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04-03 00: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究

篇1

(一)课程设置的情况

本次新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是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具体体现。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小学到高中科学和物理课程的设置方案,如下表1所示。

物理是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中“科学探究”螺旋渐进式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有效驾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二)科学探究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文有五千字,“探究”一词就出现了4次,涉及“探究”内容的就有230多字,约占4.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文有三千八字左右,“探究”一词尽管只出现1次,但与“探究”有关的内容就有80余字,约占2%。另外,对于全文只有三万二千字的《科学》(小)来说,“探究”一词共出现137次,有关“探究”内容约占全文的26.88%;而对全文只有二万六千字的《物理》(初)来讲,“探究”一词竟出现172次,有关“探究”内容就约占全文的32.69%;而对有四万字的《物理》(高)来说,“探究”一词共出现110次,有关“探究”内容约占全文的10.75%.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对物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探究的比较

1.纵向比较。对《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三课标中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作具体的比较,如下表2所示。

由上表2不难看出,一是它们都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并都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二是《科学》(小)明确提出“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而《物理》(初)给出的则是“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物理》(高)给出的是“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三是《科学》(小)从8个方面来描述“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的,而《物理》(初)和《物理》(高)则是从7个方面来阐述“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科学》(小)多一个“认识科学探究”环节。四是《科学》(小)不仅画出“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还提出具体的活动建议,而《物理》(初)则给出2个具体的“科学探究实例”。五是《科学》(小)的“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几个环节,在《物理》(初)和《物理》(高)中则分别称为“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这几个探究要素。与此同时,它们都提出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有关学生评价的建议,只是编排顺序不完全一样。另外,《科学》(小)不仅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和“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的问题,而且《科学》(小)在“附录”中还提出了“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以及具体的13个“案例”和18种活动形式。《物理》(高)在“附录”中还提出“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这两个问题。这对实施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内容标准的比较。对《科学》(小)、《物理》(初)和《物理》(高)“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要素”或“环节”的有关要求进行系统比较,如下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物理》(初)和《物理》(高)对于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用7个“要素”和“基本要求”来描述,而《科学》(小)用8个“环节”和“具体内容标准”来描述,多一个“认识科学探究”环节和“活动建议”。另外,一从“提出问题”来看,《科学》(小)只要求能对周围事物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物理》(初)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用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而《物理》(高)则要求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不仅要会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而且要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二是关于“猜想与假设”《科学》(小)只要求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假设性解释;《物理》(初)要求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而《物理》(高)则要求能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三是关于《物理》(初)和《物理》(高)中的“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要素,在《科学》(小)中则分为“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和“搜集整理信息”三个环节。四是在《科学》(小)中的“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环节,在《物理》(初)和《物理》(高)中被分成“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三个要素。

(四)教学建议的区别

篇2

一、提出问题

1.以日常生活创设情境.物理起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可解释或未解决的谜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就能切身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发现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以实验现象创设情境.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可设计“试管旅行”的小实验:在一个大试管中装满水,将一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提出问题:把它们倒过来小试管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掉下来.实验结果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以自然现象创设情境.例如,在讲“光现象”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的发现之后,将形成的有关的科学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述出来.

二、猜想与假设

1.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成因作出猜想,猜想要符合科学事实.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推测与假设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并且是可检验的,检验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证实;另一种是证伪.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分解课题.根据探究的课题以及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辨明条件分解出所探究(或测量)的物理量.

2.精选器材.首先由需要探究(或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器材种类,然后从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减小误差、方便操作等方面选择实验器材的规格.

3.优选方法.从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法、类比法、模型法、比较法、理想化方法、归纳法等科学探究方法中选择具体、恰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所要探究的问题.

4.拟定步骤.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实验去解决.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拟定适合自己所精选的器材和优选的研究方法的最佳实验步骤.

5.设计表格.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应符合所确定的收集信息的范围,即应包含全部必要的记录项目,为后面数据的分析与论证提供有力的证据,以保证探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注意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数据是科学分析的根据,所以数据的记录必须尊重科学事实.

五、分析与论证

1.指导学生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对实验数据的描述应客观、真实.描述的方法,可以采用语言、文字表述,也可采用数学图表等方法.

2.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

对信息进行比较是分析、解释信息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因果推理和归纳总结.实验的相关信息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简单的推理能力可以从两个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入手,时间在先的是原因,时间在后的是结果.

4.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通过分析与论证,应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描述应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探究的结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探究结果的能力.还要尝试对实验结果加以解释,这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

六、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对自己所做的活动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及时优化探究方案,最大限度地引出新的发现,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交流与合作

篇3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目标的达成,往往忽略了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无非是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具有一定的“模具性”,就是过于“理论化”,不会与生活实践衔接.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课教学的时候,经常是简单讲一遍,即使做实验探究也是简简单单地自己做,学生看.这种“演示教学”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物理实验探究没有兴趣,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知识没有激情去钻研,致使课堂的效率低下.即使在讲到具体知识的时候,也没有与实践紧密相连,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提前计划与知识整合,这都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1加强实验探究的开放式,发挥学生主体探究作用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超越,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养成独立探索、研究的习惯.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如同看影视节目一样,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个热闹场面,对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缺乏主动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探究教学中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共同设计步骤,亲自参与,分工协作,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达到了探究实验预期的效果.

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兴奋的状态中进行实验探究,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探究向纵深发展.例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及规律的总结,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既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2生活化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动力.所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改革中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多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物理知识枯燥乏味,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把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原本枯燥的内容贴近于生活,学生们能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找到自信的同时也找到了快乐.物理探究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检验物理知识.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先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而学生实验则是先给定现成器材,学生按制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被动且茫然无措,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体现出来,学生也不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首先可以给学生建立信心和胆量;其次是多进行操作,学会实验观察和归纳;再次是给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亲身设计实验,作为教学的补充,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现成答案或不是唯一答案的发散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教材寻找答案.例如怎样测量一导体的电阻?请你设计出几种方案,这样既起到复习知识并将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过程,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在教学中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好思维训练,自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开展物理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小实验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凸显初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以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独立制作小杆秤,并且评选谁做得最好、最准确.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杆秤,能使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运用更加深刻.通过评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会思考究竟如何做才能在制作中胜出,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在物理小实验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以及进行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5重视实验探究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把握 科学探究课 时间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亲历探寻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然而由于探究课具有开放性、学生自主性等特点,教师不能完全掌控课堂的进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感觉探究课难上,一堂探究课下来学生可能什么都没探究到,不如讲授式教学实在,因此不愿上探究课,而以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甚至讲实验来代替探究。究其原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认为探究课耗时,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上好探究课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就该问题作了如下探讨。

一、选择适合的探究内容

新课程鼓励探究式教学,但并不是要求所有课都必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也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若对探究内容不加选择,盲目追求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会浪费大量无谓的时间,探究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教师对探究课的内容要有选择宜少而精,选择具有探究价值、学生感兴趣、凭学生能力能够得出结论的内容进行探究。首先,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有探究价值,一般概念性的知识如力的概念及三要素就很难发掘出探究的价值,直接讲授反而能更容易地为学生接受。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不属于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有情感因素参与才能获得高效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有益于保障探究活动顺利完成。[1]最后,探究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难。有一些内容虽然极具探究价值,学生也感兴趣,但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学生很难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容易致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如库仑扭秤实验,由于其精度要求较高,学生难以把握,故不适合作为中学生的探究实验。

二、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除内容选择不恰当外,探究课上不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制定了过高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希望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要设计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导出公式、甚至还要完成课堂训练,这样的探究课要么上不完,要么流于形式。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师的预设与合理的期望发生了冲突,误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2]教师应根据探究课的特点,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定性分析层面上的探究,学生很难通过实验直接得到物理公式。如探究影响导线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学生一般只能得出导线电阻阻值的大小与导线的材料、导线的长度、导线的横截面积有关,而不容易得到关系式R=ρ1/s。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宜提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各探究要素意义的认识,都是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堂探究课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3]相应的,一个具体的探究实验也不会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和整体的教学规划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所侧重。如有的实验较为突出学生的猜想能力(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实验);有的实验较为突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如磁生电的探索);有的实验较为突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如探究恒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有的实验较为突出学生的分析能力(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侧重点,需要明确通过这堂探究课究竟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为保障探究课的高效率,课前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个方面。

教师的准备。探究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猜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处理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等有所准备。所以,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准备好实验器材,保障不同的实验方案都能顺利实施,如磁生电实验中,学生的实验设计可能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相关的实验器材就要有所准备。其次,估计学生在实验操作或数据处理方面的困难,预先作好答疑准备。最后,课前自行演练实验,确保万无一失。

学生的准备。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为促进学生最佳的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4]上探究课以前教师应布置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探究课上利用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减少对新学的知识有陌生感,快速进入状态,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学生若预先复习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熟悉打点计时器的操作,做实验时即能得心应手,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课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部分教师感觉探究课上不完也与其认识上的误区有关,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要抹杀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导应贯穿探究课始终。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探究虽然和科学家的探究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并不完全一样,实际是一种节约化了的科学探究。主要源于两点:①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理想情形下的实验探究,教师可以首先就明确理想的实验条件;②探究的结论对于教师而言是已知的,教师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

以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为例。学生在猜想和假设过程中思维往往比较发散,得出的探究因素可能会很多,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地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此时需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确定主要探究因素迅速进入探究主题。学生猜测与周期有关的因素可能会有:摆球的大小、摆球的质量、摆球的材质、摆线的摆长、振幅、当地重力加速度、空气的流动(是否有风)……教师通常可以采取排除和合并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确定探究因素的范围。单摆实验是理想条件下的简谐运动。教师首先即可给出单摆模型的理想条件,这样马上就排除了空气的流动这一探究因素,并限定了改变振幅的前提条件(摆角在50°以内)。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摆球的大小、摆球的质量、摆球的材质这三个探究因素归结为一个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换摆球是否会影响单摆的周期,最终可以把探究因素锁定为4个(摆球、振幅、摆线的摆长、当地重力加速度)。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例如有的学生展示的“单摆”其实是一个锥摆,教师如不及时加以纠正,这些小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实验后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实验结论,对学生认识模糊和不全面的地方要加以指点和作出相应的补充。

五、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5]为保证探究课的高效性,教师要依据探究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在此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探究活动多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开展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教师对这种小组合作机制要有一定监管并引领学生最终确立为一种制度。首先,为保证学生的平衡发展,规定小组成员间轮流承担操作、记录等任务,下一次实验再作一次更换,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其次,对小组的探究活动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价。探究活动结束后,对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总结成功的经验;对表现较差的小组则要指出其问题所在,引起他们的注意。

第二,整合探究步骤。有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当作七个步骤来执行,即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每个部分逐次进行。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法没有必要,原因有二:①割裂探究的连续性,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当学生的自主实验开始后,人为的中止会使学生心生厌倦,探究的兴趣迅速消退;②如前所述,一个具体探究实验不会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因此这样的分法也是没有必要的,不仅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希望着重强化的要素也突出不出来。若把探究实验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七个探究要素虽然都必不可少,但具体操作过程却并非是严格分开的。如分组实验中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都和合作与交流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合作与交流中小组成员又会对实验方案作相应的分析与评估。可见,整个探究过程中七个要素交叉相连,共同作用。上好探究课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探究的实质,树立牢固的探究意识,而不必过于纠缠形式。

参考文献:

[1]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上).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版,P12.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166.

[3]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P46.

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运用

前言

科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先进性,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够突出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它的运用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了关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仅实现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形成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态度。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科学探究教学具备几点主要的特征,即指导性、建构性和自主协同性,指导性指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准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另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问题提出、探究方法和结论等进行指导,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科学探究的实质性;最后,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景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蚂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在学生深入的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蚂蚁是靠什么产生嗅觉的呢?它跟人类一样有鼻子和眼睛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会对蚂蚁有更多的探索,对它们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1]。

2.2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动手实践;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新的科学知识教学进行设计和加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师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科学问题,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

2.3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应该是集体的任务,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磁极与方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分发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器具,比如磁铁,铁块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和感受科学的变化,比如平时喝水的温度,泡茶的温度,感受不同温度的水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乐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出发,构建自己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价值,营造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科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真正走向深入,教师可以采取探究学习的方式,以使学生真正获得科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为核心,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对所学知识深刻认知的一种学习活动。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与探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为学生创设出适宜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主动去获取,那么,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将会向一个更深的方向发展,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一、创造条件,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的内驱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对科学探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不是很感兴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为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是由太阳(视)运动造成的,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的意识。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主要采取了以谜语导入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在学生猜出谜语之后,教师再接着询问学生你知道太阳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出它的影子,最后再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出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随着太阳的变化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探究将会更加深入、有效。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探究真正走向深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兴趣的引导下,真正获得对所学科学的深刻认识。

二、关注过程,落实探究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新知识,内化新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获得新知识,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如此一来,在具体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丰富认知,进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效果。如在教学《力在哪里》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教学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在学生探究活动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力在哪里?请用动作把力表示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用手掌表示力;有学生用跺脚来表现力……在学生初步表现出力以后,教师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关于力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如果要把一个大箱子移动开来,需要哪些力?请同学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光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质有量,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向深处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力在哪里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具体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此一来,在学生亲自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发展。

三、倡导质疑,挖掘探究深度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肯定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探究真正走向深度,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否定,如此一来,学生在探究中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将更加深刻,进而推动着学生科学的学习与发展,达到优化学生科学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精心保护我们的大脑》一课时,虽然对学生来说,大脑与我们每日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于大脑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学生对于大脑的作用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在教学之初,笔者主要采取了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或者全面探究的深度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大脑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大脑呢?关于自身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做些什等等,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通过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更深处发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效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巧妙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此一来,才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走向深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传统教学;思维视野;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要将科学教学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1]。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要加强对如今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对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科学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枯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缺乏积极性,有时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没有进行自主发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信息化的转变,以更加直接、形象地方式教导学生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科学学习中,还可以辅助教师对同学进行指导,减轻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2]。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更新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也是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主要操作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科学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受重视,在科学课程中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教师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搜集各种有关的教学资源,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授指导,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如果只对学生进行口述式教学,让学生记忆各种信息资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世界范围内或本市范围内的天气变化进行分析,以更直观地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增强学生的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并了解天气是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了科学课程的教学发展。

篇8

关键词:科学探究;综合能力;科学素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教育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所以科学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探索自然奥秘,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探究中最终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在科学探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师在课前要设想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学生的疑问,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对于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可以因为没有听说过就一言带过,应该把这个问题交由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出现分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裁判 的角色。让学生之间有合作、有交流、有碰撞,因为没有合作、没有交流、没有碰撞,就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

二、学生动手操作,从科学探究实验中亲身体验收获知识的乐趣

1.大胆动手、勇于实践、相信自己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实验可以利用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来让学生融入其中。

2.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生活现象中,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较强的观察力。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集合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讨论使人开阔视野,讨论使人取长补短。小组合作讨论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它会让你受用一生。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科学精神,能为学生一生中技能、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长久的动力。因此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篇9

一、 选择幼儿喜爱的探究内容

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首先要注意所选内容是否直观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奇特的现象、神奇的变化、生动的游戏往往能很快把幼儿吸引过来,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兴趣,而幼儿的直接操作和游戏参与又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促进其发现问题,探究秘密,体验成功。

其次,教师所选内容要贴近幼儿,即尽量从幼儿可以直接接触和感知的周围世界与生活中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我们从孩子们喜爱的小蚂蚁入手,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寻找和探究——蚂蚁住在哪里?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是怎样寻找食物的?这些问题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易被幼儿感知,能够激发幼儿的认知与探究兴趣。

再次,教师所选内容应是幼儿能理解的,并能推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非常多,教师要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分辨出哪些内容符合当前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并能引起幼儿持续的探究,从而促使幼儿的探究性学习从兴趣层面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环境

1、创设区域探究情境

从探究性学习必须经历的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得出结论——表达表现来看,因此,幼儿探究区域的创设宜包括:

第一,观察发现区,即把幼儿每天关注的问题、感兴趣的事物、现象等,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分类投放到这个区,引起幼儿关注,从中发现问题。

第二,自由探究区,即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行动需求。

第三,资源共享区,即投入与幼儿近期探究活动有关的图书、光盘、图片等资料或材料,并分类摆放,供幼儿随时查阅和利用,从而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支持。

第四,交流展示区,即主要为幼儿的成果展示和个性表现提供自由的舞台。幼儿通过这个区域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中体验成功,提升兴趣,相互启发,使探究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挺进。如我们设置了“小小新闻台”,每天的探究信息和新发现;设置了“作品展示台”,摆放幼儿的立体作品和绘画作品等。

2、提供丰富适宜的探究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感官接触事物进行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由此直接影响着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成效。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要实现灵活性、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简约性、多功能性、安全性等。所谓灵活性指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必须是灵活的,机动的,如随时可以移动的操作桌;多样性即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层次性指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投入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趣味性即材料要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简约性即材料要简单、便利,没有过多的修饰分散幼儿注意力,也不需要特殊使用技能,幼儿就可以自由的操作;多功能性指尽量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多功能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安全性指幼儿有安全的意识,我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是安全的、卫生的,幼儿的操作过程必须是有序的

三、伴随灵活有效的随机指导

1、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突出以幼儿为主 体,研究“幼儿是怎么想的?如何学的?”教师只能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主动学习中,并且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对话以及幼儿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敏锐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学习价值和即将产生的探究倾向。只有教师真正认真倾听和解读了幼儿的心理和探究学习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才会趋于积极有效。

2、捕捉幼儿的探究课题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当幼儿对某样东西、某个现象或事件表现出关注和兴奋时,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回应这一信息,以幼儿的关注点、兴奋点为中心,确立探究主题。

3、追随幼儿的探究过程

由于在探究之前,教师不一定完全了解幼儿,也就不能完全预料孩子将如何探究、摆弄和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为此教师要随时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行为方式和兴趣点,及时提供和补充材料,以推进幼儿的探究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

四、给予积极肯定的教育评价

1、敏锐的观察。

当幼儿在操作和探究中,教师需要不断的走动和巡回,这时,我们可以观察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互动,并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过程能力。这种评价方法是一种嵌入教学中的评价。如在科学活动“请你站起来”中,东东没有依靠任何辅助物,而是通过改变纸的外形,就让纸牢牢地站了起来。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及时饶有兴致地一边观察一边质疑:“这样行不行啊?”老师的语言吸引了小范围的孩子,大家立刻发现了同伴的做法是那么有趣;在效仿的过程中,冬冬执著探究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伙伴。

2、独特的赞许。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性,因此他的作品和成果也一定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见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呆板统一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孩子都有成果可以展示,都有心得可以交流,让幼儿每一次“我的成功”都变成“我们的成功”,让幼儿在表达、交流、互动中感受探究的氛围、成功与快乐,从而为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篇10

关键词:探究、新课程

正文:

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我们鹿泉市职工子弟中学有幸成为全国实验区之一,新课程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教师,新课程更新了我近十年的教学观念,自从踏上讲台,我就认真虚心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在课堂上把知识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这样的课被认为就是好课。面对新的课程,我首先是困惑,之后是反思: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一些教育专家也指出: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过去的教学过多地重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这实际是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一种惰性,他们不需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探究式教学,直接关系到探究式学习的实施与成功。现就我在新课程学习与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以及探究式教学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一点儿摸索呈现给大家,以供指点。

一、爱护新教材,建立新观念,保留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饱含了数百名专家、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经历了艰难的诞生历程。为了所有孩子的发展,这种责任和使命我们教师应责无旁贷。把新教材捧在手里,使我常常产生一种激情,要珍爱新教材,更要用好新教材。

探究式学习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我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具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有一点注意的是:课堂教学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是探究形式,多年以来我们总结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有它的许多可取之处,切忌一刀切。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的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

探究式教学,要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教学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新课程的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教材,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三、 探究过程的要素要心里有数,探究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在具体的探究问题中,存在多个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针对科学探究具有多个要素,并具有多种形式,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由此可能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够平衡。例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问题,都是由教材或教师提出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物理课中,科学探究的难度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多个探究案例的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知识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的指导尺度,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 课程要求科学教学,不要把探究性教学当作教学的唯一方法。

科学教学方式并不是单一、孤立的,而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在探究性的教学中也应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实验法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我们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特定目标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培养、 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培养等。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

因此,探究式教学应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根据学生进行的研究活动以及教师的导向作用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的方式。过于崇拜探究,僵化探究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就会消弱课改的力度,不能保证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下面是物理课堂实施科学探究的案例: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重要的电学物理量,电流的大小与其他两个是什么关系?

猜想: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设计实验:根据所给的实验器材设计电路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1.简单的串联电路连接;2.研究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3.数学中学到的正比、反比概念。)为基础:设计实验表格如下:

1.R一定时

2.U一定时

电阻R/Ω

电流I/A

电压U/V

电流I/A

进行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

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如连接电路时开关是否是断开的,滑动变阻器是否在最大阻值位置,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是否选择正确等)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把交流情况简要记下来。