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77-03

为了解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对本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意见,进一步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医药人才,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工作。

1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5年11月,笔者从《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中,按专业、就业地区随机抽样,以邮寄、直接送达的方式,向调查对象发放《桂林医学院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调查表》。第二阶段为2006年3~4月,组织相关就业工作教师走访了在南宁、柳州、玉林、贵港等地就业的部分毕业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

1.3 调查内容

共18项(评价16项,建议2项)。

1.3.1 评价项目及评判等级:

①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印象:

A好;B较好;C一般;D差。

②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评价:

A明确;B比较明确;C基本明确;D不够明确。

③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

A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要;B能够较好适应社会需要;C基本适应社会需要;D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A重视;B比较重视;C一般重视;D不够重视。

⑤所学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不合理。

⑥对学校课程安排的评价:

A科学;B比较科学;C不科学。

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的评价:

A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B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C管理一般,控制水平一般;D管理松散,控制水平差。

⑧认为学校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

A基础理论;B专业知识;C基本技能;D社会实践;E毕业实习。

⑨对学校毕业实习环节的评价:

A安排科学,管理规范;B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C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D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的评价:

A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B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C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D学风差,学术文化氛围不浓。

11对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的总体评价:

A效果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2对学校教师素质的评价:

A德才水平高;B德才水平较高;C德才水平一般;D德才水平差。

13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

A效果很好;B效果较好;C效果一般;D效果差。

14对学校的社会声誉的评价:

A好;B较好;C一般;D差。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评价:

A满足;B基本满足;C不能满足。

16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

A满意;B比较满意;C不满意。

1.3.2 建议项目:①对学校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议;②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2 调查结果统计

共发出调查表37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95.1%,可使用339份,占发出调查表的91.6%。

可使用的调查表中,临床医学专业201份,药学专业103份,生物技术专业35份。339份调查表的评价项目统计结果见表1。

3 调查结果分析

①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毕业生的一致认可。41%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评价好;5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工作整体较好;另有8%的毕业生认为印象一般。

②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34.5%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明确;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办学思想比较明确;12.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基本明确。

③我校培养的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30.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58.7%的毕业生认为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10.9%毕业生认为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

④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35.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54.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比较重视;9.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为一般。

⑤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合理。33.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设置合理;64.3%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设置比较合理;但有1.8%的毕业生认为设置不合理。

⑥学校的课程安排较为科学。 39.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安排科学;58.7%的毕业生认为课程安排比较科学;另有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不科学。

⑦学校的教学管理较严格,对教学质量控制的水平较高。56.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严格,控制水平高;25.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严格,控制水平比较高;另有17.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管理一般。

⑧在“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工作影响最大”这个问题上,46.6%的毕业生认为是“专业知识”;22.1%认为是“基础理论”;13.3%认为是“基本技能”;12.7%认为是“毕业实习”;5.3%认为是社会实践。

⑨学校的实习安排较为科学。31.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科学,管理规范;52.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16.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基本合理,管理基本规范;1.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毕业实习安排不科学,管理差。

10学生对学校的学风和学术文化氛围评价较好。52.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很好,学术文化氛围浓;29.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比较好,学术文化氛围比较浓;18.0%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学风一般,学术文化氛围一般。

11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授课质量总体评价好。35.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58.4%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较好;6.2%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教师授课质量一般。

12学校的教师素质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36.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高;58.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德才水平较高;5.9%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师德才水平一般。

13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37.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很好;49.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较好;1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一般;0.3%的毕业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差。

14我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并得到毕业生的认可。34.8%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好;58.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较好;6.8%毕业生认为学校的社会声誉一般。

15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调查。30.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63.1%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6.5%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16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40.7%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58.4%的毕业生比较满意;0.9%的毕业生认为不满意。

4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

毕业生十分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此次调查活动中,他们向学校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

4.1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建议学校最好再增加一些综合实验课程和实验课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

4.2 课程安排方面:希望增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适当调整一些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安排。

4.3 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希望本专业相关学科都能及时增加一些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内容,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深入;希望能根据社会用人市场的需要,及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4 外语学习:希望能适当增加英语的学时。

4.5 教学管理方面:建议更合理地安排实验、实习、见习课,以提高学生实践课堂的学习吸收率。

4.6 学风建设方面:建议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学生对科研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营造更好的校园学风氛围。

4.7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方面:希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及自信、诚信、谦虚的品质。

4.8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更深入探讨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5 调查总结

学校长期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不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成效显著。统计分析339名2003~2005届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比较明确的占87.3%;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能够很好、较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达89.1%;认为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比较重视的达90.3%;认为毕业实习环节安排比较科学、管理比较规范的达83.5%;认为教师授课质量效果好、较好的占93.8%;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满意、比较满意的达99.1%。调查结果表明,我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对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值得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学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整改,以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

学员概况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共有29名,分别来自全国13个省市,男女比例3:1。其中有现役、退役国家队队员8名,其余也多为国内资深岩友。培训授课教练(含助教)与学员比例为1:6。为期10天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结组攀登操作、攀岩救援和自然岩壁开发;结组攀登中常见问题处理和操作效率与安全性;裁判规则的运用;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损伤预防等。培训特别安排了在北京白河峡谷自然岩场的实地攀爬体验,通过参观、考察、体验、交流,让学员们对攀岩项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严格考核,最终有21人获得了全国攀岩中级指导员证书。

培训特色

1 精英教练一流学员

在授课教练团队中,康华是执教中国登山高级人才培训班的教练,在世界各地多次进行攀岩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登山、自然岩壁教学经验;周鹏在“2010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攀登成就奖,多次成功攀登技术型山峰,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赵玉燕从事攀岩培训工作6年,多次参与初级攀岩指导员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攀岩培训教学经历;曹荣武从1996年开始接触攀岩,曾多次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2007年起执教国家队,具有丰富的指导训练、攀岩教学经验。

在29名学员中,有在世界各地攀岩、从事多年攀岩运动推广工作的王志明;有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刘常忠、李春华;有世界标准赛道纪录创造者和保持者钟齐鑫、何翠莲;还有曾多次登顶8DOO米级山峰的黄春贵;有经营攀岩场馆多年的星多贺子(日本籍);有多年从事学校攀岩教学的慕煜、张丹……这些学员都是目前国内最精英的攀岩从业者。

2 精心组织课程科学

培训内容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吸引力,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保证。本次中级班从培养攀岩行业能写、能爬、能讲、能操作的实用性综合高级攀岩人才角度出发,采用国际攀岩向导课程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攀岩发展情况开设,其中分为五大类科目:理论、攀爬、操作、教学和定线。

(详见下图)绳索操作:结组攀登操作、中级救援、滑轮拖拽系统组装与运用;教学指导:中级攀岩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指导训练能力;攀爬演示:5.11难度路线的先锋攀爬演示;

定线能力:中级定线课程(5.11至5.13人工岩壁难度路线设定)的理论与实践。

3 授课精彩互动教学

课程根据统—规范攀岩行业安全操作的原则而设置。教练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统—规范讲解和授课,对每个知识点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培训课程根据时间和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实践—总结—再实践—考核—再总结”模式展开。课上学员们仔细聆听、积极提问;课下互相切磋,深入研讨,教练学员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训练计划制定”课上,每个学员从自己实际工作情况出发提出个性化训练计划,教练员对每个计划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训练方法”课上,教练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将训练方法的原理、作用、受用群体和注意事项进一步讲解,学员们参与互动教学,体验每种训练方法,从而更深刻地掌握其关键点;在“攀岩损伤”课上,教练员结合实例,从损伤机制、症状特征、处理角度展开教学,给出实用性强的康复治疗建议;在“结组攀登”课上,教练员采用“原理和操作原则讲解一实践分步教学一流程化操作”的方式进行。每个知识点都根据课程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4 深入讨论互动提高

培训班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为学员们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机会。在进行“自然岩壁开发管理”课程时,教练员邀请有丰富自然岩壁开发经验的王志明同学介绍自然岩壁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攀岩训练”课程时,多次获得全国攀岩难度赛冠军的刘常忠和速度赛冠军钟齐鑫同学主动将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与大家分享讨论;在进行“教学指导”课程时,教练员邀请有多年攀岩教学经验的慕煜老师,为大家讲解大学攀岩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班专门安排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有针对性,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互补。

5 考核量化公平公正

考核是检验和加深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的一种方式。培训考核遵循考教分离的原则,专门聘请登山高级人才班优秀毕业学员、登协原培训部教练罗彪老师担任主考官。整个考核体系采用整体通过和否定项原则来设置,具体为:五个科目中某个科目如果不通过,整个考核不通过;每个科目中设置安全否定项,如果否定项不通过,整个考核不通过。

未来发展

本次培训班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好攀岩指导员培训工作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进一步面向俱乐部

随着攀岩事业发展,攀岩推广工作从各地政府部门、各省登协、各地大专院校、各地方攀岩俱乐部不断推进,广大攀岩从业人员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次培训计划人数为24人,实际参加人数29人,报名人数达53名,还有许多攀岩爱好者纷纷要求参加,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如愿。因此,我们考虑在今后的攀岩指导员培训中,一方面要求各省市登山协会加大省内攀岩俱乐部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应逐步启动并加强攀岩师资队伍的培训。

2 进一步改进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是各地报名参加本次培训非常踊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可以考虑更早的进行培训内容需求调查,例如利用中国登山协会网站平台,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意见,集思广益,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改进课程安排。

3 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

篇3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今,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各行各业的职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需求也愈来愈高,愈来愈大。我国对中高职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应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扶持。

二、对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分析

(一)发展现状的分析

1.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广大毕业生所担忧的实际问题。众所周知,?S着我国对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的优惠政策,普通高校逐年也在扩大其招生规模,故出现我国的大学生逐年增加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却出现严重的缺人现象,原因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丰富,而缺乏专业实践技能,而这些正是职业学校的强项。故此,近年来我国的中高职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壮大,践行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成长之路。其中,会计专业可以说是每个中高职学校最为火爆的专业之一,也是由于会计本就是一项非常稳定的职业岗位,故会计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所向往的专业。

因此,随着这个专业的极具火爆程度上升,给广大会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许多大企业对职工的学历都有一定的高要求,故对广大的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都会拒之门外。所以本有实力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并没能拥有一个能展现实际能力的工作平台,故会被淹没在一些小型企业,得不到重用,因而庸庸碌碌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当然,也会出现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属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常况。

2.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科学性。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课程的安排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故这是每个中高职院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根据对中高职院校的实际调研发现,其普遍的院校都存在专业课设置的不合性问题。许多中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偏重,而对会计专业的实际动手实践课程过于偏少,其对本专业的学生发展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对其技能没有很好的培育发展建设。坦言而讲,这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其一,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师资等条件都并没有各大本科院校那么雄厚。其二,会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方面也不及本科院校的全面。故此,这样的问题存在,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发展无不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致使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时展的需要。

3.普通本科会计专业对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冲击。尽管,应着我国政策的实施发展,中高职院校渐渐风生水起。但是,由于社会的残酷现实,普遍的企业对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存在一定排斥,认为其本学历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这无不是对于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一种歧视。有许多企业都宁愿聘用高学历低技能的毕业生,也不会聘用低学历高技能的毕业生,是因为并不相信低学历学生会拥有多么高超的技能。但实际状况分析而言,并不是低学历毕业生就会比高学历毕业生差多少,只是众多大企业不愿意给予低学历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企业对会计师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故许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尤为火爆,给普遍的中高职院校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发展局限问题

1.教学模式方法较落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如今,许多中高职院校都缺乏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控。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时展的今天,是较为落后的,不能很好的应和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如今的社会发展更好,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是愈高的。因此,对于中高职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极其欠缺。师资队伍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各大院校极为重视的问题。师资力量的庞大,给学校的建设发展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也是促成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其中,一方面广泛的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是很全面,故在对学生教育教学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促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高职对教师资源的要求门槛并没有很高,并在工资待遇方面也是较低的,故会造成一定优秀、深经验教师职工的流失,致使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极其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衔接问题分析

(一)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不全面

由于我国对中高职的会计教育教学还没提出一项统一的课程标准,故院校都是自主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其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性问题。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教学发展的核心,确保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许多中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课程安排的认知性,故在此方面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如此一来,院校仅有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也浪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会计相关基础文化知识的课程接壤欠缺

中高职的学生普遍理论文化知识是偏低的,其文化基础功底也是极为薄弱的。然而有许多中高职院校都忽略了这一问题,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没有应和,给学生此专业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难度。会计专业会包含一些高等数学的学习,这本就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了较大的难度,再加上课程安排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就此给此专业的学生学习造成的后果是难上加难。

(三)专业课程结构单一

每个专业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都是极为广泛的,会计专业也并不例外。因此,在其课程的安排上都有不一样的要求。教学体系的完善,最终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必定会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单一的课程结构体系,会造成专业课程的重复。会计专业本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专业,故在课程安排上的要求也是较高的。要求每一学期的课程安排都要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四、对此专业问题的意见建议研究与实践的探讨分析

(一)合理安排课程,完善相关课程知识内容

会计专业课程需要有专业性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实践课程和认证课程相结合建设安排理论知识是每一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必要扎实的文化底蕴知识,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对于本专业的学习都是不扎实的。实践课程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一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都是其核心要素,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才能寻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使之对会计专业的技能愈加了解和熟悉。认证课程即根据考证的需要而开设的不同课程,每位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要求各尽不同,故对考证的需要也是不同的。依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这其关键意义在于给更高要求的学生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故在此提出的三方面课程安排是极具意义性的,有利于丰富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专业课程的衔接作有效调整

由于中高职的学生普遍知识文化底蕴较低,故应对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中高职学生该专业必修课程的安排,丰富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对于每一学期的课程调整幅度都要有效的控制,课程的难易程度需要循序渐进,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学生对会计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三)创造专业课程多样化发展

专业课程的多样化,不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课程的全面性建设发展。课程与教学是中高职院校竞争的核心,故因此加强课程多样化发展,是其核心竞争要素之一。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创新创造空间,也给会计专业相应的调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对其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要求总结

对于中高职的会计专业,目前我国需要作出的努力方面还是有许多的。其中包含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先进性的发展,提高相应的会计资格的教师专业水平,并重视其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等方面。故此,中高职院校需要建设完善发展的方面还是较多的。它需要国家一定的扶持和学院自身的努力,为其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

[关键词]水利行业 新员工培训 创新方法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22-01

新员工培训对水利行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新员工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及业务操作技能,同时可以有效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1 新员工培训现状

当前,水利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各个单位投入培训经费在逐渐加大,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培训可采用PDCA循环模型分为计划阶段(Plan)、执行阶段(Do)、评估阶段(Check)、问题处理阶段(Action)。下面主要从这四个环节分析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计划不完善

目前,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以成为新员工入职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普遍存在缺乏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后员工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2 培训的执行方式有待改进

新员工培训的具体执行阶段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新员工培训,仍以集中授课和实地参观为主。集中授课多是“填鸭式”教学,在实地参观新员工也基本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1.3 忽视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过程流于形式。

新员工培训需要根据单位及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来确定,

1.4 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

在新员工培训评估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总结并纠正,这些问题将会在下一次培训中再次出现,对培训效果造成影响。

2 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方法创新

为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本研究将新员工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户外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新员工的团队意识,同时提升个人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第二个阶段是水利枢纽工程及水质监测实验室参观学习,旨在使新员工对水利工程及水质监测有直观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集中授课专题培训,旨在使新员工对单位文化、相关规章制度、项目申报、职场礼仪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

2.1 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不但不可以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并熟悉即将共事的同事,同时能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并帮助新员工将此激情延续到工作中去。

2.2 实地参观学习

选择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著名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参观,请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专家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安排新员工到与工作相关的岩土工程试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等进行参观学习,帮助新职工更好地了解将要从事的工作,实现由在校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

2.3 专题集中授课

在集中授课阶段,重点安排单位文化、规章制度、水利科技、项目申报、成果管理、职场礼仪、职业规划等内容,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单位,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3 培训效果评估

我们对培训学体效果、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对培训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表明,新员工对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培训的日程及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均较高,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新员工普遍认为采取拓展训练、参观学习、集中授课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单位基本制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沟通、管理知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等课程是新员工最需要的,此次培训的拓展训练、专题讲座、参观学习使新员工受益较大。

意见与建议较为集中的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将户外与室内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值得延续,建议室内课程的设置更加精炼,让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哪个部门或者查阅哪些资料可以解决问题。

(2)加强新员工职业规划培训,帮助新T工明确发展方向,有利于调动起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培训时间安排紧凑,课程安排得比较满,培训过程中安排更多的互动环节。

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此次培训基本达到了团结协作、帮助新员工尽快做好角色转变的培训目标,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新工作环境,适应各项科研工作。培训增强了新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使新员工对我院概况及相关规章制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下一步,将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改进,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研人员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职业规划,使新职工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篇5

关键词 就业指导 就业质量 情境教学 职业规划

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由于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而深受企业欢迎。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省内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特色专业的求人倍率①甚至大于4,个别技术岗位月薪高达5000-8000元。但以某校2010-2012级6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67%,高就业率及高专业不对口率折射出学校的就业率高,但就业效果不高的局面;用人单位提出问题最多的是毕业生的稳定性较差,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对此,本文试图从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课时有限。由于技能等级证与毕业证相挂钩,企业更加重视学生的“一技之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远大于基础课程,而基础课程又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等多门课程。目前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安排在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部分学校采取两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18个课时左右。在教材方面,选用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就业指导》。

(2)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度不高。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预则立,不预t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但在2016年第二届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二年级1510名学生中只有35位学生参加比赛,参与比例较低。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时间和目标,部分学生甚至表示毕业后根据就业形势再考虑。

(3)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加强。根据目前的教学安排,技工院校的学生采取“2+1”的教学模式,一、二年级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地点分散,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阶段,指导不足,管理尚有缺失。

(4)教师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技工院校的教师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企业经历少等趋势。据统计,我校教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5岁,部分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入校工作,并没有经历过企业实践。在就业指导方面,由于缺乏对企业用人的了解,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性指导。

2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措施建议

(1)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一是强化就业指导观念。明确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将教育目标从就业数量转变为就业质量。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成为企业用人的“香饽饽”局面,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该看到学生就业中的深层次矛盾,如何让学生、企业、家长在就业过程中的满意度提升,才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所在;二是改革课程安排。《就业指导》不应是顶岗实习前的临时性指导,应该将其贯穿于整个学制。如第一学年学习通用性的知识,包括宏观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技能人才的榜样力量、《劳动合同法》等知识;第二学年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深入了解对口企业用人需求与标准,根据市场就业形势完善自身能力以及掌握撰写简历、面试应聘的技巧;第三学年在顶岗实习阶段,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保持与家长、企业的密切联系,着重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商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采取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应会的学习效果是近年来技工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可在特定的章节或教学环境中采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游戏等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知识时,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分为甲乙双方,分别代表企业和劳动者。除了《劳动合同》中的必备条款需要明确之外,约定性条款由甲乙双方通过谈判确定。经过一番讨论,甲乙双方共同拟定《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讲授“常见职场礼仪”内容时,在握手、交换名片、介绍礼仪等环节,可邀请部分同学现场演示,其他同学对演示过程进行点评总结;在讲授“认识自我”内容时,可采取小游戏的方式确定个人的气质类型。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白纸写上个人姓名,分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进行自我评价后,由教师统一收集起来随机将纸张派发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在纸张的第二个区域写上对当事人的评价,以及在第三个区域描述其可能适合的职业,最后由教师将纸张发还给本人,由本人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判定是否准确。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由纯粹的理论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最后的点评环节,教师可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评定个人评价、他人评价是否恰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气质类型;四是有效渗透企业文化。为了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就业动态,适时邀请与专业紧密合作的企业人事专员给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对企业岗位运作具有初步印象,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的不足;五是挖掘榜样的力量。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宣讲,以身边人的角色分享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六是将参观学习、跟岗实习列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第一学年可安排两到三次的企业、人才市场参观,实地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以及招聘程序;第二学年可安排一个星期左右的跟岗实习。跟岗实习采取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教学模式,共同指导学生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从接受纯粹的理论性指导转变成初步实践指导;七是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要的考核指标。目前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较少规划甚至是没有规划,主要原因在于对自我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市场就业信息的了解,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而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往往缺乏对专业就业岗位及晋升渠道的了解,加之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工作量较大,学校对此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因此老师的参与度较小。因此,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制过程,担任课程的老师亦相对固定,从第一学年的相互了解,到第二学年的规划制定,再到第三学年的实践修改,形成学生就业指导过程的良好衔接。

(2)强化顶岗实习的指导管理。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与全面素质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近年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非常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下发了一系列的规定。对此,笔者认为应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对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与管理。一是组建由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相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础课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团体,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二是建立片区巡查回访制度。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按照片区划分小组,由小组人员负责区域内实习学生的指导、对企业的巡查回访等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实习中的安全隐患和违法违规问题,通过与企业人事人员、岗位技术人员、学生、家长的深入访谈,收集企业、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以及双方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三是指导学生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对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总结,分析自身的不足,实习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落实。四是对企业、学生、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反馈。待顶岗实习阶段结束后,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根据调查显示结果适当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具备条件的,满意度调查可延长至学生毕业后的三年内进行,通过三年的持续性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学生的就业动向。

(3)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我校实行常态化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旨在了解学习行业企业的先进性技术以及企业用人需求俗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教师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尚不能达到目标。对此,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升。一是根据专业确定实践企业的安排。可根据《就业指导》任课教师授课学生的专业确定该教师进行实践的对口企业,令教师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详细分析学生就业上升渠道需具备的条件,对该专业的就业趋势进行深入评判,为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教师定期接受相应培训,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考取列入教师的技能提升考核指标。

《就业指导》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择业。但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与高校毕业生的不尽相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教育目标从就业数量转变为就业质量,提升学生、企业、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满意度。《就业指导》教学的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管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的内容,需各方共同合力完成。为此,笔者在文中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刘熠.1500名技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N].《南方日报》网络版,2014-6-12.

[2] 粤仁宣.广东某技校校园招聘:1510名学生有4832个岗位[EB/OL].大粤网,2016-6-3.

[3] 陈旭彬,刘伟山.技工院校受益人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5(6).

[4] 李强.顶岗实习指导[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8(1):39.

[5] 刘玺明,陈洪玲,赵劲.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1):86.

篇6

关键词:操作系统;Linux

中图分类号:TP3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操作系统》这门课的课时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有较大的区别。比如课时设置,计算机专业大多都分配了48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设置大多是36理论学时+12实践学时。如何在较少的授课课时中,让学生能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如Linux)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与硬件和其它系统软件的关系,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能使用和分析常见的操作系统,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了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但在课程安排上有较大的区别。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他们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之前,会先安排一门相对以理论为主的《操作系统》课程,然后再开设一门类似《Linux程序设计》之类的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经过两门课的学习后,学生既掌握了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也理解了现在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基本原理,为后续的《嵌入式系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很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他们在开设《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之前往往只开始一门《操作系统》的课程而已。那么,电子信息类的《操作系统》这门课中如何更好地把Linux的使用方法以及现在操作系统的相关原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了Linux使用及C的开发又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本文想通过分析常用的《操作系统》的教材[1-9],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一条解决该类专业《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的途径。

一、理论内容安排

大多《操作系统》教材的内容都是集中介绍操作系统中的四大资源的管理:内存分配、回收、页面的替换以及段页式的存储管理;进程的控制、调度、通信;中断处理及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结构。而且都以原理介绍为主,较少结合某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如Linux)的实现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纯粹的原理接收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感觉枯燥,达不到感官认知。因此本文在《操作系统》的理论授课内容安排上,试探性地把合Linux操作系统与操作系统中的基本原理相结,将一些经典的资源管理算法与Linux的内核源码相结合,让学生既能理解相关的原理,又能掌握如何从基本的编程上去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的内容安排如图1所示。整个理论内容分成3大块: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

在开始操作系统的原理介绍之前,安排了Linux的命令操作以及编程基础,为后续的原理学习与Linux的内核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基础铺垫。根据36学时的理论课时,基本安排如下。基础篇的内容、课时安排为:“概述”2课时,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功能,操作系统的发展,最后简要概述Linux操作系统的相关情况;“Linux操作基础”4课时,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已比较友好,因此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操作命令,以及输入/输出重定向的概念;“软件开发工具”4课时,主要讲授C编译的基本过程、Make工具的应用以及程序调试方法。

在原理篇中,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四大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Linux内核中的相关实现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同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在具体的操作系统内核中是如何实现的。原理篇的内容、课时安排为:“进程管理”8课时,主要教授进程控制块的作用、进程的调度(结合Linux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进程同步与互斥(结合Linux的进程间通信);“存储管理”6课时,结合Linux的存储管理机制让学生掌握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内存的分配/回收,以及内存的扩充技术;“设备管理”安排4课时,结合Linux设备管理介绍I/O控制方式、设备分配策略等;“文件管理”安排4课时,结合Linux文件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介绍VFS的主要作用。最后在应用篇中,利用较少的4课时分别介绍Shell程序设计以及内核的升级/裁剪、文件系统的构造等。通过这样的理论讲授之后,希望让学生既能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也能理论并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及工作原理。

二、实践内容安排

因为课内安排的实践课时相对偏少,如何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呢?在讲授某个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后,在课堂上可以先结合Linux内核中的具体实现代码,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关键算法,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另行设计某个相对简单的算法,以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程度。图2列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内容安排。

三、小结

我们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结合目前常用的一些《操作系统》教材,对该课程的体系构建、以及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还有其他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本文的建议仅是一家之言,希望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荷)ANDREW S.TANENBAUM.现代操作系统[M].陈向群,马洪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肖竞华,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LINUX实例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Pabitra Pal Choudhury.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Abraham Silberschatz,Peter B Galvin,Greg Gagne.操作系统概念(英文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张玲编著.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邱铁,于玉龙,徐子川编著.Linux应用与开发典型实例精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

[8]陈莉君,康华编著.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

[9]庞丽华,郑然编著.操作系统原理与Linux系统实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1.1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学校普遍对实验课普遍不够重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逐渐失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的过程时普遍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评估成绩的方式非常的单一、片面,不能起到考核学生能力的作用。由于学校并不曾对实验教学制订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大部分学校投入的不少的物力财力来购买的实验设备难以发挥出应有功能。

1.2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不同计算机实验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不同,计算机作为科技工具,更新速度快,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许多学校因为经费有限、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于是产生应付教学实验的现象。除此之外,因设备安装时其安装人员考虑不周,也会影响日后实验教学过程中该设备的使用效果。

2.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课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2.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一方面,实验课一般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远远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效果不好,学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实践场所。

2.2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革新考核方法

目前计算机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比例一般是2:1。鉴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有必要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课时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消化,而且可以给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使学生的实际水平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上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3重视实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实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且还要对边缘学科有所了解,熟知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这种情况,对实验工作人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自我提高为主,校内外培训为辅的方法,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

3.结语

篇8

关键词: 集体教研 改革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

一、集体教研活动改革的必要性

集体教研作为高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教学比赛等形式,它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集体教研活动的实际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教研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使集体教研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有些集体备课在组织过程当中将教材的各章节分给了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交给集体备课组长权当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还有些集体研讨活动往往挑选一位骨干教师担任组长,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使得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智慧。这样的组织形式违背了集体教研活动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形无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每一个年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由于师生之间得不到有效交流,因而阻碍了师生在思想上的碰撞,更不用说擦出智慧的火花了。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研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碰撞下创造性地运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施教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由于多校区的分布格局等客观原因造成教师住教分离,从而客观上影响了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基层教学单位如系(教研室)难以有效地教研活动,更加迫切地需要创造一个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有的高校虽然以教学反馈等形式综合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滞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将意见反馈到任课教师那里。另外,由于不同的院系(教研室)其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如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组成与梯度结构等也存在差异,因而集体教研的组织形式也不应采取固定的模式,而应该结合各个系(教研室)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

二、集体教研活动的改革与实施

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本系的集体教研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倡导让学生参与系的集体教研活动,形成一种合作、反思、共进的研讨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进行精心组织和策划。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的集体教研活动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使学生得到了发展,又使教师得到了成长。

(一)明确职责与分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为改变“单兵作业”、“各自为战”的局面,调动教师参与集体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使集体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明确各位老师的职责与分工。系主任主要负责集体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协调和主持等工作。系秘书主要职责为集体教研活动方案的制订,并对教师的参会情况、讨论结果等实施情况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初根据教学任务安排确定本学期集体教研活动的方案,每次集体教研活动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每一个主题由一位教师负责进行相关材料的准备,并组织该次集体教研活动。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系(教研室)的集体教研活动。

根据本系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师资队伍组成等实际情况,改变过去教与学分离的状态,改革传统的集体教研活动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研室(系)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搭建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平台。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习委员协助组织学生代表参加教研室(系)的集体教研活动,就本班同学的学习情况面对面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代表及时通过飞信、QQ群等方式将会议内容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创造性地设计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施教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日常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

(三)根据学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组织实施集体教研活动。

1.学期初:集体教研活动安排的确定。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召开第一次会议,根据本学期本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情况邀请相应班级学生代表介绍本班的整体情况,同时邀请辅导员或上学期承担过该班教学任务的任课老师对该班学风等情况作分析介绍,并针对本学期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系秘书根据教师的综合意见拟定集体教研活动方案,确定每次集体教研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主题,根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的不同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和约束措施,保证集体教研活动能有效地进行。系秘书将本学期集体教研活动安排告知学生,同时提交给二级学院领导,根据相关主题邀请学院领导和学业教学专家参加本系的集体教研活动,接受学院领导进行监督和指导。

2.期中:“三段式”集体教研活动的实施。

第一阶段:课前讨论。根据本学期教学任务情况和教学进程的安排,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确定一次授课内容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并准备好相应的教案、讲稿等材料。由任课教师针对该次授课内容做主题介绍,围绕具体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展开讨论。

第二阶段:集体听课。组织本系老师对之前讨论的授课内容集体听课。

第三阶段:课后讨论。针对集体听课的授课情况,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充分听取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任课教师对自己的上课情况进行总结,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碰撞下创造性地设计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施教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期末:经验总结与交流。

针对本学期的本系教学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由任课教师对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发言,学生代表和其他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对本学期的教学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我们特别注重集体教研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之后的实践和反思,以提高和增强交流研讨的效率和实施效果。

三、集体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思考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前期针对本系的实际情况在集体教研活动的组织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必要性,由于我们主要承担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而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缺乏历史沉淀,需要通过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进行修订和完善。另外,我们的教师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再加上教师住教分离,也迫切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鉴于此,综合这些因素需要组织切实有效的集体教研活动,同时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集体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探索,让学生参与本系的集体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通过近年来在集体教研活动的实施与改革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逐渐完善与实施了集体教研活动细则,并得到了本系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使得我们集体教研活动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当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困难所在。如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持,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集体教研活动改革成功的关键,集体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活动的主题不同而精心组织策划、明确分工,如通过主题发言、茶话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集体教研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如何进行,进行一次、两次集体教研活动不难,但要行之有效地长期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约束措施,让教师和学生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能获得成长,而不能让其流于形式,保证集体教研活动能长期有效地进行。

总之,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系(教研室)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及时地反馈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的实施,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状态,进而通过教师间的讨论与交流取长补短,并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系(教研室)的凝聚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专业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凌.从集体备课到合作教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8):47-48.

篇9

关键词 双证制;初中学校;两后生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37-02

“双证制”教育培训原本是促进中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条举措,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或实际执行的不当,其效果往往不佳。以武汉地区的几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展开跟踪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其中的存在的几点问题。

1 武汉地区中等学校“双证制”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教学思想滞后于硬件环境的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乃至网络教学都已走向普及。这本应对教学的效率实现极大的提升,但由于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地,还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线,忽略了学生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所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模式也还是老一套的“满堂灌”,没有任何的自主创新环节和互动。这不得不说是对“双证制”教育执行不利的一个主要因素。

师资的不足 在调查的几所中学中,均没有专门设置“双证制”培训教师。在岗的“双证制”培训人员多为数理化外等专业教师兼任,而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往往并不适合,也并不足以完成培训的任务。因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读教材,而没有任何操作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也达不到与社会要求接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双证制”教育培训已经退化成为一种简单、落后的文本宣讲。尽管其课程名称可能看起来很丰富,比如法律、计算机、汽修、电气维修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几乎所有中学在培训中都有法律、维权、计算机操作、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却没有更实用的普通工种及三产业岗位技能、制造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已有的课程安排也缺乏系统性和就业的针对性,没有实现“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两者的相互融合。这种安排扭曲了“双证制”培训的真正内涵,课程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甚至会干扰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双证制”培训定位的局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双证制”培训的对象是初、高中升学困难的学生,称为“两后生”。其中一部“两后生”按劳动法规定,尚未到达法定就业年龄,用人单位不允许录用。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在初中毕业生中试行的“双证制”培训,仅属于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而非“职业资格证”培训,因而在初中开展“双证制”培训势必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同时,我国的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定位决定了初中教学是以“升学”为主。对初中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双证制”教育,并不会引起学校、教师足够的重视,自然也无法引起参训学生的重视。而对于高中毕业生,升学仍然是其第一选择,即使不能顺利升入大专院校,他们也会选择职校或培训机构来完成职前技能的训练和储备,并不会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寄予厚望。这都会导致中学内的“双证制”培训流于形式。

2 对“双证制”教育工作改革的建议

注重现实性,转变培训观念 为了全面落实中学“双证制”培训的质量,必须加快教学思想转变,全面提高对“双证制”培训的重视程度。1)注重学历知识与职业技能统筹并重发展;2)加强对初中学生培训优惠政策、就业观教育的宣传,积极动员“两后生”参加培训,同时扩大学生开放范围,将“双证制”教育向“两后生”之外的其他生源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向职业院校输入更多优质生源;3)加大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的力度、强度、精度,调动更多的“两后生”及非“两后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促使各初中学校充分认识“双证制”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切实调动全方位力量的积极性。

加快课程的个性化建设 1)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为主,辅以法律、职业道德与礼仪、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2)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将技能培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好所开课程。

完善课时安排 现行的“双证制”教育培训时间多安排在每个学年的下半学期(通常是每年3月份以后),而这个时间段是毕业生复习准备升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都在“升学”上,在这个时间开展的“双证制”培训注定不会受到重视。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将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将学校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关注人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将“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的时间提早,从每年九月份就开始实施,缓解与毕业生升学考试时间上的冲突。

改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应改“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课程实践教学,鼓励教学者优化理论课程与就业技能实践课程设置,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注重引导更多的学生做好对就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鼓励教学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师资能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1)扩大授课教师来源:可聘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工以及其他社会专业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2)授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委派社会经验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稳定其队伍。3)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吸收社会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资源共享,送教下校,为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培训课程。4)强化教研活动:目前,“双证制”培训教学工作主要由任课教师单独承担、单独完成,教学研究活动相对来说极其有限,因此需建立健全相应教研活动机制,促进多方资源的交流,帮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3 结论

推进“两后生”“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权利平等的重要组成,是普及现代文明的渠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离不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优化与推进。以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探究、分析“双证制”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对双证制教育培训教材《现代文阅读》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时小侬.基于就业准入制度的“双证制”教育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篇10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教学策略;优化

教育技术学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为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当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当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对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独立地使用相关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究。

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

来。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也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的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再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给予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实际的教学行动让学生明白实践性对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性与实效性并重

目前,我国师范类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很多,各专业之间课程内容差别也比较大,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公共性的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在文科类的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中,由

于这类专业比较侧重于形象教学,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就要对学生在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素材的使用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而

在诸如化学、物理以及数学等理科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上,我们就要着重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抽象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上我们应该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同步起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要遵从“优中取优、精益求精、彰显特点、突出侧重”的原则,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运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为本,合理设置驱动目标

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遵守1∶2原则,即理论教学占三分之一,实践教学占三分之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下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以任务的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引导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践训练的时候,我们应该将课程内容三等分,即教师讲解、学生完成、学生自由发挥,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

三、增强横向联系,倡导学生积极实践

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部分学生的特

点,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实用性的课件,并在教法课和教育实习中加以使用。这样,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自身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并在课堂上请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实用性课件进行讲解,公开让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在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件设计,其制作能力也会逐步提升。教师也可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比赛,“以赛代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各种比赛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完善所学知识。

四、注重信息反馈、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除了在教法方面要有所提高之外,在师生之间的联系上我们也要重点注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感受,尤其是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学生以教学以外的关怀。例如,可以公开自己的网络联系方式,如E-mail、QQ或者MSN等,鼓励学生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并将学生的建设性意见如实地反映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中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程内容,做到开展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