代。

“现在国金证券以万二(0.02%)的佣金来吸引互联网用户,但实际上这差不多就是交易所的规定费用,证券公司其实没钱可赚了。它所关注的就是互联网的流量,可以从这个流量中做文章。”蔡咏从国金与腾讯的合作中,嗅到了另一种思路。

“很多真正的四川茶馆中,茶水是不收费的。而客人在茶馆之中的其他消费,如瓜子、花生和听戏等服务是要收费的,这也是茶馆实际的利润来源。”

券商的经纪业务就像开了一个“茶馆”,佣金收入就是为客户提供“茶水”的收入。过去几年,券商佣金一路下降,但这并没有让任何一家券商因此而日子过不下去。

在蔡咏看来,虽然券商掌握着股票交易的通道,佣金的高低可能会影响到客户对券商的选择,但佣金因素绝不是客户的核心需求。

“客户炒股是为了赚钱,如果你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咨询、融资等服务,客户就会更加依赖你。”蔡咏也在思考着券商与互联网的结合,比如引入P2P互联网模式,对接券商“两融”业务;将一些线下业务与产品整合到移动互联网上等等。

未来在“锅里”

蔡咏出生于金融世家,从祖父和父亲那里,蔡咏传承到的一条理念就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对于国元证券而言,这“碗里的”自然是指传统业务,而“锅里的”则是创新业务。近两三年,券商公司纷纷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创新发展上大做文章。2013年,在A股并没起色的市场背景下,整个券商行业的收入却增长了超过20%,利润增长则超过30%,为上一轮大牛市后的第一次增长。

蔡咏认为,这正是因为全行业创新业务规模做大了的结果。

根据国元证券的年报显示,在细分业务上,2013年国元证券经纪业务实现手续费净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54.22%;证券信用业务实现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406.3%;自营投资业务实现业务收入4.97亿元(含国元创新投资公司),同比增长70.46%;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业务收入0.5亿元,同比增长254.31%。

若做横向比较,国元证券在创新业务上的成长迅猛,比如2013年证券业增长最快的信用类业务全行业增长了3倍,而国元证券则在此领域完成4倍速的增长。

“根据香港与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算,我们内地的融资融券规模应该可以达到七八千亿,而现在只有3000多亿,还有一倍多的空间。”蔡咏表示。

篇2

上周虚拟现实指数上涨2.54%,CS计算机指数上涨2.80%,创业板指数上涨1.49%,VR板块表现略优于创业板块差于计算机板块。

行业分析:

谷歌在I/O 2017大会公布了有关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谷歌确认,支持Tango技术的华硕ZenFone AR智能机将于今年夏天正式上市。在今年1月份的CES展上,华硕ZenFone AR首次亮相。该机搭载骁龙821处理器,配备6GB/8GB的内存,机身空间为64GB/128GB,重要的是它还支持Tango技术。华硕ZenFone AR手机是除了联想PHAB 2手机外又一款搭载了谷歌Tango技术的手机。我们认为谷歌近期在人工智能与AR领域动作频频,抢占未来用户入口目的明显,目前谷歌在手机方面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原PC厂商,未来我们相信谷歌对Tango技术将愈加秉持开放态度,以便抢先构建以谷歌人工智能与AR为核心的生态体系。

篇3

韦德认为,行政法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是“管理公共当局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一系列普遍原则”。(P5、P6)可见,控权,无论如何,都是行政法的核心,这一点与戴雪等人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也可见戴雪的“偏见”全然不是谬误。不过韦德并不因此认为应当取消行政自由裁量权,对行政机关的积极行为大亮红灯,相反,人们必须正视“行政国”之到来这一事实。所以,一方面,任何权力都有可能被滥用,政府权力必须受到控制,没有绝对的、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政府要受到议会的政治控制和法院的法律控制;另一方面,这种控制又不能使政府落到“只有责任、没有权力”的境地(P42),行政法要保持“国家和公民权力之间的平衡”(P7),“对自由裁量权所加的限制则有程度上的差别”,“法院必须努力在需公正有效的行政与需要保护的公民免受行政专断之间作出平衡”(P26)。

缘于英国的传统及法律特性,英国行政法直接来源于法治下的宪法原理、议会主权和司法独立,因此英国行政法学可以视为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在法治、议会主权和独立的司法权等一些基本的宪法原则之上,英国行政法派生出了对行政进行司法控制的总原则——越权原则,“几乎所有法庭敢于都建立在这一原则上”(P9)。

韦德分析了法院权力的宪法基础。

首先是法治原则,这是英国宪法的基础。它有几层含义:一是“任何事情都必须依法而行”,即合法性原则。政府行使权力的所有行为,即所有影响到公民权利、义务和自由的行为,都必须说明它的严格的法律依据,如果不能证实有法律授权,则当事人克诉诸法院,请求撤销该行为。而是“政府必须根据公认的、限制自由裁量权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办事”,即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现代政府不能不具备许多自由裁量权,但如若无限制的行使这种权力,则必不符合公平行政、保障民权的要求,因此,行政除了要符合合法性原则外,还必须依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进行。三是“法律必须平等对待政府和公民”,不能给予政府在普通法律上不必要的特权和豁免权。四是“对政府行为是否合法的争议应当完全有独立与行政之外的法官裁决,既要保证司法对政府的高度独立。

其次是议会主权原则,这是英国宪法的一个支柱。议会作为立法机关是至高无上的、超越一切法律控制的,所有的公共权力均要从属于议会的法律,因为主权立法是不受限制的,它因自身和有效,不屈从于任何更高的权力,所以政府只能依议会的授权而行事,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不得质疑议会的立法。英国从来就没有实行过人们一般认为的那种严格的三权分立,也没有一部统一的成文宪法。英国法官不具有美国法官那样的宪法地位,无权进行违宪审查。但是,由于法院适用法律,而且有权解释法律,议会也从来未反对过法院的解释,所以实际上“法律的一切问题最终总是法院说了算”,“他们的宪法服从地位并不影响他们创造性地发展行政法原则”。

再者是政府服从法律。这也是法治原则和议会主权原则的必有之义,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法的适用。法院在处理涉及政府和公共当局的争议时,通常是将公共当局视为与一般私人一样的当事人,适用普通法。公共当局超出其权力范围行事,就要向私人当事人一样对其行为负责。二是公法救济。对政府实施的一般私人不可能从事的行为,依普通法不能管辖时,法院应当对行政相对人体公共法救济,让公共当局承担公法上的责任。三是司法审查与上诉制度,这是保障征服服从法律的两种重要手段。

在这些宪法性原则基础上,就引出了英国行政法的核心原则,即越权原则。它几乎是法院对行政权进行司法控制的唯一和全部的法律根据,因为按照议会主权原则,法院服从于议会,无权审查议会的法律,也无权过问议会对行政机关的授权,只有行政机关超越授权行事时,法院才可以干预。这样,除了案卷表面错误着一例外之外,越权原则就成了法院进行司法控制的“仅有一种武器”,甚至新的发展似乎已经把这一里外也纳入了越权原则之中了。

在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越权时,须要确立合法的、有说服力的标准。如果议会的授权法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对某一事项的权限,则法院只须对法律进行进行文意解释,进而适用于时时,即可断定。但是,在授权没有明确界限的情形,如果行政机关有“恶意行事、不合情理或毫无正当根据办事”等等行为,从表面上难以找到其越权得根据, 而实际上却违反了法治原则,法院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因为法院有权解释法律,其超然地位可以得到稳定的保障,加以判例制度“遵循献礼”原则等资源可供利用,所以对于这些情形,法院可以充分利用解释法律的艺术实现其目标,审查行政行为是否违反了议会授权失所暗含的保障,即议会从来没有授予行政机关滥用权力的保障。无需每一部法律都明确写明这一原则,它是“每个法律都应该遵守的模式条件,违反之则法院可宣布其越权无效。越权可能是明显违反法律的某一规定,也可能是违反法律的目的、原则、精神及其暗含的应有之一。尽管有宪法上议会主权原则的限制,英国法官们却艺术性地运用越权原则,把各种应当期望的含义“拉上普罗克拉提斯之床”(希腊神话,普罗克拉提斯是个凯黑店的强盗,他捉到人后,是身高者睡短床,截去其身体的伸出部分;使身矮者睡长床,把其拉到与床一样长)。法院通过扩大和提炼越权原则发展出许多分支,使这一原则应用到广泛的领域,有效地实现行政法的使命。这些分支原则包括:

违反明确的法定程序。在自然正义原则之外,行政机关必须严格遵守一些制定法明确规定的行使职权的程序,否则即构成程序越权。

不正常授权(不适当委托)。行政机关自行转授或委托权力的行为,如果不符合议会授权时明示或暗示的不得再转授或委托权力的规定,即构成越权。

违反管辖条件。行政机关如果在法定条件不具备或条件不符合时行使职权,就构成实体越权。

不合理。不合理相对于不合法而言,行政机关实施某种行为,如不符合议会授权时所暗含的对行政机关合理行为的要求,则也构成一种实体越权。

不相关的考虑。行政机关实施行为时,考虑了与相应行为无关的事实,并以之作为行为的根据,则违反了议会授权时明示或暗示的条件,构成越权。

转贴于 不当动机。行政机关实施行为不是为了实现议会授权的目的,则动机不当,构成越权。

违反自然正义。自然正义是英国法治的基本原则,即不做自己的法官、不在事先未通知和听取相对人申辩意见的情况下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决定,违反这一原则也构成程序越权。

可以说,对行政权的司法控制是英国行政法的核心,而越权原则则使这种司法控制的核心原则。英国法上对权力滥用的高度警惕和对公民权利与自由保障的深厚关怀这些优秀传统在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中得以深刻体现。尽管其间因一些“极端的偏向”而走了一些“弯路”,然而最终却形成了以越权原则为特色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守夜国”已成历史、行政权不断膨胀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韦德特别注意到,尽管议会至上、内阁责任制在英国宪法上具有持久、强大的影响力,然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不容忽视的。政党制度带来了政府的中心地位,导致的一个持续的危险是,传统的议会对行政的控制被削弱,而政府对议会的控制则加强。议案由政府部门拟订,由党魁操纵议会通过的立法方式可能危害到法律的公正性;执政党控制的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显得软弱无力,民主可能受到损害。因此,1910年一位著名法官指出:“如果内阁责任制名副其实的话,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但事实是,法院是防止行政侵犯个人自由的唯一武器”(P34)。尽管后来的议会行政专员制度弥补某些缺陷,但显然法院的司法审查是不可替代的。

这种英国特色制度是同英国独特的法律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移植到其他土壤上难说一定能“健康成长起来”,然而其间必有一些普适的可资借鉴的东西。比如在戴雪们“可爱的偏执”强烈影响下的法治原则,比如英国法官们运用高度智慧对越权原则的“艺术化”的发挥。在中国的特殊背景下,我们的行政法是否也需要一点“必要的偏执”呢?处境尴尬的中国法官们是否也应该充分发挥智慧和勇气来点“艺术化的创造”呢?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要深发下去的问题了。

阅读文献:

《行政法》第一、二章,威廉.韦德著,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法与宪法》,W.I.詹宁斯著,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篇4

商建构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并保持高利润的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Rumelt,Schendel,Teece,1994)。沿此思路各家学者分别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

解释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例如波特的强调从厂商所处产业环境的竞争力分析(Porter,1980)、Wernerfelt的关注企业专属性资源与能力的资源基础观的分析(Wernerfelt,

1984;Barney,1991)、演进到蒂斯的动态能力战略观(Teece,Pisano,Shuen,1997)。这些理论思路的转变,反映出各家学者们对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看法的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

背景下理论学者们理论思考的差异性[1]。

随着动态能力的战略观长达10年的发展,经过众多企业战略理论先驱们的多年理论研究,不同的学术流派在其不同范式的基础上阐述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与构成

要素、以及动态能力观的创建、发展及其重构,极大地推动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理论积累及其实践创新,但是关于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的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却研究不足。本

文在构建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关系的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力求搭建一个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管理之间的桥梁,以期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本文采用Teece等人的方法,根据动态能力的理论立场,“将企业的动态能力视为比核心胜任更深层次的组织过程”(Teece,Pisano和Shuen 1997)。同时采用巴顿的方法,

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通过分析企业获得成功因素,如独特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等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评估这些要素,

以期找出更接近于构成“核心能力”要素的因素(Leonard-Barton,1992)。

一、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泛指一个活跃在经济学、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企业史等领域的流派。这个理论流派以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

动力)为主要源头,该理论流派的学者们以着重经济和技术变化的动态演进性质为共同立场,批判了正统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着重从组织的层次上考虑一种能阐释技术进步动力的

变量,认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知识和能力的进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当代战略管理领域内的一个新崛起的理论,将企业组织能力发展与竞争优势合理协调的联系了起来——标

志性的文献是Teece等人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该篇文献构建了“企业资源观”与演化经济学关系的桥梁,并提出了里程碑贡献的“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

(Teece.Pisano和 Shuen,1997)。

这个框架以“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作为关键要素,强调管理层在寻求进入市场的新领域和最佳时机时,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识别出自己的独特胜任。管理者需要具

备将已经拥有的资源不断重构的能力,此外,管理者为了提高其作为战略基础的特定资产、技能、和胜任特征,更应该关注企业内部的过程,在探寻未来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方向时

,管理者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帮助分析,推动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的演化模型

能力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知识的集合。Zollo等人认为,“从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来看,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的学习方式,企业通过动态能力可以不断修整和完善其独特

的经营性惯例,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效率的目的。”(Zollo & winter,1999)蒂斯等人将动态能力为一种企业改变其作为核心胜任的能力(Teece,Pisano & Shuen,1997)。企业

要改变自身的核心胜任能力,根本原因在于能力背后的不可见的知识已经超出组织环境的局限。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是其改变能力的结果。企业

追寻新知识的过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改进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采用Nielsen的观点根据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分类,把企业的能力概括为3种知识: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特殊性知识,即企业所具有的某个具体领

域方面的知识,如专业技术等。同时企业的能力需要具备整合性知识,该知识可以将具体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特殊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创造商业上的价

值。因此,要看一种企业能力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它是否具备配置性知识,该知识能够利用整合以上两种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配置性知识通过配置能力使能力充分地创

造价值。因此,由于需求的变化使得配置性知识发生了改变。以上3种知识构成了企业的能力。

在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我们以上文为基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个组织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化模型(如图1

所示)。

在组织的演化过程中,组织一方面不断地从组织外部吸取知识,另一方面自身又会不断地开发出新的增强组织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1)新能力的形成和

过去能力的运行是同步的。知识循环就是这样一个既不断交替又同时进行的递归循环过程,管理者可同时根据需要处理这两种过程,这也是动态能力建立的重点。(2)在组织知识演

化的各个阶段中企业的能力呈现独特的变化性。在作为起点的变异阶段,组织可以通过从外部吸收和内部反馈两种渠道反馈的分析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内部选择阶段(组织知

识演化的第二阶段),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解释说明,实现了将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从而出现了新的能力。最后,通过传播和保持阶段,知识通过不断减少的抽象性将深

深地嵌入到个人的行为里,从而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企业通过对知识的重复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因此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3)组织能力的改变

具有渐进性。企业的能力是一个慢变量,而这个慢变量在在组织系统中却对企业的状态起关键的作用。组织对知识的吸收与创造能力由于受现有知识水平的制约,体现了组织学习

的渐进性,也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力的渐变性。(4)从组织知识的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动态过程。企业动态能力发生作用的过程也可概括为组织知识演化的过

程。

三、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随着中国加入WTO,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先行者优势对中国的企业筑造了强有力的能力壁垒,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需求结构,在性能特性上

更符合中国本土需求特点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产品上的创新而获得其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特性的创新和

在组织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

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产品技术和制造能力是其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力的能力基础,这些能力是基于对产品系统的把握、市场概念等方面

积累的大量知识和经验。中国企业要想在已有的能力平台上再次跃升,并且使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性能上都处于世界的前沿地位,只有通过自身技术的不断学习,发展出可以吸收

和集成各种世界尖端前沿的“系统集成”。

我们把“系统集成”概括为以产品的创新作为导向的并且可以集成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但是核心元件技术与系统集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技术瞬息万变和掌控技术不完全

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外部技术的能力是我国企业生产出自己独特竞争优势产品的有效渠道。要注意,系统集成并不等于简单地采用外部技术,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是看企业是

否具备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自主能动性,即企业系统集成就要使自己成为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主导创新者。它与上游核心元件供应商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是实现系统集成的不可或缺的条

件。外部核心元件技术的供应结构通过这种关系变为开放性和竞争性,避免了个别垄断现象的发生。新科在DVD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证明了这一点[3]。

在产品系统层次上的继续学习是系统集成的直接原因。逐渐掌握了系统集成所需的能力中国的领头企业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1)更深层次的掌握了核心元件技术,即变不能

做到像专门供应厂商那样提供核心元部件;(2)实现整个产品的系统设计,并大批量的生产;(3)为核心元件供应厂商提供在采购量和价格方面的优势更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这些能力与

产品的市场成功是分不开的,这些企业具备了多方面技术来源的更多的选择能力,从而可以建造出独特的上游技术供应结构。这些优势就使得中国企业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四、结论:

若要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本土企业就必须实现自身的能力发展,Dosi认为,“由于企业能力发展的累积的特点,选择不同技术轨道的企业不能轻易地变换方向”

(Dosi,1988),所以中国企业通过坚持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是可以走出自己独特的技术轨道的,以此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更理解本土市场需求的中国企业通过建构技术开发出更符合本土需求特点的产品是中国企业产品性能优势的来源,建构的技术能力会增强实现自己的产品概念的可能性。这就

意味着,开发出具有独特性能优势的产品企业在技术学习上将会越深入。企业在其技术能力发展上的差异也决定着产品性能的差异,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战

略资源只是其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的充分条件也许在于拥有一种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和整合各种能力的能力。因此,在动态能力方面的探讨将会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作者单位: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路风 张宏音 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对宝钢在汽车板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过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篇5

境外投资政策体系的结构及其基础

1.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中性原则

如何正确地看待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是政府制订政策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学原理认为,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可以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增进世界福利水平。以此为依据,可以认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是符合经济理想的。但这一原理是以一系列严格假定为前提的,其中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规模经济不变、不存在政府干预、没有税收等。在这些假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能否改善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就很难断定。况且,即使真能提高世界整体福利水平,仍存在一个增大了的蛋糕在有关各国间的分配问题。因此,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对母国经济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改善一国的福利,也有可能损害一国的福利。

如果我们从企业与政府的目标来看,也很容易得出类似的结论。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政治目标、经济目标。而从经济目标讲,又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而企业的目标通常是单一的,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决策是企业微观决策的范围,企业根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投资的区位选择,如果认为境外投资更能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就会选择境外投资。然而,对企业来讲合理的决策行为对于政府目标的实现就未必是正确的决策。即使是国内投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投资项目可以带来正的外部经济性,而另外一些项目却可能存在负的外部经济效果,政府通常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设计来诱使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做出贡献。企业在境内投资与境外投资之间的选择,对于政府目标的影响还有其独特之处。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自由贸易、市场结构合理),那么一国政府更愿意把投资项目保留在国内,因为投资项目的增加,意味着就业机会与税收的增长,而如果投资项目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未必能带来相同的效果。但从企业来讲,就业机会与母国税收的增减,与企业的价值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也就不会考虑。再如,企业转移定价可能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这种行为对母国政府来讲就不一定有利。

由于跨国经营活动对母国利益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投资活动又是企业微观决策的范围,因此,除非找到充分的理由,否则政府不应当干扰企业的境外投资决策权。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企业在微观管理领域自的不受侵害,是保持经济繁荣的基石。在这种基础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多在一般意义上允许企业跨国投资,也就是说让企业自主决策是在境内投资还是到境外投资。但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与境外经营行为又存在某些监管、引导,是一种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中性政策原则。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境外投资政策体系也正由严格限制的政策体系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中性政策体系,突出表现在一是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即在外汇管理方面,不再进行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不再收取汇回利润保证金,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不再强制要求调回境内,可以自主决定保留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同时,对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也在放宽。在项目审批方面,在对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将申报材料由9 项减少至5 项,包括取消企业出具进出口额的证明材料、不再审批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审批的进程所需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健全与完善了监管的规则,即在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比如出台了《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便于及时掌握境外投资活动的总体情况。三是更加强调政策的透明度与中性立场。近年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规章制度的透明度,有关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政府在产业与地区的导向意图、境外投资企业的相关管理规则等,都通过政府网站,对外公布。同时还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利用政府网站传递境外投资与合作的信息。在对待企业境外投资的态度上,实行一视同仁的处理方式,不再根据不同所有制形态,采取差别的待遇。这是境外投资政策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境外投资管理体系的基础

境外投资管理体系通常包含四个方面的功能或者说组成部分,即保护、监管、服务与促进(或限制)。每一种功能各有其内在理由。先看保护功能,既然允许企业境外投资,保护国内企业在国外得到公正的待遇、帮助企业克服跨国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某些难题,就是母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对国家的经济目标具有不同的影响,有些项目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比如有助于增加国内产品的出口,有助于获得国内稀缺的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等;另外一些项目则可能替代本国的出口。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企业跨国投资决策进入引导,鼓励境外投资活动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作出贡献,或者对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激励与支持。

此外,要到境外进行投资经营活动,需要获得当地法律环境、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应付境外经营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市场失灵,有些服务虽然有需求,但私人企业不愿介入,从而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服务功能,如境外投资风险保险服务。在另外一些方面,政府服务可能更有效率,比如提供相关国家投资合作机会的信息服务,法律环境的咨询,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

在下表中,我们对中国境外投资管理体系的结构与基础进行了总结。

维持资源安全及相应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

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开发国内所需的矿产资源,是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的策略。通过对资源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来保障本国的资源安全,是境外投资优惠政策最值得重视的方面。

1.我国的资源安全问题

对境外资源的依赖首先来自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世界的资源往往高度集中于某一地区,从而使某些国家成为某种资源的天然出口国,而另一些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从国外进口。世界各国,即使是资源很丰裕的国家,也会出现某种矿产资源需要进口的现象。大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的60%以上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如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和北美,储量占世界的75%和78%。导致一个国家资源对外依赖的另一个原因是需求的增长。在工业化过程中,加工能力迅速增长,对矿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其成为境外多种矿产资源的主要需求者,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对进口依赖程度过高。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矿产品主要来自境外某个国家,那么由于战争、两国关系的恶化、运输线的安全等原因,可能出现中断。也可能由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导致矿产品价格的不断上升。前者会引起某些生产活动的中断;后者则可能引起物价上升、外汇流失。

从中国的情况看,伴随着制造加工能力的提升,对境外多种矿产资源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重要战略性物资,如原油、铁、铜的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到2003年已经上升到1.06亿吨。进口占消费量的38.5%。而中国的进口中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这个地区的政局动荡,威胁着中国的石油安全。

类似地,我国对境外铜矿石的依赖也越来越大。2000年,中国铜的消费量达180万吨,仅次于美国,2002年中国的铜消费量达250万吨,占全球铜消费量的17%。而且每年对铜的需求增长都超过了9%,仅靠国内自身的铜矿,远远不能满足对铜原料的需求,近几年铜矿石进口占国内市场的份额高达40%以上。

在钢铁行业,也呈现出相同的问题。制造能力的迅速扩张,引起进口需求的迅猛增长。2003年中国钢产量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2.38%,2004年钢产量达2.72亿吨,并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进口铁矿石14812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2.85%。2004年进口量为2.08亿吨,2005年1-5月份,全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31亿吨。

与此同时,这些矿产品的价格也逐年上升,2004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8%以上,2005年又上升了71.5%%。原油价格由1995年的每桶2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5美元以上。铜矿砂的进口价格也由2000年的每吨445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870美元。在这种形势下,不仅需要考虑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附加价值的问题;还需要鼓励对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减少矿产品进口的不确定性。

2.境外资源开发需要政府的支持

除此之外,由于资源开发项目的特点,也需要政府给予特殊的支持。首先,通过境外资源开发有助于减少自然资源供给者的市场控制力。中国矿产资源供应的不安全性还与国际矿产市场的结构有关。在国际市场上,有些矿产品市场是高度集中的,如果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了资源的供给,那么它们就可能提高价格。从现实情况看,有些矿产品市场确定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国际铁矿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实际上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里奥廷托公司(Rio Tinto)、BHP Billiton三家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据估计这三家公司控制了全球市场75%的铁矿石供应量;另一方面,虽然中国进口规模上升了,占世界钢铁市场的份额上升了,但中国钢铁企业的还价实力却下降了,原因在于国内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下降了,钢铁公司或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相互竞价,结果铁矿石价格大幅上升。

其次,境外矿产资源开发虽然有助于降低我国矿产品供应的不确定性,但是企业直接进入市场的动力不太充分。因为,矿业开采活动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从事境外开采的历史较长,它们已经获得了一些优质矿区或油田的特许经营权,从而使后续进入者只能向开采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并面临较大的成本劣势。比如目前原油富集而且开采条件好的油田已经有捷足先登者,有人估计世界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我国企业要进行海外石油开采,只能向一些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敏感地区发展,并承担额外的成本与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得母国政府的支持,企业很可能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当然中国企业也可以收购现有的海外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母国政府的信贷支持与用汇方面的便利,对于企业的并购决策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资源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经营期长、期初勘探成本高的特点,从而使这类项目特别容易遭受政治风险的打击。因此,对于资源类投资企业的政治风险,政府应当给予特殊的关注、保护与支持,以弥补所承担的额外风险,以鼓励其对国家资源安全的贡献。

鼓励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建议对某些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

首先,政府应当有意识地与资源大国建立起双边友好关系。双边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战略物质进出动的安全。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它们往往把资源战略与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外交。利用对外援助,推动企业在资源领域的境外投资活动。同时,良好的双边关系,也有助于企业获得经营的特许权,降低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政府驻外机构还应当为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进行风险勘探提供背景资料;简化我国矿业“走出去”进行风险勘探的手续,争取相互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为双方扩大风险勘探创造条件。

其次,政府应当建立与完善境外投资的保护制度。在国际投资中,双边与多边投资保护协议是调节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投资者的正当权益、规范政府与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对于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 “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很少利用这些协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但这些协定对于保护投资者在境外投资活动的权益还是相当重要的。此外,应当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对资源类境外投资面临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不可兑换性等风险给予保险。

第三,以对特定矿种的进口依赖度(比如说20%以上)、供应商与供应地的集中程度为依据,对某些境外投资项目给予优惠待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与做法,优惠的措施可以是贴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税收优惠;涉及进口许可证时优先保证,免征进口关税;涉及勘探开发的国产设备及其零备件,免征出口税;在国内市场紧缺的条件下,中方份额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返销国内时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此外,政府也可投资与境外风险勘探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矿业企业的负担;对于部分矿种可以像日本、法国和英国一样实行探矿补助金制度。对于密集使用国内紧缺资源类项目的境外投资,也可以给予类似的优惠。

篇6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纠风整纪、标本兼治,着力整治干部队伍廉洁从政

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整治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目标

扎实推进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以公开促规范,以规范求公正,以公正树公信,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本需要,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权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矿业权管理水平的需要。针对全市矿业权出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完善制度和强化监管的措施,切实解决矿业权出让中的问题。

二、基本原则

本阶段为问题梳理和解决重点问题阶段,各地要对之前出现过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清理分类,提出完善制度和强化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严格遵守以下四个原则。

(一)面向社会、开门纳谏、接受监督的原则;

1、矿业权出让竞争制度不健全、交易制度不完善;

2、监管不到位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矿业权出让、转让审批;

3、矿业权招拍挂出让、转让必须进入有形市场;

4、主管部门要集体会审确定出让方案并征求政府意见。

底价、增幅、出让方式确定由采矿权处置领导小组会议确定;

5、矿业权出让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上网不及时;

6、积极推进矿业权出让、转让网上交易和监管;

7、收费主体不合法。

四、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

相关股室应从以下方面查找矿业权出让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漏洞和廉政风险,认真梳理自20__年9月1日至今的矿业权出让行为,拿出“看得见、摸得着、能实施”的防范措施,堵漏洞、防风险。具体工作如下:

1、清理采矿权出让:按照《遵义市采矿权审批有关规定》要求,全面清理核查采矿权出让手续是否齐全,出让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存在违规出让矿业权问题,集中规范采矿权招拍挂中,量身定做,滥设前置条件等问题。

2、清理呆矿权出让价款:对采矿权出让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使用费、环境治理炊复保证金等有关规费收缴进行逐宗逐项清理,集中规范擅自减免或缓缴矿产资源规费、矿业权有偿出让、转让、储量评审等项目的评估中与中介机构、委托方互相串通,索贿受贿的问题;

3、建立健全制度:按照有关要求,结合遵义实际,矿业权出让必须经采矿权处置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报政府批准后,按照规定实施招拍挂公开出让。采矿权出让工作完毕后,受让人凭成交确认书办理采矿权申请相关资料,资料齐备后报送矿业权登记机关审查。严格规范国土资源部门采矿权出让方式、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完善采矿权审批出让制度。

4、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交易机构应在交易机构大厅(有形市场)、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公示交易公告、过程、结果等信息,公示无异议的方可办理登记手续;不得泄露或者变相泄露矿业权招标标底、拍卖挂牌底价或者其它有关保密资料,工作人员在招标拍卖挂牌活动中、、的,依法依纪追究问责。

5、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对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的通知》(国土资发(20__]145号)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对矿业权出让、转让行为不规范,矿业权属纠纷时有发生以及存在体制不顺、规则不一、监管不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加大矿业权有形市场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机构,调整充实人员,建立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杜绝权力寻租现象和矿业权出让、转让过程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篇7

今年5月19日至23日,李嘉诚基金会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在北京、西安、苏州、广州、郑州、济南等六个城市成功的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科技创新日系列活动,这个活动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和特色,通过创新成果的展示、宣传和推荐,促进科技项目与企业对接,探索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新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中央高层的充分肯定。

今天,我们再度与李嘉诚基金会携手合作,在上海举办“科技创新日・科技夹子”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搭建国外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与中国企业对接、交流的平台,推进国际一流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有效推广与开发应用,为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一次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甄选出七大顶尖的科技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说具有极强的科技引领性,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商业化的前景。有的项目可以说是属于典型的颠覆性创新的项目。这类项目的渗透,可以为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的机会,也极有可能催生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

纵观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科技创新始终是主宰国家兴衰和国力消长的根本力量所在。历史上每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当今世界是重大科技创新密集涌现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持久动力。这次李嘉诚基金会在全球范围甄选出七大顶尖的创新项目,我们为这次活动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科技夹子”,是一个夹子,它不是一个项目,它是七大项目。

我们展示的这些项目有一个定位,要为人类、为可持续的未来要提供最先进的科技,这些项目可以说它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也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公益价值,是一群项目,是一个项目群,这些项目可以说今天展示的项目,包括我们以前展示的项目涵盖了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低碳环保、健康产业、现代育种、信息处理,甚至包括最先进的一些艺术,用最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的艺术,这些领域可以说都是当前企业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改善的一些关键领域。透过这些项目,我想我们可以对国际上面最领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有新的了解。

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来保证。

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让科技创新迸发持久的动力,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首先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创造市场环境,奠定制度基础。企业是不是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是不是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企业创新应该从市场获得回报。当今世界最尖端的这些科技公司,他们把他们的成果首先拿到中国来推广,他们首先看中的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

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别感谢来自以色列、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高科技公司的代表,我们请来的这些高科技公司的代表都是原始的研发团队,他们将向中国与会者介绍他们最新的技术创新的成果。

为了鼓励年轻人创业,我们这一次特别邀请了汕头大学一百多位大学生,还有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来参加这项活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创新创业的一支有生力量。我们想,这些项目未必你们会直接有兴趣,但是这个活动作为一个公益活动,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想向年轻人展示创新的本意是什么?创新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创新可以说思维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年轻人创新的灵感。我相信,在中国这片热土上面对创新充满渴望的热土上面,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年轻人当中,在我们在座的年轻人当中一定会出现像马云那样的世界级风云人物。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竞争的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社会的就业模式。在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网络和数字化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技术、人才、风险资本、创新型的企业,正在加速向创新环境优越、创新活跃的国家和地区集聚。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简政放权来实施自我革命,中国正致力于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约束,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将为中国迈向一个现代的高收入的国家提供最重要的动力。

首先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要依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创新要素向中国来聚集,促进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来聚集,为企业创新开辟一个宽广的市场渠道。其次,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财政投入应重点支持市场机制不能够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要加强创新平台的建设,包括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机制,促进技术利用和推广。

科技创新、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依靠人才,对技术创新来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创新提供各类适用人才。实现有效创新,不仅需要研究开发人才和科学家,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高技能的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我们的创新激励政策要落实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上来,要实行政府支持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的支撑。

篇8

全国政协委员刘功臣:修订《海上交通安全法》迫在眉睫

自1984年《海上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国际航运形势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管理模式都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海安法》已明显滞后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新需要和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进行修订。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船舶日益大型化,邮轮、游艇等新的船舶种类不断出现,《海安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和航运业蓬勃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海安法》设立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形势的新变化。二是《海安法》中的管理要求已不适应履行海事国际公约义务的需要。三是《海安法》与诸多后实施的现行法律不协调。四是《海安法》确立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水上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五是《海安法》管理范围和内容已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海上安全管理需要。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应尽快启动《海安法》修订程序,早日对其进行全面修订,以使该法与有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协调一致,适应我国发展战略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转贴于

篇9

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治霾应从四个方面探索,包括车辆的运营效率、新能源车型的研发、技术标准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书福带来了3份提案,其中出租车市场的改革提案最为引人关注。有专家指出,按一辆出租车综合利用率计算,一辆出租车相当于8辆私家车和公务车,出租车的发展与便利可大大减少私家车数量,从而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因此也是缓解交通和环境压力的最重要手段。

环保车型将获市场青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中,李书福重点讲解的是:从出租车入手提高运营效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消费观念以及技术标准的提升,都是从机动车领域防止环境恶化的重要方式。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李书福表示:“对于汽车行业发展路径而言,从传统的技术转向油电混合技术,最终走向全面电动化、全面电动汽车,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动车从经济型、耐久性、可靠性、成本等方面,与传统车相比都没有竞争力,现在所有汽车厂商都在苦苦寻找技术路线。

在消费观念转变上,李书福认为,伴随中国汽车市场和消费者越发成熟,未来汽车行业的商机在于小型化、环保性能以及从汽车品牌中体现的个性品味和品牌诉求。内敛、拥有独立品牌风格、小排量大扭矩的环保车型将逐渐为消费者认可。

最后,在技术标准上,在2012年和2013年,李书福分别建议针对车内空气质量和大气质量进行立法,根据吉利控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项标准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反馈。

特别是在今年,雾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技术标准的提升势在必行。在汽车行业,加速推进环保技术在车型上的使用,成为汽车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为汽车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商机。

打破出租车经营权垄断

针对大城市难打车的现状,李书福借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体验了一把。

“我从首都机场打车去驻地,司机跟我说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都忙不过来。”李书福说,中国各大城市人均出租车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公众“打的”需求。

李书福表示,目前多个城市对出租车数量进行管制,造成打车难现象频发、黑车大量涌现这一系列问题,一方面让消费者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大量税收流失、执法成本增加。

李书福此次提案的内容是放开出租车市场准入。他认为,改革出租车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出租车市场应打破垄断格局,改用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运营。

李书福指出,出租车市场必须放开经营,由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包括安全标准、排放标准在内的“出租车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市场上的所有出租车依标准入行。“究竟要有多少出租车,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当数量多到出租车司机赚不到钱了,就证明市场饱和了,那样才算够了。”

对于现在流行的多种打车软件,李书福认为这些新兴事物还有待研究,但技术手段的创新始终不是解决当前出租车供需矛盾的核心。

篇10

征集主题

参展作品须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辖区及环猫儿山周边的华江、溶江金石、中峰、车田、两水、江底等六乡十六村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植被地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题材为主。着重表现其生物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征稿时间

2015年3月-2016年3月1日(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入展作品数量及稿酬

特级收藏作品2幅/组,稿酬人民币各2万元;一级收藏作品8幅/组,稿酬人民币各1万元;二级收藏作品16幅/组,稿酬人民币各5000元;三级收藏作品80-100幅/组,稿酬人民币各500元。

获二级收藏作品以上荣誉的投稿者不得重复,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之规定累计入会积分。本活动的入展作品稿酬由广西猫儿山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负责向入展作者进行给付,并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

征稿细则

1.参展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富于创新精神和时代感;主题突出,地方特色浓厚,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强,宣传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全国各地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投稿。

3.作品创作时间不限,要求画质清晰,鼓励近期创作的摄影作品。彩色、黑白不限,接收单幅、组照作品(每组限4-8幅)。谢绝在首届寻访漓江源“猫儿山杯”全国摄影大展中入展的作品。

4.必须取材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辖区及环猫儿山周边的华江、溶江、中峰、车田、两水、江底等六乡十六村(华江乡有千祥、同仁、杨雀、高寨、小河、垌上六村;溶江镇有新文、佑安、中洞、永安四村;江底乡有城岭村;中峰乡有社岭村;车田乡有石寨村;两水乡有塘洞、社水、凤水三村)。并能指明具体拍摄地点。对于拍摄地域存疑的作品,投稿者应与主办方委托的律师共赴拍摄地,经勘察确定作品在指定地域范围内拍摄的,有关律师费、差旅费等由主办方承担;经勘查无法确定作品在指定地域范围内拍摄的,有关律师费、差旅费等由投稿者承担;投稿者未配合勘察的,其资格将予直接取消。

5. 作品入展后,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数据文件,用于展览和画册制作(tif格式文件不低于50M,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7M)。作者请务必将数码拍摄的数字文件(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底片)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办单位提交,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资格。

6.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其已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

投稿须知

1.网络投稿:作者可在全摄影网(http://)中国摄影报摄影比赛专区“二届猫儿山杯摄影大展”中注册,并按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后上传作品。主办单位保证不公开或泄露投稿个人非公开信息。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工作人员将对投稿作品进行初步审核,符合要求的作品将呈现于大展官方网站的作品列表中。

2.光盘投稿:作品以光盘(CD-R或DVD-R)形式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报社活动部“二届猫儿山杯摄影大展”办公室收(100007) 联系人:夏雨欣 电话:010-6525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