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

篇1

【摘要】商业银行的治理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剖析了中国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探讨了农行股改后公司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农行改制后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的对策,以期为农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于2007年向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国有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公司治理架构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公司经营目标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能否赢得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以及能否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先后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完成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并成功上市,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改革难度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于2009年1月16日农行宣布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背景下,农行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和各项业务经营工作、致力于自身公司治理架构的建设已成为农行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借鉴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为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作为银行最大IPO的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在改制上市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工行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初期就提出了“一行一策”的工作思路,且股改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改革路径,这充分体现在其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和引资安排方面。2005年工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其两大股东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委托管理人”分别持有工行50%的股权,对其行使对等的“发言权”,这是工行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的“第一次改善”。到了2006年年初,工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二次改善”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高盛投资团派驻一名董事进入工行董事会,参与工行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同时依据协议,高盛集团帮助工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从实质上提升了工行的公司治理水平。这是其法人治理结构的一次关键和实质性的改善,对于克服原国有改制企业“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等弊病有很大帮助。工行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任务。

随后,工行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工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在于引进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银行家担任银行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另外,实行董事长和行长分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均设立有专门委员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他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互相协调,不断完善企业管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把为股东创造持续卓越的投资回报作为根本目标。

三、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1、进展

随着农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推进,其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与模式、市场选择和机制转换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有效制衡,各司其责,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同时聘请了专业化的独立董事,尤其是国际专业人才的加入,使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意识开始发生转变。通过引入科学的指标,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从追求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向追求质量效益、股东价值及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依法合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第三,经营模式转型,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行在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营销渠道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中间业务的比重,使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第四,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近年来,农行初步建立了高管层目标管理体系和委托授权制度,同时充分考虑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建立了以市场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经营的绩效显著提升,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因此,农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第六,透明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和大型上市公司的标准和要求,农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同时不断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改革难度之大,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农行健全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公众股东分散,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所有这些使农行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是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农行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律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致使农行只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从而造成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是股权结构尚未多元化。由于缺乏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因而农行离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单一的国有资本。

四是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离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股份制改革以来,中国农业银行注重完善全行的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形成机制,切实将风险偏好与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施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在探索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努力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靠拢。

五是信息化建设离一流的商业银行也有不少差距。目前,农行在信息化银行的建设方面落在了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后面,甚至落在了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后面,这与农行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象是极不相称的。

四、完善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对策

根据农行近10的发展战略,到2017年左右,力争使银行治理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三农”市场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其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资产规模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建设农行独特的先进企业文化,突出农行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核心业务指标进入全球银行业前列;使农行成为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和全球的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有鉴于此,农行应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上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完善法人治理架构

农行应充分借鉴国外银行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以英、美商业银行矩阵式的组织机构为参照,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推行农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直化,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的速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合农行发展的银行管理架构,从而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和职工监事的作用。

2、加快实现产权多元化

可借鉴英、美的外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将农行构建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银行实体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农行下一步要重点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新的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产品与服务,进而改善公司的治理机制,促进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3、不断提升财务治理的水平

农行应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度,加强内部审计,健全公司的会计制度,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配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机制,促使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从而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对“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通过内部和外部双重约束机制,促使经理人员依法合规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有效避免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发生。

5、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全行贷款质量由总行按照统一标准集中进行五级分类审核认定;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控制,构建稽核体系,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及时建立分别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体系和内控合规体系,使企业的内审监督更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构建和完善比较严密有效的内控监督体系,实施与农行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

篇2

1.1成本控制不力

控制成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然而建筑产品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建设环节多(包括前期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设备材料采购等)、建设过程长(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开始,直至竣工交用,并且到保修期满,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产品成本形成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随着设计的变更和各种条件的变化,直至工程竣工结算、业主签证,才能最终确定产品成本)等问题,通常导致产品成本失控。

1.2拖欠施工工程款严重

虽然建筑市场规模扩大,但是往往建设资金有较大缺口。业主拖欠施工工程款和勘察、设计及监理费用问题比较严重。

1.3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监管机构监督不到位,加之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民营建筑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企业及社会的重大损失。

二、民营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集权的财务组织结构

1.1实施会计全员委派制。由于建筑产品地域分布广泛,不便于总部监督,因此在财务组织上更适于采取集权管理的战略,实施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在这一制度下,总会计师由董事会任命,各分子单位的财务经理由总会计师直接委派,财务经理再直接任免各工程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可以依法大胆地抵制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而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事实证明有关企业经营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企业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整合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企业的管理制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如从管理层级看,可分为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和公司作业管理制度四个层次;从制度管理范围看,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从制度管理功能看,可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指南、实施细则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框架应该以管理层级为主,以管理范围和管理功能为辅进行设计。

1.3将财务管理职能独立出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因其管理范围广,管理内容复杂,通常都作为独立的部门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效率。通常,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委托审计的规章、制度等;对集团经济活动开展事前、事中审计,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融资及管理资金,对集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监督,为企业经营决策提出建议;负责集团及各级控股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对财务委派人员的业务进行管理等。

2.开展有效的资产管理。

2.1成立内部银行,充分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由于建筑企业的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施工方便,企业会设立很多银行账户,而每个账户中沉淀的资金如果集中起来数量会很惊人。因此,如果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将外部银行结算、信贷、代收、代支等职能引入集团内部,则可在企业内部统一调剂、融通资金的运用,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此外,还可将集中起来的闲散资金进行短期无风险投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效益。而且,整合后内部银行,统一结算办法、统一银行账号、统一对外开具发票的整体会计核算,能真实反映各核算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往来关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对分、子公司有效监督、考核、控制。

2.2实行资产有偿使用,明确经济责任。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占用公司大量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有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并不计入各项产品的成本,这会导致虚增利润,同时也使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将各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都按一定标准收取资产占用费,则既可以促进下属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又能体现谁投资谁获益的利益分配原则,保障集团总公司的应得利益。

3.加强安全管理

篇3

理制度的创新,建立一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正确界定中

小企业,并根据中小企业的特性提出其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其次,采用项目化管理的

方式,对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范围管理。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

论认清企业发展的现状,利用企业成长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等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企

业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剖析和诊断,进而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制定工作分解结构。

然后,应用项目时间管理和沟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进程和信息沟通进行全过程控制。最后,通过南方园林工程公司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的实证分析,提出一套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创新 项目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就企业本身管理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四是管理方式单一,盛行。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内容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地界定中小企业并揭示其本质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中小企业的基本前提。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第4条,“中小型工业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为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其特点是:容易创建,但破产率高、融资渠道少,自筹资金经营、权结构单一,对创业者的依赖性较强、组织结构简单,规范化管理度低、经营方式灵活,富于创新、竞争力弱,受环境影响大。因此,针对其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主要主要包括:一,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二,经济责任制度。是指对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各类员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及拥有的权力以经济形式作出规定;三,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即为各项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所作的规定。其中包括经营规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等。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特点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如下的项目特点:

(1)时效性

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在不同的经济时期需要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企业战略定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否则将会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正常运行。

(2)独特性

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有特性(行业、区域、属性、规模、市场、组织等)决定了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自然具有其独特性,并且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管理制度创新也具有其独特性。

(3)目的性

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是因为现存的管理制度已经或即将不能继续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需要部分或整体进行创新以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必须根据企业现有资源状况及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是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

(4)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的时效性,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及一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因此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组织只在需要创新时期才进行临时组建,并且根据创新目标会从不同的企业管理部门抽调一定的人员进行组建创新项目团队。同时,如企业自身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不足,则企业将外聘相关的专业人员加入创新项目团队。

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项目规划

一是要创新组织机构建立。创新项目组织的目标很明确,即能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在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和既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却十分庞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系统工程。从纵的方向看,创新项目组织既要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以取得指导和支持,又要通过对下属单位的合理组织,搞好有机协调工作;从横的方向看,创新项目组织要妥善处理好各类关系。

二是要设置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目的是要组织企业及各方力量,完成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任务。创新项目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创新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可以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但是在设置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时侯应遵循以下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人职匹配原则、命令统一原则。

三是要新项目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创新项目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主要有:职能式组织机构、项目型组织机构、矩阵式组织机构。

五、结语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提高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有效性和实际的效果,应该实施项目化管理。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对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管理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是多样性的。本文只是提供了一种项目化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给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带来一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丁荣贵著,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1.130

[2]白思俊主编,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1.36

篇4

1.1组建项目领导实施小组

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和农民受益的原则。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宏观指导、政策优惠及资金扶持等方面,得到了杭州市和滨江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滨江区政府成立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区农业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项目实施由滨江区农业局负责,把项目管理列入重点工作,实行项目督促检查制度,加强项目人、财和物的管理。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各级部门领导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明确任务和进度,使人员分工明确,责权利统一,保证示范园各项任务的落实。同时聘请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小组,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1.2实行企业、公司制运营机制

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建立创新模式,按照“组建一个龙头,建立一个体系,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思路,成立了绿冬苗木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市场连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加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是新型的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1-3]。目前,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为领头企业,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总体规划下,设施和土地均由公司自主经营管理,负责相关设施的正常运行,公司为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经费,两者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的科学试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机制,每年都会组织8~10次专家讲课,聘请农、林、园林专家和本地农技人员、优秀营销大户,主要就栽培、植保、营销、绿化工程管理等方面给苗农进行技术讲解,让苗农了解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花卉苗木生产;同时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外的有关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提供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

1.3建立生产管理制度

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做好生产投入品管理。建立了包括种子管理制度、肥料管理制度、农药用药制度、安全用药制度、种植基地卫生管理制度、田间管理制度等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总结多年经验,制定育苗技术规程等,并将蔬菜苗木种植管理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1.4建设特色品牌

以“绿冬”为主打品牌,采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体系,建立网站,配备专人关注农业行情与最新的销售信息,对农产品进行网上宣传,进一步提高产品品牌特色及影响力,增加吸引外来客户的途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产品的根本。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品的优质高效;采用EAN/UCC编码技术,产品包装统一粘贴追溯条形码,实现生产信息的“溯源”。通过制定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培训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温室农业新技术的科普知识展示区块,主办培训班,宣传推广新技术新知识,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

2建设成效

2.1经济效益良好

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使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设施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生产基地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经营。2009年农业科技示范园业务收入3824.16万元,基地建设项目作物种植面积47.5hm2。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效益良好,设施栽培增效显著。以小番茄为例,设施栽培小番茄产量90t•hm-2,按上市的市场均价6元•kg-1计,产值54万元•hm-2。同时,在设施栽培使用的过程中,农药等农资产品投入量减少,小番茄的品质得以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社会效益突出

绿冬杭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创建,实现了科技、经济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使得劳动就业增长率为10.5%,直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间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较好地解决周边村民就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为72名应届大学生提供了实训机会,并招聘了10名大学生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就业;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周边高新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并且提高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周围农民的素质,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了有效途径。

2.3生态效益显著

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农林牧各业科学结合,各种模式物尽其用。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后,使农业科技示范园从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功能转化成集生产、生态、教育和科研等多功能于一身,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都可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苗木,推进了城镇绿化,增加了城镇的绿化面积,为市区建设,打造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农业科技示范园利用喷灌和微灌的灌溉方式,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用量,不仅起到了环保、减少污染等作用,同时增强了农作物抗病能力,改善了作物品质,为发展有机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强园区内生活和生产废弃物的选择化利用,并对园区内枯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进行粉碎、堆肥处理,作为园区栽培基质的材料,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节约了大量成本;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进行蔬菜和苗木繁殖时,采用无土(基质)栽培的技术,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因为土壤盐碱化和土壤匮乏带来的问题,也不会产生土壤盐类积聚和植物自毒作用;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立体网架栽培,不仅实用、方便,而且节省栽培的空间,提高了种植效率;示范园通过不同蔬菜和花卉苗木间的轮番种植,实现种地与养地的结合,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并且有效的利用和节约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3存在问题

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取得了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的同时,又因建设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建设资金的来源和自身效益问题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以及自然风险度高、市场变数大等特点。在建设资金上,一方面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和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自我盈利能力。但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吸引社会投资、更有效的调动示范园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等方面还缺少有效的措施。

3.2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示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在对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市场开发应用等方面,均缺乏专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

3.3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创新领域,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实现了灌溉、施肥等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但是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信息集成和传播、现代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3.4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未达预期

全面采用新技术是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一个显著特点。采用的农业新技术主要有设施栽培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反季节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区域生态、人工小气候生态系统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冷藏及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4-7]。但有些新技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中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设施栽培技术,设备先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从而导致了生产成本高,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不好。

3.5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只是产业化发展的形式之一,能否叫产业化,要看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方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是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否有二、三产业利润返还。目前绿冬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只是在蔬菜农产品、苗木提供、栽培技术指导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实际上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不叫产业化。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到投资的限制,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对苗木种苗的繁育、生产示范较多,而对农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险、配送以及无公害肥药剂等高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市场建设、科技培训与科技推广等工程建设方面还不够,再加上农民参与性不强等,从而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示范园人力有限,技术力量又不足,很难给予农户以农产品、苗木、技术物资上的支持,加之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产品收购服务无法建立,从而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很多方面无法从生产经营中获取效益。

4发展规划

4.1完善机制,创新体制,增强农技示范园活力

要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业示范园;在运行机制上,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实施“市场主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产业经营”的新型发展模式。同时不断吸纳高级管理人才、学术和生产带头人等加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4.2加强设施栽培技术的建设

设施栽培技术在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中是一项重要农业新技术,但存在先期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结果造成生产成本高,投资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象[8-11]。因此,设施栽培除了农产品和苗木外,还应有多种产出,比如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为当地提供现代设施设计、生产和安装服务的二次开发等。这些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尚无法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应用推广也存在同样问题。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希望有关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将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研究计划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要以科教单位为技术依托,进行合作开发研究;农业科技示范园转换运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从国内外引进新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

4.3加大产业化经营

在以后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进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具体模式应用时,要因地制宜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与农民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和农户个人双赢的目标[12-14]。

篇5

笔者认为,某种犯罪可以纳入经济犯罪的范围,一定是鉴于其符合了经济犯罪的根本特性,而经济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根本特性就是经济犯罪范围的确立标准。在笔者看来,这些根本特性是经济犯罪的内涵,经济犯罪的范围是经济犯罪内涵所决定的经济犯罪的外延。某种犯罪可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是具备了以下三个基本特性:第一,发生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这是经济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也是经济犯罪发生的领域特征。作为经济犯罪,必须与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或者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系,否则就丧失了生存的土壤。第二,一般表现为追逐经济利益,通常表现为追逐非法经济利益。这是经济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征。实施经济犯罪的行为人通常具有追逐经济利益的主观恶性,这也是催生经济犯罪发生的源头。第三,侵害经济关系、破坏经济秩序。这是经济犯罪客体特征,也是经济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经济犯罪侵犯的并非个体利益,而是超个体的且具备抽象性、整体性特征的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秩序(一般表现为国家对某一领域的经济管理秩序)。一般而言,以上三个方面特性的齐备即可认定某种犯罪经济犯罪的属性,由此扩大到刑法分则的具体章(节)中,若某章(节)犯罪齐备上述三个特性,即可将该章、节犯罪整体纳入经济犯罪的范围之中。

二、中国刑法分则中的经济犯罪范围

结合经济犯罪应当具备的上述三个特性,笔者认为,中国刑法分则中以下三个章(节)的犯罪符合经济犯罪的特性,应纳入经济犯罪的范围之中。罪管理第一,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本章犯罪共分八节犯罪,分别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此八节犯罪都与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有关,且一般表现为追逐经济利益,并对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公司、企业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等造成破坏,因此,该章的八节犯罪都属于经济犯罪。第二,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该节总共规定了15个具体的环境犯罪,都是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此外,环境资源既属于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环境犯罪通常是行为人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实施的,以污染环境罪为例,一般表现为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违反环境法规排放、倾倒或放置污染物。如工业排放有害废物污染水环境、农业生产中大面积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等等。本节犯罪侵犯了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也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害,如大面积盗伐、滥伐属于经济作物的橡胶林行为,既破坏环境,也破坏经济发展。因此本节犯罪具备经济犯罪的特性,属于经济犯罪。第三,第八章“贪污贿赂罪”。本章犯罪最为显著的本质是“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实施的违反职务廉洁性的不法行为。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受上述机关委派的人员等,范围十分广泛,笔者认为,贪污贿赂罪的犯罪主体中有大量行为人具备实施经济犯罪的资格和条件。理由在于,中国目前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部分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或者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利用职务便利追逐不法经济利益,从而实施贪污贿赂犯罪,不仅侵犯了国家公职人员职务廉洁性,亦有损国家经济管理秩序。因此,相当数量的贪污贿赂罪可以纳入经济犯罪的范围。

三、中国刑法分则中疑似经济犯罪的排除

中国刑法分则中的某些犯罪可能也具备上述经济犯罪三个特性中的某些特性,因而疑似经济犯罪,以致部分学者将其纳入到经济犯罪的范围之中。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并不完全符合经济犯罪的特性,因此不属于经济犯罪。易与经济犯罪发生混淆的类罪主要有:第一,财产犯罪。财产犯罪集中于刑法分则第五章。此类犯罪应当排除出经济犯罪的范围,理由在于其虽然表现为追逐不法经济利益,但未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此外,这类犯罪损害的主要是个体利益,难以对作为整体的国家和社会经济利益和经济秩序造成冲击。第二,犯罪。此类犯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之中。属于违禁品,本身是禁止生产经营的物品,即使极少数能作为药品原料的品的加工制作,也与通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去甚远;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等犯罪的确是为了追逐不法经济利益而实施,但是国家规定犯罪并不是因为此类犯罪侵犯的是国家的经济秩序,而是侵犯了国家对的管理制度(属于社会管理秩序)以及公民的身体健康权利。第三,风化犯罪。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八节、第九节规定了涉及的相关犯罪以及物品犯罪。虽然涉犯罪、物品犯罪通常表现为追逐不法经济利益,但是活动并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物品与一样都属于违禁品,制作、买秽物品的活动与市场通常表现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截然不同(生产、经营物品的活动不存在合法性),此类犯罪并未侵犯国家的经济关系或者经济秩序,侵犯的客体是社会风化。第四,渎职犯罪。此类犯罪被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九章。本章犯罪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通常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尽管本章犯罪可能发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但是本章犯罪不能被纳入经济犯罪的范围,理由在于渎职罪的行为人一般不是追逐非法利益而实施(追逐非法利益的渎职行为通常表现为贪污贿赂罪)。

四、余论

篇6

关键词:有机蔬菜;生产企业;投入品;管理与控制

近年来,随着蔬菜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但供应市场上有机蔬菜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事件偶有发生。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9630—2019《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以下简称国标)更严格地规范了有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有机蔬菜生产企业需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建立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以进一步提高有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1有机蔬菜生产对投入品的基本要求

有机生产是指按照特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保持生产体系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蔬菜生产即应按此要求进行管理,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产品等。有机蔬菜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主要包括种子、农药、肥料、包装材料、消毒剂等。按国标要求,有机蔬菜生产或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GB/T19630—2019附录A列出的物质,对未列入GB/T19630—2019附录A、附录B的投入品,按附录C上报给相关有机认证机构及国家认证监督委员会进行评估,在专家评估合格的基础上公布有机生产、加工投入品的临时补充列表。

2建立严格的投入品准入制度

企业管理人员在每年的有机蔬菜生产前,应按照种植种类和类别及生产作业安排制定农业投入品的采购计划,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作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名录,并建立严格的投入品准入制度[1]。

2.1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形成标准化文件和规定,制定严格的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商管理主要涉及三部分,即供应商的选择与批准、供应商的监控与评估、供应商的发展与淘汰。

2.1.1供应商的选择与批准

近年来,市场上仍有假冒伪劣或资质证照不全、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农业投入品,采购人员需在采购前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选择供应商重在初步筛选,即要求供应商提供合规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相关以及其他相关资质证照,并对其进行审核与审查。具有合规相关的资质证照是最基本的条件,它能确保供应商为合法组织、符合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例如初选农药时,需供应商提供生产企业的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登记证、产品标准证、营业执照、第三方检测报告(不含化学农药)、农药包装袋(标签信息)、有机投入品评估证明(有机农业投入品特有的资质证明,表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这项投入品使用于有机农业生产,属自愿性认证书)或生产工艺说明、非转基因证明等材料(前3个资质证照称为农药“三证”),并需从中国农药信息网、相关农业投入品认证机构等核实资质材料的真实性。合规相关资质证照通过审核后,通常还需供应商提供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相关的证照、认证书等,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HACCP体系等证书,原则上这些证书均为自愿性认证书,供应商获得认证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水平。供应商初步筛选是保障农业投入品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的前提。另外,因有机蔬菜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不得采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采购投入品时还需关注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特别是采购种子、生物肥料等,对具有转基因风险的投入品需综合取样后送至第三方实验室检测,通过定性定量的转基因测试判定其是否为转基因产品及其产物。用于有机蔬菜生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等,宜选用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产品,不得使用聚氯类产品,因此农用地膜、蔬菜包装保鲜膜等不得采购聚氯类薄膜。

2.1.2供应商的监控与评估

初步筛选的资格审查合格后,还需对供应商及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如有机肥,可考虑进行现场评审,由企业本身实施现场审核,也可委托二方或三方机构进行审核。建立起合格的供应商名录后,需对供应商进行监控和定期绩效评估。评估指标主要为质量和商务。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到货合格情况、投诉情况、其他质量指标等。采购者对主要质量相关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商务指标主要指价格、交付情况、服务因素等。

2.1.3供应商的发展与淘汰

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合格的供应商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淘汰不合格供应商,以确保供应商名录中的每个供应商质量达标。

2.2建立严格的投入品验收制度

农业投入品验收是控制原料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收集供应商质量表现的主要环节之一。验收主要是对到货投入品现场检验的过程,主要涉及投入品的索票要求、收货检验要求以及外检要求等。索票要求主要包括索要到货清单、第三方检验报告(一般每6~12个月更新1次)、出厂检验报告等。收货检验要求主要包括车辆卫生检查、投入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检查(允收期一般要求少于1/3保质期)、快速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等高风险产品)、包装标签净含量、感官等。外检要求主要是对高风险投入品抽样送检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的要求。

2.3建立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

为避免投入品与周边环境相互污染,种子、肥料、农药、包装材料、消毒剂等物资需建专库存放,且设专人管理。库房要求地面平滑、不渗漏、结构完整、干燥、明亮、通风良好,地面、天花板要采用耐化学腐蚀材料建成(易清洗),禁用窑洞、地下室、燃料库作农药库房使用。库房内的投入品要合理堆放,远离电源,避免阳光直射,垛码稳固,留出运送工具通过的过道。库房内应张贴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急救处理程序、急救联系方式、卫生安全条例等。投入品库房要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严禁他人随意进入,做好库房防水、防火、防盗、防虫鼠害等措施,保持库房内干净、整洁。农药库房周边需配备消防器材(灭火器等)和急救药箱(常用解毒药、特效解毒药、高锰酸钾、脱脂棉、红汞水、碘酒、双氧水、绷带等);库房内应放置沙土、扫把、垃圾桶等,以备农药泄露时使用;放置农药的货架要用金属或硬塑料等非吸收性材料制成,不得使用木质货架,货架上的粉状和粒状药品应放在液体农药上方。肥料库要远离水源25m以上,以免水源被污染,无条件建立肥料库房的情况下,需用覆盖物盖住肥料,避免肥料受雨水冲刷。有机肥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应与收获的蔬菜产品和包装材料分开存放,以免蔬菜产品受其污染。投入品入库时,管理人员应核对物资名称、数量、规格等,同交货人员办理交接手续,严禁使用的投入品不得入库;投入品出库时,需有相关领导签核的领料单,发货时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循“一盘底、二核对、三发货、四减数”原则[2],对未使用完的投入品,当日清点,并退回库中。出入库管理中,需做好投入品物资的出入库记录表。

2.4建立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特别是农药和消毒剂等的安全使用,关系到有机蔬菜产品及生产人员的安全健康,需建立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为确保有机蔬菜产品的品质,需由植保员依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决定施用药物的种类及数量。病虫害防治应科学用药,不得过量或超量使用,严禁使用未列入投入品目录清单的农药,不得采收农药安全间隔期未过的蔬菜产品。工作人员在配制农药时要选用专用器具,严禁用手取药和搅拌农药,施药前要检查配药设备是否完好。企业应建立防护机制,为施药人员配备口罩、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等,操作期间禁止其饮酒、吃食物、揉眼睛等,对施药人员需定期进行专业的施药操作、安全教育、急救措施等培训。用后空的农药包装瓶(袋)用清水冲洗3遍后集中隔离存放,禁止使用和再利用空的农药容器。

3结语

近年来,有机蔬菜生产企业应把农业投入品管理和控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通过建立有机蔬菜农业投入品供应商管理体系、投入品验收制度、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做到有机蔬菜生产“源头管得住,过程控得住”,以保证有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产人员的健康安全,为全面提高有机蔬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颜步春.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建设[J].长江蔬菜,2012(19):1~2.

篇7

一、成立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

五大连池农场在“六统一”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成立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为加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指导和服务。一是做好产前农资的供应服务。农业服务公司从化肥、农药、油料主渠道进货,统一供应,质优价廉。种子公司按全场用种计划进行统一加工,下拨到管理区,再由管理区分配给规模家庭农场。种子公司确定价格时必须召开有家庭农场代表参加的听证会,由农场、种子公司、家庭农场三方协商确定种子价格。二是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农业、农机、科技部门在各作业环节深入一线进行业务指导,气象站每天天气预报,监控灾害天气,做好防雹工作;农业生产部门开展实用种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2014年对种植户进行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有机无公害作物栽培技术和农机技术培训。管理区各类管理人员、家庭农场场长、农机驾驶员等共200余人受到各种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新品种的推广进行跟踪服务,派专家上门指导,物技结合,向农户推广与普及最优良的品种与技术。三是做好产后农产品市场信息对接服务。近年来,农业服务公司向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粮食销售价格信息,指导粮食销售,组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联系粮食收购商促进粮食销售。2013年,农业服务公司派农产品经纪人前往克东、依安、北安、哈尔滨等地,了解当地农产品市场信息并进行有效对接,把农副产品销售到各地。在遭受特大涝灾的特殊年景下,家庭农场的粮食销售速度快,价格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有五个家庭农场的700余种植户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

二、规模家庭农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市场价格有差异农业服务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北大荒集团统一订购农业生产资料,然后统一下拨到管理区。但受市场的影响,在实际运营时,农业服务公司采购的农业生产资料可能会与市场零售价格有差异,有时略高于市场价格。

(二)家庭农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规模家庭成立时间较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够严格、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在用工、用人和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方面存在随意性问题。

(三)销售渠道不够畅通现有的经营机制基本出发点是生产导向型,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一直存有“种强销弱、淡储旺销”的问题,产品销售一般由家庭农场直接销售给粮商,受市场价格被动的影响大,使家庭农场在抵御市场风险上处于弱势,影响种植户的收益。

(四)“统”的弊端依然存在在机车作业上,由农场和管理区统一指派,农忙季节家庭农场之间容易产生争抢机械的矛盾;家庭农场之间土地等级状况不同、作物面积不同,直接造成家庭农场之间收入的差异。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大农业服务公司服务力度一是在农资采购上,通过招标采购、市场运作、公司零利经营的方式搞好农业产前服务,保证统一供应的生产资料质量好于市场同类产品,其价格低于或等于当地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二是在降低生产成本上,筹建配肥站,解决肥料人工混拌不均问题,为农作物提供合理施肥,减少劳动力使用费用,降低直接生产成本。三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农业服务公司实行全天候服务制。

(二)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农场制定管理区岗位责任制和家庭农场管理细则,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在用人、用工、机车作业、农资出入库和粮食销售等事项必须有管理区主任和监管员同时签字,年终各项费用成本、效益在纪委的监管下实行公示。

(三)抓好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建设通过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壮大农产品销售队伍,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成立大豆、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玉米烘干和农产品仓储能力建设等措施,多渠道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篇8

[关键词] 家族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委托-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果之一,己经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企业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据了解,目前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企业约l000万户,国有企业约20万,98%为民营企业,非国有部分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平均每年递增30%左右。特别是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对中国GDP总量的贡献已经占到50%以上,成了整个经济发展的龙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通过它的体制创新对公有制企业产生了体制示范效应、它的高效生产改变了长期困挠我国的短缺格局、它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税收, 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我们研究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变迁变得十分必要。

现在的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制度而不是很多人认为更先进更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民营企业这个有悖于经济人“理性选择”假定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企业主在选择家族式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时的效用函数和家族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约束因素,从而解释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式管理制度这一“非理性”行为。

一、企业管理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所谓家族化管理是指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家族化管理相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一种较松散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与家族化管理制度相比,现代企业管理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决策都是由公司董事会决定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特征。而且现代公司制的市场监控力度很大,监控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各个市场体系。所以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制更多的是运用正式规则在管理企业。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一种制度形式之所以最终形成,被变革或创新,其基本的原因在于它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而另一种更具效率优势的制度形式被人们所发现和需要。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映。所谓制度非均衡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不满意是由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这时就会产生新的潜在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制度选择集合、制度服务的需求以及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等因素都会引起制度非均衡。从外部因素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条件的改变,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体制的变化等,一方面会使原来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变得不是净收益最大的制度,因而产生了制度创新的动机和需求;另一方面又会改变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和选择范围,从而改变制度的有效供给。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都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们都具有被创造和发生变迁、创新的理由。可以这么说,一个好企业的管理制度总是与当时的环境约束相适应的。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在我国民营企业家族管理制度的产生。

二、中国民营企业家族管理制度的产生

美籍日本学者福山认为,企业的发展要依靠三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资本的影响将超过前两种资本。社会资本就是指人们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相互信任、互相合作的能力。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成长起来的,他们产生时的各种资本环境条件约束决定了他们选择家族管理制度在当时来说是最理性的。

首先,从社会资本方面来说,中国儒家思想认为父母是个人生命的起点,个人生命又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家族的生命应当构成绵延不绝的一脉相承。因此个人必须“祟拜祖先,敬孝父母”,家庭中长辈要竭尽所能栽培后代,家庭中的成员则应当尽本分,努力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对陌生的外人比对待自己人容易表露出特别不公平的待遇,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了家人,因此对待家人如同自己,中国对家庭的高度认同,大大淡化了对社会和组织的认同,造成对家庭的过度依赖。另外,中国人对是非的判断上也是因人而异,在这种家庭制度和观念下,人们(特别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家)不鼓励家庭以外的人或组织承担和分享权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结构的出现。这种低信任度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了在创立企业的时候会选择家族管理制。

表1全国第一次抽样调查的私企初始资金构成

其次,从物质资本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银行信用还不是很发达,资本市场也不是很规范,只有家族式关系是获取资金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由于信用地位和社会地位偏低,使其难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在商业贷款方面也倍受歧视。再加上民营企业产权不明晰,生产和经营状况也极不稳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初始资金中除继承家产、劳动积累、银行贷款和信用社贷款外,其余的合伙集资、亲友借贷、民间借贷和海外借贷均程度不同的带有家族和个人关系的性质。民间借贷双方一般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缘和地缘关系,贷方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借方的生产经营状况,因而违约事件较少。反过来,民间借贷的发展,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家族化。

最后,看看人力资本。家族关系是当时民营企业获取人才最便利和最廉价的渠道,是最理性的选择。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中国的经理人市场还非常不发达,高素质的经理人才紧缺严重,在技术水平和工资待遇都无法与国有单位相竞争的条件下,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地缘和友缘关系就成为招贤纳才的有效途径。即使是在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和物质待遇极大提高的现在,企业主们仍然愿意通过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从国有企业和高等院校获得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或许也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很深的联系。

三、家族管理制度产生的委托-模型分析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委托――模型来直观的分析一下为什么在当时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主会选择家族管理制而不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可以把家族管理制看作是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选择自己或家族内部成员作为人(大部分都是企业主自己),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中,人是家族外部成员。

让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以选择的行动组合,表示人的一个特定行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努力程度。令是不受人(和委托人)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称为“自然状态”),c是人选择时的成本。 表示人的经营能力(假定与时间无关)。人选择行动后,外生变量实现。,和共同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产出”),每个阶段的生产函数。其中的直接所有权属于委托人。我们假定是的严格递增的凹函数,是的严格增函数。为了使人能够努力工作,委托人必须付出一定的激励成本s,比如说工资,奖金等,s是的增函数。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分别是。其中即委托人和人都是风险规避者或风险中性者,努力的边际负效用是递增的。人面临两个约束条件:1.参与约束。即,代表人“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2.激励相容约束。是人可选择的任何行动。委托人的问题是在两个约束条件下最大化v。我们用表示在家族管理制企业中的委托人的效用函数,用表示家族管理制中的人的效用函数。表示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委托人效用函数,表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人的效用函数。

在民营企业创立的初期,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家情结,在家族管理制企业中,用很小的激励成本(或者是0,当人就是委托人本身时)就能够激励人努力工作而不偷懒,因为在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中已经涵盖了家人的概念,为家族努力工作是理所应当的,另外由于民营企业的初期创业资本绝大部分都是由家族成员内部通过亲缘关系、血缘关系或者友缘关系借贷解决的,这个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很有可能就有人(如果不是企业主本人的话)的资本,所以不用太多的激励措施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而如果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由于企业并不是人家族所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勿扫他人瓦上霜”的家族观念使得激励成本明显要比在家族管理制企业中的大的多,即< 。而在和的比较中,和 (的激励使得两种企业中人的努力程度能够达到同一水平)差别不是很大,不同的是。在民营企业创立的初期,人们对它的预期收益是很不稳定的,而且当时经理人市场非常不完善,在经过的洗礼之后,当时的中国具有高经营能力的人才很少,而在技术水平和工资待遇都无法与国有单位相竞争的条件下,拥有较高能力的人才很难聘用的到,或者是它的激励成本 高的足以把想要聘用他的委托人吓跑。所以企业能够聘用的非家族成员的经营能力和家族内部成员的经营能力相差应该说不大,即ki≈kj,这样我们可以得出vi≥vj,即在民营企业创立初期,采用家族管理制度能够给委托人带来最大的收益。所以大部分民营企业都采用的是家族是管理制度。

四、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分析

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现在是否是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的时刻了呢?应该说,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企业发展的三种资本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作者认为还没有完全达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条件。首先,社会资本上虽然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法律上对合同和企业的规定也逐渐细致起来。社会上人们的法律的意识也逐步得到增强。而且已经有几个城市开始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法律上有规定,但是许多公司和企业在实际中并没有按照严格遵照法律程序。依照《公司法》为例,公司的设立与停止依然更多地是依靠行政力量,违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几千年的中国人的家文化传统也是很难改变的,造成现在的社会信用制度依然不是很健全。其次,物质资本上虽然比起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国现在的商业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还是非常谨慎,“惜贷”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的行业和规模也还未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民营企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重组、外企进入及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企业的增长幅度出现了明显回落。另外,在行业结构上也存在着偏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对技术资金等要素要求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也很有限。再次,从人力资本上来说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了不少,人数上增长了不少倍,但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理人市场。人和委托人的信息传递速度很慢,信息的丢失和歪曲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委托――的交易成本很高。而且有关资料显示,虽然民营企业家在总体文化程度上集中在高中和大专,低于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许多人经过但多年来商场的磨炼所积累的经验对企业运作更有意义。另外,民营企业家也十分重视自身和员工的培训与提高。与一般人相比,这个群体更有冒险和勤奋精神,对自身和企业的提升有着更高的追求。所有这些反应到我们的模型上来看,我们令,只有当>时, vi≤vj才会成立。那么通常情况下>0,而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因为中国的经理人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他失信的成本小,或者说人产生道德风险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要使经理人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势必会造成激励成本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家本身的素质的提高,使得不会太大,或者说还没有达到>。那么现在的民营企业依然大部分选择家族管理制就不足为奇了。

篇9

一、PLS农残限量标准的数量、覆盖面及技术要求

与日本原有食品农残管理制度相比,肯定列表制度中农残限量标准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技术要求提高。这些因素导致日本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更加苛刻,外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可能性降低。

(一)PLS限量标准的数量多、覆盖面广

1、PLS限量标准的总数多、覆盖面广。日本原有食品农残管理制度仅涉及186种食品、255种农业化学品,只含有不足10000项限量标准。而肯定列表制度涉及300多种食品、近800种农业化学品,含有54000多项限量标准。

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农业化学品数量接近原有食品管理制度的3倍,肯定列表制度中农业化学品“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数量是原有食品农残管理制度中的5倍多,因此肯定列表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对食品的进口限制水平。

日本原有食品农残管理制度只禁止农业化学品含量超过已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对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则无明确要求。而肯定列表制度覆盖了所有农业化学品和食品,规定既不属于“豁免物质”又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所有农业化学品,一律遵从0.01毫克/千克(0.01mg/kg, 0.01ppm)的标准。

2、PLS中每种食品涉及的限量标准的数量多。根据肯定列表制度,每种食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每种食品的平均检测项目预计是此前的6倍以上。例如,鳗鱼的检测标准由25项增至112项,猪肉的检测标准由25项增至428项,茶叶的检测项目由89项增加到276项,大米的检测标准由129项增至579项。除此以外,一种食品的多种农业化学品含量可能还要接受“一律标准”约束。

(二)PLS限量标准的技术要求高

1、大部分暂定标准是以发达国家标准为参考标准。肯定列表制度中的大部分暂定标准,是根据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的。其中,依据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制定的暂定标准有2925条,依据原日本标准制定的暂定标准共19116条,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的暂定标准为20031条(近50%)。

2、PLS中部分标准过分苛刻。例如,肯定列表制度关于蜂王浆的氯霉素限量标准为0.0005ppm,仅为原来数值的1%,是以1.5μg/人/天的毒理学阈值作为基准确定的数值的5%。

(三)“一律标准”隐含的歧视性强

相对于绝大多数“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言,“一律标准”更为苛刻。农残比不得超过亿分之一,即每100吨食品中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量不超过1克,是大多数现有仪器检测精度的极限。

“一律标准”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外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遭受歧视性待遇的风险。对外国企业而言,应对肯定列表制度的最大难点是依从“一律标准”。“一律标准”的最大玄机,是日本当局究竟会在什么情况下,针对哪些农产品,执行哪些农残检查项目。这些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外国企业了解并适应日本农产品进口要求的能力,但给日本食品管理机构及人员的执法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一律标准”的上述特性与即时生效性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非常容易使用的进口限制措施。在该制度实施前,日本如果企图限制某国的农产品进口,就必须先制订相关措施草案并向WTO发出通报,然后根据其它成员的评议意见修正该措施,最后在实施前还要留出一定时间长度的适应期。一项措施从制定到实施,前后大约需要两年时间。而根据肯定列表制度,尚未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一切农业化学品可以直接适用“一律标准”。因此,日本当局可以随时指定一个从未被检测的农业化学品项目适用“一律标准”,而进口农产品一旦超标就将遭禁。

2006年6-12月间,我国先后有14种对日出口商品被实施命令检查,其中适用“一律标准”的共11项,涉及的商品主要为鳗鱼、食用菌、蔬菜、茶叶、花生和荞麦。

二、新旧标准下日本进口食品农残超标案例的对比分析

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监视安全科人员分析了2005年4月1日至9月30日从2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食品的农残检查数据,发现如果以日本原有食品管理体制中的旧标准来衡量,违反事例有21件;但如果以肯定列表制度中的新标准来衡量,违反事例就增至114件,是原先的5.43倍。

从以PLS衡量的超标事例的增长率来看,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泰国均超过400%,其中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位于20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以上;美国仅为40%,不足2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增长率的1/10。

综上所述,在新旧标准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日出口食品的农残超标案例,在绝对增量、增长率方面具有极端不均衡的特点。

以PLS衡量,中国大陆对日出口食品违规案例的绝对数量增加最多(33件),中国台湾对日出口食品违规案例的相对数量增加最多(1000%)。

从以新旧标准衡量的一国超标事例占总超标事例的比例来看,中国台湾在新标准下所占的比例是旧标准下的2.03倍,中国大陆、泰国在新标准下所占的比例与旧标准下的大致相当(分别为1.05、0.98倍),而美国在新标准下所占的比例只有旧标准下的1/4强(25.6%)。其原因在于肯定列表制度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的,结果发达国家易于达到肯定列表制度的要求。例如,在暂定标准中,依据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制定的有2925条,依据原日本标准制定的有19116条,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标准制定的有20031条(近50%)。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6-12月中国对日出口食品被查出的违规案例共计334起,占各国对日出口食品违规案例总数的34.0%;其中,中国对日出口食品被日本当局明确指出违反“肯定列表制度”(第11条第3项)的案例69起,占各国对日出口食品违反“肯定列表制度”案例的44.2%。

在中国违反肯定列表制度的食品中,鳗鱼的通报次数最多,共13起,占中国违反肯定列表案例总数的24%;生姜居其次,共12起,占17.4%;蒜苔共11起,占15.9%;另外,花生8起,豌豆7起,青葱6起,大葱和鲜香菇各3起,松茸2起,小白菜、、木耳、海藻各1起。

2006年6-12月间,我国先后有14种对日出口商品被实施命令检查,其中适用“一律标准”的共11项,涉及的商品主要为鳗鱼、食用菌、蔬菜、茶叶、花生和荞麦;我国先后有43种对日出口商品被实施监控检查,其中日本当局明确指出违反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项农药残留标准。

四、我国应对肯定列表制度市场准入条件效应的方案

综上所述,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提高了日本进口食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使我国对日食品出口贸易所受的限制性明显增强。为了消除肯定列表制度中非法、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要求,帮助我国出口食品达到肯定列表制度中合法、合理的市场准入要求,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及其自治组织应当既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努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积极开展WTO外交

WTO外交是指WTO成员(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政府运用WTO规则同其他成员政府或有关国际组织开展交涉,维护本国国际经济利益的行为。WTO外交在非法TBT应对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对其他成员即将实施的TBT措施进行评议(指一成员发出TBT草案通报后,其他成员将在指定期限内提出书面意见,包括技术细节方面的询问、对草案的修改建议),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TBT委员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委员会(SPS委员会)例会(Regular Meeting)上发言,向WTO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 Settlement Body,DSB)其他成员的TBT措施或作为第三方参与诉讼,通过谈判促使贸易伙伴与本国达成相互认可协议。WTO外交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多重纠错功能,是非法TBT的主要对策之一。

肯定列表制度的技术指标总数和针对每种产品的技术指标数量过多,部分技术指标过分苛刻,超出了为合法目标提供适当保护水平的限度,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部分操作程序如“一律标准”的操作程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存在着法理性缺陷,违反了WTO/TBT规则。在肯定列表制度已经处于实施阶段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充分利用SPS委员会例会协商之机,对该制度发表批评意见,据理力争,敦促日本消除该制度的非法部分。如果协商无效,我国政府应当选择适当时机,向WTO发出磋商请求通知;如果WTO法的威慑力尚不能迫使日本在双边磋商中作出充分的让步,那么我国应当利用WTO法的制裁力来消除非法TBT。根据具体形势的需要,我国可以依次援引专家组程序、上诉机构程序直至执行专家组程序,利用DSB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强制执行力的建议和裁决来维护我国的国际经济利益。

(二)加强农残限量的标准化工作

客观地说,我国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标准的总量、针对每种产品的标准数量都太少,许多标准的要求过于宽松,而且农产品经营企业执行标准的力度不够。这是我国部分食品频繁违反肯定列表制度的重要原因,也是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快农残限量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进程,是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我国政府应当对农残限量的国家标准进行全面清理,缩小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及主要贸易伙伴国标准的差距,建立既符合WTO/TBT规则又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农残限量标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根据食品科技的最新发展扩大禁用物质的范围,大幅度增加针对具体食品中具体农业化学品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数量,为食品中既非“豁免物质”也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制定保护水平适度的“一律标准”。

(三)推行“公司+基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决定了出口农产品的品质难于控制。首先,我国的出口农产品主要由小农户分散生产(种植、养殖),然后由出口商或中间商收购,结果同一批次的出口农产品可能来自千家万户。各个农户的产品安全意识参差不齐,有些农户为提高产量而使用了违禁的农业化学品。但是,即使只有一小批出口产品的农残超标,也有可能使整个行业的出口遭到限制。其次,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容易使农产品出现农残超标的现象。 “公司+基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源头管理及过程控制,实现“农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目标。在该模式下,公司直接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落实农产品种植场、养殖场的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对基地用药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农残;公司对主要出口产品的原料和辅料进行风险分析和检测,确定合格、稳定的原料、辅料和供应渠道,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公司购买先进检测设备,必要时派员到目标市场考察检测方法,以提高对农残的自检自控能力。

为加快推广“公司+基地”模式,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与基地种植户、养殖户形成风险共担、质量共保、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这样既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又可增加农民的收入;既能扩大农产品出口,又可缓解“三农”问题。

篇10

一、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1管理机构不统一

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还未开始之时,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追踪主要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完成。然而从中国的目前形势来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副部级单位,要想对正部级单位实施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2008年的国务院的机构实施改革,把这项重要的工作交给卫生部来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实施协调与监督检查。但是,卫生部既要抓好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还要协调监管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环节,这样此种模式就存在很大的弊端,自监自管问题突出,使其的管理的权威性严重缺失。

2相关的标准不统一

食品管理的相关工作在中国是需要很多部门来完成的,他们对食品管理的标准都要制定的权利,就目前的标准来说其主要由卫生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农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制得。这些管理部门又不注重交流,在对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制定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就说检测转基因这一事,当前中国就出台了17个标准,他们缺乏国家强制性,各个部门都给出一个标准,不一样的检测标准不论是在方法,还是其结果上都不能达成一致。同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承担着中国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最高机构的职能,这一机构是获得国务院的授权,对全国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目前的管理制度,国家标准化委员仅仅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一个分部门。对于农业部,卫生部等一些部级单位给出的食品行业标准,在理论方面来说是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要低,然而农业部、卫生部等部级单位其给出的标准也代表了国家。因此,国家标准化委员在对食品管理的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不具备权威性。

二、促进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方案

1注重政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发展

管理制度有效的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进行,对于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尤为的关注。我们以美国来简要的阐述下,其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就超过35种。同时围绕食品安全的危险性,提出了有关的法规、条例和政策,并制定了合理的预防方案。到2000年1月为止,美国全部的食品企业都遵照HACCP制度进行发展。此外,针对有关问题食品召回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有效改善了食品安全认证制度,注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发展。然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相比于从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依旧需要完善。

2注重处罚制度的制定

中国相关的制度对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但是对其规范与要求却少之甚少。事实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性突出体现在对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的细致说明上。政府工作的开展原则是合法,相关的法律要对管理机构设立的合法性、管理职能获取的合法性、管理者拥有职责和权限的合法性进行细致的说明。在对食品安全实施管理的时候,管理者更要遵照法律法规来进行,不知法犯法,一旦出现违法行为,也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这些惩罚与责任要纳入法律条文之中,承担方是谁要明确的指出,承担责任的模式也要标注清楚,一般来说承担责任的模式可分以下几种:通报批评、书面检讨、给予行政处分、引咎辞职等,此外还要明确的指出责任承担流程,对于一些管理者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行为,更要严惩不贷。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时工作态度不认真,,要依法严惩,或处分,或是降职,严重的可判刑,惩治管理者的时候也充分发挥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