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测评范文
时间:2023-04-01 11: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力测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承担专业对口的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甚至有企业发出“毕业生上岗即需企业再培训”的“教育培训资源大浪费”的言论。
高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如何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为基础,准确获得职业教育的核心参数,形成一种高透明的能力测评体系,能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
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维度”,即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发展的规律,将入门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第二个维度是“要求维度”,即基于实用主义的解决思路,确定高职学生的四个职业能力等级:表识能力、工具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三个维度是“行动维度”,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兼顾了工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
依据我国职业大典企业工种分类标准,输配电线路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种有: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等,每个工种都有其特殊的职业能力特征,每个专业技能等级有各自的侧重要求。初、中工(入门者)侧重在工器具使用、具体任务的完成;高级工(提高者)侧重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技师(能手)侧重在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的能力;高级技师(专家)侧重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的能力。
四、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探究
基于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课题组成员连续三年对2011级、2012级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1.测评工具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的主要工具包括:
(1)心理运动能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所需的肌肉协调、高空平衡、手指灵巧、眼与手精确协调等技能。
(2)机械能力测验:用来测量本专业学生的机械能力,包括感知与动作的联合能力,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机械知识的运用推理能力等。
(3)创造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发现新情况,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测评方法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法和实训现场测试等。
3.测评过程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认识专业”能力测评,测评采用笔试方式,试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我眼中的架空输电线路、我眼中的架空配电线路、我眼中的电力电缆线路、我眼中的带电作业及我眼中的输配电线路专业。所有参加测评的学生统一在指定场所进行测评。测评教师按要求组织学生测评,回收答卷及相关测评资料。
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1年10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共有1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对“认识专业”能力测评问卷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评分练习。评分者通过培训,10位评分者之间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评分者间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登杆”基本技能进行测评,测评以实训现场测试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操作要求完成测试。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2013年4月,项目组对本院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任务执行能力进行测评,测评以情境模拟法的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应知晓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容,并进行分组、分工,按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要求合作完成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4.测评结果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认知能力测评时学生人数为203人,共发放资料203份,回收有效资料202分,收集PPT40份。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优秀率17%,良好率50%,及格率100%。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登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评分。测评结果:优秀率30%,良好率60%,及格率99.5%。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业,任务完成质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测评结果:优秀率43%,良好率55%,及格率100%。
5.测评结果分析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分析。此测试项目主要检测本专业新生对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认识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以及了解本专业相关术语、概念的理解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介绍。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认识专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17%。测试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及格率高而优秀率偏低的现象?测评教师通过观察、结合测评结果分析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全部是男生,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学生做事积极主动,喜欢自我展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阅读面窄、较浮躁,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测试内容还需进行磨练。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分析。主要检测学生通过操作某一工具实现基本功能的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已经经过线路基本工艺实训。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登杆”技能测评,及格率达99.5%,优秀率在30%。测试结果表明有1/3的学生此项考核成绩优秀,及格率高。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对评分标准及操作关键点掌握得较好。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分析。通过学生接受工作任务、资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检测学生在实施中是否能立足实际工作环境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解决方案中体现企业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各项操作的相互影响,各个步骤、工序的连贯性和控制节点,以及与任务执行有关的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班共105人参加“110kV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职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是43%。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线路巡视,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指导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团队协作较好,对发现的缺陷能进行正确定级,制作汇报PPT。学生对学习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五、结语
近三年来,项目组在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高危险性、条件艰苦等特点,积极探索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全面促进本专业高职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测评过程;特点
The Analysis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Test
GAN Lu YANG San-yan
(Guangzhou Industry & Trade Technician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automobile detection and repair major as an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mechanic colle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 process and the test content,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skill evaluation model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final push for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derived teaching role.
【Key words】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Characteristics
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配合落实人社部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班关于评价的预测试工作,根据人社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评价研究课题的预测试工作安排,2012年6月份,在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院校管理处、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的指导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开展。
1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过程
1.1 测评对象分析
本次测评为学员的首次职业能力测评,被测评的学生主要来自学院汽车专业2008级技师班学生、2010级中级班学生合共51名。所有被测评学生均为普通高中或初中入读学生。在教学组织实施上:2008级技师班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尚未实施工学一体的课程,2010级中级班则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了两年的相关课程的学习。
1.2 测评时间安排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分为“方案策划能力测评”与“方案实施能力测评”两部分,具体测评过程安排如下:
表1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内容及时间安排
2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内容及测评安排
方案策划能力测评,采用职业能力测评试卷进行测评(共9份),学生需要现场进行随即抽题,抽到试卷后,学生即根据试卷内的案例描述要求,开始策划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最后通过对车辆或设备的操作,验证方案的可实施性与正确性,完成操作后填写相关作业报告。
2.1 方案策划能力测评
方案策划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在120分钟的测评时间内,按需要对实际工作案例题目进行分析,了解任务需求,借助相关工具书、维修手册,设计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检测方法及维修方法,并通过对相关工作流程、费用、工时等因素的策划,制作出有效的工作方案。测评过程,主要体现考生资料检索、方案策划、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1)写出相关故障出现的可能原因,并详细说明分析的理由,罗列可能故障原因。
2)撰写故障诊断流程图,并详细说明编写的依据。
3)预计相关维修费用,考虑有效资源利用的因素。
4)设计能让维修人员解读的维修作业方案,包含技术要求。
2.2 方案实施能力测评
方案实施能力测评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30分钟)根据之前对案例问题所策划的工作方案,对已设置相应故障的实训用车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从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根据测评的内容,相关操作主要包括:
1)维修作业前的工作准备
2)车况的基本信息记录与检查
3)故障现象的再现与确认
4)维修技术参数的查阅与比较
5)故障原因的检查与分析
6)故障点的确认
7)故障点的维修与排除
8)功能恢复与竣工检验
9)维修情况的记录与反馈
测评过程,主要体现考生的方案理解与实施、工量具使用、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能力。
3 测评现场的分区与布局
由于两个测评环节的测评内容和形式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测评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场地设置:
3.1 方案策划能力测评
3.1.1 场地要求。对于方案策划能力测评而言,场地要求一般不高,一般的教室即可。为保证每个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测评工作,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要求学生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际。
3.1.2 资料要求。由于测评的题目中涉及哪些车型,在考试之前是不清楚的,为满足学生对参考书籍的需要,在考场里面需要集中放置汽车不同品牌的维修手册等资料,帮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3.1.3 过程监督。在这个环节只安排两个监考人员即可进行考试纪律监督就可以了,维持考场纪律即可。
3.2 方案实施能力测评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测评由于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车辆的检修工作,因此,采用分批测评的方式进行,现场分为考核区、待考区:
3.2.1 考核区:提供2辆实训用车、1套独立的工具车(配套维修工具)、相关维修防护用品,考核区域之间保留3米的间隔,以保证考生测评时的独立性。
3.2.2 待考区:考生位置编排,采用6*5的坐位方式,此外,设立技术检索资料准备区域,在考生待考期间,提供相关资料检索的可能。
3.2.3 监考要求:
测评监考小组均,由企业考评员、院校考评员共同组成,其中,方案策划阶段考评员合共4人,方案实施阶段采用每工位2考官、1考生的比例进行安排配置(共2个工位),测评现场体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保证测评过程的规范性。
4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结果分析
4.1 测评效果分析
能力测评综合得分:81.75分
根据测评结果,其中,90分以上10人,80-89分3人,70-79分25人,60-69分13人,不合格0人,得出以下测评成绩分布图表:
图1 测评成绩分布图
从图表可以看出,70-89分区域占全部考生的84%,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同时也反映高级工、中级工层次学生均能较好地实施相关的维修方案,操作过程基本符合企业规范与要求;90分以上占13%,能较好地对实训用车故障进行有效排除,工作过程遵循技术规范及安全要求,基本满足岗位要求。
分析:通过方案实施能力的测评,可以了解到,该类测评方式的实施,在学生了解考核目的后,相对容易接受,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较为快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及资料材料。此外,通过高级班与中级班情况的对比,在技术操作方面,一体化模式教学比传统教学学生更能适应职业能力测评中方案实施部分的工作要求,动手能力更强,且会注意工作现场的技术规范及安全工作要求,思考及操作能力更贴近社会需求。
4.2 测评难度分析
方案实施阶段测评学生失分较多的共性项目,主要集中于功能性能力的部分,如:故障诊断层次未能体现先后的原因所在、操作过程存在部分操作失误、故障原因判断有误等,反映考生对于同类故障的经验相对缺乏。
分析:职业能力测评的内容,随着汽车维修技术的提升,需要测评学生更为多的维修经验积累,这是在校学生相对缺乏的部分,同样的故障现象,原因可能不同,需要学生更为注意同类故障现象的比对与分析;因此,如需做好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务必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教学,通过学生身体的体验与操作,以达到提高熟练度的目的。
5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模式特点分析
通过学院开展的职业能力测评,可以掌握课程的教学质量,体现学生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是否能有效对接。通过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的作为测评的任务载体,分别对考生方案策划能力、方案实施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与技能鉴定考核模式的对比,概况此测评模式的主要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5.1 答题模式由传统的单一化改变为多样化,有较强的创新性
由于职业能力测评强调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考核,因此,该类考核一般都从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导入,通过考生的理解与基本技能、知识的应用,策划出解决该类情况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因此,较为强调目标达成的效果,考生的答题方式没有固定模式,通过对资料的查询,考生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能设计出不同的作业方案并进行实施。与技能鉴定模式相比,考核关注点从对专业知识重点熟悉程度的考核,转移到资源利用与迁移思维的考核。比如:对于故障问题的出现,不需要考生通过记忆,罗列出导致故障的所有原因,考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通过不同的检索途径,结合实际检测,排除相关可能因素,最终确定故障成因并完成故障排除。
5.2 更偏向关联知识的系统考核,而不是知识“孤岛”的考核
汽车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题目大多以项目目标达到交付客户标准的要求为最终目的,因此,一般包含接受任务到交付客户验收的所有环节,较大程度体现工作的流程性与连贯性。考生接到任务后,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任务解读、方案的策划、方案的实施、作业质量检查、功能恢复与调试到交付客户验收,实现整个任务关联的因素(如:故障现象、车辆的品牌与型号、工具设备情况、影响检测的因素等)的考核,与技能鉴定对于知识点、技能点的罗列考核有较大区别。对于测评考官,能够以客户身份或班组组长身份进行评价,更能体验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
5.3 测评题目运用真实工作情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职业能力测评题目运用以实际工作情景,体现最为常见、普遍的工作项目。测评的真实性大大提升,考生能较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或自身体验,总结归纳,完成相关测评。该类测评,能较好引发考生的思考与情景体验。
5.4 职业能力测评强调工序的完整性,体现考核的综合性
在职业能力测评的过程中,包含方案策划与方案实施阶段的测评,而对于方案实施阶段,由于需要考生根据方案策划情况进行落实与实施的,因此,在方案实施阶段较为强调项目的流程性与完整性,而不是分步骤一个动作或一个环节的操作考核。在本次职业能力测评过程中,汽车类考生主要涉及的主要考点除包括:车况检查、测量工具的使用、总成部件的拆装、总成部件的检修、线路的拆检等,测评过程除测评技能操作的情况外,还需要对考生经济、环保、安全、工序条例性等方面的操作关注点与习惯进行考核,体现企业岗位工作要求。
5.5 测评提倡发挥考生的能动性,减少固化思维模式
区别于技能鉴定的测评,本次汽车职业能力测评的答题方式并不采用传统的对错判断模式进行考核,而是要求考生通过资料的查阅,取得相关技术数据、线路图的资讯后,进行相关答案的判定与描述,强调佐证与分析,从而减少死记硬背的测评内容。考核重点也将理论层面知识、技能层面操作进行了有机融合,在方案策划过程、方案实施过程均体现项目运作的理论、技能点的支持,从而实现使知识与技能的关联,系统知识的内部关联。
5.6 测评难度的增加,强调考评员的工作经验运用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开放模式的实施,就意味考评员需要从多个观测点与评价点的考量,是测评难度有所提高。对于考评员,在较大程度上要求更多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以及系统性工作认识。测评结果与考评员工作经历有较大关系,工作经历的不同,对于测评得分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在本次职业能力测评过程中,对于每次测评,考评员建议在两人以上,以保证测评质量的合理性、客观性;因此测评的难度有较大提升,对于考证,如果方案设计错误或实施过程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测评问题得不到解决。
5.7 考核针对性更强,体现考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测评因素
本次汽车专业职业能力测评过程中,最大特色是考虑考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因素。通过现场提供的检索资源(工具书、教材、技术指标、维修手册等),让考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答。区别于技能鉴定对于共性知识、基础知识广泛层面的考核,本次测评,让考生能切实针对解决问题进行考核,而不是考核记忆力的好坏,测评效果直观且明显。
6 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对于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
通过了解企业考评员、院校考评员在测评工作中的体会,职业能力测评模式对于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
6.1 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1)学生对于工作案例有更好的了解,熟悉工作流程,了解下一步工作内容;
2)学生模仿能力更高,对于操作演示的学习效率更高;
3)学生对于维修技术规范,安全防范意识更为重视;
4)学生对于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工作有自主性,能对相关资料进行检索与分析;
5)学生有更佳的表达能力(文字或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有较好提升。
6.2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促进教师培养职业人的观念。将企业真实工作转化为考评题目,在考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对教师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面也有了很大促动,这种促动主要来源于该测评模式在测评内容的综合性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教授技能点和知识点的授课内容,而是要求教师自身更家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将企业工作过程和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最终实现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最终满足学生职业成长的个性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庄榕霞.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J].职教论坛,2013(3).
[2]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木杰,张利芳,等.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5]赵欣.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8).
篇3
(浙江省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310006)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使用“设计”这个词,设计是发现与明确问题、构思设计方案、制作原型与模型、优化方案的过程,设计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与此相对应的设计能力就是指对技术问题的解决和设计的能力。对设计能力的测评,涉及发现问题、方案构思、图样表达、产品制作等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测评,但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大规模测评背景下如何对设计能力进行测评呢?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一、Coursera 的做法
目前,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大力关注,它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的学习者还可能收获导师签署的课程证书。这些课程中也包括与设计相关的课程,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测评的呢? 下面以Coursera公司的“设计:社会中的创意手工”这门课为例来介绍对设计能力的在线测评。Coursera是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提供者,它与全世界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免费提供任何人都可学习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有固定的开课和结课时间,需要学生定期上交作业和完成考试。而完成了整门课程,学生可以拿到一张国际证书, 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目前Coursera、edX 和Udacity 是全球MOOC 领域的“三驾马车”。例如,“设计:社会中的创意手工”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Karl)T.)Ulrich 教授讲授,共持续8 周,每周5~10 小时。为了获得证书,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和相关任务。
(一)建立个人项目网站
为了完成作业,学员需要建立个人网站作为学习电子档案,并将所有的作业放在自己建立的网站上。课程提供了视频演示说明如何建网站和作业的规范。但网站平台的选择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学员自己的喜好进行。
(二)递交作业
每周一开始, 课程就公布了本周的作业, 每次作业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任务要求。例如,第三周的作业需要完成“提出十个概念”和“视觉表达”两个任务,具体如下:
1.#提出十个概念。
说明:提出概念来解决学习者自己提出的设计问题,产生尽可能多的概念,至少需要提出十个概念。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前,确保学习者已经明确问题并且罗列出主要的需求。允许对问题进行改进,甚至提出完全不同的概念。
任务: A.分解设计问题,以便引导学习者进行构思,可以是功能图、使用者行为序列或潜在需求系列。只需要提供一种分解。可以用草图来表达。不需要展示所有解决方案,只需要展示将最大的设计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的方法。B.提出十个概念,用草图来表达。
2.#视觉表达练习。
说明:观看两点透视画法的视频,分别用视平线、低于视平线、高于视平线三种方式练习画立方体(立方体表面有圆)。确保垂直线保持垂直。
任务:用两点透视画法(四分之三视角)画一张椅子。
课程对作业提交的时间有严格限制,必须在截止时间前递交。课程对草图和作品的照片都有详细的要求,如要求草图用黑色水笔描过而不是铅笔,并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进行评价
作业递交完成后, 就开始进入评价阶段。课程采用的是同伴互评的形式,课程提供五位其他学员的作业让学习者评价,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假如学习者没完成评价任务,成绩将不合格,分数自动减去20%。
评价的结论采用选择的形式,例如“该学员没有完成作业或作业不符合要求,0 分”,“该学员作业符合要求,1 分”。有些任务比较复杂,评价结论的选择项会更多些,例如“该学员作业有23 项符合要求,2 分”。除此之外,评价者可以写一些建设性的评价意见。
二、启示
Coursa 的做法对于通用技术设计能力的测评有以下启示:
(一)明确评价标准
应有详细、明确的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使用起来很简单,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并掌握用法。同时,评价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合理性, 能充分测量要求评价的技能,有很高的评分者一致性,提出的表现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灵活多样的平台
Coursa 课程中要求学员自己建立学习电子档案网站, 而具体平台由学员自己选择,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站或申请合适的免费网站,这就大大减少了Coursa 建设网站的投入和压力。由于大规模测评背景下,测评对象众多,对设计能力的测评往往涉及大量的图片,由测评方自己建立网站供被测评者使用将需要很大的投入, 因此Coursa 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三)可操作的评价形式
Coursa 课程采用的是学员互评,在实际测评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专家团队评价。不管哪种方式, 重要的是评价形式应可操作,例如Coursa 采用的就是分小项、结论采用选择的形式,非常方便评价者操作。
篇4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和职业院校发展的新趋势,校企无缝对接已成为现今职业院校发展的主流。通过对酒店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针对酒店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14级学生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在学校和企业等多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试点改革方案现已顺利完成。
从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在试点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试点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现针对试点方案实施后的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比较。
一、“现代学徒制”方案实施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
(一)专业水平及业务能力
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以各大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以及旅行社导游和计调为主。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学生要掌握酒店餐饮、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技能。
由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校内实训室的现状,每届学生都需要与酒店合作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的实训和实习,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机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酒店方要考虑到其成本及相关问题,所以三个月的实训期都安排在旅游旺季,酒店相对较忙的时候。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酒店只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就要进入到顶岗实习工作中,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酒店餐饮、客房等技能操作掌握的并不标准,也并不熟练,只能基本达到完成的状态,给学生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整个实训结束后,学生对酒店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回到课堂上进行理论提升学习时,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消极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自己操作技能已经掌握,理论知识没有再学习的必要。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准确掌握操作的技能和技巧,细节部分过分忽略,造成了知识的夹生。
“现代学徒制”方案的实施,解决了学生动手训练机会少的缺陷。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学生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能够对酒店有更深的认识。大量亲自动手的机会及现场观摩提升学生对酒店服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餐饮、客房服务技能准确掌握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师傅的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结束为期一年的“学徒制”改革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餐饮、客房、前厅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在规定的时间内熟练的完成各部门的操作程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达到毕业后即上岗的要求。
(二)组织管理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酒店的工作和学习中,分配相应的任务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让他们尽早的接触社会,在酒店和学校双方的指导和教育下,提早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人际交往能力
过去学生在进行三个月的实训过程中,人际关系成为学生在实训期间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部分。培训时间短、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陌生,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学生也没了解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甚至还没有在学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就要进入新的角色,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和角色中去,加之旅游旺季酒店的工作量大,学生没有缓冲的时间,容易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使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与同时产生矛盾,影响工作的心情和效率,造成辞职的恶劣后果。
而“学徒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认识酒店的工作,熟悉酒店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增加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角色转变的压力。酒店师傅与徒弟又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能够体会学生的感受和立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心理上进行疏导。学生与酒店共事人员的接触时间也相对较长,增加了彼此了解的时间,熟悉彼此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大大的减少了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同时,在与不同类型的人员接触中,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了交际面。
(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训和实习过程中主要是以顶岗实习为主,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技能传授方式,统一的酒店要求。学生需要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保证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实习后的模式都是酒店程序模式,没有时间思考和尝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
“学徒制”的学生结合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师傅的现场演示,通过对比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向师傅和老师请教,再结合实际操作,进行尝试,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学徒制”方案实施的总结
学徒制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应问题,但是基于这次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成果来看,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缺乏成熟的经验借鉴也是现代学徒制在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阻力。在整个“学徒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和昱圣苑酒店都属于尝试阶段,对学生管理和教授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沟通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往往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物力才能完成。
当然,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前景也是比较明朗的,学生的特点和优势都能在学徒制的学习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毕业后即可被企业录用,现在已经有同学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不仅为学生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也为酒店节省了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模式更容易为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和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学生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后,心理上也变得更加成熟,有了很强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测评职业能力
1 人才测评应用现状
人才测评也称人事测评或人员测评,其主要测量工具来源于心理测验或心理测量,并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相联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人才测评以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为基础,根据一定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各类人员的能力、人格特点、工作动机、职业兴趣以及管理潜能等进行评价,服务于企业和其他部门的人才招聘、人才选拔、人才考核、绩效评估以及晋升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2011年一项针对100家规模企业的人才测评应用现状调查显示有68%的企业认为人才测评比较重要,32%认为非常重要。企业缺乏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的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测评工具和技术、资金、缺乏测评知识,但82%的企业还是在不断尝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人才测评技术,有的企业例如神华集团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已把人才测评作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重要工具。目前,高职院校承担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潜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还缺乏引入人才测评技术。
2 引入人才测评工具和技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分析
2.1 职业能力培养的自身特点需求
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都经常采用的方法,企业应用人才测评技术主要在人员招聘与选拔,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建设、绩效考核、培训与发展方面也有部分应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出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三部分构成,通用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行业的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特定能力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核心能力即所谓的关键能力,例如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方面三种能力范围递进扩大,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新职业主义”提出职业能力是与企业技能相区别的,职业技能是人的显性技能,而职业能力更多是指人的隐性能力,需要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和发掘。因此,着重培养职业能力不能单纯地依靠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将显性技能与隐性能力结合起来培养。人才测评中有关于职业态度和倾向、职业锚、人格特质、工作动力、团队沟通、压力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从多维角度反映学生的职业潜质和认知能力。
2.2 引入人才测评工具和技术
目前高职院校涉及人才测评的工具和技术主要有入学时心理健康测试、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等,不仅缺乏系统性的应用,也缺乏测评的科学性和信息反馈。与之相对,企业已对人才测评工具和技术投入较大热情,人才测评行业逐渐产业化并有专业的人才测评咨询公司出现。北森测评关于2009年中国企业人才测评工具应用调查报告显示,66%的国内企业已在使用测评工具辅助人才招聘和选拔,测评工具被主要用来考查能力倾向、知识技能、个性品质、态度动机、价值观和职业兴趣等;企业非常看重候选人的个性特征(超过三分之二)以及态度/动机(68.7%)、智力/能力(66.7%)、价值观(63.3%)和职业兴趣(51.5%);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使用测评工具来考查候选人的技能。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一,个人能力测验,包括知识面、智力、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等;第二,个人的个性品质测验,如情绪稳定性、决策果断性、独立性、活泼性、责任心等;第三,个人职业兴趣与职业适应性测验。人才测评这三个方面的工具和技术是企业最关注的,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是非技术操作性专业(例如市场营销)可以借鉴的。
2.3 引入人才测评弥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差距
2010年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表明企业人才标准与高校学生培养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院校依然最注重学生的成绩,企业极为注重的应变能力、责任意识、沟通与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高职学生依然缺乏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够,这些方面都是超过一半的企业强调的。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修正教学模式实现针对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一方面增加一些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引入人才测评来顺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趋势。
3 引入人才测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建议
3.1 构建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还缺乏成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技能鉴定考查的是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技能步骤,可以满足可以分解的技能性工作能力的考查,却无法应用于那些不能清晰分解和需要隐性能力的工作。因此,在职业院校引入人才测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首先是构建一个清晰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利用人才测评的科学性、数据化来克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经验倾向。例如一项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认为职业能力评价应采用外部权威认证模式、围绕职业活动任务、多样化评价。企业多采用的第三方人才测评,高职教育运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因此要采用人才测评的方法来研究出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以此为模型结合人才测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例如一项运用德尔菲法得出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实证研究,通过对行业专业人员问卷测评、行为事件访谈、关键事件观察等方法得出更科学职业能力模型。
3.2 结合人才测评技术调整课程体系和建立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构建职业能力评测体系需要结合行业职业能力胜任力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德尔菲法确定职业基本能力、特定能力、核心能力。例如图1,应用人才测评技术将胜任力模型与职业能力评价模型进行整合,通过统计分析(如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得出职业能力模型的基本能力、特定能力、核心能力三个因素。方案初步制订后通过课程教学、项目训练、任务实践不断总结和修订,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调整测评的技术和工具。
3.3 引入人才测评促进职业能力针对培养
应用人才测评技术可以进行基本能力、特定能力、核心能力三个方面的测评,例如通过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团队建设测评等可以识别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就可以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例如,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薄弱环节,引入人才测评和培训中所用到的团队建设活动,大大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3.4 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辅助制订职业能力相关课程项目和任务
在职业能力相关课程(例如沟通与团队协作)制订项目或任务前,运用相关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了解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情况,一方面发现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发掘职业潜质。在具有相关人才测评的技术和工具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分析测评工具所对应的项目和任务,增强了项目和任务训练的目的性。
4 总结
企业已广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人才测评技术,并以此为契机改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2011年的调查显示在招聘环节应用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的企业超过90%;高职院校与所在行业企业联系密切,通常承担企业培训任务或有共建班、特色班、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高职院校应系统性引入人才测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一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科学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爱卿.人才测评(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15.
[2]李媛.高校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测评标准的差异[J].企业导报,2010(10):216-217.
[3]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19-24.
[4]赵志群.从职业技能鉴定到职业能力测评[J].职教论坛,2009(08):1.
[5]庄丽丹.通信企业营业厅店长胜任力特征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0:44-49.
篇6
基本情况
此次测评对象为2010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30名学生、2010级机电一体化(电气方向)专业30名学生,考评员包括企业考评员、外单位考评员和校内考评员。
测评内容分为“方案策划能力测评”与“方案实施能力测评”两大部分。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说明如下。
任务描述
你在车间前台接待了一位车主,其座驾是2006款日产骏逸(GENISS)。据车主讲,昨天晚上他和朋友在外面吃完饭后正准备开车回家,开大灯时,发现左前近光灯不亮,但右前近光灯和左右远光灯都正常,以前没有出现过此类故障。里程表显示,该车已行驶了80000公里。据车主称,该车灯光一直都使用正常,且灯光系统未改装过。
主管安排你负责这部车的故障排除。
测评要求
【方案策划能力测评】
方案策划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在2个小时的测评时间内,按需要对实际工作任务题目进行分析,了解任务需求,借助相关工具书、维修手册,设计出解决任务问题的检测方法及维修方法,并通过对相关工作流程、费用、工时等因素的策划,制作出可行有效的工作方案。主要测评考生的资料检索、方案策划、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出左前近光灯不亮故障的可能原因,并详细说明分析的理由;撰写左前近光灯不亮的故障诊断流程图,并详细说明编写的依据。
【方案实施能力测评】
方案实施能力测评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按照之前设计的工作方案,对已设置相应故障的实训用车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从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根据测评的内容,相关操作主要包括:①方案实施前的工作准备;②车况的基本检查;③故障现象的再现与确认;④维修技术参数的查阅与比较;⑤故障原因的检查与分析;⑥故障的维修与排除;⑦竣工检验;⑧维修情况的记录与反馈。主要测评考生的方案理解与实施、工量具使用、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能力。
七大特色
本次测评主要考核考生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的贴合度,测评内容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蓝本,通过测评考生方案策划能力、方案实施能力,达到考核考生思维层面、技术操作层面掌握度的目的。与技能鉴定考核模式对比,职业能力预测评有七大主要特色。
测评题目内容趋向任务表述,体现实际工作情景。本次测评题目以实际工作情景进行引入,明确工作任务及任务目的,与技能鉴定题目有较大区别。考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此外,测评题目的表述,能引发考生更多的思考与情景体验。
测评内容更偏向系统,而不是割裂的知识点。本次测评题目以恢复车辆功能为最终目的,体现工作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考虑关联的所有因素,与技能鉴定对于知识点罗列的考核有较大区别。测评考官能够以客户身份或班组组长身份进行评价,更能体验维修服务流程的系统性。
答题自由度大大提高,在技术规范要求下,鼓励创新。由于测评并不明确考核的知识点,因此考生答题的开放性更高。与技能鉴定模式进行比较,考核重点从知识点熟悉程度的考核,转移到资源活用与关联能力的考核。
技能操作强调工序的完整性,难度提高。在方案实施阶段的测评中,由于技能操作的需要是根据方案策划情况落实与实施的,因此,操作过程更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其中一个单一的工作步骤。
资讯检索能力贯穿测评过程,且考核针对性更强。本次测评中,现场提供了相关车型的维修技术资料与手册,与企业工作情况相同。区别于技能鉴定对于共性知识、基础知识广泛层面的考核,本次测评更有针对性,测评效果直观且明显。
测评方式提倡关联与创新,减少固化公式性思维。本次测评的答题方式及内容并无固化标准,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考核内容也将理论层面知识、技能层面操作融为一体,从而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关联、系统知识的内部关联。此外,由于测评题目的开放度较高,也为考生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测评难度提升,对于考评员的要求更高。本次测评的自由度的开发,意味着测评难度的相应提高。对考生与考评员,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以及系统性工作认识。测评结果与考评员工作经历有一定关系,工作经历的不同,测评打分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对于单一考生,考评员需在两人以上,以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测评效果直观且明显,因此对于考生的难度也有较大提升,考生方案设计错误或实施过程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测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测评的内容应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涉及。
社会评价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检测评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0904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劳动力市场困境,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建设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想指引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巩固我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优势,成功实现转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注重人文与工程素养教育,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生产技术的实施能力、工程评价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培养以“本科水平、技术特长”为特征,上手快、后劲足、岗位忠诚度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有部分毕业生在检测类单位从事结构检测鉴定工作,也有一些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从事质检工作,在设计单位工作也会遇到加固改造工程,这些岗位均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检测评估能力。
检测评估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落脚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围绕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开设了结构试验、房屋维修与加固等课程,交通土建方向开设了道路检测、桥梁检测与加固等课程,成立了无损检测实验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了大型结构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的检测评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递”为主要模式,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注重程度不够,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以调研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
(一)调研分析
笔者从毕业生走向、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同类院校办学理念三个方面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
(1)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绝大部分毕业生进入施工、房地产等一线企业,就业的第一岗位主要为施工或管理的“技术员”。
(2)生产一线的建筑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拥有较强的专业软件运用能力等。希望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后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可以凝练为识图、制图、测量、建材识别与选择、试验检测、结构设计、施工设计、造价计算、工程软件使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创新等 12 项能力[1]。试验检测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依据试验检测结果进行结构状态评估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是一种专业综合能力。
(3)从同类院校的办学理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2],将掌握和应用工程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基本立足点,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本规律。
(二)能力模块―知识单元―课程体系
分解能力需求,形成能力模块,再逐一分析各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单元,最后归纳出包含该知识与技能单元的课程。试验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验检测评估能力[3-4]可分解为基本实验检测仪器操作使用能力、试验加载与量测设备使用能力、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房屋鉴定和加固技术、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结构状态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7个能力模块共对应31个知识(技能)单元,这些知识(技能)单元分布在8门课程之中,形成了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材料荷载与结构基本知识试验检测技术鉴定与加固技术”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才能讲清楚和学明白其使用方法和试验检测技术,在结构试验课的教学中应推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学校新建的结构实验室配备了先进齐全的结构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基本能做到讲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在试验室参观和操作。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讲授实际工程中的结构检测鉴定、评估加固等综合案例,专职教师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建设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形成稳定的工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厚但工程经验相对较少,企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教给学生一些非常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有助于应用技术能力培养。
(三)实验内容工程化
模拟实际工程条件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缩短实验室教学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距离,实现“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项目,是实际工程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验项目完全可以模拟现场检测的情况来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混凝土构件,学生分组协作,自行按要求布置测区和测点,操作回弹仪,记录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在考虑碳化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回弹值修正,评定混凝土强度。在“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进行时,让学生自行粘贴混凝土应变片,安装百分表,连接静态应变仪,试验加载过程中观察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并使用裂缝测宽仪读取裂缝宽度,绘制裂缝发展图。这些实验细节的实施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从而获得岗位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四)丰富完善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实施“实验室建设计划”,设计和购置设备仪器,促进教学条件改善。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形象具体地再现工程现场,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利用 “仿真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更能动态展现立体三维空间的“工程技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达成工程教学预期效果。
三、工程导学,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导学工程”是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学习模式,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以一个具体工程(如教学楼、办公楼等)为载体,将其设计、建造、维护的每个环节循序渐进分解到每门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知识的自然递进规律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例如,从大二开设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某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建筑CAD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施工图绘制,再经过多门结构设计类课程的大作业或者课程设计逐步进行结构方案设计、荷载统计与计算、结构内力计算、部分构件的配筋计算和截面设计、抗震设计等结构手算内容。结构CAD课程指导学生运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建模和电算分析,绘制结构施工图,再通过施工与预算课程设计完成工程造价、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技术设计等环节,最后还可以虚拟 “某工程”的用途改变(荷载增加)或地点改变(设防烈度提高)等,对其进行虚拟检测、重新分析和能力评估,提出加固或改造方案。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选择完善或深入该工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或以此工程为基础进行科研选题。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学工程”为指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以完成分阶段的“工程任务”为目标,引入最新的技术与成果,促进“导学工程”的逐步完善。学生在逐步完成“工程”过程中获得职业体验和成就感,更加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已在2013级、2014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展了“导学工程”的部分内容试运行,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检测评估能力的培养为土木工程专业“导学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此为载体,将这种思路和方法推广到设计分析能力、施工技术能力等的培养过程,探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四、结语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中有200多所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所有院校均面临“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的挑战,这些院校均在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十多年来我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载体,提出以能力模块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厚先,何培玲,邵波等.论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5):1-4.
[2]严欣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与原则[J].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 (1):41-45.
[3]蒋田勇,田仲初,张中脊.结构试验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5(8):24-27.
[4]沈之容.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6):83-8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in society and businesses,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taking the inspection evaluation training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thod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ost ability demand ability module knowledge (skills) unit curriculum” is analyz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refe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ntent, rich sou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bility. Guidance project explores the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leading with the “capacity” trainingas.
篇8
一、小学科学核心内容主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很多领域的知识。按照现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科学知识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领域,每个领域又细致切分为3~4个二级主题
(见表1)。
二、小学科学学科能力表现测评框架
基于对国内外科学测试项目的分析,我们将科学学科基于核心内容主题的每一个水平维度又细分为具有递进关系的3个能力要素,由此构成基于学科核心内容主题的小学科学学科能力表现测评框架(见表2)。
三、测试工具的开发
1.试卷结构
命题力图覆盖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知识内容领域,覆盖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造3个水平维度的9个能力要素(见表3)。
从测试点分布看,学习理解维度有14个考点;实践应用维度最多,有18个考点;迁移创造维度最少,有5个考点。从分值比例看,学习理解维度是基础,占36%;实践应用维度是考点,占52%;迁移创造维度难度最大,占12%。从内容领域看,物质世界分值最高,占40%,其他两个内容领域各占30%。
2.测试说明
测试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15所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共500人。15所学校中一类校、二类校、三类校各5所。其中一所二类校阅卷出现问题,视为无效数据,下面呈现的是14所学校、466名学生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四、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表现
参与测试的14所学校的学生表现出的科学能力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分率最高,在地球与宇宙内容领域得分率最低。这个测试结果与教师感受到的教学难度是一致的。相对而言,小学科学课程中生命科学的内容最贴近儿童的生活,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地球与宇宙领域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不仅是学生,科学教师也普遍认为自己在地球与宇宙内容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对这部分教学缺乏信心。
三类学校在三大内容领域的得分率呈逐级递减趋势,一类校和二类校差异不明显,三类校与前两类学校差异显著。
(二)各内容领域学科能力表现分析
1.物质科学领域能力表现
题目示例:科学教师拆开一个按钮式开关给学生看,构造如图2所示。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上各有接线柱与整个电路相连。其中( )
A.A、B是导体,C、D是绝缘体
B.C、D是导体,A、B是绝缘体
C.A、B、C是导体,D是绝缘体
D.A、B、D是导体,C是绝缘体
题目中出现的是一个学生比较陌生的按钮式开关的示意图,将符号化的图形在头脑中复原为实物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判断各部分结构材料的性质和功能,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将能力水平设定为实践应用之“B3设计应用”。
在课堂上,学生会亲自动手检测认识材料的导电性能,教师也会带着他们分析一些日用电器上材料的导电性,但大多是对实物进行分析,如电灯开关、电闸等,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很少有教师会拆开用电器让学生看它们的内部构造。
从测试数据看,12所学校的整体得分率达到或高于50%,说明多数学校在电学部分教学中联系实际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达到设计应用
水平。
2.生命科学领域能力表现
题目示例:将A、B、C三粒完整的绿豆种子,按图3所示捆在筷子上,放入有水的烧杯里,将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
(1)5?7天后,哪一粒种子最有可能率先长出叶子?( )
A.甲杯中的B B.甲杯中的C
C.乙杯中的A D.乙杯中的B
(2)你的理由是( )
A.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和阳光
B.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C.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料
D.种子萌发需要黑暗的环境和适量水分
在科学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的知识。第1小题需要学生根据题目中设定的环境条件,运用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种子生长的情况做出预测。从测试数据看,学生完成得较好,所有学校的整体得分率均高于50%,12所W校的得分率高于60%,8所学校的得分率高于70%。
第2小题是对第1小题的追问,需要学生说出预测的依据。正常情况下,只有学生知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对第1小题做出正确选择。然而测试数据显示,有8所学校第2小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第1小题,说明对第1小题的作答有经验、直觉等成分。而在第1小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两所学校,第2小题得分率反而较高,说明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好,但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3.地球与宇宙领域能力表现
题目示例:地球的概貌
(1)下面关于地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C.地球表面陆地约占1/4,海洋约占3/4
D.地球上陆地面积是海洋面积的3倍
(2)如果给你提供一个塑料充气地球仪,你能想办法研究地球上水陆分布的比例吗?把你的方法简要地写在下面。
第1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地球概貌的认识,属于事实性知识,因为课上学习过,所以将能力发展定位在“观察记忆”水平。从测试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表现良好,所有学校的整体得分率高于50%。其中,12所学校得分率高于60%,11所学校得分率高于70%。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表面水陆分布的大致比例,但却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因此,第2小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任务,需要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第2小题与第1小题考查的是同一个知识点,但能力水平定位在“C3创新思维”。测试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得分率大幅下滑。只有5所学校整体得分率达到或高于50%,5所学校得分率勉强达到或低于20%。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校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显得不够成功。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同能力水平表现概述
14所学校466名学生在A、B、C三个能力水平上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7%、63%和56%,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即学习理解能力的发展好于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好于迁移创造能力。
14所学校中,12所学校学生表现出
A水平能力发展好于B水平,B水平能力发展好于C水平。总体来看,要想实现学科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的教学需要在实践应用、迁移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多下
功夫。
14所学校A水平学科能力测试得分率均达到或超过60%,其中13所学校得分率超过70%。表明当前我们的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发展方面普遍做得较好。B水平学科能力表现略低于A水平,14所学校测试得分率均超过50%,其中10所学校得分率达到或超过60%。整体上看,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实践应用能力上有待提高。C水平学科能力表现明显低于A水平和B水平,10所学校测试得分率达到或超过50%,其中6所学校得分率达到或超过60%。由此看出,我们的学生在迁移创造能力方面整体表现欠佳,提升空间较大。
2.不同类型学校能力值分析
测试数据显示,一类校科学学科能力发展优于二类校,但是没有显著差异。一类校科学学科能力发展明显优于三类校,二类校明显优于三类校。
在A水平能力发展方面,一类校与二类校没有显著差异,一类校和二类校明显优于三类校;在B水平能力发展方面,一类校明显优于二类校和三类校,二类校明显优于三类校;在C水平能力发展方面,一类校明显优于二类校和三类校,二类校与三类校差别不明显。
(二)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科学课教学在学习理解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实践应用能力和迁移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教学改进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阶能力的培养上面。
1.对科学教师的建议
(1)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清晰的教学目标决定一节课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学科能力的发展点,合理预设能力发展水平,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过程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例如,在摆的系列研究活动中,不能仅满足于完成探究发现摆的运动规律这样的学习理解目标,还要设定“会利用摆的运动规律设计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这样的实践应用目标,这样在整个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迁移创造能力水平的发展目标。
(2)恰当选取教学内容,促进学科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是学科能力发展的载体,只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才能承载能力发展的目标。按钮式开关的示意图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所有教师都会选取分析真实电路中材料导电性能的教学内容,所以多数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电器的时候,也会正确分析电路的结构、材料及功能。
要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迁移创造能力,必须为他们提供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内容,并且具有联系的视角,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造能力发展空间
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学方式决定能力发展水平。传统讲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要想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迁移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就是希望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应用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拓展迁移、综合运用、创新思维的迁移创造能力。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更好地调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为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以“地球的概貌”一题为例,如果教师不是简单告知学生“地球表面陆地约占1/4,海洋约占3/4”这个事实,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他们会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他们会不会想到数学课中计算图形面积的知识?他们能想到用剪刀将地球仪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开,然后用拼D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吗?会不会有学生想到把地球仪撕开、摊平,然后在上面画出大小相同的格子,通过数格子的数量找到答案?或者,如果学生已经学习过概率的知识,他们根本不用破坏地球仪,只需将它抛起100次,记录一个手指落在陆地或海洋上的次数,就能获得海陆分布的大致比例……这样的开放式探究活动越多,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越好、越快。
2.对学校的建议
(1)发现和解决个性化教学问题
测试数据显示,一类校整体表现不错,各项能力指标处在所有被试学校前列。学校需要根据测试数据找出个性化问题,有针对性地去改进教学。
从整体上看,4所二类校在科学学科能力发展上比较均衡,在A水平能力表现上与一类校相近,没有显著差异;B水平和C水平能力表现与一类校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意味着需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迁移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类校总体能力表现弱于前两类学校,但整体差距不是很大,问题是学校之间差距大。三类校在科学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需要我们认真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
换个视角,从三大内容领域的平均得分率来看每一所学校,会发现有的学校在三个内容板块得分率比较接近,有的学校相差悬殊,相差悬殊的学校需要分析一下原因,想办法提高相关领域的教学质量。
(2)总结和分享成功教学经验
篇9
关键词:山西省;自主创新;提升对策
一、引言
自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落后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中部六省中极具代表性的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选择适宜的自主创新模式和战略,才能快速提升山西省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山西经济的竞争力,才能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山西需要解决好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资源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事关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度量一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工具,要是这个测量工具有效而可信,测评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趋势,因此在评价指标选取的时候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分析,根据评价指标遴选的五项原则,同时为了响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加入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评价指标,因而构建了以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自主创新的环境支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二级、三级评价指标,最后形成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因子分析法决定权重
在指标设计完成后,通过相应领域专家的打分以及资料数据收集,采用因子分析权数法,即根据数据数理统计中因子分析方法,对每个指标计算其共性因子的累积贡献率来定权重。利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一)中部地区各省评价结果汇总
通过各省各年份资料统计,得到中部地区各省2007-2009年相应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逐层评判,得到表2、表3的中部各省的各级评级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评价分析。
(二)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总体来看,2009年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较2008呈现下滑态势,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于中部六省末位。
1.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人力资源指标排名第5位,财力资源指标排名第4位,设施资源指标排名第6位。山西省R&D情况总体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其R&D经费(80.86亿元)和占GDP比例(0.11%)、占财政支出比例(1.13%)均处于上游位置;另一方面,其R&D人员指标和设施指标均处于靠后位置,通过对比2008年以前数据可以推算,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导致的设施落后和人力资源稀缺。
2.创新资源产出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指标排名第5位,高新技术成果指标排名第6位,技术扩散指标排名第6位。山西省是我国传统的资源大省,以煤炭资源为代表的能源产业既是其经济支柱,也是制约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2009年,山西省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排全国三十四个省第20位;从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看,专利申请量占三十四个省的0.8%,发明专利申请量占1.1%,受到长期投入不足的影响,山西省无论从专利授权量(3227件)还是三大检索数(2365篇)等方面均处于落后位置,山西省在高新技术产值指标和技术市场指标方面也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
3.自主创新环境支撑。经济环境指标排名第1位,资源环境指标排名第3位,科教环境指标排名第6位。山西省的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山西省经济能力和与能源产业相关的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数据却处于靠后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山西省能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弊端,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唯能源产业独大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成为了山西省发展的关键之一。
4.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友好指标位于第2位,资源节约指标排名第6位。山西省2009年污染治理项目投资达38.67亿元,位于中部第1,说明山西省在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复之后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其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均出现了大幅下降;但山西省工业废弃物利用率(0.6075)等指标仍处在较低水平。
四、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创新环境的支撑
山西产业结构问题严重,煤、焦、冶、电四个产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80%以上,基于山西省转型跨越求发展的大形势下,要转变产业结构。
(二)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
加大投入是提升山西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山西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大力提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现阶段,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仍应由政府组织实施,这就决定了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仍将发挥主渠道作用,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确保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在建立长久的投入机制的同时,企业也要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三)提高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
尽管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然而,山西省技术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这一方面与引进技术后对技术的吸收消化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对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重视不够。要以自主创新推进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
(四)推行官产学研的创新方式
以高等院校建设为创新枢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技术,同时设立产学研专项计划,将各省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
参考文献:
1.李江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设创新型山西[J].理论探索,2008(2).
2.周元,王海燕.关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6(1).
3.闫丽霞.“十五”期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4.同丽霞,黄桂英,赵丽芳.“十五”期间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职责
郑州市粮食局高度重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粮食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把粮食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粮食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由政策法规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处进行执法检查,流通与行业发展处负责业内管理,参加市食安办组织的社会检查和宣传活动,市粮食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粮油检验监测,军供中心保证军粮品质,并和各储粮单位层层签订储粮安全责任书。基本形成了上下对应、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新机制,为郑州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二、增添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近年来,郑州市粮食局大力支持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工作,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共协调市财政拨款近700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款530万元,共购置粉质仪、拉伸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离子色谱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微波消解仪等仪器设备44台(套),并对化验室进行整修,使之全部达到防尘、防风、防爆、防震等要求。另外,郑州市粮食局积极帮助质检中心争取国家仪器资金230万元,争取市政府出具230万元的仪器购置配套资金承诺,市财政资金如果今年上半年到位,该中心仪器设备总资产将达到100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的增添、更新和配套,极大提高了检测能力,为各项粮食检验工作和社会化监测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广大群众更好地认识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郑州市粮食局按照上级文件和有关食品安全会议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利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9周年的宣传活动,宣传粮油食品质量检测监管的有关规定;举办粮食科技周活动,在登封市与河南省粮食局联合举办的粮食科技周启动暨农户科学储粮发放仪式中,突出科技与质量的关系,共悬挂标语、横幅20余条,制作展板5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设置了咨询台,为广大市民和农民朋友讲解和传授鉴别各种优质、劣质粮油食品的方法。举办了“放心粮油宣传日”、“粮油质量检测机构实验室开放日”系列活动;联合白象食品集团、兴泰科技、金苑面业等多家放心粮油企业,在全市80多个点同时举行“放心粮油宣传日进社区”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展板展示、宣传资料贴近实际,活动当天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2300余人次。为提高优质粮油和主食产品的影响力,主动联系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原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鉴别粮油食品优劣的能力,提高了群众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质量安全,倡导健康、安全消费,质量安全群众参与、社会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监测平台,构建检测体系
一是建立以郑州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重点抓好新收获粮食的品质测报,包括等级、水分和卫生指标;承担辖区内各级储备粮、政策性用粮的质量监测与抽查。二是县级粮食部门配合市级粮油质量监测中心承担检测任务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各县(市、区)积极配合市粮油质量监测中心做好原粮卫生状况调查,科学布点,规范取样,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代表性。登封市率先成立质检化验室,为县(市、区)完成质检工作起到了表率作用。三是建立以骨干粮油储备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粮食质量监测平台。强调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质检化验室的作用,逐步完善检测设施,不断增强监测功能,确保库存粮食和加工的成品粮、食品等达到国家质量卫生标准。目前,郑州市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兴泰、思念、三全、白象、云鹤等5家被国家认定的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不但拥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具备粮油食品质量检测能力,还具有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科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郑州市粮食质量检测水平,提升了郑州市在主食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和影响。
五、健全检测制度,保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