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篇1

(一)覆盖面逐渐增大,数量急剧增加。通过调查表明,从2009年-2013年,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液相应的越来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表1所示,在2009年,湖南省的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为7000多个,到2013年湖南省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多达20000多个。截止到2013年,湖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180多万的成员,占到农户总成员的13.2%。

(二)出资规模总体偏小,制约着作用发挥。湖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总体比较偏小,这是因为湖南省的农民经济收入不乐观,以及我国关于农民合作社借贷的法律很少,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扩展,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化,导致市场竞争力降低,不利于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由表2可知,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有6000多个,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53%,而出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仅仅占了总数的1.91%。

(三)分布的地域差距大,地区分布不平衡。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说明不同的地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由图1可知,在2013年,长沙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个数最多,占全省总数的23.0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的城市永州市,占全省的3.67%。从长沙市的23.08%到永州市的3.67%,由数据分析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湖南省的分布差异很大。

(四)产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由图2可知,截止2013年,湖南省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的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其中,经营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社有7000多家,占总数的35.34%;经营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社有4000多家,占总数的20.13%。据报道,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的产业领域很广泛,但主要经营的项目是围绕地方的主要产业。到目前为止,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手工纺织业和林牧业等。

二、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被农民大户、农村干部所主导,普通社员的边缘化现象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都是由大农户承包,而由小农户成立的少之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农户而非平穷的小农户。从对湖南省的调研结果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大部分是部门人员任职。由于,小农户的投入资金少,所占份额低,大农户的投入资金多,多占份额高,在这种特殊的资本构成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发展成大农户吃掉小农户的合作社。所以,在利益的分配方面,小农户并不能获得合作社的主要盈利额,而只能获得专业的技术以及信息服务。

(二)内部治理不规范,制度设计不完善。通过调研发现,某些地方官员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作为政绩凸现出来,导致许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强制性的,并不是自发的。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入股和正规的管理。从对湖南省的调研结果中可知,截止到2013年,有几千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在工商局进行了注册,并没有进行运营。根据我农科院研究中心报道发现,我国只注册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6%,还有25%的合作社提供了没有实质作用的服务。造成这种空壳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政策不够完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篇2

1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迅猛。据调查,截至2011年底,屯溪区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 50 家,实现经营总收入1 744.42万元,总支出1 371.92万元,盈余372.5万元。其中,提取“三金”(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119.5万元,盈余返还30万元,红利总额223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社实力也不断壮大。全区合作社资产总额3 661.39万元,其中农民成员出资达14.8万元。全区共创建各级示范合作社8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个,市(区)、县级示范社7个。2011年通过对上争取项目、申请补助等形式,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获得财政专项扶持资金115.7万元。通过多渠道扶持和项目带动,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屯溪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2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

2.1以农民创办为主体,服务形式多样化

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农户为主体成员,农民成员占99.5%。2011年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组建的占92%,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的占8%。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有14个,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20个,提供仓储、运销等服务的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过去的单一技术、信息服务,开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转变。

2.2以主导特色产业为依托,合作领域日益拓宽

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有劳动、技术、产品的合作,还有资金、生产资料的合作。目前成员以货币出资入股的有14.8万元、以非货币入股的2 000万元,屯溪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发展,按产业划分来看,种植业19个、林业4个、养殖业19个、服务业8个,涉及茶叶、水果、蔬菜、畜禽、蜂业、林业、旅游等多个行业,并向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领域延伸。

2.3以品牌意识为理念,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以品牌为导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上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在营销上实施品牌策略,进行品牌销售。2011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有11个。

2.4以提高成员收入为宗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产品销售,又保障了产品价格,所以合作社社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社员的收入。2011年,屯溪区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270万元。统一销售成员产品80%以上的合作社有 5 个,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 90万元,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分配原则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合作社除实行盈余分红外,也有一部分采用高于市场价保证收购产品以及免费赠送生产资料和免费培训等间接分配方式提高成员收入。据调查,2011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0 980元左右,合作社成员大多比非社员增收20%以上。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职能部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普通专业协会的层面,仅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补充,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的经济组织来看待。

3.2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从当前屯溪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来看,总体属于弱势群体的联合,处于初级阶段,组织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没有能力快速有效地带动农户发展壮大、发家致富。

3.3发展基础不牢

没有正确理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加上政策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导致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是为了套取政策补助资金而存在,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没有组织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名不副实。

3.4运行不规范,随意性较大

一是决策不民主,组织比较松散。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由牵头的龙头企业或能人决定,一般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

3.5缺乏引导和指导,科技支撑乏力

由于在技术和政策的掌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生产,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时,缺乏指导,品牌意识差,农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4对策

4.1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登记办证、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形成一套支持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介和举办培训会积极向广大农民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专合社法》等相关政策。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深入调研,扶持壮大一批产业优势和产品特色明显的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4.2创建商标,加强品牌培育

一是加大专业合作社品牌创建工作指导,积极争创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鼓励支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做好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为农副产品商标的设计、查询、受理、注册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深入开展商标维权活动。加强农产品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品牌、树立一个品牌、保护一个品牌、壮大一个品牌[1-2]。

4.3强化融资,构建筹资模式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实行小额贷款倾斜。二是加大区(县)级财政扶持。设立专业合作社营销基金,对在建立销售网络和平台时资金紧缺的给予一定的无息短期信贷。三是加大社内融资力度。积极探索“农户联保”、“社长垫资”和“社内互助”等模式。四是依托蔬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项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扶持,破解发展资金瓶颈。

4.4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面向社会或相应部门选拔有能力的人员、干部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鼓励农技人员深入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顾问。三是加大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区镇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为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5共享资源,强化利益联结

一是加大对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指导和运行实践,促进技术、市场资源、收益等互惠共享。二是采取订单收购、以销定产等方式着力推进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三是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益联结关系,巩固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纽带,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3-4]。

5参考文献

[1] 张占红,崔艳丽.新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2011(9):13.

[2] 余维坤,陶丛才.商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2011(9):12.

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成效;问题;建议;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0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体制,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随着云和县“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情况[1-2]。对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探索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进合作社提升发展和创新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等问题。

1 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实践,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3年12月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95家,其中在农业局登记备案的有202家,入社社员4 946人,注册资金9 373.7万元,固定资产5 164万元,带动农户23 685户,联系基地4 870.33 hm2(其中水面面积2 006.67 hm2)。生产经营涉及粮食、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有机鱼、中药材、竹笋等10余个品种。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累计销售额11 130万元,农户累计增收约2 659万元。目前,全县有山农黑木耳、高山阿婆农产口、华兴食用菌等26家合作社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强农民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规范化生产水平、促进增产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

2 取得的成效

2.1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如在云和县七尖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原大源乡、紧水镇两地形成了超过200 hm2的吊瓜和辣椒基地。如在山里人茶叶专业合作社、天恩茶叶公司、天清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原朱村乡茶农不断进行茶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名优茶叶基地1 333.33 hm2以上。如正凯地产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种植中药材,近年来云和县中药材生产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农民积极性较高,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累计达608.8 hm2,主要以厚朴、杜仲、广东紫珠、栝楼、元胡、白术、薏苡、前胡、玉竹等品种为主。

2.2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如山农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积极研究黑木耳生产新技术,组织社员到异地综合开发,用桑枝条成功试种黑木耳,不仅带动了云和县农民增收,还促进了杭嘉湖地区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双赢。如华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丽水市农业科学院结成技术合作伙伴,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示范核心基地,采用智能集约化栽培杏鲍菇,是全市最大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单体项目,实现了年产菌棒300万袋,杏鲍菇630 t,产值700万元,净收入150万元。如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微电脑控制、流水线作业,日均生产菌棒达3万段以上,销往周边县市及宁波等地,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段。同时还以“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模式向美国销售菌棒,为云和县食用菌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2.3 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引导农户实行统一生产、质量标准,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云和县逾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逾50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63个。在现有的商标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个、丽水市著名商标2个。有3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3 600 hm2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其中,“云和雪梨”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云和黑木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贵妃香羽”、“金枝玉叶”、“仙宫雪毫”、“天清绿茶”等茶叶品牌先后获世界博览会银奖、中茶杯一等奖、全国农博会金奖、省农博会金奖。

2.4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大大降低了成本;通过加工贮藏和保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2013年,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销售额7 500万元,二次返利250万元以上,农户累计增收约1 360万元。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云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合作社社员平均不到25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社员合作、产销衔接等不够紧密。二是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制度,并且合作社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经营资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和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难题。受资金限制,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基本的办公设施都没有,甚至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至今未开展任何工作[3-4]。四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规模小,且由于多重原因难以获得贷款。合作社的发展扩建、技术设备更新亟需政府的扶持,但由于云和县政府财政困难,未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安排充足的扶持资金。

4 建议

4.1 统一思想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思想认识,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促进对农业的扶持,加强对农民的支持。各职能部门要把坚决维护农民的利益作为准绳,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行动,加强协调与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5-6]。

4.2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自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农林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引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3 推进资源整合

一是整合品牌。按照 “一县一品”的原则,集中力量进行品牌整合。可为同一类型产品打造统一品牌,制订统一的生产标准,严格保证产品品质。在着力做强做大品牌的同时,丰富产品的加工多样化,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促进合作。鼓励不同合作社加强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使优势合作社发挥其在管理运作、发展建设、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带动其他合作社共同发展。使合作社发挥链接基地与农户的积极作用,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7-8]。

4.4 加快推进合作社提升发展,加强合作社与市场的联接

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相对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培育,着力培育一些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效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合作社。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同时,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和供销部门的市场优势,围绕云和县优势特色产业,定人、定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帮助重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实现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9-10]。

4.5 加大扶持力度

根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浙江省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导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保证原有扶持资金的落实,提高专项扶持资金分配份额。加强对优质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发挥其优秀示范作用。金融部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扩大信贷支农范围,放宽小额贷款额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县农业部门应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多项相关培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5 参考文献

[1] 乔晓雯.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489-491.

[2] 孟镜鉴,张翔.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分析――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07-110.

[3] 张兵,左平桂,郁胜国.苏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贷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7-61,66.

[4] 孙亚范.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分析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3(5):8-10.

[5] 孙文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功能、问题及对策――以镇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168-170.

[6] 任梅,王红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3):101-106.

[7] 张鹏,孔佑树,隋世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程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0(11):41-42.

[8] 付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成都市两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6):126-128.

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1.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截止到2013年9月为止,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63个(其中登记注册的协会41个)。共有会员108928人,合作组织拥有固定资产5664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成,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7个,养殖业138个,加工业25个,流通业20个,其他产业13个;按会员所属行政区域分:属村一级组织390个,跨村组织48个,跨乡组织25个;按服务方式划分:提供综合服务的组织180个,以购销服务为主的组织260个,以技术、信息服瘴主的组织23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实施以来,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工商部门的积极扶持。

1.2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呈现的一些新特点,从组织发起人的类型划分有:

村民自办型、村委引导型 、企业带动型 、能人联合型;绝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都是以一种农产品为核心和纽带的合作和联合,主要以产品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禽畜、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主,经营服务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范围向深度、广度拓展。合作组织由过去单纯生产联合与合作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合作组织合作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农产品销售、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方面的合作发展到资金、设备以及消费等方面的合作。从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到运输、储藏、农机服务、水利服务、资源开发、观光旅游、手工业生产等多方面的合作。最后为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合作社社员间的关系结合越来越紧密。

2.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可同时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等。组织化程度差,合作社与成员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在开展活动上,由于合作社资金来源少,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大都还处于无偿服务,很难从服务中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意识弱,传统的“提篮小卖”的意识顽固,大市场观念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弱。

2.2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一是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于全市150多万农民来说,数量太少。二是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组织比较松散,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我市县区之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差距较大,八步、富川等县发展较快,钟山县、昭平县发展缓慢。

2.3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2.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支持不够。一是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二是指导不够。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引导未能及时跟上,且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三是支持不够。四是农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3.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及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应该说,利用合作组织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做法,合作社是最受农民欢迎的组织形式。贺州市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特别是通过贺州市目前培育的4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明白新时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自愿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形式,绝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归大堆”走回头路。消除农民各种不应有的顾虑,从而激发起农民组建和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向多元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朝着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多元化发展,带领成员进行产业化经营,组织成员闯市场、并实现较高的经营利润,带领成员致富增收。这种转型升级是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一方面靠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积极变革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转型一定要做到:

3.3建立示范基地、支柱产业,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

主要采取以下几点:(1)选择一个项目;(2)培训一项技术;(3)培育一批能人;

(4)建好一个基地;(5)成立一个合作社;(6)带动一片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

篇5

关键词: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的重大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了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缺少的新鲜力量,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一)不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自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仅在成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从2008年842个迅速增长到2011年2608个。产业覆盖了种养业和农机、植保、劳务、运销等农业服务业。而在合作社中设有财务机构、配有专兼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核算的仅有800多家,仅占注册登记合作社的30%。过量过快的增长使大部分合作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普遍现象,其严重的制约了合作社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能满足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二)不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为了做大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运行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科技等方式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仅四川省财政每年用于扶持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已达1亿元以上,成都市也设置了市级财政专款,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合作社政策总体要求:一是坚持“扶优扶强,示范带动”;二是坚持突出“农民主体,运作规范”;三是坚持“主导产业、助农增收”,迫使合作社必须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现规范化运作,以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三)不利于维护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

据调查,成都市绝大多数的合作社没有按合作社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其中有73%的合作社不设置成员账户、有67.5%的合作社不编制会计报表;多数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合作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监管相比其他经济主体简单了许多,导致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与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立财务机构,没有配备专兼职的会计和出纳。有的合作社出纳甚至由理事长或其家属担当,财务人员既管钱物又管经营,严重违反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财务制度不完善或较混乱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且没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规章制度比较混乱。这导致经常出现产权不清楚、成员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从而引发内部经济矛盾。财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对合理科学的依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使得合作社资金链条不能正常运作。

(三)缺乏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

大部分合作社中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 不实行会计核算制度,或者会计核算体系不规范,个别甚至只是记个“流水账”。管理者对于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不透彻,缺乏科学准确的数据来表现合作社内部经济发展情况。

(四)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合作社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管理层随意使用资金,财务部门听命于管理者,致使账目出现亏空或者漏洞。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机构或者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流于形式,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

(五)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合作社中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如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84.7%都是高中或者中专以下学历,财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快速掌握与应用,造成了财务管理比较滞后。其次管理者只是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财务考核制度,使财务人员工作缺乏压力,思想懈怠,不利于内部管理。

三、促进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理事长财务管理意识

合作社理事长是本社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单位财务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和关键成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合作社能走多远。各级政府应每年划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强化合作社理事长在组织、业务、经营、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意识 ,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特别是对市级以上的示范性合作社,必须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合理配备素质较高且能够胜任财务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财务人员,将是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等作为申请财政扶持资金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首先应建立资金安全、资产安全、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同时,要建立成员账户登记管理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以及完善的会计报表编制与使用制度,并明确制定财政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财务审批流程,特别是要针对财务收支审批、重大项目建设、大额举债和投融资等活动,建立详细的财务工作流程,使合作社财务管理 趋于规范化,更好的促进合作社发展。

(三)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对于一批先发展壮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尝试引入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最近,由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监制的“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可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使用,广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响应尝试。同时,加快推进合作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运用到合作社财务管理中,满足管理者对财务运作的高效率、准确性要求, 减少人为操纵控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合理避免合作社内部财务损失。

(四)强化财务监督

一是完善合作社内部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监督机构,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或者人员,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核实,对于账目进行备份,保留原始的财务数据,降低财务人员擅自更换的可能性,监督部门必须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加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等进行重点监管;对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应指派专人或委托社会组织进行专项检查或审计,对大额的财政补助支出,除检查发票外,对形成实物资产的要盘点并要求量化到合作社成员账户上。

(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合作社财务部门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编制预算计划,在预算执行中,定期地进行检查和汇报,强化财务预决算控制。理事会应根据偏差及时调整经营决策,确保合作社目标的实现。同时,财务部门要采用公开化的方法,公开预算执行 、国家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以及成员账户等情况,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首先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要重视合作社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经常性组织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合作社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德能勤绩的考核,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奖金挂钩,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并且委以重任,使内部人员年轻化、技术化。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进入依法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财务管理是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农民物质利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更好的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 北京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研究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北京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分析 北京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研究 吉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高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北京市农民蔬菜专业合作发展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探讨 西宁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浅析贵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龙岩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金融支持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 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锦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北京市农委、发改委、市科委,等.《关于扶持本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京政农函〔2013〕71号[EB/OL]..

[6] 北京市统计局官方网站.[EB/OL].http:///.

[7] 陈水乡.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篇7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提出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出巨大优势。但是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兴事物,在其初期发展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多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都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起步阶段,难以深入人心,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合作社的规模小。目前全国现存的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大都不超过100万,资金投入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受资金限制,整体实力较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其次,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相关法律法规侧重点在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合作社具体流程的法律制度缺失,合作社管理人员职责不明,即使法人外逃,也难以纠责。最后,合作社形同虚设。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在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将其视为形象工程。大量合作社犹如雨后春笋,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监督

加强监督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心投入,开展监督工作。首先,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增加农民对合作社的了解,确保每个入社农民都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入社。其次,加强对基层领导者的培训,全面提高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增强法律知识,杜绝基层领导者将合作社视为其形象工程而开展工作。再次,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监督合作社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的透明、公开,实现合作社健康良好发展。

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存主要法律,该法在合作社发展初期确实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随着合作社进程的推展,《合作社法》已然不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例如,《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注册设定限度较低,对成员的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等等。现存法律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实行农产品的市场化经营,但是,由于农民知识水平以及市场意识的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独立成型。因此,需要政府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需求,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且指派专人负责,对于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将难以理解的信息内容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表示出来,方面农民查阅。不断对农民进行高科技手段的普及,提高农民使用网络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中使用信息的能力。

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发展模式进行介绍,探索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1.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

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合同与合作社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家提供统一的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成熟之后,由合作社验收,收购、包装、储藏或初加工,然后由龙头企业集中并作最终加工和销售。模式优势: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即可提高农户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中间交易成本和违约机会,增强了农户与工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农民合作社依照本地特色建立良种、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名特优新”为发展方向。通过为社员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统一防病虫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公平,公正互利互惠的销售,统一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树立特色品牌、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势: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可以极大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3.合作社+农业科教单位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1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规模偏小、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治理结构形式化、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实行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以公主岭市为例,截至到2015年9月末,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达到4833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75个,占45%;农机服务合作社1450个,占30%;畜禽养殖合作社967个,占20%;其他类型合作社242个,占5%。平均注册资金12万元。入社成员达3.9万人,带动非成员2.5万户,入社成员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助农增收效果明显。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科技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不规范

合作社成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重大事项决策往往由理事长一个人或几个负责人说的算,不履行民主程序,缺乏健全的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混乱,有的甚至没有专业人员记账、管账。同时存在利益分配不透明,分红随意,不少合作社根本没有进行二次分配。

2.2规模较小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资金不足,固定资产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同时,入社社员少,带动农户和辐射范围小。有的合作社实际入会的人数不足10人,联系带动农户不足50户,拥有耕地不足10公顷。

2.3产业层次偏低

从产业覆盖程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玉米、水稻、苗木等生产领域为主,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储存的合作社相对较少,更缺乏向流通环节业务和新兴产业等方面拓展的能力,带动效益不够显著。

2.4扶持政策少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和项目覆盖面小,资金少,又存在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达不到有效扶持的目的。

3意见与建议

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想方设法创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加强部门协作,切实形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建设。

3.1加强引导和帮扶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样板合作社,让示范社带动所有合作社走上正轨。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法律咨询、营销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高层次涉农展示会及展销会,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牌。

3.2加强内部管理

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建立规范性运行机制,并强化执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引导合作社主动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3加大扶持力度

扩大扶持资金覆盖面,重点用于营销拓展能力、人才培训、信息渠道建设。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引导农业发展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倾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加大督查力度,落实好已有的扶持政策,督促已出台的政策兑现到位。

3.4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

篇9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辽宁东港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能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1]。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东港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两年多的时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就东港市林业产业合作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东港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东港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涉林专业合作社共有49家,入社成员1 091人,注册资金1 755.39万元,基地规模达6 546 hm2。其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产业覆盖面广。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5 200 hm2;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经营规模126.7 hm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9个,经营规模898 hm2;水果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86 hm2;黄菇娘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10 hm2;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个,经营规模77.3 hm2;柞蚕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33.3 hm2;养貂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2 600头。三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2]。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小,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3]。据调查,有农民对合作社知之甚少,并对其存在误解,认为合作社不能自主经营。在经历了2~3年尝到甜头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机构,能组织农户以低于市场价格集体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组织订单生产,使销路畅通,价格高于零散销售,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目前东港市只有少数合作社组织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大多数对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知名度、销路和价格。

2.2政策扶持不够,缺乏人才,水平低下

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但是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的作用。虽然相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十分艰难。比如在生产的贷款上没有优惠,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很难。在税收上也没有给予优惠。现在的合作社基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能人”或者村干部等牵头,这些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是作为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水平和经验明显不够,对市场的调研、判断、决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3对策

3.1开展宣传和培训,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和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干预、行政捏合,而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2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4]。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以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加强道德宣传,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5]。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其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4参考文献

[

1] 万丽娟,熊瑶.长三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2):138-140.

[2] 唐陆法,刘瑛,王雅娟,等.淳安县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5):48-51.

[3] 沈月琴,徐秀英,吴伟光,等.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2):79-84.

篇10

关键词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4-02

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根据自愿联合的原则,围绕同类农产品、同类产业而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一种民主管理的互惠、互利、互助型经济组织。其以社员为服务对象,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蓄、运输、信息等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解决了家庭经营无法实现的供应、生产、销售等问题,使农民更好地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1]。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如合作社的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等。现以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情况为基础,简要分析现阶段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2],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1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由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员(渔户)大约有40户,是围绕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而发展的合作社,即对虾水产品养殖,属于“公司+渔户”的生产经营类型,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成员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厂化大棚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其中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是企业的高端产品。因其产品无污染、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面对市场需求量大、供应量不足的现状,公司亟需扩大养殖规模,但基于该企业养殖面积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突破。于是公司采用了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渔户进行对虾大规模养殖,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渔户在自愿的基础上进入“公司+渔户”的生产模式,同时渔户有权利在一定情况下解除合作关系,进退自由。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公司负责对虾种苗的采购、运输,在生产过程中,社员须按照公司的规定供给饲料,由公司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养殖注意事项和养殖技术等服务,并在对虾达到一定的要求后统一按标准回收,然后由公司统一销售或送至水产加工厂进行初步加工后再出售。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既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供应量,增加企业的盈利,又降低了渔户的部分风险,提高了渔户的收入。

2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这种专业合作社模式仍处在初期试验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发展有限

成立对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集约化大规模养殖技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向广大渔户的覆盖,对广大渔户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由于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缺乏认识,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渔户对加入合作社持观望或排斥态度。即使是入社的成员,也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对合作社的重视,成员申请加入或退出合作社的事情时有发生,由此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2 成员地位不明确,组织松散

该企业采用生态养殖,从选苗到养殖过程,需要一套严格的技术控制,这就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组织刚刚成立,相应的责权还不明晰,加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不到位,对利益的分配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疑虑,使渔户对自己的成员权利和义务缺乏认识。当产品销量好,获得利润时,归功于个体积极参与和正确决策;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亏损时,则责备合作社工作和服务,使企业很难进一步开展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

2.3 人才缺乏,运作过程不规范

企业内部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数量不多,很多人对合作社的特点、原则及宗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同时,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渔户与专业合作社的联系不足,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等机制不完善,使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不规范,没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这是企业走专业合作社道路的一大障碍[2-4]。

2.4 政策扶持不足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通过制定宏观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对其发展进行引导。由于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税收、资金、技术等服务远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规范、健康发展的因素。

3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3.1 提高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

专业合作社不是一般的经济组织,它是一种特殊的“互经济组织”,是新时期的一项制度创新。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通过教育转变渔户的传统观念,提高其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在渔户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5]。

3.2 加强与渔户的合作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水平

企业要特别注重开展与渔户的合作活动,加强对社员技能等培训教育工作。企业要定期开展合作社相关事宜的商讨会议,组织社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对渔户的技术水平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提高渔户的综合水平[6]。

3.3 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合作社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除了加强在岗人员对合作社类型、特点、意义的认识之外,还要实行相应的人才引进、录用、激励机制,通过不断探索,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总体服务水平[7]。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渔户与合作社、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还不够密切,还不能很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多方面关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政策、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全面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爱君.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J].党央博采(理论),2007(4):23.

[2] 鲍艳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效农民增收[J].吉林农业,2007(3):6-7.

[3] 王树林,张崇吉,胡锡华.打造“三大合作”一体化新型合作社[J].江苏农村经济,2011(2):49-50.

[4] 杨群义.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大力拓宽合作社服务功能[J].云南农村经济,2011(1):79-81.

[5] 刘婷.我国区域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模式[J].经济导刊,2011(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