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19 18:0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矛盾,这使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居高不下。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发生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1.法制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会计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许多金融案件都是由于银行内部存在风险所导致的。由于法制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不少银行的会计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处理会计信息,致使会信息资料不真实,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许多工作人员错误的理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认为内控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因而,他们从思想上抵触银行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格执行意识。这种认识偏差违背内控机制事前控制的特点,为银行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全或存在漏洞是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不法分子作案得逞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制度贯彻不力、制度不完整和运行机制失调三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还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同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极大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目前,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遇到具体问题原则性讲得少。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的银行系统在前几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部控制环境的背景。一些金融机构无法适应新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缺乏统一的考虑,影响了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3.内控制度跟不上金融电算化的发展速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现在的金融犯罪的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化和业务全球化使金融业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并由此伴生的风险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导致了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脆弱性,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利用就会产生金融风险。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
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银行吸收存款是责任,企业需要资金,也是责任,这些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其中还包括企业的结算功能,包括其他投融资功能。银行有责任保障社会存款的安全,这也是随着我们银行的诞生存在的责任,银行要为吸收的存款安全负责。银行管理人员要通过组织员工学习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时传达案防内控工作要求和精神;通过下发案例通报、观看警示片、组织参观等方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案防知识教育,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制度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已经过时的东西剔除掉,适时吸纳有用的、新鲜的、切合实际的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重视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银行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我们要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制度,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与银行各部门业务工作紧密联系、层层相扣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银行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3.设置科学的控制点,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的薄弱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员因素,例如: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雇员流失、违反用工法等等;第二,内部流程,例如: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报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等等。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要对于以上这些银行业务工作的薄弱点进行控制,并且对金融领域案件发生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点进行研究,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关键和人员的监督约束,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金融安全屏障
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管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监管,主要是在监管工作中,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取得的被监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及早发现可疑线索,达到降低案发率的效果。
第一,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
第二,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第三,电脑仅是银行会计业务的辅助手段,记账、信息报送等都是以手工为主,管理信贷风险主要依靠下级层层上报数据,管理难、检查难、漏洞多。我们要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水平,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促使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群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10(1).
[2]刘超.银行业如何内控风险.中国计算机用户.2010(2).
篇2
当前金融风险产生和防控不力的体制根源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反映,当前我国各种金融风险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既有经济结构矛盾和经济体制转轨不到位的因素,金融体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一)实体经济改革不到位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模式未彻底改变,国有资产效益不高、活力不足、加杠杆冲动较强,是企业部门整体偿债能力下降、杠杆率攀升、信用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2014年末国企资产负债率较2007年末上升了7个百分点,目前杠杆率已达到民企杠杆率的两倍左右。二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健全。“三会一层”和内控机制流于形式,董事会运作行政化,运营管理机关化。许多金融机构仍主动或被动承担大量政策性业务,预算软约束导致道德风险,资本真实性和质量不高导致利润虚高,管理和防控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隐性债务反复升高,“土地财政”根深蒂固,不断催生“地王”、持续吹大泡沫。四是部分行业垄断特征明显。虽然政策上一些领域相继开放,但各种“玻璃门” “弹簧门” “旋转门”下,无形的市场准入关卡仍然难以逾越。
(二)金融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是金融调控软弱无力导致风险滋生。金融监管博弈货币调控,监管部门基于对金融机构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超越监管范畴扮演宏观调控角色,宏观调控令出多门,货币政策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够,货币总闸门难以控制,导致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资产规模迅猛扩张,股票、房地产和商品市场泡沫积累和破灭反复出现,这是当前各类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背景。二是分业监管导致风险防控不力。首先,分业监管体制下“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导致风险看不穿、防不住,无法有效综合经营和大资管背景下行业交叉领域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导致监管真空。宝万之争中各监管部门仅关注各自领域,无法实现穿透式监管,高杠杆投资风险巨大。其次,部分功能法律属性相同的金融业务分属不同部门监管,政策沟通不畅导致监管标准不一,滋生监管套利,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有效性,如信托计划和券商、基金的资管产品功能属性相同,风险资本要求却大不相同。再次,各监管部门独立发展登记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金融统计系统,数据标准不一、信息归集困难、无法获得统一共享的监管数据,导致监管反应迟钝。三是日常监管与危机救助分离导致风险处置低效。在金融机构治理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到位情况下,金融安全网过度依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央行金融稳定功能被简化成付款箱,在不参与日常监管情况下参与救助,权责不对称必然导致救助处置耗时低效,兜底式“花钱买稳定”往往要付出更高代价。
防范金融风险要托底于保立足
于改
实践表明,每当改革开放遇到重大困难,总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面对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策略上应“以保为主”,避免问题恶化,主动放缓改革节奏,甚至出现改革倒退;另一种声音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恰是关键改革不到位或配套改革不到位造成的,策略上应坚持“以改为主”,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化解风险于改革创新之中。在当前实体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善,金融风险高压高发背景下,“以保为主”还是“以改为主”争论又起,从根本上厘清“保”和“改”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理论边界和政策涵义,对于正确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意义重大。
(一)“以保为主”是对守住风险底线的曲解
什么是“保”,“保”和“改”的理论边界在哪里,要保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保”是基于底线思维,是非常态下应对危机的机制和措施,保的是底线,只有形势发展到底线时才需要保。就金融风险而言,“保”就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所以说金融安全托底于保。在底线之上,过度追求“保”必然妨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无法有效化解已有的风险,无助于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产生、积累和传染的根源,还会造成激励机制扭曲,最终催生新的风险。
一是“以保为主”会固化既有结构性矛盾,导致风险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以保为主”理念下,许多本该有序化解的个体性、局部性、短期性风险因素迟迟不能得到处置,可以通过风险暴露而疏导的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大而不能倒的风险领域越来越多,系统性风险压力显著加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法发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是“以保为主”理念的突出表现。一旦房价上涨,则担心风险,采取限购限贷等行政化手段抑制需求;而一旦经济走弱,希望以房地产投资提振经济增长的时候,又会采取反向措施促进房地产发展,房地产调控被短期调控目标左右,而土地财政、供地制度、房产税以及房地产在经济增长和调控中的作用等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未得到实质推进,这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根本原因。
二是“以保为主”催生道德风险和新的风险点。“以保为主”主张“零风险暴露”,采取事实上“花钱买稳定”的策略。其结果是微观上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盛行,宏观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无限救助,造成了严重的激励扭曲,催生道德风险:投资者长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和金融机构因风险不必自担而过度承担风险;监管部门因成本外生的无限救助,存在放松监管的逆向激励。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高杠杆投资套利,金融市场紧绷下各类意外事件往往形成不小的市场震荡,过分强调市场稳定就可能倒逼央行货币投放,在这一具有明显道德风险特征的制度格局下,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必然在整体资本水平不足情况下进一步扩张,最终导致更高的杠杆率和潜在风险。
(二)“以改为主”是防范金融风险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历史证明,唯有改革才能解决经济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唯有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风险滋生和积聚的体制根源。
一是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定地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的关键是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使地方政府具备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财权和财力,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价格机制等来有力改变激励机制。降成本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将“营改增”的减税效应落到实处。补短板既要补硬的短板,也要补软的短板,既要补发展短板,更要补制度短板,尤其是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制度短板。应抓紧制定出台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的方案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教育等服务的具体办法,同时努力为民间资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
ITFIN,是金融行业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征与传统金融相对比,比较特殊。所具有的功能范围比较广泛,具体表现为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同时具有显著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ITFIN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互联网的特征,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为在管理领域所呈现的功能强度相对较弱,导致在实际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金融行业在发展ITFIN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所具有的风险类型进行明确,并利用先进的战略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该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定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ITFIN,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时代创新的重要金融产物。具体指在互联网的支撑下的,实现融通、支付、投资等各类与金融有关的各项业务开展与实施。在拓展金融业务范围和服务规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就目前来讲,ITFIN体系所包含的金融模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众筹。这是依托于互联网信息分享渠道广的特性,将各种导渠道的资金进行集中整合。(2)P2P网贷。即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以第三方平台为载体,实现资金的借贷。(3)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ITFIN模式,在服务范围和功能体现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4)大数据金融。具体指电商企业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对海量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并在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金融服务。除了以上几种比较典型的ITFIN模式之外,还包括金融门户、数字货币等其他模型。可见,ITFIN系统中所蕴含的模型分类有多广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ITFIN该系统在海量数据生成、信息智能检索以及高速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地,ITFIN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隐患,对此,金融行业整体需要加强思想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虽然在信息存储、传递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但是因为其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并且在信息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共享特征,导致其内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泄露、丢失等。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结构稳定性、防护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影响显著。在网络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以协议交易信息和细则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正式交易之前,双方需要就交易内容、资金数额以及具体的交易方式进行对接,从而保证交易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双方的资金利益。而上述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金融信息,如果在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不良风险,就会严重威胁双方的资金安全。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支付方法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种犯罪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特殊的手段对交易信息进行盗取,利用病毒技术黑入用户资金账号,盗取资金。除此之外,ITFIN在互联网方面所具有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比如说,负面的评价,以及网络的不合理传播等,都可能给ITFIN环境造成的一定的威胁。因此,金融行业需要针对上述风险加强思想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规避。(二)金融风险。在ITFIN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也是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也是导致ITFIN受到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的具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流动风险。因为对此风险类型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在进行资金交易以及ITFIN系统正式运行之前,未能就资金流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未能针对相关的风险完善相关的预防机制,是导致风险波及范围增加的主要原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金融平台内部资金流动受到制约,甚至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其他风险隐患发生。其次,信用风险也比较常见。ITFIN是建立在良好征信指标的前提下开展的金融交易与借贷,双方需要严格履行合同细则,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但是,如果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如果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未能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履行相关的职责,就会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尤其是对一些金融模式来讲,以P2P为例,在进行网络借贷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无法对借贷人群的真实经济情况以及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的评估,那么在开展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增加烂账、坏账等不良风险。(三)其他风险。ITFIN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的风险。比如,系统内部的技术结构和功能是否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等,都可能给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当前ITFIN在实践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相关单位和行业整体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的体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针对ITFIN系统稳定运行实际需求,顺利贯彻风险防控目标,相关企业需要就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优质、稳定的运行环境,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的发生。首先,加强风险管控的思想重视,意识到风险对ITFIN发展造成的不利威胁,并在思想上端正认知态度。作为管理者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明确,并将正确的防控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从而保证上下防控思想准确、一致,推动各项防控工作稳定开展。其次,在明确思想导向之后,企业需要针对ITFIN运行环境,构建完善性的管理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能范围进行明确,并针对常见的风险,就具体的系统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比如ITFIN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信息的登陆、备份以及交易环境的安全性检测等,从而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开展相应的作业工序。同时,企业需要就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处理,落实责任体制。将风险防控职能落实到个人,覆盖到ITFIN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当中,从而保证ITFIN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进行管理干预,从而保证金融环境安全、稳定。(二)加强信息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在积极发展ITFIN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做好基层建筑的建设工作,对相关的技术工艺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保证金融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功能覆盖范围,不断对功能要素进行丰富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ITFIN在金融行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科技技术。对ITFIN市场进行综合分析,从国外国家引入功能先进的技术体系。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发展需求,对原有的金融体系进行结构重构,并引入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对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全面提高金融系统在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定一定的技术研发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并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为积极开展ITFIN系统创新与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在研发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模型类型对技术研发方向以及具体的技术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各项创新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加强安全防护等基础技术体系建设。针对ITFIN中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并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防控。例如,针对ITFIN中存在的网络风险制定完善性的系统维护体系,做好网络环境的自动化监控,从而保证ITFIN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此外,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测试工作,从安全、效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测试,避免技术体系存在漏洞而造成金融环境存在威胁。(三)加快构建互联网征信体系。征信是影响ITFIN环境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ITFIN的发展进程。因此,相关单位需要从征信层面出发构建完善性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在进行网络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双方的征信记录进行全面考核,以此为依据决定交易操作是否进行,并对具体的交易数额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海量数据存储功能,对现代用户的征信信息进行收集,并构建征信资源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在征信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完善性的考核系统,对征信信息检索、评估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处理。如此一来,在具体实施ITFIN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先进行有效的征信评估。以P2P为例,在实施网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借贷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征信数据情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借贷申请进行考核,并控制好借贷数额。(四)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在ITFIN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需要从人才队伍建设层面进行全面优化,并加强建设工作执行力度,加强素质型人才储备,进一步规范系统操作的具体流程,构建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ITFIN系统运行在安全保障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具体的工作职能进行明确,包括对系统平台进行规范操作,做好交易环境安全监测,加强金融信息备份与安全管理等,并围绕若干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所引进的人员队伍与岗位实际需求之间更加契合。同时,相关企业需要针对ITFIN的具体运行需求,高度重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结合当前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风险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完善性的优化措施,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表现。此外,企业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进行重点考核,定期向其渗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风险预估意识,并督促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过程中,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五)完善立法监督金融市场环境。在ITFIN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干预,从立法层面进行战略引导,针对风险防控具体需求就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为ITFIN系统的规范运行提供良好的战略导向。首先,国家需要根据金融宏观调控战略要求,制定完善性的立法。如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同时,基层政府需要针对当地在ITFIN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风险现象,就具体的法规体制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为当地的金融企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依前所述,在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全新金融市场环境中,加强ITFIN风险的分析与防控十分关键。金融行业需要明确具体的风险类型,并分别从管理体系、技术层面、征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市场环境监督等多个层面,开展相应的战略干预措施,对ITFIN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监督,实施系统性的管理,从而保证所构建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李琳.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48-149.
[2]潘牧云.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8):305.
[3]侯向东.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93.
[4]赵增强.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控[J].税务与经济,2018(01):46-51.
篇4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之前召开,就是要总结和分析过去五年的金融形势,为未来金融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首先要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要防止风险积累和扩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特别是,“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强监管协调,改善金融监管,共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打造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防控六大潜在金融风险
最近两三年里,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资金也存在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现象,防控金融风险的呼声日益升高。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分析,当前潜在的金融风险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外部冲击风险、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风险、资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外部冲击的风险。目前,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国,中国面临资金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这在过去几年已经有所显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努力维护金融稳定,不让热钱在其中兴风作浪,防范外部冲击风险。2016年下半年,形势仍然比较严竣,当时存在“做空人民币”的声音,今年以来,形势已经定下来。
二是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风险。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降杠杆,就是要降国企杠杆,国企负债率居高不下始终是一个潜在风险。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民间投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起来。过去两年,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是一马当先,只能用变相扩大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潜在风险在上升。而且,过去几年国企应收应付款上升快,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来,这是一个潜在风险。当经济下行时,容易出现债务链。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少企业债违约事件。
三是资产泡沫风险。最近十年来,一线城市房地产泡沫风险逐渐积累。2016年国庆节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控以后,市场逐渐稳定。今年5月份,市场拐点随之出现。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下滑。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是,房地产泡沫风险一直存在,需要用很长时间来消化,更需要相关配套改革及时到位,如房地产税收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
四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前两年,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很多“P2P跑路”事件,2016年以来,情况渐渐好起来。加强金融监管并非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进行疏导。实际上,很多互联网平台公司并没有守住“不搞资金池、不变相担保、不做标准化交易”的底线。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这些事,这是必然趋势。金融创新领域,管死了不行,放任自流、任其野蛮生长也不行。在创新和监管、发展和稳定之间要把握好平衡。
五是影子银行风险。过去十年,我国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过快膨胀,积累了一些潜在风险。最近两年,银监会等部门发力监管,加大了对非标准化理财产品或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加快“去杠杆”,主要是针对金融同业业务快速上升、理财产品快速膨胀出现的“脱实向虚”现象。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得不到资金“阳光雨露”的滋润。加强监管措施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最近两三年里,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资金也存在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现象。
六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公共部门债务率并不高,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债务总规模占GDP比重在60%左右,这在全球似乎是最低的。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只有3%,也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不少“或有债务”,家底并不清楚,不能掉以轻心。一些地方融资平台,还有PPP项目在有些地方也变换着招式,实际是以扩大地方国企债务来实现的。近年来,落实《预算法》,建立地方财政预算硬约束机制,实施政府债务置换,以及建立地方政府发债机制,“堵邪门,开正门”,潜在风险正在化解。
做实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过去几年,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现象。虽然加强金融监管的口号一直在喊,“一行三会”之间协调机制也有,但实际协调比较“虚”,定期或不定期开会而已,约束力较弱。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是要“做实”监管协调机制,补齐监管短板。
会议强调,要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加强协调,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
金融管理部门要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杜绝失职、渎职行为。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要加强对重大金融改革问题的系统研究,完善实施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我国金融体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非把“一行三会”合并,而是在现有职能分工基础上,打“补丁”,补“短板”。应该看到,金融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专业化分工是基础。“一行三会”通过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如果监管只从部门利益出发,就会倾向于把自己蛋糕做大,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篇5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政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政策的调控,固然政策多变,而且政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篇6
【关键词】 云金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风险; 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103-06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免费、平等、交互以及合作等特点,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进入了传统由少数精英控制的金融领域,降低了金融门槛,开辟了更加自由的资金融通渠道,促进了资金供给双方的信息交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引发了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为政策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技术风险,笔者认为政策法律风险属于系统风险范畴,技术风险主要基于技术选择与安全性的考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从云金融视阈出发,在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详细解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模式、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预警模型及预警结果分析,为实务中互联网商业风险的预警管理指明方向。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解析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整体分析
依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本文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政策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技术风险三大类,这三大类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政策法律风险可细分为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机构层面,商业风险可细分为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可细分为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如图1所示。
(二)基于业务平台层面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分为三大平台,即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协作平台。互联网金融资金需求的双方在业务平台上进行撮合成交;由国家层面的管理者、行业层面的管理者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的各个机构分别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不同层面的监管,他们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平台;软硬件开发维护者和网络服务商则负责协助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营,其构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类业务的协作平台。在业务平台层面,资金融通的双方面临的主要是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
1.市场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的市场风险主要由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部分构成。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受到诸如行业监管、行业竞争以及行业分化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刺激,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利率风险的加剧。
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此外,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上线,不具有用户优势的平台会借助提升利率、缩短投资期限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加盟,这无疑会引发平台的流动性风险,而且很多用户基于平台跑路消息的报道,对平台的投资只限于打新投资,无疑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
2.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从发生信誉风险的主体来分类,主要分为自然人信贷风险和企业信贷风险两个部分。
(1)自然人信贷风险
自然人违约是由于自然人抗风险能力弱而引发的道德问题。自然人信贷风险产生于借款人经济情况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这种借贷用于生产经营上。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很多涉及到自然人信贷范畴,由自然人承担相应的偿还义务,而自然人的消费习惯、经营情况、健康情况都可能引发还款风险。此外,自然人借款人的观念与道德问题,诸如主观上存在不良动机,没有还款规划而进行的借贷等。自然人借款人在满足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遵守信用都会导致违约风险的产生。
(2)企业信贷风险
自然人借款人与企业借款人的借款动机以及偿债能力影响因素都有着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借款人主观上恶意拒绝按时清偿债务的可能性较小,而相比之下,其由于经济实力、经营状况、行业发展等原因造成的资金短缺更容易导致其违约。因此在评价信誉风险时,自然人的信用风险更侧重于评估其偿还意愿,而企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则更侧重于评估其偿还能力。
3.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是指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人员缺陷、不当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以及系统缺陷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当下,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文本数据等大数据系统交织于未经授权的访问、雇员欺诈、系统退化、服务提供商风险以及客户安全保护意识不足等交易行为中,操作风险正源于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与行为的结合中。
按照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两部分。内部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绩效考评以及审计监管等多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操作风险是由于私人信息泄露、钓鱼网站盛行等外部因素而引发的。究其根本原因即大数据,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很好地管理用户注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另一方面能否合理保存各种数据也是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特征分析
一是风险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强。传统银行业务往往是通过纸质或银行内部系统进行操作,出现差错有时间进行查找、拦截并进行损失追回。而包含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以及文本数据等众多数据的以云金融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旦出现差错或问题,很难立即纠正,且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速度非常快,等到发现问题想要拦截或追讨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是风险交叉传染。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包含融资类业务、支付类业务以及理财类业务,业务互相之间存在着交叉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中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诸如市场风险会引发信誉风险进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操作风险。
三是风险的责任难以区分。互联网金融的办理过程常常会涉及到电信、电力、外包商等其他合作方,因此,一旦某一方出现服务中断、系统崩溃、客户信息泄密等情形,将直接给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损失,且很难区分责任。责任无法区分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出现损失,很难对相关方损失的赔付事宜进行确定。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思路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在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风险都能用定量的方法简单测评,对于定性的风险评估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其定量化,以测度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包括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根据选定的权重系数测度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综合评分值,按照所设定的预警区域范围确定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的区域,进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应对策略。详见图2。
权重系数的选取就成为风险测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分别测度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过程中各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问题;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评分值测度过程中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分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问题。
通过权重系数的确定来衡量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主要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判断法,由个人经验决策转向专家集体决策。在数据处理时,采用算术平均值代表评委的集中意见,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以确定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评委的数量;m为评价指标总数;aj为第j个指标的权数平均值;aji为第i个评委给第j个指标权数的评分值。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基于业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维度,且各个维度的风险含义丰富,难以用单一的指标进行客观描述。为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本文特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互联网金融三个维度的商业风险进行设计。
对于定量指标,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银行体系的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对于定性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相应的评分值。具体的指标详见表1。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通过假设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中各变量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构建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结构方程模型,以检验以上指标互相之间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三维关系假设如下:
H1:市场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2:信誉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3:操作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4:市场风险的防控和信誉风险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5:市场风险的防控和操作风险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6:信誉风险的防控和操作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7:市场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
H8:操作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市场风险和信誉风险防控的影响。
H9:市场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
H10:除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均作为残差项。
将衡量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指标分为三类,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体指标,包括财务健康状况和机构规模;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整体指标,包括资产规模、信贷质量、资产和负债匹配数量;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间指标,包括业务发展模式、产品种类、风险度量等。详见表2。
根据模型函数形式和基本的假设,得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如图3。
在模型中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作为三个外生潜变量分别由其各自所属的显变量来测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假定三个外生潜变量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互联网金融融资业务风险作为内生潜变量,由八个显变量y1,y2,…,y8来反映。全模型从图3可以反映出4个潜在变量、88个观测变量、89个误差项的相互影响关系。
四、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一)确定预警信号阈值
预警信号阈值是触发预警后续行动的临界值,阈值应综合数据模型、专家经验、历史数据经验以及同业信息来确定,同时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自身的风险偏好、平台与客户的关系、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检查评估以及监管要求等因素。一旦风险表征值超过了预警信号阀值,就会触发预警流程,进入风险预警系统,定位其风险级别。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级别定位
根据对应项目评估的风险大小,将互联网融资风险分为“正常状态”“关注状态”“次级状态”“可疑状态”和“损失状态”五个等级,分别以“绿灯”“蓝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表示。详见表3。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当处于绿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考虑与其开展相应的业务活动,不仅如此,为了增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效益,平台应该多吸收该类业务;当处于蓝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考虑接受与其开展相应业务,而对那些已有的处于蓝灯状态的业务,可以考虑持有;当对于处于黄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根据自身公司战略以及客户征信水平,酌情考虑是否要与其开展业务,若存在已经发生的处于黄灯状况的业务,应及时作出调整和防范,或改变持有策略或考虑转出业务;当处于橙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应考虑为其借贷,若已发生的处于橙色信号灯状况的业务,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当处于红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将其拉入黑名单,而对处于红灯状态的已有业务,则应采取强硬手段进行挽回,弥补损失,并进行不良征信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虎,易丹辉,肖宏伟,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2] 张淑安,齐美东.云金融融资模式:优势分析与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99-101,124.
篇7
与互联网金融业迅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不少的P2P平台跑路或倒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曝挪用客户备付金。由于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牵涉人员较多,分布范围广,涉及金额巨大,与过去传统的金融业态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更快,传染性更强,更具广泛性,一旦在安全上出现问题,风险就会瞬间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由于牵涉人员多,风险爆发集中,极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危害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当前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将风险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主体无法履约造成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仍然是一种金融活动,互联网只是技术实现手段,因此,传统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违约等风险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反而会更加突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不高,业务过多依赖于线上办理,信用审核的手段和渠道不完善,由于网络作弊行为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服务主体与客户无法面对面接触,交易双方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信息也不对称。另外,资金流向不明,追偿机制和措施不完善等,都易出现资金违约,信用风险较高。
二、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简言之就是管不了和管不住的问题,管不了是法律问题,管不住是监管手段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表述模糊,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清晰的市场准入规定,对行业属性和业务模式作出明确定位的也比较少,尽管目前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或征求意见稿,但离实施细则落地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缺乏监管,很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边界模糊,业务随意性较大,比如作为比较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业务之一,P2P网贷,无论从资金来源,信贷客户构成以及业务模式看,其实质仍然是民间借贷。对于线下传统的民间借贷,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风控管理、适用法律、司法解释和纠纷处理等,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体系,但搭上了互联网的网贷,却似乎游离于法律边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红线”,造成风险的集中爆发。
再者是监管手段的缺失,能管,但管不管得住又是个问题,互联网金融所对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空限制,交易对象模糊,交易过程不透明,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客户信息、资金流向、资产负债等实际情况,很难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
三、流动性风险
同传统金融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引发流动性危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和网贷领域,第三方支付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问题集中在对沉淀资金的不当利用上,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备付金存管处置不当,擅自挪用备付金,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而P2P拆标错配是引发P2P平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即P2P平台将项目拆分为更小金额或更短期限的标的进行招标,例如把12个月500万的标的,期限缩短为三个月,滚动放标四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偏好,增加交易量,但由于存在明显的时间期限错配,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或偿还逾期时,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引爆流动性风险,那些卷款跑路的P2P企业,往往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四、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模式创新,必然受制于技术缺陷而产生风险,甚至有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技术风险,非业务创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的开放背景下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完全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日常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进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存在的漏洞,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传播,普通用户IT知识的缺乏等,都给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时,就有可能受到有目的的网络攻击而导致信息泄露或资产损失。
此外,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支撑,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对数据的创建、存储、传输、使用、销毁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完整的保护机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泄露。
再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保证交易的实时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服务器在线率,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都有高于一般应用的要求。因此,在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设备采购,技术开发,安全管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技术性风险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如果防范和处置不当,就会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危害,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是管理者,经营者,投资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针对以上四类当前比较突出的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
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合理,规范的评级程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性、管理能力、产品信息、财务信息和负面信息等指标进行查证,客观真实地评估其经营能力,最终以符号形式明示出来,供投资者判断企业风险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在建立评级体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对失信企业或个人采取公开警告,黑名单或强制退出市场等惩罚。
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统计逐步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经营状况和重大信息的披露,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实名制,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提取核实。
二、防范和处置监管风险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要明确监管主体,做到有法可依,针对监管中的空白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业务模式、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立法进度,完善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已有一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更多的规章制度也正在起草或修定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无疑对规范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行,降低风险发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和保障。
但个人认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创新需求,不宜管得过严过死,对互联网金融立法可参考自贸区建立的“负面清单”制度,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划出清晰界线,同时也为创新留足空间。
对于监管手段缺失或滞后的问题,应加强监管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对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新设备的开发和采购采取社会化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场化技术力量进入。
三、防范和处置流动性风险
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危机,必须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流动性准备,在资金的存量和流量间找到一个平衡,可以仿效央行对银行机构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制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风险备用金制度,与备用金托管银行合作设立备用金专用帐户,按一定比例划入风险备用金,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可先启用风险备用金进行垫付。
同时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规范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行为,严禁挪用客户备付金或以备付金为他人担保,严禁P2P企业拆标,债权转让,自设资金池等行为,设立抵押制度和联动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与法院,拍卖行,典当行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建立合作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履约风险,可将抵押品顺利变现,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投资能得到相应的资金兑付保障。
四、防范和处置技术风险
金融管理者对技术风险管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始终将技术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并严格执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设计要符合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相关标准,确保系统各层级安全。对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从网络层隔离互联网和内网,并对网关做病毒过滤和入侵行为检测,配置不同分工的服务器,设置防火墙确保网络访问安全,对数据加密传输并做好异地备份,加强软件开发和测试确保应用程序安全。同时,要将日常技术安全检查纳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中。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分析
财务管理是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地执行这项工作,可以避免财务风险并保证公司的经济利益。但是,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资金不适当使用,并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依靠工商管理的观点,合理地优化和完善以前的财务管理工作方法,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一、从公司工商管理角度看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公司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公司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财务管理,以促进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如果一家公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来发展财务管理,那么它可以在促进财务管理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公司如果拥有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可以保证自身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的顺利开展,使整个企业保持正常的经营状态。从公司工商管理的角度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可以掌握公司的基本内部信息,包括生产条件,运营活动和各个公司的进度。这也可以鼓励管理者依靠整体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可以促进资源利用的改善,同时避免浪费财务资源。公司的生产和运营没有过多的成本,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在公司工商管理工作制度的指导下,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和任务的清晰度,同时可以改善财务管理的顺序,也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性,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财务管理整体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促进公司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从业务角度看财务管理可以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一旦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相关员工就可以尽早发现并解决,以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公司的出现增强了财务公司风险的防范能力,减少了财务风险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了财务公司的稳健发展公司晋升。[1]
二、从工商管理角度看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一)公司本身对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缺乏高度了解
如果相关公司要确保财务管理的质量,则需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的意识,以避免发生财务风险。不影响公司的发展。对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一些公司虽然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作用,并且对财务风险防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却在培训公司员工的财务意识上有所欠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未得到加强,当前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难以充分理解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这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是极其不利的,并且还会影响财务人员对风险防控的认识。此外,一些公司在制定财务风险防控计划时,没有考虑到公司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实际效果,导致了预防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足。不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影响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
(二)缺乏与公司财务和工商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对于公司财务管理,其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包括公司内部利益的划分。因此,相关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必须确保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以满足内部财务控制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公司目前的财务管理,自己的工商管理机构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独立性问题,因此该机构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导致公司工商管理机构难以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影响了其有效性,财务管理工作也就不能有效实施。此外,一些公司在建立财务和工商管理机构时缺乏对公司行政管理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对执行监督权力的有效检查,这使得工商管理管理难以顺利进行。在某些情况下,分散的制衡模式将难以实现,并且无法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公司财务工商管理管理体系不足
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改善公司工商管理的规范性和秩序,并确保各种业务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但是,相对于公司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有关公司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施也不够。一些财务系统还不够完善,相关的系统管理员对这个系统的评价也不是很高,这也降低了实施该系统的热情。另外,一些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仍然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来完善原有的财务系统。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看财务管理系统,以致无法满足以前的财务管理系统。现代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及其自身的发展要求使其难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2]
三、从工商管理角度优化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公司对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意识
如果公司要从管理角度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优化,则必须首先提高自身和财务经理对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相关公司需要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了解和研究,认识到金融风险对业务发展的危害,并要重点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公司应了解公司工商管理在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公司工商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将工商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合并财务管理工作系统,以满足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此外,公司应通过培训或晋升,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防控的认识,鼓励他们对财务管理更加重视,对公司进行培训,以改善财务管理。管理者识别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在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3]
(二)改善公司财务和公司工商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如果一家公司要合理优化其财务管理,以提高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则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财务管理机构。在开始之前,公司需要加深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了解,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建立金融业务管理机构,使其与金融业务管理系统兼容,同时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此外,在设立该机构时,相关公司必须确保金融业务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明确财务部门与业务管理机构之间的区别,并向金融业务管理机构分配监督职责,以便其能够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程序,实现本地监测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三)加强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工商管理制度的建立
任何工作都需要相关系统的科学指导,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是如此。因此,相关公司若要改善财务管理的秩序和有效性,就需要根据原始财务管理制度和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建立一套扎实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制度。另外,在构建系统时,组织还必须考虑自己的发展水平和所经营业务的特征。同时,他们还需要研究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以避免出现不能反映实际经济发展趋势的金融业务管理系统,影响企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公司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内部财务组织,并明确划分该组织的工作内容、职责和权力,以避免在出现相关问题时逃避职责的情况。此外,相关公司应在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加强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监督,并建立约束和平衡的机制,以减少问题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管理公司财务运作的机制
一方面,相关公司需要在理清自己的管理工作的同时提高对财务管理人员权力的认识,以便在行使职权时承担适当的责任。此外,公司需要加强内部财务监督,并建立适当的内部监督机制,以避免滥用职权,以便每位财务经理都能认真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并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公司必须加强财务预算工作的管理,结合公司各项工作的发展,适当调整各项财务预算,对各项财务费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每个支出基金的使用都受到严格监控,以确保最大程度地利用资金,从而使预算合理的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五)财务管理中工作关系的科学优化
公司的财务管理包括许多方面,例如财务会计和分析。只有到位工作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改善,财务管理才能在业务发展中发挥作用,扮演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公司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和分析。负责人员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应注意特定的财务活动,并针对各种财务活动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会计工作,并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这也可能会有所帮助,因为公司工商管理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此外,相关财务经理在进行财务研究时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除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之外,他们还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客观地分析公司财务数据并找出其中的内容。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完整性。[4]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财务管理是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有效地执行这项工作,可以避免财务风险并保证公司的经济利益。但是,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资金不适当使用,并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公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有效地优化自身的财务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可以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相关公司需要更加重视财务管理,从工商管理工作的角度考虑实际情况,以优化财务管理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以确保公司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勇.基于内控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9(19).
[2]支雪斌.基于工商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时代金融,2018(3).
[3]王云峰.中小企业内控视角下的财务风险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16(8).
篇9
【关键词】金融会计 风险 形式 原因 表现 对策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害的可能,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决策、市场、资产、流动性及筹资风险等几方面,其中金融会计风险是最突出的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金融会计操作,所以金融会计风险时有发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方法不当,程序不规范就容易产生核算风险。这是会计金融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另外一些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反要求处理会计信息,最后也会出现会计核算的金融风险。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要求会计部门虚增或虚减利润,由此达到业绩考核的名次或者私下盈利的目的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也会造成核算风险。
(二)操作不规范所造成的结算风险
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低,个人实际能力不能满足金融核算工作的实际需要,其个人素质水平也不符合整个结算工作严谨认真的总体要求。另外有些工作人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在办理业务的时候不按操作规范进行,常常会根据自己习惯的工作程序或方法进行核算操作,这样也会产生较大的结算风险。
(三)会计监督职能作用不充分
会计监督是保证单位内部的经营活动呈现合理合法化的保证,但是一些金融会计监督职能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制于经营理念。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严,惩罚力度不强,就会提高违规经营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约束力度不健全,对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约束力
个别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低,不按规范操作,经常出现差错。另外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侵害企业利益,容易产生经济损害。再有,会计岗位没有足够的约束牵制,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有明显漏洞,规章制度不严谨,操作程序不严密,制度欠缺,约束力低都是这方面会计风险的重要体现。
(五)制约效应低,经营风险大
金融行业本身风险巨大,会有可能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因素也有很多,随着现代化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会计行业不断增加的了解,一些不法分子运用多种手段实施金融犯罪,对整个会计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些事件都会涉及到经营核算部门,会计部门没有起到制约作用,就会使得核算水平降低,加大经营风险。
(六)信息反应慢,影响金融决策
会计部门不能彻底发挥自身的会计管理职能,不能及时向领导提供帮助其决策的关键信息,有的甚至不能在工作中发现核算问题,影响决策的准确性。这都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很多会计部门没有严格的风险量化检测指标体系,不能实现其参与决策的职能,对整体决策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监管模式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不够健全,不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政府对金融业的保护措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另外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存在空白区域,也会引发金融风险。再有金融机构自身的控制措施不足,权衡制约不良,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金融会计内部控制薄弱,由此使得会计控制认识不深刻,易产生违规操作。
(二)市场竞争环境激烈,竞争无序复杂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缺点随之体现,因为社会平均利润率还未形成,所以很多社会资金进入到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催生了金融风险的出现。竞争是存在于市场当中经济发展的必然,无序的市场竞争等违规操作在扩大成本的同时,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方面造成的损失也比较惨重。
(三)会计素质低
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偏低,专业技能水平有限,因为很多金融风险的发生都和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直接关系。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依照法律规定违规操作,易于造成业务混乱。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预防措施
(一)完善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
独立的会计和核算体制是金融机构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控制人为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发展情况下,完善金融业会计制度需要从资产质量的真实核算、收入期限的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拆旧方式改革、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以及强化金融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实现,以此提高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预防能力。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从财务体质确定入手,降低会计人员编制以及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随意性。另外还要重视对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要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的实际状况,加以论证完善防控措施。再有,要通过集中核算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依据企业实际特点,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及施行细则,强化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完善整体管理。
(二)完善核算会计制度,强化监督职能
要完善金融核算制度,通过制度构建保证金融机构能够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会计制度的严格执行是预防会计风险最有效的办法,会计人员依照规程认真操作是避免犯罪的关键。另外要构建系统全面的会计监督系统,强化金融会计监督管理,实现主体沟通,完善对金融会计工作前、中、后期的监管。
(三)提高会计素质,完善队伍建设
要统一金融单位领导和员工的认识,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尽量选择技术和职业素质水平高的人员从事金融工作,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提升个人素质能力的机会和环境,工作人员要强化个人素质,参加培训强化个人业务技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另外企业要通过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工作,要及时表扬鼓励员工工作当中的优势之处,可以通过奖励的形式鼓励员工的工作发展成果、切实落实会计责任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财政制度,实现自我约束和控制。
(四)完善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首先金融机构要向企业提出报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会计报表,检验并认定报表的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在接触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时,要查阅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考核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再有,监管部门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单独编制一张反应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全面真实地了解金融风险相关内容。
(五)完善金融会计管理机制,构建金融会计新体系
可以通过金融会计委派制度帮助会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也可以通过构建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让委派经理发挥权利支持配合单位管理人实现依法经营,严格遵照会计制度反应核算业务,并且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体系的完善要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实现统一集中管理。再有规范会计管理体制,要严格避免账外经营现象的出现,统一的会计核算体质能够帮助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六)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控制系统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部分发生,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在事中保证金融机构正常运营,避免金融风险出现,同时也可以在事后监督并复审金融机构的职能发挥与执行力度,提出存在的金融风险做出整改建议,可有效将风险控制在初始阶段。
(七)运用现代化会计运作手段避免金融会计风险
现代化会计手段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体现,前者主要是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后者重视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可以减少会计操作程序,避免人为业务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操作。另外会计电算化要重视操作管理的问题,能够从全方面角度保证会计金融安全。
四、结论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金融会计存在于整个风险预防的过程中,是实现金融会计风险预防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风险逐渐增加,完善会计防范预防,要从会计金融体制、管理制度、操作方法、监督力度、人员管理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强化金融会计风险的预防能力,以此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小全.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2]吴艳,蔡飞.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J].经济师,2003(12).
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信息技术 金融电子化 计算机技术 监督系统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营与消费观念使得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金融电子化利用了新一代的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将金融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如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存储、检索、传送等)融入到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中去,以为向企业、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信息技术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是通过金融电子化而发生作用的。可以得出,金融电子化可视为一个人际交互系统,把资金、技术、管理与安全集成为一个整体,而其中的核心技术就是金融计算机系统。
当前,个人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普及到金融业务等领域,为此,金融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依靠金融电子化技术为基础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并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及其市场特性方向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信息技术成为预测、处理和加大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对加快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国内外相关的各金融企业机构大都建立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计算机管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金融风险管理
自进人二十一世纪之后,金融市场逐渐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全球化。所以,金融风险管理的地位也将日益突出。金融风险指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对未来收益存在波动性或不确定性的一些因素,如:债务人可能违约,债务人财政情况,利率和汇率的浮动等等,使金融主体存在损失或盈利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因此,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企业机构的收益直接受金融风险的影响,甚至整个国家的安全也与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在金融市场中,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如何对上述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组织两者的收益平衡,就是金融风险管理所要进行的工作。
所谓的金融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识别、度量与控制金融风险的三方面内容。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采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发设计,既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取和处理数据,也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分析金融风险及资产,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金融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全面统一的风险监督系统,它将数据处理作为基础,把模型库、方法库、数据库及管理决策系统构成为一个整体。它对风险特性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优化资产,以对金融业务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为金融资产业务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二)银行业方面
在国民经济中,银行业是信息技术,即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最高、最为密集的行业之一。对各类银行,其实施战略决策的核心就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银行信息系统。大量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业务的开展与决策等均是依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所建立起的银行信息系统。
1.预防决策风险。各行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金融电子化的体系均有所不同,所以,无法对所有的金融信息进行汇总处理,进而可能导致信息浪费的发生。我国最高银行对各银行也不能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比如信用卡的发放,其中均存在信用危险问题,如何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定性、定量的评价一个人,并是否对其发放做出科学有效的判断。如果选择发送,该发放多少信用额度等,均需通过风险管理系统以分析,同时得出准确的信用等级及将来银行的收益率情况。因此,对于预防信用风险,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
2.预防运行风险。当前,针对各银行大量存在的运行风险,建立了以银联为主、覆盖其整个业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有效预防其存在的危险,并可通过该系统实现客户取款、存款、转账、汇款及查询功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网络会因人为操作、系统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而导致瘫痪,因此,计算机技术必须得确保该金融系统的安全。
(三)金融环境的监测方面
金融环境变化万千,时时刻刻都需要监测。着力开发建设计算机网络金融系统及监控软件,既可以加快金融网络信息化的步伐,提高现代化程度,还可以有效预防金融风险,防止潜在金融危机的发生。当前,国内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开发的动态数据库系统,涵盖了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数据,为实现实时监控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了解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未来潜在的金融风险或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做出准确有效地判断,并做出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计算机审计方面
手工审计既存在费力费时的问题,也存在可靠度、准确度不高的问题。采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可以快捷有效地完成对账表的审核。一般情况下,审计账表通过计算机审计软件存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其固有的审计功能,如试算平衡功能,它可以很快完成余额表、电子数据的凭证表以及纸质财务报表的审核工作;二是利用SQL语言中的查询功能进行单个的核对。
计算机审计软件采取设定目标分析,可快速检测出潜在的疑点,通过数据分析,找到需审计的目标,将审计结果与已有审计证据进行对比,可找到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可降低甚至避免发生金融风险。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金融电子监管系统的建设
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计算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金融电子监管系统上。因此,降低金融风险最有效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金融电子监管系统。参照央行的电子监管系统,建立对应的金融电子监管系统,可有效防范、防止,甚至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金融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
金融信息化的基础即计算机信息技术,所以,应着力金融软件的建设与开发。央行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与此同时也规定各银行,必须根据央行监管系统的软件接口来设定监管系统,以便监督、管理、共享金融数据和信息,从而可进一步有效地防范、防止,甚至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
科技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团队。一方面,提高待遇,提供一个好地环境,吸收相关的技术人才来监督部门进行培训,担当起其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出一定的考核制度,给大家一定的动力和压力,使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金融电子监管系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为大家更为快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四、结语
当前,要全面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危机,就应大力倡导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全面系统地分析未来可能存在或发生的金融风险,为金融企业机构等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